产业融合持续推进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得以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一般包括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实施步骤、政策措施、具体要求等项目。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是我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方案策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产业融合持续推进方案篇一
下基层访群众听民声,做好事办实事解难题。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落实全力推进电网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决策部署工作方案。
xx供电公司全面落实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1x年第四季度工作会议要求,夯基础、求突破、勇争先,全力推进电网和企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严”字当头 守住安全底线
x供电公司坚持“严”字当头,把依法治安、科技兴安、改革强安、铁腕治安落实到位,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把严抓电网和设备安全放在首位。组建状态评价中心,提升设备状态监测及研判能力。扎实完成秋检任务,治理49项反措和8处“三跨”隐患。科学安排电网运行方式,落实防雨雪、冰冻、大风等恶劣天气措施。高标准完成x市大面积停电应急演练任务。提前筹备20xx年xxx论坛供电服务保障工作。
坚持铁腕治安,确保实现“安全年”目标。按照与主业同质化要求,加强集体企业安全管理。坚持重心下移,把精兵强将派到现场去,聘请经验丰富的各类电力技术人才,组建企业相关负责人直接负责、独立运行的安全督察大队。建立作业违章连带责任处罚机制,对基层单位自查违章不力的,追究主要负责人、到岗到位管理人员责任。按照海恩法则,把违章当作事故处理,落实“四不放过”,在企业内部形成铁腕治安的高压态势,确保实现“安全年”目标。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 建设一流城市电网
高质高效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建设与x市“两先区”相匹配的一流城市电网,改善x网架结构,提升配网自动化水平。
加强电网规划。落实“十三五”电网发展合作框架协议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服务东北振兴行动方案,超前开展“十四五”规划,逐步解决市区220千伏不环网、66千伏线路t接变电站多等问题。开展x配网发展规划、长海分布式电源建设专题研究,提高海岛地区电网质量。
推动配网升级。落实公司配电网规划数据自动采集与大数据应用试点工作要求,完成两块区域建设任务。同步推进营配数据贯通,确保发挥实效,提高规划精准性。加快配网自动化改造,覆盖率提升至60%。完成农网201x年和201x年结余资金工程以及旅顺小康用电示范县建设任务。
解决遗留问题。x市政府就受阻的电网建设工程、弃管小区等问题召开三次专题协调会。x供电公司积极沟通汇报,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发挥好项目管理中心协调作用,突破站址、线路走廊等受阻问题,做好历史遗留有关电网工程建设工作。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x市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提高供电服务水平、优化电力营商环境期望大、要求高。x供电公司坚持“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聚焦客户需求,站在履行政治责任的高度,全力优化电力营商环境。
近日,在x供电公司积极沟通与汇报下,x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x市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十三项措施》,对于提升x市“获得电力”指标具有积极意义。
x供电公司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优化电力营商环境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城市整体供电服务和保障水平,全力助推x市“两先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持续开展报装接电治理专项行动。规范办电流程,取消代办等中间环节。发挥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作用,实施业扩全过程管控,杜绝线下流转。实施流程串改并,缩短办电时间。高压、低压客户平均接电时间分别压至80天和30天内。联合x市城乡建设委员会,规范小区供电设施管理,提高电网工程建设质量。
二是着力提升服务品质。像抓安全一样抓服务,坚持“四不放过”原则,严格投诉考核。将配网故障率压降30%。加大频繁停电投诉整治力度,考核延伸到人。常态化开展明察暗访,严厉查处影响电力营商环境建设的违规违纪行为。深化营配业务融合,打造城区低压网格化综合服务模式。试点推行“电费网银”交费方式。推广服务积分制,提升客户获得感。
三是深入推广电能替代。优先在网架结构条件好、电网供电能力有保障、客户承受能力强的地区推广“煤改电”项目。同步做好配网运行维护和应急处置,保障居民供暖。加快x港高压岸电系统、金石滩大型充电站建设。完成替代电量6亿千瓦时。
x供电公司将认真落实公司决策部署,推进公司“一六八”新时代发展战略在x高质量落地,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产业融合持续推进方案篇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根据×党委组织部《关于“五化协同、大抓基层”的指导意见》、市委《市推进融合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有关要求,明确7个方面26项具体举措。
一、加强党建联合体动态管理
01开展党建联合体规范整顿
对挂牌空转、徒有虚名的党建联合体,进行限期整顿或直接撤销。对形势需求变化、完成使命的党建联合体,及时予以撤销。
02开展成员党组织集中清理
针对党建联合体中不积极参加活动、作用发挥不好的成员党组织,进行集中清理。
03加大新建指导规范力度
结合实际和工作需要,指导规范新建党建联合体。
二、推动融合党建点提档升级
04规范党建联合体运行
指导各党建联合体进一步优化组织设置、创新活动载体、强化融合功能,确保实现实体化、规范化运行。
05增强融合党建实效
推动党建联合体在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重大部署、推进市委政府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解决社会治理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06深化“五联”经验做法
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结合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总结主题教育“五联”经验做法,通过联建、联学、联做、联查、联改,推动成员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07一体推进党建联合体与产业化联合体融合发展
将党建联合体嵌入农牧业产业化联合体,以农牧业产业为基础的党建联合体,构建起党建引领全方位全产业全过程的“三农三牧”社会化服务体系。
08全面推广党建引领“三调”联动
进一步完善市、旗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大调解党建联合体体系,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的指挥调度平台,推动相关部门调解信息平台互联互通,提高“三调”效能。
09全面推广党建引领民族团结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围绕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工作做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巩固。
10抓好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将乡村振兴示范嘎查村嵌入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依托的红色风景线,通过党建引领抓好示范嘎查村建设提档升级。
11健全完善党群服务中心体系
开展四级党群服务中心网上互联互通,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纳入党群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一站式服务”“一门式办理”。
12抓实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
坚持试点先行,充分发挥融合党建作用,推进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区域党建互联互动,充分整合党建资源力量并下沉网格,推动党建、综治、城管、社保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实现基层治理“一张网”、全覆盖。
三、打造融合党建红色风景线
13优化红色风景线设置
优化提升现有的融合党建红色风景线,对融合党建点质量不高、间距过长的风景线进行清理撤销,确保每条风景线主题鲜明,线上各点地域相邻、行业相近、特点相似。
14提升示范引领成效
推动风景线上的融合党建点加强融合、深化合作、互帮互助,共同研究推进产业发展和业务工作,彰显风景线主题,提高风景线成色,提升示范引领效果。
四、打造融合党建红色片区
15推进连线扩面
按照“连点成线,连线扩面”的总体思路,结合区域内党建联合体的地理分布、发展主题、联建模式等实际,科学确定、合理规划融合党建红色片区位置和范围,确保片区内融合党建点充足、融合氛围浓厚,覆盖片区内90%以上的党组织。
16提升红色片区实效
发挥红色片区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旗县区党委抓乡促村责任机制,增强×乡镇党委统筹协调能力,发挥好乡镇服务、带动乡村作用,将红色片区的空间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党建优势、政治优势,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一体化治理、一体化服务,推动形成全领域统筹、全覆盖推进、全方位引领的大党建格局。
五、制定党建联合体工作规范
17制定党建联合体工作规范
市委组织部制定并印发《×市党建联合体工作规范(试行)》,进一步规范党建联合体设置标准、运行机制等。
六、加大督促指导力度
18进一步深化“双报到”工作
会同市直工委对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双报到”社区进行调整,保证每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至少到1个“双报到”社区报到,红山区、松山区的每个社区至少有1个市直“双报到”单位。
19加大条线推进力度
充分发挥市教育系统党工委、卫健行业党工委、市司法局、水利局、农牧局、市场监管局、工商联、团委、妇联、总工会等部门职能优势,按行业推进融合党建,打造“滨河党建”等融合党建特色品牌。
20加强融合党建相关业务培训
采取市级示范培训、旗县区和市委直属党(工)委普遍培训的方式,分级分领域举办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和党员培训班,将融合党建作为重要培训内容,提升抓好融合党建的能力水平。
21开展调研评估
派出2个调研组,对融合党建推进情况开展蹲点调研、阶段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22加强跟踪调度
采取跟踪督导、派员服务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推进融合党建的指导力度,督促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党员经常到基层党建联合体参加活动、开展服务,确保每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每年至少参加2次基层党建联合体活动,每年至少帮助基层党建联合体解决1个实际问题。
23加大奖补力度
根据调研评估、跟踪调度掌握的情况,继续加大对运行规范、作用突出、成效明显的示范点、风景线的奖补力度。
24完善党建联合体名录
建立党建联合体台账名录,根据动态管理情况,及时进行更新调整。
25召开融合党建观摩会
适时组织召开×乡镇党委书记、街道党工委书记融合党建观摩会,开展实地观摩和经验交流。按照×统一部署,筹备召开融合党建现场推进会。
七、抓好经验总结宣传
26加大成果转化力度
认真总结融合党建工作实践,同步开展课题研究,推动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融合党建×经验,广泛宣传并指导实践。
;产业融合持续推进方案篇三
为进一步提升茶叶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引导促进茶叶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茶叶是农业居首位的主导产业,在我县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占全县42%涉茶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
指导思想:
以打造“”品牌为主线,以市场建设、现代茶叶园区建设为重点,优化龙井茶、高山云雾茶、名优白茶优势区域布局,实施“六个一”提升工程,打造成为全国龙井茶生产、加工、贸易、文化中心和茶产品集散中心。
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4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万亩,无性系良种比率达70%以上;茶叶产量达到7000吨,茶叶产值达到8亿元,其中名优茶6000吨;名优茶产值亿元;茶机、保鲜、包装、精深加工等茶叶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茶叶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总产值达20亿元。
根据我县茶叶生产现状与发展潜力,重点建设一条示范带和三大优势产区。茶树优势品种为龙井43、安吉白茶、鸠坑种、浙农113和迎霜等。茶叶优势产品为大佛龙井、云雾茶等名优茶。
1、城西北茶叶销、加、旅示范观光带。区域包括、、个镇(乡)街道。主要内容包含五星级市场创建和4a级景区建设,加工展示中心建设,示范茶厂建设,出口茶厂、出口茶叶加工项目建设,观光茶园建设。
2、中部名优早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中部,包括4个镇(乡)、街道。本区地势低平,光热条件为全县最优,可利用产茶季节早的优势,重点发展龙井43等早生优质良种,开发早茶生产。本区邻近城关,交通便利,可利用全县最具特色的三大茶场:,发展现代示范茶业。
3、西南部精品茶产区
本区位于县境西南部,包括4个乡镇。本区土地类型多样,以高丘台地为主,昼夜温差大,劳动力资源丰富,茶农加工技术水平高,可重点发展安吉白茶、鸠坑种等中迟生良种,发展白茶龙井、精品龙井茶生产。
4、东部山区多茶类名茶产区
本区地处我县东部,包括5个乡镇。本区地势高,降水丰沛,热量不足,生产季节相对偏迟,茶叶生产多以大户承包为主,可重点种植产量高、抗冻性强的优质茶树良种,以中生种为主。重点发展龙井茶、云雾茶等多茶类名茶生产。
茶叶以“低碳茶业”为理念,从基地、加工、产品、市场、品牌及主体提升入手,引导产业转型,切实推进茶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1、建设现代茶叶示范基地。建设10个现代茶叶示范园区,其中三个省级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园区,三个省级茶叶精品示范园区。园区内茶园喷滴灌、防霜冻设施以及杀虫灯等病虫害物理防治设施的安装配套。引导茶园向路沟渠、防护林、机械化等基础设施与生态保护技术措施等标准化配套发展。切实提高茶产业防灾减灾、优质高效的保障能力。
新扩建无性系良种茶园2万亩,逐步改造3万亩低产低效茶园,引导茶树品种选择从“早生”向优质转变,重点发展优质、高抗的无性系良种,逐步实现茶树早、中、晚生品种的合理搭配。
2、打造品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商标的国际注册。在全县形成以“大佛”商标为龙头,企业商标为基础的“大佛龙井”品牌体系,培育若干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摸索“母子品牌”双商标运作的成功经验,全面推广“大佛”、“龙井茶”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坚持办好一年一度的大佛龙井品牌文化节和重点城市的品牌推介活动。
加大国内外市场推广力度,充分利用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制作一张的光盘,编印一本推广手册,扩大影响力。加强行业自律,有序推进在国内外的推广,逐步提高礼盒销售的比例,充分发挥品牌的增值效应,促进从原料输出向品牌销售转变。
3、创建示范茶厂。开展示范性茶厂创建活动,新建10家示范茶厂;要求厂房面积500平方米以上,具备1万公斤以上的名茶加工能力,生产设施先进,设备配置合理,管理规范科学,带动能力强。断续抓好100家标准化名茶加工厂建设,进一步完善区域布局。全面改善茶叶加工环境,实现茶厂标准化、加工清洁化、产品无公害化。力争“”期末,60%以上分散农户向名茶厂集中加工。优化培育名茶厂加基地加农户生产加工模式,强化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集中加工、收青加工,让分散的农户集合成联合的生产主体。
规范提升加工技术,在做好精品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名优茶的机械化加工。坚持办好一年一届的茶王赛,着力营造重质量、学技术的良好氛围。
4、加快茶叶新产品开发生产。加快名茶多茶类生产,引导名优茶产品从注重外形向注重内质转变,着重扩大望海云雾等优质茶的生产,推进名优茶的大众化生产与消费。鼓励企业进行茶食品、茶保健品、茶工艺品等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生产,重视夏秋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产业融合持续推进方案篇四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是京张区域后冬奥时代的一个重要建设项目,是张家口最佳的政策窗口期、战略机遇期、发展黄金期,也为张家口地区体育和旅游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及诸多挑战。本文研究分析了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内涵、特征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围绕“首都两区”(水源涵养功能区、西北部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协同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设思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主导;谋划好后奥运经济发展;与北京体育旅游“错位”发展;加大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以期助力于打造以知名冰雪体育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张家口作为冬奥会举办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里泥河湾文化、涿鹿三祖文化及张库大道、边塞文化、长城文化等均享誉国际。作为张垣儿女,深入领会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主旨、内涵及发展对策,积极思考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体制机制、环境、交通、产业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为促进张家口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为重要抓手,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发展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溯源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2015年,当时张家口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冰雪资源为优势,重点发展冬奥文化旅游,启动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带的发展规划[1]。该旅游产业带是以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引领,推动京张两地体育文化旅游产业一体化、集聚化发展。2016年3月15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带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2016年7月,编制了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6-2018年),提出延庆、张家口共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2018年6月,北京冬奥组委在冬奥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一带、三轴、三核、多节点、多片区”的京张冬奥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带建设倡议,目的是进一步明确冬奥会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带动作用;2019年10月,张家口市旅发委与北京市旅游委就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进行座谈,北京延庆区旅游委介绍了《延庆区建设京张文化体育旅游带工作方案》,张家口市旅发委则介绍了《京张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带规划》编制情况;2021年1月,_在北京、河北考察时作出部署,积极建设好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并将冬奥场馆赛后使用和群众健身、地区持续发展相结合,坚定贯彻这一发展理念成为今后的重要发展任务。同年,延庆区已将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写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并制定《推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延庆区工作方案》。
京张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政策面世。与此同时,2015—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规模从万亿元增至3万亿元,北京、张家口分别有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成。随着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张家口市冰雪体育产业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张家口积极抢抓冬奥机遇,将“冰雪+”经济作为全市主导发展产业,逐步构建了完整的冰雪产业链发展体系,并出台了《张家口市冰雪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2020年,全市冰雪产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在冰雪产业发展方面,张家口建设有高新区和宣化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同时建有国家首个冰雪产业大数据平台。截至目前,张家口两大冰雪产业园累计签约项目62个,总投资亿元。与此同时,宣化冰雪产业园某企业产品销售额从2000余万元增加到9600万元,生产的产品也被冬奥会赛场之一的云顶滑雪场和延庆高山滑雪赛场选用。由此可见,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正将冬奥赛事活动拓展到可持续发展的冰雪文化、创新发展的冰雪科技方面,京张体育文化旅游优势正初步形成。
京张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张家口市地处河北省西北部,连接京津、沟通晋蒙,被称为京畿门户和首都北大门,素有“北京的后花园”之美誉,京张高铁开通后,张家口融入了北京“1小时交通圈”,实现了与北京的同城化发展。张家口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历史悠久,这里有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的泥河湾文化,有草原丝绸之路美称的“张库大道”还有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怀来葡萄康养休闲产业区、张北草原天路生态旅游区(号称中国66号公路)。2018年,张家口全市旅游收入达亿元,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2019年,张家口全市旅游收入突破107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8700万人次。张家口作为冬奥城市,最具特色的就是冰雪旅游方面,张家口雪场被国际雪联称为“世界上最适宜滑雪的地方”之一,“中国十佳冰雪旅游城市”,2021年张家口被评为“中国高端体验型滑雪度假城市”。古语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作为全域旅游城市的张家口,春可赏花、夏可避暑、秋可观景、冬可滑雪,这里有山峦、河川、草原,冰雪、温泉、美酒。展望未来,张家口将以首都两区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为统领,围绕体育文化旅游、冰雪等“六大产业”,打造国际知名的冰雪运动和体育文化旅游胜地而不断前行。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内涵
张家口市毗邻北京市,距北京仅170公里,因北京冬奥会而备受瞩目。孙睿、秦元萍[3](2021)围绕建设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首都生态环境支撑区和国际冰雪运动旅游胜地等方面提出,其内涵为区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优化,实现体育旅游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王灵恩等[4](2021)认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是京张两地优质、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性经济、社会、文化、产业资源要素在空间上实现集聚发展的带状空间集合体。武义青等[5](2021)认为,北京张家口举办冬奥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两区建设的重要标志,京张高铁、京礼高速的建成,使张家口真正融入北京“一小时生活圈”。因此,以北京优质的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张家口实现两地产业的融合发展,既是为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需要,又为京张两地经济、文化、生态建设的合作共赢提供了可能。本文在分析张家口冰雪体育产业的现状、今后发展趋势,张家口围绕首都两区建设定位、协同发展、后冬奥发展现实的基础上,认为北京、张家口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内涵就是以张家口冬奥文化宣传为核心,以冰雪旅游为落脚点,其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展规划。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特征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具有“带动”“辐射”特征北京、张家口体育文化旅游带是以北京-张家口高铁、北京、崇礼高速沿线广大区域为“一带”,同时向西、北、南延伸至怀来、崇礼、宣化、张北、康保、沽源、赤城、涿鹿和蔚县等地,带动京张两地体育人才、物流、旅游产业务实合作,促进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都两区建设背景下北京对张家口的带动作用和对其周边区域的延伸。京张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相融合,赛事举办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把握好张家口“两区”建设功能定位、协同发展战略、延续冬奥发展势头,建设适宜健康养生、运动休闲的生态小镇,举办重大(国际、国内)滑雪比赛,持续发挥好冬奥效应,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怀来葡萄酒文化、官厅国家湿地公园、历史名城宣化府、崇礼草原天路、张北草原音乐节、蔚县打树花等体育文化旅游品牌,持续拓展“全域体育文化”旅游示范区,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政府主导
在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和《河北省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框架下,尽快编制“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明确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的发展目标、产业布局和重点任务,我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对接北京市政府主管部门,构建协调、建设平台,打破行政区划阻隔[6]。
延续冬奥会效应,谋划后奥运经济发展
后奥运时代即将到来,奥运场馆如何持续“发力”,做好冬奥遗产开发利用[7],是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需首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借鉴以往主办方赛后经验,可将北京、延庆和张家口崇礼奥林匹克公园纳入整体规划,打造一批优质奥运遗产旅游产品,是延续冬奥效应、突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一个重要思路。
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应与北京“错位”发展
根据北京、张家口现有资源状况分析,北京市作为首都经济圈的核心,拥有最优秀的体育、文化、旅游及融合资源,要实现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真正发展,只有依据张家口自身特色,实行与北京错位发展,才能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加大体育旅游人才培养
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就会进入一个度假经济时期,体育旅游产业将呈现迅猛的发展态势;当一个国家、地区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时,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会是体育健身产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2020年中国人均gdp已达万美元,北京人均gdp在2020年则已经达到万美元,而张家口人均gdp在2020年则达到6000多美元。由此可见,京张地区体育旅游、休闲度假需求非常强烈,而且呈现越来越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未来休闲度假游很可能成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从体育旅游市场在整个旅游市场的比重来看,欧美发达国家占比为25%,而我国家仅占5%[8]。体育+文化+旅游还处于“大有可为”的新业态,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体育文化旅游市场持续升温,并将持续产生辐射效应。为此,本着就近原则,可在地方院系、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中,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增加体育旅游教育专业或培训,依托旅游局、体育局和高等院校三方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体育旅游人才培养、培训计划,加强国内、国际体育旅游人才交流合作,培养和引进高级体育旅游人才,尤其是体育旅游创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设立体育旅游研发中心,结合旅游发展规划、大数据、市场营销等方式,加强人才在相关产业发展的支撑力。
产业融合持续推进方案篇五
(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含已在上交所主板、科创板和深交所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以及境外公开发行股票的)。
(二)有效期内的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一)申报企业应符合以下条件。
1.产业导向方面。属于《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重点领域或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或主导产品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填补国际国内空白;或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
2.专业化程度方面。主营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70%以上。
3.创新能力方面。截至上年末的近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4%以上;且满足以下三项条件之一: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项以上、自建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1个以上。
4.经营管理方面。取得相关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等)。
5.成长性方面。上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不作为第一批申报条件);或有上市计划(已递交申请书或已进入辅导期)。
(二)申报平台应符合以下条件。
1.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或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国家级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2.在技术创新、上市辅导、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知识产权应用、上云用云及工业设计等服务方面有较强的服务能力。
3.具有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成长型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等重点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经验和案例。
4.从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专业人员数量原则上不少于20人。
5.管理健全,服务规范,无不良记录,在相关服务领域有较好声誉,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1.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支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申请书(见附件1)。
2.四川省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基本情况表(见附件2)。
3.四川省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目标表(见附件3)。
(二)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1.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支持国家级(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申请书(见附件4)。
2.四川省第一批重点支持国家级(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基本情况表(见附件4-1)。
3.国家级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认定文件。
4.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成长型企业、行业“小巨人”企业等重点企业服务情况一览表(见附件4-2),以及服务合同、服务过程、服务成效、票据等相关证明材料。提供成功服务案例不少于3个。
5.服务人员情况一览表(见附件4-3),以及人员学历、专业技术资质、社保关系等相关证明材料。
年度审计报告及服务收支情况的专项审计报告,或包含服务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或经法人签字盖章的包含服务收支情况的财务报表。
7.服务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作方案(提纲见附件4-4)。
8.能够证明符合申报条件的其他材料。
9.承诺书(见附件4-5)。
(一)企业和平台自主申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按照自愿申报原则,制定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实施期不超过3年)并编制申报资料,按程序报当地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省级平台直接报经济和信息化厅、财政厅。
(二)市(州)初审汇总。各市(州)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并将符合条件的进行汇总,填写《四川省第一批重点“小巨人”企业名单汇总表》(附件5)、《四川省第一批支持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名单汇总表》(附件6),于3月5日前连同企业(平台)申报材料以正式文件报送经济和信息化厅、财政厅(报送文件一式两份,申报材料一式八份,并附电子版)。
(三)审核推荐。经济和信息化厅会同财政厅对推荐上报的重点“小巨人”企业和服务平台按程序进行评审,并联合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