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调研计划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通用7篇)
时间就如同白驹过隙般的流逝,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今后更好的发展,写一份计划,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准备吧!我们在制定计划时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计划书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产业调研计划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一
我县从20xx年开始建设和推广俄色茶产业,到20xx年共发展俄色茶3000亩,其中20xx年发展20xx亩,20xx年发展1000亩,都属于州级财政林业产业项目,还未产生效益。
俄色茶发展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的进行了各项工序。
俄色茶是一项增加农区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改变农户思想观念的项目工程。我局要抓住上级部门重视的大好机会,做好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争取在5年内再发展5000亩以上的基地,并争取资金建造1-2个原料加工厂。
俄色茶在我县属新造树种,从验收结果可以看出保存率不太理想。俄色茶推广工作难度大:州级财政资金只对苗木、肥料和围栏给予补助资金,没有栽植补贴,老百姓积极性低、思想保守不愿做;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低,缺乏专业培训;受地形条件限制,项目方案上作业设计难度大。
希望上级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并在州内搞业务培训。
产业调研计划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二
设施蔬菜产业现已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目前沙坡头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4。56万亩,占全市20。83万亩的70%,占全区84。5万亩的17。2%。建成了以番茄、茄子、黄瓜、西瓜等特色品种为主的日光温室示范基地66个,小拱棚瓜菜示范基地6个,建成沙漠日光温室1200座、0。2万亩。设施蔬菜总产量达到65万吨,产值达到9亿元,农民人均来自设施蔬菜的收入达2204元,占沙坡头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8。4%,主产区设施蔬菜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设施蔬菜不仅成为农民投资回收最快、效益最为明显的支柱产业,而且解决了3。6万余人的就业,有效带动了流通、运输、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快速发展。
日光温室以冬春一大茬,秋冬茬接早春茬,秋茬接冬春茬三种栽培模式为主,面积分别占30%、40%和30%;小拱棚以冬春茬韭菜和早春茬西瓜两种栽培模式为主。品种布局上,番茄占50%,茄子占10%,辣椒占15%,黄瓜占5%,瓜类占10%,设施园艺及其它占10%,产品的外销量占90%以上。制订推广了12项提质增效措施,平衡施肥、无土育苗、小气候调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co2气肥、反光幕、新型覆盖材料、阴阳棚及热风炉等技术开始示范使用。
一是没有大型蔬菜专业批发市场,蔬菜交易在园区内直接进行,相互压价时有发生。二是缺乏流通销售龙头企业,现有的流通企业经济实力、带动能力、抗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对市场调节和操控的有效手段。
现有市、镇(乡)两级农业科技人员50多人,不仅断档老化、总量严重不足,而且大部分专业不对口,真正的内行更不多,指导千家万户和几万座大棚的生产,不仅力不从心,碰到技术难题更是束手无策。由于技术服务跟不上,造成地区间、农户间的生产水平很不平衡,相当一部分日光温室的产量和效益不到平均水平的一半。
超市等生产流通环节的监测不够严格,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产品的价位优势得不到体现;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时有发生,病虫害重治轻防、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现象比较普遍,食品安全生产的意识亟待提高。在销售上虽然一再强调统一包装,但部分运销企业为节省成本而使用其他废旧包装箱的现象仍有发生;在蔬菜畅销时,部分农户对产品不分类,以次充好,对“沙坡头”蔬菜品牌造成不利影响。
个别种苗公司引进的蔬菜新品种不按程序严格进行试验示范就批量生产销售,造成部分品种稳定性差,品性下降;有的种苗公司有销售过期苗,病苗的现象;有的种苗公司技术力量薄弱,售后服务不及时。
一是老灌区设施蔬菜园区现有电路普遍为单相电,无法满足卷帘机三相用电需求,影响了农民投资安装使用卷帘机的积极性。二是沙漠农业园区大棚保温性能差,冬季棚内平均温度比老灌区低2—3℃,外界温度零下14℃时,棚内温度普遍不到10℃,不能满足蔬菜正常生长的温度需求,遇到极端低温天气,就会造成严重冻害;同时,风沙危害较重。
一是采取招商引资、项目扶持、股份合作等方式,内引外联,尽早建设集蔬菜展销、检测、收购、保鲜、加工、交易、外销为一体的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辐射面广的国家级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形成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中心,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产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物流配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效提升沙坡头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组织有关部门尽快研究蔬菜龙头企业的发展问题,整合有关农业发展项目资金,集中财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扶持现有的蔬菜流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民经纪人,通过联合、重组,形成流通集团或大型龙头企业,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走龙头带产业、产业连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一是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适当增加市镇(乡)农技服务中心人员编制,面向区内外聘用一批具有蔬菜生产特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加强现有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促其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服务能力。二是加强对农民的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技术操作水平和市场经济观念,真正把广大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是充分发挥种苗公司技术力量的作用,通过销售种苗,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报务。四是加大聘用山东农民技术员的力度,充分发挥当地“土专家”、“种植能手”的作用,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
一是把好蔬菜生产环节关,坚决堵住农药残留。继续完善无公害蔬菜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强化无公害蔬菜知识的宣传,开展无公害知识培训,教育引导农民认真汲取青岛毒韭菜、海南毒豇豆的教训,积极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杀虫灯、遮阳网、防虫网、生物农药等无公害控制性设施,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从源头上保证蔬菜的质量。二是健全完善监测体系。现有的产地(田头)市场要建立健全检测机构,配备一定的人员和设备,对进入市场的蔬菜要加强检测,避免有毒蔬菜混入市场,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要对农民种植的蔬菜实行动态管理,不定期地进行抽检,积极探索建立产品质量追溯制度。三是继续实施统一品牌、分级包装、统一标识和对包装箱进行适当补助的措施, 加大我市蔬菜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把“沙坡头”蔬菜打造成宁夏、中国的名牌农产品。
严格程序,规范品种引进。所有种苗公司引进的新品种必须按照有关法规严格进行试验、示范,经有关部门评审鉴定,登记备案后方可推广。加大对种苗市场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向农户销售过期苗和弱病苗的现象。建立奖惩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对种苗质量高,技术服务好的企业,应给予相关项目优先申报及政策扶持;对育苗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无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种苗公司应限期整改或劝其退出种苗市场。
一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园区供电线路改造,为提质增效提供基本保证。二是加强沙漠园区科研攻关,通过增设保温裙、防寒沟、双膜覆盖,增温火墙(炉)等,千方百计提高大棚保温性能;加快造林绿化,草、灌、乔和草方格相结合,在园区外围和主干路两侧建设防护林带,减少风沙侵袭。
产业调研计划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三
几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部局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断促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和企业中心工作向纵深发展,并形成了“以一把手工程”为主线,以优质服务为载体,以塑形育人为保证,以规范化、制度化为特点的两个文明建设运行机制,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先后获得了“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行风建设先进集体”、“全国用户满意工程”、“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七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还多年被评为“吉林省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长春市思想政治工作标兵企业”等称号。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得力,去年年底,又首批进入了全国电力系统一流供电企业称号。前不久,我们按照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就省委宣传部提供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状况调查提纲,在全局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调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几年来,我局始终把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放到头等位置,在每年制定的企业目标中,都把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企业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企业两个文明建设统一协调,党政合力,在企业发展中用“两个投入”实现“两种产出”。从几年的实践中我们感到,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主力军。从九二年开始,我局就提出在全国电力系统中创一流供电企业。要实现这个远大目标,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尤为重要的,我们从职工的思想入手,及时解决职工的思想认识问题,使全局职工都统一了步调,明确方向,调动了全局职工的“争创”意识。在全局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创建”活动的热潮,从达网标,到达部标,从创东北电网一流供电企业到九八年十一月首批跨入全国电力系统一流供电企业行列。这些成果的取得都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分不开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全局职工凝聚力、创造力、向心力,也都来源于强有力思想政治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实施,全国供电系统已进入了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我局已进入电力市场管理阶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谋求企业效益最大化,将是我局目前乃至以后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受整个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企业将逐步实施“政企分开”管理,我们感到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景不容乐观。但企业的发展却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对职工进行深层次的思想教育、目标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典型教育和法制教育,在职工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却十分有必要的。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只要时刻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不脱离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建议区政协经济委员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和根本途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本会经济委员会根据《汉南区政协二00四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八至九月份,就“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问题,深入部分农场、街、镇及部分企业和部门分“振兴传统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曾经兴盛的粮、棉、油的加工业等)、“培育新兴农产品加工业”(指的是正在兴起的以水产品加工为主的加工业等)、“强化农产品加工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三个专题进行了调研。
目前,全区与农业产业化相关联企业共有37家,其中畜牧类3家,水产类6家,生鲜蔬菜类6家,粮食制品类4家,油脂类2家,发酵及生物技术类3家,饲料类1家,林木果品9家,其它类3家。近年来,区委、区政府认真落实“三农”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个中心,优化农业结构,培植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了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逐步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促进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和主导因素,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带动作用逐渐显现。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带动基地,不断加大带动作用,实现了企业、农户的“双赢”。二是市场网络逐步形成。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同时,与全国各大新型业态公司合作,形成了各自的市场网络。三是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基本实现了带基地,订单生产。四是企业的品牌效应日渐增强。全区农业产业化企业共注册商标20个,企业品牌的科技含量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效应日渐增强。
二、影响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管理体制和产业主体的制约目前,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属农业局、经贸委、农场街镇等多个部门管理。在现实的管理中,存在严重的部门分散,多重管理,只能在低层次运行,而且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环节脱节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造成种养业、加工业,流通环节之间信息不协调,不对称。同时,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中,有的产权制度不健全,相当部分还是“作坊”式运营,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资金严重短缺的现象。这大大制约了农产品加工的综合开发、规模经营和有序竞争,造成规模效益和积聚效益低,产品附加值小,产品的生产成本高,质量不优。
(二)原料供给的制约我区现有的农业是一家一户的自主种植生产,生产户数多,规模小,经营分散,这种生产和供给方式难以适应生产加工业集中,稳定的原料需求,加之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交易方式传统,种养方式落后,信息屏蔽,使这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
(三)农产品品质的制约我区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结构主要是与过去的那种初级产品的直接消费方式相应。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开发研究处于空白,使得农产品品质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并且没有固定的基地。
(四)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缺乏,企业缺乏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引进、消化,吸收新技术的能力也偏低。
(五)发展环境的制约由于历史上欠账过多,政府的政策扶持难以到位,税收政策也是内外有别,企业缺乏强力支撑,加之融资瓶颈难以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的部门服务意识淡薄,依然存在重收费、轻服务的现象,严重挫伤了企业的感情。
工业立区,开放强区是汉南经济发展的主题。如何通过城乡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既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考验,更给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区域经济”。
产业调研计划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四
建设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方法,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生产水平的有效途径。在发达国家粮食、牧草、肉类产品出口量较大,因为它是再生能源,而我们却面临着一方面百姓的餐桌上肉类食品供应不足,而另一方面生产肉类的原料被无辜浪费。通过对我市农牧业生活资料市场调研发现,我市猪肉生产和牛肉生产自给量不足,生猪生产和肉牛、牛奶生产发展潜力很大,近来由于生猪价格上涨,造成猪肉价格上涨过大,猪肉的供给已成为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的热门话题,通过调研发现我市的玉米秸杆和小麦秸杆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近百万亩玉米秸杆焚烧于野外,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同时给交通安全带来隐患。用玉米秸杆作为牧草的养殖业还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因此建立清洁和谐、充满活力的循环经济意义重大。通过改革创新、探索发展,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业生产的养殖成本。畜牧、农业、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现代绿色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必由之路,通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土地适度的规模经营,因此可利用一场、一地,建设一井、二池、三舍的养殖模式,供给二百至五百亩地的有机绿色环保农业生产肥料的农业生产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通过人工实验,鸡粪、牛粪经过加热消毒,杀死寄生虫和虫卵,祛除有毒成分—氨,可以用做饲料进行养猪,猪粪可以养殖蚯蚓和生产沼气,蚯蚓可以养殖甲鱼、鳝鱼或喂鸡,蚯蚓的粪和发酵过的沼液是生产绿色蔬菜和粮食的优质肥料,沼气可以作为能源利用,生产的粮食和植物的秸杆可作为饲料和牧草养鸡和养牛。
通过这一生物利用能源的链条,进行科学规划,建设一现代化畜牧养殖场,场房内采用多层框架式结构,以利于节约土地和有效利用空间,场房内上层设有现代化蛋鸡养殖舍和现代化生猪养殖舍,下层设有现代化奶牛和肉牛养殖舍,场内设有饲料加热消毒设施,建一沼气池用于猪粪的发酵利用和能源供给,沼液的出料口和农业用浇水井相邻,以利于沼液的利用,建一水产养殖池养殖鳝鱼或甲鱼以利于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在场房前后的空闲地带用塑料薄膜建小拱棚养殖蚯蚓,为鳝鱼、甲鱼和鸡提供饲料。
1、投资方式。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由龙头企业投资进行企业化管理,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力,增强带动能力。首先应创造条件,重点扶持与农户关系密切的乡镇企业,要鼓励城市中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形成“重量级”的龙头企业,以发挥其资金雄厚,管理基础好,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优势,其次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商资本等各类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运用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
2、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选择至关重要,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粮食和农业桔杆)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水肥资源供给和农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的客观基础。利益联结机制的关键在于利益分配要能调动各方面、各环节的积极性,要贯彻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要通过各个环节,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利益一体化,从长远看,龙头企业应该拿出部分利润,通过兴修农田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返还给农户,增加农户的收入,这样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龙头企业以老大自居,以短期行为和不规范的趋利行为使农户蒙受损失,则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必要失败。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要加强价格指导,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协调好各方面的关系,形成合理的利益结构。
销售市场,加强对市场通讯、交通、金融、信息等方面的配套建设,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同时可通过直接财政拨款、贴息贷款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4、快科技进步,促进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发展。科技进步是绿色环保型农业产业化的根本动力。要加强对农业科技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推动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展对农村干部、科技示范户、专业大户的系统培训,使其达到中等以上文化程度,成为农村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养殖大户参与农业科技研究开发。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科研开发中心,引进科技人才和高新技术,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种养大户、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加强合作,通过成果转让、购买专利、委托开发等形式,取得技术支持。进一步发展生产基地、科技队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新型农技推广组织,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农技推广部门的技术人员牵头或参与组建新型弄技推广组织。
5、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促进环保型绿色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发展。龙头企业应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绿色食品的认证工作,要按照国际质量安全生产绿色食品的标准,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与国际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现用标准组织生产,评价质量,规范流通,促进出口和引导科研的作用,积极采纳世贸组织涉及农业领域的协定,制订农业标准、指南和建议,吸收出口农产品所在国的农业标准,作为制订当地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技术依据和基础资料,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完善检测手段,加强对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检测和农业生态环境的检测,确保安全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从而促进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
产业调研计划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五
我市服装加工业起步于改革开发之初,先是出现零星的服装制作和销售商,逐渐由最初的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式经营,发展到初具规模,曾经一度成为灯塔的支柱产业之一。但随着其他产业的发展和崛起,服装业在全市经济中地位不断下降,支柱地位荡然无存,大量精英服装企业外流,产业呈现凋零的趋势。目前我市服装加工业户尚有近300户,其中登记注册的有100户,相关配套的水洗、印花、辅料业户40余家,年产各类服装8000万件,年产值32亿元,利税1.1亿元,实缴税金20xx万元,实现出口交货值7000万元,从业人员达2万人。服装加工户一类是以外贸订单为主的代工企业,主要根据订单加工运动服、校服、工装等服装,不经过市场,不负责销售,赚取加工费,现存规模服装企业大多为此类。一类是自己设计生产加工牛仔裤、童装等,自行销售或委托五爱市场、西柳市场进行批发销售,我市服装加工户多为此类。一类是生产加工床上用品,自行负责销售,但此类加工户占比不大。
服装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服装加工户(企业)分布零散,没有产生集聚效应。我市服装加工户呈星状零散分布,更多小业户散居在民房和居民区内,给政府指导、管理和服务增加了难度,分布分散,没有产生积聚效应。服装加工受规划、土地、自身等因素的制约,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以及扩大规模受到严重影响,布局局促,车间、库房等过于紧凑,空间狭小,人员又密集,消防始终存在极大的隐患,一旦失事,后果将十分严重。
2、服装加工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产业链条不完备。服装加工户大多观念落后,很多小厂仍然沿袭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为了增加利润进行逃税,甚至不办理营业执照,进行地下生产销售。管理粗放,缺乏品牌意识和高端技术,利润更多来自于贴牌加工,效益偏低,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弱。服装加工没有形成原材料、生产加工、物流及相关产业集中完备的产业链条,没有形成产业优势。行业内部没有良好的协调机制,企业之间缺乏合作,恶性竞争激烈,尤其是在招工的问题上表现的愈来愈突出,通过买工人的手段,相互拆台犹为严重。
3、政府扶持力度小,规划和服务滞后。由于经济占比小,全行业的总税收不及好的时期一个选矿厂的税收,政府重视不够,扶持力度小,缺乏持续的服装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影响了服装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服装企业发展,尤其是有些规模企业进一步发展受到规划和土地等因素的严重制约。
浙江织里镇在改革开放之初,镇区仅仅是0.8平方公里常驻人口不足2300人的一条“扁担街”,但通过重点扶持服装产业的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童装产业为支柱、金属新材、新型纺织共3大特色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收入14.7亿元,工业生产总值650亿元,有销售收入20xx万以上规模企业101家(其中过亿企业37家,上市公司1家),成为20平方公里建成区30万人口的大镇,综合经济实力位列浙江省乡镇五强。
“一业兴百业兴”,扶持和发展好一个产业,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带来区域的整体繁荣和经济实力的提升。灯塔服装与织里同时起步,甚至在初期规模和影响超过了织里,灯塔童装曾经享誉东北甚至国内市场,目前在辽宁西柳、五爱市场以及浙江织里镇仍然有良好的口碑和影响,尤其是童裤在全国服装中依然独领风骚。因此,我市服装产业的发展具备基础和条件,扶持发展也十分必要。
1、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扶持服装产业发展,可以推动城镇化进程。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核心力量,人是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产业发展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需要政府不断培育推动发展,需要政府在产业发展到一定时期提供基地搭建平台。我市裘皮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佟二堡城镇化的进程、海宁皮革城等的建设推动了裘皮产业的提升,就充分论证了这个观点。建立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可为服装企业发展提供空间、舞台和基地,可推动服装企业集聚,有助于服装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织里为了发展服装产业,在湖州市率先采用工业用地拍卖形式,统一规划建设了童装精品园、童装科技园和童装创新园等三大产业园区,吸引了本地和国内童装企业进驻园区,逐步形成“家庭作坊—精品园区—工业规模园区”的阶梯式集群发展格局。服装产业的发展使镇区集聚了本地人口10万,外来人口20万,镇区也随之不断扩大,建成区达到近20平方公里,形成了很大规模的城镇(城市)。
2、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扶持服装产业发展,可以为全民创业、就业和再就业搭建平台,促进“创业型城市”的创建。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有数万农民失地进城,就业才能安居,安置他们就业就是显而易见的问题,而服装产业是安置农民就业和城市居民再就业的一个主要产业。服装产业门槛低,投资可大可小,只要有创业梦想的人都可以参与,对工人的要求也不高,只要稍加培训即可实现就业,建立服装工业园区可为能人创业、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搭建一个有效平台,是市政府打造“创业型城市”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织里通过规划建设园区扶持发展服装产业,培养了一大批本地企业家,实现了全镇80%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转移,服装产业成为全民参与的百姓产业、富民产业。同时也吸引了全国大批有创业梦想的人到织里发展,全国大批的产业工人到织里工作和生活,为织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和不竭的精神源泉。我市现在就已有40多家服装精英企业落户织里,而且发展的都非常好,有的甚至年销售额超过了亿元,灯塔服装企业牵头正在织里积极筹备组建辽宁商会,争取更大的发展机会。这些企业大多保留了在灯塔的部分生产能力,对家乡发展服装产业保持着很高的期望值,为建立服装工业园区发展服装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扶持服装产业发展,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为打造实力灯塔提供有力支撑。随着全球经济的低迷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各行业普遍进入低谷,我市也面临同样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迫在眉睫。我市服装行业具备很好的基础和条件,完全可以通过培育发展服装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织里通过发展服装产业,培育了全国规模最大、分工协作最紧密的童装产业集群。截至20xx年,织里镇共有童装企业8577家(含个体户总计近20000家),年产童装8.7亿件套,占国内市场1/3,年销售额超350亿元,居全国之首。共集聚为童装配套的印花、绣花、罗纹、辅料企业2316家,物流、设备租赁、房屋租赁、劳力、融资等市场也随之不断成熟。服装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房地产、商贸物流、餐饮服务等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产在织里经济占比达到了42%。
佟二堡的皮革、皮草已经成为享誉国内甚至世界的产业,中国佟二堡已经成为灯塔的一张名片。建立服装工业园区,有利于解决服装加工户的生产安全问题、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实现服装行业更好的发展,有利于对服装企业进行集中指导、管理和服务,集中打造“灯塔服装”这个集体品牌,再造灯塔另一张名片,进一步扩大灯塔的知名度。
鉴于我市服装产业的基础和当前的严峻的经济形势,建议市政府扶持服装产业发展,规划建立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再造灯塔经济有力支撑。
1、建立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发挥积聚和规模效应。由政府牵头,专门去织里考察,深入听取业户意见,就建立服装工业园区进行充分调研、深入论证。可以参照佟二堡和织里模式,在城区北外环附近规划再建一个服装工业园区(集聚区),园区总体规划300亩(当然规模具体多大合适还需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论证),一期建设100亩,可采用单元模式,按容纳30个工人每层200平共3层计600平(一层店面,二层车间,三层宿舍)为单位,建筑面积总计60000平,统一规划建设,供100家企业入驻;二期200亩,建筑面积总计120000平,供200家企业入驻。土地以工业企业用地招排挂模式,建设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服装企业自建、政府和服装商会共建、服装商会自建等模式。企业可采取购买或租赁方式入驻,购买价格定位以开发企业微利为原则,并协助服装企业贷款;租赁可参照织里镇做法,现在织里镇租赁一个单位店面(1000平左右)15万左右/年,要综合考量服装企业的承受能力,避免服装企业流动资金固化影响企业正常生产。规模企业可以根据政府要求自己规划设计,自主建设。在园区内建立一站式服务和发展诸如餐饮、物流、房产等相关配套产业,主打集中、集聚牌。集中提供所需的布料、辅料和物流,逐渐发展成设计、生产、销售等完整产业链条。配齐园区配套设施,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经营成本。
2、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完善软硬环境。总结产业发展和前两次园区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一个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集群)需要多年甚至更多年,需要政府的持续不断的引导、服务、呵护和培育。一个园区发挥集聚效应,需要政府持之以恒地坚持规划和建设。织里在发展服装产业经过了近30年,经历了数届党委政府持续推动和精心呵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培育和服务上始终上下齐心,始终坚持实行养护和服务,尤其是对待一些小业户,除了侵权举报予以严厉处罚外,税费几乎是实行申报、自愿缴纳原则,甚至可以视企业经济状况不缴纳。相关部门执法实行内严外宽的做法,对外来客商甚至极为宽容,目的就是吸引外来客商集聚。近年,为推进织里童装产业升级,湖州市专门下发《关于加快推进织里童装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每年匹配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因此,如果市政府决心规划建设服装工业园区,即要坚定不移地推动规划的实施,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不断改进政府及部门的服务工作,着力改善发展的软环境。成立并长期保持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实施,协调解决问题。在行业低谷时期和企业出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政府更要积极帮助出主意想办法搭平台,尽可能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度过困难。成立园区统一管理办公室,协调与服装加工业相关的工商、税务、质检、消防、交通等部门,提供入园企业的行政服务和统一的行政执法工作,并统一协调全市服装企业发展的行政执法环境建设,最大限度吸引外来客商、扶持服装企业的发展。要在注重管理和引导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业户的发展激情和热情,为服装企业发展创造良好且相对宽松的环境。
3、组建服装行业商会,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商会凝聚服装加工户,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引导服装加工户登记注册,打造服装整体品牌;牵头加工户与政府协商园区建设和企业入驻事项,协商解决在园区建设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统一协调企业用工以及职工养老保险等事宜。政府不断加大对服装商会指导,支持商会加强与全国各地服装商会(协会)和服装企业的联系,开展合作交流等事宜,发挥好政府与商户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园区建成后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依法逐步取缔分散在居民区的加工点和黑加工点。
4、培育龙头,实施品牌战略。为提升服装加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可按照“扶大扶强择优”原则,重点扶持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企业,促进产业链条延伸。不断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引导业户不断转变观念,扶助服装企业引进高级管理人才,实施现代化管理,改粗放式生产经营为精细化经营。整合灯塔服装的品牌资源,积极打造“灯塔服装”这个集体品牌。由政府组织或委托园区统一管理办公室协调行业商会进行园区规划和整体形象设计,组织宣传和招商工作,创中国“灯塔服装”品牌和不断扩大服装工业园区的影响。
产业调研计划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六
近些年,常宁市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利用国家出台的惠农政策,精心筛选和培育了一批比较优势明显的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化,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常宁是一个农业大市,土地总面积20xx平方公里,农业户数15.8万户,农村人口63.7万,农村劳动力35.3万。全市共有山地199.3万亩,有林地133万亩,耕地52.1万亩,其中水田46.7万亩。盛产稻谷、牲猪、烤烟、柑桔、茶油、茶叶、竹木等。近10年以来,常宁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组织实施“旱经”工程、“猪鱼鹅鸭”工程、优质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养殖“双万”工程等,大力发展支柱产业,快速扩张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和经营体制,使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逐步提高。
全市现已发展形成了优质稻、优质水果、烤烟、牲猪、茶叶、茶油、蔬菜和竹木等八大支柱产业,基地规模也迅速扩张。今年全市高档优质稻总面积已达到10万亩,与20xx年相比较,增长近7万亩;优质水果4万亩,增长2.8万亩;烤烟种植3万亩,增长2.5万亩;牲猪养殖量50万头,增长12万头;茶叶采摘面积2万亩,增长1万亩;油茶采摘面积10万亩,增长1万亩;无公害蔬菜面积3万亩,增长2.3万亩;高产楠竹总面积10万亩,增长3万亩。20xx年全市八大支柱产业总收入占全市农业总收入的63.8%,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八大支柱产业的部分达到950元,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四分之一强。另外,我市的糯高粱、花卉苗木、龙须草、特种养殖、网箱养鱼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在形成规模和产业。
目前,全市共培育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267家,其中年产值100万元以上的78家,塔山农贸有限公司、衡阳绿园农业加工有限公司、腾飞木业公司、香惠米业公司、鸿峰食品有限公司、美坚达装饰板厂、嘉兴胶木板厂、三益大米厂等8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产值均在5000万元以上。20xx年,8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现总产值6.3亿元,创利税1680万元。常宁市香惠米业公司投资400万元,引进日本两套流水生产线,完成了年产4万吨特制大米的项目建设,并与全市17个乡镇签订了5万亩优质稻的收购合同。塔山农贸公司被列为衡阳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去年投资250万元,引进了四套茶叶加工生产线,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签订了1万亩的茶叶收购合同。目前,龙头企业注册商标达到13个,有12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培育了“香惠”大米、“香韵”茶油、“铜钟岭”茶叶、“天堂”食品、“嘉兴”木业等品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使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形成了以优质稻、茶油、茶叶、蔬菜、楠竹加工为主的五大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73万吨,占到农产品总量的40%以上。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建成了以荫田、蓬塘等18个乡镇为主的60万亩油茶基地;以西岭、白沙、荫田、盐湖等乡镇为主的1万亩湘两优糯高粱基地;以塔山、弥泉、洋泉等乡镇为主的2万亩茶叶基地;以板桥、罗桥、庙前等11个乡镇为主的2.5万亩烤烟基地;以宜潭、宜阳、松柏等乡镇为主的2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以官岭、大堡等8个乡镇为主的10万亩高档优质稻基地;以宜潭、兰江等乡镇为主的4万亩优质水果基地;以西岭、塔山等乡镇为主的10万亩高产楠竹基地;以宜阳、宜潭等乡镇为主的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同时,也建立了5万头草食动物、50万头良种牲猪、500万羽家禽、500箱网箱养鱼、5000亩高产水产、500头奶牛等6个优势养殖小区基地。
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常宁把全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科技优势作为重中之重,以良种、良法为重点,大力推广优质高效、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大力推广了超级杂交稻、高档优质稻、两系糯高粱、杂交蔬菜、无病毒苗木等优质农业新品种;推广了黑白花奶牛、西门塔尔、夏洛莱、无角道赛特、萨福克、波尔山羊、小尾寒羊、aa肉鸡等畜禽良种,推广了大棚蔬菜、温室栽培、地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生产、嫁接等先进技术和设施,推广了牛冻配改良、羊温精授配及胚胎移植等繁育技术,全市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0%以上。
全市建成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0家。其中粮油5家、林果10家、蔬菜15家、禽业9家、生猪流通13家、其它8家。这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产业化发展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如广西桂林勤业农牧公司牵头成立的山地养鸡协会,辐射了兰江、官岭、大堡、胜桥、罗桥、板桥、宜阳、宜潭、柏坊、蓬塘、江河等乡镇,协会派出专业人员上门指导养殖户养殖,并负责上门收购,年收购鸡80万羽,有效地解决了当地规模养鸡的销售问题。烟草局牵头成立的烟叶协会,每年派出技术人员在基地指导生产、烤制,并无偿提供相关配套物资,对烟农建烤烟房进行一定补偿,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烟叶生产。目前,全市烟叶生产乡镇已由20xx年的1个乡镇发展到现在14个乡镇,烟叶产量与质量明显提高,我市也被列为全省烤烟生产基地县市。
产业调研计划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篇七
掌握情况
在接县政协《关于开展××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调研的通知》后的第二天,我局就组织人员开会作研究,并按照本次调研工作的精神及时拟发了《关于填报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相关数据的通知》至各乡(镇)文化站,要求各站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如实填报《××县农村文化建设情况统计表》,在各文化站填报的统计报表收讫后,我局就统计报表的数据又作了逐一认真的反馈落实,并对数据显示的情况结合我局掌握了解的情况作了综合分析研究,经分析研究后,大体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统计数据显示的情况和我局掌握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文化建设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属文化站产权站舍2个,共600㎡,且建设不合要求,均建于乡政府院坝内;在建5个站舍,面积1500㎡;其余8个乡(镇)均无站舍。各站共有藏书12000余册;工作人员共38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9名(中级职称人员4名);村文化室全县共17个,房舍面积257㎡,兼职人员13名,藏书20580册;近三年全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共约197.88万元(县级以上部门投入170.48万元,乡村自筹27.4万元,大部分资金用于站舍建设);近三年各乡(镇)开展文体活动约130场次,参加活动人数约25118人次(其中乡镇65场次,参加活动13809人次;村61场次,参加活动11309人次);各乡(镇)共有篮球场199块(学校186块),乒乓桌208张(学校200张);电视已覆盖2898个村民小组(覆盖率达98%以上),覆盖农户86565户(覆盖率为68%以上);乡村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摄像机3台、照相机2台、电视机46台,调查报告《开展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工作报告》。
一是存在站舍及活动场地严重不足问题
目前有站舍的乡(镇)文化站为龙安乡和奎香乡文化站,站舍面积均为300㎡;两河乡、海子乡、树林乡、钟鸣乡、小草坝乡文化站业务用房在建中,预计年底竣工,面积均为300㎡;尚无工作用房的乡(镇)文化站为角奎镇、牛街镇、洛泽河镇、荞山乡、龙街乡、洛旺乡、柳溪乡、龙海乡。户外活动场地各文化站均无。
二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问题
从我局本次调研收集的经费数据显示来看,近三年我县乡村文化建设经费的投入,除工作人员工资外,只有8个乡投入有文化建设经费,投入资金为197.88万元,其中站舍建设150万元为国家扩大内需而投入的,20.48万元为上级各主管部门投入用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27.4万元为乡(镇)自筹用于文体活动的开展、站舍建设等支出的。其余7各乡(镇)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为零。由于经费的投入较少,客观上就制约了乡村文化的建设、正常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文体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以及文化站多数人员综合素质的偏低。
三是队伍建设及人员素质问题
建设一支稳定而有综合素质的文化站队伍是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保障之一。从我局掌握的情况及本次调研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各文化站38名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28名,40岁以下的30名,专业技术人员23名(其中群众系列15名含中级职称人员4名,非群文系列人员8名),工勤人员15名。从文化层次、专业技术职称及年龄结构上来看文化站队伍建设还过得去,但是据我局了解能独立承担起文化站工作的人员不多,而且有部分人员是长期外借,加之文化站人员的进出与业务主管部门是脱节的,客观上就造成了各乡(镇)政府在文化站用人上的随意性,从而造成了文化站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由于队伍建设的不稳定性,从而影响了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与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核心就影响了乡村文化的建设工作。
四是业务工作及活动的开展问题
通过调研及我局所掌握的各文化站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经费、站舍、场地等条件的制约,各文化站业务工作的开展处于瘫痪半瘫痪状态,除少数几个站开通有线电视网络服务工作有一定业务工作要做以外,多数站人员主要是服务于乡(镇)的中心工作。从农村文化建设统计表显示的有关业务工作统计数据来看,现有图书的文化站7个,总藏书量仅12000余册,而且能流通阅读的图书不多;村级有17个文化室,藏书20580余册,但是由于管理人员是兼职,加之村一级各项工作也繁杂,所以造成文化室的开放不正常。各乡(镇)文化站(室)共有电脑15台、音响9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