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知行合一的心得 尊重的心得体会(大全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知行合一的心得 尊重的心得体会篇一
尊重,是脸上一抹真诚的微笑;尊重,是为别人付出的努力而鼓掌。人需要尊重,动物也需要尊重,更需要自由。
“今天啊,好像只有几度的样子。”妈妈低着头玩手机,敷衍地说。
我坐在窗边,回头望着那只狗,那只狗也可怜巴巴的望着我,我低下头想了想:是谁抛弃了它?大冬天趴在路边会冻死的,我要去救它。我下定决心,叫住爸爸:“爸爸,快停车,我要去救那只小狗。”爸爸急忙把车靠边停住。车子一停稳,我就迫不及待的跑下车去,朝小狗飞奔过去,爸爸妈妈也在后面跑着。
我听见妈妈说的话后,感觉心里不安宁,像有一只小鹿在乱撞。我害怕看到狗狗痛苦的样子,只是倚在窗边假装淡定的欣赏风景可是,心里却想着:好可怜的小狗啊!回到外婆家后,爸爸把狗抱下车,把铁丝项圈取掉。妈妈用过氧化氢为小狗清洗伤口,白色的泡液从小狗的腿上划过,小狗的腿一直在颤抖着。我跑开了,因为我害怕看到它痛苦的样子。它的伤口愈合的很快,没过几天就可以跑跳了。看到它自由自在地奔跑,我笑了。
从那以后,狗狗跟我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独特的感情,似朋友,也似亲人。每次我去外婆家,狗狗只要见到我,就立马飞奔过来,冲我善意地摇晃着尾巴,然后就很亲昵地用身子蹭我的腿,好像在说:“欢迎回家。”不管我走到哪,它都会像影子一样的跟着我。当我回家时,汽车慢慢地离开,狗狗会一直跟在后面跑,直到追不上汽车了,才肯目送我们离开。
我想告诉小狗以前的主人:也许您给小狗带上项圈是想让它不乱跑,可是小狗也需要自由啊!望你以后能尊重自由,能解开项圈让它自由地奔跑。
知行合一的心得 尊重的心得体会篇二
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崇尚的一个人需要具备的是:谦虚,尊重,真诚,自信,善良。而尊重是我认为不管是对待自己还是他人都是一份极为重要的契约。
尊重,可以说本应该是人人做到的道德品质,因为只有有它,社会才会少了许多争执斗殴,少了许多舆论发生。
有这样两个例子。一个是一个人因在开车时前一俩卡车一直不让他超过卡车,因此他气急败坏,大概是有路怒症,他疯狂地开得飞快,终于超过了那俩卡车司机,他打开窗,冲着卡车司机大大地竖了个中指,并对他进行了恶毒的侮辱就开走了,结果他的车因为途中没油,停了下来,然后被卡车司机追上,两人开始斗殴,最后严重到两人都死了。
而另一个是一个旅游团队因为参观景点的车迟到了,游客们批评了导游,但其实是因为旅游方为游客们买了些为他们充饥的食物,导游很尊重人,他没有像他们一样抱怨说你们误会了,却还要我承担责任之类的话,而是耐心地听完责骂,向他们表示尊重很自然地解释了原因,游客们发现自己弄错了,看导游非常有诚心,都变得很尊重地给导游道歉还表示了感谢。看,这就是不同人对外界的看法和做法带来的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多一些人有这种好的品德,那么世界因他们而改变,因他们而和平友爱。
单单在我们学校里看,我经常看到有同学不尊重甚至乱辱骂或做些很恶作剧的事情,而我本人是坚持原则,对每个人很尊重,没有偏见或歧视。我希望一些同学能和我一起站出来对一些欺负弱势群体的霸陵说“你不能这样!你错了!”而不是从小就养成站在一旁看笑话甚至加入欺负团体的习惯。
这还是小范围,大到需要社会尽量减少不平等的对待。富人对穷人随意冷嘲热讽,把他们当下贱的懒人,甚至有富人花钱请穷人做些有损自尊的表演。我看后是真切地震惊了,社会原来是这样,并不是我年幼时所认识的,认为的美好大家庭。而是有各种丑陋,恶势力的存在,当然也有好的一面。还有人需要对大自然尊重,中国人这点不好,喜欢随意在公共场合吸烟,拖鞋,吐痰,乱涂乱画,国内没控制好,甚至有些低素质的影响到国外去了,不但是不尊重自然和公物的表现,还有损国家的脸面。我如果说还要尊重动物你会觉得奇怪吗?人类把动物理所当然地看低了很多,他们肆意虐杀它们,吃它们,故意虐待它们,把它们当玩偶似地乱来一通,导致有些动物已经濒临灭绝。
说了这么多,难道不该从现在起提醒身边的每一个人学会去尊重身边的一切事物,这是让自己更快乐,也是让世界更美好!
知行合一的心得 尊重的心得体会篇三
雨后,我坐在阳台,读着《边城》。
这部小说初读之下,语言很平淡,情节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细读之下,又会被小镇的悠闲适意,爷爷的朴讷,翠翠的可爱以及字里行间的自然、优美、诗意所吸引。读着读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这个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说开头向我们展现了那片宁静的自然风光,寥寥几笔勾勒出翠翠和爷爷简单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乐和活力,然后便讲述了那个热闹的端午节,翠翠的爱情便是从这时拉开了序幕。
到了小说的后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来。翠翠的爱情之路似乎愈发崎岖了,就像京剧《三岔口》给人的感觉一样,一件两情相悦好事却被一连串的误会打乱,总也成不了。
船总的儿子大老、二老都喜欢上了翠翠,刚刚开始竞争,大老的殒命却让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二老不再那么坚定地要娶翠翠,船总开始对爷爷有偏见,而爷爷的木讷和口拙也让船总和二老对他产生了误会。
小说接近尾声时,一场暴风雨带走了爷爷年迈的生命,也许,它也同样粉碎了翠翠刚刚萌芽的幸福。
在整部小说里,最幸福的人应该是爷爷吧,这位带着那个时代典型特征的老船夫,他敬忠职守的在岗位上奉献了50年,他拥有过平凡的妻子、可爱的孙女、几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经历过妻子的死亡,女儿的离去。最终在对孙女的担忧中与那条渡船伙伴一起逝去。虽然一生清贫,但这也算是完满的一生了。
读完了《边城》,我的心也变得酸涩、潮湿起来,不知是因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点,还是文中的翠翠那飘渺的幸福。或许,二者皆有吧。
《边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从我的脑海里卷过,留下了淡淡的凄凉和哀伤。我本不是什么易动感情的人,却在这个昏昏沉沉的阴雨天,因为这个简单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冲动。
我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悲剧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残缺。《边城》就是如此吧。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模凌两可的结尾似是给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对翠翠的安慰,读起来有些悲哀和无奈。
合上书页,我不禁遐想,如果没有那场暴风雨,如果爷爷不那么木讷,如果大老没有死,如果翠翠主动一点,甚至,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这个时代,那么,她现在该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来的翠翠,边城便不是这一个边城。
文末,那座在暴风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来了,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虽然那场暴风雨中逝去的很多东西已经回不来了,但风雨过后,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知行合一的心得 尊重的心得体会篇四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我们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和做是相辅相成的,光学不做是空学,光做不学是蛮干,要真学真做、知行合一、学做相长。
学习教育的实际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凝聚向心力、提振精气神上,也就是看党员在各自岗位上有没有新风貌、有没有新作为,看各地各部门单位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上有没有新突破、有没有新业绩。每一个党员都应以“吾身有涯知无涯”的紧迫感,积极投身学习教育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推动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
岗位就是战场,工作就是战斗。我区有156万名党员,涉及领域广,学习教育不能搞一个方案包揽,而是要“对症下药”,开“小处方”,把学习教育同岗位要求和手头工作结合起来,量身定制具体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依托争当“北疆先锋”这个实践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党员把身份亮出来、责任扛起来、作用发挥出来,引导党员干部从本职工作做起,把日常的事情、应该做的事情做好做到位,引导广大党员向先进典型学习,严守合格底线,追求更高标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两学一做”题中应有之义。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进一步强化中心意识和大局观念,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内蒙古、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等重大任务,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六个结合”要求,把学习教育同做好党建工作结合起来,同落实重点工作、重点项目结合起来,同完成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任务结合起来,做到两手抓、实现两促进,确保全面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大事难事看担当,关键时刻显身手。当前,我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到了关键阶段,更艰巨的任务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抓党建促扶贫、抓党建助脱贫。要结合换届,选优配强贫困地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加强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选好用好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要引导党员干部增强群众感情和百姓情怀,把脱贫事当家事,把贫困户当家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全区广大党员要全面深入地“学”,扎实努力地“做”,久久为功,担当实干,把学习教育激发出的政治热情、思想觉悟转化为做好工作、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我区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覆盖对象是全体党员。开展“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必须强调知行合一。
每个人的行为举止都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达,党员素质修养有赖以党章党规知识的铺垫作基础。学习过程是一个将党建知识、工作能力逐步内化为个人素质的过程。学好党章党规、学好系列讲话,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铺垫。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是党的事业的承担者。党员的构成来自各行各业,岗位千差万别,无论担任的职务有多高,在“两学一做”面前,都是普通党员,常学党章应当成为每个党员的习惯与常态,成为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而融入个人生命。必须学党章原著,原原本本、逐条逐句地学,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章内容的精髓。党的十八大修订的党章,总共一万七千多字,无论总纲还是其中的条文,是一个大党的总章程,要系统思维,全面领悟,整体把握,学到“知其所以然”。
党章是共产党人心目中最神圣的经典。党章如旗子,指引党员的努力方向;党章如尺子,量出我们党的规矩方圆;党章如镜子,党员的形象要天天去对照。将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是过程,更是目标。
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必须强化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下决心反省自己,花力气修正错误,解剖自身存在问题敢用利刃、触及痛点。只有勇于查找自己的短板,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补齐短板,才能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自己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中的合格一员,真正做到忠诚于党的事业、干净干好党的工作、甘愿承担党员义务。
通过学习教育,增强了自律,乐于接受他律。自己觉得“学”前“学”后认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不一样了,想获取个人利益的占有欲比以往淡化了;别人觉得你“学”前“学”后精神境界与务实作风不一样了,你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学”是“做”的内在前提,“做”是“学”的外在表现。只有深刻把握“学”与“做”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使“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取得实际成效。做,就是要做一名合格党员。“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明确提出,党员要做到“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
党员无论在任何岗位、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追求轰轰烈烈的“虚胖”,追求所谓的“高大上”,而应当追求脚踏实地的勇于攻坚克难,并在细微处亮出高尚风格,彰显老黄牛精神,呈现出法德兼备的品行。
“学”与“做”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把“学”与“做”有机统一起来,就要做到学做兼顾不偏不废。唯有学做兼顾,才能形成知与行的良性互动。学做融合滋润心田。以思想觉悟引导行动觉悟,以行动觉悟深化思想觉悟,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两学一做”中得到持续提升。学做循环紧紧相扣。“学”与“做”循环往复,绵绵用力,知行合一,久久为功。学无止境、做无尽头,“学”与“做”永远在路上。
知行合一的心得 尊重的心得体会篇五
生于船,死于船, 1900 是他独有的名字,钢琴是他终生的伴侣,大海是他灵感的源泉,宽广的大海赋予了他活力、 生命,以及如同海一般透彻的心灵,他的手随着波涛的摇曳尽情演奏,心却神游大地,无所不往,他便是这样一位特殊而又神秘的海上钢琴师。 1997 年导演 朱塞佩 · 多纳托雷将这位赋予传奇色彩的钢琴师的一生搬上了电影荧幕,也造就了一段电影史上的经典,传奇的海上钢琴师有太多的别于常人的地方,这也让观者能够无限的思索 、探寻,以至于反思人生应该如何生活。
人生应该如何栖居?人应该如何存在呢?亦或是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影片《海上钢琴师》没有给我们最终的答案,尽管如此,它却指引我们去思考这一切。 1900 的人生是一场喜剧,也是一场悲剧,上帝赐予了他天才的灵感以及一双无可媲美的灵巧双手,大海与他融为一体,使得他足以在有限的琴键上驰骋,演奏出无限的乐曲,你会认为他是上天的宠儿,但他却是一名社会的弃儿,从小成长与船上,养父丹尼因他 没有任何出生证明文件,害怕被人抢走,以至于不允许他离开船半步,他没有做为社会存在的证明,船上的旅客只是他人生的匆匆过客, 1900 仅是他们记忆中的一瞬,随着他们的远行而淡忘, 1900 仅有一位朋友 小号手麦可斯,在船上同甘共苦的岁月使得他们互相依存,但这微薄的依存是无法证明 1900 的存在的,以至于与世界隔阂,这正是他的可悲之。,他曾试图下船,却又退却了,理由很简单,却很真实,因为那无限蔓延的城市让他看不到尽头,下船之后他不知该走向何方,这种茫然的恐惧围绕着他,终究酿成与弗吉尼亚号共赴大海的惨剧。
1900 的乐曲不应在凡世,应该留于天堂,他的音乐才华不仅使他的名字流传于弗吉尼亚号上,也惊动了当时物欲横流的世界,爵士乐的始祖慕名向他挑战,在波涛汹涌的邮轮上,一场较量无可避免,这不仅是名利之心与纯净心灵的较量,还是凡世乐音向天堂之声的冲击,事实证明,纯洁的心灵才能谱写动人音符,挑战者在嘲讽声中狼狈地逃离, 1900 的音乐也因此为世人所追捧,名利、金钱的诱惑也随之而来,然而正如 1900 能在乐队演出中喊出的:“ fuck the regulations! ”,将规定抛之于脑后,面对社会的诱惑,他只回应了一句:“音乐是不能和演奏者分离的”,将已将录制好的乐曲夺走,选择了孤独的音乐,放弃了名利的世界,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回答,他鞭笞了当时的拜金主义思想和对权势的狂热,引出了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呐喊,纯净的心灵容不得玷污!
麦克斯曾试图用财富以及名利劝说 1900 下船,而 1900 做了真实的回答:“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 — 我并不羡慕”。这是何等淡然的心态,以至于不由得拷问自己,当我面临如此抉择之时,是否能这样取舍,存在于社会联系之中的我们有多少不愿为而又不得不为之的东西,驱使着这一切的终究是我们内心的观念,坦然承认,我们无法做到像 1900 那般的豁达,因为我们始终被社会这个大链子所牵引着,这是无法回避的,尽管我们无法抛弃一切的世俗观念,但我们还是能做到守住内心的那一份净土的,我认同理解 1900 的人生观、价值观,但这一切并不是属于我的,因为我们在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不同点,追求名利而不狂热,向往财富而不痴迷,永远也不要做权势的奴仆,我想这样才会是一个比较现实的观念吧。
我与 1900 不同,我自小不具备音乐才华,唯有对绘画情有独钟,对艺术的认同感或许是我们的共通之处。我憧憬过用艺术改变我的人生,我知道 1900 不会如此,尽管他的才华足以让他的人生转变,在他眼中的人生不过是走一条路,住 一栋房子,一块地,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然而对我而言,这种观念过于消极,人生是有所选择的,也是绚丽多彩的,每一片家园,每一处风景都值得我们寄予感情,有所流连,人生有其理想,尽管来去匆匆,但充满意义,以至于在我们离开人世时,也能看到那一道道真挚的泪痕。
1900 是社会的弃儿,但他也有过家,弗吉尼亚号就是他温暖的家,而大海,则代表了他的生命的归属,他没有家庭,但不足以让他失去爱情,丢掉爱的资格,世界不曾证明他来过人世,但这又何妨呢?他只要能活在麦克斯的记忆之中就足够了,因为友谊是能够跨越生死的鸿沟的。在火光之中,弗吉尼亚号沉没于大海,伴随着 1900 内心深处的琴弦声,天堂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应该会有琴声吧。没关系的,只要有钢琴就好,一场生离死别,不属于社会的天堂之声终究魂归天堂。
一切都已经结束,但一切又都没开始过,因为 1900 不曾属于这个世界,琴声停止响动,他走得不留痕迹,但“天堂之音”却曾响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