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讲好身边的劳模故事 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优良学风心得体会(实用5篇)
心得体会是个人在经历某种事物、活动或事件后,通过思考、总结和反思,从中获得的经验和感悟。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讲好身边的劳模故事 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优良学风心得体会篇一
自数学系开展学风建设以来,我系上本着“以学风建设促发展,以学术科研创特色”为宗旨,通过对活动的认真学习,广泛开展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等交流形式,对加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十年寒窗苦读,让已是大学生的我们明白: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学生以学为主,注重学习是成才的前提保证。要使每一位同学都成为有用人才,营造优良的学习氛围,树立端正的学风就显得非常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懂得学生要学会学习。呆板地吸收知识、单一地操作练习和被动地接受灌输,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弊端。然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有目的地归纳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对所学的知识能质疑,对所学的内容能总结,对所学的方法能反思,对未知的领域能探索,是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一,要善于浏览和收集知识。知识是渊博的,大学生涯所学所用是相当有限的,需要自己主动的积累。那么如何收集和收集什么是值得思考的。其一,要广泛阅读自己未知的知识;其二,收集自己喜好的、感兴趣的的知识。做到这两点的前提是,这些知识是值得你去学习和研究的,这一点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善于整理和整合知识。把收集的材料按类型加以整理,比如本人喜欢不等式,对各种类型的不等式认真揣摩,着重分析它的结构特点和变化规律,还要善于把巧妙的方法和优美的结论记录下来,同时还要具备学以致用的洞察眼光。
一、自觉树立“营造优良学风从我做起”的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的各项活动,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共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二、培养自学能力,学会独立思考,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三、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积极参加科研活动、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完善自我。
值此毕业之际,我忠心地希望我系全体同学以数学系学风建设为目标,坚持不懈,艰苦奋斗,发扬我系优良传统,将数学系各项工作推向新的台阶。正所谓:“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讲好身边的劳模故事 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优良学风心得体会篇二
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殷玉珍沙地育林,让“不毛之地”变成“绿色王国”;王继才坚守开山岛,使中国精神光芒万丈……这些精彩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
我们身边也有中国故事,身边的故事里也有中国精神。
先关注一下我们身边凡人抗疫的故事。如果说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最美逆行”是神州大地最动人的风景,那么,抗疫后方,作为白衣战士的摆渡人又何尝不是最可爱的人?武汉有快递小哥汪勇,我的身边也有一位志愿小哥——郭晓冬。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刻,他站出来加入到“志愿一包一”活动中,不仅承担了定时宣传、入户排查、按时消毒等各项工作,还要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做好特殊时期的采购工作。而这一切都是义务工作,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遇到生病的空巢老人,他就当起“临时儿子”来照顾老人。有时候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居民,他就反复科普、反复解说,直到居民满意为止。他用自己的平凡奉献,书写着不凡的战疫故事。
身边有故事,故事里有中国。
春节回家,奶奶和我说到李翠利。李翠利,一位农村妇女,十几年如一日地“育人”,将知识的甘露灌入村里孩子贫瘠的精神之地。有感于村里低俗的歌舞表演,她开始自费在自家便利超市的一角创办零门槛阅读。但是她的“微光书苑”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她便以物质刺激村里孩子的阅读热情,“免费借阅送糖果、送牙刷”。得到一些小读者后,她又着手增加各类书籍,她骑着三轮车跑遍了整个县城寻求各单位的捐助。即使别人称她“神经娘们”“傻子”,甚至丈夫也劝她放弃,她却依然坚持点起这个星星之火。现在她的“微光书苑”已经募集图书几十万册,累计服务借阅几十万余人次。
她不是张玉滚,但她一样用微光托起村里的梦想之光。
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只要你留心,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中国故事在书写。今天,中国故事我们讲述、时代精神让我们学习;明天,精彩的故事由我们来书写,中国精神靠我们来传承!
讲好身边的劳模故事 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优良学风心得体会篇三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 立足实践,培养创新思维 。(开篇直接点题,简洁明了。)
先给大家出道题目,假设你是青海一个光伏电站的厂长,因为当地风沙大,经常有小石子被吹起来,造成光伏板破损率比较高。作为厂长,你怎么办?青海塔拉滩光伏电站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怎么防止风沙?解决方案是种草。牧草疯长,甚至遮蔽了光伏电板,怎么办?答案是放羊。一个高科技光伏发电站,结果因创新解决问题,顺便改善了荒漠化,又发展了当地的养殖事业,还给牧民扶了贫,一举四得。(用设问的形式概括材料,增加读者阅读兴趣。)
穆勒曾说过: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引用名言点题,增加文采,为举李河君的例子作铺垫。)
同学们,创新思维往往能起到四两拔千斤的效果,投入小,收效大,可谓智慧创收。(再次点题。)
李河君,他的名字并不像马云和王建林那样为我们所熟知,就是这样一位人物竟让 中国首富 易主。(避开热点事例,让人耳目一新。)他所创建的汉能控股公司成为他创新的平台,原本研究传统能源的他发现,在这个领域很难再有突破,于是李河君放弃了传统能源的开发利用,转而投身于新能源的创建。他诠释了新能源的意义,并以 用新能源征服世界 为口号做大做强了汉能公司,一跃成为 中国首富 。正是李河君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先举例后分析,巧妙扣题。)如果李河君止步于传统能源的开发,那么也不会有新能源全新的概念。(假设论证,使论证更有张力。)
各位同学,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传统优势减弱,急需转变发展方式。要实现质量更优、效率更高的发展,只能依靠创新驱动。放眼涌动的世界,科技创新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回首过去40年,中国经济每一回破茧成蝶,靠的都是体制创新促进企业创新。(以中国的经济发展切入创新思维问题,视野宏大,更具有现实意义。)
向日葵改变自己的生长规律,一心向阳,所以得到最充足的光照;小溪来回曲折,一曲一弯中汇聚更多水珠。我们更当细心大胆,做独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创新。(结尾点题,用向日葵、小溪等类比创新的过程,颇具哲理。)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讲好身边的劳模故事 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优良学风心得体会篇四
在税校培训期间,我们何其有幸,得以聆听三位税务干部的事迹报告会。三位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感情真挚、语言朴实、事迹感人,深深打动了在场的学员,雷鸣般的掌声响彻全场。他们用平实朴素的语言,用自身的经历和感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劳模风采,什么是伟大的劳模精神。尽管他们的地域和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光荣的奋斗历程,都有着许多感人肺腑的动人故事,都蕴藏着催人奋进的无穷力量。
朱万峰同志身患小儿麻痹症,但却以高于健康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艰苦卓绝,在学习上不甘落后,在工作中勇创先进,舍弃了业余生活,将全部的光和热贡献给了税收事业。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韧,看到了不抛弃不放弃,更看到了一名年轻人默默耕耘的忘我精神。
孙勇同志身为一名资历深厚的老同志,讲话诙谐幽默、循循善诱,他深知老一辈国税人为国税的发展酝酿了厚积薄发的基础,更珍惜眼前的好政策、好环境。他乐于跟年轻人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仍然走在信息化社会的最前沿。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乐观,看到了勇争先创一流,更看到了一名老前辈与日俱增的进取精神。
刘香平同志的事迹让我数次潸然泪下。她在卵巢癌症的阴影笼罩下,顽强地支撑起了整个家庭的一片天,在工作中更是不辞奔波之苦,为国家避免了多次税收流失可能性,却能在最需要钱的时候两袖清风,一心为国聚财。她让我明白,热爱工作往往是的动力,而这样的动力,并不需要任何理由。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奇迹,看到了道德感责任感,更看到了一名国税人大局为重的忘我精神。
感受了三位同志的报告后,我被这些事迹感动得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国税有这样的干部、劳模由衷感到骄傲,但对于以后来说,最重要的还是行动,决不能说报告完了事情就结束了,我们要更好地弘扬国税劳模精神、让劳模精神落地生根、盛久不衰。
第一,要无私奉献,不要斤斤计较。无私奉献和忘我劳动是多少年来劳模们最重要的品质,我就是要学习这种精神。无私奉献是感情上的自愿,是用任何物质也不可以衡量的一种力量,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无私奉献和无劳而获针锋相对,我必须鄙弃后者。
第二,要勇担责任,不要扯皮推诿。责任对应着意义,没有责任就没有意义。勇担责任是劳模精神的重要发光点。一个人要是对任何人任何事没有责任,那他就活得没意义,责任越大,意义就越大。我必须勇担责任,认真践行中央精神,能有作为、活得有意义,反之就是逃避责任、不敢担当、混吃混合、庸庸碌碌,到头来追悔莫及。
第三,要不断的通过学习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技能,不断地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使自己在组合素质能力上早日赶上前辈。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创新超越,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尽快成长为爱岗敬业、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的有用之才!
劳模精神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国税劳模精神代表着国税人光辉的道德风尚。我为国税有这样的劳模感到高兴,学习劳模,就要学习他们爱岗敬业、服务纳税人的专业精神,争创一流、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艰苦奋斗、艰难创业的拼搏精神,勇于创新、不断改进的开拓精神,淡泊名利、默默耕耘的“老黄牛”精神,甘于奉献、乐于服务的忘我精神,紧密协作、相互关爱的团队精神。就是要学习他们用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国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迷失了方向,向人民看齐;
如果,找不到出路,为人民服务。
因为,我们与人民血脉相连!
讲好身边的劳模故事 讲好科学家故事传播优良学风心得体会篇五
生长在北京,我自小就接触了不少中国故事。
故宫故事离我很近,小时候我便在一个纪录片里认识了它。纪录片以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故宫从元代兴建至今的源远流长的历史,也细致地特写了不少故宫的风貌。从绵延数里、错落有致的大建筑群,到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宫殿,再到数以千计的奇珍异宝,无不使我萌发对故宫的向往与兴趣。
随着年岁增长,我读到了不少关于故宫的文章。我了解到故宫是怎样的一个建筑奇迹,又凝聚了多少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它又是怎样一步步完善得如此奇伟,我看到了国力的强盛,对它生出一种由衷的自豪。
再后来,我踏上故宫的“玉阶”,身临其境地看到了在人们保护下古朴依旧的建筑,光芒依旧的宫殿和端庄依旧的道路——人们尽可能地维护了它的原貌。它的原貌让我看得真切,它的厚重感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想,之所以故宫能够深入我心,正在于社会各处“无微不至”的宣传和人们对建筑的保护。
中国故事里有骄傲也有屈辱。第一次了解圆明园,是通过电影《火烧圆明园》。在这里,我看到了圆明园精致的江南园林风貌和中西合璧的精美艺术品,那里可是几代帝王“天朝”梦的寄托啊!但是,我也看到了悲痛的一面,侵略者的暴行,国家的苦难,千万艺术珍品的被劫掠,硕大园林的被焚毁。这给圆明园的故事涂上了一层无可褪色的屈辱与悲痛。那残垣断壁永远地成为圆明园的墓志铭。
如今,圆明园早已成为废墟,有人曾主张修复它,但我想,辉煌可以铭记,悲痛与屈辱也不能忘记。讲好圆明园故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看待屈辱。勿忘国耻,圆明园记录着京都沦陷的屈辱,它是与骄傲矛盾地存在着的。我们要将屈辱写进正史,提醒后人牢记耻辱,奋发图强。请让那颓圮的宫墙站得更久些吧。
走出宏大,进入民间,我了解了许多胡同故事。高二暑假,学校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历史老师领着我们去胡同走访民众,了解其现状。作为一个北京人,我对它是有先入为主的好感的。板桥胡同、帽儿胡同,哪个名字没有一段渊源,哪个胡同没有令“老北京”津津乐道的故事?我充满了期待。但是初入胡同的我多少是有些失望的。这里没有小说中所描绘“下棋”、“品茶”的老北京人,也没看到多少人在闲谈,街上几乎无人走动。这里房屋已经十分破旧了,有些房屋甚至打了隔断出租。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胡同一半以上的居民是外来务工人员,真正的老北京人越来越少。或许因为胡同的建筑已经过时,亦或政府推行拆迁政策,很多人都离开了胡同,住进了高楼大厦。但是胡同虽少却仍有百条,胡同虽旧却传承了一段民生故事——它的故事需要有人讲下去。在我看来,我们应当更加关注胡同,让它与现代建筑在一起相得益彰。
生长在北京,我着实了解了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灿烂多姿,中国故事何其丰富!我们有多少“故宫”的骄傲,有多少“圆明园”的悲痛,又有多少“胡同”在逐渐没落。我只愿故宫故事的辉煌走入每个人心中,圆明园的历史教训为每个中国人铭记,胡同故事被更多人关注、传承。让中国故事愈讲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