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篇一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展氏,名获,字子禽,一字季,春秋时期鲁国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柳下惠分析国政,谈论兵法,执掌刑狱,多谋善断,才能出众,死后谥号为“惠”,又因其食邑名为柳下邑,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
柳下惠早于孔子一百六十多年,“周礼尽在鲁”,周礼的创立者就是柳下惠及其先辈,因此深受孔孟推崇。据《论语》记载,孔子称柳下惠为“被遗落的贤人”。《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故“和圣”之称由此而来。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关于他的故事源远流长,世人推崇备至,多地以柳下惠故里为荣,因此柳下惠的故乡有多个出处,濮阳、曲阜、兖州、新泰、平阴、邹城都有与他相关的古迹。据记载,邹城市看庄镇柳下邑村古时为柳下惠的食邑,柳下惠也因食邑而得名,而多种史料都记载其弟柳下跖的故里是看庄镇柳下邑村。其实无论哪个地方是他的故里,都说明当地受到了和圣柳下惠的影响和教化,哪个是真已很难有令人皆信服的考证,甚至无关紧要,最重要的还是对他精神的弘扬和传承。
在看庄镇,与柳下惠相关的8个成语故事广为传颂。在这8个故事里,耳熟能详的莫过于“坐怀不乱”,其他7个成语故事分别是岑鼎立信、三黜不去、授词却敌、论祀守礼、伐国怀忧、断狱明道、风化乡里。这8个成语故事充分反映了和圣柳下惠的正、信、直、智、明、仁、公、孝,展示了他丰富完整、生动可敬的形象,还原了一个圣人的本来面目。他的这种正直诚信、直道事人、智慧清明、以和为贵的圣人节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脉,对邹鲁文化有较大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儒家文化的`源头。孔子的儒家精粹“仁、义、礼、智、信”,就是邹鲁文化基础之上的传承。
最早出现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于城门,遇到一无家女子,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裹紧,同坐一夜,而无非礼行为。于是,柳下惠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这个故事自汉代以来已经广为传颂,可谓家喻户晓。很多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
主要见于《吕氏春秋》《新序》的记载。鲁国有岑鼎,其形体巨大、气势宏伟,鼎身铸有精致、美丽的花纹,给人以震慑心魄之感。鲁国国君非常珍爱岑鼎,把它看作镇国之宝。齐国国君很眼红,命鲁国将岑鼎献给齐国,否则兵戎相见。齐国比鲁国强大得多,鲁国国君不敢不献,但又舍不得,于是假造一座岑鼎献给齐国。齐国国君怀疑它不是真品,把岑鼎送回鲁国,派人对鲁国国君说:“只有贵国的柳下惠认定这是一只真鼎,我们才相信”。鲁国国君没办法,请求柳下惠帮助其编造谎言将真岑鼎留在鲁国。柳下惠说:“您把岑鼎视为镇国之宝,而我把信用视为立身之本。如今您为了保住您的镇国之宝,就让我破例说假话,这违背了我的立身之本,对不起,我不能做”。鲁国国君听了这番话,就将真的岑鼎献给了齐国。汉代刘向评论此事:“柳下惠可谓守信矣!不独存己之‘国’也,又存鲁君之国。信之于人重矣!”这一事迹,成为中华文化史上诚信的典范。
主要见于《论语》《孟子》《战国策》《列女传》的记载。柳下惠曾经在鲁国做过士师,执掌禁令刑狱。当时鲁国的朝政大权把持在权臣臧文仲手中,柳下惠的官职被他罢免了3次。有人劝柳下惠离开鲁国,到别的国家去做官。柳下惠答道:“如果一直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到哪个国家不会被罢免呢?如果不按照正直的理念做官,那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呢?”这就是柳下惠“直道事人”的原则。明代泰山诗人萧协中写道:“薄宦甘三黜,高名百世芳”,也是对柳下惠这一德行的颂扬。“三黜不去”,反映了传统知识分子在治国平天下的俯仰体验中,感同身受的心灵共鸣,也成为后世士子的榜样。
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4),齐孝公攻打鲁国北部边境。僖公自知无法抵抗齐国大军,前去请教展禽(柳下惠)退敌之计。在齐孝公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时,鲁僖公命展喜依照柳下惠所授之计,出境迎上去晋见他,说:“我国国君听说您亲自出动大驾,将要光临敝邑,派遣下臣来犒劳您的左右侍从。”齐孝公问:“鲁国人害怕吗?”展喜回答说:“小人恐矣,君子则否。”齐孝公说:“你们的府库空虚得就像悬挂起来的磬,四野里连青草都没有,仗着什么而不害怕?”展喜回答说:“鲁国之所以‘无恐’,是因为‘有恃’,恃的是‘二先君(周公与太公)之所职业’。”原来,当年周公、太公辅佐协助周成王,所以周成王将鲁国、齐国分别封赐给他们,并亲自主持仪式,让他俩签订盟约,说:“世世代代的子孙,不要互相侵害”。齐孝公听后没有说话,展喜继续说:“您即位后,诸侯们都给予厚望,说‘他会继承桓公的功业吧’。因此,我们这个穷国没有筑城聚众,可您怎么执政才九年就废弃先王之命、先君之责呢?若先君在,他会怎么处理呢?”齐孝公无言可对,自知理亏,只好撤兵。
柳下惠传授的退敌计谋,说词字字在理,犹如匕首刺向齐孝公,不仅创造了“有恃无恐”的典故,还为中国古代战争留下了“授词却敌”的传世佳话。
主要见于《国语》的记载。春秋时期,有一年,一只海鸟“爰居”飞到了鲁国,并在东门外停留了3天。时任大夫的臧文仲觉得这是好的预兆,便下令让鲁国人祭祀它。柳下惠知道后说:“自古以来,都是祭祀自己的祖先和有德行的人,像尧、舜这样的人才值得我们祭祀。而海鸟‘爰居’只是为了躲避灾难而来,对人们并无功德,决定祭祀它,实在是不明智之举!”于是上书鲁王取消对“爰居”的祭祀。公元前625年祭祀太庙时,夏父弗忌做为宗伯,把鲁僖公的位次放在了鲁闵公前面,违背了“左昭右穆”的秩序,大夫臧文仲却不制止。已经96岁的柳下惠不顾年老,仍然义正言辞地斥责他们的做法。柳下惠两次斥责祭祀不和礼法的故事,就被后人称为论祀守礼。这两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被后世儒家学派重视和推崇的原因。
主要见于《汉书》的记载。书中记载鲁国国君欲出兵讨伐齐国,征求柳下惠的意见。柳下惠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回答:“不可。”随后柳下惠满怀忧虑,悲戚不安,心想:听说国君侵略他国,不会询问仁爱之人,这次为何问我呢?柳下惠虽立场坚定,仍因被问及而羞愧难当,更为鲁君不顾百姓生死,推崇武力欺诈而忧愤不已。柳下惠一直主张仁爱、和合,认为两国之间,无论强弱,都该睦邻友好,永不战争。鲁国一旦攻打齐国,必使两国生灵涂炭、血流成河,根本谈不上“仁爱”,而是害人杀人。无故害人杀人的战争就是不仁不义之战,势必为“仁人”所不齿。伐国怀忧充分彰显了柳下惠仁义爱民、以和为贵的思想,这种思想正是儒家思想的源头,被孔子及其后人发扬光大,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主要见于《奏谳书》的记载。讲的是柳下惠为鲁国国君断狱的一个案例。一个佐丁偷了一斗粟,案值不过三钱,按照当时法律应该罚金一两。但是柳下惠建议鲁君对佐丁施以双重刑罚:先“完”后“为倡”,即先剃光头,后去做比低贱的“隶臣妾”还要低贱的下人。鲁君接到柳下惠所报奏折后便问他:“这个案子的案值这么少,对他这样刑罚是不是太重了?”柳下惠回答说:“当初佐丁衣冠楚楚,案上放着册簿、文书,负责礼制管理,他竟干出偷盗勾当。这分明是‘盗名、欺上’,两者并论,理应重判为倡。知法犯法,罪加一等,因此施以双重刑罚。”鲁君听后认为很公正,称赞柳下惠量刑得当。
6.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篇二
这里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更多是风沙,还有人的无知和愚昧。
快餐时代,谁会拥有像陶渊明那般追求自然的平常心,谁会有像苏轼一样拥有豁达乐观之心态,谁有会像叶芝一样渴望平凡朴素的爱情。三毛,正是如此。她踏上了那片撒哈拉沙漠,与荷西一同,带领我们感受异域风情,欣赏大漠风光,聆听大漠之声。在三毛笔下,体验了肮脏恶劣的生活环境,结识撒哈拉威人,记下平常一点一滴的小事,绘成多姿多彩的三毛撒哈拉故事。
我们每个人都喃喃着,要自由,要追求梦想,却找各种借口,从未付诸现实。而三毛,她是那般浪荡不羁的女子,仅因自己儿时的梦,不顾众人诧异的眼光,来到撒哈拉;她又是如此浪漫的女子,为寻找前世回忆的乡愁,踏上那向往已久的神秘大漠。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有无理的婚姻。“娃娃新娘”这一章,印象最深的一段话是“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间时,他的朋友们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处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姑卡出嫁,被夺去贞操,年仅十岁!但在婚后,姑卡却装扮成熟,挂着那句诙谐的:“你伤害了我的骄傲。”或许,这就是撒哈拉女人卑微的命吧。在当地人看来,这只是正常的婚俗,而在三毛和我们眼中这种结婚仪式,就是摧毁女人的身心。虽然有文化差异,但我们无权干涉他国宗教信仰。那场面虽未有亲眼所见,却有如身临其境般的记忆深刻。
荷西追了三毛六年,当荷西知道三毛一定要去撒哈拉后,不声不响地提前做好准备,卷起行李就走,先她去了非洲,等着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而三毛这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当知道有一个男子愿为她去沙漠受苦时,这个倔强的女子已经决定要跟这个男子到天涯海角,一辈子流浪下去,在撒哈拉沙漠展开了一场“闪婚”,那般快速、仓促及朴素,充分看出两人朴实的行事风格。这让我想起了贾宝玉,贾宝玉腹有诗书之气,向往远离名利的娴雅生活,而薛宝钗却恰恰相反,她要求他考取功名,为名利去追逐,这就导致了他们貌合神离的夫妻生活,贾宝玉去寻找自己的知己林黛玉,而薛宝钗也就注定了长路漫漫,只能与孤灯相伴。这让我又想起了祥子与虎妞的爱情故事,两个志不同的人在一起很痛苦。我想,真正的爱情,除了生活中的相同,精神上也要达成共识吧,就像三毛和荷西一样。
“生命的滋味,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要去尝一下啊。”或许只有她,能把寂寞的沙漠,活成诗和远方。爱情,不是只有白头偕老才会让人羡慕,而是你与我从懵懂相爱到惺惺相惜,从两条平行线到两条相交线,从道不同不相为谋到爱屋及乌,从你是我生命最重要的人到我的心里只有你。
我喜欢《撒哈拉的故事》带给我的生活的感觉,像是清晨树林上空丁达尔效应的阳光,也想下午温暖和煦照在放学儿童脸上的阳光,像傍晚夕阳晕染整片天空的残阳,也像沙漠如日中天的大火炉,什么样的感觉,都别有一番滋味。
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篇三
作为家长,我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可丰富知识,更可能让人变得快乐,积极向上。
所以在孩子 两、三岁时,我就买来了磁带,每天放给孩子听,这时候孩子特别安静,孩子的记忆力是惊人的,你给她什么都能接受。渐渐地,她便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
磁带听腻了,我就买来书籍读给她听,书上生动多彩的画面吸引着她,对书非常喜欢,产生了深厚的读书兴趣。每天下班回家,她总是缠着我给她讲书中的故事。
于是我每天给孩子读10分钟的故事,发现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词汇量都有了明显的增长。后来她自己看到图书上的动物和人物的表情,便能直接说出故事情节。渐渐地,就培养了屈昱涵读书的兴趣和讲故事的愿望。
在平时讲故事时,我会告诉她认真地听,给她提一些问题,和她一起思考故事的内容,分析事件的起因,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是满足孩子好奇心和了解新鲜事物的一个极好途径。
积极地让孩子多说,多讲是为了培养的语言表达能力。孩子会时不时地冒出几句小大人一样的话,还会用上“像…..一样、勇敢、坚定、不怕困难”等词汇,这和她长期的听故事和阅读是分不开的。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心得,孩子3、4岁时,听故事应短小、情节简单,最好有适当的重复,角色也要少;5、6岁的孩子抽象思维开始萌芽,理解能力提高,故事可以篇幅稍长,情节曲折的,而且内容和范围也要扩大,这样能开阔他们的眼界和思维。
强了,她会主动和老师说能:“老师,我想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有时,讲的不够流利时,她会回到家中,再看书,再讲,只为给小朋友讲更好听的故事。
让孩子体会不同的角色,回到家中我指导孩子,孩子会主动地讲故事的时候,请我们做评委。现在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很注意角色的语言,语言生动,得到是掌声和听众开心的笑。
多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多和孩子一起朗读,是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办法。愿我们和孩子一起进步 ,共同成长。
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篇四
“只要活着一天,就必然一次又一次地爱着你——撒哈拉。”
如果今生有一个女人,她的丈夫叫她“撒哈拉之心”,那么如果他们有一个女儿,那个名字必要称为:撒哈拉?阿非利加。没有乡愁,没有离开过你。
世人眼中的三毛,形形色色,但她就是我心中的那个三毛,是我精神的救赎,是我的浮木。
初一,与三毛的初次相遇,便是这本《撒哈拉的故事》。我感叹着那沙漠的诡秘与荒凉,想尝尝她笔下的“春雨”是怎样的美味,想看看夜里的那支白蜡烛的眼泪,形象有多么鬼魅。她的文字就像为那时的我开辟了另一片新天地,实在的让一个肤浅又臭屁的小孩开始学会去思考,原来,女生也可以有这一种胸怀。
三毛写过有次她被老师误会,在脸上画上墨汁,被罚去操场“示众”,当时她看着学校,她突然觉得,这里并不属于她。有时我会突然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方向在哪。在哪呢。心里的根落在哪里了。这世界是充满泪水的深谷,她对生的定义来自对沙漠的永不绝灭的生命的那份信念。那片孤寂而崇高的沙漠上,每一日的生活都是新的挑战,在生与死的极限里,为自己的存活寻找到意义。是神,是魔,是撒哈拉。
如果说三毛注定是一个传奇,那么她更像一只极乐鸟。在它出生时便没有脚,所以只能一刻不停的朝太阳升起的地方飞翔,直到体力耗尽,撞在荆棘刺上,发出一声欢鸣,那欢鸣和它的鲜血却化成另一只鸟,继续向太阳飞行。她所追逐的,并非飞蛾扑火般的壮烈,而是细水长流。她的真性情,旁人又能读懂几分呢。我并不遗憾她的离去,而是真心的祝福,在遥远的理想国,又多了一个幸福的人。在那里,返璞归真。正如她自己讲:“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如果能真正的活过,享受过哪怕只一刹的喜悦,就是足够的。
我无数次的在角落写下“逃跑”二字,却对它没有实在的定义,也不清楚自己要逃到哪,只是一味的想逃。逃到竹林里云里雾里,逃到只有月亮和海的岛屿。或许最后的最后,我跑到了人群中央,在最喧闹最繁华处,酷酷的站着,然后一句话也不说。
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篇五
大凡读过《孔子的故事》一本书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对孔子发出由衷的赞叹,深深地敬佩这位博学多才的杰出人物,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这么一位伟大人物而感到无比骄傲。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博学多才的人,是因为他谦虚好学。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懂就懂,不懂就不要装懂,这才称得上聪明。聋的人就报着这样的学习态度,虚心地向他人学习,以此来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聪明的人。当他取得了成绩后,仍没有满足,继续向别人请教,从不放过一个增长知识得胜机会,孔子的这种精神对于后人也是一种鞭策和激励,使我这个与他相逢两千五百多年的少年受到了深刻的启迪。
我这个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有点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为此不知挨了多少批评,但总该不了。我上课不愿意认真听别人发言,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失去了许多增长见识的机会。
影响了自己的进步。从孔子身上,我懂得了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抱着虚心的态度,骄傲自满是学习上的最大障碍。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将成为我前进的指路明灯。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文明做贡献,还因为他能勤学苦读。孔子出身贫寒,很早就失去了父亲,他过早地担当起生活的重担,然而他没有被压倒,而是更刻苦地学习。艰苦的环境磨练了他的意志,艰辛的劳动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孔子成了一位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我从孔子勤学苦读的一生中体会到,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发奋努力。孔子那种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和毅力会永远激励我前进。
我要以勤奋、刻苦、顽强的精神,战胜困难,成为一个有作所为的人。
孔子的故事心得体会篇2
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篇六
有一次,雷锋和战友执行森林防火巡查任务,在一个深山里,有一个小山村,一条小河从村中间穿过,以前这条河上有一座木桥,可不久前被河上游漂下来的木头给撞跨了。村民就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
雷锋和他的战友经过这条河时,看到河上没有桥,有只好从水里的石头上过河。雷锋正在过河的时候,河边来了一个人,一个残疾人,从地上爬过来的。
雷锋的战友看到这个人都捂着鼻子,赶紧走开。因为这个人一身猪粪狗屎,披头散发。
其他的战友都躲,这人太脏了,只有雷锋不躲,他一把将残疾人背过河,还专门等这个人办事完,又帮忙把他背回来。
战友们都对雷锋同志竖起大拇指,说:“雷锋同志真是好样的!”
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篇七
天,在电影院里,电影还没开演。
一个姓贾的小学生发现前排座位上有个解放军叔叔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书,觉得挺奇怪:电影马上就要开演了,怎么还在看书?小学生探头一看,原来是雷锋叔叔。
雷锋是他们学校的校外辅导员。
“雷锋叔叔,这么一点时间,你还看书啊?”小学生非常好奇地问。
雷锋说:“时间短吗?我已经看了三、四页了。
小贾不好意思地答道:“不紧!”
雷锋亲切地说:“不抓紧可不好。
你们在学校里学习,太幸福了。
一定要认真地学。”
雷锋是一个汽车兵,有两件事他从不放松。
一件是汽车上的方向盘,一件是毛主席著作。
“有的人总说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我认为问题不在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学习,会不会挤时间。
要学习的时间是有的,问题是我们善不善于挤,愿不愿意钻。
一块好好的木板,上面一个眼也没有,但钉子为什么能钻进去呢?这就是靠压力硬挤进去的。
由此看来,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
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现阶段的钉子精神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不过其本意还是积极向上的,什么是钉子精神?不仅仅代表挤和钻,更在深层次上阐述了成功的原因。
钉子精神代表了事业目标和努力程度,钉子之所以能钉进木板,是因为目标小,力度适当。
那么人在做事时候用这种精神来认真对待对成功有很大的帮助”
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篇八
晋文公手下有一个人叫李离,他当法官的时候,因为错听了别人的话杀了不该杀的人。于是,他便把自己关押起来,并给自己判了死罪。
晋文公为他打圆场,算了算了,多大点事啊。更何况,这是你手下人的错误,又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说:“大王,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不能把我的责任推给下属。”他进一步解释说,“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其罪下吏,非所闻也。”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我被任命为他们的长官的时候,没有任何推让;当我得到的俸禄比下属多的时候,没有把俸禄分给他们,现在出了问题却要下属担责任,这种事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呢。
作为一名法官,就该依法办事。用错了刑,杀错了人,自己就得被杀。这没什么可商量的。最终,李离没有听晋文公的阻拦,自杀了。
这件事记载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李离自杀后,晋文公是什么反应,其他大臣是什么反应,史书没有写,但一定会有一种声音存在,那就是:国君救你,你都不懂就坡下驴,李离真是个傻子!
太史公最后的评论是:“李离过杀而伏剑,晋文以正国法。”也就是说,李离尊重法律,引咎而伏剑自杀,正因为这样,晋国的法律才在公平的轨道上,得以推行。
司马迁始终不动声色,他只是平静地罗列事情的经过和结果。司马迁的言外之意大概是:任何时代,当群体活到精明的时候,社会需要一些伟大的“傻子”来支撑!
故事的心得体会 柳下惠的八个成语故事篇九
春节放假,我读了《雷锋的故事》这本书。从这本书中,我明白了雷锋是怎样从旧社会孤儿成长为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成为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榜样。
雷锋出生在1940年,就在雷锋刚刚学会走路的那年冬天,灾难降临到了雷锋家。他的爷爷被地主活活逼死了,他的哥哥被机器轧死,他的父亲被日寇打死,他的母亲含恨自杀。雷锋成了孤儿,家境贫寒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
1949年8月,雷锋的家乡解放了,雷锋也翻身做了主人,他高兴地背上了书包,走进了渴望已久的学堂。雷锋参军后不忘学习,不论做什么工作,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打开随身带着的书本,专心致志地阅读。战友们都尊敬地称他为“读书迷”,他那个随身背的黄色军用书包,也被称为“流动的图书馆”。
雷锋也是一个勤俭节俭的人。他自我有个“聚宝箱”。平时从外面捡回螺丝钉,螺丝帽都会放在里边备用。雷锋穿的袜子,补了一层又一层,使用的搪瓷脸盆和漱口杯,黑色的铁皮一块一块地露出,却舍不得买新的。但为了支援农业建设,他曾把几年来辛辛苦苦积攒的二百元钱全部捐了出去,这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呀!
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要学习雷锋的善于“挤”和“钻”的“钉子”精神,乐于助人和勤俭节俭的精神;在学习上,我们要认真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学习课外知识;在学校里,要帮忙同学,从小事做起;在生活中,不比吃和穿,要勤俭节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