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药房工作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模板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写总结吧。优秀的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总结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疫情中药房工作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模板篇一
高效率的复习方法能让考生们更快地进入备考状态,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准备的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以植物叶或带叶枝梢为入药部位的称之为叶类中药。包括:单叶——成熟叶或嫩叶。复叶的小叶,带部分嫩枝的叶。
颜色:指药材大量存在时所呈现的颜色。通常为暗绿色、灰绿色、黄绿色、绿棕色、紫色(紫苏叶)。
双子叶植物叶:
表皮:上下表皮。多1列细胞。少数复表皮(多列细胞)。包括:外壁有角质层、腊被、各种毛茸(腺毛、腺鳞、非腺毛)。气孔以下表皮较多。内含物:常见钟乳体、橙皮苷结晶、黏液质。
叶肉:位于上下表皮之间。包括:
栅栏组织:为1-数列紧密排列的长柱形细胞,内含叶绿体,两面叶:栅栏组织分布于上表皮细胞内方,如薄荷叶;等面叶:上下表皮内方均有栅栏组织,如番泻叶。
海绵组织: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细胞,大型细胞间隙。有叶脉维管束纵横分布。
显微定量常数:气孔指数:气孔数是指每平方毫米叶表皮面积上的气孔数目。叶片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与表皮细胞的`比例。
栅表比:叶片 1 个表皮细胞下方平均栅栏细胞的数目。
脉岛数:脉岛是指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脉岛数是指叶片上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单子叶植物叶:(禾本科)
上表皮:运动细胞。
上下表皮均气孔、长短两种非腺毛。内侧有厚壁纤维群
主脉维管束有维管束鞘(纤维),木质部导管排成v形,与韧皮部之间有纤维层。
叶肉组织:栅栏组织
毛茸:腺毛、非腺毛和腺鳞
气孔:直轴式、平轴式、不定式、不等式、环式
表皮细胞:角质层纹理
草酸钙结晶或碳酸钙结晶
分泌组织:油室、乳管
厚壁细胞:纤维或晶纤维;石细胞
大青叶、番泻叶。
疫情中药房工作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模板篇二
走过_,再回首,思考亦多,感慨亦多,收获亦多。“忙并收获着,累并快乐着”成了心曲的主旋律,常鸣耳盼。
_年,在卫生局和院长领导下,医院全体职工团结一心,坚持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化“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深入开展卫生诚信建设和医疗人性化服务,优化医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立了卫生行业的良好服务形象。
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工作实践中我能认真学习,不断摸索,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为了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打好基础.作为一名药剂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履行岗位职责,服从领导分配,不计较个人得失,能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刻苦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并将所学的知识发挥到临床工作中去.在工作中,我能严格遵守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对工作认真,做到细心观察;七查八对.我的成绩是大家帮助的成果。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作为医院的一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建言出力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是义不荣辞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感谢同事们对我的关心和照顾。
在这过去的一年里,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组织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是自身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专业知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增强知识;二是工作的协调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为适应新形势下工作的需要,我决心在以后的工作中,虚心学习,改进不足,踏实工作,再接再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加扎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自己的努力,做的自己,不辜负组织对我的期望。
回顾两年来的工作,如果说做了一些工作,能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主要与每位院领导的支持和认可分不开的。与每位同事的关心帮助是分不开的。“知不足而奋进是我的追求,行不止塑品德是我的目标”,在这里再次感谢医院给我一个施展的平台,恳请各位领导、同事提出意见,使我进一步完善自己,本人也将以此述职为契机,虚心接受领导和同事们的批评和帮助,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以优异的工作业绩为医院的发展建设增添一份微薄之力。
总之,经过全院职工的不懈努力,医院_年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本着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各项医疗服务活动让患者放心、满意。
疫情中药房工作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模板篇三
1 大黄:根茎髓部有星点。(异常维管束,外为木质部,内为韧皮部,射线呈星状射出)。
2 何首乌:皮部散列“云锦状花纹”(异常维管束)。
3 商陆:断面形成多个凹凸不平的同心性环纹。“罗盘纹”。
4 银柴胡:“珍珠盘”、“砂眼”。
5 赤芍:“糟皮粉渣”(外皮易脱落,断面粉白色,粉性大)
6 黄连:“过桥”(平滑的节间)。
7 防己:断面显“车轮纹”(稀疏的放射状纹理)。
8 人参:“芦头”(根茎)、“芦碗”(芦头上凹窝状茎痕)、“珍珠点”(须根上的明显的疣状突起)、艼”(不定根,根茎上生长的)。
9 白芷:“疙瘩丁”(根表面皮孔样横向突起)。
10 当归:“归头”(根上端)、“归身”(主根)、“归尾”(支根)、“全归”(根的.全体)。
12茅苍术:“朱砂点”(为油室。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 “起霜”(暴露梢久,常可见析出白毛状结晶,习称“起霜”;北苍术无起霜现象)。
13 防风:“蚯蚓头”(根头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4 龙胆:“筋脉点”(木质部有5-8个木质部束环列,习称筋脉点。是维管束)。
15 黄芩:枯芩(老根中间呈暗棕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已呈空洞者)。
16 党参:“狮子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
17 川木香:“油头”(根头部偶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
18 川贝母:松贝-“怀中饱月”(外层磷叶 2瓣,大小悬殊,大瓣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炉贝-“虎皮斑”(炉贝表面黄白色,梢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 )
19浙贝:“珠贝”(直径 3.5cm以下者不摘除心芽加工而成)“大贝”(直径 3.5cm以上者摘除心芽加工而成)。
20 知母:“金包头”(根茎顶端有残留的浅黄棕色的叶痕及茎痕)。
21 姜黄:“蝉肚姜黄”(姜黄主根茎呈卵圆形或纺锤形,表面深黄色,多抽皱,有明显环纹及点状下陷的须根或少数圆形侧生根茎痕)。
22 天麻:“鹦哥咀”或“红小辫”(根茎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习称)。
23 大血藤:“车轮纹”(木部被红棕色射线隔开呈放射状)。
24 厚朴:“鸡肠朴”(根皮弯曲似鸡肠者)。
25 款冬花:“连三朵”(款冬花 2-3个花序连在一起,习称)。
26 地龙:“白颈”(第 14~16节为生殖带,较光亮,习称)
27 珍珠:“珍珠结构环”(粗细相间排列的同心性环纹)“珍珠虹光环”(多数磨片在暗视野中可见同心环状的如虹彩般的光环)
28 蕲蛇:“翘鼻头”(吻端向上突出)、“方胜纹”(背部两侧各有17-25个“v”形斑,在背中线相接形成灰白色菱方形斑纹)、“连珠斑”(腹部灰白色,鳞片较大,有黑色类圆形的斑点)、“佛指甲”(尾部骤细,末端有长三角形鳞片)。
29.乌梢蛇:“剑脊”(脊背高耸,成屋脊状)。
30 海马:“马头蛇尾瓦楞身”
32 鹿茸:花鹿茸 “二杠”(1个分枝);“大挺”-主枝;“门柱”-侧枝;“三岔”(2个分枝); “血片”“蜡片”(尖部切片);(中上部切片)。 马鹿茸:“单门”(1个侧枝);“莲花”(2个侧枝);“三岔”、“四岔” “捻头”(四岔顶端无毛);老角片下部切片。
33 牛黄:“乌金衣”(牛黄蛋黄外部挂有一层黑色光亮的薄膜)。
34羚羊角:“通天眼”(羚羊角顶端部分光滑,对光透视有细孔道直通角尖)、“骨塞”(羚羊角基部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长约为全角的 1/2或 1/3)。
35 赭石:(一面有多数直径约 1cm的圆形乳头状突起,习称“钉头”)。
36 芒硝:“土硝、皮硝”(天然不纯的芒硝)
2 何首乌:韧皮部4-11个类圆形异型维管束环列,形成云锦状花纹。
3.华山参:内涵(木间)韧皮部 3 白木香:(国产沉香、木间韧皮部)
4 大黄:(根茎髓部有内韧型异常维管束,星点)。
5 川乌、附子:(根有髓)
6 龙胆:龙胆—有髓。(滇)坚龙胆—无髓。
7.泽泻:周木型维管束。
(一)红为主:朱砂-红色至褐红色;赭石-樱红色或红棕色
(二)白色为主:炉甘石、石膏、滑石、芒硝
(三)其他色。雄黄-淡橘红色。自然铜:绿黑或棕红色
采收加工总结
(一)采挖时间有异于一般规律的品种
1 绵马贯众:夏秋采挖根茎,除去杂质,晒干。
2 太子参:夏季采收
3 附子:夏至至立秋间采挖
4 白芍:夏、秋两季采挖
5 延胡索:5-7月植株枯萎后采挖
疫情中药房工作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模板篇四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治法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的方法。
二、目的
增强治疗效果、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减少不良反应。
三、内容
(一)七情配伍
1、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例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2、相须:就是性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物的疗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热泻火,配合应用作用更强;大黄、芒硝都能泻下通便,配用后作用更为明显等。
3、相使:就是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合用,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一药为辅,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脾虚水肿,用黄芪配合茯苓,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4、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故称半夏畏生姜。
5、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故称生姜杀半夏。
6、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如人参能大补元气,配合莱菔子同用,就会损失或减弱补气的功能等。称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十八反”。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表示增效,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表示减毒,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相恶表示减效,用药时加以注意。
相反,表示增毒,是临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
(二)君臣佐使
1、含义
君臣佐使是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组方原则,是七情配伍的发展。
2、内容
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又称主药。
臣药:是协助主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又称辅药。其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个意义。一是佐助药,治疗兼证或次要症状的药物;二是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即“因主药之偏而为监制之用”之义。这两种一般称为“正佐”法;三是反佐药,用于因病势拒药而加以从治者,如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象。
使药:有两种意义。一是引经药,即引导它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如治上部疾患用桔梗为引,治下部疾病以牛膝为引等;二是调和药性的药物,如方剂中常用甘草、大枣以调和药性等。
例题:1.臣药的含义是
答案:b
【2-3】
a.黄芪配茯苓 b、石膏配知母 c.生姜配半夏
d、人参配莱菔子 e.乌头配川贝母
2属于相使配伍关系的药组是
3.属于相反配伍关系的药组是
答案:a,e
解析:石膏配知母属于相须;生姜杀半夏,人参恶莱菔子
4.应用毒烈药时必须考虑选用的配伍关系有
a.相恶 b.相畏 c.相须 d.相杀 e.相反
答案:bd
疫情中药房工作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模板篇五
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临床中药使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核心是中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因而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执业中药师《临床中药学》系统备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类药多为植物种子或种仁,富含油脂,味甘质润,具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适用于年老、体弱、久病、产后所致津枯、阴虚、血虚便秘。
应用本类药时,应该根据不同病情,配伍其他药物同用,以增加疗效。如热盛津伤便秘者,须与养阴药配伍;血虚便秘者,须与补血药同用;兼气滞者,则须与理气药同用。
具有润下作用的药物,除本节收载的以外,还有散见于其他章节的瓜蒌仁、柏子仁、杏仁、桃仁、决明子、蜂蜜、当归、(生)何首乌、肉苁蓉等等,可参阅相应章节。
火 麻 仁(基源药材)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甘平质润多脂,既善润肠通便,又兼滋养补虚作用。对老年、体虚、产妇津血不足肠燥便秘,用之最为适宜,是临床常用的润肠通便药。
(1)治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之肠燥便秘。可单用煮粥服,亦可与当归、熟地、杏仁等同用,如益血润肠丸。
(2)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可与大黄、厚朴等同用,如麻子仁丸。
郁 李 仁(基源药材)
1. 润肠通便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润肠通便作用类似火麻仁,而药力稍强,兼行肠中气滞,多用于大肠气滞,肠燥便秘之证,常与柏子仁、杏仁等同用,如五仁丸;若治血虚肠燥便秘,可与当归、何首乌等同用。2.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腹满,脚气浮肿。
本品有下气利水消肿作用,用于水肿腹满,脚气浮肿。常与桑白皮、赤小豆等同用,如郁李仁汤。
松 子 仁 (药材)
1. 润燥滑肠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甘温气香质润,有润肠通便作用,治津枯肠燥便秘,可与火麻仁、柏子仁等同用。
2. 润肺止咳用于肺燥干咳。
本品有润肺止咳之效。治肺燥干咳痰少之证,可单用煮粥服,或与胡桃仁等配用。
此外,本品尚可用于血燥生风眩晕、风痹等。
本类药物大多苦寒有毒,药力峻猛,有强烈的泻下作用,使体内潴留的水液从肠道排出,部分药物还兼有利尿作用,从而消除肿胀,适用于全身水肿,胸腹积水及痰饮积聚、喘满壅实等正气未衰之证。
本 类药物药性峻猛,副作用大,易伤正气,多数具有毒性,使用时应中病即止,不可久服,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对水肿,臌胀属邪实正虚者,在使用本类药物时, 要注意固护正气,可采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方法施治。还要注意药物炮制、剂量、用法及禁忌等,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甘 遂(基源药材)
1. 泻下逐饮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等证。
本品苦寒降泄有毒,入肺、肾、大肠经,为泻水逐饮之峻剂,服药后可致连续泻下,使体内潴留的水饮、痰涎排出体外,凡水肿,臌胀,胸胁停饮,风痰癫痫等证,正气未衰者,均可用之。
(1)治水肿,臌胀,胸胁停饮。可单用研末服,或与牵牛子等逐水退肿药同用,如二气汤;或与大戟、芫花为末,枣汤送服,如十枣汤。
(2)治水热结聚所致的'结胸证。可与大黄、芒硝攻下药同用,如大陷胸汤。
(3)治风痰癫痫。可用本品为末,入猪心煨后,与辰砂末为丸服,如遂心丹。
2. 消肿散结用于痈肿疮毒。
本品有消肿散结作用,用于痈肿疮毒。可用本品研末水调外敷,亦可配伍使用。
用法用量:入丸散服,每次0.5~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宜醋制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其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多入丸散剂。体虚及孕妇忌服。反甘草。
京 大 戟(基源药材)
1. 泻下逐饮用于水肿,臌胀,胸胁停饮。
本品苦辛寒有毒,药力较猛,其泻水逐饮作用似甘遂而力稍逊。治水肿、臌胀正气未衰者,可用京大戟与枣同煮,食枣;或与甘遂、芫花等同用,如十枣汤、舟车丸。治胸胁停饮、胁痛、痰稠,可与甘遂、白芥子同用,即控涎丹。
2. 消肿散结用于痈疮肿毒,瘰疬痰核。
本品有消肿散结作用,内服外用均可。治热毒痈肿疮毒,可用鲜品捣烂外敷;治痰火凝聚的瘰疬痰核,可用本品与鸡蛋同煮,食鸡蛋。
用法用量:煎服,1.5~3g。入丸散剂服,每次1g。外用适量,生用。内服宜醋制,以减低毒性。
使用注意:体弱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牵 牛 子(基源药材)
1. 泻下,逐水用于水肿,臌胀,痰壅喘咳。
本品苦寒峻下,入肺、肾、大肠经,能泻下利水,通利二便,又善消痰涤饮,使水湿、痰饮从二便排出。其逐水之力较甘遂、京大戟、芫花稍缓,但仍属有毒而峻下之品。用于水肿、臌胀、二便不利之水湿实证,胃肠湿热积滞之大便秘结及痰饮喘咳之证。
(1)治水肿、臌胀、二便不利正气未衰者。可单用研末服,亦可与甘遂、京大戟等共用,如舟车丸。
(2)痰饮咳喘,面目浮肿。多与葶苈子、杏仁、厚朴等同用,如牵牛子散。
2. 去积用于肠胃湿热积滞,大便秘结,食滞等。
本品有泻下通便消积作用。治实热便秘或湿热痢疾、里急后重,单用本品即效,或与大黄、槟榔等同用;治食积不消,可与莱菔子同用。
3. 杀虫用于虫积腹痛。
本品有驱虫作用,并可通便排虫。对蛔虫、绦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证有效,常配槟榔、使君子、芜荑等同用。
用法用量:煎服,3~9g。入丸散,1.5~3g。炒用药性减缓。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不宜与巴豆同用。
巴 豆(基源药材)
1. 峻下冷积用于寒邪食积阻滞肠胃,卒然腹满胀痛,大便不通,气急口噤者。
本品辛热大毒,作用强烈,入胃、大肠、肺经,可峻下冷积,通肠道闭塞,有“斩关夺门之功”。主治寒邪食积阻结肠道的寒积便秘急症,可单用本品装胶囊服,或配大黄、干姜为丸服,即三物备急丸。
2. 逐水退肿用于腹水臌胀。
本品有很强的逐水退肿作用,用于腹水臌胀。可用巴豆、杏仁炙黄为丸服。近代用本品配降矾、神曲为丸,名含巴绛矾丸,治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
3. 祛痰利咽用于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
本品尚能祛痰利咽以利呼吸,用于喉痹痰阻及寒实结胸。
(1)治喉痹、痰涎壅塞气道,呼吸急促,甚至窒息欲死。可用巴豆霜灌服或鼻饲,引起吐泻痰涎,开通气道以利呼吸;现代用巴豆霜吹喉,治白喉及急性喉炎引起的急性喉梗阻有效。
(2)治寒实结胸及肺痈脓痰不出。可与桔梗、贝母同用,即三物小白散。
4. 外用蚀疮用于痈疽,疥癣,恶疮。
本品外用可去疮毒,蚀腐肉,用于痈疽,疥癣,恶疮。
(1)治痈疽。成脓未溃者,常与乳香、没药、木鳖子等制成膏剂外贴患处,如验方咬头膏;若痈疽溃后,腐肉不脱,可用本品炒至烟尽研敷。
(2)治疥癣。可用巴豆仁捣泥加雄黄和匀外擦。
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1~0.3g。内服宜用巴豆霜,以减低毒性。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及体弱者忌服。畏牵牛。传统认为巴豆得热则助泻,得冷则泻止,故服巴豆时不宜食热粥、饮开水等热物。
疫情中药房工作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模板篇六
导语: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内容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考试知识点吧。
中医中药历万年,百草针石神农传;
先秦二礼1和诸经,文字记载三千年;
两汉晋唐《本草》多,举国研教宋金元,
更有明朝李时珍,清代著作确可观,
当代《汇编》《大辞典》,《中华本草》更全面;
秦地自古无闲草,人人种了能挣钱;
努力学习中医药,保护瑰宝重于天。
中药种植有方法,掌握科学是方向;
喜阴喜阳是本性,耐旱喜湿不一样;
优良品种把家当,再看地势和土壤;
翻耕整耙地要细,氮磷钾农好营养;
药材要选当地有,产品地道好生长;
繁殖方法一串串,管理措施多样样;
种子育苗速度快,乱撒不如种行行;
分株压条也能繁,插枝插叶有商量;
水肥修剪病虫害,杂草多了地要荒;
药材绝对无公害,低毒农药用来防;
各种特点记得清,啥时种植心里亮;
按照标准搞生产,规模种植销路畅。
采收同样讲季节,冬春收根熟收果;
全草宜在花前采,早打尖尖产量多;
用花要按品种来,全开菊花与红花;
确保疗效收未开,金银月季土槐花;
根皮收获在冬春,树皮要在初夏刮;
动物入药也讲法, 捕虫秋季与春夏,
初春与秋桑螵蛸, 蝉蜕最多秋交夏;
蛇蜕皮在五六月, 鹿茸春天未角化;
麝香要在八月取, 冬季驴皮质最佳;
矿物入药随时有, 不论季节只管挖。
野生药材循古法,勤快门第早发家。
中药加工也有规,按章进行再入方;
除去杂质和泥土,阴干烘干按样样;
日晒之法最简便,长短粗细按等放,
防虫防鼠防霉变,防潮通风莫见光;
芳香油多防挥发,双层薄膜来包装。
价格循环三两年,市场规律细端详,
高出低进多种植,不随大流是内行,
掌握科学会经营,多快好省奔小康。
中药炮制有方法,酒醋蜜汁水为辅;
稻麦土石皆可用,水火修制有技术;
液体固体辅料全,保证疗效去毒副;
发芽发酵制曲霜,生熟怪味都可除。
中药讲性又讲味,四气寒凉兼温热;
五味辛甘酸苦咸,升降沉浮要掌握;
诸药归经有讲究,五脏六腑莫弄错;
毒性剂量要弄清,望闻问切细选择。
疫情中药房工作总结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鉴定学叶类中药模板篇七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2.我国历代与中药鉴定密切相关的重要本草。
3.中药的产地、采收加工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
5.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与药材鉴定有关的规定。
7.12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和部分中药的附药、附注。
8.6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性状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浸出物和含量测定。
9.40种常用药材及其饮片的来源和性状鉴别。
10.13组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定。
总 论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一 中 药 鉴 定 学 的 定 义 和 任 务 | 中药鉴定学的任务 | 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发掘祖国药学遗产 | (1)中药品种与质量的关系 (2)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 (3)解决中药品种混乱和复杂问题的途径 |
2.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 (1)药材和饮片出现伪品、混淆品、掺杂品或掺伪品的主要原因 (2)影响中药质量的主要因素 (3)中成药的鉴定 | ||
3.研究和制定中药规范 化质量标准 |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原则 | ||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 (1)中药的资源 (2)寻找和扩大新药源方法 | ||
二 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 古代中药鉴定与本草 |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图经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晶珠本草、植物名实图考 | (1)收载药物总数 (2)中药鉴定方面的学术价值 |
[page]
(续表)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三 中 药 的 产 地 、 采 收 和 产 地 加 工 | (一)中药的产地 | 1.产地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 产地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
2.道地药材 | 主要道地药材产地 | ||
(二)中药的采收 | 1.采收与中药质量、产量的关系 | 采收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 |
2.中药的适宜采收期 | 适宜采收期的确定 | ||
3.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 (1)植物药的采收原则 (2)动物药的采收原则 (3)矿物药的采收原则 | ||
(三)中药的产地加工 | 1.产地加工的目的 | 产地加工的目的 | |
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 | 拣、洗、切片、蒸、煮、烫、熏硫、发汗、干燥 | ||
四 中 药 的 鉴 定 | (一)中药鉴定依据 | 1.国家药品标准 | (1)《中国药典》 (2)部颁药品标准 |
2.地方药品标准 |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标准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炮制规范 | ||
(二)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 | 1.中药检验的分类 | (1)抽查检验 (2)委托检验 (3)复核检验 (4)仲裁检验 (5)进口检验 (6)自检 | |
2.中药检验工作的一般程序 | (1)检品受理 (2)检验 (3)检验记录及检验报告书 (4)异议与仲裁 | ||
(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与药材鉴定相关内容简介 | 1.凡例 | (1)凡例的作用 (2)名称与编排 (3)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标准品 (4)精确度 |
(续表)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四 中 药 的 鉴 定 | (三)《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与药材鉴定相关内容简介 | 2.附录 | (1)药材取样法 (2)杂质检查法 (3)水分测定法 (4)灰分测定法 (5)浸出物测定法 |
3.《中国药典》药材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 (1)名称 (2)来源 (3)性状 (4)鉴别 (5)检查 (6)浸出物测定 (7)含量测定 (8)炮制 (9)性味与归经 (10)功能与主治 (11)用法与用量 (12)注意 (13)贮藏 | ||
(四)中药鉴定的方法 | 1.来源鉴定法 | (1)来源鉴定的目的与内容 (2)观察植物形态 (3)核对文献 (4)核对标本 | |
2.性状鉴定法 | (1)中药材的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水试、 (2)中药饮片的形状、大小、表面、质地、折断面、气、味 (3)药材和饮片性状鉴别名词术语 | ||
3.显微鉴定法 | (1)显微制片方法 (2)植物细胞壁和细胞内含物的鉴别 (3)显微测量 (4)显微常数测定 (5)显微临时制片常用封藏试液 (6)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偏光显微镜的应用 |
[page]
(续表)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四 中 药 的 鉴 定 | (四)中药鉴定的方法 | 4.理化鉴定法 | (1)物理常数的测定 (2)一般理化鉴别 (3)检查 (4)色谱法 (5)分光光度法 (6)色谱、光谱和质谱联用分析法 (7)浸出物测定 (8)含量测定 |
5.其他鉴定技术简介 | (1)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 (2)中药指纹图谱的分类 |
各 论
植 物 药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 目 | 要 点 |
五 根 及 根 茎 类 中 药 | (一)根类中药的鉴定 | 1.性状鉴定 | (1)根类中药的性状特征 (2)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根横切面特征及主要区别 |
2.显微鉴定 | (1)双子叶植物根的组织构造、常见的异常构造 (2)单子叶植物根的组织构造 (3)根类中药显微鉴别注意点 | ||
(二)根茎类中药的鉴定 | 1.性状鉴定 | (1)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和蕨类植物根茎的性状特征 (2)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根茎横切面特征及主要区别 | |
2.显微鉴定 | (1)双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构造、常见的异常构造 (2)单子叶植物根茎的组织构造 (3)蕨类植物根茎的组织构造 (4)根茎类中药显微鉴别注意点 |
[page]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