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逆全球化感想 逆全球化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历一段特殊的时刻,或者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时,我们会通过反思和总结来获取心得体会。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全球化逆全球化感想 逆全球化心得体会篇一
逆全球化可以定义为一种趋势,它强调国家利益优先,重视本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一些国家和群体感受到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如经济不平衡、文化同质化、资源枯竭等问题。逆全球化的兴起表明了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担忧和对国家自主权利的追求。
第二段:逆全球化的积极影响(200字)
逆全球化运动为国家带来了积极影响。首先,逆全球化可以促进本土产业的发展。通过保护国内企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冲击,国内企业有更多机会成长壮大。其次,逆全球化可以保护国内文化的多样性。国家可以采取措施限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维护本土文化的独特性。此外,逆全球化还有助于解决经济不平衡的问题。通过限制资本流动和保护本土产业,逆全球化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与共享。
第三段:逆全球化的负面影响(200字)
然而,逆全球化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首先,逆全球化可能引发贸易战和经济衰退。保护主义政策和贸易壁垒会导致国家之间的贸易冲突,进而影响全球经济的增长。其次,逆全球化可能加剧贫困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依赖出口贸易维持经济增长,逆全球化的兴起可能导致这些国家失去了市场和投资机会,进一步加剧贫困问题。此外,逆全球化也会阻碍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全球化促进了资源和知识的流动,而逆全球化则可能使得这些资源和知识变得更加孤立,限制了创新力和发展潜力。
第四段:逆全球化的应对策略(300字)
面对逆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首先,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平衡全球化和本土利益。政府可以通过贸易协议和谈判来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公平贸易。其次,企业应该加强创新和竞争力,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在面对逆全球化的压力下,企业需要调整经营策略,开拓新市场,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此外,个人也有责任尊重和保护本土文化,并积极学习其他文化,促进文化多元化。同时,个人还应关注全球问题,参与公益活动,为推动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第五段:总结逆全球化的挑战与应对(200字)
逆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正视逆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并采取适当的应对策略。只有在全球合作和开放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不平衡和文化同质化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和平衡发展。
全球化逆全球化感想 逆全球化心得体会篇二
由于存在文化差异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送礼问题很复杂。下面是本站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全球化的送礼习俗以及全球化的送礼艺术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我们生活在一个讲“礼”的环境里,朋友婚丧嫁娶要送礼,联络关系要送礼,求人办事要送礼,所谓“礼尚往来”、“礼多人不怪”。其实综观全球,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各国皆有送礼的风俗。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七月中元节和年末两大送礼节庆,在此期间,日本人通常向上司、长辈或平时关照过自己的人赠送礼品表达谢意,礼品可以是食物、日用物品甚至购物券等。考虑到员工在这两大节日期间必定花费不少,有的公司甚至会发放一份特别津贴(板板元,20xx)。
对西方人而言,圣诞节的精神是向周围的人表达关爱,因此圣诞节可算得上是最重大的送礼节庆了。礼物大多是写满祝福与问候的圣诞卡,但小小卡片,铺天盖地、漫天飞舞。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红包是春节最具特色的礼品,它可以给年轻人压岁,给老年人添寿,总之取岁岁平安之意。
在此,我们不能对各国的送礼习俗一一列举,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几乎各国都有送礼的习俗,尽管原因各不相同。
送礼是讲究艺术的,请看蒂娜(deena -vine,1982)所举实例。美国某公司高级行政经理史密斯先生,为与日本某公司签订一份重要协议,专程前往东京以便双方进行初步商谈。史密斯了解到日本有送礼的习俗,临行前于美国著名珠宝公司“蒂法尼”珠宝公司购得几件贵重珠宝首饰,请人精心包装之后(礼品包装在日本送礼文化中非常重要),准备送给日方总裁夫人。
不对的地方如下:首先,当众送礼是不适宜的。在上文场景中,礼物应当私下赠送,但如为在场各人都准备了礼品,则另当别论。其次,对于初次相交的商业合作伙伴来说,用贵重珠宝做礼物颇让人怀疑其别有用心,尤其当受礼者不是本人而是其太太时。因此,所送礼品价格应当适中,比如一只印有公司标识的钢笔就足够了。最后,包装纸用黑白色调是忌讳的。在日本黑色和白色是丧葬的标志。
所以综合看来,送礼的原则其实只有两个字――感受,既始终以受礼者的感受为导向,送出去的礼物要使接受者开心而不是让他窘迫,在这里慎重是最基本的,而价值的大小并不重要。下面展开论述这个问题。
1.入乡随俗。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每个人对收授礼品各有忌讳,主要有个人忌讳和公众忌讳两种。由受礼者个人因素引起的忌讳叫个人忌讳,比如给一位刚丧偶的人送情侣表就会犯他/她的忌讳;由于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公共道德、宗教信仰或职业道德因素不同所引起的忌讳叫做公众忌讳。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为外地人、外国人挑选礼品时,应特别注意所选礼品应符合其本土风俗习惯,尽量避免犯忌,这同时也是尊重他人的体现。
而4在日语里音同“死”,9音同“苦”;在欧洲国家,送内衣或香皂给女性是不尊重人的表现,而且在一些英美人看来,13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这已是普通常识(居祖纯,20xx)。
其次,由于文化的差异,即便是对同一种物品,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的人也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切忌以个人的观点妄加理解。比如中国人认为送乌龟给人是极大的侮辱(有骂人“王八”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则没有这种联想,乌龟不过是行动缓慢、其貌不扬的动物而已(邓炎昌、刘润清,20xx);香港人喜欢送人小棺材(音同“官、财”)以祝愿朋友升官发财,而在中国大陆部分地方此举被认为是咒人早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送礼时,需要根据受礼对象的国籍小心加以考证。
再者,就双方关系到什么程度送礼才合适,以及不同关系程度送什么礼较好,各国也各有定律。比如在挪威,初次见面时可以送些酒或者巧克力之类的小礼物。而在日本,人们总是认识了解后才谈得上赠送礼物,给第一次见面的人送礼,会让对方感到尴尬,是很失礼的行为。阿拉伯国家和日本的习俗一样,首次见面时一般不送礼,见面多次彼此熟悉之后才可适当送上礼物。
此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不同国家对于商务送礼也各有不同理解。总的来说,多数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都把商务赠礼看成是必要的,公司之间常常互送礼物以示感谢,这些地区包括中国香港、美国、英国、爱尔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菲律宾。而在日本,商务赠礼就更为重要了,几乎是双方是否建立并维持合作关系的标志。而在法国和西班牙等非英语国家,商务送礼并不常见。
较之国际间私人送礼,国际商务送礼更加令人头痛,所选礼品固然要恰当,而送礼时间及方式也不可疏忽。一般来讲,送礼的时间可选择在跟客户见面寒暄时或握手分别时,而所送礼品也必须迎合客户的个人喜好,而且还必须符合客户的职务身份,因为商务上的赠礼,不仅是出于礼貌,而且是出于业务上的需要,两个标准缺一不可。
不同国家对送礼有不同标准,送礼之前必须搞清这些标准以免影响正常的往来。因此,下面学习送礼的步骤是必要的。
2.送礼的具体操作步骤。具体包括:
(1)如何选择适当的礼品。在不同国家,同一件礼物有不同的含义,因此选择礼品时应首先考虑所选礼品的象征意义。
首先,注意礼品的宗教含义。比如,在中东国家,给伊斯兰教徒送礼就不能选择酒和猪肉制品。又如,在印度,印度教视牛为神灵,送牛皮制品给人就是犯忌的。
其次,注意礼品的颜色含义。比如,美国人和法国人喜欢鲜艳的色彩。又如阿根廷商业流行的包装颜色是黄、绿、红三种,而在英国,绿色却十分惹人反感。在巴西,紫色表示悲伤,黄色表示绝望,这两种色彩配在一起会引起恶兆,而在俄罗斯,紫色代表威严与高贵,黄色则象征幸福和谐。
再次,注意送礼品的场合。送花在许多国家都广为流行,但在某些国家却是不恰当的,如在埃及和日本。埃及人只在探望病人时送花,而在日本,送花只适合求婚、探病或吊唁的场合。
最后,注意礼品的数量。日本人认为奇数是幸运的象征,对偶数不感兴趣,因此送给日本人的礼品数量最好选择奇数。然而在中国,情况却恰恰与此相反,偶数代表好运,比如有好事成双之意。在大多欧洲国家,买一打花可以享受折扣,因此,送人鲜花不能送12朵,否则会让人误会你心意不诚贪便宜,当然13朵也不行,因为13代表厄运。
(2)怎样呈送礼物。买好礼品后,应撕去价格标贴将礼品包装好后再送人。送礼而不包装礼品是非常不礼貌的,这一点在日本尤为重要。
在商业往来中,若送礼场所是在办公室,只给下级派送礼物而没有为上级准备礼物,是非常不合适的,最好的办法是为在场的每个人都准备好一份礼物,然后按身份地位从高到低逐一派送礼物。给身份最高者呈献礼物时,日本人和马来西亚人一般双手呈送礼品以示尊敬,同时一边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
但如果礼物只有一份时.则应送给身份最高者,但同时应对所有人表示感谢。
全球化逆全球化感想 逆全球化心得体会篇三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通信的日益便利,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体系。全球化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我在学习《世界经济与全球化》课程中对此有着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作共赢。通过开放的国际贸易,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同时,全球化也为各国之间的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使得各国可以从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机遇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其次,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反应。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就波及了全球范围,使得各国的经济陷入了衰退。此外,全球化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压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更高水平的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全球化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难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再次,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我们应该看到,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国应该积极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引导和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立足于市场。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全球化使得资源的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而一些发达国家则过度消费导致资源浪费。这些问题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和协调来解决。各国应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国应该积极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增长。
全球化逆全球化感想 逆全球化心得体会篇四
中西伦理思想在不同的传统背景下发展而来,无优劣之别,只是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具有不同的特征。普世伦理是一种共享的全球性道德理想,需要在全球各种文明中寻找思想的资源。中西伦理思想异中有同,各有所长,随着发展中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加剧、全球意识的形成,唯有以此之明启彼之暗,取彼之长补此之短,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价值体系,使普世伦理的构建成为可能。
中国加入wto后,我们直接或间接地觉察到它所带来的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的问题: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中国人如何才能成功地“融入”今日之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何以才能够有效地应对以“普遍化”为追求的世界局势。今天的全球化是世界各国面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而形成的全球化,是发达的西方国家同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形成的双向、多向互动关系的全球化。
当今中西文化撞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西伦理价值观的冲突。中西伦理价值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的泛道德主义和西方文化的自然主义。中国文化传统有把私利与公利相对立的倾向,基本上都是重义轻利、羞于言利。西方很少讨论人性善恶问题,尤其是近代以来更多的是强调抽象的人性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趋利避害以求自保[1]。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整体与个体,道义与功利,情感与理性[2]。这为我们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视角。
中国传统伦理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就是重整体轻个体,它体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根本性质。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后者则是以中华民族共有的儒家思想为基础的涵括其他文化的体系[3]。在农业生产作为人们主要经济活动的传统中国社会里,经济活动的简单化导致家庭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人们以家庭的模式来建构国家。所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一体的模式决定了中国传统伦理以重整体轻个体为基本特征。忠、孝是整体主义集中表现出的两个基本道德原则。个体附属于家、国这样的社会体制中的实体。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隶属共同利益,这实际隶属于共同体的代表——君主。重整体轻个体的传统价值观也产生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整体主义价值观使“自我”无法生长,个体基本上是消解在群体之中的。群体是个体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从而导致个体对整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这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弱点所在。而另一方面,整体主义价值观又使个人具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这种责任意识在民族危难关头又往往可以转化为以家族情感为根基的爱国主义。相应地,崇尚个体(自我)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取向,它体现了西方价值观的根本性质。西方很早就有了以交易行为的基础的商品经济,有了自由、平等权观的观念,这成为重构个人价值的制度和观念形成的条件。这种个人主义主张在人己、群己、公私关系上突出个性自由和个人权利,强调个人对社会的独立性。在西方人看来,个人是人类社会的基点。每个人的生存方式及生存质量都取决于自己的能力,有个人才有社会整体,个人高于社会整体。个人主义的伦理价值观的核心就是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的至高无上性和个人行为、个人生活方式的最大限度的自由。个人主义是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历史形态,它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提倡每个人应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越表现出自我个性越能体现人生的价值,这恰恰是发挥天赋才能、迸发创造力火花的前提和源泉,对维护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以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因其这种个人至上的个人主义在社会个体中,塑造出来的是完全的利己主义,继而伸张了人性之恶,使西方的个体独立性走上了极端个人主义的穷途末路。实质上西方社会的道德危机,并非个人不遵从道德,而是其道德自身的危机,即个人主义的危机。
在处理义利关系问题上,中国传统伦理总体取向是重义轻利。从道义出发,把义与利、公与私对立起来,是中国伦理学的主要特征。这种价值取向充分肯定了道德对于人格完善和社会和谐的价值和作用,揭示了道德的社会本质及其倡导道德活动的意义。由于它过分重视封建伦理纲常,轻视物质利益,克制了人们的物质欲望和生活追求,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才能,助长了崇尚空谈的社会风气。西方人重视道德的功利性,重利轻义思想始终占据地位。在义、利关系上,西方是重利轻义,尽管他们强调分配的正义,选择的正义,但都是与利益直接关联的,谋求利益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这种义利观的长处是充分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合理性,在一定意义上刺激了生产和生活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现代化的实现。但同时又肯定义就是利,混淆了“义”与“利”的界限,使道德变成了仅仅是追求利益的工具。另外,西方伦理在肯定道德的功利作用的同时,过分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逃避了社会所规定的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个人为社会应作出的贡献,造成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危及社会。
情感与理性均为人性,中国传统文化也强调理性主义,但是基于人性、人情基础上的情理。情为理先,由情入理,以理论情,情理融一。人们日常的主要社会行动是家庭性的行动,人们面对的社会关系主要也是大家庭的关系。因此从家庭出发,以血缘关系为依据的伦理性道德,就成了人们日常行动的主要价值取向。生活中的感情化,使中国社会形成了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社会,但由此也给社会发展中的公正和效率带来了无穷的变数。然而这种亲情伦理极易形成排斥理性的泛情感主义,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以人情原则为最终根据而非原则或公道,这势必导致我国长期以来“人治”盛行而“法治”薄弱,有法制而无法治的局面难以彻底改观。西方社会的根基在个人,西方伦理把个体从家庭和现实社会中抽取出来,进行“原子”式的分析和类的抽象,从而使个体独立化、抽象化、理性化,并把理性和独立性认定为个体的基本道德价值。所谓“理性”,就是指人的理智能力,进而演变为认识能力。西方人在理性与感情之间画出了一道明确的界线,界线两边是不具有替代性的。纯粹的理性依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推理判断与反思,强调理大于情,寓情于理,主张公平竞争,不崇拜权威,不畏首畏尾、瞻前顾后以迎合他人,为西方锻造了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秩序,对民主法制的建设起了推动作用。但对人的理性和独立性的道德设定,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对立,促使西方在竞争中不断发展。也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对立,导致西方在竞争中矛盾与冲突接连不断。
这两种差异悬殊、截然不同的经济基础和文化背景,造成中西双方在价值追求和伦理取向上旨趣迥异,因而中国伦理文化和西方伦理文化无优劣之别,只有特质上的差异。无论是西方现代性的还是东方传统的,也无论是宗教的还是世俗的,都无法单独满足现时代的道德文化需要。中西伦理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人类文化具有相似性,普遍性的价值是存在的,是可以交融的,东西方文化最终在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人生问题上是可以共通的。普世伦理是协调人类行为的规范之一,当下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其建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为各国不同的人群所认可。
普世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没有这样一种在伦理上的基本共识,社会或迟或早都会受到混乱或独裁的威胁,而个人迟早也会感到绝望。普世伦理作为普遍的伦理规范,其建构需要从各个民族的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正如布劳德所指出的,“人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半是野兽、半是天使。”[4]普世伦理站在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以整个地球上的人类为单元,在承认、尊重并保持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发掘出能够普遍适用和遵循的伦理准则,寻求“在多样性中实现统一性”。普世伦理首先是各种价值观的相互理解和融合,它以区域伦理为资源,而区域伦理又必然融入普世伦理之中。作为普遍价值的普遍本身不是一种绝对的普遍,不是针对所有人并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的,即不是一种事实的普遍,可以通过经验的观察和归纳来验证的普遍性,而是一种价值的普遍,是一种表述上的应当的普遍。这类普遍性命题只能为特定的文化所认同,有时甚至只能为自我所认同[5]。作为普遍价值的最高形式,普世价值的建立必然受价值普遍性自身逻辑特性的限制,不能指望它在价值上获得很高的共识,而只能是少数的、低限度的。因而,这种普遍性是涵容着主体不同体验的具体普遍性,是一种允许接受和理解上有差异的普遍性。这也说明普世价值只能是一种低线价值,只能以降低它的下限来求得它的普世性:底线越低,普世性越强。只有当我们这样去理解普世性的时候,才能找到普世价值。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概括和凝结而成的、其中所蕴涵的理论精华和积极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灵魂,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的人生选择和人格塑造,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建构和民族精神培育,对民族的凝聚和社会的发展,都发挥过极其深远的积极作用,具有超越历史条件的普遍性,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这些糟粕就否认它的普世性。中西伦理思想在不同的传统背景下发展而来,具有不同的特征,但差异之中也有其相同性,普遍性的价值是存在的,是可以交融的,东西方文化最终在人的本性和基本的人生问题上是可以共通的。寻求“普世伦理”,需从各个民族文化传统中吸取资源,在尊重各民族传统伦理价值的基础上,发掘和利用有利于建构普世伦理的思想和观点。这种文化的全球化是在多元文化的互动中会有一种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趋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以及不同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6]。
以此之明启彼之暗,取彼之长补此之短:吸收中国伦理中重情感、重道义、重和谐的合理内核,剔除其轻理性、轻个体的局限;吸收西方伦理中重理性、重意志、重个体的特点,剔除其理性至上、轻情感、轻人伦的局限。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伦理价值体系,使普世伦理的构件成为可能,使真正建立起一个全新的具有普世意义的伦理体系成为可能,实现现代中国伦理价值重建的根本目标。
全球化逆全球化感想 逆全球化心得体会篇五
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全球化营销大会,这场大会汇集了国内外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为期三天。这是一个国际舞台,让我感受到世界各地的营销领域对于全球化趋势的看法和应对策略。在这场大会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方法,还拓宽了眼界,增强了对于全球市场的把握能力。
第二段:全球化趋势
在会议中,演讲嘉宾们多次提到了全球化趋势,他们强调了跨国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全球市场中获取商机。事实上,全球市场的开放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已经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全球化不仅仅是简单的把产品卖到国外,还需要根据各国市场需求来进行针对性的定制化,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第三段:市场调研与品牌建设
要在全球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进行有效的市场调研和品牌建设是至关重要的。在会议中,有关市场调研的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经验,指导我们如何确定目标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竞争情况等,并以此为依据进行产品定位和宣传策略的制定。同时,建立强大的品牌形象也是成功进军全球市场的关键。通过营销手段,塑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形象,将会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第四段:数字化营销和社交媒体
在全球化营销大会上,关于数字化营销和社交媒体的内容也是重中之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营销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数字化营销手段,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广泛的曝光度。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给企业提供了与消费者直接互动的机会,有效传播企业信息,塑造品牌形象,增强消费者忠诚度。这一系列的数字化营销技术和工具都被广泛讨论和分享,让我认识到了数字时代的营销新趋势。
第五段:展望未来
通过参加全球化营销大会,我深刻意识到全球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全球化营销的重要性。未来,全球市场竞争将持续升级,我们需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市场趋势和技术手段。全球市场培养了无数成功的全球企业,我相信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中,只有不断创新、积极应对挑战的企业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而言之,参加全球化营销大会让我受益匪浅。除了学习到了更多关于全球化营销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对于全球市场的认识和理解。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了解世界各地市场的需求,通过合作和创新,才能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成功。
全球化逆全球化感想 逆全球化心得体会篇六
走进一家企业,从员工的身上往往能看出企业的生存状态 。专家们研究 5s 的作用,说一个衣着整洁的员工,不会允许自己的产品不清洁、不干净、有缺陷,从而提高了企业的产品质量。同样,一个注意自己形象的员工,也会增加对自己的工作的自豪感,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追求良好的工作业绩。那也是一种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和-谐吧。
企业从国内走向国际,需要有长远的规划。一是使员工目标和企业战略保持一致,二是强调思想的开放和认识的先进性,三是指导对工作方法方式进行调整。
刚来的时候很不习惯,其实应该从两个方面说,一方面是一些好的方面,员工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员工行为与企业利益的高度一致、团结合作的精神真的令我感动,这是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而另一方面是员工、特别是干部的工作强度和压力之大令人震惊,接受的往往是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只有疲于奔命,做到哪算哪,永远找不到那种对自己工作业绩比较满意的自我成就感。
新的模式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与新的标准相对应的管理方式如何建立,很多员工普遍有一种对老的模式的厌倦,对新的模式的向往,如何利用这一机会,顺利的推行改革,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的问题还是思维方式,而首先是建设一个新公司的方向性问题。我们提出的三点目标:出产品,提升企业总水平,建成示范企业,应该是新公司真正的目的,这一目标值得大力宣传和强化。这本身是我们建设之初所领悟到的集团的战略思想,但即使作为中层管理者的我们,对这一目标的信心也发生了动摇。我们体会到的思想是:不惜一切手段尽快盈利,尽快赚钱。
仅仅宣传这一目标还不够,战术上还得同战略相配合,在资源配置上也需要相配合。
管理决策与经济分析
首先提一提具体决策是否与标准相匹配的问题,以初期简单的托盘配备的例子来说 ,一是这一需求并不是没有预料到,申请的 50 个托盘批了 15 个,包装箱又还没定下来,能把产品放到哪里去呢?二是申请的 50 个托盘多不多,可能性之一是不多,可能性之二是多了五个或者十个,考虑到短轴距启动时肯定要再次增加需求,这就成了五个或者十个早买了半年的问题,也就是 2000 块钱早花了半年,按照贷款利息,成本是 70 块,但以最多70 块钱的成本赢得了提前半年规范现场,验证了计算的正确性,积累了经验,可以避免将来最终需求确定时的永久性浪费,肯定是值得的。
上次谈到总装的鞋套问题我也算个一个帐:总装的吊顶和空调就算花了 50 万,每个月的折旧是 4 千块钱,如果不注意清洁度,这些钱就算浪费了;鞋套目前一个月买四包 24 元,但是大多数时候不够用,没法保证清洁度,如果是每周四包,一个月 96 元,多支出 72 元,可是少浪费了 4000 元,相当于赚了 3928 元,可是还是不能增加鞋套的配备,目前进总装的门旁还是很少备有鞋套。
我的看法是,要么证明不用鞋套可以满足清洁度的要求,我们可以把这 24 元也省下来,要么就不要省这 96元,省了小钱吃大亏。鞋套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增加了管理的不确定性,一个制度因此不能贯彻,影响了公司制度的严肃性。
其他方面决策与经济分析相关的例子比如采购。有几个关键点:一是供应商的价格底线,二是供应商提供质量稳定的产品的成本 / 价格预期,三是在包装、周转器具、供货周期和批量等方面也充分配合的成本 / 价格预期,显然一个比一个高,我们需要供应商做到什么样,应该是选择对于我们来说总成本最低的,而不是简单的选择一,那样我们实际上增加了质量成本,潜在停线损失成本,分装转运成本,库存成本等。所以究竟那一种方案最合算,靠聪明人的拍板并不能保证,做一个经济分析会更有利于作出最好的决策。
一个例子是包装箱的决策,我们从整个物流过程的成本分析得出了结论,包装箱虽然贵的.离谱 ,但是在总成本上是最经济的选择。没有这个分析,绝对不可能选择这种包装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内部管理也随时代发生着快速地变化,随着全球市场经济化发展以及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力资源管理正变得越来越国际化。
第二,需要一个更加宽阔的视野。当公司业务向海外市场延伸,内部的人力资源跨国界分布时,就必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第三,要更多地涉及到职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及具体生活安排。公司应该怎样从整体上疏通和协调国际间的职业发展通道,为驻外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机会。而这些问题,国内的本国经营企业通常是不需要考虑的。
第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点发生变化。与本国经营的企业不同,跨国公司应该更多的考虑人力资源的国际间的流动和平衡,以及怎样实现分公司发展的本地化。
第五,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会遇到更多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种。如果将一个不符要求的职员派遣到国外,不仅会造成直接的成本损失,比如交通费、为这位员工支付的工资成本等,而且会对企业在所在国家业务发展造成很大的间接损失。诸如由于对派驻地市场不熟悉,使得公司的某项业务违背当地的法律,造成市场限制等等。都是跨国企业必需要面对的问题。
第六,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会面对更多外在影响的因素。比如: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税收政策等等,都会对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深刻的影响。
如何能够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呢?
首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不管是国内的还是涉及国际的,是一个系统的工作,而绝非像单一的招聘或者单一的薪酬那么简单。所以,在理念和操作两个方面,我们始终要强调两个统一:即公司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要相统一;人力资源管理整体工作的各个具体环节之间相统一。
再次,每一个职员必需要树立一种信念和信心:即在国际化趋势已经不可逆转的当代社会,成为一个国际化的人才,是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种成功,而要成为一名国际化的经理人,国外工作的经历更是必不可少的。正如一位从事跨文化管理研究的人员所说“国际化经理人至少要在本国之外有3年以上的生活经历,有处理跨文化冲突的经验,否则他的视野绝对是不够的”。
许多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施行本地化政策时候,常常感慨在中国难以找到合适的高级人才。这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本土人才缺乏国际化的视野。中国的hr从业者需要的是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先进的管理知识体系。
全球化逆全球化感想 逆全球化心得体会篇七
做好群众工作,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共青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群众组织,工作的核心就是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团结带领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两个全体青年”的政治目标,揭示了共青团根本的生命力在于同广大普通青年的关系,作为团干部更要深入基层,深入青年,树立全心全意为青年服务的宗旨,切实做好青年群众工作。群众工作至关重要,但是群众工作有时最难做的,做好群众工作需要精神,更需要方法。通过近段时间的思考和梳理,认为做好新形势下的青年群众工作要做到五心。
一要虚心贴近青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做群众工作更是如此,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作风粗暴,方法简单,处事不公,好大自满,不把群众放在眼里,摆一副官架子,很容易将青年拒之千里之外,造成团组织与青年的疏远。只有我们在与青年群众的接触过程中,用虚心贴近青年,并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和虚心求教的真诚态度,无论我们懂不懂的 1 事情,都抱着向青年虚心请教的态度,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这样才能拉近与青年的距离,消除青年对你的陌生感和畏惧感,增强青年对你的信任感,促进与青年的亲切交流。只有把青年紧紧吸引在你的周围,才能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
二要热心关注青年。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这种双重转型使经济成份多样化、利益主体多样化、社会形式多样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从而引起青年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发生重大变化。青年更加务实,普遍追求社会正义,希望提高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社会话语权。作为团的干部,如果不热心于团的事业,不热心于青年问题,必将脱离青年群众。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保持一颗热心,时刻关心、关注青年,认真听取青年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对能办的事情要尽快办理,对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做好疏导解释工作,对通过努力创造条件才能解决的问题,要力所能及,切忌对青年群众的要求采取漠然视之的态度,要让青年看到团干部,就等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广大青年凝聚在团组织的周围。
三、不厌其烦、耐心说服,尽量多做工作,少采取压制行为,让青年群众切实从我们的耐心劝说和解释 3 中感受到党团组值的温暖,真正与青年群众心与心“零距离”沟通,使青年敞开心扉,与团干部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青年的贴心人。
五要真心帮助青年。广大团干部是加强青年群众工作的主体,以什么样的心态做好群众工作,关系团干部与青年群众的密切程度,关系团干部的形象和威信,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最核心的就是要真心帮助青年,对待青年群众要怀着一颗真心,充满一份真情,倾注一片真意。目前,青年在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生产生活、权益维护等方面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青年有困难有问题找我们时,是对团组织的信任,我们决不可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更不可遇到困难躲避逃避,而应当敢于面对,千方百计帮助青年克服困难,要深入青年,走到青年当中,掌握青年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从他们反映最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切入口,把工作做实、让青年看得见、摸得着,让青年感受党团组织的关心和温暖。特别要主动关心帮助困难青少年群体,把扶贫帮困的政策落到实处,用满腔热情来做好青年群众的所思所盼,切实为青年献爱心、解难题,办实事、办好事,把青年更加紧密地凝聚在团组织的周围。
做好青年群众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没有任何 4 捷径可走。青年群众工作关键在做,关键在人。卢展工书记多次强调,要少说多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讲的就是要扎扎实实做。而做好青年群众工作还要靠人,靠全省10033名专职团干部的不屑努力,让我们按照卢展工书记的要求,真正扑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青年,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立场,运用好群众工作的方法路径,创新群众工作的形式载体,树立心系青年、务实实干、少说多做、说到做到、说好做好的形象,做深做实做细青年群众工作,用干部形象带动群众工作,把最广泛的青年团结凝聚在团的周围,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