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活中全球变暖的原因 生活中全球变暖的现象有哪些(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中全球变暖的原因生活中全球变暖的现象有哪些篇一
马克思主义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3班
加永勒登
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 影响 措施 【正 文】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介绍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来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2.51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13.9%。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会被淹没,以前所说的大西洲就是这样被淹没的。
美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1)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於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7、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於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
8、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9、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生活中全球变暖的原因生活中全球变暖的现象有哪些篇二
近100多 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得看为上升趋 势。1998年和2005年是近一千年来温度最高的两年。近百年来全球平均地表温度上升了0.74℃,其中尤以1910~1945年和1979~2005年的升温最为明显。20世纪后半叶北半球平均温度很可能比近500年中任何一个50年时段的平均温度都高,并且可能至少在最近1300年中是最高的。
1、大气层遭到破坏,严重的污染以及温室效应。
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 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 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 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之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 也在急剧地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排放温室气体的人类活动包括:所有的化石能源燃烧活动排放二氧化 碳。在化石能源中,煤含碳量最高,石油次之,天然气较低;化石能源开采过程中的煤炭瓦斯、天然气泄漏排放二氧化碳和甲烷;水泥、石灰、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 排放二氧化碳;水稻田、牛羊等反刍动物消化过程排放甲烷;土地利用变化减少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废弃物排放甲烷和氧化亚氮。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25%,远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16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2、人口膨胀,超载超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滥采地下水有关。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 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 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世界上的森林主要分为寒带(北方)森林、温带森林和热带森林三类。据专家介绍,今天的森林生态系 统,是大自然经过8000年 的进化才逐渐形成的。今天,所有的原始森林都沦为伐木业大规模开采利用的目标。在热带地区,许多现在已荡然无存的森林就是在过去的50年被砍伐一空的。仅1960年至1990年,就有超过4.5亿公顷的热带森林被吞噬,占世界热带森林总面积的20%;还有数百万公顷的热带森林在砍伐、农田开垦和矿产开采中退化。而且,全球的非法砍伐和非法木材产品交易还在继续加剧,尤其是在拥有热带森林的发展中国家和政府执法不力的俄罗斯等国。而国际市场对廉价木产品的需求,又 进一步恶化了这一状况。全球变暖可能造成的影响全球变暖将给地球和人类带来复杂的潜在 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副极地地区也许将更适合人类居住;在适当的条件下,较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能够促进光合作用,从而使植 物具有更高的固碳速率,导致植物生长的增加,即二氧化碳的增产效应,这是全球变暖的正面影响。但是与正面影响相比,全球变暖对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将更为巨 大和深远。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1)低地被淹: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 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 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 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2)海岸被冲蚀。(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 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 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 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竞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 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这 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 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 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 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 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 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 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 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应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机遇,趋利避 害,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施,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根据温度、水资源、生物等气候环境因子的空间格局与演化趋势,调整生产结构与生活方式;认 真采取水资源、海岸带、农业、森林、草原、人类健康等方面的适应对策,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多种减缓措 施,坚持把减缓气候变化的核心技术作为优先领域,加大研发投入;实施节能优先的能源政策,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技术、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排放的 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同时,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改进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大力推进植树造林。此外,当前应以解决国内日益严重和 紧迫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资源供应紧缺问题为驱动力和切入点,推进减缓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并将减缓碳排放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目标。
在目前阶段,应该对如下几个问题给予进一步重视:
第一,根据现有知识,采取减轻、防范和适应措施。全球气候变化科学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正如前面已经指出的,目前科学界对有些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一致 的。此外,我们还知道,人类现在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一全球增暖问题,工业化国家采取了程度不同的co2限排措施。尽管面临很多困难,未来各国履行气候公约的 义务会进一步加强。
中央和地方政府在制定长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该把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问题考虑进去。农林牧业布局规划要考虑未来各地区温度或热量条件、雨量或土壤水分含 量、气候极端值的长期变化趋势,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如三峡和小浪底水坝建设与南水北调工程)应照顾到可能的平均和极端雨量变化,各大河三角洲和低平沿海地 区的城市港口与经济开发区建设要预见到未来海平面上升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建筑业、陆地交通运输业和旅游业发展规划也应对未来气候变化问题有所考虑。
气候变化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应该予以充分注意。内陆地区的荒漠化、土壤侵蚀和沿海地区的盐渍化等环境过程会由于气候变化而出现缓解或者恶化,西部 高山冰川的萎缩将导致山麓地带河水流量和潜水位下降,所有这些又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影响。生态碎片化和气候变化结合起来将加速生物物种的灭 绝,这给未来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应及早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
对将来进一步履行气候公约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义务问题应提早予以考虑。随着全球增暖进程的证实,科学界和公众对加强温室气体排放限制的要求会有所增加,国 际上对我国施加的压力也会增加,使我国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在另一方面,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排放,这和我国一贯倡导的开源节流与保护区域环境的 方针并不矛盾。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应考虑采用法律手段引导工矿业和交通业向提高能效方向发展。南方水稻田是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地,应该加强科 学管理,尽可能减少单位面积排放量。森林是陆地上co2的主要的汇,我国长期倡导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而且已经取得了较好成就,为保护区域性和全球环境做出 了重要贡献,今后要进一步把这项利国利民的事业搞好。
第二,参与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区域冲突和国际合作趋势已初露端倪。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细节方面科学不确定性的减少,这种冲突和 合作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强。未来国际环境政治斗争的焦点将不再局限于根据现在和历史排放量确立国家限排定额上,气候变化对本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系统 和环境的影响将日益受到重视。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如何确定中国在国际环境政治事务中应采取的立场和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要建立在对国内外经济、环境历史和现状的全面了解以及对未来气候变化区域影响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既要表现出积极和诚意,又要维护国家的 利益。在确定谈判的立场和策略时认识到如下几个问题是必要的: 1.过去200年大气co浓度增加主要是西方工业化国家长期过度使用化石燃料造成的,这些国家应该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负主要责任。
2.即使在目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是很低的,历史上人均累计排放量更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
3.当前只有西方发达国家才具备技术和资金去处理这一人类面临的全球环境问题。它们理应积极履行气候公约,限制排放,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还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变化的区域细节上和综合的影响方面。这意味着我们现在仍不清楚全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从气候变化获利 还是受害。
5.对于各个国家,气候变化区域性和利害兼备的特点进一步使问题趋向复杂。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主要责任国和受害国共同承担更多义务的局面。
6.疆域和综合国力大小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性。小型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将是最大的。
7.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将十分复杂。不考虑海平面上升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负面作用,气候变化本身对全国社会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影响可能是很小的,增 温阶段夏季风环流的加强和夏季雨量的增多对北方半干燥和半湿润地区的农业生产还是有利的。
此外,也应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积极争取国际节能援助项目和技术转换。目前,联合履约活动(ji)处于试验阶段,将来可能会得到发展。应该对其利弊进行评 估,并考虑参与各种形式的联合履约活动。气候变化的区域性特点还可能会促使某种形式的区域环境组织的产生,借以处理和协调区域内各国之间由气候变化引起的 问题。应该积极推动和参加这种区域性合作组织。
1.温室气体、气溶胶、海平面、土地覆盖、冰川和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2.全国温室气体排放与固定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预测。3.中国过去两万年,特别是过去两千年的古气候重建与分析。4.中国近一百年来气候变化规律的分析和人为气候变化信号的检测 5.未来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增加的全球与区域模式模拟研究。6.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突变事件的历史演变与未来预测。
7.我国未来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和国民经济影响的模式模拟研究。8.中国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趋势及其影响的预测。
9.全球气候变化区域分异特点及其对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 10.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利用效率提高的政策与技术问题。11.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国内与国际对策研究。
生活中全球变暖的原因生活中全球变暖的现象有哪些篇三
马克思主义学院
09级思想政治教育3班
加永勒登
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 原因 影响 措施 【正 文】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
一、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介绍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造成的。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来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green house effect)。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自工业革命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 25%,远超过科学家可能勘测出来的过去 16 万年的全部历史纪录,而且目前尚无减缓的迹象。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根源。国际能源机构的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量的一半。调查表明,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居世界首位,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 20 吨,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总量的 23.7%。中国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 2.51 吨,约占全球总量的 13.9%。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危肋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
6.酸雨危害因素
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生、发展。
7.物种加速绝灭因素
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废料污染因素
据新华社电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近期警告说,全球气候升温将致全球农业减产,或许在下个世纪出现食品匮乏的局面。研究人员在分析联合国和美国国立科学院发布的信息以及世界稻米市场趋势后得出了这一看法。
世界观察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升温和地下水水位下降将成为全球粮食供应紧张的直接诱因,全球稻米价格上涨趋势体现了这一点。
全球升温还会造成海平面升高,沿海地区会被淹没,以前所说的大西洲就是这样被淹没的。
美国政府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即使是在去年全球粮食大丰收、小麦和玉米价格下降的情况下,稻米价格依然上涨了30%,达到每吨260美元。
美国国立科学院去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水稻生长季节气温异常上升将使收成减少。另外,全球许多地区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水井枯竭问题,也将对粮食产量构成影响。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1)低地被淹:
英国加高堤坝应对气候变暖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
(2)海岸被冲蚀
(3)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4)地下水位升高。
(5)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2、对动植物的影响
气候是决定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气候变化能改变一个地区不同物种的适应性并能改变生态系统内部不同种群的竟争力。自然界的动植物,尤其是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以往的气候变化(如冰期)曾使许多物种消失,未来的气候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人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得到益处,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可能减少。比如说桔子,过去20世纪70年代,它的最北的边界线是在黄山一线,宣城市也曾经试种过,但到冬天的一场大雪,树木就冻死了。但现在我们校园里的桔子树都长得很好。又如,扬子鳄只生活在宣城、泾县和南陵这样狭 小的地带,如果北界线北移,扬子鳄可能会自然绝种。这是从我省的局部地区来 讲。从全国来讲,我国把冬季1月0度等温线作为副热带北界,目前这一界线处 于我国秦岭-淮河一带。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使这一界线北移至黄河以北,徐州、郑州一带冬季气温将与现在的杭州、武汉相似。
3、对农业的影响
一年中温度和降水的分布是决定种植何种作物的主要因素,温度及由温度引起降水的变化将影响到粮食作物的产量和作物的分布类型。气候的变化曾经导致生物带和生物群落空间(纬度)分布的重大变化。如公元800-1200年北大西洋地区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1℃,使玉米在挪威种植成为可能,但到了公元1500-1800年,西欧出现小冰川期,平均气温也只比现在低1-2℃,就造成了挪威一半农场弃耕,冰岛的农业耕种活动则几乎全部停止。除此之外,全球变暖还会使高温、热浪、热带风暴、龙卷风等自然灾害加重。因此,全球气温升高后,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变化。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 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 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1、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实际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动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实现可能性。
2、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4、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5、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课税
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於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
6、鼓励使用天然瓦斯作为当前的主要能源
因为天然瓦斯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则是希望更进一步推广这种运动。惟其抑制温暖化的效果并不太大,顶多只有一%的程度左右。
7、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於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室效应气体的效果。
8、鼓励使用太阳能
譬如推动所谓「阳光计划」之类。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对减少,因此对於降低温室效应具备直接效果。
9、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为新的乾净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经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烧生物能源也会产生二氧化碳,这点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过生物能源系从大自然中不断吸取二氧化碳作为原料,故可成为重覆循环的再生能源,达到抑制二氧化碳浓度增长的效果。
生活中全球变暖的原因生活中全球变暖的现象有哪些篇四
一、事实
自20世纪初开始,地球表面就持续变暖。19世纪初开始使用可靠的测量法开始测量,观测结果显示,1994年以来年平均气温是历史上最高的时段。
在北极,气候变暖的迹象更明显。在过去30年里,北极圈的冰融化了8%。地面的温度和大气温度都上升了。
过去65年来,世界各个海洋不同深处的温度都有所升高。这更符合气候变化是由过多释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推测,而非太阳活动所引起的。
观察资料显示:海洋表面温度的持续上升使得最高级别飓风、台风以及热带风暴的发生频率增加。
由于气温升高,北大西洋洋流速度正在减慢。
二、形成原因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生活在一种完全的自然循环中。这种生物链循环是一种封闭式的。气候变化不受人类生活的影响。
在自然状态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对地球产生了一种保护作用,这个保护作用称作温室效应。由于该作用调节,使得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气温变化幅度变小,气温显著高于宇宙空间的温度,变得适宜于生物生存。
随着工业的发展,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随着人类战胜自然能力的增强,人口爆发式增长,造成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由于工业革命造成大量冗余,大量的工业废渣、废水、废气排放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破坏了自然循环,能源消耗使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造成二氧化碳消耗降低;使温室效应日渐加剧。随着温室效应的加剧,使两极地区和高原冰川融化,反射效应变差,更多的太阳能量进入大气层内。
三、对人类的影响
自20世纪初开始,地球表面就持续变暖。炎热的气温致使高温热浪频繁出现。
气候变暖导致土地荒漠化、干旱加剧,扰乱千百年来形成作物布局,部分地区农作绝收,导致出现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并出现了饥荒。
入侵的外来物种数量则急剧上升,全球变暖打乱了不同物种间成百上千万种处于微妙平衡中的生态关系,原有生物物种的锐减,物种的变化可能导致整个生态链的断裂而进入恶性循环。气温增高导致人类适应能力面临考验,产生更多的心脏问题,病毒、细菌等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加快,从而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
随着低层臭氧含量的增加,引发肺部疾病等更多的呼吸系统问题。
伴随气候变暖造成恶性气候频率加快、强度加强,如四级和五级飓风的数量明显增多、每年降水量(包括雨、雪等)中所占的百分比从而使春天和初夏发生更多洪灾。自然灾害对人类发展形成的阻力正在加剧。
四、对策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对策,一方面是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另一方面是适应气候变化,趋利避害。在减缓变暖方面,从政府层面提出减排指标。已经确定的对策有:提高效率;放弃炭发电;放弃炭燃料;使用低炭燃料发电;控制甲烷释放(甲烷比二氧化碳危害更大);以及减少使用自然炭。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有效利用气候资源前景广阔,如在低纬度地区,气温升高可能缩短农作物的种植季。而在高纬度地区,气候变暖则将延长农作物的种植季,进而使得农业增产。由于气候变暖,陆地上那些相对潮湿的地区,如东南亚一些地区可能会变得更加潮湿,而诸如中国西北部和美国西南部的干旱地区,则会变得更加干旱。对于干旱加剧和荒漠化,科学研究可能起到缓和的作用,如一项农业技术可以更好地帮助土壤储藏水份,那么它也将会有助于储藏含碳物。在城市建设和大工程建设中,充分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防洪建设、城市规划、污水处理等,使得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流之一。
生活中全球变暖的原因生活中全球变暖的现象有哪些篇五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而其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由于涉及到国际政治利益,使得这一问题变得错综复杂。科学界关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气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影响一直存在着许多的争论。本文简要介绍了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并从全球变暖是否因为人为因素导致和二氧化碳是否为罪魁祸首两个方面着重阐述。
一、前言
根据2007年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第15次会议。哥本哈根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作为《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于2012年到期后的后续方案,目的是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9日下午五点半左右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此次会议被很多善良的人们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不能达成有效的《哥本哈根议定书》,那么在2012年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
但是事实究竟如何呢?
二、全球变暖与温室效应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目前世界范围内认为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代表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造成。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四次波动,总的看气温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全球大气层和地表这一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玻璃温室”,使地表始终维持着一定的温度,产生了适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环境。在这一系统中,大气既能让太阳辐射透过而达到地面,同时又能阻止地面辐射的散失,我们把大气对地面的这种保护作用称为大气的温室效应。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正在逐渐变暖,与此同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许多科学家都认为,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所造成的温室效应的加剧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三、全球气候变暖原因与反对性解释
科学界关于工业革命以来的大气温室效应对地球气候影响一直存在着许多的争论。全球变暖是否由人类活动引起,由于涉及到国际政治利益,这一问题变得错综复杂。
1.全球变暖是否因为人为因素导致
现有模型得出的数据包含的时间太短。地球变暖是复杂的,要研究温室效应必须研究地球有资料以来75万年的气候变化。历史上地球一直是在有规律地产生冷暖间隔,大间隔里又套着小间隔。过去75万年里,每10万年是一个冰期,中间有1.5~2万年的暖期。1850年以来地球变暖是小冰期结束的自然过程。如果以更长的时间坐标,上一次地球开始变暖是1.8万年前,因此我们正接近结束暖期而进入下一个冰期。
地球变暖或变冷受太阳放热的周期性变化、地壳运动造成的大陆架及海洋分布、地球偏心矩、地球表层及海洋吸热能力的影响,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控制着90%地球气候的冰期,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由于地球偏离绕日轨道造成的。地球绕日轨道的形状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变得更圆或更不圆,这个时间周期约是10万年(米兰柯维奇摆动)。这导致日地距离发生变化,使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在冰期时要多行3%的距离,从而降低到达地球的辐射强度。目前地球的绕日轨道接近椭圆形,地球在1月份时所接收的太阳辐射和在7月份时所接收的太阳辐射,两者之间约有6%的变化。当地球轨道变得更椭圆形时,获得的能量变化可高达20%~30%。
1983年,丹麦的威利丹斯加德和瑞士的汉斯奥斯切格,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千米深的冰芯的人。这些冰芯是从格陵兰岛冰盖的深洞里获得的,记载了大约25万年的地球气候历史。然后丹斯加德和奥斯切格就开始了其著名而艰苦的冰芯研究任务,以揭示地球过去的气候变化。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两位研究人员首创了采用钻油井的方法来钻取格陵兰岛深层的冰芯。他们了解到,冰芯中的氧18同位素和氧16同位素的比值,能揭示当时雪花降落到地球时的气温。这意味着新的、长的冰芯(其中一个取自岛的北端,另一个取自岛的南端)记录着格陵兰岛超过25万年(几乎是每年)的气温。在这以前,人类从来没有获得过这么长时期的气候历史记录。他们看到大冰期在冰芯中的记录,当他们发现了大冰期的冰层后,丹斯加德和奥斯切格发现,叠加大冰期/间冰期期间的气候,有个波动较小、温和的但更持久的周期循环。他们估计,平均周期为2550年。这一周期似乎和最近已知的北欧冰川进退历史紧密相关。
1984年,丹斯加德和奥斯切格撰写了《格陵兰岛深层冰芯揭示的北大西洋气候振荡变化》,报告中指出,温和的气候周期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其准确性、完整性和逻辑性几乎可以说是令人吃惊的。后来他们的研究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校正。[4]丹斯加德和奥斯切格计算的气候周期,从原来估计的2550年缩短至1500年(±500年)。丹斯加德和奥斯切格是正确的,他们告诉我们,气候变化是温和的。
2.二氧化碳是否为罪魁祸首(1)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循环
自然界所有物质都有循环,二氧化碳循环就是一例。正常情况下,自然界一直在通过光合作用,土壤有机物等等来吸收二氧化碳。土壤中有机物越多,越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遗憾的是,过去100年里地球的农田草地遭到很大破坏,现有农田由于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有机物越来越少。美国早期农田有机物含量是3~8%,现在下降到0.7~2%,有些地区只有0.01%。一方面是二氧化碳吸收下降,另一方面是化肥在氧化后又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南德州大学同美国农业部的一项研究表明,假如美国所有农田增加1%的有机物,每年就可以吸收46亿吨二氧化碳,占人类排放的60%。这说明即便是二氧化碳罪该万死,挽救地球也并非只能靠节能减排一种方式,还有其他更积极的办法。
(2)水汽的温室效应
2001年lindzen博士在美国气象协会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介绍了水蒸气反馈机理。他的研究结论是:热带地区的云层同地面温度成反向作用:地面升温水汽层收缩,云层对长波辐射的屏蔽效应减弱(增加长波辐射),从而导致温度下降。这种负反馈作用将把目前计算机模型中的正反馈抵消有余,而目前预测未来温度的模型里没有考虑这个因素。
[2]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因为人为co2排放的增大。
(2)碳粒粉尘导致温室效应
经过几十年的观察研究,来自美国goddard空间研究所的詹姆斯·汉森博士提出新观点,认为温室气体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尘等物质。碳粒粉尘是一种固体颗粒状物质,主要是由于燃烧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时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仅浪费资源,更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众多的碳粒聚集在对流层中导致了云的堆积,而云的堆积便是温室效应的开始,因为40%至90%的地面热量来自由云层所产生的大气 逆辐射,云层越厚,热量越是不能向外扩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热了。
汉森博士对于各种温室气体的含量变化都做了整理记录,发现在1950至1970年间,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长了近两倍,而从70年代到90年代后期,二氧化碳含量则有所减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论很难解释仍在恶化的全球变暖的现象。
汉森博士认为,除了碳粒粉尘以外,还有一些气体物质能导致温室效应,如对流层中的臭氧(正常的臭氧应集中在平流层中)、甲烷,还有巨毒无比的氟氯烃。但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对困难些了。可喜的是,近几十年来非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含量已经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对流层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趋势,那么再过50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的变化将近乎零。
参考文献:
光明网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