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春节介绍(七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春节介绍篇一
在经历了五个小时的无聊坐车后,我们一家三口回到了浙江温岭——那个我出生并生活到7岁的小城市,也许很多同学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但对我来说,这里还是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家的味道。小时候就生活在这里,记得那时候我很顽皮,一天可以把整个温岭走一遍,东逛逛,西闯闯,虽然现在这里变化很大,但还是知道一些的。
其实我们老家其他习俗都和中国大部分地方差不多,唯一不同的也许就是大年初三下午要做一件事情——接财神爷,虽然不知道苏州有没有,但是这个习俗也算是我们老家比较有代表性且特别的习俗了。
大年初三上午
“什么,我们下午要接财神爷?!”我惊讶地对妈妈说。
“嗯,先告诉你一声,到了下午你就知道了。”妈妈回答道。
“哦,那我就等一等吧。”我有些期待地说。
大年初三下午
终于,在我的等待下,到了下午2-3点钟,可以接财神爷了,妈妈第一时间通知了我,我火急火燎地从楼上跑到了楼下,准备开始接财神。只见我们家的大堂中间摆了一张大圆桌,上面有三个正方体容器,另外一个里面插了两根蜡烛,放在两边,而一个放满了米的上面则竖着三支香,正当我好奇为什么要把香竖在米里是,老爸来给我讲解了:“其实放在那里都可以,也可以用沙子什么的代替米,只要能让香竖起来就可以了,不一定要米的。”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接下来就是我最好奇的过程了,只见奶奶拿来了几把雨伞,我很好奇,天气蛮好的,为什么要伞呢?这是,老妈看见了我疑惑不解地看着那几把伞,于是说:“我们一会要到家门外面,撑着伞走进来,这样财神爷才会来我们家,不然接不进来的。”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我今天的想法。
拿了一把伞,我变随着长辈走出了家门,来到了家外的小路上,大家整齐的停下了,说:”迎财神爷!“。这时,家中的长辈又点了几支香后还会说:“帮我们赚大钱的财神爷,到我们家来。”就在这时,好像大家都说好了一样,出现了鞭炮声,而且生生不息,仿佛永无止境似的,也不知道这么多人邀请财神爷去他们家,财神爷会选择哪一家?随后开始了我认为最好玩的事情——烧纸钱,在熊熊烈火中,纸钱很快化为灰烬,就像过去的20xx一样,不好的东西全部都化为了灰烬,变成了充满希望的20xx,我们的新生活就此开始了。过了一会,便又撑着伞回家了,这就好像财神爷真的到了你家一样,只不过你看不出来,奶奶又往大桌上摆了几盆菜,说是供财神爷吃的,我们也不去打扰他吃饭,大约10分钟后,我们全家站在桌子前,给财神爷鞠躬,鞠了三个躬之后,我们便开始说新年的愿望,一个接一个的说,从老到小,到我的时候,话基本上已经被说光了,于是我说:”财神爷,保佑我来年身体健康,学业进步,万事如意,阖家欢乐!“然后又鞠了三个躬。
最后一个人拜完后,财神爷也算是在我们家安居乐业了,直到刚刚,我们才算是踏入了20xx.
春节介绍篇二
过年到,过年到,穿新衣,放鞭炮,走亲访友真热闹;压岁钱,装口袋,包饺子,贴春联,小孩盼望过年到。
这一首顺口溜说的是小孩盼望过年的来临。小孩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是我们汉族人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过得开心、轻松、充实,而且充满想象。过年里,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有很多亲朋好友来到我家,还来了很多小伙伴,我也可以到他们家里玩,我们互相串门,跟他们一起上街买自己喜欢的玩具,一起去公园玩跷跷板,在草坪上打滚、踢皮球,玩得忘乎所以,乐得留连忘返。
过年里,还可以放烟花。到了除夕,我们三五成群相约在户外放烟花,我手拿礼花棒,大胆的男生过来点燃了信子,一朵一朵的烟花腾空而起,随风落下,化作云烟。我最喜欢看“天女散花”,点燃引信后的烟花呼啸着直射天空,化成千朵万朵五彩缤纷灿烂夺目的火花,把天空装点得艳丽迷人。呼啸声惊天动地,欢呼声此起彼伏。多么令人开心的过年啊!
因为要过过年,老师总会大发慈悲,没有布置多少作业,我就不用老是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几天时间就把作业完成了,还有许多时间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可以做许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画画、折纸、到江滨路上骑自行车,一身轻松,爽极了!
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去亲戚家,七大姑八大姨,一人给一包,每次总是满载而归;亲戚来了,这个献上一百,那个塞上两百,没有不喜获丰收的。爸爸说,压岁钱要存起来,积攒多了,做有意义的事。我问,哪些是有意义的事。他说,比如,帮助贫困地区小朋友上学、向灾区捐款、自己上大学等等都算有意义的事。我总是听爸爸的,不乱花压岁钱,都会把钱存起来。每年都如此。今年过年一定又能收到压岁钱,我又会把它存起来,攒多了,将来取出来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
过年年年有,我年年盼,又一个过年即将来临,我想,今年的过年过得一定还是那样开心、轻松、充实,充满想象,也许过得比往年更有意义呢。时间如水,光阴似箭,一年又一年飞快地过去了。马上我们就要“告别”20xx年,向20xx年的过年迈进。我心里可是高兴得不得了。
在过年里,外婆一定会把我从南郊接到乡下去和我的姐姐玩。我每次都会带去许多礼花。礼花种类繁多,有“月旅行”、“金色菊花”、“朵朵花开”。而我最喜欢得要数“黄金瀑布”了,你只要一点火,它就会从礼花筒里“飞”出一个大圆球,然后圆球就会越飞月高越来越大,最后会变成一条2米左右的金线。正当你觉得无聊准备走开时,它会突然涌出一股金色的“水”,可美丽啦,会令你大吃一惊。我们还会在半夜时放鞭炮。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放鞭炮前必须准备一杯温茶和一只面包。一边吃,一边喝,一边看爷爷奶奶放鞭炮。瞧,多自在。
还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就是能在过年吃到许多好东西。也许这些菜的味道不会亚于5星级饭店。有红烧丸子,清蒸甲鱼,红烧大排等可口的饭菜。我或许还能和姐姐收到人家送得许许多多的巧克力、糖果和零食。现在你一定和我一样,已经在擦那欲垂三尺的口水了。
我爱过过年,它不但让我长了一岁,还能给我我快乐。我爱过过年!
春节介绍篇三
转眼间,一年的时光飞逝而去,20xx年是每一个中国人值得留念的一年来到新的一年,回首过去的一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多喜多福的一年。在春节期间,我长了不少见识,懂得了不少春节的习俗,原来春节如此奥妙,如此有趣。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其中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霉气统统扫出门。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而在过年期间,大部分人都会把垃圾扫到一起,而不倒处去,因为古代人认为过年间倒垃圾时把财气、运气扫出去,把垃圾扫在一起则有聚财的寓意
春联也叫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是宋代祖先发明,在明代广为流传,到了清代,便开始盛行。
在贴春联的同时,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大大小小的“福”字。 “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明智的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 “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有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等。
春节贴年画在城乡都很普遍,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木板印刷术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年画中有了《五谷丰登》、《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就点起蜡烛或油灯,等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病魔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炮竹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也不同,有的是同族长带领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朋友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加上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表示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
春节到处都洋溢着喜悦的气氛,人们忘记了忧伤,共同与新年一起庆祝,也希望新的一年有新的喜运。
春节介绍篇四
在这个少雪且日渐温暖的季节里,新年不知不觉掩埋了平淡的日子,迎面扑来。看着墙上新买的挂历,数着本世纪最后一个新年临近的日子,不禁感叹岁月匆匆,流逝的又是一个平静而忙碌的一年。
年近而立,孩提时代积攒的或多或少的好印象随之趋淡,不再是鞭炮烟花水饺压岁钱的年代,不再憧憬自己又长了一岁,见识又多了一成,与其说新年是个最快乐的时候,不如说是个让人猛然意识到年龄为之衰老、责任为之重大的关口。
泛泛地祝贺一下,说几句辞旧迎新的吉利话,写一点闹春怀旧的文章,早就没了那份雅兴。像节目主持人一般,说说今年大事,感慨今昔,畅想未来,不过是赢得捧场人恭维的掌声。自欺欺人的话我不说,或许我们的期望太高,新年不过是一年365天里平平常常的一天,我们对它注入了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商业炒作,因而显得格外沉重。其实,我们不如以一颗平常心待之,抑制那份期望和躁动,在吃喝说笑、探亲访友的程式外,获得一些不易觉察的满足。
曾经,新年留给我许多美丽又难忘的记忆。我想,今天的孩子们也会和我当时一样,感受到这一喜庆而隆重的节日。但是,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体验,或许是自己的性格和兴趣使然,无论各类媒体如何渲染轰炸,我的实际感受总是不尽人意,比平常的日子,多了许多无奈,多了些烦累与沉重。父母那里必须去,亲朋好友那里也得去,同事相约还得去,实质内容总不外乎吃喝二字。恭喜发财、新年好、大吉大利之类的陈词滥调说得心里别扭却又不得不一遍遍反复念叨。游街购物、猜谜挑灯、送礼请客一年又一年重重复复无休无止。人就像一只陀螺,被它抽打着旋转不止,自己都不知道重心在哪里。如此不堪重负的节日,我们还要强作儿时的兴奋,观看彻夜循环的晚会,听听属于别人的笑声,感受的却是自己困乏的双眼、失望的情绪、无欲的胃。我宁肯像往常一样,粗茶淡饭,十点钟睡觉,临时看一会书,或者跟朋友们打一圈牌。总觉得在这个全民皆欢的日子,我丝毫的兴致都没有,甚至一向良好的食欲。
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原是人为的产物,是我们的祖先制定了它,我们一代一代人不停地拷贝翻版,演化发挥使其辉煌灿烂,更有网络的宣传让其飞腾变异,它最终制约了我们自己,违背了人类起码的一点本性--人是向往自由和幸福的,新年,可以说是一面最为清晰的镜子,从中每个人都能看到,如此疲惫消极的脸孔,是你儿时的样子吗?哪怕一丝欢乐的影子。
是的,我们不断老去,不断感受世事沧桑。今年的新年又被明年的新年复制,今天的不快明天就可能烟消云散,记忆过滤了每个人心底的阴影和悲伤,剩下的或许就是可以称之为美丽的东西吧,但是曾经呢?那里没有我们的位置,那是经过虚化的,虚拟的,明知是假我们还要重复,还要写成文章,哄一哄行人和孩子。
不能老去,怕只有童年的纯真吧
春节介绍篇五
我们每年都在过年,但你知道年的来历和习俗吗?不知道的话,由我来告诉大家吧!
大家喜欢把大年三十叫做过年,也有人说叫做除夕夜,那有谁知道是应该叫过年呢?还是应该叫除夕?别急,让我来告诉你们大家。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地上有两只怪物,一只叫年,一只叫夕。在大年三十那一天,年就会出去到各个村庄掠夺财物食物,庄家会被践踏,牛羊会被吃掉,只要过年就民不聊生,惨不忍睹!人们也想过许多防御年的方法,但无一行得通,年不仅个大,力气也大,而且眼观六路耳听闻八方,人们根本没有办法防御它。直到有一天,年来到一个村庄,见到村子里挂着红灯笼贴着大红的春联,开着灯,还咚咚敲鼓、放着鞭炮。年一见到这番景象,吓得拔腿就跑,躲在到深山老林里再不出来了。从此每到这一天人们就挂红灯笼、贴春联、开着灯、咚咚敲鼓、放鞭炮,用这种方法来驱赶年。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有了过年的习俗。
另一只夕和年一样个大,力气大,也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大年三十哪一天会出来。一张嘴可以吃下一头牛,可他并不怕红灯笼、灯光、鼓声,所以人们拿他没法子。可不管什么时候夕都会捂着脖子,这引起了人们的怀疑,是不是他的脖子特别脆弱?所以几个胆大的年轻人拿了几坛美酒,等夕喝醉的时候把他的头砍下扔进黄河。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就叫除夕夜。
还有更高兴的事情就是发红包!在有些地方是吃晚年夜饭后谁也不离座,等全吃完后长辈给小辈发红包;还有些地方是晚上大人坐在客厅,小孩高呼长辈的称谓拜年后再磕头,亲人们再拿出红包;有些爷爷奶奶还故作小气,把孩子引到房间讨价还价后再发红包。
为什么大人要给我们发红包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原来很久以前有一个偷孩子的妖怪,专在大年三十晚出来捉小孩,所以每到这一天大人就要整夜守着孩子,这就叫守岁。有一天一户人家晚上拿出了八枚铜钱与孩子玩,孩子玩累了,这对夫妇就用红纸把八枚铜钱包了起来,放到孩子的枕头下面。妖怪来到这家偷孩子,孩子枕头下闪出一道红光把妖怪吓跑了。这对夫妇把这个方法告诉了大家,大家都用这个方法保护孩子。发红包这个习俗就一直流传至今。
过年时,我们都要去庙里拜神仙。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别的神仙面前都没供麻糖,只有灶神面前供了麻糖。我很好奇,问妈妈为什么要给灶神供麻糖?妈妈告诉我:灶神很爱乱说话,供麻糖是为了粘住灶神的嘴。每到三十晚上各路神仙都要去向玉帝禀报人间大事小事,供了麻糖粘住了灶神的嘴灶神说了要在众神仙面前出丑,他就不敢乱说话了。还有一个传说是供麻糖吃甜了灶神的嘴,灶神就在玉帝面前说好话。
你有没有拜过财神呢?传说在每位财神身边都有一位美丽端庄的财神娘娘陪伴,可现在为什么没有娘娘了呢?这里就有一个财神爷休妻的故事:据说财神爷都是有钱人家供奉的,没钱人家拜了也不会显灵。有一次一个叫花穷得无路可走,讨饭经过一座古庙,进庙后见到财神倒头就拜,可财神见他没拿贡品便不理睬。财神娘娘叫财神爷发发善心,财神还是不理睬,财神娘娘只好把自己的金耳环偷偷给了叫花。财神后来发现耳环北财神娘娘给了叫花,财神气的把财神娘娘赶下佛龛。从此只剩下财神爷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佛龛上。
这些就是过年、除夕以及这些风俗习惯大概来历。
这些好听的故事你听过吗?没听过就过来找我吧!
春节介绍篇六
春节,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日,是一座精美绝伦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画廊。这个画廊贯穿的一个主题就是一切象征着吉祥幸福、和谐安康。
除夕,在一片的忙碌中喜气满门,到处是吉祥气氛:扫院子,扫了又扫——求净;擦玻璃,擦了又擦——求明;写对联,写了又写,求神韵;贴对联,看了又看——求正;挂灯笼,垒旺火,红红火火喜气生;穿新衣,戴新帽,欢天喜地过新春。
除夕的饭食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审美享受,而且是一种艺术的审美享受,精神的享受。这里表现的艺术手法就是象征:吃鱼,象征着年年节庆有余;吃糕,象征着生活事业的步步登高,吃苹果,象征着岁岁平安;开心果,象征着好日子要开开心心地过、、、、、、
除夕的夜晚一片欢乐,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团圆的欢乐,而且在创造着明天最新最美的文化。包饺子时里面包着银币,谁要是吃到,就表明谁能赚更大的钱,有福气,象征财源滚滚而来;谁要是暂时还没有吃到,就象征着财源非常深厚,惊喜在不断地探求之中,这一下求索文化油然而生。中年人吃饱了,还是不甘心,手里的筷子还在饺子堆里,挑上几挑;娃娃们吃一个,心里想着希望:肯定这个里面有钱,慢慢咬,慢慢嚼,一声嗯——引起人们的关注,可是没吐出来,“嘿!再来下一个!”惹得人们直发笑。为了使孩子们在不断探索过程中避免由失望而带来一种不快的气氛,妈妈总是在暗中助上一把,早已经在饺子上做了记号,饺子堆里有玄机。
除夕之夜迷人,一夜炮声不断,进入新一年的子时更迷人。炮声骤然突发,四面八方的炮声此起彼伏,连续不断。整个天空一片彩色,真是:
花炮响过,火树银花冲天起;礼花升空,真如孔雀尽开屏。
一声呐喊,天女散花花万簇;一声惊讶,瑞彩珍珠入华庭。
供奉神灵、祭祀祖宗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平安的活动,在一片的炮声中进行。这里既有传统文化,也有新潮文化;既有地域风俗文化,又有网络文化,这些都汇聚在一起,形成一道丰满的精神大餐。
新春之晨处处新。新春好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天真活泼的姑娘们一个个打扮的好似一朵花团,进入大街,马上汇成花的海洋,滚动着涌向四面八方。
帅气横生的小伙子们,裤子中线笔直,西装革履,皮鞋擦得耀人的眼。
中年汉子洗涤了劳累了一年的风尘,胡子刮了又刮,刮了个铁青。
久病在床的老人想丢掉拐杖,在新生的起点上再走几步。
中华文明最美的就是语言的交流。春节这天,人们都早早起来,这象征着新生活的早早起步,精神的早早振奋,人人都笑开口。这语言一个字便是金豆,一句话就是吉祥。逢人就说“过年好!”。从孩子们的牙牙学语,学会的第一句话就是:“过年好!”喜的人们把糖果尽情地往他们口袋里装。
大拜年,走亲访友,拉拉手,拍拍肩,共话深情,共谋发展,左一个“吉祥”、右一个“如意”把词典里最美好祝福的词都用上了。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千里之外,一片深情滚滚来。手机、贴吧、都在洋溢着一片温情的祝福和问候“阖家欢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前程似锦”、、、、、、
有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时兴作揖,见人一拱手“恭喜发财!”
春节,象征着一切的幸福安康,春节,凝聚着希望与理想;
春节,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是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链接;春节欢乐和谐的一首歌;春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文化沉淀的一部内容丰富、情感真挚,最为厚重的一部大书。
春节介绍篇七
濮阳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就有了年气,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人们都沉浸在休闲、高兴、喜悦的日子里。
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在濮阳过腊八和其他地区一样,自然要喝腊八粥。这粥里一应俱全,五谷丰登。小米、花生、大枣、小豆、绿豆、赤豆等,都是用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组成的,有兴趣的人家还会在粥里加上肉丝、萝卜、白菜等熬成咸粥。我看这不是粥,而是大型的各种粮食聚会。
在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我们濮阳的一些市民在腊八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在可以密封的`灌子里,倒入醋、封上口,慢慢地泡在醋里的蒜就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吃过腊八蒜的人都会觉得腊八蒜比一般泡的蒜好吃多了,令人难忘。
我们小孩子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烟花爆竹。看着这些烟花绽放出耀眼的火花,听着爆竹发出响亮的声音,大家什么都忘记了。第二件事是买年货,各种各样、各形各色的新年用品、经常会使我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第三件事才是买零食。
“吃罢腊八饭,开始把年办。”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多数人是在家打扫卫生、整理家务。晚上的时候,一道道火光就会随着“嗖嗖——”的鞭炮声冲上天,然后像一朵花苞变成花蕾,最后变成花朵似地绽开,逐渐变大,逐渐变美。
除夕真热闹。在这一天,人们要在家包饺子,饺子里一般会有五六个福饺,谁吃到放硬币的饺子,谁就有福。比如我爸爸,他可真有机关算尽是天生有福,为使自己安安心心的走过虎年,平平安安的向兔年走来,他这种懒人可一定会在放硬币的饺子上做记号。由于是他包,妈妈擀皮,所以爸爸在每一个福饺上加了一朵“花”。最后,他吃到了四个福饺,而我和妈妈,只有侍候他的份儿。到了晚上,鞭炮就会噼里啪啦的响起来,烟火就会轰轰上天。放之前,烟火像火箭般“嗖”的上天,放中,烟花像绽开的花朵般散开,然后如流星雨一样悄然落下。之后《春晚》也拉开了帷幕。相声、小品,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歌谣、舞蹈展现他们独特的魅力。
第二天就是人们皆大欢喜的春节。大约五点多钟,我就被爸爸叫起,奇怪的是起来后,我竟然没有一丝困意,可能是兴奋过度了吧!匆匆吃完饺子,我们便踏上了去老家的征程。只见黑漆漆的天空下只有少数的几辆车,整个城市好像都在安静的睡着。大红灯笼的装点下,在树上飞着的流星雨的衬托下,濮阳市被照得灯火通明。赶到老家后,爷爷、伯母、嫂子等竟然都还没吃完饭(嘿嘿,他们还没我们起得早呢!),吃完早餐,就就该拜年了,晚辈给长辈磕头,长辈发给晚辈压岁钱,这时候是我最高兴的时刻。我笑得嘴巴都合不上了,口袋里鼓鼓的,我去村里小卖部里买零食、玩具,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大老板,神气极了!
晚饭过后,我买了好多甩炮、砸炮,在院子里玩,尽管外面冷呵呵的,但我的心里却像刚出炉的饺子暖呼呼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像一个淘气的小弟弟,迫不及待地赶来了。它给寂静的夜空添了好多好多美丽的“花”,给光秃秃的广场做了好多漂亮的装饰,给卖烟花、鞭炮的小商贩们一个挣钱的机会,给贪吃的小孩们大吃大喝的理由。元宵节,是让人们快乐的节日!
正月十九,小学生们又回到了熟悉的校园,平平淡淡的生活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