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渡汉江古诗原文及翻译 渡汉江解析汇总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渡汉江古诗原文及翻译 渡汉江解析篇一
此诗约作于中宗神龙二年(706),时诗人正由泷州(今广东罗定南)贬所逃归洛阳途中。一作李频诗,误。汉江:汉水。诗人由湖北襄阳渡汉水,然后经河南南阳到洛阳。诗中描写在岭外日久与家人隔绝,此次逃回接近家乡反而担心被人发现的害怕心情,生动活现。后二句语浅意远,历来传为佳句。
【全诗】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1〕这是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归洛阳,途中经过汉江时写的一首绝句。汉江,即汉水。
〔2〕“岭外”二句:岭外,大庾岭外。二句写作者到泷州后经过两个年头,得不到家信。
〔3〕“近乡”二句:情怯,心情紧张、胆怯。来人,指来自家乡,了解自家情况的人。二句写越是接近家乡,心情越是惴惴不安,以致不敢打听来人,深怕听到不好的消息。
这首绝句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久居贬地,故乡音信断绝,接近家门却又恍惚多疑、紧张心怯的复杂心理。《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说:“贬客归家心事,写得逼真的妙。”
【翻译】
岭外音书断,在岭南与家人音书隔绝,
经冬复历春。流放中捱过冬日又经春。
近乡情更怯,渡汉水近故乡情更胆怯,
不敢问来人。低眉不敢问遇见的熟人。
【鉴赏】
宋之问的人品极低,谄事武则天及其宠臣张易之、张宗昌,成为宫廷 的御用文人。神龙元年(705)正月,宰相张柬之与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 武后退位,诛杀二张,迎立唐中宗,宋之问贬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参军。宋 之问是忘不了昔日的富贵荣华的,所以第二年就悄悄从泷州贬所逃归。途 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了这一首诗。
俗话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这里所说的“关心”,是过分在乎的意 思。游子在外,没有家里的消息,是生,是死,是荣,是辱,都不知道。如果是 一般的熟人朋友也就算了,但那是父母妻子,是自己最亲的亲人,他们现 在会是什么样子呢?人们的思维习惯,总是怀着最美好的愿望,往最坏的 结果猜测。我们先来看一首杜甫的诗。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从长安逃脱, 到凤翔见到唐肃宗,写下了著名的《述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去年潼关 破,妻子隔绝久。今夏草木长,脱身得西走……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其心情和宋之问完全一样。
杜甫的“畏”,宋之问的“怯”,是对什么而言呢?汉乐府中的《十五从军 征》给了我们答案。一个十五岁从军,八十始得归的老兵,在回家的路上遇 到了乡里人,问了一句“家中有阿谁”,得到的回答却无比残酷:“遥看是君 家,松柏冢垒垒。”家里的人都死光了。从这里我们找到了杜甫的“畏”和宋 之问的“怯”的答案。
宋诗的第三句也不容忽视。用“近”和“更”两个词把诗人这种怔忡担 忧的心情推向了顶点,读者读到这里,都不禁会替诗人捏一把汗。这首诗 的艺术魄力正在于此。
有人说,宋之问写这首诗,说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是因为他 是从贬所偷偷逃跑回来的,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一个“逃犯”。所以离家乡 越近,熟人越多,也就越“怯”,怕被认出来。这个理解也许没有错,也许更 接近宋之问的本意。但是,文学艺术作品有时会超出作者的本意而带给人 不同的艺术感觉。举一个例子:
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都是施特劳斯家族作曲家的作品。 演奏的曲目年年不同,但有一支曲子却是年年不变的,那就是结束的那一 首《拉德茨基进行曲》。其实这首曲子赞颂的那位“拉德茨基”,是1848年 维也纳革命中一位保皇党的将军。而老约翰·施特劳斯写这一首进行曲, 是为了鼓舞保皇党的气势。但是这首曲子真的是太美了,今天我们欣赏 它,已经完全没有理会它的历史背景了。如果你真要去较真地挖出这一段 历史,去阻止它的演出,倒真有点大煞风景了。
渡汉江古诗原文及翻译 渡汉江解析篇二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此刻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汉江:汉水。宋之问因张易之事而被贬岭南,于神龙二年逃归洛阳。此诗作于途经汉水时。此诗原题李频作,误。
岭外:指岭南,大庾岭之外,就是广东。书:信。
来人:指从家乡来的人。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