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戒毒所在哪儿(五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戒毒所在哪儿篇一
2009年3月,在戒毒所医生吴献的组织下,戒毒所成立了文艺组。几年来,文艺组常常到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义演。现在几乎丽江市的所有学校都已经去过,江东三县(宁蒗、永胜、华坪)乡下学校都已经走遍。“我们文艺组成员一站在台上就特别自信,每次演出完,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是所有人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吴医生笑着说。
以前文艺组的戒毒人员,很多现在都已经离开了戒毒所,但只要吴医生打一个电话,每次需要进行禁毒宣传时,所有文艺组成员都会赶回来。“他们非常讲信用,从来没有迟到或答应了不来的。”吴医生说。即使戒毒期满,戒毒人员也会常常给吴医生打电话,说说自己在做什么,生活上遇到一些什么困难。
吴献说,所有的节目都是戒毒人员自编自演的,词曲也是他们创作的。文艺组里的每一位学员都是从所有学员里挑选出来的。在文艺组里,他们找到了自信,每天排练创作,生活过得非常充实。文艺组的一名女学员说:“我自己愿意来这里戒。进来了以后,觉得自己很正常,不像在外面吸毒的时候,好像毒品在控制着我,而不是我自己在控制着我自己,在外面就觉得人格、自尊、自我,什么都没了。”
“在戒毒所工作,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候是我和学员们在一起的时候,最难过的时候也是在这里,曾经也被文艺组的学员气哭过。”吴献说。吴医生介绍说,现在文艺组有30人,其中男学员18名,女学员12名。文艺组成立至今,已有200多人参加了文艺组。
走出戒毒所就业最困难
据管理人员介绍,吸毒人员中,很多都是由于年轻时,受好奇心、赶时髦的心理影响沾染上毒品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后,自己抱着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的心理吸毒的,这样的吸毒人员也不在少数。还有少数的学员可能是挣到了一定的钱以后,他们觉得要享受生活,但是这种的学员很少。
当记者问到,到戒毒所戒毒是否能够真正戒除毒品时,吴医生忧虑地说一般戒毒人员的复吸率都非常高,只有很少数的人能真正戒除毒瘾。“一日吸毒,终身戒毒,身体上的毒瘾好戒,但心瘾难除。”吴医生说,戒毒人员出去之后,社会上大部分人还是会对他们有所歧视,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愿意招聘曾经吸过毒的人员。甚至连家人、父母都对他们不信任,一些戒毒人员,戒毒期满回家后,稍微在厕所里时间长一些,家里人都会感到怀疑,他们是不是在复吸。一些戒毒人员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你既然这么不相信我,那我干脆破罐破摔。”吴医生说,脆弱、焦虑、敏感是所有戒毒人员的共性。
吴医生表示,在强制戒毒期满后,戒毒学员出去之后,无法跟社会上的普通人交流,大部分吸毒人员还是会回到以前吸毒时的生活,一般女的就是做小姐,男的更是没有职业可谈。“每一批吸毒人员强制戒毒期满,走出戒毒所大门,我心里都会感到七上八下的。”吴医生说,她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呼吁社会能够多给这些戒毒人员一些爱心,但常常感到自己的力量很微薄。
人物特写吴献:戒毒学员的知心姐姐
吴献是古城区戒毒所的医生,同时负责女子组日常管理及组织戒毒所文艺组进行排练演出及禁毒宣传。2001年前吴献在丽江一家医院工作,后来由于戒毒所需要一名医生,于2001年1月调了过来,至今她是戒毒所里的唯一一名医生。在这里,所有戒毒人员都与她十分亲近,他们都是以兄弟姐妹相称。吴医生常对戒毒学员说的一句话是,“先做人,后做事”。吴医生教导戒毒人员做人先从孝敬父母开始,她让戒毒人员从节假日如何祝福父母,回家给父母打洗脚水等等小事做起。很多学员的父母都说,孩子从戒毒所回来之后,懂事了很多,会关心人了,也找到了自信。“对于吸毒人员,只有亲情最能感化他们”吴医生说。
最让吴医生感动的是,2005年时,一次她生病之后,回家休息了几天。回到戒毒所时,刚从车上下来,就看到所有戒毒学员们紧紧抓着铁栏杆,看着她,鼓掌欢迎吴医生回来。很多学员一见面就紧紧抱住了她,这让吴医生感动得热泪盈眶。吴医生曾经由于忙于工作,几天没和一位戒毒人员说话,这名戒毒人员就会非常想不通,和其他学员说吴医生不理他了。弄得吴医生哭笑不得。
每当一些复吸人员被派出所抓到了,他们首先就会问,吴医生现在还在戒毒所吗?一听说在,他们就觉得踏实了。
在戒毒所工作9年至今,尽管所有的戒毒人员、戒毒所民警都把她当做了一名民警,但从身份上来说,她依旧是一名工勤人员。“刚来的时候,由于有规定,工勤人员工作不满5年不能转警,等5年期满之后,转警需要考公务员,而我却因为那时还没有拿到大学文凭,因此还是不能报考公务员;等我拿到大学文凭时,年龄已经超了。另一位戒毒所管理人员说,”以前还有戒毒学员给市长写信,请求解决吴医生的身份问题,但由于政策相关规定,还是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吴医生今年38岁,祖籍在黑龙江,从小在丽江长大。从戒毒学员生活必需的卫生纸、牙膏等等小物品到吃穿住行,都是由她外出购买。每年过春节,吴医生总要把所有戒毒人员安顿好后才回去,每年都是她最晚回家过年。她说,自己曾也动摇过,也有过调出去的机会。但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及与戒毒学员们的深厚的感情,还是坚持留了下来。她是戒毒所唯一的两名女管理人员之一。
吴医生的丈夫是金山派出所的副所长,今年儿子已经13岁了,正在读初中。每当吴医生因为身份问题而发愁时,老公和儿子都会对她说“你在戒毒所得到了幸福和快乐,这么多东西我们都得不到。”对于她在戒毒所的工作,儿子和老公都非常支持她,他们常常说,文艺组第一个是你的,第二个是我和儿子的。“儿子也常常会到戒毒所,和戒毒人员踢踢足球。文艺组到各个学校时,也常常会征求儿子的意见,最近学生们喜欢听些什么歌?老公每次来,都会买几条烟带给戒毒学员。吴医生也常常把家里的衣服、食物带给戒毒人员。
学员们都说自己是在赎罪,吴医生说自己是在积德。她开玩笑说,这么多
年,希望积的德就算报不到自己身上,也能报在自己儿子身上。她曾多次被评为云南省禁毒先进个人,丽江市禁毒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等。2004年,时任公安部部长的***来视察时,也曾对她及文艺组给予了褒奖。
解密戒毒
强制戒毒的“四阶段”
强制戒毒所管理人员介绍,根据2008年6月1日实施的禁毒法的相关规定,目前强制戒毒的过程一般为两年。一般来说,一名吸毒人员被送到强制戒毒所后,会经历四个阶段的戒毒过程。
1、第一阶段为躯体脱毒,这个过程约持续四个月时间,这个时期的治疗主要以医疗为主,吸毒人员主要靠服用一种名为“脱毒舒”的药物来控制毒瘾,与此同时还会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及培训和体能活动锻炼。
2、第二阶段为心理矫正康复。这个阶段约持续六个月时间,主要是集体上课治疗,比如告诉戒毒人员如何防止复吸以及出所以后如何抵制诱惑等。
3、第三阶段为劳动康复。这个阶段从戒毒人员入所一年后开始。目前,强制戒毒所已拥有电子元件生产车间、洗涤车间,还有蔬菜大棚。“戒毒人员可以从劳动中找到自我价值,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治疗。”管理人员说。
4、第四阶段为社会跟踪帮扶教育。
《清风旭日》(古城戒毒所戒毒学员作词作曲)
圣洁的月亮挂在天上,静静的金山洒满月光,秋把寒意渗入铁窗,辗转难眠的夜晚,思乡的人啊无限感伤,心随泪水流向丽江。
玉龙山下是我的家乡,小桥流水人间天堂,曾有的生活恍如一梦,想起亲人的忧伤,翘盼的目光,沉甸的期待,心如细雨梦回故乡。
故乡的风,擦拭疲惫身体,它知道我有悔恨之情,如今灵魂金山洗礼,清风教诲,旭日的温暖,笑颜盛满了信心和勇气,生命涅槃我选择坚强,勇敢攀登更高的巅峰。
戒毒所在哪儿篇二
私人戒毒所
篇一: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
禁毒教育专家: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
(使人成瘾是毒品最本质特征,但在“嗑药”、“嗨吧”、“溜冰”、“打k”等时髦称谓伪装下,合成毒品已成青少年涉毒重灾区。)
本报记者 向楠 《 中国青年报 》(2014年08月28日07 版)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药物滥用防治协会副秘书长曲晓光,原本每年只有国际禁毒日(6月26日——编者注)前后,才有一些媒体的采访电话。今年,从第一个影视圈艺人涉毒案被曝光后,他的手机几乎被各家媒体打爆。但是曲晓光把大多数采访要求都婉拒了。因为在他看来,许多媒体的焦点和讨论方向完全搞错了。
“影视明星涉毒这么大的事情,一些媒体竟然只满足于挖一些边角料进行炒作!”经过谨慎沟通,决定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后,曲晓光一见到记者就情不自禁感叹。
他说,毒品问题特别是青少年涉毒问题,最近几年快速蔓延,形势很严峻,但社会似乎不太觉察,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重视。明星吸毒案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此时正该是媒体站出来,向广大青少年讲清楚吸毒危害、可能涉毒的原因和防止染毒的办法的时候,可是,事件发酵到现在,仍然没见几家媒体来干这件当务之急的正经事。
青少年沾染毒品一般有五种原因,明星家庭和我们社会对此都重视不够
中国青年报:娱乐明星吸毒,会对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特殊影响?
曲晓光:当下社会,娱乐偶像在青少年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在90后、00后群体中更是如此。在偶像崇拜、青少年热衷模仿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娱乐明星吸毒,表面上看似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事实上却会对青少年产生极为不良的示范与影响。
通过实际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对于偶像吸毒,青少年粉丝会有几种不当反应:一种是把吸毒行为当作“潮”、“酷”,进行模仿;另一种是搞不清楚自己的偶像为什么去做违法的事情,进而导致本就脆弱的价值观产生混乱。当众多粉丝对偶像吸毒行为没有太当回事时,又会反过来影响涉毒明星轻视自己的违法行为及其社会后果,即便受到法律惩处,之后仍会复吸。
中国青年报:这是不是一些公众人物涉毒被拘留后仍敢说“不后悔”的原因?
曲晓光:的确如此。在我国,吸毒是违法行为,触犯法律就应该接受惩罚,特别是公众人物,更不能拿法律开玩笑。现在,从被曝光的案件来看,吸毒这种违法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娱乐圈的一种“圈子文化”,这无形中混淆、颠覆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极大地损害了娱乐圈的道德信誉。如果不尽早根除这种“圈子文化”,往后可能会有更多影视明星身陷吸毒的丑闻之中,甚至可能出现明星吸毒低龄化的趋势。
每一次娱乐明星吸毒案件被曝光,总能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我们应该借这个机会,加紧普及有关专业知识,让青少年清楚地了解毒品的严重危害,强化青少年自觉“远离毒品”的意识。但可惜的是,我们当下一些媒体却把它当作跟风炒作的机会,不断去挖掘各种“八卦”、“隐私”,无视媒体在这个问题上的社会责任。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
中国青年报:你可否具体说说,媒体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负责任的?
曲晓光:咱们就拿这几天媒体还在连续报道的柯震东、房祖名吸毒一案来说吧。现在,学界公认青少年沾染毒品一般有五种原因——好奇心理、炫耀心理、交友不慎、缺乏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和家庭环境影响。对于这五方面的原因,这几年,我们专家在做讲座或接受采访时一直不厌其烦地在提,网上也很容易找到相关资料,但却总是很难引起青少年包括家长们的注意。
而从目前警方披露的情况来看,柯震东与房祖名的案件,几乎囊括了上述全部五方面原因。首先,据柯震东交待,他初涉毒品时才20岁左右,是看到他人吸毒后自己才开始吸的,这里面肯定有好奇心的驱使;其次,作为明星,柯震东、房祖名二人身上有着耀眼的光环,觉得吸毒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甚至还会举行与毒品有关的聚会;第三,交友不慎在柯震东与房祖名二人身上体现得就更为明显了;第四,从柯震东的供述中也能看出,虽然曾经做过禁毒宣传员,但他对毒品的危害仍缺乏充分认识;最后,案件曝光之初,有媒体报道,柯震东父母对于儿子的管教原则竟然是“只管钱,只要不坐牢就行”,这种过于放纵的家庭教育,对柯震东最终染上毒品不能不说有很大关系。至于房祖名,他吸毒8年之久,作为父亲的成龙竟然毫不知情,也可见其家庭教育存在严重缺陷。
如果有媒体能在此时,结合这个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例,把青少年涉毒的这五种可能性一一讲清楚,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一定会挽救不少现在还在懵懂中的孩子,尤其是他们俩的粉丝。但是,事件发酵到现在,我还没看到有多少媒体在做这件事,这很可惜!要知道,仅在微博上,柯震东就有3300多万粉丝,房祖名有700多万粉丝,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他们俩对我们青少年的潜在影响力不可小觑。
我国青少年涉毒情况非常严峻
中国青年报:我国青少年涉毒情况很严重吗?
曲晓光:非常严峻!根据《中国禁毒报告》的权威数据,1991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仅为14.8万人,截至今年4月底,这一数字变成了258万人,20多年里翻了十多倍。而在近年来登记在册的吸毒人群中,35以下青少年的比例基本超过50%,公安部禁毒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这一比例已高达75%。
当下,青少年涉毒存在五个明显特征:
首先是吸毒人群低龄化。目前发现的年龄最小的吸毒者竟然只有8岁。
其次,吸毒人群普遍化。毒品现在已经不再是个别社会边缘群体才沾染的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外表光鲜的都市白领,都已经成为涉毒重点人群。
第三,毒品类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吸毒者,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毒品。
第四,吸毒场所隐蔽化。涉毒场地从酒吧、ktv等公共娱乐场所转到私人住所,歌手李代沫吸毒就是在他租住的房屋中被抓获的。
最后,聚众群体吸毒的青少年越来越多。2009年发生在湖南长沙的一起青少年聚众吸毒致死案中,吸食者因为产生幻觉而相继坠楼,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死者平均年龄不到28岁,最小的仅有19岁。而发生在四川宜宾的一起青少年聚众吸毒案件中,参加吸毒的6名20岁左右的青年全部死亡!
中国青年报:现有的毒品类型中,哪些是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和吸食的?
曲晓光:毒品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一般而言,根据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我们可以把毒品分为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两大类。通常意义上的传统毒品包括,鸦片、杜冷丁、可卡因、海洛因、大麻等。而新型毒品(也可称为合成毒品——编者注)则包括冰毒、摇头丸、k粉、三唑伦(又称海乐神、酣乐欣,是常用的有效催眠药之一,也可用于焦虑及神经紧张等——编者注)等。
近年来,在“嗑药”、“嗨吧”、“溜冰”、“打k”等时髦称谓的伪装下,在“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的自欺心理作用下,合成毒品已经成为青少年涉毒的主要类型,滥用合成毒品的青少年人数不断增长。公安部门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占吸毒人员总数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16.1%,2011年已经蹿升至32.7%。最高法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传统毒品海洛因在涉案毒品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甲基苯丙胺、氯胺酮等新型合成毒品在涉案毒品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中国青年报:有些人认为,吸食摇头丸、k粉等新型合成毒品,没那么容易上瘾,偶尔吸吸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损害。是这样吗? 曲晓光: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使人成瘾是毒品最本质的特征,包括精神上的依赖性和身体上的依赖性。吸食合成毒品后,身体短时内可能不会出现像吸食海洛因那样非常难受的症 状,但是,吸食者的精神已经被控制。在毒品对人体的伤害中,最可怕的就是精神上的控制。比如说吸食冰毒一次,有可能会对吸食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非常严重、不可修复的伤害,而且会反复发作,直到摧残吸食者的大脑和精神系统。
相比鸦片、海洛因等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的传统麻醉毒品,合成毒品多以化学合成为主,会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致幻或中枢抑制作用更强,也更易成瘾。在吸食合成毒品后,吸食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会出现严重偏差,比如毒驾者,会对距离、速度产生严重误判。而冰毒会使吸食者产生幻觉,形成心理学上的迫害妄想症,总认为可能会遭受周围人的攻击,为此吸食者可能拿刀杀人。曾经发生在天津的一个案例中,吸食者因为吸食过量冰毒,精神高度亢奋,与同伴发生口角后,持刀向同伴连砍数十刀致其死亡,随后又在幻觉中自杀。
中国青年报:有人说大麻成瘾性较低,偶尔吸食没有问题,甚至还出现了“大麻合法化”的声音。对此,你怎么看?
曲晓光:传统天然的大麻植物干品,被当作毒性较低的软性毒品,在世界范围内滥用的人数最多。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的几个国家实行大麻合法化,而且在用量、用途等方面都有严格限制。所谓的“合法化”,也并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实际上并没有完全放开。
目前,由于现代农业的培育技术和化学提纯技术的发展,已使大麻中的活性成分——四氢大麻酚的含量大大提高,人吸食大麻制品后,会使人体产生强烈的致幻效应。按照联合国的标准,天然植物干品的大麻,活性成分含量在0.3%左右,但是现代植物培育的大麻活性成分含量可以达到20%之多,如果再提纯,比如说浓缩成大麻树脂,或者大麻油,这个含量比重就更高了。如果吸食这样的大麻毒品,对身体的严重伤害简直不可想象。
我国目前青少年涉毒形势已经非常严峻,而且现在所说的大麻类毒品已非原始的大麻植物干品,所以说,“大麻合法化”这种舆论,在明星吸毒案件连续曝光时传播开来,往最轻处说是哗众取宠,完全站不住脚。
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这一点要切记。
中国青年报:想要远离毒品,青少年都应该注意哪些?
曲晓光:首先,一定不要相信“吸一口不上瘾”的谎言,任何毒品都会让人上瘾,这一点要切记。
如果有人告诉你“吸毒可以减肥”,千万不要尝试,因为这不是减肥的问题,更可能的是会减掉性命。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吸毒很帅,很时尚”,千万不要听信,因为它不仅是违法行为,而且会对身体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在朋友们聚会的时候,一定要警惕陌生人给的香烟、饮料、食物等;看到朋友们吸毒,他们劝你加入,如果你突然拒绝可能会遭到一些意外伤害,这个时候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借口走开。
不要滥用药物,特别是喝大量的止咳水,不要相信这些东西能提神或者能够让你学习效率提高。
当遇到无法排解的事情时,一定要跟家长沟通,不要寻求毒品来排解这种不良情绪。
最后,如果万一沾染上毒品,千万不能隐瞒,自己偷偷在家熬着。毒瘾是反复发作的脑疾病,它既然是病,就需要救治。毒瘾发作,不是靠个人的意志力能够抵抗得了的,所以应该尽早告诉身边亲近的人,尽快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
中国青年报:你长期从事青少年禁毒教育工作,对于目前的禁毒教育工作,你有什么建议?
曲晓光:以前,一提到禁毒教育,大家都会想到挂条幅、贴海报、办讲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前许多禁毒教育的做法之所以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太过被动,参与者往往是看 一眼海报或者听一场讲座就完了,事后很难留下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近年摸索主动参与式的禁毒教育方法,即把本身属于涉毒高危人群的人,培养成禁毒志愿者,让他们主动从事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影响身边人。也就是说,把禁毒志愿者作为“种子”,让他们既能抵御自身免受毒品的侵蚀,也能创造出优质的禁毒文化产品,动员更多的人参与禁毒事业。
比如,对于近年来对大学生毒品认知的调查和青少年吸毒人数增长迅速的问题,去年我们尝试开展“禁毒教育高校公益联盟”,第一批联系了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等8所高校的相关院系,并联合社区青年汇、戒毒所等单位,将禁毒教育与学生们的专业学习、志愿活动结合起来,以潜移默化替代直接灌输,让生硬的禁毒宣教寓于故事中,用丰富的艺术手段展现内容,在社会上收到良好效果。项目启动短短几个月,参与的大学生人数就超过两万人,许多学生们主创的禁毒宣传教育成果新颖鲜活,让人眼前一亮。篇二:2015年是第几个国际禁毒日?
一、国际禁毒日简介
国际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全称是禁止药物滥用和非法贩运国际日。1987年6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了联合国部长级禁毒国际会议,有138个国家的 300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国际禁毒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禁毒活动的《综合性多学科纲要》。26日会议结束时,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决议,从1988年开始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全国各地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所以,2015年6月25日是第二十八个国际禁毒日了。从1992年起,国际禁毒日每年都有一个活动主题,以达到国际社会关注和共同参与的效果。而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禁毒也越来越重视了。
二、四大毒窟
世界上有四大毒窟,分别是位于东南亚老挝、泰国、缅甸3国接壤地区的金三角;位于中、西亚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3国接壤地区的金新月;位于南美洲哥伦比亚的银三角和黎巴嫩的第四产地。
三、禁毒行动
(1)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受毒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吸毒人数高达数百万,贩毒和吸毒人数的急剧增加。面对这一形势,巴基斯坦对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地区的毒品生产和走私活动严加缉查,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严厉打击毒品走私。巴成立了全国性的禁毒委员会,组建了由军方、警方和海关参与的禁毒部队,打击毒品走私。1998年禁毒部队在巴基斯坦靠近阿富汗的边境城市白沙瓦已破获多起重大毒品走私案,逮捕了几十名毒贩,缴获毒品10余吨。其次,采取强制性手段铲除该国境内种植的罂粟。巴境内罂粟种植区主要集中在经济较落后的西北边境省份和与阿富汗交界的地区。经过努力,罂粟种植面积从80年代中期的8万英亩(1英亩约合0.4公顷)减少到1997年的大约3000英亩。第三,巴基斯坦重视与联合国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合作,支持和帮助这些地区的居民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他们的经济收入。第四,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禁毒意识。同时,加强戒毒工作。巴基斯坦全国现已建有近200家戒毒所。一些规模较大的医院也设立了戒毒服务中心。政府还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家庭积极参与戒毒工作,并不定期地组织戒毒研讨会,交流经验。
(2)阿根廷
由于毒品不断进入,阿根廷渐渐成为南美主要毒品消费国之一。吸毒,尤其是青少年吸毒成为阿根廷严重的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阿根廷政府实行教育为主、使全社会认识毒品、自觉抵制毒品的政策。阿根廷政府推行的宣传教育计划,针对性强,有的适用于全社会,有的针对不同社会阶层,有的专用于学校,有的适合于家庭,有的针对瘾君子,有针对各类反毒工作人员的,各不相同。阿根廷政府1992年设立了一个禁毒宣传教育机构,直属国家禁毒国务秘书处,并在全国建立了300多个分支机构,形成了覆盖面宽广的宣传教育网络,专门宣传毒品危害,提供戒毒咨询,培训工作人员,贯彻国家禁毒计划。政府还对反毒人员进行严格培训。要求缉毒人员必须学习毒品生产、储存、贩运和销售等方面的知识,以便更加有力地打击犯罪分子。要求司法人员必须以法律为武器,做好防毒禁毒工作。要求宣传人员既要掌握有关毒品的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做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这几年,阿根廷陆续推出了名为团结起来,建设无毒的阿根廷、为生命而战、以教育促预防等数十项计划,在全国开展广泛的反毒品宣传教育。据统计,参与上述活动的工作人员达500万人次,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阿根廷还积极支持私人机构从事反毒宣传活动。阿根廷有300多家私人机构致力于反毒活动。它们配合政府,独立举行有关防毒、禁毒、扫毒的研讨会、展览和街头演出,长年不断。各种媒体也进行广泛宣传。预防为主,教育当先的政策,使得阿根廷开始形成全民抵制毒品的社会环境。篇三:我觉得我自己很幸运
一个什么都明白却酗酒、落魄、逃避责任的父亲,一个吸毒、精神分裂她的母亲。主人公liz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因为浑身发臭,自卑逃避上学,因为母亲渴望的眼神把用来买食物的钱给了她去买毒品,隔着一条街狼吞虎咽地吃垃圾桶中的食物。她生活在一个巨大灰暗的漩涡中,被烟酒毒品挟裹,被狂躁暴虐滥交辱骂席卷的世界,所有的人都是愤怒和疲惫,挣扎着,却只能在混乱不堪的生活里苟延残喘。15岁,从一个破碎的家庭到无家可归,认识了她最好的朋友克里斯,同样的无家可归,生活开始沉沦和躁动中生长着,乞讨,偷窃,无穷无尽的流浪。母亲的去世是她生命中的一个转折,她久久趴在棺木上不肯起身。母亲一直是她绝望中的希望,就像她还年幼的时候,在一个她得了100分的午后,得知母亲从戒毒所回来便高兴得飞奔上楼,然后看到烟雾缭绕的房间,母亲在灰暗中与房间融为一体的背影。这次没能是一个新的开始,只有母亲得了艾滋的消息和离开的背影。母亲尚在时,她总心怀侥幸,抱有期待以为母亲会好起来会重新照顾自己,尽管事实是多年来一直在自己在照顾母亲。母亲的离开后,像是扇在脸上的响亮一耳光,现实如此残酷难以躲避。在父亲作为她的监护人让她获得了入学资格够,站在刮着风的街上,她说:“我爱你,爸爸。”父亲红着眼睛,有点认真地说:“不要这样,别爱我,那只是浪费精力。”父亲很聪明,什么都懂,却搞砸了一切。她开始上学,开始日以继夜地学习,用两年去学完四年的课程。老师说:“你这是在自杀。”她说:“不,我会活得好好的。”就像她获得去哈佛的奖学金后所说的那样,对她来说,对我来说,从来就没有任何安全感,于是我只能被迫向前走,我必须这样做。世上没有回头路,当我意识到这点我就想,那么好吧,我要尽我的所能努力奋斗,看看究竟会怎样。她上夜校,上各种补习班,成为了年级第一。在学校的组织下参观了哈佛大学,第二年,申请得到了《纽约时报》的奖学金,进入了哈佛,开始了真正的人生。
影片展示了美国底层的生活和其反应的社保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美国是一个经济大国,美国国家均富程度很高(80%中产阶层,10%超富阶层,10%低收入阶层)。2003年,四家之口,日收入在18.810美元或低于这个数字被认为是美国的贫困家庭。按这个标准,大约有10%的美国人处于贫困线以下,总人数达3590万。美国政府能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来。为了保证这些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准,缩小相对贫困的差距,为应对贫困,政府对贫困家庭进行社会福利救助,大量政府资金用于低收入阶层的食品、衣物和住宅。联邦政府所有福利项目――包括社会保障、卫生、各种福利项目。影片中,吸毒的妈妈会被带到医院强制戒毒,直到戒掉以后才会放回家中。政府强制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没有监护人的孩子会被带到少儿收容所里,即使父亲任然健在。父亲因为付不起资金而失去公寓,住在了政府提供的收容所里,换上了艾滋,吃着救助的药物。
到后来,liz想要返回学校,幸好所有的公立学校都是免费的。我去看了liz murray的演讲视频,她讲到在无家可归的那段日子里,她会睡在朋友家客厅的地板上,会在学校待到天亮,去福利院拿食物券。可以看出,在美国,即使完全没有收入,基本的食物、医疗和教育是有保障的。生活在底层,政府可以保障你活下去。
美国不同于欧洲体系的福利国家。对美国的穷人们来说,正是房租让他们的生活难以为继。所有liz会无家可归,父亲在进入了收容所。在英国,社会住房可能会把穷人限制在那些通常条件很差的贫民区,但是在所有城市的中心也仍有一些靠近工作地、可以支付得起的住房。英国政府拥有“住房补助法案”,为低收入人群提供私人出租房或是地方政府出租房的租金补助。
在美国的教堂门口,还有一些绿地草坪上,也有酒鬼或者乞讨者,他们一般都有着特殊的心理特质和生活习惯。也就是他们习惯于过这种无所事事,乞讨求生,有钱就喝酒的生活。等到成年以后,如果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类似于沃尔玛超市的%
戒毒所在哪儿篇三
黔西县戒毒所、金碧派出所联合举办
禁毒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金碧中学
蔡云
10月27日,黔西县戒毒所、金碧镇人民政府、金碧镇派出所及金碧中心校等单位前来金碧中学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禁毒法制教育宣传。
为让我镇人民远离毒品、遵纪守法,让禁毒法制教育进入千家万户,让禁毒教育工作从孩子抓起,金碧镇人民政府联合黔西县戒毒所在金碧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禁毒法制教育宣传活动。活动由金碧镇中心校杨华主持,参加活动的人员有黔西县戒毒所长赵磊、副所长李昌海、金碧镇派出所所长陈刚、金碧镇司法所张玉珏以及三名吸毒在戒人员。
活动开始,金碧镇派出所所长陈刚向师生们介绍了毒品的概念及危害,司法所张玉珏同志作了重要讲话,要求学校要将禁毒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对学生实施禁毒法制教育。戒毒所的领导赵磊向师生分析毒瘾的成因,并请了三名戒毒所在戒人员作现身说法。三名在戒人员生动地讲述了自己误入歧途的经历,还用自编自拍的歌曲现场演唱,对广大师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禁毒法制教育。全体师生对现身说法的在戒人员深表同情和遗憾,大家表示,要引以为戒,远离毒品,遵纪守法,做一名守法公民。中心校杨华总结了这次活动的意义,并对学校作了工作部署,要求学校按照上级领导指示,把禁毒教育纳入学校日常工作,禁毒教育进入课堂。活动结束后,师生们都围在展板旁边观看毒品危害,并决心远离毒品,自觉守法。
活动早上在金碧中学,下午赴沙窝中学进行。
戒毒所在哪儿篇四
实习感悟一朝吸毒,终生戒毒。
2012年5月31日,迎着夏日少有的凉风,我们开始了第一次戒毒所参观实习之旅。重庆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为我们提供了周到的服务,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整体情况和专业知识,使我们受益匪浅。
纵观“瘾君子”的落网,他们都有着共同点,每一位“瘾君子”并不是生来就吸毒的,他们也同样有着美好的曾经,幸福的过去,后来因为追求刺激,朋友的教唆,走上了无法回头的道路。他们一次又一次的违背道德良知,欺骗亲朋好友,沦落到妻离子散,为了吸毒,被迫干尽了坏事,吃尽了苦头,也淡化了修养,扭曲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从“瘾君子”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当走向魔鬼的闸门一但打开,欲望犹如洪水决堤般一泻千里,无法停息。欲望来源于生理,由生理转变为心理,一但生理上得到满足必然会无止尽的去追求,就像一个气球,慢慢的膨胀。如果心存侥幸,道德上丧失信念,欲望上的贪得无厌,生活上的腐化堕落,那终将落马坠地。如果能在开始就耐的住诱惑,挡得住教唆,才能常到河边走永远不湿鞋。
我虽然是一个学生,但我深知道德的重要性,知道毒品的危害,必须敬而远之,在戒毒所的领导教育下,得知交友也是一个大学问,不是和每个人都能教朋友的。很多在戒毒所中劳教的人都是因为在朋友的教唆下走上了不归路。在外面,别人给的东西不能随便吃、随便喝,因为乱吃了别人给的东西而染上毒品的数不胜数,所以交友一定要慎重,谁也不会没事去吸毒的。
经过一番讲解,熟知了毒品的危害。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种类很多,范围很广,分类方法也不尽相同。毒品带给人类的只会是毁灭。旧中国,我们曾受鸦片的泛滥,而被称为“东亚病夫”,使民穷财尽、国势险危。吸毒于国、于民、于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毒品摧毁的不但是人的肉体,也是人的意志。每年的6月26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禁毒日。据联合国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每年毒品交易额达5000亿美元以上,毒品蔓延的范围已扩展到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且全世界吸食各种毒品的人数已高达2亿多,其中17~35周岁的青壮年占78%!现在的情况是传统毒品经久不衰,新型毒品又接踵而至。毒品家族不断扩大自己的队伍,而我们国家对打击毒品也在加大力度。重庆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在重庆市内乃至全国有着不错的影响力。在戒毒所里,次数多的已达十几年,年纪轻的则十六七岁也绝非罕见。看来毒品危害的范围是相当的广,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吸毒容易,戒毒难,在戒毒所几次“回访”的瘾君子们不计其数,刚进来的就几十个。为何戒了会又回来,绝大多数往往都是栽在“毒朋友”的身上,这是大家都有所了解的一个原因,而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身瘾好戒,心瘾难戒。”这一点在开头就提到过,心理往往比生理更恐怖,好奇心是始源。毒品万万不能碰,若要吃禁果,那你的心瘾就永远戒不掉了。很多朋友都是抱着吸一口以后不吸了就没事的心理,其实则不然。经过这次教育深刻的体会到,吸毒是无法控制的,要是吸毒能靠自身的控制力去约束的,那都不叫吸毒,毒品是只要你沾上了,就不可能靠自身的控制去约束自己。在戒毒所治疗区的墙角,有着深
邃清晰的划痕。那些都是戒毒者在夜晚寂寞、空虚、毒瘾与之纠缠时痛苦的挣扎。在戒毒所想自杀轻身的人也是有的。所以在每个房间都有很好的保护措施,摄像头是必不可少的。
在参观完戒毒所后,我们还与戒毒人员进行了互动,与他们交流感受,谈谈他们的遭遇,现在的他们,一个个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如若站在街上已然与正常人无差别。在这些戒毒人员的心中最大的顾虑并不是出来后会不会再吸毒。而是出来后社会会重新接受他们吗?因为绝大多数企业是不会录用曾经有吸毒史的人的。他们出来后本来充满信心,但因为社会不接受,人们的排斥。从而使他们又堕落了下去,重返不归路,恶性循环。在此我也呼吁人们要试着去给别人一个机会,人都会犯错,何况他们已经勇于改正错误,我们应该去接受他们,给别人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通过这次学习教育,我要以铜镜为鉴,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作为学生干部,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抵制毒品,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要耐得住寂寞、抑制住欲望,把握有度,不断加强学习,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自律意识、道德意识。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一日吸毒,终生戒毒!珍爱生命,远离毒品!11105020116李山2012.06.13
戒毒所在哪儿篇五
古城戒毒所:劳动康复中走向新生
2010/7/2 | 浏览1167次 | [ 大字 中字 小字 ] 编者按: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当日上午,丽江市禁毒宣传系列活动隆重启动,吴建斌副市长在活动仪式中致辞,公安干警销毁了收缴的部分毒品,丽江市部分高校学生加入了禁毒宣传志愿者行列,禁毒学员进行了禁毒宣传文艺演出。在禁毒日前夕,本报记者赶赴古城区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深入采访。
古城戒毒所创造新生活
距丽江市区半小时车程的古城区金山乡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古城戒毒所”),坐落于绿树掩映的山脚下。大门口的牌子和宿舍楼阳台上的铁栅栏提醒我们,这里不是普通的居住区,它同时也是一所戒毒康复劳动技能培训中心。据介绍,古城戒毒所共有戒毒学员303名,其中约有一半是丽江本地人,其余则来自四川、湖南、湖北、黑龙江等其他省市,他们来丽江打工、做生意时,因为买毒或吸毒而被警方抓获后送到这里,接受为期两年的强制隔离戒毒。这些人中,年龄最大的已近60岁,最小的才18岁,在303名学员中有60多名女性。
在相隔不远的戒毒康复中心,这里有洗涤车间、电子元件生产车间、养殖场、蔬菜大棚。据管理人员介绍,一般到这里强制戒毒的人员都不需交纳任何费用,由政府提供资金,只有少数自愿来戒毒,并且家庭条件较好的才收取一点伙食费。强制戒毒期满后,还会为戒毒人员返还一些零花钱。“养殖场养了猪和羊,黑山羊就有30多只,作为我们所里面来说,是把劳动康复作为戒毒康复的重要途径之一。所里引进了适合戒毒学员体质特征的项目,大量进行劳动技能培训,让他们养成劳动的习惯;培训技能,增强整体素质,引进了园艺、电子元件生产、洗涤、种植养殖等等。通过这样的劳动,减轻了财政上的负担,减轻了家庭的负担,改善了学员的生活,形成了一个有序的、良好的发展格局。”管理人员介绍。
一名丽江籍的戒毒学员说,自己是2000年染上毒品的,过去在昆明生活过十年,父母都是国家干部,家庭条件较好。“那时对于毒品认识不够,就是好奇心重,认为吸毒是比较时尚的事。”
第一次染上毒品后就上了瘾,父母和家人为了挽救他,反复把他送到戒毒所戒毒,出来后又复吸了,家人对他彻底失望了。他说,染上毒品后,家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车也卖了,老婆、孩子都离开了他。回想吸毒的日子,除了后悔还是后悔。
“我们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起床以后洗漱,洗漱完之后,7点跑早操回来就吃早餐,9点半-11点半出工,到中午12点吃午饭,吃完午饭3点-5点半出工,下午5点半吃晚饭,6点开始文体活动,也就是桌球、打篮球、下象棋、打牌等,晚上8点回房,10点熄灯。这就是一天的日程。”这名戒毒人员介绍。
新生文艺组歌声即心声
2009年3月,在戒毒所医生吴献的组织下,戒毒所成立了文艺组。几年来,文艺组常常到学校、企事业单位进行义演。现在几乎丽江市的所有学校都已经去过,江东三县(宁蒗、永胜、华坪)乡下学校都已经走遍。“我们文艺组成员一站在台上就特别自信,每次演出完,大家坐在一起聊天,是所有人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吴医生笑着说。
以前文艺组的戒毒人员,很多现在都已经离开了戒毒所,但只要吴医生打一个电话,每次需要进行禁毒宣传时,所有文艺组成员都会赶回来。“他们非常讲信用,从来没有迟到或答应了不来的。”吴医生说。即使戒毒期满,戒毒人员也会常常给吴医生打电话,说说自己在做什么,生活上遇到一些什么困难。
吴献说,所有的节目都是戒毒人员自编自演的,词曲也是他们创作的。文艺组里的每一位学员都是从所有学员里挑选出来的。在文艺组里,他们找到了自信,每天排练创作,生活过得非常充实。文艺组的一名女学员说:“我自己愿意来这里戒。进来了以后,觉得自己很正常,不像在外面吸毒的时候,好像毒品在控制着我,而不是我自己在控制着我自己,在外面就觉得人格、自尊、自我,什么都没了。”
“在戒毒所工作,最开心、最幸福的时候是我和学员们在一起的时候,最难过的时候也是在这里,曾经也被文艺组的学员气哭过。”吴献说。吴医生介绍说,现在文艺组有30人,其中男学员18名,女学员12名。文艺组成立至今,已有200多人参加了文艺组。
走出戒毒所就业最困难
据管理人员介绍,吸毒人员中,很多都是由于年轻时,受好奇心、赶时髦的心理影响沾染上毒品的。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家庭原因,父母离异后,自己抱着报复父母、报复社会的心理吸毒的,这样的吸毒人员也不在少数。还有少数的学员可能是挣到了一定的钱以后,他们觉得要享受生活,但是这种的学员很少。
当记者问到,到戒毒所戒毒是否能够真正戒除毒品时,吴医生忧虑地说一般戒毒人员的复吸率都非常高,只有很少数的人能真正戒除毒瘾。“一日吸毒,终身戒毒,身体上的毒瘾好戒,但心瘾难除。”吴医生说,戒毒人员出去之后,社会上大部分人还是会对他们有所歧视,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愿意招聘曾经吸过毒的人员。甚至连家人、父母都对他们不信任,一些戒毒人员,戒毒期满回家后,稍微在厕所里时间长一些,家里人都会感到怀疑,他们是不是在复吸。一些戒毒人员带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你既然这么不相信我,那我干脆破罐破摔。”吴医生说,脆弱、焦虑、敏感是所有戒毒人员的共性。
吴医生表示,在强制戒毒期满后,戒毒学员出去之后,无法跟社会上的普通人交流,大部分吸毒人员还是会回到以前吸毒时的生活,一般女的就是做小姐,男的更是没有职业可谈。“每一批吸毒人员强制戒毒期满,走出戒毒所大门,我心里都会感到七上八下的。”吴医生说,她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呼吁社会能够多给这些戒毒人员一些爱心,但常常感到自己的力量很微薄。
人物特写吴献:戒毒学员的知心姐姐
吴献是古城区戒毒所的医生,同时负责女子组日常管理及组织戒毒所文艺组进行排练演出及禁毒宣传。2001年前吴献在丽江一家医院工作,后来由于戒毒所需要一名医生,于2001年1月调了过来,至今她是戒毒所里的唯一一名医生。在这里,所有戒毒人员都与她十分亲近,他们都是以兄弟姐妹相称。吴医生常对戒毒学员说的一句话是,“先做人,后做事”。吴医生教导戒毒人员做人先从孝敬父母开始,她让戒毒人员从节假日如何祝福父母,回家给父母打洗脚水等等小事做起。很多学员的父母都说,孩子从戒毒所回来之后,懂事了很多,会关心人了,也找到了自信。“对于吸毒人员,只有亲情最能感化他们”吴医生说。
最让吴医生感动的是,2005年时,一次她生病之后,回家休息了几天。回到戒毒所时,刚从车上下来,就看到所有戒毒学员们紧紧抓着铁栏杆,看着她,鼓掌欢迎吴医生回来。很多学员一见面就紧紧抱住了她,这让吴医生感动得热泪盈眶。吴医生曾经由于忙于工作,几天没和一位戒毒人员说话,这名戒毒人员就会非常想不通,和其他学员说吴医生不理他了。弄得吴医生哭笑不得。
每当一些复吸人员被派出所抓到了,他们首先就会问,吴医生现在还在戒毒所吗?一听说在,他们就觉得踏实了。
在戒毒所工作9年至今,尽管所有的戒毒人员、戒毒所民警都把她当做了一名民警,但从身份上来说,她依旧是一名工勤人员。“刚来的时候,由于有规定,工勤人员工作不满5年不能转警,等5年期满之后,转警需要考公务员,而我却因为那时还没有拿到大学文凭,因此还是不能报考公务员;等我拿到大学文凭时,年龄已经超了。另一位戒毒所管理人员说,”以前还有戒毒学员给市长写信,请求解决吴医生的身份问题,但由于政策相关规定,还是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吴医生今年38岁,祖籍在黑龙江,从小在丽江长大。从戒毒学员生活必需的卫生纸、牙膏等等小物品到吃穿住行,都是由她外出购买。每年过春节,吴医生总要把所有戒毒人员安顿好后才回去,每年都是她最晚回家过年。她说,自己曾也动摇过,也有过调出去的机会。但出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及与戒毒学员们的深厚的感情,还是坚持留了下来。她是戒毒所唯一的两名女管理人员之一。
吴医生的丈夫是金山派出所的副所长,今年儿子已经13岁了,正在读初中。每当吴医生因为身份问题而发愁时,老公和儿子都会对她说“你在戒毒所得到了幸福和快乐,这么多东西我们都得不到。”对于她在戒毒所的工作,儿子和老公都非常支持她,他们常常说,文艺组第一个是你的,第二个是我和儿子的。“儿子也常常会到戒毒所,和戒毒人员踢踢足球。文艺组到各个学校时,也常常会征求儿子的意见,最近学生们喜欢听些什么歌?老公每次来,都会买几条烟带给戒毒学员。吴医生也常常把家里的衣服、食物带给戒毒人员。
学员们都说自己是在赎罪,吴医生说自己是在积德。她开玩笑说,这么多年,希望积的德就算报不到自己身上,也能报在自己儿子身上。她曾多次被评为云南省禁毒先进个人,丽江市禁毒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等。2004年,时任公安部部长的***来视察时,也曾对她及文艺组给予了褒奖。
解密戒毒
强制戒毒的“四阶段”
强制戒毒所管理人员介绍,根据2008年6月1日实施的禁毒法的相关规定,目前强制戒毒的过程一般为两年。一般来说,一名吸毒人员被送到强制戒毒所后,会经历四个阶段的戒毒过程。
1、第一阶段为躯体脱毒,这个过程约持续四个月时间,这个时期的治疗主要以医疗为主,吸毒人员主要靠服用一种名为“脱毒舒”的药物来控制毒瘾,与此同时还会进行法律法规的教育及培训和体能活动锻炼。
2、第二阶段为心理矫正康复。这个阶段约持续六个月时间,主要是集体上课治疗,比如告诉戒毒人员如何防止复吸以及出所以后如何抵制诱惑等。
3、第三阶段为劳动康复。这个阶段从戒毒人员入所一年后开始。目前,强制戒毒所已拥有电子元件生产车间、洗涤车间,还有蔬菜大棚。“戒毒人员可以从劳动中找到自我价值,其实也是一种心理治疗。”管理人员说。
4、第四阶段为社会跟踪帮扶教育。
《清风旭日》(古城戒毒所戒毒学员作词作曲)
圣洁的月亮挂在天上,静静的金山洒满月光,秋把寒意渗入铁窗,辗转难眠的夜晚,思乡的人啊无限感伤,心随泪水流向丽江。
玉龙山下是我的家乡,小桥流水人间天堂,曾有的生活恍如一梦,想起亲人的忧伤,翘盼的目光,沉甸的期待,心如细雨梦回故乡。
故乡的风,擦拭疲惫身体,它知道我有悔恨之情,如今灵魂金山洗礼,清风教诲,旭日的温暖,笑颜盛满了信心和勇气,生命涅槃我选择坚强,勇敢攀登更高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