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但愿人长久作文700字(大全8篇)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但愿人长久篇一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难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1、查找苏轼的有关资料
2、有关教学投影片
教学时间:三教时
教学内容: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2、学习第1——3自然段
2、简介苏轼生平
四川人,北宋杰出文学家,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揭示课题
苏轼与其弟苏辙自幼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而后来长期分别,天各一方。/article/时值中秋之夜,目睹别的家人团聚,共赏明月,思念之情由然而生,然而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谛,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绝唱。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准生字读音
(2)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学生练习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4、听课文录音,(范读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事?是件什么事?
但愿人长久篇二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介绍了苏轼创作的原因,即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辙。第二段(第四至五自然段),具体描绘词的意境。第三段(第六自然段):写诗人低声吟诵新作〈水调歌头〉,交代词作已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b、 学习“文包诗”写法。c、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说教法与学法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者要借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体会亲情,领略意境。《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 学法指导: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浩月当空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十全十美悲欢离合
思念埋怨宽慰
二、细细品读,体味领悟。
1、让学生迅速读课文,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
3、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 ) 学生讨论。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4。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 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 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 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5。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2) 想到这儿,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常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3)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四、指导背诵第4-6段
五、课外延伸。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 有岂在朝朝暮暮”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六、作业设计
1、 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
2、 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思念(心绪不宁) 埋怨 宽慰
重亲情通情达理
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但愿人长久篇三
1.《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要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教者要借用现代教学媒体和自身语言的感染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有感情的品读中体会亲情,领略意境。《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 学法指导: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词语,指名读词语
浩月当空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手足情深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
思念 埋怨 宽慰
二、细细品读,体味领悟。
1、让学生迅速读课文,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
3、细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2 )学生讨论。
(2)进一步自读感悟,指名读,读出思念之情。(配乐朗读,背景音乐良宵)
4。细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学生自由发言: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3)自由练读,感悟苏轼埋怨之情源于思念之苦。引导学生读好反问句。
(4)这段后面是省略号,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有能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
5。细读课文第五六自然两段
(2)想到这儿,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常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4)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
四、指导背诵第4-6段
五、课外延伸。
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 有岂在朝朝暮暮”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六、作业设计
1、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
2、搜集一些关于”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为主题的诗词,准备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思念(心绪不宁)埋怨 宽慰
重亲情 通情达理
说板书及作业
1、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但愿人长久篇四
同学们,今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文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三、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篇五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词语。
3、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课文,能体会课文内容,理解苏轼前后感情的变化,理解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补充全诗《水调歌头》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争取、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2、 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二、教学过程
1、 指名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谈话,这首诗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在什么时候?
3、 中秋佳节,月儿圆圆,我们都会做些什么呢?
4、 可是,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的愁思。
5、 请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简单交流
1、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说)
2、 通过学生的交流,简单的整理文章的脉络。
3、 所以苏轼在这样一个团圆之夜,不禁吟诵起来……
4、 出示《水调歌头》的全文,指导学生朗读
5、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指名读
齐读
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
抄写生字新词
流利的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二、导入新课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出示全文,
2、 集体朗读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按照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来观察画面(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4、 苏轼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
自由读,体会苏轼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价
认识省略号在这里的意思
6、苏轼思绪万千,转念又想:……
出示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你能感受到此时苏轼的心情是怎样的?
7、此时,苏轼仰望明月,不禁低声吟诵起来,学生共读《水调歌头》
重点朗读诗句,说说课文那里体现了诗句。(结合课文第五自然段朗读诗句)
二、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三、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但愿人长久篇六
《但愿人长久》是一首文包诗,它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而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没有这样的情感体验,是很难真正理解苏轼由“思念”到“埋怨”再到“宽慰”的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的。今天我在教这篇课文时感觉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我创设了三个情境,引领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所以课堂较活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也达到了预设的状态。
情景一:月华如水
生:我看到了柳树静静地站立着,一阵风吹过,它随风起舞。
生:我看到了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一阵风吹过,泛起了波纹。
生:我看到了天空黑黑的。师:月亮这么圆,天空是黑的吗?生随口接上:我看到了天空没有一丝云朵。
生:我看到了小鸟躲进了窝,在和妈妈一起赏月。
生:人们围在一起吃月饼赏月亮。
师:一家人围在一起还可能说些什么呢?
生:今晚的月色真美。
生:母亲,你身体可好?师:真是一个孝子。
生:母亲,你在家寂寞吗?师:这个儿子很细心。
生:母亲,你的风湿关节炎老毛病怎么样了?师:这儿子真孝顺。
师:如果你是母亲,面对几年没见面的儿子,你会说些什么?
生: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可好?
生:孩子,你在外面吃些什么?
生:儿子,你怎么不回来呢?我每天盼呀盼,盼的就是这一天哪。
师:母子团聚,其情感人!好一副月下团聚图呀!
(创设这一情景,把学生带进了如水的月色、亲情融融的月下家常。突出一个“圆”字,为下文苏轼的寂寞做好铺垫。)
情景二:月下诗情
师:如此良辰美景,苏轼却一个人独自观赏明月,他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在思念弟弟。
师:请把文中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师:苏轼为什么思念弟弟?
生:他与弟弟分别已七年了,他们手足情深------(相机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介绍苏轼父母的去世,妻子的亡故。)
师:苏轼只有一个弟弟了,他怎么会不想他呢?他因此而心绪不宁,他会想起许多过去的事情。同样的月亮,还记得那年,也是中秋节,老父亲把我们俩叫来,坐在他的身旁边,说:“孩子们,你们的诗文做得怎样了?最近有什么好诗呀?(让学生读事先搜集好的苏轼、苏辙的诗。)
生:《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生:《和子由渑池怀旧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知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创设这一情景,旨在把学生拉回到苏轼以前一家人团聚时的热闹,借以反衬现在的凄凉、悲伤和孤独,突出思念之苦。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对月亮的“埋怨”之由来。)
情景三:夜下问月
生:他心里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责怪月亮的无情。师:怪得好,就是,怎么这么无情呢!
师:他还会怎么埋怨?
生:月亮呀月亮,你怎么偏偏就这时圆呢?
生:月亮,你太圆了,能不能不圆啊!
生:月亮,你快躲起来吧!
生:月亮,你真没人情味,你看我这么孤单,还来刺激我。
师:是呀,圆圆的月亮,那么明亮,那么皎洁,但此时在苏轼眼中却是那么刺眼,一点也不可爱了。
师:可是月亮真的是无情的吗?你觉得苏轼埋怨月亮有理由吗?
生:我觉得没理由,因为月有阴晴圆缺―――
生:我觉得有理由,因为苏轼很寂寞,他思念弟弟又不能见到他,所以就怪起月亮来了,情有可原。―――(理解“宽慰”略)
(创设这一情景,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走入词人心灵,设身处地为他着想,深入体悟苏轼因思念而怅恨,但又从怅恨之中自我宽慰、自行解脱,从而张扬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但愿人长久篇七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 师检查自读情况
(1) 听写词语。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三、课堂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看图想象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千里共婵娟!
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 、苏轼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完成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六、 课堂练习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两遍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篇八
语言文字是具有内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规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思想,在朗读中产生情感,在朗读中寻找规律,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不同的朗读,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两则案例,同样是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中一小节:
[案例一]
师:同学们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苏轼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3:我体会到大诗人在中秋佳节想念家人,又见不到家人的无奈。
……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
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师巡回被咨询。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
(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
师:噢! 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
(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
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
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学生再读,品味。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
[评析]
1、尊重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第二则案例就是这样做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体现层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思维过程是有逻辑规律、是十分缜密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第二则案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由读,明白语言的思想内容;再读,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规律等。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分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
3、渗透得法
“引而弗牵,导而弗抑。”是的,教法千万,贵在得法。第二则案例中,教师就做到了这点。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只是一个被咨询对象,会的不讲,不会的引导、点拨。呵护孩子的自信,轻点孩子的思维,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逐层深入……这样的朗读训练,对语言文字更深入透彻,更有滋有味;学生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也更加喜爱,积累运用也更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