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数据对高校管理的变革 大数据平台档案馆资料(4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数据对高校管理的变革 大数据平台档案馆资料篇一
在我国的高校中,人事档案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在编教职员工的档案,这些人员的档案是高校重点管理的内容;二是退休人员的档案;三是离职人员的档案资料。作为高校教师,往往拥有较高的学历,市场需求很大,流动性较大,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多离职人员的档案资料未能及时转走,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果按照学科门类来管理人事档案,面对庞大的信息数据,管理人员会十分吃力。虽然,在各个高校中,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均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不过,在人事档案方面,其信息化水平仍然相对较低,依然采用的是纸质形式进行归档。可见,在大数据的环境中,人事档案的信息化需要进一步建设,为了有效处理纸质档案,高校人事档案部门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2.2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业务面临挑战
现阶段看来,在许多高校中,人事档案管理还使用着传统的管理模式,教职工的档案资料主要依靠手动查询,管理效率与管理质量都很低。对于高校的人事档案,在管理的过程之中,开放性不足,服务意识较弱。通过一个人的档案,可以得知一个人的过往,在有需求的时候,可以查询,纠正错误。不过,对于传统的档案管理来说,查看档案时,手续过于繁琐,更改也十分困难。在大数据背景下,应该积极利用大数据,对人事档案的纸质档案及时归档,利用信息技术,取消手动操作模式,在云平台中,对人事档案的相关资料进行储存、准确计算有关数据,做好分析,简化人事档案的管理流程,使这项工作朝着规律化、程序化的方向发展。
2.3高校人事档案在服务人事管理方面面临挑战
对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在服务理念方面是缺失的,在管理权限方面也未能统一,没有明确的归属机构,对人事管理进行服务时,几乎都处于被动状态,人事档案不能得到高效利用率。在大数据的背景中,在云数据库中,应该针对不同的档案实施分类,并且,做好相关性的分析,在不同的信息数据间,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则无法满足数据信息多样化的要求。
3 应对策略和建议
3.1树立大数据人事档案管理理念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针对人事档案的管理现状,高校应该做出相应的转变,领导层以及相关管理人员,都应该重视档案管理工作。作为档案管理的领导层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全面认识人事档案的大数据建设的重要性,意识到这项工作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在高校的现代化建设中,将人事档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不断加快人事档案的大数据建设,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实现共同发展。不仅如此,由于大数据理念的不断深入,在高校的内部,树立大数据理念十分关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建设大数据。不管是领导层还是基层人员,都应该大力宣传大数据的管理理念,在校园内部建设大数据环境,让每个工作人员均能够具备大数据管理理念,进而推动高校的发展。
3.2加大人事档案管理资源配置与建设力度
要想进一步加大高校人事档案管理资源的配置与建设力度,首先就必须针对人事档案管理队伍进行合理地配置。对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队伍来说,不仅要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还必须要熟练掌握人事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这就需要高校高度重视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通过各种培训方案来提升人事档案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说,高校应该积极展开培训教育活动,组织不同门类、不同层面的知识体系,对照人事档案管理机构的实际要求,以及档案管理人员的实际能力,满足大数据的需求,进而实施多形式以及多渠道的培训教育活动,对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进行完善。另外,在高校中,应该积极组织一些专题学术会议,提高相应的业务交流机会,举办不同形式的网络业务学习活动,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参加开展讲座,让领导层以及基层人员能够及时了解先进的管理方法,明确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进而顺应大数据发展,高效地管理人事档案。在此基础上,在高校中针对人事档案,要对基础设施进行优化,对原有计算机设备进行更新,并且,与社会的一些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根据人事档案的实际需求,設计相应的`软件,在硬件层面、软件层面进行完善,进而改善人事档案管理质量。
3.3建立人事檔案大数据管理平台
对于每个人而言,人事档案具有重要的意义,记录着个人信息,只有足够透明,才可以有效地监督,自己也能随时了解自身的档案,避免存在错误现象。但是,由于个人档案牵涉个人隐私,需要有一定的隐私性,所以,人事档案的公开范围应该合理控制,作为知情人,要具有一定的资格,否则,不可以查看。对于透明化而言,并不是完全公开,指的是在特定的人群之内,只有指定的人物才可以公开,保证人事档案的信息安全。对于数据标准化和开放,有助于信息数据资源的有效整合。在高校中,就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应该对不同的院系、机构中的教师个人信息进行统一归纳,构建不同层次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可以统一整理高校内部的人事档案信息,实现资料的共享。不仅如此,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教职工的资料进行有效整合,针对各个院系的具体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对比,加快实现高校的可视化目标,促进高校的战略发展。
3.4加快人事档案数据库建设
为了实现高校人事档案大数据,科学可靠的原始信息是基础,在确保原始信息数据完整的基础上,还要建设基础的数据库。对人事档案的数据库进行实际建设时,应该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投入充足的人力、物力等,建设不同层级的数据库,并且,要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在数据资源方面,要储备丰富,为高校人事档案的高效管理打下基础,使其具有良好的后台数据库。对于人事档案数据库,主要随着信息的增加而不断建立,在大数据的条件下,信息管理部门十分关键,要保证数据库的信息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保证其他人事档案的安全性。由于人事档案数量不断增多,要确保录入的信息正确,不同的人事档案要科学归档,对人事档案的数据库进行优化。在现阶段看来,大多数高校的人事档案机构几乎都应用了数据库管理系统,通过foxpro、dbase以及foxbase等进行编写。在某种层面上来说,这几个系统都是根据一般操作系统延伸的,只能应用在高校内部,不能满足大数据要求,在数据的完整性以及功能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各个高校之间,可以共同开发,相互合作,创建相应的操作系统,搭建硬件平台,进而构建统一规范的云数据库,能够及时更新数据库,共享人事档案信息。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社会下,我们迎来了大数据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在教育方面,我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对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需要建设一套科学的、完整的管理体系,只有充分应用人事档案资源,才能够不断强化办学能力,为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实现稳健运营。只有这样,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才能适应社会发展,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于人事档案管理来说,在向大数据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的系统性建设,消耗时间较长。所以在高校中,作为人事档案管理机构,需要充分认识大数据带来的机遇,树立大数据理念,加快创新人事档案管理进程,实现人事档案的价值,进而“让数据发声”。
参考文献:
[1] 张慧,刘亚娟.浅析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实现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5):129- 131.
[2] 刘冬梅.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意义、研究现状与创新[j].吉首大学学报傲会科学版),2011(3):141- 143.
大数据对高校管理的变革 大数据平台档案馆资料篇二
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变革探讨论文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类信息数据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并深刻影响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各国政府、学界和企业都已开始高度关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和研究,我国政府也深刻意识到大数据的巨大作用。208月31日,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大数据战略已经逐步上升为国家意志和行为。可以预见的是,在不久的将来,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将涵盖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成为新兴驱动力。毫无疑问,大数据时代下科研创新活动将更加日新月异,在此背景下科研档案的规模和类型也将发生深刻变化,进而对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工作造成巨大挑战,但同时也给科研档案管理创新带来重要机遇。为此,深入思考和研究大数据背景下如何推进科研档案管理变革,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要求,更好地发挥科研档案的功能作用是当下档案人面对的一项前瞻性课题。
一、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及其特征
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新媒体、电子商务等的迅猛发展,科研档案数字化建设全面推进,作为科研创新活动真实记录的科研档案也初步具备了大数据特征。
1.科研档案数据规模巨大,增长迅速。当前,科研档案数据资源正呈现爆炸性增长,这主要源于“增量科研档案电子化和存量科研档案数字化”两个原因。一方面,随着信息化的推进,特别是oa办公及各种信息管理软件的广泛应用,大量的科研档案归档方式由传统的纸质归档转变为纸质电子双轨归档制;另一方面,通过扫描、翻拍纸质科研档案、照片等新兴技术,馆藏科研档案数字化进程正如火如荼地推进着。目前,科研档案数据资源呈几何速度增长,科研档案大数据在逐步形成之中。
2.科研档案数据种类繁杂,多元异构。在大数据背景下,随着数据采集、存储和挖掘技術的不断发展,科研档案资源将广泛地存在于不同的信息系统中,呈现出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相融合的发展态势。从总体上看,有以下几大类科研档案数据。第一类是科研文书档案,主要指的是各种有关科研活动的政策、法规、通知等文件材料;第二类是科研项目档案,主要指的是科学技术研究人员在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和软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具体科学研究档案;第三类是科研成果档案,主要指的是科研活动中形成,作为科研成果上报,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材料归档后形成的档案材料;第四类是科研人员档案,主要指的是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人员自身有关材料,主要包括学术背景、研究方向、科研项目、研究成果、科研获奖等相关档案。基于这四类科研档案形成的大数据具有明显的异构性,对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科研档案数据潜在价值大,但开发利用率低。作为国家和社会精心保存的历史记录,科研档案是一种最正式、最可靠、最具权威性与凭证性的原生信息资源,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在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科研档案数据管理水平有限,重保存轻利用,总体开发利用水平很低,造成巨大的数据资源浪费。原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表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1]。这样低的转化率与大多数科研成果进入了档案室(馆)作为档案保存起来,成为“独享”的内部资料有一定的关系。这种落后的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局面:一方面企业对先进科研成果的需要十分迫切;另一方面大量科研成果被“锁”在档案柜里,无人知晓。科研院所档案馆承担的服务社会的责任根本无法体现,科研档案信息共享利用不容乐观。,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对档案工作的新要求:利用档案,服务民生,服务群众。在大数据背景下,对海量的科研档案数据进行高效地开发、为资政参考、服务企业、造福民生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已经成为摆在档案人面前的全新课题。
二、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变革
大数据时代,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正在对社会管理的思维方式、管理行为、决策模式等各个环节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同样,对于科研档案管理形成的冲击和挑战自然也不言而喻。
1.收集。推进科研档案大数据化。在大数据时代,要树立大数据理念,积极推进科研档案数字化向科研档案大数据化转型,积极建设科研档案大数据这一核心资产。第一,要树立科研档案大数据理念,普及科研大(泛)档案观和科研档案大服务观。一方面,树立科研大(泛)档案观,即将科学研究创新活动中一切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数据、视频和实物等都视为科研档案,并经过加工处理成为科研档案数据;另一方面,普及科研档案大服务,即科研档案管理的理念由传统的“保藏”为主要目的转变为以“利用”为主要目的,从资料管理收藏转变为科技知识的管理和服务,形成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大服务新格局。
第二,要加强科研档案数据立法。国家主管部门应将科研档案数据开发和利用作为国家推进大数据发展战略一部分,尽快制定和实施有关大数据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先强制、后自觉地逐步冲破部门、行业、领域、学科、专业之间的藩篱和壁垒,不断规范和推动科研档案大数据的建设、开放、共享与利用。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产权、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有关问题,为科研档案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创造良好的法律和社会环境。
第三,要积极扩充科研档案的数据类别和总量。继续落实科研档案“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要求,健全完善科研文书档案数据库、科研项目档案数据库、科研成果档案数据库、科研人员档案数据库,推进科研档案管理由传统纸质馆藏模式向现代数据存储模式转变,推动科研档案数字化向科研档案大数据化转型。
2.管理。建立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在云计算、物联网与大数据的背景下,各类相关科研档案数据得以有效存储、整合、共享、利用和分析,从而形成一个包含大数据处理系统、新型知识服务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等在内的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这一平台能够为科研档案管理提供全流程、动态化管理和服务,科研人员可以处理和共享海量的科研数据,社会公众可以获取有关科研活动信息和知识,科研管理者也可以动态跟踪监管科研活动的全过程。科研档案管理大数据平台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技术实施、数据标准、共享机制、数据安全、产权保护、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而数据标准、共享机制和数据安全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三个问题。
第一,建立统一的科研档案数据标准体系。当前,由于科研档案数据本身种类繁杂,结构多元,再加上科研档案数据化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规划和监督管理,并且科研档案本身具有保密性和科研人员共享意愿的不足,导致了不同科研机构在研发或引进科研档案管理系统时各自为政,所使用的数据库、程序开发语言、档案数据行业标准和档案软件支撑平台都各不相同,科研档案管理软件的通用性较差,从而形成了大量的“数据孤岛”,为科研档案数据共享埋下了重大隐患。因此,要建设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当务之急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体系。可以从科研档案数据的采集标准、科研档案数据加工标准、科研档案数据安全标准、科研档案数据化技术标准等方面入手,针对当前的科研管理需求和科研档案开发利用需求加以补充完善,形成一个各级科研档案部门可以共享的统一的标准体系和有效的区域共享平台,从而更好地推进各类科研档案数据的共享利用。
第二,構建科研档案协同联动共享机制。一方面,转变传统单一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为科研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档案馆“三位一体”的科研档案协同管理新模式。科研档案的协同管理,就是对科研档案的管理要素、管理结构、管理职能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创造性的整合重构,实现科研档案管理各要素的最优配置和整体部署,形成“三位一体,统一规范,各司其职,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协同高效”的科研档案协同管理模式,从而对科研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保管、利用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2]。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全方位、多结构化的实时科研档案数据和历史科研档案数据,特别是隐藏于表象数据之后行为特征数据的在线收集和实时分析,为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者进行全局性的管理及决策提供支持。
第三,维护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安全。首先,要建立统一的科研档案数据安全标准,建立严格的针对科研档案管理的分级保密制度,有重点、有区分地对部分涉及机密级重要科研成果的档案,严格限制其传播范围,确保其安全性和保密性。其次,要建立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数据安全制度,防止出现非法传播、盗用等侵权行为,注明各类档案的保密级别和相应的使用范围。最后,不断提高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安全技术水平,严格定期维护和升级,确保科研档案数据不受非法侵犯、攻击和泄露,切实维护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的数据安全[3]。
3.利用。科研档案服务智能化。大数据时代是信息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的方式也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传统的科研档案服务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新要求,而是要基于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大力推动科研档案服务智能化。
第一,科研推送精准化。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人们从海量的科研档案数据中发现科学研究活动的发展动态,寻找到科学研究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走向,还可以通过个人移动终端或社交媒体,收集、储存、整理、分析科研项目和科研人员的有关信息,甚至可以关注每个科研项目的进展程度和每一个科研人员的态度、能力和思维方式,从而帮助管理者及时、准确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所需要的各种资源、指导和帮助,使科研档案管理服务真正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推送服务。
第二,科研选题科学化。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对科研档案大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从而推进科研选题更加科学化、合理化。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挖掘出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求情况,使得科研选题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化和合理化;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协助科研机构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合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使不同实体能够联合起来共享资源、共同发展。
第三,科研成果转化及时化。现今科研工作从选题开始就将研究团队已有的研究基础作为基本立足点,科研机构与科技成果需求群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往往就导致科研成果与社会实际需求相互脱离,科研成果转化率长期处于不高状态。在大数据环境下,大数据技术大量应用于科研档案大数据的开发共享,可以使科研成果与社会需求之间实现有效对接,从而促进科研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最大化发挥科研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四,科研评价体系客观化。长期以来,由于科学活动的复杂性,以及科研评价理念和方法的偏差,从科研项目的立项到科研成果的鉴定都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很难实现科研成果评价的客观公正。大数据背景下,基于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的科研评价体系,可以使科研成果评价从结果评价走向全过程动态评价,从而实现主观评价向客观评价的转变。首先,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方式不再是传统的主观经验判断方式,而是通过海量科研档案数据的动态实时分析,量化反映出研究成果所具有的地位和作用。其次,通过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可以对科研成果进行多向评价和多方评价,优化科研成果评价的指标权重,拓展科研成果评价参与主体范围。最后,通过科研档案大数据平台可以使科研成果的评价跳出结果评价的困境,真正实现过程动态评价,切实反映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水平。大数据时代正在悄然到来,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面貌,同时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大数据不仅改变着科研创新活动方式,也正在显著改变传统的科研档案管理模式。
近年来,随着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奠定了科研档案大数据管理的前期基础,可以说,当前科研档案已初步具备大数据的时代特征:规模巨大,增长迅速;种类繁杂,多元异构;数据价值大,但开发利用率低。大数据背景下,科研档案管理需发生变革,一是在科研档案收集上需要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大数据化进程,二是在科研档案管理上需要统筹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三是在科研档案利用上需要推进服务智能化。
综上,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将海量的、分散的科研档案数据收集归档完善;如何管理、开发、共享和利用多元异构的科研档案数据,解决科研档案“数据孤岛”“数据割据”问题;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深度挖掘科研档案数据潜在价值,推动科研档案服务智能化,将是档案学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张丹青.新形势下科研档案服务与共享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5).
[2]王芳展,方令超,项品辉.围绕协同创新理念,构建高校科研档案管理新体系[j].科教文汇旬刊,2014(23).
[3]杨健康,周新宏.大数据时代科研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浅议[j].办公室业务,2016(15).
大数据对高校管理的变革 大数据平台档案馆资料篇三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高校发展既面临着巨大挑战,也遇到的新的发展机遇,具有双重性。在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中,大数据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全新的管理思路。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大数据,根据人事档案的相关信息数据,积极展开收集与分析工作,不断提高人事档案的工作效率,提高人事档案的管理质量,进而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
1 大数据时代的概述
在当今社会中,学术界还未能对大数据形成一个固定的定义,不过,相关的定义存在很多的共同特性,比如:数据量十分庞大。在数据的种类方面,不仅多,还很繁杂,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会不断产生大量的数据,在信息的传递方面,显得尤为关键。当然,对于大数据而言,也并不完全像大家想象的那样,仅仅是超大容量,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理解。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量十分巨大,信息种类也较多,涉及到了各行各业,在诸多的数据之间,内在的联系也是千丝万缕的,没有明确的界限,一些数据是毫无联系的,一些数据又是密切联系的,由于这些数据的存在,进而产生了大数据,随着数据量不断增加,需要有效处理这些数据,为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生产带来诸多便利。在大数据时代中,是继物联网以及云计算之后的又一次信息技术行业的飞跃。因此,进一步提升数据处理速度是必然要求,这就需要对数据处理技术进行创新。值得注意的是:大数据的本质是创造“大价值”,而不是创造“大容量”。
对于大数据来说,主要的特点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庞大的数据量。由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当人们在操作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数据,在获取信息时,也会造成很多的数据信息。二是数据种类多样化。在大数据中,数据的类别很多,比如:文本、微博,还有以视频、二维码等形式存在的数据。三是价值密度较低。以某个角度来说,在数据量以及数据价值之间,保持着反比例的关系。随着信息数据的逐渐增值,在信息数据方面,其价值密度会越来越小。四是处理效率较快。随着数据量的不断产生,在数据传播速度方面,也得到了明显加快。所以,为了有效提升数据处理速度,应该积极优化数据处理技术。
大数据对高校管理的变革 大数据平台档案馆资料篇四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提升策略论文
摘要:文章介绍了大数据的概念及其特征,结合高校档案工作特点,分析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加强人才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 云计算 档案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手段突飞猛进。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和飞速发展,全方位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一、大数据及其特点
8月,国务院印发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大数据是以容量大、类型多、存取速度快、应用价值高为主要特征的数据集合”。文件从战略全局高度,明确了顶层设计,是指导我国未来大数据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定义,大数据是在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方面大大超出了传统的数据库软件工具处理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是以体量巨大(volume)、类型繁多(variety)、存取速度快(velocity)、价值密度低(value)为基本特征的数据集。根据大数据的概念界定及其“4v”特征,大数据并不直接或者完全意味着大价值,其应用本质是披沙沥金,关键是数据的分析、挖掘过程,以求释放大数据潜在的价值。
随着近几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信息化日益完善。高校档案具有种类多样、内容广泛,存储形式多,资源体量大、数据冗余度较高,调阅频繁、综合利用率较高等特点,与大数据特征比较吻合。大数据的海量信息、多数据类型、快速存取、低价值密度特征为高校档案信息资源的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工作既需要应对严峻的挑战,又面临崭新的发展机遇,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挑战
(1)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挑战。一定程度上说,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复杂系统和海量数据的存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问题也日趋紧迫。从实践看,网络入侵攻击、系统漏洞、网络瘫痪层出不穷,数据外泄、个人信息泄露、隐私非法传播等也时常发生。档案录入、存储、复制的信息化手段越高,安全风险越大,没有安全保障的信息化是没有存在价值的,档案管理工作尤其如此。
(2)档案处理技术与标准的挑战。与传统档案相比,数字化档案面临着归档难和分类存储问题,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电子档案成为复杂的多种档案信息的混合物,很难明确归类,相关标准亟待完善。如电子文本档案可以图文批注,可以插入音频、视频、图像等,其归属较难区分。同时,电子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既具有可控性,又有可变性特点,数据的更改、复制等很难被察觉,电子档案在复制、传播过程中,与传统档案相比,原件和复制件较难区分,给档案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3)人才缺乏。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快速发展和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广泛应用,对从业人员提供了更高的要求,档案管理工作面临人才紧缺的挑战。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专业档案人员本身就缺乏,从业者属于教辅人员,在岗位设置、职称评聘、个人发展、待遇薪酬等方面难以与教学一线相比,本身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进高素质人才。另外,传统档案管理者往往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系统软件、工具软件不熟练;而掌握信息技术的网络、系统方面人才往往不懂档案,既懂档案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非常缺乏。随着信息化手段的日新月异,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和应用,档案管理的人才瓶颈将日益突出。
2、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面临的机遇
(1)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优化提升了档案的储存保管手段。数字化、信息化的档案管理是对传统档案储存、保管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更是使档案管理有了质的飞跃。电子档案既能客服传统档案保管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弊端,也能减少因档案反复查询、借阅等容易造成的遗失、损坏等隐患,档案保管的时效性甚至能无限期延长,查询、借阅、复制等的成本甚至能忽略。信息化发展给档案管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2)易于查询、复制,更能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资源功能。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这自然已成共识。随着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档案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提供佐证和相关资料,促进规范管理和科学决策,而且随着档案信息共享的提升,“死档案”将变成“活数据”,其重要性、使用价值将获得极大提高,档案作为宝贵的信息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应用将为档案管理带来革命性的飞跃。孤立的.档案价值再大,往往只是自身价值,发挥的是“点”的效应。在互联网平台上通过联网共享,“点”联接成线,“线”编织成“网”,发挥的将是“网”的巨大效应。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更加方便,从海量数据中去伪存真,去粗存精,发现蛛丝马迹,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档案管理和档案功能将产生质的飞跃,其重要性如何评价都不为过,而且将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显现。
三、大数据时代高校档案管理提升策略
地方院校虽然在财力、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局限,但在大数据时代,在档案管理信息化方面一样能有所作为。
1、高度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高度认识、加强领导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前提。首先从思想上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认识到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的必由之路和发展趋势。真正重视档案信息化工作才能舍得投入,完善档案场馆、管理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需的软硬件设备,为档案信息化提供必要条件。
2、因地制宜,从易到难,夯实信息化工作基础
结合办学基础和学校实际,首先做好纸质档案的管理工作,建章立制,完善标准,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提高信息化处理率,逐步开展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和信息化处理,实现纸质文件、照片图纸、音像资料的数字化存储,然后从校内查询、检索、共享到网络共享和在线利用,为档案信息化打好基础。
3、强化人才培训,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
人才是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基础。通过人才引进和继续教育、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信息化水平。营造从业者专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既能引进人才,又能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陈锋,孙淼洋。大数据在高校档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7):54—55
[2]杨丹。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提升措施研究[j]。办公室业务,(9):49
[3]康胜利。大数据时代档案管理工作刍议[j]。档案,2015(11):58—59
[4]汤亚男。大数据环境下档案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档案,2015(12):167—169
[5]崔洁。大数据背景档案管理工作的挑战与机遇研究[j]。科教文汇,(2):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