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人教版(优秀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人教版篇一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三单元是前两个单元的逻辑延伸,也是第四单元的逻辑起点。本框题与前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在“文化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中华文化”的个性,因此本框题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框题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学习本框题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课程标准】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根据课程标准和参照考纲考点,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并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是其特有的包容性。
2、能力目标:通过阐释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文化相关问题的理解,初步具备综合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确立依据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确立依据:考纲要求基本知识点,学习以后知识的基础。
2、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确立依据:因为对该问题的理解需要相当的文化素养,而对高二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起点大多是历史书本,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跳跃,确有一定障碍。
关于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将在教学过程中呈现。
中华文化所涉及范围甚为宽广,学生的知识面有限,大部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长期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对其他地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认识基本是来自书本,没有亲身体验,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一)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习方法:合作学习法
(一)导入新课
问题情境导入:
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中华文化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博大精深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通过问题情境进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第一环节: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多媒体展示图片:京剧、唐诗、园林建筑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领会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独特性。
探究一:自主阅读课本66-67页的有关内容,请从我国的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来谈谈是如何见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
此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文学艺术及科学技术上的成就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展示典型的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图片,再次感受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此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历史文化知识来来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第二环节: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探究二: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对比
我把搜集到的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设计问题:你能说说广西山歌、采茶戏和广东粤剧的特点及差异的成因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去考虑,说出戏种的差异;探究造成差异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有意识地充分挖掘学生相对熟悉的乡土资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引导学生说出各地戏种的相似点;探究其原因。
【设计意图】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对不同戏种差异成因的分析来总结它们的相似性,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最后得出结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渐趋融合;同时,受历史、地理、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区域性)
第三环节: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通过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和民族节日,让学生感悟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此基础上学生探讨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设计意图】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性和自信心。
经过前面的铺垫,在此时引出最后一个知识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可尝试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或者由教师来展示)
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是教学的难点,我除了要讲清教材知识外,还要进一步解释与阐明,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解,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
(三)本课小结
一句话总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让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欣赏京剧《贵妃醉酒》片段升华情感。
独特性
表现
区域性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民族性
原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课的构思,有什么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老师给我提出修改的意见,谢谢!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人教版篇二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是依据课标“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文化认同感、了解传统美德”的.要求编写的。作为“融入民族文化”一课的第一框、本框的学习主要让学生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并自觉做中华民族精神弘扬者(第二框和第三框将要学习的内容);这一框题的内容还是九年级思想品德课“文化篇”的开篇。所以说、这一框题的学习在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本框题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感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理解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能力目标:能运用史实说明与汉字相关联的中华文化、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中华文化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并能积极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
3、教学重难点
本课内容比较抽象、且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思想上忽视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因此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感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确定的教学难点是:做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初中学生正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现状、学生盲目跟从外来文化、漠视民族文化、造成混乱的价值取向、因此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化为爱国行动显得非常必要。
思想品德课程性质的“实践性”、“人文性”特点要求课程实施过程中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因此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达成教学目标。
按理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应该符合常态课的要求、但是由于这一框的内容浩瀚而庞杂、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有较高的要求。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我们的预期有较大差距。为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我将在课前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并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甄别与筛选。
我的具体教学流程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周杰伦《青花瓷》的音乐声中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一课的课题很大、但课堂导入的切入点要小。学生对周杰伦的《青花瓷》很熟悉、用周杰伦的《青花瓷》—瓷器china—中国china—中国文化的导入学生较容易接受。
(二)体验感悟、达成目标
本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我将从以下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1)说“名”释“意”——感受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媒介“汉字”的魅力
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交流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从我们的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说起、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讲述自己姓名所包含的寓意、贴近学生实际、用名字来说文化、共同感受汉字的魅力。用汉字说文化是为了强调汉字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最重要载体、同时也为第二部分—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作好铺垫。
(2)中华文化大家谈——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师在课前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确定一个探究课题。学生可以从课本上列出的孔子、京剧、长城、敦煌壁画、编钟、算盘、地动仪、武术八个方面选择性地进行探究、也可以选择其它内容进行探究。教师应做好协调工作、避免学生探究内容的“撞车”、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领域的知识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从而提高学生的相关素质与能力。学生可能讲得并不完整、这时教师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补充、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性。
(3)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保护传承中华文化我有责
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础上、师生近距离地了解镇江文化。教师重点介绍镇江西津古渡文化、了解西津古渡文化的内涵及价值、以及镇江市对西津古渡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学生畅谈镇江近年来在城市改造进程中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具体实例。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举例。
学生思考: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是否相矛盾?
师生交流并得出结论。学生对我市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镇江文化其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作为镇江人、有必要了解镇江本地的文化、在感受镇江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肩负起传承镇江传统文化的重任。通过研讨城市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自觉投身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总结归纳、拓展延伸
以班级为单位、给镇江市有关部门写一封倡议书、提出保护镇江文化遗产的一些举措。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说课稿人教版篇三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与本框一起分别介绍了中华文化的两个基本特征。它在第一、二单元介绍“文化的共性”的基础上,过渡到三、四单元“中华文化”的个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学好本框至关重要,它是高考的重要考点。
高二学生已经参与了不少的文化生活。但由于其正处在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文化生活的参与还比较盲目,缺少理性思考,本课的重点是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包容性;包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学生的认知起点绝大多数都是由历史书本所得,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对于学生来说,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只是只鳞片甲,要学会分析传统文化,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这一课标的要求还有难度。再则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的跳跃也有一定障碍。同时学生辨识社会现象、合作、表达能力等方面也有待加强。所以,在本课中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诗歌等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
【重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
各民族文化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电子白板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演示,同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凸显生本理念。
下面,主要谈谈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说第六课第一框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从动态角度跨越千年,展现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激励青年学生再创新辉煌,那么本框则主要从静态视角呈现中华文化的厚重。所以我导入新课时精选了多领域的代表性图片(北京故宫、徽派建筑、针灸、瓷器、《红楼梦》、《淮南子》、戏曲、少数民族舞蹈等等),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给学生留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初步印象,走进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由于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内容相对简单,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已掌握了较多这方面的实例,所以教师只需注意引导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为重点,畅谈中华文化的独特一面及其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从而总结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最后多媒体显示国外著名学者的一些评价,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播放《吴越文化》及《滇黔文化》的相关视频,指导学生对这两种文化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区域文化之间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却能和谐共处于中华文化之中,这说明了什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为最终彻底解决难点“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做了铺垫。
3、多媒体继续展示石窟艺术、民族文学等,学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成就的过程中不难得出结论: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由此进入第三目“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合作探究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学生调动已有历史知识储备和课前搜集的材料分组交流:历史上在思想文化方面,对诸家学说所采取的兼收并蓄的学术主张;中国文化长期吸收周边少数民族的哪些优秀文明;在对待外域文化上,中华民族是否敞开博大胸怀扬弃吸收。
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从现代找出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开放心态和中华文化非凡融合力的例子。这样可增添几分时代气息,更好地服务于当下实践。其次,在双向互动中,引导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将以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明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以及包容性对中华文化形成、发展乃至续写辉煌的作用与意义。从而突破难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根据板书回忆本科所学知识,并再次强调重难点知识。
《红对勾》相应的练习。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具体设计如板书所示。
板书设计: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