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与方法(3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与方法篇一
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章的倾向性,在此基础上再去翻译,当事半功倍。如不知全文大意,不知作者褒贬态度,缺少语境意识,译文就可能失于准确。
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
如果将“夺”译为“抢夺”,从字面上看很通顺,但想到两人的身份均是朝廷重臣,而抢一份草稿不符合他们的身份特征,结合上下文语境就知道,上官大夫和屈原所代表的政治集团不同、执政主张不同,“夺”应译为“更改”。如果能注意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褒贬态度,本句还可以更精确地译为“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强行更改它,(可是)屈原不答应”。
实词理解为根本,词类活用必译出
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语义及特殊用法,是读懂文言文,顺利进行翻译的基础。
逐字对应重直译,古今异义词语替
文言文考查强调逐字对译,所以切不可漏字,尤其是实词。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如果译为“公子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帮助,不想独自活着而让赵国灭亡,于是就约请宾客们驾着百余辆车,想去和秦军拼命,和赵国一起去死”。看似通顺,其实三处加点字均未译出,第一处“自度”应为“自己考虑”,第二处“约”应为“整治”,第三处“以客”是“率领着门客”或“凭借(这些)门客”。
注意句式之特点,增删调换不可少
文言文中有大量语句与现代汉语的语法顺序不符,我们称之为文言特殊句式,此处主要谈一下翻译中如何处理特殊句式问题。我们概括为四个字“增删调补”。
1.“增”是增加语句中省略掉的成分,古文用语减省,经常省略些成分,有时还是主要的成分,译时要补出。
例:永州之蛇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此句补齐主语后的文句应是“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如果不能补齐这些省略的成分,就很可能翻译成“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就全都死了;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毒蛇的办法”。
2.“删”是删去不必要的词语,文言翻译时大致有三种词语可以删去。
一是删去无意义的虚词,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译成“沛公的侍卫樊哙”即可,语尾助词“者也”不用翻译。但不是说一切语气词都不译,如“夫战,勇气也”中的“也”字,最好译出——“打仗,靠的是勇气啊”。
二是删去偏义复词中的衬字,如“冀缓急或可救助”(《谭嗣同》),“缓急”意在急,“缓”为衬字,翻译时删去。
三是删去同义连用中的一个词,如“许诺”“允诺”“即已”“忤逆”“亡去”,等等。
3.“调”是指将文言语句的成分按现在汉语语法进行调整。比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如果看不出这是疑问句的宾语前置句,不把它调整为“沛公在安”的语序,就可能翻译乘“沛公哪里在”。
多数时候不调整语序并不会造成句意理解的错误,但考试时是要扣分的。比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如果不调整语序,直接翻译为“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劲”,意思正确,但没有达到“达”的要求。
4.“换”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将古汉语的一些说法换成现代汉语的说法,典型的如“吾”换成“我”,“汝”换成“你”;二是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古汉语多是一字一义,现代汉语则双音节化倾向非常明显。如古汉语的“求思”二字译成现代汉语为“探索、思索”。
遇有特殊的语句,还常会综合运用增、删、调、换等方法,如“公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就要综合运用增/调两种方法,将语句变化成“公视廉将军与秦王孰(威)”,然后再翻译。
人地馆名原样存,虚词因句定意义
古汉语中经常出现一些官名/地名/年号/器物等名词,翻译时可保留,如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洗马等都不用翻译。
虚词能译出的要译出,如表示“的”的“之”,表示反问的“其”,作为关系连词的虚词,作为介词的虚词等,但是表示特殊句式结构的词就不要翻译,如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关系的“之”,表示定语后置的“之”,表示提宾的标志词“之”“是”等。
文化常识多积累,专有名词要译出
影响句子理解的有关文化历史知识的转悠名词一定要译出,如“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张衡传》)一句中的“下车”一定要翻译成“到任”。“琴瑟不调”一定要译出“夫妻感情不和”,“入秋闱”要翻译成“考中乡试举人”,不能翻译成“进入了秋天的宫殿”。此外,“致使”是“退休”,“乞骸骨”是“申请退休”等,都要有所了解。
直译不通辅意译,信达雅工重流利
有些文言词句确实不能直译的可以考虑辅以意译的方法。
例: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谭嗣同传》)
此句是谭嗣同对梁启超说的话,如果直译为“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程婴、杵臼,月照、西乡,我和您分别充当他们”,不是不可以,但是原文的程婴、杵臼、月照、西乡的典故意思没有翻译出,生死关头谁选择什么没有译出,因此这句就应辅以意译为“现在康先生的生死不能预料,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变法而死,你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变法出走以图将来”。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与方法篇二
文言文言简意赅,故省略成分现象较突出。文言文翻译的增补法,就是要把语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补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兼语和介词、中心词等,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中就省略了主语“异蛇”,翻译时如果不增补齐全,意义就不太明确。特别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语和兼语,不增补全句子成分就译成“叫进来,让拜见夫人”,直接译出来,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补后的句子应该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译成“左光斗叫史可法来自己家里,让他拜见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调换法】
文言文中许多句子结构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经常出现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统称倒装句),如果原封不动地按照原句顺序翻译出来,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琵琶行并序》)译成了“曾经学习弹琵琶向穆、曹两位乐师”,让人不知所云,调换成正确的语序“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后就译为“曾经向穆、曹两位乐师学习弹琵琶”。
【留借法】
【删减法】
文言文虽以言简意赅见长,但有时为了表情达意,会增加一些字词,删减法就是把多余的文言词语删除。有两种情况较常见:一是偏义复词或同义连用中,要删除这些词中陪衬的词素。像“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中的“异同”就是偏义复词,意义偏重在“异”字上,翻译时要把“同”字删去,译为“不应当有所不同”。类似的有“死生,昼夜事也! ”(《〈指南录〉后序》)、“我有亲父兄”(《孔雀东南飞》)等,都偏重在加点的词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无实义的句首发语词或句中助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删去不译。如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中加点的“盖”字就不用翻译。
【互联法】
文言文中有时把几件事情(或几条线索)中相关的词语并列在一起,或相互呼应、相互补充,或起强调作用,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叫互文并提修辞手法,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并不是说“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而是说“秦汉时期的明月啊秦汉时期的边关”。翻译这类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应、补充或并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层意思一层意思进行翻译——即“联”。像“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序》)、“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到影。 ”(《三峡》)之类的句子翻译都要注意到这一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解题技巧与方法篇三
1.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2.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翻译这个文言虚词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
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
4.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
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
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
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