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篇一
知识目标
理解盐类的水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盐类的水解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盐类的水解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教学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 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 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 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 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 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 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 ,因而 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 、 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 ”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题:盐类的水解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教学设计
1.采用实验手段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实验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1)用蒸馏水配制 溶液, 溶液, 溶液。
(2)用 试纸测定三种盐溶液的 ,并记录:
:
教师设疑:(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2.盐类水解实质
教师通过对强碱弱酸所生成盐的水解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盐溶液是碱性,溶液中 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 是从哪来的呢?
盐溶液呈酸性,溶液中 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 是从哪来的呢?
3.引导归纳盐组成与其水解和溶液酸碱性的内在联系。
教学步骤
(一)知识准备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可以理解盐可以由相应的酸和碱反应生成)
(二)引入新课
1.准备四种盐溶液。分别测定它们 。并作记录:
溶液酸碱性分析
(1) 溶液。
(2) 溶液。
(3) 溶液。
(4) 溶液。
2.根据现象引导思考:
(1)盐溶液是否一定都呈中性?从实验现象你认为哪些盐溶液可呈中性?
(2)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呢?
(3)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3.点题
本节讨论的盐类水解知识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1)盐类水解实质:
① 溶液(弱碱强酸盐,水溶液 ,呈酸性)
(盐电离强电解质电离是完全的)
(水电离,弱电解电离是部分的,可逆的)
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 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
水解方程式:
水解离子方程式:
② 溶液(强碱弱酸盐,水溶液 ,呈碱性)
(盐,弱电解质,完全电离)
(水,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
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分子,使溶液中 减少,促使 的电离,从而使溶液中 增大,溶液呈现碱性。
③ 溶液
(盐,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由于 结合 的能力与 的能力相当,使溶液中 与 仍相等,所以溶液呈中性。
(三)随堂练习
1.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可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的是( )
a. b. c. d.
2.判断下列盐类水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b.含有弱酸根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盐溶液的酸脓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和碱的相对强弱
d.碳酸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碳酸根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两倍
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含微粒种类最多的是( )
a. b. c. d.
4.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5.为了使 溶液中 的比值变小,可加入的物质是( )
a.适量盐酸 b.适量 溶液
c.适量koh溶液 d.适量khs溶液
(四)总结、扩展
1.盐类水解的实质
在溶液中,由于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 和 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性、碱性或中性。
2.盐类水解的类型和规律
(1)通常盐类水解程度是很小的,而且是可逆的。
(2)水解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①强酸弱碱生成的盐水解:溶液呈酸性,是弱碱的阳离子水解生成对应的弱碱,使溶液显酸性。如: 等。
②强碱弱酸生成的盐水解,溶液呈碱性,原因是弱酸根发生水解,生成对应弱酸,使溶液显碱性,如: 等。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如 等。
④弱酸弱碱盐强烈水解。(此内容大纲不作要求,不宜向学生补充)
a.酸强于碱,显酸性,如 ;
b.碱强于酸,显碱性,如
c.酸碱相当,显中性,如
⑤弱酸酸式盐水解:取决于酸式酸根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相对大小。
a.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如 等。
b.若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溶液呈碱性,如 等。
3.扩展
氮、磷、钾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洗衣粉中加入由磷酸脱水制得的多磷酸的钠盐作配料,能起到软化水的作用,但使用此类洗衣粉会造成水质污染。
(1)试简述污染水质的原因。
(2)某种无磷洗衣粉中加入了硅酸钠作配料,试说明这种配料的有关性质和作用。
一、盐的组成类别
1.强酸强碱盐:如 等;
2.强酸弱碱盐:如 等;
3.弱酸弱碱盐:如 等;
4.弱酸弱碱盐:如 等;
二、实验测定盐溶液的 是不是都等于7
1.测蒸馏水 ;
2.测 溶液 ;
3.测 溶液 ;
4.测 溶液 值。
列表比较:
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盐溶液的(2)(3)(4)三种溶液 会有显著差异呢?
:强酸强碱盐 ;
:强碱弱酸盐 ;
:强碱强酸盐 ;
剖析原因:写出离子方程式及方程式。
与 电离出来 结合成弱电解质
破坏了水电离平衡,减少水电离,使溶液中 浓度增大,碱性增强。
与 电离出来的 结合生成弱碱 ,破坏了水电离平衡,促使水电离,使溶液中 浓度增大,酸性增强。
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只电离。溶液显中性。
三、引出水解定义,归纳水解一般规律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 或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水解。
2.水解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篇二
目标: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与水解平衡移动。
2.盐类水解的应用。
设计:
1.师生共同复习巩固第一课时相关知识。
(1)根据盐类水解规律分析
醋酸钾溶液呈 性,原因 ;
氯化铝溶液呈 性,原因 ;
(2)下列盐溶于水高于浓度增大的是
a. b. c. d.
2.应用实验手段,启发思维
实验1.在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分析为什么?将溶液分成二等份装入二支干净试管中,一支加热,另一支保持室温,进行比较。
现象 ;
原因分析 ;
实验2.将新制备的 胶体中,分装于二支试管中,一支试管加入一滴盐酸,与另一支试管对照比较。
现象 ;
原因分析 。
过程: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
组成盐的酸根对应的酸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碱性就越强, 越高。
组成盐的阳离子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程度也越大,酸性就越强, 越低。
2.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1)温度:盐的水解是吸热反应,因此升高温度水解程度增大。
(2)浓度: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越大;
盐浓度越大,水解程度越小。
(3)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呈酸性的盐溶液加入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使水解,若加酸则抑制水解。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根据盐的组成及水解规律分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作为常规判断依据。
例题: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分析: 溶液是显酸性?还是显碱性?为什么?
2.比较溶液中酸碱性的相对强弱。“越弱越水解”
例题:分析 溶液与 溶液的碱性强弱?
∵ 的酸性比 酸性强。
∴ 水解程度大于 水解程度。
∴ 溶液碱性强于 溶液碱性。
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
电解质水溶液k存在着离子和分子,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定量关系。也存在量的大小关系。
(1)大小比较:
①多元弱酸溶液,根据多元酸分步电离,且越来越难电离分析。如:在 溶液中, ;
②多元弱酸正盐溶液,根据弱酸根分步水解分析。如:在 溶液
中, ;
③不同溶液中同一离子浓度的比较要看溶液中其他离子对其影响因素。
④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比较,要进行综合分析,要考虑电离、水解等因素。
(2)定量关系(恒等式关系)
①应用“电荷守恒”分析:
电解质溶液呈电中性,即溶液中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与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相等。如 溶液中,阳离子有 和 ,阴离子有 , ,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有:
②应用“物料守恒”方法分析。
电解质溶液中某一组份的原始浓度(起始浓度) 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如:晶体 中,
在 溶液中:
例题分析:
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中不正确的是:
a.
b.
c.
d.
解题思路:
溶液中存在二个守恒关系
a.电荷守恒,即
…………(1)
b.物料守恒,即晶体中:
在溶液中s元素存在形式有三种: , 及
∴ ………………(2)
将(2)-(1)得
综上分析,关系正确的有a.c.d。答案:[b]
随堂练习
1.在 溶液中存在的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2.为了除去 酸性溶液中的 ,可在加热搅拌下加入一种试剂过滤后,再加入适量盐酸,这种试剂是( )
a. b. c. d.
3.下列各物质中,指定微粒的物质的量为1:1的是( )
a. 中的 和 b. 的纯水中 和
c. 中电子和中子 d.明矾溶液中 与
4.下列溶液加热蒸干后,不能析出溶质固体的是( )
a. b. c. d.
总结、扩展
1.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其影响原理。
2.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
(1)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除去 溶液中混有的 。
3.扩展
泡沫灭火剂包括 溶液(约1mol/l), 溶液(约1mol/l)及起泡剂。使用时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溶液和 溶液的体积比约是 。若用等体积、等浓度的 溶液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若用固体 代替 溶液,在使用时也喷不出泡沫,这是因为 。泡沫灭火器内的玻璃筒里盛硫酸铝溶液,铁筒里盛碳酸氢钠溶液,不能把硫酸铝溶液盛在铁筒里的原因是 。
设计:
1.水解的一般规律
(1)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可作为盐溶液性质(酸性或碱性)的常规分析方法。
(2)越弱越水解。
①碱越弱,对应阳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酸性越强,对应弱碱阳离子浓度越小。
②酸越弱,酸根阴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碱性越强,对应酸根离子浓度越小。
(3)水解是微弱的。
(4)都强不水解。
2.外界条件对盐水解的影响
(1)温度(实验1)
(2)溶液的酸、碱性(实验2)
3.盐类水解利用
(1)应用水解知识,配制某些盐溶液。如配制澄清 溶液。方法:加酸( ),抑制 水解。
(2)除去溶液中某些杂质离子:如 溶液中混有杂质 。方法:加热,促使 水解,使生成 除去。
4.典型例题
5.扩展
探究活动
探究实验
本节中以“是否盐溶液都显中性?”为设问,以实验探究形式引入,在本节课后,也可做进一步的探究活动,如:在了解正盐溶液的酸碱性的本质后,提出问题“酸式盐的水溶液是否都显酸性?”
用ph试纸分别测 nahso4、 nahso3、 nahco3三种溶液的ph值,找出答案,并讨论分析原因。
分析:结果是有的酸式盐显酸性,有的酸式盐却显碱性,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讨论分析,拓宽知识面,活跃学生思维。
探究习题
一题多变
原题 :在氯化铵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cl-]>[nh4+]>[h+]>[oh-] (b) [nh4+]>[ cl-]>[h+]>[oh-]
(c) [ cl-]=[nh4+]>[h+]>[oh-] (d) [nh4+]=[ cl-]>[h+]>[oh-]
变题一:100毫升0.1摩/升盐酸与50毫升0.2摩/升氨水溶液混和,在所得溶液中( )
(a) [cl-]>[nh4+]>[h+]>[oh-] (b) [nh4+]>[cl-]>[h+]>[oh-]
(c) [cl-]=[nh4+]>[h+]>[oh-] (d) [nh4+]=[cl-]>[h+]>[oh-]
变题二:将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和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 [nh4+]>[cl-]>[h+]>[oh-] (b) [nh4+]>[cl-]>[oh-]>[h+]
(b) [cl-]>[nh4+]>[h+]>[oh-] (d) [cl-]>[nh4+]>[oh-]>[h+]
变题三:一种一元强酸ha溶液加入一种碱moh反应后,溶液呈中性,下列判断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的碱过量 (b)酸与碱等物质的量混和
(c)生成的盐不水解 (d)反应后溶液中[a-]=[m+]
答案:
a; a; b; d。
点拨:通过改变设问角度,改变化学过程,改变或增减已知条件,能大大提高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一题多变有效的两种形式为:⑴对同一知识点,按思维层次递进一题多变。⑵对同一知识点进行题型变换和条件变换。
上题中,按照思维层次的递进原则进行设计,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篇三
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本质,及盐类水解对溶液酸碱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
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对盐类水解的应用有大致的印象。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如对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建立起“事物变化,内因是决定因素,外部因素是变化的条件”的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观。
;
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前面所学的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将直接影响对本节内容的学习。
教材密切联系上一节,引导学生联想盐溶液是否呈中性。并通过〔实验3-1〕来回答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组成该盐的酸或碱的强弱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把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联系起来,为分类讨论奠定了基础。
在分类介绍时,重点说明盐类电离产生的弱酸或弱碱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所产生的影响,并配以形象化的示意图,使学生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是本节重点。之后,教材提及强酸可碱盐不水解,并简单说明其溶液呈中性的原因。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前两类盐水解的本质。关于弱酸弱碱盐的水解,大纲没有要求。
关于教材第二部分内容——盐类水解的利用,大纲只要求a层次,但在具体讨论盐类水解的利用的实例时,往往涉及到盐类水解的本质以及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通过分析,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教法建议
关于盐类水解
本内容是对所学的电离理论、水的电离平衡、平衡移动原理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中注意引导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本节的有关问题。
1.关于盐类水解的引入,可采取探究讨论的形式。结合上一节知识,提出问题。将课本中的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指导下,由学生操作。
由实验结果展开讨论:
(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从而使学生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盐的组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2.盐类水解的本质
以 的水解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说明盐类水解的本质。
(1)提出问题:①在 溶液中存在几种电离?
② 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③为什么 溶液显酸性?
(2)分析讨论:通过上述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运用电离理论和平衡移动原理展开讨论,使学生理解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 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并引出盐类水解的定义。
并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分析接下来的几种盐的水解。
与水电离的 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醋酸,使水的电离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逐渐增大,直至建立新的平衡,结果, ,因而 溶液显碱性。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分析时可利用图3-10帮助学生理解,或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盐类水解的过程,使更加生动形象、直观。
通过分析,总结出盐类水解的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3.关于正确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l)找出盐类组成中发生水解的离子,直接写出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也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水解的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为使学生明确这一点,可让学生仔细观察 、 溶于水时的现象。
(3)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离子方程式中一般用“ ”号。
(4)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第一步较容易发生,第二步比第一步难,水解时以第一步为主。
(5)安排适当的课内外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熟练地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
关于盐类水解的利用
包括两个方面介绍。一是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二是讨论盐为水解知识的应用。
分析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指出主要因素是盐本身的性质;外界因素主要有温度、浓度及外加酸碱等因素。
盐类水解知识的应用,通过对一系列分类实例的讨论分析,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盐类水解原理和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设计方案一
课题:
重点:理解盐类水解的本质
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设计
1.采用实验手段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实验可在指导下由学生完成)
(1)用蒸馏水配制 溶液, 溶液, 溶液。
(2)用 试纸测定三种盐溶液的 ,并记录:
:
设疑:(1)为什么三种盐的水溶液有的呈中性?有的呈碱性?有的呈酸性呢?
(2)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2.盐类水解实质
通过对强碱弱酸所生成盐的水解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强酸和弱碱所生成盐的水解。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盐溶液是碱性,溶液中 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 是从哪来的呢?
盐溶液呈酸性,溶液中 增大?为什么会增大呢? 是从哪来的呢?
3.引导归纳盐组成与其水解和溶液酸碱性的内在联系。
步骤
(一)知识准备
酸+碱=盐+水(中和反应,可以理解盐可以由相应的酸和碱反应生成)
(二)引入新课
1.准备四种盐溶液。分别测定它们 。并作记录:
溶液酸碱性分析
(1) 溶液。
(2) 溶液。
(3) 溶液。
(4) 溶液。
2.根据现象引导思考:
(1)盐溶液是否一定都呈中性?从实验现象你认为哪些盐溶液可呈中性?
(2)为什么盐溶液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呢?
(3)同呈中性的 和 其实质是否相同呢?
3.点题
本节讨论的盐类水解知识帮助我们来解决这些问题。
(1)盐类水解实质:
① 溶液(弱碱强酸盐,水溶液 ,呈酸性)
(盐电离强电解质电离是完全的)
(水电离,弱电解电离是部分的,可逆的)
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促使水的电离,使溶液中 增大,从而使溶液呈酸性。
水解方程式:
水解离子方程式:
② 溶液(强碱弱酸盐,水溶液 ,呈碱性)
(盐,弱电解质,完全电离)
(水,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
由于生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 分子,使溶液中 减少,促使 的电离,从而使溶液中 增大,溶液呈现碱性。
③ 溶液
(盐,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由于 结合 的能力与 的能力相当,使溶液中 与 仍相等,所以溶液呈中性。
(三)随堂练习
1.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可使水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的是( )
a. b. c. d.
2.判断下列盐类水解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b.含有弱酸根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盐溶液的酸脓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和碱的相对强弱
d.碳酸溶液中氢离子物质的量浓度是碳酸根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的两倍
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含微粒种类最多的是( )
a. b. c. d.
4.下列各组离子,在强碱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 b.
c. d.
5.为了使 溶液中 的比值变小,可加入的物质是( )
a.适量盐酸 b.适量 溶液
c.适量koh溶液 d.适量khs溶液
(四)总结、扩展
1.盐类水解的实质
在溶液中,由于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 和 生成弱电解质,从而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酸性、碱性或中性。
2.盐类水解的类型和规律
(1)通常盐类水解程度是很小的,而且是可逆的。
(2)水解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
①强酸弱碱生成的盐水解:溶液呈酸性,是弱碱的阳离子水解生成对应的弱碱,使溶液显酸性。如: 等。
②强碱弱酸生成的盐水解,溶液呈碱性,原因是弱酸根发生水解,生成对应弱酸,使溶液显碱性,如: 等。
③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溶液呈中性,如 等。
④弱酸弱碱盐强烈水解。(此内容大纲不作要求,不宜向学生补充)
a.酸强于碱,显酸性,如 ;
b.碱强于酸,显碱性,如
c.酸碱相当,显中性,如
⑤弱酸酸式盐水解:取决于酸式酸根的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相对大小。
a.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如 等。
b.若电离程度小于水解程度,溶液呈碱性,如 等。
3.扩展
氮、磷、钾是植物生长的重要营养元素,洗衣粉中加入由磷酸脱水制得的多磷酸的钠盐作配料,能起到软化水的作用,但使用此类洗衣粉会造成水质污染。
(1)试简述污染水质的原因。
(2)某种无磷洗衣粉中加入了硅酸钠作配料,试说明这种配料的有关性质和作用。
设计
一、盐的组成类别
1.强酸强碱盐:如 等;
2.强酸弱碱盐:如 等;
3.弱酸弱碱盐:如 等;
4.弱酸弱碱盐:如 等;
二、实验测定盐溶液的 是不是都等于7
1.测蒸馏水 ;
2.测 溶液 ;
3.测 溶液 ;
4.测 溶液 值。
列表比较:
提出问题:为什么都是盐溶液的(2)(3)(4)三种溶液 会有显著差异呢?
:强酸强碱盐 ;
:强碱弱酸盐 ;
:强碱强酸盐 ;
剖析原因:写出离子方程式及化学方程式。
与 电离出来 结合成弱电解质
破坏了水电离平衡,减少水电离,使溶液中 浓度增大,碱性增强。
与 电离出来的 结合生成弱碱 ,破坏了水电离平衡,促使水电离,使溶液中 浓度增大,酸性增强。
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只电离。溶液显中性。
三、引出水解定义,归纳水解一般规律
1.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电离出来的 或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水解。
2.水解一般规律:
谁弱谁水解:水解离子一定是盐电离出来的弱离子(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谁强显谁性:碱强显碱性,酸强显酸性。
都强不水解。
都弱都水解(了解就可)
盐类的水解第一课时教学反思篇四
前几天,听了《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盐的水解”(第1课时)的公开课。“盐的水解”是公开课、研究课的热门课题。
多数教师,第1课时(盐类水解概念的形成)的教学,大都按教材的编写程序设计。先是复习溶液酸碱性的概念和测定方法,而后从实验入手,用实验显示某些盐的水溶液呈现酸或碱性,另一些则呈中性。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探究与学习欲望。而后对比几种盐的组成特点和它的水溶液的酸碱性,归纳盐的组成类型与其水溶液酸碱性的对应关系。而后教师应用学生已学知识,讲解、分析某些盐溶液呈现酸(碱)性的原因,阐述盐水解反应的本质,讲解并练习盐水解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由于教材思路与教学思路一致,学生听课也觉得顺畅,学起来也不觉困难,易于做好组织教学。从实验入手,对宏观现象进行微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是与一个好的教学策略。但是,教学实践也显示,如果教学中教师只是按“实验观察---提出问题---讲解---练习”的程式序走,不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把已学知识和新的实验事实联系,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的因果关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讲解,还不可能真正理解所要学习的概念。
许多老师从自身的教学经验中也意识到,学生在听老师讲解,“顺着老师给的秆子爬‘,似乎懂,如果缺乏知识的内化过程,并不会真正理解、掌握。遇到问题,会经常出错。为提高教学效果,流行的方法是,在讲解之后,用一些通俗易记的口诀,让学生通过记忆和反复的练习,记住所谓的“水解规律”。例如:“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切不说,这样的口诀,不尽科学,表述不规范,不利于帮助学生通过思考认识盐的水解过程、理解盐水解反应的本质。因此,口诀背了,不少学生仍然不理解“为什么弱酸强碱生成的盐水解,而成碱性?”还有一些学生老是怀疑:“碳酸钠在溶液中水解了,那碳酸钠溶液中吗?” 更多的学生书写盐水解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总会错用等号。
问题在于这样的教学程序,过于“顺畅”,阻碍学生正确理解水解本质的前概念没有得到暴露,更没有得到纠正,还可能在学习中衍生了一些糊涂认识。仅如,片面认为“有弱酸生成,溶液就呈酸性”,把盐水解反应简单的看成“就是弱离子与水中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以为溶液中不再存在水的电离平衡,甚至认为“溶液中不再存在盐的弱离子了”。
这些问题,虽然可以靠事后补充讲解、释疑解惑的方法或纠错训练来解决。有没有可能采取另外的教学设计,把问题解决在发生之前呢?
水解反应概念的理解、掌握,有赖于以下三个思维历程的演进:
①已有知识块的准备:(未溶解盐的)水中含浓度极小且相等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存在电离平衡,如果人为改变水中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比如溶解入酸或碱),水的电离平衡就发生移动,氢离子、氢氧根离子的平衡浓度将发生改变;
②从实验现象发现问题:某些正盐中虽然不含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它溶入水中,却也能造成溶液中水电离出的原本等浓度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变得不再相等,使溶液呈现弱的酸或碱性。这是为什么?
③调用已有知识做分析、思考,得出结论: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在于,这些盐虽然没有在溶液中电离出h+ 或oh-,但由于它们的组成离子中有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的金属(铵根)阳离子离子,这些离子中的一小部分能与水电离生成的少量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弱电解质(弱酸或弱碱),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不同程度的移动。在多数情况下,这一过程可导致溶液中有水电离生成的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浓度不再相等,使溶液显示弱酸性或弱碱性。
如果采用下述教学程序的,问题可能会解决得好一些。
1 问题情景创设:按下列顺序,逐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①水中存在氢离子、氢氧根离子吗?为什么水不呈酸性或碱性?
②在水中溶解少量酸或碱,水的电离发生改变了吗?怎么改变?为什么溶入少量酸或碱,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是水还是溶入的酸或碱提供的?
③如果在水中溶解少量盐,例如nacl、naac、nh4cl固体,对水的电离会发生影响吗?溶液还会是中性的吗?你是怎么认为的?理由是什么?
2.学生进行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用ph试纸测定分别溶入少量nacl、naac、nh4cl固体前后水与溶液的ph,依据溶液的ph说明水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
3.设问: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预测相同吗?请试着解释水中溶入这些盐后,为什么三种溶液呈现不同的酸、碱性?为什么呈现的酸碱性是较弱的?
4.依据学生讨论,教师做补充讲解,利用相关电离方程式,讲解三种盐的水解的微观过程,提出盐水解概念。
5.设问:你能预测下列盐溶入水中能否发生水解吗?若可以溶液呈现弱酸性还是弱碱性?kno3、na2co3、al2(so4)3
6.学生实验:进行实验,检验的你的预测是否正确,并从微观过程做解释。
7.教师讲评、归纳:利用如下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讲解、揭示盐水解的微观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盐水解的本质,正确表示水解反应的方法。
表示水解的微观过程(例):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水解反应(例): ch3coo+ h2o ch3cooh+oh-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水解反应(例): ch3coona-+ h2o ch3cooh+ naoh-
8.问题:对比盐水解的化学方程式、从和酸和碱反应生成该盐的化学方程式,你想到什么?如果说“盐的水解反应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你认为正确吗?我们过去一直认为“酸碱中和反应是能进行到底的”,现在又认为它有逆反应,矛盾吗?
上的教学设计与流行的设计不同,也没有看到化学教学论专家倡导这样的设计。因此把它称之为“另类设计”。这一设计注重细节、过度自然,设问层次感强。教学程序读起来繁多而琐碎,但搬到课堂上,“活”起来,就会看到它有利于推进和发展学生的思考。注重步步围营,逐步逼近问题的核心,这样才能不知不觉地破除前概念的束缚干扰,建立起正确的概念。
传统的中学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结论的传授、表述和记忆,这是必要的,但不够注重结论获得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变得博学,可是难以通过学习变得聪明。新课程的实施,过程的揭示得到重视。但是教学设计,不注重细节、过于粗线条;不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设计认识程序,过分注重让学生顺着教师、教材的思路走,欲速则不达。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