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化家园教学反思 美化家园我行动实践活动大全(4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美化家园教学反思 美化家园我行动实践活动篇一
《美化家园》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一单元设立了“我们的大地妈妈,花草树木点头笑,我和动物交朋友,美化家园”四个主题,旨在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生态意识,重视自己生活的环境。而《美化家园》这一课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懂得合理妥善地处理垃圾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初步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开展变废为宝的环保活动,为美化家园,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本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妥善处理垃圾,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变废为宝,美化家园,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生活的环境日趋恶劣,资源开发贫乏,环保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环保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旅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学生从小就能培养起牢固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则有利于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环境的治理和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心理学家罗杰斯坚决反对硬性灌输和机械训练的做法,主张建立一个从儿童实际出发,重视儿童参与、体验,激发儿童内在情感的道德教育氛围。因此,在《美化家园》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实践、收集资料、动手操作”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探究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有效地使外部学习活动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正确的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用情感去催化。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秀丽的焦作风光,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随即又插播“布满垃圾,令人发呕的小河;遍地果皮纸屑的街道”的录像。这样,通过直观形象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对比鲜明
的视觉效果影响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调查垃圾来源的兴趣,奠定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这一道德行为。
儿童道德素养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他们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所以,课前,我组织学生围绕“垃圾从哪儿来,对我们生活育哪些影响?”这一问题,让学生走进社区、工厂、街头巷尾等地分组进行调查访问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如:拍照、观察访问、统计数据等。在调查访问中,学生们
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对他们所关注的环保这一问题就会有更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地了解。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各自的调查情况,如:机动车尾气排放调查组,城区垃圾站调查组,街头巷尾调查组的代表出示各种照片、数据资料、文字记录等方式汇报调查结果。我也适时出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进行点拨、引导,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认识到生活中大量的垃圾是由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制造的,当然也包括自己。而垃圾的产生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污染,而且影响环境卫生,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间接地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初步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突破重、难点,该环节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l、联系自我,反省自身
当学生对垃圾来源及对人类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趁此提出:人类每天都在制造垃圾,我们该如何处理垃圾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在环保方面的得与失,将品生课程与儿童自身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不乱扔,不乱倒垃圾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2、形象讲解,增长知识
学生在反省自身时,会提出这样的困惑: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出示了形象直观的垃圾分类及其处理办法的图文资料,并结合资料为学生介绍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的垃圾三大类。可回收垃圾指纸类、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能被人们再生利用的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指果皮、饭菜余渣等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它们可填埋、堆肥。而有毒有害垃圾指电池、水银温度计、油漆桶、药品等含有化学成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物品,要进行综合处理,但由于我国处理垃圾能力低下,垃圾处理的方式一般都是填埋、堆放或倾入江河湖泊,据统计,每年全国固体废弃物堆产量达60亿吨,占地2万多公顷,更有甚者一节小小的五号电池能污染2平方米的±壤,虽然我图地大物博,但垃圾却在和人类争土地。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及数据展示,不仅把知识化难为易,而且震撼了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初步懂得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建立环保意识。
3、游戏体验,品质内化
游戏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活动,它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起作用,更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重要作用。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把垃圾送回家”的游戏,首先我出示用纸箱做成的分类垃圾箱模型,摆放在讲台前,再发给学生一些卡片,上面写着生活中常见垃圾的名称,如废纸、饮料瓶、果皮等,让学生有次序地把自己手中的“垃圾”送回“家”。最后让其他学生检查垃圾是否真正地回到了自己的“家”。此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且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保护环境这一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内化。
想像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原来丢弃无用的垃圾,如果人们能发挥想像,把它们打扮一下,处理一下,它们不仅会变成我们生活中有用的物品,而且还美化了环境,减少了资源浪费。因此,我以诱导启发的方式,分三个环节来激发学生进行想像创造,开展变废为宝的实践活动。
l、作品展示,启发想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动力。对于天真、好奇的孩子来说,直接让学生想像创造,学生会觉得麻烦,难适应,往往容易挫伤孩子创造的欲望。因此,我先展示一些利用废品所做的小摆设,如饮料瓶做的花篮,用树叶或碎布做的贴画等,通过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插上想像的翅膀废物也能变成宝,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2、合作创造,变废为宝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计谋广”,我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教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再创造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们先自由结合成小组,确立组长,定下创造主题,然后组长根据组员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分配任务。这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适时点拨、指导,真正起到“扶”的作用。在学生自由创造的同时,我播放一段轻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开拓思维的想像力;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3、交流展示,升华情感
孩子的思维是独特的,他们所想的,所做的,有时候连我们大人都感到惊奇。原本丢弃的垃圾在孩子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充满童趣、稚嫩的作品,也许有些作品还很粗糙,但各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我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增强参与活动的信心。课堂上,我争取让每组代表都来介绍本组作品的设计意图,在交流展示中,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而且深化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当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在悠扬的乐曲中娓娓道出本节课的总结语:“同学们,要让大地绿起来,要让天空蓝起来,要让鸟儿唱起来,要让环境好起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老师相信,只要每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更加美丽”。这一段结束语用美好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向往,对于深化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分散,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课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美化家园
从我做起
这样的板书不仅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而且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警示:美化家园,人人有责,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拓
美化家园教学反思 美化家园我行动实践活动篇二
【教材分析】
《美 化家园》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本级教材围绕“让我们家园更美好”这一中心展开。选编的四个主题分别是:我们的大地妈妈、美化家园、花草树木点头笑、我和动物交朋友。选编这四个主题旨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能亲近自然、喜欢自然,感受自然的美;能在自己的生活中 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自觉地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勇气尝试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能在与伙伴的合作交流中分享合作的成果。《美化家园》这个主题的设计意在感知“大地妈妈”的遭遇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开展变废为宝的环保活动,尝试用自己的双手来美化自己的家园。
【学情分析】
1.二年级的学生虽然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生活,但毕竟年纪小,环保知识缺乏,环保意识不强。
2.我校虽处在县城地区,但有很多来自农村的孩子,由于学生受家庭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学生的环保意识较差,废物再利用的习惯也有待进一步培养。教学时要抓住他们的特点,用他们喜爱的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对他们进行“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教育。
【设计思路】
垃圾是同学们生活天天看到的东西,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垃圾的危害,懂得如何妥善处理垃圾,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为环保尽自己的一点力,我对本课作了如下的设计:
课前,师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给家里倒垃圾;课前调查、了解家中垃圾的产生及去向;教师课前准备一些图文资料的课件。
教 学时,先让学生观看两种截然不同环境,唤起学生想保护环境的强烈欲望。然后通过学生的调查、交流和游戏,了解垃圾的来源、垃圾对人类的影响、垃圾的分类,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哪些环保金点子,最后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做出有意义的东西来,为环保尽一份力。
品 德与生活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而且突出“活动性”和“做中学”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让调查、合作、探究,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检验生活,实现了品德培养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引导儿童生活,帮助学生参与社会的学科教学理念。
第一课时《给垃圾找家》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懂得合理妥善处理垃圾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2)让学生初步知道进行垃圾分类。
(3)了解垃圾的来源,关心周围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调查、汇报和交流结合教师的讲解。
(2)共同探讨怎样做才能为保护环境尽一点力。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2)使学生知道垃圾的危害性,从而尽可能少制造垃圾。
行为与习惯:
(1)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懂得合理妥善处理垃圾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初步知道进行垃圾分类,能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活动准备】
学生: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给家里倒垃圾;课前调查、了解家中垃圾的产生及去向。
教师:课件准备一些图文资料;游戏用的垃圾桶、垃圾和空白卡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欣赏家乡的美景。
1.欣赏土楼风光
课件播放南靖土楼风光
2.欣赏我县江滨公园的美景和我们美丽的校园
课件播放视频资料。
3.请学生谈谈观看后有什么感受。
教师小结:多么美丽的家乡!多么美丽的校园!我们都为自己是南靖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出示一些脏乱环境的画面
1.可是我们有时也能在某些地方看到这样的画面。
课件播放脏乱环境画面
2.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喜欢生活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不喜欢生活在垃圾遍地的环境里。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来美化我们的家园吧。
板书课题——《美化家园》
二.了解垃圾的来源及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刚才同学们看了不少脏乱环境的画面,你们知道原本干净整洁的环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脏乱的环境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没有人打扫、整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垃圾的存在。那么,大量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
(一)垃圾的来源
课件依次播放图片:动物的粪便或尸体;凋零的落叶、腐烂的枯枝;人类制造的生活垃圾。
观看图片后师生结合图片一起小结:
1.垃圾有的是由动物制造的
2.垃圾有的是由植物制造的
3.大量的垃圾由我们人类产生和制造的
活动汇报:
1.学生汇报周末活动的结果:
同学们,人类到底产生和制造了多少垃圾呢?老师请你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给家里倒垃圾,你们都做了吗?有什么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统计
两天的时间里,你们家里产生了几袋垃圾?(两袋或三袋)
是哪些垃圾?(剩菜、果皮、废纸……)
照这样计算,一个月得产生多少垃圾?一年呢?
一个小家庭一年就产生这么多垃圾,那一个县城得产生多少垃圾呢?(216000吨)如果一辆垃圾车一次可以运4吨,需要54000辆才可以把这些垃圾全部运完。
3.在学生感到吃惊的同时,介绍全球垃圾围城的难题
垃圾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难题。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产生垃圾450亿吨,其中在美国,公废弃物中的固态生活垃圾,每年人均达600千克,欧洲为320千克,亚洲为200千克,而且增长速度越发加快,而处理垃圾的能力却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资料显示,我国城镇生活垃圾的年产量已达到60亿吨,我国2/3的城市陷入了垃圾重围。
(二)学生交流:垃圾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1.小组交流课前调查的情况,再全班交流。
2.举例
例如塑料袋、快餐饭盒、塑料杯瓶等等,难以分解, 破坏土质, 填埋后可能污染地下水,焚烧会产生有害气体;电池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剩菜和剩饭如与垃圾或快餐盒倒在一起,会大量滋生蚊蝇,促使垃圾中的细菌大量繁殖, 产生有毒气体和沼气, 甚至引起垃圾爆炸。
3.师生一起小结:垃圾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污染,还会造成水污染,影响环境卫生;并且占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如果处理不当,垃圾还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三.给垃圾找家
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垃圾呢?其实垃圾也有自己的家,让我们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1.垃圾的家在哪呢?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自由发言。
2.游戏:给垃圾找家
同学们说得真好!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家,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给垃圾找家,好不好?
课件出示游戏步骤和要求:
�小组长拿出老师准备好的三个垃圾桶和垃圾。(注:三个垃圾桶上分别写着“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垃圾和空白卡片都放在盒子里)
‚组长负责,组织大家一起讨论,然后给垃圾找合适的家。如果讨论过程中有不同意见,可以在全班交流时,提出来共同探讨。
ƒ图片上没有的垃圾名称写在空白的卡片上,并给它们找到合适的家。
全班交流,并说出不同意见。
2.学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给垃圾找家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作出小结和评价,并适时用课件演示塑料回收后的示意图、厨余垃圾处理的循环图。
3.师生一起小结垃圾的分类方法
4.解决问题
帮助书上22页中的两个小朋友解决问题。
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里,可我们每天都在制造垃圾。
1.辨析行为
书上24页的两个小朋友做得对吗?为什么?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应该怎样做?
小组交流,组长把好的想法记录下来。
(减少垃圾的产生、能再次使用的物品不要急于扔掉、不乱倒垃圾、自觉捡起垃圾、垃圾要分类丢放、少用一次性的物品……)
小结:同学们的想法可真好!希望你样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这样做。
五.总结
同学们,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类
安全
垃圾 回家
第二课时《变废为宝大行动》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有创意地利用废旧物品,为美化家园、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做出有意义的东西,并展示。
情感与态度:通过设计和展示活动,能体会到变废为宝和保护环境的乐趣。
行为与习惯:
(1)培养学生在自己的生活废物利用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重点难点】有创意地利用废旧物品,做出有意义的东西。
【活动准备】
教师:1.多媒体课件;2.四种用废旧物品做的手工品。
学生:废旧材料和制作时要用到的工具。
【活动过程】
欣赏利用废品做成的手工作品,猜猜它所用的材料。
1.教师课件播放
风铃(制作材料:用过的奶粉勺和一些小珠子)
小花篮(制作材料:塑料瓶和一些塑料袋)
小螃蟹(制作材料:废旧的牙膏盒)
礼品盒(制作材料:废旧的挂历纸)
2.同学们猜一猜,它们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
3.小组交流、汇报
二.废旧物品大变身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废旧材料可以利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废旧物品大变身。(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用带来的废旧物品试一试,看看能变出什么东西来,好吗?
活动要求:
(1)小组先讨论和设计。
(2)注意安全,不让工具伤到自己和同伴。
(3)剩余的材料不随意丢弃。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三.展示作品
1.展示作品
(1)展示土楼工艺品(制作材料:牙签)
(2)展示相框(制作材料:旧扣子)
(3)展示玩具小动(物制作材料:旧碟片)
(4)展示时装(制作材料:废旧报纸包装带)
……
2.简单说明制作过程及用途
同学评价,评出最有创意的作品。
全课小结:同学们,看完你们的作品,老师感到特别欣慰,希望大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好好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将来长大后,用我们的知识,解决环保中的难题,能够变废为宝,建设一个美丽的绿色家园!
【点评】
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优美家园—脏乱家园—垃圾来源—垃圾危害—垃圾分类—垃圾利用,一个环节紧扣着一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能使课堂内外学习有机的结合,课前学生利用双休日帮家里倒垃圾,从中了解垃圾的产生及去向,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做中学”的特点,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利用各种废弃的物品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体验生活,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活动性”的特点,实现了品德培养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生活,让学生在创造生活中享受生命的精彩。
美化家园教学反思 美化家园我行动实践活动篇三
《美化家园》是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内容,这一单元设立了“我们的大地妈妈,花草树木点头笑,我和动物交朋友,美化家园”四个主题,旨在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生态意识,重视自己生活的环境。而《美化家园》这一课从学生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懂得合理妥善地处理垃圾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初步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开展变废为宝的环保活动,为美化家园,保护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本课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主要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妥善处理垃圾,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第二课时是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创造,变废为宝,美化家园,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我们生活的环境日趋恶劣,资源开发贫乏,环保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而环保意识已成为衡量一个民旅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如果学生从小就能培养起牢固的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则有利于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素质,有利于环境的治理和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学生科学意识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心理学家罗杰斯坚决反对硬性灌输和机械训练的做法,主张建立一个从儿童实际出发,重视儿童参与、体验,激发儿童内在情感的道德教育氛围。因此,在《美化家园》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让学生“走向社会进行调查实践、收集资料、动手操作”等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探究和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题作用,有效地使外部学习活动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认识,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驱力。
正确的道德认识要以情感为基础,良好的道德动机要用情感去激发,自觉的道德行为要用情感去催化。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是十分重要的。上课伊始,我让学生欣赏秀丽的焦作风光,让他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随即又插播“布满垃圾,令人发呕的小河;遍地果皮纸屑的街道”的录像。这样,通过直观形象强烈地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在对比鲜明
的视觉效果影响下,自然而然地生发出两种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探究、调查垃圾来源的兴趣,奠定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这一道德行为。
儿童道德素养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他们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所以,课前,我组织学生围绕“垃圾从哪儿来,对我们生活育哪些影响?”这一问题,让学生走进社区、工厂、街头巷尾等地分组进行调查访问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合作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如:拍照、观察访问、统计数据等。在调查访问中,学生们
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对他们所关注的环保这一问题就会有更直观的印象和更深入地了解。课堂上,各小组汇报各自的调查情况,如:机动车尾气排放调查组,城区垃圾站调查组,街头巷尾调查组的代表出示各种照片、数据资料、文字记录等方式汇报调查结果。我也适时出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并进行点拨、引导,通过课堂上的交流讨论,学生逐渐认识到生活中大量的垃圾是由我们这些生活在社会中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制造的,当然也包括自己。而垃圾的产生不仅给人们带来视觉污染,而且影响环境卫生,造成水污染、大气污染,间接地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本环节设计旨在让学生初步知道,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突破重、难点,该环节我分三步进行教学。
当学生对垃圾来源及对人类的影响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趁此提出:人类每天都在制造垃圾,我们该如何处理垃圾呢?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无所顾忌地说出自己在环保方面的得与失,将品生课程与儿童自身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不乱扔,不乱倒垃圾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学生在反省自身时,会提出这样的困惑: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呢?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出示了形象直观的垃圾分类及其处理办法的图文资料,并结合资料为学生介绍垃圾可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的垃圾三大类。可回收垃圾指纸类、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能被人们再生利用的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指果皮、饭菜余渣等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它们可填埋、堆肥。而有毒有害垃圾指电池、水银温度计、油漆桶、药品等含有化学成份对环境造成危害的物品,要进行综合处理,但由于我国处理垃圾能力低下,垃圾处理的方式一般都是填埋、堆放或倾入江河湖泊,据统计,每年全国固体废弃物堆产量达60亿吨,占地2万多公顷,更有甚者一节小小的五号电池能污染2平方米的±壤,虽然我图地大物博,但垃圾却在和人类争土地。这样通过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及数据展示,不仅把知识化难为易,而且震撼了学生的身心,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初步懂得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建立环保意识。
游戏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活动,它不仅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起作用,更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重要作用。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把垃圾送回家”的游戏,首先我出示用纸箱做成的分类垃圾箱模型,摆放在讲台前,再发给学生一些卡片,上面写着生活中常见垃圾的名称,如废纸、饮料瓶、果皮等,让学生有次序地把自己手中的“垃圾”送回“家”。最后让其他学生检查垃圾是否真正地回到了自己的“家”。此游戏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对垃圾进行分类,并且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保护环境这一道德品质得到进一步内化。
想像是创新的孪生兄弟,没有想像,就没有创新,原来丢弃无用的垃圾,如果人们能发挥想像,把它们打扮一下,处理一下,它们不仅会变成我们生活中有用的物品,而且还美化了环境,减少了资源浪费。因此,我以诱导启发的方式,分三个环节来激发学生进行想像创造,开展变废为宝的实践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动力。对于天真、好奇的孩子来说,直接让学生想像创造,学生会觉得麻烦,难适应,往往容易挫伤孩子创造的欲望。因此,我先展示一些利用废品所做的小摆设,如饮料瓶做的花篮,用树叶或碎布做的贴画等,通过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插上想像的翅膀废物也能变成宝,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计谋广”,我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利用教师为他们准备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再创造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与人交往的能力。学生们先自由结合成小组,确立组长,定下创造主题,然后组长根据组员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分配任务。这时教师要巡视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适时点拨、指导,真正起到“扶”的作用。在学生自由创造的同时,我播放一段轻音乐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开拓思维的想像力;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创作的灵感。
孩子的思维是独特的,他们所想的,所做的,有时候连我们大人都感到惊奇。原本丢弃的垃圾在孩子的手中变成了一件件充满童趣、稚嫩的作品,也许有些作品还很粗糙,但各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教师我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增强参与活动的信心。课堂上,我争取让每组代表都来介绍本组作品的设计意图,在交流展示中,学生不仅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而且深化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当学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我在悠扬的乐曲中娓娓道出本节课的总结语:“同学们,要让大地绿起来,要让天空蓝起来,要让鸟儿唱起来,要让环境好起来,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老师相信,只要每人献出一点爱,我们的家园将会变得更加美丽”。这一段结束语用美好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环境的向往,对于深化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分散,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课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板书:
美化家园
从我做起
这样的板书不仅简单明了,重点突出,而且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警示:美化家园,人人有责,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拓。
美化家园教学反思 美化家园我行动实践活动篇四
[教材剖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美化家园》。根据课时划分可分为三个活动:“干干净净每一天”“垃圾的处理和分类”“废品大变身”。废品大变身是对前两个内容的升华和延伸部分。其内容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书中一幅幅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做成的生活用品的画面,不仅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创作欲望,也为教学的实施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然而,人为对环境的破坏已使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缺乏等问题。本课教学是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开展变废为宝、减少垃圾、节约资源的环保活动,试用自己的双手来美化自己的家园。在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和展示的过程中,将废旧的材料进行“超级变变变”,从而加深认识。此内容注重让学生具体感受、亲身体验、相互交流和个性化的领悟,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中学”,从而达到了活动中育人益智的目的。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探究、实验、创造的空间,也体现了新课程下品德与生活课的活动性和生活性。
[学生分析]
1.结合我校“小班额”实验特点,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空间,关注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中抓住低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基于他们对品德与生活课的兴趣浓厚,喜欢和同学进行探究、合作、交流和展示,喜欢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3.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小学生活,与一年级相比,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生活经验、观察生活的能力都有了进步,对周围的事物也有更多的兴趣。
[创新设计]
品德与生活是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以儿童的年龄特征、经验背景和学习兴趣为设计基础,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的培养融为一体。基于以上特点,我选择了本课教学。在本课中我设计三个板块:1.我们一起猜猜看;2.超级变变变;3.小小展示会。在第一个板块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出示废旧物品做成的工艺品和生活用品,让大家来猜猜它们是由哪种材料做成的,从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产生将各种废旧物品加工成各种物品的欲望,进而引起学生们强烈的好奇心。
在第二板块中,组织学生交流生活中有哪些变废为宝的例子,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小组,合作用带来的废旧物品在老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好的地毯上进行小设计、小制作活动,充分地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三板块中,小组合作,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作品,根据小组合作的创作与展示使学生们在展示会中体会到变废为宝的乐趣。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加工、重组。并结合我市思品学科,市级重点课题“以搜集、处理信息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省级思品学科“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探讨、思考、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亲身参与、体验发现、感悟、评价,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在本课设计中体现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受、体验、探究和领悟,并从中得到情感的交流、良好习惯的培养及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利用各种废旧物品,做出有意义的东西。
2.通过设计和展示活动,能体会到变废为宝和保护环境的乐趣。
3.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板块一:我们一起猜猜看
1.请同学们先来看大屏幕,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几件作品,请仔细观察并且猜一猜,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成的?
(课件:用瓶子做成的花瓶、用废扣子做的相框、用废旧的塑料桶做的沙滩玩具、用鸡蛋壳做的蜡烛台。)
学生:矿泉水瓶……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营造了一种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寓教于乐,学生充分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猜猜看,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原来废旧的物品可以做成这么漂亮的工艺品,为接下来的环节奠定了基础。]
2.对,你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这些都是用我们即将丢掉的废旧物品做成的,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废旧材料做成的用品吗?
学生:a、易拉罐做的烟缸 b、瓶子做成的储蓄盒……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原来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好多的人将身边的废旧物品进行利用。同时也是对学生一个由点到面的引导作用。]
3.大家真善于观察生活。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废旧材料可以利用,比如:废报纸、纸盒子、各种塑料袋、矿泉水瓶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回收的垃圾,这些废旧资源,经过我们双手的打扮就可以变成生活用品或者是精美的工艺品,这多有趣呀!
板块二:超级变变变
1.今天我们也要来对身边的废旧材料,进行一次废品大变身(出示课题,用废冰棍杆、筷子、报纸、瓶盖制作的板书)。看看老师的创作怎么样?我这也是用废旧的材料做成的。谁想到上面来摸一摸,感觉一下呢?
学生:上台来摸一摸,看一看。
[设计意图:利用亲切而富有激趣的话语,融洽了师生的关系。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了课堂教学,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充分利用所制作的板书,让学生到前边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作品的素材,为学生的制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怎么样?是不是很羡慕呀?就连你们坐的地毯,也是我用废旧的材料做成的。是不是更加地心动了呢?那就快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吧!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提醒身边的小伙伴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注意安全
3.是呀,我们就将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作为温馨小提示送给同学们。
(课件提示:1.注意安全,不要让使用的工具划伤你和同伴;
2.注意卫生,将不用或剩余的废旧材料放到方便袋里,请不要随意丢弃。)
[设计意图:此环节关注了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使教学有一个连贯性。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引导学生说出制作时应注意的问题,来提醒身边的小伙伴,从而激发了学生关心他人的好品质。]
4.接下来,就开始你们的超级变变变,将身边的废品进行大变身吧!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此环节师生共同参与,经过商量后,同伴们之间进行制作,有分工、有合作。充分给学生创造开放的活动空间,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合作的快乐。从而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
板块三:小小展示会。
1.刚才我和同学们一起动手操作,把废旧资源进行了大变身,它们到底变成什么样了呢?快让我们来展示一下吧!老师这里设置了四个奖项有:合作奖、创新奖、最佳奖、表演奖,(奖项由废旧的瓶子制作)这些奖项到底能花落谁家呢?那就要看各组的展示了!在坐的每个同学都是小评委,所以你们可要认真地观看呀。
学生:(1)制作的各种作品进行展示。
(学生:风铃、笔筒……)
师:他们组有的同学是独立完成,有的是和同伴一起合作,谁能说说你和同伴合作制作的感受呢?
学生:合作得很愉快,我们制作的过程中互相帮助。
师:看了他们的展示,你有哪些启示呢?你们想颁什么奖给他们呢?
(所颁发的奖项课堂上以投票率多的数为主。)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之间自主的评价,例如: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合作的感受,使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合作的乐趣。学生们的自由颁奖和教师的评价,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
(2)展示打击乐器。(利用废旧的材料制作的鼓、和手鼓等打击乐器)
学生:分别介绍利用哪些废旧材料,制作的打击乐器。
师:那你们能不能用这些打击乐器,来演奏一首曲子呢?快商量一下。
师:感谢你们小组的展示。原来,这些废旧的纸盒还可用来制作成打击乐器,并打出好听的节奏,真的是太神奇了。我提议我们可以组成一个“建工”小乐团,用我们制作的打击乐器来演奏,同学们,你们呢?还有什么建议吗?
学生: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些其他的打击乐器。
师:你们的建议都很好,那我们将颁发哪个奖项给这个小组呢?(所颁发的奖项,课堂上以投票率多的数为主。)
(3)展示做成的纸偶和跳棋。(当场利用废旧易拉罐制作跳棋,并和其他组一起下盘棋。)
师:我还从来没见过用易拉罐做的跳棋呢!真想亲自和你们组来玩一回!你们组的创意,可以使我们在闲暇之余得到放松。同学们,我们应该颁哪个奖给他们小组呢?
(4)展示设计好的时装——时装表演。
师:小模特专业的表演让人赏心悦目,你们的设计不仅抓住了时尚的脉搏,更体现了环保意识,真是一举两得!
[设计意图:此环节学生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作品,从中体会变废为宝给孩子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结束语:
今天,经过我们的巧心、巧手,我们身边一样样看似无用,即将被抛弃的废旧材料,不仅变成了精美的工艺品、好听的打击乐器、给人带来欢乐的玩具和漂亮的服装,也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亮点。同学们,在这里我希望你们能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变废为宝、减少垃圾,为美化家园做贡献,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的绚丽多彩。(课件将随机播放废旧材料做好的工艺品,进行欣赏)
[板书设计]
超级变变变
(将学生制作好的、可以粘贴的作品进行粘贴)
[教学评析]
《超级变变变》一课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广泛挖掘课程资源,寓教于乐,全面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了提升。本节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安排,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注重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如第三个板块小小展示会,学生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将本小组制作的作品向同学们进行展示,在形式上不拘一格,形式服务内容,将说一说、演一演、比一比、赛一赛、实践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活动时间的安排比较灵活机动,将课前活动、课堂活动、课后延伸活动相配合。一切活动均以落实课程目标为目的。
二、注重学科知识的整合,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教学中,王老师以发展创新精神、时间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作。如课堂上利用所带来的废旧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用品。有的制作了精美别致的服装、好看实用的生活用品、给人带来欢乐的玩具和能打出好听节奏的打击乐器等等。孩子们在老师给同学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地毯上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