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一
1、 读准字音,读通整首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并能背诵诗歌。
3、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张继漂泊在外的愁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座桥成为名桥,让一座寺庙成为旅游胜地。
2、这首诗就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齐说)
解题
师板书:夜泊
(1)泊是本课的生字,谁来读?这还是一个多音字。(分别组词)
(2)在这里停泊的是什么?(船)所以“泊”在这里就是停船的意思。
(3)诗人在什么时候停的船?(晚上)评价:你真会思考。这儿写的是夜泊。
(4)诗人将船停在哪里呀?(枫桥边)师完成板书。评价:你们真厉害,和老师一起完成了诗题。指名读。
(5)连起来说说诗题的意思。(什么时候,在哪里,干什么。)
3、同学们,是谁在枫桥边停船啊?(唐朝诗人张继)是的这就是诗的作者。
师板书。
4、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张继,一起来感受这首名垂千古的诗。
二、初读。
1、请同学们借助书后的生字表,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顺。
2、请生读生字。
3、读整首诗。注意断句,读出诗的韵味。
三、精读感悟。
1、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想来读这首诗,来到这枫桥边。大家边听边想,诗人张继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看到的用波浪线画下来,把听到的用小三角表示出来。
2、师范读。
3、相信大家眼前一定浮现出了许多景物,也听到一些声音。四个人一个小组,交流一下,你所划的景物和声音吧!
4、先来说说看,张继看到了什么?
月落:
(1)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残月)这还是一轮怎样的月亮?(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2)是的,月落的意思就是:月亮快要落下去了。
(3)看来夜已经很深了,再过一会就要天亮了。同学们,这是什么季节的月亮?(深秋)快要入冬了,天上的月亮是怎样的呢?
生:惨淡、无光,凄凉
(4)是的,这是凄凉的月光。谁来读这个词。
霜满天:
(1)已经是深秋了,下霜之后的天气更凉了。为什么是“霜满天”呢?(霜很大,很浓,很多)
(2)你们说,在这霜满天的夜晚,诗人能感受到这种寒冷吗?(能)
(3)我们在家里也许很难感受到这种寒冷。而张继此时身在哪里?(外地、船上)你们说得都很对。张继本是湖北省襄州人,但他此时在哪里?(苏州),从哪里知道?(姑苏城)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苏州是我们江苏的一个城市,湖北和江苏之间相隔1000多公里。我们古代的人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行驶的速度非常慢,由此可见,张继已经离家很长时间了。我们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什么?你能体会游子的感受吗?(生交流)
这满天的霜呀将游子张继团团包住,张继是什么感受呢?
(4) 读读这个词。
江枫:
(1)江边的枫树。
(2)因为是晚上,江边的枫树在作者的眼里是什么样子的?(暗红,昏暗、黑乎乎)
渔火:
什么样的?江面上的点点渔火,忽明忽暗,隐隐约约。
连起来读读这两个词。
5、同学们,你们看到了张继所看到的,那张继还听到什么了呢?
乌啼:
(1)这是什么意思?人们喜欢听乌鸦的叫声吗?(不喜欢)为什么?
(2)是的,乌鸦的叫声十分刺耳,在夜晚听到乌鸦的叫声,更加的凄惨,凄凉。
(3)读词。
6、同学们,张继看到的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副图,一副凄凉的秋夜图。请你们回过头来想想,用自己的话描述给你的同桌听,从天空再到江面的顺序来描述。
7、理解感悟“对愁眠”
(1)诗人看到了,霜天残月,江枫渔火,听着凄厉的乌鸦叫声,张继又怎样的感受?(压抑、难过、郁闷、心情很不好)
(2)此时的张继睡得着吗?(睡不着)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对愁眠”?
(3)作者为什么睡不着?(圈出“愁”)张继心中满是忧愁,那这里的“眠”是睡觉的意思吗?那是什么眠?(失眠、无眠、不眠、难眠)
(4)是的,张继根本睡不着,他带着忧愁,难以入眠。
(5)连起来,读读整句诗。个别读,分组读,一起读。
8、感受钟声。
(1)诗人在船上难以入眠,所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他还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默读第二句。
(2)寒山寺:简介寒山寺。寒山寺在哪里?是近在咫尺吗?(不是,而是在姑苏城外,只能是远远看到。)
(3)张继听到了什么?(钟声)
(4)哪里传来的钟声?(寒山寺)
(5)为什么远在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张继也能听到呢?(因为是半夜了)从哪里看出来?(夜半钟声到客船)
(6)这半夜的钟声传到了哪里?(客船)在这里“到”就是传到的意思。
(7)客船能听到钟声吗?真正听到钟声的是——张继。
(8)客船上的张继是一个漂泊在外的人,他是一个孤孤单单,举目无亲的游子,这“铛——铛——铛——”的钟声分明敲在张继的心上。听着钟声的张继更加无法入眠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9)读这句诗。
9、张继的心中有无限的愁,他挥笔写下了这首名垂千古的诗,字字都是发自肺腑。自己读读这首诗,感受这深深的愁。
个别读,想读的读,齐读,比赛读。
四、拓展延伸。
咱们学习的《山行》和《枫桥夜泊》都是写的关于秋天的所见所闻所感,今天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两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补充习题》上的《暮江吟》和《秋词》。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二
一、说教材: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本课教学试图搭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学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入诗言、入诗情、入诗心;在教师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出诗言、出诗境,从而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一座传荡着古老文化之风的“对话”的桥梁。因此,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引领学生读中感悟,思中明理,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六、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 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 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但在乐清市首届古诗研讨会上,因为结合我们育英学校学生寄宿的现状,我课前谈话
的内容就调整为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如银的月光撒在你的床头,你都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话题意在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为体会诗人的四乡情怀做感性的铺垫。)
3、 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并写下了这首《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
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 读题,理解题意。(泊是什么意思?泊一般指船舶停靠在岸边。能用一个完整的句
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什么时候,谁干什么。夜晚,张继停船在枫桥岸边。)
5、过渡: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让我们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反反复复把诗歌读上三遍,第一遍、第二遍努力读出节奏的变化,第三遍用心去读,争取读出诗歌的感觉来。
6、指导朗读:
检查朗读,指导读出节奏的变化,以及适度的绵音。
7、我们读着读着就把这首诗歌读得有点感觉了。但读古诗还得读出一幅幅画面来。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诗歌,结合下面的注释说说诗歌的意思,并想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
(1)交流: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老师把同学们看到的一幕幕景象都出示在课件上了,请大家自由读读这些词语,抓住那个在你眼前清晰可见的词语反反复复地读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① 谁来读读第一组词语。追问:在这样的夜晚月亮慢慢西沉,你突然听到几只乌鸦
惊啼打破了夜的寂静,你有怎样的感受?——再读第一组词语。
② 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追问:孩子,在那白雾弥漫的江面你看到了什么?你再看
那艘孤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一个孤单的身影,你看到了吗?
③ 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次走进这幅江南秋夜图。——齐读词组。把
这些词组的意韵放进诗歌中去,再次诵读诗歌。
④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呢?(宁静、幽暗、寒冷、凄清、
悠远、美丽……)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理念阐释:本环节的设计意在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就在这幅昏黄的画面里,诗人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随即板书“未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5、 同学们,读诗歌的更高境界就是与诗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请大家抓住这个“愁”
字选择一句反复地诵读,读到自己仿佛已经成了诗人。
6、 生成对话:崔灏啊,你为何而愁啊?这样的夜晚是什么勾起了你的思乡之愁呢?(提
升评价:这是漫无边际的思乡之愁!这是无人倾诉的思乡之愁!这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之愁!这样的夜晚这样的景色,怎能不让人忧愁呢?)
7、在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通过诗句链接,丰厚学生对诗人漂泊羁旅之苦的体验,然后在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中,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 追问:诗人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 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 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齐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 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4、 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5、 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6、 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幅昏黄、
朦胧的画面。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诵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7、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这幅悠远、宁静的秋夜思乡图吧!学生齐诵《枫桥夜泊》。
8、结语:“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七、说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八、说板书: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设计说明:以“眠”串起本课的教学,以“乡愁”搭建起本课教学的文化主题。)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三
《枫桥夜泊》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读诗感受意境。
2. 品析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㈠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课内学了不少古诗,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背、说。
师:如同学们刚才所说;古诗短小,语言凝练,意境隽永,富有韵味,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夺奇葩,古人常作诗来描述生活,抒发情感。
据说在遥远的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客居它乡的诗人科举考试落榜,心境失落忧伤乘船来到苏州,泊船于枫桥边,眼前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仿佛让他见到了知音。触景生情,写下了《枫桥夜泊》。
生: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㈡ 读出韵味,体会意境
生:读诗。
师:指导生读诗读出节拍。生上去划节拍。集体读。
生: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②把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体会画面带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师: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读完成要求。
生:汇报自学。
师:从画面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答 ①②③ 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带着体会读古诗。
师:点评。
㈢ 赏析品读体会感情
师:同学们看投影打出的要求赏析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打出:①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把感受写在相应的诗句旁。
③ 与合作伙伴交流学习收获,讨论解决疑问。
生:汇报学习收获。
景物:用···----分别标出看到和听到的。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西下,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发出声声啼叫。
寒霜弥漫在空中(体会:作者凄冷、伤感)。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呢?师引导生体会客居它乡夜晚的孤独,还有作者落榜后心情的失落。
师:创设情境:看着清冷的月亮落下去。黎明前更显得黑暗迷茫,听着乌鸦哑哑的啼叫,孤寂伤感在心中叠加,弥漫在空气中的霜华带着阵阵寒意将诗人包裹,这叫诗人如何不伤感,如何不凄凉?
生:带着体会个别读 ①②③。
师:指导注意语调语速。
集体朗读。
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我躺在船上满怀愁绪。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点点渔灯伴着我彻夜不眠(体会到:诗人孤寂忧愁)。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的。师引导生去体会落榜无人在身边安慰,露宿在船上,身边没有亲人的关怀。
师:创设意境: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这是多么优美的夜景。而诗人此时面对美景却黯然神伤,彻夜难眠,他想倾诉他需要关怀。
生:带着感受男女生分别读(带着伤感较缓慢地读)
生读一,二句。
师:过渡。不知诗人沉浸在迷惘的愁思中过了多久忽然… (放钟声)。
生:描述听到钟声的感觉。①悠远 ②伤感 ③思念 ④沉重。
生:读三、四句。
生:说说“三,四”句意思及体会到的情感。夜半的钟声从苏州城西郊的寒山寺传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体会到孤独忧愁)。
师:创设意境:这悠远回荡的钟声似乎给冷寂深沉的秋夜带来了一点感动,使诗人从迷惘中惊觉。但诗人一夜躺在船上难以言状的感受随着钟声在心头回荡更加地挥之不散。
生:带着感受读三、四句。
师:三句语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个字读的重而悠长。
生:练读三、四句。
(四) 总结深化
1这首诗从时间上先后写了第二天 黎明→前一天 晚上→深夜。
2 这是一首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意境清远的美诗,诗人张继以“愁”作为诗眼,将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染上了“愁”的色彩,动静结合,由近至远,在读者面前和谐地展现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贴出挂图)让我们和诗人去江南秋夜赏景抒怀。
师生读诗:师读第一拍,女生读第二拍,男生读后面拍节。
女生读一、二句,男生读三、四句。
全体读整首诗。
生:背诵全诗。
师: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理解了诗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如果时光倒流,你与张继相遇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最想说的)
生: 赞美文采
安慰劝导
问询以后情况
师:据资料上说,诗人张继虽然考场失意,但是却因《枫桥夜泊》名垂千古。那些考场得意者却大多没给后人留下佳作。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诗文是真情的流露。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品来。
你能学习本诗一些方法写一篇小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吗?
板书:
枫桥夜泊
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愁: 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 姑苏/城外/寒山寺,
感: 夜半/钟声/到/客船。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四
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0
《山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一
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⒊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这两首诗多是唐代著名诗人写的。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
⒈板书课题。
⒉介绍作者。
这首诗诗晚唐诗人杜牧写的,他写的七言绝句,意境清新,最为后人传颂。
⒊解题。
“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三、学生自学课文。
⒈轻声读课文,读对字音。画出生字。
⒉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四、检查自学效果
⒈认读生字“径”“飘”
⒉读这两个字,应注意什么?
⒊指名读课文。
⒋回答问题:
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五、理解诗句。
⒈讲读第一句:理解“远山”“石径”“斜”
回答问题:
⑴为什么称为“寒山”?
⑵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看图,说说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
读第二句。
理解“白云生处”。
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⒊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
诗人为什么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
⒋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
红叶比什么还红?(比春天的花儿还红)
说说第四句话的意思。
再把三、四句连起来说说它的意思。
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体会感情。
七、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八、作业: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⒈背诵《山行》
⒉《山行》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第二首诗《枫桥夜泊》
⒈揭题,解题。
⑴板书课题。
⑵指名读题。
⑶解题。
⑷介绍作者。
⒉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课文,读好字音,画出生字词。
⑵自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词典。
⑶想想每首诗的意思,同座可以讨论。
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认读生字。
⑵指名读课文。
⑶质疑。
⒋理解每句话。
⑴理解一二句。
轻声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描绘的画面。
这是什么季节?从那儿可以看出来?这是诗人的心情诗什么样的?
理解“愁”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话的意思?指名回答。
⑵学习第三、四句。
指名读三、四句。
回答问题。
①“姑苏”在什么地方?
②到是什么意思?
③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⑶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⒌总结全诗,体会情感。
这首诗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心情?
⒍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重音。
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⒎指导书写。
三、作业。
⒈用钢笔描红。
⒉背诵课文。
⒊抄写词语。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
本文转载江苏小学语文教学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五
一、 教学目标:
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
2 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教学重点:
1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2 在读中体会寒山寺钟声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赏诗句导入,感受枫桥钟声越千年
1、 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
(大屏幕出示)
留连的钟声
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
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陈小奇《涛声依旧》
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也称一个词就是——愁眠
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2、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
3、为了听到这钟声,诗人等了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
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4、张继是谁?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宋】陆游《宿枫桥》
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到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的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5、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6、质疑: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写钟声?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张继是谁?
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二、初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律
导语: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初读古诗,提出要求
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流利了、顺口了为止。
2、再读古诗,提高要求
读得不错!字字有交代。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通顺流利地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3、师生配合
读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三、细读古诗,感受“愁眠”意境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
2、默读诗句,找到体现“愁眠”的词语
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生默读,圈点批注)
3、交流张继看到了什么
枫桥夜泊的时候,张继睡着了吗?从那个词看出来的?(板书)
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① 月落
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
② 江枫
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落叶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
③ 渔火
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找一个词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 忽明忽暗的、若隐若现的、星星点点)
4、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交流张继听到了什么
① 乌啼
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② 钟声
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
5、交流张继感受到的
看到了,听到了,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为什么?
预设:因为他很孤独、他考试落榜了、他思念他的亲人了、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7、“对”与“伴”对比,体会“愁眠”之苦
想到这些,诗人感觉冷上加冷,寒上加寒。此时,他最希望谁来安慰他?
可是都没有,只有眼前这些让人感到凄清的景物。
所有这些景物与愁眠之间用一个字形容他们的关系是——对
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寂寞 孤独 忧愁 凄凉)
8、配乐朗诵
因为无限伤感、忧愁、孤寂,诗就这样诞生了!
(师范读)生齐读
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
师引读时高声、低声、轻声带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去。
四、结合练笔感受“钟声”的魅力
1、月亮已经落下去了,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只剩下诗人独自——愁眠
忽然,就在这时侯,你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一声!一声!又是一声!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
2、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
3、师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
五、欣赏描写“愁眠”的诗句
1、 古人写愁眠时离不开明月。因为愁眠,诗人们写下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齐读
2、没有明月,诗人把愁眠寄托给了谁?之前没有人写过,之后没有人超越,使《枫桥夜泊》成为千古绝唱。齐读全诗,感受钟声的魅力。
六、总结
1、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受、甚至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 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古诗的魅力!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搜集古典诗歌中写“愁眠”的诗句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 、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
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点评: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的诗篇。全诗叙述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虽句句写枫桥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邓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设计颇具匠心。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悟,想象悟情,品评赏析等教学方法,还适时借助资料的补充、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象,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钟的课堂,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越位”,语言少而精,点拨恰到好处。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出诗歌传达的情趣,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最终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 “对话”的桥梁。
从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师在引领学生如何通过吟诵浅显的诗句,展开想象,进入意境,达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的诗人的文化情怀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第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自然过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整个环节围绕景物,紧紧扣住诗眼“愁”字展开教学。那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更突显了境之静,人之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教师在这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和一个落寞的、孤独的、思乡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复诵读,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显,读着读着,似乎从生命的最深处,有某种东西在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
不过可惜的是,浅显易懂的古诗一节课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这个环节中增加一个拓展环节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旅人愁思的相关诗句进行对照体会,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愁绪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整合呢?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七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
——《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意。
2、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3、通过诵读一组古诗,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人的意境。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悟诗人“愁”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思乡导情:
同学们,每当你心中有快乐、有苦恼、有欣喜时,你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的?
预设:用表情或语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
是呀,还可以用手中的笔。在我国古代,诗人们用一首首诗记录生活,表达感情,很多诗成了千古的佳作,这也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在众多的情感中,有一种情感,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人类的全部历史,这就是乡愁。从古至今,写愁眠的诗歌不计其数。在中国的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是比比皆是。
(出示)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沉痛。齐读
(出示)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表达诗人对远方的亲人殷切怀念的情思。齐读创建时间:2011-5-4 11:19:00
(出示)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齐读
(出示)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弟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思绪满怀。
小结:大家一定发现,所有的愁绪都与一种景物联系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念之情,都寄托在了明月上。那么没有明月的夜晚呢,诗人又把浓浓的思乡之愁寄托在了哪里?
【设计意图】古诗的整合,使学生头脑中对“明月”的情感有了积淀,初步体会诗人借明月抒情感的情怀。
过渡:今天走进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诗(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二、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1、齐读课题,“泊”是什么意思?(板书:停泊)
2、读了题目,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在枫桥这个地方,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3、理解了题目,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读)
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
【设计意图】从古诗的题目入手,初步感知“泊”发生的时间、地点,确定整首诗悲凉的感情基调,为理解诗句做铺垫。
三、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1)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自由朗读,读正确,读通顺。
(2)看着书下的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点拨
(4)齐读
2、读出韵味,读出感觉,像刚才读题目一样,有感情地读诗。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利用书下注释,了解古诗的能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锻炼语文能力。
四、感悟愁眠,体会愁思,感情诵读
1、抓“眠”入景
(1)在这夜半时分,诗人张继在干什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词语感觉出张继没有睡觉?
预设:他目睹月亮落下去了,没睡;听到乌鸦的啼叫,没睡;诗人感觉到了霜气的降临,没睡;看到江枫、渔火,没睡
(2)在这深秋之夜,张继目睹月落,耳闻鸟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2、抓“愁”悟意
(1)张继旅途很辛劳,本应该早点休息,而他却久久未眠,为什么?
(2)愁者,愁心,愁思,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
预设: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钟声,这些景象使张继愁绪满怀。
请你抓住这些词语,读一读,说说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预设:
月落带给人一种孤独失落的感觉。
乌啼,在这寂静寒冷的深秋,听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心慌的感觉。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冷。
追问:身体冷,还有什么冷?这是身心俱冷,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一句。
江边的枫树、渔火若明若暗,似乎也在说明是人的心跳动不已。
这钟声一声声的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
师: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然旅途劳累,却不能入眠,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鸣,深感霜降寒冷,看到渔火,江枫,幽幽暗暗,怎能不使诗人感到孤独凄凉,愁绪满怀呢?带着这种情感,读读这首诗。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发现诗句的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分析能力。抓住诗眼,上钩下联,感受“愁”字,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3、随钟声释情怀
(1)深情悟读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亲人的关切,陪伴自己的只有——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在这深感孤独、寂寞的冷清夜晚,没有考场上的失与得,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里没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钟声畅想
在诗人愁上复愁,深夜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而至,一下,两下,三下……敲击着诗人的心坎,此时,钟声在向张继传达着什么?
预设:劝慰,安慰,温暖,鼓励……
【设计意图】抓住诗人“愁”的心境,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之上,教师有层次的进行引读,挖掘诗中的人文内涵,使诗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诵读中得以升华。随着学生对钟声的想象,诗人的情感延伸至学生自己,让学生身处景物中感受钟声表达的情感。
五、随钟声拓诗篇
在张继之前,没有人写过钟声,但在张继之后,许多人都写到了“钟声”
这是清朝王士祯到寒山寺时,想到了和兄长曾相约一同去看枫,看桥,听寒山寺的钟声,可再也没有机会。
(出示)
《夜雨题寒山寺》
【清】王士祯
枫叶萧条水驿空,离居千里怅难同。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古诗,注意这首诗的韵味。
(出示)
《泊枫桥》
【明】高启
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
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
这是高启到枫桥后,想到了张继,想到了自己的惆怅。
(出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细腻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文化品味。
《宿枫桥》
【宋】陆游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旧半夜钟。
风月未须轻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陆游西赴巴蜀,途径苏州,深感任重道远,写下了思虑深沉的《宿枫桥》。
小结:钟声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不变的始终是钟声,当寒山寺的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诗人们的愁绪也渐渐化解了。
【设计意图】在诵读这组古诗的过程中,根据诗境选配音乐和画面,给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艺术场景,激发学生的丰富情感,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六、情感提升
每首诗都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每首诗都是时代的表达,每首诗都是历史的见证。在这短短的文字中,蕴含着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我们再次齐诵张继的《枫桥夜泊》。
本设计的教学特点:
这篇诗内容易于理解,适合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对重点字词给予感悟,在课堂中注重诵读,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这首诗,诗眼是“愁”,教学中,我以乡愁的几组古诗,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引入诗题,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古诗的诵读中,,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再配以教师有层次的引读,学生的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
在教学中把借“月”抒情和借“钟声”抒情的几首诗整合起来,拓展学生的阅读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及知识扩展能力,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深远。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九
邓老师的教案实录: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 、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
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下课铃响起)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师: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点评: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的诗篇。全诗叙述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虽句句写枫桥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邓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设计颇具匠心。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悟,想像悟情,品评赏析等教学方法,还适时借助资料的补充、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像,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钟的课堂,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越位”,语言少而精,点拨恰到好处。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出诗歌传达的情趣,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最终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 “对话”的桥梁。
从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师在引领学生如何通过吟诵浅显的诗句,展开想像,进入意境,达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的诗人的文化情怀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第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自然过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整个环节围绕景物,紧紧扣住诗眼“愁”字展开教学。那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更突显了境之静,人之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教师在这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放飞想像的翅膀,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和一个落寞的、孤独的、思乡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复诵读,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显,读着读着,似乎从生命的最深处,有某种东西在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
不过可惜的是,浅显易懂的古诗一节课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这个环节中增加一个拓展环节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旅人愁思的相关诗句进行对照体会,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愁绪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整合呢? (枫林 点评)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十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在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这节课,咱们将一同去感受。
(板书课题)
师:请齐读课题。……关于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枫桥在哪里……枫桥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这座桥叫做枫桥?……
师:其实,枫桥是江苏省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夜──泊?“夜”是什么?(夜晚),“泊”呢?(停泊),那“夜泊”就是──?谁用自己的话把这题目的意思说说?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师:很好!谁把船停泊在枫桥?
生:作者张继。
师:就在那个晚上啊,他写下了这名扬千古的诗句。来,咱们再读课题!
生:枫桥夜泊!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枫桥夜泊》是一首非常美的古诗,在学习之前,老师先好好地读给大家听听,好吗?(播放动画,教师诵读古诗。)
(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你们也想来读一读吗?
生:想!
师:为了让你们能读得更好些,周老师给大家提几个小建议,待会,同学们先一个人自由地读读这首古诗,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明白了吗?
生:明白啦!
师:打开书,第111页,开始吧。(课件:诗文,配以《春江花月夜》的音乐。)
(生自由读古诗。)
师: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做这节课第一个给大家读古诗的同学?
(一女生读,较好。)
师: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
(一男生读,较有情感。)
师:有模有样,不错……你来!
(又叫了两个女生读。)
师: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
师:都想读,都能读了是吗?
生:是的!
三、赏析品味,体会意境
师:可是,同学们啊,要读好古诗,光是读通了,读顺了,这还远远不够,还应该──
生:读出感情来。
师:古诗虽然短小,但往往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要学好古诗,咱们就得细细地去体会这其中的感情,接下来,大家再好好地读读,读出你的感受来。
生:(自由朗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们读得真是太起劲了,老师都有点不忍心打断你们了!来,说说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你感觉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首诗非常安静。
师:那你能读出这种静静的感觉了吗?
(生朗读,有意读得较静。)
师:其实这位当班长的,平常声音非常响亮,可这次她读得比较──(生:轻)比较──(生:小。)
生:我觉得读出了一种“安谧静美”的意境。
师:什么词?
生:安谧静美。
师:(竖起大拇指)了不起!你能读读吗?
(生读,掌声在每次学生读书后都响起。)
师: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啦。咱们把读的要求放高一点吧,我们要觉得最美,就把掌声送给他,好吗?当然,他刚才读得挺棒!
生:我觉得这些景物非常的优美。
师:你能美美地读一读吗?
(生读)
师:真美!还有什么感觉吗?
生:我觉得诗人很忧愁。
师:你能读读吗?看怎么读出一点“愁”的味道?
(生读,师生鼓掌。)
师:掌声说明了一切!同学们的感情倒是非常细腻、非常丰富,那么在那个晚上,诗人张继,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再读读。
(生再次自由朗读诗文。)
师:读出味道来了吗?诗人张继他那晚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
生1:忧愁。
生2:我也是觉得非常的忧愁。
生3:我也觉得很忧愁,我是从“愁”字看出来的。
师:哦──哪一句?
生:第二句。
师:江枫渔火──对愁眠。很好!
生4:很孤独。
生5:我觉得诗人是对自己现在的出境很愁,我从“客船”可以看出来,它体现的是思想的忧愁,他现在正在客船里面,或许,他不应该在客船,应该在家里面……睡觉。
师:是啊,真好!看来下面的这个问题老师没必要问了,我本来想问大家,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这时候的心情?
生:(齐答)愁!
师:(板书:愁)他愁些什么?
生1:我觉得他可能在为国家而烦恼。
生2:有可能在思念他的家乡。
生3:可能在担心他的家人。
师:有一个字,刚才有个女孩子也点到了,我们从那个字可以看出,他这个时候不在家乡,他在外面。哪个字?
生:(齐答)客!
生:还有个字,“姑苏城外”的“外”字。
师:你从这个“外”字也感觉到了他不在家乡,在外面,是吗?你的感觉挺有意思的!
师:客,客是什么?
生:客人……游客……在外做客……
师:是啊,客人也好,游客也罢,反正他就是个“客”,独在异乡为异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哪怕不是个佳节啊,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也会“倍思亲”啊!对吗?
生:对!
师:晚上睡不着觉,一个人站在船头上,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生1:家人是否身体还好。
生2:他可能会想回家。
师:在外漂泊,感觉很累了。
生3:自己的国家是什么样子了,是强盛还是衰败。
师:是啊,可能有很多事情,他都在担心着呢,一个人在外面,他都不知道。
生4:想念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生5:他可能在想,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
师:夜深了,他无法入眠,站在船头上,他非常非常地想家。可这时候,家人不在身边,哪怕是看到了美丽的夜景,有人陪他分享吗?……要是遇上了伤心的事儿,有人可以诉说吗?……夜深了,睡不着,想找个人说说话,聊聊天──
生:也没有。
师:他只好一个人站在船头上,轻轻地吟诵着这忧伤的诗句──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
师:通过学习,我们一步一步走近了这位诗人,也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想进一步了解了解这位著名的诗人吗?
师:(课件出示作者介绍)他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曾中过进士,也在朝廷担任过许多要职,身处战乱时期的他,十分关心国家的前途,关心百姓的疾苦。他为人正直,从不逢迎权贵,曾被一些朝廷的官员所排挤,官场上也很不得志。
师:进一步认识了诗人张继,我想,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他的心。──他还有可能在愁些什么?
生1:老百姓的生活好不好。
生2:他为什么这么有才华还沦落到要在外面睡觉?
(哄笑)
师:据周老师在网上了解到,他并不是没那几个住店的钱,可能正是因为心里忧伤,所以他也没心思到城里去见识那种“灯红酒绿”,他就想在这小桥下,流水边,好好地静一静。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十二
古诗两首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 、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 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四年级下册《枫桥夜泊》备课教案鄂教版数学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 )、( )、( )、( )、( )、( ),听到的有( )和( ),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
2、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