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穗者教案设计优秀(四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拾穗者教案设计篇一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图文对照、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通过图文对照的实践学习,领悟看图学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从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同情,唤醒学生对劳动者的尊重,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情;
2、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积累视窗:常规诵读(课前三分钟)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诗歌导入(师白:闭目聆听,想象画面)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
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提示:在一个怎样的季节有着怎样的一群人?)
生:……
师小结导入课题:收获的季节,刚收割过的田里,疲倦的母亲,沐浴着落日余晖,还在不知疲惫地艰辛地劳动着……这怎不使我们联想到19世纪著名农民画家米勒的杰作来——
板书课题:拾穗(生齐读)
师:让我们再次走近米勒,走进《拾穗》,一起来分享这幅画和课文的艺术魅力。
二、走近米勒,了解《拾穗》。
1、看图知画家:
出示灯片:走近米勒——拿着画笔当锄头的农民画家
师:米勒是一个怎样的画家?他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生:个别汇报
师(出示课件作补充):
2、赏画知作品:
师:同学们,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欣赏《拾穗》这幅名画吧!
课件出示:
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由此你又想到了些什么?(配备拾穗插图)
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指导学生表达图画内容)
师小结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仔细地观察了这幅油画,并说出了我们的所见所感及其联想。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得具体生动、真实感人的?(巧用标点符号“?”明确本节课集中探究目标)
(板书:?具体生动、真实感人)
三、走进《拾穗》,感悟写法。
一)精读细品,小组合作。
灯片出示导学提示:
读课文2—4自然段,找一找其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在画上看到的?一边读一边画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自己画出来的句子并讨论: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3、小组代表汇报展示合作学习成果“2”。
二)、集中探究,引导发现。
师生互动学习——赏读发现
1、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以下课件之一集体探究性学习:
细读学生找出的这些句子,边读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从人物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写实的表达特点:
a、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的属于外貌描写还是动作描写。板书:外貌动作)
b、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2、引导学生发现“写实——联想”的表达方法。
a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描写让你想到什么?平时她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交流)那么加上你的理解,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导朗读,学生挑战读)
b作者和我们一样,描写完之后,也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谁来读一读?(启发学生脱离课本束缚,自己想象。)你能读出她的辛苦吗?
c、师相机点拨: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或联想。(板书:联想)
三)、举一反三,独立自学
1、请同学们读一读另外两个自然段,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象的,在书上做出标记。
2、交流自学收获。
四)、引导发现,总结写法
小结并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
(板书:仔细观察)
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板书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一来,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板书:合理想象)
回顾板书,关注养成(擦去板书中的“?”,渗透“学贵有疑”的思想,教会学生养成“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善于发现,善于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五)、升华情感,巧妙迁移
师:同学们,在这片神圣而广阔的大地上,正是这群勤劳多情的儿女用他们朴实顽强的生命播种着土地的希望!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养育这伟大的民族!正是他们日复一日地劳动,来缔造这美丽的国家。让我们全体起立,为这群可亲可敬的劳动者献诗一首吧:《悯农》
师:同学们读得真有感情,那么是谁唤醒了我们对劳动人民无尽的敬重与赞美?是画家米勒和作者,是他们拿起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了不起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们,你们不想像他们一样吗?我手写我心,我口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马上行动起来吧!
四、学以致用,指导练笔。
出示一幅以“收获”为主题的画,引导学生仿照《拾穗》的写作顺序口头作文。
出示灯片:
仿一仿:
先交代背景,再重点描述人物;先说明画面上人物的形象,再记叙自己从画面上引发的推测和联想。
五、读写结合,课外拓展:
妙笔生花
选一幅你喜欢的名画,仔细观察,试着按照一定的顺序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六、板书设计:(蓝色主体板书老师完成,红色副板书由学生完成)
拾穗
仔细观察 —————— 合理想象
外貌 一看就知道
神态 ? 因为
动作 显然
…… 也许
生动具体 真实感人
拾穗者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理解2~5自然段,特别是描写三位妇女捡拾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难点:鼓励学生谈自己在欣赏画作和课文后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具]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教师出示《拾穗》图,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从左到右、由远到近)谈自己的发现。
2、简介米勒(结合课后的背景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三、理清脉落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你快速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哪些段落写的是画面内容?(1~5自然段)哪些段落介绍的是作者的情况?(6~7自然段)
四、精读课文,深入领悟
1、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1~5段,想一想重点描写了什么?(重点写了拾穗的三个妇女)。
2、哪些段落三个妇女拾捡麦穗?(2~5)
3、画出三个妇女拾捡麦穗时的动作、神态的词句(边找边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
4、汇报交流
中间的妇女从她的动作看出她对麦穗的爱惜。(攥)
右边的妇女从她的动作看出她的辛劳。
左边的妇女从她的动作看出她勤劳能干。
5、同学们刚才画的句子写的是画面上有的内容,那三个自然段剩下的句子写的是什么?(联想)
师: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
6、指导朗读
7、师刚才同学们读的内容是画面中的近景还是远景呢?根据图文对照的方法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课文第5自然段写的是远景,我读给大家听:远处,有个人骑在马上……
生: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我发现这一段也有想像的内容,他在监督着工人干活……
生:我发现课文第1自然段也是写的远景。
生:我发现第1段也有想像: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六、拓展延伸
1、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2、齐读第6、7段
3、课后自己选择一幅喜欢的名画,仔细欣赏,并进行合理的想像,写一篇看图作文。
拾穗者教案设计篇三
之一
佚名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生字。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穗”是指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
弥散晚餐监督遵循搜寻逼真偷窃
欣赏充满
三.理解课文内容
1.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
板书(收获)读一读。
(出示:拾穗图)麦香混合在尘雾中,弥散在田野上,远处堆起了金黄色的麦垛,一片丰收的景象。这收获的季节属于拾穗者吗?我们来进一步欣赏这副油画。
2.欣赏画面,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文中,作者也对这三位妇女拾穗时的情景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
默读课文2-4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三位妇女动作、神态的句子。
4.说说你画的句子
板书: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5.再读课文2-5段,结合课文中的词句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同学刚才结合油画谈出了自己的感受,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副画的?
7 指名读第6、7段
由于米勒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这副画画的十分逼真,认真的欣赏会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四.情感升华
谁来说说你的感受和联想?收获的季节属于她们吗?她们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吗?
板书设计
收获
中间:承担生活重担
拾穗 {右边:腰落下毛病
左边:艰苦生活刚开始
评价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前几天,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课文的作者也像我们一样欣赏了这幅世界名画,并用生动的语言、具体的描写描绘了画面内容,使我们也学会了欣赏名画,课文的题目是《拾穗》。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回顾课文,指导写作方法: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画面主要内容的段落,自由朗读,说说作者是抓住了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的?(动作、神态)
2、指名学生说。板书。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出了什么?为什么能从中体会出农民的辛苦和他们生活的艰难?在抓住动作、神态对画面中的人物进行描写之前需要怎么样?(仔细观察)板书。
3、小结: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刻画,就会使你的文章具体生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方法。(板书)还可以抓住哪些方面对人物进行刻画、描写?(语言、心理活动)我们应该学习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你的文章也会具体生动。
4、除了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之外,这三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你认为写得比较好?
5、这句话中描写的内容能够从画面上全部观察的到吗?(不是)这是作者的(联想、想象)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联想?
6、小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它会使你的文章真实感人。
7、今天,我们就学习运用这种方法进行一个小练笔的练习。
三、创设情景、指导练笔:
1、请两位学生将地面的纸花扫干净,其他学生观察人物的动作、神态等。
2、说说你都观察到了什么?
3、把你观察到的内容写下来。
四、交流、评议:
1、小组交流。
2、指名读,说说好在哪?
3、从文章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五、总结。
板书:
动作 具体生动
仔细观察 神态
合理联想 真实感人
拾穗者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图文对照、理解重点词句体会农民劳动的辛苦,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理解和同情。
2、通过图文对照的实践学习,领悟看图学文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悟“写实―联想”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学习作者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从中感受劳动的艰辛,增强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同情;
2、通过图文对照的方法,使学生领悟看图学文、写文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来欣赏米勒的油画《拾穗》。(出示油画)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对这幅画有了哪些了解?
教师小结:正是因为对劳动的辛苦有切身的感受、对农民充满着同情,他才能把拾穗的场面逼真地展示给我们。
二、新授。
引入:那么文章的作者在看到这幅画时,是不是和我们有着同样的看法呢?他又是怎样描写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的哪些内容是可以在画上看到的?一边读一边画下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
2、小组交流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3、指名汇报自己画出来的句子。
4、相机出示课件,图文对照,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交流:作者的哪些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的属于外貌描写还是动作描写。板书:外貌 动作)
课件1
中间的是位中年人,夕阳照射在她结实的后背上。那宽宽的肩膀,还带着套袖,一看就知道她是一位从小担水背柴、十分能干的人。我们看不见她的脸。她正深深地弯着腰,左手攥着一把麦穗,另一只手还在捡拾。
5、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描写让你想到什么?平时她会做些什么呢?(学生交流)那么加上你的理解,把这些句子读出来。(指导朗读)
作者和我们一样,描写完之后 ,也加上了自己的想象,谁来读一读?(启发学生脱离课本束缚,自己想象。)你能读出她的辛苦吗?
6、相机点拨:看图写文不仅要写清图画中的内容,还要发挥合理的想像或联想。(板书:联想)
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两个自然段,像刚才一样,图文对照,找一找哪些语言写的是画面的内容,那些语言是想象的,在书上做出标记。
7、交流3、4自然段。相机出示课件2 右边的妇女累了,欠起了身,显然是腰疼,一下子直不起身了。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又想到了什么?
老师觉得会思考的孩子是最会学习的孩子。(学生发挥想象)
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课件3 左边穿深色衣服戴蓝色帽子的妇女很年轻,可能是中年妇女的女儿吧。她手脚麻利,捡拾麦穗的动作像舞蹈:瞧,她平平地趴下身子,右臂伸向前方,拿着麦穗的左手弯在背后。(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谁来?)齐读。
8、小结并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从这些句子中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所以,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也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一来,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
9、画面上除了这三个人,还有什么?(远处收获的人们)
我们这一个单元的主题就是收获,那么这几个辛苦的农妇们,她们这算是收获吗?回到家她们能不能享受到收获的幸福呢?(体会穷人生活的艰辛)
三、回顾画面,总结全文,体会画中所蕴含的感情。
刚才我们跟随着作者从整体到局部,按照由近到远的顺序,欣赏了这幅《拾穗》,回过头再来看这幅画中的远远近近,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想法。
这也正是画家想要传达给人们的心声。(板书:生活艰辛 农民辛苦 )
四、畅所欲言。
说到农民,可能我们在坐的都不陌生,尤其是同学们,大部分都来自农村,父母也大都是农民,那么,你了解农民多少?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出示课件:畅所欲言)
学生交流。
五、总结全文。
这节课结束之前,老师只想说八个字,那就是:热爱农村,尊重农民!
六、板书设计。
拾 穗
外貌 动作 神态
农民辛苦 生活艰辛
联 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