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花瓣飘香是谁写的13篇(大全)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一
这篇课文早在几年前的希望杯评比时听过好多老师上过,我知道,教学时应着重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书、交流、讨论。最后,由“我”的表现体会这是作者从侧面展示文章主旨。
在教学时,一帆风顺,学生改说的地方都说到了,可是我觉得教得索然无味,究其原因,我并没有披文入情。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我没有创造出一种柔的氛围,没有达到“让顽童变细腻”的境界。
《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我想我还是从教师的导语入手,把学生逐渐带到这种境界吧。读“为什么只摘花瓣?”是轻轻,柔柔的;读“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低着头、不好意思,是低声的,也是柔的,轻轻的;读“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是低声中带有着女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她尝试摘花是轻轻的、柔柔的,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的的感觉,也是柔柔之中的体会,那淡淡的清香也是轻轻的、美美的,妈妈高兴是微微的;读“你爸爸呢?”是轻柔中的一次感动,是继续对话的细声询问;读“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闪动的泪花,是静静的……我想,老师如此艺术的引导感悟,一定能够让那些调皮的男孩子、女孩子,不懂得关心的小朋友,在轻柔之中,在静悄之中,流下那感动的泪水,以像“我”一样买上两盆花,最重要的一盆,最有价值的一盆是送给自己的母亲,让她也能够高兴。
其实,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完成某种任务,而是要引导学生进入某种境界。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二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它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
当晨雾中的女孩带着心灵的清香,款款步入月季花丛,俯下身子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多美的境呀,多美的情呀。课文涤荡着人性的美,人情的美,如花瓣沁人心脾。
课中精读第三段,因为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抓住提示语中的关键词,(如“我轻轻地问”)来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表达人物的美好情感。小女孩的答话是朗读的重点,我让学生边读边想,用心领会,从中体会到这个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她虽然为了让妈妈高兴而摘花瓣,但却不忍心摘下整朵花,怕影响别人观赏的心理。
特别是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亲情。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让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想象。省略号省掉的会是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出小女孩不但懂事,而且还有着一颗美好的心。她不光为了妈妈,还要想到别人。
最后通过学习第四自然段,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听了小女孩的话以后,为什么买了两盆月季花?为什么要摆放一盆在母亲的窗台上?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小女孩的行动,给作者心灵上带来的极大震撼与感染,升华情感点题。
就这样20分钟学生很快的地解决了课文重难点,完成了教学目的。为了更深入地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我利用10分钟的阅读时间,让学生阅读有关身边小伙伴的爱心故事,燃起他们身边的爱火,再让他们把自己有过小作者那样的经历打写出来。有了阅读的基础写作起来就水到渠成。
“美文美教”!在美的朗读中品味,在美的表演中深蕴,在美的对话中感动,在美的情感中流泪。围绕着女孩是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展开朗读,读中找到根据,读中悟出情感,课中浓浓的真情尽情流淌课堂。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练习分角色朗读。
3.通过充分朗读,体会小女孩心灵真挚,纯朴的亲情。着力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对人物外表的描写展示内心世界的写作方法.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三.教材分析:
1.题解
标题诗意盎然,意味深长。从字面上看是指小小的花瓣飘着沁人的清香,待读完全文,细细思索,便会看出此题其实隐喻着文中那个摘花瓣送给病中的妈妈的小女孩,她那美好的心灵,就像含露的花瓣一样清香四溢。而舍“花儿飘香”取“花瓣”飘香为题,不仅切合文章的内容,而且十分新颖,能让读者带着“为什么只说花瓣飘香”的问题兴味盎然地阅读课文。
2.结构分析
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通过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赞美了她爱惜花草,体贴妈妈的美好心灵。全文共十一自然段,依循事情发展经过,以“花开→摘花瓣→送花→谈花→送花”为线索,层层叙写,引人入胜。
花开-----门前月季盛开,花朵红艳可爱。“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既表现了“我”对月季花的喜爱,又为下文小女孩来摘花开路。
摘花瓣-----小女孩“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飞快地跑远了。摘花本是不文明的行为,但小女孩专注的神情,虔诚的动作,在读者心中激起的只是疑问:她摘花瓣干什么?为什么只摘花瓣?这就自然引起下文“我“和小女孩的谈论。
谈花----爱惜花朵,更爱妈妈。几天后。当小女孩又来摘花瓣时,“我”忍不住叫住了她。通过交谈,“我”明白了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瓣,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是因为妈妈生病,她想摘一片花瓣送给妈妈,让妈妈高兴。只摘花瓣不摘整朵花,是因为小女孩爱花,她不忍心全部摘下,影响别人观赏。“只摘花瓣”是小女孩在爱花又爱妈妈之间的唯一选择。小女孩真诚的爱心,美好的心灵让人怦然心动。
送花----深受感染。小女孩的爱心深深打动了“我”。“我”买花,送花的行动便是受到感染的证明。
四.写作特点
以人物对话的形式贯穿全文。通过二人或几个人的交谈,来刻画人物和发展情节,表达中心思想的方法。本文就是以人物对话为主线展开叙述的。
关键字词的运用:
(1)“红艳艳”一词告诉读者“我”家门前的月季花开得芳香迷人。
(2)“俯”“小心”“捧”“不知所措”“惶恐”等词在文中的用意。引导学生从中体会小女孩摘花时俯下身子将摘到的花瓣双手捧着。生动地描写了小女孩当时“小心”的神情。“不知所措,惶恐”生动地刻画了小女孩被“我”叫住后内心所产生出的恐惧心理。
(3)“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轻轻地”体现了“我”态度的和蔼可亲。
(4)“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反映了小女孩非常敬重自己的爸爸和听爸爸的话。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说明小女孩说的话是发自内心,所以很激动。
(5)“我”将从集市买来的两盆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母亲的阳台上。本段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敬爱我们的母亲。
六.重点知识:
1.学会本课生字:俯,摘,捧,拿,措,惶,恐,舍,惹,懂
(1)“摘,惹,舍”为翘舌音。
(2)“措”为平舌音。(3)“捧,惶,恐,懂”为后音。
2.形近字:
俯(俯看)摘(采摘)捧(捧起)拿(拿到)措(措施)懂(懂得)
府(政府)滴(水滴)棒(棍棒)掌(手掌)借(借钱)谨(谨防)
3.近义词:
惶恐—惊慌飞快—飞速红艳艳---红彤彤不知所措---手足无措
4.反义词:
惶恐---镇静飞快---缓慢不知所措---泰然处之
5.多音字:
露lù(露水)舍shè(宿舍)给jǐ(给予)着zháo(着火)
露lòu(露脸)舍she(舍得)给gei(给我)着zhe(看着)
6.重点词语理解:
红艳艳:形容非常红。abb式词语后两个字叠用有强调作用。
不知所措:措,安排,处置。不知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惶恐:惊慌害怕。
七.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导入语: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地放在妈妈的枕边,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像绒布一样柔软,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你的心灵像露珠一样透亮,纯洁。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同学们,你听了这首小诗,你们从中了解到什么吗?
(1)板书课题:6.《花瓣飘香》
(2)师生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从中知道了什么?或想知道些什么?
二、活动体验,对子帮扶
默读课文2—3遍,思考以下问题:
a圈画出文中生字词,多音字并组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b自学生字,有疑难字查字典
c写出近义词,反义词。
c如何将课文读得有感情。
d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心意思。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分组板演以上相关的内容,剩余同学练读课文。
板演要求:诵读快,字迹工整,大方美观,用双色粉笔。
练读要求:注意力集中,大声,动作,表情到位。
2.各组带读相关板块,小老师大声,读准字音。
3.开火车读词语—炒豆子游戏(加深对词语的印象,以便熟练掌握)
4.易错字提示
四、当堂反馈,达标测评
1.检测后进生学习情况不过关小老师课下帮扶。
2.独立完成快乐导航字词部分,疑难问题做上记号。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听写生字词
一.明确目标,教学引领。
1、课文是怎样写花开的?
2、从小女孩摘花瓣的动作和神态你读懂了什么?
3、思考,交流“我轻轻地问”表示了“我”的什么样的态度?
4、默读三—十自然段,从“我”与小女孩的谈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5、“我”为什么要买花,送花?作者想要传达一个什么样的信息?
二、活动体验,帮扶训练
1.速读,了解课文,圈点疑难。(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2.细读,疏通文意,小组内讲座交流。(读通课文)体会人物对话时的神态和语气。
3.研读,深入分析,总体把握(分析理解课文)分析解决问题。
4.创读,独特感悟,情感升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课文,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个人朗读:挑选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一句话,说说为什么喜欢?
2.导演邀趣,入境体验:教师先让学生当导演,再请他们做演员,教师点拨。(课本剧)
四、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完成快乐导航剩余部分,组长批改,及时矫正。
对子间读顺读通句子,感情处理要到位。
开火车读词语。(加深对词语的印象)
达标测评,反馈矫正
检测后进生学习情况,知识未过关学生小老师课下帮扶。
独立完成快乐导航字词部分,疑难问题做上标记,并查字典解决。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四
作者:钱玉琴 转贴自: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小太阳网站 点击数:71
“语文外延等于生活外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从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发展为中心、生活为中心上来,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契机,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片段1]【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师:(多媒体示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2自然段,看了这幅图,你想起来了吗?谁来说说?
生:“我”家门前有一片月季花。一天清晨,“我”看见一个小姑娘俯下身子,摘了一片花瓣,双手捧着跑远了。
师:如果那天清晨,你看见小女孩摘了花瓣,你当时会怎么想?你有什么疑问?
生:我会想这个女孩真奇怪,她摘花瓣干什么呀?
生:我想知道她为什么不摘下整朵花而只摘花瓣?
生:我想问问她为什么要摘作者家的月季花瓣?
生:我想知道她为什么摘了花瓣后要飞快地“逃走”
师:说得很好,作者和你们一样,也觉得十分好奇,因此他也想寻找答案,机会终于来了,请大家自读第3——10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刚才的问题,找出答案,用线画出来。找到后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生开始自由地读课文,认真地画着,画完后同桌小声讨论起来。)
[评析]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向交流的活动。在教学中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自主学习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这一片段让学生把自己融入课文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交流的欲望,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索,在质疑问难,读读画画,同桌交流的学习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小养成主动学习、互动、关注、欣赏他人的品质。课堂凸显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片段2]
师:如果你是那个女孩,此时手里拿着花瓣被作者叫住了,你心里会觉得怎么样?
生:我会很害怕,不知道他会不会骂我。
生:我也许会脸红红的,而且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生:我会很紧张,紧张得直冒汗
生:我不知该把花瓣藏哪儿才好,会很慌张。
师:大家体会到了小女孩的心情,你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生异口同声地答到“不知所措”)
师:那么“惶恐”是什么意思?你理解了吗?
生:我觉得“惶恐”就是很“害怕”。
生:我觉得“惶恐”就是既紧张又担心。
生:我觉得“惶恐”就是心里很不安。
师:相信你现在一定能通过朗读把小女孩的这种心情表现出来了!自己把这一小节读一读。然后我们来朗读交流,看谁体会得最好!
(学生开始试着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然后有感情地朗读交流。)
[评析]爱因斯坦曾说过:“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的天地是无限的。”这一片段中“不知所措、惶恐”这两个词语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想象成为文中的小女孩,设身处地地体会她的心情感受,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另外,在这教学片断中,教师能充分信任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相信学生自己能读懂课文,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在自悟自得中感受朗读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努力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宽容、和谐的教学气氛,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课文的感情色彩。
张家港市塘桥中心小学小太阳网站
【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五
师:小女孩为什么“眼眶里闪动着泪花”?大家再读一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体会。
生1:小女孩非常思念自己的爸爸。
生2:小女孩担心妈妈的病情。
生3:爸爸在南沙,小女孩一人照顾妈妈,显得孤单。
生4:小女孩牢记爸爸的嘱托,没有惹妈妈生气而激动。
生5:小女孩偷花,可能会受到花主人的责备,感到害怕。
生6:小女孩随便摘了人家的花,惹妈妈生气了,感到难过。
生7:小女孩没有受到花主人批评,反而得到了关心,她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师:大家体会得非常好,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大家也能读好。
生:(分角色表演朗读课文)
师:听了小女孩和“我”的对话,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1: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
生2:我祝愿小女孩的妈妈能早日康复。
生3:我想送一盆花给小女孩。
生4:我还想送一盆鲜花给小女孩的妈妈。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让我们像小女孩一样关心自己的妈妈。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享受这份亲情,享受读书的快乐。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六
第一课时
布置预习本课生字词,课前了解情况。
一、初读课文:(揭题、读题)
1、你解决了哪些字词。
2、串读课文
3、把你自认为读得比较好的句子读一读。
二、再读课文:
讨论:课题是“花瓣飘香”,而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花瓣”吗?说说你的理解。
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课文。
请找出课文中评价小女孩的句子: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谈谈“懂事”:做(合适的事情)说(合适的话)
三、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
写女孩做的事情: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写女孩说的话:课文的第五、七、九自然段。
四、学习女孩“行为”部分:
1、指名读课文的2、3两个自然段。
2、划出小女孩的动作。
3、体味“动词”:说说通过这个动作你能找到什么原因。
4、将自己读成小女孩:完成一个角色转换。以小女孩的身份来叙述摘花的事情。
指名读
五、练习:
你已经成为小女孩了,你能将自己摘花时的心理写出来吗?
作业设计:
花瓣
一天清晨,我从一户人家门前走过,看到那里有,( )。我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向家中。( )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又见到我在摘花瓣,就叫住了我。我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心想:( )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昨天特别优秀的作业。想像:女孩每次摘了花瓣回家后的情景。
二、引入对“语言”部分的理解
过渡:人的动作可以反映出人的内心世界,而语言更是心灵的表述。今天我们来透过小女孩的语言,体会她的懂事。
1、读:
(1)练读(学生自由练习)
(2)师生对话(师为花的主人、学生为小女孩)
(3)同桌对话(角色变更,读两次)
(4)集体读
2、结合“懂事”谈谈自己的理解
针对三次对话中女孩回答的内容来理解
3、通读小女孩的表现(课文2-9自然段)
读出作者对小女孩的评价: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三、评价作者:
作者对小女孩的态度。
作者的行为。
四、花瓣“香”飘何处?
五、练笔:(二选一)
1、女孩捧回了作者送的那盆月季回到家中……
2、作者捧着一盆月季来到了母亲的房间……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七
作者:佚名 转贴自:句容市后白中心小学 点击数:62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中,培养学生从小具有敬爱父母的思想品质陶冶高尚情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上节课,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初读了课文《花瓣飘香》结交了一位新朋友――一位小女孩,你们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女孩呢?板书:懂事
过渡:那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
二、精读。
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听课文录音
生:边听边把能反映小女孩懂事的语句用线画下来。
师:画好了吗?
生:同桌交流,再来说说你们找到了些什么?
a
1、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师:是呀,花瓣是那么美,妈妈生病了,想尽办法要把最美的东西送给妈妈,让妈妈高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2、指导朗读:师:谁愿意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听呢?指名读。
“妈妈生病了” 轻 慢“妈妈会高兴的”重 快
生:练读
师:指名读生:女生齐读
b
1、“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师:南沙在我们祖国的最南面,离我们这儿很远很远,小女孩是多么想念自己的爸爸呀,她知道只有听妈妈的话,让妈妈高兴才能爸爸放心,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2、指导朗读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好呢?
生:“闪着泪花”
师:可见小女孩心情激动,说的话都是发自内心的,你能读出小女孩当时的心情吗?
生:练读、
师:指名读哪些同学愿意读的一起来试一下
c
1、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提问:不摘整朵花是为了什么呢?
生:舍不得
师:是呀,小女孩为了不影响别人赏花,不忍心把整朵花都摘了,这说明小女孩很懂事
提问:那为什么最后还是摘了一片花瓣呢?
生:为了让妈妈高兴,让生病的妈妈快点好起来
师:不摘整朵花说明小女孩懂事,摘一片小花瓣更说明小女孩懂事。
2、指导朗读
师: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用得好呢?
生:不好意思
师:小女孩知道摘了别人的花不好,所以很不好意思,你能把“不好意思”读出来吗?
生:练读
师:指名读指小组读
师:其它小组愿意跟他们比一比吗?
生:小组读
师:评价
小结:月季花多美啊!许多人都爱观赏它,小女孩真不愿意去破坏那份美丽,然而她又多么想让爸爸放心,让生病的妈妈高兴,于是她选择了摘花瓣,正是这一细小的举动,让人觉得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三、练习分角色朗读
过渡:这么乖巧懂事的女孩,如果她摘了你家门前的花,你会责怪她吗?作者也没有责怪她的意思,课文4~9自然段,写了“我”和“小女孩”的三次对话
师:同桌练读,参赛的同学,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哦!
生:练读
师:选组参赛评价
男生当“我”女生当“小女孩”
师: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那份浓浓的亲情
四、学习最后一小节【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1、引读最后一小节
2、提问:知道我为什么要买两盆花了吗?
生:自由发表意见
3、总结点题
是呀,正是小女孩对母亲的那份浓浓的情意,打动了我们每个人的心,它正像香飘四方的花瓣一样,悄悄地飘到了我们每个八的心田。(指课题)
4、延伸
除了摘花瓣让母亲高兴以外,我们正可以怎么做也能做个懂事的孩子,让母亲高兴呢?
生:自由发表意见
师语:
老师也忍不住想吟诵一首小诗,读给你们听!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的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作业:让学生在花瓣形纸上写对母亲问候的话或小诗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八
一、目标点击: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会课文中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体味文中浓浓的亲情,感受小女孩真诚的爱心和美好的心灵。想一想:我是否也是父母心中听话懂事又孝顺的孩子呢?
二、读拼音写词语:
fǔ shì zhāi xià dǒng shì huáng kǒng pěng zhe
( ) ( ) ( ) ( ) ( )
三、写出下列近义词语:
惶恐--( )飞快--( ) 红艳艳--( ) 不知所措--( )
四.写出下列反义词:
惶恐--( ) 飞快--( ) 不知所措 --( )
五.多音字组词:
露lù ( ) 舍shě( ) 给 jǐ( ) 着zháo( )
露lòu( ) 舍 shè( ) 给gěi( ) 着zhe ( )
六、照样子,在括号内写上abb式词
( )的太阳 ( )的麦苗 ( )的米饭
( )的星星 ( )的稻田 ( )的葡萄
七、词语连线。
飞快地 望着 懂事的 集市
惶恐地 穿过 热闹的 孩子
轻轻的 问道 淡淡的 泪花
疑惑地 摘下 晶莹的 清香
八、读句子谈感受
1.小女孩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2.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子小女孩,另一盆放在了我母亲的阳台上。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九
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接触以为非常可爱小女孩,还记得她为妈妈做了一件什么事吗?师板书:摘花瓣
今天的这节课上我们就通过细细的读课文来走进她、感受她、真正地认识她,好不好啊?
二、第二自然段
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1.读一读,找一找课文的哪一段说的是小女孩摘花瓣的情景。(课件出示第二段
2.指名读第二段,其他学生画出摘花时的动作。
3.指名汇报。俯在(花前)
摘 (小心地摘)
捧着 (双手捧着)
穿过 (飞快地穿过
4.自由认真读第二段,体会动词
5.指名读。大家一边听,一边想,看看你能不能通过她的朗读看到这位小女孩。
6.指名汇报。
7.学生摘花,注意动作
8. 你为什么这么小心呀,轻轻地摘呀
9. 谁知道她为什么这么轻轻地摘。
10. 为什么不拿着这一片花瓣呢
11. 谁再来说一说她为什么这样双手捧着
12.联系生活谈什么时候用捧着
13. 小朋友来双手捧一捧。
13.指名读,读出小女孩对花瓣的珍爱。评价:感受到珍爱了
14.指名读,再小心一点。评价:能不能再珍爱一些
15.一起来感受一下,齐读
16. 小心地摘了一片花瓣,双手捧着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小朋友当你读到这里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什么问题?
为什么要飞快地跑?
摘了这片花瓣要去做什么呢?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
为什么小女孩俯在花前摘?
她摘这个花瓣有什么用?
为什么要摘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过渡:课文中的我也是这么想的,我们大家都有这个问题对不对?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去深入的读一读课文。相信小朋友们一定会在可课文中找到答案的,好不好?
学习三---五自然段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出示第三到五段,生自由读,
生汇报
我知道她为什么只摘花瓣了,因为她舍不得把整朵花摘掉。
想一想她为什么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下来呢?(板书:舍不得)
这段有没有告诉我们整朵花很漂亮?
那我们从课文的其他的内容,看看你能不能从课文中读出这朵花非常的漂亮。自由读
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
指名读,读出花瓣很美
摸花瓣。有什么感觉?闻一闻
再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也告诉我们花很美的。
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指名读,读得美一点
红艳艳的花朵多美呀,还有什么地方也有(带露水的花瓣)真美呀。
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
出示幻灯片,带露水的月季花
瞧红艳艳的花朵,上面蘸着晶莹的露水散发着淡淡的清香,看到这么娇美的花朵,小女孩怎么忍心摘下它呢?她多么的爱这朵花呀所以她舍不得摘,谁能把小女孩的这句话再读一读呢?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指名读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感受到你舍不得摘,但是大家注意小女孩在说这话话的时候还有一个什么词呢?指名读
为什么要不好意思?
她觉得自己怎么样
谁再来把这句话读好,让我们感觉到既爱花,又有点内疚。自己练习读一读好不好
13. 师:为什么只摘花瓣呢?引读,指名2人读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第三段哪个词让我们感受到小女孩此时此刻的心情?
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细心地看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
这两个字都跟心有关系,那你猜猜看是什么心情呢?
害怕什么?
因为心里边害怕,所以当我叫住她的时候,大家看她会怎样做?
此时此刻她多么的尴尬啊,课文中哪一个词告诉我们?(不知所措)
齐读。
同学们就因为她摘了别人家一片花瓣被人家叫住了,她就感到不知所措,感到惶恐,你感觉这位小女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非常善良。非常诚实)
是呀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这位诚实的善良的小女孩。
(自由读第三段)
指名读
分角色读女生读小女孩的话,男生读我问的话。师评男生感受到你不想打扰这位小女孩,引读女生。评你们读得真好。
过渡:小朋友这朵花真美呀,她舍不得摘,那她为什么还是摘了呢?她到底摘了这朵花瓣要去做什么呢?请大家读下面几个自然段,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十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 知道我们今天学习哪篇课文吗?(花瓣飘香)(师生一起板书课题)
(师: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瓣”是左中右结构,中间的“瓜”写得要窄点,这样字才不会像个“大胖子”;“飘”的右边是“风”,有“风”花香才能飘得远。)
师:课前预习了吗?(预习了)喜欢这篇课文吗?(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这篇课文,看,老师还把这篇课文改写成一首小诗呢!(课件出示画面,月季花的底纹和淡淡的音乐)。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想听听吗?
花瓣飘香
清晨,月季花上闪动着露珠,
小女孩摘下一片花瓣,
轻轻放在妈妈的枕边。 表一份心愿,
道一声祝福,
妈妈的脸上漾起了微笑。 小小的花瓣,
像绒布一样柔软,
淡淡的清香随风飘散。 小小的女孩,
像露珠一样透亮,
你不就是那片清香的花瓣吗?
师:听了这首小诗,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师:一片花瓣代表了小女孩的一颗心。(板书:一片花瓣一颗 的心)(手指横线)这道横线邓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忙填写。你们准备怎么办呢?(读书)真好!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板书)请小朋友们仔细读课文2—10节,你能不能从文章中读出一颗心来。好!下面请小朋友们边想这个问题,边读书,可以轻声读课文,可以默读课文,可以边读边画,把你想到的就记在书上。比一比,谁想得多,想得好。
生:自由读课文,写体会。
师:读好了吗?已经读好的小朋友,再去读一读,相信你会想得更多,没有读好的小朋友可要抓紧时间哦!
生:再读书、再写体会。
(斜体部分,根据上课时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师:指名交流,相机指导。(学生说——有选择性地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引导学生扣词扣句,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加深体会,近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指导一:
(出示)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师:你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这些作者都没有直接写出来,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课件红色显示)
师:同学们这就叫读书,去琢磨(板书)文章中的词语、句子,把隐藏在它们后面的感情体会出来。现在谁再来读一读这一节。(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能从哪里看出小女孩爱花呢?
(出示)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师: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红色显示“舍不得”。)
指导二:
(出示)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相机红色显示)
师:(指2—3名学生说后)小朋友们很会读书,读出小女孩对妈妈的爱,读出了小女孩有一颗让妈妈高兴的心。
师:同学们静静地想一想,当小女孩双手捧着花瓣轻轻送给妈妈手中时,那是一幅多么动人的情景啊!小女孩的妈妈可能会怎样呢?(指名交流)
师:也许妈妈此时什么都不说,就是望着小女孩,望着那一片花瓣,抿着嘴不停地微笑,能看到妈妈的微笑,对于小女孩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来,把这种幸福的感觉通过你的读书声传递给周围的人。(齐读)
师:多么感人的话语,多么感人的场面。听了小女孩的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出示卡片: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指导读好。
师:(再次出示第2节)小朋友们再读读第2节,再去琢磨琢磨这些关键词,你有什么新的体会。
指名交流。
指导二:
(出示)“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师:(出示一组爸爸在南沙站岗保卫祖国的图片)南沙在祖国的最南端,离这儿很远很远。爸爸远离自己的亲人,在祖国的南沙当解放军,日夜守卫边疆,保家卫国。爸爸身在南沙,但心中最牵挂的是妻子和女儿,最牵挂的是妻子的病情。
师:所以,他常常来信叫女儿要听——不要——
师:(红色标出眼眶里闪动着泪花)从这里你能体会到什么?
此时此刻,女儿有多少心里话想对爸爸说呀。如果是你,你会对远在南沙的爸爸说些什么呢?(指名说)
师:听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说:“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再次出示: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指导读好。
师:是啊!真是个懂事的小女孩!从我和小女孩的对话中你能不能感受到“我”对小女孩的感情来?每句话都要很好地感受。(板书:一段对话一片情)
学生自由读,指名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轻轻”和比较“摘花瓣做什么呀?” 与“摘花瓣做什么?”的差别,近而体会出我对小女孩怜爱。)(板书:怜爱)
师:好一段感人至深的对话,从对话中我们体会到小女孩有一颗爱花的心,一颗让妈妈开心的心,一颗让爸爸放心的心,感受到“我”对小女孩的怜爱之情。让我们把这人世间最美、最纯的感情化作读书声传递给周围的人吧。来,自己去练一练我和小女孩的对话。(自由读——指名分角色配乐朗读。)
师:这是一片美丽的小花瓣,幸福的小花瓣,它不仅温暖了妈妈的心,也深深地感动了我(引读: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着露水的月季花,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
师:一盆送给了小女孩,你能理解吗?(借此表达对小女孩妈妈的问候)
师:另一盆送给妈妈,你又能理解吗?
师:现在你再来读一读课题,对“飘香”你有了新的理解吗?还仅仅是花瓣本身飘出香味吗?
指名说。(是这个小女孩的行为就像是花瓣散发的香味一样,感染了“我”。)
师:读懂了作者的心思,读懂了这天底下最纯真、最动人的爱,就把它深深地藏在心中,来,把这份情感、这份体会用你们深情的朗读飘洒向人间。(生齐读最后一节)
师:一片小小的花瓣,满溢着浓浓的爱,传递着深深的情。小女孩的美德就像那芬芳的月季花香,漫天飘洒;小女孩的一颗爱心就如同迷人的月季花香,四处传播,感染了我,更会感染更多更多的人。文章学完了,但我们要将这飘香的花瓣永远留在心中。(下课)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感悟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体会她真挚、纯朴的亲情。
3、在反复诵读中积淀情感,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教学准备:文字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难点:在反复诵读中积淀情感,唤醒孩子们对父母的爱。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十一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摘花小姑娘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2、小女孩已经给大家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不过,我们要真正认识这位小女孩还要细细地去读书,从字字句句中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品质。
二、品读感悟
(一)读讲第二自然段。
1、你看到小女孩摘花瓣了吗?在课文第几段?请你找出来。
2、用心读,仔细想,能从中读出小女孩的懂事吗?
3、指读第二段。
4、投影句子:一天清晨,我看到有个小女孩俯在花前,从花丛中小心地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然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
5、交流: 小朋友,读着读着,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么样的小女孩?
6、小女孩很爱花,很珍惜这片花瓣。(板书:爱花)
7、从哪些词语最能看出?(从“小心地”、“双手捧着”)
8、她为什么那么小心?(怕弄坏了花瓣,怕影响了整朵花,怕露水滚落……)
9、她小心翼翼地摘,用双手轻轻捧着一片花瓣,如果不是爱花,怎么会这么郑重其事呢?其它小朋友读出来了吗?
10、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 (能不能再小心一点?再轻一点?别忘了花瓣上还带着露水呢……)
11、咱们一起来读一读。
12、过渡:是啊,小女孩摘了花瓣之后,飞快地穿过田野,跑远了……当你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你产生过什么想法吗?(她为什么只摘花瓣?摘花瓣做什么?)
13、是啊,课文中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所有读这个故事的人都是这么想的。那就让我们再深入地读一读课文。相信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读悟3-10自然段。
1、小女孩为什么只摘花瓣呢?要求:轻轻地读读,3-5自然段,找出你觉得小女孩懂事的句子,划上波浪线。然后认真读一读。
2、学生自由朗读交流。
3、投影句子:几天后的一个清晨,我又见到了那个小女孩在摘花瓣,就叫住了她。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为什么只摘花瓣呢?”我轻轻地问。
她低着头不好意思地说:“我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
(1)现在请小朋友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看出小女孩很懂事。(懂事在哪里呢?)
(3)小女孩为什么“舍不得摘整朵花”呢?(因为花很美)
(4)这是一朵怎样的花呢?你能从课文中读出来吗?
(5)读书就是要前后联系起来读,“瞻前顾后”这样才能读得更明白。谢谢你教给我们读书的方法。
(6)你们看——(相机出示花)红艳艳的月季花,绒布一样柔软的花瓣,带着亮晶晶的露水,散发着阵阵清香 …… 看到这么娇艳的花朵,谁会忍心摘下它呢?让它美美的开着, 装点大地吧!“舍不得摘整朵花”,正是小女孩爱花的表现啊!看来她是个——的孩子?爱花的,爱美的孩子。(板书:爱花)
(7)爱美是人之常情,为什么在被我叫住以后要“惶恐”呢?请你自己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
(8)“惶恐”是什么意思?小女孩惊慌害怕什么?此时此刻,她心里怎么想?(摘了花瓣,怕我批评。)
(9)因为害怕,所以她就显得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非常的尴尬,”这是哪一个词的意思?读好词语:不知所措
(10)一个恐惧,一个不知所措,你觉得小女孩又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呢?板书:善良
(11)我们来感受一下这位爱花又善良的小女孩。分角色读人物对话。
(12)看看小女孩的话后面为什么有6个小点?(省略号)她还想说什么?你能帮助她说出来吗?她有点不好意思呢!
4、花这么美,摘花瓣不是也会破坏它的美吗?为什么她还要摘呢?自由读读6-9自然段,你一定很快就会回答的。
(1)出示句子: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你爸爸呢?”
“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
a(1)把花瓣送给妈妈,让病中的妈妈高兴。可见小女孩是个孝敬妈妈的好孩子。(板书:孝顺)
(2)想一想:妈妈摸着这绒布一样柔软地花瓣,闻着这淡淡的清香,会说些什么?
(3)是呀,一片花瓣是多么微不足道,但却可以换来妈妈的笑容,甚至妈妈的健康,小女孩是多么高兴啊!
(4)小女孩就是这样想着,所以她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一定是怎样说的?你能加上“——地说”来读一读?
# 一边读,一边想象着妈妈高兴的样子,你一定也会很幸福的。
# 小女孩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原因?
b(1)小女孩还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板书:听话)“爸爸来信叫他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不仅没有惹妈妈生气,而且——
她这样做了,想想她在回信中会怎样对爸爸说呢?
(2)小女孩的眼里闪动着泪花,这是什么样的泪花?(高兴的泪,幸福的泪!激动的泪!)
5、小结:为了安慰病中的妈妈,小女孩虽然舍不得那么美的月季花, 但还是忍不住摘下了带着露水的花瓣,为的是让妈妈摸一摸,闻一闻,让妈妈的心情好起来,让妈妈的病好起来,多么有孝心的孩子!
6、难怪我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7、一心想着爸爸的嘱咐,不仅不让妈妈生气,而且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孝顺,让爸爸安心当解放军保卫祖国,多么听话的孩子!
所以我们也要说——真是个懂事的孩子!
8、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她摘花瓣的情景,相信你会你会读懂更多!
再次投影第三段:
(1)为什么要“双手捧着”?为什么飞快地跑?(怕露水滚落,怕风把花瓣吹走,急着跑去把花瓣送给妈妈,怕露水干了,怕香味会散掉……
(2)她捧着的仅仅是一片花瓣吗?不是。还是什么?(板书“花瓣”)
# 还是一颗孝顺妈妈的心!
# 还是一片浓浓的亲情!
(3)妈妈闻到的仅仅是月季花的香味吗?不是。(板书“飘香”)
# 还是孩子的一片孝心!一份真情!
(4)现在谁来读读课题——花瓣飘香。
# 闻到了,淡淡的香味!
# 感受到了,女儿对妈妈的深情!
(5)让我们一起深情地读一读——花瓣飘香——
9、小朋友,课文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可课文还有一段,写的是什么呢?
(三)读悟最后一段。
1、指名读11小节。
2、这段不写可不可以?
3、在我送给小女孩的月季花中,包含着什么?
4、在我放在母亲阳台上地月季花中,又包含着什么?
(受到小女孩的感动,希望小女孩的妈妈快点好起来。我也更加明白了孝敬长辈的道理。)
5、用心读读这段话。深深地读到我们的心里去,好吗?齐读。
6、小朋友,一片花瓣,一盆月季,凝聚了孩子对妈妈的多少真情,
7、认识这么一位可爱的懂事的小女孩,是多么幸运,多么令人感动,老师忍不住也想吟一首小诗,
8、这样吧,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我们先默默地在心里读一边,然后一起来深情地吟诵——
花朵在晨风中摇曳,(yè)露珠在花瓣上闪烁,一片花瓣,一声祝福。
笑容在阳光里灿烂,心儿在幸福中欢腾。一句问候,一份亲情!
花瓣映红了妈妈的笑脸,清香飘满了温馨的小屋……可爱的女孩,
你不就是那片晶莹的花瓣吗?
9、小朋友,帮忙给这首诗起个名字吧!
好,就叫——“花瓣飘香!!”
10、学了这篇课文,认识了这个可爱的小女孩,聪明的你们一定有话要说,谁先来说?
11、好,大胆地去实现你们的想法吧!让这浓浓的花香飘满我们每个孩子、每个妈妈的心头!
板书: 花瓣飘香
爱花
小女孩 摘花瓣 善良
懂事 孝顺
听话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十二
[课时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读懂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关心父母的好孩子、“我”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等关键的词句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读懂课文,通过朗读体验语义语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入境入情,充分体会小女孩话语中蕴含的真挚、纯
朴的亲情。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谁愿意再为大家读读课题?
生:(读)花瓣飘香。
师:读得真好听。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束飘着淡淡清香的月季花。同学们看,它们好看吗?好看在哪里?
生:花红红的,真美。
生:这么多的花,开得真热闹。
师:是啊!看到这么美的一束花,你会特别想读课文的哪一节呢?
生:我想读读第一节。
师:那就读读吧!
生:(读第一节)我家门前有一丛月季,上面开满了红艳艳的花朵。
师:你眼中的花红得真鲜艳,是红艳艳的。还有谁想读?
生:(另一位学生读)
师:你看到的花真多,都开满了。今天老师带来是一束花,而我家门前可是一丛花,比这更多更美让我们全班一起来欣赏欣赏这丛美丽的月季花吧。
生:(全班有感情地读)
师:如果你家门前也有这样一丛月季花,你会怎么对待它们呢?
生:我会在常常去看看它们,因为它们实在太美了。
师:是啊!美好的事物谁不爱呢!
生:我会经常给它们浇浇水、捉捉虫,让它们的花开得更鲜艳。
师:你真是一个爱花的人啊!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深深情意的、人文色彩浓厚的美文。一片小小的月季花瓣映射出小女孩金子般的纯洁心灵。简短的情节折射出的亲情、友情使人掩卷难忘。这堂课的教学也可以说是开门即见景。教师精心地创设故事的氛围,通过让学生观察月季花联想课文的相关内容,自然引入到第一自然段的教学。也正因为有这直观的一束月季花带来的美,让学生的学习显得更积极、更主动。而在教师的巧妙点拨下,学生对“红艳艳”、“一丛”
“开满”等词的理解、朗读也显得更到位。]
师:这丛美丽的月季花是如此的惹人喜爱,它吸引来了一位不知名的小女孩,并由此发生了一件感人的故事,谁愿意再带大家听听这个故事。
生:(指名读课文的2—11节)
师:在上节课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出示问题:按常理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为什么作者还夸小女孩懂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师: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它。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言”的境界。如果教师在学生处于这种“愤”与“悱”的阶段对其进行启发与引导,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篇课文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学生虽然朦朦胧胧的感受到小女孩的可爱,但对于她摘花瓣的行为始终有些耿耿于怀,因为依照平常行为习惯的标准,摘花是不文明。在他们看来,一个有这一不良行为的孩子是不能被看作懂事的。因此在上课时一个孩子就提出了上面的问题,并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也就顺水推舟以这一问题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辩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会语言的魅力,得到心灵的陶冶。]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学习才能真正弄懂这个问题呢?
生:认真读课文。
生:一边读一边想。
生:我们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师: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那你们觉得是应该先自己读书、思考还是应该先讨论。
生:应该先读书、思考,等有了一定地想法后再和小组的同学讨论。
师:对,这样的讨论会更有效果。那么,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的2—9节,你觉得小女孩到底懂不懂事呢?从课文中画出关键的句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生:(认真地阅读、勾画。)
师:(巡视指导)
师:不少同学已经胸有成竹了。那么我们就分小组讨论讨论。讨论时,先把你勾画地句子读一读,再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最后再试着把你勾画的句子读好听。今天是星期五,就由5号同学主说,其他同学再他说完后帮他补充、纠正。
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热烈的讨论。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可是孩子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赖于教师时时地引导与培养。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教师就非常注重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和方法的指导。如:让学生知道要先静下心来读书亲近语言文字,静下心来思考,然后再讨论,这样可以避免因理解不到位、思考不周密而导致讨论的肤浅,达不到互相启发、互相学习的目的。再如:当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不仅进一步明确讨论内容,还就讨论步骤、人员安排等细节进行了具体要求,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是非常必要的,它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小组讨论有序、高效的进行。]
师: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一定有不少收获,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们小组一致认为小女孩很懂事。我们是从这句话中读懂的:
“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从这句话中,我知道了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
师:(大屏幕出示这句话)
师: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那么多,为什么小女孩选择会选择花瓣作为礼物呢?
生:因为花瓣很美,妈妈会喜欢的。
师:每一个小组都放了一朵月季花,请大家用手摸一摸,用鼻子闻一闻,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摸月季的花瓣,用鼻子闻月季的香味,并交流感受)。
生:我用手摸了摸,觉得月季的花瓣软软的,像绒布一样,感觉很舒服。
师:那么请你读读看,带大家一起感受感受。
生:(读)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
生:我刚才闻了闻这朵月季花,觉得月季的香味很淡,要凑近了才能闻到。
生:月季的香味虽然淡,但很优雅,一直飘到人的心窝里。
师:说得好。你来带我们一起来闻一闻这月季花的香味。
生:(读)(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
师:你读的这“香味”似乎太浓烈了,能不能再淡雅些,再试试看好吗?
生:(再读)(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
师:闻起来真舒服啊!所以课文的题目就叫《花瓣飘香》。谁谁再来读一读,让花瓣的清香在教室里飘荡起来。
生:(深情地读)花瓣飘香。
师:真香啊!
师:当躺在病床上的妈妈看到女儿特意为自己摘来的美丽的花瓣时,她一定很高兴。如果你就是小女孩的妈妈会怎么说怎么做?
生:我会轻轻扶摸着小女孩的头,激动的说:“你真妈妈的乖女儿。”
生:我会紧紧搂住小女孩说:“你真孝顺,真懂事。”
生:也许我会紧紧搂着她说不出一句话,因为,我太感动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小小的花瓣能让妈妈高兴能让妈妈感动,不仅仅是因为花瓣很美、很香,更因为它包含着小女孩对妈妈深深的爱。(板书:美,爱)
[创设生活的情境,就是要让学生跳出旁观者的身份,进入生活世界中去,使他们的思想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在饱满高昂的情绪中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学生想象妈妈看到花瓣的情景,不仅是对文章内容的补充,更让学生体会到母女之间浓浓的亲情,感受到小女孩的“爱”给妈妈所带来的喜悦与满足,给读者带来的震撼与美好。]
师:老师读了这句话也非常的感动,我就在想:如果我的女儿长大了,也像小女孩这样关心我、爱我,那我将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所以,我情不自禁地把这句话读了又读。(教师范读这句话小女孩说:‘妈妈生病了,我摘片花瓣送给她。花瓣摸上去像绒布一样,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妈妈会高兴的。’
)
师:同学们你们感动吗?如果你也很感动,那么就像老师这样有感情的读一读,试着用自己的真情来打动别人。
生:(深情地朗读这句话。)
[语文课程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从这种意义上讲,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站在普通读者——与学生平等身份的角度,自然的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动,入情入境的与学生真诚的对话。而实际的课堂效果也再次验证: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qing四射时,学生才能以情悟情,以心契心、以神会神,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师: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生:小女孩的爸爸不在家,她很乖,记住了爸爸的话不惹妈妈生气。
师:你怎么知道她的爸爸不在家?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的:“‘爸爸在南沙当解放军。他常常来信叫我听妈妈的话,不要惹妈妈生气。’小女孩眼眶里闪动着泪花。”南沙在祖国的最南面离家很远的。
师:你知道的真多。如果你有这样一位当解放军的爸爸在保卫着祖国的南大门,你感到怎样?
生:我会感到很光荣。
生:我会感到很骄傲。
生:我会感到很自豪。
师:说得对呀!你们这么一说倒让我有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小女孩有这样一位值得骄傲的爸爸,为什么此刻提到他时,眼眶里还会闪动着泪花呢?
生:在小组内小声地讨论后汇报。
生:我们这小组觉得小女孩可能是思念远方的爸爸了。你想南沙那么远,当解放军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小女孩想到爸爸就忍不住想哭了。
师:说得有道理。
生:我们这小组觉得可能是因为妈妈生病了,小女孩觉得没有照顾好妈妈,没有完成爸爸交给的任务,感到自责,所以眼眶里闪动这泪花。
师:咦,这种想法挺特别。
生:刚才杨若甜同学说得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我觉得小女孩还是尽力的去照顾她的妈妈了。你看,妈妈生病了,她还为妈妈送花瓣,想方设法让妈妈高兴呢。
生:一般像她这么大的小孩子还需要父母的照顾呢?可是,她却能主动的关心妈妈,让远方的爸爸放心,说明她很懂事呀。
师:你们两位说得真好。所以,作者才会情不自禁地夸小女孩: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谁来夸夸她。
生:(有感情地读: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随即调控,抛出一个看似奇怪的问题:小女孩有这样一位值得骄傲的爸爸,为什么此刻提到他时,眼眶里还会闪动着泪花呢?让学生就这个问题联系上下文谈自己的看法。答案不是唯一的,孩子们的很多想法是合情合理的,有的孩子甚至要展开辩论了。而在这交流、对话的过程中,学生对小女孩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也进一步的感受到小女孩纯洁的心灵。]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小女孩说的这两段话中读懂她关心父母、懂事的。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懂事呢?
生:(无人举手,很多同学在犹豫。)
师:似乎没有了。但我们在看看刚才大家讨论的这个问题,(再次出示问题:按常理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为什么作者还夸小女孩懂事呢?从哪里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懂事的孩子?)摘花是不文明的行为,但小女孩摘的是花吗?
生:不是,是花瓣。
师:从课文的第几节知道的?
生:第二节。
师:第二节写的是小女孩摘花的过程,读一读这一节,你觉得小女孩是怎样摘花瓣的?
生:小女孩摘花瓣的时候非常小心。
师:想不想像小女孩那样小心的摘一回花瓣。
生:(齐声答)想。
师:要想演得像,必须要读懂剧本,也就是课文的第二节。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二节,其他同学一边读一边想,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
生(指名读后质疑)“俯“是什么意思?
师:有没有同学知道?
生:(犹豫,不能确定。)
师:其实我们不是第一次遇到这个字,在课外书中,我们经常看见它和“视“在一起合成一个词——俯视。俯视的反义词是——
生:(齐答)仰视。
师:仰视就是——
生:(齐答)抬头向上看。
师:那么俯视就是——
生:(齐答)低下头向下看。
师:俯视的“视”是“看”的意思,那么“俯”就是什么意思呢?
生:低下头。
[对于“俯”字的理解,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进行巧妙点拨,使学生很轻松地理解了字义。]
师:对。“俯”是小女孩摘花瓣时的一个动作,这节中还有哪些词也是描写摘花瓣的动作的?
生:(读书、勾画、汇报)还有“摘了、捧着、穿过、跑远了。”
师:表演时,这一连串的动作不能漏掉。不仅如此
,还要注意这些动作是怎么做的,只有这样才能演得逼真。请一位同学读读,看谁读得像,等一会一定演得好。
生:(指名试着有感情的读)。
师:你们评评看她读得像吗?
生:我觉得她读得像。特别是“小心地摘”和“双手捧着”这些地方读得让人感到小女孩摘花瓣真的是非常非常小心。
师:你听的真仔细,请你也来读一读,小心地摘一片花瓣。
生:(指名有感情的读)。
生:她刚才“跑远了”好象小女孩真的跑得飞快,跑远了让人看不到一样。
师:你真用心,别人读书的时候,你一边读一边想象,眼前似乎真的浮现了小女孩的身影。那请你也来读一读
生:(指名有感情的读)。
师:读得这样好,相信一定会演得很好。请你演一演,老师来帮你配音。
(师生合作表演,结束时赢得同学的掌声)
[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是以演代讲,符合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并不盲目的追求课堂的热闹,而是巧妙的引导学生在表演前积极地内化语言:先引导学生质疑,理解难懂的词语。再引导学生找出摘花瓣的动作以及怎样完成这一动作的。最后引导学生评读这一段文字。正因为语言内化得到位,所以当学生将语言再外化为动作表演出来时才显得准确自然。学生点评的过程中能抓住关键的词语,说出自己的感受,可见是训练有素的。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渗透了“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匠心独具。]
师:老师想问问你,为什么摘花瓣前,你在月季花前面停留了好一会,你在找什么呀?
生:我停在那是想找出一片带露水的花瓣把它献给生病的妈妈。
师:为什么一定是要带露水的花瓣呢?
生:因为这样的花瓣是最美的。
师:谢谢你的表演,也谢谢你解答了我心中的疑问。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问题想问她的?
生:我有一个问题。花瓣很美,由花瓣组成的花应该更美,那为什么小女孩只摘花瓣,不摘整朵花呢?
生:我来回答。因为在第5节中小女孩说:“她舍不得把整朵花都摘了。”说明她很喜欢花。
生:我同意这种说法。花是给大家欣赏的,小女孩大概不想把大家喜欢的花摘走,影响这里的美,所以只摘花瓣,这样就不会影响别人欣赏花了。
师:这么乖巧、这么懂事的女孩,如果她摘了你家门前的花瓣,你会责怪她吗?
生:不会。
师:为什么呢!
生:小女孩摘花瓣是为了送给生病的妈妈,让妈妈高兴,让远方的爸爸放心。
生:而且月季花多美啊,许多人都爱观赏它,小女孩真不愿意去破坏那份美丽,于是,她选择了只摘花瓣。
师:哦!原来如此!正是摘花瓣这一细小的举动,更让人觉得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孩子。作者也没有责怪她的意思。她被小女孩深深的感动了,所以在与小女孩的交谈中,“我”始终是轻轻地询问。正是因为作者的宽容,才会被了解到小女孩背后的故事,才会被这个故事所感动。小女孩对母亲的那份浓浓的情意打动了作者的心,这情意正像香飘四方的花瓣一样,悄悄地飘到了作者的心。这真是花瓣飘香啊!让我们再读读课题吧!
生:(深情地读课题)
师:也正是因为这份感动,作者才会将她看到的、听到、想到的写下来,让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能感受到小女孩那金子一般的心。请每个同学自己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的第2-9节。将这份感动也深深地印在心间。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通过过渡语巧妙地将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渗透了渗透其中。]
师:第二天早晨,我从集市上买了两盆带露水的花瓣,一盆送给了小女孩,另一盆放在我母亲的阳台上。在两盆花的下面,我都压着一张贺卡,同学们,你们猜猜看,卡上可能会写些什么?小组讨论讨论。
生:(热烈讨论后汇报)
生:“我”会在给小女孩的贺卡上写“祝你的妈妈早日康复。”在给妈妈的贺卡上写“谢谢你,妈妈!”
生:“我”会在给小女孩的贺卡上写“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祝你全家幸福。”在给妈妈的贺卡上写“我爱你妈妈”。
生:“我”会在给妈妈的贺卡上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师:这句诗用在这里太恰当了。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两句诗的呢?
生:因为,我觉得作者被小女孩深深的打动了,她觉得自己也应该像小女孩那样去关心妈妈,孝顺妈妈,所以我想到了《游子吟》中的这两句诗。
师:听了这位同学的发言,让我忽然也想起了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我们刚刚在练习4中学过的孟子说的两句话,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生:(齐背)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师:意思是说——
生:关爱别人的人,别人也关爱她。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他。
生:(齐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师:意思是说——
生:关心自己家的老人、孩子的同时也要关心别人家的老人、孩子。
师:身边值得我们关心爱护的人很多,如果你身边有一朵美丽的月季你想送给谁,为什么呢?说得好的,老师就真的花给你一枝月季花,让你送给想送的人。
生:送给亲爱的妈妈,因为生我、养我非常辛苦。
生:送给爷爷奶奶,他们年龄大了,我应该好好孝顺他们。
生:送给敬爱的老师,因为老师很关心我们。
……
师:一会功夫,老师手上的花就送完了,真是供不应求。看来,想表达心意的同学还真不少呢!那么没有拿到花的同学可以用什么方式怎么向身边的亲人、朋友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呢?
生:妈妈工作很辛苦,我可以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生:天越来越冷了,我想每天晚上帮妈妈捂被子,妈妈会高兴的。]
生:下个礼拜天是奶奶的八十大寿,我想送给奶奶一个甜甜的吻,并对她说:奶奶,我永远爱你,祝你永远健康。
生:我想为老师泡一杯清香的茶,让老师的声音更动听。
生:我想把我的压岁钱寄给希望工程,让更多的失学儿童能重返课堂。
……
师:同学们这么有创意。老师发现你们不仅聪明,而且非常善良、可爱,这些想法真让人感动。其实只要用心,就一定能找到最适当的方式,给人以惊喜。今天回家以后,同学们就试着做一做,用你独特的方式向关心你以及你关心的人表达一份心意,并将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像作者这样具体的写下来。让我们的爱心也像这芬芳的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着淡淡的一瓣心香。让我们在来读一读课题。
师生:(共同深情地读课题)
[人文性的语文就是要关注和挖掘课程中蕴涵的美好人性;就是要唤醒和培植学生心中的美好人性。在教学的最后,教师又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猜猜花盆下的贺卡上会写些什么。这一训练环节让学生将此时内心的感受外化为语言表达出来,这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的实践机会,教师更是在利用这一环节悄悄地拨动孩子们心中已有的美好人性的萌芽:从关爱亲人到关爱身边所有值得关爱的人,从用“花”来表达心意到用“心”来表达心意,使得原本看似柔弱的人性逐渐滋生起来、壮大起来、挺立起来。
在注重人文性的同时,教师始终牢牢把握住语文学科独有的工具性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回家实践的过程中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像作者那样具体的写下来。感悟体验诚可贵,迁移运用价更高。当学生去关心身边的人,感动身边的人时,心中一定满怀美好,此时请他们将这份心灵的感悟诉诸于笔端,会有一吐为快之感,也能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能力协调发展的目的。
在本堂课中课题一共读了四次,每一次都在特定的情况下朗读,感悟到的情感也不尽相同:第一次,在上课伊始,通过教师评价暗示学生课题要读得好听;第二次,在学生感受花瓣的美、香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二次读课题,加深对花瓣美与香的感性认识;第三次,在学生读懂小女孩美好心灵的基础上,三读课文,使学生感悟到小女孩对父母的深情像花瓣散发出的芬芳,悄悄飘进了作者的心,作者被深深地打动了;第四次,读在全课结束时,代表着让同学们的爱心也像这芬芳的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着淡淡的一瓣心香。这四次课题的朗读一咏三叹,意义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花瓣飘香是谁写的篇十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8
资源提供者:快乐音乐
资源名称及内容:
《花瓣飘香》(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让学生能体会父母的爱,对父母有颗感恩的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课题,读好课题。
读好课题(突出花瓣美、香)。
读得真好,老师就好象闻到了飘来的淡淡清香。
2、这是什么花的花瓣,幽香沁人心脾啊!(月季花)
二、学习课文1自然段
1、课文是怎样来写丛月季的?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⑴(花多,花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引导看图体会“红艳艳”。
⑵谁来读这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过渡:这么美的月季花,她让我们认识了一位小女孩?
三、学习课文2-10自然段。
1、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子呢?请你们自由地读读课文。
学生交流。板书:懂事 (爱花 爱妈妈)
(1)哪些地方看出小女孩喜欢花的?
卡1:一天清晨,``````跑远了。
用“△”标出表示动作的词。交流。读体会。
卡2:“我舍不得把``````”
交流,读体会。
(2)你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体贴妈妈的。
卡1:“妈妈生病了,``````妈妈会高兴的。”
交流,读体会。
卡2:“爸爸在南沙``````不要惹妈妈生气。”
交流,读体会。
2、小结:为了``````虽然爱花``````但还是``````真是个懂事的小女孩啊!
3、与小女孩对话的还有一个我,我们来读一读我说的话。
读句子,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4、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11自然段。
1、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也深深打动了我。齐读11自然段。
2、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我被打动的?
引导学生体会“我买了一盆月季花送给小女孩。”
“我把另一盆月季花放在母亲的阳台上。”
3、师范读这一段。学生交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延伸
1、出示贺卡:这是一个女孩在三八妇女节的时候送给我的礼物----一张贺卡。你们猜猜是谁送的吗?它虽然很简单,有些地方甚至做得特别粗糙。但是我很喜欢,也很感动。不是因为它的样子,也不是因为她的颜色。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交流)
还有一句原话:妈妈,我没有钱买礼物,但这是我亲手做的,意义不一样。
2、你也是爸爸妈妈的孩子,那你会做些什么呢?
3、学到这,我们再来读读课题,这时,你又有什么体会呢?
(花瓣飘香) 【欢迎浏览第一范文。在本站搜索课文题目关键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
(关心妈妈的小女孩就像那花瓣飘着淡淡的清香)
转载自凤凰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