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优质十七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一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老师有个设想,想搞个有关野外探险的谈话录,今天,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对象。
我们随同一批动植物学家去神奇的西双版纳原始大森林进行野外考察,突然,你发现远处出现一只漂亮的麋鹿,你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脚步不由得随它而去,走着走着,你发现同伴们不知到哪儿去了?四周是茫无一人,面对这样一片孤寂的原始森林,你的心理会怎么想的呢?
生:害怕,不知所措,恐惧,
师: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恐惧害怕能解决问题吗?
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在恐惧的状态下,人的智力将无法开发。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笛福的《荒岛余生》中看看鲁滨孙是怎样摆脱自己的心理恐惧的。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鲁滨孙的心情前后各是怎样的?
明确:孤立无援(解释) 知足安命(解释)
孤立无援这个词语出自哪里(课文第一段)
请一学生读该段,该段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孤立无援的心情?
我为什么能做到知足安命呢?(我的理智控制我失望的心情,并尽量安慰自己)
过渡:从孤立无援到知足安命,鲁滨孙经历了一段心理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身处绝境的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到底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的哪几段进行描写的。?(2-9)
三、合作探究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2-9段,其它同学从文中划出鲁滨孙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的句子。学生边听边划。 大家找到了吗?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进行概括吗?
2.请你小组合作图形(阶梯形、曲线形)的形式,对你上述所找到并经过概括的活下去的理由进行归纳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小组展示, 利用实物投影仪,学生解说,并分析讨论形成板书。(或在课件中,教师出示自己的归纳出来的图形)
调整心态
分析现状
知足安命
拥有食物
拥有住的地方
拥有生活必需品
孤立无援 我活着
(沮丧无聊)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鲁滨孙找到了让他活下去的理由,而这一切都是他将自己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后,所做出的理智的反应,看来,当我们陷入困境时,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去分析现状,鲁滨孙就是这样,不仅如此,他还给我们总结出一条形经验教训,那就是(学生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可以自慰的事情。
师:把好处与坏处对照起来,怎么对照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p172页的这张表格,来读读鲁滨孙在不幸中所分析出来的坏处和好处。
(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
对照看,女生把“ 我“改为“你”。
五、走进人物
1、推测人物命运:
你觉得鲁滨孙能活着离开荒岛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由回答,能。从课文中找依据来回答
2、在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滨孙?可结合课文来说。
归纳人物性格:坚忍不拔 ,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
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谁读过《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全文吗?他后来是否活着离开荒岛?
生:是的。
师:那是在多久以后呢?
生:28年
师:在这荒无人烟的荒岛上,鲁滨孙生活了28年,在这28年中,他不断调整心态,考虑自己的处境,理智地思索,使自己勇敢的活了下去,后来成为一个成功的大庄园主。
六、课堂小结:用一句话表达出你了解《荒岛余生》这个故事后所得到的启示:
生回答,各抒己见。
往好的方面想,乐观
战胜自己,再克服困难。
考虑更坏的事情
利用各种条件,从绝境中走出来
师:认识了冒险家,认识了要战胜困难,做一位勇敢的鲁滨孙。
六、身体力行(机动环节)
假设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时代,鲁滨孙带着一些先进的装备又一次流落荒岛,陷入了困境,请你们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罗列出来。
七、教师寄语
1.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西方谚语
2.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3.相信天地间唯一可能的救赎就是自救。
4.挺住本身就意味着一切。
总结:我们要做一个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强者,一旦在挫折的磨砺中插上永不言输,永不止步的翅膀,执着顽强地去追求、去奋斗、就能实现人生的飞越,迎接成功的辉煌。
八、布置作业 :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课前准备::
1、收集作者丹尼尔·笛福的有关资料。
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
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
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流落荒岛的鲁滨孙心情前后各是怎样的?
明确:孤立无援 知足安命
全部症结在于孤独。孤独会导致绝望,而绝望是无可救药的。
——汤姆·汉克斯
请一学生读课文第一段,该段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孤立无援的心情?
我为什么能做到知足安命呢?(我的理智控制我失望的心情,并尽量安慰自己)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从孤立无援到知足安命,鲁滨孙经历了一段心理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身处绝境的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到底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呢?
1、一学生朗读课文2-9段,其它同学边听边划,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个人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全班展示。)
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发现鲁滨孙找到了让他活下去的理由:他面对绝境,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冷静分析和思考,并且随后做出理智、积极的反应。他还给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坏处好处对照法。(“鲁滨逊式自我安慰”)
3、男女分读鲁滨孙在不幸中所分析出来的坏处和好处。
(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把“ 我“改为“你”)
结论:那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可以自慰的事情。所以,当我们陷入困境时,要学会调整心态,去分析现状,做出理智、积极的反应。
4、你是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逊在短时间里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岛上顺利的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四、细读课文,走进人物
1、推测人物命运:
你觉得鲁滨孙能活着离开荒岛吗?(从课文中找依据来回答)
2、在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滨孙?(结合课文说)
参考:
鲁滨孙坚忍不拔 ,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
3、小结: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这荒无人烟的荒岛上,鲁滨孙生活了28年,在这28年中,他不断调整心态,考虑自己的处境,理智地思索,使自己勇敢的活了下去。
4、鲁滨孙”精神?
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五、七嘴八舌,学习小结
用一句话表达出你学习《荒岛余生》这个故事后所得到的启示:
六、情境体验,畅所欲言
(1和2任选一畅谈)
1、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荒岛”时该什么办?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具体例子,用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进行书面分析。
2、外出旅游时,一位客人因贪恋山中美景和旅游团走散,迷失了方向,假设你就是那位客人,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七、教师寄语
1.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2. 相信天地间唯一可能的救赎就是自救。
总结:我们要向鲁滨孙一样,做一个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强者,在挫折的磨砺中永不言输,永不止步,执着顽强地去追求、去奋斗、去超越自我,迎接成功的辉煌。
八、布置作业 :
1、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作读书笔记。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三
荒岛余生
1、赏析:主人公身处绝境时经历的心理历程,以及关于生死,他的选择和行动。
2、感悟:主人公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辉——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态度,以及他在求取生存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3、启示:生活中有数不清的“荒岛”,“鲁滨孙精神”将对我们有所帮助。
:
1、讨论并概括“鲁滨孙精神”: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2、联系自身生活,借鉴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展开思考、讨论。采用幻灯等辅助教具,通过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主人公形象,并以一些课堂活动加深课文和学生自身的联系。
1、
请看图片!图片中的人物似乎置身于荒岛中,虽衣裳褴褛,但手执枪支,目光如炬,他是谁?是的,他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人公,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孙,一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当我们的主人公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他无法忍受平淡无奇的生活,对海外生活的冒险和挑战充满了向往。于是,他带着自己的梦想偷偷出游了。没想到,在一次大风暴中,他一个人被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这28年的艰苦时光向人们证明了生命的坚韧,奏出了生命的强音。
在学习今天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阅读这部作品另一些精彩片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51面,阅读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阅读后请谈谈你对鲁滨孙的印象,或者,认为他可以活下去吗?为什么?(学生可各抒己见)
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荒岛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的解决了许多衣食住行的问题,顽强的活了下来。但同学们推想一下,流落荒岛之初的鲁滨孙在适应荒岛生活之前可能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心理斗争、心理适应?)是的,我们的课文节选正是鲁滨孙流落荒岛之处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心理过程。
①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主要面临着什么问题?
a.生存问题:生存还是毁灭?(1—3段)
a. 文中哪个段落哪些词语表明了鲁滨孙的悲观绝望?
b. 不再沉溺在绝望中,选择生存下去的理由?
b.物质问题(4—9段)
a. 4、5自然段不厌其烦地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用意是什么?
b. 5、7自然段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写鲁滨孙从船上获得的“价值不大”的东西以及尚缺乏的东西,用意是什么呢?
c. 8、9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c.精神问题(10—12段)
a. 身陷孤岛,鲁滨孙可能面临哪些精神问题?
b. 鲁滨孙如何解决自己的精神问题?从中有所收获吗?
②作业
思考:1)鲁滨孙制胜的方法中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
2)如何概括“鲁滨孙精神”?
1、
2、
①学生结合图片,复述小说的内容;
②提问:课文选取的是小说的哪一部分?海难逃生,是否意味着鲁滨孙已经战胜死亡?摆脱了狂风巨浪的袭击,鲁滨孙的生存又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威胁?(生存、物质、精神)
3、
①课堂活动:
鲁滨孙要活下去,应该怎么办?请用“”的句式对其提出忠告。
例:鲁滨孙,你要冷静,要思考,要判断,要行动,而不要坐以待毙;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拥有什么,不要盲目行事;鲁滨孙,你要精打细算,要不断创造,不要坐吃山空;……
②面对绝境,冷静的分析,寻找积极的因素,鲁滨孙有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方法,是什么?(好处坏处对照表)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对鲁滨孙的处境进行分析,口头完成屏幕中的列表。(课本172面)
思考:从列表来看,情况似乎不是太坏。但是,是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能活下去?为什么鲁滨孙能?(精神力量)
③比较阅读:电影《荒岛余生》中有关的介绍、评论和图片。
全部症结在于孤独。孤独会导致绝望,而绝望是无可救药的。
——汤姆·汉克斯
思考: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相似点。
④讨论:何为“鲁滨孙”精神?
明确: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⑤课堂活动: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时该什么办?请选择其中一个具体例子,用鲁滨孙的进行书面分析。
⑥知识拓展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美」 海明威
⑦作业 :
a、课外完整阅读《鲁滨孙漂记》,并做好读书笔记;
b、假如你就是被弃荒岛的鲁滨孙,你会怎样想?你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写一则《荒岛日记》。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四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阶段,每一位教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化理解,并将之运用于实际教学。我听过不少的课,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运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无疑是符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但是这样的课,由于学生水平、个性的差异,会形成随心所欲的讲、漫无边际的谈的习惯,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缺乏一个中心线索,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也曾尝试这样的课型,上完之后学生总感到语文课无所事事,十分轻松,问其学到了什么,总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而课本仿佛也变成多余的了。
为了将学生拉回到文本中来,我想到了让学生以文本中的主角的身份来说话。这样的安排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好处:
⑴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上《荒岛余生》这课时,让学生与名著《鲁宾逊漂流记》结合起来。学生不仅细致阅读了课文节选的一段,还自觉的阅读了课后的“名著导读”中的片段,甚至还有学生不满足于这些只字片语,找来了原著进行阅读。这些都无形之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兴趣。
⑵促使学生自动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这样的课如果学生不对文本读通读透,是很难代表主角回答得出问题来的。所以这必然促使那些课堂的活跃分子细致阅读文本,而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也能被课堂氛围所影响,再去阅读文本。
⑶让学生以新的角度去赏析、理解文本,得到新的阅读体会。学生如果只是读者,那么他的阅读往往是自己的个性体验。而当学生既是一个读者,又是文本中的主角时,他的阅读理解就必然是以主人公的言行、思想为准则,再加上自己个性理解的独特阅读体验,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会。
⑷能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自由发挥,但又不会不着边际。如课例中所提及的四处自动生成的问题,就是学生临场发挥所得。这些问题都没有脱离文本漫无边际,而是根据文本有感而发,这当中有着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他们自我个性的展现。
这一课型我认为在一些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中运用效果比较好,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学生也都比较喜欢以这样的形式去阅读、感受文本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
在实际运用中,我也发现要上好这类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采用模拟采访的形式。
⑵课前对学生的阅读要做一些指导,以防止出现主题偏差的情况。
⑶对学生所设计的问题,教师必须筛选指导。学生个体水平有差异,设计的问题会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文本无关,所以把好这一关十分重要。
⑷教师要控制好提问讨论的时间,对于重要问题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应该一带而过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五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把握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课文中的心理描写。
3、学习鲁滨孙的精神,联系学生实际,培养应对生活中挫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整体感悟: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理清人物心理历程,划分层次可以按照以下几个问题:
⑴是生存还是毁灭,鲁滨孙的心理如何变化?(生存问题)
⑵怎样活下去?(物质问题)
⑶是像动物那样活着,还是像人一样文明?(精神问题)
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把文章划分为三部分,学生可以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中解决疑难。
2、问题研讨:
⑴深陷绝境的鲁滨孙找到了那些活下去的理由?
⑵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⑶如果换成你,你会不会也像鲁滨孙那样勇敢的在荒岛自己生活?由此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课外拓展,感悟生活
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挫折?你是如何克服的?思考一下说一说。
五、作业
1、把感悟生活的内容写下来,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课下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六
一、教学目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分析教材内容、特点,参照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
(1) 情感态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着重于: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敢于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养成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通过教学,联系实际,还应引导学生“学会生存”,培养学生的生存意识。
(2) 知识和能力目标:
a、了解作家作品;增加语言积累,并感悟和运用;
b、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c、如有条件,应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所需的信息和资料,对课文所记叙的事件有更广泛、更深入的了解。
(3) 过程和方法目标:继续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体味重要词句在文中的意义和作用;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a、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学会生存。
b、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培养想象力、练习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成因: 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关系,想象力丰富,但要理性的进行想象还应多加引导;书面语言和口头表达能力对多数学生而言,是语文学习的瓶颈,应加强训练。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新课:情境设置导入 法 (8分钟)
导语 :同学们,下午好!现在是四月了,天气变热了,中午容易犯困。大家犯困不犯困啊?犯困的同学就大声叫两句:我不困!试试看,挺管用的。这是一种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比如你做一件事,告诉自己我能行,你就可能做得很好;如果一直想着我不行,那你可能就真的不行了,对吗?我今天很高兴,能有这个和大家共同学习的机会。咱们今天要学习一篇新课文——《荒岛余生》。[展示课件中的课题]。这篇课文节选自英国十八世纪现实主义作家笛福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请同学们看课本251页的有关介绍。课文只节选了描写鲁滨孙流落荒岛之初的心理变化的部分。老师准备了两个电影片段,我们大家一起先看看,好吗?
多媒体演示:播放《鲁滨孙漂流记》电影片段。11:02-15:32;17:20-19:19;
——将电影画面停在“鲁滨孙跪在沙滩上”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注意力,顺利导入 新课。)
(二)理清思路,筛选信息,整体感知: (10分钟)
设置问题,引导阅读。
(1) 大家看看电影的这幅画面,我给大家提个问题:这个时候,鲁滨孙产生了什么想法?后来,想法发生改变了吗?他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请同学们找出突出表现他的心理的关键词句并划出来。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摘要板书。]
[学生自主学习之后,教师可展示鲁滨孙流落荒岛的情感发展轨迹设计,回顾巩固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留下更深刻、更清晰的印象。](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说明同学们阅读能力很强,很善于筛选出我们需要的信息。现在请大家说说看:
(2)从鲁滨孙的心理活动中你看出他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
[可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这样做,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问题的设置,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学习概括内容要点,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第一阅读感觉,教师再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提升学生的第一阅读感觉,帮助他们将这种感觉上升为理性思考。作为小说,人物形象是个要素,应引导学生对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有所认识,但对初一年级[七年级]的学生,不必说得过于复杂,只要能概括出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即可。如:敢于冒险、勇于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热爱劳动、坚强不屈、百折不挠、勤勉实干、创造进取等,均应予以肯定。这有助于之后展开的开放式讨论顺利进行。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正确看待探险,正确对待少年时代的梦想,了解探险的价值和意义。)
[略引导认识,鲁滨孙面对困境,能活下来,除了物质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及时的调整心态。指出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
回答的真棒!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真让人高兴。上面这两个问题是我们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关键。接下来,我要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当堂完成下面的练习。
(3)根据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认真观察,给两幅连环画写一段说明文字,每幅画面字数30—50字,并为每幅画面取个名字。小组交流、讨论,由一人执笔,整理本组的讨论结果,形成文字。派一名代表发言,参加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发给学生的2幅连环画画面。教师可提出要求:a.扣住课文内容;b.合乎画面内容;c.语言简明扼要;d.书写端正工整。] 看哪一组同学想象最丰富,写的最快,表达最好。
(这一步骤,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评判优劣,从而巩固课文内容要点,深入理解课文。)
[学生按小组发言。]
非常精彩!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都非常不错,集体的智慧真伟大。老师由衷地赞赏你们的聪明才智。现在我要再让同学们继续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讨论下面的问题:
(三)感悟想象,拓展延伸,合作探究,小组讨论:(15分钟)
1、在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类的足迹。甚至在有些不毛之地,人类也能设法生存下去。大自然几乎处处皆能为人类提供生存必需品,只是某些地区很慷慨,某些地区则很吝啬。
假设你就出生并生活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生存条件较为恶劣,你打算怎么办?你首先要面对的是什么问题?[教师展示课件中宁夏海原的荒山、荒原图片,指导讨论。指出人类的生存能力是很顽强的。]
(合作学习,感悟想象。这种开放式的讨论题,是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假设,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困境的做法。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要求学生先讨论,写好发言提纲后口头表达。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生存意识,指导学生学会生存。)
(小组合作,应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对于较为薄弱的小组应给予更多关注。)
西部宁夏海原县(国家级贫困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后认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是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在一个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较为恶劣的地方,面对生存问题,要采取什么态度和做法。
(四)教学小结:(2分钟)
很好!同学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回答得很精彩。确实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我感受到同学们的能力非同一般。
是啊,人类证明自己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生存。要使自己生存下去,除了物质,还需要个人的知识、智慧,更为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气,有渴求生存的意识。今天,我们学习的《荒岛余生》这篇课文中,鲁滨孙一个人在荒岛上面对生活困境时,就很好的进行了自我心理调整,有了生存的愿望之后,才可能想办法很好的活下去。希望大家能从中学会如何面对困境,学会生存,学会正确的看待人生,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但是,生存意识并不仅仅涉及诸如飞机失事、轮船遇难或沙漠深处车辆抛锚之类的极端事件。生活中也处处要有自觉的生存意识。比如:坐在车中系紧安全带,就是自己提供更多的生存机会;过马路前左右看看或临睡前察看一下有无火患实质上是你在本能地维护自己的生命。
今天这堂课,气氛很热烈,老师很想知道大家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小结一下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课外作业 :(1分钟)
1、组织学生观摩这部名著的电影,写一篇观后感。
2、联系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想一想:鲁滨孙的探险精神在今天还值不值得提倡?为什么?[若有时间,师可利用“哥伦比亚”航天飞机失事课件辅助]
好!今天,我非常高兴,也很荣幸能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我们合作的非常愉快,在此,我衷心感谢同学们对我的热情支持。下课!同学们,再见!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结构。
3、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
1、收集作者丹尼尔•笛福的有关资料。
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
3、各学习小组就本文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将未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时下兴起一种“生存夏令营”活动,就是把志愿者放在荒山、荒岛等地方,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生存能力。其实在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就写过题材类似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请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检查各小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
把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实物投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分散、细碎,为了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在下一步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教师板书)
三个阶段 三个部分
解决生存困惑 (1—3)节 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采取具体行动 (4—9)节 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寻求精神寄托 (10—12)节 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把本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写法。
2、学习鲁滨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珍视生命。
教学设计
一、探究人物
1、四人小组就下列思考题展开讨论。
(1)鲁滨逊为什么要活下去?身陷绝境的他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他为生存做了哪些事情?
(2)你认为他这样活值不值?
(3)从文中看出鲁滨逊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二、分析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结合课文谈谈。
1、鲁滨逊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2、文中用第一人称有哪些好处?
三、拓展延伸
1、鲁滨逊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
2、回忆现实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四、体验与反思
播放一段录像,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外出旅游时,一位客人因贪恋山中美景和旅游团走散,迷失了方向,假设你就是那位客人,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写一篇短文并相互交流。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珍视生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布置作业
结合原著,写篇读书笔记,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八
一、课时分配:两课时
二、预习提纲:
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
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
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解释。
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
三、教学目标:
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心理描写
四、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难点: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
五、导语设计:同学们,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突然发生的事情会使我们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可让学生发言,如果没有发言,教师则适当举例,例如,上山打柴,天黑被困;放学回家,因大雨被困河岸等)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理智的头脑,乐观的精神去对待它,就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
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至今已出了几百版,几乎译成了世界上所有各种文字。据说除《圣经》之外,《鲁滨孙漂流记》是再版最多的一本书。在欧美国家是儿童的必读书。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侥幸保全了性命)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字词教学把还没有解决的生字词找出来,用以下三种办法求助:
1、工具书;2、同学帮助
3、站在讲台上的助手——老师帮助。
泅(qiú) 沮丧(jǔ) 搁浅(gē) 冻饿之虞(yú) 聊以自慰(liáo)
泅:浮水
作践:糟蹋。
沮丧:灰心失望
搁浅:本文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斫痕:用刀斧砍的痕迹
抵御:抵挡
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冻饿之虞:不用担心受冻受饿。虞:忧虑
郑重其事:对事情严肃认真
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
知足安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形容土地荒凉、贫瘠。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三、整体感悟
(一)课文中鲁滨孙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1生存问题(1~3段)
2物质问题(4~9段)
3精神问题(10~11段)
(二)从课文中看出鲁滨孙是一个怎样的人?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并且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的人。
(三)鲁滨孙在海上遇难,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身陷绝境,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鲁滨孙刚流落到荒岛上感到自己的前途很暗淡,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特别是从搁浅的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他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四)鲁滨孙为什么要顽强地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
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十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四、小结:本文主要描写鲁滨孙被陷落荒岛之初所遇到的生存问题、物资问题和精神问题,鲁滨逊在前途暗淡的绝望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并顽强地活下来,活得潇洒,活出了人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提问、研讨、探究
(一)、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伤心绝望
1、“我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
2、“孤零零”
3、“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
4、“不幸”
5、“孤立无援”
6、“沮丧无聊”
(二)、第2自然段中“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
指理智。他在悲观绝望时,并未失去理智。如果说第1自然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他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
(三)、第2自然段中“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句话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来表达是什么?它表达了鲁滨孙的什么思想?
这个成语是“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表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说明他已经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四)、回忆:身陷绝境的鲁滨孙认识到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1、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
2、从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自己的格外恩赐;
3、后文他在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理由。(五)、接下来鲁宾孙做了那些事,为自己生存做准备?
⒈ 第4、5两个自然段写鲁滨孙怎样计算时间,一个人在孤岛上时间对他有什么用处?他为什么要计算时间?
他观测到初入秋分线的太阳,差不多正在头顶上,测出他的位置在北纬9度22分。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刻上上岛的时间并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个再大一倍的斫痕,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年月日。鲁滨孙既然决定活下去,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丢失了生存的意义。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板书:测定位置、计算时间)
⒉ 第6自然段提到鲁滨孙从船上除了搬下许多东西外,还弄到一些价值不大而用处却不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指什么?
在鲁滨孙的海岛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这些东西是指给他温饱以外的东西,这里再提那些小东西,表明鲁滨孙决定“细细地”活下去,较高质量地活下去。因为文明社会创造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他极为有用。(板书:保留小物品)
如何理解鲁滨孙阅读《圣经》及其他祈祷书的行为?
在这种荒岛上,相信上帝的存在是鲁滨孙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谁都需要有精神支柱。《鲁滨孙漂流记》第四章:“由于读《圣经》和祈祷,思想变得高尚了,内心也有了更多的安慰,这种宽慰的心情我以前从未有过。”
⒊ 鲁滨孙要生存下去如何解决今后的衣、食、住、行问题?
(1)衣:没有针线,至于内衣之类,虽然缺乏,不久便习惯了。
(2)吃:除了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还要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
(3)住:差不多费了一整年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4)行:每天在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板书:安排衣食住行)
句子理解:(1)这两句起什么作用?这些工具的缺乏使一切工作都进行得非常吃力。所以我差不多费了一整年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1说明生活的艰难
2烘托鲁滨逊意志的坚忍不拔,生存信念的执着顽强。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把我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
(2)鲁滨孙这时的考虑和开头有什么不同?课文开头鲁滨孙是匆忙中给自己随便找了几条活下去的理由,到这时,他是对自己的想法来一番系统的梳理,极其冷静客观地列出了那些“好处”和“坏处”。这无疑为他的生存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⒋ 鲁滨孙为什么要写日记?如何理解鲁滨孙写日记的行为?
以对话的形式朗读鲁宾孙的日记,老师读坏处,学生读好处,要求学生把 “我”改成“你”,以增加对话气氛。鲁滨孙写日记为的不是留给后人看,只不过写出来给自己每天看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人们写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鲁滨孙写日记的行动,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日记中的“坏处”和“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身上所闪现的理性之光。(板书:坚持记日记)
⒌ 请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⒍ 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六、思考:
1、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2、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 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要努力看到积极因素,改变悲观绝望心理。
2. 在逆境中不仅要活下去,而且要活出质量。
3. 在逆境中,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执着顽强的生存信念。
4. 要用理性战胜感情。
5. ……
七、小结 :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于,勤于创造。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生活的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鲁滨孙身上拥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鲁滨孙精神”。八.知识迁移与延伸
1.你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某种不幸或挫折,是仿照课文中“借方” 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写在日记本上)
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度过来的?请找时间与同学交流。(培养说话能力)
3.假如你也像鲁宾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培养正确对待挫折的品质,写在周记本上)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九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世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主要写了鲁滨孙被陷荒岛之初那种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矛盾心情,没有生动的故事,主要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作品主题:“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启发人们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要求】
1、通过速读课文,理清鲁滨孙的思路。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或不幸,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
3、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教学重点)
4、引导学生体会第一人称叙述的好处,了解小说通过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难点)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整合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
1、在《命运》的乐曲中,忆贝多芬及上册课文的部分内容。
2、大家还知道哪些像贝多芬一样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
3、引入课题,提出疑问:
鲁滨孙如何寻求生存下来的希望呢?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鲁滨孙心理活动的词语、句子,
填空:
刚到岛上时,鲁滨孙的心情相当悲观绝望,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即可看出。后来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_____________,理智已经能够逐渐控制失望的心情,所以鲁滨孙决定在荒岛上_________。于是他“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2、根据课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
三、精读赏析
1、教师范读第三部分,女生、男生对比读坏处、好处,边读边想、边听边想:鲁滨孙是怎样寻求自我安慰的?
2、找出文中富有教育意义、能概括全文主旨的话。
3、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联系旧知。
四、合作探究
1、质疑:
鲁滨逊是个什么样的人?小说是通过什么方法把人物塑造得如此令人敬仰呢?
2、小组合作探究。
3、全班交流归纳:
板书:鲁滨孙是个的人
屏幕显示:小说运用第___人称叙述,通过_____描写刻画人物。
4、引导学生总结:(也可以用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五、拓展阅读
刘再复《奔驰的生命》(节选)
六、布置作业
1、任选三个词语说一段话;
2、自己给自己留一份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十
○课型:阅读、研讨课
○学生现状:八个班的学生中,一部分原来第一层次班的同学基础较好,可能对教师所授内容接受快一些,但其余同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学习困难。加上学生阅读的书籍不多,对《鲁宾孙漂流记》这部作品,同样没有多大了解,因此,此课设计为中等程度。如学校有条件,可用电脑播放电影剪辑。
○课时分配:两课时
○预习提纲:1、阅读课本第251页“名著导读”的相关资料2.早读课朗读课文三遍。3.查工具书,看注解,给生字词注音、解释。4.有条件者,课外阅读《鲁宾孙漂流记》(图书室有)。
○教学目标 1.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2.理解鲁宾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心理描写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培养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难点:学习本文的心理描写
○导语 设计:同学们,俗话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有时突然发生的事情会使我们陷入十分危险的境地。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可让学生发言,如果没有发言,教师则适当举例,例如,上山打柴,天黑被困;放学回家,因大雨被困河岸等)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它。如果我们以积极的态度,理智的头脑,乐观的精神去对待它,就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三百多年前,在英国,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鲁宾孙,他从小就很顽皮,长大后,不听父亲劝阻,出海经商去贩卖黑奴,在海上,遭遇了狂风巨浪,同船的十一人中,十人被海浪吞没,仅剩下鲁宾孙一人,流落到了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在岛上,他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然后又去巴西经营种植园,最后终于成了一位大富翁。这个故事,就是英国小说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的主要内容。笛福五十九岁才开始写小说,第一部小说就是《鲁宾孙漂流记》这部小说发表后,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总之,《鲁宾孙漂流记》成为人们喜爱的小说,也是中学生必读的世界名著之一。 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自己去课外阅读,去领略鲁宾孙是如何在海上域狂风巨浪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情境,体验鲁宾孙在荒岛上顽强生存的28年生活。(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小说中的一段《荒岛余生》,(余生:侥幸保全了性命)这篇课文,既没有节选鲁宾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节选鲁宾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只是围绕鲁滨孙落难荒岛之初的心理活动展开叙述。课文呈现给我们的是鲁滨孙在一段时间内的心态变化历程。
二.字词教学把还没有解决的生字词找出来,用以下三种办法求助:1、工具书;2、同学帮助;3、站在讲台上的助手——老师帮助。(建议学生在课内用此法,快捷一些,困难较大的同学课外用前两法补充)以下为必须掌握的:(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根据情况板书。)泅(qiú) 沮丧(jǔ) 搁浅(gē) 冻饿之虞(yú) 聊以自慰(liáo)泅:浮水。 作践:糟蹋。 沮丧:灰心失望。搁浅:本文指(船只)进入水浅的地方,不能行驶。 斫痕:用刀斧砍的痕迹。 抵御:抵挡。孤立无援: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冻饿之虞:不用担心受冻受饿。虞:忧虑。郑重其事:对事情严肃认真。闻所未闻:听到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形容事物非常希罕。知足安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土地或地带。形容土地荒凉、贫瘠。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聊以自慰: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三.整体感悟
○ 鲁滨孙在海上遇难,被抛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身陷绝境,鲁滨孙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鲁滨孙刚流落到荒岛上感到自己的前途很暗淡,但他还是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在海难中,同船的11个人中,死了10个,就他一人活着,这是上帝对他的特别关照;特别是从搁浅的船上获得了维持生活的大量必需品,这是上帝对他的格外恩赐。而他的日记本上所列出的六大“好处”,最集中地体现了鲁滨孙要顽强活下去的理由。
○ 鲁滨孙为什么要顽强地活下去?他是否值得这样活着?如果换一个人,在这样的绝境中,很可能就不想活了。因为想到自己一个人在孤岛上,迟早都是死,与其饿死、病死或老死,不如自杀而死——当然这是一种因为精神完全崩溃后导致的自杀行为。鲁滨孙却没有这样做,他说服自己顽强地活着,并打定主意在岛上独自生活一辈子。这需要巨大的勇气。从这里可以看出鲁滨孙十分珍惜生命,热爱生活。他活着,也许并非为了什么,而仅仅因为自己是一条生命,既然是生命就应该善待它。况且他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像他这样的人值得活着。
○小结:本文主要描写鲁滨孙被陷落荒岛之初所遇到的生存问题、物资问题和精神问题,鲁滨逊在前途暗淡的绝望中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并顽强地活下来,活得潇洒,活出了人格。第二课时四.提问、研讨、探究
○ 课文第一部分写鲁滨孙流落到荒岛之初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伤心绝望、怨天尤人的心理。“认为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孤零零”孤独凄凉的情况下度过我的余生”“孤立无援”“沮丧无聊”“不幸”。
○ 第2自然段中“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责备我”,“另外一种力量”指什么?
指理智。如果说第1自然段中鲁滨孙是凭感情用事的话,那么第2自然段,他开始用理智来思考问题。
○ 第2自然段中“当我们遇到坏事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到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时也应当考虑到更坏的情况”这句话用中国的一个成语来表达是什么?它表达了鲁滨孙的什么思想?
这个成语是“塞翁失马,安知祸福,”表现鲁滨孙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说明他已经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坚定了活下去的勇气。
○接下来鲁宾孙做了那些事,为自己生存做准备?
⒈ 第4、5两个自然段写鲁滨孙怎样计算时间,一个人在孤岛上时间对他有什么用处?他为什么要计算时间?
他观测到初入秋分线的太阳,差不多正在头顶上,测出他的位置在北纬9度22分。用刀子在一个大柱子刻上上岛的时间并每天用刀子刻一个斫痕,每七天刻一个大一倍的斫痕,每一个月刻—个再大一倍的斫痕,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年月日。鲁滨孙既然决定活下去,则要清楚地跟上时间的脚步,即主动把握年、月、日,而不至于过得浑浑噩噩。鲁滨孙来自文明社会,他必然要千方百计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主动掌握时间,按文明人的方式存在于时间之中。丢失了时间,在某种程度上是丢失了自我,丢失了生存的意义。总之,鲁滨孙记录时间,是为了清楚地了解自己是怎么活着的,可能活多长时间。记录时间,也表明了鲁滨孙对生存下去充满信心。(板书:测定位置、计算时间)
⒉ 第6自然段提到鲁滨孙从船上除了搬下许多东西外,还弄到一些价值不大而用处却不小的东西,这些东西指什么?在鲁滨孙的海岛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这些东西是指给他温饱以外的东西,这里再提那些小东西,表明鲁滨孙决定“细细地”活下去,较高质量地活下去。因为文明社会创造的任何东西都可能对他极为有用。(板书:保留小物品)
⒊ 鲁滨孙要生存下去,如何解决今后的衣、食、住、行问题?
(1)衣:没有针线,至于内衣之类,虽然缺乏,不久便习惯了。
(2)吃:除了船上搬下来的食物,还要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
(3)住:差不多费了一整年的工夫,才把我的小小的木栅栏围墙做完。
(4)行:每天在岛上各处走走,寻找食物。(板书:安排衣食住行)
⒋ 鲁滨孙为什么要写日记?如何理解鲁滨孙写日记的行为?
以对话的形式朗读鲁宾孙的日记,老师读坏处,学生读好处,要求学生把 “我”改成“你”,以增加对话气氛。
鲁滨孙写日记为的不是留给后人看,只不过写出来给自己每天看看,减轻一点心中的苦闷罢了。人们写日记往往是为了记录生活,抚慰心灵。鲁滨孙写日记的行动,表明他作为一个文明人精神方面的需要,证明自己活得明白,在时间的长河里没有走失。 (板书:坚持记日记)⒌ 请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改变自己被动的局面,
⒍ 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不能把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看成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孙短时间内成功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荒岛上顺利地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
○ 小结 鲁滨孙是一个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著的人,并且务实肯于,勤于创造。他克服了极端的孤独、恐惧、艰苦,经过反复动摇之后,终于调整好生活的心态,理智地鼓起勇气,孤身创业。鲁滨孙身上拥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我们应该学习这种“鲁滨孙精神”。五.知识迁移与延伸
1.你曾经遇到过或者正在遇到某种不幸或挫折,是仿照课文中“借方” 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写在周记本上)
2.你有过遇险的经历吗?你是怎样度过来的?请找时间与同学交流。(培养说话能力)
3.假如你也像鲁宾孙一样被弃荒岛,你会怎样想?你将怎样做?(培养正确对待挫折的品质,写在周记本上)
板书设计 :荒岛余生
笛福
笛福: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品《鲁宾孙漂流记》
起初 后 来 启发
前途很暗淡 观测位置、记录时间
孤立无援 ——决定生存下去 保留小物品
沮丧无聊 解决衣食住行
记日记
伤心绝望 乐观对待 意志坚强 新年执著
怨天尤人 孤身创业 务实肯干 勤于创造
总的反思: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十一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
同学们,老师有个设想,想搞个有关野外探险的谈话录,今天,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对象。
我们随同一批动植物学家去神奇的西双版纳原始大森林进行野外考察,突然,你发现远处出现一只漂亮的麋鹿,你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脚步不由得随它而去,走着走着,你发现同伴们不知到哪儿去了?四周是茫无一人,面对这样一片孤寂的原始森林,你的心理会怎么想的呢?
生:害怕,不知所措,恐惧,
师:在这样的处境之下,恐惧害怕能解决问题吗?
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在恐惧的状态下,人的智力将无法开发。我们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
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笛福的《荒岛余生》中看看鲁滨孙是怎样摆脱自己的心理恐惧的。
二、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鲁滨孙的心情前后各是怎样的?
明确:孤立无援(解释) 知足安命(解释)
孤立无援这个词语出自哪里(课文第一段)
请一学生读该段,该段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孤立无援的心情?
我为什么能做到知足安命呢?(我的理智控制我失望的心情,并尽量安慰自己)
过渡:从孤立无援到知足安命,鲁滨孙经历了一段心理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身处绝境的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到底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呢?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的哪几段进行描写的。?(2-9)
三、合作探究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2-9段,其它同学从文中划出鲁滨孙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的句子。学生边听边划。 大家找到了吗?能用自己的语言将其进行概括吗?
2.请你小组合作图形(阶梯形、曲线形)的形式,对你上述所找到并经过概括的活下去的理由进行归纳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小组展示, 利用实物投影仪,学生解说,并分析讨论形成板书。(或在课件中,教师出示自己的归纳出来的图形)
调整心态
分析现状
知足安命
拥有食物
拥有住的地方
拥有生活必需品
孤立无援 我活着
(沮丧无聊)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鲁滨孙找到了让他活下去的理由,而这一切都是他将自己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后,所做出的理智的反应,看来,当我们陷入困境时,首先要学会调整心态,去分析现状,鲁滨孙就是这样,不仅如此,他还给我们总结出一条形经验教训,那就是(学生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可以自慰的事情。
师:把好处与坏处对照起来,怎么对照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p172页的这张表格,来读读鲁滨孙在不幸中所分析出来的坏处和好处。
(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
对照看,女生把“ 我“改为“你”。
五、走进人物
1、推测人物命运:
你觉得鲁滨孙能活着离开荒岛吗?你的依据是什么?
生自由回答,能。从课文中找依据来回答
2、在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滨孙?可结合课文来说。
归纳人物性格:坚忍不拔 ,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
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有谁读过《鲁滨孙漂流记》原著全文吗?他后来是否活着离开荒岛?
生:是的。
师:那是在多久以后呢?
生:28年
师:在这荒无人烟的荒岛上,鲁滨孙生活了28年,在这28年中,他不断调整心态,考虑自己的处境,理智地思索,使自己勇敢的活了下去,后来成为一个成功的大庄园主。
六、课堂小结:用一句话表达出你了解《荒岛余生》这个故事后所得到的启示:
生回答,各抒己见。
往好的方面想,乐观
战胜自己,再克服困难。
考虑更坏的事情
利用各种条件,从绝境中走出来
师:认识了冒险家,认识了要战胜困难,做一位勇敢的鲁滨孙。
六、身体力行(机动环节)
假设在现代科技发达的时代,鲁滨孙带着一些先进的装备又一次流落荒岛,陷入了困境,请你们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罗列出来。
七、教师寄语
1.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西方谚语
2.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3.相信天地间唯一可能的救赎就是自救。
4.挺住本身就意味着一切。
总结:我们要做一个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强者,一旦在挫折的磨砺中插上永不言输,永不止步的翅膀,执着顽强地去追求、去奋斗、就能实现人生的飞越,迎接成功的辉煌。
八、布置作业 :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
2、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结构。
3、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
1、收集作者丹尼尔•笛福的有关资料。
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
3、各学习小组就本文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将未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时下兴起一种“生存夏令营”活动,就是把志愿者放在荒山、荒岛等地方,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生存能力。其实在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就写过题材类似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请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检查各小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
把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实物投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分散、细碎,为了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教学目标 ,突出重点,在下一步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教师板书)
三个阶段 三个部分
解决生存困惑 (1—3)节 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采取具体行动 (4—9)节 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寻求精神寄托 (10—12)节 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把本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写法。
2、学习鲁滨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珍视生命。
教学设计
一、探究人物
1、四人小组就下列思考题展开讨论。
(1)鲁滨逊为什么要活下去?身陷绝境的他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他为生存做了哪些事情?
(2)你认为他这样活值不值?
(3)从文中看出鲁滨逊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二、分析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结合课文谈谈。
1、鲁滨逊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2、文中用第一人称有哪些好处?
三、拓展延伸
1、鲁滨逊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
2、回忆现实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四、体验与反思
播放一段录像,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外出旅游时,一位客人因贪恋山中美景和旅游团走散,迷失了方向,假设你就是那位客人,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写一篇短文并相互交流。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珍视生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布置作业
结合原著,写篇读书笔记,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十三
《荒岛余生》是节选自名著《鲁滨孙漂流记》的,但是节选部分既不是写鲁滨孙海上遇难、生死系于一发的惊心动魄的情节,也不是记叙鲁滨孙在荒岛上如何历尽艰辛谋生的传奇故事,更多的是对鲁滨孙落难荒岛的心理活动的描写。面对这些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如何使他们对这大段的心理描写感兴趣,如何让他们感受到置身荒岛的鲁滨孙的心理状态呢?我想到借助“实话实说”的方式让学生以鲁滨孙的身份接受记者的访问,也许会有助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的理解文本。因此,在预习阶段我把学生分成三大组:第一大组就是经历28年艰难困苦之后回到家园准备接受记者采访的鲁滨孙,要求这些学生细读课文,主要把握主人公的思想变化过程,体会他当时的感受;第二大组是担任采访任务的记者,均由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担任,课前准备好问题,由我将问题进行筛选排列;第三大组是现场的观众,必要时可以协助鲁滨孙回答或充当记者发问。于是便有了以下这堂课。
课堂实录:
师开场白:“今天我们‘实话实说’节目组有幸请来了鲁滨孙先生,首先我
们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鼓掌)我们都知道鲁滨孙先生独自一人漂
流荒岛,并在那儿顽强的生活了28年,这不能不说是人类生存史上的一个
奇迹啊!我们的小记者们对您这次的经历很感兴趣,他们准备了很多问题。
鲁滨孙先生,您准备好了吗?”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有的胸有
成竹的等候提问,有的抓紧时间再温顾一下课本,有的带来了原著《鲁滨
孙漂流记》。这让我感到十分高兴,那些不爱看书的学生都开始关注文本了。
记:“鲁先生,您刚到岛上时是怎样想的?”
鲁1:“我当时想我怎么会这么倒霉,流落到这么个荒岛上。”
鲁2:“我当时真的就想死了算了。”
鲁3:“我认为我自己的前途很暗淡,心情差到了极点。”
……
师追问:“那你后来又怎么想呢?”
鲁1:“当我这样想的时候,有另外一种力量出来阻止我的这种想法。”
鲁2:“我想起了和我同船的另外10个人,他们连命都没了,可我还活着!”
鲁3:“我还想到了我所拥有的维持生活的东西很充足。”
观众补充:“我觉得我可以活下去的,而且一生都不会有冻饿之虞,甚至想到我的身体和精力衰弱以后的情况。”
……就这样一切都按我预先设想的情形在展开着新课的学习。但是没过多久,我便听到了一个出乎我意料的问题。有观众问:“你想过设法离开这个岛吗?”而问题的提出者竟是一个平时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我就及时给予了表扬。学生中有人脱口而出:“没有。”又有人反驳:“不对,肯定想过,只是条件不具备罢了。”我提醒学生以文本的主角——鲁滨孙的身份去思考这个问题,不一会儿记者中就有人举手:“我想帮鲁滨孙补充一下,当时他肯定想过,因为文章最后写到‘我不再整天眼睛望着海面,等船来了。’这说明当时他肯定想过离开,只是没有办法离开。”学生纷纷表示赞同:“嗳,就是吗!”我也微笑着表示赞同。
圆满解决这一问题之后,课堂又按我预设的进行了下去。当问题提及鲁滨孙是怎样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时,学生对“衣”和“食”又提出了新的疑问。提到“衣”时,学生有的依据文本认为:在热带气候中不必穿衣;有的则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认为:即使需要穿也可以用树叶、羊皮等现成的材料制作。更让我吃惊的是,有学生想到了在岛上怎样解决喝水问题,学生们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有的说可以喝露水;有的说可以收集雨水;有的说可以把海水煮一煮再过滤就行了……虽然这两个问题不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但我还是忍不住暗暗佩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正是已投入了文中的角色,将自己当成了文本的主角在为自己的生存出谋划策呀。这是我不曾料到的,也给了我一个不小的惊喜。
可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讨论文本的主题时,学生提出:“你(指鲁滨孙)在岛上28年了,外界已有了很大的变化,你再回到这个社会中来能适应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肯定不太适应吧”、“我相信给我一段时间,我就会很好的适应”、“ 我之所以不停的记日记,就是为了让我的脑子多思考,也是为了跟得上这个社会。” 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还是意犹未尽……
课后反思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实践阶段,每一位教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消化理解,并将之运用于实际教学。我听过不少的课,发现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中运用提问讨论的方式进行。这无疑是符合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但是这样的课,由于学生水平、个性的差异,会形成随心所欲的讲、漫无边际的谈的习惯,课堂上看似热闹,实则缺乏一个中心线索,让人摸不着头脑。 我也曾尝试这样的课型,上完之后学生总感到语文课无所事事,十分轻松,问其学到了什么,总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而课本仿佛也变成多余的了。
为了将学生拉回到文本中来,我想到了让学生以文本中的主角的身份来说话。这样的安排我认为有以下四点好处:
⑴有效的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上课例中,学生不仅细致阅读了课文节选的一段,还自觉的阅读了课后的“名著导读”中的片段,甚至还有学生不满足于这些只字片语,找来了原著进行阅读。这些都无形之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兴趣。
⑵促使学生自动对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这样的课如果学生不对文本读通读透,是很难代表主角回答得出问题来的。所以这必然促使那些课堂的活跃分子细致阅读文本,而那些在课堂上默默无闻的学生,也能被课堂氛围所影响,再去阅读文本。
⑶让学生以新的角度去赏析、理解文本,得到新的阅读体会。学生如果只是读者,那么他的阅读往往是自己的个性体验。而当学生既是一个读者,又是文本中的主角时,他的阅读理解就必然是以主人公的言行、思想为准则,再加上自己个性理解的独特阅读体验,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会。
⑷能给学生适度的空间自由发挥,但又不会不着边际。如课例中所提及的四处自动生成的问题,就是学生临场发挥所得。这些问题都没有脱离文本漫无边际,而是根据文本有感而发,这当中有着他们自己独到的见解,是他们自我个性的展现。
这一课型我认为在一些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的文章中运用效果比较好,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等。学生也都比较喜欢以这样的形式去阅读、感受文本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思一想。
在实际运用中,我也发现要上好这类课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⑴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先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兴趣,可以采用模拟采访的形式。
⑵课前对学生的阅读要做一些指导,以防止出现主题偏差的情况。
⑶对学生所设计的问题,教师必须筛选指导。学生个体水平有差异,设计的问题会五花八门,有些甚至与文本无关,所以把好这一关十分重要。
⑷教师要控制好提问讨论的时间,对于重要问题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应该一带而过。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2.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重点: 1.理清人物的思路,感受鲁滨逊的内心活动。
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阅读名著导读 p251—p261
教学设计:(导入 )人,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面临生死抉择。当我们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来到了一个死寂的荒岛上,没有人言,没有食物,没有我们平时所熟悉的一切,我们应该怎么办?在西方,就有这么一本小说,它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一部分,鲁滨逊落难荒岛是怎样活下去的?板书:《荒岛余生》(出示教学目标 )
检查预习:学生连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鲁滨逊在荒岛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的前后联系是什么?
(4)文中能给我们启示的前后衔接的两句话是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参与。
教师小结: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个人在逆境中,不要悲观绝望,而要努力看到积极的因素,从而从主观上改变自己的被动局面。鲁滨逊在逆境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探究学习:教师设题:边读边思考,鲁滨逊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按下面思考题思考:
(1)身陷绝境的鲁滨逊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
(2)怎样看待鲁滨逊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鲁滨逊能够克服自己坚强的生活下去,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可见他是个非常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人。
体验反思:生活中,有的同学悲天尤人,说苦嫌累,只看到生活中的坏处,而看不到另一方面。试仿照课文中的“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小组讨论交流,推选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我们要正确、辩证的面对生活中的不幸或挫折,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时间是治愈一切创伤的良药,要积极、乐观的对待人生。
推荐导读:笛福《鲁滨逊漂流记》、卡耐基《人性的优点》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十五
荒岛余生
1、赏析:主人公身处绝境时经历的心理历程,以及关于生死,他的选择和行动。
2、感悟:主人公身上闪耀的精神光辉——他对生命的思考和态度,以及他在求取生存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
3、启示:生活中有数不清的“荒岛”,“鲁滨孙精神”将对我们有所帮助。
:
1、讨论并概括“鲁滨孙精神”: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2、联系自身生活,借鉴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分析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中,展开思考、讨论。采用幻灯等辅助教具,通过拓展阅读和比较阅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主人公形象,并以一些课堂活动加深课文和学生自身的联系。
1、
请看图片!图片中的人物似乎置身于荒岛中,虽衣裳褴褛,但手执枪支,目光如炬,他是谁?是的,他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人公,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孙,一个“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当我们的主人公还是个年轻人的时候,他无法忍受平淡无奇的生活,对海外生活的冒险和挑战充满了向往。于是,他带着自己的梦想偷偷出游了。没想到,在一次大风暴中,他一个人被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这28年的艰苦时光向人们证明了生命的坚韧,奏出了生命的强音。
在学习今天这篇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来阅读这部作品另一些精彩片段。请同学们打开课本251面,阅读名著导读《鲁滨孙漂流记》——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阅读后请谈谈你对鲁滨孙的印象,或者,认为他可以活下去吗?为什么?(学生可各抒己见)
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鲁滨孙在荒无人烟的荒岛上,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性的解决了许多衣食住行的问题,顽强的活了下来。但同学们推想一下,流落荒岛之初的鲁滨孙在适应荒岛生活之前可能会经历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心理斗争、心理适应?)是的,我们的课文节选正是鲁滨孙流落荒岛之处绝望而又尽力寻求希望的心理过程。
①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主要面临着什么问题?
a.生存问题:生存还是毁灭?(1—3段)
a. 文中哪个段落哪些词语表明了鲁滨孙的悲观绝望?
b. 不再沉溺在绝望中,选择生存下去的理由?
b.物质问题(4—9段)
a. 4、5自然段不厌其烦地叙述鲁滨孙计算时间这件事,用意是什么?
b. 5、7自然段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写鲁滨孙从船上获得的“价值不大”的东西以及尚缺乏的东西,用意是什么呢?
c. 8、9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c.精神问题(10—12段)
a. 身陷孤岛,鲁滨孙可能面临哪些精神问题?
b. 鲁滨孙如何解决自己的精神问题?从中有所收获吗?
②作业
思考:1)鲁滨孙制胜的方法中有什么是可以借鉴的?
2)如何概括“鲁滨孙精神”?
1、
2、
①学生结合图片,复述小说的内容;
②提问:课文选取的是小说的哪一部分?海难逃生,是否意味着鲁滨孙已经战胜死亡?摆脱了狂风巨浪的袭击,鲁滨孙的生存又受到了哪些方面的威胁?(生存、物质、精神)
3、
①课堂活动:
鲁滨孙要活下去,应该怎么办?请用“”的句式对其提出忠告。
例:鲁滨孙,你要冷静,要思考,要判断,要行动,而不要坐以待毙;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拥有什么,不要盲目行事;鲁滨孙,你要精打细算,要不断创造,不要坐吃山空;……
②面对绝境,冷静的分析,寻找积极的因素,鲁滨孙有一种很值得借鉴的方法,是什么?(好处坏处对照表)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对鲁滨孙的处境进行分析,口头完成屏幕中的列表。(课本172面)
思考:从列表来看,情况似乎不是太坏。但是,是否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都能活下去?为什么鲁滨孙能?(精神力量)
③比较阅读:电影《荒岛余生》中有关的介绍、评论和图片。
全部症结在于孤独。孤独会导致绝望,而绝望是无可救药的。
——汤姆·汉克斯
思考: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相似点。
④讨论:何为“鲁滨孙”精神?
明确: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⑤课堂活动: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时该什么办?请选择其中一个具体例子,用鲁滨孙的进行书面分析。
⑥知识拓展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美」 海明威
⑦作业 :
a、课外完整阅读《鲁滨孙漂记》,并做好读书笔记;
b、假如你就是被弃荒岛的鲁滨孙,你会怎样想?你会怎样做?请发挥想象,写一则《荒岛日记》。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十六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3、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鲁滨孙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课前准备::
1、收集作者丹尼尔·笛福的有关资料。
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
教学过程 :
一、设置情境,导入 新课
读过《鲁滨逊漂流记》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流落荒岛的鲁滨孙心情前后各是怎样的?
明确:孤立无援 知足安命
全部症结在于孤独。孤独会导致绝望,而绝望是无可救药的。
——汤姆·汉克斯
请一学生读课文第一段,该段哪些词语体现出他的孤立无援的心情?
我为什么能做到知足安命呢?(我的理智控制我失望的心情,并尽量安慰自己)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从孤立无援到知足安命,鲁滨孙经历了一段心理变化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身处绝境的他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他到底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呢?
1、一学生朗读课文2-9段,其它同学边听边划,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个人思考,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全班展示。)
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发现鲁滨孙找到了让他活下去的理由:他面对绝境,对自己的现状进行冷静分析和思考,并且随后做出理智、积极的反应。他还给我们总结出一条经验教训——坏处好处对照法。(“鲁滨逊式自我安慰”)
3、男女分读鲁滨孙在不幸中所分析出来的坏处和好处。
(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把“ 我“改为“你”)
结论:那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可以自慰的事情。所以,当我们陷入困境时,要学会调整心态,去分析现状,做出理智、积极的反应。
4、你是如何看待鲁滨孙的这种逆境中的自我安慰?
在那样的绝境中,任何人都必须首先解决心理问题,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有下一步的行动。鲁滨逊在短时间里完成了心理调整,为他在岛上顺利的生存下去打好了心理基础。他的这种自我安慰是值得肯定的。
四、细读课文,走进人物
1、推测人物命运:
你觉得鲁滨孙能活着离开荒岛吗?(从课文中找依据来回答)
2、在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滨孙?(结合课文说)
参考:
鲁滨孙坚忍不拔 ,意志品质极为坚强,生存信念十分执着,务实肯干,勤于创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活得积极,活得主动。活得像个人,活出了人的尊严。具有人类优秀品质的精华。
3、小结: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在这荒无人烟的荒岛上,鲁滨孙生活了28年,在这28年中,他不断调整心态,考虑自己的处境,理智地思索,使自己勇敢的活了下去。
4、鲁滨孙”精神?
珍视生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反抗命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勤勉实干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五、七嘴八舌,学习小结
用一句话表达出你学习《荒岛余生》这个故事后所得到的启示:
六、情境体验,畅所欲言
(1和2任选一畅谈)
1、当我们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荒岛”时该什么办?
请你选择其中一个具体例子,用鲁滨孙的“坏处好处对照法”进行书面分析。
2、外出旅游时,一位客人因贪恋山中美景和旅游团走散,迷失了方向,假设你就是那位客人,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
七、教师寄语
1.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海明威
2. 相信天地间唯一可能的救赎就是自救。
总结:我们要向鲁滨孙一样,做一个永不向困难低头的强者,在挫折的磨砺中永不言输,永不止步,执着顽强地去追求、去奋斗、去超越自我,迎接成功的辉煌。
八、布置作业 :
1、课外阅读《鲁滨孙漂流记》,作读书笔记。
《荒岛余生》教学案例设计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结构。
3、学会通过细腻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表现出的人类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和失败。
【教学重点】
1、学习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优秀品质。
【课前准备】
1、收集作者丹尼尔•笛福的有关资料。
2、阅读原著《鲁滨逊漂流记》或课本所附《名著导读》。
3、各学习小组就本文展开自主合作学习,将未解决的问题整理归纳。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主人公在困境中所表现出来的求取生存的优秀品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时下兴起一种“生存夏令营”活动,就是把志愿者放在荒山、荒岛等地方,以此来磨炼他们的意志和生存能力。其实在18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就写过题材类似的作品——《鲁滨逊漂流记》,请读过这部作品的同学简单介绍这部作品。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2、检查各小组课前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
把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进行实物投影。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较分散、细碎,为了更好的把握本文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在下一步教学之前向学生展示本文的学习目标。
3、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理清文章结构。
(1)鲁滨逊对自己处境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每个阶段的侧重点是什么?
(3)这几个阶段前后有何联系?
用圈、点、勾、画的方法阅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明确:(教师板书)
三个阶段三个部分
解决生存困惑(1—3)节及时调整悲观、绝望的心态,决定在荒岛上生存下去。
采取具体行动(4—9)节解决了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寻求精神寄托(10—12)节积极乐观的生存心态。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抄写字词
2、把本文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写法。
2、学习鲁滨逊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珍视生命。
教学设计
一、探究人物
1、四人小组就下列思考题展开讨论。
(1)鲁滨逊为什么要活下去?身陷绝境的他找到了哪些活下去的理由?他为生存做了哪些事情?
(2)你认为他这样活值不值?
(3)从文中看出鲁滨逊是怎样的一个人?
2、全班讨论交流、明确
二、分析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写法。
四人小组讨论,结合课文谈谈。
1、鲁滨逊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
2、文中用第一人称有哪些好处?
三、拓展延伸
1、鲁滨逊的自我安慰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什么区别?
2、回忆现实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试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
四、体验与反思
播放一段录像,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
外出旅游时,一位客人因贪恋山中美景和旅游团走散,迷失了方向,假设你就是那位客人,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会怎么做?写一篇短文并相互交流。
五、课堂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我们要珍视生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与挫折,培养一种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布置作业
结合原著,写篇读书笔记,谈自己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