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十一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一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每个小故事加上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予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再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是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在课外研究。
这篇课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军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美好品质。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些忽略;二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二
《将相和》讲述了蔺相如和廉颇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了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而这三个故事之间又有着内在的联系。在进行本课的教学前,把握长文短教的方法,我鼓励学生用归纳和概括的方式自主批读,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梳理好行文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整体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简简单单学习“完璧归赵”的故事。学生在交流中发现,文章抓住了蔺相如的语言与行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进而在一遍遍的品读中探索发现。其间,勾画了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圈点关键的词语,进行揣摩,将学生的思考引向了深处。
批读、圈点、揣摩、品读,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蔺相如那机智勇敢的形象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老师简简单单地教,学生实实在在地读,扎扎实实地学,潜心会文,走进了蔺相如这个人;在读与思中发现了写作方法,知道了怎样刻画一个人。得言得意又得法!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的学习是在老师的帮扶下,那么第二个故事“渑池相会”则是完全放手自学。有了方法的引领,在自主学习中,和同学合作,碰撞智慧的火花。同学们各抒己见,畅谈感受。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则在交流内容基础上,围绕廉颇“请罪”安排了一个写话的练习,旨在将文中学到的抓住“言行”刻画人物的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实现读写结合,能力转化。学完课文,回顾总结。在把握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再次关注布局谋篇的方法,为写作奠定基础。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随着新课标学习的深入,我教学的目标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感受到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还他们一个实实在在的课堂,一个简简单单的课堂,一个展现自我的课堂,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一个不断成长的课堂。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三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在教授时,我的思路是第一课时先解决字词以及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在第二课时通过文章的具体语句了解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进而了解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
不串讲三个故事,设计“前后呼应”的教学环节,对课题中的“和”作了巧妙地处理。先让学生找出“不和”的体现。这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探究过程,引领学生弄清三个故事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不和”,然后在通过人物语言形象的对比理解,帮助学生理解将相为什么“和”。通过有感情的朗诵和人物形象分析,再加上表达能力的训练,以(一条语言文字训练线,一条感受人物形象情感线)使学生的认识得以提升,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达到了和谐的统一。这探究的过程学生讨论得开始热烈起来。
在“负荆请罪”这一环节,让孩子们体会廉将军知错就改、勇于改错的大将军形象,对于这一感人场景进行拓展,让孩子们在三个情境(廉颇负荆请罪一直被后人传为美谈,如果当时围观的百姓看到了这一幕,他们会说些什么?这件事传到秦王或者赵王的耳朵里,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廉颇的手下或者蔺相如的手下看到大将军负荆请罪,又有何感想?)中展开想象,锻炼表达能力,并指导学生们,再将自己的所想进行加工润色整理在成长的足迹本上,与校本的写作特色训练相结合。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四
将相和,这篇文章讲完了,留下了许多的沉思,我也知道教学是一种缺憾的艺术,正是在这不断的反思中,教学才日趋成熟。
本课教学,有以下几处值得提倡之处:
一、在这课的教学中,用这句话统领教学,全课教学的思路清晰:“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之后练读这句话,注意让学生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学生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问学生:廉颇说蔺相如就*一张嘴,当上了上卿,你们觉得他说的对么?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说出了哪些话,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蔺相如的语言来。于是学生们动手在文中找出蔺相如的语言,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己错了,从而负荆请罪。这么设计,脱离了繁琐的分析,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二、对文本进行了加工处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1、在学习负荆请罪内容时,结合文章此处的留白,让学生自已设计想象两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并表演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交际能力。
2、创新性的设计板书,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人物特点,设计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让学生结合人物品质,对出下联来,学生很快就对出:将军背上能负荆,对人物的品质铭记于心。
三、注重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
!、注重了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读文章,在读的过程中,读出人物的不同心理来,如,读廉颇的那段话时,要读出不服气的语气来,读蔺相如与秦王的对话时,要读出理直气壮的大无畏精神来,而读蔺相如与下人的对话时,要读出语重心长的语气来。
2、注重了理解课文方法的训练。理解人物品质时,注重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品析,从中体会出人物的品质来。并指导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在书上适当批注。
在教学中,也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进一步的改进:
一、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及时,评价的语言还不够丰富。评价学生,是对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一个小结,也是
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因此做为老师一定要关注并评价每一次学生的发言,用真心的鼓励换取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适当的点睛之笔。当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品质时,做为教师要有梳理、概括学生的零乱的发言的能力,把学生语言中提到的闪光点做一下恰当的结语,这样对文章的内容学生就会产生整体的认识。
三、还要在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分析,阅读的方法,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五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将相和》?如果只要求一般的读懂故事情节并不难,但要真正读懂蔺相如,读懂廉颇,读懂秦王、赵王,还需要下番工夫。因此我采用对比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中的人物。首先从读切入感悟几个人,这可算是整体感悟,但这种感悟还是初步的、表层的;再就是感悟重点人物蔺相如;最后以重点人物为主轴,引发对比,从对比中加深对人物的感悟。体现了“读”是内化的吸收,学生读懂了人物的品质:蔺相如大智大慧,有勇有谋,临危不惧;廉颇骁勇豪爽,知错就改,开了“负荆请罪”的先河。
再有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主动的进行探索学习。于是我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充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课堂上学生们学得较主动,必要时我加入适当的点拨,学生可以“七嘴八舌”地说自己的想法,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可以说紧扣教材。只要学生能说的,我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我就启发深化。渐渐的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得到训练了。
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在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另外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讲完后我让学生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
《将相和》一文是十一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借助重点句来理解课文。因此在课文的教学中我采用的以下几点教学方法:
1.学习单元提示,学生通读课文找到文章过渡句,结合上面对“和”的理解,引出了哪三个故事?
和、不和、和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发展、原因
(这一环节侧重读的训练,以读懂为基础,向读深、读透发展。把学会读书作为一个训练训点来抓:因为读书能力是语文素养基本内容之一。)
2、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学生参与板书。
3、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开放式作业要打破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封闭性,要突破单纯注重知识和智力的局限,就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根据教材拓展延伸,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灵活多样,特别要重视小组的集体学习。
1、展开想象,补充课文的空白内容。
出于表达中心的需要,教材中有些地方的叙述比较简略,有的形成空白,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简略进行补充练习。教学《将相和》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故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易于学生接受。
2、课内外结合,开展辩论。
学习了《将相和》之后,我精心设计一道辩论题:究竟蔺相如的职位应该不应该比廉颇的职位高?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我欣喜地看到,学生都在积极地为辩论赛做准备,他们翻阅图书杂志,上网查找资料,合作拟定发言提纲,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参赛选手,乐此不疲。辩论赛进行得很激烈,通过辩论,同学们更加深刻认识到:将相和,国则安;将相不和,国则危。大敌当前,将相以国家利益为重,共同抗秦,实乃千古流传的佳话。更有学生能联系班级实际、社会现实谈齐心协力、互助合作的重要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积极性很高,在准备与研讨过程中学生巩固了课本知识,学会了互相合作锻炼实践能力,这种开放式作业通过合作完成,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作业的枯燥感、无奈感、让更多的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通过上面几方面的学习,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不必强求要达到什么效果,学生理解的深浅也可以不一。因为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根据文章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学的时候,我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比较充分地阅读全文,从整体上弄清“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再精读各个小故事,深入研究每个小故事涉及的有关问题;最后再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评价故事的主要人物。
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人物作出评价之后,我让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个小标题,主要是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我都给于了肯定,关键是要求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在让学生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只要他们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没有过高的要求,目的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学生精读课文时,我结合课后“思考·练习”,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先分小组讨论交流,再由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很浓。对于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主要是理出那些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对于那些跟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外去研究。这样真正达到了课堂效果。
本课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以主要人物蔺相如的高尚品质给人启示和教育;廉颇这位老将脱下战袍,背上荆条,登门请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动心动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思考·练习”让学生说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喜欢他,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见解说具体,说清楚。只要言之有理,我就加以肯定。目的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训练他们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思想和各自的美好品质。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但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一是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六
《将相和》是第十册书中的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的故事,称颂了蔺相如机智勇敢,谦让的美德,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开始,我从课题入手,使学生分清文章中的人物及关系,由和引出不和,也由此理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文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学生在概括故事梗概上有一定困难,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对学生的训练还有欠缺。
随后,我让学生谈谈对蔺相如和廉颇两个人的印象。由于此前学生预习比较充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机智勇敢,廉颇勇于认错和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交流中一个学生说廉颇很自私,部分学生也表示赞成。这里我没有给学生明确的答复,而是在把自私板书到黑板上,并在后面打上了?,我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很快学生就找出了廉颇作战勇猛和负荆请罪的表现,从而得出了廉颇并不自私,因为他心中也时刻装着国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解除了疑问,也是这节课我的收获之一。
在教学负荆请罪这部分时,我让学生补写廉颇负荆请罪时的神态、言行以及蔺相如的态度。这些练习处在特定的情境中,内容又与课文紧密相连,所以学生很乐于展开自己的想象,也深化学生对人物爱国品质的理解。
此时学生对两个人物的形象有了基本认识,但是要想真正领悟品质还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为此,我大胆地请同学自编、自演负荆请罪的课本剧,虽然学生表演得比较幼稚,但是我觉得作为表演的同学来说,实践了一次,本身就多一次体验;对于观演的同学来说,又有了一次很真切,很实在的感悟。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七
本课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
教学时,我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从题目入手,使学生知道“将”是廉颇,“相”是蔺相如,“和”字概括了全文主要内容。接着我出示了廉颇的一段话:“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用这句话统领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读体会廉颇说这句话时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学生自读后体会到用居功自傲、不服气的语气读。学生通过读体会到了廉颇的想法后,我问学生:“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请快速读课文小故事“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用“──”画出蔺相如的语言、动作,读一读体会体会,让我们用事实来说服廉颇,让他
改变对蔺相如的错误认识。于是,学生动手在文中找到了相关的语句,自由汇报,体会,理解人物的品质,最后回归到廉颇也认识到自已错了,从而“负荆请罪”。
“蔺相如的职位高于廉颇,仅仅是靠一张嘴吗?”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极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堂课我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不但使一篇内容较长的课文教学起来简单多了、而且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
回顾本节教学,细想过程,也存在不足。尤其在朗读训练上不到位,同时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八
1、课前布置学生广泛查阅资料,了解故事发展的时代背景:
学生通过课前广泛查阅资料(上网、看书、收集图片等),明白了故事中主人公的关系,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特别是战国七雄秦为盛,这句话即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也是三个小故事的总起,掌握这一要素对学生深入体会秦王的骄横贪婪,蔺相如的勇敢机智起了很好的作用。
2、加强朗读训练,强化语言感受:
本课的一大教学板块是学生交流汇报对课文语句的感受,充分展示了朗读训练的成果。例如:马逸舒同学汇报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赵王为秦王鼓瑟。中的为,她分析为代表地位有尊卑,秦王使用为,是对赵王的侮辱,这一分析赢得大家的喝彩,也令我惊叹不已,要知道,这个为字,就是我在备课中也没想到,足见学生是花费了相当的功夫预习,并且具备了一定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以上两个都是在课标和单元训练要求指导下实施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本课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结构方面略显零散。在学生交流最让自己感到担忧的地方时,有学生提到了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表现,我引导了学生分析蔺相如在这个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品质,显得脱离了课堂主线,并且在分析过程中,学生词汇的贫乏也暴露出平时阅读、积累方面的缺陷,值得深思,改进。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九
今天讲《将相和》一课,感觉整体思路是按自己课前备课设计的,起初孩子们还不能进入状态,但在剖析课文时,表现越来越好,几乎达到人人都有话要说。现反思如下:
一、导课。抓住了课题中的三个多音字,虽然这一环节用时较多,但学生明确每一个字的读音了。(这一环节,可不可以这样处理:我在引出三个多音字时说:起初不敢读题目,读了几遍课文后才回过头来读题目的。既然这样说,何不就势顺推,找一两个孩子读,然后读课文验证哪个同学读的对,而不是像今天这样着急揭秘,效果会更好。)
二、围绕“和”展开学习。找到将相不和的句子,少增一下子就找到了,并谈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环节处理得很是顺利。然后在这个点上及时补充廉颇和蔺相如资料,让学生明白两人起初身份悬殊很大,为下文学习做好了铺垫。接着我们围绕廉颇句中的那句话“仅靠一张嘴”展开讨论,这是这课重点,孩子们这时也已进入状态,由上课初的冷场进入你追我赶的火热场面。
无论找到哪一部分,学生都能谈出蔺相如不是仅靠一张嘴官职升到廉颇之上的。(这一环节,有一个很大很大,很亮很亮的生成点,我没有把握住,当孔焱说出,蔺靠的不是一张嘴时,她找到了渑池之会上蔺的表现,勇敢果断,为赵国挽回了面子,并一块提到,当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守候,也就作罢。我这时总结“原来渑池会上廉颇也有功劳啊!”这一节就过去了。如果当时我继续问“可是,看渑池会回来之后,赵王做了什么?”学生一看就明白,赵王只奖励蔺,忽视了廉颇。所以才造成廉颇不服气,再读廉颇的话,学生就更能理解廉颇当时的态度了。唉!大的失误!这也造成这课上的比较平淡。包括课前准备的补充蔺在渑池会上的表情,也给忘掉了。)
明天讲时,一定再回头找找这个地方,让学生真正体会每个故事每个环节,当时人物的想法。看来平时就要把每节课都要准备细致一些,一定一定及时写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十
《将相和》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的经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难点是把握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本课后,主要收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课前预习比较到位,从四年级接班到现在,学生在预习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除了查字典正音理解字义方面,还对文章中新出现的词语进行重点理解,部分学生还能自觉地了解时代背景,加深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是从本文比较复杂的因果关系出发,从整体上弄清楚“将相和”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弄清楚三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借助过渡句,理清三个故事之间的基本关系;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细读三个故事,自学讨论,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在找到三个故事各自因果的基础上,领会每个故事之间的因果联系。
三是感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教学时,采用读、议、辩、演等有机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如议议:自己喜欢谁,为什么?出现分歧,适时让他们辩一辩,学生还可以从文中选择一个故事或一个角色进行表演。
四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课堂出现的渑池之会部分原文的理解和学生所知道故事的讲述及对资料袋的学习,激发他们今后去读读原著。
本课的教学,虽然尽可能地照顾全体,但是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学生还存在对文章没吃透,课堂不发言很被动学习的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设计反思篇十一
(1)“负”是什么意思?结合插图说说,廉颇为什么要背荆条,脱战袍去请罪呢?
(2)“请罪”是什么意思?换成“认罪”行不行,为什么?(换词比较,体会情感,实质上也是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渗透锤炼语言的意识。)
(1)想一想,并找合作伙伴练一练:廉将军负荆请罪时会说什么?他说话时怎样的态度、语气才能表达出他那种惭愧的心情?看到这情景,蔺上卿呢?(语气、情感、态度都是口语交际训练中不可忽视的要素)
(2)指名上台演一演。
(3)师生共评,规范语言、行为、态度。
(4)小结:多么感人的一幕呀!“将”是那样的诚恳、坦率,“相”是那样襟怀宽广。为了国家利益,将相不计前嫌,握手言和,成为流芳千古的美谈。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也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最经常、最广泛、最具体的训练过程。口语交际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阅读教学过程的始终。它是阅读课上交流信息、表达情感、探究问题、提示规律、发展思维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规范,听说的态度以及说话习惯等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非常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