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育漫话》读后感400字 《教育漫话》读后感1500字汇总(3篇)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什么样的读后感才能对得起这个作品所表达的含义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读后感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育漫话》读后感400字 《教育漫话》读后感1500字篇一
整本书都是洛克建议他的绅士朋友———爱德华·葛拉克,如何将儿子培养成为标准绅士———谦和明礼、举止优雅、品行端正、吃苦耐劳,既热爱知识,又能随时握起枪杆为祖国而战的英国绅士。书里的内容是洛克多年做家庭教师经验的结晶。整本书的文字随意,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处处透着真诚,读这本书放佛是与一位朋友在交流养育孩子的“私话”。打动人的,恰是这种“私话”特有的随意和真诚。书中深入浅出的文字,处处透着教育的智慧。下面就谈谈给我启发比较深的几点和大家分享:
“健康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是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经典名言。他认为“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了别的东西,也是枉然。”因此,他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学生体育提出一些比较具体要求: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后者。现在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漠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视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因此,建议家长们,除了关注孩子智力的发展,更多的还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偶尔也陪陪孩子出去锻炼,这对孩子有好处。我国实行的体育锻炼大课间,就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精神,以“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为先导,正是与洛克的思想相吻合,通过长期的锻炼,学生们的身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
教育的主要任务乃是塑造一个人的精神或人格。因此,德育在洛克那里不仅仅是指道德品质的培养,而是指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说得好:“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在我们目前的子女教育中,重视知识和技能教育,却忽视精神和人格的培养,不惜代价地让孩子去学一些文体技能,如钢琴等,而不愿让孩子去学一些有用的手艺,要孩子每次考试都得100分,并为此不让孩子干任何别的事情,一发现问题,不是打骂就是不知所措如此等等。这些做法忘记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明白生活的意义,对个人成长十分不利,究其原因,则是目前社会上金钱第一、过分注重功利的风气惹得祸。那么,“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什么式样的。
每个班都有那么几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认为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我们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家长跑过来流着眼泪跟班主任说:“我们家孩子我管不住,骂也不是,打也不是,甚至和我们对打,实在没有办法,请你老师帮帮忙。”父母稍加管制或不给零花钱吧,甚至就发恐吓短信威胁家长和老师。我们私下也开玩笑说:“奇葩学生的背后必然有奇葩家长。”那其实这样的孩子就是从小太过放纵和溺爱的后果。真是“从小不管制,老大徒伤悲”。洛克认为应该在孩子“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比如说理、鞭笞、榜样、责骂、强迫等。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在他们面前树立起你要他们做或要他们避免的事情的榜样。父母要选择适宜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就像我们古代的故事“孟母三迁”一样。首先父母要选择或创造良好的、积极向上、充满学习氛围的一个环境或空间,让孩子吸收到最健康、积极和乐观的空气,让孩子在蓝天下健康和茁壮地成长,其中父母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时,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学生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3。对于孩子一定要谨慎地使用体罚,体罚的作用是要让孩子的羞耻心占据更大,如果只是身体的疼痛或是一种躲避的
心理,那这种体罚对于孩子就是效果甚微的,或使体罚下的孩子变得懦弱,变的十分的奸诈。在教育中,要想方设法地激起孩子对自己荣誉和名誉的保护,如果他很热爱自己的名誉,他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那在生活中,父母的一个眼神或一句严重的话语都会起到效果。如果使用体罚,就要将他一次驯服,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
“它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两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孩子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他认为儿童能够说话的时候,就应该开始学习阅读。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建议把字母粘在骰子和玩具上,让儿童在游戏的时候学习字母,在可能的范围内诱导他去有意义地阅读,例如《伊索寓言》或者《圣经》上的一些部分。当他们能够很好地阅读的时候,就应该教他们写字和速记,然后教他们画画。在拉丁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规则学习,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所以在教学方法上,他反对死记硬背,重视培养智力,多作实地观察,诱发学习兴趣。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孩子的兴趣。因为孩子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孩子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孩子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要、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在这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孩子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孩子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这个观点是一致的。
真理总是朴素的,平淡的文字总会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作者用最平实的文字述说着最深刻的道理,《教育漫话》给了我莫大的启示:注重对学生道德的熏陶和培养,认为学生良好的德性才是最根本,是第一位的。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德性的培养,一切从育人出发,坚持立德树人,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要充满对学生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需要鼓励时投去赞许的目光。我相信他们终会因尊重而成人,会因为老师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最后我想说:“老师们,善存于心,爱在于行!让我们用爱心搭起桥梁,用关心凝成温暖,用真心传递幸福,用时光铸就“爱可以改变一切”的金色长城!
《教育漫话》读后感400字 《教育漫话》读后感1500字篇二
本书于1693年问世,至今已有324年,这位作者不知长眠了多少年了,但他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还在被一代代的人们所使用。正如一首诗所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最终都会死亡,身体发肤生会带来,死亦会带去,唯一可以留下去的东西是人的思想。就像约翰洛克,虽然他已死了那么多年,但他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活在全世界的人心中。
本书中篇谈的是儿童的道德教育问题,有几种观点我感悟很深。
一、早期教育
教育要趁早,孩子小的时候,是人的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之时,此时是对孩子进行良好教育的最佳时期,要让孩子习惯性地遵守纪律,服从纪律。但我们今天的许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任孩子妄为,对他们的行为不加管理与约束,致使长大后再想去矫正时会相当麻烦。人们习惯性在水的源头播撒毒药,日后亲自喝到苦水时,却又感到不解。园艺者培育盆景,在植物很小的时候就下很大的功夫对植物进行修剪、定型,才使植物按照人们喜爱的方向去发展,倘若我们在树小的时候没有进行处理,待它长成粗枝大叶的,我们就无法把他培育成我们喜欢的模样。所以早期教育很重要,那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
二、教育儿童要用理智克服欲望
节制欲望,是造就一个自满自得、幸福快乐的人的合适途径。人为什么会痛苦,是因为你的欲望太多,当你的能力配不上你的欲望时,你就会痛苦。对孩子,从小就要克制他的欲望,要让他明白,你得到的是适合你得到的,而不是你想要的。对于孩子要求的东西,我们要适当给予,比如孩子饿了,他如果只是说他饿了我们就要满足他的要求,如果他点名需要啤酒或面包时,就不能答应他,因为这是人的欲望的表现。我们必须通过对这一件件小事的控制来控制儿童的欲望。
三、寻找适合父子的恰当距离。
孩子小的时候,是最适合建立威信的时候,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对孩子严格一些,让他对你产生敬畏之心。长大了,我们反而应该越来越亲切地去对待他,像朋友一样,一起干活一起玩乐。而现在的家庭的教育刚好是反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对他百般溺爱,把孩子的各种坏习惯都培养起来了,长大了,又想把他们塑造成我们希望的样子,须不知小树苗已变成杂乱丛生、没有方向的大树,我们已经没有办法给它矫正了,因为我们错过了培育的最佳时期。所以在家庭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尽早,而且还要找到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
四、尽可能不适用鞭挞。
曾看过一篇一位老师写的文章,他的小学和初中老师喜欢打人。小学的老师,只要你题目做不对就会打人,所以大家上课都很规矩,这位老师的教学效果非常不错。到了初中,遇到的班主任也打人,不过是无理由的乱打,只要他喝酒喝醉了,就在班上乱打人,很多同学都受了不少冤枉打。这两位老师的鞭挞对现在的这位老师影响很深远。毕业了,这位老师在社会上不敢和别人打交道,对领导如同对当年的教师一样,有畏惧心里,所以刚进入社会那几年,工作一直不出色。所以从长远来看,鞭挞是起不到很好的作用的。作者也提出,鞭挞与呵斥应谨慎地予以避免,因为这种惩罚的方法,除了使儿童对于带给他们不幸的行为产生一种羞耻与憎恶的心思以外,决不会再有别的益处。
虽然是一本古老的书,但它的思想至今都很前卫,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遵循这一种自然的规律,任时代风起云涌,它自岿然不动。
教育漫话》读后感1《教育漫话》读后感2
读了洛克的《教育漫话》,我不禁为其精辟的理论、深入浅出的文字所感动和佩服。书中既没有艰深难懂的理论,也没有晦涩的学术概念,但他所讲的东西却非常深刻,极有启发意义。以下几点是我在阅读时感受最深刻的:
一、“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这句话是很有远见的。作者认为应把培养强健的体魄放在教育的首位,并对孩童的身体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儿童要多过户外生活,接受空气、日光和水的锻炼;生活要有规律;饮食要清淡;睡眠要充分;药物要少用,要多运动。
我们老师和家长当然明白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可是,当面临应该将孩子有限的时间用于运动还是学习时,绝大多数大人会选择学习。回想我快乐自由的童年,对比现在的孩子正在经历的童年,在庆幸自身的同时也对现在的孩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太多的孩子在享受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同时也丢失了童年最宝贵的自由。孩子们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分的空间玩耍、锻炼,长时间面对课本、电视、电脑让他们忽略了大自然的存在,对生活环境的忽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眼睛近视?为什么中国儿童的身体素质不是在提高而是下降?孩童时期,身心的健康和知识的学习,到底孰轻孰重?今年教育局发布的劳动实践纳入中小学素质评价中,既可以劳逸结合,又可以培养孩子的人生观。
二、“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
正如很多老师意识到的,作者指出:对于小学阶段的儿童首先应该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和克制自我的能力,而且应尽早培养。因为幼儿的可塑性是最强的,他们就像一张白纸或一块蜡,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做成各种形状的。
每个班都有一两个让老师、家长都头疼的孩子,一般的说教似乎对这些孩子毫无作用,造成这些孩子学习困难、表现不好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是因为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不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是很难看到他的转化与进步的。
约翰洛克在书中提到了很多孩子常犯的错误和大人常用的培养孩子德行的方法,如说理、鞭策、榜样、责骂、强迫等。其中有两点我非常赞同。
1、在各种教导儿童及培养他们礼貌的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或是不该做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面前。
2、当对学生进行说理时,举止应该温和,即使惩罚他们,态度也要镇定,要使他们觉得你的作为是合理的,对于他们是有益的,而且是必要的。有时学生的错误会让老师生气甚至失去理智,初为人师的我也曾多次因为学生不听话气得对他们大声呵斥,可老师的愤怒只会让学生害怕或反感,他们会认为你的恼怒是对他们犯错的一种报复,并不是为了帮助他们,因此这种失态的惩罚不能让孩子从内心认识到他们的错误。那么今后当老师想发火时,最好想想:我发火的目的是什么?用这种方式能不能让犯错的学生从内心屈服、认同呢?
三、“智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之掌握正确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
写了体育和德育之后,作者最后才写到智育。他认为德行和智慧比学问重要得多,前二者有助于学问,而徒有学问但无德行与智慧则反而无用。不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强迫儿童去学,而要把读书当作一种游戏、消遣、光荣快乐的事情或对良好表现的奖励,孩子们就会自己要求学习的。在智育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有:
1、小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小心地加以鼓励。因为好奇心是一种求知欲,对事物好奇的孩子才会善于思考,爱动脑筋。
2、要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当儿童没有立意去做那件事情时,父母或老师就应该少就他去做。有些喜爱读书、写字、画画的人,在某些时候对于书、字、画也会感到无味,如果那时他再勉强自己去弄,结果只能把自己弄疲惫,甚至对原本感兴趣的东西失去原有的兴趣。
3、儿童的时间应该用在获得一些对于他们日后长大成人有用的事物上,即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我们的孩子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一切事物,所以最大的精力应该用在学习最需要的事情上。他们在世上最需用、最常用的事物,也就是最应当所追求的事物。
《教育漫话》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在教育过程当中要充满对学生亲切的爱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在他们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他们需要鼓励时投去赞许的目光。我相信他们终会因尊重而成人,会因为教师的宽容有度和耐心呵护,在感知后感动,在感动后明理,从而培植起不断进取的动力。我们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首先要有自己的个性,主要是靠自己在实践中去摸索、去研究、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新的思路。
《教育漫话》读后感3
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面对的孩子们都是一张张崭新的纯真的白纸,我觉得自己有义务来启迪他们,让孩子们不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要健康成长。我从约翰·洛克的这本经典名著《教育漫话》中得到了很多教育的新灵感,他将孩子们的教育分成了体育、德育和智育三个方面,这样的三个分类我们并不意外,可是这样的排序却别有深意。
洛克在书中首先谈到的是体育,实际谈的便是健康教育。在中国的教育里,我们很少会将体育排在第一位,在我们的思维里,教师的主要职责便是传授知识,至于体育,就适可而止了。我接着读了下去,洛克的观点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他围绕着如何保持儿童的健康,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讲述,他将忍耐劳苦作为身体健康的标准。
其次,洛克所谈到的是德育,道德品质应该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会影响孩子们的一生。然而,正如他所说的“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一部分目标的是德行”,在我们的固化思维里,孩子们犯了错,我们会习惯性地为他们遮掩,总会认为他们还是孩子,长大就好了。而洛克在书中所讲的,却完全相反,他认为我们应当在孩子们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教导他们,让他们从小便遵守规矩,服从理性,以免长大以后难于纠正。
在洛克先生的书中,他是将智育排在最末一位的,相比于品质,学问是最不重要的。在这一部分里,他首先便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做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让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孩子们若是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长期下去会磨灭他们的求知欲望,机械的学习是无用的。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们把学习当做一种游戏、消遣,一种做了别的事情之后的奖励,而不是让孩子们把学习当做厌烦的事情。
读到这里,我不禁反思中国的教育,我们也会教导孩子要吃苦耐劳,可也只是口头上的教育。“这节体育课上数学”,在我们儿时便从我们的老师口中听到过类似的话,如今我们又将同样的话说给我们的学生。究其根本,是因为作为教师,我们总会有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总想让孩子们一步登天。体育活动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仿佛可有可无,我们却很少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想问题,我们总是会忘记和忽视体育对孩子们的重要性,这一点,我们应该反思和改正。
与此同时,父母们又对孩子过分溺爱和保护,我接触的很多家长都说过类似的话:我的孩子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做,我们也不指望他能做什么,只要他能好好读书就行了。在家长们的眼中,所谓的读书便是“智育”,而体育和德育很少被提出来。在这样的教育环境里,在洛克书中十分简单易行的方法,却变得寸步难行。
不论是教师和家长总有一种思想,便是把孩子们培育成一个“能人”,或者说一个“成功人士”,而不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绅士”。洛克先生书中有许多话,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细致的揣摩。《教育漫话》这本书语言不多,其间谈到的教育思想是进步的,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教育漫话》读后感400字 《教育漫话》读后感1500字篇三
好久没有读过教育经典。偶然间在一间很窄很小的属窝里发现有这么一本算是尘封已久的经典名著,于是就借来也只是粗略的阅读,不过或多或少也能领悟书中的道理,结合实际谈谈自已的感受。这是一本字数不多语言不是华丽,封面也不花哨的小册子。名叫《教育漫话》。他整体涉及三个方面的话题,按作者约翰。洛克的排列依次是体育、德育和智育。本书中首先提及的是体育,实质谈的就是健康教育。开篇洛克先生就亮出了他的观点“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围绕如何使儿童拥有健康的身体,洛克先生从“温暖、游泳、空气、衣服、饮食、睡眠、药物”等多方面进行了讲述。他认为第一件应该当是“无论冬天夏天,儿童的衣着都不可过暖”,因为“大多数儿童的身体,都因娇生惯养之故弄坏了,至少也受到了损害。”他指出,身体强键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也许日本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一同进行的友好夏令营的案例,大家都早已耳闻熟悉了,面对中国孩子较弱的身体素质,我们的社会、学校、家庭是不是也该好好反思一下看一看洛克先生给出的药方,“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应习惯凉水,应与水接触。”多么简单易行,可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下,能让孩子做到几项最近国务院又下发了《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共十二条,其中心还是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而且要落到实处,应该要成为一种学校规范,学生的习惯。
“教育上难于做到而又具有价值的一部分目标是德行””洛克先生从英国当时社会的实际,从培养绅士的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而这些“道德品质应该及早形成,那可是影响儿童一生一世的。”在我们周围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父母对孩子的错误放纵不管,他们认为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这恰恰是最危险的。洛克认为应该在儿童“精神最纤弱,最容易支配的时候”要让他们习惯于遵守约束,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同时培养的习惯不能太多,否则,花样太多会把他们搞得晕头转向,反而不利于习惯的培养。在德育培养的过程中,榜样示范的作用不可小视。我们知道,孩子是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的,都爱模仿别人,特别是小学生。如果我们把他们熟识的人的正确的或错误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面前,同时说明为什么美丽或丑陋,这种榜样的力量比任何说教的力量都大。当然作为教师我们还不能忽视我们自身的榜样作用,“倘若某件事情,你认为他做的是一件过错,你自己却做了,那么,他便一定会以你的榜样为护身符,那时你再想用正当的方法去改正他的错误就不容易了。”那么一旦孩子不慎犯了错误该怎么办洛克指出,他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主张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触及心灵的荣誉感和羞耻心,因为“儿童对于名誉是极敏感的”,他们觉得被别人看得起是一种快乐。他们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后,对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只有出自内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才是一种真正的约束”。
洛克先生认为,相比于品质,学问不是最重要的。学问是应该有的,但是它应该居于第三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所以本书中,把智育放到最后来谈。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
《教育漫话》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是值得今天的我们继续学习的。如这一段话,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不掉的。”这样的话不能不让人去审视自己:我犯的错误会给学生留下什么影响,还能补救多少总之即使是最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教育书籍读后感(二)
——《有效教学方法》读后感
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利用假期时间,我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三个专业发展方面的目标: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在课堂上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热爱、赏识每个学生,多加观察学生,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在这三个目标的指导下,我有选择的读了些相关书籍——《有效教学模式》、《给教师的建议》和《教育的奇迹》,读过这些书后,使我受益非浅,现简单说说我读这些书的感受。
读了《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让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1、清晰授课:能使要点易于理解;清晰地解释概念,使学生能按逻辑的顺序逐步理解;口齿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课这部分内容前,我想当然的认为这绝非难事,应该容易做到。看过书之后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课自己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对教材的熟悉程度还存在欠缺,那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并不突出,对此讲解的还不够充分,而且对于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过于单调,没有很好地运用比如举例、图解、示范等方法;另一方面,没有很好地去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这样使得所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针对性。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规律性的检查作业在弄清学生是否掌握了与任务相关的先前知识方面做的都不够好
2、多样化教学:丰富教学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问问题。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能够区分出问题的类型。包括课堂里老师安排的活动和提供的材料等力求多样化。
3、任务导向。有研究表明,老师用于教授待定课题的时间越多,学生的学习机会就越多。如果课堂上师生的互动集中于思维内容,使学生获得学习机会,那么这个课堂上的学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觉得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师的引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三言两语,简洁而准确地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疑等等。
4、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
5、确保学生成功率。学生学习的成功率,是指学生理解和准确完成练习的比率。
读过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实际是说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思考,学生才能把知识理解透,掌握好。
苏霍姆林斯基说了每一位教师都到过的现象: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怎样进行思考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什么呢这里指的是要思考教材中的一些“点”,这些点实质是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知识的因果关系,新旧知识的联系等。这里是说不管教材是怎样的纯理论性材料,都要布置一些实际作业。我对“实际作业”的理解是实践性的作业,操作性的作业,知识运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中、运用中思考知识,掌握知识。
这条建议就是说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学生可以用这些空白来思考自己不理解的知识。这样看来一堂塞得满满的课,也许不是好课。要张弛有度。
还有读到《给教师的建议》的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对我深有启发。
把控住学生的注意力,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内部诱因的最精细的工作之一。
要使学生学起来有趣,必须调动头脑中的经验知识,新旧结合,才更利于“新芽的营养生长和机体内养分的充分供给”。)对于首次接触的新知,该放开孩子手脚,推荐给他们相关的书籍,教给有效的方法,引导他们先去自主了解,获取有关的“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时,再将储存的意识加以调动出来,再次感知,理解,针对事实现象进行更新和思考,做到注意力集中,从而轻松学习。在第四节中苏霍姆林斯基就讲过:只有当随意注意、随意识记与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时,才能点燃学生意识中的“思维引火线”。
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最主要的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使学习成为一种思考活动,这样在听课时才能拢聚他们的注意力,有一种真正的情感体验,从而主动探索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而《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