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二数学教学案例(优秀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教案初二数学教案篇一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 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 500,
所以 x=50 000、
答:原来有 50 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题,如学生在某处感到困难,教师应做适当点拨、解答过程请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本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并严格规范书写格式)
解:设第一小组有x个学生,依题意,得
3x+9=5x-(5-4),
解这个方程: 2x=10,
所以 x=5、
其苹果数为 3× 5+9=24、
答:第一小组有5名同学,共摘苹果24个、
学生板演后,引导学生探讨此题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设第一小组共摘了x个苹果,则依题意,得 )
首先,让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
3、在运用上述方法和步骤时应注意什么?
依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以上步骤同学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1、买3千克苹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问每千克苹果多少钱?
初二数学教案初二数学教案篇二
1.掌握矩形的定义,知道矩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矩形的性质定理.
4.通过性质的学习,体会矩形的应用美.
观察、启发、总结、提高,类比探讨,讨论分析,启发式.
1.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及其推论.
2.教学难点:矩形的本质属性及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1课时
教具(一个活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及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教具演示、创设情境,观察猜想,推理论证
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它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
矩形的性质:
矩形性质定理1: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性质定理2:矩形对角线相等.
由矩形性质定理2我们可以得到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这实际上是 △的一个重要性质,即 △斜边中点到三顶点的距离相等,它在求线段长或线段部分关系时经常用到)
例1 已知如图1 矩形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 , ,求矩形对角线的长.(按教材的格式)
(强调这种计算题的解题格式,防止学生离开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而单纯进行代数计算)
1.小结:(用投影打出)
(1)矩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从属关系如图.
(2)矩形性质.
1.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2.特有性质: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
教材p158中2、5,p195中7.
教材p146中1、2、3、4
初二数学教案初二数学教案篇三
本节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以及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问题情境引入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研究,首先通过直观猜测判定的方法,再次通过几何证明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知识与技能:
1.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4.总结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互转化,学会基本的添辅助线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经历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通过探索式证明法开拓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转化思想。
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1.灵活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合理添加辅助线;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合理转化。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初二数学教案初二数学教案篇四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依据;逆定理反映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是证明某点在某条直线上及一条直线是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依据.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 垂直平分线定理和其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 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容易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
2、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设计问题让学生做,错误原因让学生说,方法与规律让学生归纳. 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点拨、引导,促进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大胆想象,总结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 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前面,学习过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由复习概念入手,顺其自然提出问题:在垂直平分线上任取一点p,它到线段两端的距离有何关系?学生会很容易得出“相等”. 然后学生完成证明,找一名学生的证明过程,进行投影总结. 最后,由学生将上述问题,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归纳,即得线段垂直平分线定理. 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激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逆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定理及逆定理的证明都比较简单,学生学习一般没有什么困难,这一节的难点仍然的定理及逆定理的关系,为了很好的突破这一难点,教学时采用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对照,类比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两个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3) 通过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引申、变更问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创造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