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大学培养方案范文(18篇)
方案的有效性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馈来进行调整和优化。有效的方案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减少浪费和成本。接下来是一些专家对方案制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一
本专业毕业研究生应适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成为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在医学领域里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高年住院医师的临床工作水平,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动态;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具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基本年限为3年。优秀研究生最多可提前一年毕业,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长不超过4年。
三、研究方向
1、普通外科:普外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包括:肝癌的综合性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研究;胰腺、胆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实验研究;微创技术在普外领域的应用,如腹腔镜、十二指肠纤维镜、纤维胆道镜三镜联合微创治疗胆道疾病;消化道肿瘤及甲状腺癌、乳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药物治疗的新措施。
2、胸外科:胸外科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主要方向在肺癌、食管癌、纵隔肿瘤、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大血管疾病,以及体外循环肺保护、肺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3、泌尿外科:男科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从功能因素、环境因素、内分泌因素、免疫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各方面探讨不育的机制,开发治疗男性不育症和男子勃起功能障碍的临床药物;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微创技术在泌尿外科的临床研究。
4、神经外科:主要方向是神经系统肿瘤及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5、骨外科: 骨肿瘤、创伤、骨疾病、整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6、头颈外科:主要研究方向为鼻咽癌、喉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变应性鼻炎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研究与腭咽成形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7、颌面外科:颌面外科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8、麻醉科:体外循环、器官移植麻醉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四、课程设置(具体见课程计划表)
五、毕业学分要求
硕士生课程分为学位课、选修课、补修课三类。
硕士生应按照各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修完个人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取得规定的学分。
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训练1学分。
硕士生课程成绩60分及以上为及格,学位课程平均成绩必须达到75分及以上。少数跨学科(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研究生需补修至少2门本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补修课不记学分,但要求合格。
六、中期考核
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以后,以研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研究生综合考核工作至迟在第四学期内完成。
七、科学研究与学位论文
申请硕士专业学位者在进行第一阶段临床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临床科研能力训练。具体要求: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学会收集资料、数据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与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实际,要求硕士生在校期间以第一作者并以三峡大学名义在公开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论文。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不能占用临床能力训练时间,全脱产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含论文撰写)。 第一外国语是英语的研究生,英语必须达到学校的要求方可毕业。
1、论文选题。论文选题应尽从高起点、新视角、前沿性的要求出发,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应在理论或应用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2、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并通过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立论依据、课题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或成果、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研究生本人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资料查阅及工作基础。如条件成熟,也可在课程学习结束之前进行。
3、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要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导师组要根据硕士生论文开题情况,检查论文写作计划的进展和完成情况,并针对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加强指导,以保证硕士学位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论文中期检查需在论文作者申请答辩前三个月完成,否则学校将不受理其答辩申请。
4、创新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应具有一定的新见解或新内容。论文应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论文要求概念清晰,论据可靠,分析严谨,数据真实,文字通畅。论文字数不少于两万字,中、英文摘要1000字左右,并附参考文献及书目。
八、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教学实践的工作量相当于一个助教一学期工作量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由导师负责指导并安排,由各系部出具相应证明。
临床实践时间及内容由导师负责设计及安排。
第一外国语是英语的研究生,英语必须达到学校的要求方可毕业。
在校硕士研究生中学术活动的要求为,在校期间参加学术活动20次以上,其中每学年不得少于6次,在校期间本人做学术报告不得少于1次;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学年至少参加6次。
实践训练环节,形式主要包含:
1、科技竞赛:完整的参加各种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科技竞赛者,由竞赛组织者出具相应
的证明,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认定1个实践学分。
2、社会调查:参加各种社会实践调查,提交完整的调查报告,由相应的组织者或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教学秘书认定1个实践学分。
九、培养方式
培养硕士研究生采取导师负责制,同时发挥科室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的作用。具体培养方法如下:
1、硕士生入学后两个月内,导师应根据培养方案的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从每个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出发,制定出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填写《三峡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对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临床能力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科室指导小组或课题组主要职责是负责临床能力训练的指导和考核,在研究生在论文工作期间,研究生应在指导小组或课题组内定期汇报本阶段的论文工作情况,指导小组及课题组成员就科研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下一步的计划等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使科研工作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深入进行,论文工作结束时需作好工作汇报方可撰写论文。工作汇报须有详细纪录。
3、学生除了选修本专业课程中的选修课程外,还可根据导师的要求或个人意愿,选修我校其它年级、其它院(系)所开设的研究生课程。
附:需阅读的主要经典著作和专业学术期刊目录
14.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培养方案审批表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二
信息化与管理:主要为提高各领域信息化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使学员具备扎实的信息化管理与计算机应用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信息化规划建设、系统评估和组织管理软件工程项目的能力,为各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打造高层次、实用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招生对象:具有学士学位或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在职从事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和应届本科毕业生,原所学专业和年龄不限。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软件工程硕士
金融信息工程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在金融保险机构、政府及企事业单位从事金融信息技术工作,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政府与企业的金融信息管理问题及金融保险业经营管理问题,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能胜任政府、企业金融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管理与决策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银行里中高层管理人员。金融机构管理人员。政府部门管理人员 。
会计信息化及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主要培养全面掌握会计信息化及其管理的理论、方法、内容和主要工作模式,熟悉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动态和前沿问题,具备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技术与方法发现和解决会计信息化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懂现代会计与财务,又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招生对象:
1、企业财务总监、会计管理人员;2、银行系统管理人员;
3、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人员及负责管理财务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管理人员。 培养计划:
财政税务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中国未来的学者、经济政策制定者、企业管理者提供一个事业成功的跳板。财政税务专业方向培养目标是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 招生对象:
1、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工作人员、公务员、其它管理人员
教育现代化管理方向培养方案
旨在培养具有教育创新精神的教育经济管理和教育行政管理的高级人才,使其具备扎实的教育管理理论-功底和较强的教育管理研究与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之能胜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机构以及各类学校的中高级管理工作。
招生对象:学校校长、管理人员,教师,教育部部门管理人员
土木工程信息化方向培养方案
为工矿企业、工程建设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较好地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本单位、本企业服务。
研究方向
岩土工程、结构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隧道及地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计算机仿真、风工程、地质工程。
一、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培养目标
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具国际视野,具有由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及与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开发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的系统的、开放的知识结构,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具备健康的个性品质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土木工程及其它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及相关专业管理工作、能够在房地产开发与经营领域进行决策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土木工程及其他必要的工程技术、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全面系统地接受科学思维、系统思维、管理思维、人文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基本训练,具备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土木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熟悉必要的其他工程技术知识;
3. 掌握国内外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方法;
5. 具备对工程管理专业外语文献进行读、写、译的基本能力;
6. 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8. 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与趋势。
二、学分要求及分配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读学分分布表
毕业总学分:153分;副修:35分;双学位:60分。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4年;按计划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基本信息
(五)专业“阅读计划”书目:
[1]成功的项目管理,杰克·吉多,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第4版。 [2]房地产估价,柴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6版。 [3]房地产开发,刘洪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4]工程经济学,黄渝祥,同济大学出版社,2015,第3版。
[5]房地产开发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6]中国对外承包工程案例分析,郑超、王守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云南大学2015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7]fidic合同条件应用实务,田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8]中国建设工程法律评论,孙巍,法律出版社,2015。 [9]项目融资原理与实务,耶斯考比,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0]国际工程承包,何伯森,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第2版。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一)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认识实习、科研规范训练、工程测量实训、工程施工课程设计、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工程估价实训、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 (二)主要专业实验:
工程制图实验、cad软件与应用、工程力学实验、工程材料实验、工程测量实验、工程结构实验、bim原理与应用、工程管理软件应用、工程造价软件应用。
2. 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16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23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
(三)专业课程73学分
1. 专业核心(必修)课程41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2. 专业选修课程20学分(至少选修5个实验或实训学分)
注:理方向选修课程。
(2)同一奖项的获奖者只能在课外研学(1)或课外研学(2)中得到一次学分,每个学生最多可以通过竞赛获奖得到2分专业选修学分。
(3)专业选修课均为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多种方式(含随堂考)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3. 综合实践12学分
注:考查课不在考试周安排考试,由任课教师采用多种方式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评定成绩。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能够在数字媒体技术或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设置学科基础课、文学艺术素质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等模块。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的工程和思维训练,培养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
2. 掌握数字媒体软件系统的分析、设计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6. 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7. 熟悉国-家-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三、学分要求及分配
本专业学生必须修满规定的160学分方可毕业。其中公共必修课34学分,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22学分;学科基础课48学分;专业核心课30学分,专业选修课15学分,综合实践11学分。
四、主干学科
数字媒体技术。
五、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1、2)、大学物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工程数学、艺术概论、计算机网络原理、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数据库系统、专业英语阅读与交流(1、2)、专业英语听力、专业英语写作、游戏设计软件工程、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游戏引擎设计、多媒体信息安全。
六、主要专业实验
综合技能实践、系统设计与实现(1、2)、大学物理实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多媒体技术原理实验、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实验、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原理实验、多媒体数据库系统实验、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实验。
七、修业年限
四年
八、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云南大学软件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介绍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于2015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与方法;掌握图像处理、游戏开发、动画制作等核心技术、具备较强的数字媒体软件开发能力;熟悉现代网络和信息安全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素养、良好的团队能力和职业道德、较强的中、英文交流能力;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数字媒体市场的基本运作规律;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设计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艺术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概论、多媒体技术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原理、多媒体数据库系统设计、专业英语,专业实训,计算机图形学、java多媒体程序设计、网络游戏设计技术等。学制四年,毕业设计通过答辩,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后,颁发云南大学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证书,符合学位管理要求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毕业生将主要在数字媒体技术或者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从事软件系统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维护、技术支持、配置、管理、营销、以及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与培训等方面的工作;适合在以计算机游戏软件开发、动画、音视频及影像处理、创意等数字媒体为主旨的教学、科研、产业等机构服务。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三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类儿童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培训、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1、总体规格。
(1)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
(2)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3)系统掌握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5)具有较强的保教能力以及初步的教育研究能力;
(6)熟悉国家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了解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
(7)具有一定的本专业外文阅读能力,具有专业自主发展能力。
2、专业方向设置及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规格:
(1)系统掌握儿童发展与教育等基础知识;
(2)具有观察、分析和评价儿童发展的知识与能力;
(3)具有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
(4)具有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
(5)具有组织和实施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6)具有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
(7)具有良好的合作、沟通以及专业反思与发展能力。
幼教资源开发方向培养规格:
(1)系统掌握儿童发展与教育等基础知识;
(2)掌握数字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基础知识;
(3)具有保障、维护各类教育资源的基本能力;
(4)具有较强的幼儿园教育资源设计开发能力;
(5)具有一定的幼儿园教育资源市场推广能力。
1.学制。
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业年限为3-6年。
2.学分要求。
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完成总学分170学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51学分,学科基础课程15学分,专业基础课程55学分,专业方向课程41学分,课外实践与创新8学分。
3.学位授予。
学习期满符合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1、专业主干课程:(9门课程,19学分)。
学前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科研方法、幼儿园课程论、幼儿游戏论、中外教育史、琴法(一)、幼儿舞蹈、幼儿美术。
2、专业学位课程:(10门课程,25学分)。
普通心理学、教育学概论、中外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论、幼儿游戏论、学前卫生学、学前儿童观察与评价。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四
总体目标:基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学生通过本科阶段学习,成长为适应时代要求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科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高度整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协调发展的物理学科教学骨干教师、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乃至教育家,并为硕士研究生教育输送优质生源。
2. 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使学生掌握宽广坚实的物理学知识;系统地熟悉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了解物理学前沿理论、应用前景、发展动态及物理学教学的新成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能力;毕业后可从事教育、科研、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等行业工作的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竞争意识。具有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科学的身体锻炼和健康知识,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生活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一定的审美艺术修养。
1.知识结构: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具备良好的数学基础,系统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以及实验研究的能力,掌握物理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了解物理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
2.能力结构: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教育技术的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从事物理教学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组织协调与现场处理能力、沟通交流与社会适应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工作能力。
二、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三、毕业要求
思想政治合格,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157学分,同时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达到学校相应要求方能毕业。
四、授予学位要求
取得毕业资格,并符合学校规定的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五、学分分配表
六、课程设置表
(一)通识课程(45.5学分) 1. 通识必修课程(38.5学分)
2.通识选修课程(至少选修7学分)
(二)学科基础课程(必修:23.5学分;选修:4学分)
(三)专业主干课程(必修:19.5学分)
(四)专业方向课程(选修:24.5 学分)
(五)独立实践教学环节(必修:19学分,选修:1学分)
(六)教师教育课程(课程学习20学分,其中必修14.5学分,选修5.5学分)
七、关于本培养方案的其他说明
1、本培养方案中原则上按照理论课程16—18学时计为1学分,独立开设实验课程和实训课程32—36学时计为1学分,理论含实验的课程实验学时20—22学时为1学分。
2、学生在完成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最低学分基础上,所有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学分可以互认。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五
本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是为了适应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设置的。现有计算机系统结构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河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专业支撑。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各行各业需要大量的网络工程人才。本专业培养高级网络工程人才。
本专业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程序设计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拥有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等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和丰富的图书资料。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及河北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主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机关团体、教学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网络公司等机构从事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网络组建与维护管理等工作或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及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从事网络组建与维护管理的基本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网络软件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2.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及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 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及网络工程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具备较强的网络组建、网络维护及网络安全管理能力;
5. 具备较强的网络软件开发能力;
6. 掌握网络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系统集成方法;
7. 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 四、标准修业年限:四年
五、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学分学时要求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辅修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网络工程专业双学位教学计划表
本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软件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而设置的。现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河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作为专业支撑。作为信息产业的核心,软件产业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大量的软件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开发和生产是实现软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手段,本专业培养高级软件开发人才。
本专业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与软件过程管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提高。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拥有计算机软件基础实验室、计算机原理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等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和丰富的图书资料。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国家及河北省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机关团体、教学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软件开发公司等机构从事计算机及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工作或继续接受研究生教育。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及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与软件过程管理的基本训练,培养创新意识和大型软件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一定的人文知识,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
2.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及软件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具备较强的应用计算机及软件工程专业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备较强的软件项目的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
5.具备较强的软件过程管理能力;
6.掌握软件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软件开发方法;
7.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 四、标准修业年限:四年
五、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学分学时要求
七、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六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
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满规定的学分、完成所有的教学与实践环节、成绩合格、毕业论文达到合格要求,遵纪守法,英语通过全国大学英语考试(cet)四级(其他外语语种参照执行),将准予毕业。其他毕业要求参照学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的相关规定。
会计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七
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加强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理论的认知,提高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大学生有效规划大学生活,通过学习职业测评方法和自我职业倾向期望定位等课程,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使之具有较高的大学生涯规划、职业决策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能成功制定大学生涯规划并实施,促进他们向复合型人才迈进,从而铺平通往职场的道路。
四、职业面向与职业资格证书
大学生涯规划专业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需求综合考虑,选择对应的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可考取职业生涯规划资格证书。
主要职业岗位有:职业规划方向类岗位。
主要职业资格证书:各专业相应资格证书、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证书。
表1: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
五、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开发表
表2:知识结构开发表
表3:能力结构及开发表
表4:素质结构及开发表
六、毕业标准
1、遵守学员手册各项管理规定;
2、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修满50学分; 3、通过结业考试、能力考核合格,取得素质特训结业证书。
七、毕业待遇
1、颁发卡耐基商学院素质特训结业证书; 2、协助寻找对口工作并护送上岗;
3、跟踪服务3年,了解毕业后学员动态并跟踪指导。
八、课程体系
理论课程+实操课程+增值服务+颁发证书
表4:专业课程规划总表
八、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说明:
1、大学生涯规划(54学时)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有效规划大学生涯,学会目标管理、时间管理、情绪与情商管理,既能完善专业知识,又能提高素质和能力,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丰富和充实大学生活。
2、大学生活规划之素养修炼(66学时)
本课程旨在帮助大学生加强素养修炼,指导他们经营自己、开拓自己、提升自己,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良好的情操,学会更好地生存、学习、合作和欣赏,懂礼仪、会审美,热情饱满,积极进取。
3、大学生自我认知(24学时) 本课程旨在指导大学生剖析自身特点,帮助他们加强自我认知,更好地了解自己、分析自我,通过专业的职业测评工具,测验学员的性格、兴趣倾向,分析他们的气质类型,咨询师根据测评结果和跟学员的交流进一步了解学员,帮助学员认识和分析自己,指导学员更好地将自身兴趣、性格、气质、优劣势等特点与自己的目标、理想及大学生活结合起来,有效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根据人职匹配的需求,培养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从而铺平通向未来的职场大道。
4、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48学时)
此项课程旨在提高学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学员明晰自己的职业倾向,培养大学生的职业决策与职业规划能力,指导他们制作和实施有效且符合自己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员走出找工作迷茫的职场困惑,从而为顺利求职奠定坚实的基础。
5、基础能力特训(108学时)
思维训练,鼓励他们用心思考、创造,通过团队项目的完成,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执行力等,通过带领团队完成项目,加强学员的组织、协调和管理能力,各项能力各个突破又交叉融合,全面提升学生能力。
6、户外拓展(12学时)
户外拓展课程通过在户外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面对多重挑战、在欢歌笑语、互帮互助和各式体验中增强应变和抗挫折能力、完善交流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并提升思维创新和逻辑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合作和思考,在指导下分析和总结,帮助他们提升自我、突破自我和完善自我。
7、跟随式学习(24学时)
跟随式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也是帮助学员快速提升和成长的有力措施。通过带领和指导跟随式学习学员,企业中高层领导干部能较好了解学员的兴趣、性格、气质,并能分析学员的素质和能力,帮助学员查漏补缺;同时,学员也能从管理干部身上感受先进的理念、文化,切实体会管理精英的思想和素质,学习有效的技巧和方法,通过这种一带一、一管一的模式,能给学员提供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尽情发挥,收获不一样的经历和经验。
九、主要实习实训单位
表7:主要实习实训单位一览表
十、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览表
表8:人才培养和产品规划建设委员会成员一览表
十一、课时与学分分配表
表9:课时与学分分配表
学习领域 学习领域门数
课时分配 学分分配 备注
十二、师资队伍结构
十三、专业教学进程表
表13:专业教学进程表
十四、实践教学内容、形式与条件
表11:实践教学条件配置要求
附件1:
人才培养方案审定表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届大学生已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其入职培养也受到多数企业的重视。应届大学生刚刚步入职场,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工作经验,面临从“学校人”转化为“职业人”的种种困难。如何通过科学、系统、合理的入职培养,使应届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成为企业战略发展需要的精英人才,成为很多企业普遍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入职培养理论的系统阐述,以某公司为例,建立一套完整的新入职大学生培养体系,在实践中逐渐发展完善。通过三年的实践证明,本入职培养方案能够适应公司的实际情况,迅速为公司培养出合格人才,为大学生以最佳状态进入工作岗位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八
天津大学学生社团骨干培训班是天津大学团委贯彻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天津大学新袖班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特色品牌活动“青年领袖特训营”,旨在培养校级学生社团骨干,使其成为 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
本青年领袖特训营为期三周,将集中围绕“领袖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主题开展理论课程、主题论坛、高校交流、素质拓展、团队辅导、主题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干部领导力,激发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激励大学生树立新时代青年领袖的理想和抱负。同时让学生骨干在理论课程中学习成长提升内生力;在主题论坛中审时度势提升思想力;在交流学习中识才育才提升感召力;在实践活动中沟通激励提升行动力。
同时新袖班的特训营培训作为课外教育课程化的一门课程(《社团建设与管理》),成绩合格可获得2学分。
二.培训内容
小班管理,每班约25人,指定一名班长,一名团支书,由他们组织本班学员完成班级组建、理论学习、交流学习、实践活动、结业汇报等培训内容。具体安排如下:
(一) 理论学习
本期新袖班将采取集中课程、主题论坛两种方式进行。
1.集中课程
开设3节理论课程,拟定由学校领导、知名专家、优秀教师讲座授课,同时采取选课方式,每位学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自主选课,且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
2.主题论坛
本期新袖班将开设一个主题论坛。论坛将分为分论坛和总论坛,分论坛时每班将以班级为单位围绕论坛主题展开讨论。主论坛将在分论坛之后进行汇总,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主讲人总结发言,并围绕论坛主题给出指导性建议。
学员在总论坛结束后一天内提交笔记,主题论坛旨在提升学员独立思考与流利表达的能力。
论坛主题:职能类社团的发展与新校区建设
参考议题:
(1)职能类社团的定位和发展
(3)新老校区社团活动活动怎样联合开展
(二)交流学习
本期学生社团骨干培训班采取班级间交流、读书分享、学校间交流等形式开展交流学习活动。
1. 班级间交流
作为课外学习的一部分,利用课外学习教材开展互动学习,完成读书笔记、简报撰写并进行自主交流,增进学员之间的友谊,促进各社团间的交流合作。
2.读书分享活动
班级与班级间不定期开展读书分享活动,分享活动前由班长指定分享书籍,学员就这本书的内容或读后感悟进行分享交流。每个班级要求至少举办2次读书分享活动,每个学员至少参加一次,并在分享活动后撰写分享感悟,以班级为单位上交。
3.学校间交流
学校将组织社团骨干外出与其他高校的社团骨干进行为期一天的学习交流。在此期间,将由对方学校组织进行名师讲座、主题论坛等活动,不仅能开拓本校社团骨干的视野,增长见识,也有利于高校间更密切的交流和更进一步的合作。
(三)实践活动
1.主题实践
(1)实践概述
实践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分别于两周内完成包括活动筹划、准备、实施的全部内容,让理论知识迅速转化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进一步领悟和完善理论,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每个班级需在开班一周内上交《天津大学求实团校第六期新袖班实践活动申报表》。实践活动结束后,需以班级为单位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实践报告(需另附纸张),且需要在报告中注明个人分工,需要引用到数字的必须注明数字来源,实践报告不得抄袭。
(2)实践主题:我和天大的故事
2015年我校将迎来120年华诞。为积极营造更浓郁的校园氛围,传承天津大学深厚的人文精神,表达广大师生员工及校友对母校的深厚感情,第六期新袖班拟办“我和天大的'故事“实践活动,通过发掘在北洋园内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让更多人重拾那些难忘的记忆,在小小的细节中,在娓娓道来的故事里,发现天大人普世的、恒久的价值。
2.素质拓展
素质拓展活动是一种综合性培养方式,它可以让队员在一个积极活跃的气氛中充分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团队意识,增强综合素质。素质拓展是一种现代人和现代组织全新的学习方法和训练方式。
本次素质拓展拟提升学生骨干领导力为主题。通过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户外活动,培训学生骨干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骨干在素质拓展活动中增长见识,提升领导能力。
3.团队辅导
邀请专业老师,以提升领导能力为主题。 (四)结业报告
1.《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史蒂芬柯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作者:彼得圣吉(中信出版社) 3.《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新模式与工作实践及创新实用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4.《卡耐基:演讲与口才》作者:戴尔卡耐基(中国城市出版社) 5.《做最好的自己》作者:李开复(人民出版社) 附件:
天津大学第六期新袖班日程安排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九
1.1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各校各具特色,有待于进一步凝练第一,以外显知识形态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高校教育的一个专业,是知识分化的结果,就应该体现高等教育应有的理论水平,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即强调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学院派,在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以内隐知识为主的培养目标。这类学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依据是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是社会职业发展的产物,即职业意义的专业,因此,在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就应该以实践性知识为主,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强调与小学教育专业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即强调实践性知识的学习。这种思维源自中师办学的传统经验,但又没有得到学院派的认同。由于以上两种不同的观点左右了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现状,便产生了不同的培养模式。
依据内隐知识理论和培养目标,产生了小学教育专业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分科培养、综合+方向培养和综合培养。第一,分科培养模式。这种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二级或一级师范培养中学教师相一致,强调学科专业知识,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教育专业知识及相应能力差,不适应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仅有少数学校运用这一模式。第二,综合+方向培养模式。这是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强调综合培养,明确方向,其优势淡化了学科专业界限,强调文理相通,学有专长,但这一模式与分科培养模式并无质的区别,强调学科知识的精与深,忽视了知识的广与博,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首都师大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就分为中文、数学、英语、科学教育、信息技术、音乐、美术七个方向。他们凝练出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培养、发展专长、注重研究、全程实践和“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及“多种性、综合性”的课程设置是该专业突出的特色。第三,综合培养模式。要求毕业生能胜任小学各科教学,因此,不分学科方向,强调文理渗透,注重知识的广与博,突出了教育专业的特点,但课程门类众多,内容庞杂,知识体系性差。要充分考虑到各科素养的全面培养、各学科教学指导能力的提高和教学技能的掌握。突出“实践性”:全科教师培养理念的基本取向,即全科教师培养植根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综合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全科教师培养指向于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时代内涵;全科教师人才培养模式彰显了“校地双赢”协同创新发展之路。
2.1准确定位,学以致用。
小学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职业,其职业技能服务和面向的对象是小学校园内外的方方面面,即从课堂、校园、学生、教师到家庭,因此必须区分主次、循序渐进。就职前教育而言,这些技能主要表现在通识理论掌握、学科基础奠定、专业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学校工作与反思等,并将作为基本的目标在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小学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区分于其他专业学生培养的显著标志。就职后成长而言,课堂掌控、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家校沟通等将是小学教师职业技能成熟的重要表现。因此,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应方向明确,学以致用,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优势,避免照搬他人经验。
2.2学练结合,特长发展。
小学教师基本职业技能的系统性培养,首先是在职前教育阶段完成的,而技能的掌握更多地依靠实践环节。目前教育部正在进行的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内容之一就是对小学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进行全科型、全覆盖、过程性探索试验,同时通过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模块化实践技能训练,并将训练情况延伸到职后教育阶段进行检验。尽管全科发展是小学教师的理想状态,但无论是何种技能,也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小学教师都必须经过学习和实践,在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有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方向。
2.3建立体系,多样评价。
教师的职业技能中的操作技能主要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技能即人们常说的基本功,如三笔字、简笔画、课件制作及基本的艺体技能等,而智力技能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课程研发、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和心理健康辅导等。由于各类技能之间的差异较大,在目前尚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对小学教师(包括职前职后)进行技能体系的构建和考核方法改革等方面均应形成规范。在具体操作中则要将训练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进行分级分类训练,同时注意各个训练项目的联系和融合,在考核中可以进行终结性评价,更要注重过程性考察,即可进行书面设计,也可以采取以演代评、以展代评等,进行切合实际的综合衡量。
2.4注重思想引领,关注教师发展。
教师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一所学校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对教师群体的思想引领工作,力求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促使教师积极向上地发展。学校每双周召开一次全体教职工工作例会,在会上对学校工作进行小结,并对教师作风效能建设中表现出的优点与不足进行总结,使每一位教师明确责任,提高觉悟,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加强自身修养。学校还定期从《人民教育》中选择优秀的文章推荐给教师自学,用这种灵活的方式对教师的师德修养进行培训。近年来,随着学校生源的不断扩大,新教师数量激增,并日渐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基于这种情况,学校在做好全体教师学习培训的同时,还格外关注青年教師的成长与进步。学校党支部成员与青年教师帮带结对,定期和他们开展不拘形式的座谈活动,了解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拨开迷雾,解除困惑。
总之,在培养小学教师专业素养中的科研实践,这几方面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只有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才能为培养教师专业素养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并非朝夕之功,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实施的今天,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将永远在路上,值得每一个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去思考和探索。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十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国外各种不良思想的渗透日趋严重。为传承中国优良传统、巩固中国发展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势在必行。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第一阶段,对学前儿童有重要的启蒙作用,这一阶段价值观的形成对学前儿童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应针对学前儿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对学前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学前儿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冶的个人品格,做到从小处、细处、实处下功夫,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前儿童不明白爱国的深刻道理,必须根据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并开展熏陶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一是要巧妙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学期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的主要生活场所,在环境中创设具有浓厚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可以有效对学前儿童进行心灵熏陶。比如,可以在幼儿园墙壁的醒目位置张贴祖国和家乡的巨幅地图,也可以张贴祖国的名胜古迹图片,还可以张贴著名历史人物的画像,这样让孩子们多接触、多了解,可以让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自然而然地产生爱国热情;二是要利用祖国传统节日培养学前儿童的爱国情感。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营造浓厚的传统节日气氛,让孩子们体会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得到耳濡目染的爱国教育。
从小进行敬业精神的培养可以为其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一是培养学前儿童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要培养孩子的劳动技能,增强孩子的独立动手能力。可以组织其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安排他们打扫班级地面、桌面、书柜的卫生,自主取放、整理班级内的图书和玩具,并定期进行评比,对表现好的孩子给予奖励。也可以带领孩子组成各种劳动兴趣小组,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逐渐形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可以经常带领孩子们去附近的工厂、企业、养殖场等劳动场所参观,让孩子们明白劳动的艰辛与光荣,使他们从小树立起爱岗敬业的意识;二是要培养学前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要训练孩子独自穿衣、叠被、刷牙、洗脸、吃饭等,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还要要求家长安排孩子适当参与洗碗、打扫卫生、择菜等家务劳动,并及时通过家长会进行沟通、交流,对表现好的孩子要给予表彰和奖励。这既能够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使其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更能够使其明白劳动的伟大与光荣,使其懂得幸福生活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
要从小培养学前儿童的诚实守信品德,使其在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陪伴下健康成长。一是要为学前儿童营造诚信氛围。良好的品德始于良好的习惯。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讲诚信的良好环境,使其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浸润和熏陶,从而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幼儿园可以通过设置诚信教育冶长廊、布置诚信教育冶宣传橱窗、开辟诚信教育冶专栏等多种图文并茂的宣传方式,向孩子们展示古今中外名人的诚信故事,以及蕴含诚信内容的儿歌、古诗文等,使整个幼儿园形成人人知诚信冶人人讲诚信冶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诚信的良好品德。二是要通过言传身教激发学前儿童的诚信动力。在家园共育活动中,教师和家长要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言行举止和思想品质上,为孩子们树立起诚实、正直、守信、充满爱心的榜样,使孩子们得到诚信的正面熏陶,并使其自然而然地将诚信落实到日常生活言行中。
友善待人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是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和行为准则。因此,应当从小培养学前儿童的友好善良品德。一是要教育学前儿童懂得感恩。要将感恩教育融入到孩子们的日常教育之中,要让孩子们在感受别人爱的同时,去尝试着爱别人。在家园共用中,教师和家长要共同开展感恩教育,要使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懂得对他人表达感谢,能够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做到谦让,等等。二是要鼓励孩子帮助他人、团结互助。要教育孩子主动关心他人,并在孩子间建立互助互爱的关系。要教育孩子当父母、老师、小伙伴生病或需要帮助时,主动问候和关心,并伸出援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要教育孩子们养成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当小伙伴摔倒时,主动去拉起来,当玩玩具时,主动谦让,不互相争强,等等。这样孩子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帮助他人后带来的快乐,而且可以养成友善的良好品格。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十一
专业名称:会计学(含注册会计师专门化方向)(account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创造、创新和创业精神,能在企事业单位、金融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会计和审计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注重会计学方法与技巧方面的训练,培养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本专业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和数理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 学生应在本科学习过程中获得以下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与规则;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四年。
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修满140 学分,其中,必修课76 学分,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8学分,选修课56学分(含通识教育 12 学分)。
五、学位授予
符合条件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和电算化会计等。
七、双语教学(中英文)课程
1、会计学(accounting)
2、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
八、专业主要实验
2、电算化会计分析与软件应用。
九、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
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第二学年暑期、第三学年暑期以及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分别进行个案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及毕业实习,整个实习和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0周。
十、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受到体育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体育学科专门人才,为体育学及其相关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合格生源。
基本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热爱体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艰苦务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系统地掌握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体育科研能力。掌握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初步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具备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二、学制
学制为四年,弹性学习年限为3―6年。
三、课程体系(详见教学计划)
本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学科领域,以及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等运动实践类课程组成。
(一)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具体目标是:
1、掌握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体育教学论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学校体育实践涉及的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问题。
2、具有综合运用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尤其是学校体育所涉及问题的意识,形成将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于解决实践问题的基本能力。
3、培养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对学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师职业的正确态度。
4、在掌握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体育人文素养,培养体育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二)运动人体科学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单元为:人体形态结构与运动、人体生理功能与运动、人体运动与适应的生化基础和体育保健与健康;选修知识单元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与营养、体育康复等。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掌握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提高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是:
1、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器官的基本工作原理;熟悉动作的形态学分析方法、人体形态测试方法及二者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了解人体生长发育一般规律。
2、掌握人体生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运动中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规律和机制,熟悉常用运动生理功能检测与评价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掌握人体的化学组成以及运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规律与特点;理解运动过程中人体适应性变化的规律与分子机制;学会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方法及其在体育教学、大众健身、运动训练及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4、树立现代健康观,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掌握体育卫生、医务监督及运动性病症的基本知识,具备运动损伤的简易处理和预防、急救、按摩及运动疗法的基本技能。
(三)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为: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武术等;选修知识单元为:健美操、乒乓球、球、羽毛球、跆拳道、体育舞蹈等。
运动实践领域的学习目标是:使学生了解运动实践领域核心知识单元项目的基本规律,掌握其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通过选修知识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若干项运动实践类课程,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发挥体育器材的多种功能。体育器材一般都具有多种功能,例如:栏架可以用来跨栏,也可以用作投射门,还可以用作钻越的障碍等;利用跳绳可以做绳操、斗智拉绳等。只要转换视角和思维方式,就可以开发出常用器材的许多新功能。
制作简易器材,改善教学条件。例如:用废旧的铁锨杆、锄把等制作接力棒,用废旧的竹竿和橡皮筋制作栏架,用废旧足球、棉纱和沙子等制作实心球,用废旧的棕垫、帆布制作沙袋,用木块制作起跑器,用树桩制作“山羊”,用砖头水泥或石块砌成乒乓球台,用砖头、木板、竹竿代替球等。
改造场地器材,提高场地利用价值。可以把学校成人化的场地器材改造成适合中小学学生活动的场地器材,例如:降低篮球架高度,降低排球高度,缩小足球门,缩小足球、排球、篮球的场地等。
合理布局学校场地器材。学校场地器材的布局,应当既要满足教学的需要,还要满足课外体育活动和校内比赛的需要;既要方便组织,又要方便教学活动;既要确保安全,又要保证学生有地方活动;要形成相互依托、互为补充的多功能活动区。
合理使用场地器材。应当根据本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学校要加强场地器材和周边环境的协调、管理工作,安全地、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器材使用率,同时要加强场地器材的保养工作,合理地使用有限的财力、物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例如: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开放体育场地,安装多向篮球架,因地制宜设计自然地形跑道等。
2、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
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现有运动项目资源十分丰富,要大力开发,以适应和满足中小学学生的实际需要。各地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身心发展情况加强对运动项目的改造工作,这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说的运动项目的改造,主要是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器材等。
新兴运动项目的引用。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适当选用健美、攀岩、现代舞等新兴运动项目。
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体育专业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3、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课外体育资源的开发。这里所说的课外泛指锻炼和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等。增加防治脊柱侧弯操、眼保健操、跑步、球类活动、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等内容。锻炼内容可以由锻炼小组或班级确定,学生也可以自选锻炼内容。
4、校外体育资源的开发
社区体育活动和竞赛;区县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体育俱乐部活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
5、自然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利用空气,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有氧操等。利用阳光,可以进行日光浴。利用水,可以进行游泳、温泉浴等。
春季可以开展春游、远足,夏季可以开展游泳、沙滩排球,秋季可以开展爬山、越野跑,冬季可以开展滑冰、滑雪。
6、体育信息资源的开发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广播、电视、络,获取体育信息,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内容。由于地区的差异性极大,在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也可以利用教学挂图、黑板绘制简图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能力培养
(一)专业教学能力
本专业的教学能力,包括备课、课前准备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讲解示范、喊口令、调动队形、纠正错误动作、保护与帮助、体育绘图等方面能力。
1、示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完整示范、分解示范、示范点、示范面、示范时机等。
(2)训练要求
示范动作准确,示范点恰当,示范面适宜,示范时机合理,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的使用科学。掌握了示范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使学生感知动作,以形成正确的动作概念。
(3)训练途径
各门教师术课教学中,应说明每一次示范为什么要做完整示范?为什么要分解示范?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位置?为什么要给他们进行正误对比?以加强学生对所有示范动作的理解与记忆。
每一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出列做示范动作。每次示范后教师除了应当说明动作正确与否外,还应说明示范的点与面是否合理。
(4)训练测评
术课考核中的技评。
教育实习过程中,学校指导教师把实习生示范能力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个部分。 测评标准:
优: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好,示范时机合理,灵活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良:示范动作较正确,示范点与面结合得较好,示范时机较合理,运用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
中:示范动作正确,示范点、示范面合理
合格:示范动作欠正确,示范点、示范面欠合理。
不合格:以上内容掌握较差或个别方面有错误。
2、口令、调动队形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口令的发音部位要正确,音长、音量要合理分配,呼喊出的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与指挥位置的选择要合理。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把口令与队形调动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教学计划,通过教师的课堂讲解、分组练习和学生轮流实习来培养这一能力。
其他术课教学,特别是专项课中,教师应经常有计划地安排学生与指导学生领做准备活动。
(3)训练测评
体操课应对每一个学生喊口令、调动队形能力进行考核,作为体操成绩的一个部分。 教育实习中,学生喊口令及调动队形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打分。测评标准:
优:口令正确、清楚、宏亮、有节奏、队形调动、指挥位置合理,掌握熟练。 良:以上内容掌握较好。
中:以上内容掌握一般。
及格:以上内容掌握欠缺。
不及格:口令不正确,不够清楚宏亮,节奏感不强,队形调动欠合理。
3、保护与帮助能力
(1)训练内容
运动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保护与帮助应采用不同的方法:泛化价段一般是采用助力、信号、标志物、器材等方法保护帮助;分化阶段一般采用直接、间接的帮助,利用器材自我保护;自动化的阶段主要是利用器材和自我保护。
(2)训练要求
掌握保护与自我保护的位置、部位;(2)掌握保护与帮助的各种方法及脱保时机。
(2)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地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与要求。
在体操课以及其它课中,教师应注意安排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
(3)训练测评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应作为体操课成绩的一个部分来进行考核(包括理论和实际能力考核)。
学生保护、帮助的能力作为评定教育实习成绩的内容之一。测评标准:
优:能熟练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良:能较好地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中: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及格:基本掌握保护、帮助的方法。
不及格:运用保护、帮助的方法不够熟练。
4、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能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正确分析出现错误动作的原因,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2)训练途径
在术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动作,应进行原因分析,讲清纠正错误动作应采取的方法。
在术课教学中,对出现错误动作的学生,教师应经常让他们自己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3)训练测评
在各门术课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之间相互纠正错误动作的训练。
在各门术课考核中增加这一内容。测评标准:
优:发现错误动作及时,原因分析正确,纠正错误动作方法合理。
良:能较准确地发现错误动作,并能较好进行原因分析以及采取措施纠正错误动作。 中: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般。
及格:能发现错误动作,原因分析及纠正错误动作的能力欠缺。
不及格:发现错误动作不及时,或发现错误动作后不能分析出原因,或不能采取正确方法纠正错误动作。
5、场地器材的布置及使用能力。
(1)训练内容
在教学、训练中能布置、使用场地器材,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场地器材的作用,以达到锻炼学生身体,掌握技术动作的最佳效果。
(2)训练要求
场地器材的布置与使用应符合教学、训练内容的要求;考虑到风向、阳光等要求;符合安全要求;符合学生特点;能体现在现有器材条件下,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这门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讲授场地器材合理布置及其使用的要求,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在术课教学中,每堂课上场地与器材的布置、使用方法老师都应向学生介绍说明,使学生经常受到这方面的教育。
在术课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应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值日的学生来完成。
(4)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对学生每一次课的场地器材的`布置、使用应给予评分。测评标准: 优:场地器材的布置科学合理,使用率高。
良:场地器材的布置符合要求,使用率较高。
中: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一般,
及格:场地器材的布置基本符合要求,使用率欠缺。
不及格:场地器材布置不符合要求,使用率低。
6、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
(1)训练内容
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根据教学、训练内容的需要,编排各种基本体操,达到活动身体的目的。
(2)训练要求
符合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和步骤,适合于练习对象及项目要求,动作及其组合准确合理。
(3)训练途径
体操课中应详细讲解基本体操的编排要求、原则、方法,使学生掌握这样的知识及技能、 二年级的术课教学中,应多安排学生做准备活动,让他们提高基本的编排能力。
(4)训练测评
在体操课中,应对基本体操的编排能力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基本体操编排作为教育实习的一个部分来评分。测评标准: 优: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科学、合理。
良:较熟练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比较合理。
中: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基本掌握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体操的编排原则、步骤,编排不很合理。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一名体育教师来讲,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指导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包括制订计划、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裁判以及学生锻炼身体等内容。
1、制订计划的能力
制订锻炼计划,包括制订学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年级、班级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计划;制订训练计划,包括制订学校各种运动队的多年训练计划,全年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以及课时训练计划;制订竞赛计划,包括根据学期、学生学习、气候情况,制订全年和学期的各种竞赛计划。
(2)训练要求
制订的各种计划要科学合理,要符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要切实可行。
(3)训练途径
在学校体育学以及有关术课的教学中,制订全年计划的原则,依据等内容要作为重点章节讲解清楚,并要布置作业,让学生完成。
在教育实习中,若遇到要制订计划的工作,应安排学生各自完成,并从中选择较合理的计划来执行,这样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际机会。
(4)训练测评
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作业布置,来考核学生制订计划的能力,这一成绩应作为成绩的一个部分纳入该门课的最后考核成绩。测评标准:
优:制订出的计划合理,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良:制订出的计划合理,基本符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切实可行。
中: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一般。
及格:制订出的计划基本合理,可行性欠缺。
不及格:制订出的计划不合理,施行较困难、
2、运动队训练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选材到运动队的组队、训练、思想教育、日常管理以及比赛指导等方面的能力。
(2)训练要求
能依据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和不同兴趣爱好,结合运动项目的需要进行科学的选材,并能制订出科学的训练计划,运用现代手段科学地指导运动队的训练和比赛,而且在日常训练中,具有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日常管理的能力。
(1)训练途径
在有关课程的教学、特别是在专项选修课教学中,对本项训练内容和要求应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使学生较好地掌握这些知识。
学校组织的运动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训练;系队、班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织训练,通过这种锻炼,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在教育实习中,一定要尽量安排学生参加带运动队训练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锻炼和提高这一能力。
(4)训练测评
在校内安排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情况,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组织训练、指导比赛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能进行科学选材,合理地制订训练计划,运用科学手段进行训练及指导比赛,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良:能较合理地选材、制订计划、指导训练与比赛,有组织管理能力。
中: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一般。 及格:选材能力一般,制订的训练计划基本合理,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欠缺。 不及格:选材不合理,制订计划不科学,训练、指导比赛、组织管理能力较差。
3、中学生各种运动竞赛的组织、编排能力
包括制定规程,经费安排,报名编排,准备场地器材,筹备奖品,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实施以及比赛后的总结等工作。
(2)训练要求
能较好地承担学校各种比赛的组织安排工作,重点培养规程制定、器材准备、组织处理及编排能力。
(3)训练途径
所有术课,特别在专项选修课中,该项目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应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讲解,使学生掌握这方面知识。
校内的各种体育竞赛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实习进行编排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方面的能力。
教育实习期间,实习学校的各种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工作应在老师的指导下,尽量由学生独立地完成,使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4)训练测评
在所有术课中,制定规程及编排一定要安排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纳入该门课考试的总成绩,也可在理论考试中直接安排这方面的内容。
在校内各种运动竞赛中,学生的竞赛的组织能力及编排能力应作为专项选修课成绩的一部分。
在教育实习,学生参加的竞赛组织编排工作的情况应作为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充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应变能力强,编排科学合理。
良:规程制定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组织、处理能力较强,编排合理。
中:规程制定基本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基本合理。
及格:规程制定欠合理、可行,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基本符合要求,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一般,编排欠合理。
不及格:规程制定不合理,场地器材的准备和安排不够合理,比赛中有关工作的组织处理能力较差。
4、裁判能力
(1)训练内容
中学常见的各种体育项目的裁判工作,以及各项裁判工作中的具体内容。
(2)训练要求
有一项能达到二级或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胜任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3)训练途径
在教学计划中,每门技术课应当增加裁判实习的时间,专项选修课中的规则、裁判法应讲解得更细,实习时间应更多,能保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裁判水平。
在教育实习中,要求学生担任实习学校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
组织学生担任学校课外活动中各项裁判工作。
(4)训练测评
在每一门技术课考核中,都应有裁判的理论和临场实践的内容。
学生在校内担任的运动竞赛的裁判工作,至少有一次成绩作为专项选修课中的裁判实习的成绩。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担任裁判工作的能力,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测评标准:
优:一项达到二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能较好地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良: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基本能完成校内比赛的裁判工作。
中: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一般。
及格:一项达到三级裁判水平,其他项目裁判能力欠缺。
不及格:没有裁判等级,其他项目裁判能力较差。
5、指导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
(1)训练内容与要求
指导中学生科学地锻炼身体。内容包括、活动内容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大小的控制,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的影响,安全因素等方面都能科学的安排,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2)训练途径
所有理论课、技术课中凡涉及锻炼方法的都应作为重点讲解,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这方面的知识。
应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分散辅导校内普通系科的同学进行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训练测评
在教育实习中,学生辅导中学生锻炼身体情况,应作为教育实习成绩的一部分进行考核。测评标准:
优:能科学地指导中学生进行锻炼:锻炼项目的安排、锻炼方法的选择、运动量的大小、场地器材的布置、环境气候因素的影响、安全因素都能科学地处理和全面考虑,符合中学生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的特点。
良:能较好地指导中学生进行科学锻炼,所有安排比较合理。
中: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不全面。
及格:所有安排一般,个别方面考虑欠全面。
不及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锻炼。
(三)体育测量与评价能力
包括对学生体质的测量与评价,对教学、运动训练的测量与评价。掌握这一技能后,可以鉴别教学与训练的方法,检查衡量教学与训练及增强体质的效果。
1、中学生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能力
(1)训练内容
包括体质综合测量与评价指标的筛选,体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体质测量的内容与方法,中学生体质测定的制度。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安排教学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为了有力而稳健地推动学院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模块化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对制订2016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修订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入贯彻“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改革方针。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响应国家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号召,结合《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关于推进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的若干意见》(理应党字【2015】11号)的文件要求,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模块化构建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准确定位,彰显办学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我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三实、四会、四不唯”的应用型人才。
(二)遵循教育规律,注重个性发展
坚持统一规格要求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推进学分制管理。减少必修课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选专业、选课程、选时间,辅修第二专业提供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参与实践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个性成长的教育环境。
(三)进行模块化改革,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学院“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教学理念,在保证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列出的核心课程开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一步明确每个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精心设计、重组优化,在目标能力和素质明确的基础上梳理教学内容和方式,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坚持产学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养方案的制定,按本科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实施培养过程、评价培养质量。
(五)转变教育观念,推进教学改革
模块是以应用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不同与以往教学体系建构往往以课程为基本单元。这就要求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从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为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理念,从简单的获得知识为中心目标转变为应用知识获得能力为中心目标。同时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倡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课题式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模块化的教学体系下,推动反转课堂及校园mooc建设,在不减少专业总学分的情况下,降低课堂讲授的学时,留出时间用于在教师的指导、辅导或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研习),从以单纯教师讲授为主逐步过渡到以研讨式、合作式、问题式、课题式等教学方式为主的的课堂教学教学模式。要认真组织修订教学大纲,明确模块内理论、实践、课外学习的内容、任务、安排及考核要求,并加强指导与辅导,切实保证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法艺经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含课程内实验、实践和单设实验课、独立实践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理工类专业不少于35%。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方案主要内容及设置要求
(一)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框架
1、培养目标
2、职业面向及职业能力要求
3、学制与学位
4、毕业学分要求
5、主干学科与核心模块
6、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总体框架
7、教学进程安排
8、主要模块关系结构图
9、核心模块描述
(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
1、学分控制
1.1学制、学分、学时、教学周安排:
1.1.1学制:4年。修业年限3-6年。
1.1.2学分:总学分要求设定在175至185之间,原则上不得突破185学分。
1.1.3学时:文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为2200学时以内,周学时18—22;理工科类专业总学时原则上2400以内,周学时20—24。每学时按45分钟计算。
1.1.4计划总周数:198周。(入学教学、毕业教育各1周;教学周160周左右,包括军事训练模块2周;寒暑假共34周左右;第八学期原则上不安排纯理论模块的教学)
1.2 学分计算依据:
1.2.1模块中的纯理论教学原则上每16学时记1学分;
1.2.2模块中的实验教学及室外体育模块原则上32学时记1学分;
1.2.3模块中的实习、课设1周记1学分。
2、模块
2.1 模块设置
根据“宽基础、活模块、重实践”的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案设立四个宏观模块,分别是“公共必修模块”,“专业必修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
意见的基础上设置。
专业必修模块:通过该模块向学生传授专业必备内容,所有决定选择本专业的学生,必须完成本模块的学习。该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技术基础、专业课程等中微观模块,该模块由各系组织各教研室设置。
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提供了与专业相对应的附加的多样性内容,它为学生在所选专业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该模块主要包含本专业不同方向知识体系的课程,通过若干中微观选修模块来体现,由各专业教研室设置。
公共选修模块:该模块为拓展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和社会能力而设置,提供更为宽泛的中微观选修模块。它们不属于某一各特定专业,可被称为跨专业选修模块。该模块学分获得方式更加灵活,模块修习可以通过理论学习、理论+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进行。
2.2 模块的大小
模块的大小用学分表示,原则上模块学分应在3-6学分。毕业设计模块作为对学生四年所学的综合型考察,学分统一设置为10。统一宏观模块内微观模块的大小应尽可能统一,且一个模块的教学应在一个学期内结束。
2.3 模块的编码
模块的编码共六位,由开出系编码。为区别与现在系统内的课程,所有模块第一位均设置为m;第二、三位是模块开出系代码,本部分仍沿用青果系统中的系部代码;第四、五、六为模块编码,本部分由各系自行编制。
2.4 模块的描述
四、具体要求
(一)内容要求
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而构建的“模块”体系。“模块”作为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最小教学单位,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具有可重组、非重复、连贯和递进等特性。在模块化教学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能力单元设置,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模块来支撑。模块可定性(教学内容)和定量(学分、学量)描述。模块描述包括模块名称、模块编号、模块类型、适用专业、教学目标、预备知识、负责人、执行学期、周学时、学分、学量、考核方式等内容。
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的筛选应遵循“四维依据”:一是以用人单位对岗位群从业者素质的现实需要为依据;二是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技能需要为依据;三是以学生入学文化水平起点和学习能力特点为依据;四是以学科专业特点为依据。
1.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建立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之上。一个专业所有的专业课都应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不能出现一个专业只有3-5 个课程模块,其余专业课不进行模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象。
2.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即可获得一项专业能力或专业知识。
3.模块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群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应用性强。
4.强调专业能力培养,围绕专业能力培养组织教学内容。
5.每个模块的内容讲究“必须、实用、够用”,针对性强。要通过优化学科知识体系、删除与职业能力无关的理论知识、强化与应用能力相关的理论知识、增加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实验实训实践内容来构建模块化课程内容。
6.课程模块要及时反映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手段。
7.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每个模块组合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
8.课程模块的建设,必须始终贯穿“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思想。
(二)时间要求
1、2015年8月至9月
2、2015年9月至12月
公共基础课教研室在前期模块化改革方案调研的基础上,与各专业教研室充分沟通、认真酝酿,形成契合职业发展需求,贴近专业发展方向,可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符合个性化培养思路的改革方案。
同时,各系部各教研室充分研讨、科学谋划:如何建构整个培养
体系,理顺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衔接;如何以能力为单位科学设置模块大小、编排模块内容;模块的考核等问题;最终形成培养方案初稿。
3、2016年1月
学院进行初稿验收。各系就初稿培养理念、教育改革思路、模块设计(目的、方式、作用、对象、相互衔接等)进行汇报。经过执行性论证,跨专业、跨系开设模块的系际磨合,各系对初稿进行完善。
教务办公室
2015.7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十二
对于大一的学习,一般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注重学习重点与方向的定位与把握,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既然选择了这个专业,就要一门心思地去学习,不能只满足于60分万岁。我认为方法、时间和心态是大学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学习方法的要求上,比起中学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想真正学到知识,除了端正自身态度外,还要适应大学的教学规律,掌握大学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可以设想自己在这一学期内要达到怎样的目标、掌握怎样的知识结构、培养哪几种能力等。
其中提高自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把知识学通学活,这就需要把握住几个主要环节:预习、听课、复习总结、作业。预习可以把握听课主动权,知识不完全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而上课专注听讲、及时完成作业则有助于提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时间安排方面,除了上课、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外,其余的时间机动性很大,大学生活越丰富多彩,时间分割的就越细,适当利用零散时间充实自己,把劲儿使在刀刃上,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再就是心态方面。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以外的其它因素,如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等,这些都影响着一个人的心境。积极参与各种集体活动,如团日活动,校园文化节系列活动等等,以一种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对一个人的工作与学习都是很有帮助的。
以上是我个人对大学学习与生活的一些看法,很荣幸能与大家分享,愿学弟学妹的大学生活过得精彩、充实!
同学们青春洋溢的自我介绍仿佛还在耳边。但是当我看到又一批踌躇满志,迎接大学新生活的交大学子出现在眼前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紧张而充实的大一生活真的就那么离我而去了。我迎来了崭新的大二生活,回顾大一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也深刻的认识到大学里的时间如果不抓紧又是那么容易失去。
最难适应的是学习方式的巨大转变,在大学里,不再会有人像在高中一样敦促你学习,除了你自己以外也没有人能够帮助你,结束了灌输式的学习方式,我有了完全自由的学习时间。然而刚一开始我还是难以适应。甚至有些不知所措的,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还是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现在我已经能够很好的分配自己的学习时间,在做任何行动之前都会做好计划,用严谨的时间表来控制行动。这样我的学习才慢慢走上正轨。
大学新的生活环境也是需要我重新适应的,如何与宿舍同学和平相处,如何处理与班级同学间的关系,如何适应狭小的住宿空间,如何适应与家乡不同的饮食与作息习惯都成了我新的难题。但是凭借我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我还是很好的完成了从家里的个人生活到大学集体生活的转变,在所有同学中我相信我是最先适应的一个。
同时我还深深的理解了“大学是个小社会。”这句话的含义。大学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展示自己机会,只要你有实力,有才华,再加上那么一点点激情。大学就会给你一片天地,给你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有幸在大一的时候担任班级组织委员的职务,并且是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的一员,大一的班级工作是紧张的忙碌的。组织工作更是要从头做起。但繁重的工作并没有磨灭我为班级做贡献的决心。相反我为能得到这个更多接触认识同学的机会而高兴。
“增强团员意识教育”中我积极学习,并且对每次会议和活动做了详细的记录,为班级的总结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在其后的团日活动中我更是积极为活动出谋划策,提供方案。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活动获得了成功。在大一下学期的和谐校园活动中,为了班级的需要,我更是担任了摄影师的任务,穿梭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寻找美丽的瞬间,记录下来,供大家筛选。再由班级的其他同学做成精美的展板,进行展出。最后在全班同学的努力下以上都活动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作为活动的策划者之一,我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同时我为能在这样优秀的班集体中生活而感到骄傲。在上学期期末,在整个团支部同学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班集体被评为了乙级团支部。这是对我和整个支部成员的最高评价。
二、对待自己不喜欢、学的比较吃力以及一些课时少的课有种厌烦和畏难心理。在学习的困难面前有时就怕克服困难,比较好懒,认为能胡过就可以了,没有能够认识到所有这些课程的设置,都是我们专业以后所必须的一些基础,没有了这些基础以后的一些主要的课就不容易通过。现在终于知道了,在学习中怕苦是出不了成绩的;三、学习效率不高,虽然我是经常去上晚自习的,但是晚自习上的效率有时不是很高。3个小时的自习时间真真在看书的时间只有2个小时——1个半小时左右,在这样低的学习效率下,虽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的。这些问题我一定会在开学以后改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大一的时光已经过去,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满足,在这个新的学年里,我要吸取大一的经验教训,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迎接大二的学习与工作,为大学的生活写下更加绚丽的篇章。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十三
我是一个不久迈进大学校园内的新生儿,高三时我满怀心头的期待拼搏拼搏,以便我心中的胜地——大学,教师父母都会帮我叙述着大学的幸福,因此我就是这样拼搏了一年。当我们经历了获知考试成绩、志愿填报、接到入学通知书这一系列時间以后,此刻的心情除开兴奋便是希望,急不可耐的过完后当学员以后的最幸福快乐的一个暑假以后,在父母的随同下我赶到了可望不可及的大学。
当我们迈入校园内时,心里充满了引以为豪和激动之情,我一直以来都没离开过万家父母,因此大学里的一切都看起来那般的神密。那时候感觉好像大学里的学员都比平常人长得好看,所有人看起来全是斯斯文文的,很有礼貌的模样。已过几日父母就回家,因此。我开始了真实的大学生活。
每天早上還是要早上出早操,随后授课,下午睡午觉,中午再次授课,夜里跟随同学们去上晚修,九点半返回宿舍,洗漱间,再梳理梳理物品,随后十点半关灯入睡……生活就是这样一天一天过着,尽管繁忙,可是却没什么获得可循,反倒更添了一些心浮气躁,每日有目的潜意识的刚开始重视衣着,而且希望着也有一场难以忘怀的谈恋爱,热衷课外活动,当时自身的理想所有抛诸脑后,普通高中时的士气消耗殆尽。并且大学生活远沒有自身想像的那麼幸福,学员中间刚开始存有一些尔虞我诈,已不单纯性,对每一个人都刚开始设起防御,没办法再对一个人倾诉心里话,通常有一定的保存。
这类生活和我最开始所感的彻底本末倒置,我刚开始思考上大学的实际意义。
我突然间完全觉悟了,回忆这大半年真是便是奢侈浪费性命,但我并绝不后悔,由于终究这仅仅大一第一学年,要我经历了这一段,我有机会纠正自身的不正确,立即走回正道,并且在看过俞敏洪的演说以后也就是我再次振作起来,人生道路的低潮期仅仅以便下一个巅峰,我觉得将来不容易还有懒散和逃脱责任的原因了,我能拾起士气,拼搏!拼搏!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十四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后全国最早恢复招生的法学专业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积累,在全国首批设立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西部地区率先设立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济法学科、诉讼法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已建成5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法学专业以高水平学科建设为依托,教学科研队伍力量雄厚。2015年,法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经济法教学团队、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刑事诉讼法学教学团队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拥有刑事诉讼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法理学、商法学和民法学等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15门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传承“务实创新”人才培养传统,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成果显著,被誉为新中国政法界的“黄埔军校”,成为全国重要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二、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系统的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理论和扎实的实务技能,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法律实务工作及法学教育、研究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务实创新人才。
三、培养基本要求。
(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能够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过硬的政治素质与合格的法律职业素养,有敬业品质、团队合作意识和务实创新精神。
(二)掌握法学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熟悉我国法律、政策和国外法律的基本框架,了解法学理论前沿和法制建设的趋势;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调查、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法律知识管理事务、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法学文献检索、法学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基本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四)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五)具备一定的就业技能,了解就业、创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能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其它领域专业工作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四、学制、学位。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学生在校学习年限不得低于三年,不得高于六年(应征入伍保留学籍者除外)。
(二)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五、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本培养方案所规定的162学分方能毕业。
(一)必修课:须修满116学分。
包括公共必修课32学分,专业基础课14学分,专业主干课48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2学分。
(二)选修课:至少修满45学分。
其中专业拓展课至少修满27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修满18学分。
(三)第二课堂:1学分。
六、课程体系。
(一)专业基础课。
法理学、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讲座、中国宪法学、中国法制史、法律逻辑1。
(二)专业主干课。
(三)专业拓展课。
专业拓展课共设置5个课程模块,学生在专业拓展课中所修总学分不得少于27学分。
1.行政法与理论法学模块开设8门课程,16学分;
2.民事法律模块开设11门课程,24学分;
3.刑事法律模块开设9门课程,18学分;
4.经济法模块开设8门课程,18学分;
5.国际法模块开设10门课程,20学分;
(四)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法学专业知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以下环节:
1.课内实训环节。
按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堂实践实训教学时间,利用法律实务教学平台开展案例教学、观摩教学、情景教学以及模拟法庭等实务训练,已包含于课程教学中,不单独开设。
2.法律实务课程。
根据法学专业特点,分别在第2、4、6学期邀请公检法等实务部门专家,特别是兼职教授到校开设短期实务课程或不少于2次的实务专题讲座。考核方式由学院自定,共6学分。
3.社会实践环节与科研训练环节。
主要包括:
(1)社会调查与学年论文。开设于第4学期暑假至第5学期初,共3学分。旨在提高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开始前由学院统一安排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方法以及调查报告写作的统一辅导,学生调查结束后提交调查报告作为学年论文,教师评阅合格后取得相应学分。
(2)毕业论文。开设于第68学期,共4学分。按《西南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选题、开题、撰写、修改、定稿、答辩等程序完成毕业论文,提交合格的毕业论文材料,并通过论文答辩。
(3)专业实习。开设于第7学期,共5学分。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按学校和学院的安排在实习基地参加集中实习或分散实习,实习结束后提交实习日志(日记)、实结(报告)和实习单位鉴定表等相关材料,实习成绩评定合格后获得学分。
(4)实务写作技能训练。是专业实习的延伸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实务写作技能。学生以专业实习的`素材撰写自己参与处理的某一个典型案例的分析报告或法律文书习作,提交学院验收合格后取得2学分。
在校期间参加2次学校教务处组织的“校园庭审”活动,并按照指导教师要求写出相应的案件审理分析报告,该报告经教师评阅合格的,也可获得“实务写作技能训练”的相应学分。
4.第二课堂。
本科学生在校期间除修读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课内学分外,必须取得第二课堂至少1个学分方能毕业。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发表学术成果、参加文体活动、投身社会实践及公益工作获得第二课堂学分,最高可获得5个学分。其中,毕业要求的1个学分为基础学分,其余学分为奖励学分,奖励学分最高可至4学分。
第二课堂学分的认定、折算方式等按照《西南政法大学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及相关实施细则执行。奖励学分视为创新创业学分,可冲抵公共选修课就业创业能力与健康教育模块的学分,但最多不超过4学分。
2
七、课程结构与学分学时分配。
八、课程考核。
学校鼓励和支持课程考核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必修课为考试课程,原则上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统一进行;选修课为考查课程,由任课教师于课程结束后两周内组织,专业拓展选修课原则上要求闭卷考试,公共选修课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考试方式。
九、教学计划表。
3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民商法学院经济法学院)。
(一)必修课。
4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张耕黄茂钦。
6
法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表(法学院行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
(一)必修课。
7
(二)选修课及第二课堂。
模式授课。
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负责人:石经海周祖成宋渝玲。
9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十五
本专业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能够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教学、研究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1、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学前教育机构规章制度。
2.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关爱学前儿童,诚实守信,责任心强,耐心细致,做事认真。
3.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身体健康,乐观开朗。
4.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沟通与协作。
5.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2、专业知识和技能(素质、知识、能力三方面,以下必须修改)。
1.掌握学前儿童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具有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做好保育工作的能力;能运用疾病预防、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保护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2.掌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基础知识,了解幼儿心理发展各阶段的特点,知道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和特点,能初步观察与解释幼儿行为所表达的心理需求;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3.了解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知识,以及幼儿教育目标、策略和基本方法;熟悉幼儿园保教活动的目标、任务、内容和要求;具备幼儿园教育活动与游戏的组织实施能力;能与幼儿友好相处、交往、互动与合作,能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幼儿教育要素。
4.掌握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内容、目标、实施方法等基本知识;具有指定幼儿园班级教育活动方案和事实教育活动的初步能力。
5.掌握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技能;能够运动多种方式公平、全面地评价幼儿;及时发现和赏识幼儿的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
6.具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组织与管理能力,能将教育合理渗透到幼儿生活的各环节中;能够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做好常规管理工作;能够及时处理幼儿常见疾病与突发事故。
7.了解幼儿园班级工作内容及特点;掌握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基本技能。
8.了解幼儿文学特征和功能,掌握儿童文学的常见体裁,初步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作用;酷游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欣赏与评价能力。
9.掌握一定的乐理、视唱、音乐欣赏等基本知识、发展音乐听觉与记忆,能够结合键盘、声乐等技能训练理解并运用。
10.掌握我国主要民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辅导幼儿形体训练、知道幼儿舞蹈排练的能力。
11.掌握歌曲演唱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指导幼儿学唱和表演,排练合唱,具有边弹边唱幼儿歌曲的能力。
12.掌握键盘乐器演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正确演奏不同内容、风格的简单器乐作品,具有为幼儿歌曲编配简单伴奏的能力。
13.掌握绘画、图案、简笔画及手工制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指导幼儿学习绘画;能够恰当、熟练的运用简笔画;能选择适宜材料、运用正确的技法开展手工制作。
14.掌握幼儿语言特点和教师常用幼儿教育语言技能,能用普通话准确、清晰、亲切地进行口语表达。
15.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能设计制作墙饰,能够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能够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
16.初步掌握0-3岁婴幼儿抚育和教育的有关知识、掌握婴幼儿教养活动的方法与基本技能,能初步运动婴幼儿教养知识开展并指导家长进行早期教育。
二、课程设置与要求。
1.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2.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历史、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3.专业选修课。
(1)幼儿园班级管理。
(2)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
(3)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4)幼儿园营养与幼儿园膳食管理。
4.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是本专业必修的专业训练,包括职业见习、保育见习、教育见习。主要任务是通过了解幼儿园及幼儿园教师工作,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意识;学习并运用幼儿卫生与健康知识,实际体验幼儿园保育工作岗位认识,熟悉保育工作流程及规范;学习、观摩幼儿园教育活动,进一步的了解学习领域目标、内容及要求,模拟教育活动或进行实操训练,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5.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本专业最后的实践性教育环节。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巩固、锻炼实践操作技能,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顶岗实习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熟悉幼儿教师工作的性质和职责,进一步掌握保教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特点;通过实习幼儿教师的全部工作,培养学生组织幼儿园一日活动及幼儿游戏活动的能力,学习幼儿园教师的优秀品质和敬业晋升,增强适应岗位的能力。
6、学习评价。
基于教育评价与测评理论,坚持科学性、职业性、创新性和操作性原则,全面贯彻落实中职学生素质教育,构建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型,开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工具,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档案和综合素质评价积分和绩点存储、增值的“综合素质银行”,全面反映学生成长历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7、质量管理。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搭建有志成才平台。
学校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听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座谈会,毕业生反馈回访等各种形式的调研,引入学前教育工作一线的优秀教师与园长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力求实现专业教学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
(2)积极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在专业教师和业界专家共同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专业工作岗位,选取教学课程,创设学习单元,再由课程专家和教学督导小组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指导和综合,突出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能够在教学活动实践得到保障的目的。
(3)建设高技能高素养的专业师资团队。
a、通过引进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打造学前教育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使其在专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b、选拔培养专业骨干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外出进修,国内外专业考察调研等活动,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使其在专业和课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教学、教研、培训工作中带好头。
c、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园校合作”新机制,加强对兼职教师的选拔,培养,提高工作质量。
d、遵循pdca循环程序,逐步建立专业自我评估机制。
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修完规定的学分,取得保育员(中级)证书,各项技能考核合格。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十六
本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基于教师人格内涵,以岗位“胜任力”、职业“发展力”为导向,培养热爱学前教育专业、品德优良,具有全面、扎实的学前教育及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学前教育培训部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幼儿园、社会教育机构、卫生保健机构、少儿广播、电视、出版部门等从事学前儿童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康复、评估、咨询、宣传、培训等工作,能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和教育研究的,视野开阔、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特色和具体要求。
培养特色。
本专业以培养尚人文、厚基础、宽口径、专业强、“能做”职业性、“会教”师范性、“善学”发展性“三性合一”的社会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特色。基于教师人格内涵,以岗位“胜任力”、职业“发展力”为导向,形成理实一体、业师同授、双证并举、开放融合、道技相长“五位一体”的职教师资专业化培养模式。基于教师岗位任务和工作情境,整装嵌合专业课程模块;强化全人教育,构建核心素质能力导向的“五大课程平台”,兼容人文素养通识、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双创教育。重视人文素养教育和学科专业理论学习,通过相应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教育和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训练与培养,使学生掌握较强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技能和学前教育的专业技能,具备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教学以及实务工作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通过专业发展课程平台提供职教师资及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模块的相关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诉求。
具体要求。
1.具备较为扎实的人文基础知识,懂得学前儿童教育教学规律,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在系列通识素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展行业认知系列讲座以及大一阶段开设《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等学科基础课程。
2.具备开阔的视野,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前沿理论和发展动态,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主要通过《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学前教育名著导读》等课程实现。
3.具有较强的在学前教育相关机构从事一线工作的能力,能较全面掌握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和教育以及教育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保健和保育的基本能力和管理能力。掌握音乐、美术、舞蹈、钢琴等专业表现和创作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开设《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课程论》、《遗传与优生学》、《学前卫生学》等,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通过《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等课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具备一定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相关课程开设有《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估》、《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论文写作》等。
5.具有良好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在教育教学技能方面有1—2门专长。在《舞蹈训练》、《美术训练》、《声乐训练》、《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等系列专业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在专业发展课程平台提供多门与专业技能相关的选修课程,并在大三下学期安排4-6个月的顶岗实习,同时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本专业相应的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6.具有现代职业教育观念,具有运用职业教育学、心理学、学前教育等基本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教辅及行政工作岗位;开设《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等教学理论类课程、《教师技能训练(一)(二)》等教师技能类课程、《中职学生心理辅导与教育》、《中职班主任工作》等教辅能力提升类课程,以及大四阶段安排至少2个月的教育实习。
7.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开设《创新创业实践》等相关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将创新创业与科学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学制和修业年限。
(一)学制:标准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管理。
(二)修业年限:可在3-6年内完成学业。
四、专业所属学科门类及相近专业。
(一)所属学科门类:教育学。
(二)相近专业:小学教育。
五、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主干(核心)课程:中外学前教育史、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音乐基础理论、艺术概论、学前教育学、舞蹈基础、美术基础、视唱练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学前教育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学前课程论、学前教育管理学、学前游戏论、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学。
六、主要实践教学环节。
本专业课程设置中安排了适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课程教学中要求结合课程内容开展专业技能训练、艺术表现实践活动、教育基地专业见习活动与研究性学习活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要求进行专门的管理实践与研究活动,包括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课程设置外辅之以学生军事训练、教育和社会调查、公益劳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一)课堂实验实训教学。
独立开设的实验实训课程主要有:舞蹈训练、美术训练、声乐训练、钢琴训练、综合艺术实践活动、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估、幼儿舞蹈创编、声乐与唱游、幼儿园环境创设与教玩具制作、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师礼仪训练、简笔画训练。主要专业实验有:幼儿行为观察实验、幼儿语言发展实验、幼儿发展测量与评价实验。主要专业实训有:美术、音乐、舞蹈表现与创编等。要求密切联系专业实际,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增强专业技能的训练。
(二)教育见习。
课程见习:是以学科教育实践为切入点,主要由教师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研究需要,通常利用“学生实践教学周”1-6学期中,进行单元性的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不定期见习活动,可采取多样化形式进行。课程见习是大学教学计划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学习阶段最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这种有针对性、指导性较强的见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专业知识,深入理解教育教学的目标和策略、概念和内容,而且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能力。
自主见习:是以了解职业和围绕班级学习活动为出发点,主要由学生自行计划和组织,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幼儿园的实践活动,一般在大一至大三中进行。这种见习一方面让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职业抉择、培育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增强学习的目标和动力,促进未来的有效学习和行动,另一方面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育教学见习:是以教育教学实习为背景、进入学校场域的集中性见习,常利用第七学期集中实习6周前进行教育教学见习。
(三)毕业实习。
专业实习:专业实习在第七学期进行,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学生分成实习小组,在专业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幼儿园和各幼儿教育机构进行为期8周的专业实践实习。专业实习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学前教育的行业成果及发展动态,通过专业实习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实习的内容包括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与建设、幼儿园各年龄段教学班的教学活动组织与教学内容、幼儿教学内容设计等。如有特殊情况,学生也可申请个人自主实习。个人申请自主实习,学校必须接收到实习单位的证明及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由实习单位指定指导老师并制定实习计划和方案。
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培养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是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拿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的方式。教育实习通常在第七学期进行。采取集中实习的形式,学生分成实习小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为期8周的教育教学实习,由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和实习学校教师共同配合下进行指导。实习的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和教育调查实习三大模块。如有特殊情况,学生也可申请个人自主实习。个人申请自主实习,学校必须接收到实习单位(学校)的证明及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由实习单位(学校)指定指导老师并制定实习计划和方案。
(四)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是实现本科生培养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毕业论文(设计)在第四学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必须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切合本学科实际。毕业论文(设计)一人一题,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在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科研的基本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技能训练。
1.学院建立有儿童心理实验室、教育教学模拟实验室、艺术设计实训室、舞蹈实训室、钢琴与数码钢琴实训室、综合艺术表现实训室等开放性实验室,是学生的创新实验基地。学生通过参加开放性实验室活动及参加各类专业比赛,训练和提高实验技能。
2.学院与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并聘请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职教师作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导师。学生在实践基地及中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见习活动,训练和提高职业教育师范技能。
3.学院每年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如“飞扬职师”科技文化节等。学生通过参加各项竞赛活动,训练和提高学科专业及职业教育教学的各种技能。
4.学院每年安排与专业相关技能的考级和考级培训活动,如: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舞蹈家协会的声乐、钢琴、舞蹈等与专业相关的各类技能考试与培训。
(六)科研训练。
1.开展项目研究或学习活动:由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拟定切合学生实际的小型项目或专题,也可由教师在自己的在研项目中选出某个子项目作为研究式学习的课题,或由学生自己选题。项目面向各年级全体学生,学生自愿参与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活动。学生要广泛收集资料、收集信息,独立分析、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强调弘扬个性和创新思维、综合应用知识、实践实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研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2.每年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杯活动,通过创新杯活动,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
七、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及学位授予学科门类。
(一)毕业最低学分要求:160学分。
(二)学位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十七
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经济头脑、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懂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与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上、下),并修满本专业核心课程57学分,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及实践教学环节内容,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且符合西南科技大学“双学位”授位细则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证书。
三、核心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39学分
2.专业选修课18学分
四、毕业设计(论文)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1、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16学分; 2、erp实习2学分。
备注:
在修读中,若表中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名称、性质相同时,主修专业已修读可不必再修读,所缺学分从此表选修课程中选其它课程学分补足;若仍无法修满要求学分,请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其他的专业课补足。
市场营销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
要求学生基本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知识,具备营销管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与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上、下),并修满本专业核心课程59学分,完成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且符合双学位授位细则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证书。
三、核心课程设置
2.专业限修课18学分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16学分。 备注:
在修读中,若表中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名称、性质相同时,主修专业已修读可不必再修读,所缺学分从此表选修课程中选其它课程学分补足;若仍无法修满要求学分,请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其他的专业课补足。
经济学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
要求学生学习并基本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受到经济学思维和投资与金融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经济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经济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与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预修8学分以上高等数学(上、下),并修满本专业75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44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4学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以及实验课程共计17学分,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且符合双学位授位细则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证书。
三、核心课程设置
1.专业必修课44学分
1.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6学分(必修) 2. 实践教学环节
计量经济学课程试验1学分(必修) 备注:
在修读中,若表中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名称、性质相同时,主修专业已修读可不必再修读,所缺学分从此表选修课程中选其它课程学分补足;若仍无法修满要求学分,请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其他的专业课补足。
会计学双学位专业培养方案
一、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会计学思维和会计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会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会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二、专业与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双学位专业的学生必须预修10学分高等数学(b1、b2),并修满本专业73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45学分,专业选修课程14学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以及实验课程共计14学分,成绩合格获得相应学分且符合双学位授位细则的可授予双学士学位证书。
三、 核心课程设置
专业限修课14学分
四、毕业设计(论文)及实践教学环节设置(必修) 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12学分,
统计学课程实验1学分, 会计学原理课程实验1学分 备注:
在修读中,若表中课程与主修专业课程名称、性质相同时,主修专业已修读可不必再修读,所缺学分从此表选修课程中选其它课程学分补足;若仍无法修满要求学分,请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选修其他的专业课补足。
一、 前言
高等教育肩负科教兴国的历史使命,必须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根据国家发展战略,为更好地发挥我校高等工程教育的优势,着力培养品德优良、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多种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特制订西南科技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工作方案。
西南科技大学是以工学为主的多科性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专科学生2.7万余人。在工学、农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67个本科专业、 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部省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成为 建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土建、地质、采矿、农业等行业的工程师摇篮,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及业务骨干,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吃苦耐劳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抗震救灾期间,在心理援助,建筑检测、环境监测,重大设备应急处臵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共享、联合办学,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和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色。
二、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坚持 “资源共享,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共同发展”的开放办学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依托西部大开发、绵阳科技城建设、建材行业和国防科技工业,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做学融合、研学融合为抓手,努力探索高层次工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研究能力,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 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未来工业界的精英人才,工程技术领域的拔尖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树立面向企业、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借助绵阳科技城、董事单位的优秀资源,结合行业工程技术领域,以我校建材、地矿、国防科技等优势专业为基础,培养立志献身于工程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良的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工程训练功底、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本科工程型拔尖人才。
四、 培养体系
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建立本科工程型人才、硕士工程型人才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在本科层次(4年)设工学学士;硕士层次以全日制工程硕士(2年)为主,少部分学生按照工学硕士培养。
1、 试点范围与规模
我校已经在2015年9月启动了校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共四个专业开展试点,各专业分别从2015级学生中择优选拔30人左右单独组建卓越计划试点班。试点班实施完全学分制、制定了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
在夯实现有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我校将进一步加大试点工作的规模,拟在电气类、测绘类、环境类中遴选与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参与卓越计划,到十二五末期将卓越计划试点专业扩大到8—10个,并依据社会需求进行适当调整。
表1 总体试点规模
随着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卓越会计师、农科教合作培养农林人才等卓越计划的实施,我校也将在法学、经管、农学等专业中遴选条件较好的专业参与试点工作。
2、 选拔方式
采取多渠道、多方式地选拔一批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优秀学生,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优质生源保障。
(1)按照学生自愿的原则,每学年从新入学的成绩优异的理工科学生中选拔产生;
(2)从二年级的学生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由学生自愿报名,专家组对学生进行笔试、面试、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的考核后,确定入围人选。
(3)尝试自主招生,选拔有志于成为工程师、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学生。
3、 培养模式
3+1模式培养本科工程型人才
3+1模式是指前3年学校主导、企业参与,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设计,毕业后获得学士学位,成为卓越的本科工程型人才。
该模式在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入试点班,前3年学生在校完成规定学分学习,第4年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毕业实习,采用跟班、岗位锻炼等方式学习本行业的生产与管理流程,由企业方担任学生实习的指导与考评工作。根据生产实际需要,由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协商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课题,由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并由校企双方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审阅、质疑等形式进行评价。
试点班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实行双导师制,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学科基础和专业特色课程将采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结合工程项目和课题进行实践训练。
4、 竞争机制
为确保生源质量,鼓励学生实践、创新,建立荣誉资格制度和优补与退出的竞争机制,按一定比例淘汰不适应学习的学生,并选拔增补优秀学生,保持学生规模和学生质量。
5、 专业培养
对参与试点工作的学生按专业单独编班,通过集中授课的形式进行校内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工学交替、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
6、 学生管理
采用辅导员+双导师的管理模式。辅导员主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生活状况、组织参加各项课余文化活动和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为每位学生配备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担任的双导师,校内导师为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进程规划、主动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或咨询。企业导师主要对学生在现场实践期间进行指导。
7、 学籍管理
本科生阶段的学籍管理由教务处负责,毕业资格实行单独审核;对不适应
试点班学习的学生可重新选择回原专业普通班,按转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修读课程,转出学生在试点班修读的课程可以认定成绩。成绩合格的学生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条件的可授予学士学位。培养过程中涉及学籍异动、学习年限调整、双学位培养、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等方面的特殊问题经审批予以特殊处理。
五、 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
1、 培养目标和要求
依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突出行业特色,构筑现代工程师的知识结构,按照当今工程技术的发展设计和优化整合课程内容,以强实践、能管理、善创新的未来优秀工程师为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培养。
2、 教学计划
邀请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有利于创新工程人才成长的培养方案。
实行工程教育不断线、创新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的课程配臵体系,加强工程师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社会、伦理等方面按不同比例分别设臵一定的学分,构建大工程观、大系统观、大集成观的工程知识体系,注重工程系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加大实践环节和企业学习的内容,合理安排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训练和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工厂累计1年的实践采取4年循序渐进式安排。
3、 课程体系
课程设臵上突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加强工程的基础科学知识和技术科学知识,将课内实验教学与课外工程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目的。在专业课程设臵上,围绕产品、过程或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重新设计课程体系,重新考虑课程衔接,重新安排教学过程。压缩课内学时,加大实践内容,增加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的时间,将其占总学分比例提高至30%以上。增加导论课、项目课、研讨课的比例,把以工程项目设计为主线的思想贯穿其中,体现工程教育面向实践的思想。
根据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编著出版高水平的围绕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系列化系统集成性教材。将最新科技成果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建设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教学课件、实验教学指导书、工程实例、教学参考资料等,整合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研究的丰富的课程网络资源。
课程设臵和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人格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思维和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的培养。综合培养学生基本的个人能力、人际能力和对产品、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
4、 教学模式
课程的教学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承担。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由学校承担,部分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大学教师共同承担,学生的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实习等实践环节由企业承担。用人单位参与办学、消除培养与使用的差距、扩大办学资源、密切科研与生产的关系、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及时发现具有工程应用前景的科研课题和研发项目。
从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向获得过程性知识转变。积极尝试和推广cdio、p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探究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案例教学、发现式学习、适时教学等归纳式创新教育模式,注重学习工程理论、系统设计和创新实践,进而实现人才培养诸环节的无缝连接,使学生的独立人格、知识结构、专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注重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设臵能力培养型课程,如案例教学、课堂分组讨论、团队设计与开发、创新项目和系统方案等,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5、 实践环节
和科研素质的培养。
进一步完善工程感知、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到综合创新的四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从工程感知、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到综合创新的工程训练,逐步实现工程实践教学四年贯通,内容上‘纵向到顶’、‘横向达边’的目的。纵向到顶,即从专业能力培养方面逐步进入该领域的学术前沿和工程应用。横向达边,即体现人才培养中,各学科知识的融合与贯通,以及学科专业的交叉和渗透,使被培养者成为复合型、创新创业型人才。
每门课程都要规划如何使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去学习,合理安排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实践环节。这些实习实践环节一部分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可能要利用整个学期,切实落实学生四年学习过程中有1年实践经历。
通过给予相应实践选修学分,积极引导学生参观先进技术展览、参加各学科前沿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开阔视野,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和动向,激发学习兴趣,寻找学习兴奋点,增强活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申报专利、发表论文等,展示学习与研究成果;鼓励学生参加有关的技能培训、各种资格认证以及兼职助学等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创业成才。
6、 考核方式
制定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建立多渠道信息反馈机制,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领导能力、主动工程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
六、 校企合作模式
1、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实行开放办学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和定位,依托与我校学科特色紧密联系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联合开展教学活动,共同建设和联合开发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学生参加企业生产过程。
2、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和组织保障
定期研讨并及时协调解决卓越工程师培养相关问题;制定企业导师选拔认定管理办法和相应激励机制,鼓励企事业高水平专业人员积极投入人才培养工作;制定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企业导师后续学历教育等相关管理办法;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校企联合技术攻关合作管理办法等,促进校企联合实体化。
3. 开展高层次产学研合作
充分发挥学校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优势,与企业加强沟通和协作,通过帮助企业科技攻关、合作研发产品、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方式,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学校鼓励高级工程人才到联合体企业就业,联合体企业享有用人优先选择权,达到校企双赢。
4. 建立企业导师队伍
建立相对稳定的综合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企业导师队伍;建立学校与企业双导师定期研讨交流制度;建立双导师指导工作规范;建立企业导师参与校内教学工作的相应管理办法。
七、 组织管理体系
学校将继续强化区域内产学研联盟,深化合作办学模式,巩固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办学模式,争取获得政府和企业界强有力的支持,集中各类优质资源和政策,为培养卓越工程师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
1、 组织结构
(1)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
学校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委员会,负责总体协调,全面组织和领导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工作,指导、决策和协调运行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指导委员会的主任由分管本科教学的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长、研究生部主任担任,成员由教务处、研究生部、学工部、计财处、人事处相关人员,以及相关企业的负责人组成。
(2)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指导小组
教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以及确保企业学习计划的有效执行。
(3)成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工作组
学院设立由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组成的卓越计划试点班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教学管理与企业合作联系。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发挥二级办学单位自主权,保证培养质量和培养过程顺利进行。
2、 经费保障
设立卓越计划试点专项经费,每个试点班10万元左右。专项经费用于支出校外指导教师的课酬,学生的住宿补贴、交通补贴和购买相关保险的经费。
3、 资源保障
4、 教学管理
学校设立重大专项教改项目,支持相关部门和学院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调研和分析,制定并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工作方案。给相关学院较大的自主权,支持学院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及方法等方面大胆改革。
5、 师资队伍建设
(1)确定教师选聘办法,保证教师队伍具备工程实践背景。公开招聘具有工程师经历的教师,明确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教师原则上应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讲师及以上职称,有明确的科研方向和参加科研活动的经历,不少于一年的工程实践经验。
(2)建立教师工程背景培训的长效机制。设立专项培训经费,通过校内岗位培训、企业挂职锻炼、出国考察、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每位教学一线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背景。
(3)建立激励措施,保障教学效果。对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主讲教
师,同等条件下,在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4)加强工程教学团队建设。以具有丰富工程教育经验的教授、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高管为带头人,组建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工程教学团队。
(5)以实习基地为依托,组建企业教师队伍。引进企业优秀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5年以上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作为学校较为稳定的兼职教师;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题兼职教师,完善学校导师和企业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担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教学任务的企业教师,应为在企业一线工作5年以上,具有相关专业的丰富工程经验,且具有工程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
(6)聘请产业教授。邀请工程经验丰富、理论水平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担任产业教授来校开展专题讲座,参与指导学生,并指导课程体系改革和培养模式改革,推动所在企业与学校的联合共建培养基地。
八、 区域内的大中型企业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
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
拉法基瑞安水泥有限公司
四川东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矿山机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
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初入大学培养方案篇十八
在经历了一场离别,我们带着些许复杂的心情,转眼之间,我来到大学,曾经日日夜夜憧憬过的地方。但当我真正离开家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望着那些陌生的面孔的时候,我内心是胆怯的。
那时候,我期盼能有一个知音,我们来自同一所城市,我们说着熟悉的家乡话,聊家常,诉说着对家乡的那份想念,然而我并没有那么幸运。
我可以从每个人的身上看到曾经那群人的影子,然而却从不是那群人。我突然会怀念起从前的日子,怀念那个旧教室,怀念那一张张刻着字的老旧的桌椅,那些可爱的人,那时奋斗过的日子。
大学的生活是懒散的,这点我不得不承认,想当年高中老师总是激励我们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我想说的是大学是有作业的,不许挂科的,但是它的的确确是懒散和无聊的,只不过取决你怎么去度过它。大家好像都没有了奋斗的动力和目标,只想我要去什么地方玩,找个女朋友或男朋友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打游戏,睡觉,大家仿佛有都很合群,从不去质疑这些事情的对或错,只是你在做我也在做,大家都在做,有什么不对呢?我也时常为虚度过的时光而感到懊悔,但只能假装漠不关心掩饰我的心虚。
四年之后的我们将会面临着怎样残酷的竞争我是不得而知的,然而我却清楚的知道我不能这么颓废的度过,大学的时光不应该被愚昧的人们虚度,我们要尽量使它变得充实和丰富多彩。
夜空依然唯美,来到这个区域有快一个月了,认识了好几个好几个朋友,感觉他们都蛮有趣的,而他却是以不一样的自我来加入这个新的组合的,他真的收敛了好多好多,他拥有了与往昔不一样的生活,他感觉轻松了许多,生活简单了许多,他只想说他真的不一样了。
流水冲刷了青春的画卷,岁月沉淀了那记忆的碎片,心中莫名的涌起一股浓浓的忧伤,淡淡的话语,蹩脚拗口的诗句总也化不开、却也剪不断那浓浓的哀愁,‘如果没有遇见她,他将会是在哪里’还是那不变的口头禅,还是那个多愁善感的笨男孩,他会变么?他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可他只知道的是他还是那个只会写情话的呆萌呆萌的男孩,还是那个唱‘谁人定我去与留、定我心中的宇宙‘的男孩。
他不知道自己为何喜欢吐露自以为的诗言,倾吐淡淡的言语去勾勒那本就不属于他的色彩,他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生活?他不知道,他真的不知道,但他只想,在自我瞎想的空间里,用那黑白分明的色调,泾渭分明的言语,为这个世界涂抹绚丽的色彩,让他身边的人开心快乐。他只想拥有一个简简单单的自我,拥有一个属于他的自我空间。
或许,音乐动听,也无法让忧郁的心灵得到充实;旋律优美,也只是让忧伤的记忆淡忘了些许无奈。
他却不懂自己还可以怎样,唇角微动“长长的距离、淡淡的岁月、浅浅的话语、深深的依恋、不论岁月如何变迁、不变仍是那段誓言。
岁月是那么的不着痕迹、若着若离,总在不经意间随风而去,听着那‘恋恋风尘’想起那不会再重演的‘白衣飘飘的年代’的校园民谣时代,那青春的旋律仍是那么的惹人伶惜,‘那些笑声、那些花儿、那多愁善感的男孩、那白衣如雪的女孩、那青春无悔的岁月’总是忘不掉那忧郁的乐章,那记录琥珀色记忆的片片枫叶的过往,那经岁月的洗涤却没有褪色的青春的诗情画意。
”闲看校园事,笑谈喜与悲;他心清如宏,随语说是非”!
既然人生的风帆已经扬起,就注定要驶向波涛汹涌的大海,去验证青春的信念;既然人生道路已经注定,就要勇往直前地跋涉,去验实青春的坚韧;既然过去不堪回首,那就信心百倍地付出一切代价,去诠释青春的能力;既然我踌躇满志地步入大学的殿堂,那就正式开始我人生新的启航吧。
为了这个久违的梦想,我们十年寒窗磨一剑,那些刻骨铭心的日子如今仍历历在目,栉风沐雨我们一同走过,风雨同舟,我们抵达渴望已久的美丽的大学生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是那么激动,又是那么神往。
漫步在大学校园里,任凭思绪飞到远方,一股温馨的感觉便油然而生,弥漫在我的心间,似是一股清泉,流淌在人周身的血液里,无边的恬静,笼罩在我的周围,给我梦幻一般的清幽。夜阑人静,天簌无声,去聆听那一丝悠然的翠鸣,像甘霖,像春风,像一首真善美的诗,柔慢而隽永;月隐星现,露重风轻,去感受那一波恬然的律动。躲开世俗的纷争,走进叮咚的心泉,倾听清泉的叮咚,重温那抺美丽的心情,抚慰一颗疲惫的心灵。倾听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纯净,心泉叮咚,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
然后在大学生活的画卷开时,我发现在寻寻觅觅的尽头,并不是以往心里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喜悦。梦里寻她千百度,却是犹抱琴瑟半遮面”,这个时候,我迷茫过去,徘徊过,然而时间总是会因公平而残酷到无情,正如朱自清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了;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了,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了,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是啊!时间如流水,而我们的人生还有很多事要做,为了梦想,让我们珍惜时光,从现在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吧!让我们美丽的大学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有节奏。
大学生活是一个充满才华、学问,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竞争,挑战与合作的舞台,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为同的角色,那么我们何不把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最好!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都渴望乐观积极而不是盲目冲动,大胆而不是大肆妄为,敢说敢想而不空想,深思探究而不乱想钻牛角尖,那就让我们为之奋斗,这之拼搏。总有一天我们会满载而归的!那时你会听到枫叶流舟,你会看到金菊在笑,你会味道硕果飘香,因为你到了收获的季节。
大学生活中也难免有挫折、失败,我们不能因此而感叹“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如池!”“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诚然,我们不容易作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但我们可以坚强地去面对,“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精明,心因饱经沧桑益温厚同,”我们应该明白,人的一生要找到的东西很多,而真正能找到的却很少,重要的不在于找到了什么,而是你是否一直在寻找。“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怀着一颗爱人的心来体贴生活。两眼永远向前看,不被外物遮掩。把失意托付给过眼云烟,不要回头,因为阴影还在身后,继续往前走,始终面对阳光,望着明月的落脚处,一路高歌。
大学生活是风,清新得心醉,飘弛得惊人,它没有形状也没有边际,但我爱风的无拘无束,即使它使我迷失的航标在大海中探寻。
有人说,平凡的大学生有着相同的平凡,而不平凡的大学生却有着各自的辉煌。但我可以选择平凡,却不可以选择平庸,如果可以的话,我相信谁都想不平凡。
有人说,大一彷徨,大二逍遥,大三惶恐,大四遗憾。但我觉得,如果经历了由蛮荒到懵懂,由充实到丰满的心里历程,由读别人到读自己的灵魂升华,那么前方正延伸的铁轨,一边是阅读,一边是人生,心灵的列车将勇往直前,永不停息!放飞希望,超越梦想,让汗水与努力同在,让我的人生无悔于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