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大全(15篇)
2.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总结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重用词精准、句式多样,同时避免使用复杂的专业术语和长篇大论。接下来,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的总结案例,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一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关系,列出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值.
教学难点: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n是自变量。
2、,n是,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二
本次说课主要从五个部分进行,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难点分析和教学设计。
我所使用的教材选自人教20xx年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一册(上)》,《反函数》函数部分的一个重难点,也是研究两个函数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而反函数的概念又是其中的抽象难理解部分,因此反函数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函数的认识和理解。
高一的学生在学习反函数之前,已经对函数的概念、表示法,映射等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那么有了这些储备知识,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理解,从而能较好地完成对本节课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学生了解反函数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过程与方法:教学上使用引导、发现法,这主要通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方式来实现。
情感与态度(也就是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发现函数内部因素相互联系,从而培养他们善于发现分析的能力,使他们学会以发现分析的目光去关注数学,以联系发展的态度去学习数学。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的求法上,而由于反函数的概念相对抽象难理解,所以教学难点自然落在了反函数的概念理解。
下面我对第五部分的教学设计进行详细展开: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五个环节。
一、新课引入。
由于反函数的概念比较抽象难理解,在概念讲解前先以具体例子入手逐步引导,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
联系函数的三要素,通过给出的两对函数之间三要素变化的比较,让学生对反函数首先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然后再对反函数下严格的定义并进行详细的讲解。
二、概念讲解。
由于教材中给出的反函数的概念较长且较抽象,会给学生在理解上产生一定的难度,故引导学生从另外的角度分三步完成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这样较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1.由函数式yf(x)xayc,得到式子x(y)。
2.根据函数的概念去说明x(y)是一个函数,其中定义域为c,值域为a.
3.下结论说明函数x(y)是函数yf(x)的反函数,并记作xf1(y),一般互换x和y,写作yf1(x).
三、通过问题的讨论加深学生对反函数的认识和理解。
1.所有函数都有反函数吗?
通过两个具体的函数(在讲课的课件中有详细给出)的异同,引导分析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函数都有反函数。
2.互为反函数的函数有什么关系?
通过引入部分例子分析,结合反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从从函数的三要素出发去描述互为反函数的两函数之间的'关系:
(1)对应法则互逆(2)1(x)的反函数是什么?
1在回答了第二个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以上结论发现yf(x)的反函数恰好是yf(x),即有yf(x)与yf1(x)互为反函数。
四、例题、联系相结合,归纳求反函数的方法。
首先分析讲解例题中的(1)、(2),再让学生结合反函数概念的分步理解思考归纳,尝试从解题过程中总结出求已知函数反函数的一般方法。
1.找原函数的值域;
2.由原函数式解出x(y);
3.互换x和y的位置;
4.标注反函数的定义域。
简化为一句话:一找、二解、三换、四标。
本次课堂不再安排别的练习题,而让学生对照求法步骤,自行完成(3)、(4)的求解作为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本节课所布置的作业是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主要为了巩固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并加强对反函数求法的使用。
本节课的整个课堂设计,希望能从从新课引入到概念讲解、从概念学习到深入学习理解,实现从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渡方式。我觉得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的接受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贯穿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学习的主线,体现了教师教学的辅助作用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三
合作探究2:当函数与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当时,x取何值,y0,x取何值,y,当呢?
问题3:对数式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1.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2)()。
(该题主要考查对数函数的定义域这一限制条件根据函数的解析式求得不等式,解对应的不等式。同时通过本题也可让学生总结求函数的定义域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例2: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数的大小:
(1),。
(2),。
(3),。
(4),,。
(在这儿要求学生通过回顾指数函数的有关性质比较大小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前3小题,第四题可通过教师的适当点拨完成解答,最后进行归纳总结比较数的大小常用的方法)。
合作探究4:已知,比较m,n的大小(该题不仅运用了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
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点拨。
1.本题的难点在哪儿?
2.你希望不等式的两边的对数式变成怎样的形式,你能否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本题也可以从形的角度来思考。
p691,2,3。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四
函数、方程和不等式都是人们刻画现实世界的重要数学模型。用函数的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使学生不仅能加深对方程(组)、不等式的理解,提高认识问题的水平,而且能从函数的角度将三者统一起来,感受数学的统一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完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后对一次函数和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究,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这对今后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数学思考:经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及相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学会用函数的观点去认识问题。
解决问题:能综合应用一次函数、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二、教法说明。
对于认知主体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较弱,为使学生更好地构建新的认知结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将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使其在生动活泼、民主开放、主动探索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一)感知身边数学。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用上网收费这一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并用问题启发学生去思、鼓励学生去探、激励学生去说,努力给学生造成心求通而未能得,口欲言而不能说的情势,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姿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来。
(二)享受探究乐趣。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设计意图]用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在数与形两个方面的关系,为探索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与直线交点坐标的关系作好铺垫。
2、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从而在头脑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地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究成果,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乘坐智慧快车。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规范解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将上网问题延伸为例题,并用问题:你家选择的上网收费方式好吗?再次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人翁的学习姿态。通过此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有效地理解本节课的难点,体会数形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应用。
(四)体验成功喜悦。
1、抢答题。
2、旅游问题。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用抢答题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在抢答中品味成功的快乐,提高思维的速度。在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节课难点的理解和应用,帮助学生不断完善新的认知结构。
(五)分享你我收获。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向学生提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
(六)开拓崭新天地。
1、数学日记。
2、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的能力,用数学日记给学生提供一种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方式,以体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并使学生尝试用数学的眼睛观察事物,体验数学的价值。作业由必做题和选做题组成,体现分层教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教学设计反思。
1、贯穿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突出一个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现一个价值数学建模的价值。
4、渗透一个意识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关系的探索。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探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填空:二元一次方程可以转化为________。
(3)是否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2、探究一次函数图像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此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3、列一元二次不等式。
解法1:设上网时间为分,若按方式a则收元;若按方式b则收元。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计算出交点坐标,结合图象,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得到当一个月内上网时间少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省钱;当上网时间等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b没有区别;当上网时间多于400分时,选择方式b省钱。
解法2:设上网时间为分,方式b与方式a两种计费的差额为元,得到一次函数:,即,然后画出函数的图象,计算出直线与轴的交点坐标,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答案。
注意:所画的函数图象都是射线。
4、习题。
(1)、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都在一次函数_____的图象上。
(2)、方程组的解是________,由此可知,一次函数与的图象必有一个交点,且交点坐标是________。
5、旅游问题。
古城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五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五节《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二课时,我将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将初中学段的数学知识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和”,每个领域在三个年级里都是螺旋上升的,由于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函数——研究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通过“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一节的学习,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了,通过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求知欲望更迫切了,同时本节也渗透了数形结合,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学习其他函数奠定了兴趣基础和能力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节内容针对的学习者是八年级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教学活动体验,乐意并能够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共享,为此确定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即从“形”的方面解决问题。
(二)情感与态度目标。
1,进一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事例,如“台风麦莎”对岛城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思考认知能力,激发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关心时事的意识。
3,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能力,更深层的体会数形结合,
难点是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史料。
本节课将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人的“兴趣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为关注目标,来体现教学方式中的“新意”。
教学中将采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里利用图形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评价方式体现多元化和人性化,关注思维,即解决问题的过程,淡化对知识的机械记忆,针对个人和小组进行及时的赞赏和肯定。
为使教学活动更有效,符合八年级上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教学媒体技术的支持,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一)教学准备:1,提前一天了解“麦莎”的有关内容。
(二)教学过程。
全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学习新知。2分钟。
2,议一议探索新知。8分钟。
3,练一练巩固新知。10分钟。
4,试一试开阔思路。5分钟。
5,读一读培养兴趣。7分钟。
6,练一练巩固新知。8分钟。
7,想一想感悟收获。4分钟。
8,布置作业。1分钟。
具体过程如下:(多媒体课件)。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六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理解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了解弧度的意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初步了解有向线段的概念,会利用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表示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终边相同的角的意义和任意角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一、问题.
1、角的概念是什么?角按旋转方向分为哪几类?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角分为哪几类?与终边相同的角怎么表示?
3、什么是弧度和弧度制?弧度和角度怎么换算?弧度和实数有什么样的关系?
4、弧度制下圆的弧长公式和扇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5、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在各象限的符号怎么确定?
6、你能在单位圆中画出正弦、余弦和正切线吗?
7、同角三角函数有哪些基本关系式?
二、练习.
1.给出下列命题:
(1)小于的角是锐角;
(2)若是第一象限的角,则必为第一象限的角;
(3)第三象限的角必大于第二象限的角;
(4)第二象限的角是钝角;
(5)相等的角必是终边相同的角;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
(6)角2与角的终边不可能相同;
2.设p点是角终边上一点,且满足则的值是。
4.若则角的终边在象限。
5.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与角的终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则角与角之间的关系是。
6.若是第三象限的角,则-,的终边落在何处?
例1.如图,分别是角的终边.
(1)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含边界)的所有角的集合;
(2)求终边落在阴影部分、且在上所有角的集合;
(3)求始边在om位置,终边在on位置的所有角的集合.
例2.
(1)已知角的终边在直线上,求的值;
(2)已知角的终边上有一点a,求的值。
例3.若,则在第象限.
1、若锐角的终边上一点的坐标为,则角的弧度数为.
2、若,又是第二,第三象限角,则的取值范围是.
3、一个半径为的扇形,如果它的周长等于弧所在半圆的弧长,那么该扇形的圆心角度数是弧度或角度,该扇形的面积是.
4、已知点p在第三象限,则角终边在第象限.
5、设角的终边过点p,则的值为.
6、已知角的终边上一点p且,求和的值.
1、经过3小时35分钟,分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是.时针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
2、若点p在第一象限,则在内的取值范围是.
3、若点p从(1,0)出发,沿单位圆逆时针方向运动弧长到达q点,则q点坐标为.
4、如果为小于360的正角,且角的7倍数的角的终边与这个角的终边重合,求角的值.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七
本章学习是在学生完成函数的第一阶段学习(初中)的基础上,进行第二阶段的函数学习。而对数函数作为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指数函数及对数的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对数函数"这节教材,是在没学习反函数的基础上研究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数函数作为常用数学模型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例有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参加生产和实际生活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依据新课标和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教育等方面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育教学目标:
(1)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归纳、数形结合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类比方法探索研究数学问题的素养;
(4)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5)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重点: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教学中只有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教材脉络分明,才能有利于学生联系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难点:底数a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影响;
关键: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的类比教学。
由指数函数的图象过渡到对数函数的图象,通过类比分析达到深刻地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是掌握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关键,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的思考紧紧围绕图象,数形结合,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能形成以图象为根本,以性质为主体的知识网络,同时在例题的讲解中,重视加强题组的设计和变形,使教学真正体现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特点,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3)体现"对比联系"、"数形结合"及"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
(4)投影仪演示法。
在整个过程中,应以学生看,学生想,学生议,学生练为主体,教师在学生仔细观察、类比、想象的基础上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加以引导点拨,与指数函数性质对照,归纳、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原有知识的回忆,自觉地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使新学知识更牢固,理解更深刻。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
(1)对照比较学习法:学习对数函数,处处与指数函数相对照。
(2)探究式学习法: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对数函数的定义。
(3)自主性学习法:通过实验画出函数图象、观察图象自得其性质。
(4)反馈练习法: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在认真分析教材、教法、学法的基础上,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景、提出问题。
在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个数y是分裂次数x的函数,因此,知道x的值(输入值是分裂次数)就能求出y的值(输出值为细胞的个数),这样就建立了一个细胞个数和分裂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问题一:这是一个怎样的函数模型类型呢?
设计意图:一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函数,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
(二)意义建构:
同样,在前面提到的放射性物质,经过的时间x年与物质剩余量y的关系式为,我们也可以把它改为对数式,,其中x年也可以看作物质剩余量y的函数,()可见这样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的。
设计意图:前面的问题情景的底数为2,而这个问题情景的底数为0、84,我认为这个情景并不是多余的,其实它暗示了对数函数的底数与指数函数的底数一样有两类。
但在习惯上,我们用x表示自变量,用y表示函数值。
问题一:你能把以上两个函数表示出来吗?
问题二:你能得到此类函数的一般式吗?(在此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问题三:在中,a有什么限制条件吗?请结合指数式给以解释。
问题四:你能根据指数函数的定义给出对数函数的定义吗?
问题五:与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六:与中的x,y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是什么?
问题:有了研究指数函数的经历,你觉得下面该学习什么内容了?
(提示学生进行类比学习)。
合作探究1;借助于计算器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两组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各组函数的图象,探求他们之间的关系。
合作探究2:当函数与的图象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这儿体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合作探究3:分析你所画的两组函数的图象,对照指数函数的性质,总结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
(学生讨论并交流各自的发现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归纳总结,并板书对数函数的性质)。
问题1:对数函数()是否具有奇偶性,为什么?
问题2:对数函数(),当时,x取何值,y0,x取何值,y,当呢?
问题3:对数式的值的符号与a,b的取值之间有何关系?请用一句简洁的话语叙述。
(三)课堂小结。
由学生小结(对数函数的概念,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比较大小的一般方法和步骤,求定义域应从几方面考虑等)。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八
本课的内容是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8章第3节第2课时,一次函数在许多方面与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着紧密联系,是本章中的重点。本章中关于一次函数的知识结构如图:
本节课安排在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概念之后。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画法和一次函数的性质。它既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拓展,又是今后继续学习"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的基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还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很好素材。作为一种数学模型,一次函数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直线y=kx+b与y=kx之间的位置关系;
2、会利用两个合适的点画出一次函数的图象;
能力目标。
2、通过一次函数的图象总结函数的性质,体验数形结合法的应用,培养推理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2、在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的活动中,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由一次函数的图象归纳得出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对性质的理解。
1、教学方法。
1、自学体验法——利用学生描点作图经历体验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一步归纳总结。
目的: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目的:通过图片和材料的展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知识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他们的感性认识引领到理性的思考。
2、学法指导。
1、应用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观察图象,分析材料。培养观察总结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观察:
展示学生作的函数图象(课本p41做一做),强调列表及图象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1.课前让两名学生将图像画到黑板上,以备上课时应用。
2、课上展示学生函数图像作业,既为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检查,又为本节课打下基础。
这样安排的目的:
1、学生经历画图象进而感悟它的形状及与正比例函数图象的异同,为后面的发现规律作了准备。
2、教师对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能更好地把握课堂。
(二)尝试探索、体验新知:
活动2、观察探索:
比较两个函数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步;根据你的观察结果回答问题。(书中原问题1、2、3)。
目的:这样在学生已经知道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的基础上,通过对应描点法来画出了图象,让学生通过操作体验感悟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变得直观形象,学生们非常容易地完成平移。
目的:这样通过启发学生视觉见到的两点,即与坐标轴的交点{(0,b),和(-b/k,0)两点};此交点的求法(学生易从填表中的数据发现),再反之引导学生抓住这两点画图象。就此题体验一次函数图象的两点确定;同时也教会了学生用两点法画一次函数图象。
活动3:知识再体验: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四个k值不同的一次函数图象,并观察分析。
目的:进一步巩固两点作图法,为探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活动4:展示"上下坡"材料,解决象限问题。(多媒体展示)。
目的:让学生触发漫画中"上下坡"的情景,引导思考k、b对图象的影响——设置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学生对这种直观的知识易接受,易理解,记忆深刻。从而突出了重点,攻破了难点。
活动5:师生互动(师生角色互换),提高拓展。(多媒体展出内容)。
目的:通过这种师生互动角色转换形式,不但能尽快烘起课堂气愤,而且复习了本课的重点内容,对一次函数的性质理解的更透彻。
(三)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得到什么启示和收获?谈谈你的感受。
目的:总结回顾学习内容,有助于学生养成整理知识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在刚刚理解了新知识的基础上,及时把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四)。作业布置。
加强"教、学"反思,进一步提高"教与学"效果,
做课本42页44页习题。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九
八年级数学“一课两讲”,课题为《正比例函数》。每次听这样的公开课,各上课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授课风格,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听完两节课收获如下: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函数的有关概念,和画函数图象后的内容。由学生已经熟识的简单问题列出函数式———得出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归纳画图象的方法———归纳图象的性质———性质的应用。整节课的内容刘俏敏老师和吴慧英老师都能清楚地在堂上呈现,符合教材内容的程序,而且在课件上或学案设计上都很有针对性地进行编排教学内容。我更加欣赏刘俏敏老师体现直线动态的环节,它更直接地让学习者明确函数y随自变量x的变化情况。
当然,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5分钟,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有不相同。刘老师设计的内容过渡相对较快,对比吴老师的教学方式就有些不同:吴老师会抓住本节的重心内容:多画图———正比例的性质———性质的应用。吴老师在这个环节里把画图的操作环节设计得更为充实,学生只有在真正自己画出的`图象中归纳性质,才能真正对正比例函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多媒体这一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学习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很有好处的。正如本节课在对此正比例函数的图象时,两位老师的课件均运用了超级画板教学,借助这样的动态的演示,学生头脑中会出现直线变动的规律景象。因为整个演示的过程学生看得清楚,所以教学效果较好。再有,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较好地根据课程的内容合理处理一些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习的兴趣度,例如吴慧英老师的课前引入,那一段轻松愉悦的音乐,就给本节课做了一个很好的开头,我们也看到全班同学的关注度是很集中的。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学习数学,虽然学生智力水平、经验背景和学习习惯存在差异,但我们作为教师每堂课都寄予学生满怀的希望,希望自己所传授的知识令学生接受,理解。所以老师们在备课时就应考虑到学生该如何去学本节课内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一节好的数学课,教师应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刘俏敏老师和吴慧英老师在本节课中均很实在地考虑到这个问题,并且较顺利合理地设计学生认知的过程,通过画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从而获知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学生正是通过亲手画图获得关于客体的表象,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
2、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想要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讨论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是最恰当的选择。如果教师希望帮助学生形成更独立的更有责任心的学习方式,小组讨论的策略也是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之一。在设计教学计划和组织课堂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数学;养成与别人合作与交流的习惯。我们看到两位老师均能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特别是吴老师,光明正大地进行小组学习竞比,这种更具课堂挑战胜的合作会令学生的状态处于兴奋和不甘落后的做法,真值得我们借鉴。
听完课后,我们会这样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与这样有心准备的公开课进行对比,的确有较大的差别。但是,我们要尽可能地组织教学,成为课堂与教学的决策者,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鼓励者和友谊的启发者。最后,我们应该向吴慧英老师学习,学习她那满怀激情的笑容,给学生的课堂带来勃勃的生机。这,也正是我们课堂的需求之一吧。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
"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象"是第十七章的重要内容。这一节课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一次函数概念的理解并学会通过函数的图象来求解一次函数,真正理会"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思想,并结合实际生活的例子,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发散性思维,为日后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教学做好准备,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图象。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图象的教学是初二的重要内容,这是建立在对函数概念的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必须使学生对于函数的基本概念有清醒的认识。
设计意图:旨在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知识目标:理解一次函数的性质及其图象,学会性质判断函数值大小,及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求函数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及与他人协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以及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现了知识来源于实践,而运用于生活,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让学生体验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而事物之间又总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设计意图:进行"多元"目标设计,重在贯彻新课标,体现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等教学方法,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和发挥的机会,让他们始终处于主动愉悦的学习状态,对探究新知具有新鲜感和满腔热情。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编故事,编题目,学生分组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学生随时对所学知识产生有意注意,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培养了学习能力。
设计意图: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学会知识,更要求学生会学知识。
本节课还将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辅之与投影图片等。
设计意图:多媒体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增加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在本节复习课讲授及终结阶段的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自我发现的能力,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话图象,思性质:理解并巩固一次函数性质及其图象;
让学生板演画一次函数图象y=x—2;
同桌互提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
小试身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知识,而且会学知识;
通过以上一次函数的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前面所画图象中,x取何值时,y0;
y取何值时,x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协作的能力,加深对一次函数性质的理解。
大显身手:利用一次函数的性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下图表示一辆汽车从出发到停止的行使过程中速度(v)随时间(t)变化的情况,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汽车从出发到停止,共行使了14分;
汽车保持匀速行使了8分;
出发后4分到12分之间,汽车处于停止状态;
汽车从减速行使到停止用了2分。
若把v改为s,你能叙述4—12小时的情况吗。
自己编一个故事,叙述这个图象所表达的意思,
v(米/分)。
50。
041214t(分)。
2,图中表示骑自行车和摩托车者沿相同路线有甲地到乙地行使过程的函数图象,两地间的距离是80千米,请你根据图象回答解决下列问题。(请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告诉给其他组同学解决,进行比赛,适时对发言学生进行表扬,以资鼓励)。
y摩托车。
80。
自行车。
40。
0348。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编故事,出题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愉悦,热烈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提问:1,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有那些体会和收获。
你能用所学的一次函数的性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那些数学思想方法。
(课堂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和体会,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做到了全班参与,理清了知识又强化了重点,更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必做题p473,5,9。
选做题p4710。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次布置,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力。增强教学应用意识,协作学习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又根据学生的基础不同,特安排必做题与选做题,更体现了应材施教这一举措,使全体学生都有所获。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一
在前一段我讲了30度、45度、60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它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在前一节刚讲过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求法。现把我对本节课的做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引入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1)含30、60度角的直角三角尺(2)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
1、让学生自主研习,独立探究。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他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2)sin30度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cos30度呢,tan30度呢?
2、让学生合作学习、生生互动。
(1)请同学们完成下表: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表格略)。
(3)同桌之间可互相检查一下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情况。
3、精讲细评,师生合作(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计算:sin30°+cos45°;sin260°+cos260°—tan45°。
(2)钟表上的钟摆长度为25cm,当钟摆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1c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延伸迁移,形成技能。
(1)计算:sin60°—tan45°;cos60°+tan60°;
(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
讲课后我让学生自主小结本节收获,并给他们提出困惑的时间和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学生整体来说收获不小,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会进行计算,只是对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记忆还有欠缺,课下还需时间加以巩固。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也很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学习数学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帮助,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二
函数f(x)与它的反函数f-1(x)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形关于直线y=x对称;函数存在反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是一一映射等。反函数性质:函数f(x)与它的反函数f-1(x)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形关于直线y=x对称;函数存在反函数的充要条件是,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是一一映射的。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三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能有这个展示的机会,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感到非常荣幸、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合我所教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1.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
3.通过现实化的实际问题背景,反映祖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完成、首先请看“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1)。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对刚学过的一次函数理解得还不够透彻,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并且他们对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不等式都很熟悉,因而缺乏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热情,或者只是机械地背记结论,所以我从本课引入部分,就力求能马上吸引住学生。通过对一道七年级课本中曾经解决过的问题的再认识,使学生在认知上形成冲突,从而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接着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的游戏,使学生对老师是怎么迅速判断出方程组解的情况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有了学习新知的强烈愿望、(插入录像2)。
1、进入新知的学习,我首先通过一段视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贯穿整节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始终在倍感新鲜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本课新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二是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下面请看第一部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3)。
2、下面请看学生如何“研究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插入录像4)。
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我设计了下面的例题、(插入录像5)。
下面请看第四个环节“解决问题,加深认识”的教学过程、(插入录像6)。
这就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其中难免有很多不足之处,真诚的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以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谢谢!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四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五节《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二课时,我将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新的课程标准将初中学段的数学知识分为四个领域,“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和”,每个领域在三个年级里都是螺旋上升的,由于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变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函数——研究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通过“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第一节的学习,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了,通过识图解决实际问题的求知欲望更迫切了,同时本节也渗透了数形结合,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以后学习其他函数奠定了兴趣基础和能力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本节内容针对的学习者是八年级上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初步教学活动体验,乐意并能够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共享,为此确定目标如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3,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即从“形”的方面解决问题。
(二)情感与态度目标。
1,进一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生活中的事例,如“台风麦莎”对岛城的影响,促进学生的思考认知能力,激发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团队协作意识和关心时事的意识。
3,丰富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图能力,更深层的体会数形结合,
难点是富有挑战性的数学史料。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本节课将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以人的“兴趣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为关注目标,来体现教学方式中的“新意”。
教学中将采用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里利用图形解决问题,培养创新精神。
评价方式体现多元化和人性化,关注思维,即解决问题的过程,淡化对知识的机械记忆,针对个人和小组进行及时的赞赏和肯定。
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为使教学活动更有效,符合八年级上学生的年龄特点,需要教学媒体技术的支持,丰富学生的认知资源,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1,提前一天了解“麦莎”的有关内容。
(二)教学过程。
全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学习新知。2分钟。
2,议一议探索新知。8分钟。
3,练一练巩固新知。10分钟。
4,试一试开阔思路。5分钟。
5,读一读培养兴趣。7分钟。
6,练一练巩固新知。8分钟。
7,想一想感悟收获。4分钟。
8,布置作业。1分钟。
具体过程如下:(多媒体课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函数的周期性说课稿篇十五
本节是《反比例函数》的小结与复习课。函数本身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而反比例函数又是基础函数。反比例函数是继一次函数学习之后又一类新的函数,它位居初中阶段三大函数中的第二,区别于一次函数,但又建立在一次函数之上,而又为以后更高层次函数的学习,函数、方程、不等式间的关系的处理奠定了基础。通过本节课对本章知识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能根据图象和解析式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用反比例函数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和整合的过程。
根据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在教学设计上,我设想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掌握反比例函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能力目标:(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图象与性质的知识点,通过相应知识点的配套练习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本章知识的理解与掌握。(2)能够根据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会画出它的图象,并根据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增减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变式探究,正确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进一步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创设教学情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反比例函数复习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获得问题解决后的乐趣,继续渗透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对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一个再知和整合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进一步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图像、性质并正确运用。教学难点是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我采用合作交流、集体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注意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同时在教学中,还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师生的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主要说明本章的内容由反比例函数的意义;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三大块组成。
1、复习反比例函数概念及其等价形式。并设计了相应的配套练习:判断反比例函数并指出其中的k值;结合物理知识写函数关系式,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考查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系数及自变量的指数的掌握情况。
2、复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并用来解决问题。也设计了相应的配套练习:根据k值确定反比例函数所在象限及其一支(x0)的增减性,根据函数关系式和给定自变量(函数值)求函数值(自变量的值);由图像性质和k值的关系确定m的取值范围;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根据函数增减性及所给函数图像上点的横坐标判断个点函数值的大小,难度较大,学生不易掌握。
3、综合运用:给出一次函数的图像y=ax+b与反比例函数y=相交的示意图及交点m(2,m)、n(—1,—4)两点。求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并根据图像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值大于一次函数的值的x的取值范围。此类题目在中考中常见。是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主要用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求解,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应用及合情推理能力。
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具体内容见课件。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1、在本课时的师生互动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使他们有成功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尽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地“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理论来自于实践,而理论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哲学思想。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即时训练——巩固新知。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把配套练习中的习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4、存在的问题:学生配合不够积极,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对中下学生关注的太少;教师说的多,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讨论交流;课堂教学内容稍多,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