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昭君出塞有感(专业15篇)
实践出真知,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怎样写出一篇有价值、有深度的总结?接下来是一些写作示例,希望能够启发大家的创作灵感。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一
2、说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根据教学大纲对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现状,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a、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b、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c、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3、说重点难点:
古诗教学的主旨是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品味语言的韵律美,在吟诵想象中感悟诗歌的意境美。教诗的最好方法便是诵读、想象、因此,我把“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读诗、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学重点。
这首诗虽篇幅短小,但意境深远,第一、二句的时间,空间跨度极大,而且采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理解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我把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为教学难点。
4、说教学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总给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古诗教学也是这样,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译诗意,因此,理解诗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发学生的想象。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帮助学生更本质、更内源、更切身地感知诗歌的意境。
(2)以诗解诗法:为了使课堂更充实,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我以《出塞》为例。这为生打开了边塞诗的大门,借其它边塞诗的名句丰富了学生的语感,知识与情感,并为理解本诗做了很好的铺垫与引申。这种借鉴对比也是一种理解诗意的捷径。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语文课也离不开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我选择了精美的古诗配画,再配以如泣如诉的琵琶曲,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联想。在有着诗情、画意、音韵的课堂中,学生的心智受到了启迪,情感受到了熏陶。
第一环节: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新课标明确指出,古诗教学要求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出塞”这个题目本身就含有丰富的意象,课一开始,我便在学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后,引导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句古诗描述自己想象的画面,从而感知边塞环境恶劣,战事的频繁。
第二环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古诗讲究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作为小学教材中的必读课文,更以其优美的节律与独特的意境著称,是小学生阅读、赏析的典范。因此,我教这首诗的第一步骤,便是引领学生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教给学生简单的*仄规律,在老师的范读、老师做手势学生读、学生读、这样有层次的读中,指导学生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先声夺人。
第三环节: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诗意转变为通过看注释,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读,大体把握诗意。古诗教学最忌一句一句地讲解诗意,可不讲诗意,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与情感?在解与不解之间,我找到了一个更好的途径——想象。
在本节课,我一共安排了不同类型的五次想象:读诗后谈脑海中的印象是一种再造想象;紧扣“人未还”谈想到的情景是一种联想想象;听音乐写亲人的话是一种创造想象。此外,在结尾的拓展读诗中,我还引导学生读古诗谈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声音想象,引导学生站在战士的角度揣度他们的心理活动,那便是一种角色想象了。这里的种种想象,既是对诗的整体性和生命性的一种小心翼翼的呵护,又是对诗的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第四环节: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二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渴望和*的情感。
1、板书“边塞”。师问,读了这个词,说说在你的印象中,边塞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2、教师小结。
3、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诗——出塞。
(一)一读,读准字音。
1、先请大家自由地读上2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古诗。注意正音。
4、全班齐读。
(二)二读,读出节奏。
1、再请大家自由地读2遍,要求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语速。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师指导读。
5、全班齐读。
(三)三读,读出感觉。
1、师配乐范读,生想象。
2、指名说。这首诗中的边塞带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师: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诗。
4、全班齐读课文。
(一)品“塞”之悲惨。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三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能深入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生活的热爱。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
能深入理解是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1.师生共同查找有关诗人、时代背景、其他描写战争诗的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诗文。
3.准备课件。
(一)相机导入,揭示课题。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四
我最感兴趣的是《晓舜禅位》,《晓舜禅位》是说晓70岁时,准备让位,有人说:“让给儿子吧!”晓答:“不行!他游手好闲,不能担当此位。”又有人说:“听说有个人,叫舜。”于是晓就去查看他,舜的爸爸是个瞎子,后妈又生了个儿子,叫象,晓见舜为人诚实,做过去很多事,就奖钱,奖得让父母弟更不开心,就设计杀他。一个夏天,草房房顶破了,舜一跳,下来了,第二次,叫他打水井,他的夫人觉得怪就挖了一条^v^,在快好时,父母弟一起往下填石头,他就从通道里出来了。
三年后尧死了,舜成了王。
舜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地善良,脑子灵活,就能实现伟大事业。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五
世界的历史文卷中,中华民族必定被其列于首位。只要对历史略知皮毛的人都会知道,*拥有着长达五千年历史文化,二十余个朝代。他们所代表的都是^v^的形象、尊严与威严!各朝各代的文化教育,各国各军的你征我伐,都成为了人们眼中的主要旋律。可以说在所有人的眼中都只有传奇战事、诸侯形式与琴棋书画、兵书诗词,其余的东西完全被忽视与人们的视野之外。而更重要是人们因此对问题思考的多样性、深度也都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使自己的生活、处事都面临着不尽的麻烦。
当我重展书卷,再次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之时,我顿时恍然大悟,“*的历史所有的不仅仅只有军、政、文、词,更有各大战事共同的战略重点——策划。”
当炎黄两帝分立两邦之时起,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战争”。不论是为了实现民族统一、全国统一,还是为了一雪丧权辱国之耻,甚至是老百姓推翻腐败*,无不使用这种血肉横飞、残忍无情的行为。可以说,从夏朝建立以来,战争已成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侵略扩张、解决问题的一种必要方式。但最重要的,却不是战争的胜负成败,而是战前的策划与过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群雄争霸。战争年代就此来临,大国吞小国,小国寻谋士,谋士拜大国。这已经成为了春秋战国千古不变的定律。在这个国际性食物链中,最弱小的一环——谋士,却是最关键的一节。
不论是傲慢强大的秦、晋、楚、宋、齐,还是后起之秀的魏、韩、赵、燕。都因谋臣为其效力,而日渐壮大。越国大夫范蠡。当越王勾践要先发制吴时,范蠡竭力劝阻。可勾践不听,才招致大败。而勾践被吴王围困之时,范蠡定计使勾践得救,并同勾践卧薪尝胆,深谋二十余载,最终灭吴,越王才得以称霸。后又有兵家孙膑向田忌献赛马之策,与国王和诸公子赌以千金。结果三战两胜。由此而得重用,率齐军威慑天下。随后还有西汉的曲逆侯陈*,曾经是策士,“起为策士,辅成帝国”。三国时期的一代圣贤——卧龙诸葛亮,与刘备共商天下大事,定以三分天下之良策。后来的“空城计”、“七擒六纵”、“智夺瓦口隘”、“智取定军山”等,都是策划高手的杰作。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如同郭隗也是一个策士,他引用千金市骨这个典故,为燕王献计“厚币而招贤”。燕王依其言,在易水之旁,筑起高台,积黄金于台上,以奉四方贤士,号为“招贤台”。后人因此用“千金市骨”来比喻求才若渴。秦攻赵,赵派*原军从门下选二十随从赴楚求援,但选来选去差一人,此时有一个叫毛遂之人以囊锥为喻,说如让自己处于囊中,早已脱颖而出,等不到今天。果然,在楚国谈判时,毛遂威言而加,才华毕露,“致楚王立定合从之约”。还有一位最年轻的策士,“十二拜上卿”的甘罗,小小年纪出使赵国,赵王嘲笑他,他则说:“秦王用人,各因其任。年长者任以大事,年幼者任以小事,臣年最幼,故为使于赵耳。”
至今为止,各种谋士以各种方式把自己的名字载入史册。古人因此而云:“术谋之人,以思谟为度,故能成策略之齐。”
当我合书而思时,仿佛感受到了一种恐怖的力量。中华历史拥有的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面或者是几面,而是多样性的。很多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没有去关注过,因而也很少获得更大的收益。事实上,人们很少注意到*历史的各个方面。这致使我们对过去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难以扩大、深入。而不光是历史,就连我们现在生活的各方各面,我们也未能看透,更导致了许多机会从我们的眼前溜过。因而,对于过去与现在乃至将来,我们所该考虑的事情与问题,不能仅仅是单一的一面,而必须是多样性的,要有更深入、广阔的见解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六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最令我难以忘怀的,要数《屈原行吟沉江》的.故事了。
这篇讲战国末期,强盛的楚国逐渐走向了衰弱。此时,楚王不但不奋发图强,反而听信奸臣谗言,将励精图治的屈原给革职流放了。经过一系列无效的抗争之后,屈原带着对祖国未来的无限惋惜含泪投江自杀。
读完之后,有一句话总在我的脑海里翻来覆去,那就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故事中,众人都认为只有投降于秦国才能保命,而屈原却认为不但不能投降,而且还要与楚国决一死战。他认为如果投降,受害的将是楚国的百姓。在奸臣们的一致反对下,糊涂的皇帝将屈原流放到江南,并最终导致其投江自杀。曾经,有很多人认为屈原好傻,认为他死得不值,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只要是正确的,就算大家都反对,也要坚持!
三年级学完了射线和直线时,老师问我们:“射线和直线那个更长?认为直线长的起立。”
“刷刷刷……”我们班99%的人都起立了。可当问到“认为两条一样长的起立时”,我站了起来。“怎么同学们有的用书捂着脸笑,有的更大胆——拍着桌子笑呢?!”我吃了一惊,环视一周:“怎么只有我一个人?莫非是我的错了?”刹那时,我的脸便烧了起来。“不对呀,它们都可以无限延长,肯定是一样长了……”想到这里,我又坚定了信心,脸不红了,腰也挺直了。在大家奇异的眼神下,老师替我解了围:“既然都可以无限延长,怎么会有长短之分呢?”我顿时松了口气,庆幸自己坚持了正确的观点。转头一看,居然发现其他人的脸不知在什么时候也悄悄红了起来。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它不是特立独行,也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脱群离众,而是对理想的追求,对信念的坚持!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七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重点:了解诗歌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的感情。
教法:讲解、指导、示范。
学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边读边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1、读诗题:
——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关塞、边塞)。
——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反映边塞生活和战事诗)。
2、简单介绍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4、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师补充):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战争、征人……(战争场面惨烈)。
(补充)。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的憧憬。
——对朝庭的失望。
战事连绵不断,与朝庭无名将贤才有关,恨报国之志不能如愿。
指导读出内心的那份失望和无奈。
10、整体再读全诗,体会诗之意境。
本节课教学设计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差异,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意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使学习内容生活化,课堂学习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三性两化”――自主性、互动性、创造性,动态化、生活化。
本课时对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较多,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对这些古诗较为陌生,以后应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尽管一再体会诗句内涵,但离有感情朗读还有一定的差距。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八
诗已经讲读到差不多了,还剩下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这就像是例行公事,他们实在不能体会到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就直接告诉他们算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思想情感,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说说为什么?试试看。未曾想到,却出现了下面的对话:
生甲:我喜欢“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我想到的是:虽然边关和明月依旧,战事不断,戊戌边关的人没有归来,让家人期盼。可是,戊戌边关的人没有回来是为什么呢?他们也许已经战死了,也许他们还活着,但却没想过要回到家乡来,他们是在为保卫国家而牺牲的,他们是无名的英雄!我为他们骄傲!
生丙:我喜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他表达了作都对李广将军的赞美,希望能有良将代为戊戌边关,让国内人民安居乐业的心情。可有一点我认为不同: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不是个人的功劳,而应该是全体战士努力的结果,即使有好的将军,没有战士们誓死卫国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精神,这场战争也会失败的!
一时间,教室里七嘴八舌,好不热烈!
是啊,学生的理解也许和教材本身既定的目标有所区别,但从学生的谈话中却可以体会得出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从更多的电视剧或一些书籍上了解了更多的知识,作为生活在和*年代的小学生来说,他们能对国家的安定团结有这样的认识,已经让我们心满意足,倍感欣慰了。
这些,就是我在这堂课上的意外收获。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九
在广袤的沙漠里,灼热的光线烘烤着这里,一块石碑屹立在一旁,这就是戈壁滩。
古人有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这块地区其实也有人踏足过,她就是曾经的和亲公主——王昭君。
汉武帝之后,匈奴日愈猖獗,屡次侵犯边境。汉朝求和,匈奴要求一位公主远嫁。用一个女子换取国家休养生息的时间,让几十万战士免于在战场上抛头颅,撒热血,何乐而不为呢?只可惜远嫁的公主,此去经年,命运多舛。假若再次开战,首当其冲就是公主受害。谁又愿意让公主下嫁呢?于是便封了一个宫女为公主,嫁与匈奴便了。王昭君的自告奋勇解决了这一问题。
远嫁匈奴,她又何尝不知道这背后的凶险与不易。在这之前,她完全可以等出宫后寻个如意郎君或是成为汉帝的妃子而光宗耀祖。她深明大义,自愿为国家奉献一己之躯。身为一个女子,这份勇气与胆识是我们万万达不到的。从此,自己的命运便犹如蓬草随乱红飞花去,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她站在戈壁滩上,弹奏着幽怨的琵琶声。纵使长歌潇洒也无法掩盖她对故乡的眷恋。边塞的凛冬,风吹刺骨。纵使嫁与山河千乘万骑却追忆曾经。她身披彩衣,见繁华如许。大风吹起她的披帛,向远处飞去。若干年后,她可能寒霜禁锢,身依日月。终于能魂归故里,那一方青冢最知她痴恋。
谁又能说红颜只知香闺哀怨呢?红烛为刻画她们的身影而燃尽自己的身躯。有这一番荣耀岁月也不枉这人间。听,那琵琶音似乎还未央;看,那曼妙身姿几乎还未离。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十
感谢上天赐予你沉鱼落雁般的容颜,自古都说,红颜多祸水。你却用你的青丝换来了大汉百年基业。马车缓缓前行,此刻的你抱着你心爱的琵琶,这里有你太多太多的过去和无法泯灭的欢乐。红砖绿瓦和那纸醉金迷的生活伴随着车辙的印迹渐行渐远。你告别了那整日勾心斗角的宫廷,自此一脸白皙的肌肤朝向大漠,纵然那黄沙吹得你枯黄,纵然这里没有一丝生机。当夜幕落下,思乡和孤寂的思绪像死一样纠缠着你。因为你天生那不羁的性格卑鄙的毛延寿不知道在画卷上是如何勾勒出你的容貌,将你带到无尽的大漠。可是就算是这样,你却用你柔弱的肩膀承担下了匈奴和大汉的百年之好。
干裂的黄风吹开了古道的大门,夕阳的光辉透过缝隙映照在你的脸上。天边晚霞正映照的一片火红,长安的风已经消逝。不远处传来牧羊人的欢叫。你笑了,你的笑是多么的快乐,多麽的幸福。因为它带着草原对于你的呼唤。整天独自的对镜红妆,孤枕入眠都已被黄沙掩盖。辽阔的草原任你驰骋,淳厚的民风一样可以给你慰藉,膝下儿女也会带来天伦之乐。
现在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自你以后会有那么多人称赞你,也通晓了为什么会有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句话。马蹄扬起了尘沙,折射出了皎洁的月光,折射出了一个宁静而又美好的未来。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十一
"生长明妃尚有村",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这个地方,正是我今天的去向。
就着春节初晴的日子,我随爸爸妈妈沿着如同丝带般蜿蜒向前的最美水上公路,来到了伫立在大美兴山、香溪河畔的那位两千多年前为国远嫁的美丽女子的故里———昭君村,去探寻属于她的历史记忆。
远眺,这是一个座落在青山怀抱里、特别宁静的村落,长长的香溪河将它与世间隔离开来。掩印在树木中的精致农舍,错落有致,古色古香,在碧波荡漾的香溪河的映衬下,仿佛人间仙境一般。
半山腰,有一处石碑,上书"浣纱处",看着那有力的大字,我似乎明白了这条河为什么叫"香溪"了。
步入村寨,古朴的望月楼、别致的昭君宅、喷涌不止的娘娘泉……逐一映入眼帘。每一处遗迹的背后,都有一个关于昭君的美好传说,历经两千年的沧桑,它们与修建一新的昭君广场、民俗博物馆、吉祥电梯、还有汉白玉雕像,相互辉映,洋溢出浓浓的“和美、和谐、和睦"的昭君文化气息。
直到最后,参观完"千秋昭君"展览,我对昭君的完美品格、千秋功业,又有了全新的认识。正是当年,她舍自己为大家,出塞和亲,才换来了国家的安宁民族的团结。她是美好的化身,她是和平的使者,更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昭君村里探昭君,昭君美德永流传!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十二
我妈姓阮,名昭君。大家都知道,昭君可是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我妈长相虽然不及王昭君,但她在我心中是最美的!我妈眼睛大大的,双眼皮,还长着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她身上有一股独特的味道,说香不香,说臭也不臭,但这种味道能让我在人堆里一下子就找到她, 对,这就是妈妈的味道!
我妈的嘴品过四方美食,也斗过----我爸。
她和我爸斗起嘴来可谓针尖对麦芒啊!
记得有一回,我妈买错了股票,她买的那只股,股票大跌。回家之后,她料定我爸肯定要唠叨她亏了钱,所以她准备和我爸来场“口舌大战”。
他们俩摩拳擦掌,我都已经闻到火药味了,想必这场“大战”一定热火朝天,真让人拭目以待!
“看见没,如果你不买这支股,买我介绍给你的股,算算看我们应该赚了多少钱呀!”爸爸忍不住给这场“大战”拉开了序幕。
“哼,你还好意思说,你以为骂骂,吵吵,就能回到之前了,世上没有后悔药,如果有,我早吃了!”妈妈也怒了,双手一叉腰,反驳道。
他们俩你一言我一语,像机关枪扫射似的停不下来,根本没有时间让我插嘴。我妈还把之前我爸指导失败的案例拿出来分析,又把她几次成功投资的案例向我爸说明。几轮下来,最后,果然还是我爸以失败告终,连声向我妈道歉。我妈得意扬扬,向我骄傲地点了点头!
我妈呀,最有特色的就是那张能说会道的嘴,如果你遇见她,和她来场“口舌大战”,你一定会输的,而且会输得心服口服哦!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十三
一曲昭君出塞,把我的思绪带到了历史遥远的西汉王朝,伴随着凄凉的曲调,一幅明月、宫殿、宫女的清晰画面,在脑海中渐渐形成。
在明月高悬、森严壁垒的深宫里,一位绝代佳人,独自一人正在默默的整理着行装、整理着思绪,她要远嫁他乡,离开这久居的深宫,离开未曾见过面的皇帝,离开久别的亲人,离开养育她的故乡。她要以柔弱之躯,肩负起一个王朝的期盼,踏上匈汉和亲之路。
清冷的月光,洒满了整个皇宫,透过窗棂也落在这位佳人身上。此时她的身边没有一位亲人,心情与这月光一样清冷,没有了眼泪没有了悲伤,多年的孤寂已把所有的悲伤,都深深的尘封在心灵深处。
此刻她在想,在明天的送亲仪式上,能否见到日思夜想的双亲,他们是否已双鬓斑白、生活可好、能否见到小弟,进宫的时候他还在姐姐怀里撒娇、现在应是英俊的儿郎、能否见到儿时一起浣衣的姐妹,她们的容颜是否改变。至于皇帝啊,她已不在想象,他是离得最近也是最远的一个人,她的内心犹如月光下的大海汹涌澎湃。
月光缓缓在窗棂移动,她的思绪也在悠悠远行,侍女们的走动声声打断了月光、也打断了思绪,该梳妆启程了。送亲的场面如此浩大,远远超出了她的想象,满朝文武如众星捧月般,把她拥向了前台,第一次见到了曾经朝思暮想的皇帝。
她的容颜是那样平静如水,没有言语、没有喜悦、深深的一个宫廷礼仪,算是与皇帝做最后的道别。皇帝被震惊了,两眼直视这位风华绝代的美女,面部表情僵硬无比,他是在愤怒皇宫里的黑暗,还是在怨恨自己的无能,不得而知。欢快的鼓乐之声,并没有因为他的表情而停止,送亲的仪式继续进行,这毕竟是一场全天下都知晓的政治游戏。
在送亲的仪式上,她没有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和儿时的伙伴,在宫女们的簇拥之下,缓缓的走上了迎亲大轿,这一刻啊,她的泪珠犹如断了线的珍珠,飘洒向地面。
她知道这是一次没有归期的远行,这是一次生与死的离别。一向清朗的天空,忽然飘来了朵朵白云,它们或许是为昭君送行,或许是来传达亲人的祈盼、一向躁动不安的云雀,也静静的伫立枝头,它们或许被她的美貌惊呆,或许为这么隆重的场面所震撼,就连鼓乐手们,也放缓了音乐的节奏,把一首欢快的送行曲,演变成了忧伤的旋律。
送行的人们啊,没有了来时的兴奋,或掩面,或凝重,他们是在为远行的女儿担心,还是不忍她的离去,静谧的场面令人窒息。迎亲的队伍,缓缓在长安街上前行,随着送亲鼓乐的远去,走出了长安,走向了大漠。
茫茫的草原上,月亮在云朵中匆匆的穿行,它好像在急切的寻找什么,在一座大帐前,在一堆篝火旁,停住了脚步。看清楚了,那是昭君的露营大帐,熊熊篝火映红了洁白大帐,也映红了篝火旁每个人的脸庞。
已换上匈奴服装的昭君,还是那样光彩照人,俊秀的脸庞在篝火的映衬下,多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刚毅。是啊,她现在已是匈奴的阏氏,她要母仪天下,她要撑起匈汉和睦共存的使命。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十四
我怀着悲伤的心情,望着越来越远的长安宫,心里不禁发出一声感叹!
当年,我离别了我美丽的家乡,千里迢迢,终于来到了长安,又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宫中。可当我来到宫中一间普通窄小的房中,渐渐地感觉到如同囚禁般的滋味,整日不能自由进出,并且,由于我出身于贫苦人家,后宫上下、前朝文武根本没有把我当成人物来看,更别提面圣。这时的我,感觉到的是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眼泪,一滴一滴地流了下来。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有宫女传来了消息,说皇帝要派人来画后宫众人的画像,许多人纷纷拿出了她们身上所有的银钱,明里暗里去送给毛延寿,希望他把自己画的美一点。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看那毛延寿高傲而又带着点邪恶的笑容时,只觉一阵心凉,我知道,就算我将我画得再丑,我还是我!
眼看着一个个塞钱的人赢得了机会,我的心揪得生疼,什么样的世道啊!却又猛然在某一天,通知我当皇帝下决心派我去沙漠和亲,我彻底绝望了,瘫坐在地上,几日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想,那时的我必定脸色苍白。
终于,还是到了离别皇宫、离开故国的日子,外面喜气洋洋,欢天喜地,我失望地往外走着,竭力不让眼泪掉下来。也许,对我来说,这会是一个新的开始。
缓缓迈入大店,文武百官却在看到我的瞬间屏住了呼吸,一侧的毛延寿大惊失色,而皇帝更是脸色苍白,目瞪口呆。哼,这一切又与我什么相干!
泪洒罗衫……
读昭君出塞有感篇十五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两千年前的一个夜晚,星光灿烂,月色阑珊。宫廷中,一名女子手抚琵琶,低声吟唱。明天,宫内将有一人,远嫁塞外,大半生的孤寂、寒冷让大家望而却步。一缕轻愁,悄然入心。贝齿轻咬丹唇良久,然后松开,似是下定决心。第二天,女子穿上一身碧绿长衫,踏上远去长路。绿衫迎朔气,泪水迷双眼dd从此,“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亲人天隔一方,故乡只在梦中……她,王昭君,四大美女中的王昭君,和亲匈奴的王昭君。
昭君远嫁,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诠释了“爱国”的内涵。“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为了故国的安宁、人民的安康,尽管有怨有恨,但昭君将怨和恨深埋曲中,深藏心底,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整个国家的命运;用自己的美丽和智慧,推动干戈化玉帛,安宁归故土;用携刻于史书的历史背影,震撼着华夏儿女的灵魂。
在古往今来的历史长河中,昭君的生命是短暂的,但正是昭君一样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轰轰烈烈的爱国篇章。爱国是什么?“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曹子建用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为国赴险的勇士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用虎门销烟的历史壮举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用一身正气与生命碰撞,书写下悲壮的爱国答案……昭君不孤独,华夏辉煌的文明史中,有无数“捐躯赴国难”的志同道合者与她同行。
岁月如梭,历史的巨轮开到了二十一世纪,和平成为世界主流,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战争似乎远我们而去,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还需要像昭君一样爱国吗?需要!当前,无论是经济上的下行风险、军事上的洞朗对峙、网络上的反动言论都表明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还有坎坷,需要爱国志士像昭君一样永远胸怀祖国,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中学生,也有责任爱祖国!我不求像英雄一样生活轰轰烈烈,但求珍惜时间认真学习;不求必上战场为国捐躯,但求立足岗位为国多做奉献。
“消息深宫独晚闻,挺身而出见超群。”“塞南枉有兵千万,未抵琵琶一曲工。”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远赴异域;为塞北漠南息兵休战手挥琵琶,独往匈奴。《昭君出塞》再次让我湿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