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精选18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编写的一种教学活动指南,它可以系统地规划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教案中的教学活动要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教案的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一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语调和感情。
2、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二、预习检查。
1.诵读法,首先音读,读准字音;然后意读,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2.记忆法,熟记关于屈原的基本文学常识。二、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屈原生平。
2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创作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哥白尼、莎士比亚、但丁、屈原)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了解“楚辞”
3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个,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
4.正音。
苗裔孟陬庚寅揽揆肇锡扈芷汩搴骐骥申椒昌被惮踵荃謇羌。
三、诵读感知,解字译句:
(一)学生“音读”。
1、对照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利用工具书查对,注意古今读音不同的字,注意近音字不要混淆,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2、课文诵读。(1)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3、指名学生朗读,点评。4、全班齐读课文。
(二)学生“意读”。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诗歌1-6节内容,注意实词的解释。
四、字词探究、巩固提升。
1、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来吾道夫先路也指九天以为正兮。
2、请解释下列文句中画线的词语。
(1)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2)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3)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4)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5)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的`相关作业。
一、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2、了解结构思路。
二、复习巩固。
抽生翻译课文。
三、字词解释,翻译句子。
学生自学、完成下列任务:学生继续看注释理解全诗内容。
1、学习1、2节。(1)翻译下列句子。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肇锡余以嘉名(特殊句式)(2)概括诗歌内容:2.学习3-6节(1)翻译下列句子。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恐年岁之不吾与(特殊句式)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2)概括诗歌内容:3.学习7-12节(1)翻译下列句子。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2)概括诗歌内容:
四、探究练习。
2、红色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b.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c.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d.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五、知识拓展。写屈原的对联欣赏: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二
《离骚》,叙写了诗人自己的某些生平经历,从而说它带有自叙传的性质,但它又具有大量的超现实的描写,在自我形象中渗入了浓重的神话因素。以下是《离骚》课文节选教案,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2、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3、学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4、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和重读。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理想。
3、背诵。
1.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解说;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应以朗读为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
2.媒体设计:放录音或配音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1.导语设计。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新时代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节选,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2.解题。
《离骚》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它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伟大的长篇抒情诗。"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从中节选出来的。
3.研习课文。
1)读课文。放录音,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对照课文注解弄清文章内容,并进一步强化生难字。
3)学生就疑难字、词、句提问。
4)课堂训练。
a.区别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之帝高阳之苗裔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惟草木之零落兮。
以又重之以修能。
路幽昧以险隘。
忽奔走以先后兮。
b.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4.作业:熟读课文。
一、知识目标:
1.准确理解《离骚》的内容。
2.了解什么是骚体诗。
3.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二、教学目标:
1.用赋比兴的方法分析《离骚》。
2.根据《离骚》中的内容分析屈原的形象性格。
三、教学重难点:。
1.字词的疏通和理解;。
2.香花香草作比的写作方法;。
3.骚体诗的特殊句式。
四、教学过程:
1.集体读《离骚》,校正读音和停顿错误(5分钟)。
2.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结合下面注释,讨论如何翻译本文,并将翻译过程中的疑问记下来(15分钟)。
3.请一组同学起来翻译,其他同学找错误。
4.教师翻译难点部分。
5.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分析骚体诗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
1)与以前的《诗经》进行比较。
2)与后世的其他诗歌比较。
6.教师总结骚体诗的特点:
1)字句较多,每句字数六言、七言、八言等都有。
2)句中有楚声“兮”字。
7.以组为单位分析赋比兴在《离骚》中的应用,组内代表发言。
8.以组为单位分析分析屈原的形象,组内代表发言。
9.布置作业:
1)总结“以”的用法。
2)翻译课文在作业本上。
3)写对于屈原一生的评价(注意,不要离开屈原本身的社会背景及生活经历盲目评价)。
5)预习《孔雀东南飞》,通过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段。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三
又要讲《离骚》了,我内心又开始烦恼起来。
说实在的,一是我不太喜欢屈原,对他的作品我也缺少兴趣,如果不是做了语文教师的话,在大学里读过的《离骚》可能在脑子里就剩下只言片语了。二是《离骚》虽然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但是年代遥远,文句深奥,学生很少有阅读兴趣,教授《离骚》,课堂气氛通常是沉闷的,教学效果常常是难以想象的。
但今年年级组里有两个年轻教师,对教《离骚》也很犯难,她们很认真地向我这个老教师请教,并提出要听听我的课,我自然不能拒绝,为了给两个年轻人一个所谓的示范,我认真研究起了教材,我反复去阅读离骚,读来读去,竟然对屈原产生了几分好感,对《离骚》也多了几分认识。
其实,《离骚》之所以难教关键在于它的阅读障碍较多,如果穷究字词意思,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字词以及琐碎的语法上,那么很容易上成语法课或字词解释课,而且如果对诗句句句翻译的话,翻译的不当反而会使诗歌的魅力受到影响。
因此我决定还是从诵读入手,体会诗歌作品的美。课前我先要求学生自读两遍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课堂上我首先做了示范朗读,让学生再一次确定读音。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骚体诗一般是由二字节奏和三字节奏组合,有的诗句是两个节拍,有的是三个节拍,上下句之间往往用“兮”字,读起来参差错落而又不乏韵律感,虽然文句难懂,通过诵读也能体会到那种不一样的美。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以这些句子为突破口,进而理解离骚的情感。
一节课下来,没想到很多同学已经背会了作者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语句,第二天的早读,我让学生背诵《离骚》,没想到早读结束时,三分之二的学生能背诵下来。
看起来我们做老师的对一些难点不要有畏难情绪,如果我们想办法把难点分散,集中抓重点,并使用的有效地教学策略,那么难点也就不能称其为难点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四
执教:刘建松。
时间:9月15日上午第三节。
记录:方玉君。
受高二年段各位语文美美的郑重委托,要求小刘为她们现场献艺,表演节目为屈原的《离骚》,小刘明了这是一件具有光荣挑战性的任务,虽是愉快的答应,但又有点后怕,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好有一个下午准备,心中没底。此课有明显作秀成分,望谅小子之无知。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预习小刘是亲自督促,幸好学生手头有翻译资料,可以解决字面意思。记录由方玉君美女完成,再次向小方老师表示感谢。
师(大声):我们高二(9)班是理科还是文科?
生(集体):理科--。
师:哦,理科,理科班。老师发现帅哥特别多,(生笑)(指着一位男生),这就是典型的帅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漂亮的男生。(小刘一般借班上课,一开始总温柔一枪,笼络感情,达到为我所用)。
生(部分):酷,帅呆了。
生(部分):风流倜傥,风度翩翩。
师:我们来看古人怎样形容帅哥的(出示投影掷果潘安。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晋书》)。朗读一遍。
生(集体):屈原。
生(1):他是一个爱国诗人。
生(2):最后投江而死。
师:楚国原先也是个超级强国,但当屈原登场时,综合国力就明显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屈原终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罗江,忧郁愤怒出诗人啊,下面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很有感情的朗读《离骚》)。
生(3):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
生(4):句中可以停顿,还表示感伤。
师:给大家看一首真正男人创作的诗歌(出示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生大声朗读)。
生(5):豪迈。忠臣。
生(6):忧国忧民。
师:老师给同学们看三张图片,你认为哪张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师依次出示三张图片,一是课文插图,第二张是打扮得很妖艳的屈子,第三张是明人画的屈子行吟图,学生相当兴奋,气氛活跃)。
生(7):我喜欢的是第一张,书本上有,白衣飘飘,有神采。
生(8):我喜欢第三张,形体憔悴,先天下之忧而忧。
师: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张?
生(集体):第二张。
师:说一说理由?
生(8):打扮的妖里妖气的,不象个男人。
生(9):有点变态。(生笑)。
师:我把变态换个词语叫--。
生(部分):自恋。
师:一些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恋倾向,太喜欢自己了,说一说屈原自恋自己什么?用《离骚》中的事实来说话。
师:是讲屈原和楚王的关系,本是同根生,--。
生(集体):相煎何太急,
师:现在楚国已日薄西山,天下兴亡,连匹夫有责,更何况我屈原呢?还有吗?
生(10):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说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生(11):对自己的名字也自恋,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生(12):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生(13):安度晚年,早上提鸟笼逛逛。
师:还有打打太极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将,(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13):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说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边挖树根。
师:这大概是他的爱好吧,为什么这样做?
生(13):锻炼自己吧。
生(1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生(15):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
师:先王是谁?
生(15):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16):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生(17):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
师:是小人不容。
生(18):荃不察,就是君王不明察秋毫,
生(19):这些都是客观原因--。
师:哦,你说还有主观原因。
生(部分):用比喻。
生(20):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怀王。
生(22):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23):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25):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前六节的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19)。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小刘动感情的朗诵,虽然普通话太普通,但学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朗诵全诗)。
附板书。
自恋高贵血统祥瑞出生。
美好名字高尚品德。
坚持修养提升自己。
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忧国理想弃秽改度。
追摹先王。
冲突。
现实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
作者邮箱:liuliu2080@。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五
通读课文,了解贝多芬的生活历程,感知贝多芬为歌颂欢乐、追求博爱而毕生不懈的执着追求的伟大情怀、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和音乐创作方面非凡的.才华,逐步走近大师的内心世界。
课前学习。
阅读《贝多芬传》,了解贝多芬的生平,欣赏其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导入:阅读课文,根据内容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3.布置任务:结合课文说一说贝多芬创作《第九交响曲》的历程。学习小组交流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小组推荐交流,小组互评。
二、精读课文内容。
1.导入:组织学习阅读课文,划出表现贝多芬对欢乐的讴歌、展现贝多芬非凡的毅力和超人的才华、歌颂贝多芬高尚的道德的精彩语句。阅读勾画。
2.组织交流评价。
3.布置任务,通过精彩语句说说表达了作者对贝多芬怎样的一种情感?学习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师生交流评价。
4.学习评价:请用一句评价性的语言概括贝多芬的创作过程和生活经历。思考,畅所欲言。
三、语文活动:欣赏贝多芬的作品。
欣赏贝多芬的《英雄》、《命运》。
课后学习。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六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背诵《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指国风与离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理解离骚含义:离别的忧愁,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力量。了解屈原多少?爱国诗人。读懂诗歌多少?看到“兮”字最多。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2)。
二、文学常识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3)。
2.杰出的政治家(ppt4-5),伟大的诗人屈原(ppt6-7)(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坚决主张联齐抗秦,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3.解题: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ppt7-8)。
三、预习检测1.诵读指导(ppt9)。
3.分析诗歌(ppt24)。
5.精华鉴赏(ppt25):
象征手法的运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君王与我有约在先,后来反悔变心有了别的打算。我已不把离别当作难事,只是为国君的多次变卦而悲伤。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34)。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35)。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36)。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ppt37)。
1.背诵这首诗。
2.以《离骚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3.完成《优化设计》。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七
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运用的效果。
了解《离骚》语言风格特点,理解文章节选部分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鉴赏《离骚》中的诗句,学习屈原忧国忧民、追求美政的高尚品德。
鉴赏诗歌的比兴手法。
难点。
引导学生掌握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特征,体会诗歌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引导学生鉴赏的《屈子行吟图》。
使屈原显出庄重、傲岸的神态和气宇轩昂的样子。)。
陈洪绶带着自己对屈原的了解,用一支画笔绘出了文化名人屈原的外形内神,究竟是否属实呢?最有发言权的当然还是屈原自己,下面我们就借屈原的代表作《离骚》走进屈原内心。
二、解题。
明确:“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则是楚辞中的《离骚》。这两部作品风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而且,并称的两个“第一”,始终在我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也是“楚辞体”(骚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骚体诗”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们就细致去感知其魅力。
三、诵读——初感诗韵。
请学生表演朗诵,体会这首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1.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2.每句二至四个节拍。
诗句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中又富于变化的特点,读来节奏谐和,音调抑扬,具有一种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3.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地道的楚地方言。
小结:
骚体特征: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四、听读——品味诗境。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离骚”解释:
离忧也。离,犹罹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遭遇忧愁,陷入困境。
离,犹畔也,别也。骚,忧愁也。离骚者,乃言离别之愁也。
离骚,为叠韵连绵词,犹言牢骚。离骚者,牢骚之词也。
2.由此可以看出《离骚》是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屈原遭遇了怎样的忧愁呢?
请学生简介屈原: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小结: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然而他政治上的失败却造就了文学上的成功,他将个人的忧愤注于作品之中,绽放独具的魅力。
五、研读——品味诗文。
1.作者如何抒发情感?
v个人身世。
出生高贵,降生祥瑞,美好的名字——担国家大任,义不容辞。
v香草美人。
请找出文中出现的。
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
v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2.在述怀和反省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v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v疾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v洁身自好,自我完善。
v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v忧国忧民,热爱祖国。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六、探读——回味诗风。
《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屈原向往“前圣”治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绘。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19)。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补充背景资料。
1、作者其人。
2、“离骚”的含义。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补充)。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课文。
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四、解析第一节。
1、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或生范读。
2、疏通难字词。
兮:语气助词,无意义。
以:连词并列,“又”例:长太息以掩涕兮。
以之为,把…当作或觉得…是,例:竞周容以为度。
承接,例:宁溘死以流亡兮。
因为,例既替余以蕙v兮。
之:代词,例: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古今异义: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壮大。
工巧:古义,善于取巧;今义,技艺巧妙。
穷困:古义处境窘困;今义,经济苦难。
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为灾害或别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词类活用:步,使……步行,使动用法;
高,加高,形活用为动。
厚,推重,形活用为动。
群,名活用为动,合群。
屈、抑,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抑。
3、疏通重点语句。
解析“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启下,“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原因是以下几个:
“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2)面对这么复杂,黑暗的环境,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报着什么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
明确: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显示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非常直接与正面表示自己的决心,可见诗人对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弃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板书:
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九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分析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作者。写作的思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一)明确目标。
1.分析文中精彩的描写,学习用描写刻画人物的手法。
2.进一步认识梵高追求艺术,忘我执著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抓住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和表现出人物的主要精神。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2.请根据课后搜集,介绍梵高的一些事。
3.认读生字词。(幻灯上节课题板)。
(三)重点、难点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请同学们将你拟定的题目写在纸上,老师稍做整理后在投影仪上按段落顺序打出,代替老师逐段讲解,这样既达到分析课文,讲解知识的目的,又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达到自主教学的目的。语段习题应侧重以下几段:第4~5自然段,第7~9自然段,第18~19自然段,第20~27自然段。现将老师示例列举如下:
第4~5段拟题:
(1)找出体现梵高丰富的作画内容的语句。
答:自“其中有织工和他的妻子”,……到“又一番风光。”
答:这两句是慨叹,有双重意味,有作者对梵高忘我作画的慨叹,也有梵高对自己两年来作画无数,却无名的慨叹。
(3)梵高作画的最高追求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词句来回答。
答:“抓住农民住茅屋和煮土豆的那种精神”,“对农民生活的概括”画出“米莱的《晚钟》”那样的名作。
第7~15段拟题示例:
(1)“迈着沉重的步子”中“沉重”指什么?
答:双重含义,一是因其背着很重的绘画工具,所以步子沉重艰难。二是没有好的绘画立意而心情沉重。
(2)“一怒之下把他的油画付之一炬”说明了什么?(答案:说明了梵高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尽善尽美,他执著的追求不容许有丝毫的瑕疵。)。
(3)此段中用到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梵高,展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用到行动描写,如“他收拾好画架、颜料、画布和画笔,然后扛着这些东西,迈着沉重的步子朝德格鲁特家的小屋走去。有心理描写,如“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的”。有语言描写,但不是主要描写。这些描写,特别是心理描写,直接反映了梵高热爱绘画,如饥似渴,面对自己的画作要求几乎达到了苛刻的程度,为了作画,他可以废寝忘食,不顾一切,他是一个完美主义的执著追求者,有着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和意志。
(4)文段用到了哪些表达方式?分别勾出来。
答:有记叙、描写、议论。
(5)文段中的描写是作者的构想吗?为什么?
答:这些描写是作者在史实基础上的合理想像和描述,而不是凭空的虚构和幻想,更不是对生活中某类人的共同点的典型集合。因为,本文是传记,有忠于事实的特点。本文用到了文学化的手法来体现事实的内容,是史料的真实性与描写的生动性的完美结合。
其他语段不再一一举例,学生的题目不一定能达到老师所要求的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善于捕捉学生拟题中的闪光点,将可用之处升华,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同学们自己的拟题达到了对课文的分析,同学们的拟题很认真,有深度,有价值,通过你们自己的思考,发问,求解,我们读懂了这篇文章,学到了文学传记生动形象引人入胜但不脱离实际的写法,也领略了梵高为了艺术忘我投入,不懈追求的风范,得到了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精神收获,可谓受益匪浅。同时,同学们还尝试着自己拟题,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思维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更是收获不小。希望这样的学习在我们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出现,让我们大家日有所长,日有所进,像梵高那样,成为有成就的人。
扩展:古今中外,凭借非凡毅力,锲而不舍,执著追求而终有成就的人又何止梵高一人,我们应该更多的了解这方面的人和事,以他为榜样,敞励我们自身的进步。下面,我们就请同学们将自己搜集到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进行交流,同学之间资源共享。这一单元我们也多次举行类似的活动,目的也在于让同学们逐渐养成善于搜集、勤于积累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为将来积累更多的知识财富。
教师示例:
1.用脚趾。写作的作家。
爱尔兰作家布朗,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5部小说,3本诗集,从而成为爱尔兰有名的小说家和诗人。谁知道他竟是个从小瘫痪的人,他的作品是用脚趾打字创作出来的。
布朗一生下来就患了严重的大脑瘫痪症,5岁时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头部和四肢都不会动。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发现他左脚还能动,便开始教他用左脚写字。一年后,他学会了26个字母,母亲继续教他读书、写字,就这样,天长日久,持之以恒,这个身残志坚的孩子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并且开始。写作、写诗。
他。写作时坐在一张高椅上,打字机放在地上,他用左脚上纸,下纸,打字和整理稿纸。1954年,布朗21岁时,终于出版了第一部自传体小说《我的左脚》,他用所得稿费买了一架电动打字机,继续坚持。写作,后,又出版了另一部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在这部作品中,他以真挚的感情、深刻的哲理、动人的故事、诗一般的语言和他坚强的意志震动了读者和文坛。
2.爱迪生研制电灯。
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在试制电灯时,为了找到理想的灯丝材料,先后试验7000多次,尝试不同的材料,几乎都失败了。第一盏电灯的.灯丝是缝纫机线做的。仅仅为了把那短短的细丝放进玻璃泡里,爱迪生和他的合作者就整整干了两夜一天,用完了一轴线,失败了无数次,总算成功了。但电灯只亮了45个小时就灭了。爱迪生不断失败,不断寻找合适的材料,最后终于发现了他试验室的一把蒲葵扇,这扇子周边缠绕着细细的竹丝,他就用竹丝作灯丝,果然大放光明。就这样,爱迪生用竹丝作灯泡为人类服务达之久。试想,如果爱迪生半途而废,那成功还属于他吗?正是由于他能积极进取,锲而不舍,激发不断进取的雄心,才能不畏困难,到达光辉的顶点。
(五)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将自己的拟题进行修正补充,整理在作业本上,并附答案。
练习答案:
一、文中心理描写多处,如“他心中突然感到一种异乎寻常的沉重。他的作品全都这样不完整”。“他感到一种彻底的安宁。12天来的兴奋和激动消失了”。温森特想要使这幅画说明的是这些在灯光下吃土豆的人曾经怎样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他希望这幅画是表现这些体力劳动者怎样老老实实地挣得自己的食物。这些语句中展现出了梵高对艺术完美执著的追求,画中有他的生命,他全部的乐趣与幸福,他为了绘画可以达到忘我的境界,他要求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内涵。
二、略。
(六)板书设计。
梵高。
欧文・斯通。
三(28)离开纽恩南。
六、参考资料。
1.荷兰布拉邦特省有一个小村镇松丹特,镇上有一个德高望重的牧师提奥多鲁斯・梵・高,很受人尊敬。温森特・梵・高是牧师的长子,1853年他来到这个世上的时候,作为牧师的父亲是希望他日后选择继承自己事业的,但是事与愿违,温森特・梵・高选择了一条他自己热爱的生活之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辛之路,为家人所懊丧,为亲戚所失望,为世人所侧目……但是温森特・梵・高始终矢志不渝,他是那样地热爱他自己选择的一切,他用自己整个的身心去拥抱他的事业和生活,并为之献出一切,包括生命。
1890年7月的一天,在一片肥沃的田野上,温森特・梵・高结束了他自己悲惨的一生,时年37岁。
一生贫困潦倒的他在草率结束自己生命的时候,也许根本没有意识到19世纪末欧洲画坛上一颗最辉煌的巨星就此陨落了。
让我们的怀念从温森特・梵・高这个不朽的艺术家短暂的一生留下的足迹开始……。
2.纽恩南的牧师住宅是一幢粉刷成白色的两层石砌建筑,后面有一座非常大的花园。园中有榆树、树篱和花圃以及一个水池。虽然纽恩南的人口达2600人,但其中新教徒只有100人。提奥多鲁斯的教堂很小,纽恩南比起繁荣的集市小镇埃顿米差了一等。纽恩南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房舍聚集点。
他希望静下心来单纯从事画画,他没有别的愿望,只想深入到乡村中去,描绘田园生活。就像米莱一样,他希望和农民生活在一起,了解他们,描绘他们。他确信,一些人虽然来到了城市并且定居,但是乡村给他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他们对乡间的田野和农民怀着终生不渝的眷恋之情。
纽恩南一带有许多织工,送到工厂主那里领取可怜的一点报酬。
他早上起得很早,然后就去田野上或者农民和织工的茅屋中呆上整整一天。一天到晚持续不断地观察农民的生活已使他为之深受吸引以至达到忘乎一切的地步。他在寻觅着:“正在逝去的事物中那些永不消逝的东西”。
村里的人都认为是温森特不学无术,他们对他的厌恶已到了无以复加的。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十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品德。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
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的楚地,汲取楚声歌曲的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离骚》其中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
四、作业:诵读。
《离骚》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5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品德。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
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字词小结。
1、实词。
2、古今异义。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的”用于特指古代皇帝的自称。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认为。
代序:依次替代代替序言的文章。
捷径:邪出的小路近路。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同一个党派的人。
武:足迹关于军事的。
3、通假字。
辟:通“僻”,幽僻道:通“导”,向导。
正:通“证”,作证,为证。
4、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5、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主,宾语前置。
肇锡余以嘉名介词结构后置。
二、主旨把握。
明确:课文作者表达了三层意思:自叙身世;自叙追求(品德、才能、理想);回顾历史,表明忠心及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从中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渝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课后练习。
《离骚》课时计划第3课时(总第6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屈原忧国忧民的品德。疑难的字、词句子的理解。
教学方法:
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音、义。
课时安排:3课时。
一、问题探讨。
课文中大量运用语气助词“兮”,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兮”是有楚国地方色彩的.语气词,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二、揣摩探究。
1、》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本文: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三、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1)汲取了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兼有杂言,加之以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2)大量运用“兮”字,加强了生活色彩,使诗歌婉转动人。
2、分析》离骚》的艺术特色。
(1)比喻手法的运用。(2)对偶句式的运用。(3)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四、研究性学习。
课后记: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十一
1.提高学生对科技/论文提要钩玄的能力。
2.理解本文对“熵”的说明。
3.体会本文节选部分对人类生存的新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
1.研讨文章论述的观点,训练提要钩玄能力。
2.学习用日常事例说明科学道理的写法。
3.把文章中所举的事例与有关“熵”的概述结合起来理解“熵”的含义。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点拨引导法。教师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作点拨引导。
2.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组展开讨论,各抒己见,质疑解难。
3.联想类比法。让学生把文中所讲的道理与生活结合起来深入理解课文。
(解说:以上三种方法分别适用于学生自学能力和整体水平下、中、上的三类学生。由于此文难度较大,一般宜以第一种教法为主,交叉运用第二、三种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868年,德国伟大的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让人费解的概念――熵。“熵”这个概念谈的是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曾有不少人对这个奇怪的概念不以为然,他们想制造出各种形式的永动机来证明“熵”这个概念的错误。然而,1的时间过去了,没有任何一个永动机能够永动。人们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熵”这个概念与我们的现实生存乃至我们的未来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以致于1959年,在克劳修斯提出“熵”的理论91年后,英国著名作家斯诺在剑桥大学作题为《两种文化及再谈两种文化》的讲演时说:一个作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毫无所知,就等于一个科学家没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那么,“熵”究竟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有怎样密切的关系呢?“熵”又揭示了人类怎样的未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的文章――《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让我们一同走近科学领域中的“莎士比亚”。
(解说:设计此导语,旨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关联并直奔课文题目。引用斯诺的话,意在激发学生对“熵”这个概念产生浓厚的探索兴趣。)。
二、解题。
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1972年,西方著名的未来学研究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的研究报告,题为《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增长的极限”理论,提出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必然耗尽世界上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同时污染环境,威胁人类生存。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向世人敲响了警钟,对近代西方文化中经济无限增长的观点作了批判。《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一部学术著作。这部学术著作指出科技的发展是一个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因而“熵”也不断增加的过程,得出了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倒退、逐渐衰亡的结论。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速读课文,初步提取要点,理清全文的论述思路。
(解说:此步骤着意于培养学生“提要”的能力,引导学生从文中勾画概括性语句,将概述内容与段落形式结合起来理清思路,为分析文中的疑难点做好铺垫。)。
(2)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引导学生理顺全文的论述脉络。
明确:全文共15段。第1段通过民谚引出了热力学定律,第2段用一句话表述了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引出了“熵”的概念。第3、4段是对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论述,为下文论述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做铺垫。第5段为过渡段,转入对熵的论述。第6、7段是对熵下定义并做解说。第8、9段进一步从能量耗散的角度论述熵的涵义: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第10至15段从地球上能量来源、工业回收、物质衰变等角度探讨了能源危机,说明地球上的有效能量在不断减少,熵在不断增加。
2.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
(1)学生梳理文中有关“熵”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对“熵”的本质做出概括。
明确:第5段――熵就是损失了的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
第6段――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
第7段――熵和污染是同义词,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第9段――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
概括:熵就是无效能量,就是污染。
(解说:在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对文中“熵”的概括的勾画梳理,可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使学生养成利用提要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习惯。先让学生在书上勾画并在笔记本上整理,然后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熵”的概括理解;教师可以摘要板书。文中关于“熵”有多处论述,梳理不必求全,但要能抓住关键从不同角度论述。)。
(2)学生勾画课文中关于“能量”的概述,并用自己的话来谈一谈对“能量”的新认识。
明确:第6段――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第7段――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
第8段――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
第9段――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的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
第10段――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在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里,这两个能量都是有限的。
第14段――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认识“能量”:能量可以分为“有效的'”和“无效的”两类,有效能量是有限的并且总在减少,即熵总在增加。有效能量消耗完时,熵达到最大值,这叫做能量平衡状态或者叫“热寂”。
(解说:要深入理解“熵”的内涵,就必须深入理解与“熵”密切相关的“能量”的内涵。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来谈理解,是真正理解的标志。此设计既是提要钩玄能力的培养,也是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途径。课文中关于能量有较多表述,学生能够勾画出来加以研讨即可,不必逐一整理。)。
四、课堂训练。
本文在阐述科学道理时,有概述,有解说。从课文中找几个例子,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说明抽象的论述要点的。
明确:课文第4、5、6、8、12、13段中都举了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作具体说明。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分析这些例子与概述要点的内在联系。
(解说:此设计旨在“具体研习,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钩玄”的能力,着重落实“教学重难点”。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五、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解说:本小结旨在.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强化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体现教学目的的要求。)。
六、布置作业。
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举了三个民谚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能量耗散的方面,阐释下面几句话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
2.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
明确:上节课的作业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解说:通过检查作业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本节课的教学。)。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练习,我们对“熵”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按照英国作家斯诺所言,可以说我们是学习了科学领域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毕竟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一篇饱含了深刻哲理的科学/论文,其中一定还有不少令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进一步的研讨。
1.学生自主质疑研讨。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以下问题: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一句如何理解?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学知识来讨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有关大爆炸的理论来思考。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十二
《离骚》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1、理解课文中诗人的“衷”、“怨”、“悔”的思想感情。
课文首章开篇就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句中的“太息”意为“叹息”;“掩涕”意为“掩面擦泪”;“哀”属形容词的为动用法,意为“为……哀伤”,全句意为“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啊,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诗人开篇就抒发自己的哀伤,着一“哀”字,与前句中的“长太息”、“掩涕”相呼应,把概括叙述与具体描写结合起来,有形有声,有因有果,引人深思。这里抒发的哀伤之情,尽管包含着诗人被疏废弃的伤痛,但又丝毫不夹杂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诗人热爱祖国、关心民生、革新政治、救亡图存的远大理想难实现时自然而然的情绪反映,其核心是诗人的爱国爱民的精神。在简述了自己被疏废弃的经历后,诗人接着抒发自己的怨恨之情。从诗中看,诗人怨的是“灵修之浩荡”、“终不察民心”,恨的是奸佞小人的嫉妒谣诼以及“工巧”的时俗。
这里诗人用简洁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当时楚国君王昏庸,奸佞当道,群邪蔽贤,忠臣被逐,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的社会现实。正是这种现状导致诗人被疏废弃,壮志难酬。在揭露了楚国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志向后,诗人在第八章写自己的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这句意谓“后悔自己当初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这里的“相道”显然指诗人选择实现自己远大政治理想的道路。
在经历了被疏废弃的痛苦遭遇后,诗人终于认清了形势,明白了自己理想难实现的原因,于是他决定固守节操,特立独行。节选部分所抒发的这三种感情,连贯而一致,对民生多艰的哀,对君王荒唐的怨,对楚国善于投机逢迎的时俗的恨,对自己相道的悔,其实都源于自己理想的难以实现。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用“灵修”喻指君心,表现了他对君王的依托之恨。这反映了诗人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只把实现远大的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就使诗人的“哀”、“怨”、“悔”不免显得孤独和清高,也注定了他悲剧性的必然命运。
2、体味《离骚》的比兴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比兴手法在《离骚》中广泛运用。它“依诗取兴、引兴比喻”,而且还把比兴与要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具有了象征意义。比如通篇以香草象征诗人的高洁品质就是这种情况。
《离骚》中的比兴,不像《诗经》那样只是一个片断,而是系统的、一个接一个的,充分表现了所要表达的内容。诗中诗人以女子比贤者,由此出发,又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妒贤,如课文中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求媒比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这样一来,使所用的比喻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全诗也就因此而显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
拓展阅读:《离骚》后世影响。
《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
司马迁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励,“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报任安书》),却惨遭宫刑,司马迁从“屈原放逐,著《离骚》”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梁代钟嵘《诗品》说李陵的诗作“其源出于楚辞。文多凄怆,怨者之流”。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直是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
唐代诗人李白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也与屈原有渊源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志士们多以屈原的气节来鼓励自己。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他在《屈原》一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十三
节选自《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吕明、袁舟译。作者里夫金和霍华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积累下列词语。
明白无误呕心沥血绞尽脑汁深不可测三昧。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夷为平地万世不竭告罄。
无济于事。
一位名叫麦克斯·格拉克曼〔麦克斯·格拉克曼(1911—1975)〕南非文化人类学家,以研究非洲诸部落的政治制度著称。的人类学家曾经说:“科学是一门学问,它能使这一代的傻瓜超越上一代的天才。”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早已编入物理学基础教程,它们所表达的内容现在看来不过是简单明了的常识而已。然而将它们最终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却经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许多天才为之呕心沥血,提出过大量复杂的理论。奇怪的是,虽然科学家们多少年来为这两个定律的真正涵义绞尽脑汁,地球上各民族文化的民谚却早已悟出其中三昧〔三昧〕梵文samadhi的音译,指使心神平静、杂念止息的修行方法。后借指事物的要诀。。我们都听说过这些说法:“你不可能不劳而获”,“覆水难收”或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反复有过这样的亲身体验的话,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热力学概念乍听起来有些深不可测,其实它们是我们所知道的最简单而又给人印象最深的科学概念。热力学的两个定律可以用一句简短的句子来表达:
宇宙的能量总和是个常数,总的熵是不断增加的。
这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能量。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它告诉我们能量虽然既不能被创造又不能被消灭,但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我们应该牢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不能创造能量。从来就没人创造过能量,也永远不会有人能创造。我们力所能及的只是把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成另一种状态。要理解这一点不甚容易,特别是考虑到一切都是由能量所生成的。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人、一幢摩天大楼、一辆汽车或一棵青草,都体现了从一种形式转化成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高楼拔地而起,青草的生成,都耗费了在其他地方聚集起来的能量。高楼夷为平地,青草也不复生长,但它们原来所包含的能量并没有消失,而只是被转移到同一环境的其他所在去了。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东西〕这是《旧约·传道书》中的话,一般译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要证实这一点你只需呼吸一下。你刚才吸进了曾经让柏拉图〔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认为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留下大量著述的人,对后世影响很大。吸进过的5000万个分子。
如果我们需要考虑的仅仅是热力学第一定律,那我们滥用那万世不竭的能源也没有什么奥妙了。然而我们知道世界并非如此。比如我们烧掉一块煤,它的能量虽然并没有消失,但却经过转化随着二氧化碳和其他气体一起散发到空间中去了。虽然燃烧过程中能量并没有消失,但我们却再也不能把同一块煤重新烧一次来做同样的功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解释了这个现象。它告诉我们每当能量从一种状态转化到另一种状态时,我们会“得到一定的惩罚”。这个惩罚就是我们损失了能在将来用于做某种功的一定能量。这就是所谓的熵。
熵是不能再被转化做功的能量的总和的测定单位。这个名称是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鲁道尔夫·克劳修斯(1822—1888)〕德国物理学家,热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于1868年第一次造出来的。但是年轻的法国军官沙迪·迦诺〔沙迪·迦诺(1796—1832)〕一般译作“卡诺”,法国物理学家、工程师,在研究热机效率的过程中,提出了“卡诺循环”定理。却比克劳修斯早41年发现了熵的原理。迦诺在研究蒸汽机工作原理时发现,蒸汽机之所以能做功,是因为蒸汽机系统里的一部分很冷,而另一部分却很热。换一句话说,要把能量转化为功,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就必须有能量集中程度的差异(即温差)。当能量从一个较高的集中程度转化到一个较低的集中程度(或由较高温度变为较低温度)时,它就做了功。更重要的是每一次能量从一个水平转化到另一个水平,都意味着下一次能再做功的能量就减少了。比如河水越过水坝流入湖泊。当河水下落时,它可被用来发电,驱动水轮,或做其他形式的功。然而水一旦落到坝底,就处于不能再做功的状态了。在水平面上没有任何势能的水是连最小的轮子也带不动的。这两种不同的能量状态分别被称为“有效的”或“自由的”能量,和“无效的”或“封闭的”能量。
熵的增加就意味着有效能量的减少。每当自然界发生任何事情,一定的能量就被转化成了不能再做功的无效能量。被转化成了无效状态的能量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污染。许多人以为污染是生产的副产品,但实际上它只是世界上转化成无效能量的全部有效能量的总和。耗散了的能量就是污染。既然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既不能被产生又不能被消灭,而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即耗散的方向——转化,那么污染就是熵的同义词。它是某一系统中存在的一定单位的无效能量。
现在我们再回到起了“熵”这个名称的克劳修斯那里。他意识到在一个封闭系统里,能量水准的差异总是趋向于零。任何人只要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堆里取出来,他就会注意到这个使克劳修斯得出熵的定律的现象。当一把烧红了的火钳从火中取出时,我们很快注意到火钳开始冷却,而周围空气的温度却开始上升。这是因为热量总是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度较低的物体。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后,我们碰一下铁钳,然后用手感觉一下周围空气。啊!它们的温度完全一样了。专家们把这种没有任何能量级别差异的状态叫做能量平均状态。水在平面时就处于这种状态。在这两种情况下,冷却了的铁钳与平面上的水都不能再做有用的功了,它们的能量是封闭或无效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就不能重新用水桶把水从坝底提到坝顶再让水落下来,或者把火钳再一次加热。然而这两个过程又将进一步消耗新的有效的自由能。
能量平均状态是熵值达到最大的状态,那时将不再有任何自由能量来进一步做功了。克劳修斯在总结热力学第二定律时说:“世界的熵(即无效能量的总和)总是趋向最大的量的。”
我们地球上有两个有效能量的来源:一个是地球本身所蕴藏的能量,另一个是太阳能。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对两者之间的区别做了如下的解释:
虽然太阳能量的总和每秒钟都在递减,然而远在它的熵达到最大值之前,地球上的能源就早已告罄〔告罄〕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这里指能源枯竭。了。每当你点燃一支香烟的时候,世界上的有效能量就减少了一点儿。当然就像我们已经指出过的那样,在一段孤立的时间内的一个特定场合,我们可以逆转熵的过程;但我们同时却必须消耗更多的能量,并使整个环境的熵的总值进一步增加。这点对工业回收有特殊意义。许多人相信,只要我们发展适当的技术,那么我们所用过的一切东西都是可以被完全回收并再次使用的。其实不然。虽然更为有效的回收技术对我们这个星球的生存的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要做到接近100%的回收是不可能的。目前绝大多数金属的平均回收率为30%。而且回收过程中废旧材料的收集、运输和处理都要消耗额外的能量,导致同一环境里熵的增加。
每个孩子在学习生物学基本原理时都被告知自然界一切物质是在不断循环再生着的。这一点并没有错,因为它说的只是物质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重复而已。然而不幸的是人们往往忽略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而这一定律告诉我们,物质虽然可以循环再生,但必须以一定的衰变为代价。比如我们从地底下挖出一块金属矿石并将它冶炼成一件餐具。在餐具的使用期内,由于磨损,金属分子不断地离开这件餐具。这些离开了餐具的金属分子并没有被消灭,它们最终又回到了土壤中。但它们现在是零零星星地散失在土地里,而不是处于一种聚集状态,因而已不能再像原来那块金属矿石一样被有效地使用了。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方法来回收这些四处散失的金属分子,但在同时我们又要付出熵的更大增加的代价。我们必须安装一部机械装置来收集这些分子,还要动用新的能源来启动这个装置。机械装置本身又来自地表里的金属矿石,而它在回收其他零星金属分子时又会磨损,又要损失自身的金属分子。同时,回收装置所耗费的能量又使熵有所增加。
当有效能量告罄时,我们称之为“热寂”。当有效物质用尽时,我们称之为“物质混乱”。两者导致的都是熵,都是物质与能量的耗散。结果它们的集中程度降低,做有用功的能力也降低。
有些科学家争辩说,经过很长的时间,太阳能够对地表起一定作用,使消散了的金属分子又重新回到聚集的状态中去。这在统计数字上也许是可能的,但对人类却无济于事,因为这个过程是用地质学上的时间来衡量的,也就是说要花好几十亿年的时间。然而在短期内,在一些特定的地理区域里,能源与物质的熵的增加则是实实在在的现象。
练习。
一课文的第一段,作者举出三个民谚,用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作者又说,“如果这些谚语对你说来不算陌生……那么,你就懂得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试结合文章的其他论述,从能量耗散方面,阐释下面这些语句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二“熵”(entropy)这一中文译名是意译而来的。1923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来中国讲学,我国物理学家胡刚复作翻译,苦于无法将“entropy”这一概念译成中文。他根据“entropy”为热量与温度之商,而且这个概念与“火”有关,就在“商”上另加火旁,构成一个新字“熵”。本文在论述中,也多次以燃烧为例。试找出三个例子,说说作者举这些例子所说明的道理。
三本文阐述科学道理,有概述,有解说。概述部分多是论述的要点,常常用判断语句;解说部分则多举具体事例作说明。试以两段课文为例,找出作者论述的要点,并对作者的论述作简要分析。
四在《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中,作者还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的有效能源不断被消耗掉,而最先消耗的总是最容易得到的能源”,越到后来,开发利用能源越要“耗费更多的能量”。试结合本地的环境问题或能源问题,谈谈你对保护环境或节约能源问题的认识。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十四
就是这样一位坚毅,刚强而又乐观的伟人,为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气,使音乐越发的美妙而动人如今,我在这里,透过一本《贝多芬传》,又一次向这位大师进行由衷的瞻仰。
“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萨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灰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他往往用忧郁的目光向天凝视。”
传记开篇便是对贝多芬容貌的.一段描写,从他那粗犷又富有特点的脸上,我们仿佛就能读出他一生饱受过的沧桑,而那有神的双眼里,又似乎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审视和对自己理想的执着,从而不禁令看到的人肃然起敬。
“连一向支持我的卓绝的勇气也消失了。噢,神!给我一天真正的欢乐罢,就是一天也好!我没有听到欢乐的深远的声音已经多久!什么时候,噢!我的上帝,什么时候我再能和它相遇!……永远不?——不?——不,这太残酷了!”
“我的体力和智力突飞猛进……我的青春,是的,我感到我的青春不过才开始。我窥见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噢!如果我摆脱了这疾病,我将拥抱世界!……一些休息都没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还有什么休息;而可怜我对于睡眠不得不花费比从前更多的时间。但愿我能在疾病中解放出一半:那时候!……不,我受不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
这两段话是贝多芬历经磨难之后说的,听力的恶化,爱人的背叛,这一切都曾令他痛苦绝望,无法摆脱,然而,他强毅的天性又使他重新站起,乐观地面对人生的不公。突然想起了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是的,正是因为所经历的种种艰辛,贝多芬才能越发地坚毅与高大,也正是因为这一次次的打击,贝多芬作曲的灵感越发地被激发出来,才从他笔下涌现出许多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
所以,我们现今遇到的困难又算什么呢?那些我们看起来无法跨越的充满险阻的大山,和贝多芬所经历的相比,大概只能算是个小土丘吧?!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奋进,不向前呢?谨记着贝多芬的那句:“扼住命运的咽喉。”让我们一同勇往直前!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十五
1、通过学习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2、学习梵高的伟大精神,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3、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明确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占有、删选资料,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的运用。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节选自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因而在上课之前了解梵高其人其事是非常必要,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方位地去查寻资料,如上网、去图书馆,有的学生甚至买了《渴望生活》一书,全文阅读。学生主动地得到了大量资料,又因为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化素质的不同,对人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基于此,我将教学设计成“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在弄清传记文学特点的同时,又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创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伴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屏幕上出现一组梵高的画作,有灿烂的向日葵、旋转的星空、奥维尔教堂、塞林莱斯大道、绿色的麦田……最后画面定格在梵高不同时期的四幅自画像,随着画面逐渐淡去,形成背景,出现一段文字: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后印象派代表人物之一。曾做过商人、传教士,后自学作画,其画风曾为野兽派所取法,因精神病自杀。
(课堂效果:选用贝多芬的音乐,是因为这两位伟人有着相似的命运,有着一样的精神,借助音乐和图画吸引学生,让他们快速地进入课文的氛围中,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奠定感情基调。)。
老师导入课文:这就是梵高,欧洲现代绘画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一个从不向命运屈服,用生命谱写辉煌的英雄。妙手丹青无人赏识,在极其孤独和环境中从事绘画,付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艰辛,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被誉为“美国传记文学之父”的欧文。斯通的代表作《渴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
屏幕出现一本书,封面有渴望生活,欧文。斯通著几字。随着书本的自然翻动,最后定格在第八节,也就是课文内容。
二、分析课文。
给学生一段文字材料,与课文进行对比阅读,思考两者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材料为:(1883----1885)梵高在纽恩南休养身体,写生描画,但村里大部分人对他怀有偏见,认为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因而遭到排斥,甚至被驱赶。但他坚持作画,最后终为布拉邦特农民画出属于他们的不朽作品----《吃土豆的人》。
(课堂效果:问题并非很难,但要学生回答完整并不容易,可在学生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提问,让学生自己最终得到答案。比如学生快速阅读后很快能找到区别,材料语言简洁,只是对梵高这段生活经历的概述,而课文则是生动详细刻画了梵高这一人物形象。老师可让学生二读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使课文生动形象的呢?当学生找到答案之后,再让学生三读课文,思考作为不是同一时代、同一地域的人,作者是如何知道梵高的言行举止和他的思想活动呢?老师可提醒学生,作者创作这部作品时,曾参阅了梵高与他弟弟的八百多封信,并到梵高生活过的地方去采访熟悉他的人。所以通过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最终归纳出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三、拓展与延伸。
屏幕出现一组画作,方便学生阐述观点时运用。这部分完全是由学生自由畅谈,学生因已查寻资料,有了知识基础。他们分成若干小组,从所得到的材料中,去评价梵高其人,既可以借鉴他人的观点,也可以有自己新的想法。老师只是适时作一些点评。
下面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发言:
学生讨论由于时间原因告一段落,但又引发了新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梵高自杀行为的探讨使许多学生又有新的看法,这可布置到课外讨论,还可以写成文章。(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是解决旧问题,产生新问题。)。
四、授课结束。
以一组由梵高作品串成的动感的音乐小电影作为结束。
(课堂效果:学生始处于梵高作品之中,不仅感受他伟大的人格,而且利用图画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让艺术和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发展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作业]。
1、用一句话表述自己的感悟。
2、课外阅读《史记。项羽本纪》或阅读其他传记文学,加深理解传记文学的有关特点。
[板书设计]。
材料:简洁,是概述。
课文:详细、生动、鲜明地刻画了梵高这一形象。
归纳总结:传记文学的特点:史料的真实性和描写的生动性。
[课后小结]。
尽管这堂课的前期准备费时达一个月之久,学生们所得到的东西远不止这堂课的内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收获:一、他们学会自主地学习,通过多渠道获取信息,这种新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二、他们学会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培养和发展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三、通过阅读开扩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四、同时真正吸取了文中的养料,在对人物的分析和探讨当中深受教育,激励他们在困难中勇往直前。五、这堂课真正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当然作为老师的我也是受益非浅的。老师不能仅关心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也应多方面学习,充实自己,未来的教师是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十六
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争名争利的世界,在这不法分子猖狂的年代,慎独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诚其意”“慎其独”,我们的人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十七
1.在掌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语的丰富内涵。
2.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1课时。
一、学生齐背已学杜甫诗篇导入新课: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自学提纲。
(一)朗读。
读出节奏、情感,读懂诗意。
(二)具体赏析。
赏析诗歌,我们要学会抓住“此人、此时、此地、此景,此情”,请同学们根据这五点赏析这首诗:
1、查资料了解“此人、此时、此地”
2、这首诗前四句是写景,写了那些景物?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3、后四句是抒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参考要点:
(1)作者及作品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诗人正因为“安史之乱”而客居四川,那年他已经五十五岁,动荡的社会,漂泊的生活,已使他疾病缠身,痛苦不堪。这一年秋天的重阳节前后,他来到了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远眺,面对苍茫秋景和滚滚长江,他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端,为了抒发心中这种深切的情感,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后人给予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胡应麟就曾经说这首《登高》为“古今七言律诗第一”。
夔州一带以猿多著称,鸣声凄切,曾经有过这样一首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峡更以风大闻名。
特点: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3)抒发了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悲秋”之情。
三、探究。
1、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图景?如果你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你的心情如何?(广阔深远的图景;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答案允许多样性)。
2、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悲秋”的愁绪“悲”从何而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悲”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
四、全诗小结。
《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这首诗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诗的压卷之作,除了因为内容的丰富深沉外,在艺术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
一是对仗工整,音调铿锵。胡应麟曾说这首诗“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穿,一气呵成”。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八个诗句,两两相对,非常自然、工整,这种结构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给人一种神清目爽的对称美,使全诗曲折顿挫,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同时诗中所用词语,声调和谐,韵律流畅,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二是写景抒情笔法错综变化,而又相互照应。作品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写江景。而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声)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洲渚)。五、七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悲苦;六、八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诗的内容上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全诗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中间虽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如此复杂的感情,但却一气呵成,形成了一个既有变化又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
五、反思练习。
1、背诵全诗。
2、下面诗句划分是否正确。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二句错,应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3、找出这首诗的韵脚。(韵脚有“哀、回、来、台、杯”;)。
六、作业。
1、课后继续背诵并默写全诗。
2、找一些杜甫的名句进行积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离骚节选教案设计篇十八
贝多芬是著名的作曲家,他的父亲是一个不求上进、嗜酒如命的男高音歌手,而他的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师的女儿。贝多芬的童年包含辛酸。一开始,他父亲就逼他学音乐,在小时候就失去了他最爱的母亲。正当贝多芬风华正茂时,病痛已经悄悄叩门。1796至1800年,耳聋症开始肆意,听觉也渐渐衰退。一个钢琴作曲家最需要的就是听觉,而贝多芬在他能够大显自我的才能时听力衰退,甚至不能听到任何声音,可想而知当时的贝多芬是多么的无助,应对的挫折是多么大。如果换做别人,肯定对自我的未来不报期望,从而破罐破摔。但是贝多芬并没有这样,他一向独自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仍坚持创作,还为他的心上人朱丽塔?圭恰迪尔谱写了著名的《月光奏鸣曲》,直到1801年,他才告诉了他的两个好友。我深深地被贝多芬折服了,他以他惊人的毅力在困苦中坚持下来,要明白他的大多数作品是在他耳聋之后创作的。
贝多芬饱经风霜,他经历了挫折也享受了成功,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是有汗水换来的”。只有付出过,才会有收获。
记得那次体育800米测试,一向体育不好的我就开始担心起来。果然,刚跑完一半就跑不下去了,正当我快要放下时,突然想到了贝多芬的那句话:“我要用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想到贝多芬遇到那么大的挫折都没有轻言放下,我才遇到这么小小的困难就坚持不下去了吗?于是,我坚持跑完了全程。虽然跑出的成绩不如人意,但至少我坚持了下来。
人的一生是多么短暂,然而却又有那么多的不如意,有的人遇上困难就只会怨天尤人,而有的人却会以自我最大的努力去战胜困难,用自我的双手去扼住命运的咽喉,难么成功往往会降临于后者。有时候逆境往往会使人坚强起来,让人拥有惊人的承受力,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能高昂自我的头,不会屈倒于困难之下。
我会像贝多芬一样不言放下,会像贝多芬一样坚持到最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