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测量教案(汇总18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以及教学资源的合理运用。教案的编写应当注重评价和反思,及时总结经验,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上测量教案篇一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三上测量教案篇二
教科书第2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一的第1.2题。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1厘米=10毫米。
1、教师准备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2、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和一枚一分硬币。
一、问题引入。
教师:我们以前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1米是多少厘米?
让学生具体比画一下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操作观察。
1、操作活动:拿出小尺量量文具盒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厘米?
2、分组活动:用米尺量量黑板、桌椅、教室、讲台。
3、汇报:说说测量中你有什么发现?
三、探索新知。
教师:我们以前量比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短的距离,是用厘米作长度单位。如果我们要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或更短的距离,该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种新的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引出新课)。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观察一下。
教师:尺子上的刻度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还有比厘米更小的格。)。
教师:1厘米中间有多少个小格?(教师指导学生数小格。)。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1毫米有多长。(看一看学生表示的是否合适。)。
2.看书p2,让同桌相互说说图意,师重点引导学生看p3小天使说了什么?
3、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用“毫米”作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做p3“做一做”中的习题,师巡视。
2、练习一的第1、2题。
五、生活中的数学。
1、估一估:数学书的厚大约是多少毫米,尺子的厚度约多少毫米等等。
2、你能说说厚度是1毫米的物品吗?
3、验证刚才说的是否正确,并量一量,重点量一分硬币的厚度。
六、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将今天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比较薄的物体,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七、作业设计。
1、用线把相对应的左右两边连起来。
楼房高135厘米。
小红身高60毫米。
小刀长15米。
黑板长18厘米。
铅笔长4米。
2、量一量下面各条线段的长(略)。
3、按要求画线段。
(1)画一条2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25毫米短8毫米的线段。
教学后记:
三上测量教案篇三
1、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1、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1、材料:分类盒、天平、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平。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平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平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平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平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平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三上测量教案篇四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它们的面积。
熟悉所学实际测量的知识,能正确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口算。p.145页口算(四)。
1.实际测量的'有关知识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看p.86页的插图及怎样做的步骤。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看p.87页怎样算出自己走一步的平均长度。
(3)学生独立做练习二十第7题。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自己是怎样想的。
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
练习二十第5题。
(1)明确各是什么图形?再动手量出计算它们面积所需的数据,并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
(2)比较它们的面积,你发现了什么?
(3)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说明,这四个图形的形状虽然不同,但面积相等。它们的高都等于2厘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底1.5厘米,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而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以及三角形的底都是3厘米,比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了2倍,但按照它们面积的计算公式底和高相乘后还要除以2,所以它们的面积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1.练习二十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练习二十第9题。
在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强调:三角形的面积是由它的高和底确定的。如果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它们的面积就相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高相等,而底不相等,那么它们的面积就不会相等。
1.练习二十第8题。
2.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做练习二十第11题及思考题。
三上测量教案篇五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米与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并且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以及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认识质量单位吨,知道吨与千克的进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培养实践能力。
5、通过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1、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实际长度,1吨的实际重量。
2、会用毫米、分米作为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1、对1千米的长度和1吨的质量形成正确的表象。
2、恰当选择单位估计物体的长度和质量。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课时安排:
6课时。
三上测量教案篇六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一、导入新课。
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1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它常在水面张开血盆大口,把虾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着闭嘴滤出海水,把小虾吞进腹内。一头蓝鲸每天要吃约4吨重的小磷虾。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饿得发慌,好像是永远吃不饱似的。所以它经常潜入水深三四十米处,搜寻食物。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喷泉。)。
3、揭示课题: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鲸鱼,轮船,卡车载重量,大象体重,一堆石头……)。
4、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教学新知。
1、初步认识吨。
(1)观察课本第31页主题图。
(2)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列式:100×10=1000(千克)。
(5)指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6)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2)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例8。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1)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2)第2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七”第3题。
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三上测量教案篇七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让幼儿学习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一、故事导入。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我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我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基于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上进行学习的,同时需要学生对体积、容积概念的明确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前预习,即自主看书去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在新课学习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操作验证以及探究测量原理上面,这是因为考虑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出测量方法的不实际性做出的决定。
在导入部分通过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然后分组进行操作验证,让学生经历操作感受测量方法的原理,即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同时在学生们理解了算法之后提出类似的问题:如何计算1粒黄豆的体积,如何计算1粒玉米和花生豆的体积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最后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通过画图来解释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孩子们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力。
总体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还算不错,但在最后问题的拓展中学生虽然有了思路,但是语言的表述不够简洁明确,不能清楚反映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想象期望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中的数形结合特别是图形的绘制还是需要练习巩固,立体图形的绘制不是很规范,虽然是草图仅供说明问题,但基本的立体框架要正确,还是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示范,规范画图,树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感觉自己有些急于求成吧,算是完成本节学习任务后给孩子们的提高训练吧。
三上测量教案篇八
1、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明晰测量的步骤与方法。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利用有关长度单位进行一些直观判断。
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
一、导入新课。
2、导入:我们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
二、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教学毫米产生的意义。
1、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拿起你的数学课本。现在,请大家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厘米。(长大约25厘米;宽大约18厘米;厚大约1厘米)。
2、提问:大家都对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度进行了估计,谁估计得比较准确呢?我们可以用直尺量一量,来进行验证。
4、组织汇报测量结果:如长是26厘米零1小格;宽是18厘米零3小格;厚不够1厘米,只有6个小格。
5、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我们可以用毫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认识毫米。
1、初步认识1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直尺,在你的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1毫米是直尺上的1小格。(板书: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2)你能在直尺上找到这样的1小格吗?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
提问:用手指指一指行吗?有什么问题吗?(手指太粗指不清楚)那怎么办呢?(可以用铅笔尖指一指)组织学生用铅笔尖指出1毫米。
(3)数一数: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呢?请大家来数一数。
提问:1厘米里有几个1毫米?谁能告诉大家?(1厘米里有10个1毫米)。
组织学生再找一些1厘米,数一数。
(4)小结:通过数1厘米里面的'小格,我们发现,只要是1厘米,它里面都有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因此,1厘米=10毫米(板书)。
2、进一步认识1毫米,建立表象。
(1)提问:刚才在直尺上指1毫米的时候,为什么用手指指不清,要用铅笔尖呢?(因为1毫米很短)。
(2)那么,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能用手给大家比一比吗?
让学生比划,挑3—5名学生;然后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毫米做单位呢?谁能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4)猜一猜,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让学生捏一捏课本纸,实际感受一下。交流汇报,指出:像我们数学课本张样的纸,把它捏紧,10张纸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三)用毫米测量。
1、以毫米做单位,用直尺测量数学课本的厚度。你是怎样量的?
生1:一小格一小格的数,6格,就是6毫米。
生2:在每个1厘米之间,有1根刻度线稍微长一些,从整厘米数到这根刻度线的地方就是5毫米。还多出1小格,因此是6毫米。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1)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
三、巩固新知。
2、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1)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数,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2)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3、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了“1厘米=10毫米”。有了毫米,测量就更准确了。
五、布置作业。
实践作业:练习五第1题。
毫米的认识。
在直尺上,1小格就是1毫米。
1厘米=10毫米。
三上测量教案篇九
1、声音的发生: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测量》。
2、声音传播:1、声音靠介质(任何气体、液体和固体)传播。
2、声速(15℃)340m/s。
3、声速由大到小排列:固体、液体、气体。
3、回声:
1、回声是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听到回声条件:0.1s以上,17m)2、利用回声测距离:s=1/2s总=1/2vt。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习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一
活动目的:
学习观察卡片上实物的大小和长短,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活动准备:
材料提供:各种实物图片若干,塑封的底版图一张(画有大小标记),回形针10个,筐5个。
使用材料:将筐里的实物分类。分别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再给小动物分别匹配相应大小的食物。
教育功能:
1、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学习分类。
2、认识常见小动物,知道它们各自爱吃的食物,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能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及匹配活动。
指导要点:
引导幼儿看底版图,了解大小标记。让幼儿取筐分类,找一个最喜欢的小动物按指定的大小标记进行排序活动。说一说,这个小动物最喜欢吃什么,把它找出来,再给它们匹配相应的大小食物。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二
一、弹力老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跳水,蹦床,蹦极,射箭……学生观察实验,对弹力有了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1)钢尺压弯反弹;。
(2)拉伸或压缩弹簧。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对弹力进一步了解。
老师引导学生得出弹力概念。
回忆力的作用效果,悟出发生形变的物体会对施力物体产生作用力,即弹力。
二、测力计及其使用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学生实验:拉伸弹簧,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说明弹簧测力计原理:在一定范围内,受到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学生知道弹簧测力计原理。
投影仪展示弹簧测力计,请学生观察,介绍弹簧测力计结构:
(1)最大刻度的意义;。
(2)最小刻度的概念;。
(3)零刻度的调整。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结构。
投影仪展示各种弹簧测力计。
老师讲解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及其注意事项:
(1)如何调零;。
(2)测量范围;。
(3)测量方法(伸长方向与测量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板上)。
老师引导学生做实验,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实验:
用弹簧测力计测钩码重量;。
用弹簧测力计测自己的一根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并与同学进行比较。
三、实验探究老师用多媒体展示拔河,牛拉车……等图片;。
提问:以上两边的力相等吗?学生观察录像,思考。
引导学生做教材25页图8-3-8实验并填空。
学生做书上实验,补全结论。
引导学生对拔河、牛拉车进行分析。学生分析讨论总结:只要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受力物体反过来也肯定会给施力物体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
四、课堂小结通过多媒体展示,老师讲解,以及学生自己动手试验,使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弹力,掌握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用法;通过实验探究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有一定了解。
五、课堂作业课后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三
【目的要求】:
1、在游戏活动中通过对应比较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
2、在操作中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找出最长和最短;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具准备】:
1、教具:长棒。
2、学具:
(1)、长棒。
(2)、长短一样的3根铅笔。
(3)、长短不一样的3根吸管。
(4)、长短不一样的3条毛线。
【教学过程】:
一、预备活动:
走线: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轻轻地走在线上。
二、以“长棒城堡”引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欢迎来到“长棒城堡”!今天是长棒国王的节日,我们的长棒娃娃已经等候多时了。
师:长棒过欢庆节日。看他们多高兴!这些长棒哪里不一样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长短”的不同)。
师:三根长棒娃娃谁最长呢?(教师引导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找出哪根最长哪根最短。)。
三、出示铅笔、吸管、毛线,让学生找出最长和最短。
师:咦,铅笔朋友、吸管朋友,还有毛线朋友也来比长短了,请。
小朋友帮忙找找看谁最长,谁最短。你怎么知道?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四、学生操作:
1、教师提出要求:
(1)、比较时一定要将长棒一端对齐进行比较。
(2)、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哪根棒子最长;哪根棒子最短。
五、游戏活动:比一比。
师:盛大的舞会就要开始了,请小朋友们每人邀请一根长棒娃娃一起跳舞吧。和你的好朋友比一比,并要说出:我的最长(短)。
六、收拾学具,活动自然结束。
师:长棒娃娃要回家了,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把它们送回家吧。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四
1.学会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简单的记录。
2.通过动手动脑的活动,激发幼儿主动探究的欲望。
3.探索测量工具长度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能对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
感知测量工具长度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家长与幼儿共同收集若干测量的自然物,如:铅笔、吸管等,初步懂得用生活中的自然物测量物体。
2.知识准备:已认识物体的长、宽;以及记录的经验。
3.材料准备:记录表10张;粉笔2人一根;铅笔、吸管、水彩笔等测量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问题引入,引导幼儿说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兴趣。
(二)介绍测量工具及记录表。
(三)第一次体验:幼儿用筷子测量活动室的物品。
1.结合图示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师边讲解边用正确方法测量黑板)。
(1)用正确的方法测量: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起点。
(2)测量工具要沿边缘测量;
(3)在测量记录表格中记录次数。
(4)提出操作要求: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并作记录;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测量、一个人记录,轮流进行;操作时保持安静有序。
2.幼儿自由操作,师观察幼儿测量与记录情况。
(1)重点指导幼儿必须一次一次的连着量,中间不能留空,也不能重叠。
(2)提醒幼儿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如果测量物的长度不是测量工具的整数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记录)。
4.师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结:从起点开始,沿边量,第一次量应在尾部做记号,记号是第二次量的开始。
(四)第二次体验:幼儿再次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要求:运用正确的方法测量,可以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鼓励幼儿尝试用两种以上的工具测量同一种物品。
3.讨论:为什么记录表中相同的物品,会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呢?
4.师幼共同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幼儿初步掌握了用不同的测量物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掌握了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做记录,活动中,部分幼儿对于测量方法的记录并不是能正确地掌握好,在幼儿自由操作的时候,教师适时地介入引导;在感知不同的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时,幼儿能充分利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并做记录,这个环节幼儿的兴趣较高,在掌握测量方法后,对于自由选择测量工具幼儿更自主,活动更积极。在小结环节中,幼儿通过记录表,初步感知了测量工具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能自主地进行主动的学习和探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五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的方法,能独立地给2件同类物体比较长短。
2、引导幼儿描述比较结果,感知长短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
同种不同长度的铅笔、吸管、标记图一张。
活动过程:
一、出示视频。
二、出示铅笔和吸管,引出课题。
三、引导幼儿学习比较长短。
1、学习两支铅笔、吸管比较长短。
这两支铅笔哪支长?哪支短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比出来的呢?(把两只放在一起比一比,其中一端要对齐)。
小结:原来比的时候,要把两根支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长,哪支短了。
2、学习三支铅笔、吸管比较长短。
小结:比的时候,仍然要把铅笔靠在一起,下端对齐,这样就能看出哪支长的,哪支是短的,哪支是最短的?原来物体的长短是相对的,比较的物体不同,长短也不相同。
2、幼儿说,教师在黑板上操作,然后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3、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说出操作结果。
五、完成书上的操作练习。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六
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通过测量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掌握了测量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对于小朋友们培养数学兴趣是有极大帮助的。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七
1.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1.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培养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初中英语,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正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测量.
关于正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应当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可以了.在正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三上测量教案篇十八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