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精选20篇)
教案可以促使教师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编写教案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教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一
1、探索并掌握一位树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础上,继续学习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教材创设“植树”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准许学生用喜欢或容易接受的方法进行计算,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的情景式教学形式,喜欢体验各种活动,不仅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和全体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使学生很有成就感,乐于探索,积极求知。能够用喜欢的方法学习和计算。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你们哪位同学植过树?谁知道植树需要哪几个步骤?笑笑他们班正在植树,我们到现场去看看,检验一下你们说的对不对。
(设计意图:通过谈话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全班一共有多少人?一组有几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每组三人,可以分多少组?”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自己观察,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二)探索新知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36÷3,并尝试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算式的含义,把各自的算法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小组交流讨论,体验不同的算法,感受合作的快乐。)
2、全班交流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可以选择合适的方法计算,感受集体的智慧。)
4、拓展练习1:
60÷340÷280÷4
66÷346÷284÷4
69÷348÷288÷4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这些算式有哪些规律,说说你有哪些发现。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学生代表,学生列出算式48÷4=12并说说计算过程。
在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探索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体验算法多样化,经历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懂得欣赏别人,能够取长补短。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二
()()价廉一应()()
()饱()福举世()()
()幕()临()颜()色
夜幕降临(到,来;挨着,靠近;照着字画摹仿)
光彩夺目(抢,强取;争取得到;做决定)
奔流不息(停止;消息;繁殖,滋生)
举世闻名(用鼻子嗅;名声;听见)
我会换把下面的画线词语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1、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
2、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
3、香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
“东方之珠”“万国市场”“美食天堂”
在香港,人们能够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大饱口福,所以人们把香港称作()。
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旅游的好去处,所以,人们把它称为()。
香港是一个著名的港口,世界各地的商人都乐意到这里做生意。所以,人们把香港的市场叫做()。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三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流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避免学生在寻访流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流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流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3、在观察、研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矿泉水,牛奶,池塘水、有色饮料等(粘的液体),透明玻璃、毛玻璃。分辨演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
教学活动建议:从幼儿园到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在与水打交道的过程中,已了解了水的许多性质和用途。本课选择学生熟悉的水作为研究对象,就是要将学生脑海中的零星认识提升到水的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概念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认识物体的方法,使学生在初次进入“物质世界”领域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本课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归纳认识事物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水的特点及其属类――液体的特征,并采用竞赛活动的形式巩固学生对液体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矿泉水。这里面是什么?你知道哪些地方有水?如果没有水会怎样?
如果没有水我们能活多久?关于水的事情,你知道多少?
水里面有很多秘密,想知道吗?你想怎样来研究水的秘密?
板书各种感官的名称。
引入课题 板书:观察水。
二、用感官观察水
有这么多的方法,谁能安排一个合理的观察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现在,请两个同学一起来观察这杯水,它是什么样的?记在同一张纸上,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秘密最多?学生实验,师巡视。汇报观察结果。师选择性板书没有味道,没有气味,没有颜色等相关的学生用语。
三、再用感官,应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请大家拿出牛奶、有色饮料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出示玻璃、毛玻璃等,它们与水一样吗?想一想,说一说,你准备怎样比?(透明)请大家拿出玻璃、毛玻璃等,比一比。水是怎样的。学生进行比较,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
总结:谁能说说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水是没有味道、没有颜色、透明的、没有气味的东西。)
通过比较,我们学到了更多的水知识。再比一次,同样是水,矿泉水和池塘的水有什么不同?(认识周围的水环境,了解水污染的一些情况。)
四、区分常见液体中的水
今天我们研究了水,现在能把水找出来吗?大家试试看。
出示:醋、牛奶、酱油、雪碧、酒、矿泉水、油。学生上讲台找一找,说说理由。
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直接闻或尝?
五、拓展
实验探究水滴大小与流动快慢的关系。
观察实验并思考:
为什么要等到滴完再掀动塑料盘?为什么要滴在同一“起跑线”上?
五、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我们用到了哪些自身上的器官?怎样研究水的?
人身上的器官真奇妙,我们应爱护自己的身体。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课文。
2、理解词语“琳浪满目、物美价廉、一应俱全、璀璨”能仿照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学会围绕中心句写几句话。
3、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香港的。
教学难点:
课文时略读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同学的讨论交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新课:
1、播放《东方之珠》引入新课。
2、师板书课题,指名学生朗读课题。
二、创设情景,学生自主学习: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了解各段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说说自己知道哪段主要写的什么。
3、创设情景,鼓励学生当小导游,带领大家去香港游览。
1)从第一片自然段中知道了“东方之珠”的是香港。香港在祖国的南端……。
2)第二自然段中介绍了香港的市场是一个“万国市场”。(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3)激发朗读,欣赏图片,加深印象。
4)学生当小导游介绍“美食天堂”的香港。(引:香港我们领略了香港的繁华,认我们去看看香港有什么好吃的。)。
5)人们为什么把香港称作“美食天堂”?读后、看图交流。
6)学生介绍“香港还是一个旅游胜地”。
7)你觉得香港的海洋公园好玩吗?为什么?
(因为公园里有海豚和海狮出色的表演,一会儿……有时……有时……)。
8)当小导游带大家参观香港的夜景。
(1)每当夜幕降临,整个香港流光溢彩,显得更加美丽繁华。
(2)自由朗读看看书上怎样写灯的。(灯的海洋)。
a.用“﹏”勾出中心句。用“=”勾出中心词。
b.“灯的海洋”从何看出来。读好比喻句。
c.你得香港怎么样?(用了一个描绘、美丽、漂亮、繁华都可,师相书:美丽。)。
9)香港的海洋公园是那样的迷人,街市是那样的繁华,每一个人都禁不住由衷地赞叹。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小结全文,升华感情:
1、师小结:这颗“东方之珠”在离开祖国母亲怀抱一百年后终于在1997年7月1日,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期盼是回来了,我们衷心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永远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香港的热爱之情。
课后反思: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觉得阅读真的很有魅力,它可以使人们原本陌生的认知变得丰富,它留给了读书的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所以在课后,学生激动的说道:“香港好美,香港真好,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那里看看。”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六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香港地,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地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东方之珠”专题学习网站。
教学方法: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彭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同学们,你们最喜欢、最向往的是哪个城市?谁来为我们介绍一下。
2、师:确实我们的祖国以地域辽阔、风景迷人矗立于世界的东方。而香港这座城市却是中国这条巨龙头上璀璨的明珠。有“东方之珠”的美誉。(欣赏歌曲)伴着悠扬的歌曲,让我们一同走近香港。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对香港这座举世瞩目的城市你一定充满好奇。你想知道些什么?
2、带着你的疑问,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
3、在读了课文之后,同学们你喜欢香港这座城市吗?为什么喜欢?
三、选择学习主题,上网合作学习。
1、香港有着繁荣的经济,美丽的景色,各地美食云集……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点击进入,去开始你的香港之旅吧!(单机进入专题学习网站)。
2、完成了你的单人旅程了吗?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你的旅行体会。
3、谁愿意告诉我们大家你旅行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谁能担任导游的重任带领所有的同学及在座的老师,再去领略一下香港的繁荣和美丽。(主机操作、联机状态)。
四、诵读体验、加深理解。
1、经过香港之旅,相信大家进一步认识了香港。文章中优美的语言、丰富的词汇同样让你印象深刻吧!同学们把你最喜欢的.语句画下来,那可是作者的心声啊,字字句句中都包藏着作者对“东方之珠”的喜爱之情。
2、我想请同学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总结:在同学们深情的朗读下,让我不由的感受到香港无愧于“东方之珠”这个美誉。
五、拓展研读。
1、香港的今天是繁荣而美丽的,你可能无法想象它曾经历经百年沧桑,它曾经一度离开祖**亲的怀抱。197月1日,香港终于回归了这是一个载入香港历史的重要日子,一个中华民族的盛事,一个体现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胜利的历史时刻。同学们关注今日香港的同时也让我们再去目睹一下97回归时的盛况。大家可以在网上进一步了解香港。
2、学生利用“东方之珠”专题学习网站了解97香港回归。(单机进入专题学习网站)。
3、香港这颗璀璨的东方之珠,它还是世界航运中心、世界金融中心、世界贸易中心它映射出的光芒不是几段文字能概括清的,不是小小的网站可包罗下的,但是互联网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学习的平台,希望同学们在网络中尽情遨游,享受网络学习的乐趣。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七
教材第72页练习十四第7—1l题和思考题。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用简便方法计算一些加、减法,并进一步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一、揭示课题
1、口算。
练习十四第7题。’
2、揭示课题。
我们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和计算的一些规律,可以使一些加、减法的计算简便,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知识。今天这节课,主要进行加、减法简便计算的综合练习。(板书课题)
二、计算练习
1、练习十四第8题。
(2)练习前两组。指名两人板演,每人一组,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3)集体订正。结合提问:
做第一组两题时是怎样想的?
第二组减法里最后为什么加27加法里最后为什么减27
指出: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大一点的数时,可以
先把它看做几百与几的和,加上或减去几百,再加上或减去几;在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又稍小一点的数时,先看做整十、整百的数计算,然后多加的要减去,多减的要加上。
2、练习十四第9题。
(1)学生分两组练习。指名两人板演,其余每人在练习本上做一组题。
(2)集体订正。
提问:每组里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得数是不是相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指出:在加、减混合运算里,把数和符号同时调换位置,计算结果不变。
3、练习十四第10题。
让学生直接看题口答得数,结合提问是怎样想的。
三、应用题练习
1、练习十四第1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集体订正。
提问:第(2)题分哪几步做?含有未知数z的等式是根据什么列的?
2、思考题。
(1)读题。
指出:被减数不变,减数少多少,差就多多少。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四第10题。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八
3、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1、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加强直观教学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应注意选择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教具或课件,从中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具有更真实的感受,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2、变机械的学习为有意义的学习
机械的学习往往体现在概念教学中,机械的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不理解有关概念的联系,更不会灵活地运用。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含义,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让学生主动探究,获取结论
在本单元中,有些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操作,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老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组织学生形展探究学习。
4、重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本单元的教材对面积的估算给予较多的关注,不仅在“做一做”中有所体现,在练习中也有较多反映,如很多计算面积的练习,都要求学生先估计,再测量计算出面积。所以重视估测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面积和面积单位1课时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1课时
面积单位间的进率1课时
公顷、平方千米1课时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九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一、准备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
《东方之珠》课文语言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与美丽,而且还配有生动形象的图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画,无一不让人产生对香港和祖国的热爱。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诵读课文感受到香港的繁华、美丽。但是学生对生活周围的东西感受更为真切,而让其感知离自己生活较远的事物则比较困难,也不够真切。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所以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而阅读教学的重点又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除此之外,阅读还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诵读课文,能说出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3.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在对课文学习过程中,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并试着说一段话。
因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具有感受、理解的能力,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我确定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知道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而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限,只能对生活中的事真切的感受,对于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大都市香港了解甚少,为此,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到遥远的香港的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师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及教学资料的收集,学生事先预习课文,能熟读课文。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将紧紧围绕”趣”这个字展开。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事情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开课时一定要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我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歌曲引入课文的学习,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引导学生动情地朗读。
在开课前,我便欣赏《东方之珠》这首歌,并让学生说出歌的名字和歌曲所唱的是什么地方?然后再用上“香港”和“东方之珠”两个词说一句话,教师有机的引出全文的文眼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学习。在未束缚学生思维的情况下,让学生大胆想象心中的明珠是什么样子的,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璀璨”,借助“璀璨”的理解来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后针对这段话提出问题,并抓住“为什么说香港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一问题展开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童心、童趣是一位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有了童心、童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就拉拢了,再富含童趣地组织学生搭乘旅游飞机去香港旅游,学生兴致一下子就起来了。抓住学生的这份兴致,让学生初读课文,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读课文枯燥了,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初读时说:
“让我们跟着作者乘上飞机去香港游一游,去香港的路途比较遥远,让我们利用途中的时间好好地翻看一下手中的旅游手册,并读一读,自己最想去的那一个地方?”最后便根据学生举手表决决定旅游路线,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情感体验,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
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再结合图画理解课文,感受香港的美便容易多了。在学习二、三、四、五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说说自己为什么想去那里?这样让学生抓住每个地方的特点去理解,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其真切地感受到香港的繁华与美丽。
1.在感受浅水湾的迷人时,通过抓重点句,让学生轻读、慢想、细品,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来帮助学生感知,并通过老师有意地错误范读来理解“倾听”和“浪涛拍岸”,然后通过指名读,小组读来练习。
2.感受海洋公园的著名时,让学生着重去勾划动物们表演的句子,并通过对“哈哈大笑”一词的理解,让学生深切体会海洋公园的著名。然后让男女生对读,同桌读强化练习。
3.领略街市的热闹时,通过图片和“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街道上人流如潮”等词来感受街市上的繁华与热闹,而香港的夜景则更加迷人了,学生看了图片已欣喜万分,再结合生活实际联想焰火溅落和闪光的长河的情境,更为真切地感受香港夜晚的美。然后让学生读,找出本段主要围绕什么在写。并出示例句“一到节假日,大街上可热闹了”。让学生练习说一段话,再指名生现场说。从而让学生感受作者介绍景物的方法。
既然是体会为什么说香港是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这个文眼,那么在每欣赏完一处时,老师都有必要突出一下这一句话。
4.还可以介绍一些香港的其他特色,以此来突显香港的“璀璨”。
1.谈话: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香港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和美丽的夜景。它是旅游者的乐园、购物者的的天堂,香港不愧为一颗璀璨的东方之珠。
2.一天的香港之旅很快就要结束了,我们即将乘坐返航的飞机回家了,看着窗外迷人的香港,你想对香港说点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个人对香港热爱的情感,祝愿香港的明天更加美好,最后再次以深情地朗读课题来结束本课的学习。
3.播放《1997香港》述说香港的过去和回归祖国,引发学生共同来祝愿香港。
1.爱读书的你,不妨读读第六册语文书中的一篇课文《香港之夜》。
2.爱写作的你,不妨写写你“游”香港的感受。
3.爱画画的你,不妨画出香港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
4.爱朗诵的你,不妨有感情的读出香港各旅游地景色的特点。
5.爱文学的你,不妨摘录文中优美的语句。
力图通过板书将香港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让学生一目了然,留下深刻的影响。
新教材倡导“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中体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合谐交流合作的课堂新氛围。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以”趣”贯穿始终,设计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学生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学习交流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学习气氛应该很浓郁。教师也将尝试依据学生的意愿进行教学,为了避免“个别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会在课堂上有一些失控”这类情况的发生,我会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良好表现,如:坐姿端正,回答问题声音响亮和学生的朗读等进行及时的表扬,鼓励全体学生有序而活跃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主要训练学生的朗读语感及激情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对香港的了解,激发学生对香港的热爱之情,再把这种感情在朗读中表现出来。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一
三年级一班共有学生51名,其中男生25名,女生26名。从整体看,本班属于前面优等生出色,后面后进生较多这种情况。优等生能要求上进,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养成了主动阅读的好习惯,并有一定的语文素养,发展也比较全面。后进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觉做好上课准备,不能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听讲不够专心,课下阅读时间少,课外积累欠缺。在本学期对他们需要多一些关注与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习方法,使他们能和大家一起快乐学习,共同进步。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下册》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编写的。本册教科书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文到练习设计,从编排结构到呈现方式,有不少新的突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情况,更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本册共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教材后面还编排8篇选读课文。每组教材包括导语、课文和语文园地三大部分。第二组和第五组各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附录部分包括生字表(一),要求会认的字;生字表(二),要求会写的字;词语表。教材共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爱护周围环境,怎样看待总是、怎样想问题;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可贵的亲情、友情;神奇的科技世界;国际理解和友好;神话故事、传说。每个专题人文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值。本册要求认200个字、写300个字。本册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1、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2、结合专题继续安排综合性学习,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和目标。3、大量更新课文,使教材更加贴近儿童生活。4、着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保持“语文园地“的框架结构,加强内容的整合和创新。6、完善图像系统,注重图文并茂。
1.在语文学习中,体现8个专题的思想。
2.认识200个字,会写300个字。累计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继续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字帖临摹。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6.学习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句的意思,继续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8.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诵读优秀诗文,练习复述课文。
10.继续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1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2.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理解的意见与人商讨。继续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
13.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1、严格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下来,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注意把握教材之间的联系,把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3、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
4、注重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及写话能力的培养。
继续进行作文片断的练习。
周次
第一周
第二周
第三周
第四周
第五周
第六周
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
第十周
第十一周
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
第十四周
第十五周
第十六周
第十七周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二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边读边想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三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接任新班,为有计划有目的地完成四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素质为中心,以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为主线,从日常行为到学习习惯;从学习成绩到身体素质等方面,力求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和提高。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计学生19名,其中男同学15人,女同学4人。本班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男生较多,所以纪律性很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会认真听讲,不敢大声回答问题;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在成绩方面,班集学生成绩普遍较差;尖子生凤毛麟角;语文朗读水平低,读书不通顺,不正确,没有感情;作文写作能力较差;思维不灵活。
三、大纲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xx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四、具体措施。
(一)、不断学习,开拓视野,为课堂教改开流导航。
本学期我们语文备课组将继续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进行专题研究;为使老师们能更好的学习、实践新课程理念,我们将开展新课程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标准讨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论文和案例评比,以多种方式来学习新课程,把握新课程。
(二)、落实课程标准,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实效。
1、这学期,我们将继续观看一些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研讨。我们还将针对现行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讨。
2、上好校级公开课。这学期,我们将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研究,每一位老师至少上一节校级公开课,获市级以上称号的骨干教师进行展示课,希望通过这些课堂教学的研讨,使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在原有的基础有个整体的提高。
3、进行教科研讨。我们将利用教研组的时间,进行语文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对教育杂志上的一些热们文章进行讨论。课题的研究贯穿于平常的教育教学中,大家将继续围绕课题搜集资料,结合教学工作展开研究,做到定期交流,阶段小结。
五、围绕常规工作,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1、备课:每个老师做到预案的设计、上课前的审读修改、上课后的教后反思、最后的整理完善。每篇课文都要有教案修改和反思。
2、上课:努力提高教学艺术,做到:求实、求真、求活、求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淡化繁琐的讲解分析,充分利用现有的电教媒体,利用网上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时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外,教师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习内外的联系,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渠道,增加语文实践机会,提高学习效率。
3、作业:作业设计要“精”,对语文作业要精选,注重练习的有效性。要分层练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体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思想,批改要“细”,要规范、及时,注重纠错及情况反馈。作业的格式各备课组要统一。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四
生:草原。
师:(板书“草原”)谁能讲一讲,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一望无际,碧绿的颜色,上面有牛、羊、马都在吃草。牧民们都在放牧。草原上还有山丘、小河,是很美丽的。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
师:和你想像中的草原一样吗?谁还有补充?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是草之间开满了各种鲜艳的野花。
师:开满了野花。在一片绿色中,万绿丛中点点红。这色彩更美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那美丽的景色,使我陶醉,那里空气清新,天气晴朗。
师:他把课文上的一些词语用到了。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还有蒙古人的帐篷,有的人在放牛,有的人在骑马。
生:我想像中的草原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赛马大会,许多牧民都骑着自己最好的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草原上非常热闹。
师:很好。咱们先说到这里吧,大家说得都很对,想象很丰富,也都很符合草原的实际情况。那么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你们预先读过课文,应该能说出来。
生:课文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师:对,一开始就写草原美景,后来呢?
生:写作者去内蒙访问,蒙族人民怎样欢迎他们,还写喝酒、唱歌、演节目什么的。
师:你这么一说,差不多把课文上的内容都说完了。
生:还有,作者写喝酒、唱歌等,并不是就要写这些,而是写了这些就说明了蒙族牧民们和作者他们这些汉族的人们很友好。
师:你看出了作者心里的想法,很好,还有吗?
生:还写了蒙族人民和作者他们告别。
师:写了没有?
生:没有。
师:没写?但是他也说对了,课文的话里已经带出要分别的意思了,对不对?
生:对。
师:哪句话?
生:我认为是最后一小节写的。“天涯碧草话斜阳”说的就是他们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就这一句吗?
生:还有“蒙汉情深何忍别”。
生:大致可分为两部分。
师:讲下去。
生:第一部分是我们看到的草原上的景色。
师:第一部分是草原的美丽景色,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草原风光,行不行?(板书:“风光”)。
生:行。
师:继续说。
生:第二部分写了蒙古族的人民欢迎了我们,接着我们一起联欢。
师:谁能说得更简单一些?
生:我们和蒙古族人一起联欢。
师:他用“联欢”来代表和所有蒙古族人接触的过程,可以不可以?
生:可以。
师:但是从整个接触过程中表现了一种什么情感?
生: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师:对不对?
生:对。
生:我感觉到草原十分美丽,草原上的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感情十分深厚。
师:他说草原的风光是十分美丽的,这一点对不对?
生:对。
师:(在“风光”后加“美”)那么还有一点他说得不太清楚,谁来说一说?
生:草原上的人民非常好客。
师:十分热情好客,还有呢?
生:应该是,蒙汉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感情。
生:可以。
生:是。
生:对。
师:好,你也同样看看黑板那一行字,看你自己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生:好。
师:谁还有问题?
师:你不懂这两句诗的意思?一会儿注意听。
生:我想知道课文所写的草原是哪个地方的草原。
师:那咱们顺便说一下吧,《林海》这一课大家学了吗?(生有答没学过,有答看过的)。
生:有。
师:它属于内蒙呼伦贝尔草原的一部分。大家知道就行了。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还有问题?
师:好,请坐,一会上课要讲到。
生:第二小节有一句话形容河,像“玻璃的带子”,“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
师:好,为什么要用感叹号。
生:我想问,“蒙汉情深”从课文的哪个地方能看出来?
师:这个我还得让你看,你问我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一会儿我就让你回答这个问题,那你上课就得注意听了。不然一会儿回答不出来。
生:还有第二小节,为什么把穿着各色衣服的男女老少比喻成彩虹?而不比喻成别的?
师:你想比喻成什么?
生:我想把他们比喻成一条彩带。
师:你说彩虹好啊还是彩带好?
生:彩虹。(众笑)。
师:为什么彩虹好?
生:因为彩虹代表着美好的祝愿,有的小朋友画画常常把大陆和台湾用彩虹连起来,彩虹就可以比喻成一座桥。
师:另外你刚才说彩带是什么样的?
生:五颜六色的。
师:那么彩虹呢?
生:是七色的。
师:如果也用五来说,怎么说?
生:五光十色。
师:对了,你说五光十色漂亮还是五颜六色漂亮?
生:五光十色。
生:像彩虹。
生:我想问第四小节最后写的,“会心的微笑”,为什么说“会心地笑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会心吗?
生:会心就是他们……。
师:会心就是心里知道了,但没有明白讲的意思,蒙古族人民听了汉族人唱的歌以后,仿佛知道他们没有明白说出来的意思,这个意思就是蒙汉团结。
生:好。
生:第四小节写歌声比什么语言都响亮,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是用语言表达?
师:那就是说,你对这句话不太理解是吧?那你想一想刚才讲的“会心”也许就明白了。
师:最后再提一个,谁觉得你的问题最重要呢?
生:文章第一小节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生:好。
师:现在大家打开书,谁能把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他读的时候,大家拿出一支笔来,一边听,一边看,一边想,手里还要一边画。画什么呢?看看作者除去写风光美以外,还写没写别的东西?把你认为不是直接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出来,看谁勾得准,你开始读吧。
生:“这次,我看到了草原……草原的无限乐趣。”(其间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生:勾出来了。
师:谁勾出来了?
生:我勾了两句,“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还有,“这种境界……奇丽的小诗”
师:还有没有勾出别的来?
生:我勾了“在这境界里……无限乐趣。”
生:我只勾了“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生:他想吟诗。
师:怎么样吟诗?
生:低吟。
师:对,(在“高歌”下写“低吟”)大家看这两种情调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什么叫高歌?
生:就是放开声音,不拘束地唱歌。
师:放声歌唱,那么低吟呢?
生:就是声音很小地吟诗。
师:来低吟一首小诗。这首小诗是什么样的小诗啊?
生:是奇丽的小诗。
师:什么叫奇丽?
生:奇特而美丽。
师:他为什么要吟这么一首小诗呢?
生:因为他想……表现草原很美丽。
生:是。
师:好,(指板书“高歌”与“低吟”)这是两个什么句子?
生:两个相反的。
师:两个相反的,他要表达的情感是相反的,但是我问的是这两句是什么句子?
生:抒情的句子。
生:听懂了。
师:自己先看,有了一点心得以后,可以互相讨论。开始。
(学生开始读课文,教师不时指导一些学生)。
师:现在咱们可以畅所欲言,也可以互相辩论驳斥。
生: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一开头写高歌,是第一次看到草原,非常兴奋。所以想高歌一曲。第二句是他看到了非常优美的景色,觉得很舒服,所以想低吟一首奇特的小诗。好像在回味一样。这里就给前面作了一个总结,所以我觉得不能调换。
师:不错,说得很不错。
生:我也是觉得这两个句子不能调换。因为在前面作者呼吸了清新的空气,看到了草原明朗的天空,产生了兴奋的心情,所以想高歌一曲。然后又看见了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的草原,看见了小丘和羊群,进一步产生了赞美的心情。所以他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所以我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位置。
师:请坐。你讲。
生:我也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如果把后面的换到前面去,那就是先看到绿色,最后才觉得空气的清新。这样读起来就不太通顺了。
师:她的发言有个特点,用了“假设”的方法。如果怎样怎样,就会怎样怎样,所以怎样怎样。发言很有特点。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这里写作者是第一次到草原。他非常兴奋,就想高歌一曲,而第二句是写作者又看到了小丘和羊群。他不想破坏这美好的景象,就想低吟一首小诗。
师:谁还有更新的见解?
生:我还是觉得这两句不能调换。因为有时我们看见新的比较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总是先“啊!多美啊!”这么一种激动的心情;然后慢慢地端详这个东西,就会越来越喜欢它。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喜欢了。所以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而且作者先进入了草原,看到了这样明朗的天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所以比较激动。而后面的感情,就慢慢地被这种景象深深地陶醉了,感情就不是刚才那么激烈了,而是柔和了。有很多词语都表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她说得好不好?
生:好。
生:能。
师:那就再重说一次,试一试。
生:我认为这两句是不能调换的,下面我把这一段的几个例子读给大家听一下,大家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了。(读)“在天底下……轻轻流入云际。”前面作者是非常激动的,然而,他看见了这种景色,深深地陶醉了。所以就由激动的心情,变为了陶醉的心情。
生:我给她补充,她所找的心情激动的句子不对头,应该是(读)“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是作者初到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他是很兴奋,觉得新鲜,所以才觉得激动,才想高歌一曲。而后面慢慢地陶醉在这种景色里,又惊叹又舒服,所以不想再像前面那样高歌。而是想低吟一首小诗。
生:是草原总的景象。
生:作者感到非常兴奋与激动。
师:草原的整体的特点是什么?
生:我觉得是一望无际,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生:不可能。
师:咱们下一堂课接着研究好不好,下课。
第二课时。
师:大家觉得研究这些问题有意思没有?
生:有。
生:后来看到草原的部分。
师:草原的细部,看得非常细,对不对?
生:对。
生:不是。
生:是柔美的景色。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轻轻流入云际。”
师:读得不错,你们沉醉了吗?
生:沉醉了。
师:真沉醉了吗?自己把刚才这一部分轻轻地读一遍,看你能不能把自己给沉醉了,开始。
(学生自读课文)。
师:好,停止。课文第一段大家学得非常好。从阅读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作者进入草原,看到草原美景以后的情感变化。作者是把景和情揉合在一起写的。我们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情景交融地学习了课文。既看到了草原的景色,也体会了作者的情感。下面我们学习后面的课文。刚才上课时大家说了,后半部分课文写的是作者一行人受到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的风情,那就得在读书中抓住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仔细思考。大家先认真读课文,准备更好的发言。第一次发言时先把后半部分课文都讲了哪些内容弄清楚,从整体内容上,把后半部分课文内容把握一下。好,开始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行间巡视辅导)。
网站简介。
师:我们现在开始研究后半部分课文的内容层次。
师:先等一下,我们说了一段说一段,你刚才说的这一段,你能给它起个小标题吗?
生:可以叫迎接客人。
师:再简单点。
生:迎接。
师:不清楚,迎接什么?
生:迎客。
师:很好,简单明确。(板书:“迎客”)下一段。
生:第二段讲他们互相握手,可以写“握手”
师:他们办的第二件事就是握手?握手也算一件事吗?
生:迎接。
师:上一段不是已经迎接了吗?谁知道?
生:民族团结。
生:可以。(教师板书“相见”)。
师:接着说。换一位同学吧,你别把四段都说完。
生:第三段,第三部分是互相演节目、喝酒。
师:小标题呢?
生:联欢。
生:款待。
师:好,非常正确。(板书“款待”)就剩最后一段了。
生:最后一段可以说是“联欢”。
师:行,(板书“联欢”)我们开始逐段学习。现在开始可以吗?
生:可以。
生:我在第二小节的这句(读)“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在汽车的左右与前面引路。”这句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十分好客。有客人来了,到几十里外去迎客人,一般在我们这里,如果到别人家做客,进去就是了,从不到几十里外去迎接。
师:她说得对不对?
生:对。
生:驰马好。
师:驰马好,驰马怎么样啊?
生:快。
师:对了,(在“驰马”后写“带路”)驰马带路,是不是蒙族人民的特点?
生:是。
师:你站起来,我问你,根据这个“驰”加上蒙古人民的心情,你来回答你刚才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个“飞”。
生:我想因为蒙古族人很想把客人带回自己的家里,他们非常好客,所以想尽快地让客人到自己的家里。所以他们好像要飞。
生:(读)“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生:是一种非常激动的心情。
师:那么你刚才问我的那个“河”后面为什么要用叹号,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为什么?
生:因为除了草原外,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看不见。走了许久才远远地望见了一条明如玻璃带子的一条河,说明他是激动的。所以用感叹号了。
师:对不对呀?
生:对。
生:也就是说,蒙族人民像彩虹一样,骑着马来迎接,搭起了一座友谊的桥。
生:就是指人的衣服的前襟和腰带,他们骑在马上,马在疾驰,所以前襟和腰带都被风吹得飘起来了。
生:好。
师:下面再看看相见这一段,连读带说带评,这叫“读说式”看你会用不会用。
生:在这一小节我勾了(读)“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我勾的句子说明了蒙古族的人民非常热情,好客。
师:那你建议我写什么呢?从他们的行动和表现上来找,……你没有建议,谁有?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
师:你挑握手是对的,但能不能整齐一点?上一段是八个字。
生:热乎乎的手握着不放。
师:还多一个字。
生:握手相见,表示愉快。(众笑)。
师:不太合适。
生:温暖的手握住不放。
师:后面还有呢?“笑了再笑”你没说呀。握手是表示亲切、热情。还有高兴呢,还笑了呀。
生: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师:再取掉一个字就可以了。
生:握手再握,笑了再笑。
生:是。
师:谁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蒙古包外,许多匹马……民族团结互助。”
师:他为什么要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
生:因为他们语言不同。
生:明白。
生:是。
师:现在再来看第三段,“款待”。
生:我勾了(读)“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大盘的手抓羊肉。”这里说明了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师:这些东西你知道吗?奶茶知道吗?
生:奶茶是用牛奶制成的茶。
师:怎么是用牛奶制成的茶呢?
生:奶茶是用牛羊的奶,加上藏族和蒙族都喜欢的酥油,就变成奶茶了。
生:奶豆腐是用牛羊马的奶制成的,形状像豆腐一样。
生:没有。
生:“干部向我们敬酒……我们再回敬”,这就表现了蒙汉两族的深厚友情。
师:对了,那么你知道什么叫“老翁”吗?
生:一般是指年纪上了六七十岁的老人,在村子里最有身份的人。
师:最重要的一点你没说,你有奶奶吗?
生:有。
师:能不能叫奶奶是老翁?(众笑)。
生:不能。
师:那你刚才说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叫老翁啊!
生:六七十岁以上的老爷爷叫老翁。
生:我认为是回敬再回敬。
师:当然也可以这么说,现在我是让你找一个词把不断地举杯描述出来。
生:可以用相互。
师:你举一次,我举一次,次数不多。
生:可以用不断。
师:不断举杯,好像又不够气氛。
生:轮番举杯。(众大笑)。
师:大家都排上队,你第一个,我第二个,他第三个,这样敬酒吗?
生:使劲举杯。(众大笑)。
师:他说使劲举杯,有多么大的杯呀?
生:反复举杯。
师:不好听。
生:连续举杯。
师:不好听,没这么说的。
生:热情举杯。
师:不是在讲他的热情,而是不断地连续地举杯。
生:纷纷举杯。
生:一次次。
生:认识。
师: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次又一次,次数非常多。
师:那你刚才为什么不用这个词呢?(众笑)这是一个字,还得再找一个字,是什么?
生:繁。
师:频繁吗?
生:应该是频频。
师:对了,(在板书“款待”后写“煮茶抓肉。
生:(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了套马……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谁能把刚才的这一段也这样来说一遍,连读带说的。
生:我勾了(读)“饭后,小伙子们表演……民族舞蹈。”我觉得这句说明了蒙族的人民非常好客。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就非常热情,饭后,又表演节目,并且要骑一骑马,他们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晚上。
师:说得不错,他说了,把蒙古族人的特点找出来了,什么特点?
生:好客。
师:什么具体表现呢?
生:套马、摔跤。
生:怎么忍心分别呢?
师:是不是这个意思?
生:是。
师:就是说他们不忍别离,(在“摔跤”后写“不忍别离”)那么这个“天涯碧草话斜阳”是什么意思?(问一学生)你刚才不是问我这句话怎么讲吗?你现在来讲一讲。
生:夕阳西下了,我们还在这长满绿草的……天边……说话。
师:我看看你的课本,嗯,是你自己说的。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天涯”是什么意思?
生:指遥远的地方。
师: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生:是指蒙古的大草原。
生:绿色。
师:“斜阳”是什么意思?
生:夕阳。
师:夕阳西落是不是?这个“话”是什么意思?
生:这个“话”在这儿是话别的意思。
师:跟夕阳话别?(众笑)。
生:应该是谈论。
师:谁和谁谈论?
生:蒙族人民和我们谈论。
师:那么怎么叫“话斜阳”呢?
生:我觉得是,在夕阳的照耀下谈话。这个“话”不一定就是“话别”。
生:是。
师:因为蒙汉情深,怎么能够忍心相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是不是?下面,大家想一想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我们在刚才讨论的时候看到了,他先写的是什么呀?(指板书)。
生:整体。
师:写的是“景”(板书写“景”)通过写景,然后怎么样?
生:抒发感情。
师:对,抒情。(在板书“写景”后写“抒情”)再后面呢?通过写什么?
生:人和事情。
师:对,写事情。(板书“写事”)通过写事情,还在写什么?
生:抒情。
师:对了。(在板书“写事”后写“抒情”)这两个抒情的“情”共同表达了什么情感呀?
生:共同表达了美的情感。
师:美的情感。具体一点。
生:是蒙汉两族的友谊。
生:爱。
师:不但爱,而且是什么呀?
生:热爱。
师:对了。(板书“热爱”)热爱到什么程度?
生:不忍别离。
生:有。
师:什么关系?
生:它的关系是,第一小节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这两种美结合起来,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草原,依恋草原的感情。
师:他说得对不对?
生:对。
师:两段的关系讲明了没有?
生:讲明了。
师: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对不对?
生:对。
师:你们说,他在看到草原的时候高兴不高兴?
生:高兴。
生:明白了,
师:好吧,咱们课文讲完了。下课。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五
1、扮演《一支短笛轻轻吹》,体验其童趣。
2、从《猜调》中感悟谜语的乐趣,课后收集更多的谜语进行民间文化交流。
3、掌握反复跳跃记号,进行即兴节奏问答的创作活动。
在学唱歌曲时结合歌曲学习认识并实践反复跳跃记号。
一位小同学在山坡上、在草地上,一边放羊一边吹着笛子,是多么富有童趣。请听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
要求:听听歌曲唱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绪。
(1) 难点突破,歌曲中笛子的模拟声节奏较复杂,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分音符都在一句3小节内同时出现,有一定难度,先给予突破。先慢速度学唱曲调:当曲调唱熟后,再把歌词唱好,注意后十六分音符与前十六分音符的准确。
(2) 学唱第一乐段前8小节与后4小节的曲调。学唱时注意乐句的完整性。这三个乐句,建议由同学在教师指导下,用视唱法学习曲调与歌词。然后完整地唱第一乐段的歌曲。
(3) 第二乐段,建议用听唱法学唱,以减轻同学的识谱负担。
(1) 模拟笛声在乐谱上有顿音记号“”要唱得短促、轻快,以表达主人翁欢快的心情。
(2) 两个乐段要处置得细致:第一乐段是绘景,第二乐段是抒情,两段要有对比。
这首民歌的问句一气呵成,几乎让你没有喘息的机会和思索的余地;回答时,机灵、敏捷,对答如流,显示出回答者的智力和思路的清晰。
课后请大家收集谜语,可以到图书馆去找,也可以自身编,我们下节课交流。
(1)反复记号的一种形式。反复记号有许多形式,当乐谱出现重复时,而在最后结尾处略有不同,往往在反复时跳过不同的小节,这就是反复跳跃记号。
(2)这一音乐知识,在学唱《一支短笛轻轻吹》时结合歌曲学习讲解并实践。
(3)还可以通过本练习,用色快表示曲调进行的顺序来理解这一知识。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品读“再也不会”“奔波忙碌”等词句,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理解其美好的愿望、纯真的爱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美好的心灵,丰富的想象,纯真的爱心。
2.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教学难点:
练习以“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神笔”为开头,写一段话或合作写一小节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2.师:在课前,我们读了神笔马良的故事,你喜欢故事里的马良和他的神笔吗?为什么?
(预设:因为他用神笔帮助别人做好事,因为这支神笔能把画出来的东西变成真的。)。
(齐读课题:我希望有一支神笔)。
二、回顾课文内容。
师:文的小作者,也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他想用这支神笔画什么呢?请你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我”希望用这支神笔给谁画些什么?按照课文顺序说一说。(学生边说边板书)。
给谁?画什么?
西西好腿。
飞飞飞机。
小鸟家。
小树太阳、白云。
三、品读体会。
学习第一小节。
(预设:因为她是一个不幸的/可怜的/残疾的孩子)。
2.结合文本内容,引导体会“没有好腿的困难。
师:你从哪能看出西西这样一个孩子?
(预设:她只能坐在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白云里高高的山脊,目光在蓝天上寻觅……)。
出示“她坐在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白云里高高的山脊,目光在蓝天上寻觅……”体会只能。
师:什么是只能?你能想象西西的生活也造两个句子吗?
出示“她只能坐在屋里,只能……只能……”
师:请你想象一下,当我们在阳光下快乐自由地奔跑时,西西只能……当我们在春天里赏花踏青时,西西只能坐在屋里;当我们能在夏天里划船游泳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在秋天里爬山赏红叶的时候,西西只能……当我们冬天打雪仗堆雪人的时候,西西只能……(学生接读)。
此时此刻,她坐在屋子里,心情怎么样?
(预设:心情很不好、孤独、难受、可怜、寂寞)。
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这句话。
(她只能坐在屋里,望着窗外高飞的小燕,白云里高高的山脊,目光在蓝天上寻觅……)。
3.展开想象,感受“有了好腿后的美好”
师:现在有了神笔的帮助,西西长出了一双健壮有力的好腿。请你结合着刚才的体会想象一下:西西现在有了一双好腿,“她可以……她可以……她可以……”
4.对比、转换,练习表达。
出示:
她现在可以走出家门了,再也不会只能坐在屋里;。
她现在可以、可以、可以……。
5.指导朗读。
师:多么神奇的笔!有了好腿的西西能够和我们一样,在阳光下自由自在地玩耍、奔跑,再也不会只能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情景了,请你带着小作者美好的愿望,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
学习第二小节。
1、师:“我”还想用神笔帮助谁画什么?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二小节。
2、师:请你想象一下,有了真正的飞机,飞飞能做什么?
(飞飞可以当上飞行员,驾驶真正的飞机翱翔在蓝天上)。
请你带着小作者美好的愿望,有感情地再读第二小节。
学习第三小节。
1、自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我”为什么会想到要给小鸟画一个温暖的家?
(预设:鸟妈妈搭窝非常辛苦/小鸟没有家非常可怜)。
3.师:(出示插图填空,体会没家的感受)。
小鸟没有没有温暖的家,下雨会被淋湿!
没有温暖的家,
没有温暖的家,
没有家的小鸟真可怜!
想象对比,感受有家的温暖。
(出示插图填空,体会有家的幸福)。
小鸟有了温暖的家,风吹雨打都不怕!
有了温暖的家,
有了温暖的家,
有家的小鸟真幸福!
师:带着自己的感情再读一读这一小节。
学习第四小节。
(预设:使小树在冬天里也能愉快地成长,不会在干旱的土地上,蜷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师:有了小太阳和能变雨的白云,小树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师:请你想象着小树生活的改变,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第四小节。
总结,再读全文。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觉得小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预设:我认为小作者是一个充满爱心、乐于助人的孩子。)。
师:让我们带着小作者对朋友、对小动物和小生命的这份关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文。
(指名读全文。有时间全班读。)。
四、创设情境,写作指导。
1.创设情境,拓展思路。
是呀,有了马良的神笔,可以实现“我”、实现我们多少美好的愿望啊!假如,你也有一支马良的神笔,你最想帮助谁画什么呢?(自由发言)。
2.仿写表达,创作诗歌。
总结写法。
我希望有一支马良的神笔。
要给(谁),
画(什么)。
(有了这些,会有哪些变化?),
(把理由写具体),
出示学生作品进行示范修改。
按顺序进行字、词、句的修改,引导启发学生通过想象把“有了这些,会有哪些变化?”这一内容写通顺、写具体,鼓励孩子自主进行修改,最后通过教师的范文引导加以提升。
小组内合作修改作品。
五、回归整体。
虽然我们没有马良那样的神笔,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心,都有关爱他人的美好愿望。我相信通过你们的学习和努力,一定有能力实现自己美好的心愿!
板书设计:
我希望有一支神笔。
给谁?画什么?
西西一双好腿。
飞飞真正的飞机爱心。
小鸟温暖的家。
小树太阳、白云。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秋天的雨一课。
二、检查复习:出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读。
三、新课:
1、自由读课文,回答: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学生汇报: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3、学生齐读。
四、学习第一段:
以“钥匙”切入师:钥匙是干什么用的?秋天的雨这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那扇大门?指名读第一段,并加以评价,进而引导学生读,轻轻地读,读出那种清凉和温柔的感觉。
五、学习第二段:
师:秋天的雨为我们打开了秋天的大门,那我们赶快走进秋天去看看吧,请大家一边默读第二段一边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学生汇报:
黄色黄黄的红色红红的金黄色金色橙红色紫红的雪白……。
理解“五彩缤纷”:
师、这么多的颜色正好可以用本段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你知道是哪一个吗?(五彩缤纷)如果要换一个词来形容颜色多,你会用哪一个?(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师:这么多的颜色,秋天的雨会把它们送给谁呢?
出示:“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指五名学生赛读。
师:你觉得这些句子写的怎么样?(形象、生动)为什么如此形象、生动?(比喻、拟人)。
师:咱们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着运用一些修辞方法,让我们的句子变得生动、形象。
师:秋天的雨还会把它美丽的颜色送给谁呢?请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它把()色给了(),()像()。()色是给()的,()在秋雨里()。
再读第二段,感受秋天的五彩缤纷。
六、学习第三段:
过度:秋天的雨带给了我们美丽的颜色,还带给了我们什么呢?请大家读第三段。
师: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师生合作,练习围绕中心句说话。
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田野像。果树上,橘子、柿子,争着。梨,菠萝,还有好多好多。
七、学习第四段。
师:秋天带给了我们美丽,带给了我们丰收,也带给了我们清凉,因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冬天快要来了,请大家读第四段,看看动物、植物们都做了哪些过冬的准备。
八、通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丽和丰收。
九、拓展:模仿写作,围绕中心句写一个段落。
教师给出两个中心句,学生自选一个写一个段落。
1、公园里百花盛开。
2、操场上真热闹。
十、总结下课。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八
《司马光》是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友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文言文离我们生活的年代较远,三年级的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学起课文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个故事他们都听说过,有助于他们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课文简短,一旦读熟,理解、背诵起来就很容易了。
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古人有“读书百遍,而义自见”“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因此本课教学以朗读为主。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小组赛读、指名读、“开火车”读的过程中理解课文,熟读背诵。
【知识与技能】。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能自己讲一讲这个故事。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等多种途径来理解词句的意思,生生、师生互动交流,理解课文,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古代传统文化形式的精美和内容的丰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重点。
1.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字。
2.学会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全文。
难点。
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文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师: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文言文的有关知识,预习课文。
1课时。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看到大屏幕上的这幅图,大家会想起哪个故事呢?(学生交流)。
师:这个故事最早以文言文的形式被记录在我国元代的一本历史书——《宋史》里面。
2.板书:司马光。
师: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司马是姓,光是名)。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介绍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的预习完成得非常棒。现在,请打开课本,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教师先用较慢的速度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2.教师再用正常的速度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学生跟读,读流利。
3.看大屏幕,把本课生字读一读,每个生字读两遍。
4.生字解决了,谁能把这篇古文给大家读一读?(抽读)。
师: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如果他有什么地方读得不够好,等会儿提提意见。(学生点评)。
5.现在读的感觉和刚开始读的感觉不一样了吧,古文就是要慢慢读,反复读,才能读出味道来!再试试……(齐读)。
三、理解课文。
1.学习“群儿戏于庭”。
(课件出示:群儿戏于庭)。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司马光小时候)大家是怎么知道的?(“儿”是“小孩子”的意思)。
(2)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教师引导翻译词句,并点击出示单字解释)。
生:事情发生的地点(院子里)。
师: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庭)大家找到这个字了吗?我们把它勾出来,还可以做上笔记,我们再来写一写这个字。(教师范写“庭“字。)。
师:这群孩子在做什么?哪个字能说明?(戏)“戏于庭”就是……(抽学生翻译)“于”是“在”的意思。
(3)谁能把我们刚才理解到的信息连起来,给大家说一说。(翻译全句)。
(4)齐读这一句。
2.学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师: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意外发生了……。
(课件出示: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1)指名读。
师:老师注意到,有的同学在阅读本句时停顿还掌握得不是特别好。(指导:范读、齐读)。
(2)认识“瓮”。
师:最开始,我们看了一张图片,里面有个大家伙,那是什么?(瓮)“瓮”是什么意思呢?(盛物的陶器,口小肚大)大家是从哪里了解到这个字的意思的?(文下的注释)。
师:没错,借助注释理解相关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3)那在本句中,还有哪些字是你们在阅读中没弄明白的?
生:“足”“跌”“没”……。
(4)教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字并指导书写生字:登、跌。
(5)现在谁能够看着大屏幕,把事情的起因给同学们说一说?(翻译本句)。
(6)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这一句。
3.学习“众皆弃去”。
师:在这危急的关头,其他孩子是怎么做的?
(课件出示:众皆弃去)。
(1)抽读。
(2)师范读。
(3)自读。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方法再读读,多读几遍,而义自见,试一试。
(4)通过阅读,大家了解了哪些字的意思?(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5)指导书写:众、弃。
(6)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众皆弃去”,想象一下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进一步理解体会。
翻译:其他的孩子都放弃而离开。
4.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
(课件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
师:在这危急关头,只有司马光没有离开,在想办法救人。
板书:光持石击瓮。
(1)指导书写“持”,理解“持、击、破”的意思。
(2)抽生完整翻译全句。
(3)司马光与其他孩子一比较,就让人觉得司马光真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他……(评价,谈品质)。
5.学习“水迸,儿得活”。
(课件出示:水迸,儿得活)。
(1)齐读。
(2)“水迸”是什么意思?(水向外溅出或喷射)。
(3)结果怎样?(儿得活)。
(4)板书:儿得活。
师:孩子得救了,真是让人松了一口气,让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令人欣慰的结局吧!(齐读)。
6.比较异同,复述全文。
师:《司马光》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你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和其他课文的不同了吗?
(1)学生交流。
(2)教师小结。
文言文不同于课文,它篇幅极短,语言简练,需要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3)师:现在请你们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
四、指导背诵。
1.教师领读。
师:“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成诵有收获。”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初步领略到了文言文的魅力。现在,就请大家熟读成诵,把它放进自己的知识宝库里吧!
2.指导背诵方法。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同学们都背得很认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掌握到了合适的方法。老师背类似的古文,一般会先想想故事内容,再背,想一句,背一句,就容易许多。不信,我们来试试。
3.教师说句意,学生背对应句子。
4.同桌互背。
5.教师抽背。
五、布置作业。
1.推荐读《掩耳盗铃》。
2.书写本课生字。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十九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4、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做一个有优良品质的小公民。
教学重点:
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较快地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老师布置的小任务:说说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读完后,小组合作讨论,请代表发言。
(1)段意合并法: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爸爸把信箱的钥匙交给了哥什提亚保管;
第二部分:哥什提亚把邮递员送错的信丢在门外台阶上;
第三部分:娃丽准备出去送信;
第四部分: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信送到收信人家里;
第五部分:娃丽家收到一封感谢信,娃丽和哥什提亚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要素串连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有一天,娃丽冒着风雪和黑暗把投错的信送回主人家,收到了主人的感谢信,结果娃丽和哥哥轮流保管信箱的钥匙。
2、有一天,爸爸带回来一个信箱,把钥匙交给谁保管啊?为什么呢?(哥什提亚,因为他年龄大些。)。
3、一封邮递员投错的信,哥哥哥什提亚和妹妹娃丽各是怎样对待的?哥哥:原文(课文第二部分第六段)“放在台阶上”理由是“这不是咱们的`信。咱们住在大河沿,信上写的是小河沿。放在台阶上,邮递员来了,会拿走的”。妹妹娃丽:天快黑了,冒着风雪,亲自去小何沿送信(归纳得出,课文第四部分内容)板书:哥什提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娃丽:急他人之所急3、娃丽送信的原因是什么?指导朗读第三部分的倒数第二自然段,这是娃丽准备送信的心理活动,读出娃丽担心、着急的语气。
4、在娃丽送信的过程中是一帆风顺的吗?她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在课文中勾画出娃丽送信艰难的句子。(突出表现娃丽的优良品质)第一处:“风把街道吹得干干净净,街上滑溜溜的。行人都怕摔跤,很小心地走着。天快黑了。”第二处:“风很大,雪也很大。娃丽踏着雪,很费劲地往前走,在黑暗里找门牌号数。”
(三)深入理解,拓展升华。
5、娃丽给石铁潘诺夫家带去的仅仅是一封信吗?还带去了什么?(第五部分那封感谢信)带去了家人平安的消息,给予人很大的帮助。
6、爸爸最后为什么让哥哥和娃丽轮流管理信箱的钥匙?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同时暗示哥哥向娃丽学习。
7、娃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乐于助人、热心肠、心地善良、好公民。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8、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今天以后,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根据时间,可现场口语交际或课后写作训练)。
9、回家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三年级东方之珠教案篇二十
1、明白倒叙的特点及在文章中的作用。
2、学习倒叙的方法,能运用倒叙进行作文。
明白倒叙的特点,学习倒叙的方法。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与学生上次的学习情况作对比,总结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交流导入。
1、《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
2、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倒叙。
3、小结:学生现在对倒叙的认识情况。
二、认识倒叙
1、ppt出示倒叙的定义。
2、播放微课,生动的认识倒叙。
3、ppt出示倒叙流程。
4、结合课文《燕子专列》《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理解倒叙及倒叙的好处。
5、总结倒叙的好处:文章开头适当地运用倒叙:
(1)、可以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阅读的兴趣和欲望。
(2)、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事的深情回忆,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3)、还可以使内容有波澜,行文有起伏,文章叙述也生动,结构也曲折多变。
三、学习倒叙的写法
1、睹物回忆法 由眼前之物引起回忆
举例说明
2、对比回忆法 由对比冲突引出矛盾
举例说明
3、情境回忆法 由描绘情境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4、抒情回忆法 由直抒胸臆引出回忆
举例说明
四、课堂练习:
采用倒叙的手法写一写你父母对你的爱吧!
五、作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