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优质14篇)
无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对于团队协作,总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政治总结有哪些要求和标准?如何提高总结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大量优秀学生总结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供大家参考。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一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学生标划生字词。然后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遍,力争读得通畅。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生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时间8分钟。
3、检查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4、深化领悟阶段:
5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进入角色,放飞想象,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请学生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二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学弈》)。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2)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3)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4)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学习《两小儿辩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
二要读出诗文韵味;
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
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三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教案。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文言文教学:《文言文语言现象入门》教案》。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四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五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三、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六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言志与载道的作品有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
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曾得出如下结论:
1、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
2、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
3、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4、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些结论,把我们指引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所言志所载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样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
2、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3、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4、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倾向。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适时适地使用,可以促成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适时适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把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数情况下,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与“背诵”是两项有区别的学习活动。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诵读‘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义的“诵读”。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七
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是讲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讲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关系。第三节讲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讲孔子的“仁”的学说。第五节讲孔子对“义”的坚守。第六节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习选文,积累文言字词句和写法方面的知识。
2、较为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从孔子的思想和思考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评点法。
四、学法指导。
1、细读《论语》,找出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并加以理解,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七、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课:
1、百代馨香,德配天地。
万世师表,道贯古今。
2、删诗书,定礼乐,创儒学,传经艺,师表万世;
赞周礼,写春秋,立杏坛,育才德,桃李三千。
3、“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4、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
二、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生有异质,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聚徒讲学,从事政治活动。年五十摄鲁国相事,其后不用,遂周游列国,年六十八返鲁。卒于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七十三。
(一)、孔子的历史贡献。
1、删《诗经》《尚书》,定《礼记》《乐记》,赞《易经》,修《春秋》,以传先王之道。
2、兴办私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广收门徒,收的学生不管贫富贵贱,据说有3000弟子,其中优秀的有72人。他成为文化传播的使者。他曾周游列国,晚年专心从事古代文献整理与传播工作,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其学生将其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中。
(二)、孔子思想。
孔子经其终生倡导和历代儒家的发展,使中国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作为中国人的指导思想逾两千余年。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德治主义,他执著地倡导德化社会与德化人生。德化社会的最高标准是“礼”,德化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仁”。孔子教导人们积极奉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放人”的’忠恕之道”,以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倡明“天人合一”之教,以善处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
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由于孔子的卓越贡献和思想影响深远,他才被中国人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三)、【颁奖辞】。
中华文化的先驱:孔子。
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四)、孔子及儒学的命运。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均推尊孔子。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
先秦诸子对孔子毁誉不一。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当时民间一般看法: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中国的历史会比黑夜还长。
汉平帝时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唐代开始加封为“文宣王”
元代又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代以后封为“大成至圣先师”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罗大经《鹤林玉露》载:
赵普再相,人言普山东人,所读者止《论语》……太宗尝以此语问普,普略不隐,对曰:“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五四时期的评孔思潮。
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经受了一次空前严峻的时代性考验。新文化运动要破除以孔子之道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信念、价值体系,要对历史的孔子及其学说进行重新认识,将它从封建主义意识形态中拯救出来;要树立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进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根本改造。
于丹在“百家讲坛”开讲《论语》心得。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
知天命就是内心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
耳顺就是悲天悯人理解与包容。
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把压力变成生命的张力。
孔子思想的世界影响。
日本当代学者金古冶:“日本自古以来就收到孔子的巨大影响,获益颇深……近年来孔子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推崇。”
新加坡前总理、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李光耀:“从治理新加坡的经验,特别是1959到1969那段艰辛的日子,使我深深地相信,要不是新加坡大部分的人民都受过儒家价值观的熏陶,我们是无法克服那些困难和挫折的。”这些价值观“为新加坡的繁荣进步做出了贡献。”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
2、《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3、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4、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5、《论语》记录孔子的言论大致有四种体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练习:
《论语》是一部___体散文集,是孔子的___和______所辑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宋儒把《论语》和《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语录门人再传弟子中庸孟子大学)。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开___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___人,身通六艺者____人。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尊奉为至圣先师。
(丘仲尼儒仁礼治入仕私人千七十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译、背,做好积累工作。
2、理解《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2、重点讨论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的评价。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课前布置预习任务:
1、学生将文本中出自《论语》的句子全部挑出(39句),教师将学生分小组,通过查阅资料,每组翻译并试着理解6――7句,将本组合作完成的结果集中打印出来。
2、认真阅读课文,思考:《论语》具体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孔子什么观点?
3、查阅资料,试着去寻找对孔子的不同评价的`文字并加以比较。
教学过程:
一、简单复习上节课主要内容,导入本课:
上节课了解了孔子与《论语》,那位同学能够给大家简单说一说?(不足之处其余同学补充)。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结合文本,进一步走近孔子,对孔子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二、结合学生课外作业,完成读、译、背,做好积累工作。
1、学生按小组展示预习结果。每组同学共同朗读本组承担的句子,随后由一名代表将本组中的一句翻译并简要阐述自己的理解。其余小组记录并随时补充自己的见解。
2、各小组各展示一句之后,将各组合作完成并打印出来的结果相互传阅学习。
明确:主要有治学、从政、修身养性和交友治道等方面,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
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评价孔子的言行和观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孔子有哪些评价?
明确:
1、春秋战国时代,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2、宋元时期对孔子的评价总体上是对孔子推崇备至,进一步把孔子神化,用孔子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3、自从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学术界和政界对孔子的评价就褒贬不一。特别是毛泽东在文革初期给郭沫若的诗里御笔一批,“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吹响批孔的号角,引发了全国口诛笔伐的狂潮。
五、教师总结: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尽管有的观点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尽管他的“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让很多女性不高兴,但是就像乌云无法挡住太阳的光辉一样,孔子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当然,由于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我们也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提高自己。
应该说,孔子提倡以天、地、君、亲、师来规范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又以仁、礼、义、智、信来规范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是有助恢复社会稳定,符合历史发展需要的治国理念。不仅如此,孔子提倡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及其他无数的教诲,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人文主义色彩,成为两千多年来从帝王到平民立德立行,治国治学的座右铭,人类文化思想宝库中的精品。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说法未免言过其实。但孔子的思想与学说,确实是两千多年来照亮中国历史与中国人思想的一盏明灯。《华盛顿邮报》曾经写道:“虽然孔子活在两千多年前,但他的教诲对今天世界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布置作业:
1、认真背诵《论语》中的精彩片段。
2、请阅读《论语》,根据对孔子的了解,以《我为孔子正名》为题写一篇小文章以及一段颁给孔子的颁奖词。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板书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
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2.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冬天已经来到了吗?是啊,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的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比如“海市蜃楼”,即使在现代社会也要借助照相、摄像等技术才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在古代则是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古人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古人是如何记录这种奇特的景观的。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记述。异:奇异的故事。
4.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范读,指名朗读。全文读3遍。
5.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一、二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指名三个学生翻译全文,呈现重点译句。
6.全班齐读课文。
7.启发提问,理通文意。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一共出现过几幅画面?(用原句回答)。
“山市”的全程变化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时间顺序。
请同学在原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明确: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
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用原文回答。(板书)。
3)、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
8.课件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在哪里能见到这样的景象?(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关于海市蜃楼:大气中存在着光的折射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就会透过密度不同的空气而发生折射,这样,空中就会就会出现了远处物体的影象。)。
9.小结。
全文中作者采用虚实、详略、动静相结合的笔法,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山间蜃景中变幻莫测的各楼各景,写得极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10.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观察以上六幅海市蜃楼的照片,任选其中一幅,用现代文仿照课文的写法,描述你观察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山市。
发生塔和宫殿。
发展城郭和其他建筑。
高潮危楼一座。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自读文言文课文,内容新奇生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始终不脱离文本,在一课时内以读带讲,以学生为主体,全文的阅读至少四遍,文意的串讲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强调重点实词的积累和落实,重点突出、效果明显。并且初步训练了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我想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文言文课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坚持的教学环节。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九
1、学习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山市的虚幻景象.
2.抓住特点,脉络明晰.
3.详略得当,语言简明洁.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课时。
一、导入。
展示课件1——12,由对“海市蜃楼”的描述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下面我们来看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是一幅怎样的景象,他在文章中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简介作者极其作品《聊斋志异》。
淄川蒲松龄(1640—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山东(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此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文言文,“研讨与练习”所列字词:
自学课下注释。
a.识记生字词 a.分析理解词语。
b.断清句层次 b.省略补出翻译。
c.朗读按标点 c.精读分析理解。
d.难句村出来 d.画批圈点小结。
对以上方法加以解释指导,引导学生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在诵读中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多诵读的道理。引导学生“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四、自主学习。
1、学生看注释讲内容,直译即可。各小组互相帮助,理解句子的含义。
2、学生讲述内容后,各组之间相互质疑,相互解答。教师适时点拨,并加以补充。
五、探究想像。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3、怎样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4、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学生相互研究讨论后,教师可帮助明确。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让学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会是一幅什么美景呢?可以让绘画好的同学画出,在班里展示欣赏。然后总结补充:其实,美的东西也许留在想像中会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时无画胜有画。
六、作业。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解释。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十
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课后查阅资料:参考高中物理第二册191页)。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十一
1、能读通读懂课文,并能很流畅的读。
2、能根据课下注解理解课文内容。
3、能对课文中的`描写部分展开丰富的想象。
4、了解对山市的科学的解释。
1、第2、3、4点为重点。
2、第3、为难点。
这篇课文根据要求是要用一课时完成。从容量和教学目标来看,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重视课外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自己根据课下注解疏通文意,把不懂的东西放在课堂上问老师。老师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检查预习情况。老师在这节课中把重点放在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欣赏描写部分及培养其想象能力。同时完成课后练习。
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世上有鬼吗?有鬼?你见过吗?无鬼?怎么世上这麽多人谈鬼?甚至还出现了《聊斋志异》这样的鬼怪小说?今天我们暂时不谈论有无鬼,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鬼有关的文章,《鬼市》,即《山市》。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请同学回答。
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把他读错的字词打上记号,在班上读一读。
三、研究、自主性学习
1、全班齐读一遍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先问同学,还不懂的,再问老师。
2、大家讨论理解下列词的意思: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相顾惊疑 碧瓦飞甍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1课时。
【教学要点】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语录体(格言体)。
《论语》的体式对话体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1)听清字词读音;(2)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理解】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也……”译作“……是……”
【翻译】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一)内容小结。
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谈品德修养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十三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感知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联想及想像能力。
【课前准备】。
师生搜集有关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学生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反复阅读。爱好美术的同学可用绘画展示山市的美景。
【课文感知】。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山市文言文教学设计篇十四
创意说明:
学生初学文言文,教师从指导学习方法这一角度来设计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学习本文,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由“海市蜃楼”的图片或有关录像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二、教师指导朗读。
文言文的学习,重在朗读。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培养文言文语感,在朗读中理解文意,懂得“好文不厌百回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教给学生文言文“五读法”: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情,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三、学生自由朗读。
四、疏通文意。
学生看注释讲解大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质疑,全班交流。
五、探究想象。
1.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三阶段。初生阶段: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2.想象描述:山市是怎样一幅画面。
3.用科学知识解释山市的形成。
六、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四字短语,并弄通其义。
2.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创意说明: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通过“读讲画说”全面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读老师出示读书方法,学生根据方法自由读。在读中识记生字词,读出正确节奏,读出语感,读中通晓大意。
二、讲学生根据注释自己讲解文意,并小组交流讨论,相互质疑。在讲中弄懂全文,弄清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三、画画出山市形成的几个过程,在画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并感受山市的奇特美。
四、说说山市的成因,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其中道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五、布置作业收集有关山市或海市蜃楼的故事。
[教学设计c]?创意说明:从蒲松龄的创作风格角度来指导教学,从而加深对蒲松龄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学生课外阅读《聊斋志异》。
二、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篇写读书笔记。
三、课堂交流读书笔记,评出最佳读者。
四、学习《山市》,领略山市的奇特之美,进一步体会蒲松龄的创作风格。
五、布置作业:课外了解山市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