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论文(专业13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价值,为个人定位和目标明确提供支持。写总结需要有时间观念和思维的整合能力,将碎片化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整合。总结范文中的作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你可以思考这些观点对你的总结有何启发。
大学的论文篇一
相對于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拓展训练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整个大学体育教学而言意义重大。通常而言,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方式开放性较差,对于整体体育教学的认知程度和概念理解较差,拓展训练本身具有更加贴近生活的特点,对于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具有良好的意义,与此同时,大学本身对于体育教育的重视,也能够通过拓展训练实现,能够实现大学生整体身体素养的提升,保障综合素质的提升[1]。与此可见,拓展训练对于大学体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然而当前的研究对于拓展训练对于大学体育教学作用分析层次上存在不足,为了切实多层次探讨拓展训练对大学体育教学作用,下文将从拓展训练的意义入手,进而分析拓展训练对于大学体育教学作用。
随着我国大学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标准也必须体现出时代性的特征,因此,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学方式方法应当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推动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应当具体实践拓展训练的教学方式,将教学方式与教学目标相结合,作为改革的总体切入侧面,拓展训练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意义,推动大学生体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发展,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2]。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也应当综合性的考量实践性和时代性的重要意义,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激发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
1.2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要求。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当培养良好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表达能力、身体素质等等,尤其在大学阶段,学生处于身体和心里都迅速成熟的阶段,能够实现学生的独立自主素质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在实际的大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拓展训练对于大学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体育技能以及体育素养的提升。同时,拓展训练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参与拓展活动,更在于培养整体大学生综合能力,实现良好体魄塑造。
2.1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体育中,更容易得到创新能力水平保障,拓展训练本身包含多种类型体育参与性活动,同时也包括知识的锻炼以及运动模式应用,同时自然也是大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需求。通常而言,在拓展训练的实际中,能够实现大学生的个体之间交流,促进团体之间良好沟通,同时也能够实现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促进相互沟通和交流的机会,推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团队意识的提升。
2.2综合发掘大学生内在能力。大学生作为国家的青年储备人才,通常具有较强的自身能力,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以及教学方式的不同,内在能力被发掘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导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本身经验较少,对于整体的发展目标较为不明确。拓展训练的意义正是在于,通过游戏项目的设置以及态度的培养,发掘大学生的内在能力,同时,也能够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培养个人自身的坚定态度,培养其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人生态度,同时也发掘大学生自身没有意识到或者没能得到发展的素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内在能力。
2.3保障大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大学的意义就在于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自然很重视教学目标的实现,简言之,大学体育的教学目标,就在于身体和心里两个层面,同时,对于运动能力、身体素质、心里水平等角度,都有教学目标的设置,这些对于整体大学生和社会的综合性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拓展训练从这个角度而言,不仅仅对于大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对于整个大学教育的综合性宏观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也有助于保障大学培养人才目标的实现。
3.小结。
通过上文对于拓展训练以及大学体育教学的分析不难发现,拓展训练从多个角度对于大学体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应当重视拓展训练在整个大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服务。
大学的论文篇二
十九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救亡图存成为中国社会的主题。时代呼唤着一股新生的力量来挽此狂澜。维新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倡言变法,谋求富强,给奄无生气的中国注人了生机。为完成变法大业,维渐派深深感到对人才的需要,这些人才就是不同于旧式封建文人的新式知识分子。培养和造救人才就成为维新派进行变法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形成了系统的人才观。
首先。维新派把培养和造救人才看作是变法维新能否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维新派清楚地知道,要实现维新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富强起来、依靠那些“摇头顿足,高吟低咏,惟腐烂文数篇”的从科举中选拔出来的封建知识分子是不行的。必须重新培养和选择一批新的人才。维新派认为,不论是政治的革新还是经济的建设与改造,都急需大量具有新思想、新才干的新人才。然而,中国几百年来传统的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严重地扼杀、摧残人才,通过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培养和造救新式人就成为变法运动中一项十分重要、不容忽视的工作,今变法之道万千。而莫急于得人才”。为了给变法维新运动提供大量的人才,康有为于1890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万木草堂。“各省学子,千里负岌,闻风相从。前后达三千人”习。这些人有许多后来成为时代的栋梁之才。万木草堂实际上成了康有为培养维新变法人才的基地。变法能否取得成功,人才是关键问题。为使大量新式人才为国家所用,他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要大力搜求天下才俊。议筹变法之方。他还建议设立制度局于内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在午门设立“上书所”,允许天下士民自由上书,广开言路,从中选择人才‘维新派虽有通过皇帝摧用维新分子之意,但也向皇帝提出了人才与变法的关系。对于这一点,梁启超曾明确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有非常之才,则足以济非常之变”。诸如练兵、开矿、通商等事务,必有人才为之操作。方可成就,所以人才是变法能否成功的前提。谭嗣同说:“求保国之急效,又莫捷于学矣。”习“变科举而后可造救人才,而后可变一切之法。他把变科举、兴学堂、培养人才看作是变法维新的当务之急。
其次。维新派非常注意政治人才的培养。
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由低层到高层逐渐发展的阶段。在维新运动以前,中国人学习西方,主要是在军事和经济方面,对人才的培养往往重于实用技能。而在维新运动中,变法的范围极其广泛.甚至包括政治制度的变革,所以维新派对“通才”,尤其是对善于“言政”的人才更加注重。康有为在广东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就注意对“言政”人才的培养。他说:“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巫于教育。他把培养人才作为开展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在讲学中,康有为一反当时的传统。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了许多大胆改革。在开设课程上。他专门把政治原理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政治应用学、群学列为一种课程—经世之学,从而培养学生对政治的敏感度,足见他用心良苦。在讲课方法上,他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和学生们共同研究。如事先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和他们一起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术源流与历史政治的沿革得失以及有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知识。同时还让一部分造诣较深的学生协助自己著书。从而提高学生对政治的兴趣和“言政”的能力。学生们在康有为的教导下。“每轻视八股,于考据训话,亦不甚措意,惟喜谈时务,多留意政治,盖有志于用世者。康有为对政治人才的重视正如有人所说:“先生之诲人也。期在造就有用之人,非欲养成死啃章句之陋儒。故草堂相处。往往脱略形迹,凡所以启发智慧者.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学术政治,表里相结合,所谓坐而言。能起而行之者也。“.为了政治改革.康有为曾建议光绪帝:今欲改行新政……特开立法院于内庭,选天下通才人院办事,皇上每日亲临。王大臣派为参议相与商榷。一意维新。立法院是国家的政治中枢机关,其办事人员不是仅仅拥有实用技能的人就能够胜任的。而必须是既有实技。又能言政议政的“.通才”才能担当此任。
维新派认为,要完成变法大业,不是几个人所能办到的事情,它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和参与。仅有人才是不够的。还必须形成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作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却遭到列强的多次侵略,甚至被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所战败.原因就在于中国人“散而不群,愚而不学之故也”。康有为举例说:“象马牛驼不能群,故人得制焉。如使能群,则至微之蝗,群飞蔽天,天下畏焉。况莫大之象马而能群乎?”他进一步指出:“故一人独学,不如群人共学;群人共学,不如合什百亿兆人共学。学则强。群则强。中国欲自强.“惟有合群以救之”只有“合众人之才力”,“合众人之心思”才能挽救危亡。因而康有为指出:“挽世变在人才。(成人才)在学术,讲学术在合群。维新派不仅从思想上重视人才群体的作用,而且也付诸于实际行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在北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义愤填膺,他们以省籍为单位到都察院上书请愿。康有为认为“士气可用”,抓住时机,联合18省130。余举人在宣武门外达智桥松摘庵集会,联名向皇帝上书。这次上书,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政治影响。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开士人群体干政的风气,维新派从中也更加认识到人才“合群”的重要性。梁启超对人才“合群”的作用是这样认识的:“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虎豹狮子。象驼牛马,庞大傀硕,人监之驾之。惟不能群也。非洲之黑人。印度之棕色人。美洲南洋澳岛之红人,所占之地。居地球十六七。欧人剖之铃之,若槛狮象而驾驼马。亦日惟不能群之故。“能否建立起人才群体。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
为了集聚人才,使之形成一个大的群体。维新派通过建立学会来拢络人才。康有为认为:“中国风气,向来散漫。士夫戒于明世社会之禁,不敢相聚讲求。故转移极难。思开风气。开智识,非合大群不可,且必合大群而后力厚也。合群非开会不可。梁启超说:“先生(康有为)又以为凡讲学莫要于合群,盖以得知识交换之功,而养国体亲爱之习。自近世严禁结社。而士气大衰。国之日屏,病源在此,故务欲破此锢习。可知维新派是为了易合群”以开风气而挽世变,从而组织学会的。他们利用学会来“广联人才,创通风气”。扩大维新宣传的影响,争取官僚、士大夫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人才网。为了加强学会在社会上的影响,他们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强学会。北京、上海强学会的成立,使当时“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各地学会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
第四,维新派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是维新派人才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们为此也做了大量实践活动。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讲学期间,就很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他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让学生搜集资料。然后和学生一起研究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术源流与厉代政治的沿革得失以及有关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知识。同时还让一部分造诣很深的学生协助自己著书,以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推动教学。另外。还要求学生练习演说、作体操和假期游历,以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增长各种知识。康有为在其著作《大同书》中,系统阐述了全面提高人才素质的思想。一方面,他极其重视道德思想教育。主张把“育德为先”的教育贯穿到人生教育的全过程中去。从育婴院、小学到中学、大学.思想道德教育要常抓不懈。在重视德教的同时,还要兼施智教、体教、实业教育和美德教育。正如梁启超所说:康有为“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体育亦特重焉;对于智教.康有为认为,其人之愚不肖。亦由智教不备之所致也。”因此,他重智教、开人智。通过智教来培养有用之才。对于体教.他认为“学贵以养身健乐为主”。尤其是对青少年更要加强体育锻炼。另外,康有为对实业教育、美感教育也大力提倡。他重视德教,并且兼施智教、体教、实业教育和美感教育,其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严复认为。只有提高全民族的自由意识和自治能力,才能促进国家政治的发展,国家才能走向富强。因而,他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他说:“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日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日新民德。”鼓民力就是增强人民体质。开民智就是全面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新民德就是通过思想文化教育.更新国民的价值观念、思想品德,摆脱传统思想文化对人们的束缚。增强人们的爱国心。对于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三者的关系,他明确地将国民素质教育概括为德育、智育、体育三个方面,在三者当中,智育重于体育.而德育又重于智育。为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严复一方面亲身实践,直接从事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并致力于对西学的介绍和传播。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教育的普及,并规划出普及初级教育的具体方案。在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方面,严复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并对后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梁启超也极力重视国民素质的培养认为“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殆如影之随形.响之应声,有丝毫不容假借。欧美所以强盛,是由于其国民德、智、体三者皆优。人民具有较高的自治能力。中国所以贫弱不振,是由于“其民愚随、怯弱、涣散、混蚀”,素质太差。一旦中国人民的基本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所谓的“新民”,中国的强盛就指日可达。梁启超所说“新民”,包括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而中心则是新民德。民德的高下优劣.“乃国之存亡所由系也”。可见,梁启超不仅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同康有为、严复一样。将德育摆在第一位。
维新派的人才观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虽然深深打上了阶级和时代的烙印。也没有能够使中国走向富强,但对其进行和研究,对当今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仍具有借鉴作用。
大学的论文篇三
摘要: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充满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灵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教学灵感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因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只要教师对专业执着追求,热爱学生、关心和了解学生,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有一个良好的心绪,善于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能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就能激发出教学灵感。
关键词:教学灵感;灵感激发。
abstract:teachingisnotonlysciencebutalsoart.teachinginspirationplaysacrucialroleincreativeteaching.teachinginspirationisamentalactivitywhichinvolvesteachers#39;andstudents#39;high瞫piritedandactivethinkingthatcanimmediatelysolvetheproblems,whichshouldbesolvedorhavenotbeensolvedforalongtime.teachinginspirationwillbearousedifteachersfirmlypursueintheirspecialties,loveandunderstandtheirstudents,andiftheyhaveafinemoodandareabletodothelong瞭imearduouscreativework.
一
灵感(inspiration),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地球上最美妙最神奇的思维之花,是激发人类潜能的智慧源泉。
在深奥的科学创造活动中,离不开科学灵感。科学灵感是科学家在创造达到高潮时出现的一种最具创造力的心理状态,此时此刻科学家会突然做出重大发现,科学史上这种事例说不尽、道不完。如凯库勒乘马车时猜出碳链结合的秘密,阿基米德洗澡时悟出浮力定律,门捷列夫在梦中完成元素周期表等等,无一不得益于科学灵感。
在复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离不开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创新的动力。艺术灵感“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艺术家都非常珍视,及时把握这突然而来的兴会,或瞬间闪现的构想,往往急不可待,以致停著推杯、披衣伏枕,去记下那不期而至的文辞、诗句、图形、舞姿或旋律。
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那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更是离不开教学灵感。教学灵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动态展示,是师生尤其是教师用整个生命与教学活动相撞击而产生的创新火花。具体地说,教学灵感是指教学过程中,师生情绪处于奋发激昂、思维处于活跃升华状态时,由于外界某种事物或诱因的启发,突然使正在探索的或者长期探讨而未解决的教学问题或难题得到明确解决的精神活动。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论语》里就有“教学灵感”的描述:“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孔子所说的“一以贯之”究竟是什么,至今学界见仁见智。我们认为,“一以贯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灵感”。
让我们再回到前面孔子的教例,曾参在孔子多年悉心教育下,对孔子学说已经融会贯通,与孔子“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孔子只要稍加点拨,灵感便不期而至。“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灵感也只赐予像曾参这样有准备的头脑的人。当然,孔子也不愧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能在曾参长期进德修业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来激发曾参的灵感。孔子之后的我国另外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孟子主张的“自求自得”、激发学生的“良知”“良能”等,实际上也是指教学中的灵感。
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更是对教学灵感有独特的见解,钱老师认为:“教育艺术则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具体展示,而‘创造性思维’这东西,多少带点‘空灵’,靠点‘悟性’。”[2](43)众所周知,钱老师这里所说的“空灵”“悟性”以及人们常说的“应感”“兴会”等词汇都是我国古代文论中有关“灵感”的文艺心理学术语,与“灵感”具有相同的涵义。
二
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要研究和探讨教学灵感呢?
第一,教学灵感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教学灵感是一种普遍而又重要的教学心理现象,是许多教师和学生都体验过的心理现象。教学灵感是师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质的飞跃,是师生思维活动处于最积极、最高涨、最富有创造性时的高峰体验。教学灵感可以使师生思路通畅、想象活跃、反应灵敏、精神饱满、注意专注,使师生能排除其他各种无关因素的干扰,摒弃习惯的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一种酣畅顺适、得心应手之感,这就有利于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
第二,教学灵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整体把握和构思创新。
第三,教学灵感能使教学过程达到高效能和高速度。
在教学过程中,当出现教学灵感时,教师往往会感到教学会出现前所未有的高效能和高速度。例如,在教学灵感状态下,有的教师常常口若悬河,旁征博引,妙语连珠,神采飞扬,真乃“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听课者无不惊叹教师的学识渊博,神采飘逸;有的教师频频提示、导引,师生竞相问答,课堂气氛热烈,在师生思想碰撞中,时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成果,使教学达到出神入化、妙趣横生的最佳境界;有的教师往往提要钩玄,启发点拨,打开学生的心扉,话虽不多,却是画龙点睛,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
我国心理学家对灵感产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说明灵感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而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有机结合,一般教师或者学生经过努力,同样可以激发教学灵感。下面,主要从教师角度谈谈如何激发教学灵感。
第一,教师要对专业执着追求。
我们在对灵感的研讨中,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少数兴趣广泛的多才多艺者外,绝大多数专业创造者只会出现与其专业有关的灵感,如科学家只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不会出现创作的灵感;反之,作家只会出现创作的灵感,而不会出现发明创造的灵感。而且,这种专业灵感与其对专业执着追求正相关。一个人愈是热爱其专业,愈是执着追求,其专业灵感出现的频率便愈高,这是因为专业性做功语言的积存是与灵感的产生、发展、加工有着深刻而密切的联系。
第二,教师要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了解学生。
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们认为,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成长、成人、成才。从此意义上说,教学灵感源于教师对学生的爱,诚如钱梦龙老师所说的:“教育,就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育艺术就是影响人的艺术。因此,对‘人’的关心,对‘人的成长’的.关心,是一切教育艺术的‘灵感之源’”。[2](41)教师唯有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才能自觉地刻意地去了解学生,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教的灵感必须与学生学的灵感产生和谐共振,激起学生的审美心理共鸣,才具有教学艺术魅力。教学灵感的诱发要求教师对所教学生的认知领域与情意领域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和把握,能够真正做到想学生所想,想学生所难,想学生所错,想学生所乐,想学生所忧。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自如地出神入化地用自己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意志调节学生的意志,用自己的个性陶冶学生的个性,使师生心心相印,肝胆相照,共同进入那微妙的心理相容的教学意境,这个教学意境就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灵感之域。
第三,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有着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时,教师就会在教学创新动机这种内驱力的驱使下激发出教学灵感。
人们在探讨激发灵感时有的强调执着,有的强调放松,看似矛盾,其实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诚如《礼记》中所言:“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唯有教学灵感来临,教师才会出现紧张,唯有紧张,才有动力。这种紧张,既不是教师受到外部威胁而产生的肌体反映性防卫性紧张,也不是教师依靠外部条件逼使自己心理处于某种激活的状况,教学灵感的动力源自教师心理深处的那种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教师产生教学灵感时的心理紧张,用心理学术语来说,实质上就是一种动机心理状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动机具有两种功能:一是唤醒功能。就从事某一活动来说,具有适当动机的人同不具备适当动机的人相比,前者唤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后者唤醒水平低,注意力分散。二是指向功能。每当动机推动人活动时,这种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即促使人的行为指向某一客体而相应地忽视其他客体。”[7]可见,动机的两种功能都是催发教学灵感的动力源。因此,教师具有明确的教学创新动机是能激发教学灵感的。
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这种张力的保持,需要与各种生命活动协调,一旦失调,教学灵感马上就会消失,“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这种张力的保持就靠教师在紧张执着的状态下的放松,如同我国道家所强调的“任其自然”,佛家所主张的“不执着”精神,如果教学灵感袭来时,教师不束缚于传统的教学理论的条条框框,不迷信于某些公认的正确的教学模式,不禁锢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理念和预定的教学构想,这样便有利于教学灵感的激发。许多教师的经验也表明,教学灵感往往产生于长期紧张的思维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如一夜苦思,早晨醒来后却有灵感;整天闭门思索,傍晚散步时突发灵感。总而言之,教师唯有具有一定的教学创新动机,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学灵感。当然,教师也不宜急于求成,教学动机太强烈,心理过于紧张,甚至害怕失败而心烦意乱,只张不弛,这样是不利于激发教学灵感的。
第四,教师要进行长期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尽管教学灵感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教师若守株待兔,不想通过艰苦的创造性劳动而期望教学灵感的到来,那么,就会像黑格尔所嘲讽的“最大的天才”,尽管朝朝暮暮躺在芳草地上,眼望天空,身拂微风,灵感也始终不会光顾他。诚如柴科夫斯基所说:“毫无疑问,甚至是最伟大的音乐天才,有时也会被缺乏灵感所苦的。它是一个客人,不是一请就到的。在这当中就必须工作,一个诚实的艺术家决不能交叉着手坐在那里,说他还没有兴致。如果等待你兴致到来,而不是跑上去迎接它,那就很容易流于懒惰和无所用心。必须抓得紧,有信心,那么灵感一定会来的。”[9]可见,教学灵感只能在教师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中产生,只能靠教师在长期积累中形成的具有教师个人信息库风格特点的以专业性内心语言编码的大脑信息网络系统去捕捉。简言之,教学灵感只青睐于教师有准备的头脑,这种有准备的头脑又来之于教师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
第五,教师要善于抓住捕捉教学灵感来临的时间。
每位教师都有此体会,即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时刻,如在备课时,或与学生质疑问难时,或在课间休息时,或在教研室讨论时……突然灵感特别活跃,其他时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特定时刻,往往会迎刃而解或豁然化释,并且思路流畅、简洁。有时,甚至还会触发连锁反应,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颖课题和思维角度。此时此刻,激发出来的教学灵感使教师本人左右逢源,其文思之汹涌,意念之奔流,大有来不及笔录之势。有时,还会使教师宛如通体潜能一时达到了融会贯通、任性聚发的境界,这时是教师教学效益发挥得最淋漓尽致的时刻,是教育价值最具本质内涵的时刻。
为此,教师必须随时准备好教学灵感的到来。我们建议,对于教学灵感,教师不妨随身携带纸笔,及时记下来。
第六,教师要具有一个良好的心绪。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节奏、特殊的生理需求、不同的体力调节和情绪变化,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当教学灵感来临时,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心绪,此时,教师情绪高昂,精神愉悦,一旦遇到新的刺激,大脑反应灵敏,就很容易获得教学灵感。如果教师心绪不好,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或者松懈懒惰、自满自负、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么,教学灵感是不会拜访他的。
教师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心绪呢?我国南朝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的“虚静”“养气”说可供教师借鉴,刘勰认为“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若能做到这一点,就能养心,就能“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使心情舒畅,思路清晰。凭着这种“水停以鉴,火静而朗,无扰文虑,郁此精爽”的良好心绪,就能够“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10]易言之,即能诱发出使教学艺术具有无穷魅力的教学灵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学的论文篇四
本文在对高校健美操课程开设的现状、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场地设施现状等方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高校健美操课程发展的因素,以高校体育教育的新理念为主旨,提出有利于健美操课程发展的建议,主要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学内容,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改革评价体系.
作者:陈元香谭月华作者单位:陈元香(西安培华学院体育部,陕西西安,710065)。
谭月华(四川大学体育部,四川成都,610065)。
刊名:新西部(下半月)英文刊名:newwest年,卷(期):“”(12)分类号:g83关键词:健美操高校体育现状对策
大学的论文篇五
论“王道”,说“和谐”
万树相。
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里,劝说梁惠王实行所谓的“王道”,体现了儒家最高的政治主张或政治理想。何为“王道”?。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与恻隐之心是一回事。行王道就是把君主的恻隐之心推及到人事上。照儒家所说,“仁”,只不过是恻隐之心的发展;恻隐之心又只有通过“爱”的实际行动来发展;而“爱”的实际行动又不过是“善推其所为”。这,就是“王道”。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恻隐之心”。清代学者李渔在他《闲情偶寄》中说:“王道本乎人情”。“在孟子看来,正是由于人性的.善良--尤其是那些统治者本身善良,仁政才有实现的可能。历史上大凡治理得比较好的时期,帝王们大都受到王道的深刻影响。比如唐太宗深知“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勤政爱民,才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贞观之治”。正因为康熙、乾隆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才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康乾盛世”。
“怎样推其所为”呢?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有很形象的论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亦即减轻人民负担,遵循自然规律,人们丰衣足食,虽死无憾。不过,这还只是“王道之始”,因为照孟子的看法,经济只是更高文化的起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只有当人人都受到适当教育、懂得人伦之道,王道才能完全实现。
如今,我国要构建民主、和谐的现代文明社会,除了法制保障外,王道中的爱民、保民和开发仁爱之心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
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这样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意思是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如今,社会财富之多,孔子那个时代与现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人口之众,那个时候与今天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但是,贫穷还没有消灭,社会上依然存在着种种不安定因素,因此,王道思想对于消灭贫富差距,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仍然有其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王道,传统的儒家思想,在改革开放,向西方先进文明和技术学习的今天,在中国迈步走向世界的二十一世纪,依然有它的重要意义。
万树相。
大学的论文篇六
人生的成长历程始终是向前的。当一个阶段快要结束即将迈入另一个阶段时,自然需要对即将过去的进行思考和小结。自己一直在思考学业、职业、事业的哲学关系,也许本来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和模式。需要的是对自己对时间、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同样需要对在我成长历程中、在人生某个阶段一直给予我帮助、指导、鼓励、支持、信任、爱护的人,表达真正的感谢。可以用客套、冠冕堂皇的话,也可以选择朴实。后者才更真挚,更深入心灵。
感谢我的导师把我领进了语音信号处理的研究领域。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基于fpga的语音算法实现。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分支,自己有机会接触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语音标准;有机会跨越时间、空间,领会大师们架构的数学模型、理论框架;有机会领悟信息科学与技术里层出不穷、让上帝都疯狂的一个个创新和idea;有机会感受从事信息科学与技术除了推陈出新之外所必需的努力、坚持、脚踏实地。我依旧笃信物质化的社会,思想和理性给人的震撼。感谢导师在做人做事上给我的教诲。当自己对做科学、做工程迷惑时,当自己对研究论文到生产力的转换困惑时,感谢导师在科研上用长者的睿智给予我方向性的指导。感谢导师及其全家,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
感谢我的父母,父母的爱支撑我的生命和生活。大爱无言。双亲已经年过50,儿陪伴在你们身边的`时间很少。儿又是那么不成熟,在你们的生日我能做的仅仅是打个电话。
感谢我的女友对我的理解、支持、鼓励,对我情绪起伏时的宽容,对我不成熟时的理解;她的爱真诚、纯洁。
感谢son老师,听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课程我理解到核心技术对中国计算机产业的意义;感谢luo老师、qin老师,和蔼可亲,敬业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感谢chen老师,一位值得尊重、充满个性、不断进取的老师。
感谢导师组的同学,有缘做同学做同门,一起学习生活、一起找工作的日子历历在目。感谢民主楼、和平楼创新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从求知到创新,尽管我们还很稚嫩,一起求学的日子早已烙上青春万岁的印记。感谢宿舍的3个兄弟。我们一起讨论国事天下事,是我们共同的财富。我们四个男人年龄加一起过了100岁,但梦想才刚刚起飞。
感谢中南大学。每个人都有梦想,梦想的实现需要无数人的帮助、提携。攻读硕士学位的我不能说对人类贡献了新的知识,但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自己的头脑里已经构件了初步的知识图景,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以后的岁月里,无论是科学还是工程,我都是篮球比赛里的零号球员,从新开始,从零开始,全力以赴。
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精神,我将继续前行!
大学的论文篇七
会计,农业经济学,农业,动物生理学,动物科学,人类学,纺织服装营销管理,大气科学和气象,生物化学,工商管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化工,化学,土木工程,计算机工程,建筑工程技术,创作,生态学,经济学,教育管理和监督,电子、电器、通讯,工程,英语语言文学,昆虫学,环境卫生,美术,渔业及渔业管理科学,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外文文献,林业科学,地质学/地球科学,高等教育管理,历史,人类发展和家庭研究,动物科学,数学,机械工程,微生物学,音乐,职业治疗,组织沟通,公园设施管理,哲学,物理学,植物病理学,政治学及政府,心理学,放射生物学,放射影像科学,分类科学管理,社会工作,农业科学和土壤学,修辞学和演说学,统计学,兽医科学/兽医临床科学,水、湿地、海洋资源管理,自然生物科学及管理。
大学的论文篇八
著名的德国物理学家、x射线的发现者伦琴说过:“对于科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此言道出了数学的精神、思想和研究方法对科学工作者的重要性。目前,所有工科类本科专业均开设了《高等数学》(或《微积分》)课程,并将其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它是后继课程学习的重要支撑。这里,对于任何实际的问题,我们总希望通过一个特定的数学模型来对此问题进行简明表述。因此,根据自然内在的规律或物理现象,先做适当的假设,并建立起各数学变量间的关系而得到一个数学结构,我们称它为数学模型。
21世纪是大数据的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在工程技术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数学模型方法也在广度上和深度上向着其他应用领域如人工智能、金融、经济、医学、天文、地理和海洋等不断渗透。因此,应用数学技术特别是数学模型方法已经成为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当应用数学模型方法去解决生产和科技的实际问题时(或与其他学科交叉结合时),首要的且关键的一步就是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把抽象的现象转化为具体的数学表达,再进行模型求解与计算。
如何更好地培养工科类大学生数学模型方法和数学思维的构成,对其教学研究和方法探索势在必行。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探讨:
一、课堂上摒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还是停留于说教式的教学,不论。
是数学概念、数学模型、数学定理,还是方法求解,这导致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疲惫现象,学习没有兴趣,积极性低。然而,理解并掌握这些数学概念和数学模型是学习好高等数学的前提。为提高工科专业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们要提倡启发式教学,它可以培养大学生:(1)独立思考的能力;(2)逻辑思维的能力;(3)随机应变的能力。这样,同学们可以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深入到数学模型方法中来。在具体做法方面,首先要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对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要因学生的水平差异而变,特别是讲稿的处理,要避免一成不变。其次,除了正常授课外,还要预留部分时间给学生回想和思考,给他们提出疑问的机会。例如,我们在介绍不定积分例题时(例1),故意引入错误,并提示学生刚学过的函数连续性,启发学生自行寻找错误,让他们真正进入课堂。
二、采用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相结合,领会数学模型意义。
教学可以说是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相结合的统称,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常授课,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数学本身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等特点,故学生的线上学习(即:教师课堂教学)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的主要渠道,这一环节是重中之重,国内外的大学数学课堂均采用这一方式。对于数学模型方法的讲解,线上学习过程中就要求我们任课教师提前认真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并细致钻研教材,然后选择适当的教法进行有效教学。在线学习对大学生非常重要,因为多数学生是通过授课课堂直接获得新知识,直接接受正规的教育方式,许多不明白的问题都能够通过在线学习方式得到解决。
然而,仅仅在线学习的方式对于数学模型方法及其应用的学习是不够的,且被动性占主导地位。线下讨论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崇尚思考、注重交流、促进沟通和团队合作,是大学生群体中一种有价值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线下讨论主要通过布置与课堂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本课堂的反思和知识的消化。本着培养工科专业大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团队性,不同的学生对数学模型或数学方法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线下讨论刚好可以通过所设置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教学要点或重点进行积极的讨论。这样,对于同一个数学模型,把各种理解融合在一起,充分讨论和分析后才能真正领会数学模型的意义。例如,我们在讲解极限的计算时,布置一题作业(例2,此题的答案是极限不存在)作为线下讨论题,它是单调递增数学模型的极限问题。此题中,不同学生可能会产生不同答案。通过线下讨论,学生可以自行领会极限计算和单调递增数学模型的意义。
例2,(单调递增数学模型的极限):假设a1=1,an+1=1+3an,n=1,2,3…,试计算。
三、高等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模型方法,提高大学生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特别是工科类专业)遵循概念介绍、定理证明和例题计算这一过程。工科专业的学生不是数学专业的,他们只知道要为数学的重要性而学习,要为通过课程考试而学习。但他们不知道学习完高等数学可以做什么,或者在哪些场合能用得上。这也是目前很多大学生觉得高等数学没有什么太大的价值,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甚至出现“数学无用论”的观点。
为激发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生兴趣和提高他们对高等数学应用性的认识,在高等数学的授课过程中必须突出数学模型方法,引入相关数学模型的案例。让学生把数学模型套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重要性,同时提升数学模型的应用能力。例如,我们在导数最值的授课过程中,插入森林救火数学模型(例3,通过在教学中突出数学模型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我们知道数学模型来源于实际,通过教学又应用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模型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数学的价值观,高等数学教学中突出数学模型方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例3,(森林救火数学模型):某消防部门接到报警后要派出消防员前去灭火。通常情况下,派出的队员越多,灭火越快,森林损失越小,但救援的开支也将随之变大。已知森林燃烧的损失费正比于森林的烧毁面积,比例系数为b1。烧毁面积与失火和灭火的时间有关,灭火时间又取决于消防队员人数。故,救援费有两部分:(1)每个消防队员单位时间的灭火费b2;(2)每个队员的一次性支出费b3。又假定火势蔓延程度及平均每个消防队员的灭火能力与火势有关。试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来分析应该派出多少个消防队员使得总费用达到最小。
四、鼓励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把数学模型方法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曾说过:“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完整的地步。”那么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数学模型方法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要结合相关背景把数学模型应用到其中。因此,我们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特别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工数学建模竞赛和亚太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数学建模竞赛不是针对数学专业的学生,工科专业的学生也可以参加。这样,在针对实际问题时,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求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从历年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看出,所设计的题目一般是从管理科学、工程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经济学等领域实际问题提出来的,一般只做简化处理未有任何假设。参赛过程中要求参赛者在三天内完成材料收集、模型假设、模型建立、模型求解、计算机实践、结果检验以及撰写出一篇完整的竞赛论文。因此,学生要结合实际问题、分析现实背景和灵活运用学科知识,再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相关知识去提炼成一个数学模型。例如,2013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c题(见例4)。
例4(古塔的变形)由于长时间承受自重、气温、风力等各种作用,偶然还要受地震、飓风的影响,古塔会产生各种变形,诸如倾斜、弯曲、扭曲等。为保护古塔,文物部门需适时对古塔进行观测,了解各种变形量,以制订必要的保护措施。某古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重点保护文物。管理部门委托测绘公司先后于1986年7月、1996年8月、2009年3月和2011年3月对该塔进行了4次观测。请根据题目附件提供的4次观测数据,讨论以下问题:(1)给出确定古塔各层中心位置的通用方法,并列表给出各次测量的古塔各层中心坐标;(2)分析该塔倾斜、弯曲、扭曲等变形情况;(3)分析该塔的变形趋势。
五、结束语。
总之,在工科专业大学生中培养其数学模型方法能提高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还可以推动高等数学的教育教学改革,并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改革和完善。目前,我校正处于教学定位的转型期,2015年有10个专业升格为一本招生,即:水产养殖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技术、大气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其中,工科专业的学科就占了50%的比重。因此,本文借助数学模型方法的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我校的“三能”人才培养服务,不断提高工科类大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大学的论文篇九
我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算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农业强国。土地分散、生产效率低、技术落后,水利,机械等农业设施薄弱、竞争力低。在很多偏远的山区,都是靠人力经营土地,收成的好坏也是靠天说了算,防灾抗灾能力差。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水平很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农业效益偏低,农民收入渠道窄,收入少,城乡居民收入仍持续扩大;农业物质投入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节节攀升。在如今的社会常年守着土地的农民很少了,大多在农闲的时候都去外面打工。所以有人说减少农民是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然而,这并不能从根本解决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相反,有可能引导农业走向误区。农业、农村、农民是“三农”问题,根本是农业问题,农民是这一古老产业中的从事者,从农业产业这个角度讲,有些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首先,我们不承认农业发展的比较劣势,试图通过发展农业来解决农民的福利问题。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农业缺乏根本的竞争优势。在外国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下,我们的农产品只会收缩不会扩大。这是因为农业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好,组织机构不合理,后期积累的技术也不够,与国外规模化的农业结构相比不占优势。当前农民大多数还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下,农业商品化还很低,大多数农民是为了把粮食卖了来换取生活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农村人口减少了,也不能解决实际的根本问题。放弃农业也是不行的,从古至今农业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是在发达的国家。民以食为天,目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粮食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所以要保证农业的发展空间。只有给农业定好位,制定的农业政策和农业制度才会合理,利于农业的发展。在现代城市进程化很快,并且是没有止境的,这就使农村在不断的缩小,这种城乡的此消彼长使农业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农业很重要,但是古老的农耕方式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所以各国通过不断的改进,逐步实行农业的现代化,用机器代替人的操作。无论城市化的进程多么的迅速,但是农业始终不能被代替,要不断的解决农业目前处于的尴尬地位。
二、发展农业经济可以采取的措施。
(一)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城镇化一方面是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可以吸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创造条件;它既为农业发展创造需求,又为农业发展提供现代化物质技术装备,提供资金积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总的思路和措施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在具体工作中,尤其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所要求的那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使耕地向农村种田能手和专业大户集中,逐步实现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二)农业现代化。
现代的物质条件把农业装备起来,利用科学技术来改造农业,大力推进农业自主创新,壮大农业的科技人才队伍,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在农村普及农业技术知识,逐步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用科学技术种田。面对一些偏远的山区,环境地貌无法改变,但是人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农业专业知识来和土地要收成,最大限度的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三)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为了解决农业在社会化生产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无论是农业的科技服务,还是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农业在生产和销售环节的服务,都离不开正确的引导和帮助,这就需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现在实施的很多惠农政策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给农民带来更大的收益。虽然惠农的政策不是解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但是这个措施从一方面调动了农业发展的劳动力的积极性。国家加强对农业的宏观帮助,在农产品价格和相关的惠民政策上给农民实在的好处,提起农民的积极性。
(四)政府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世界各国为适应国民经济对农业发展的要求,都实行了保护和支持农业的政策。如美国,尽管它的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接近或超出其国内实际需求的一倍,但是,它为了保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以便能在特殊的情况下应付可能出现的粮食短缺,仍然在国内生产领域和国际贸易领域对农业和农产品进行极其严格的保护。我们应借鉴其做法,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首先,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法律手段是农业保护的重要手段,它能够确保农业保护连续、稳定的实施。其次,政府可以建立以初级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市场网络;健全市场规划,维护市场秩序,规范交易行为;建立市场信息传播网、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相应的价格保护体系;降低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供应价格,减少农业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五)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集约经营的根本途径。国际上有关专家分析,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农业发展的这30年中科技对提高土地生产率的贡献为80%,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为73%。今后全世界农产品增加量的83%将靠科技来实现。这主要依靠:1、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加发展的后劲。据研究,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1%左右,一些发达国家超过5%,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仅仅是0.117%~0.27%,是世界上农业科技投资最低的国家之一。为此我国已经制定农业投资的具体计划,到20xx年,政府农业科技投入占总产值的0.7%~1%,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科技推广的资金在整个财政支农资金中的份额达到20%以上。2、加快农村教育步伐,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文盲达到8507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虽然文盲人口大幅度减少,但是绝大多数文盲人口仍然集中在农村。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者所占比例极低,而只有小学文化握度的却占全部劳动力的50%以上。3、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分成研究开发、技术服务、科技管理和科技企业等部分,对农业科技机构进行分类重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加强以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为重点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机构,加强对农业科技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六)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据统计,1998年到20xx年,国家投入1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增农业就业人口1051万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新增人均纯收入约300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还安排财政资金972亿元,建设59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项目、22个农业科技推广综合示范项目。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它能够促进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产业化经营集产、供、销于一体,把农业生产、农用生产资料的提供、技术措施的采用以及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运和销售环节统一起来,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它解决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把资源、人才、技术和资金集中优化配置,充分发挥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规模优势,借助群体力量,拓展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目前主要可以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我国农业经济的前景。
近年来,中央支农、惠农,农业连年丰收、农村欣欣向荣、农民喜气洋洋。20xx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取得长足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也为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和“十一五”开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必须要对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领域及技术政策进行战略调整:为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供技术支撑;为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小城镇建设、缩小城乡差别提供技术支撑;为综合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为大幅度地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供技术支撑;为推进农业集约经营的增长方式提供技术支撑。我国的农业改革还需要很长的路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对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稳定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要让农业现代化同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共同进步,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让中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就要让农业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大学的论文篇十
摘要:目前中职生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比例很大,如何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便成为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要转化数学学业不良现象必须做好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学困生;改革模式;辩证施教;学法指导。
初中后期被遗忘的一群孩子基本上都进入了中职学习,他们基础差,特别是数学这门学科基础更差。
如何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便成为我们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
这些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认真地、持续地听课,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学习思维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维,不再学习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请教,怕被人认为“笨”。
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树立所有学生都能教好的观念现代教学观告诉我们,每个人均有独特的天赋和培养价值,关键在于要按照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天赋,适应其特点进行教育。
有材料表明,大多数学业不良学生的某些指标不仅在学生总体中具有中等水平,有的还具有较高水平,这为教师端正教学观,改革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实证性依据。
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困难是暂时的,必须承认通过教育的改革,他们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当发展。
(一)耐心疏导增强主动性:
学习困难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正确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认真分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差生”,允许学生数学学习上的反复,从中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中职生在过去的数学学习中受到鼓励的相当少,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充分地鼓励肯定他们,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使他们感到自己能学好数学。
(二)成功教育树立自信心:
数学学业不良是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学生由于在以前的学习中屡遭失败,使他们心灵上受到严重的“创伤”,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
教师只有充分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帮助学生不断成功,提高学生自尊自信的水平,逐步转变失败心态,才能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如实施成功教育,创设成功教育情境,为学业不良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事实上,每个学业不良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只不过因各种原因冲淡而已。
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业不良学生在教师的“成功圈套”中获得能够实现愿望的心理自我暗示效应,从而产生自信心,进而感到经过努力,自己完全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达到转化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目的。
(三)情感唤起学习热情:
数学学业不良学生的转化涉及到生理学、心理学、教育管理、教学论等多个方面。
教师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肩负着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重任。
学业不良学生有多方面的需要,其中最迫切的是爱的需要、信任的需要,他们能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语态中了解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
因此,教师要偏爱他们,平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地接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和他们交朋友。
哪怕是对他们的微微一笑,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都可能为其提供热爱数学,进而刻苦钻研数学的契机,都会给学生一种无形的力量。
二、实施“低、多、勤、快”的教学模式:
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了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不够的。
因此在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让他们感到是自己学好了数学。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一)低起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多数中职学生对学过的数学知识需要复习与提高,才能顺利进入中职阶段的数学学习,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
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
1、直接使用教材中易于接轨的知识作为起点。
如“不等式的性质与证明”、“三角函数”等内容,按教材中引入法为起点。
2、以所授内容中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
如在“不等式的解法”教学中,将“区间分析法”作为掌握的重点,并以“区间分析法”为主线进行教学。
首先从验证一元一次不等式开始,进而到一元二次不等式、高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这就是抓住本质降低起点。
3、以已学内容的运算法则,基本方法为教学起点。
由于数学知识的逐步复杂及深化,原先的数学概念其含意会变化发展,但运算法则不变。
例如因式分解的概念随着数域的变化而变化;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随着数的概念的扩充而发生变化;幂的运算法则,其定义开始在正整数范围内,随着负整数、分数指数和根式的引入,幂指数便扩大到任意实数,其运算法则照常适用。
4、以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
数学概念一般不同于其他概念,对于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总结出来的概念,应尽可能通过直观教学。
例如棱柱概念的掌握,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在具体直观认识的基础上,观察其主要特征,抽象概括出:“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
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叫做棱柱。
”这就是在具体性基础上抽象出来的概念。
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感到直观形象,记忆深刻,应用起来也比较方便。
5、以已学过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雷同点进行类比教学。
如“解不等式”可以与“解方程”进行类比;“解二元二次方程组”可以与“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可以通过“分数”;“相似形”可通过“全等形”进行类比引入教学。
(二)多归纳——总结规律: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教师要多归纳、多总结,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达到易记好用。
如求斜率的四种方法:
(1)已知两点求斜率;
(2)已知方向向量求斜率;
(3)已知倾斜角求斜率;
(4)已知直线的一般式求斜率。
又如直线的点向式、点法式、点斜式,有一个共同特点,方程中都含有。
再通过练习:已知直线经过点a(—3,1),b(1,4),分别用点向式、点法式,点斜式求直线方程。
(三)勤练习——及时巩固:学习困难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需要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可以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大大减少了。
(四)快反馈——及早纠错:学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知识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
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
教师对于练习、作业、测验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面批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
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
由于及时反馈,避免了课后大面积补课,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三、辩证施教,掌握学习方法:
不是努力就能学好数学,但不努力肯定学不好数学。
因此如何教以及如何学都得讲究方法。
(一)弃重就轻、引发兴趣: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中职,在数学的学习中,经历过太多的磨难,曾经的挫折为他们的数学学习留下了恐惧的阴影,很多同学有畏惧心理,提到数学就害怕,见到数学就头痛,甚至厌学数学。
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以取得他们的信任。
而后了解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消除其紧张心理。
最后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
让他们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来;还可以结合历届学生成功的事例和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帮助他们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开门造车、暴露思维:中职生,尤其是高一新生作业问题很多,书写格式五花八门、条理混乱、交作业拖拖拖拉拉、有难题不合作、否则就是抄作业。
他们互不交流、互不讨论、互不合作怎么能学好数学?因此教师要指导他们“开门造车”,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听课与作业,强化双基训练,对综合题要将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基础问题,先做若干个基础题,然后做综合题。
课堂练习经常开展说题活动,以暴露学生的解题思维过程,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三)笨鸟先飞、强化预习:提高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数学能力,课前的预习非常重要。
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课前的预习,比如编制预习提纲,对抽象的概念、逻辑性较强的推理、空间想象能力及数形结合能力要求较高的内容,要求通过预习有一定的了解,便于听课时有的.放矢,易于突破难点。
认真预习,还可以改变心理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
因此,要求学生强化课前预习,“笨鸟先飞”。
(四)固本培元、落实双基:
中职生数学知识“先天不足”,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初高中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固本培元,优化数学知识结构。
数学能力差,主要表现在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上。
因此,教师要加强总结,使新旧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树。
基本技能训练要多周期反复进行,练习题难度易中低水平,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
通过训练使他们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基本能力,从而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起到促进作用。
(五)改进方法、促使理解:
“上课能听懂,作业有困难”是中职学生共同的“心声”。
他们不会自主学习,学习基本上是被动的;在解题方法上只停留于模仿,没有真正理解知识;在数学思考方法上,限于记忆模仿型、思维定式型。
实际上模仿例题做习题是数学学习失败的第一大原因,其致命弱点是缺乏对解题方法的“理解”。
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我们设计出学生预习例题的步骤:
(1)阅读例题;
(2)边看边做例题;
(3)默做例题,直至能够把例题规范做出来。
当教师讲解例题时就能正确理解解题方法。
因此,教学必须使学生向探究理解型的认识水平发展,否则不利于高中数学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张思明、勤学、乐学才能善学[j]、中学数学教与学,,(2).
大学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针对目前存在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文章在阐述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内涵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途径,以期对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具有必须的借鉴好处。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
大学生就业难是目前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表现为社会对人才的有效需求与高校无效供给、社会有限需求与高校过多供给的矛盾。实践证明,靠高校、政府或者企业等单方面的发奋来解决这一矛盾,几乎是不可能的。务必建立高校、政府、企业联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促进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一、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内涵。
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是指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以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职责,加强优势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其内涵包涵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益共同体的重构。在此构架下,高校、政府、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目标一致、职责共担、利益共享。二是就业工作实现高校、政府、企业一体化整合,充分加强和发挥政府的桥梁、激励与导向功能,促使各方利益与职责的有效联接。三是透过联动实现大学生就业平衡。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社会用心吸纳大学生。
二、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实现。
(一)加强三大主体整合。
1、构成校企联盟。
企业透过设立大学生奖助学金、创新基金,以及开展与高校合作办学,加大对人才培养的介入力度,增强大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透过建立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接收大学生到企业实习,激活企业学习创新的氛围,为选拔所需的人才带给机会。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改善办学条件,调整培养模式,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加强高校与政府合作。
政府应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强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职能,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扶持政策。高校应善于将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转化为自身的办学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为政府排忧解难,保障政府重点工程、基础工程、创新工程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有效需求。
3、用心推进高校、政府、企业三方联动。
高校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企业应及时向高校反馈人才需求与要求,用心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发挥更加用心、有效的作用;政府应根据区域特点和发展规划,对高校和企业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使用带给科学化的推荐与制度化的扶持。
(二)优化资源配置,创造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条件。
1、拓宽办学主体来源。
普通高校应立足当地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扎根区域经济与地域文化,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精英人才推动高等教育发展。要拓宽办学途径,以地方为主,社会与企业参与,争取海内外各界支持,鼓励有资质的个人或民间团体兴办各级各类学校。
2、整合优质教育资源。
应开放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和研究中心,引导和鼓励具备相应规模和条件的企业兴建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或者与高校共建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用心吸纳大学生参与就业前培训和实践锻炼。要充分利用高校、政府、企业以及其他方面的专家、领导、企业家、知名人士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与创业课程建设,加强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基地,带给创新创业条件,建立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3、调动各方面的社会力量。
应建立社会化的高效就业人才市场和人才测评机构,完善就业预警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就业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加强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的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在全社会树立“人才为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创造人尽其才的环境和机制,推进就业观念的转变,营造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三)改善制度环境,强化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实现的保障体系。
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促进大学生就业联动长效机制的法律制度体系。要在《就业促进法》的基础上,出台针对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法规,明确高校、政府、企业在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中的权利和义务,并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各自的资源投入强度与方式。二是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联动实施状况的执法力度。要完善大学生就业联动的执法依据,明确执法目标,强化执法程序,充分发挥司法机关在执法中的重要职能作用,切实推动高校、政府、企业各自职责与功能的依法发挥。建立由高校、政府、企业代表组成的大学生就业联动争议仲裁机构,主动协调三方责、权、利的不平衡、不对等现象,用心处理各种利益纠纷与矛盾。三是增强法律意识。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作为一种新的职责、利益协调机制,有关方面应加紧相关法律法规的研究与制定。高校、政府、企业就应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自觉增强大学生就业联动的法制意识。
2、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政府应利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调控优势,发挥在大学生就业联动中的推动作用,促进高校与企业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合作。政府应将企业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的建设纳入统一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体系,拨划专项经费给予支持。产学研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实习基地的确立与建设要采取项目申报制和评估制,对考核合格的基地,给予建设企业税收减免、项目支持、贷款担保等优惠配套政策。同时,用心开展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估,实现资源投入与大学生就业挂钩。加强对创新教育的投入力度,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营造相对宽松的创业氛围。为到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落实待遇,增加柔性发展机会。
大学的论文篇十二
一、绪论。
题目。准确来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灵魂,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所在,确定了文章的题目,也就是确定了整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这里指议论文),那么接下来文章所有的内容都是要为题目服务的,如果中间有偏差,就会出现文不符题的情况,那么整篇论文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就是所谓的跑题,为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在选题之前,一定要在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基础上确认自己的中心论点,以免事实论据不充分,导致文章没有说服力。
摘要。摘要是标题下面,我们第一眼看见的文字,文章的摘要里面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已经我们要达到的写作目的,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总结与概括。
二、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技巧问题。
(一)论文选题不深入。
一篇论文是否要其研究的价值,主要看论文的中心观点以及论文中用于佐证观点的材料,这就需要作者确定好自身论文研究的问题,一般论文的研究范围不能太宽,学术论文一般不强调研究问题的宽度,更看重的是深度,如果一篇论文涉及范围太广,作者肯定是难以做到深入的。进入论文写作准备阶段,多数的学生往往为论文的选题犯愁。的确在准备阶段,选题十分重要。选择恰当的题目进行研究,论文的写作就会顺利一些。
(二)文章论据不充分。
文章论据不充分,产生这样问题的原因很简单,有两种,一种是搜集查阅的资料相对太少,另一种就是搜集的资料不能够充分的证明文章的观点。第一种很好解决,只要利用各种查阅资料的手段,例如:网络、图书馆、调查问卷等查阅大量的参考文献即可。第二种相对来说就要有一定的技术性,在我们确定了中心论点之后,那么所运用到文章当中的事实论据都是为文章的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所查阅的资料,也都是与之相关,在筛选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中心突出并且具有代表性的,这样才能更好的证明其中心论点。
(三)文章结构混乱。
确定题目和中心论点后,在很多资料的面前,许多作者都不清楚接下来文章的结构应该如何安排,第一步应该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其实这就需要我们在撰写文章时列出一个文章的大框,传统定义上来说也就是文章的提纲,但是现在学校为防止这种情况产生,都会在撰写文章时,要求我们先撰写一份开题报告,这里面就是需要我们理清楚文章的大致思路了。
三、针对上诉的解决办法。
(一)以小见大的选题。
论文题目的选择一般是一个从大到小、从不全面到全面的一个过程,一般我们都是根据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自身的兴趣去选题,这样写起来也相对会流畅一点,确定了论文的研究方向,在加上自身所学的知识,大量的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这样确定起来的论文题目,就会比较好书写了。
(二)搜集、筛选资料。
通过收集得到的材料一开始没有必要都通读,可以先翻翻目录或索引,找出与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有关或紧密相连的章节。通过泛读,大致了解本论题有关的研究现状和前景,避免重复别人的工作。在这些过程中,有几样事情需要做概括出与毕业论文题目有关的研究现状,整理出毕业论文提纲或大致思路,熟悉基本的毕业论文格式与写作规范。
(三)写好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要有目的性。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导师能够判断出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存在学术价值,在逻辑上是否存在不完美,以便我们后续的论文,如果长篇符的直接撰写论文,其中就有可能产生许多的问题,修改的部分也相对会比开题报告麻烦,撰写开题报告不仅可以省下导师的时间,也可以保证我们在撰写过程中不做无用功,所以撰写开题报告是十分必要的。现下各大高校为避免上述的情况发生,都在论文撰写要求里面,要求学生撰写开题报告,可见开题报告的重要性。
保证开题报告的结构。开题报告的结构相对来说都是固定的,首先是“选题的'意义及目的”,这样导师可以一目了然的知道我们的研究的价值所在已经研究后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其次是“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再有就是“文章的创新之处和参考文献”这些都是必须要有的。
但是这些东西也是要分清主次的,不要一味的罗列观点,那样对于开题报告来说是一点意义都没有的。论文的基础观点和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其中我们撰写开题报告的重点。只有分清主次,这样,文章结构与层次才能够清晰。一般的开题报告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与主题相关的文献综述:相关的研究文献回顾,对现有文献的简要评价;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内容安排;可能的创新之处;已有的研究基础;主要参考文献。
四、提高大学生写作技巧创新方法。
(一)运用多种修辞方式。
例:“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朱自清《荷塘月色》)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写出了荷叶个方面的美丽。
(二)撰写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参考文献:
[1]戎文慧,王颖,朱蓓,李娜.文献检索课与专业课程结合的思考[j].医学信息学杂志,,(03).
[2]张静.从1984-论文统计看我国高校文献检索课的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02).
[3]郦金花.文献检索课应注重学生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j].图书馆论坛,2011,(01).
大学的论文篇十三
最后详细介绍了当前施工信息管理在实践工作中常用的三种信息平台,分别是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
工程施工信息作为施工中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涉及到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和多专业,为了使管理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必须获得相关的及时、准确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管理,实现信息的功能和价值。
当今工程施工信息管理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逐渐走向信息化管理,目前已经取得大量的研究成果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广泛应用。
1工程施工信息管理概述。
工程施工从原材料采购、施工,到最终工程建设的完成,涉及面广、协助关系复杂,因此时刻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
内部信息即工程施工项目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参与单位所产生的总信息,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会议制度、施工成本、进度、质量、目标控制等各个方面的信息。
外部信息包括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市场物价指数、新技术、新材料、资金市场变化等信息。
同时工程施工信息的形式多样,包括可数字化的数据信息和文档文件、图片、图纸资料等无法完全数字化的信息,如勘察、设计图纸、合同、统计报表、指示、工作检查等。
工程施工信息是施工过程中实施进度、成本、质量和目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没有信息的支持,控制工作就无法正常有序的进行。
由于施工活动涉及到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需要充分的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信息指导工程施工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如利用感知与识别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通信与存取技术进行信息的传递、计算与智能技术进行信息的认知和再生、控制和显示技术进行信息的执行等,实现施工信息的效用和价值。
决定着施工企业的正常运转和未来的发展,为了控制工程施工的四大目标,对施工信息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目标,信息管理首先分解信息管理工作的总目标,找到实现这些目标的方式,制定各项分计划,指导并协调施工活动,实现信息管理的计划职能。
其次,信息管理要组建、运做并维护信息系统,为施工企业管理人员提供服务,实现信息管理的组织职能。
然后,为了实现施工企业的目标,施工管理人员指导和影响施工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员,实现其领导职能。
最后,为了实施施工企业信息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实现最终目标,要对工作进行衡量、评估、纠偏等工作从而实现信息管理的控制职能。
2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平台。
工程施工信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对施工企业信息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互联网、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工程施工信息的管理逐渐走向现代化。
下面具体介绍工程施工实践中常用的基于数据库的工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以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为基础的项目信息门户和以空间建模与分析为特征的地理信息系统三种信息平台。
2.1施工管理信息系统施工管理信息系统(cmis)是指借助电子计算机技术,收集、存储、传递和处理所需要的施工信息,为施工组织设计、规划和决策提供各种信息服务的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
系统首先要建立其信息源,也称中央数据库,将整理好的基本公共数据如定额依据、资源单价和招标投标信息等和工程施工初始数据如预算数据、网络计划、外部信息、施工实时信息和投标依据等输入中央数据库。
然后利用这些数据编制施工预算和施工进度计划,从而实现对施工成本、进度、质量和合同的控制,这四大控制作为系统的四个子系统,与中央数据库之间进行数据的传递和交换,集成和共享收集到的数据。
系统的开发经历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主要目标和活动。
系统的开发设计主要是围绕以下三种功能系统:公共基础系统、维护安全系统和业务职能系统。
公共基础系统是为项目的管理人员提供项目共性的信息。
维护安全系统是一种辅助系统,它通过各种条件的约束使使系统正常有序的运行并且不断的发展。
业务职能系统由工程管理系统、技术质量系统、商务系统、物资系统、安全保卫系统和行政系统六个模块组成,是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
以项目为中心对项目信息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设置个性化的用户界面和用户权限,为项目各参与方在互联网平台上提供一个获取项目信息的安全、高效的信息单一入口和沟通环境。
按照项目信息门户的运行模式将其分为以下两种类型:psws模式(专用门户)和asp模式(公用门户)。
项目信息门户提供的主要功能有:桌面管理、文档管理、工作流管理、项目通信和讨论、任务管理、网站管理、电子商务、在线录像等。
导致项目信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信息的应用环境非常复杂,而项目信息门户的引入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系统的实施工作采取自主开发和购买商业化信息平台相结合的模式,综合考虑经济、管理、系统实施的目的、方法等因素。
实施工作的前期准备阶段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产品选择,调查项目情况并分析用户需求,组织项目管理知识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
实施阶段主要是设计与外部应用程序的接口,采集数据,购置所需设备,分解项目结构、对项目的信息进行分类、收集组织信息、分析组织过程,并组织系统总体的培训和信息共享与交流的知识培训。
安装配置阶段主要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硬件的组装和配置、部门的确定、编写系统实施手册和信息管理制度,并组织系统管理和用户操作的培训。
试运行与二次开发阶段主要是确定试运行部门、修改和调整系统、编写实施手册,并组织用户操作和工作专题的培训。
全面实施阶段主要是软件和硬件设施的运行和维护,监控系统的实施情况,贯彻信息管理制度,并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辅导,最后全面评估和持续改进系统。
并最终提高功效、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应该充分重视项目信息门户的建设和实施。
是一种地学空间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提供服务的新型空间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在多个领域迅速发展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施工管理系统也得到了广泛重视和应用。
施工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包括建筑物的位置、地下管线的布局等空间地理数据和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管径等空间信息所对应的属性数据。
系统具有以下几种功能:数据输入、图层、文字和点样式的管理、查询分析、施工控制和系统维护。
建筑施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难题如:建筑物的分布、道路和地下管线的布局等,通过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可以有效、合理并快速的的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特有的空间分析及可视化表达功能,可以扩展和优化决策支持系统、可视会议等新技术的图形查询和空间信息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施工管理和进度控制的辅助。
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施工管理部门提供了一直有力且高效的管理手段,如将管辖区域内的施工项目显示在地图上,定位查询施工项目,对施工现场实施安全监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