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情怀论文大全(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突出总结的核心要点,避免篇幅冗长和重复。这是一些经过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写出更好的总结。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一
我喜欢幼儿园的工作,我现在是在冰心幼儿园当一名普通的教师,可是我很开心,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现在的我在冰心幼儿园工作已经工作快两年了。在这两年当中我学会了很多。回望过去,有开心也有难过。
在刚刚进入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的工作很轻松,所以没有充实的感觉了。后来,幼儿园来了一位年轻的园长。在她的带领下现在我们整个幼儿园都变的与众不同,不管是教学、生活、安全工作、各个方面都很好。“每当被别人问我你在哪里工作啊?我都很自信很光荣的说我在冰心幼儿园工作。
本人在思想上积极要求上进,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能吃苦,有很好地亲和力,有耐性、爱心、细心;有较强地实践能力,集体观念强,具有良好地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我喜欢舞蹈、喜欢钻研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充实地感觉,因为觉得这样地每一天都会很有意义。在学校地工作中,我努力做好自己地工作,配合保育老师认真做好保教工作,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认真积极地配合年级组地各项工作。我现在带地是中班,从小班到中班孩子们成长地一点一滴我都看在眼里,有时候也会偷偷地开心,因为孩子们都长大了。有时候说地话也会让我哭笑不得。前两天我们班地“马宝”午睡起来后,兴高采烈地问我:“何老师,你喜不喜欢“钟”啊?”我说:“我啊!我喜欢可爱地钟”。马宝说:“那我就那一块大石头,放在你身上。”我很疑惑不解地问:“为什么啊?”这时候马宝笑眯眯地说:“何老师,你不说你喜欢“重”地吗?”这时地我才恍然大悟,不禁地笑了起来。我真想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我非常热爱幼教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热爱每一位幼儿,尊重每一个孩子,用爱心、耐心让幼儿喜欢我,愿意和我交朋友。两年地幼教工作,使我自身地素质和政治觉悟都提高了。在今后地工作中,我会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阅读有关书籍,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中以坚实地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我也需要经常反思和总结:教育是一门博大精深地学问,而且学无定法,面对如雪花分飞般地教材以及网络带给我们丰富地信息经验,我们必须把握一点:让孩子们真正做到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得到发展。做教师地难,做幼儿教师更难,但是我觉得在辛苦中,能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地乐趣——那就是童年地乐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二
我常常利用空余的时间翻阅有关幼教的杂志、书籍,从中了解最新的幼教动态,学习幼教杂志上的文章,了解幼教改革的新动向,以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努力借鉴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要成为一位优秀教师,必须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有这样,业务技能、科研能力才会不断地提升。在20xx年春季我报名参加了电大的大专班,刻苦钻研业务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我知道,要让学生有一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为此我放弃了平时的双休日休息,坚持上课。虽然辛苦,但是学到知识的喜悦是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的。在学习的过程中,除了业务知识外,我还收获了很多。大专阶段的学习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我的自学能力;同时懂得了运用学习方法及注重独立思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我还有许多的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克服自身的弱点,更大的进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幼教的领域,我所学的还远远,迎接挑战,才能让更大的才能让更大的进步。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三
在学校的安排下,大家五位同学到xxxx幼儿园进行工作实习在这一个月的实习里,我学到了很多学校里面学不到的知识,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也有很多,在老师的身上,大家看到了园丁们散发出的耀眼光芒,给了大家在实习生活中带来了很多的启发性思维。刚开始大家到了幼儿园,这个幼儿园很大,小朋友很多,在负责人的安排下,大家每人跟着一位指导老师进行工作实习,这段时间的日常工作都由各自负责的指导老师安排。刚开始实习工作时,我就认真学习指导老师是如何带课,学习他们上课的方式和怎样管好课堂纪律,还有她是如何带领学生们做活动的,而我就在指导老师的旁边帮忙。学习了两天,指导老师让我尝试着带课,第一次讲课我的心里很紧张,我就开始试着讲课,一开始孩子们乱成一团,不听讲课,我用了老师的那些方法,慢慢的,他们开始接受我喜欢我,这使我内心充满喜悦,慢慢的我带着孩子们越来越顺手了,讲课的技巧和经验我也掌握了一些。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大家又和学生们组织活动,带他们做游戏,一边玩一边学习,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到处都是他们欢乐的笑声,在他们的感染下,也使我喜欢上了幼师这个职业。
在这次的实习中,大家和孩子们更加的亲近,对他们更加的了解。在工作上我很认真负责,每天都对自己的工作做下总结,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好,自己还有那些缺点,然后改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工作,我的动手能力,工作能力,社会交际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每天的工作中虽然忙碌但是很充实。
在工作上,我明白了做好老师除了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其他课外知识,这样才能让你的学生在和你打成一片之外还能尊敬你。这一个月我是忙碌的,也是充实的,更是充满快乐的。实习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实习的过程中,我收获了很多,我坚信,在以后我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师。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四
摘要:置教师于课堂主演之地位,便会让学生沦为接纳知识的容器和附庸,这是以教定学传统教育模式的最大弊端。而以学定教的新教育理念追求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知识链接,在探寻知识的海洋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导航者,通过教师的投石激波、抛砖引玉,引领学生向知识的深海漫溯。教师“推动”教学,符合教师要成为教育艺术家、教育工程师、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期待,能推动学生发散思维、迎难而上、认错改错,提高学生知识习得效率。
关键词:导航者;推动;艺术家;促进者;效率;。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要有一种敢于放手的“隐退”情怀,永远冲在第一线的教师并非“明师”“慧师”,那些敢于退居二线,将舞台交由学生“发挥”的教师,才是新时期学生需要、社会需要的教师。让教师“推动”教学,是对教师角色的重塑,能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人格,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形成教师架梯铺路、学生自主攀登知识高峰的教学生态。
一、“推动”符合教师角色期待。
新时期,教师角色期待承载着家庭、学生、社会、学校等诸多内容。人们对教师的期望殷殷,给教师角色转变提出了新要求,“推动”的角色定位符合社会各阶层、个体、团体对教师的角色期待[1]。
1.符合教师要成为教育艺术家的角色期待。
教育是一种灵魂感召艺术,教师教学的过程不仅包含了艺术的内容和手段,还会产生与艺术一样的功能。通过教师的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和对音像艺术等的运用,触碰并深入学生内心,帮助学生建立认知,逐步积累知识,接受知识美的熏陶,促使学生实现德智体方面的艺术化发展。
教师“推动”教学意味着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变成了创造教学的过程。它要求教师坚持教学规律的指引,以自己的胆识、魄力和创新操作,给学生营造思索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慢慢体验品味,诱发学生创造。在教学材料艺术化加工、教学情境艺术化处理的.过程中,科学的共性、和教学的艺术个性得以融合,教师也在这个艺术化的过程中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艺术家之路。
2.符合教师要成为教育工程师的角色期待。
传统教学理念下的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他们按照教材内容和相关的教辅资料,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工作,这种程序化的操作使他们看起来更像“驾驶员”,游离于课程编写之外。新课程理念提出了三级课程构建设想,在国家课程之外,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给地方和学校提供了编制课时的空间[2]。课程编制的改革将颠覆教师惯于当执行者的局面,它要求教师成为研发课程的“工程师”。
“推动”角色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变成能为课堂推波助澜的“工程师”。要推动课堂,让沉闷的课程活跃化,低效的课堂高效化,不但要求教师有灵活驾驭教材的能力,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开发出符合其需求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在课堂陷入僵局时,大胆舍弃既有思路和教材大纲,引进能掀起课堂波澜的活水,让课堂重新焕发出活力。
3.符合教师要成为学习促进者的角色期待。
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灌输的对象。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这种粗放型的角色定位,从传授知识的固有狭隘思想中解脱出来,成为帮助学生成长、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和全面发展的促进者。教师“推动”教学说明教师只是教学的推进者,而不是教学的主宰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将自己当作学生学习的一种助力,并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知识技能给学生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唤醒并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解决问题、学有所得。
二、“推动”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学“推动”实际上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起着向导作用,师生之间需要相互配合,要达到推动目标,需要教师当好教练、当好专家、当好知己。
1.“推动”要求教师当好教练,授学生以渔。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能代替学生完成学习过程,那么教师就应该像教练一样,教会学生各项技能技巧,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亲手打开知识宝库。要有效“推动”教学,需从四个方面切入:第一,从培养方法切入。教师需悉心观察每个学生,了解不同个体的优缺点,采用差异化的培养办法。第二,从制定目标切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能力层次,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帮助学生确定达成目标的最优途径。第三,从学习习惯切入。教师要点明学生学习中的不良习惯,引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第三,从学习动机切入。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诱发其学习自觉。
2.“推动”要求教师当好专家,为学生指路。
教师要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地推动教学,需要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支撑。第一,教师要具备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教师要在掌握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尽可能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要能从纵深层面把握跨学科知识点的联系,不断充电,避免被学生问倒,导致推动流产。教师的专业素养能为其有效推动教学提供开放性思路和正确决策。第二,教师要具备信息素养和能力。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教育信息技术已经取得前所未有的突破,教师必须积极学习并掌握先进的教育信息技术,具备制作慕课、微课,利用视频和网络平台教学的能力,从而运用信息技术推动教学,突破课堂困境。第三,教师要掌握多样化的推动方法。试图一种方法反复用来推动教学是不现实的,教师面对的是拥有奇思妙想、个性迥异的学生,因此,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推动策略,确保有效推动。第四,教师要能准确掌握推动时机。教师的推动或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或有让课堂高潮迭起之功,但能否达到理想效果往往受推动时机的影响,在恰到好处的时间或节点推动,方能事半功倍,帮学生排忧解难,让课堂熠熠生辉。
3.“推动”要求教师当好知己,与学生交流。
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推动需要学生配合,学生不配合,教师就是在做无用功,会造成“干推不动”的现象。避免这一现象的最佳途径就是搭建师生友好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就需要教师放下“师威”、弯下身体、放低姿态,与学生交朋友[3]。第一,教师要有爱心,以爱浇灌学生,赢得学生信赖;第二,教师要细心,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充分了解学生需求,并正确引导学生,赢得学生拥护;第三,要善于攻心,了解不同学生的想法,做到知己知彼、对症下药。教师只有和学生成为朋友,才能与学生进行真诚无障碍的交流,从而充分把握学情,在恰当的时机、用恰当的方法推动教学进程,掀起课堂波澜。
三、教师“推动”教学的具体策略。
学生的思维、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处理错误的方式是影响学生习得的主要因素,一成不变的固化思维、逃避困难和忽略错误会让学生学习陷入不良循环。教师“推动”教学,应着力推动这三个关键问题的解决,这样才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推动学生发散思维,去往层峦叠嶂处。
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圈并询问学生是什么时,多数学生都会做出一致回答:“是一个圆。”这种现象说明,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停留在浅层次上,都是在同一平面上做无意义的机械滑行。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会固化,变成单线思维,这种思维会禁锢学生想象力,成为学生知识习得的重要障碍[4]。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不应含糊而过,而应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在平静的湖面上激荡起千层浪,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第一,以鼓励推动学生给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教师可以“司马光砸缸”等发散思维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让学生树立自信,并鼓励学生求新,推动学生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打破常规、超越已知,探寻超越同伴、超越书本、超越标准意义的发散性答案。第二,以启发性问题推动学生联想。教师可抓住问题本质,设计一些与主题相关又有所区别的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由此及彼进行推导,从而得到启发,豁然开朗。第三,以旁敲侧击的迂回暗示和诱导推动学生触类旁通。在峰回路转处提示一些能点醒学生的知识点,让学生以此类推,受到启发,产生灵感。第四,以关键词推动学生找到破解思路。对学生进行开门见山式的点拨,推动学生找到新思路、新途径。第五,将学生推回到生活场景中。教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当学生惯于定向思维时,教师不妨将学生推回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培育学生异想天开的能力,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展开既合理又丰富的想象。教师的巧妙推动,能让学生对层峦叠嶂的知识山峰充满向往,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2.推动学生迎难而上,偏向虎山深处行。
教学中,当学生的“已知”不足以解决问题时,会出现迷茫和困惑,多数学生都会“绕道而行”或“弃之不解”,长此以往,学生的畏难情绪会加剧,学生面对困难时会丧失勇气和信心,这样的情绪和态度会阻碍学生进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加强推动,指引学生迎难而上,培养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挑战精神。
教师应当先弄清学生感到难的原因,从而有目的地去推动。第一,对于抽象知识造成的难点,教师可巧借板画、感性材料、多媒体教具和生活实例对学生进行启发推动,让学生充分理解抽象知识,建立对难题的形象直观理解,从而解决难题。第二,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造成的难点,教师可以推动学生先进行浅层次思考,再由浅入深,逐步深入思考,并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继而突破难点[5]。第三,对于难点多造成的难点,教师应推动学生一阶一阶爬阶梯,先引导学生解决最容易的难点,再一步步引导学生各个击破,解决其他难点,这种化整为零的推动,能分散难度,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第四,对于牵涉面广的难点。教师要推动学生透过层层复杂因素分析问题,转化问题,找到自己熟悉的知识点和思路,最终突破难题。当学生面对困难不敢攀登时,教师推动学生迎难而上,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勇气,让学生品味到克服困难的喜悦,享受不一样的体验。
3.推动学生认错纠错,过则勿惮改。
犯错是学生学习中的家常便饭,认识到错误并纠正错误,利于学生总结经验教训,遇到类似问题不再犯错。但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都有反复出错、屡错不改的毛病。一味苦口婆心的说服教育通常难以达到让学生认错改错的目的,还会让学生在教师的啰嗦强调中心生厌烦。教师应变说服为推动,推动学生自己反省,认识自身错误并主动改正错误。
第一,教师做表率推动学生认错。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故意犯点错,将自己的错误展示给学生,再主动及时向学生认错,在学生心中留下教师也会犯错而且会认错的印象。教师的表率能推动学生克服逃避认错的心理,让学生在犯错时主动承认错误。第二,教师当纠察推动学生认错。学生有时会意识不到自己已经在一个问题上反复犯错,此时,教师应当好纠察员,将学生犯错的地方指出来,并统计学生犯错的次数,让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心悦诚服认错。第三,教师应推动学生自主纠错。教师指出学生错误帮学生纠错的方法很难让学生对错误留下深刻印象,教师应推动学生自主纠错,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找到正确解法。可建立纠错制度,要求学生每天纠错,推动学生将纠错落实到日常学习中;可引导学生建立纠错本,让学生把每次出错的题记录在纠错本上,每天腾出一定的时间翻阅复习错题;可引导学生写纠错日记,对每天各学科学习中出现的错题进行总结归类,并写心得体会,分析错误原因和纠错办法。此外,教师还要加大对纠错的督察检阅,对于不认真纠错的学生给予一定惩戒,督促引导每个学生树立纠错意识,养成纠错习惯,推动他们正确认错改错,防止学生一错再错。
参考文献。
[1]叶玉梅.现代化新课堂模式下教师要做成功的“导演”[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4).
[2]王文涛.“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高职教师角色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z2).
[3]田爱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转变与综合素养提升[j].教师教育研究,(5).
[4]天贞.从“主演”到“导演”: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教师角色转换及其路径[j].上海教育科研,2014(5).
[5]项正娟.从“定向者”到“导航者”——慕课时代教师角色新定位[j].现代教育论丛,2015(6).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五
社会生活及科学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课堂上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随着经济一体化导致的文化趋同,加之当下信息化时代背景,一些传统的教学形式正在弱化并走向消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创新与传承,是教师群体共同的紧迫任务。传承人类祖先探索“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所积淀的教学艺术瑰宝,创新具有时代特征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根本路径就是广泛地学习,学习教育领域内先贤的思想精髓,同时也要学习其他领域内的元素,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因而,要大胆地学习、消化、吸收其他国家、民族、地区的教学艺术,这样一来,教师探讨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失败的风险就会降低,教师专业化程度就会迅速提高,在课堂上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即时修正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也就更自信了。学习积淀之外,还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社会、学校要积极营造一个创新型、学习型的教师工作环境。外部环境是提高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即时修正能力发展的平台,教师对课堂教学行为即时修正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个体行为,但这绝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私事,它需要外部环境条件的支持和引领。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构建一种重学习、重交流、重反思的校园文化氛围。
2、教师要学会省察自己的教学行为。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教师职业成熟的标志。教师要善于省察自己的思想方法、知识结构、能力倾向、教学方法特征、教学技巧水平以及个人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从而进一步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渐摸索并形成与自己人格特征相吻合的教学行为体系,最终浓缩成为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教学相长。
3、教师要善于在教研活动中实现协同发展。不同的教育理念、思维特点、工作经历、人格特征等因素,决定了教师群体教学风格表现形式上的差异,这正是开展教研活动、协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的宝贵资源。教师间互相听、评课,共同探讨教学实际问题,互相提供参照物,从而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相观而善”,扬长补短,为教师优化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提供了可能性。要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心态。教师必须打破自我封闭,要以平等、开放、积极、坦诚的心态主动与同事交流合作,才可能使集体教研活动富有成效,使教师群体在建设性的发展共同体xxx同成长。
4、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对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修正今后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不仅要掌握教学反思的基本策略,更要注意提高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经验积累,必然要形成一定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体系,由于职业倦怠等原因,更容易导致教师凭借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简单化行为模式,将富于创新挑战的教学行为禁锢于思维定式之中,影响教学的质量效果。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自觉性,就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具有批判意识、修正与优化意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要引导教师对教学过程具有问题意识,善于运用各种机会发现自身教学中的不足,反对故步自封,通过不断反问、追问来激发反思意识,创新教学理念,修正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1]陈瑶,王艳玲,李玲.教学反思途径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美)唐纳德a.舍恩.培养反映的实践者[m].郝彩虹,张玉荣,雷月梅,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魏景.教师教育中的反思实践[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王鉴,宋生涛.课堂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教育研究,2013(11).
[5]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j].教育研究,2002(7).
[6]朱晓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教育界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管理是学校工作的重点部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提高教师管理的关键工作。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可以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学校的合理发展。项目管理是一种新时代的管理理念,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中强化项目管理意识,对于教师团队的建设具有合理有效地提高作用,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项目管理的含义。
项目管理是指运用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各类策略手段,将重点工作作为项目实施,设定好目标来分解任务,将工作责任落实到实处,限定完成时限,全程控制各项重点任务和工作目标的完成。项目管理的特点是具有明确的管理范围、典型的任务管理、合理的工作结构分解、准确的成本预算、细致的时间控制和科学合理的资源管理。
二、教师团队培养和管理中的误区。
(一)教师团队的单一化。
大部分学校中教师团队的学历背景比较单一,教师个人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水平和各有不同,使教师成员之间没有互补性,无法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管理效果,各科的教师资源也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使教师在教育专业水准上不能掌握最精华、最前沿的东西,从而影响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二)学校领导忽视教师培养和管理中的个体需要。
(三)对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的认识简单化。
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发展会经历各个阶段,并不是短期可以达到成效的。在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影响到教师团队的建设和发展,而有些学校领导对于教师培养和管理的发展认识过于简单,没有把握好团队建设应经历的形成阶段、制定规范阶段、运行阶段和休整阶段,只是简单的下任务定目标,希望很快得到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中会出现不同的需求,没有提供相关的科学的指导,很容易使教师团队的发展走入误区。
三、项目管理对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的作用。
(一)项目管理可以促进教师团队的多元化。
从管理学层面上讲,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任务为主要依据来组织的,学校可以将教学的管理活动以任务的形式来设计为项目,例如以活动内容不同分为教师科研项目、教学模式创新项目,或是根据任务的特点、重要程度来分为不同级别的项目。这些经过仔细划分的项目对于教师的素质就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师团队由于学科背景单一,是很难有效地完成这些活动项目。经过项目管理的划分和要求,共同的任务目标会吸引到各个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学科背景来组成教师团队,每个人的技能水平和专业知识得到充分发挥,互相之间也形成互补性和异质性,有效地解决了教师团队单一化的问题,并且聚集了任务项目所需要的人才,使教师资源优化组合、合理配置。
(二)项目管理有利于教师合理需求的沟通。
在项目管理中包括了组织沟通和人际沟通。组织沟通是指组织之间传递信息,是比较正式的沟通形式。人际沟通是个人与个人的信息传递,大部分都是非正式的形式。项目中的.管理活动大多也是以人际沟通来进行。一个项目要保证科学有效的组织、协调、智慧和控制,必须要有良好的信息沟通,这样才能够对于人际关系和组织发展具有良性的促进作用。团队的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建立完善沟通渠道。首先领导要运用合理的激励措施,灌输团结合作的团队理念,将沟通障碍清除,并且鼓励团队的成员之间互相表达,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和肯定。其次,要营造公平公正的团队氛围,使每个成员都确定自己的才能和天赋,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有点,在公平的氛围内工作,一起探索解决教学管理中的各项问题。第三要开发各种沟通渠道,打破时间和地域的界限。善于应用高科技的手段来加强互相的交流,使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更加顺畅。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和了解,可以让教师的培养和管理更具有效果,每个教师的建议和想法得到理解和满足,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活力,保证工作目标的完成。
(三)项目管理对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提出有效评价。
项目管理中的评估是对整个项目的进度、效果、目标的全面评价,通过项目管理评估的工作来进行监控,对于项目过程中的关键点合理控制,评估项目的资源使用情况、项目进展情况、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最终的项目结果,当情况出现偏差的时候进行及时的反馈,对原管理计划做出修改和完善,保证项目的完成效果。教师的培养和教学管理应用项目管理时,要合理运用评估系统,将定性考核和量化考核有效结合,使教学管理的项目化管理和教师的评价挂钩,一定程度上量化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多角度、多渠道的方式公平公正地反映出教师在项目中的贡献和提高,评判出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项目管理的评价系统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有效的解决对于教师团队和个体的评价。对于教师在培养和管理中的评价,要避免教学工作的个人主义倾向,教师不能够为了追求自我而不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要避免压抑教师的个性能力,阻碍教师的潜能发展。每个教师都有独立的人格和特点,对于个体的评价可以促进教师更好地展现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有效发挥自己的优势去处理本职工作,从而提高整个教师团队的能力。(四)项目管理指导教师培养和教学管理的过程项目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完整性的管理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确立任务阶段、计划阶段、过程实施阶段、完成阶段和维护阶段。管理者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中都要采取相符合的策略来适应项目的发展。运用项目管理的阶段理论来进行教师的培养和管理,也必须在各个阶段中采用相应的管理指导措施。
四、项目管理中应注意的事项。
(一)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管理。
每个项目的组织实施者是项目管理中的领导者,他的责任心、管理能力决定了项目的实施效果。没有良好的责任感,即使运用再好的管理方法也难以取得成效,而管理能力的高低也同样决定了项目完成的效果。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集中措施来提高教师的责任性和管理能力。首先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来统一教学管理的内容,教学团队可以对教师的准备工作进行随机抽查。其次将教师的教学评价汇总,通过督导评教、学生评教来分析教学项目的具体情况,对于表现不好的项目负责老师进行指导。另外还可对教学科研管理的人员进行责任划分,将考核量化,并且根据完成情况来与晋升考核挂钩。
(二)建立激励机制。
在教师的培养和管理项目成立的时候,应该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在青年教师的培养项目中,可以开展授课比赛、实验技能等方面的评比,对于表现突出者进行奖励和表扬。教师对于教学课程的管理项目中也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奖励,例如采取学习小组打分制度,或是开展学习评比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体会学些的乐趣。
五、结语。
加强教师的培养和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团队的教学能力,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合理利用项目管理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推动教学管理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达到教学目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桂兰。项目管理——打造高绩效教师团队的新视点[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3(6):824~827。
[2]李文昊,杨九民,刘雍潜等。基于项目管理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5):19~21。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七
随着时代不断地发展,作为一门艺术的音乐,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音乐不仅能开拓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而且还能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它作为高校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对它引起了高度的关注,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使音乐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为改变这种现状,本文通过对高校音乐教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
二、在高等院校中,音乐教学所具有的作用。
音乐不仅能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其情操,而且还能提升其审美能力,它是提高学生素质水平的关键。目前,大多数高校生均比较“宅”,在无课条件下,多数高校生均“宅”寝室,或者是在打游戏,这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学业,而且也对他们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然而,音乐却能改变这一现状。据研究表明,好音乐有助于改善学生的“游戏瘾”、“网瘾”,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注意力,并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高校生在心情欠佳的情况下,好音乐能平复其浮躁心情。其次,我国一直以来都提倡素质教育,而音乐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同时它还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手段。由于音乐是通过自身感染力与高校生情感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的条件下,使学生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此外,音乐还能打开高校生的智慧锦囊,对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高校音乐教学困境。
(一)音乐教学手法单一。
对于高校音乐教学而言,音乐教学手法单一严重制约其发展。目前,音乐教学仍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手法较为单一。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通常采用非常笼统的方式对音乐作品进行介绍,并在创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其中。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还能导致学生知识面变窄,无法对音乐真正含义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由于没有音乐的加入而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
(二)不合理的课程设计。
不合理的音乐课程设计是高校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音乐课程设计的完善对高校音乐教学的质量产生直接性影响。音乐课程设计主要将实现音乐课程价值作为依据,目前,我国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计方面,音乐教学仍不够完善。在一些高等院校中,普遍存在将音乐课程作为选修课来进行教学,从而对音乐教学质量造成严重影响,这均是由于音乐课程设计不合理所导致的,其现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音乐教师素质低。
音乐教师普遍存在素质低的现象,这些现象均是由于音乐教学达到了瓶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质量得以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从一定程度上看,教师的素质对音乐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阻碍。一般来说,目前大多数音乐教学高校均存在着对学生自身所具备的特点缺乏重视,而仅仅凭借其主观意志对高校生进行教学,同时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经验方面比较缺乏,其教学观念亦非常落后,已不能胜任基础教学的任务。
(四)音乐教学缺乏实践。
由于音乐教学缺乏实践性,导致其教学陷入困境。在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技巧轻体验、重知识轻实践的思想观念,致使高校不能有效地进行音乐教学。目前,关于我国音乐教学的教育模式,仍采用传统的学术理论模式,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夸大其作用,直接性地将音乐基本技能和知识以灌输式的方式灌输于高校生,而对其主观能动性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研究高校音乐教学过程中问题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四、解决高校音乐教学中问题的措施。
(一)增强音乐教育重视程度。
首先,高等院校对音乐教学的定位和性质问题应当充分明确。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应将培养人才作为基本宗旨,同时将教学的整天性、公平性放于首要位置。目前作为高等院校教育中一个重要课程的音乐教学,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培养这方面,高校应充分认识到音乐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性,并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构,同时应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将音乐管理与教学相互协调,这有助于音乐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音乐教学师资水平和力量方面,高校应对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鼓励高校生积极参与到院校所举行的活动当中,同时高校还可采取一定的力量,为高校生提高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二)改变音乐教学手法。
改变高校以往常用的教学手法,将单一的“灌输式”音乐教学方法转化为高校生与音乐教师间互动模式。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增强高校生与音乐教师之间的互动,从而为高校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还应开拓高校生的思维,提高其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实现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使其主动探索并不断发现问题。此外,高等院校可采用各种资源设备进行教学,如多媒体教学,将枯燥无味的音乐教学转化为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据研究发现,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促使他们对音乐教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高校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此外,关于音乐教学的考核,高校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不仅要对高校生音乐理论知识进行考察,而且还要对他们的音乐表演能力进行考查,如此方能使高校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拓展音乐教学实践。
增强高校艺术的培养,并大力开展音乐活动(如汽车音乐节、专题性音乐演讲等)。同时,还可在高校生中建立乐队,举办音乐大赛活动并设置奖项,有利于增强高校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此类活动能筛选出才艺出众的音乐学生。总之,应为高校生营造一个展示自己音乐才能的舞台,以使其心理素质得以提升,同时又能激发他们敢于挑战的勇气,并从中发现音乐奥秘给他们所带来的快乐,并逐渐使他们对音乐的发展史具有全面性地认识,并总结其观点,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为今后音乐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高校应完善评估体系。
高校可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估体系,从而提高高校音乐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从对音乐、学生认知方面来了解学生对音乐知识学习的效率,进而能发现高校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便于制定与之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五、结语。
在高校生的发展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于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高校应给予高度的重视并进行改革,不断加大对音乐教学的投入力度,便于为其提供较好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同时还要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从而有利于推动高校音乐教学的发展。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八
在幼儿教育这片沃土里,我收获了任何数字都无法计算的自豪感和幸福成果。使我懂得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爱事业,爱孩子,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孩子接触的人和事物非常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要求教师即是教育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的研究者,因此,老师是授业者,也学习者。幼儿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引导,要想做好这个引导工作,首先得做好自己,自己先成长起来。
所谓心态,指的是一个人在思想观念支配下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心理状态的总和,简单的说心态就是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现如今幼儿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的现象,最初对职业的好奇和新鲜已经不复存在,幼儿工作的繁琐细碎和平实,使教师的工作热情日益降低,这时候就会出现满腹牢骚,工作效率低下,工作逃避推诿等情况。这时候我们自己就应该学会自我心态的调整。我们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经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抱着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做到善始善终;我们要控制情绪,学会包容,多站在家长的位置想一想,将心比心,很多矛盾都会迎刃而解;我们要坚持学习,提高自我素质。
师德是教师必备的基本道德素养和职业要求,是一种有感染力的品行,是一种自觉内化的高尚情感。自古以来,师以德为本,育师先育德。所以一名合格教师,既是一名合格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幼儿教师是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教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我们是幼儿效仿的榜样,所以,我们幼儿教师必须正人先正己,加强自身世界观的改造,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日常工作中注重自身修养,做到文明、礼貌,善于与人合作,待人真诚,有耐心、不急躁,谈吐文雅,朴素,活波大方,端庄、整洁,诚实有自信,表里如一,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平时工作中严格遵守作息制度,不迟到、不早退、无大事不随便请假。把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上班期间,不能随便串班,要全面照顾幼儿,避免发生意外事故。而且我们应注意仪容仪表,不留长指甲,不化浓妆,不穿高跟鞋,长头发扎起来,进班不跷二郎腿,端正坐姿,给幼儿树立规范的教师形象。
《指南》值得我们所有老师认真研读,书中明确解析出,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明确了在不同时期我所教授的不同年龄段孩子一般应该具体达到怎样的目标,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我可以根据教育建议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和手段。并且可以较好地防止对幼儿产生一些滞后或者超前的教育行为,违背幼儿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与此同时,我们需要认真实施幼儿园的各项规章制度,结合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制订出学期计划,并按学期计划制定出月计划及周计划。教师应该积极参加教育研究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认真备课,写好一周的教育活动计划,不断改进教学形式、方法,随时更新,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按时上课,严格执行作息时间,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及引导者。教师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坚持超前备课,主动与家长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然后,提高教师安全意识。幼儿园教育是幼儿时期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而幼儿园教育中,安全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谈素质教育。在幼儿园里,幼儿普遍对于自我安全及自我保护并没有太强的意识,也不知道安全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以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为基础,从而为幼儿教育打下坚定的基础。首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安全的生活环境,严格遵守幼儿园安全制度,教师自身要提高安全意识,保证幼儿都在自己的视线里。组织户外游戏,大型玩具没有老师看护,禁止幼儿玩耍。其次,幼儿离园时要交给家长,不能让不熟悉的人把幼儿接走,如家长有事,委托别人来接,必须用电话与家长联系好,情况属实,才能让他人接走,未成年人一律不得接幼儿。时时提醒幼儿不推人、踢人、咬人、抓人、乱跑、上桌椅等。再次,幼儿入园时,老师要进行晨检工作,防止幼儿带危险品入园,发现幼儿精神状态差,要坚持让家长领孩子就医。教育幼儿不能把纸、扣子、小橡皮等塞到鼻、耳、口中,幼儿上下楼梯,教师要负责安排幼儿排队靠右、手扶栏杆跟着老师慢走,教师要在楼梯口停下,迎接完所有幼儿方可领幼儿去院中。下雨天,教师要注意地板滑,地上要铺上地毯,防止幼儿跌倒。最后,教师要向幼儿灌输安全知识,使幼儿形成自我的意识,并且让幼儿了解一些生活常识,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发展。
首先教师要做好模范带头工作,注重个人卫生,不留长指甲,保持个人卫生整洁。幼儿园要坚持用抹布把桌、椅、窗等地方擦干净,物品摆放整齐。周一和节假日要提前来园打扫卫生。同时要对门前、院内、过道和厕所的卫生分包负责打扫。要培养孩子的个人卫生习惯,指导孩子正确地洗手方法,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组织幼儿午餐时,教室要保持安静,教育幼儿不挑食,不掉饭粒。幼儿午睡时教师不得卧床午休,注意幼儿的午睡姿势,口中、手中不得有物品,盖好被子,午睡时保持安静,保证时间,按时起床,指导和帮助幼儿穿好衣服。注意保护幼儿视力,调换座位,正常教学时间不能看电视。被褥要经常摊开晾晒,保持清洁干净。定时清洗玩具,打扫屋顶和墙角的蜘蛛网。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每天定时用消毒水消毒,毛巾和杯子每天清洗。夏季注意灭蚊蝇,扫把、拖把、抹布、簸萁等清洁工具要保持清洁,不乱放,做到教室里一尘不染,物品摆放井然有序。
我享受着教育职业带来的幸福,我也常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我要成长”这将使我更加成熟。我播种着爱,也收获着幸福。看着一批批孩子逐渐成长,看着他们扬起风帆驶向未来的幸福海岸,我就会感到无比幸福。我将一如既往地用爱心奏响孩子们心灵的乐章,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成为我展示魅力的幸福事业。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九
1、抓“两头”,促中间:一头指导学案的编制与预习;一头指当堂的达标测评;“中间”指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结论生成的过程;导学案的编制即“备课”。
3、学科、年级、班组组织自己的听评课;。
4、立足课堂,狠抓落实:一谈二警三停;。
5、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既抓教师的观念转变,同时更要抓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
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地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热爱教育事业,就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的,必须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如着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1、要有奉献的精神。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所以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教师是把爱献给教育的人,用平凡的工作铸就师德之魂,把爱献给教育的人不仅有付出也有回报,当我们看到桃李满天下,用心血培育的学生成为栋梁时,付出的爱就得到回报,就会觉得很欣慰,这就是爱的教育的真谛。没有责任就不是一位好教师,"我是老师"反映了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家长们把"望女成凤、望子成龙"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因此,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从小处讲,它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前途与命运;从大处讲,它关系民族和国家的兴旺和发展,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极强的使命感、责任心,应诚信立教,做到淡薄名利,敬业爱生,不能把教师简单地当作谋生的职业,而是作为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做全身心的投入。
2、要博学多才。现代教育趋势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经验、心理学知识、文化课程开发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与教学研究能力,作为教师要为了"一杯水"去精心准备"一缸水",这样才能把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
3、要树立新型的课程观。新的课程观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中的辅导着、促进者与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者,是主动的求知者。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一旦被激发,学习便成为了一种乐趣,同时教学会受到一定效果,从学生的思想着手,改变惯用的教学模式,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教师不能只是一桶水,而且是应该时时补充生命的活水,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成功的教学经验,这样才不会成为抹杀人才的刽子手。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一
摘要:本文通过对部分中学英语教师和学生的中介作用的调查,考察了中学英语教师对中介作用的看法和实施情况以及学生对英语教师中介作用的看法,从而对教师中介作用提出一些建议。
一引言。
教师与学生一样,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意识,明确学习目标,并成为学习材料的解说者,为学生提供各种支持。因此,教师不仅起提供信息的作用,还应起着组织、指导、控制、评估、提升、参与和心理支持的作用。这些对于教师作用和角色的要求都满足了william与burden对于中介者的定义:赋予学习者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情景和变化以及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中介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中介理论是社会互动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vygotsky是社会互动理论的一个重要倡导者。vygotsky指出中介作用是指儿童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如父母、老师等)在他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即帮助他开发潜在的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色列心理学家、教育家feuerstein在把对儿童学习中起重要作用的人叫做中介者。中介者可以是父母、教师,也可以是能力强的伙伴,用他们认为的最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方式来呈现儿童所学的知识。
feuerstein等指出了教师中介作用的12种中介特征:重要性、超越当前的目的、让对方明白意图、胜任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确立目标、挑战、认识变化、相信积极的结果、共享、个性、归属感。
lantolf将中介作用分为三大类:社会互动中他人的作用、自己的中介作用和工具的中介作用。他更进一步将社会互动中他人的作用分为三小类:教师的中介作用、同伴的中介作用和使用母语的中介作用。
williams和burden指出中介者与教师仅仅作为知识传递者的根本区别。
中介理论无疑对国内的外语工作者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与之相关研究也正在兴起。张智将中介作用分为元认知和认知中介作用两种,肯定了教师在充分挖掘学生元认知中介作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但在英语教学中,理论与实践之间总有一定差距。大多数英语教师对于教学理论是持认同感的,但在实践中不知如何体现。台湾的chen使用问卷对50名小学教师做过中介作用调查,发现教师认为“让学生明白意图”、“培养胜任感”、“行为自控”、“个性”特别重要,而认为“重要性”、“超越当前的目的”和“变化的意识”就相对不重要。曲文婕在教师行动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教师在理论认识上和实践脱节。李蓉、牛佳宁分别对大学教师及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多数教师对中介作用有了一定的意识,但无法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杨华堂也指出,大学英语教师的实践和学生的期望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中学教学方面,赖定来对30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中介作用的认识不深,并且教师认为重要的不一定就是学生所期待的。
本文将对西华师范大学高职学院部分英语教师作一调查,了解他们对中介作用的态度和做法。
三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
第一,调查对象。问卷一的对象是西华师范大学高职学院的部分公共英语教师共30名。问卷二的对象是西华师范大学高职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150名。
第二,工具。(1)问卷一:本文采用的.是william&burden编写的问卷的中文译本。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目的是了解教师对中介作用各个维度的看法。第二部分是了解教师个人对各个维度的具体实施情况。两部分问卷的内容是一样的,但目的不同。本文采用的是五点量表。(2)问卷二:把william&burden编写的问卷改编成的学生问卷。第一部分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中介作用各个维度的看法。第二部分是了解学生对教师对中介作用具体实施情况的评价。
第三,作者把问卷数据输入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平均数分析得出数据合并成下表。
四数据分析。
从上表的平均数分析,在高职英语教师的看法中,“让学生明白意图”和“个性”得分最高,都超过4.5分。这说明教师认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而“创造挑战”和“超越当前目的”得分最低,这说明教师认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不重要的。
高职英语教师的做法平均数普遍比他们看法平均数低,这说明高职的英语教师虽然都有中介作用的意识,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实施上却是不够的。与教师看法有相似之处,在教师做法平均数中,“让学生明白意图”得分最高,这表明在教师的实际做法中这一点是被贯彻得最好的。“创造挑战”是得分最低的,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大都满足于照本宣科,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向他们提出相应的学习挑战。在“个性”这一项的平均得分上,教师的看法与做法的分数差别较大,这表明教师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特性这一点上是持相当的认同态度的,但在具体教学中实施的力度是不够的。
从问卷二的学生问卷所得的平均数来看,“让学生明白意图”、“树立目标”和“变化的意识”这三项得分最高,这表明学生认为这几项是最重要的。相对来说,“培养责任感”得分最低,这表明在学生心目中这一项不是很重要。“在行为自控”方面,学生的看法与教师的做法得分差别是很大的,这说明教师的做法和学生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将学生眼里教师的做法与教师做法和学生看法所得分数作比较就会发现,学生眼里教师做法的得分是相对最低的,这说明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其实对于中介作用的实施是不够的。其中只有“让学生明白意图”一项得分是超过了4分的,其余的得分都是4分以下,这表明“让学生明白意图”这一项是贯彻得最好的。因为从操作层面上讲,这一点也是教师最容易做到的。而教师的其他做法在学生的眼里都是不到位的。“变化的意识”和“个性”是得分差别相对较大的两项,学生在这两项上对于教师的要求较高,然而教师的实际操作却是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学生的要求。
五结论与建议。
第一,结论。(1)从重要性和实施的力度来看,高职英语教师在看法和做法上有轻微的差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有所不够。(2)对于教师中介作用,高职英语教师的看法和学生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教师认为重要的不一定学生就认为重要,说明教师应该随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3)对于教师中介作用的实施情况,无疑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然而在学生眼里,教师的实施情况与学生的期望要求差别很大,这说明教师在教学实践和实际操作方面是有待提高的。
第二,建议。(1)高职英语教师应该多参加提高教师技能的培训,使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能够衔接起来,避免出现理论高而实际操作能力低的情况。(2)帮助学习者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计划,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要不断使学习者能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和变化,并且能对自身发展变化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3)高职英语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简单地灌输现成的知识。(4)高职英语教师还要多保持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多了解学生的需求。(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多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了解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待提高。
最后,教师作为教学中的中介者只有教师一方是不能胜任的,它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并且会受到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的制约。教师这一中介者,要充分意识到这些复杂因素,并且能够有效地协调各个因素,从而使教学过程顺利完成,成为一名有效的中介者。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二
科学精神和态度是培养幼凡科学素养的关键所在。基于幼儿特有的精神生活和精神文化特征,即幼儿表现出来的对大自然的好奇、对万物的探究热情及爱思考、爱发问的天性,培养儿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将对幼儿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敢于挑战困难,追求事业执着不渝,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以自身的创新意识来影响幼儿。这是职业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2对科学知识的重新认识。
作为幼儿教师一定要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中摆脱出来,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获取最新的科学信息,引导幼儿了解最新的科学发展,掌握关于科学的初步概念,逐渐形成对科学的正确认识。比如,幼儿常常对地球的常识、动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识很感兴趣,她们经常会提出一些令人惊疑的问题。作为幼儿教师,不仅仅是利用已有知识回答幼儿的问题,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爱发问的天性,激励幼儿的求知欲望,帮助幼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取信息,不断地积累知识。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的能力,设计组织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保持幼儿好奇、善于探究的天性;而且对于教师本人也是科学教育能力的增长,同时也是推动教学质量的有力手段。笔者曾经观摩过刘占兰老师的教学活动,刘占兰老师通过介绍法国幼儿教师的科学教育活动,展现了法国幼儿教师较好的科学教育设计与组织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也我们国内幼儿教师在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方面还很欠缺,这一点值得国内幼儿教师学习。需要幼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增强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能力,以更好地胜任幼儿科学教育。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三
论文摘要:现今大学生状告高校的诉讼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及社会的强烈反响。如何有效解决此类纠纷,正确看待学生权利,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已是当务之急。
一、大学生权利维护存在的问题。
(一)高教法规不完善。
一是高教法规数量偏少,内容相对滞后。我国1980年诞生第一部教育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下简称《学位条例》),到目前,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订颁布的教育法律只有8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以下简称《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教法》)等颁布已超十年,有些内容显得陈旧、滞后,跟不上高教发展的形势。二是有些法规比较原则和抽象。《教育法》、《高教法》等法律规定了大学生应该享有的权利,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权利因缺乏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规定而难以落到实处,使得大学生的权利停留在应然状态,难以收到实效。三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主观性词语过多。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授权高校有开除学生学籍的权利,共涉及七种情形,类似“性质恶劣”、“行为严重”、“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等多个主观性词语,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容易导致高校行使处分权的任意性,引发大学生侵权案。
(二)高校校规不规范。
一是校规中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明显失衡。目前校规中过分强调管理,绝大多数为义务性条款,注重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的各项义务,在“特别权力关系”理论的影响下,学生有时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往往出现重学校权力而轻学生权利的现象。二是部分高校出台的校规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比,不同程度存在“上位法”的“超位”或冲突。三是部分高校的规章制度有明显不合时宜的内容。如罚款,将毕业生奖学金改为就业补助金,毕业生欠费不发毕业证导致出现诉讼案等。
(三)救济途径不畅通。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律赋予了大学生广泛的权利,救济途径是有的,但经常不畅,当高校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时,学生往往无法获得全面、及时、便捷、可预期的救济。当前,申诉是解决大学生与高校之间法律纠纷的一种重要的权利救济方式。可是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学生申诉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学生申诉受理机构的范围、学生申诉机构及人员的设置、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的处理权限问题等,导致这项法定的非诉讼救济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陷入随意和经常无效的状态,故大学生求助于司法救济。大学生状告高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学生有时是不得已才与母校对簿公堂。
(四)高校管理缺乏正当程序。
从大学生状告高校侵权案来看,缺乏正当程序,存在程序瑕疵,是高校在行使管理自主权时较为突出的问题。例如,“大学生状告母校重获受教育权”案中,学校败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对两名学生作出的开除学籍处分书并未送达两原告,属于程序违法。典型案例“田永案”中,学校败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原告作出的退学处理决定并未得到实际执行。总的来讲,这些事实的发生,反映了学校内部管理秩序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状态,且类似的事例在高校中也不是个别现象。原因主要是教育中权威主义在高校仍然存在,“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还是被高校管理者和部分教师认同,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学生权利有时被漠视,甚至被抹杀。
(五)学生维权意识不强。
二、大学生权利维护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教育法规,为学生维权提供法律保障。
随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生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大众教育层次日益复杂化,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加快教育法规建设的步伐。全国人大应缩短审查现有教育法律的年限,对那些不合时宜的基于精英化教育的背景下制订的教育法律,如《教育法》、《高教法》、《教师法》等,要在结合法学研究成果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尽早修正。另外,加快对《考试法》、《学校法》、《学位法》和《终身教育法》等法律的起草进程,建议出台《学生法》、《校园法》等一些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及高校对大学生管理的要求,明确政府与学校,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为学生权利的维护和保障提供完善的法律依据。随着旧法的修正及新法的出台和高等大众化教育的深入,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法律的配套性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还存在较多的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国务院及教育行政等部门应要及时审查现有教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年限,及时修正那些与法律不配套的或废止一些主要内容被新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规所代替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关于加强教育学院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等,尽早将带有“暂行”、“试行”的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转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等,多出台一些操作性强、程序正当的,在学校管理和司法实践上能用的上的法规和部门规章,如《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申诉办法》等,这样既能达到依法治教的目的,也能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救济制度,为学生维权提供可诉渠道。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中涉及到大学生救济的制度有教育申诉制度、行政复议制度及行政、民事、刑事三大诉讼制度。对于学生来讲,教育申诉是解决自身权利被侵犯的主要救济途径,在申诉无效的基础上,学生才迫不得已走行政复议甚至诉讼的道路。在这些救济制度中,主要是教育申诉制度还不完善,笔者建议两点:第一,应积极拓宽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学申委”)受理的范围,不能仅限于《规定》第六十条规定的“受理学生对取消入学资格、退学处理或者违规、违纪处分的申诉”,应拓宽到受理学生对其在校内学习、财产、人身等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提出的各种申诉;第二,合理设置“学申委”机构设置及人员组成。高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成立的“学申委”的组成人员不仅仅来自教育行政职能部门,应该多吸收一些社会知名的教育家、法学家、律师、学者和青联、学联代表参加,且占的比例应不少于二分之一。鉴于我国目前教育申诉、复议制度本身的缺陷与不足,法院对高校教育纠纷的司法审查的局限性,我国现有的仲裁机构无法受理教育纠纷的相关案件等,可以借鉴国外有益经验,设立独立的教育仲裁庭,仲裁庭主要由专家、学者及律师、学联、青联的人员组成,独立开展工作,不从属于任何机构领导、不受同级或教育行政的干涉,教育仲裁庭的裁决结果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执行效力。另外,目前发生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校的各类纠纷,虽然通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四种调解形式是比较有效的,但都在校外,学生必须付出较多“成本”才能见效,因此,我国高校内部应该建立一种调解制度,即在高校内设立一个独立的纠纷调解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校领导和职能部门、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代表组成,主任由委员选举产生,任期为一学年,调解的范围主要是大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或同学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三)高校应按教育部要求,积极做好依法治校工作。
7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政法[]3号)文件,明确提出:依法治校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一方面要组织全校管理者及教师深入学习教育部等相关文件精神,明确依法治校在高校的特定内涵和实质,把教育法律法规作为管理学校的根本依据和最高权威,并努力创建“教育部或省级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另一方面应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培养法律素养,提高法律意识,不但保证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在严格依法的前提下合理用法,在管理教育学生中,尊重学生权利,而且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党纪国法和校纪校规,规范自身的言行。因此,高校在制订校纪校规时,首先必须符合国际公约、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遵循法律优先原则和法治统一的原则,即下位法的制定必须有上位法的依据,必须与上位法的精神一致,不得与之矛盾,更不能出现“下位法”违反“上位法”,否则就会出现更多的“学生状告高校胜诉”的事件。其次,在实施新校规前,高校最好邀请师生代表及有关法律职业人士开展听证和审查工作,确保校规不违法、确保校规保护最广大师生的利益。同时,在一些涉及学生重大事件的处理上,一定有相关的制度来保证,如学生的退学有预警制度,学生的处分有申辨、听证和申诉制度,学生奖惩有奖惩制度等。另外,高等学校应严格执行《规定》第六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将学校制定或修改的有关学生管理规定,及时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中央部委属校同时抄报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并及时向学生公布。第三,依法依章规范管理,避免相同情形不同对待,不同情形相同对待等问题,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特别是在处分学生时,应严格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最好是能借鉴美国的一些学校的做法:“在处分学生时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律师、法官一应俱全,违纪学生交给学校纪律委员会处理,如学生不服可以上诉到法庭去依法裁决。”
(四)加强监督,减少侵权现象的发生。
在现阶段,应积极发挥人大、行政、政协、社会等监督的作用,切实维护学生的权利。目前现实生活中出现“不少高校与学生间的诉讼案件被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或者判决驳回起诉”等情况,“这就更使得被侵害的权利处于司法保护的‘盲区’,此种状态的存在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宪法的权威与尊严,其本身也是违反宪法的”。因此,司法部门有责任也有义务通过有限审查,监督高校做到依法治校,除维护高校合理合法行使教育管理外,对涉及高校大学生的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侵害案件,应积极开展司法介入,抑制个别高校行政权力的滥用,规范管理行为,依法办事,这种做法在欧美国家早已使用,如英国的司法审查制度,法国的行政法院审判制度等。”
(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维权能力。
学法懂法是大学生切实维护自身权利的基础,大学生一定要自觉接受法制教育,认真学习《大学法律概论》、《法学概论》等课程,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评价能力,真正以法律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达到预防违法犯罪、减少违法犯罪、甚至杜绝违法犯罪的效果。同时,大学生也要树立一种正确的维权观,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判断维权的范围,以自己的情绪为依据决定是否维权,解决问题、纠纷和争议。遵纪守法,这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也是每个大学生神圣的职责。大学生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努力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权利和义务,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大学生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法律、法规、校纪校规规定的义务。否则,权利就成为无本之源。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中比较重视权利的实现,容易忽视义务的履行。调查也表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自我权益意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还没有形成应有的法律认识,还处于一种“惑”然状态,存在权利义务认识上的“缺位”,或者说认识上“不到位”。宪法明确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因此,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明确自己与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在维护自身权利要立足于国情,立足于高等教育的实情,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和不切实际的想法,同时也必须依赖于相应义务的履行。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四
摘要:本研究通过“三引领”――创设生态化的课题环境,“四阶段’――遵循逐步完善的实施模式,“五保障”――提出研究应用的必要条件,创意设计并运行了项目生成日志、项目行进日志、项目结束日志三大日志,促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和优化,推进了教师教学行为的纵深化发展,启动了学习型幼儿园的建设。
关键词:项目日志;教师教学;行为跟进。
课改需要载体创新,专业成长――教师教学行为跟进更需要载体创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理论模式,叶澜教授也提出了: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多年的教学随笔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与随笔相比,日志则更具有行动研究性,它正是记录了教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的教学轨迹。
一、项目日志的设计。
项目日志是以教师为记载主体,记录项目活动的日志。具体指教师在相对固定的文本形式下,定期记录关于教师组织项目活动始末的省思和展望。它的功能主要是教师本人和所有共享日志的教师。对组织项目活动的情况进行总结与反思。项目日志的设计分为纵向项目日志和横向项目日志两个维度。
纵向项目日志指单个教师对一个项目活动开展始末的文本记录,包括生成日志、行进同志、结束日志生成日志指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展前需要的教学行为及其思考的文本记录。包括前环境创设和后环境创设两个部分。前环境创设部分记录教师以何种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如何分析可利用资源,最后如何选择项目活动的主题内容等后环境创设部分记录教师对幼儿存在的疑惑,怎样赢得家长支持。如何收集、投放材料和共建经验,及教师对幼儿观的一次科学审视。行进日志指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展时需要的教学行为及其思考的文本记录。根据活动开展时教师组织实施的方式不同,分为《实地参观型项目日志》、《小组、个人操作型项目日志》、《集体交流型项目日志》这三份日志,每一份日志中包含了预设策略、互动策略和反思策略,体现了教师在计划和准备、引导和调整、反馈和评估、活动后反思行为的动态跟进。结束日志指教师在项目活动开展后需要的教学行为及其思考的文本记录。包括幼儿篇和教师篇。记录、分析幼儿最终学习情况及教师对这一项目主题中的教学行为总结、评估、分析、调整、跟进。
横向项目日志指多个教师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个项目活动开展始末的文本记录。即第二个教师在第一个教师记录的日志基础上分享、借鉴其经验和建议等,并记录实践中的分析、反思、创新和建议等。第三个教师再在第一个、第二个教师记录的日志中分享、借鉴、实践、分析、总结……这样一次次不断递进,使日志既得到共享又逐臻完善,教师的教学行为也随之不断优化跟进。
纵向项目日志具体的设计框架是:
上述项目日志的设计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以文字、图片、表格、符号为记载方式,立体、直观展示项目活动中的计划和准备、引导和调整、反馈和评价、活动后反思四大块教学行为的分析、跟进内容及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背景评估内容。
项目日志以服务教师为宗旨,紧紧围绕“教师教学行为跟进”这一点,帮助教师在记载的过程巾得到专业化的引领。因此日志的设计是一个不断设计、实践、调整,再设计、实践、调整的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运作过程。
二、项目日志的实施。
区分一个教师是感性的实践者还是理性的研究者。其根本标志是教师是否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持续不断的反思。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反思应该是教师的基本研究行为。教师应在记录教育事实基础上进行思考和批判,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活动。本研究以项目日志为载体,将教师的这种教育思考和批判转换为外在的行为。
1纵向项目日志的使用。
纵向项目日志是教师根据幼儿对项目活动的兴趣、供利用的教育资源、活动的发展、进程中的问题、成果的展示等方面的一种书面记录,是教师在这过程中自我教学行为跟进变化的一种动态展示。
(1)生成日志――创设项目活动的生态环境。
心理学家洛扎诺夫(lozanov,g。)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因此。创设教育的生态环境即创设支持性环境是成功开展项目活动的“先锋部队”,它包括确定项目主题的前环境审查和后环境创设。教师可以根据生成日志中的蓝图,规范自己的前教育教学行为,即促进教师计划和准备行为的跟进。前环境审查指教师在确定幼儿开展项目活动的主题前,对幼儿兴趣和可利用资源的审视、分析。幼儿的兴趣是活动得以开展并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一表现出有兴趣。就立即开展相应的活动。教师需要考察幼儿此时的兴趣是否可能持续。是否可能进一步激发,是否适合全班幼儿开展。另外,幼儿的兴趣有时候听起来非常好,但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源可供幼儿与教师收集、操作、学习,也是不值得选择的。
后环境创设指教师在确定幼儿开展项目活动的主题后,对问题环境、家长资源、材料收集、经验基础这四方面的思考、收集、建构和创设。
(2)行进日志――组织项目活动的操作实践。
行进日志是一个项目活动主题下一个一个活动具体开展的行进流程日志,是教学活动准备、组织、结果分析的过程。项目活动是幼儿获取知识与经验的有效途径。行进日志是体现教师教育理念、教育价值、教育机智、教师反思的载体,是教师引导和调节、反馈和评估的动态跟进。行进日志从教学活动的顺序分为项目活动的预设策略、互动策略、反思策略。预设策略主要从材料、生活环境、幼儿经验出发。建构知识网和活动网。互动策略是教师教学行为实际与幼儿发生作用的部分,具体教师分准备、观察、引导三步走。反思策略主要针对活动后的省思,包括反思成功之处、不足之处、教育机智、幼儿新、再次设计五个方面。虽然上述三种策略的组织过程是融合在一起的。但在时间上有一定先后。
(3)解读项目活动的主题省思――结束日志。
这一日志主要从幼儿和教师的角度来省思某一主题的项目活动。一方面思考一个主题下一系列的项目活动,幼儿都学到了什么。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和谁分享,如何分享等,即教师教学行为是否有效作用于幼儿。另一方面省思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跟进的四个背景因素。即在组织幼儿开展项目活动时的教育策略、研究意识、幼儿观、教育理念。结束日志是对活动后教师行为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跟进的`教育策略、研究意识、幼儿观、教育理念四方面背景的审慎和反思。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论证教师教学行为是在跟进的动态过程。
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最终是从幼儿体现出来的,幼儿的成果即是教师的成果。为此,项目日志就必须有体现幼儿学习结果的内容。否则,评估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便是“纸上谈兵”。而要评估幼儿的学习结果,我们认为需要从幼儿的认知程度和幼儿的参与程度人手。既有填充式的记载,又有对照式的认识,多角度地发挥了教师的评估能力和评估效果。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反思构成了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有效教学的前提。没有反思,就没有对智慧的认识和开掘;没有反思,就不可能有进步与发展。“反思、反思、再反思”,不仅是口号,更是教师的工作目标与操作过程。因此,“项目主题反思”日志让教师教学行为“高屋建瓴”。对一系列的项目活动认识更清晰。
2横向项目日志的使用和深入。
横向项目日志是多个教师对同一个项目主题开展始末的记载。是教师建立在前人基础上对活动开展经验的不断汲取、改进,再汲取、改进的前进过程,是教师教学行为建立在他人省思基础上的一种跟进。这种行为跟进可以是同一内容教育策略上的优化,也可以是同一内容的不同玩法――教育策略上的创新。利用网络共享的平台。为横向项目日志的深入使用提供便捷。这类日志的使用是教师在分享层面上的行为跟进。
例:小小蛋儿把门开(内容略)。
横向项目日志是同一年龄段教师对同一主题的一个日志跟进,共有四轮。小二班的教师是第一轮日志记录者,提出了“建议在区角活动时,提供的熟蛋要新鲜。蛋壳贴画的图案要大一些,以方便幼儿粘贴。可以开展比较蛋的大小、颜色的探索活动”的建议,于是小三班的教师得到了借鉴。在她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蛋壳图案大一点”的方法。果然,在日志中提到“借鉴一教的经验。在蛋壳贴画中,图案变大后,幼儿作品的效果好了许多。”可见,小三班老师这一教学行为的有效正是因为有了小二班老师的提醒,把幼儿贴画的图案放大。方便了小肌肉群发展不够精细的小班幼儿的使用。图案大小的变化正是尊重了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一步让教师认识到“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这一教学理念在实践中的运用。小三班教师经过第二轮教学。在日志中提出了“教师可以在蛋蛋数学宫区放置一些积木,供幼儿为固定蛋而取用,或者用蛋的图片取代。根据幼儿对生、熟蛋发现不一样这一点,教师可以创设环境让幼儿进一步探索生、熟蛋的区别”的建议。第三轮小一班的老师又作了改进。使教学更加成功。
同时小三、小二班两位教师在日志中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需要进行借鉴。不是一味“跟帖”,而是有所舍取。如小三班教师只是借鉴了小二班教师“蛋壳图案大一点”的建议,摒弃了“可以开展比较蛋的大小、颜色的探索活动”的建议。
由上可见。横向项目日志的使用和深入,不仅让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跟进,也让其他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同一内容教育策略上跟进和同一内容的不同玩法――教育策略上的创新。这为教师教学行为的跟进提供了集体智慧的平台。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五
爱自己,是体现自身价值的有力条件,教师要爱自己,对自己的一切负责,自尊、自立、自爱、自强。增强教师职业的光荣感、成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注重自身全面发展,增强自身师德修养,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自身价值。
1、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教师的职业比较复杂,因此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较大,教师也是普普通通的人,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奉献自己时,也要最大限度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生活环境,满足自身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能为了教书而教书,试想不爱自己的人能爱别人吗?没有好身体,哪有好的精力实行教育?教师应该学会在压力下解放自己,每天完成了教学任务,多看看书,锻炼身体,既获得知识,又强健了身体,每天能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地面对工作。
2、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师表。注意自我形象,树立衣着整洁、举止大方、乐观开朗的自身形象。严格要求自己掌握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技艺,这样才能在本职工作中做到驾轻就熟,赢得学生的信任。严谨的教学态度、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这个复杂多变的特定环境中体验丰富多采的人生,感受师生共同进步的快乐。严格要求自己大胆实践,不断创新,不断积累和总结。由于教师与教师之间共处同一个职业群体之中,良好的同时关系也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教学,影响着个人自身的反正,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共同目标,为了实现同一目标,教师之间要相互配合,全力合作,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互相提高,在探讨新课题时要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不断学习、总结、反思,提倡科学精神,营造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气氛,提高教研质量。在生活中相互关心,满腔热情地从各方面帮助同事,与同事多交往、谈心,形成互相欣赏、互相促进、互相平等竞争的交往机制,当发生矛盾时,应多包容对方,学会忍让,相互理解,同事之间的争论应掌握分寸,避免使用过激的语言,伤害同事的自尊,多给对方一个台阶,体现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对教育的崇敬和责任,是爱与责任的和谐统一,担此重任,必须保持持久的爱心与高度的责任感!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是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每位教师的爱与责任!教师的使命在于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精力,用心灵、用人格魅力去接触学生,用爱唤起学生的自信、自尊,构筑起学生精神生活大厦。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当用自己的良知去履行教师这一神圣的使命——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知识去点燃红烛事业,再创辉煌,让爱与责任与我同行!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六
摘要:良好的科学素养不管对幼儿、社会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幼儿教师必备的科学素养包括: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以及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素养及其重要性。
美国学者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最早提出科学素养这一概念:科学素养代表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同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标准: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
科学素养是现代公民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科学素养一经形成,就代表一个人已经形成了他所特有的看问题的视角、处理问题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而这些方面都预示了其最后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从大的方面讲,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科学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
(一)对幼儿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曾经有人调查世界上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您认为是在哪所大学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一生中最重要的本领?”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幼儿园。可见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关乎幼儿科学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将来成为科学工作者的前提。《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科学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幼儿园科学教育是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对幼儿进行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教学活动。其宗旨就是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幼儿教师而言,他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具有极大的.特殊性——他们具有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他们却是最缺少经验的群体,他们最善于模仿,幼儿教师是他们最好的榜样。这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直接引领者和启发者,他们更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他们自身的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幼儿未来的科学生活态度和探究能力,影响着国家潜在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国家的未来。
(二)对其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观念中,科学教育仅仅限定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层面上,人们把教师等同于“教书匠”,社会在发展,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如今,新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各种教育科研活动正在热烈地进行,幼儿教师应当积极参与其中,掌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通过教科研引领教学工作,只有富于探索精神的创新型教师才能紧跟时代的潮流,脱掉“教书匠”的帽子,成为有思想的教育家。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发展和完善教师研究能力,其核心和关键因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科学知识是基础,具有奠基性作用,科学能力、情感、态度是在知识的掌握、建构、内化、运用的活动中铸就的。幼儿教师的科学知识包括以下丰富的内容。
首先,教育教学的知识,如: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史、幼儿卫生学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基础。
其次,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常识性的知识,如:人体的知识,生态与环境的知识、自然现象的知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等等,这些是科学教育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保证,只有这些常识性知识的储备作为前提,才会避免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常常出现的教师带着孩子们去探究的问题,教师自己却不懂的现象。例如,教师对眼前的植物除了名称之外几乎一无所知,却有声有色地引导着孩子们进行观察和探索,有时还会出现基本概念的错误。
最后,幼儿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如:观察的方法,分类的方法,实验操作的方法,测量的方法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幼儿才能自主地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自己首先要对这些方法的知识有所了解和掌握。
过去常说,“老师要有一桶水,孩子才可能有一碗水”,这种深入人心的观念受到了来自信息化时代的巨大挑战,报纸、电视、网络……都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一桶水”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要有好学爱问不断学习的精神,应该敏锐地向生活提问,向生活学习,老师应和幼儿一起成长,时刻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查阅搜索等手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让自己不再是一桶死水,而是源源不断的河流。同时,教师也应把这种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教给幼儿,如,在回答幼儿的问题:“我从哪里来?我是怎样长大的?”这样的问题时,教师遇到了困难,教师就通过让幼儿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教纪录片《婴儿日记》的方式进行巧妙地、直观地回答。
(二)能够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过去在科学教育方面我们注重的是教育的即时效应,组织一个活动就希望实现一个预定的外显的目标,如孩子学会做多少计算题,认识多少动植物,这里我们强调的科学活动的有效性是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的。
1.观念的准备。
幼儿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去组织活动,在教育中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的幼儿为本,注重教育教学、课程对儿童多样性发展的适宜性、选择性,强调儿童的主动实践、探索探究学习等一些基本理念应该成为幼儿教师进行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
2.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
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直觉行动性的特点,不通过操作材料就完成科学教育是不可能的,所以操作材料的投放在幼儿园中显得尤为重要。所选择的活动材料与环境要丰富多样、要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使他们亲身感受科学探索的过程,体验发现的乐趣,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断变化。如,在自然角,不仅饲养着孩子们带来的乌龟、蚕宝宝等小动物,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随时丰富内容。春天到了,就种上各类小植物,养蝌蚪,抓蚂蚁,挖蚯蚓;到了秋天,就收集种子、捕捉秋虫等。在区域活动中,则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孩子们操作的科学材料。如:平面镜、放大镜、望远镜等有关光的材料;各种形状的磁铁、木块、橡皮泥、纸、塑料等有关沉浮的材料……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与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孩子们在实验的操作中了解各种有趣的科学道理,孩子们百玩不厌,兴趣盎然。
3.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发现。
没有幼儿自身的探索活动就没有幼儿的学习,只有在幼儿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同时应给予幼儿尽可能多的自由表达自己认知情感的机会,这样孩子们学习的潜能才能被发掘。
教师应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如在进行有关“风”的教育活动时,教师提出“风是怎样产生的”这一问题后就让幼儿自己尝试“造风”,有的幼儿通过扇硬纸板产生风,有的幼儿发现教室里的风扇能产生风,甚至有的幼儿说跑得快了就感觉有风在耳朵旁边吹等等。幼儿在这样的过程中参与积极性高,思维活跃,他们仔细的观察,认真地思考,大胆地表达,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奥的科学概念被他们理解和掌握,他们也从中不断养成了科学探究的习惯。
4.为儿童制造鼓励科学探究的良好心理氛围。
首先,教师应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所处的心理阶段决定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他们会问“为什么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太阳能不能晚上出来”、“为什么小草不会说话”诸如此类的怪诞不经的问题,教师如果对他们的问题避而不答甚至嘲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会慢慢消退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一切科学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好奇心都没有了,科学的发展便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其次,教师应该培养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自信心,要给予幼儿出错的权利,要尊重和接纳每一个幼儿的观点,不能因为幼儿的探究行为与其他幼儿的行为或教师期望不一致,就命令他放弃。如教师讲有关“对称”的概念时,一位幼儿说“屁股是对称的”,教师很生气地说“就你会想,坐下”。教师的行为不仅使得学生原本正确的关于概念的理解变得模糊不清,更挫败了幼儿探索和表达的信心。
最后,教师在评价时应考虑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应看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进步,让每一个幼儿在每一次探究活动中都有所发现、都有成功地体验,避免由于教师不恰当的评价造成幼儿的紧张。
5.教师应具有反思的能力。
幼儿教师自己要有一定的思考、反思能力,“科学活动进行的是否顺利”、“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得是否积极和快乐”、“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在反思中教师才会不断提高其组织活动的能力。同时幼儿教师还要引导培养幼儿思考、总结和评价。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目的不只是让幼儿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经验,重要的是教幼儿在科学探索过程中发展其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应具有创新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幼儿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幼儿情感态度的培养尤为重要。幼儿总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言行举止的影响。所以,教师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幼儿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建立的关键所在。
同时,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创造的能力和品格。在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勇于突破现状,在内容上、形式上和手段上创新,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使其成为创新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实事求是、不主观臆断、不弄虚作假;严谨踏实、勤奋努力、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谦虚谨慎、乐于并善于合作:高度责任感;果断坚持性等方面。也能够使幼儿教师很好地对待工作、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4]石长年,程为文.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思考与实践[j].甘肃教育.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七
我想一个好的教师就应该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强烈的敬业精神,应该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积极献身于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有人会以为这是句漂亮话。但是,经实践证明这确实是做一个好教师的大前提。
毋庸讳言,社会上对教师的看法还不十分公正,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再轻松不过的工作,有点文化知识就可以当老师。当然,我们无须去做那些不着边际的比较以及做出相应的反应,也不必去发那些毫无结论的牢骚,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做教师这份工作,而我们既然做了人民的教师,就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师这份工作,我想只有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除此之外,一个教师更应该有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如果把孩子比做一块块等待汲取知识营养的海绵的话,那么我想教师便要懂得学会如何把知识和理想,化成水一样的温柔与纯净,便于学生汲取。这就要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懂得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在授课时能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逻辑分析力来吸引学生,条理清晰,简洁而富有哲理;语言标准生动幽默;手势表情配合恰当,趣味昂然;板书工整,简明扼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当然须教,但尤其宜致力于导,导是高级的教。只有循循善诱的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业务上的导师”。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有过硬的教学水平,有开发学生智力的方式方法,应该热爱学生,应该把自己当做孩子的家人.既要有严父的铮铮铁骨,又要有慈母的满腹柔肠,更要有同胞兄妹的宽容理解。学生有成绩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学生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学生有缺点的时候;我们应该开导他们,挖苦和嫌弃其实是对自己和对学生的一种放弃。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满腔情感化甘霖”的精神。因为,他们是学生。古话说的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没有多少人能理智地对待“苦口”与“逆耳”,我们的孩子也是一样。在我们身边,学生默然地倔强着,老师愤懑地对峙着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可是为了学生现实及今后的长久发展,教师真得忍一时的误会与不理解,大胆纠正学生的`错误。虽然可能使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打了折扣,但经过时间的考验,学生总有理解你的那一天。反过来,不分场合逢人就夸,不察对错遇事就奖,有可能美滋滋于一时,被学生拥簇于一时,而最终也会有挨骂之日。
当老师真的挺难的,难在教诲无边,难在始终勤恳,难在不断进步,但这正是我们的光荣所在!我们有我们的标尺,有我们的追求,也便有了最宝贵的财富“伟大的人格”。若问教师的形象究竟如何,我会响亮地回答:一个普通公民,却是全体学生的楷模!我心目中的老师是平凡的,脸上总有淡淡的笑靥,脚下总有仆仆的风尘。
浅谈教师情怀论文篇十八
论文摘要:法律对教师权利保护的不充分和教师个体力量的微弱,需要教师工会发挥维护教师权利的主体作用。工会维权是组织义务和法律义务,可以弥补教师个体维权的不足。然而教师工会组织的行政化、对工会工作内容的错位认识以及法律手段的有限性决定了工会维权的困境。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推动工会自身建设的民主化、成立专业教师维权委员会、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等工作就成为当务之急。
教师作为特殊的社会职业阶层,不仅需要职业权益的法律制度保障,更需要维护职业权益的组织保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教师维护职业权益问题日益突出。而在现有的法律框架内,对教师权利的法律保护尚不充分。教师更多的是以个体力量实施维权行为,寻求法律救济的力量微薄。所以教师工会组织应当以维护教师权益为宗旨,在维护教师权益中居于主体地位,发挥应有作用。
一、现有的法律制度资源不足以维护教师的职业权益。
教师作为社会职业阶层,除了作为普通公民所享有的权益外,教师还享有作为教师这个社会特定职业所应当具有的职业权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从教师所应有的基本权利和职业权利两个层面界定教师权利的基本内容,基本权利是指作为社会公民的教师应有的经济、政治和精神上的社会生活权利;而职业权利是指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所享有的创设教育环境权、管理学生权和与学生家长平等协商的权利。本文仅以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为目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为例,说明现有法律对教师权利确认和保护的不足。
首先,《教师法》没有规定对教师的从业权予以保障。教师从业权是指教师不得因非法定事由和不符合法定的约定事由而被剥夺教师工作的权利,教师从业权是一切其他权利和利益的保障和基础。《教师法》在第l6条规定了教师职务制度,并授权国务院规定具体办法。而《教师法》白1994年1月1日实施以来,国务院对教师职务制度一直没有出台具体的行政法规,从而使教师从业权不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基础。尽管没有法律上的明确依据,但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是聘用合同关系已是不争的事实。教师与学校在履行聘用合同期间,不可避免发生各种各样的争议,特别是关系到教师从业权的解聘、辞聘等争议,对教师的权益影响重大。由于缺少关于解聘、辞聘的法律条件的规定,那么就意味着学校可以自行确定解聘、辞聘的条件,校方这种规定合法无从考量,检索教育法律规范,没有发现“不得解聘、辞聘”的条文,相反在行政规范性文件中却发现“经考核不能胜任本职:作的,或聘方所提供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通过解聘、辞聘等形式,解除聘用合同,终止聘用关系”的规定。这意味着,在考核标准和考核结果以及“聘方条件的变化”两个方面是不具有确定性的,这使教师的从业权利面临不确定的风险。
其次,物质利益权的规定缺乏切实的保障手段。工资福利是教师生活生存的物质保障和基础。《教师法》第25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第26条规定:中小学教师和职业教育教师享受教龄津贴和其他补贴。同时,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规定:各地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当地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的幅度,并保障措施予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3条规定:国家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及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报酬,福利待遇,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办理。这些规定是针对公办学校教师工资福利待遇的指导性法律规范,事实上,我国公办学校教师的工资标准和社会福利也是参照公务员标准制定的。但是拖欠教师工资、随意制定标准扣罚教师工资等侵犯教师工资权益等问题一直存在,直接侵犯了教师的物质权益。依据《教师法》第38条规定:地方人民政府拖欠教师工资或者侵犯教师其他合法权益的,仅仅责令其限期改正,只在挪用教育经费而拖欠教师工资时才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我国存在的教师工资拖欠问题说明了《教师法》在维护教师工资福利权益方面的不足。另外,随着民办学校的不断出现,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障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教师法》第32条规定:“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教师的待遇,由举办者自行确定并予以保障,”这表明,民办学校的教师工资福利情况不受《教师法》的规范,这意味着民办学校教师的工资福利保障面临更大的法律风险。
维护职工权益是工会的法律职责和法律义务,而且是首要的法律职责和法律义务,同时也是工会作为社团组织得以存在的根本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第6条第一款规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在维护全国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我国各类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也都按照《工会法》建立了相应的工会组织,如基层工会委员会、基层工会等,在县与县以上的教育行政机关也成立有“教育工会”,教育工会被认为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特殊的产业工会,是教职员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从法律意义上说,工会属于具有独立法人人格的社团组织,其与教育机构之间并不是从属关系。教师一旦申请加入工会并被批准,就具有了教师工会会员的资格,教师与所加入的工会之间就形成了个体和组织之间的法律关系。教师享有工会成员权力并必须履行缴纳会费、遵循工会章程等义务:而教师工会必须履行保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的基本义务。《中国工会章程》总则第一自然段明确了工会“是会员和职工利益的代表。”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工会与其他行业工会组织一样,其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并非仅仅基于工会与会员之间的组织关系,更重要的是基于《工会法》的法律规定,《工会法》第2条将工会的性质规定为:“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这表明法律承认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成为会员既具有了《工会法》所赋予的法律权利。由此看来,工会维护教师合法权益是首要的法定职责,既是约定的义务更是法定的义务,工会组织由此具有了法律上的维权主体地位。
由于历史原因,作为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的工会往往被视为隶属于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构的一个工作部门,不自觉地失去了法律上的主体地位。由此便形成了“工会部门化、行政化”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在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体制下,教师工会组织行政化尚可理解,但随着我国各类学校教师聘用制度的展开,尤其是民办学校的不断涌现,教师工会组织就绝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当中,必须将维护教师权益作为教师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维护教师权益中发挥教师利益代表者的作用,否则将导致教师工会组织的“角色错位”。
首先,工会维权可以弥补教师个体维权的不足。通过对教师法律权利的考察,业已发现教师的法律权利更多是概括性的权利,教师的具体权利主要由教师与学校所签定聘用合同来约定,而在合同缔结、履行乃至合同争议中,教师个体与作为管理者的学校相比,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教师有权利被侵犯的可能。尽管教师可以通过个体的行为维护,但这种个体性维权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作为阶层性、自愿性、群众性的工会组织,具有法律的、组织的和专业的等资源上的优势,能够更好的维护教师权益。
第二,工会维权是一种组织义务。教师加入工会组织除了寻求情感上的归属感外,更重要的是寻求权益保障上的归属感或从业的安全感,教师自愿申请加入工会组织,履行遵守章程和缴纳会费的义务,这种履行义务的对价是工会作为组织提供的维权服务,是教师可以通过工会组织这个路径行使管理权、决策权、监督权、获得救助权,当个体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寻求组织救助。因此各级教育工会组织的首要职能就是满足教师这种需求,这是教育工会组织存在的最基本的法理基础。我国各级学校进行人事聘用制度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矛盾不断显露,例如教师与学校的矛盾、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矛盾,这些矛盾无不体现教师的权益问题。在这些矛盾的旋涡中,教师工会组织能否坚守并发挥维权的法律主体地位,是对工会组织的巨大考验。
第三,工会维权是一种法律义务。教师工会组织维护教师权益具有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维护教师权益是工会组织的基本职责,这种法律上的理由使教师工会组织具有维护职工权益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可以形成对来自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的制约。在学校与教师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劳动关系的情况下,教师工会组织理所当然成为教师利益的代表者,教师工会在民主管理、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劳动争议等方面有权代表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代表教师与学校就教师权益问题进行平等协商,运用《工会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赋予的法律手段维护教师权益。
三、工会维权的现实困境与可能的思路。
教师工会组织发挥维护教师职业权益的主体作用,并不会因为法律的规定和理论的推导而成为现实。在现阶段,工会要充分发挥维权作用还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面临诸多困境。”
困境之一,教师工会组织的非独立性不利于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目前的中国教育工会组织,仍然是一种官方性质的行政化组织,工会组织等同于学校的行政工作部门。这就体现两个法律规范和现实的矛盾:第一,在法律上工会的性质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而在现实中工会是官方或半官方的行政化组织;第二,在法律上工会的首要职责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而在现实中工会更倾向于维护行政方面的利益。事实上多数学校的工会主席是由学校领导任命的,而行政教育系统的教育工会主席更属于典型的行政公务人员。这样的职务来源很难形成向工会会员负责的职务立场,即使其具有代表职工就有关权益与学校进行交涉的法律意识和伦理意愿,也不能不顾及这种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所以,如果工会具有了国家机关的性质或者被用人单位所驾驭和控制,工会的法律角色和地位就发生了扭曲和变异。
困境之二,对教师工会组织工作内容的认识错位不利于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长期以来,人们习惯认为工会工作的内容是吹拉弹唱、比赛照相、搞慰问、发福利、组织旅游、评比颁奖等。这种认识不仅存在于学校领导的观念之中,也存在于工会组织的负责人和工会成员的观念之中,这种不正确的认识导致工会组织维权意识的不自觉,阻碍了寻求维权路径的主观努力和客观行为,相反,工会组织自觉将其主要作用定位于服务行政的从属地位,而有意,无意放弃了维权的主体性。
困境之三,工会维权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工会法》关于职工的劳动权、报酬权、休息权的规定基本采用“有权参与”、“有权要求”、“有权提请”的表述,表明工会维权只有交涉权、建议权、调解权、协商权而没有决定权,这就意味着,工会组织必须借助于政府、企业、事业组织的配合才能实现法律赋予的权利,如果上述组织不予配合,工会组织的权利就无法实现,事实上造成了工会维权的弱势性。我国工会不具有组织会员采取团体行动的法律权利,不能利用工会组织的力量和影响来为职工争取更多的利益,同时也无法形成对行政的实质制约和限制,即使是作为维护教师权益有效途径的教师代表大会也存在着职权虚化、流于形式的倾向。
尽管存在以上的困境,但并不意味着工会组织在维护教师职业权益方面无所作为,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仍然可以探寻维护教师权益的有效途径。第一,在工会组织机构方面,可以逐步推动工会自身建设的民主化,通过直接选举产生对会员负责的工会组织负责人。《工会法》第9条规定:各级工会委员会由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各级工会委员会向同级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接受其监督。工会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有权撤换或者罢免其所选举的代表或者工会委员会组成人员。《中国工会章程》也有类似的规定。第二,在教师工会组织中,成立专业的教师维权委员会。可以由具有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的教师职工组成维权委员会,或者聘请律师作为工会组织的法律顾问,为工会组织和教师提供法律服务,同时不断扩大维权影响。第三,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维护教职工的劳动权益。教师与学校已经形式了实质上的劳动关系,适用劳动法律规范已经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工会有权利参与教师聘用合同普通文本的制定,就有关教师与学校双方的权利义务规定发表意见。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协调劳动关系,缓和教师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代表职工进行集体谈判,订立集体协议;代表教师参与纠纷调解,仲裁甚至诉讼活动。同时深入挖掘原有维权机制,充分利用教代会的平台,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就涉及教师职业权益的问题依据法律政策提出工会组织的看法,表达和实现教师的意愿和主张。
强调工会维权作用并非意味着与学校或者教育行政机关的对抗,事实上工会维权的过程是协调劳动关系的过程。工会维权是一种双向服务,既是对教师基本权利和职业权利的维护,也是对学校各项工作的促进,例如通过对教师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管理权的维护能够调动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共同谋划学校的发展;通过维权行为健全教师权益保护制度,使教师能够安心教学科研工作,形成和谐的教育环境,提高学校行政管理行为的可接受性。事实上,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利益相关性为工会维权行为提供了更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