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型研究论文(优质19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总结应该准确而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观察。以下是关于各个领域的总结示例,希望能为您的写作提供一定的启示。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通过对高校体育产业内涵与地位作用的阐述,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机遇、方向、重点和途径,提出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高校体育产业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产生的新的概念,是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在深入探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校体育产业的内涵与地位作用。
一般认为,与高校体育运动有直接联系的一切生产经营的总和都可视为高校体育产业。因此,高校体育产业主要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高校所提供的各类体育服务及其有关体育产品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体育产业又称体育本体产业(各类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各类体育健身健美服务、各类经营性的运动训练培训、各类体育休闲和娱乐服务,以及体育所创造的无形资产,体育电视转播开发等)、体育派生产业(各类体育器材和一部分特殊的体育运动装备、体育出版物、体育报刊、体育文物、一部分体育科学研究等)和体育相关产业(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运动服装和一部分体育装备的生产等)三个方面。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社会体育产业的组成部分属于第三产业,它具有双重性:一是经营性,二是社会性。相对于发展公益性的体育事业运行方式,体育产业所具有的经营性是体育产业运作的基本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者享有法律规定的产业经营者才有的权利,获得应有的利润,按照法律规定交纳赋税,承担相应的义务,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进入市场进行体育服务和相关产品的经营。高校体育产业的经济性也决定了其必须社会化,即利用现有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加强与社会之间的合作交流,使高校体育产业逐渐适应体育市场需求,以全民健身计划为切入点与社会接轨。随着人们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人将会走向体育健身场所,特别是较为容易接触的高校体育场所,高校体育场所的社会性开放也就越来越强。
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在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全面推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使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人与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的进程中,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广泛存在、广泛利用的社会体育资源。高校体育所具有的教育和激励功能,在振兴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高校体育产业将成为一种社会生产,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把高校体育建设成为教学、科研、训练与生产相结合的基地,增强高校体育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形成高校体育产业本身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其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尽管在整体上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现代高校体育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以下特点:第一,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规模逐步形成,以本体市场为主体的市场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高校体育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第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多元化趋势逐步形成,体育产业开发领域不断拓宽,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许多体育资产和资源显示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潜在的市场优势;第三,社会投资办高校体育产业的形式发展很快,确立和形成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
同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第一,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特别是对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力度不够,政府对高校体育产业行使宏观管理的体制与机制尚未形成;第二,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与体育市场相互动关系不明显,未能充分利用资源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第三,相关政策法规的不健全,限制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教育业(指专业体育教育)远未实现市场化、商业化和社会化,导致体育教育与体育人才市场的脱节以及体育教育结构与内容随市场变化的相对滞后。
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及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发展前景。第一,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体育事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大大扩展了体育事业的社会空间,进一步肯定了体育工作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生活发展的作用;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使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高校体育产业在此时期可望得到飞速发展,群众体育的多元化需求,促使高校大力有效利用、开发和整合各类体育资源,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快速带来了机遇;第三,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我国加入wto和成功举办奥运会,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更加开放,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资源也进入国际化配置的循环,从而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进入新的快速发展期提供难得的机遇。
三、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重点及途径。
1.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
伴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现代体育已逐步呈现出普及化、商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变化,体育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功能逐步增强,所有这些对体育的发展走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部分,也必将受到有益的影响,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已表现出一些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发展要求。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以提高高校体育产业整体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为中心,以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点、提升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目标,以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依靠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和技术进步,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创新之路。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要坚持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重,坚持改革与发展统一,坚持组建大型体育企业与发展中、小型体育企业相结合,坚持启动国内体育消费需求与拓展国际体育市场的统一,坚持体育主体产业与体育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从而使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和体育竞赛表演业在高校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使高校成为体育科研与体育产品设计、开发的基地,在国际体育交流中发挥主人翁作用。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高等体育教育产业,大力发展体育用品产业,稳步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产业,积极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着力培育体育中介机构、规范体育场地和器材出租市场,努力开发体育无形资产,加速体育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的成果转化。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应该坚持以少数首位型城市的高校为核心,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高校为先导,以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高校为重点,以东部地区城市高校带动西部地区城市高校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高校体育人才和设备,大力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加快建立高校体育联赛体制,繁荣高校体育产业市场;大力培养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发展。
四、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与建议。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地树立体育市场观念是发展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必须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根本问题。没有真正掌握和树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一整套观念、原则、方法和手段来发展体育产业,就不可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必须要具有专业策划、专业设计、专业运作、专业推销、专业服务的基本观念,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必须从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来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二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办产业的关系,凡是不具备体育服务和体育产品性质的经营和生产活动都不能认为是体育产业;三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我国体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不具备营利性的特征;四是处理好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化的关系,不能把体育产业化错误地理解为体育市场化,或者理解为把体育事业全面推向市场。
法律法规是保障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健康稳定运行的关键。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管理不够规范,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和地方保护问题较严重,缺乏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要从战略高度出发制定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加强体育市场的立法管理。政府部门除了制订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宏观经济政策外,还应保障体育产业规范化经营,使之符合我国实际,与国际体育产业、体育服务业及体育市场的规则接轨,在推动高校体育产业成长、开展国际性及跨国性的体育服务时遵循国际惯例。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管理机构,加强对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的监管,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
高校体育产业是一个社会性产业,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它有以下三个主要经营领域:第一,体育竞赛表演。一些观赏性强,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通过有组织的大学生联赛为观众奉献高水平的比赛,是高校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经营领域。联赛的投资者从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以及转让球员等方面获取回报。第二,全民健身服务。这是基于广大消费者花钱买健康、学技能的需要而经营的领域,主要包括体育健身、健美、休闲和娱乐、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咨询等方面的体育服务。第三,体育推广或经纪人业务。体育经纪公司既不是职业队的老板,也不是场馆的业主,它主要是策划、组织、推广各种体育赛事,代理球员转会、财务管理、形象包装及广告投放,参与体育赛事有关经济、法律事宜等。其收入是按协议收取佣金,或者买断比赛,靠经营门票、电视转播权、广告、销售相关产品获利。
4.倡导积极的余暇体育消费观。
高校体育产业是否成长起来,关键还得看它的产品能否成为消费热点。而构成消费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支付能力,二是消费冲动。当前条件下支付能力弱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缺乏体育消费意识,却是更具现实性的一个瓶颈。长期以来,政府体育部门重视竞技比赛成绩,普通群众认为体育是政府行为,对“体育锻炼是科学、文明和健康的生活方式”认识不足,尚未树立正确的余暇体育消费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体育逐渐成为生活的必需,成为人们愉悦身心的方式,在政府支持下倡导健康投资和体育消费,扩大体育场馆开放领域、延长开放时间,组织丰富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各种体育项目培训班,培养公众的体育兴趣,夯实群众体育基础,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3]王良炬:我国现代体育产业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19~20。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二
婚姻状况:未婚民族:汉族。
诚信徽章:未申请身高:172cm。
人才测评:未测评体重:65kg。
人才类型:在校学生。
应聘职位:销售,市场营销,人力资源。
工作年限:3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实习可到职日期:随时
月薪要求:--3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深圳,。
工作经历。
天津体适堡运动俱乐部起止年月:-09~-07。
公司性质:民营企业所属行业:文娱、体育、办公用品及设备。
担任职位:客服、会籍顾问、市场部主管。
工作描述:外出查单、内场销售、电话销售、跑团购、跑商家联盟、推广告。
离职原因:家人要求回广东发展。
志愿者经历。
担任职位:赛事推广。
工作描述:天津开发区区域赛事推广。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天津体育学院。
最高学历:本科获得学位:管理学位毕业日期:-06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归纳法,在对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进行分析阐述的基础上,对体育产业经营的研究动态进行了分析综述;并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成果作了归纳分析;综述了国内外体育产业经营的研究现状与趋势。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前言。
随着中国经济稳步、高速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健康观念、生活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已成了人们不懈的追求目标。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当代体育正在以其独特的魅力、无限的活力、多元的价值加速融入生活经济的大潮,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及提高人们生命质量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并直接间接地扩大了体育产业市场,促进并推进了体育产业的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体育的经济价值和体育的商业价值,本文以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背景为起点,对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动态进行综述,为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快速、持续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经营,可以说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是因为自从有了交换就同时有了经营;说它年轻,是因为它在本世纪初才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只在美国这样一个小范围内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随后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来,形成了多行业、多种类、多系统、多领域结合的、大规模的、真正的多元化现代经营。在逐渐成熟和日趋扩大的经营发展进程中,美国经济学们提出了“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
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应该是伴随着体育的生活化、大众化、社会化、商业化等等的兴起,在体育消费不断扩大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逐步明朗化的。纵观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进程,横比世界体育产业经营发展状况,可以将以美国为首的英、德、意等高度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高度发达的第一集团”;以日本为首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包括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发展中的先进国家,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达的第二集团”;以中国为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个别先进国家除外),划分为“体育产业经营发展中的第三集团”。
在这“三大集”中,第一、二集团国家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背景非常相似。经济发展速度的减慢或停滞不前,带来了提供健康体育、休闲活动等公共事业组织机构维持正常运行的“经费危机”。而解决“经费危机”的最终办法,都选择了将商业经营机制导人原来单纯作为发展事业、社会福利的公共事业组织机构运行之中。从而建立了“不仅适用于盈利为目的`商务活动,也适用于社会公共发展事业活动”的体育产业经营新观念。认识到了经营除谋求盈利以外存在着的社会功能,走出了职业体育等于体育产业的误区,打破了体育事业的经营禁区,拓宽了体育产业的经营范畴,在进一步扩大体育社会功能的基础上迅速提高了产业化的参与程度,从而巩固了体育产业的社会经济地位。第一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成功,不但为第二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第三集团体育产业经营的兴起提供了借鉴,并促进着体育产业经营走向了全球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在导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开始了体育系统内部“经营创收活动”为主的体育产业化尝试。随着社会物质基础地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再加上闲暇时间地增多和高龄化社会的开始,体育发展成为了人们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家体委“中山会议”把体育产业化列入议事日程。市场经济体制内容正式写进了《宪法》,全国体委主任会议出台了《关于培育体育市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的意见》。足球开始实行“职业体育俱乐部制度”,并在全国正式发行体育彩票,同时开始启动实现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的具体步骤――组建了国家各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国务院颁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正式启动了“社会福利事业产业化发展”的研究课题。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国家体育总“局,由原来的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国家教育部正式实施学校教育收费制度,使“适应教育发展,加快学校体育改革进程”成了重要研究课题。因此,借鉴第一、二集团国家体育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现阶段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远大目标,将体育产业发展作为2l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未来国民经济发展的整体布局之中,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第二次世界体育产业发展高峰的到来,加快了我国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接轨速度,又推动着这个发展趋势可能更快地成为现实。
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部份:基础研究,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经营的原理、结构、产生、背景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体育产业经营的启蒙研究也包括在内);应用研究,主要是关于如何提供体育机会、制定实施计划、解决体育产业经营中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具体实践研究。
1.基础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基础研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其中霍华德(howard,d.r.)和克朗普顿(j.l.crompton)两位先生是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代表。他们公布的研究成果不仅介绍了闲暇体育作为产业经营的观点,而且还重点论述了商业经营与闲暇体育事业发展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建立闲暇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研究命题,并且对这个命题的研究,在他们的同期或后期公布的研究成果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他们的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同行们的高度评价和赞誉。此后,以“对在公共体育m・闲暇体育・体育服务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重要性”,和“对在行政为主导的公园闲暇活动中导入商业经营机制以及作为闲暇产业经营包含的实际业务”等课题的研究为起点,在高等院校开始了“对高等院校中闲暇体育的计划制定和高等院校中休闲体育计划的经营”等方面的课题研究。随着再次掀起的世界性健康体育浪潮,虽然,“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研究”,和“关于保持良好健康状态的相关研究”,在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对于人们是否真正掌握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方法,是否真正养成了保持良好健康状况的健康体育习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如何使其更接近产业市场经营运作的研究,仍然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中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在这项研究中,杰尔逊先生发表的“关于对闲暇体育服务计划以及计划制定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是指导这一时期闲暇体育实践的优秀成果之一。另外,关于将体育产业经营的理论结构、学科特点、重要性等方面作为中心的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体育产业经营的特征分析》、《体育产业中的经营作用以及体育产业经营的作用》、《经营研究成果在闲暇活动研究中的作用》、《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社会学的关系》、《怎样在体育产业经营中体现体育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实例》、《体育产业经营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体育管理中的体育产业经营学》、《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福克斯艾尔、马斯林、山下秋二、扬奈克斯等,我国随着体育产业化发展目标地明确建立,广大科研人员和体育工作者立足于对体育产业的基本概念等基础研究,重点突出并加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对策、方法等应用研究。张发强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将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类型划分为“体育的主体产业和为体育提供服务的相关产业、为体育部门开展旨在弥补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其它各类经营活动”三大类。谢琼桓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详实的数字为依据,在高度总结、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李明先生公布的研究成果以系统论述《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时期、体育产业类型和体育产业经营体系》为基础,在理论上初步构画出了“中国体育产业(经营)理论体系”的框架。他公布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个人专著《体育产业学入门》和《中外体育产业比较与思考》。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体育产业问题的研究日益升温,一批学术论文和专著相继出版,如鲍明晓的《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市场:新的投资热点》和《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全面反映了中国体育产业发展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
2.应用研究。
体育产业经营的应用研究,是广大体育产业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体育产业经营的主要作用,可以理解为“灵活运用体育产业经营的基本理论和原理,解决体育产业中的具体经营问题”。因此,关于体育服务产业实际操作中,如何更好地利用、发挥经营作用的具体方法研究,在应用研究中的比重一直居高不下,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顾客”(作为顾客的体育参与者)和“体育产业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这两大方面。前者主要是将顾客作为体育服务产业的具体消费者,对其行为特征的微观研究;后者则主要是关于体育产业的经营市场、体育服务产业经营、体育产业经营实施计划的功能、评价等相关问题的微观、中观、宏观的综合研究。
体育产业的应用研究,一直是我国体育产业研究的重中之重。因而至今发表的体育产业研究文章大部份集中在应用研究方面。但是,由于基础理论的研究不足,特别是对体育产业认识和理解上的缺乏,再加上经济、产业、经营等必须具备的相关基础知识基础不牢,“精品和名品”长期处于孕育之中,实际中的许多应用研究成了“工作总结”或“国、内外工作情况介绍”或“涉及到应用的研究”。直到卢元镇公布了《体育消费行为与心理及其发展预测》和《中国的老年健康与老年体育》的研究成果,才打破了这一持续很久的僵局。另外,田雨普和杨印川先生公布的《20世纪末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成果,蔡军先生公布的《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成果,王天民先生公布的《我国西北地区民众对发行体育彩票态度的研究》成果,周毅先生公布的《中国职业足球的产业化研究与对策》研究成果等等,都可认为是代表作。因此,我国的体育产业应用理论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四、小结。
综上所述,体育产业经营是经过“十月怀胎”、“足月分娩”的新兴学科,也是一门灵活运用经营方法,充分发挥体育功能,提高体育功能效率,为所有需要体育的人们提供适时体育机会的实践科学。随着体育产业的全球化发展,虽然体育产业经营的各种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但仍然主要集中在解决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具体对策或具体方法的应用研究。从以上的论述中还可以看出,体育产业经营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不同研究对象,准确地说:体育产业经营是一门新兴的、以社会学、心理学为起点,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市场学等等各种关联学科组成的“集团科学”,所以“跨学科交叉、多学科结合”应该是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一个基本特征。因此,如何结合经济学、经营学、市场学、人类学等相关学科,以社会学和心理学为基点,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丰硕成果灵活地运用于体育产业经营研究,并在具体的体育产业经营实践中体现出来,将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经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顾渊彦等:体育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明:体育产业入门[m].南方出版社,1999。
[3]李明等:中外体育产业比较与思考[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4]鲍明晓: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m].人民体育出版社,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四
外语:英语一般粤语水平:精通。
其它外语能力:
国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三级篮球裁判证、会计电算化证书;
专长:书法、篮球、羽毛球、足球。
个人自传。
为人正直善良,态度积极向上,处事务实严谨,生活吃苦耐劳,良好的学习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谦虚好学,动手能力强,工作负责认真。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五
[摘要]北京举办20奥运会,为跨入新世纪的中国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着政策、法律法规不全、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缺乏、体育产业消费观念缺乏等重要问题。本文旨在指出问题,为我国建设与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经营策划人才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一、体育产业发展政策、法律法规不健全。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发展的朝阳产业,它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一个综合配套的条件,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这样体育产业才能壮大成一个巨大的产业群,释放出巨大能量。建立健全体育法律体系科学、严谨、系统、全面的立法和立策,既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更是体育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据有关专家对欧、亚、美等国家和地区的考察,他们共同的经验和体会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法律和政策;否则,体育产业将不能顺利、健康地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体育产业离不开法制。体育产业政策不够健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不甚完善,是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政策已不能满足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对体育产业发展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导致体育产业政策不健全,管理各自为政。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化过程中存在大量急需规范管理的问题,但我国体育立法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不仅体育产业法规的数量有限,而且立法的效力等级较低。1995年颁布的《体育法》是体育的最高层次立法,是我国开展体育工作的`最高法律依据,但是仅凭《体育法》不足以完全处理体育产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法制化是体育产业内在的本质要求,也是迫切要求。健全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强体育产业法规的配套与完善,进一步完善体育市场法规制度,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秩序,才能为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体育产业投融资体制不健全。
我国体育投融资的发展同我国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受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建国初期,社会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水平低下,要发展全社会的全民体育,从运动员的选拔培养,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比赛的各项投入都依靠政府支出,这是由政府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决定,也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技体育投资方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政府集中有限的财力、国力、物力、人力,保证并迅速发展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直延续的政府一元化的竞技体育投资体系使我国体育丧失了社会化、经济市场化、全民所有制化的极具生命力的发展空间和生存模式,使得我国体育运动水平同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体制的建立取得了初步的发展,随着足球俱乐部制为试点的竞技体育新体制的建立和推行,运动竞技招标和商业性比赛不断涌现,特别是竞技体育赛事同企业和商业赞助招标的引入,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竞技体育的启动和急需大量资金的投入、项目的推进及与国际竞技体育体制的靠拢和接轨创造了良机。但我国竞技体育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这些因素成为困扰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障碍,所以,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加快,完善体育产业融资体系势在必行。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的形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的建立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体育产业应拓宽体育基金融资、商业银行贷款融资、体育赞助融资、体育彩票融资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并加强投融资体制建设,以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三、缺乏体育产业的经营策划人才把体育作为一种产业来经营,通过市场化运营使体育成为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促进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都离不开人才。奥运经济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速”,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在体育产业中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级体育经营管理人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据北京奥组委副主席李炳华介绍,奥组委现有19个部门,256名工作人员。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人员将逐渐增加,到2008年奥运会召开期间,仅在奥组委任职的工作人员就要达到4000多人,而且这些都要求是中高级体育管理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系主任高涵教授指出,目前从事体育产业的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原先就在体育系统工作的人,如体育官员、运动员、教练员等,他们对体育本身有很深刻的认识,体没有管理和经济学科上的背景;第二类是商人,他们对商业有敏锐的嗅觉,知道体育产业利润丰厚,但对体育所具有特殊性认识不清,进行商业化运作时往往忽略了这种特殊性而导致失败。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副院长薛镭教授认为,目前在国内只能说有从事体育竞技比赛训练的管理人才和体育组织的行政管理人才,而最缺乏的正是体育产业管理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
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少、业务素质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已成为制约我们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中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体育的人才仅数百人;能够出色设计奥运竞标方式,对广播电视转播权进行项目开发和利用奥运无形资产进行深度市场开发的人地屈指可数;经过国际体育组织认证的体育经纪人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内体育产业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缺乏明确的体育产业消费观念。
体育消费主要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等经济因素的制约。从我国的现状看,尽管人们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是我国总体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还比较低和不合理,体育的消费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在一般家庭中,体育消费还是个新事物,至今没有被纳入日常的预算之中。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为体育消费加强了宣传力度和广度。首先,确立体育消费观念。它使人们确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个人健康目标,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推行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出发点和突破口,从而形成全民健身的潮流。其次,增长了体育消费。体育消费观念的确立,使广大群众有了体育消费的冲动,各种面向群众面向家庭的社区辅导站、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等组织形式的建立,使得群众体育消费方式、内容丰富多彩,既满足个性的需要,又丰富群众的体育消费。但是因为中国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体育产业发展也出现区域性不平衡,体育产业消费观念还需要进一步的推广和树立。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差异。按省市看,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排在前10位的主要是东部沿海省市,中西部除了安徽以外没有一个进入前10,再从大区来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东集中了国内七成多的体育用品类企业。另外体育彩票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现象,近年来,彩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尽管体育彩票份额逐年扩大,但各地区彩票市场发展很不平衡,销量最多与最少的省市同期相比,差距近千倍。这种体育市场经营活动的两极分化现象,对我国实现体育产业化、社会化的整体发展目标和体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不利。因此,体育工作者抓住关键环节,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水平,推出不同的满足不同经济水平需求的体育消费产品,树立良好的体育消费观念,才能促进体育产业的全面发展。
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亚运会将在广州召开,这给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认清形式,了解目前我们体育产业发展中遇到的若干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国的体育产业做强做大。
参考文献:。
[1]吴振绵:我国体育投融资体制问题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第2期。
[2]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牟6月颁布。
[3]对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研究.体育科学,.4。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六
摘要: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结合2010年滇黔桂三省的统计年鉴数据,从三次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两个不同的层面上对滇黔桂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滇黔桂地区间只在三次产业部门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具有较高的相似系数,而在工业内部行业间相似水平大大降低。因此,滇黔桂地区产业结构间只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并且这种趋同现象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关键词:滇黔桂地区;相似系数;产业结构趋同。
一、文献综述。
滇黔桂地区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推动下,滇黔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而且该经济区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关注。与近年来人们对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出现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结构趋同现象表现出的忧虑一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滇黔桂地区是否存在类似的产业同构现象,是否存在由于重复建设、过度竞争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困境。
二、滇黔桂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分析。
产业同构是指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区域间的产业组成类型、数量比例、空间分布、关联方式等方面演进变化趋于一致,结构差异逐步缩小的现象。目前,测度产业结构趋同的测度方法主要有:结构相似系数法,结构差异度指数法,krugman结构差异度指数法,区位商法等。本文采用了结构相似系数法。结构相似系数的具体计算公式为:
式中,为地区i和地区j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是i区域k行业增加值占所属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j区域k行业占所属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其中的值在0-1范围变化,系数越大,则表明两地区的产业结构越相似。当=0时,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不趋同,当=1时,表示两地区产业结构完全趋同。根据经验判断,一般在评价国家产业结构相似程度时,以0.85为标准来判断相似程度的高低,然而由于一国内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没有国家之间的差异大,所以在对评价时,将相似系数判断标准提升到0.90。
(二)滇黔桂地区三次产业结构趋同分析。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状况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产业高度和合理化程度。本文采用层面结构相似系数来考察该地区的产业同构性。把2010年滇黔桂三省统计年鉴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代入上面的计算公式,求得滇黔桂三省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
表1:2009年滇黔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数据来源:《云南省2010年统计年鉴》、《广西省2010年统计年鉴》,《贵州省2010年统计年鉴》。
从表1中三省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看,三省产值结构相似系数非常高,均高于0.99,其中云南—广西两省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998;贵州—广西次之,云南—贵州的最低为0.991。从产值构成角度分析,2009年滇黔桂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平均值为0.995。如果按照0.9的标准来判断,滇黔桂三省的三次产业结构层面均存在严重的同构现象。由于是在一个非常宽泛的三次产业层面上进行的相似系数的测算,这本身会导致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因此,并不能仅此而草率地判断滇黔桂地区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现象,还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他结构层面进行分析,这里对单个产业深入分析其内部结构是否相似是有必要的。
(三)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相似性分析。
研究产业同构问题需要相把稳定的产业作为分析对象,由于第一产业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第三产业又具有无形性、消费与生产同时性等特点,因此,一般会把工业结构作为分析区域产业同构的主要对象。本部分主要采用结构相似系数方法,从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来分析滇黔桂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问题。
三、结论。
从上述研究来看,虽然滇黔桂地区在三次产业结构上存在高度相似,但仅在工业经济中,产业同构现象并不显著,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多数情况下,竞争是良性的,很少存在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因而可以缓解人们对该地区产业结构尤其是工业内部结构严重趋同给滇黔桂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资源浪费、过度竞争等严重不利影响的担忧担心和忧虑。
不少学者(王志华,2006;冯邦彦,2010;王永锋,2008)在分析长三角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时,认为区域间的产业同构并不一定是区域间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的后果,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其内在必然性。同样,我们认为滇黔桂地区一定程度的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接近、资源禀赋的相似性和相应的政策制度等因素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直以来,滇黔桂三省均以传统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工业的发展也主要依靠资源加工型产业的发展,因此,虽然滇黔桂地区存在一定程度上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但是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里有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分工的必然性因素,同时也有统计分析上的原因。
从滇黔桂地区产业布局的特点看,要解决该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应突破地域分割的旧体制,以市场为导向,从宏观产业布局出发,统一调整工业布局,以期实现区域资源的最佳配置,在以后的产业布局中,应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模式。目前滇黔桂地区产业布局的模式应该是:以昆明、南宁、贵阳为产业辐射中心,以周边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为依托,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任兆璋,王晓燕桂滇黔国有企业结构趋同合意性和非合意性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第27卷第6期,2005年11月。
[2]王志华,陈圻,长江三角洲制造业结构高级化与同构的关系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6,(1)。
[3]王永锋,华怡婷,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08,(2)。
[4]冯邦彦,邵帅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趋同问题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七
体育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就业、拉动经济增长,被称为最有前景和活力的朝阳产业之一。我国的体育产业体系以本体产业为主体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已趋清晰,体育产业开发的领域不断扩展,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但是,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仍然面临很多问题:
2.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体育主体产业内部,国家垄断性较强,企业实体自主经营的比例较低;体育竞赛、训练和培训发展较好,与大众健身和娱乐相关的产业部门发展相对落后;从整体来看,体育主体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有待提升。体育相关产业内部,体育用品和器械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开发、设计能力较低,还没有形成主导性体育产品。
3.体育产业现代经营体制还不完善。在体育产业由国家独办向社会合办的过渡中,体育企业和经营性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不够大,缺乏行业领导型企业,竞争力不强,体育产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已具有产业规模的体育俱乐部制发展还不成熟,在面向体育消费市场采取多层次、多样化的经营决策、方式和策略方面经验有限,导致俱乐部投入和收入不平衡,挫伤了社会办体育产业的积极性。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外部环境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它们分别影响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1.我国经济继续稳定快速发展,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也逐渐增强。居民人均收入的增加引起消费支出模式的变化,即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减少,而用于休闲娱乐和自我发展的支出比例增加。因此人们对体育关注程度、体育消费、体育健身和娱乐的需求大大地增加。
2.我国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关注。一方面,我国体育健儿不断突破和超越自我和别人保持的成绩,在大型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骄人的'成绩。一方面,我国承办了越来越多重要的国际赛事,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例如第29届奥运会和第16届亚运会将分别在北京和广州举行,必然会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3.市场经济体制趋于完善,为体育产业社会化、商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对体育产业的投资有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产业的经营主体应该是企业实体,市场经济的完善再加上体育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吸引众多的投资投入体育产业,加速体育产业的发展。
4.国外体育产业发展成熟,给我国体育产业带来很大的外部压力。比如:美国nba联赛、欧洲足球联赛等比我国的cba联赛、中超联赛更受本国居民的喜欢;外国的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械在我国体育市场上占据了优势地位,nike、adidas几乎完全占据了我国高档体育用品市场。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拥有机遇对产业发展来说也是一种挑战,面临的挑战中也潜藏着机会,如何利用机会、应对挑战是发展好体育产业的关键。
1.政策支持。
首先,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经济政策,建立和完善国家对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关财政政策、投资政策、税收政策、价格政策、体育彩票和体育基金制度等方面的政策,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其次,加快立法进程,把体育产业的发展纳入法制的轨道,推动体育产业健康、有序、规范的发展。另外,加强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把体育产业发展纳入经济发展规划,渐建立起以产业政策为主要调控手段的体育产业宏观管理体制,实现体育产业优化和资源合理配置。
优化产业结构,即协调好体育主体产业、体育相关产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关系,有利于提高体育产业增长质量、增加效益。首先要大力发展健身服务业、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彩票业等主体产业;大力扶持体育用品业和体育器械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积极带动体育广告、体育旅游、体育商贸等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只有结构完善,体育产业才能协调健康的发展。
3.培育体育消费市场。
现代体育产业应该面向市场,以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满足人们对健身、健美、康复、娱乐等不同层次体育活动的需求,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要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市场,进行体育竞赛体制改革,转换运行机制,结合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外举办商业赛事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办好高水平的体育竞赛表演,使体育竞赛和表演朝产业化、社会化、法制化方向发展。体育用品和体育器械消费市场发展相对成熟,但中高端市场还有待我国体育经营企业去努力开发和占据。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八
根据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指标数据收集和整理(当年的经济数据都是一年半后公布,所以没有),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因子分析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得出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反映在12个具体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优劣势,为各省市在休闲体育产业做顶层设计时提供具体细分而又量化的指标依据,强优改劣,有针对性的调整体育产业结构,真实的做到把休闲体育产业作为“拉动内需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层面上来。
4.1数据的收集。
本文选取了我国13个省市作为研究的样本区域。主要是选取东南沿海省,因这些省从地域上相似,都是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4个直辖市选了3个,同时,选取3个相邻的内陆省,因为这些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大体相近,因为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这样才具有可比性(主要是通过每年各省市gdp进行比较,相对讲其它省与选取的省市相差太大,不适合做因子分析)。由于居民闲暇时间、健身和户外俱乐部数量这两个指标的数据难以获得,因此,在实证研究中,将其从指标体系中删除。剩余12个指标重新调整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1(万元)、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元)、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万人)、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o)、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o)、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个)、每年休闲体育研究成果数x8(篇)、体育彩票收入x9(亿元)、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亿元)、交通密度x11(%)、政府支持力度x12(%)。上述12个指标数据值直接从中国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以及各种统计网站中获取。
4.2计算过程。
4.2.1公共因子的确定用因子分析法进行产业竞争力分析时,必须首先确定能够解释变量指标值之间相关关系的最少公共因子的个数。
表2为变量共同度表(communalities),变量共同度表示公共因子对原始变量的信息反映程度。由表2可知,大部分变量的变量共同度分布于0.7-0.9之间,表示公共因子比较充分的反映了原始变量的信息。
4.2.2因子得分的计算计算样本的总得分如表4、表5、表6所示。
第一个公共因子f1主要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i)、恩格尔系数(x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3)、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健身器材数(x7)、交通密度(x11)等5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经济社会发展因子。
第二个公共因子f2主要包括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x4)、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x5)、政府支持力度(x12)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政府相关行为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政府行为因子。
第三个公共因子f3主要包括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x6)、体育彩票收入(x9)、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x10)等3个指标。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影响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相关产业与设施因素,这个公共因子为相关产业设施因子。
通过整理表4、表5、表6得到-20的13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得分排名及平均得分,如表7所示。
5实证结果分析。
5.1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公共因子得分分析。
通过表4、表5、表6的分析得到3年来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具体情况,即某地区在哪些因子上得分比较高,在哪些因子得分上比较低;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具有较大影响,哪些因子对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影响较小。
从表4来看,年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排名第1的是上海,它的f1在当年也排第1位,虽然f3排第13位,f2第4位;北京排第2位,它的f1也排第2位,而f3排第8位;再看第3位的山东,f1排第3位,可f2排到了第12位;广东f2排第1位、f3排第3位,但是f1排第10位,所以它的竞争力排名在第6位。四川f2虽然排第3位,但f1排在第13位,它的竞争力水平排在第12位。所以f1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因为这个因子是代表本区域居民的经济指标,反映居民所具备的消费条件。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会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所以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
第4、5、6位的是浙江、江苏和广东,浙江f1、f2排第5位,f3排第4位,3个因子数平均,决定它的综合排名也不俗;江苏f1第4位,f2第10位,f3第2位,综合起来排第5位;广东虽然f1在第10位,但f2排第1位,f3排第3位,所以它的综合排位在第6位(从表5、6分析20和20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所以除了f1关键指标因子外,f2、f3在发展、培养和决定本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时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应均衡对待。
从连续3年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综合排名看,三年来,排名几乎没有大的变化,一般也就是上一个或下一个名次,说明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政府要有长期的政策、规划和布局,不能急功近利,搞形像或面子工程。但是,从表4、5、6中各因子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政府行为的急迫性、任务性及不连续性(不知是好是坏?)。按表的顺序依次往下探讨:四川省,2011年f3因子排第3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了第9位;北京2011年f2在第13位,到2013年到了第2位,f3从第4位到第8位;上海,2011年,f3第1位,到2013年排第13位了,而f2从第10位排到第4位;浙江,2011年f3在第11位,到2013年排在第4位;江苏2011年,f2在第2位,到2013年就下到第10位;山东,2011年f2排第1位,到2013年就下降到第12位,而f3从第7位上升到第1位;云南2011年f3在第12位,到2013年排在了第7位。f2、f3因子在许多省市3年中上下波动较大,而这两个因子主要体现是与政府行为有关的指标体系,如:休闲体育产业就业人数、居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政府支持力度、居民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体育彩票收入、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生产总值。
综合这3年的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在3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情况,可以得知各省市的因子得分在连续3年内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着所谓的“短板”,影响了各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水平,部分省市休闲体育产业没有实现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各具体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通过对表7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我国13个省市2011-2013年3年来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情况及发展趋势。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整体上保持着越来越好的发展水平。
竞争力强劲省市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竞争力落后省市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此可以得出,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和该区域内居民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我国13个省市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水平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竞争力强劲省市与竞争落后省市之间的综合得分差距还是很大。
6结论。
(1)f1(经济社会发展因子)是决定一个区域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子,f1占优的省市无疑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上具备了竞争力的优势。同时,各省市f1因子在连续3年内的排位没有变化,这表明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的经济因素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明显的改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2)连续3年f2(政府行为因子)、f3(相关产业设施因子)指标数据上下波动大,表明各省市政府的行为表现出急迫性、任务性及不连续性特征,不利于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违背了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需要长期性发展和培育的特点,切记不应搞形像或面子工程。
(3)13个省市的f1(经济社会发展因子)、f2(政府行为因子)、f3(相关产业设施因子)水平极不一致,同一区域内3个因子在不同时间段,也有差异,存在“短板”现象,各地在发展休闲体育产业时,需要扬长补短,齐头并进。
(4)我国13个省市的休闲体育产业竞争力发展不均衡,处于竞争力落后省市的数量过于庞大,所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九
2.1继续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带动农户进入市场,有利于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也就说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实质上是对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和致富的支持。从开始,国家先后认证了几批龙头企业,其中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以及小型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的多样化发展。在以后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继续培育经济实力更加雄厚、经营机制更加灵活、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的龙头企业,带动全国的农户在农产品精深加工、良种繁育、现代营销和新技术推广等发面取得更大发展与进步[2]。
2.2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带动农民就业致富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化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成上以农户作为经济主体,合作社中农户人数至少占总人数的80%以上,这就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政策掌握的比较全面,真正为农户自身争取利益。在管理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民主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通过民主决策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更具有创新潜力。与一般的股份公司制企业不同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社员即农户提供农业交易所需服务,交易产生的盈余只留一小部分作为公共积累,其他大部分按照交易额和股份结合的形式分配给社员[3]。各级政府应该在未来稳步办好一批具有示范性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而引导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的规范发展。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要坚持农户为主,注重体现专业性;坚持自愿原则,实行民主管理;明晰产权关系,保障成员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合理发展具有极大的潜力,能够缓解农民的就业问题,实现农户自主创业,带领农户走上经济致富道路。
2.3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利益联结机制首先,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主投资建设集中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按照市场高产、高效、优质和安全的需求来发展。企业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或者被雇佣进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这样既能保证企业有稳定优质的农产品来源,又能在地基的农户能获取优厚的经济回报[4]。其次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协会,提供中介组织服务。一方面避免企业与农户之间产生经济利益纠纷,导致摩擦纠纷影响农业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有义务同时保障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最后,可以尝试创新机制,如农户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权进行转让入股龙头企业,这样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农户同时获取地租和入股分红。
3结语。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很好地实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变革,提高了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整体提高。但在肯定农业产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要及时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以此来确定未来的发展方向。相信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现代农产品企业的不断管理创新及农户积极性响应、辛勤劳动的共同努力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4]杨小霞.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j].科教导刊(电子版),(7):126.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
1.1缺乏整合规划是企业信息化中的绊脚石。企业未能站在宏观与微观上整体规划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优劣,立足于本企业自身优缺点,多方面规划,结合企业短期、中期、长期的战略计谋,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现有的或者伸手可得的信息资源和技术,因地制宜为本企业作出整合规划。
1.2企业信息化尚处成长期,实力欠佳。四川省宜宾市土特产业的技术管理手段寻求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针对化是个相当大的困境;其次,最初的信息化技术管理经营大都需要昂贵的设备投入、雄厚的资金作支撑,这也是最初实力欠佳的企业难以跨越的门槛。
1.3盲目跟风的信息化建设。盲目跟风参考其他成功企业的案例,成功者寥寥无几。缺乏熟悉本企业特色、掌握自身的'业务流程能力和经营管理风格的信息管理技术技巧,生搬套用致使所建造的信息技术系统缺乏实用性,造成企业经营管理失败。
1.4企业人才与电商经验匮乏。电商人才需要复合型人才,但当今这类人才在乡镇或者农村尤其缺乏,并且他们也不愿意往偏僻的地区转移,这也是导致企业信息化管理落后的原因之一。
2.1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是重心。人是信息的主宰者和使用者。信息化建设要取得一个非常关键的结果是要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促进人员与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
2.2宜宾市土特产信息化整体规划总体上对宜宾市土特产业信息化进行规划,宏观上遵循国家政策引导,根据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将其信息化结合宜宾市城市结构进行大致的规划。采用以点到面的同步带进方式促发展,提高特色典范的重视程度,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2.3建立企业资源计划(erp)培训地。土特产企业经营水平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提升相得益彰。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erp),指建立在数字信息化基础上,以系统化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将企业内部所有可以利用的资源加以整合(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物料资源、设备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并进行有效的计划与管控,从而更好地支持企业各方面的集约化管理。
2.4连锁超市经营。宜宾市潜力巨大的市场吸引着世界连锁零售巨头,至今,外资连锁零售集团继续开足马力,积极抢占宜宾市场份额,wal-martstores、euro-fashion、rt-mart、car-refour和其他巨头不断拓展着他们的门面。面对强有力的对手,宜宾市土生土长的大型连锁超市深觉任重而道远。
2.5充分重视国家政策和安全问题。本地土特产业需要充分重视国家政策和安全问题。企业自身要密切把握市场动向,掌握宏观经济形势动态,充分利用国家社会的一系列政策,采取措施帮助企业降低能耗,提升效益,提升竞争力。
总之,当前只有综合运用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和企业营销等相关知识,掌控管理企业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实现产业内部和外部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才能使宜宾市土特产真正走出四川,走向全球市场。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一
摘要:近年来,涉农电子商务发展迅速,陆续出现了“个人”、“淘宝村”、“淘宝县”和“垂直型平台”等一系列涉农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在涉农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方面进行大量的创新和实践。本文认为“淘宝县”模式是最为适合现阶段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的模式,并据此提出通过“淘宝县”模式加快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电子商务;淘宝县。
一、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发展。
模式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年以来,涉农电子商务发展很快,不仅是国内电子商务发展的亮点而且成为国内电子商务应用持续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二、涉农电子商务发展动力及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1.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的动力涉农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大力推动。二是,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涉农主体积极开展电子商务应用。三是,部分社会资源通过电子商务介入农产品产业化。
2.涉农电子商务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涉农电子商务在产销对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和数字鸿沟等各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上看,其更重要的作用仍是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新疆涉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优势及存在问题。
基于新疆特殊的光热资源和绿色的生态环境,新疆农产品品质优良,特色显著,不仅适合网上销售,而且在网上销售有竞争优势。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农产品提供企业不重视电子商务应用。其表现在:首先绝大部分企业没有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其次在网上开展农产品销售的.企业所的大部分工作只是简单的将现有产品在网上发布,不重视针对网购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研发。二是,农户不重视电子商务应用。农户是农产品的种植者,在通过电子商务减少流通环节、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但绝大部分农户缺乏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在电子商务应用上的动力不足。三是,新疆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一些“硬伤”。如新疆远离内地消费市场、物流成本高、专业人才匮乏等。在重视和解决以上问题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些问题背后的机遇,如涉农企业和农户不重视电子商务应用蕴含的先发优势,电子商务“硬伤”的存在使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应用的比较优势更加显著。
四、“淘宝县”模式快速推进新疆农业产业化的分析与对策。
“淘宝县”模式运行时间不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虽缺乏典型案例,效果有待验证,但江苏睢宁县沙集镇农户抱团开展网上销售,带动当地逐渐形成有规模和较大影响力的涵盖制造、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家具制造产业链,已经为涉农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开了一个好头。从产品端看,特色产品是目前新疆涉农电子商务最大的优势。新疆不仅特色产品丰富、品质优良,而且在许多县域范围内都有标志性的特色产品,如和田玉枣、喀什石榴、阿图什的无花果、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库尔勒的香梨、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哈密的哈密瓜等。这为以县域为单位依托本地独特的产品资源挖掘农业产业化潜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从政府端看,新疆政府十分重视农产品流通,如大力推进的农超对接、疆果东送、淘宝新疆馆等一系列项目,尤其淘宝新疆馆的落地和运营,体现了新疆政府通过电子商务方式推进农产品销售、农业产业化的决心和力度。从企业端看,疆内已形成了以新疆果业集团、新疆合源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的一批涉农龙头企业,并因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成就获批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企业。除此之外,依托第三方平台开展林果产品销售的网商也积聚了强大的网络营销能力,根据近半年交易笔数的初步估算,排名前六位注册地为新疆的网商在网上销售的主要产品全部为林果产品,年的销量收入突破3亿元。从各方面的资源看,采用“淘宝县”模式,调动当地质检、工商等政府部门、相关科研机构与当地的农户、涉农企业和服务企业一起,制定产品标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网络属性和附加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协同推广,形成种植、加工和销售完整产业链基础条件已经具备。针对“淘宝县”模式推动新疆县域涉农电子商务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培养和扶持当地龙头企业和农户龙头企业或农户是“淘宝县”高效运行的关键。龙头企业可以是当地的农业生产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农户可以是当地种植大户、农协负责人、农村经纪人或个人网商。他们看好涉农电子商务的发展潜力、愿意承担当地县域涉农电子商务推进的责任。当地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扶持可以通过培训辅导、项目和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实现。
2.加大涉农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涉农电子商务培训首先应分层次,针对不同的群体和需求展开。其次要设计实用性的内容。在培训的实施上,优先选择专业第三方承接,尤其是能够提供实施指导和有运营能力的第三方专业机构,这样有利于双方在实际操作上的对接。同时,也可以邀请国内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参与培训,培训的过程中就可以在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应用,将专业培训和实际操作更好的结合起来。
4.加强标准和规范建设,可持续经营涉农电子商务运行突破初期网上销售的瓶颈后,标准和规范就成为新疆涉农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需要政府提前布局,做大量的工作。新疆红枣的网络销售收入一直排列全国各省区的前列,并在网络消费者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对新疆红枣产业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红枣密植、品质下降和恶意竞争,新疆红枣的网络销售增长速度、影响力和美誉度均在下降,这对新疆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二
参考文献:
[2](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
[3]肖永亮.数字媒体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位[j].现代传播,。
[5]金元浦.文化产业与体验经济[j].21世纪商业评论,。
[7]金元浦.新技术革命与文化产业[n].膝望新闻周刊,。
[8]李于昆.数字艺术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思考[j].艺术百家,。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三
[摘要]针对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如何促使中国体育产业有效地发展,本文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后奥运经济体育产业发展对策。
北京奥运会给中国经济增长带来了新亮点,同时也给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国际上研究奥运经济公认时期一般为左右,即从奥运申办成功到奥运会后。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主办国和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奥运会时一般都会有一个经济发展的热潮。但是,当奥运会后,随着这种短期的膨胀型的需求衰退,举办城市或多或少都面临需求不足、供应过剩造成的经济压力,奥运经济中的对体育产业消极效应将更明显,包括体育旅游和商业等迅速陷入衰退、体育场馆闲置、体育从业人员的失业人数增加等,这就是后奥运经济的“低谷”效应。我国奥运经济期从奥运申办成功算起,在北京奥运会结束后到年期间即进入“后奥运经济期”,如何克服“后奥运经济期”对中国的体育产业带来的“低谷”效应,使中国体育产业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更效率地发展,笔者提出了若干对策。
一、深入发掘奥运题材,大力发展我国的体育旅游业。
奥运经济会对其举办国和举办城市最快、最直接的收益来自于体育旅游业。奥运会历来对主办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希腊奥运会给希腊的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收入高达l1o亿欧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比之于历届举办城市及相应的国家,中国的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而北京举办奥运会这种作用会更大,因为全球各大媒体从申办到承办全过程的报导客观上为北京为中国旅游业做了一个长时间的免费广告,即能激发更多的外国人来京旅游的需求,同时也能吸引广大国内游客去奥运村、“鸟巢”、“水立方”等著名奥运场馆游览,这种旅游需求是巨大的也是长期的,所以即使在后奥运经济期,奥运仍然是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的长效题材,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这一题材设计一系列有卖点的新线路、新项目、新产品,让更多游客来参观奥运场馆和设施,进行休闲、娱乐和度假,从而使体育旅游成为时尚,成为热点,使奥运会这个人文旅游品牌经久不息。
我国现有的体育法规尚不健全,现有法规以《体育法》、《宪法》的相关条文为基础,配合有限的行业管理规范、制度、条例组成,但基本上属于行政法的范畴,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我国应该加快体育产业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以规范体育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些省市出台了一些体育市场管理的.法规,但是比较宏观,覆盖面较窄。我国应当出台与《体育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制定《体育市场管理条例》,可以明确管理部门的权限和职能,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和相关的法律责任。完善竞技表演的法规,通过对各种竞技体育表演的立法来保护竞技体育参加者的权益,规范体育竞技赛事的赞助、转播、广告等事宜,从而促进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建立多元化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
首先,培育和开发体育竞技表演市场。体育运动员通过体育竞技表演来满足体育消费者的体育欣赏需求,体现了市场上的交换关系,这就形成了体育竞技表演市场。我国在足球、篮球为代表的体育竞技比赛中,建立了以主客场为主的体育经营性赛制,通过票务收入、广告收入、电视转播权转让收入等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其次,发展体育培训、咨询等中介市场。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向广大群众提供体育技术、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培训、咨询的机构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国可以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体育健身运动培训、咨询中,通过培训武术、散打、游泳、健美等体育项目来丰富广大群众的业余生活,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此外还可以大力发展体育彩票事业。目前,我国的体育彩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为了更好地支持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其他公益事业的开展,我国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使其能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加强对体育产业化运作专门管理人员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人才一直是按计划经济的模式来培养的,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国家要加大对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力度,针对我国体育服务市场管理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应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体育学院专门学习等一系列渠道进行培养,并对从业人员的考核、资格认定等做出明确的规定。
五、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
我们要利用举办奥运会契机,积极培养我国体育产业的强势企业,培养国际竞争优势。如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通过内部机构重组实现了资源优化和管理优化,逐步向国际市场迈进。另外,积极增加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是有效提高体育产业、体育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国体育产品的开发和研制能力还较差,体育产品行业必须同其他科研部门积极合作,共同研制、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使产品符合“以人为本”的世界先进理念,同时,对一些货真价实的产品应积极通过广告、促销等一系列营销手段,以质量和诚信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入,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
参考文献:。
[1]体育产业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王晶陈振良:北京奥运会的经济价值分析[j].企业经济,,(1)。
[3]郑双喜:从短期效应与长期效应看北京奥运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四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渐成熟,带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使得房地产项目数量增加。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商业地产的项目数量增加,发展形势大好。商业地产建设完善城市商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大众消费环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具有较大影响。为了更好的发展商业地产,需增加对其市场营销策划和策略研究。基于此本文选择就商业地产营销策划策略及其效果展开分析,力求分析其发展中不足,并对提升商业地产营销策划策略效果给予科学指导。
关键词:商业地产;营销策划;策略;效果。
商业地产与普通地产营销不同,商业地产市场策划营销和商家、投资者、发展商的利益联系密切,而普通地产和居民利益联系更密切。当下,我国商业地产市场策划和营销中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营销的利润和商业地产的发展,如对营销设计缺失合理规划,忽视品牌定位,营销手段单一等,使得商业地产在市场中地位降低,也降低了商业地产竞争力。因此,针对这一现状,商业地产必须做出改变,利用多样化的市场营销方法,完善商业地产的市场营销的策略,解决掉以往市场营销中存在的不足。
一、商业地产相关阐述。
1、商业地产理论阐述商业地产,英文名为commercialrealestate,经营模式包括出租、只租不售、租售结合三种。从其字面上来看,商业地产就是用作于商业用途的土地,因此,也被称之为商铺地产。商业地产和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别墅、公寓、普通住宅在用途、功能方面具有较大不同,商业地产主要作为工业用地,体现工业生产功能。广义上商业地产常指用于休闲、健身、娱乐、餐饮、零售等不同用途的商业建筑。
2、商业地产营销的营销要素商业地产从其外观来看,并不是一个单一固定的产品,其也包括营销主体、产品的定位、营销需求、营销价值、目标客户等要素。详细来说,商业地产各要素具体内容如下。其一,营销需求。商业房地产的开发商自身的营销需求为,在短时期的现金流以及商业品牌建设和商业获得经济利润。其二,营销的主体。商业地产的营销主体包括地产开发的商家,也包括入驻的不同商家。其三,目标客户群体。目标客户群体可划分成初期阶段客户和后期阶段客户。初期阶段客户有商铺租用人员和商铺的投资者,后期阶段客户有游客和普通类型消费者。其四,产品的定位。商业地产地址选择、外观设计选择主要是商圈的环境和液态分成的选择。其五,营销策略。营销策略需注重内容营销和位置营销,保证营销的全面性、多层次和多角度。其六,营销价值。把开发商投资效益和品牌价值的实现整合,以求实现商圈经济发展目标和带动程式化建设的共同目标。
二、营销策划工作的影响。
商业地产的营销策划,体现了商业地产自身价值实现的全过程。近些年,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深入,也相应促进商业地产的发展,逐渐引起商业地产商对商业地产的市场策划、市场发展策略的重视度。营销策划整体方向、营销策略对商业地产自身的市场营销率具有较大营销,也对商业地产的成品所处城市生态化建设等具有较大影响,塑造商业地产所处城市的全新形象,给大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1、对商业地产销售影响一个优秀的策划方案,需把客户作为服务主体,了解客户的实际需求,把客户的需求和商业地产的营销策划结合,并从商业地产的设计、管理和推广等方面,实施差异化和个性化、全面化服务。因此,对于商业地的产营销策划来说,也是如此,其在营销策划期间,应从不同方面策划,包括价格、户型、区位、环境、设计等方面,并把其与整个房地产的营销策划整合,对市场营销目标进行良好定位。并针对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为其提供满足自身需求的服务,以此来带动商业地产的市场销售额。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商业地产策划应从市场出发,了解市场中的每一个细节,细化每个客户实际需求,针对性对客户定位,收集客户的反馈,判断客户潜在需求。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在实现客户群体自我需求基础上,促进商业地产的市场销售,实现商业地产的经济发展大目标。
2、对生态城市建设营销城市化发展带动商业地产的发展,但是商业地产要想稳定、长远发展,必须做好建筑区位的选择,既要满足市场导向要求,也要满足市场发展需求。而且其也要做好市场营销策划工作,设计一个健全的营销策划方案,发挥营销策划积极影响。首先,一个健全的营销策划,可以保证商业地产在建设后,发挥价值最大,并可带动城市的发展,塑造城市中最具标志性和最具特色的建筑,为城市增添美感和为大众带来美的享受。其次,良好的城市建设规划,也可能带动商业地产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和品牌推广工作,提升商业地产对城市的影响力,为城市建设增添景观特色,塑造了商业地产所在城市的视觉美感。最后,商业地产营销策划,也对城市的生态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多重业态的出现,改善了城市中居民的生活环境,多样化价值观的宣传,也有利于建设丰富都市文化,扩展城市中商业类型,带动城市的全面、综合化发展,这样才能实现商业地产的价值。
三、商业地产市场营销期间存在不足。
1、缺失品牌意识商业和地产具有复合性,商业地产是商业和地产结合产生。我国商业地产的开发,优先从一线城市开始并逐渐延伸到二线和三线城市,一线城市中商业地产市场较为密集,而二线和三线市场相对发展空间较大。但是,受到开发商缺失品牌意识,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导致大部分开发商把一线城市的市场营销方法直接复制到二线、三线城市,导致商业地产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开发受到阻碍。如一些开发商忽略整体品牌的塑造,单一对个别建筑特色广泛推广和宣传,注重短期的利益,导致顾客的粘性降低。也有部分开发商对品牌建设不够重视,延续以往市场营销方式,仅是对商业地产的重新命名,尽管这确实会让客户眼前一亮,但是却不能深入人心。
2、没有深入对市场调研同质化是商业地产的突出问题,此问题的出现源自开发商对市场调研不够深入影响,导致建设的商业地产无法满足市场和客户需求。经济发展的速度、文化形态的不同、气候特点的不一,均是影响商业地产的市场项目建设、营销策划关键因素。介于这些因素也是市场调研的主要内容,如果商业地产忽略对这些因素进行市场调研,定会影响商业地产的建设与市场营销,导致商业地产无法了解市场的需求,无法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实际需求。
3、营销模式单一首先,当下我国商业地产的市场营销主要是通过人员营销进行,其忽略网络营销,没有把线上营销和线下影响良好结合,导致市场营销模式过于单一,影响市场营销的效果。其次,商业地产在市场营销期间,也忽略全过程营销,没有构建一套系统化,内容健全、环节衔接性好的市场营销系统,对市场营销目标和宣传目标没有统计设计标准,阻碍商业地产经济发展。
1、加强房地产品牌建设商业地产的周围商圈、建筑地址、外观是其外在价值的体现,客户使用商业地产后的服务感受是商业地产的内在价值体现。当下社会,房地产的高速发展,使得商业地产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一些开发商为了实现短期经济发展目标,忽略房地产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导致商业地产出现了建筑同质化问题,建筑物失去特色,商业地产的应用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因此,商业地产内外价值均无法体现。基于上述发展现状,商业地产应树立品牌营销理念,注重对建筑物的外观设计,凸显自身建筑优势和特色,并充分挖掘商业地产的内外价值,打造一个全新的房地产品牌,注重客户群体的口碑与美誉度。本着为客户全体忠实服务的理念去营销策划,了解客户对商业地产的需求特点,这样才能实现商业地产的价值,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深入调研商业地产市场房地产项目营销的前提是,了解和明确客户群体的需求,依据客户的需求,制定营销策划和方案。因此,为了促进商业地产营销,开发商需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深入调查商业地产市场。并利用不同渠道收集市场中客户信息、房地产发展形势信息等,对这些重要信息研究、整理,寻找到消费者以及市场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进行针对性的市场营销活动。而后,商业地产的开发商也要注重客户的反馈,了解客户消费体验,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客户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发生,增加对客户需求了解,以此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和消费动力。
3、扩宽市场营销渠道商业地产的营销,采取多样化市场营销模式,可协调经营和销售之间存在矛盾,扩展市场营销渠道,引进先进技术,实施网络营销计划,更加灵活和全面的为客户服务。信息时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出现,丰富了人生的生活,使得网络成为大众的常见的一大生活方式。客户群体可以足不出口,在网络上就获取商业地产的消息,客户可以反复在内网络中对比,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地产。因此,商业地产需认知到这一点,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注重网络影响,把商业地产的信息在网络系统中,为客户全面展现。为了确保网络技术营销效果,房地产商家在网络营销期间,需注重以下几点内容。首先,构建一个可体现自身优势的网站,并结合自身特色、优势设计网站,吸引客户群体的浏览欲望。而且在网站中,要保证房地产信息可在网络系统中完整展示,可为客户带来视觉冲击,使其一目了然。其次,建设互动平台体系。商业地产商必须了解这一点,不能单一认为网站的建设就是为了展示商业楼群所处位置、外在结构和商业价值。应明确网站的建设目标是及时与客户沟通交流。因此,为了实现和客户良好交流,必须建设一个互动平台系统,对客户的咨询及时回复。最后,要发挥网络推广的优势,把线上和线下完美结合,线上做好楼群的推广活动,线下与线上的客户沟通,并辅以促销活动,邀请客户参与到企业实施的促销活动中,增加客户对商业地产的了解,利用促销激发客户的购买欲。
4、逐步推进营销的全过程其一,营销策划。为了提升商业地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得商业地产项目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做好基础的营销策划工作。依据市场的发展形势,设置市场发展目标,突出显示项目的特点、外在包装、市场形象和经营档次。其二,广告宣传。商业地产营销传播手段选择,影响市场销售额。广告宣传是一个常见的营销宣传手段,企业可把项目的市场口碑形象作为统一的宣传标准,统一对项目进行市场定位与宣传,实施目标一致的广告营销策略,保证商业地产市场宣传效果。其三,促进营销。需构建一套系统化,内容健全、环节衔接性好的市场促销体系,对销售的项目设置统一的市场销售目标、策略,统一市场营销的行为和统一部署市场营销工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商业地产在市场营销期间,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失品牌意识,没有深入对市场调研,营销模式单一等。针对于此,商业地产需注重自身以往市场影响环节存在不足,加强房地产品牌建设,深入调研商业地产市场,增加对客户群体的了解,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也应逐步推进营销的全过程并扩宽市场营销渠道,把线上营销和线下影响良好结合,策划商业地产促销活动,引领商业地产高速、健康和长远运行。
参考文献:
[2]刘智慧.沈阳新华国际金融中心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xx.
[3]张宏生.基于stp战略理论的商业地产营销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xx.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五
今年3月—5月间,省企业联合会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组织省、市、县企联上下联动开展调研活动,每市调研的企业10—30家不等。省企业联合会负责人率队重点调研了滁州市和池州市的部分企业。在调研全部结束后,5月下旬,在宿州市召开省、市企联会长联谊会,专题交流调研情况。现将这次调研成果梳理汇总如下:
一、我省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省产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酝酿着新的机遇。很多企业界的同志认为,危机是落后生产力之“危”,是先进生产力之“机”;是传统发展模式之“危”,是科学发展模式之“机”。大家主动应对,积极进取,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谋取新局,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
一是产业门类由“多”到“特”,在培育主导产业中做优做强。
大家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个市、一个县,产业门类不能求多求全,十个指头伸开,什么也抓不住。各市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引导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
蚌埠市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硅基新材料四大主导产业,去年产值达到近千亿。四大主导产业中有多个产品规模位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在电子信息方面,大富机电年产35万套微波射频器件,全球领先;41所电子年产7000台套孵化装备,国内市场占70%以上;双环电子年产3.5亿只绕线电阻器,占国内市场20%以上。
芜湖市积极围绕奇瑞汽车,重点培育汽车及装备制造业。突出汽车及零部件、新能源汽车、基础装备及关键基础件、农业装备、物流设备及工程机械、节能环保装备、航空及配套设备、船舶及配套设备等八个领域,努力培育打造5000亿的首位产业。
马鞍山通过结构调整和机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实现了从钢铁一业独大,向多元支撑转变。钢铁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不断下降,由2007年的62.7%下降到2012年的30%;非钢产业不断壮大,非钢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7年的36%提高到2012年的54%,提升了18个百分点。
亳州市一方面继续引导酒和中药材产业向品牌化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形成了包括煤化工、农产品加工、煤炭、超硬材料等在类的八大产业集群。
池州市结合生态优势和市情特点,以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集中力量重点培育,使其成为支柱型的主导产业。
二是产业布局由“散”到“聚”,在发展产业集群中形成竞争优势。
目前,我省产业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已成为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
3、洗衣机占全国1/4。
滁州市形成以博西华为代表的家电集群,以煤化盐化一体化为代表的盐化工产业集群,以德力为龙头的硅产业集群。该市正在加紧培育这三大产业,使其成为千亿元产业。
宿州市以打造中部地区制鞋产业集群为目标,本着“整体承接—产城一体—三化统筹”的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鞋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研发创新、教育培训、会展旅游五位一体的中国现代制鞋产业城。短短的几年时间,共引进百丽、东艺、康奈、意尔康、鸿星尔克等一批知名制鞋及配套企业。宿州华夏集团过去一直是传统的零售业,近些年致力于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既增进了企业的竞争力,又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宣城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在主城东部片区布局为综合性现代物流中心,依托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逐步建成城东综合物流园区,城北货运仓储园区,城西专业物流园区等三大物流集聚区。目前全市拥有物流企业300余家,现代物流业渐显雏形。
三是加工链条由短变长,在延伸产业链中提高附加值。
全省各地都注重产业链向“两端”延伸,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以滁州市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已由初级农产品向农副产品深加工延伸,已逐步形成一条“农业生产——农产品——食品加工——流通——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拉动就业、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振兴、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将达500亿元。
蚌埠市依托玻璃设计院、晟光科技等骨干企业发展新型显示产品,目前已形成自上游超薄电子显示玻璃生产—中游ito导电膜玻璃制造—下游电容式触摸屏生产—手机、平板电脑、电子图书等终端应用产品较全的产业链条。
淮南市围绕培育打造100亿淮化,100亿煤化工、100亿煤制天然气、30亿德邦,加快淮化多孔硝铵、乙二醇、中安煤化甲醇转烯烃、国投煤制天然气、德邦100万吨纯碱项目建设;围绕打造200亿元的煤机基地,加快凯盛重工、舜立机械开发区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引进发展新能源汽车及零配件、延伸汽车产业链,重点支持陕汽形成5万辆专用车生产能力,打造200亿汽车及零配件生产基地。这些补链延链项目的实施,实现了链条的上下延伸、左右配套,非煤产业的支撑能力增强,结构得到优化。
安庆市的华茂集团,与国外知名企业合作,逐步将华茂国际工业城打造成全球中高档面料中心,形成竞争优势。环新集团向发动机动力总成系统和配气系统覆盖,实现了模块化生产供货,为企业带来了效益,为客户减少了成本,也降低了质量风险。曙光化工集团紧跟国际同行业的技术动态,在实施投资58亿元的曙光化工园中,提升装置水平和科技含量,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产品为龙头,综合利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阜阳市昊源集团,以化肥转型升级为契机,进行产品升级结构调整,不断延伸产业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借助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实施化工新材料系列产品项目,将新增销售收入180亿元、利润16.7亿元。
四是环境由“黑”变“绿”,在推进生态文明中谋求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省通过加强对地区生态环保指标的考核监察,对污染项目进行“限批”、“一票否决”等,倒逼企业不断调整产品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初步实现了由“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的转变。
合肥市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一是不断完善工业节能激励政策,出台了支持循环经济、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支持节能技改和节能产品推广应用等财政资金奖补政策。二是加强对重点项目的监管和调度,涌现了皖维生产用能系统集成、大江水泥预热发电等一批具有标志性的节能工程和项目。三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通过余热余压利用、中水回收、生产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等方式,强化对尾矿、工业“三废”等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四是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了116户24门以下轮窑和10户造纸企业24条生产线破坏性拆除。
黄山市循环经济园区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该市对歙县的33家精细化工企业关停并转24户,对另9户企业按照“搬迁、集聚、升级、循环”的要求,统一进入循环经济园区,实行集中供热、集中治污、集中脱盐,推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铜陵市圣奥化学科技公司处于铜陵循环经济工业园,发挥与相邻企业的原料互补优势,提高产业链条耦合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仅一年就替代燃煤18000吨,节约资金840万元,节电270万度,同时也为相邻企业创收1400余万元。今年,又在专家指导下,利用变压吸附技术,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作为橡胶防老剂的原材料,将剩下的一氧化碳和甲烷作为清洁燃料供锅炉和载热体加热使用,不仅挖潜了原料的使用价值,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实现了全过程的清洁生产,保护了大气环境。
五是手段由拙变巧,在“两化融合”中实现流程再造。
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的产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高度融合。
合肥市于2011年成功获得“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称号。以此为契机,逐步探索走出一条“点上抓企业示范、线上抓产业联动、块上抓区域集聚、面上抓环境优化”的两化深度融合之路。一是区域层面,以桃花工业园示范园区为典型,鼓励工业园区实施重点产业、企业和项目示范;二是行业层面,以江淮汽车等20家省、市示范企业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信息化联动发展,培育典型,树立标杆;三是企业层面,以京东方制造执行系统等69个市级示范项目为重点,鼓励骨干企业积极采用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管理等信息技术。去年,合肥市获得工信部第二批两化融合试验区2011年工作综合评价第一名。
六是从制造到“智造”,在技术创新中实现跨越发展。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作为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破解企业科技投入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高新技术产业比例不高等难点问题,推进制造业从传统制造迈向“智造”。在科技创新过程中,一大批企业立足于技术超前和拥有专利技术,带动产品升级。
六安市安徽应流集团原是一家从事砂型铸造的企业,近年来,与大学、研究所合作,引进和开发多种世界先进的铸造工艺和机械加工技术,大幅压縮常规产品,承接核电、飞机发动机部件等高精尖、中大件产品,产品吨均价成倍增加,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50%。淮北市的龙波电气、滁州市的全柴等企业都把很大精力、很多投资用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生产一代、储存一代、研发一代”梯级式发展,有效地抵御了危机的冲击。
淮北市的安徽科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由从畜禽屠宰副产品中提取生化物质的企业,坚持持续技术进步和工艺创新,成为专门从事医药中间体科研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优势产业,使之走向优质化、高端化、品牌化。这也是一种创新。白酒是最传统的产品。阜阳金种子集团与国家农副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成立了“安徽省柔和型白酒酿造及质量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产学研活动,在白酒清洁生产技术、安全品控技术等方面,取得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40多项,产品畅销不衰。淮北的中意胶带、马鞍山的华菱星马汽车、芜湖市的兆信炉料等企业也都牢固树立“科技兴企、自主创新”的科技理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二、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在转型升级中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转型升级就是另起炉灶发展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就是更换设备工艺等的观念认识普遍存在。一些企业没有搞清市场需求和潜在的技术风险,就盲目转型、贸然投资,等等。由于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带来了行动上的偏差。
(二)危机意识不强,转型升级的能力弱。
不少企业依然满足于现状,没有树立起“标兵走远,追兵逼近”的忧患意识。有的地方“创新没有动力,转型没有魄力,升级缺乏能力”,还没有从完全依赖资源和传统产业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而出台的产业振兴、需求刺激政策,在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也强化了一些地区、企业对外延式扩张的路径依赖,削弱了地区、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面对转型升级惧坚畏难,信心不足,认为“动作太大资金不足,动作太小不解决问题”。
(三)产业类同、集群优势尚不明显,转型升级基础薄弱。
近几年,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虽有进步,但与全国产业结构类同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的缓解。如家电产业,合肥、芜湖、滁州三市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家电的核心部件仍主要依赖外省企业提供或从国外进口。“安徽制造”很大程度上还只是“安徽加工”、“安徽组装”。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支撑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大多为高新技术产品加工业。
产业集群多为同类产品的集聚,而不是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有机集合,企业间分工协作不紧密,产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度相对偏低,其整体带动效应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要素制约明显,中小企业面临多重困难。
当前,我省很多企业还处于“三无”状态:无自主品牌,无研发中心,无专利产品,抗风险的能力很弱。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更多。
原材料价格快速上升,销蚀了相当一部分利润。据宿州市企联对该市企业的调研,购进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30%,而企业产品出厂价格上涨10%左右,与2011年相比,企业平均利润减少30%~40%。
人才匮乏和用工短缺并存。民营企业普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由于普通工人对工作待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要求日益提高,也使企业不同程度存在招工难和用工荒。技术工人稳定性差,有的企业反映,技术工人的年流失率在10%-20%。
新技术匮乏,装备水平低。在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大,真正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低,装备、技术老化问题突出。由于技术创新能力弱,决定了它们只能依靠走低成本扩张之路来维持生计,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低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产品。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难仍然是当前企业普遍反应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品或质押物,因而担保难和基层银行贷款难;融资贵表现为贷款利率上浮过大,不得已使用的民间借贷更是数倍于银行利率,导致企业融资成本高居不下。中介费用名目繁杂也加剧了企业融资贵。
三、加快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认识和建议。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转型升级,首先应该在思想观念上转型、在思维方式上转型、在发展理念上转型,树立起“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正如皖北煤电集团葛家德董事长所说的,观念更新了以后,自然就会出主意、出办法,就会找到人才,就会开发出新产品。
(二)走出转型升级认识上的误区。
转型升级的核心是追逐市场,追逐效益,企业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照市场指向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型;改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效率也是转型;一切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的改变都是转型。但不看市场需求,一味求新求高,转了行未必实现了成功的转型。对于多数企业来说,可能是产业产品不变,而内核常新,也就是把自己的主业做深、做透,实现管理、设计、技术、装备、工艺的升级,产品性能和功能的再开发,即是在现有产业中注入“新鲜血液”式的转型,而且这是更大量的转型。
(三)优化产业布局,垂直整合,错位发展。
所谓垂直整合,就是坚持大项目带动,通过构建完善产业链,加快主导产业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本地配套,推动同一生产链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和中间品交易市场,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创新和规模经济,实现区域交易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错位发展可以避免竞争中的“撞车”和“挤独木桥”现象,减少无谓消耗,合理配置资源。宿州市制鞋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四)突出产业重点,进一步明确转型升级的方向。
主导产业要以创造、“智造”为导向。加快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的“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促进主导产业从普通制造向柔性化、复合型服务制造升级,从销售产品向为客户提供综合配套的系统解决方案转变,从成本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变。
(五)加快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
项目是发展的重要支撑。既要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又要积极实施短平快、专特新项目;既要注重高新产业项目建设,又要注重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既要重视龙头基地型项目建设,又要重视扩链强链型项目建设。其中,扩链强链型项目对我省当前发展最具积极意义。
(六)强化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转型升级的组织水平。
要加快政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对企业的服务。一是改进政策服务。现行政策多是普遍化的,若能够实行有重点的、差别化的政策,扶持一些重点企业,优势产品,这样才会使新的增长点尽快的成长起来。二是融资服务,解决融资难和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三是信息和技术服务。中小企业一般不具备建立独立的技术和信息开发中心的能力,他们迫切希望通过政府协调,建立一些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技术和信息开发机构,为他们提供急需的产品设计、技术支持和信息发布,在克服障碍中顺利地实现转型升级。四是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负担。认真落实好中央关于清费减负的政策规定,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扶持和服务力度。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六
摘要:本文以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作为主题展开具体探讨。首先对管理效能进行了概念说明,主要介绍了图书馆信息化管理的内涵、具体内容、组织与实施、综合评价方式等;重点通过对管理的必要性、实现信息化管理效能目标的途径等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说明。希望能够通过本文初步论述为该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信息化管理效能提升实践工作等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
伴随着社会发展,图书馆的公共职能越来越突显,与此同时,借着信息化的发展浪潮,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也提上了日程,经过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效能还有待强化;所谓管理效能主要是指通过管理目标的设置等具体措施,提高管理效率、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反映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下就从这方面展开具体探讨。
首先,从概念来看,图书馆信息化管理主要是通过对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等工作来实施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有以数据作为中心,按照系统计划,进行分层、分步骤的实施管理;从管理的方式来看,以过程管理为主,重点在于对信息资源的组织、开发、管理,从而为用户提供优质、快速、高效的信息服务;其中也包括决策、指挥、控制等能够提高管理效率的活动。从内容方面看,图书馆信息化管理要求有战略规划、组织与实施的具体步骤、管理创新之处与综合评价机制。
1、转变管理观念。
首先,对信息技术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尤其是对其在当前社会信息化发展、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有一个了解,可以通过调研与问卷的形式展开读者调研;其次,应该对当前的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清晰、正确的对待,不能边建设、边找感觉,应该防止盲目革新、盲目开展管理工作;因此,应该在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对相关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并真正从特征的分析、管理内容的研究、管理方式的转变、创新服务的模式等进行认真思考,进而从管理观念上进行一个整体上的转型;表面上看,信息化改革一蹴而就,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牵涉到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训、管理模式更新等,所以,要从管理理念上有一个分层的认知、分步骤的进行管理战略部署。
2、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
从管理体制方面看,核心或关键在于决策的重要性,而决策主要依靠对相关因素的调研,并对调研所得的数据的分析;以目前的市场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对于手机的应用习惯已经成为普遍行为,而且互联网的基本应用也已经十分普及,所以,在管理体制中,应该注重全面化管理;比如,技术管理、服务管理等应该提升到更高的位置,而相应的将其它管理作为辅助性措施进行展开;其次,在管理体制中,应该将高层管理者按照责任机制进行合理安排,而在管理制度上进行一些信息化的部门联合,并分任务、分职责,从而形成一个有理有序,按部就班的发展体系;另一方面,应该认识到考核评估的重要性,不但要将其作为一种监督手段,还要将其作为效能的评估手段,从而提升评估体系在整体系统化管理中的功能性作用;在这方面可以通过现代化的统计与计划报表方法,将具体的指标与数据进行对应性的采集、记录、分析、预测,从而将实际的管理情况反映出来,并为进一步的管理提供经验与依据支持。
3、健全管理法规、制度。
首先,管理也要求有法规所规范围与指导,尤其是在制度方面的严格限制,以及具体执行,要做到有法规可寻,有章程可找;其次,要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其中,重点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进行法规设置,使培训工作有理有据,有内容、有实质,从而将管理改革与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步进行,这样就可以在满足改革的同时,配置好人才,从而完成管理目标,并补充管理过程的内容;第三,应该提高管理者的素质教育工作,对其在信息化管理中的各项职责、任务等进行明确规定,以满足管理之需,并对管理层进行一个合理的约束,使其任务明晰,这样管理起来才能更为有序、更加实际。
4、逐步实现管理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首先,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也要求管理中更加信息化,也就是说,在管理技术方面、管理手段方面,也应该将信息化管理引入,从而提升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并通过全面的由管理到管理工作方面的信息化来实现管理效率的全面提升;其次,应该搭建起信息化平台,让管理者与工作人员有一个直接的交流平台,以及各种工作的现实情况解析,这方面就要求将上面所说的评估体系运用起来,分阶段、分周期的对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并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进行反馈,以此提升管理的灵活应对能力。
5、改善管理环境。
由于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能的提升,一切依赖于信息化,但实质上的实现要通过设备来完成,也就是说,应该从基础设备配置做起,将整体的管理环境、管理设施、管理技术、管理模式等进行一个循序渐进式的全面改革;若条件允许可以快速的大规模进行配置,若条件一般,则应该分步骤、分层次、分部门、分阶段进行具体工作的执行;另一方面,建议在管理环境的改善方面,注重信息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即对手机应用程序的开发研究,从而提高手机app的管理应用,这样不但可以拉近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也能够将读者与管理联系起来,提供更及时、更精准有效的优质化服务。结束语总之,提升图书馆信息化管理效率,强化图书馆管理效能就要求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切近的指导原则,并认真贯彻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需要从认识上转变管理理念,并通过对管理者的素质的全面训练与提升、科学设置管理步骤与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另一方面,还需要在管理中注意管理环境的建设,增加管理的持续性、灵活性,并将灵活与持续间的矛盾进行化解;另外,应该积极从管理机制上进行一些创新,并利用评估机制、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责任机制等多种机制的联动来提升管理水平等。
参考文献:。
[1]郭向东,陈军.甘肃省市县图书馆信息化现状调研与分析[j].图书与情报,(3).
[2]任建英,王红.断裂的当代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化的困境与路径[j].现代情报,(1).
[3]季红,张源.图书馆信息化支撑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支撑能力提升措施[j].人才资源开发,2015(12).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七
农业产业化营销指的是通过市场营销的新理念来经营农业产业化,将市场作为导向并从广大的顾客需求出发,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长久发展。因此,要要想做好农业产业化营销就必须注重实时收集市场的信息并加以精确地分析和预测,再科学客观地将得出的农业生产决策运用到农业产业化上。高效的市场信息系统以及准确的市场预测将会大幅度增加决策者的判断能力,以便于决策者做出符合市场变化趋势的最佳决策。
农业生产必须实现产业化经营,我国应该向国外的农业市场学习再充分发挥本地农业生产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把握市场需求,明确生产目标,按照生产标准不断创新新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是需要一体化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将会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我们需要摆脱过去独自经营的农业生产模式,转向集约化发展,把更多优质产品聚集起来打造我们的支柱产业。
农业生产营销的专业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专业化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了农业生产细分市场、合理的产品定价、恰当的营销手段以及品牌形象的打造等等。首先,市场定位是农业生产营销专业化最主要的部分,准确的市场定位有利于农业产品的针对性和规模化生产。
另外要想实现农业生产营销专业化就必须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培养顾客的忠诚度,这样才能增加自身的知名度获得更多的认可。当然,一个行业发展必须要有合理的价格定位,波动不定的物价势必会限制农业生产营销的专业化发展之路,根据市场行情灵活定位产品价格,在管理中科学地控制生产成本正确在市场竞争中以价格抢占优势地位。
4结语。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这对农业化产业化的营销策略也提出了较多的要求,可以说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任重而道远。不管怎样,我国农业发展都需要强化市场营销的意识,明确农业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相关人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大胆创新敢于实践,将市场营销策略广泛地运用到农业产业化中,努力推动我国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八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本文在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分析框架下,分析了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知识扩散和服务业转型升级的机制,并提出通过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协会、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集聚、实施接近领导厂商的策略等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全球生产网络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技术升级。
一、引言。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是指那些显著依赖于专门领域的专门知识,向社会和用户提供以知识为基础的中间产品或服务的公司和组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前瞻性、领导性和驱动性作用不断增强,成为国家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美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高达50%,韩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了22、1%,而我国包括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内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只占gdp的7%,这说明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全球经济变革过程中,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现国际转移的趋势。据统计,1990年至,以通讯、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服务类型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从37、5%增长到47、8%。经济全球化下,如何提高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拟在全球生产网络的基础模型下,结合目前国际产业转移从制造业延伸到服务业的现实,将研究的范围延伸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构建全球服务生产网络模型,探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如何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转移下融入全球服务网络并实现服务业的升级。
二、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知识扩散和服务业转型升级机制。
在信息通讯技术和全球化的推动下,跨国公司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压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以降低生产成本,由此形成了包括跨国公司独资公司、合资公司以及外部独立供应商、经销商、r&d联盟和其他合作伙伴在内的全球生产网络。研究发现,全球生产网络中旗舰企业不仅外包制造环节,同时外包高端的知识密集型支持性环节。与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功能交叉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如人力资源管理、全球供应链管理以及知识管理等的地理扩散,带来了国际知识的分散和知识共享,为进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产业升级的路径。
1、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的知识生产与扩散。
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为客户提供的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这是其与其他类型服务业之间最根本的区别,由此决定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必须积累一定的知识或不断地进行知识创新,以便作为信息与知识的来源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在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中,特定知识不仅根植于在其中工作的员工身上,而且根植于企业日常工作和文化中,员工也会将其拥有的知识转换到企业的日常工作流程、工作描述、战略和文化中。同时,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过程中,与客户存在着强烈的互动,即在为客户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其中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将获取的新知识与企业原有的知识重新融合,其中部分知识被编码化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服务客户的知识。并且在新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将知识传递给客户促进知识的扩散,由此完成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知识生产与扩散的三个阶段,即在与客户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知识的编码化和在新的交互作用过程中完成知识扩散。这三个阶段不断重复循环进行,不断产生新知识并将知识扩散出去。在其中实现知识的双向流动,即一方面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从客户处获取,另一方面又将从与客户互动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企业自身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上不断扩充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自身的知识基础。由此可见,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具有学习型组织的特性,它通过知识、信息的吸收、创造和转换等方式,持续、系统、有效地进行自身的能力建设,并以此为基础增强其创造力,进而提高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以使其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
2、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扩散。
发达国家服务型跨国公司通过将服务业生产链条的一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其他低成本国家去完成,将作为知识输出方的掌握核心和高端技术的跨国公司与知识输入方的急需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处于低层级的发展中国家联系起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扩散通过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动态转换完成。
发达国家服务型跨国公司将服务生产链环节的一部分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其他低成本国家的企业去完成时,为确保服务能够满足客户的'需求,会向当地服务提供商提供相关的服务标准、服务质量控制手册及其他书面资料,这是显性知识的构成部分。当地服务提供商必须努力吸收这些显性知识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在此过程中,这种显性知识逐步转化成当地服务提供商企业员工的技能或管理实践,或内化到服务企业的生产管理体系和企业文化中,由此完成从领导厂商获得的显性知识转换为当地服务提供商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即知识转移的内部化过程。
当地服务提供商通过派出员工到领导公司母公司参加培训和学习,或与领导厂商合作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或研发,抑或凭借自身专业知识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过程中,可以获得隐性知识,由此提高当地服务提供商员工的服务水平和能力,并通过他们影响当地服务提供商的生产和管理体系,甚至企业的文化,由此完成从领导厂商获得的隐性知识转换为当地服务提供商所拥有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即知识转移的社会化过程。领导厂商通过派出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当地服务提供商处进行现场指导和培训等等,也属于知识转移的社会化过程。
随着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市场的成长,以及不同国家服务市场上的需求,当地服务提供商在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时,要适应不同市场的需要进行调整,由此总结出适应不同市场和客户要求的服务质量标准、服务质量控制手册等相关书面资料,完成从领导厂商那里获得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换为当地服务提供商自身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即知识的结合过程。
为充分利用发展中国家和其他低成本国家的劳动力资源和设施,发达国家的服务型跨国公司会不断转移知识和技术含量高的服务链条出去,以便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和获取最大化利润,由此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的领导厂商与当地服务提供商必须更加频繁地共享各种知识,这又大大促进了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的知识转移与扩散。
3、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的服务业转型升级机制。
知识共享是促进全球服务生产网络成长的必要的黏合剂。在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随着领导厂商将一部分业务转移给发展中国家服务提供商去完成,必须将技术和管理知识转移到当地服务提供商处,以便他们能够满足领导厂商的要求为客户提供服务,这对于提供当地服务提供商的能力很有必要。最初转移的只是常规性服务所要求的运营能力和程度,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转移的服务业环节附加价值更高,知识共享则包含更高层次的、隐性形式的“组织性知识”,这是学习和创新所要求的,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也从而成为学习型组织。
在各层级服务提供商完成各种类型的服务过程中实现了知识从核心服务型企业(领导厂商)向外围服务型企业(当地服务提供商)的转移,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型企业通过参与到全球服务生产网络,借助网络中的知识转移和扩散,逐渐具备了更强的技术创新和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了向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附加价值高的层级推进,并可能成为拥有高技术能力的核心服务型企业,构筑自己的服务生产网络。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服务型跨国公司将客户服务、研究开发、软件设计、金融财务分析等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服务业和研发工作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转移必将推动全球服务生产网络中知识转移和扩散的加快,促进发展中国家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三、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全球生产网络中存在技术转移扩散机制,但并不意味着本地服务业嵌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后就自动踏上产业升级的“高速公路”。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后,必须充分发挥巨大的内需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以及完善的配套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提高在国际分工中的战略地位。
1、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中央和各级政府要正确认识服务业,特别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意识通过承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是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良好的政策投资环境是吸引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手段。要针对我国服务业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度较低的现状,放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消除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障碍;在服务外包企业所需设备进口面对的关税和运营中的退税方面,出台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优惠措施;对于服务外包企业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资产重组和兼并上市以及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金融支持。第三,逐步建立并完善支持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投资环境、公共服务、人才培训、综合协调、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
2、加快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协会。
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尚未形成能够实行行业自主管理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机构,缺乏统一的对外合作协调与沟通的渠道,且统一的行业标准未能制定。为此应加快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信息共享平台、行业数据库建立、行业认证制度建设和统一行业标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产业集聚。
在服务业向外转移的过程中,利用服务外包集聚区模式已成为一种国际趋势。通过建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集聚区,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建设知识密集型服务网络,形成品牌效应,以便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有更高的市场认同度和占有率。我国可通过产业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以产业集聚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进一步发展。
4、实施接近领导厂商的策略。
当前全球知识密集型服务市场仍为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服务型跨国公司所统治,与全球服务生产网络领导厂商的接近程度决定了参与网络的低层级供应商所能学习到的先进专业技术、营销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经验的多少。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企业要通过逐步接近行业领导厂商,加入行业领先的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承接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程度更高的服务业,向软件开发、研究开发、产品设计、财务会计、金融后台服务等价值链上游和附加价值高的产业链环节攀升。
此外,为促进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我国需要依托国内发达的制造业,大力发展供应链与物流、委托设计加工制造、第三方品质检验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融入全球服务生产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2]李志能:不能以制造业思维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n]、国际商报201月31日。
[3]魏江王甜孙阿楠: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国际化策略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1)。
产业转型研究论文篇十九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统筹发展,城乡差距因此也得以缩减。另外,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以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营销发展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并不同步,我们有必要正视农业产业化营销所面临的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促进农业经济产业发展。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顺应时代的需求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大成就,它改变了我国农业分布相对分散的模式,使我国农业发展向着更加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的背后我们不能忽视农业产业化营销的巨大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实行与大市场相对应的大生产,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的运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我国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转变以及增加农民收益的有效途径。
目前,农民收入难以有所提高,主要是因为其收入来源单一、农业经营较为分散以及管理不到位。这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将农产品的质量以及农业产业链都提升一个档次,并且还能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业产业化可以将资金、人才以及技能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优势激活市场劳动力从而促进农民增收。
1.2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农业产业化对于农村经济结构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必然选择,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将农业打造的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会发展起大量有特色、高质量以及安全健康的农产品;另外在产业化经营下,农业附加值也大大增加。小城镇也因此发展起来,小城镇的发展带动周围农业整体的进步,产业结构的加以调整。农业经营摆脱了过去的盲目和低效向着高科技高水准进发。
1.3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新农村建设有赖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说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农业产业化核心还是市场为导向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产模式。从乡风民俗角度来说,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大力发展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发扬本地的优势,由此也会大大推动勤劳淳朴和敢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农业产业化将会使农业生产者一改传统的思维模式,转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这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新农村建设包括了很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等。
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们必然能够打造一个经济繁荣和浓郁文化氛围的新农村。当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国农业产业化之路不能在短期内走完。事实上,目前农业发展还存在各种问题,比如农民素质、农业融资、农民权益保证等等问题急需工作人员的解决。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农民共同致富,解决部分剩余劳动力,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1.4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比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所含有的科技成分更高,除此之外现代农业的管理方法也更加科学。农业产业化的产生和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发生巨大的改变。纵观国际,农业产化发展必然走向现代农业,农业科技现代化和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的方式使农业产业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农业产业化的存在大大激发我国农业经济市场,我国农业发展有望更上一个台阶。农业产业化具有的优化经济实体的组合的能力,这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1营销观念淡薄。
营销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必须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营销观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充分把握机遇推动农业产业化。但是,相关工作人员应该树立农业产业化的营销意识,未能清晰地看准行业发展所处的阶段并积极采取市场手段来发展农业产业化。
工作人员没有重视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也没有及时了解市场消费者的动态,大多数甚至依旧停留在过去的思维方式中。相关工作者由于没有较强的农业产业化营销观念导致了对市场缺乏了解、产品缺乏特色、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等等严重的问题。强劲的竞争对手通过更新观念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营销手段早已在专业化生产中抢占了优势。
2.2营销信息闭塞。
农村本身不具有收集信息的优势,在市场经济下农业产业化营销信息的闭塞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大障碍。目前的农业产品大多数还是独自销售,缺乏有秩序有规划的销售渠道,产品是否与消费者对口难以确定。较差的信息收集能力和缺乏对市场动态的实时监控反馈,最终导致的是农业生产盲目而没有针对性。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营销策略陷入了困境中,营销策略不够创新和大胆,甚至有的还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营销模式中。如此落后的营销策略难以捕捉到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加之与市场的衔接不够无法较好的适应当前市场发展的需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营销策略的缺乏主要是指缺乏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缺乏产品细分、缺乏定价策略以及缺乏品牌意识。
对于农业产业化经营来说,正确有效的市场营销手段关系着农业产业化的健康长远发展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未来。我国目前的农产品营销基本是大量营销的阶段,农业产业化单纯追求附加值或者产业链的完善还远远不够,我们有必要采用新的营销策略与目标市场相对应实现两者的完美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