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通用17篇)
在这个分类中,我们会探讨一些与学习和工作生活等相关的新观点和新趋势。写总结时,可以借鉴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文和方法,但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的思考和观点,避免盲目照搬和模仿。以下是一些总结的范文,欢迎大家一起分享和讨论。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一
本文目录。
敬爱的党支部: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即将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响应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当下,“依法治国”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识,普遍认可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法治”应成为公民与社会的共同追求,“权力”与“权利”要均衡等等。社会各界一致拥护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和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实现国家治理法治化。
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应成为依法治国工程的重点,建议:1、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如在省及省以下行政区域探索党的政法委的职能改造,政法委与检察院、法院的关系由领导调整为监督;党的各级政法委负责人应由法院、检察院负责人转任,且不得兼任同级由公安机关负责人。2、完善立法程序。对立法建议权、立法程序予以适当改革,强化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上的地位。3、推进司法独立。防止党政机关领导干预,对干预检察、法院审判等业务的党政领导追究法律责任;推进检察官、法官等专业岗位职业化改革,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司法运行机制。4、大力推进司法公开。以司法公开促司法公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5、自觉接受社会及媒体的监督。不仅要进一步保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个案的知情、参与权,还要及时主动向人大常委会、政协常委会主动通报敏感案件审理情况;媒体是社会公平的守卫者,要改善媒体监督环境,方便媒体依法监督司法程序。
返回目录。
尊敬的党组织: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召开,会议将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重大问题,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次会议,倍受国内外关注,其必将产生深远的政治影响。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治理国家呢?笔者觉得,要着重综合砍好“三板斧”才好。
第一板斧:是“文化”板斧。用“文化”来治理国家。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用儒家思想来治理国家的时间最长。在今天,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其体现的东西,是包括了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古老文化在里面的。随便挑一两个出来,都可以说明很多东西。如“诚信”问题,今天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谓让“天下不安”。“天下不安”,那社会会“和谐”吗?中国文化要求人要遵循“礼义廉耻”的价值观,商人们这样赚钱,是合乎这一要求的吗?因此,用“文化”来治理国家,得靠教育,得靠榜样,得靠无数的人率先做标杆才行。
当前,共产党执政,短期目标就是要实现“两个百年”的梦想,那我觉得,党的所有组织和所有党员,都应当率先带头用“文化”来治理国家。因此,领导干部带头学点儿。
国学。
带头学习历史上的国家治理经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第二板斧:是“民主”板斧。用“民主”来治理国家。国人对“民主”一词,并不陌生。民主与科学是1919年“五四运动”精神的核心。在人类历史上,民主及民主思想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古代。在我国,民主一词的思想真正被执行的时候,是新中国家建立以后。因为,在我们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就明确要求:要实行民主集中制。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历史证明:当我们执行民主到位的时候,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很快,很健康。当我们破坏民主的时候,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出现停滞不前或者倒退现象。文革时期,民主被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最近这10多年,民主制度坚持得也不好,最终导致官员腐败盛行。
当前,我们正在深化改革,要治理好国家,我觉得,还是要依靠民主才行。“家长制”、“一言堂”、“一手遮天”,让权力没有约束,为官者想干啥就干啥,这是对“五四精神”的亵渎,更是对当前人民群众的犯罪行为。因此,党的所有组织和党员,都要带头,用生动的实践,践行好“民主”的内涵,践行好党的民主集中制。
返回目录。
敬爱的党支部: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会议主要议程之一是,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党的中央全会专题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作为带领13亿人民的执政党,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进一步强调了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意义。我想每一位法制工作者,都会为国家法治建设大踏步前进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对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充满期盼。
一、期盼四中全会把国家法治建设提升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首要任务之一。7月29日,在新华社发布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新闻稿中,中央已经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前,“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看出,党中央已经把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这些关键词,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央全会继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部署之后,紧接着就专题研究依法治国,已经预示着法治建设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二、期盼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全面具体部署。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我国法治建设十六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不严、违法必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新时期法治建设十六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环节对社会法治状态提出新的要求。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和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首次提出,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可以说,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公布法治建设的重要讲话,已经为我国法治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指明了方面,作出了规划与部署。我们完全有信心、有理由确信这次四中全会,必将对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作出更加全面具体部署,使我国法治建设无论是在党和政府层面,还是在国家和社会层面,都得到全面系统的整体推进,也更加符合法治建设之客观规律。
三、期盼四中全会中共中央能够成立统领党、国家和社会法治建设的专门组织领导机构,并将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认真组织贯彻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和重要成就。但对于法律人,长期以来,我们也感到在党、国家和社会层面,缺少一个专门机构来统筹协调、督促指导依法治国的组织实施。就党的层面而言,现在各级党的政法委,其工作重心仍然是协调各级公、检、法、司机关依法独立办案,组织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虽然这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但不能涵盖法治建设的全部内容。就地方而言,虽然绝大多数省份都成立过依法治省领导小组,但由于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行政部门,其工作重心侧重于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导致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及其日常活动都有较大的局限性。鉴于上述情况,我们期盼中央能够成立统领党、国家和社会法治建设的专门组织领导机构(中共中央法治建设委员会或者中共中央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并将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认真组织贯彻实施。
四、期盼四中全会能够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对宪法的实施给予了特别的强调,“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我们要坚持不懈抓好宪法实施工作,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当前,“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还不健全”,因此,“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加强对宪法和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宪法和法律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可以预见,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宪法实施的监督职权,建立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必将在四中全会上迎来新的发展。
五、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将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关键环节,在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领域大踏步迈出新步伐。中国共产党是领导13亿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执政党。各级人民政府是宪法和法律的主要实施者和执行者。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对于推进法治中国至关重要。要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牵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牛鼻子”。
在年9月19日党的xx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就作为党的一项重要执政能力提出来,“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要求全党“提高依法执政水平。”“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以国务院年颁布实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为标志,中央政府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对全国各级行政机关建设法治政府提出明确要求。10年来,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法治观念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发挥越来越大。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四中全会一定会在党依法执政和政府依法行政领域大踏步迈出新步伐。
六、期盼四中全会能够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够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看到,当前我国司法领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司法受到地方利益和行业利益干扰、一些依法办案受到非法干预、少数法官检察官贪赃枉法、司法人员监督管理和职业保障不够、冤假错案时有发生等。实现司法公正,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目标要求,筑牢司法公正的最后防线。这其中,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司法人员管理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推进审判、检务公开,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等重要改革,必将使我国司法制度朝着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改革方向阔步前进。目前,中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目标、原则,制定了各项改革任务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
工作方案。
》,对若干重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政策导向,着手在东、中、西部选择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为全面推进司法改革积累经验。
七、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监督和考核制度,把是否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识别领导干部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创造性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这是对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在实践中的深化和具体化,可以说,抓住了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具体表现和内容,对于考察识别领导干部法治观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和在中央组织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讲话,直接把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与领导干部考察识别挂起钩来,无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如何落实讲话,就是要建立健全具体的监督与考核制度,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发表讲话、作出决策、作出批示、签发文件等具体领导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监督与考核,既考核依法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能力,也考核依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八、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做出加快修订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的重大决策,力争使两部法律能够在明年初春的全国人大会议上审议通过,彰显国家法治的决心与力量。1999年4月29日九届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通过的行政复议法是行政机关内部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法律,行政复议已经成为我国解决行政争议的主渠道。1990年七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行政诉讼法是人民法院依法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已经成为法治生活中的日常现象。但由于两部法律制定时间较早,很多条文已将不能适应我国民主法治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亟待修订完善。当前,中央有关机关已经启动了两部重要法律的修订工作,贵州省根据国务院法制办的部署,年成为全国八个行政复议委员会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西部地区唯一试点省份),试点3年来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行政复议法检查组的充分肯定。我们期待着四中全会能够明确要求加快修订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步伐,更加期待能够在年全国人大会议上能够见到两部法律的修订审议稿。
九、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对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进一步明确要求,以此作为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和社会监督依据。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法治建设是社会科学,科学的东西就要遵守客观规律,按照科学的方式方法推进,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是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方式方法。过去在推进法治建设进程中,很多人认为法治建设是软任务,看不见、摸不着,更无从评价和考核,这往往导致法治建设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创新性地提出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就是要使法治建设更加符合客观规律,成为科学发展的硬任务,让各级国家机关真正重视起来,让人民群众能够对照加以评判和监督。目前,省政府法制办正在按照要求组织起草法治政府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因此,我们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对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提出进一步明确要求,以此指导各地区各部门已经开展的相关制度建设。
十、期盼四中全会能够在总结十八大以来反腐败经验成效的基础上,在推进反腐败制度化、法制化方面作出新的重大决策。在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讲话中明确要求,“要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记,任何人都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强化公开,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反腐败与法治建设密切相关,反腐败,既是纪律检查要求,也是法治建设的要求。在反腐败制度化、法制化方面,我们还要在全面总结反腐败经验基础上制定《反腐败法》、《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公示法》进一步修订完善《行政监察法》等法律法规和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推动反腐败与廉政建设制度化、法制化发展。
返回目录。
敬爱的党支部:
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
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选择。
从开国大典前夕的《共同纲领》播下法治的“种子”,到民主法制在经历曲折后的艰辛探索;从1997年党的xx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执着追求。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法治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截至xx年3月,我国现行有效法律242部。68部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列入了本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规划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引领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家治理新常态。
xx年5月20日,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挂牌成立,1枚公章取代了过去109枚公章的权限。“昨天上午交的材料,今天就全部拿齐了,真是太快了!”在滨海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来办件的张璐告诉记者。国务院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达600多项。“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政府理念深入人心。
多轮司法体制改革,使“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xx年8月22日,福建小伙儿念斌在被羁押多年、4次被判死刑后,终于被宣告无罪释放。此刻,迎接他的不仅有自由的空气,还有法治国家对人权的保障、对公正的呵护。
不久前,宁夏中卫的农民王金富决定结束长达3年的上访奔波,改为向法院提起申诉。“现在走到哪里,都说要走法律程序,找领导也没用了。”朴实的王金富说。随着《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的出台,诉讼与信访彻底分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
依法反腐、制度反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审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历程,反腐以治标开始,在过程中逐步制度化,通过一系列规范性的做法,最终达到治本的效果。不难看出,法治化无疑是反腐倡廉最鲜明突出的特点,其本身就是依规治党、依法治国的重大实践。
从人民网每年全国两会前夕进行的“两会调查”中可以看到,从xx年到xx年的xx年间,“反腐倡廉”12次名列网民关注的“两会热点”前三名。而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司法公正、食品安全等网民关注度较高的话题无不与法治密切相关。
腐败之风令公众对公权力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信任大为消减;执法不严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有害食品事件频频上演;有法不依令“看得见的手”进退两难,“看不见的手”难以施展。过去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都表明:治理当今中国的问题,健全法制、厉行法治,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无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按下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快进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党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深刻剖析中国社会以及国内外环境的情况下,做出了包括加快行政体制改革、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强对外开放的决定。一系列政策务实惠民,为中国近几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让人倍感鼓舞。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面对党和国家作出的一系列努力,我也倍感时不我待,充满了使命感与责任感。
作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一名中共产党员,我时刻等待着祖国的召唤。我也时刻在想,我究竟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些什么?!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在他的《少年中国说》中提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今天重读文章,才明白自己肩头责任的重大,结合国家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解决一考定终身和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等一系列决议。我对自己的责任与工作更加清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们更需率先垂范,做课堂改革的先行者和表率,为孩子的终身发展负责。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新形势,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敢于迎难而上!我们敢于啃硬骨头!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三
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为此谈谈对xx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心得,的。
心得体会。
欢迎阅读。
依法治国,实现法治中国,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梦想之一,刚刚结束的中共第xx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实现依法治国的历史性大跨越、迈向法治中国的新里程,描绘出了一幅明晰的实施路线图。
全会公报指出:“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司法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引领作用,司法不公正对社会公正具有致命的破坏作用。”我认为,这一理念的树立,对我们加强法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司法的权威公正,不在于制订了多少法律法规的条文,也不在于运用司法手段惩处了多少人,更不体现在借权力立威上,而是公正法治。公正的法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立法的公正,即法律法规的制订,不是面向少数人、少数阶层的利益,而是为全社会国民服务;另一方面是执法的公正,不徇私枉法,一切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没有法治的公正,法制就会混乱,法治社会建设也就没有了基础。
这些年,党和政府在实现法治公正方面做了大量建设工作,例如为了保证法治公正,一些重大案件采取了异地审理的办法,还主张了上级法院的督办督查或检察机关的抗诉,提出了司法独立办案拒绝干扰的措施,并开始实现司法改革的起步,xx届四中全会更首次提出将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的思想,提出要建设既高效又公正的法治政府等。这些都说明,法治公正的建设已纳入了正常的轨道。
司法公正过去也曾强调过,而且这一思想理念也从没什么人公开反对过,但问题是过去在实践中还是不断发生不公正的偏差,这是为什么?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法治公正建设中,监督机制没有彰显权威,在权力面前经常缺席或被削弱。这种影响法治公正的权力,来自于几个方面:一是某些当权的一把手有意将法治的权力纳入自己囊中,以“批示”、“指示”等方式干涉法治,以自己的威权代替法治,也就是以权代法;二是执法者出于种种原因徇私舞弊,不依法办事,或放弃法律原则立场,屈服于权力;三是行政者或执法部门习惯性不作为,不敢依法担负责任,法律之外,还要上面的批示、决定才肯依法行政,这就与法治政府南辕北辙。
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争取司法公正不仅是必然,而且是重中之重、任重道远。法治公正集中体现在高素质法治队伍建设的加强、法治环境的构建、法治机构的独立、全民法治观念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但其中首要任务,是建立起一整套对法治环境的全面监督机制:
第一,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党内法规体系纳入法治体系建设,重点管住一把手的无限止权力(也称“绝对权力”),要把权力关进笼子,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使党内没有超越法律、党章党规的特殊党员,社会上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殊公民。
第二,对司法机关、行政机关应加强监督。现在司法独立的理念正在被公众接受,一些党政机关领导人也严以自律不干涉司法机关办案,但是,司法机关的独立,只是司法公正的一种保障,并非有不受监管的无限权力。作为各级司法部门,既要敢独立行法,也有自觉接受上级和社会检验、监管的义务和天职,将来司法真正独立以后,既需要理顺与党的领导的关系,更要接受社会的监督,例如人大、政协、纪检监察部门、舆论舆情乃至人民陪审机构的监督;在法冶建设中,应使司法独立建设与司法监管体系的完善同步进行,两者缺一不可。
第三,司法公正的建设不能忽视司法透明。由于不透明,往往会给司法不公正留下了各种非法潜规则的操作空间,所以,司法公正的建设,更有赖于制度设计的透明、科学,要堵塞潜规则的生存空间,不给司法公正留下隐患。
党的以来,法治中国作为一组信仰和价值的集合,其观念、价值、论说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的一个主题。落实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战略部署,转型时期诸多社会难题终将克服。在此过程中,司法作为法律适用的中心场所,传播法治文化、凝聚法治共识的核心场域,其实效的发挥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法治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法治中国的内涵十分丰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称为建设法治中国的“新十六字方针”。“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是新时期全面实施法治建设的系统规划。它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在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中国的政治理念、文化传统、社会诉求和具体国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法治中国不是政治变革和经济改革的副产品,而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谋求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法治是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实现法治是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核心是改造旧的法律观念,塑造新的行为和认知方式,在改变原有社会结构的同时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模式。研究法治中国的正当性,不是要否定其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而是希望通过理性的检视,使其成为更广泛的社会共识而得以彻底实施。
法治应以维护合法权益为核心。
转型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既加剧了社会竞争,也使得社会内部越来越动荡和不安定。这种情况表现在法律上,便是诉讼案件的大幅增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制度供给不足所造成。与此同时,改革引起利益的再分配,使得社会在变迁过程中带来种种意想不到的矛盾和冲突。中国社会必须同时面对和解决其他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分别遇到和处理的问题:公共权力的合理分配与合法行使。
同时,法治在文化层面上也遭遇一定程度的挑战。它涉及人们观念中司法(法律)的性质与功用,涉及人们对规则的看法,也涉及人们对司法(法律)与正义关系的认识。在一般意义上,传统中国人并不否认法律、规则及其与正义的关系。相反,他们常常诉诸法律和运用规则,肯定法律与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只不过,司法(法律)在人们心目中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规则如果妨碍结果的公正,就可能被违反甚至抛弃。同样,为了实现实质正义,人们经常漠视和牺牲必要的程序。在这样一种传统中,司法(法律)当然被视为手段,并且仅仅被视为手段。与现代法治理念格格不入的就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法律工具主义传统。
司法公正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根本。
把公正司法置于法治中国建设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审视,是准确认识其历史和现实意义,进一步明确其性质、力量和限度的重要视角。公正本身就是对司法裁判的要求,司法与公正在字源上的联系实际是通过“司法”的概念实现的。由公正方面去讨论司法,后者的重要性尤为彰显。实际上,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司法(法律)以及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动态关系,既是我们理解中国法律现代化运动的重要方面,也是人民司法发挥实际功效的关键所在。
公正司法是提升法治公信力的根本途径。司法是社会中的司法,司法是民众可以直接感受的法治。在现代社会,法律主要通过司法机构予以系统地适用。人们很容易了解到立法的重要性,然而就生活经验而言,我们在大多数时间生活在。
规章制度。
构成的现实生活秩序之中,而非宪法、民法通则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下。从实效方面看,对我们发生实际作用和令我们感受到的规则总是经过执行机构解释和适用的那些。与此同时,对法治的信任乃至信仰不可能只靠宣传和教育达到,而要靠对具体的法尤其是法的适用的经验。归根到底,法治是一种生活经验,它像任何其他生活经验一样可以在实践中逐步获得、积累和改变。而历史和经验都已经表明,中国的普通民众从来都不缺乏对自己利益作出判断和根据环境变化调整其行为模式的实用理性。而公正司法,正是社会公众累积法治信仰的重要途径。如果法治不能被认真对待和实施,人们将对司法改革乃至法治本身产生怀疑,甚至失去信心,则法治中国建设的正当性也就将荡然无存。
公正司法是平衡国家和社会、个人之间冲突的最佳选择。法治以及现代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反映了社会的现实需求。全面建设法治中国,国家(包括政府及其机构)和社会结构甚至个人便不可避免地成为改造的对象。当国家本身成为改革的对象,而社会力量和法治水平尚不足以实现这一任务时,只能寄希望于公正司法。它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事业,不仅涉及原则和制度,而且涉及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要使社会矛盾和冲突不至激化,要把改革带来的社会震荡减至最低限度,只能依靠法律机制,依靠司法这样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从而实现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适度平衡,即在国家和社会、个人之间建立起权责利明确界分的有机结合。在此情形下,如何通过司法保障个人权利、如何限制和规范行政权力的不当行使,比对政府提出积极有为的要求更来得急迫和重要。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人们对通过运用规则来建构社会秩序的要求,对法律本身的正义和通过司法实现正义的期待,不但是司法制度得以建立和实施的基础,也是今天推行和实现法治不可或缺的资源。公平正义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强调当代法治所欲保护和促进的诸多基本价值,对于一个正致力于建立法治的社会来说,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中国今天面临的最紧迫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重修宪法和法律,写进去更多更好的条款,不如说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性安排和创造一种可能的社会环境,使业已载入宪法和法律的那些基本价值、原则逐步得到实现。后一种任务,正是司法体制改革和公正司法的核心使命。
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全会提出了关于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观点、新举措,绘就了“法治中国”的路线图,这体现了中央对于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方面不可替代作用的深刻认识,必将推进依法治国迈上新征途。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带头”体现的是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对一般干部和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因此,领导干部要切实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知法、懂法从而带头守法,树立对法律的敬畏意识,明白什么可以为、什么不可为,时刻保持清醒的“法治头脑”。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依法行政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行政权力必须在法治框架下运行,一切行政行为都要接受监督。“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是对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即在于完善这种外部监督机制,如人大的预决算审查制度、质询制度和法院的行政诉讼等制度。可见,政府部门要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依法办事,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法规的尊严。
严格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在我国,有80%的法律法规是由行政机关执行的。严格执法是确保国家法律的正确实施的重要保障。执法者在履行职责时,不践踏法律、不徇私枉法,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执行程序,真正通过办好每个案件来体现公平正义,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自己身边。同时,还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防止和克服执法工作中的利益驱动,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曾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间,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可见,让司法机构在阳光下办事,预防和减少腐败,赢得民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和支持。司法公开应在建设审判流程公开平台、建设裁判文书公开平台、建设执行信息公开平台等方面下功夫,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人民群众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主体,人民群众满意是衡量法治中国建设的最终标准。建设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要让群众真正参与进来,让法治真正走进群众生活,让群众亲身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实惠。这样不仅能够让群众知法、守法,还能够用法律来监督政府、监督各级公务人员。只有将法律信仰的标识烙在每位国人心中,让它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那么公民知法、守法,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法治社会的建设就不是一句空谈。当遵纪守法成为一种自觉,依法办事成为一种自然,才能源源不断地释放规则的正能量。
xx届四中全会奏响了“法治中国”最强音。在新的征程中,法治会越来越被重视,依法治国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只要全面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在全社会范围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围,广大群众就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生活,才能牢牢铸就“中国梦”的基石。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四
召开时间:1988年9月26日—30日在北京举行。
关键词: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深化改革;
中心议题:全会确定,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为了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为了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协调地发展,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总方向的前提下,认真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目前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在这两方面都要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必须同加强和改善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必须同努力增加农副产品、适销的轻纺产品以及能源原材料等方面的有效供给结合起来。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长期要注意的大问题,最要紧的是明后两年一定要抓出成效。明年价格改革的步子较小,务必确保明年的物价上涨幅度明显低于今年,明年一切工作都要服从这一点。
背景:十三届二中全会以来的半年中,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会多次讨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最近,又为此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认为,中国正处在新旧体制的转换时期。不理顺价格就谈不上真正确立新经济体制的基础,但深化改革又不仅仅是一个价格改革问题,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为了创造理顺价格的条件,把改革的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改革的方向必须坚定不移,步骤和方法应当审时度势,力求稳妥。
意义:在我国改革关键时刻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总结经验,正确分析当前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和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一系列果断措施,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心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重视群众切身利益;实行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统揽全局,把更大的精力集中到加快改革上来。当前要紧紧抓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市场体系和金融、财税、计划、投资、外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制定具体方案,采取实际步骤,取得新的突破。
主要内容: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具体化,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
背景:
国内:在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的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指引下,各方面的工作都打开了新的局面。国民经济蓬勃发展,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新的进展,其他各项事业也有新的成就。
国际:东西方对抗结束,世界有可能出现比较长的和平时期,特别是中国同邻国的关系进一步得到改善,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吸引外来投资和技术。亚太地区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中国也是有利的。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五
20xx年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全面从严治党重大问题,制定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中共中央主持会议。下面小编整理了20xxxx届六中全讲话报告全文内容。欢迎阅读。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xx年10月24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7人,候补中央委员151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党的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
工作报告。
审议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审议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就《准则(讨论稿)》和《条例(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xx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握时代大势,回应实践要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苦干实干,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展“。
两学一做。
”学习教育,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防和军队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全会高度评价全面从严治党取得的成就,认为党的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
全会总结了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历史经验,分析了全面从严治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认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为更好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有必要制定一部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准则。
全会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着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着力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努力在全党形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全会强调,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重点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关键是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高级干部特别是中央领导层组成人员必须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章党规,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坚持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为全党全社会作出示范。
全会提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全党同志必须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让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全党必须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党的各级组织必须坚持不懈抓好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增强党性修养。
全会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开展的根本保证。必须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偏离和动摇。全党必须聚精会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根本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勇于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必须把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全过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考察识别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首先看是否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态度暧昧,不能动摇基本政治立场,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
全会提出,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的各级组织、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都要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六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描绘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正确认识形势,把思想统一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进而把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
孙中山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国家的兴衰,社会的进退,与世界的发展、时代的潮流息息相关。
近代中国,封建统治者常以“天朝上国”自居,虽有“天下”观念,却乏世界眼光,闭目塞听,抱残守缺,自绝于世界潮流之外,以致中华遭遇“五千年未有之变局”,国势衰微,饱受欺凌。
“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残酷的现实令诸多仁人志士痛定思痛,思考中国社会的根本性质和振兴之路。他们竞相“睁眼看世界”,积极了解世界大势,介绍域外典章制度,借鉴各国文治武功,以求救亡图存,强国富民。他们更在实践之上,或致力于器物的更新,或求助于制度的变革,又或仰赖于文明的改造与自新,凡此种种努力,无不尽心尽力,呕心沥血,从而使得古老中国逐渐踩上了现代化的“鼓点”。
在这个“看时局”、“图振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革命与建设带入了全新的境地,清醒、深刻地把握着鸦片战争后历史的变化和本质: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而,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使命就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把中国革命融入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潮流,将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之中。国民革命兴起之时,我们党审时度势,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革命转入低谷之时,我们党认真分析时局,总结经验教训,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党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了全面抗战、打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抗战胜利之后,中国面临着两个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还是“黑暗的中国之命运”。中国共产党力求“光明的中国”,在和平有望之时,积极谋求和平,在和平破坏之后,毅然展开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解放战争,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中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是一项伟大的实践,其中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我们对世界局势与中国国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结果。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发展的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重组和生产要素转移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在此情况之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并存,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
然而,国际风云还有云谲波诡、乱象杂陈的一面。我们应当看到,当今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格局解体之后,大规模战争的阴影已逐渐褪去,但局部冲突依然时有所见。同时,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也给世界埋下了不安的隐患。我们更应当看到,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发达国家在经济上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
面对今日之新世界,中国当谋求自身之新发展。
今天,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表明了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一方面,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之下,我国政治安定、民族团结、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发展,全世界都看好中国。抓住战略机遇期,我们的和平发展之路前途光明;把握好黄金发展期,将为我国后面十年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与市场经济改革的加速,随着我国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也日益多样化,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因而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
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改革与发展面临的客观形势,也是我们必须直面的具体问题。总体来看,这些特征由一系列的成就与挑战构成,每一个特征都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它们既记录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又为我们继续前进指明了方向。深入研究和把握这些阶段性特征,是我们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形势,始终站在时代发展的前沿,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战略思想,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凝聚人民意志的发展目标,为我们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内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正确分析和认识形势,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认真学习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形势的一系列科学论断,对于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正确认识形势,才能找准历史方位,明确前进方向。“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地位。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确定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这个目标,从目前算起还有15年。“十一五”时期能不能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为下一个10年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要站在这样的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十一五”时期各项工作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形势,才能抓住关键所在,作出科学决策。抓住发展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正确认识形势,才能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形势好的时候,越需要保持忧患意识。“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当中华民族扬起复兴之帆时,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都需要一种危机感,譬如警钟,常鸣在耳。“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中华前人的教诲,也是一个大国应对国际风云与国内局势时应有的气度。有了这样的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敏锐的眼光与清醒的头脑,缜密思路,未雨绸缪,洞察先机,趋利避害,躲过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暗礁,抵达胜利的彼岸。
当代的世界与中国,一日千里,瞬息万变。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因时适变,为法不同”。我们要认清前方的形势,坚定脚下的征程,把握时局,破解难题,明察秋毫,脚踏实地。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上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牢牢把握和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走一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七
时间:1998年10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作了重要讲话。
会议背景。
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以来,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加速构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党的建设、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大加强。文化、科技、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军队建设有了新的进展,国防更加巩固。外交工作成绩卓著,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香港顺利回归,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回顾过去的五年,展望未来的五年,对于中国的改革、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
内容:
会议重点。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坚持十条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会议内容。
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能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同时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要积极探索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途径,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在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要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市场设施建设,健全市场法规,维护市场秩序。
全会认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高度评价农村改革二十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创造的丰富经验。一致认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突破计划经济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大变化。这场伟大变革,带动和促进了国家的全面改革,进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村改革的成功是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胜利。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牢牢掌握邓小平理论这一强大思想武器。
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坚持十条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影响:
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决定的形成,标志着全党对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自觉性更高了。
新旧农村对比:
1)旧农村。
新农村:
相关报告:
总结:
这次会议在经过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认真讨论,集思广益,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中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对于实现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八
道路决定命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按照党的十八大为我国政治发展道路与政治体制改革描绘的宏伟蓝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
民主的定义是什么?从大出发,是国家安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人民的诉求得以实现。从小出发,则是百姓希望自己能够的声音能够传到当地政府,不平得以申诉,不公得以解决。官员能够主动接地气,走进大家小户,俯下身去,把人民最想做的落到实处。今年以来,我们清楚的看到政府所做的各方面努力。
各个阶层的声音汇成一条河流,唱出和谐的韵律。今年两会的召开,使我们看到了中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决心。60年来首次根据城乡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产生的29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庄严行使权力,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党政领导干部的比例比上届下降了6.93%,来自基层的工农代表比上届提高了5.18%。代表结构的优化,更好地体现了人大代表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将基层声音带到国家最高议政殿堂,让两会更加接地气。
民生话题广为关注,打造最强民主好声音。生态环境治理、针对“银色浪潮”的措施、医改、社保、教育公平等都是广泛聚焦的热点。人民开通微博,纷纷表达话语权,通过努力让p.m2.5进入政府,让“一位市长一个蓝图”的做法消弭,抵制高考“候鸟”、体改加分,实现农村医疗到户、医院药品无差价措施,让每个人享受民主公平的光辉。
反腐行动进入深水区、攻坚区,为保证民主权力清除道路障碍。今年的百姓感悟最深的莫过于最强反腐力度,今年可谓是“最强反腐年”。反腐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人民的声音能够得到有效实施,人民对当代政府能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相信它能够最大化地代表群众的利益。从李春城落马的第一把火燃烧起,不断地有高官浮出,反腐的喇叭一声比一声嘹亮,从刘铁男到近期的廖少华,从陈雪明到季建业,这些大小官员的落马都展示政府为保证民主清扫道路的决心。
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收尾。在全国的期盼下,人民迫切的期盼这次改革能够注入更新的空气。这次的改革必须以民生为主题,以发展为标准,以政治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解决发展的矛盾与问题,让全国所有人民都参与进来,共同抒写“中国式民主”的锦绣篇章,让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九
2008年,xxx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成都市xxx的业务指导下,认真学习安全生产工作原则,认真传达、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成都市安全生产工作精神,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以向人民生命财产负责的态度,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严格管理,真正把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使全局上下形成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确保全局各项工作和安全生产顺利进行,全年无任何安全事故,实现“双零”目标。现将我局一年来安全生产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落实责任,健全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落实目标责任,按照与成都市xxx签订的2008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内容,分解下达了《2008年安全生产目标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人,实行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并与各科室签定责任书,形成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议,认真分析、掌握安全生产情况,针对不安全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加大对安全生产工作的投入,加强对全局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教育,使大家人人懂安全,个个重安全。
二、加强宣传,采取措施,确保安全。
我们在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中,加大安全生产的社会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多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进一步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成都市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宣传国家的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形成一个人人讲安全、人人关心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并积极参与安全生产知识竞赛和各种安全活动。根据我局工作的特点,按照职能职责,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安全工作:
一是加强房屋安全和房屋装饰装修的管理。xxx。
二是加大对直管公房的管理力度。
三是加强对车辆管理,认真执行车辆管理制度。
四是在汛期制订了xxx防汛预案,三、加强监管,严格执法,强化实效。
强化安全生产监督检查,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是我们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使安全生产工作有序进行,按照“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事故单位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防范措施没有落实不放过。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切实加大安全工作违纪查处力度。一方面加强对房屋拆迁、房屋安全、公房管理、车辆管理等的管理,严格依法,按制度,按程序加大执法力度,对存在不安全隐患的,限期整改,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坚决停止生产。另一方面开展安全大检查,开展“三查找”活动,一查薄弱环节,二查主观原因,三查领导责任。针对查找出来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措施,限期改正。对发生安全事故的单位和个人,在查清事故原因、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纪依法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进一步完善机制,制定事故处置应急预案,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对在检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及时向主管部门汇报。并协助上级有关部门督促相关单位立即进行整改,跟踪落实。
针,广泛宣传,落实责任,加强检查,切实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紧抓实,为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而不断努力。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十
(***)。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已胜利落下帷幕,我们的各项工作又迈向了新的起点,当前一个时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抓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先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我县脱贫攻坚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好学习文章,强化思想引领。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坚持学在先、学在前,先学先懂、真学真懂,强化思想引领,在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上走在前、作表率,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深学细研、掌握内涵要义,更好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为凝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干部人才力量添砖加瓦,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坚定捍卫者和坚决执行者。
二、提高政治站位,担当时代使命。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充分肯定成绩,坚定必胜信心,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也要对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清醒的认识,要自觉增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昂扬斗志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要充分认识脱贫攻坚的战略定位和重要意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要进一步在关键处发力,在薄弱处出力,尤其是在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克服形式主义、确保脱贫质量等方面努力攻坚,坚决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短板。
三、立足本职岗位,助力脱贫攻坚。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围绕精准扶贫这一中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确保贫困群众参与和受益。全会提出,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会精神,充分发挥项目专班在项目建设上的战斗堡垒作用。***年****县共批复贫困村项目****个、资金****万元。改善了全县贫困村基础设施,村庄环境等村容村貌,让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村庄更加美丽,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充分发挥了扶贫项目资金效益。下一步我们仍将实事求是选项目、量入为出配资金、强化管理抓绩效,不断强化项目资金管理,让扶贫项目资金落到实处,确保其用在刀刃上,切实提高脱贫质量和减贫效果。
四、抓好廉洁自律,坚守道德底线。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坚持防守廉洁自律的道德底线,确保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抓好作风转变,时刻把作风建设抓在手,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把不良作风改到底,以讲修养、讲道德、讲诚信、讲廉耻,带头履行诺言,加强党员廉洁制度建设。作为一名扶贫系统的党员干部应自觉以党章为镜鉴,以党规为准绳,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带头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正确行使权力,不越红线、不逾规矩,强化自我修炼、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干干净净做事、明明白白做人,应带头严格遵守执行党规党纪和法律法规,坚持按规定办事、按程序办事、按原则办事,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和个人廉洁自律扛在肩上,努力营造和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打赢我县脱贫摘帽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十一
10月20日召开的xx届四中全会"举世瞩目".今年国庆前,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已经"提前曝光"了四中全会的文件名《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样的关键词,难免会让人充满期待。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上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以法治为主要议题的中央全会,在改革开放以来还是第一次。中央全会的议题,大多都是当时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大、最迫切、最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比如xx届三中全会划定全面深化改革路线图。而此次中央全会以"依法治国"为议题,足见"法治"在当前中国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届中央心中举足轻重的分量。
四中全会的"法治语境",也可以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理解。从长时段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方面法律框架已经具备。法律200多件、行政法规600多件、地方性法规8000多件……这样的数字,佐证着官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结论。而下一步,就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以及如何进一步用好这些法律的问题了。
从短时段看,本届中央领导履新以来,对制度建设尤为重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建章立制"抓好作风;反腐败斗争中,要求"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对于各项改革,要求"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新一轮改革大潮,更是把目标定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谓"治理体系",法治无疑是重要内容。这样看来,在这样一个节点上研究部署法治问题,可谓正当其时。
在法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样是要推进依法治国的语境。现实中,法治思维还并没有成为深入人心的理念,法治方式也还屡屡被权力和暴力狙击。对于公权力,"依法"在很大程度上也还是"权宜之计",征地强拆、污染强排,随意举债、任意欠款,等等,"人治"之举仍然不时发生。而一些见诸报端的冤假错案,也提示着深层次问题。从立法、执法到司法、监督,还有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否则,治理谈不上现代化,国家也谈不上现代化。
不过,最大的语境是人民。因为法治,我们不用担心契约被随意背弃,不用担心权利被随意践踏,甚至也因为法治,我们才能在亮起绿灯时自由通行。惟愿四中全会推进法治进程,让我们有免于恐惧的自由,让我们因法治而更自由。
当前,全国正在加快实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图伟略,其关键是同步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建设,加快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的建设以及推进全社会信仰法治。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政策法律的具体执行者,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其一言一行对群众有着巨大的示范效应。要率先敬畏法治,遵守法律,用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法律才能得到平等执行,法治精神才能得以彰显,法治信仰才能得以塑造。为此,党员领导干部应率先信仰法治,坚持依法治国理政,引领社会崇尚和信仰法律,用实际行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一、坚持严守党纪国法,强化自我约束。古有高僧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意思是只有戒律活在心中,自然会有“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我约束力。党员干部应当把党纪国法视如戒律一样,把对法律的敬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其作为修身理政的法宝。比如,中央的“八项规定”,对全国百姓来说,是新时期我党对百姓做出庄严的纪律承诺,每一条都犹如当年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得到了民心拥护。对党员干部来说,八项规定明确不能贪图享受,回归了自然的养身之道;不允许贪图堂皇富丽和靡靡之音,留下了更多清净心和宝贵时间去思考工作问题;约束了党员干部内心欲望的膨胀,守住底线、红线、高压线,远离是非之地、是非之事,促进心安、家安、国安。其他党纪国法和“八项规定”一样也是修身理政和凝聚民心的法宝。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自觉把党纪国法置于心中敬畏它,做党纪国法的守护者、先行者,这也是党员对自己内心的崇敬,对自己良知的负责,对自己入党宣誓的忠诚。
二、坚持运用法治思维,摒除人治观念。马克思曾经说,“在民主的国家里,法律就是国王;在专制的国家里,国王就是法律。”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入,人们的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对法律作用的认识越来越到位,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中还有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法律悬空、制度空转现象依然存在,其根本原因在于法治信仰没有真正树立,人治观念依然盛行。信仰法治关键要消除人治思维。党的强调,党员领导干部对法治要发自内心地信仰,自觉形成法治思维,用法治思维取代过去的领导思维、管理思维和行政思维,主动自觉运用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三、坚持完善法律体系,克服法律滞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但部分领域法律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法律滞后是全世界面对的普遍性难题,我们应围绕以人为本的立法价值取向,服务群众的现实需求,增进社会主义公民对法律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完善立法规范,突出立法重点,增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针对性、及时性和系统性。探索立法规律,强化立法调研、立法听证和公开征求意见,提升立法的公正性和科学性。加快实现立法科学化与民主化,保证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四、坚持法律有效实施,保证法律权威。“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全面有效实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就是捍卫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目前,我国法治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大多数还在于法律实施领域,没有完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法律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有效的执行,法律权威依然还有缺失。对此,同志要求,“必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五、坚持司法体制改革,促进公平公正。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既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裁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这其中的深刻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人民群众关注的权益保障、公共安全、公平正义三大问题,都与司法有关。应加快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在全社会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的法治秩序,形成不敢腐败的惩戒机制、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易腐败的保障机制。
六、坚持严格公正执法,克服特权思想。法律事关国家秩序,严格执法是法律实施的重中之重,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正如每一颗水滴会反射太阳的光,每一个具体的案件会折射出公平正义的光辉,每一个判例都可能为公众的法律信仰添加一块基石,而每一次失误也都可能成为这一信仰崩塌的链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权力运行与法律的规定不一致时,人们注重的不是写在纸上的法律,而是权力运行的实际规则。不管法律规定得有多么完备,当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人们就会信奉强权而不信法律。执法者如果奉行“权大于法”和“以言代法”的思维,人们就不会相信法律;如果养成“以权压法”、“以权枉法”的习惯,人们就会抛弃法律。领导干部特别是执法、司法、检察机关人员,必须慎用手中的权力,自觉把权力严格控制在法律的轨道上,克服特权思想,杜绝特权现象,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七、坚持推进依法行政,构建法治政府。行政机关在依法治国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目前,行政执法领域存在强势执法、趋利执法、选择性执法、随意执法等现象,根源就在于一些执法者对法律、法治缺乏发自内心的尊崇和忠诚。对此,同志指出:“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要带头严格执法,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权益和社会秩序。执法者必须忠于法律,既不能以权压法、以身试法,也不能法外开恩、徇情枉法。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努力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
八、坚持推进普法教育,促进知法守法。法治社会只有通过教育、家庭和社会耳濡目染,长期努力,共同推进,才可能逐渐形成。加强普法教育,扫除法律盲区。学校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把法治课作为必修课,让每个学生从小接受法治教育,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在法治文化的熏陶下健康成长。此外,乡村边远地区老百姓和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依然淡薄,要坚持法律宣传上门、法律服务上门、司法服务上门,立体式推进普法教育,扫除普及法律知识的盲区,实现全民知法守法和敬畏法律。
九、坚持弘扬法治精神,释放法律正能量。“崇德明礼民安定,尚法守制国昌隆”。法治精神是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依法治理的前提与根基,是法治的灵魂。人们没有法治精神、社会没有法治风尚,法治只能是无源之水。历史上,管仲指出“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明代张居正感叹“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这种“使法必行之法”,其实质就是法治精神。高举法治精神就要加强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引导公民理性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行动,避免走进“信访不信法”和“走关系强于走程序”的恶性循环怪圈。要把法治精神、法治观念熔铸到全民的头脑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习惯,法治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法律的正能量。
十、坚持倡导信仰法治,实现法治中国。思想是行为的动力,实践法治有赖于内心深处的理想和信仰。法治信仰是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和捍卫法律。一旦法治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就会长期持续、自觉自愿地遵守法律,把依法办事当成自己的生活习惯。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虽然法治信仰的过程异常艰难,但只要我们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努力建设法治国家,营造法治氛围,全民信仰法治必将形成,到了那时,人们把法律内化为自己行为准则,把法治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就会实现。
总之,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环境,充分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政,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努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共
2
页,当前第。
2
页
1
2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十二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
a.教育和预测作用b.引领和规范作用c.指引和教育作用d.引领和强制作用。
2.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3.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是()。
a.人民当家作主b.依法治国c.法治与德治相结合d.党的领导。
4.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
a.司法公正b.司法独立c.建立法治政府d.依宪治国。
5.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
a.依宪执政b.依宪治国c.建立法治政府d.以人为本。
a.民主b.自由c.公正d.人权。
a.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b.科学立法。
c.依宪执政。
d.司法公正。
8.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此要实现()。
a.民主立法、公正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b.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c.民主立法、严格执法、透明司法、全民守法。
d.科学立法、透明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9.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要抓住的关键是()。
a.提高立法质量b恪守以民为本.c.立法为民理念d.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10.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在于()。
a.实施b.规范c.教育d.惩罚。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十三
学习xx届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下面是本站带来的学习xx届四中全会精神的。
心得体会。
仅供参考。
党的xx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立意高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通篇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改革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论的思路和方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份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献。
《决定》浓墨重彩地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总结了73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是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验的坚持和发展,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党的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是一部与时俱进、锐意创新的政治宣言,这是一个既往开来,充满改革精神的行动纲领,历史经验和实践生动说明中国共产党对为谁执政,靠谁执政,怎样执政这个重大战略课题的认识和探索正在达到新的境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发展历程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也必将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新胜利的新起点。
进入新世纪,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也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体制改革带来人心不稳,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行业发展路子比较狭窄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单位的生存与发展,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xx届四中全会精神,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一、在解放思想中争先进位。
今年以来,全院干部群众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响应“两个率先”,在解放思想中加快医院发展,虽然说几年中,我们医院医疗质量和医院效益稳步发展,人员素质由低变高,但与周围兄弟单位相比是进位,还是退位,正是摆在我们面前值得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解放思想,争先进位,就是不允许自我束缚,不思进取,在现实生活中个别同志自满懈怠,认为思想解放差不多了;一些同志畏惧不前,不思进取,在提高思想意识方面上如此,在医院建设上也有所反映。一些同志想问题,办事情还习惯于计划经济那一套,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多,满足于现状;一些同志还在惟书,惟上,自我束缚,求实创新勇气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与思想解放不够有关。这样的精神状态,显然形不成争先进位的工作状态。
解放思想,奋勇争先,要敢为人先。要有强烈的争先意识,进位,首先要敢于超常规发展,树立为病人健康着想,树立为院争光的信心和勇气。人家能办到的我们也应该能办到。要做思想解放的先锋,认清日趋激烈竞争的态势,以争先进位的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真正做到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生命相托,健康所系,责任重大。
二、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求真务实是一种精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精神,求真务实也是一种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提倡和具备的政治品格。以党中央多次提出并深刻论述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观念,包括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核心的政绩观,以及“四惟”选人才的人才观等等,为我们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此为指导,不断冲破束缚改革和发展的陈旧观念,不断冲破束缚我们手脚的各种框框和体制障碍,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最根本的是要落实到医院发展,实现“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在提高医疗质量,解除病人疾病的能力,处理具体问题的能力、落实工作的能力和团结协调能力”上,解决干部职工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行业管理,队伍素质上的不适应,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大力弘扬清正廉洁之风,真正做到权为职工所用,情为职工所系,利为职工所谋。不做损害单位形象和利益的事,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作风,为医院发展带好头。
三、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善于破解发展难题,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首先必须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在单位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广大职工物质文明生活水平;其二,不断提高广大职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把科学发展落到实处,必须做到,当前工作任务与转制工作有机结合,眼前发展与转制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主业生产与重点工作同步协调,解决好实际工作中的矛盾,保持全处人员团结和稳定;其三,要看实际成效和群众评价。政绩的优劣多少,职工看得最清楚,也最有发言权,我们只有倾听职工群众呼声,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观点看待政绩,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政绩,才能激励我们的干部职工以正确的政绩观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也才能自觉处理好自主发展和借力发展的关系,在自主发展中开辟新的渠道,在自主发展中增加自我发展的力量。
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学习领会xx届四中全会报告精神,就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将报告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要以党的xx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为指针,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统一思想认识,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事;顾全大局,妥善完成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在自己的平凡岗位上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努力争创一流。在实际工作中应该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更应该勤奋工作、热情服务、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为临床一线作好后勤保障工作。
深入贯彻党的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党的的召开,我们应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工作的作风。饱满的热情可以激发工作的创作灵感,谦虚勤奋工作做法则是让人获取事业上成功的关键。
作为一名党员,更应该立足本职,勤奋工作,在勤奋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寻求进步,不断保持一股强大的活力和不竭的动力,创先争优,努力做好一个合格的党员。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将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分析认为,将法治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体现出中共对执政规律与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跃升。有媒体指出,本届四中全会研究“依法治国”,既关乎共产党自身建设也关乎国家发展命运。
把依法治国确定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是我们党探索执政规律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进步。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我们对依法执政的探索也全面展开。在我国,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前提,没有依法执政,实现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也就无从谈起。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代表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然而从目前情况看,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仍然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不依法执政、不善于依法执政的现象还存在。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法律至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才有坚实基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才能获得蓬勃动力,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要坚持法律至上。法律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社会调整机制,它所具有的规范性、权威性、公正性、强制性、程序性、效率性是其他任何社会调整机制无法比拟的。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法律至上”,“法律至上”。在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法律至上首先要确立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约束,决不允许任何人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执政为民理念,首先就应高度重视法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法的制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法的实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着国家政权。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党依法领导国家,依法掌握国家权力。因此,党能否坚持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依法行使。只有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司法,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三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充分而有序地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根本保障。我们党要执政为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首先就要看我们党能不能使人民群众的不同利益群体都充分而有序地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越充分,我们党通过国家权力对这些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就越能充分反映民意。我们党的立法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执法是人民利益的实现,司法是人民利益的保障,法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民的利益。
共
2
页,当前第。
1
页
1
2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十四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顺利闭幕。它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是与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重要会议,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会议。全会围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个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实事求是地回顾总结了党的执政历程和执政经验,全面准确地分析了当前党的执政形势和执政环境,部署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目标和措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会召开以后,我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广播尤其是公司党支部的集中学习等途径的认真学习,理解。我深刻体会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标志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对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学习,我进一步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研究和部署不断深化,执政能力在党的建设中从“战略任务”到“重点”,再到目前的“重中之重”。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定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体现了我们党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准确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世界上其他政党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
建设来看,都迫切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在指导思想上,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在总体目标上,要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通过学习,我进一步坚定只有共产党才能在中国执好政、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正式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工作,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汇报人:韩贵平。
2004年11月。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十五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金秋十月,中国的依法治国进程迎来重要时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中纪委十八届四次全会精神作为当前的重大政治任务抓实抓好。充分认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认真研读全会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全会《决定》,做到结合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力求学懂、学深、学透,在全局迅速兴起学习热潮。并将全会精神列入机关党支部学习的重要内容,组织支部全体党员,要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以全会精神为指导做好本职工作,用学习的实际成效推动工作落实。带头学习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教育引导局机关党员干部增强法治观念、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
对第四季度的工作进行再思考、再谋划,对照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任务,搞好“回头看”,着力“补短板”,确保收好官在做好日常机关事务管理工作的同时,转变服务观念、管理机制、服务方式和工作作风,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以“服务”为宗旨,以“满意”为标准,以精细化管理、优质化服务、制度化保障为目标,按照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学习、卓有实效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形成学先进、创一流、做一流的良好氛围,提升机关事务管理、服务和保障水平,为四班子及驻上下大院其他单位提供坚实有力的后勤保障。
整治“四风”突出问题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要警惕“四风”问题的反弹,继续抓好我局“两方案一计划”的整改落实,把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坚持优良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决落实从严治党的要求,严明政治纪律,坚定不移地推动反腐倡廉工作,落实好党支部主体责任。要以身作则,筑牢思想防线,注重自身修养,保持清廉本色,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必备的能力素质端正的工作态度和坚韧的意志品质,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在全局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良好风气,以更大的干劲全力促进年度工作目标任务顺利圆满完成。
当前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阶段。专家指出,弘扬法治精神,熔铸法治社会,就必须通过全民普法的深入推进,使公众逐渐由“知法、用法”向“守法、敬法、护法”转变,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在整个社会培育法治文化、树立法治信仰。
人们有理由相信,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强力推动下,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定能早日建成。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十六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阐明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全面分析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把握的主要原则和任务,明确了各级党委和纪委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应担负的重要职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在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指引下,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思路,正确分析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形势,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工作的目标,具体部署了今年的工作。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和吴官正同志的工作报告,对于我们进一步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切实抓出实效。全会闭幕后,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项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习领会好、贯彻落实好这次全会精神。学习领会好全会精神是贯彻落实好的前提。这次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部署,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方面的具体体现。学习领会好这次全会精神,一定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同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这次全会精神的学习领会,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方向和灵魂。另一方面,我们还要通过认真学习领会这次全会精神,加深理解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大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总体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理解思路,明确任务。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机关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集中时间和精力,认真研读全会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达到提高思想认识,把握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是学习领会好的目的。现在前进方向明确,工作思路清晰,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狠抓落实。抓好落实,务求实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是对领导干部能力、水平、事业心、责任感的真正检验。这次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特别强调抓落实,求实效。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五年目标的第一年,是与时俱进,开创新局面的一年。开创新局面要在抓紧抓实上下工夫,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当务之急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抓好传达贯彻,对本地区本部门的反腐倡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责任一定要明确,监督检查一定要到位,使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要善于在中央精神的指导下,把上级部署和要求同本地本部门实际密切结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巩固、抓落实、抓深入、抓提高,将反腐倡廉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务求取得新进展,见到新成效,开创新局面。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向我们发出了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的号召。我们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以一天也不耽误的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我们坚信,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有这次全会确定的大政方针和目标任务,一定会在全党的共同努力下,全面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摘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十八届四中全会讲话篇十七
今年“十一”黄金周正值我国建国60周年华诞,又恰逢中秋佳节,假期较长,学校领导根据交通局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十一”黄金周期间各项工作的通知》要求,“十一”期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多次、不定期全面的安全生产安排检查,现将具体的检查情况小结如下:
一、校长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十一”期间校领导非常清醒的认识当前维护稳定工作面临的非比寻常的严峻复杂形势,牢固树立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真正把维护稳定作为硬任务,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校长亲自部署,学校各科室的分管负责领导亲自带队检查,按照责任分工,“十一”期间对学校的疏散通道、楼梯、安全出口设置的畅通情况每日都进行了检查,疏散指示和火灾应急照明灯,是否有效,学校对安全检查工作专门做了分工,检查部位是:校园、办公楼、各办公室、食堂、锅炉房、实习工间、驾训车辆、微机室等共分2个小组对这些部位进行检查。副书记马阵带队,每日重点对办公楼、各办公室、门卫值班室、食堂、驾训车辆等进行检查巡检。
防车道畅通、室内电路安全完好,供暖、供电、供水设备正常,锅炉工持证上岗,实习工间设施设备运行正常,驾训车辆安全技术状况良好,白天办公室、门卫室都有4人每天24小时值班,值班室电话24小时都是畅通的。
二、加强对教练员、干部群众的教育和舆论引导。校领导利用“十一”不休息的机会,及时告知群众“7.5”事件和“针扎”案件真相,教育引导职工理性对待,不听信谣言,不传谣,不参与聚众游行,向每一个教职员工反复强调稳定和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每一位教职员工都保持高度警惕,在“十一”期间发现问题不论大小、轻重,随时报告,及时处理;同时还继续深化消防宣传工作,加强消防宣传的力度,切实提高教职员工的防火、防盗的警惕性,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全面提升学校干部职工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查,均未发现异常。
总之,“十一”黄金周期间,校领导把维护稳定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做,严格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理清工作思路,落实工作措施,齐心协力的打好了维护稳定这场硬仗,在“十一”黄金周期间学校未发生任何问题,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一个和谐平安的校园。
2009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