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语论文の用语大全(22篇)
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应该从自身做起。总结应该突出主要的问题和亮点,不要涉及太多次要的细节。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不同行业对总结的要求和展示方式。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一
近日来,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暴雪预警。终于,在21日凌晨,北京如期迎来今年冬天第一场雪,但仍未见暴雪。为此,中国气象局官方微博发布提醒“美女们最近几天不要穿裙子,容易被撩,雪是好雪,但风不正经!”这段话引起了一些关注,赞弹有之。看来,别样用词在当今信息时代得和官方用语进行一次大决斗了。
前不久,有的地方随处可看到“你丑你横穿”“我在天桥对面等着你”之类的话语。网友随即将它拍到网上,这些“文明用语”在网上引起了注意,网友们纷纷点赞。违反交通规则的人也少了不少。这一仗,官方用于就败给了别样用词。
一方面和其所处的时代有关。80年代时,条件艰苦,没有人敢把这些略带调侃的用词放到大众里。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有现在一样车来车往。
另一方面,和他们的敢于创新精神有关。现信息时代的人们,动不动就“萌萌哒”“欧巴,撒拉嘿”亦或者是“蓝瘦,香菇”······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官方用语就已经被人们淘汰了,现在的人一口一句英语,那简直就是“soeasy”啦!
以此类推,官方用语就已经完败了。那么,别样用词就真的`可以替代官方用语吗?
答案就是不!
放眼到国外,他们用的也是英语版的官方用语,但他们的违反行为更是少之又少。看来啊!别样用词在国外也兴不起来呀。
在中国,别样用词相比官方语言,也不是有多大的用处。虽然两者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两者都是为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而产生的。
事实上,官方用语在许多地方仍然使用。没有官方用语的基础,别样用词如何改编?
我们可以拿到别样用词来提醒人们,但不可以以此来误导人们。两者有好也有不好的地方,但从种种数据可以看出,别样用词在大众中更受欢迎。别样用词也只要做到监管有用,责任不留白,我们才能真正挥别官方用语。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二
wjzym。
《语文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新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使用的语文教科书中与必修教科书《语文》配套使用的辅助性材料。在实际教学中,师生很容易忽视它。或弃置一旁,不闻不问;或始读而终弃,不能持之以恒;或读而无获,效果不佳。我认为这是一套值得重视并应该充分利用的好书。
一、《语文读本》的特点。
综观六册《读本》,选文除了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美等特点外,至少还有以下三大优点:
1、补充。
《读本》同《语文》呈单元对应,以第二册为例,从选文篇数看,它是《语文》的两倍多,《语文》选文六个单元:中国现当代外国小说、杂文、科技文、文艺随笔、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等,每单元4篇文章,共24篇,《读本》也按《语文》体裁的体例,又分内容选入与《语文》课文相关的文章65篇,补充《语文》课文知识。这些文章,从内容看,补充了《语文》由于篇目所限未能编入的大量有价值的文章--铁凝的《哦,香雪》,班固《苏武牧羊》;补充了有关语法、语汇、作文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第三册选了《句子的理解》、《修辞格的运用》、《巧妙安排篇章的层次》、《衔接与过渡》、《怎样写小说》等6篇关于语法方面的知识短文和9篇关于写作方面的知识短文,第六册入选13篇高考佳作和关于立意与选材、思路与结构等方面的文章;补充了具有时代气息的时文和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第二册卡尔萨跟的《为地球呼吁》、第六册《电脑能思考吗》、比尔盖茨《一场革命开始了》,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第四册《微型小说探胜》等;还补充介绍了有关文学史、文艺理论方面的知识--第二册《魏晋风度》,第五册《元曲》、《明清传奇》、《意识流小说》、《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汉代艺术的美学风貌》等等。
2、拓宽。
《读本》选文多,内容广,涉及各个领域,有植物学知识--《马铃薯》、生物学知识--《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美学--《梦娜丽莎之美》、哲学--罗素《东西方幸福观》、文学兼美学--《散文的声音节奏》、影视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等知识,把语文知识和其他各科知识联系起来,是对《语文》的拓展和延伸。
另外,古今中外名著浩瀚繁多,大部头名著又长达几十万字,《语文》选文只是沧海一束,或只能节选名著的一个章节,《读本》选进了由于《语文》篇目所限,无法选入的名家名篇--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李斯的.《谏逐客书》、司马光《赤壁之战》、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曹禺《日出》、易卜生《玩偶之家》等;还介绍了《语文》没有涉及到的中外名著--《世说新语》、《家》、《巴黎圣母院》等。又如第六册《语文》入选了《红楼梦》、《史记》两个专题,其中《红楼梦》选了《诉肺腑》、《宝玉挨打》、《香菱学诗》、《抄捡大观园》4篇文章学习,配套的《读本》选了《曹雪芹与〈红楼梦〉》从整体上对《红楼梦》作了介绍,又选了《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探春结社》、《鸳鸯抗婚》、《黛玉焚稿》等9篇文章,从各个角度拓宽对《红楼梦》的阅读与了解,还选了《〔红楼梦〕诗词鉴赏》、《〈红楼梦〉人情世态》、《豪兴俊才厄运》-谈谈《红楼梦》中的史湘云三文分别对《红楼梦》的诗词、人情世态、人物等方面作了拓宽介绍,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红楼梦》的主旨及对《红楼梦》作进一步了解,进一步深入阅读作了拓宽和正确的导向。
3、印证。
《读本》中有许多选文还与《语文》相印证,或为提供背景--《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为《物种起源》的背景;或为同一范畴、同一论题--《蒙娜丽莎之美》与《米洛斯的维纳斯》都写出了神秘的、捉摸不定的艺术作品能给予欣赏者想象之美的特点;或写同一人物--《乌江自刎》与《鸿门宴》都是《史记项羽本纪》的节选,它们都以项羽为故事主人公。学习《语文》,可以把这样的文章互相对照,使材料相互印证,进而引导学生比较学习、深入思考,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作家的观点,深入体会文章主题。
二、充分利用《读本》这套书。
语文学习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学习者对大量的阅读材料进行诵读、分析、理解、鉴赏,潜移默化地提高语文能力。《语文》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范例,但远远不够。语文现象中没有一成不变的公式,同样一个题目,因为写的人不同而显示出千差万别,大到谋篇布局的思路,小到遣词造句的习惯都因人而异。学生学习一词一句,一种表达方式,一种文学体裁,都必须在不同语境中多次见到,才能有所比较,有所发现,从而获得牢固的记忆效果,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功底。
叶圣陶说:“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要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讲,自己能阅读”。选编《读本》套书,大纲和编者的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即通过课堂《语文》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进而在《读本》书的学习上迁移运用,以提高自读能力,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所以,它为学生提供了自学实践的重要素材,它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巩固《语文》教学的成效,另一方面又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作了准备,同时又成为教学从“扶”到“放”的桥梁。《读本》作为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阅读使用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怎样充分有效地运用这套书,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下面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方家指正。
一、思想上要重视。
既然《读本》是一套很好的书,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该在思想上重视它。思想上不重视,《读本》的学习很容易形成自流无序状态。只有思想上重视了,才会安排时间去学习,才会认真有效地进行学习。所以,师生双方都要把它作为学生自学的重要实践园地,把它看成是巩固《阅读》教学成效、促进课外迁移学习,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的桥梁。
二、教师要作指导。
思想重视,保证了学习时间的分配,但是读而不得法,读而无获,等于不读。要使学生读而得法、读有所获,教师必须给学生作必要的学习指导,为学生从《语文》顺利走向《读本》搭桥铺路。
1、激起兴趣,触发动机。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对《读本》的兴趣,触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开学伊始,教师可以请同学浏览目录,向他们介绍选文的三大优点,让学生对选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还可借助有联系的篇目,进行比较阅读,如《蒙娜丽莎之美》与《米洛斯的维纳斯》观点有何异同,借此向同学介绍《读本》知识,把《读本》知识渗透到《语文》课文的教学中,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引导他们阅读《读本》的动机。
2、授之以渔,促成迁移。
学习方法是学习效果的保证,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影响知识迁移的一个活跃因素。学习方法得当,就会产生较大的“正迁移”。语文学习方法很多,比如,精读与略读、联想与想象、阅读与质疑;梳理归纳法、比较阅读法、讨论法、赏析法;理解语言“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各种学法,让学生掌握各种不同学习材料的不同方法,使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读本》“怎样学习”导向,使学生学会自学。另外还可开设专门的学法指导课,向学生介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章可循,以便把刚从《语文》学得的知识和技能,有效地应用于新的学习材料,促成知识的正迁移。教师为迁移而教,那么学生才会尽快地进入“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佳境。
3、培养习惯,提高能力。
“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阅读能力,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良好的语文习惯包括:读书读前言、目录;读文章读题审题;读作品先浏览,后精读;读书过程中养成质疑解疑、圈点、批注、摘抄笔记、写读后感、读书心得等习惯。另外,也应养成跟随语文老师教学的进度及时阅读《读本》相关课文、及时阅读老师在上课时提到的一些名篇名著的习惯,这样才能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三、检查措施要落实。
教师指导,改变了学而不得法、学而不获的状况,没有检查,学得怎样,还是个未知数,检查则可避免学而不知获的困扰,因此必须落实检查措施。检查措施和方法可灵活多样,诸如:教师出卷考查,学生自查、互查,布置写读书心得,开读书报告会,办读书笔记展,等等。
总之,思想重视是前提,它保证了阅读时间;教师指导是关键,它促成了知识的有效迁移;检查是手段,它使获得的知识得到检验、肯定和运用,并使整个阅读过程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作者邮箱:wjsfzhyumi@。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三
摘要: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语文的资源也是相关丰富的。本文就如何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校园、自然、乡土、家庭和社会生活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生活教育 语文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这一教学理念与伟大的人民教育陶行知指出的:“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相一致的。怎样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呢?我的实践与体会是:
一、在参与校园生活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校的生活环境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开展语文实践的重要平台。我一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办手抄报、出黑板报,参与布置教室,参与创建广播站。在黑板报中开辟“佳作赏析”专栏,广播站开辟“校内新闻”、“我的建议”等栏目,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每学年分别举办一次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艺术节。每次举办重大节日后让学生进行习作。以我校举办“读书节”例,我校根据《课程标准》和各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制订了活动方案,低年级学生以阅读一些较浅显的诗歌、童话、寓言故事为主,摘抄一些优美词句,中高年级适当读一些世界名著,并写读书笔记。并开展“优秀读书笔记”、“优秀班级图书角管理员”、和“读书好少年”评比活动。学校还举办了故事会、古诗词背诵大赛,成语接龙等,班班建立图书角,人人有课外阅读笔记本,学校还开辟了读书专栏,整个校园洋溢着浓厚的读书氛围。
二、在融入自然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 大自然是孩子们的乐园,在大自然中活动、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开启了智慧,享受了人生,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创造了机会。我们组织学生春游,秋游,参观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等获取知识,开启智慧,享受人生丰富的自然生活世界。如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找春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我按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活动,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或在汀江河边野炊,或在柳树林里漫步,或在田野里寻找春天,或在山坡上登山,或在草地上联欢……活动形式多样,有的画春天,有的歌唱春天,有的朗诵赞美春天的诗歌,有的畅讲春天的故事,有的拍摄春天的美景,有的舞出春天的旋律,有的描写春天的多彩……我们将学生的各种作品分类进行展览,引导学生分享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
三、在调查乡土生活中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千年积淀的乡土生活有它独特的风格,对于土生土长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得天独厚的语文实践基地。利用乡土生活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乡情之浓,乡艺之乐,乡音之美。如我校地处红军的故乡又是客家,客家山歌具有千年历史,在革命战争时期客家人用山歌来歌唱毛主席,歌唱共产党,歌唱红军。改革开放后客家人又用山歌来歌唱党的好政策。我让学生去调查收集客家山歌。学生收集到许多优秀山歌。如:歌唱红军的山歌:“灰色军装簇簇新,八角帽上闪红星;十里长亭唱山歌,阿妹送郎当红军……”又如:歌唱改革开放的山歌:“改革开放形势好,长汀模样都变了;别墅洋楼特别多,家家都唱幸福歌……”学生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并受到思想教育。
四、在观察家庭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在“六大解放”中指出:“要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能看。”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习场所。”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家庭生活。让学生写观察日记,可以叙述一件事,可以描写一个人物,可以记录一个场景,还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正如老舍先生说过:“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下一阵雨,你都要记下来,因为不知道那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如让学生观察一家人吃饭后做会什么,再写观察日记。在母亲节让学生观察母亲的工作情况,并为母亲洗一次脚,再以《感恩的心》习作。一位学生写道:“妈妈老了,脚也粗糙了。脚后跟的硬茧被水一泡可以剥下一重重的皮。我仿佛看到妈妈为了我们这个家在风雨中四处奔走……”
五、在体验社会生活中实践。
陶行知先生指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社会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多彩。比如让学生开展水资源调查活动,学生通过调查统计、资料整理得出水资源减少,水资源被污染的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幽默地说:“一闻牛粪诗百篇。”在活动成果展示中有学生写保护水源的建议书,有写保护母亲河的宣传标语,有设计环境保护的广告词。学生不仅提高了思想认识,而且提高了写作能力。又如引导学生参加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愉快的暑假生活来临了,你可以参加家务或公益劳动,可以游览过风景名胜,可以访问过亲朋好友,可以学会了一些本领……再选择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学生有了生活体验,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丰富多彩的暑假生活在学生的笔下展现:有的以《收获》为题,写参加割稻子的劳动,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有的以《我的好邻居》为题,写暑假同邻居一去广东爸爸经商的地方玩,路上晕车得到邻居的照顾,体现了人间真情。有的以《乐》为题,写暑假爸爸教自己学游泳的乐趣,抒发了愉快的心情……这样既避免了学生说假话、空话,又让学生写出了童心、童趣。
总之,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善于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能让生活成为语文实践的基地。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四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力。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苦差事,要想使这种枯燥无味的知识让每个学生愉快的接受、快活地学习,单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是难以达到的。恰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设置疑难,可尽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开始我就用事先找好的计算机投影放出詹天佑的图像,接着问:你们认识这个人吗?你了解他吗?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搜集的资料,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样通过设疑,立即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愿望。在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的形态下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样的设疑既可以用在新课开始,又可以用在讲课之中。
2创设情境,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于课文中那些枯燥抽象的理论性内容较难接受,所以,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巧用远程教育配合教学,力争化抽象为具体,花枯燥为生动,是指较为直观,生动,可感知的实物形象,是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见其物,如闻其声,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文中詹天佑接受任务之后做的三件事中,“开凿隧道”这一过程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为他们从没见到过这样的工程,要完全通过想像才能加深理解。而课文只给了文字讲解,枯燥无味。根据居庸关、八达岭两种隧道开凿的不同方法,我选择计算机多媒体,设置了开凿隧道的动画片来帮助实物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当他们一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个个精神抖擞,此时我抓住了时机,让学生思考:开凿居庸关与开凿八达岭分别用了哪些开凿方法?为什么不用同一种方法呢?开凿八达岭用的开凿方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通过计算机展示的画面再去思考问题就容易多了。你看一个个都举着小手争着回答。
3增大密度,提高效益。
改革课堂就是要求短时高效。借助电教媒体,可以缩短时间,增大课堂密度,提高效益。如:我在讲授《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这篇课文前,考虑到篇幅较长,并要求一课时完成,课堂任务量大,时间紧。于是我提前准备好计算机的彩色投影片,又把故事录成磁带,课堂上,我一边出示投影,一边放录音,让学生观察画面,听辨朗读,行、声、色结合,直接诉诸于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集中。随着录音播放故事情节的进展,我又不失时机的在黑板上板书:木盆(贪)——木房子(贪)——贵妇人(贪)——女皇(贪)——女霸王(贪)。贪字从小到大,寓示老太婆贪心越来越强,使文章脉络主线清晰映入儿童眼帘。通过计算机展示图片,再现了童话世界,以情哲理,文图结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队医篇幅较长或难以理解的课文,特别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如《桂林山水》、《海上日出》等,充分利用录音、录像、投影等电教手段教学,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激发情感,陶冶情操。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的。阅读文章就要认识到它所反映的是什么事物,体会到它所表达得怎样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情感的陶冶。远程教育所展示的,往往是最能表现事物和人物特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典型场景。借助这样的电教进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从而得到心理和行为上的教育熏陶。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教师选用一张表现典型场面的幻灯片——邱少云忍受烈火烧身的剧痛,像千斤巨石卧在地上一动不动。教师利用计算机播放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邱少云的动作和表情,听有关“我”心理活动的录音朗诵——“我”想到如果邱少云就地打几个滚,或者我跳过去,扯掉他的棉衣,他就得救了……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想像邱少云的内心活动。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典型的画面,适时引导学生想像,主人公忍受的剧痛,此时邱少云这位严守作战纪律的钢铁战士形象便会油然挺立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自然受到了崇高壮烈的献身美、灵魂美的熏陶和感染,情感得到了升华。
总之,远程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在优化课堂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只要我们吃透教材,正确运用远程教育,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将知识消融于豁然开朗之中,“乐学”情趣,促进智力发展,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信其通、乐其学”的境地。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五
在语文的教学中,除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外,课外的大千世界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知识需要师生们共同去努力开发,完善利用。读万卷书需要课本知识,而行万里路就要学生自己切实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界的万千形态,了解历史人文,遍赏名山大川,结合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丰富人生经历。语文无处不在,多彩的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影子。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充满好奇,课外实践活动能让他们更加贴近生活,观察社会,在激发他们好奇心的同时,培养学生兴趣,了解现代科学知识,学以致用,提高相应的生活技能,热爱语文学习。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一)要注重实践活动的探索性。
语文实践活动目的不是带学生做游戏或者出去玩那么简单,而是有目的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讨论活动进程和展示自己的成果,从而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知识和道理。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付出劳动来完成,才能达到在实践中学习的`目的。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是主角,教师从旁指导。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让他们尽情发挥想象,开拓自己的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
(二)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反复性。
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知识,领会道理。但是,实践活动不像学习课本,在教科书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和道理都写得清清楚楚,而实践活动则需要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去感悟和体会。因此,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必须反复进行尝试,才能从中得到真理。
(三)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创新性。
语文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开拓思维,勇于尝试。活动不要拘泥形式,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践中完全可以不受约束,开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掘学生无限的创新潜能。
(四)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完整性。
在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指导,引领学生从头到尾完成整个实践活动,而不是以零散的片段进行,要让学生能从整个过程中明白做每件事所需要的准备、实施、分析、讨论、总结等步骤。积极思考,主动求知,只有进行这样全面完整的体验,学生才能真正将实践与知识结合起来。(五)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不仅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对自身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正是为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提供的平台。它让学生看到了课本以外的世界,接触到了更广阔的天空,也让学生经历了更多的事件,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从成功中体会喜悦,积累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也锻炼了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注意评价的开放性。
在每次语文实践活动结束后,总结性的评价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同学交流,并系统概括本次活动进行的内容和情况。大家一同讨论,集思广益,积极发言,也是一次非常有特色的交流学习。
(一)亲身体验式。
亲身体验即是让学生亲自投入到实践活动中,不局限于在课堂上,更多时候是在课外进行。活动可以是为家人做一件小事,或者为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是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亲身体验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最真实最直接的感受,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促使具有才艺的学生能够发挥特长,有能力的学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让大家更加了解社会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而这种实践学习方式正在为广大学校所接受。
(二)解决问题式。
这种实践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应对问题的能力和统筹组织能力。它主要是给学生一个实际问题,让他们去分析研究,然后解决问题的活动方式。学生寻找解决方法的过程,也是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过程,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解决问题式实践,可以促进彼此间的合作,明确分工,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注重发挥团队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综合式。
这里所说的综合式实践活动是指在语文课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各学科,或者结合实际生活和社会活动而进行实践学习。学生可以从实践中找到他们之间的联系,从各个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综合式实践也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协调发展,注重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实际联系,促进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和沟通。语文学科与生活紧密联系,它不仅是教授文学知识的学科,也是非常注重实践的学科。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运用好语文的知识,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进教学水平。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满足了学生对世界的好奇,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学校在传授学生学习知识之余,也培养了他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六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摘自《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
1.《标准》中讲的语文实践与哲学讲的实践有所不同。哲学讲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标准》提出的实践只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即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
3.语文实践能力,谈到根本处,还是要重视、强调能力。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语文实践能力。《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语文知识不重要了。《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多处讲述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丝毫没有否定语文知识的意思,问题是怎样认识和对待语文知识。《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是说,语文实践能力不应当按照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去设计、培养。对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它,这跟要不要语文知识不是一回事,不能把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能力对立起来。
4.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呢?主要是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培养。也就是说,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不是在教师的讲解分析中来培养,也不是在一问一答中来培养;不能靠孤立的、烦琐的、重复的大量单项练习来培养,也不能靠死记种种语文知识来培养。能够把语言文字运用于听说读写之中,才称得上具有了语文实践能力。如果只能用于做练习,就不算是实质意义上的语文实践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新修订的语文课本已经把基础训练改为积累·运用,原有的字·词·句板块删去,新设了读读·背背,另有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显然,课本的修改是试图从一个侧面体现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指导思想。当然,单项基础练习并非一无是处。有的练习,如写字等,本身也是一种语文实践,有的练习对培养语文实践能力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不应一概否定。然而,那毕竟不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尤其不能指望让小学生记忆一些有关语法、修辞和文章写法的知识、名词、术语等来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果盲目相信类似的种种办法,无异于缘木求鱼。
5.语文实践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规定的点目标中提出的10项要求,具体地阐明了语文实践活动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从一个方面说,这10项内容是对语文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从另一个方面说,它也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基础。尤其应当注意的是,这10项内容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密不可分地综合联系在一起的。
(2)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字、词、句、篇的学习和运用,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听、说、读、写的活动,是相互作用的。同时,字词句篇和听说读写之间,也是紧密相连,有机地综合在一起的。
(3)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眼、口、耳、手、脑并用,以思维为中心,相互结合;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相结合。在习作和口语交际实践中,观察、思考、想像、感受、评价和表达相结合;倾听、表达、文明态度和语文修养相结合。
(4)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结合;语文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与家庭、社会生活相结合。
(5)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重视开发语文资源,拓宽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启发学生时时、处处学语文,用语文。
(6)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各个学段分别有所侧重,但是不能人为地割裂、孤立,而应互相渗透,有机地衔接,循序渐进。
6.语文实践是主体的实践活动。主体,哲学上指的是有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语文实践的主体是一个个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怎样,决定于其主体作用发挥得如何。既然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生,语文教学应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强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叶圣陶提倡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便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挥主体作用的理想境界,是我们语文教育追求的目标。总之,语文实践是主体的实践,而主体作用要在语文实践中体现。
7.主观能动性在语文实践中起决定作用。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应当是积极主动地思维、探索,能动地应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离开这种主观能动性,就不存在真正的、有价值的语文实践。获取与得到是看来相似却本质不同的两个概念。获取,意为积极主动地去探求、索取;得到,则是消极被动地等待接受。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不能把获取与得到,主动与被动区分清楚。
拿课堂阅读教学来说,就存在一些貌似主动,实为被动的现象。课内40分钟里,学生在不停地动。读书,写字,提问,回答,甚至辩论气氛够热闹,够活跃。但是,冷静地想一想,学生种种的动,实质上的内在的真动少,而形式上的外在的假动多。比如读书,不是学生按照自身的需要迫切要求读,而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读全文,读某段、某句。比如理解词语、句子,似乎学生也是在动脑筋想,然而不是自己在字术其训,句索其旨,推敲琢磨,而是按照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寻找答案。比如质疑问难,多半是由于教师安排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学生自己真正在边读边想中发现了疑难所在,并经过自己的努力不能解决,非常希望跟同学、老师切磋而主动提问。至于一问一答,用一连串的问题牵着学生走,更看不到学生主动的影子。与上述情况类似的现象课内有,课外也有。比如在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实践,也基本上是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凡此种种,都极大地妨碍着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目标的实现。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不能削弱,而要加强。正是在教师正确的组织、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8.提高语文实践能力,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运用语文的方法。任何一种实践,都离不开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语文实践也不例外。因此,《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有了方法,知识才可能转化为能力。掌握了方法,并且能自觉地运用于听说读写的活动之中,便能逐步形成语文自学能力,就能自主地获取丰富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在于变成许多方法的主人,深刻地说明了方法对学生是多么重要。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适用于任何情况,也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个人特点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不必强求统一。
教给学生语文学习方法,应当注意:第一,教给学生的,是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第二,循序渐进,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可超出各个学段的要求;第三,不能把语文学习方法当作知识来教,教师讲、学生背,是大忌。应当引导学生在多次反复的语文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领悟方法,运用方法。
9.《标准》在阐述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时,还讲到了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合作学习,以及如何评价等许多方面。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实践。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七
某天早晨醒来,我们照例打开手机,发现“蓝瘦香菇”一词在社交网站上频频出现。这是什么意思?我们不禁为自己的无知陷入短暂的惶恐。为了消除这种对未知的恐惧,我们迅速上网查找它的来源、含义。仅仅理解还不够,必须窥伺时机加以运用,直到为了表达自己郁闷的心情时,在朋友面前自然而然地说出一句“蓝瘦香菇”,我们才确信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一网络新词。
娴熟运用网络用语会带给我们一种安全感,它让我们感受到与外界的紧密相连以及对当下社会时兴文化的捕捉。通过主动用网络用语进行表达或对他人的运用以相同方式做出回应,我们在交流中寻求到认同感,提升自己的存在感。我们常在生活中看到中老年人乐此不疲地络用语并积极在年轻人面前展现自己的“网络语言功底”。出于害怕被时代抛弃的心态,他们用网络用语为自己塑造出紧跟时代的形象,既迎合了年轻人,又敦促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政府部门也时常在发布消息时融入一些网络词汇,给人以亲民之感,从而获得民心。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用语增强了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帮助人们在社交活动中获得认同感。
网络用语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从这种语言形式自身来看,它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简短凝练的特点。它往往诞生于日常生活,为的是传递某种情绪、情感,并以轻松、搞笑、通俗的语言放大人的主观感受,并使得这种情感更容易被他人所感知、所接受。因而无论在日常生活的何种场合,恰到好处地运用总能使周围人会心一笑,引发共鸣。从客观条件来看,科技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又为网络用语的传播助力。发布者的一句无心之语,借着网络这股东风,就可能在一夜之间吹遍大江南北,成为人尽皆知的流行语。
网络用语之所以为人诟病,是因为其中存在不少低俗的用词,它们出现的原因是制造者哗众取宠的心理,本质上也是博取认同感的表现。这些网络用语能否传播取决于我们能否自觉抵制低级趣味。拥有这种定力的前提是我们自身的文化素养必须过硬,如此才能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用语加以辨别,使低俗用词丧失生长空间。
也有时候,我们明知一些用语低俗不堪,却仍不自觉地使用它们,似是“明知故犯”。我们害怕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会使自己显得格格不入,也担心因为这种格格不入而遭到排挤,变得孤立无援。需知主流文化并不一定正确,尤其是在文化泛娱乐化的风气下,越来越多的网络用语制造者为获取关注不惜戏虐历史,产生了诸如“杜甫很忙”的网络文化。如此解构历史而产生的流行语,不仅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崇高与严正,更对年轻人的审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面对这类网络用语,我们切莫为了迎合而抛弃了对文化的崇敬之心,而是应该勇敢地拒绝它们,净化网络用语的传播环境。
帮助人们加强与世界的联系、获得认同感的网络用语着实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但切莫让网络用语沦落为低俗用语的代名词。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八
编辑部请我就教师们提出的“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的问题谈点看法。这个问题属于“如何利用……达到……教学目的”的问题类型,思考这类问题的关键是了解和把握要使用或要“利用”的那种方法、技术、工具等的特性。因此,要讨论“如何利用地理案例学习地理原理”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分析地理案例的特性入手,根据这些特性设计教学来达到学习地理原理的目的。
首先,案例的文体大都是描述式或叙述式的,含有较多的细节,因此文字量较一般地理教材上的课文要多。较多的细节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有足够的资料去分析、解释事件的发展,也是为了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之间的讨论。虽然文字较多,但比较理想的案例应该是有趣且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的。
其次,作为学习某个特定地理原理的案例,它一定是以相应的知识作为基础的,但这种原理性知识不会以一种显性的方式直接出现在案例中,也就是说,案例中不会出现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和对相关原理的陈述,它只是“含有”或“蕴涵”。这一点也是与传统教材“正文”的表述风格十分不同的地方。
第三,案例是一种“情境化”的学习材料。“情境化”除了含有“真实”“综合”的`意义外,还含有“问题”的意义。常说的“创设学习情境”,并不仅指创设一个特殊的、生活化的、有趣味的学习空间或气氛,更重要的是指提供一种“自然”生成问题的可能。理想的案例在编写时,就已经被编者做这样的“情境化”处理了。
最后,案例是独特的。案例一定是在描述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事件,如果把两个相关性不大的事件放在一起描述,一般不作为“案例”对待。正因为案例是独特的,所以案例为学生提供的视野也是有局限的。
根据案例的这些特性,我们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如何比较好地呈现案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案例的呈现可以有提供打印文本、利用电子文稿演示、播放视频材料、制作网页等,甚至可以请当事人来现场讲述。不论哪种呈现方式,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充分地接触案例提供的事实并感受相应的学习情境。
第二个问题: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为案例的材料比较具体,信息量也比较大,地理原理又是隐含其中的,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案例的使用掌握地理原理,就看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何了。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以引发学生以一个“地理学家”的身份对案例进行深度思考,例如,“案例情境涉及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哪些是最关键的?”或者“此案例涉及了哪些地理要素?”这类问题属于诊断性问题。再如,“案例中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案例主角采取这种解决方法的动机是什么?”这类问题可以归为资料获取性问题。还可以这样问“如果你是案例的主角,你会采用什么不同的措施?为什么?结果可能是什么?”“此案例和什么地理原理(或观念、方法)有关?”这就是行动性或推理性问题。如果学生在分析案例前已经学习过相应或类似的地理原理,还可以让学生将案例中的实际问题与这些原理进行比较。
但讨论的问题并不一定都由教师提出。在开始利用案例学习时,问题可以由教师设计,随着学习的进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可以让学生就案例自发地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第三个问题:如何组织好讨论?典型的案例学习包含针对案例进行讨论的过程。讨论的形式方面的目的是让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对案例的分析中。它的实质性目的则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辩、互相启发,逐步厘清对地理原理的理解并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即所谓的“真理越辩越明”。所以,理想的讨论包含对有“争议”问题的辩论。我听过一些说明是“案例教学”的课,有学生分组讨论的,但更多的时间是教师带着学生分析案例,例如,展示一张地图,问学生某个企业为什么会这样分布等等,然后就有几个学生回答。一个问题解决后,教师再呈现下一个问题。不能做到充分讨论(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可能有多种原因,例如,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阅读和分析案例;教师担心学生讨论不出什么结果;选择的案例问题情境不明显;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等。
讨论中和讨论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将案例中的具体材料提升到地理原理的高度来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案例与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四个问题:如何进行拓展学习?因为案例是独特的、具体的,因而是有局限的,所以以掌握地理原理为目的的案例学习要有拓展学习或称后续学习,即,让学生有机会使用一个蕴涵同样地理原理的新案例学习,以保证他们能在新的情境下运用已经学过的地理原理,并增强学习的效果。可以在第一次案例学习结束后再布置专门的拓展学习,并在两次学习之间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以便学生消化学到的原理知识、有时间仔细阅读新的案例并与课堂使用过的案例进行比较。同时使用几个案例学习也可以说是一种拓展的方式。拓展学习就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自己提出问题为主了。
反思性学习和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地理原理的掌握,而案例则是学生进行这种思维方法训练的有效工具,因此,由“案例”到“原理”的基本途径就是在恰当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对地理案例进行有效的思考并将提升出来的地理原理在新情境下加以运用。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九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7~9年级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文言文由于和时代相隔甚远,晦涩难懂,加上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比较多,初中学生又刚刚接触文言文,因而他们学习文言文有很大的困难,时间一长,兴趣就更索然了。很多教师对文言文教学感到很吃力,他们常常发现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的参与率较低。要改变这种教得吃力、学得被动的状况,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何实施呢?我根据自己长期以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课前预习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上下工夫。
在课前的预习中,我常常在学生自主预习、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四人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听读。假设组内有四个学生,a,b,c,d,可让其中一位先读,读的时候,其他成员按诵读要求认真听他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清句读,是否读好重音,是否读出语气、语调。还可以让a读给b听,b读给c听,c读给d听,然后叫d读给a听,即:a—b—c—d—a。这样循环读,占用学生的时间不多,却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读的参与度,从而让学生能读通读顺课文,为下一步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疏通文意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听边记。
课前预习时,学生已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到课堂学习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小组内成员结合书下注释相互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大意。一人讲一句,其他同学听,注意随时校正和补充。听的时候,学生要随时提出自己的理解,并能说明其依据,所有同学要记下组内的讨论成果。遇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时,可以大家讨论出最终的结果,实在解决不了时,可以举手向老师求援,也可以记下来,等小组交流结束、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组内交流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组内的讨论成果,先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所有学生都认真听,了解别的小组学习时遇到的困难是否跟自己小组一致,看看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是否有帮助。在此基础上,交流组内学习的成果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点播,引导学生特别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重点文言现象;对复杂的语句的翻译进行强调。这样引导学生认真听和记,可以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甚至激烈的争论。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就会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把学习当作乐事,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地。
三、探究文本内容阶段,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思。
课堂上探究文本内容时,可在自我学习和组内交流的基础上再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其他小组的同学予以解答。在此阶段,教师也要抛出自己预设的有一定梯度的问题,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理解课文,获得体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自己的创意,不能是那种教辅资料上一翻就能找到答案的。例如,我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就提出了“虎是怎样吃掉驴的?”,鼓励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虎与驴之间的力量对比与变化,学生再读课文后以小组为单位很快找出从开始的“虎惧驴”,到“虎疑驴”,到“虎探驴”,再到“虎吃驴”。这样很顺利地完成了课文重点和难点的教学。
四、拓展提高阶段,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看问题。
教材中的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在教授《黔之驴》时,我就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联系课文内容,从虎和驴的不同角度总结寓意。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归纳了两种观点:从“虎”的角度总结,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够战胜之;从“驴”的角度看一定要有真实的本领,没有真实的本领时,千万不要贸然出手自招祸患,要让敌人摸不透自己。观点亮出后,两组的争论十分激烈。教师在此只须作必要的引导,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要持之有据。课后学生便自动分工去搜集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去认识和发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见解,再分工合作搜集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同时开阔了视野,养成合作习惯,培养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而且学生讨论中的顿悟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形成与自学能力的提高。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
课后练习题是教材编者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根据课后练习题的这些价值,笔者认为,利用课后练习题,优化语文教学,更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训练学生多种能力。
(二)、利用课后练习题,把握课文重难点,提高讲课效率。
1、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特别关注一些与课文重难点有密切联系的课后练习题。教学时直接作为学生积累知识、分析课文、师生互动的内容。笔者认为,从练习题切入,并作为理解课文的一个突破口,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地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中,通感和博喻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易掌握。而课后练习中,有一道题目与此有关,适当练习,可达到预期的目标。《荷塘月色》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学生填写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比喻句。笔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做这道练习题,同时引导学生回忆了比喻的明喻、暗喻、借喻三种主要形式,并利用课文中的句子引出了通感和博喻这两种修辞方法、比喻形式,让学生对比喻修辞格有了清晰地认识,并对通感修辞方法有了明确地感知。利用好课后练习题,使课堂教学始终围绕课文重难点展开。
2.借助课后练习题,把握文章内容。
现行高中语文小说单元和文言文单元的课后第一题,其设计都和文章内容紧密相连,这主要是帮助学生迅速地把握课文内容。例如《登泰山记》课后第一题设置有三个小问题:(1)找出课文第二段的登山路线;(2)文章景物描写的顺序;(3)第四五段的内容大意及这样写的好处。我让学生完成翻译的同时,借助该题也把握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上课评定时,也顺势完成了板书,真可谓一题多用。当然,戏剧单元的剧情所涉及的课后题还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等其他方式来把握,以便让课后题变得有声有色。另,如鲁迅小说《祝福》一文课后练习一:阅读课文,按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编写出小说的情节提纲。引导学生当堂完成如下内容(板书):
情节 内容 顺序。
序幕 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
结局 凄然死去 倒叙。
开端 初到鲁镇 顺叙。
发展 被迫改嫁。
高潮 再到鲁镇。
尾声 再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通过这一个题目,学生对情节结构能很好的把握,并理解了倒叙写法在本文中怎样安排。
杜牧的《阿房宫赋》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提示找出文中有关描写和议论:v1w阿房宫的来历;(2)阿房宫的外在形式;(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4)宫人的生活情景;(5)有关“秦爱纷奢”的描写;(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笔者指导学生以该题为切入点,迅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完成了练习题的同时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很快就背诵了文章,真可谓是一题多用。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学生说说北京胡同文化有哪些内涵,作者对此怀有什么情感。笔者指导学生以该题为核心来学习课文,在阅读中归纳出胡同文化的特点,揣摩作者对它的留恋、叹惋、反思、而又理解的复杂情感。学生把握住这道练习题,也就读懂了文章,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后练习第四题是一道讨论题: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笔者组织了一次讨论,指导学生从思想上、习惯上挖掘束缚人们的“套子”,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决不能做新的别里科夫,要勇于打破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社会进步的“套子”,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约束都是“套子”,制度是必不可少的。笔者利用课后练习题,启迪了学生的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三)、借助课后练习题,拓展课文,丰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鲁迅《孔乙己》一文最后设计了一道练习题,即“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以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孔乙己之死的各种方案。《失街亭》一文最后设计了“失街亭,谁之过?”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地空间,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都是好答案。
(四)、借助课后练习,积累知识,加深印象。
高中语文教材1至4册文言文单元课后练习二、三,大多是多义词辨析题和此类活用现象题,或者是找通假字,或者是虚词用法及意义。这些题目中涉及的大多是学生以前学过或即将学习的文章中的字词句,通过当堂练习,可以积累文言知识,加深印象。
(五)、借助课后练习,激发写作欲望,培养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能力。例如,《药》这一单元教学重点是结构分析、主题把握,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重视其人物描写方法对我们作文教学的借鉴意义。完成了对《药》的课后第三题的语言揣摩,《陈焕生上城》课后第三题的心理比较和《守财奴》课后第二题的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分析后,我给学生介绍了相关的人物描写技巧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仔细观察班上的同学和老师,注意他们的特征。对身边人物的留心观察、结合对名家作品的用心鉴赏,同学们不再感到作文无语可说了。相反,学生能抓住人物某一特征,刻画人物了,而且读学生作文便可推知学生写的是谁了。
总之,课后练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借助,可以使语文教学更优化,更具有艺术性。借助课后练习,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训练学生多种能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生动活泼,我们培养的学生才会富有生机和创造力。
王发茂。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一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课程重点和难点,由于文言文晦涩难以理解,且老师教授文言文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对文言文的记忆和背诵也掌握不到要领,以致学生文言文学习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基于这种情况,本人对文言文的教课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让他们注重词义的积累等等,这些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同时也非常适用于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教学。
1.要了解和喜欢文言文。
由于当前我们生活中使用的都是白话文,学生缺乏语言环境自然就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我自己在刚开始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也是因为觉得缺乏兴趣才感觉文言文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因此我觉得培养学生自身对文言文的兴趣十分重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可以将文言文中的道理或是事件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事情相联系,在文言文中静静的体会和感受古人的智慧,这样我们就可以领会到文言文的魅力,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兴趣。我们在游记类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描写出的优美意境,如《始得西山宴游记》;在哲理性的文言文中要感受到古人的睿智思想,如《秋声赋》。再如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教师可用“秦晋之好”这一成语来进行新课的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率。
2.多诵读、多背诵。
诵读是学好语言的重要方法,同时还是学好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多读几次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把握文言文的含义,同时还能提升语感。在文言文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对文言文进行熟读,这样随后的学习就会变得较为顺利。因为只有在熟练的阅读后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如讲授《项脊轩志》,可先由教师进行范读,让学生在倾听的同时,初步把握文章大意;其次,教师在讲解关键词句之后,再由学生进行朗读,体会其中的动人句子所蕴含的情感,如“儿之成,则可待乎”等,多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情感,亦喜亦忧,通过反复朗读,能让学生弄清楚表现在何处。最后,再由全班进行齐读,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情感。
3.打好基础。
文言文知识学习能力的提升需要积累大量的实词和虚词知识基础,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多次朗读,最好可以背诵下来,这样就能够很好的提升语感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落实字词,还要对课下注释进行阅读,并且尝试着翻译,在平时学习中要画出教师讲解的重点内容,在面对疑惑时要多问老师,多和同学交流探讨,同时还要通过语法和文本的语境尝试推测。每次学完一篇文言文之后,我们都要对课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通假字、句式和文化常识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每一单元结束之后,我们都要紧紧跟随教师对单元中的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同时做好课后的自我检测,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如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忠心;杜甫“家书抵万金”的忧国思家之情;韩愈《祭十二郎文》的浓郁人性美等,都闪耀着动人的情感之美,都能很好地产生学生思想上的震颤,并逐渐转化为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以更好地探寻古文学之美。
4.归类复习,建立知识体系。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对很多零散性的知识进行掌握,但是最重要的是将零散的知识变得系统化,进而在大脑内形成知识框架,为知识的灵活运用做准备。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中,要重视对教材的利用,针对实词、虚词、文言文的句式、文言文断句和古代文化知识等进行总结,在讲解和练习中,确保学生系统性的掌握知识,并且明确各种知识的具体内容。在课后复习或是单元总结后及时归纳和总结较为典型的句式和重点的字、词、句,并且在分析中寻找规律,对文言文内的重点进行熟悉和掌握。在文言文中,古汉语知识是很重要的,文言文知识十分的琐碎,学生在学习中通常很容易遗忘,因此要对教师教过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学过的内容。在文言文学习内,我们只有积累的更丰厚,才能具备更强的分析能力。
5.小结。
文言文凝聚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作为中国文化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要学好文言文,传承我国的文化精髓。必须不断寻求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策略。综上可知,我们学习文言文中要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要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多阅读文言文,对文言文中的重点知识要做出及时的总结和归纳,综合口、眼、手来展开对文言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不断进行探索和思考,最后必然会学好文言文。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二
“怎么出这样的题目?文言文才两道选择题,竟然还有断句?”“这个命题者是不是根本不知道高考方向?”“真不知道这个命题者到底是怎么想的。”……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杭州第一学期杭州七县〈市、区〉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刚考完,办公室里就一片哗然,声声不绝,此起彼伏……乍一看题目,我也有同感,当我沉静下来,细细研究,并与高二语文试卷和往年试卷进行对比,我发现从去年开始,高一的语文试卷文言文就是两道选择题,一道问答题和一道断句题,阅读也是两篇。而高二的试题文言文三道选择题。现把高一、高二文言文相应题目对比如下:从表中可以看出高一把高二关于文本理解的选择题变成问答题,并且增加了断句,表面上看好像难度加大,其实正体现命题者的一个意图:对于刚步入高中的高一学生来说,应该更好地理解文本,应该把文言文像现代文一样细读品味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不应该仅仅止于“言”。
二、文本细读在高中文言文中的实践。
1.潜心静读,培养语感,领会细节的别样魅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章只有静心品读,才能有所感悟。尤其是与我们现代有较大差别的文言文,更需要多读,才能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潜心静读,反复吟诵为文本研习做足了准备,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在课堂的引导下掌握结合语境推测词义、通过词性推敲词类活用、根据翻译推测文言句式的方法。目标性更强,让学生学有所获,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2.静心研读,追本溯源,领悟汉字的深厚底蕴。
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只不过因为时代久远,语言的演变,很多字词语法发生了很大变化,导致我们现在阅读出现了障碍。但是这也正体现了文言文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汉字作为文言文的书写形式,证实这种深厚文化底蕴的显示。苏教版(新修订版)必修三第一专题“汉字的王国”的添加正体现了编者对祖国汉字的重视。
3.精心组织,激发兴趣,体悟文言的精妙深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教材设计更注重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总结归纳,从而实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一讲到底”“高耗低效”的教学方式,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多动脑,勤动手,会思考。
4.用心评点,悟出自我,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学习,最终是为我所用,学习文言文,最终也是要古为今用。文本细读的终极目标是实现自我的解读,于无形处体验情感的自然流露。“评点法”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可以实现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读者与编者、读者与其他读者的多重对话。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重点就是让学生运用评点法解读文本。而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文言文。例如《离骚》,可以充分利用对话栏,实现学生自我与文本,最终实现自我与自我的交流对话。
三、思考与体会。
基于文本细读来教学文言文,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素养。但同时也需要老师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太过功利化,而应该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能仅仅为高考而教授文本。其次,老师要练好自己的基本功。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而且要博览群书,引经据典。最后,老师要大胆放手,相信学生。即便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只有老师给他们机会,善于发现他们的亮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一定能够做得更好。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三
毕业论文作为硕士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最长,学分最大,在硕士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和检验硕士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加强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综合的训练,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因此,毕业论文也被称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
应用化学作为一门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的应用型的学科,在国内多所高校均有开设,并且硕士阶段各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决定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石河子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于20xx年开始硕士招生,授予工学学士,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硕士毕业论文作为实现该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校一直非常重视。通常,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包括四个方面,论文选题、论文研究、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四个环节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优秀论文。但在毕业论文实际开展过程中,还较大程度存在学生认识不到位和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硕士毕业论文质量。为了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关键是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各环节的管理,笔者结合本校的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及自身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就如何强化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各环节管理提出个人观点。
1.科学上的继承和借鉴、交流和综合,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来实现。有效地查阅科技文献,可以减少重复劳动,避免走弯路,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2]但实际情况表明,硕士生在文献查阅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仅局限在百度、google等基本的搜索引擎,而对于专业知识、文献的检索知之甚少;同时缺乏对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在第六学期开设了《专业英语》和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信息检索与利用》两门课程。其中,《专业英语》课程,重点讲授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等的命名,外文科技文献的组成及书写规则,外文科技文献的阅读技巧等。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则讲授文献检索的传统方法、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的检索,重点讲授网络数据库的查询及使用,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cifinderscholar,webofscience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硕士论文的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硕士论文,兴趣和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为了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和做感兴趣的课题,我们会在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之前召开硕士论文动员大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详细介绍我院能带硕士论文老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按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同时我们打破了教学系的壁垒,允许学生在全院不同教学系中自由选择指导教师。从近几年的实际结果来看,这种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学生反应较好,论文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3.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我院的硕士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均来自教学科研一线,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实验员一般不担任指导教师。为了保证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硕士毕业论文工作,学院明确规定了老师所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同时,为了保证论文的顺利实施,科研项目多、研究生多的教师可多带些,而科研经费较少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则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我院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毕业论文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对优秀的毕业论文给予资金支持,并发放一定的毕业论文指导绩效津贴。
二、毕业论文中的过程管理工作。
过程管理强调的是全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过程关键点的监督,其宗旨是“抓大放小、灵活弹性”。[3]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使毕业论文制度化和规范化,可有效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在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方面,我院成立了以教学副院长为首的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教科办、学办、各系协调配合、组织实施。其次,对毕业论文的重点环节,如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学院加强监督和督导,确保开题论证到位、教师指导到位、研究过程到位、质量控制到位。以检查促效果,以指导出成绩,以考核出成效。在约束学生对毕业论文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的同时,督查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确保老师认真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4]同时在各个环节,学校也会组织督导抽查、督促和指导。再次,学院统一印制论文实验记录本,规范开题报告、最终论文等文件的格式,做到论文的统一和规范化。学院还在院内统一协调学生实验仪器、实验场所,以及院内大型表征仪器的使用等,为硕士论文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三、毕业论文后的评价工作。
毕业论文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次总结性的、综合性的、独立完成的作业,历时一个学期的辛苦努力,最终的成绩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非常看重的。因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非常重要。我院的学生论文成绩一般是按照导师给出的成绩、评阅人成绩和答辩成绩按40%、20%和40%的权重确定最终成绩。在各部分的成绩评定时,均给出相应的评定依据和评定标准,尽量保证成绩的公平和公正。另外,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肃性,杜绝教师个人及相互之间的感情因素,学院还确立了专家复审制度,对于评定为不及格和校级优秀论文进行100%复审,而对于其他的则采取抽查的方式统一进行复审,以规范论文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对于与评定级别不符的论文通过专家组的复审,进行成绩的更改,通报相关指导教师和学生,并作出相应的处罚等。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硕士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个核心指标。在毕业论文期间,学校、学院应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加强对毕业论文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和监控,这样才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达到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最终目的。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四
摘要:毕业论文的教学工作,是检验一个学校培养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检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手段,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民办高校工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进行研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分析影响论文质量的因素,从而提出提高论文质量的措施,保证毕业论文和毕业生的质量。
关键词:民办高校;工科;毕业论文;影响因素;措施。
g648.7。
一、民办高校工科毕业论文现状。
受专业实践条件、教师指导队伍、学生自主能力等条件的影响,目前民办高校工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以下问题:
(一)论文抄袭严重。
随着信息技術的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毕业论文题目一旦下发,学生迅速会从网上找到相似论文甚至相同论文,直接复制粘贴堆砌在一起,不分析思考,最后论文语句不通,思路混乱,当然学生对自己所写的论文也是不知所云,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严重下降。
(二)杜撰数据,捏造实验现象。
对于工科专业的论文来说,实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与观点都要基于实验数据。但是部分同学由于动手能力较差,操作不规范,记录不及时等导致实验数据不准确,甚至有些同学受限于实验操作水平,直接借鉴同类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导致结果和论文立意不符。
(三)论文书写能力差。
论文书写能力差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学生论文大部分是直接复制粘贴别的论文拼凑而成,缺乏必要的梳理,故文章结构性差,立意不明确,观点不突出,不能清楚体现准确的结论;另一方面,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语句不通顺,存在错别字,图、表不规范等。
二、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造成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因素很多,如培养目标、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教师队伍等,以下从三个方面对影响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行总结。
(一)学校方面。
学校方面首先是教学资源不足,这是导致工科论文质量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民办高校由于其本身的办学特点,基础设施不完善,实验条件不充足,而工科专业又是重视实践实验环节,理论基于实践较强的专业,故导致一些论文题目在进行的过程中遇到较大的阻力而不得不变更题目;同时学校对资源的分配也不合理,对工科专业实验经费的投入相对太少,使得实验的进行难以继续;另外图书馆和网络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需要,致使学生很难提出创新性的方案和观点。另一方面是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完善的毕业论文管理体系和制度,使得论文的指导、审核和答辩更多的是流于形式,而指导老师考虑到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忍过分苛责,使得整个毕业论文环节约束性较差。
(二)教师方面。
从教师方面来说,首先教师教学任务大,由于高校扩招,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而民办高校教师匮乏,常出现一个老师带十几个学生的情况,加上教师带毕业设计的同时还要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相对来说投入的'精力就很有限。其次教师的水平和责任意识也是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组成以退休返聘的老教师和新毕业的研究生居多,老教师经验丰富,但一般很少去学校,相应的指导也就较少。新毕业的硕士生,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虽然满怀热情,但是受限于自身的科研能力,很难提出创新性的题目和指导性的建议。最后论文题目不当也是导致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部分老师在确定论文题目时由于本身课题较少,会从网上搜索题目,或是从往年的题目中挑选一部分,导致课题陈旧、学术性低下、题目重复等问题,影响论文质量。
(三)学生方面。
毕业设计目前普遍安排在第八学期,在此期间学生正忙于找工作或考研复试等,老师和学校为了保证考研率和就业率又不得不允许学生的请假,这样就使得毕业设计没有足够的时间;另外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和以后的工作关系不大,不愿付出过多的精力。当然学生对课题兴趣不大、动手能力差、缺乏创新意识等等,都使得在毕业论文期间学生糊弄心态严重,论文质量就很难保证。
三、提高论文质量的措施。
基于以上分析,要想提高论文质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保证毕业设计时间,避免应付了事。
为了避免就业、考研和毕业的矛盾,将毕业设计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开始。考研结束之后导师下发毕业设计题目,学生开始参阅文献并撰写文献综述,根据资料及研究现状进行方案的确定和前期的准备工作,并明确课题的难点和创新点,提出相应的方案解决。这样到第八学年开始就可以直接进入课题实验阶段或设计计算阶段,从而保证毕业设计有序进行。
(二)切实做好选题工作,避免抄袭泛滥。
指导老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要根据学校现状和学生情况确定合适的论文题目,避免大而空,同时还不能太过于简单,选题要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还要具有一定的切实可行性。另外要避免题目的重复和相似,避免学生直接从网上下载。考虑学校的办学特点,可适当提高设计类题目所占的比例。同时还可以让部分学生自定题目,比如已经明确就业方向的同学,可从企业提炼题目,但是指导老师必须对题目的可行性和实际性进行把握,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创新、建立严谨的科研态度。
(三)提高指导教师自身修养,增强责任感。
指导老师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尤其是工科,缺乏实践经验在论文指导时就容易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故指导老师也要加入到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增强实践经验,同时还要参与的科研项目的开发过程,强化科研能力,从而保证对论文的指导工作。另外指导老师要切实负起责任,严格要求学生、监督学生,保证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另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控制所带学生的数量,从而保证质量。
(四)设置专业课小论文,保证书写规范。
对于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设置必要的学年论文,按照毕业论文的书写规范要求学生,让学生练习查阅资料,归纳总结,论文撰写的一些基本技巧保证毕业论文的准确书写。
毕业论文是考量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从学习过渡到工作的中间环节,是一个重要的锻炼环节,学校、老师和学生本人都应该重视起来,严格过程管理,逐步完善机制,改善毕业论文的质量,从而保证毕业生质量。
参考文献: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五
摘要:大学本科生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的积淀,在学习中专业能力得到一定提升,专业素养得到一定培养。毕业论文是本科毕业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综合知识的能力检验,同时也是对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分别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诚实为学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方面来突出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毕业论文;素质教育;综合素质。
毕业论文是每个高校毕业生要获得学士学位完成的必修课,是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综合层次上的一个实践性的教学环节[1]。在这个综合性教学活动中,如何利用毕业论文的导向作用,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对于带毕业论文的教师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选题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学生,一方面要教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运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毕业论文的各个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2],学会如何更好地做事做人。
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创新能力。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六
改革教育模式,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统一认识。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实施,虽然要受教育界和社会的制约,但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乃是课堂教学。在现在的教学中必须运用新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新理念教学过程课堂结构教学方法。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充分认识传统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如学生少数在成才、片面发展、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等。应放眼世界和未来,真正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消除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明确自己有责任也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需要我们以全新的观念研究课堂教学,它追求的是更高境界的教学质量,培养的人才是更全面、更高层次、更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应以改革的姿态,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对优化数学教学过程的具体做法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践。
一、探讨教学目标,确定更高追求。
作为教师,其职责不仅是“解惑”、“授业”。优化数学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优化教学目标。首先,数学教师的工作目标不光是让学生学会数学知识,还要让其学会求知,要培养具有较强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也就是不但给学生“授业”还应使其日后有较强的创业能力。其次,各项目标的制定要明朗可行。数学知识教学目标及能力培养不但要依据大纲,还应根据本校各班的学生实际,层次分明,深度适宜,实现“不求人人长学,但求个个成才”的现代教育观。德育目标如理想、道德、立志、爱国的教育方法,指导文化、艺术教育目标应易于操作,使之有机地渗透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顺畅自然。
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能准确形象的作图,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美学、艺术教育效果。教学中注意教学性质的类似美,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美等美育素材,使学生不但受到美学教育,而且能增加学习兴趣,对数学知识易于记忆。
二、设计教学程序,构建课堂结构。
设计教学程序,构建课堂结构,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原则:设计引人入胜、轻松和谐,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创造性和科学文化氛围的教学情景。教学过程中做到实验让学生做,问题让学生提,思路让学生找,错误让学生析。
2.完整性原则:在教学中既要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二者完美的'结合,又要有机地将数学知识的教学、科学方法的教育、能力的发展、世界观的培养等结合起来。
3.有序性原则:有序是指在教学过程的结构上、层次上显得清晰明确。如教学圆的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出示圆后提出问题:怎样计算这个圆的面积?通过让学生看书回答:能否将圆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利用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计算这个圆的面积?然后是师生共同剪拼并讨论:剪拼出的图形的各边之长与圆有什么关系?由此而推导出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的课堂结构重心在学生动手剪拼及讨论活动上,其程序是:课前预习――课堂带疑自习――猜想并实验――圆面积计算式推导并讲述――课后巩固。
4.波动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教学过程中产生起落变化,使学生对数学教学过程永远充满新异感,使教学程序和课堂结构不致机械化。
三、积极深化改革,实践多种方法。
历代教育家研究出许多教学方法,但从来没有评出最佳教学法,即“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广泛学习,大胆创新和实践,吸取各种教学方法之精华,创建适合本班学生、适合时代的多种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
1.愉快情景创设法:成功的教学不能靠强制,也不能让学生将其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负担,而是要使学生、教师轻松愉快,师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景下,传授知识和接受知识。
2.说题法:为了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做题的质量,在课堂上请学生当众说出他的解题思路。
3.编题法:即学完一种方法后让学生自己编题并说出解题思路。
4.发现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学、讨论,发现规律,获得知识。
5.课堂提问法:提问要注意有启发性,要突出重点,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参与成功的愉悦。
此外还有一题多解法、问题讨论法、观察实验法等。
四、调动各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
决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好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智力因素外,还有心理因素、情感因素、信心激励因素等许多非智力因素。因此数学教师有必要调动各种因素,采用多种合理的积极措施。如:
1.酿造轻松和谐氛围,消除无谓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极大地妨碍了学生智力的发挥。
2.融洽师生感情,拉近师生距离。教师常与学生进行生活和学习方面的谈心,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位学生。
3.注意罗森塔尔效应,给学生以信心。学生稍有成绩,教师便给予表扬或鼓励,让学生感受成功。
4.调整教学内容,增加实际操作。动手操作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科学的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和记忆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5.注重信息反馈。
6.减少作业量,优化做题质量等。
五、利用现代设备,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不但要多样化,还要尽量现代化。采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及多媒体电教等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地延伸我们课堂的时空,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效益。教学教师更应有效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优化教学过程落到实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七
果不其然,像春笋一样,一些网络新词儿终于从众多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嘴里蹦出来了。
呵呵——近些年,我迫于与时俱进的时代召唤,有些不情愿,怯怯然又欣欣然地从现实的死海中登上网络,那叫一个新鲜,一个激动。没想到无论到哪儿都能听取“呵呵”一片,这是什么叫声?当时自然摸不着头脑,没多久,听多了看多了,也便会意出了那表示的是笑。我更纳闷了,哪有这么笑的,听着疹人。到后来耳濡目染,慢慢懂得了这短短一声“呵呵”里面的别有深意,意思丰富着呢。
滴——相当于“的”,一般用在句尾,说起来娇贵十足又有点儿居高临下真理在握的架势。但我觉得刚听那阵还好,说的人多了也就乏味了。女生说“滴”还让人觉得过得去,至于男生,也“滴”“滴”“滴”的,听着发腻,似乎没吃饱,可怜得像要饭的似的。
晕——多数时候单说这一个字儿,听起来真是让人顿生怜惜。但如今,有时加个前缀,“我晕”,有时在后面加个字进一步加强效果,“晕死”“晕倒”等。自然说不出具体表示什么意思,但是总能意会出那么点儿意思。在现实生活里,也早已“晕”成一片。身边晕乎着的人不在少数,就连自己有时也会不禁溜出个“晕死”,以表示什么什么的。
汗——当初也不明白,怎么大家正说着话老蹦出个“汗”呢?虽然不懂,但还是不失其乐地跟着“汗”。当有人问及意思,便用“连个‘汗’你也不知道,真‘汗’“掩饰自己对“汗”并不知意,更指明了对方的不“潮”。“汗”多了也就看清了,那表示人家急得或干脆被你吓出一身冷汗啦!其实哪至于呢,不就是随便聊聊吗?可人家不管,总之非要显示自己“汗”。久而久之,遇到什么尴尬的场合,我的口中也会不自觉地蹦出几个“汗”来。
偶——刚上网那会儿,听着你“偶”来我“偶”去,着实有些恼人。后来在电视上听到有台湾老百姓也说“偶”,猜想可能是原住居民的土话吧。可现在土话怎么也越传越邪乎,成了潮流酸语了呢?现在有不少同学,话说得好好的,便在语句中有意无意地夹杂些土话,以显示自己语言的幽默。说土洋结合的普通话竟成为一种新潮了。有一次和一小学同学聊天,没说几句就开始偶偶偶了,我听不下去,说:“你别偶!”人家当即理直气壮地回了句:“偶偏要偶!”当时,我怎一个“汗”字了得!
这年头的流行新词儿真让人“汗”啊!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八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一堂成功的体育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关爱学生的终身幸福来看,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兴趣也是其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培养学生浓厚的运动兴趣,必须从优化一年级新生的体育课堂开始。
体育活动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来讲是既陌生又熟悉的。说熟悉是因为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大多在学前上过幼儿园,在那里他们开展过一些户外游戏,进行过一些体育活动。况且,学生从电视节目中也或多或少地看到了解到很多体育游戏、比赛、表演等,因此可以说他们对体育活动是有所了解的。说它陌生,是因为这些一年级的新生从未上过体育课,他们对究竟如何上好体育课?怎么上好体育课?体育课的要求为什么这么多?等等问题都一无所知。因此,如何上好一年级新生的体育课是体育教师们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循循善诱,让新生了解体育课。
新生的第一节体育课可以在室内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体育竞赛、体育游戏、体育节目的录像片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提问:1、有谁能告诉老师体育课是做什么的?2、小朋友喜欢看体育比赛吗?都喜欢看哪些比赛?谁能告诉老师呢?3、小朋友会做这些运动吗?懂得比赛规则吗?第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都能轻松地回答:做操、做游戏、锻炼身体等等;在第二个问题提出后学生能踊跃地回答:排球、乒乓球、游泳、足球、篮球、跳水等;在第三个问题提出后,回答的学生就寥寥无几了,但学生的好奇心一定会被调动起来。这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体育课除了锻炼身体以外,还要学体育知识和本领(技术、技巧)。要他们像学语文、数学一样从头学起,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次一次地练习。还可告诉孩子今后会遇到很多困难,如天气寒冷、炎热、活动中的受伤,对难度较大的体育活动感到害怕等等。使学生对体育课有一个基本概念,并对今后上体育课提出一些要求,如“一切行动听指挥,行动要迅速。”“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穿运动鞋上课。”等等。
二、加强常规教育。
一年级新生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新鲜又陌生。怎样才能使符合教学需要的课堂常规很快为小朋友所接受呢?教师可从文明礼貌教育、整队、着装入手抓起。
1、抓文明礼貌,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师生问好。如:课前问好,课后说再见,并要求集体击掌后才能解散。这样的方式可以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加强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第二,密切师生感情;第三,强调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作风。
2、抓整队。开学之初上体育课要求学生能迅速排好队形,可采用“带”、“比”、“练”的方法。
“带”即在教师的带领下,排成上课队形,具体可分三步完成:第一步,第1、2节室外课,上课时先让学生在教室内集中,将他们分成四个小组,确定好排头,逐组将队排好,要求做到快、齐、静。第二步,固定排队编号,请学生记住自己所站位置,记住自己是第几号,排第一位的同学是谁。第二步,给四个小组分组以小动物的名称取队名,如小兔队、小鸭队、小象队、小老虎队等名称,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来取名称,要求学生记住自己组的队名,以后就看哪个队做得最好,这样孩子会自觉维护自己队的荣誉,使队排得更好。
“比”,根据学生的整队、着装的准备情况进行以表扬为主的讲评。所有孩子都愿意表现自己,争强好胜心强,他们对老师提出的要求就会越做越好。另外每个小队可以选出一位队长,对表现好的小队可以实行奖励小红旗的办法,由每一位队长保管,到期末评选优秀小队,这样孩子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练”,从易到难反复练习、集中排队、解散、师生问好、立正、稍息、看齐、报数的动作和要求,同时还要培养小队长整队、报告人数的能力。各项教学常规可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逐步加以深化和提高。
3、抓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以身以则,衣着整洁,穿好运动鞋上课,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并且对学生的准备进行讲评,对没有做好的学生给予鼓励式的指正,并与班主任或家长取得联系,请求配合。
三、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健体意识。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皮亚杰),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只有让学生感到有趣,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刚入学的孩子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长时间地做一个单调的动作,就容易疲劳,情绪也不高,纪律也容易涣散。如何使孩子在一堂课里兴趣盎然地学习、锻炼,这就要求我们从儿童的心理、生理出发,不断改变教学方法。
1、用儿童的语言,形象地进行讲解、示范。由于大多数孩子刚从幼儿园升入一年级,他们习惯于有故事情节的`游戏和能自由发挥的活动。因此给他们上课时应尽可能地运用孩子容易理解的儿童语言。如在教技巧项目“象形和兔跳”时,儿童化语言可表达为:小朋友们看到过大象和小兔子吗?它们是怎样走路的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大象和兔子走路好吗?经老师引导学生马上明白了。老师与学生一起练习,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调动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儿童化的语言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的共同练习促进了学生锻炼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
2、用游戏、比赛的方法进行教学、游戏形式变化万千。它作为低年级主要教材之一,不仅能帮助学生发展思维,促进智力发育,而且能促进基本动作的发展,因此他们对游戏特别喜欢。正因为如此,在开学初的安排中就要考虑加入较多的游戏:如“快快排队”、“排队计数”、“看好小红旗”、“谁是带头人”、“太阳和月亮”、“老鹰抓小鸡”、“高人和矮人”、“左手和右手”等等。为了增加游戏的竞争力和趣味性,还可以采用比赛法:如“穿梭接力跑”、“巧送鸡毛信”、“穿过小森林”等等。使孩子们学中有趣,趣中有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这样孩子们就会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体育课可以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终身运动兴趣的道路是很漫长的,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一年级新生来说,体育还是一个启蒙教育阶段,上好一堂有准备的、优质的体育课是培养学生终身运动兴趣的良好开端。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十九
摘要:“班班通”在改革数学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区乡教师的教学意识和理念,运用“班班通”来教育指导农村孩子理解数学知识的适用性、可用性及重要性,还达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关键词:兴趣;情境;小组;资源;班班通。
运用“班班通”教学可以把不会说话的数学文字变为有声音的话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形象、生动,还能培养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班班通”不但为我们创设了教学情境,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特别是是音、形、像、色融为一体,使本来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我们当教师的要为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学。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与严谨性,我们山区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其枯燥乏味、难懂也难学,甚至有不想学数学的学生,要培养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就比较难,而利用好“班班通”就会改变这种情况。
我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利用cai课件展示一只小花狗高兴的坐在一辆牛车上面往前开的图形,接着把牛车的轮子取下来,变成三角形、四边形、菱形等的形状,小猫使出全身力气,累得气喘吁吁地赶着着马,然而马车依然出现的是纹丝不动的画面,学生们忍不住大笑起来,纷纷说抢着说,这些轮子杂转啊?肯定是转不动的哦。然后有的学生说,把车轮子换成椭圆形的,我就换成了椭圆形的车轮子,马车每前进一小段,就出现小猫就在车上一颠一簸的情景,学生看后笑得合不拢嘴了,就争先恐后地说:“不行,不行,像这样的.车肯定不好行驶。”我马上说,哪种轮子合适呢?有学生大声地说:“车的轮子是圆形的,圆的轮子肯定行!”,然后我问,圆形的轮子咋就可以呢?其它的三角形、四边形、菱形等就转不动呢?这是咋回事呀?当我们班的学生在思考时,学习兴趣也就自然而然被调动起来了,兴趣也特别浓。所以,在轻松而愉快的学习氛围里,使学生学懂这堂课的知识就容易多了。所以我们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乐知者”,从内心深处想学,并学好。
二、恰当地使用好“班班通”教育资源。
“班班通”的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我们山区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深深地感到“班班通”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其它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我就运用“班班通”的各种信息资源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把一些复杂的概念用多媒体的信息来调动学生思考、理解。我利用“班班通”创设教学情境,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我教《比较数的大小》时,我播放出“动物赛跑的情景”的音视频资料,我班学生专专心心地看到动物在音乐声中不停地奔跑后,我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哪只跑得最快,哪些跑得慢,哪只会跑得最后呢?学生们看了视频,根据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找到了答案。在比较这些动物谁跑得快、谁跑得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就学会了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学习小组一起探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式的学习,学生就围绕共同的目标去认真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交流,使教学过程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不仅使他们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还通过共同学习和有效的沟通,解决了平时的一些“矛盾”,同学之间的情感在不在不觉中得到沟通,在互帮互助中共同进步。
我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找角、摸角,然后折角、画角,最后是玩角,这样5步来学习,我把我班学生分成8个小组,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让我班学生先看实物,然后想出已经掌握并理解了的几何图形。在教学生画角时,我先出示“一点”,然后将这一“点”多点几下,显示出“顶点”这两个字,利用动画演示出两条边的画法,把“边”闪现几次,标出“边”。我用这种直观、形象、生动的演示过程,一步一步地展现出了“角”的图形和“角”的画法,我班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角”的画法,也就在教学中更加突出了《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观与策略,我就巧妙的对自己及学习小组的愿望寄托在学生身上,如果学生和学习小组面临问题的时候,就能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同学进行帮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我就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引导学生思考、想象、探索,激活学生的互动技能和社会技能。
四、给学生感观刺激,培养解答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师要让自己的说的话有声有色,是比较难的,因为数学学科不同于语文,不但十分严谨,还很有逻辑性,就不像语文那样形象生动。因此在教学中不讲究方式方法,就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我就尽量结合实际,用生活中的语言,给予鼓励性的表扬。
因为我班全是彝族学生,入校时,有的连汉话也说不来,在小学低年级,也存在语言障碍,在解答应用题时,很多学生都感到困难,我就启发、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认真学习之后,明白了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提高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学生领略数学教材中无声的语言比较困难,我就使我课讲得形象、具体些,通过视觉、听觉等感观刺激传递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各种感观受到刺激后,更认真的学习。
综上所述,“班班通”的数学教学,对深化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更好地获得新的知识创造了条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堂教学都要在“班班通”教育环境下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数学教学自身学科的特点,合理地运用“班班通”教育资源,并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班班通”教育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处理,并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领会的基础上,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杨华英)。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二十
想必大家都知道,它的词句很有趣,但是带给我们的可是厉害兼备啊!
我三年级时,班里流行说网络用语,因此我们的语文成绩是一塌糊涂啊。就比如看拼音写汉字这一题和改写句子这两题来说吧。第一个词的拼音拼的是什么可我们大部分人都写成了神马,吧怎么写成了肿么......唉,这可恶的网络用语。
上课时,网络用语还停在嘴巴里。老师一上课,网络用语便又流行开了,老师问我们:“你们知不知道没有一切困难能难倒我们这个句子给它换个说法是什么?”我们互相看了看异口同声地说道:“神马都是浮云!”老师愣了一会,生气的说道:“你们都给我抄五篇课文,觉得自己考得还不够差是不是?还敢用网络用语来说话,想争取下次都抱个鸭蛋回去么?”我们的脸红了起来,都纷纷低下了头。
放学了,回到家后,弟弟心情十分难过,我赶紧走过去问:“弟弟你肿么了?”弟弟望了望我,心情仿佛像渐渐回升了一般。过了一会儿,他又“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我好奇地问:“老弟,你肿么了?肿么一会儿笑,一会儿哭呢?”老弟笑的更开心了,上气不接下气的'说:“你讲的网络用语实在是太好笑了,笑得我肚子都疼了。”“虾米?”原来是网络用语让弟弟开心起来啊。但是转念一想网络用语还是少用为好啊,不然我们的国宝——汉语就要糟蹋在我们的手上了啊。
网络用语利病兼具,带给我们幽默,平时有些网络用语也很好,比如——886。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二十一
初中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中穿插着“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趣味性、实践性、操作性,备课时,我们教师应用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力求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做一做”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做一做”活动,备课时要研究课堂上开展“做一做”活动的时机和时间长度,也要研究如何示范该活动。例,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七年级)时,我这样预设: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出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对称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知识,学生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
二、备课时要用心研究教材中的“议一议”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议一议”活动,备课时要研究“议一议”活动占整个课堂的时间,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发散型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我在备课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第一节《认识三角形》中的第四课时,我预设这么一个问题:“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议一议三条高相交于一点吗?它们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吗?”,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有着丰富的分类思想,通过结合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想一想”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想一想”内容,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想一想”,预设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想。例,在备课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预设准备一些几何体实物,从学生能看到的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再如,在讲七年级的“正方体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时答案有多种,此时让学生想一想,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发挥的平台,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在操作过程中多想一想,不要习惯性地只有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备课时要重视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这样会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日本语论文の用语篇二十二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学习效果有着多重影响,不仅对整个小学的学习有重要意义,也是小学生今后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在新课改实施的背景下,虽然它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但也给教师制造了新的挑战。那么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其学习热情,毫无疑问就是优化教研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必须从学生出发,立足根本,为学生服务,提高学习效率。
一、立足根本,结合实际产生联想。
为了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展开教研活动。教研活动开展的根本便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脱离了课堂的教研活动毫无意义。不但如此,如果教师没有结合实际教学,反而会使得学生陷入迷茫,不利于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动手,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根据实践可知,目前,仍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导致了教研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当从自身寻找原因,向名师学习,主动找出不足并缩小差距。在学习过程中多结合学生的特性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教师不仅要学习名师的方法,更要多交流,多总结。除此之外,年轻的教师应当多看一些骨干教师的课件,学习教学模式,这可有效解决课堂实效不高、学生学习动力差、课堂纪律不好等问题。教研小组内的沟通和交流也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应付了事。教师要有侧重点地进行讨论,形成有效的结果和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切教学教研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教育教研活动当中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果,不能让教研活动流于形式,也不能将学生排除在外。必须人人都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教研活动可以明确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要根据问卷、谈话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了解,安排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活动,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间接地让学生参加进来。如,关于“找规律”一课的试教,教师创设了庆六一学生布置教室的情境,学生很快找出小旗、花束、同学列队的规律,接下来运用规律、记住规律,并进行了想象创造训练。
不但如此,教师还需要肯定学生的`直觉思维,不能按照常规的教学方式质疑学生的思维,创新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比如,长棍是短棍的2倍,将短棍截取6米,现在长棍是短棍的3倍,求问长短棍各多长?学生思考了一会给出了长棍36米短棍18米的答案,但是当老师问起学生是如何得到答案的时候,学生却讲不出公式。这就是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思考。让课堂教学变得灵活多样。通过学生自己的推理计算得到想要的结果,以此培养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老师的教研能力,也更深层次地加深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
三、对比教学,不断总结,增强教师素质。
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教师要多多沟通和交流。对比式教研活动是更深层地响应课程改革的坚实一步,其有助于加深教师对教研活动的理解和认识,此后,通过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教师开展了同一课程内容不同教师不同方法的教学对比,实施了同一课程内容同一个教师的两次教学对比,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動,在听了主讲教师的课后进行评议,对教案进行修改,在新课标颁发后,大家一起学习,了解当前数学新的发展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思想。
定期的总结对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经验总结,增强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同时,进一步关注讲课的方式和方法,不再盲目追求时尚,更加重视教学的幽默性与生动性,在传承老教师的教学模式后进行大胆的创新。在实践中,教师应善于总结和发现,每次公开课结束后,要及时写出心得和感想,鼓励教师多做笔记,逐步完善自我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注意平时的积累,以促进自身职业成长,将教研活动步步落实,长期坚持一定会在教研活动上取得好的成果。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形式多样化,需要人人都参与课题,实行教学和教研相结合,将数学教学当中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总结与分享,升华成有意义的课题。教师要对带有准确方向性的新教改课程与科研课题进行结合,积极地展开研究和探讨。除此之外,相互的学习和总结尤为重要,通过理论、实践、反思、总结来进行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多层次地优化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基于“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的调查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5.
[2]马艳英.小学数学教学中理财教育理念的应用研究[d].宁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