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大全(15篇)
舞蹈是一种通过身体动作和节奏来表现故事情节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写总结时,要注重语言的流畅和易读性,避免使用过于晦涩或者冗长的词句。以下是一些相关案例分析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一
教学知识按照先从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部分知识从金属与氧气反应到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有无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再到如何更准确测定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少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最后运用金属性质解决证明铝表面是否生成氧化铝的问题。这样教学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既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流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整个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总结物质的性质,再用物质的性质运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得出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的性质,最后解释铝表面形成氧化铝并用实验证明。这样的由现象到物质的性质,再运用性质的方法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方法。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对人与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学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堂课中,知识的落实始终是建立在学生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学生设计,学生汇报,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形式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这样的方式正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学习运用郑老师课堂优点。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二
涉及反应。
方程式。
基本反应类型。
1
上7。
向硫酸铜溶液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复分解。
2
上7。
向大理石(石灰石)中滴加稀盐酸,出现大量气体(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分解。
3
上7。
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出现浑浊。
4
上8。
铜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绿)。
化合。
5
上9。
乙醇(俗称酒精)燃烧。
6
上27。
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化合。
7
上33。
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化合。
8
上33。
硫在空气(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化合。
9
上34。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产黑色固体。
化合。
10。
上37。
实验室用加热暗紫色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1。
上38。
实验室用黑色的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分解5%过氧化氢溶液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2。
上39。
实验室用黑色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加热分解白色的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分解。
13。
上51。
氢气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
化合。
14。
上79。
纯净的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化合。
15。
上80。
电解水。
分解。
16。
上93。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同时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置换。
17。
上94。
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同时生成白色固体。
化合。
18。
上94。
稀盐酸与碳酸钠(俗称纯碱、苏打)反应,迅速产生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不适宜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复分解。
19。
上97。
纯净的氢气在加热的条件下与黑色的氧化铜反应。
置换。
20。
上102。
高温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可以制的生石灰。
分解。
21。
上110。
木炭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
化合。
22。
上110。
木炭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燃烧。
化合。
23。
上111。
木炭在高温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黑色变为红色,同时有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置换。
24。
上111。
焦炭还原赤铁矿石(氧化铁)。
置换。
25。
上111。
在高温条件下,碳还原二氧化碳。
化合。
26。
上118。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
化合。
27。
上118。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分解。
28。
上118。
实验室用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29。
上121。
一氧化碳燃烧。
化合。
30。
上122。
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还原氧化铜。
31。
上122。
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还原氧化铁(暗红色变为黑色)。
32。
上136。
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同时放热。
化合。
33。
上139。
甲烷燃烧。
34。
上144。
乙醇(酒精)燃烧。
35。
上145。
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下朱庄中学的化学教师,我叫杜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化学方程式》专题复习。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以及教学体会四个部分来阐述对本节课的构想。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化学方程式》的一节专题复习课。化学方程式是九年级化学的重点内容,贯穿于化学学习的整个过程,同时也是中考考查的重中之重。
2、学习目标:依据新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分类。
(2)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归纳分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复习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学习情境,组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在应用知识、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多次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小组互助学习的和谐氛围中,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三、教学过程:
包括创设情境导入;合作互助,分类复习;综合运用、直击中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巩固提升五个环节。
【课堂导入】。
利用11、12、中考试题中化学方程式所占比例的`统计图引入本节课。
目的:说明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合作互助,分类复习】。
1.化合反应。
利用常见的化合反应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化合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练习。
2.分解反应。
利用化合反应引出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分解反应的特点,并能够熟练应用。
3.置换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氢气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完成学案上的练习,同时总结置换反应的类型。
4.复分解反应。
利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引导学生分析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并且能够完成复分解反应的方程式的书写,进而总结出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综合运用,适应中考。
1.要求学生分组完成三年中考20题的方程式书写。
2.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完成中考20题的出题任务。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方程式有了那些认识?
书写方程式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
【板书设计】。
符号表达式:二、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三、置换反应:。
符号表达式:四、复分解反应。
符号表达式:四、教学体会: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门捷列夫提出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大大促进了化学的发展。一起来看看关于化学的相关内容,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说课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考生不清楚围绕哪些内容进行展开说课。今天,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关于《爱护水资源》的说课范例,希望能够为各位考生的考前备考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爱护水资源》,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爱护水资源》教材主要介绍了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和爱护水资源两部分内容。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概况,一方面从储量上说明水的丰富,另一方面从可直接利用的淡水量上说明水的短缺。这种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爱护水资源部分,主要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增强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从科学角度认识水的积极性。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初三的`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尤其对于像水这种生活中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事物,更能增强学生的兴趣。在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通过搜集信息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在学习后能够加强学生对爱水和节水的责任意识。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
】
了解自然界水的存在和分布,知道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掌握水体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水体污染的措施。
通过调查研究和收集资料,学会用辩证的方法看待水资源的丰富和有限。
【】。
懂得合理利用水资源的重要性,初步形成节约用水保护环境的意识。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
水资源概况,水资源保护。
水资源的保护。
为了落实课程目标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全面的发展,这节课我将采用信息搜索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
用投影仪播放节水标志,教师提出疑问,引出水资源的宝贵,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重视,引出今天学习的重要内容—爱护水资源。
1.人类的水资源既丰富又短缺。
(1)教师调查了解预习作业中搜集有关世界和我国储水量的信息,说明水资源丰富。
对于以叙述性材料为主的学习内容,我设计了学生信息搜索的预习环节,一方面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对课堂上学生讨论探究打下基础。对于具体数据和图片的搜集更能直接的增强爱水、节水意识。
(2)淡水资源极度缺乏。
淡水资源的缺乏与人类水资源丰富形成对比,从事物两个方面认识事物的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水资源形成全面、正确的认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更加鲜明的证实水资源的宝贵。
(3)我国属于严重缺水的国家。
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搜集的信息和展示我国水资源总量图片和人均水量数据,说明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学生对于缺水几乎没有切身体验,但缺水的问题却一直存在。浪费水的现象普遍存在,运用学生们所说的浪费现象,进行下一板块爱护水资源的学习。
2.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运用2010年7月紫金矿业发生铜酸水泄露事件,表明爱护水资源不单单要节约用水,还要防止水体污染。
(2)防止水体污染。
我会组织学生对搜集的资料和教材中关于水污染的话题,讨论总结如何防治水污染,增强学生对污水处理时的科学理念。之后我会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及防治,使学生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防止水体污染,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我会提问学生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是哪几天?激起学生对身边节水活动的注意,增强节水意识。在此基础上为同学们普及中国水周等节水措施。
向每个学生发放一张生活用水调查表,了解各个家庭用水量及其是否做到节约使用。课后学生交流汇报,讨论有效建议,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五
1.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自制酸碱指示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教学难点】。
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1.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的颜色。常见的有石蕊和酚酞。石蕊试液是紫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酚酞溶液呈无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2.下面同学们能通过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来验证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性,并把观察到的现象填在下表里。
(1)同学们两人一组,相互之间说一说自己的实验方案。老师随时纠正。
(2)填完下表后,同学们说一下被检验的各种物质是酸还是碱。
3.酸溶于水叫酸溶液,所以酸一定呈酸(填“酸”或“碱”)性;碱溶于水叫碱溶液,所以碱一定呈碱(填“酸”或“碱”)性。所以都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它们的酸碱性。
【小组讨论】。
1.试总结如何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酸性溶液和酸溶液有什么关系?碱性溶液和碱溶液有什么关系?
【教师点拨】。
1.酸溶液的溶质一定是酸;酸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酸,还有可能是盐,如氯化铵、硫酸锌等。酸性溶液包含酸溶液。碱溶液的溶质一定是碱;碱性溶液的溶质不一定是碱,还有可能是盐,如碳酸钠等。碱性溶液包含碱溶液。
2.盐溶液有可能呈酸性,也有可能呈碱性,还可能呈中性。
【跟踪练习】。
1.把氢氧化钠、二氧化碳、食盐分别溶于水,在所得溶液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依次是(c)。
a.紫色蓝色红色b.蓝色红色无色。
c.蓝色红色紫色d.红色蓝色紫色。
2.对某无色溶液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b)。
a.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颜色变红,则该溶液呈酸性。
b.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保持无色,则该溶液显酸性。
c.加入mg粉,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d.加入caco3固体,有气泡产生,则该溶液显酸性。
学习指导二:自制酸碱指示剂。
【自主练习】。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通过下面的活动体验一下并填写下表:
(2)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得到指示剂;。
(3)试验指示剂1-2种在下述4种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小组讨论】。
1.在第一步中,为什么要加入酒精?此过程是什么变化?
2.为什么会出现“万紫千红”的花?
【当堂训练】。
教学至此,敬请使用学案当堂训练部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况。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六
对这堂课的基本位置分析:本章是化学知识的重要章节,学到好于坏关系到第六册知识的学习,关系到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大学化学的学习。且比较难,要理解基础上多巩固、多反复。张老师及时在学完化学进行归纳复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归类进行专题复习是很一必要的。
一、张老师的这堂课中的几个亮点:
1、整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归纳和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参与度高。学生真正是用脑在学在想。
2、教师做了大量的精心准备,从课件的制作到材料的收集,再到上课的安排,都十分严密有序,有条不紊。结构紧凑,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有方。
3、与学生沟通很融洽,师生互动轻松自然。学生紧紧围绕着老师穿插的主线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老师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不怕出错,错了及时订正。
4、对推断题目的讲解思路清晰,学生容易理解,易接受。看来老师很能了解学生的想法,心理学学的好。教会了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不是教他们这道题的答案。
5、时间安排的很紧凑,下课前五分钟结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自学时间。
6、教学目标具体明确,科学地体现综合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合理,层次分明,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二、值得改进的地方。
1、题目难度偏大,以学生的'基础而言,大多数学生尚不能独立完成这几个题的解答。所以建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而设计相应的问题。
2、题目有点偏多,他们解决一道加上讲解需要大约10分钟时间,4道题目稍微多了点。
3、题目不够新颖,是几年前的老题目,要与时俱进,选结合当前状况的题目。
4、个别题目讲解知识点有小错误,如硫酸银并不是白色沉淀,氯化铜不是蓝色是绿色。
三、总评。
张老师这堂课应该是一堂高质高效高密度的课,该传达给学生的传授了,该学生思考训练的训练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并且使学生有所思有所获。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七
1.药品: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
2.反应的原理:
(1)过氧化氢水+氧气。
(2)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导管口要塞一团棉花)。
(3)氯酸钾氯化钾+氧气。
3.实验装置。
4.收集方法:
密度比空气大——向上排空气法(导管口要伸到集气瓶底处,便于将集气瓶内的空气赶尽)。
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排水法(刚开始有气泡时,因容器内或导管内还有空气不能马上收集,当气泡连续、均匀逸出时才开始收集;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表明气体已收集满)。
本方法收集的气体较纯净。
5.操作步骤:
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装:将药品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
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点:点燃酒精灯,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对准试管中药品部位加热。
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离:收集完毕后,先将导管撤离水槽。
熄:熄灭酒精灯。
6.检验方法:
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气体是氧气。
7.验满方法:
(1)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瓶口,如果木条复燃,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2)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从集气瓶口边缘冒出时,说明该瓶内的氧气已满。
8.注意事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固体药品加热时),防止药品中的水分受热后变成水蒸气,再冷凝成水珠倒流回试管底部,而使试管破裂。
(2)导管不能伸入试管太长,只需稍微露出橡皮塞既可,便于排出气体。
(3)试管内的药品要平铺试管底部,均匀受热。
(4)铁夹要夹在试管的中上部(离试管口约1/3处)。
(5)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对准药品的部位加热;加热时先将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移动,让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对准药品部位加热。
(6)用排水法集气时,集气瓶充满水后倒放入水槽中(瓶口要在水面下),导管伸到瓶口处即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集气瓶正放,导管口要接近集气瓶底部。
(7)用排水法集气时,应注意当气泡从导管口连续、均匀地放出时再收集,否则收集的气体中混有空气。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冒出时,证明已满。
(8)停止反应时,应先把撤导管,后移酒精灯(防止水槽里的水倒流入试管,导致使馆破裂)。
(9)收集满氧气的集气瓶要正放,瓶口处要盖上玻璃片。
(10)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要塞一小团棉花。
如何提高化学成绩。
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八
主要优点有:
一、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活动的设计,对教材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方法,运用了“分析教材”、“分析错例”等方法,设计主要活动有:
1、学生尝试解题,计算后交换答案,补充步骤;
2、阅读教材,小结,了解方程式计算的解题过程;
3、通过错例分析,对教师给出的有错误的题目,分析查找指出错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确的解题格式、解题过程。
4、学生针对自己做题情况,查找错误。
5、通过解答综合题目、和编题对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环节的设计,层层深入,步步提升,从不完善到完善,由浅入深,环环紧扣。
三、运用“学案”进行教学,有利于达成“知识技能”目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掌握,利用学生思考和主动学习,利于总结、归纳。
四、注重情境创设,加强了情感教育,抓住了三大社会热点:神七升空、汶川地震、环保问题(空气污染)。
主要不足(或是疑问):。
1、地震情景的创设占时间较多,创设情境应尽量简洁,建议删去一些画面。
2、后面的练习,学生的参与较少,大多是教师包办,有些仓促。
3、提问指向不很明确,“100克液态氢燃烧需液态氧多少?计算需要的数据从哪里来”没有指出是什么数据,应指明4:32来自方程式,引出方程式计算。
4、“没有方程式就不能计算”太绝对有点武断,,事实上也能通过化学式计算。
5、解题的规范方面有些问题,缺少中间的计算式。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九
《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获得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高效课堂强调:高效的课堂是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满足“三大目标”:第一,在效益和效率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变“接受式”学习为“自选超市”式的学习,并注重学习能力的生成;第二,要使课堂成为“主阵地”,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第三,要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帮助学生去实现事业的幸福和个人的成就。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复习常用的酸和碱的性质、用途,在内容的选取上,注意联系学生的实际,选取学生日常生活或平时实验中常见物质,通过复习,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化学,由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是理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训练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考点地位:本课题内容是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在中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所占分值较大。
学生在新课学习中对知识点的学习相对比较独立,不能正确的把握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对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理解不够透彻,比如酸碱的定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问题,初学时学生会感到又多又麻烦,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的书写水平明显有所提高。对于科学探究性题目,学生比较有兴趣,但往往是词不达意,描述性语言欠缺。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酸、碱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
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
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实验设计与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热爱化学,热爱生活。
重点:掌握酸与碱的重要化学性质。
难点:认识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青花瓷》歌曲引入、联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法,为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从个与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适时地进行点拨和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还提升了能力。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一)歌曲引入,知识回顾。
在课前播放化学版《青花瓷》,以最强大脑为切入点,请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记忆歌曲中有关的化学知识点,然后进行知识抢答,目的是为了活跃学习气氛,同时将所知道的有关酸与碱的知识进行回顾。
(二)介绍课题,明确目标。
板书课题为《常见的酸与碱》复习专题,并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
1.掌握常见酸与碱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酸和碱重要的化学反应及其简单应用;
3.认识常见酸与碱的化学通性,形成初步的反应规律。
(三)酸的通性,碱的通性。
【渐入佳境】在生活中利用盐酸除去铁锈的问题(让学生表述,并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炉火纯青】展示给学生往年中考题,用左手表示盐酸的化学性质这个图,回顾盐酸的相关化学性质。
【登峰造极】以盐酸入迷宫问题为例,复习相关酸的性质,并总结出酸的五点通性。
【孤独求败】由酸的知识点过渡到碱的知识点,以例题为载体,同时加以引导,让学生以氢氧化钠入迷宫为例进行总结,最后的出碱的四点通性。
(四)课堂小结,构建网络。
【回味无穷】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构建知识网络图。
(五)完成板书,布置作业。
【合作交流】本节课没有写板书,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为老师设计一份简洁,漂亮的板书。
【布置作业】对于两瓶无色溶液,只知道是稀盐酸和氢氧化钙,利用化学方法如何鉴别?(目的是对今天所复习的内容形成网络图,并可以利用酸与碱的通性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学生总结就作为板书设计,并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上交,教师只略微做些小的调整。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
一、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大多数同学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化学这样,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很多实验就跟魔术一样,很能吸引孩子。
小费老师有这么建议给同学们:
b、另一种让孩子快速喜欢新学科的方法就是找一个适合孩子,孩子喜欢的老师,这比什么都管用!
c、鼓励孩子自己参与实验环节,因为在学校也好,在课外班也好,孩子自己做实验的机会很少,但是如果孩子在家里自己就能动手完成一些小型实验,不仅增加趣味性,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d、通过培养信心来激发兴趣。很多时候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是因为缺乏自信。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在课上跟老师互动,鼓励孩子多问问题,慢慢的自信心越来越足,兴趣就越来越浓!
二、提高课堂效率:课下学习一小时也比不上课上认真听讲一分钟!
我是非常注重课堂效率的,在我看来,课下学习一小时也比不上课上认真听讲一分钟!何况很多孩子课下效率更低,一个小时里,一会儿起来喝喝水,一会儿吃点东西,一会儿听首歌,结果真正有用的时间不到15分钟!
白天在课上昏昏沉沉,晚上在家里自己琢磨白天老师讲了什么,当然提高不了!所以专心听课,提高课程效率非常重要!
如何能做到课堂效率提高呢?
从老师的角度,我告诉大家,一般来说,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有这么几个环节是非常有价值的:
1、在讲新课前,一般都会复习上一节课所讲的内容,或者把今天要讲的材料引个头,概述讲课的目的,或者预习、概叙要阐述的问题。这几分钟如果把我好了,会提高整堂课的听课效率。
2、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老师再三强调这是考试重点、这是考试的易错点、这是要必会的方法、必会的例题的时候,孩子们应该马上抓住这最精华的几分钟,认真听课!
3、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更加重要,因为大部分教师会在这段时间总结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这时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与老师一起复习,总结归纳方法!
三、重视化学实验:得实验者,得中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每年中考与实验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分数大约占了50分左右,而且近几年中考,实验的分值比例越来越高,因此“得实验者,得中考”!
实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工作,从最基础的仪器的认识和基本实验操作,到对蜡烛燃烧的探究、对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到研究氧气的性质,氧气的制取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等,复杂程度越来愈大,这就要求同学们对不同类型的实验特点非常的熟悉!
当然,实验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讲完的,后期我还会不断就实验以专题的形式与大家分享!
四、强调记忆:记忆的终极方法,可能大家会觉得可笑,就是多练!
学习化学是需要适当的记忆的,因为自然学科不是推演得到的,而是总结得到的,初中生不可能能总结,因此需要记忆。
初中化学知识点多,知识点散,易学难记,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等。同学们普遍反映化学课“学得会,记不住”。
1、上课跟着老师动口说。很多同学上课不愿意开口说话,这是非常不好的一个习惯,一定记得:只有会说才会写,不会说一定不会写!
2、小时候大家背诵古诗,都是用嘴巴念,不动笔写的,但是我的记忆的过程确是手、眼、耳、嘴都用到的,一边写,一边看,一边听,一边记,这样会非常牢固!比如记忆元素周期表,我就边写边看边听听记,这样写几遍就有很深印象了,自然就记住了!
4、睡觉前,回忆白天老师所讲的东西,回忆老师总结的东西,回忆做错的题,而不是倒头大睡。这种方法要求同学们慢慢培养,目前我知道跟我有这种相同方法的有,数学白超老师和怀柔区中考状元刘允洁同学!
5、另一个方法不适应于每一个孩子,我的父亲也是老师,从小对我比较严格,所以在家里,非常突然的,我的父亲就会拿出各科的一些问题来问我,有时候答上来了,会非常的自信,开心;答不上来,会对这个问题记忆很深。所以,如果您和孩子关系非常不多,建议您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6、记忆的终极方法,可能大家会觉得可笑,就是多练!多做多练多看,比什么都管用!我不相信理科学得好的同学不是从题海战术中爬出来的!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一
通过对金属性质的实验探究,了解通过实验学习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方法。
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并认识该类反应的基本规律;
【活动一】分组实验:向1—4号(1号—镁条2号—锌粒3号—铁丝4号—铜丝)试管中各放入相同大小的金属,再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盐酸,溶液取约试管容积的1/5。组内同注意观察反应是否有气泡冒出,并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将实验现象填入学案中。
注意:盐酸、硫酸具有腐蚀性,注意药品的正确取用;
药品取用完后立即盖回瓶塞;
实验完毕后将废液倒入废液缸中,注意环保。
实验内容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稀盐酸或稀硫酸镁锌铁铜【讨论】(1)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呢?(2)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是否相同?(3)已知金属与酸溶液反应越剧烈活泼性越强。你能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推断出四种金属的活泼性吗?(4)。
镁、锌、铁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但是这些方法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氢气吗?根据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上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置换反应:由反应,生成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练习】点燃高温以下反应是置换反应吗?3co+fe2o3====2fe+3co2ch4+2o2====co2+2h2ocl2+2ki====i2+2kcl【活动二】分组实验:向5号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硫酸铜溶液(约试管容积的1/4),然后把铁丝放进试管中,1分钟后取出铁丝观察铁丝表面的变化。
实验内容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铁和硫酸铜溶液【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设计实验区别黄铜和黄金吗?写出实验方案。
已知黄铜的主要成分是锌和铜,黄金的主要是金,金很不活泼。
【小结】【巩固新知】1、金属的性质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
(1)铝比较活泼,为什么铝制品却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2)农业上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波尔多液(含硫酸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2、不能由金属跟盐酸直接反应制得的物质是()。
2233。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二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三
《空气》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本课题是继“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实验室常见知识”等基础内容后,第一次学习和研究物质,包括物质的组成,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分类等常见的研究物质的一般方法。
空气在小学科学已有接触,避免重复。课题开篇安排了实验2-1,一则可以学习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二则通过领会该实验设计的意图,以便加深体会二百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时的实验思路。认识了空气的组成后,教材结合空气的例子,给出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初步概念,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习元素、分子等概念,因此这里只能给出最基本的一些知识,教学时不宜扩展。到学习分子时,再从组成上进一步认识这两个概念。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空气已经有了常识性的了解,知道空气有体积,有质量,有浮力,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知道动植物离开空气便不能生存等。但从化学学习要求的角度看,学生仅仅知道这些科学常识是不够的,需要系统地掌握空气的组成和重要性质,需要系统地学习对物质进行研究的方法和思路。由于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系统地学习的第一种物质,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完整的空气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身边,学化学并不难。另外,由于学生尚不完全具备相应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全面认识会存在障碍。教学力求避免过度重视记忆和过度拓展。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
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培养。
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过渡: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别空气成分测定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投影图片,导入新课。
教师投影一段身边美丽的自燃环境:蓝天、白云、溪水、绿树、阳光,引出我们离不开空气的观点。进而提问“请大家做个深呼吸,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实例来说明无色无味不易察觉的空气确实存在吗?”引发学生讨论发言:比如“拿一个食品袋,将其自由放置,欲将其密封,发现里面有气体使其膨胀”等等。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松心情,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激发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
过渡:既然空气无处不在,我们又离不开它,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由什么组成的呢?
第二环节:观察探究,学习新知。
投影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26页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仿照这个著名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设计实验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意在让学生知道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
做实验前,教师组织学生观察实验2-1并抢答以下问题“1.有关仪器的名称。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然后演示实验2-1,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氧气。学生通过观察具体操作(注意细节,先后顺序,速度等),分析讨论如果我们做实验时减少的体积小于1/5的可能原因有哪些。让学生在观察和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教师补充为什么这个实验用红磷不用白磷、mg,s、c等其他物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以及实验的严谨性,并体验很多理论都是在不断实验不断总结中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的。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空气的主要成分是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组成。那么根据已有的知识我们知道剩下的气体中含有氮气,那么还有其他气体吗?学生阅读课本第27页归纳总结空气的成分,意在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严谨的表达能力。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巩固提高。
通过阅读课本第27页,学生得出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进而引出物质的分类: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叫做混合物,组成混合物的各种成分保持着它们各自的性质。像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分别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它们都是纯净物,可以用化学符号表示。然后多举几个例子让学生加深印象,顺便做几个小练习巩固一下以上所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最后,通过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师生共同总结所学内容:
(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应理解每一步操作及注意事项,会做误差分析。
(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物质的分类: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以及会判断一些常见的物质的类别。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四
从课标要求来看,本课时内容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难度不是很大。教材从日常生活用品入手,说明金属材料应用的普遍性,并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一步说明了铁、铜、铝及其合金是人类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教材还注重了对学生渗透学以致用的理念,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表格向学生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金属材料,重点在物理性质和由此相关的用途。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有关于金属材料的很多生活常识,但学生对给出信息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都有必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训练、培养。因此教学中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加强一些,如借助实验探究及多媒体手段等,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其巨大的使用价值,同时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加以训练和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对金属材料有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2、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2、难点: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
课前由学生收集一些常见的金属用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金属材料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借助多媒体课件介绍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利用实验探究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对比归纳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六、教具准备。
1、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收集到的金属制品。
3、铁片、铜片、铝片、砂纸、酒精灯、小灯泡、干电池、导线。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九、板书设计。
一、物理性质。
共性:常温下为固体(汞除外),有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导电、导热和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较高。
二、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但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是否易于回收、是否环保等。
十、教学反思。
教学中设计了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需要做好实验前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的强调,做到安全实验;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其间并做好引导,保证课堂的秩序和有效性。
十一、参考书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化学).南方出版社,.
九年级化学常见的酸说课稿篇十五
2.碱的命名和分类;
复习引入:酸有哪些通性?今天我们来研究碱。什么叫碱?
演示实验:1.取固体氢氧化钠于表面皿,观察吸水潮解
2.氢氧化钠固体加入盛水试管,观察水溶性及放热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教师评价和补充
演示实验: naoh + 石蕊 naoh + 酚酞
归纳:性质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提问:回忆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反应,说明什么问题?
写出化学方程式。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吗?
讲解: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提示记忆方法,归纳反应规律
此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
对比氢氧化钙学生迁移练写类似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写出氢氧化钠与硫酸、硝酸和盐酸的化学方程式,总结性质规律
演示实验: naoh + cuso4 ; naoh + fecl3
学生活动:写出化学方程式,总结其性质,归纳反应规律
小结: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练习:
1.写出氢氧化钠与三氧化硫、磷酸、氯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一块固体氢氧化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会变质吗?为什么?
若变质,最终产物是什么?氢氧化钠固体应如何保存?
氢氧化钙又如何呢?
1.杂质转化法
欲除去苯中的苯酚,可加入氢氧化钠,使苯酚转化为苯酚钠,利用苯酚钠易溶于水,使之与苯分开。欲除去na2co3中的nahco3可用加热的方法。
2.吸收洗涤法
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氯化氢和水,可使混合气体先通过饱和碳酸氢钠的溶液后,再通过浓硫酸。
3.沉淀过滤法
欲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硫酸铜,加入过量铁粉,待充分反应后,过滤除去不溶物,达到目的。
4.加热升华法
欲除去碘中的.沙子,可用此法。
5.溶剂萃取法
欲除去水中含有的少量溴,可用此法。
6.溶液结晶法(结晶和重结晶)
欲除去硝酸钠溶液中少量的氯化钠,可利用两者的溶解度不同,降低溶液温度,使硝酸钠结晶析出,得到硝酸钠纯晶。
7.分馏、蒸馏法
欲除去乙醚中少量的酒精,可采用多次蒸馏的方法;将萃取后的碘单质和苯分离可采用蒸馏法。
8.分液法
欲将密度不同且又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分离,可采用此法,如将苯和水分离。
9.渗析法
欲除去胶体中的离子,可采用此法。如除去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离子。
10.综合法
欲除去某物质中的杂质,可采用以上各种方法或多种方法综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