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和乡村范文(20篇)
网络上的购物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写总结时,我们要注意避免夸大和夸张,保持客观、中肯的态度,传递真实的信息。看看这些范文,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共同点和规律,进而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城市和乡村篇一
“大”有时候是好的,但“小”有时候也是好的,人们常常希望自己的财富、名声能大,希望灾害、疾病能小,但对于大城市和小乡村哪一个好,每个人却有不同的想法。
大城市的交通方便,可以以最快的道路到达目的,商店密集,不用担心需要走很多路才能买到生活所需的物品,像城市有许多商店都是二十四小时不打烊,让夜猫族或是想吃宵夜的人,不用担心需要的东西会买不到,使的台北市白天和黑夜的商店街看起来没有什么不同,造就了城市不夜城的称号。
但是大城市也不可能完美无缺,都市人们生活的步调紧凑,一早起来赶着吃早餐去公司上班,马不停蹄的努力工作,周而复始,每天都如此繁忙,使的许多人只有在假日才能好好休息,放松心情。
小乡村和大城市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小乡村的优点是环境比较安静,不会有太多的噪音,也不用因人潮拥挤,每天赶着上班、上学,生活很悠闲,因为人口少,有许多广阔的地,所以房子都不会建的太高,但都盖的很大,爬楼梯不用那么辛苦,至于剩下的地大部分都拿来种稻田、蔬菜、水果、花草,只要一进到乡村,放眼望去,大部份全都是农田,也因为车子和工厂很少,又有众多植物环绕,空气比较新鲜,不会常常闻到许多肮脏的废气。
但是小乡村因为工作机会少,导致许多年轻人都到城市里找工作赚钱养家,使的乡村只剩下老人和因为父母在外地上班而接受隔代教养的小孩,所以乡村里非老既幼,缺少年轻人,让乡村没有翻身的机会,经济萧条,交通也很不方便,买个东西可能要到很远的地方。
城市和乡村篇二
城市里的世界和乡村里的生活不尽相同,城市的人们有如蚂蚁一样的繁忙,乡村的人们有如鸟儿一样的有活力,乡村遵守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城市遵守着规则,夜晚则投入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尽情享受日新月异的科技带来的娱乐与便利。
在欣欣向荣的城市中,可见车水马龙、五光十色的景象,繁忙的人们;吵杂的街道;拥挤的社会,以及快速的电脑资讯,都在呈现着科技的进步与发达,忙忙碌碌、早出晚归的生活,早上的人们看起来各个愁眉苦脸,脸上毫无光采,“哀、哀、哀”连声的叹息,不知几时成了大家嘴上的“常用语”,不过,到了夜晚各个退去愁容,有的呼朋小酌,有的投入摇滚乐中,他们享尽有如升天的快乐。
在安祥宁静的乡村中,可见绿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辛勤的人们;安静的小巷;辽阔的稻田,以及缓慢的交通设施,都在呈现着科技的落后成长。早上的人们拿着工具到畎亩之中辛勤耕作,流下热情、温暖的汗水,脸上神采飞扬、精神饱满的样子,充满活力,过着自给自足的安适生活;中午则是乡村人的休息时间,坐在树荫下乘凉,边谈天说地、边吃着简单的午餐,“啾、啾、啾”的鸟鸣声,以及风吹来的舒适感,是只有乡村人才体会得到的自在自适的小小世界。
城市和乡村篇三
(根据2010年4月10日在全国旅游景区建设第十二期景区培训班上的录音整理)。
乡村旅游的研究我写了很多文章,主要是研究了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土地的流转、城乡统筹中乡村的发展怎么进行整治和村落的保护、乡村的意境如何保留下去。我曾经在专著中提出了“原乡规划”的概念,以后的城乡发展应该走原乡规划的道路,不能在城市发展出现千城一面后,到乡村发展时也是千村一面。我认为我们现在发展乡村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毁灭乡村的非物质文化,毁灭乡村的意境和村落。现在看来乡村的发展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历史性的机遇,但同时还也是对乡村的毁坏。所以我今天要讲的就是我们乡村未来的发展与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同时,成都和重庆是作为国务院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试验区,我们在土地利用制度上做了很多探索,已经做了五年的探索。也就是在国务院不准大量搞小产权房的时候,成都已经在搞,而且搞得很符合法规。土地在流转过程中,乡村旅游获得了升级。
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我简单勾勒一下,因为成都是乡村旅游的起源地,实质上成都已经经历了三代发展历程。我们要去红砂村看的成都五朵金花其实是第二代产品。然后我再说一下乡村发展的问题,最后我要讲一下转型升级的目标。
首先我想勾勒一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历程。这个历程第一个阶段就是起源于成都郊区,在我们郫县、温江、都江堰一带。现在他们真的很厉害,一会说郫县是发源地,一会说温江是发源地。其实我认为就在成都的郊区,龙泉地区也是发源地,时间就在80年代的中期,大概85,86年,那个时候主要是依托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村落,一天消费很低,20至30块钱,然后在农家吃一顿饭两顿饭,产品形式非常单一,那时候对成都人来说最好,十块钱打一天麻将,斗一天地主。所以很多人都批评成都,消费这么少,乡村旅游这么低怎么能行?待会我再讲第二代第三代农家乐,乡村旅游完全不一样了。但是80年代中期,我觉得打麻将也不是一件坏事。现在我们在中国的死海正规划设计一个项目,死海离成都只有一个小时,我们正在给它规划设计中国麻将城,右边是中国死海,左边是麻将城。这个项目发展起来也非常漂亮,那里就是成都重庆打麻将的好地方。那个地方正好从重庆过来一个半小时,从成都过去一个小时。而且以后还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一个中转站。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准备做麻将城,而且我们这个麻将城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所以下一次你们来可以带你们到中国麻将城去打麻将。言归正传,实质上就是80年代中期消费很低,产品也很单一,那时候政府和投资商的规划根本没建立起来。这个时候主要是依托田园风光来做的农家乐。目前在很多省市地区,很多城市周边还保持在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其代表就是你们下午要去看的红砂村。已经开始进行统一的规划,统一的管理,农业进行了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这个时候的红砂村发展,是由锦江区政府的区长亲自抓起来的,我们是作为专家参与论证。由锦江区来投入道路和基础设施,水、电、气等。这个村落的改造由锦江区政府投入,投入以后就开始流转一部分土地。其实中国农村的土地流转是从红砂村开始的,他们从90年代的后期就开始探讨,怎么流转呢?因为这个地方的农业产业基础主要是生产花卉,我们知道成都这个天气也不是很好,太阳出的也很少,花卉长得也不是很好,比不上昆明。但是,红砂村就是成都的花卉基地。每天早晨五点钟花卉批发市场就开始了,从红砂村批发到城里零售市场售卖。红砂村就成为花卉的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依托这个当时还搞了个花卉博览会,以博览会作为一个契机做规划和开发。开发的过程中采取了几种方式:一个是对农民的村落进行了一个改造,村落的改造实质上是比较失败的,它其实是对文化的一个破坏,我已经写了很多篇文章在批判他们。听说你们明天还安排了要去看洛带,洛带古镇我待会可以讲,那个案例是我做的,做了六年才给它做起来。从龙泉山到红砂村整个叫成都的东山,就是龙泉山脉,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你们要去看的红砂村,其中70%是客家人,以前我就在那个山上读书,在那里读书时就发现全是客家人,而且这个地方种花的历史可以延续到明朝末年清朝初年,当时有几家花园叫王家花园、李家花园,这些是给清代宫廷做花卉培养盆景的。王家花园一直是给康熙皇帝进贡盆景的,他的盆景做的很好,所以一代一代传下来,但是这些东西你现在去看就看不到了。因为在整个的规划开发过程中已经全部被毁掉,以前全是客家的村落,待会我要给你们讲客家村落是什么样子的。后来他们由于疏于论证,就完全搞成川西的民居,虽然住的是客家人但是却没有客家符号了,客家文化也没有传承下来。但是有一点他做了很大的探索,就是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营销,而且对院落进行了统一的环境整治,村落的整治。所以农民收入也提高了,这是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就是招商引资,就是把一部分的村落进行土地的流转,让有些农民集中居住。我们知道宅基地就是农村的公用地进行流转,流转出来以后进行招商引资。所以大量的园林公司和花卉公司就进去了,进去以后他们主要做园林、花卉加餐饮,又做花卉又做餐饮,但是这一部分开发商他们没有所有权,他们是和农民签合同或者和村委会签合同,获得了几十年的租赁权,这是一种方式。第三种方式就是采取农民和投资商合股的形式,农民是保底分红,比如以前农民一亩地要收获一千斤大米,也就是差不多1000-1200块钱,这是保底的。也就是说,开发商进来后,农民可以联合起来给开发商几十亩地,即把这几十亩地流转出来,让他们做园林做餐饮,开发商给农民每亩地1000-1200的保底,同时,农民把土地租赁给他们以后,也可以给农民分配一定的股份,让其分红。而有些直接给租金,有些则是租金+分红等,现在对这些流转方式已经进行了一些探讨。所以,土地流转在后期一些乡村已经开始了,只不过这个时候我们更像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就像当时邓小平和赵紫阳在四川广汉和安徽凤阳搞那个联产承包责任制试点一样,那个时候的土地流转其实就是从乡村和其它几个景点开始的。那个时候的土地流转,严格意义上来说是非法的。因为在我国的宪法体制上面,我们国家农民土地的所有制是国有制,是属于集体所有制的。国家后来出的物权法,解决两个问题,要么是公,要么是私,对于那些非公非私的产权所有,如农民集体土地所有制是没有办法鉴定的,这个所有制是村委会的,是农村的一个基层组织来决定的。按照我们国家现在发展方向,如果在三农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在土地制度上不进行改革的话,很难有资本进入农村。说穿了,中国农村要现代化,中国农业要形成集约化的发展,要进行农村制度的变革,首先是土地制度变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是解放了生产力,但是下一步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是重点,因为如果农村土地不变革,投资商进不去,经济也就难以得到发展。事实上,现在很多农民已经没办法了,很多土地是荒废的,所以农村要现代化,必定是大量资本进入农村。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前,就把成都、重庆作为土地流转改革、城乡统筹的一个试验区。而城乡统筹这个试验区里,重庆做的不太好,基本上是成都做起来的,而成都做起来基本是靠乡村旅游做起来的,并且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道路。
第二个阶段是从九十年代后期以后,大概98、99年到本世纪前几年。所以我们去看的红砂村,实际上就代表了第二代产品,是一种景区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和统一营销的方式,来实施的一个景区,而且是国家4a级景区,这就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在土地的制度方面处于一个探索阶段,所以其集约化程度很低。什么是集约化程度呢?就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要进行集约化的经营,农业的现代化首先是产业的现代化,产业现代化就是土地要集中,要形成集约化经营的规模。如果没有走到这一步,还是一家一户的刀耕火种,我们现在回过头去看,我们国家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方式跟2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有什么区别?其实是没有区别的,还是一家一户的刀耕火种。只不过是用了现代的肥料、现代的机械。所以,中国的生产力实际上一直没有得到发展和解放。
那么,第三阶段就是我说的,成都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三个阶段了,尤其是地震以后的建设,已经完全变化了,这个变化其实国内很多人都不清楚,我在我的专著中已经做了一个很深的研究。我认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三阶段已经进入了乡居和乡村度假阶段,这个时候的代表就是农业产业进行了全面升级,就是刚才我说的集约化建设,社会资本大量进入农村。比如我们在成都郊区已经做了几十个点,从策划规划设计,有些上万亩,有的几十平方公里,一个投资商过来,就把二三十平方公里的土地圈下来。农业产业的升级和乡村旅游的转型其实是需要我们规划公司、政府和投资商联合起来一起做的。我们在做规划的时候有几点始终是保持不变的:第一,基本农田完全保持不变,即基本农田的性质是不变的;第二,就是在土地上进行流转,农民要么保持特色村落,要么在有些地方集中安置。首先,基本的村落形式要保持下来,之后投资商做两件事:第一,他有义务把基本农田保持下去,而且做企业化经营,他可以自己成立一个农业公司,或者委托一家农业公司,他要投多少钱,要把投入的20%投入到农业和旅游业上面,80%做房地产,房地产的土地怎么来?就是通过农村的土地流转出来的,这样一来就实现了乡居和乡村度假。
我们现在第三代的乡村旅游已经完全进入了乡村度假阶段,这个在其它省是没办法实现的,因为没有政策。但这个政策经过成都的试点,估计在三五年之后会在全国推广。所以我们在天津、浙江做了很多项目,这些项目都很难做,因为政策没办法。山东也没办法,广州现在可以了,因为广东省省委书记汪洋以前是在重庆做书记的,他在重庆就是做城乡统筹的,所以他到广州还是做城乡统筹,这样广州开始起来了,之后整个广东就开始起来了,但是国内其他省还没有。我估计三到五年之内,这是一个发展方向。从景区管理和旅游局的工作来说,下一步应该是向农村进军,所以我的题目是“乡村比城市更加美好”。下一步向农村进军,开发农业,可能是一个主流。这就是第三个阶段,乡居和乡村度假阶段。成都已经做了大规模的探索,特别是在灾后重建,就是地震以后,第一步是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区,第二个是灾后重建的联建建设,联建就是说当时农民很多房子震垮了,农民又没钱修,国家又没有这么多资金,怎么办呢?这时就充分利用了城乡统筹的土地流转政策。我们这个川西平原上有很多林盘,很多村落,有的一户人家的宅基地就占了几亩地,那么地震后他们没有钱建房子,怎么办呢?由成都市市民,还有很多上海市、北京市的市民,都跑到这个地方做乡村别墅。他们来和农民签合同,帮助农民把房子建起来,而他自己就在宅基地上建一栋别墅,这个就叫做联建。这样土地就流转出来了,现在很多城市的人都在乡村居住,至少投资了一栋乡村别墅,这就叫联建政策,这个是国务院批了的,所以其他省市难以享受到这个政策。那么现在这个联建政策出来以后,又做了一个优化,就是可以采取一个村、一个乡的农民集体流转。投资商来了以后,我们通过联建的政策把宅基地全部拿给投资商,他们就做乡村别墅,所以现在我们这里投资商能够拿到几千亩甚至上万亩、甚至几十平方公里的乡村土地,就是这个政策在起作用。所以,成都的城乡统筹可能已经走到了全国的前沿,可能已经超前了十年的时间。
那么我刚才讲的中国农村的变革实际上是在解决了农村土地制度这个瓶颈以后来消除城乡发展二元化的问题。我给大家讲一个启示:法国的乡村旅游是怎么做的?法国的农业在全世界是排在第一位的,它是整个欧盟最大的农业国,我们看新闻经常会看到法国的农民把牛、羊赶到巴黎去堵塞交通、罢工,为什么呢?因为法国的农业是由国家统一补贴,很多地方实行了免税政策,而且还要给农民补贴,那么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工作就是村落整治和规划,大概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完成了。也就是说我们成都和重庆现在探讨的这个政策,这样一个土地流转的过程,在欧洲、美国、加拿大一百多年前就完成了。
乡村旅游其实保持了较高的私有化程度,我们知道国外土地都是私有的,保持了私有化程度,关键在于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经营做得非常好,它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地的、景观的背景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所以很多人考察了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以后,发现怎么美国和欧洲的那些乡村村民好像比我国的农民还要淳朴,而且它们的乡村更像乡村。所以在成都市提出的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时,我个人提出了一个观点:最后的发展是城市更像城市,乡村更像乡村,我们不能把城市变成乡村,乡村变成城市,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经过了这样一个历程。我以法国波尔多为例做个说明,去年我们对法国的规划做了一个完整的考察,对图卢兹、普罗旺斯都做了详细的考察,考察后我们就总结了很多东西。
从发展来看,首先,波尔多是世界葡萄酒的主要基地,主要是比较高端的葡萄酒,那么在这样一个地方,如果要形成乡村度假产业,那么乡村度假产业应由哪几个东西来支撑呢?第一个肯定是大面积的葡萄种植园,农业首先要有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波尔多地区一共有1200多家酒庄,这1200多家酒庄依托的背景就是大面积的葡萄园,所以产业要集约化、规模化。第二个就是葡萄的加工酿造,每一个酒庄都是一个葡萄酒的品牌,它有很多很多的品牌,这些品牌都是通过加工酿造以后出口到国外,全世界都在喝波尔多的葡萄酒。通过这样一个规模化的酿造和加工,同时把旅游业和它完全的结合起来。一个葡萄酒的酒庄有生产加工厂,也有手工制作厂,有酒窖,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也提供餐饮和住宿。每一个农庄都有餐饮和住宿,而且高端的酒庄还有葡萄酒的养生,葡萄的按摩等。他们提供很新鲜的还带有水气的葡萄,在你身上给你按摩,把你的皮肤、穴位全部按摩,再把葡萄籽压碎,再在身上按摩一遍,最后再洗浴一下。这一套过程做下来要1000多欧元费用,相当于我们人民币10000多元,这在国外并不算高,但对于我们来说比较高。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的乡村度假产业,其实它观光也不多,也没有团队去游览,这些农庄只对散客、商务游客、去考察的客人和喜欢葡萄酒事业的人开放,团队很少接待,这样就形成了完整的乡村度假体系。
还有普罗旺斯,是典型的薰衣草产业。薰衣草主要靠阳光,成片的薰衣草种植,主要是为提取香精香油,所以有大量的香精厂香油厂对产品进行加工,其农业不仅仅是种植,还有加工,我们现在农业就只有种植。所以他们的做法就是有大规模的种植业,还有深加工业,这样产品和旅游就整合在一起了,这样就把一产、二产、三产全部整合,整合以后就形成了产业规模。可以看到,普罗旺斯有成片的薰衣草,这就构成了大地景观,非常漂亮,也很浪漫。当时梵高的一幅印象派作品叫《麦田》。其实这种景观在我们国家的东北、新疆地区已经可以做了,因为新疆的兵团早就实现了这种集约化发展,东北也是,可以完全做出这种景观,而且东北有很多浅丘,很多缓缓的山体,做出来非常漂亮。但是没有把种植业和深加工结合起来,而是完全做的种植业,下一步中国农业的发展一定会这样。如果中国农业不这样发展,中国的经济也很难起来,经过三至五年的探索,我们国家应该可以走出一条更高水平的路子。
第二部分就是乡村治理,乡村的治理首先要基础设施十分完善,道路体系四通八达,停车场设施完备,标识系统完善。法国的人口不多,和我们四川省的人口和土地面积差不多,法国人口还要少一点,5600多万人。法国的基础设施很完善,大的村落都有停靠站,道路交通四通八达。除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通是高速公路之外,其他的乡村连接都是8米宽,有的只有5、6米宽,乡村公路非常漂亮,两边就是农业大地景观。我们国家现在是主通道是主通道,不是主通道也是快速通道,这个发展还是有问题的。美国村落的公共设施也十分发达,每个村落有超市、有医院、有图书馆,所以乡村治理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之外,还需要解决服务设施的体系。我们现在的服务设施没做好,乡村道路欠缺,没有乡村超市,没有乡村医院,没有图书馆,文化公共设施也是差的很远,所以提出乡村治理的问题。就是城乡统筹的过程中要进行乡村治理,整个公共服务设施要配套。
中国现在在做“十二五规划”,我们说“十二五”期间已经不是在做什么大项目了,中国的政府应该转变观念了,大项目由投资商做,投资商找专门的规划策划公司来规划,而政府只需要做城乡规划,做好以后就对它的城市风貌、乡村风貌进行控制,对土地利用进行控制就解决问题了,至于做什么项目由投资商说了算。而我们国家现在搞反了,我们现在做规划也很头疼,做项目规划还好办一点。比如我们做一个市、一个省的产业规划——如一个地方的“十二五”规划要求我们做项目,我说这个简直就不行,为什么呢?你把那个项目做下来以后,政府往往公布很多招商引资的手册,投资商一来看了发现项目做不出来,做了要亏本,怎么办呢?政府就用土地来补偿,所以我们的土地就以很低廉的价格作为挂牌给了这些投资商,而投资商拿到土地以后就觉得没问题了,心里就踏实了,哪怕这个项目作亏,我的土地是会升值的。反过来,我们看中国的gdp,有50%以上是卖土地卖出来的,根本不是行业、产业的发展成长起来的,这个gdp是假的。所以美国、欧洲在叫嚣中国怎么强大,我说中国其实还差的很远,因为中国的gdp数值不是产业发展起来的,是卖土地卖出来的,这其实是政府和投资商的合盟在扼杀我们子孙的财产。我认为这样的发展历程以后会背负很多社会包袱,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学者我经常这样说:我们这个规划的系统是出了问题的,我做了20多年的规划,我发现越做越麻烦。我们的思维会和政府发生冲突:第一,政府要求宣传口号要做起来,我说你这一届是这个,下一届可能就不认你这个口号了。光要求口号是不行的,要做产业,把产业做好,把产业的分工做好。
现在我们成都正在打造世界田园城市,这是19世纪末英国的霍华德提出来的,霍华德本人不是搞城市规划的,他是一个记者出身,在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发现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急剧扩张,发现城市越来越膨胀,贫民窟越来越多,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工业化搞的很喧嚣,所以他就回到了英国。回英国后,提出了英国的发展不应该走美国的道路,而应该是一个城市群落,当然英国的人口很少,他就用英国的核心城市伦敦做了实验,核心城市不能超过32000人,周边有很多卫星城市,卫星城市和主城市之间保持田园风光,所以他就提出了未来城市的梦想是田园城市,美国后来也实践了他的很多东西。伦敦现在其实是一个城市群落,有几十、上百个城镇组成的城市群落,每个城市之间全部保持乡村田园风光。洛杉矶和旧金山也是这样的。我觉得关键问题不是形式问题,而是城市发展的社会公正问题,还有就是产业分工问题,就是城市和城市之间组团和卫星城市之间一定要形成城市分工,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这个城市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大学城,所有的大学搬到这个地方,产业集中;比如你是搞影视制作的,你就专门做成类似好莱坞的一个影视城;你是做高新技术的,你就做一个硅谷出来;所以像好莱坞、硅谷这些都是专门的产业分工的城市,也就是说城市的特色就出来了,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出来了,城市和城市之间出现了产业分工,出现了不同的功能分区。因此,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依赖性反而增强,城市的产业链也形成了,欧美很多城市的发展都是这样的。
我们国家每一个城市不管是大城、中城、小城市,就像俗话说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当然城市的配套是应该的,但是城市的功能和产业分工是不明确的。比如,全中国的城市都在搞汽车产业,反正什么都是一哄而上,没有一个明确的产业分工和功能分区。所以,去年和前年,国家发改委就专门做了一个全国的功能分区规划,这个是非常英明的。在中国的几大区块和很多重要的地理区域里面,根据它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特征、人才集聚等等,进行了产业的分工。这个分工是一个功能区划分,但实际上是一个产业分工。
那么像红砂村已经做了这样的探索:采取分红、基本工资+分红或者基本租金+分红的方式。投资商进来后又把这些农民返聘回来做花工、做园艺工、做服务人员,领工资,到了年终还要分红。现在红砂村的好多居民已经不是原住民了,他们把房子租给别人让他们做餐饮,一年10来万的租金,自己外出打工,这样其实也不行。不过红砂村的发展已经很前卫了,第一次村落改造的时候已经把很多客家文化毁掉了,现在原住民已经慢慢搬出去了,和丽江古城一样,现在丽江已经很少看到纳西人,都是外地人过去做生意,纳西人都在外面买了新房子,丽江古城就让一些纳西妇女们到四方街上跳舞,渲染一下氛围,一天给几十块钱的补助。这种做法对旅游也是不行的,原住民一定要住在村落里,但是这个问题是政府控制不了的,专家学者也不行,也只有呼吁,但是要探讨出一个机制——利益机制。比方说,我们现在在浙江做一个仙山湖的度假区规划,其中涉及到城乡统筹这部分,我们就叫农民全部种四季的花卉,这些花卉是不让农民出钱的,政府每一亩地投入一些钱,然后再给农民一些补贴,这样一下就做起来了,农民开始种四季的花卉,春天种油菜花,种了还可以收入一部分,同时如果农民统一种植的话,政府每一亩地再补贴1000元,这个就是利益机制。夏天种向日葵,也是成片的,成千上万亩,向日葵可以卖钱,同时政府再补贴1000多元钱,这样农民就相当于挣了两份钱,他们当然愿意留下来。所以,这些方式其实我们探讨了很多,而且在不同的地方要做不同的探讨,那么这种做法其实对农民很有好处,这样一来农民种田就有了积极性,而且还有可能把远房的亲戚叫过来给他帮工,这样一来整个的人力资源也流动起来了,我认为这些都是很好的办法。
那么对于我们国家的乡村旅游,我觉得有几点启示:第一,要明确我们做乡村旅游的目的是什么,要对其进行科学规划;第二,就是合理布局乡村的产业;第三,建立合理、平等的城乡关系。
实际上,要明确乡村旅游的目的,我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问题,做乡村旅游要挣钱,要是靠收门票挣钱那是不行的。还有就是富民的政策,这也是一个吸引投资商的一个政策,要吸引投资商的开发,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但政府在里面是没有多大的利益的,政府是做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而且我觉得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乡村旅游是带动农村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我们把它叫做1+n产业,就是农业产业加n个产业。农业产业做起来了,然后农产品深加工是第二产业,做起来了,第三产业是旅游的服务,做起来了,还有,比如说,文化创意,都可以和乡村结合起来,还有旅游地产,田园度假等,都可以和它结合起来,所以它是1+n的产业。实际上是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整合了各大产业链条,这是核心的东西。而且增加了农业的附加值,提升了农业的文化品位。
第二就是合理布局乡村的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一定要规模化、集约化,但是我们也不能到处都搞,那样也不行,要对乡村旅游进行合理的布局。所以在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要做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现在我们早就在做了,像成都几年前就做了顶级的、专项的规划。而且成都市旅游局还专门做了一个乡村度假的标准。我们最早开始评星级农家乐,90年代末期开始评的,三星、四星、五星都在评。成都有上万家农家乐,星级的有几千家,同时提出了乡村度假的标准,这些都是为了合理布局乡村旅游产业。
第三就是建立平等合理的城乡关系,什么意思?就是农村要享受城市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跟城市应该没有区别,这个在中国我估计还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就是在我们大城市的郊区可能都也要一二十年。成都现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基本是配套的,只有在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还没有配套,像我们的图书室、医疗点还有水电气全部已经进入村落了。这个是通过5年多的城乡统筹试验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中央电视台做了很多次采访,而且农民的基础保障也起来了。那么失地的农民我们是怎么处理的呢?比如完全做房地产,像温江那一带,除了农家乐之外,就是大量的房地产商进入,温江实际是一个人居环境比较好的地方。温江的城市用地规划也很大,基本上是和成都连成一片了。那么房地产进去后,农民大量的失去土地,解决办法就是农民现在在小区里居住,变成了城市居民,那么就业就是个难题。但是小区的配套是一个人35平米的住宿面积,这是国家给予的补贴,也就是说首先解决了小区的居住,可能是上千上万人,每个人大概有10平米的商业铺面,同时这个商业铺面我们都要做业态的规划,就是要对农民进行调查,他们是愿意做餐饮、做客栈、做花卉园林之类的,都给他们进行商业业态的规划,这样业态就能够布局合理。首先,在小区里要进行商业的流动,这是一个要解决的。成都这方面做的比较好,对失去土地的农民全部做小区,同时,开发商进来要有一个保底,每年的租金大概每亩1000多元钱,基本上是每5年要增加百分之几,一直要给下去。所以,现在投资商就想与其这样还不如再拿一部分地出来做旅游,拿钱把旅游做好了就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比如温江的国色天香,实际上就是把深圳的欢乐谷这套机械游乐的体系搬到了田园里。首先是6000亩地,一期二期只用600亩做旅游,即做游乐园,但实际上房地产的开发是在做别墅,最早开盘就卖到了4000,现在已经超过六七千了,他们是完全靠房地产盈利。但是旅游做的也很好,2008年游客接待人数达680万人次,2010年游客量预计达到750万人,这个是我说的典型的第三代乡村旅游。
现在我们三环边上的欢乐谷,这是深圳在成都做的第四家欢乐谷,开始本来担心做不好,但是现在它比深圳做的还好,这其实这就印证了我们的市场,欢乐谷还是要在城边上做,在城市里做环境做得再好但还是城市的环境空间,那边就是一个乡村空间,而且河边的休闲设施做得很到位,它就是在乡村里面休闲度假。成都明年、后年将要启动的项目可能有二三十个,特色都不一样,完全不同。这样一来,一个合理的城乡发展关系就建立起来了,所以通过这个我们提出了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启示。
从全国看,我们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存在着几大问题,我简单说一下。第一就是从全国看,产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急需延伸,产业关联度也不高,一二三产业没有进行关联性的整合。我们在长三角也做了不少的乡村旅游和乡村度假的项目,我们发现长三角的市场非常大,一到夏天,人们就跑到乡村里度假。在《中国旅游报》上你们可能会经常看到浙江的长兴县,有很多上海人会过去,一去就是两个月。但是他们的乡村旅游其实就是一个农庄,就是吃饭和住宿,对其他的产业没做起来,环境整治和乡村整治也没做好,还是一个初级阶段。我最初去之前,他们旅游局长跟我说做得很好,《中国旅游报》报道很多次,他们认为比成都的还要好,农家乐水平还要高,我说你太不了解成都的农家乐,你可能以为成都的农家乐还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水平。所以长兴的农家乐还是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第二就是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基本是停留在农业观光和休闲的阶段。我现在是把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休闲是一个比旅游更大的概念,什么都可以叫休闲,除了工作时间之外的放松身心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休闲,所以旅游也是休闲,度假也是休闲;度假是要住下来,比较长时间的停留,而且一般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休闲和放松,消费水平要高点,它是旅游的更高端的形态,休闲是一个更广泛的一个形态。所以农业观光它是农业休闲的一个部分,所以要把这几个概念进行严格的区分,而且相互之间的形态是不一样的。刚才我讲到成都80年代后期的农家乐,花个二三十元一天,是典型的休闲经济形态。所以,实际上,我们现在很缺乏深度体验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整个乡村旅游产品与产业都面临全面升级,而且乡村旅游只是做一个景区,一个景点,水平就很一般。必须要深入下去,必须要形成1+n个产业,这样产业集中度才能提高。
第三个,乡村需要全面的治理和提升,村落的整洁、环境的整洁、基础设施、服务和文化设施都需要全面的转型升级。而且,成都现在有一个失败的案例,就是统一去进行风貌整治,在风貌整治的时候,规划师与设计师又不了解乡村聚落文化和村落文化,没有去研究它的内核是什么。比方说川西式民居,往往在墙上画了很多的符号,在墙上画窗,不该开窗的地方画窗,墙上画的斗方也是和力学结构不符合的,而且是用颜料画的,画了一两年之后,大雨一冲刷,颜料一剥落就很难看。所以我觉得在风貌整治过程中,在环境整治和村落整治过程中是出了很多问题的,不能这样做,你就是要土色的东西。你到欧洲一看,村落都做得很整洁,其实它的核心是保留了乡村文化,它有很多古堡,有很多城堡式建筑,还有传统的民居保存了下来。而我们在保护过程中,对传统民居做了过多的修饰,已经不是在保护了,而是在破坏,这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是刚才我说的,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用城市规划建设的手法侵蚀乡村,已经开始出现千村一面了。你看我们大量的城镇建设,一条公路,两边形成铺面底层,二层楼、三层楼,就这样做,全国都这样。这个完全是毁灭乡村文化。其实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最坚固的、最原始的是在乡村,经过这样的洗心革面,就完蛋了。所以我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真的是这样。我是非常忧心的,我是乡村的孩子,现在又想回到乡村,不想留在城市,再这样下去我们怎么办?你去欧洲和美洲去看看,真正吸引人的是小城镇,它保留了浓厚的乡村文化,城市都差不多,真正美丽的是小城镇和乡村。而我们的小城镇做得很糟糕,乡村也在变得糟糕,所以这个是最大的问题。
那么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面临乡村村落文化的破坏、乡村旅游体验程度的肤浅以及乡村旅游企业发展的小、散、弱、差的这些问题,我们提出必须要对我国的乡村旅游进行转型升级。所以国家旅游局去年委托我做的课题就是要进行城乡统筹与土地流转研究,就是要研究怎么对乡村旅游进行转型升级这个问题的。
所以,第四个方面我就讲一下乡村旅游转型的目标,转型升级的目标是实现乡村休闲和度假,尤其是乡村度假。虽然现在很多场合都是把休闲和度假连在一起讲,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面已经说了。要做好乡村度假,首先要做好集约化的农业,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的生产,就是把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家一家的耕作方式进行改变,我实际上在研究旅游的过程中,反过来研究农业产业、农业经济问题了,后来在写那本书的过程中,我在反复的研究农村的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问题。我发现很多的经济学家还没有研究的这么深,因为他们没有在田野上工作过,而我们是长期在田野上调查,而且还是长期和农民打交道。所以,发展乡村度假首先是要把第一产业做强,做成规模化和集约化,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这个是前提,这个做不好,乡村度假也做不好,我们现在以为乡村度假就是到乡村去居住,这个还是很肤浅的想法,其实它是一个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就像前面说的波尔多的案例一样,形成一加n个产业;第二个是充分利用乡村农业大地景观和大地背景,形成这种特色化的乡村,然后发展旅游这种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这个农业产业也需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比如养殖业、种植业都需要进行合理分工,现在农村不该总是种植水稻,应该多去种植经济作物,你看我们的龙泉山脉,整个都是桃花等四季花卉,所以东边从红砂村一直往龙泉山走,应该说是成都的一个很大的乡村旅游片区,龙泉山是四季的花卉,四季的果树不断,仅一个桃花节,一个月就有四五百万人去,桃子成熟时又是几百万人去,樱花开时又是很多游客,然后枇杷成熟的时候,枇杷采摘节,游客多得很。龙泉山是客家人的聚居区,50万的客家人都是做这个。
龙泉山脉现在就是要对乡村居住和乡村度假做一个升级,它的产业背景、产业规模化和大地景观已经形成了。然后我们去看郫县的农科村,农科村就是做花卉成长起来的。其实从都江堰到郫县到温江,尤其是温江,它是中国前五位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每年是几十个亿的花卉销售量,是一个花卉苗木的交易市场,重庆,甚至北京那边都过来购买苗木,仅是温江区就是这样,还没有包括都江堰、大邑和郫县。所以它已经是一个花卉苗木的交易基地,农业产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在依托这个农业产业就可以做特色农家乐。像郫县友爱村,除了做花卉之外,还做盆景,从八十年代就开始挖掘出了川西盆景,川西盆景又被包装成中国几大盆景的一个流派,这样一包装文化就起来了,每家每户都做盆景,自己做,做了以后游客都过去买盆景。胡锦涛在任国家副主席时就去过,就曾表扬过他们。盆景又是苗木的深加工,是属于第二产业,以前没有升级。现在过去看,已经升级了,现在温泉也打出来了,几家高端楼盘也出来了,而且做的都是高端别墅楼盘,就在国家4a级旅游区里面做了度假产品。农科村里面通过土地的流转,又有传统农业,又有花卉产业,又有低端的农庄,还有高端的别墅楼盘,还有度假设施。
像金色田园的老总,他挖了一个大湖,湖上面都是休闲的设施,自己搞了一个私人的博物馆,他把自己所挣的一些钱,拿去买观音菩萨的像,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买到清代,买到近代,全是佛像和观音佛像,而且全是文物。有几十件都是国家一级文保,自己建了一个博物馆吸引人,很多人就去拜观音,看展览,这样一个楼盘就起来了。你们再去看大邑县郊区的建川博物馆,也是一个投资商。樊建川原来是宜宾市副市长,80年代末期100万起家做房地产。他也是喜欢收集文物,居然花了这么多的钱建了私人博物馆,他的建筑投资我觉得都不大,花了几个亿,馆藏品据中国文物专家估计有100个亿到200个亿,而且一级文保有100多项,而且做了200多个抗日壮士,毛泽东、刘少奇、蒋介石,这些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袖人物雕像全部按一比一的尺寸,而且根本就不按照我们宣传的模式排班——毛主席排第一,朱德排第二,周恩来排第三。不是这样排,他是全部打乱了,很随意的放在一起,在广场上,国民党与共产党将领都是打乱交错放在一起的。中宣部开始一直不让他开,国民党的形象哪有共产党那么高大呢,一直不批准他。现在中宣部自己又投资一个博物馆进去了。抗日战争的资料全亚洲应该是第一,文化大革命的馆藏应该是全球第一了,地震博物馆也做起来了,“猪坚强”现在已经长到三百多斤了,还专门给它修了一个小平房。后来我们去调查成都的私家博物馆、民间博物馆,发现有800多家。现在我们就策划把私家博物馆群落与建川博物馆全部放到古镇上去,像刘氏庄园这样,现在有14个庄园在那个镇上,而且成都文旅集团和建川博物馆两个企业一起去开发,14家庄园一个晚上的住宿费一间是1000美金,完全是庄园度假,进去都是西餐,因为她是中西结合的建筑。所以市政府觉得这样的旅游做法已经完全超越了传统的想法,这几年我也在研究休闲度假,从乡村到城镇,到海滨度假,和温泉度假,一直在研究这个领域,他的产品形态、消费习惯等已经与传统旅游完全不一样,我们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成熟,消费者不断的成熟,投资者不断的成熟,规划者也不断的成熟。
通过这样一发展,就形成一二三产业的整个发展,那么实际上要实现乡村休闲度假的转型,第一个是土地制度的改革,就是要进行土地的流转,我自己在书里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农村土地发展权,这个是借鉴英国的,英国是采用土地发展权——就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管理权和土地使用权实现三权分离。这样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不会违反《宪法》和《土地管理法》,也不会违反《物权法》。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一个问题,在进行土地流转以后,产业业态的发展很容易会失控的。因为农民可以私下和任何单位签一个合约,私下签了合约以后,投资方进来做什么,政府很难控制,因为土地所有权是农民的。以前的土地流转之后就没有深入下去研究。农村土地发展权概念提出以后,核心的地方是什么呢?土地本身的所有制度还是不违宪的,还是农民集体所有,但是土地的发展权就是土地的管理权和使用权收归政府,也就是真正的土地流转不是让农民和投资商进行一对一的对接,而是农民其实是把土地流转给政府来管理,政府通过规划来管理土地,这样就形成了土地的三权分离。同时又靠规划约束政府。以前只有《城市规划法》,就是在前几年才把它改过来叫做《城乡规划法》,有了《城乡规划法》我们才开始做乡村规划,乡村规划现在还没有深入到这个地步。所以乡村规划过程当中其实要对农村的土地流转和土地的发展权进行严格的规划和控制。规划是个法律文件,通过法律程序来约束政府,政府再来管理农民土地,农民自己就不用对土地进行管理。这样就真正实现土地流转,而且在土地流转中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当然如果这样还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必须对规划委员会进行改革,现在我们的规委会基本都是书记兼任规委会主任,当地的副书记、主任等都在兼任规划委员会的成员。所以我们每次做规划时,在上报规划委员会之前,坚持必须通过专家认证,专家认证的前提也就是,他们提出的意见对规委会有控制权力,但是在中国很难做到这一步。所以最好就是改造规委会,就是规委会当中有一半的人是专家,或是超过一半的人是专家,因为书记是规委会的主任,那么下面的副书记、县长、区长等都是规委会的成员,还有各个职能部门都是成员,书记一个说话就算数,其他成员一般没有反对意见。所以对书记的权利没有约束,我的理解是用规划来控制政府、来管理政府,用规划来管理政府就是要求规委会的机构在管理上要改变,这样会好一点。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专家也就是政府怎么说话也就跟着怎么说。但是能提出反对意见或是保留意见总要好一点。还有规委会有个会议纪要,这个会议纪要每个专家都要签字的。而且有些地方是要终生问责的,我认为对规划的评审要终生问责,如果对规划专家终生问责,那他就会说良心话,就不会乱说。这是一个农村土地发展权问题,一定是未来中国需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在书上完整的提出了土地发展权这个问题。而且对英国的土地制度,美国的土地制度,欧洲其他国家的土地制度都进行了比较研究。
剩余的时间不多了,让我们看一下应该怎么做到土地流转,我就简单介绍几个案例。这也是我们做的成都郊区的几个案例,这是第二代农家乐的案例。一个就是双流县翠湖梨乡景区,现在已经做起来了,而且做得也不错。它的主要农业基础是上万亩的梨园,其他有多种农业产业基地,例如说蔬菜基地,而且成都市每年的梨花节就在这边举行,由成都市主办。所以这样一来他的产业基础也就形成了。我们再看一下它的地点,在成都市区也就在黄龙溪古镇旁边不远,和古镇也可以很好的整合,黄龙溪古镇现在也已经打造出来了,但是它以前的开发瓶颈是很落后的乡村,也是客家人,也是属于龙泉山的末端,是以客家人为主。
两年前在给他们做规划的时候,其实都是通过城乡统筹来解决它的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那么这里我们首要做的就是对土地进行整理和土地流转。给他们提出了几个东西:一个是项目集中,区域分散;一个是成片开发,动态发展,一个是四位共农、五位一体、因地制宜和文化体验。这一块区域我们找了个中心点是一个老街区,这个老街区保护得还可以,所以把它打造成以它为中心集中的风情街区,然后水畔自驾车营地,水上有个湖泊,八百米的水面。形成一个水上娱乐的体系,是一个商务度假的体系,这一块完全是做度假的。自驾车营地,水上娱乐中心,和会议商务度假区。这一块北边是度假的,西边是养生体验的。然后东南边和南边基本是传统的农业观光,这样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前它的景区的主流可能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把它调在中间了。所以北边这一块做的是高端的,南边做的是中低端的,中心做成晚上夜生活的区域。整个大片的林子和田园全部保留下来,农民进行相对集中。
我们看一下社会居民调控是怎么进行调控的,所以城乡规划,城乡统筹里最关键的是怎么做社会居民调控,有些农民要撤,有些农民要搬迁,有些地方要保留。这是我们对它的土地进行了整理。几个村土地整理前后它的土地利用的性质和面积由表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看以前的耕地,在土地整理之前它的水田是四千三百多亩,经过整理后它的水田增加了差不多一千七百亩,基本农田增加了,经过集约化经营后把以前一家一户的界限,如田埂等全部清理出来了,乡村道路整理出来了。清理出来了以后就变成了基本农田。所以我们做了一个很大的功劳就是,把它的基本农田全部增加了。旱地以前是一千四百多亩,整理后基本农田是一千六百九十六亩。所以基本农田增加了两千亩,这是一大功劳。不要因为搞旅游开发把基本农田给占用了,这是不行的。所以我们通过土地整理增加了两千亩基本农田。
规划整理前后土地利用分类统计表(单位:亩)。
另外一个就是园地,园林的地我们基本没有动,这是一个背景,林地有点增加,牧草地这没有。居民地及空旷用地减少了,也就是说我们保持了一定村落形态。但是又把一些农民进行了集中安置。把一些工业用地取消变成服务用地、商业用地。这样以前是一千二百亩的居民地和空旷地变成了五百三十二亩,这样也整理出了一部分地。交通用地增加了一点,因为做旅游,交通用地要增加。因为要做旅游开发,未利用土地也减少了一部分,所以总共是一万二千二百一十亩。这个总用地是没变的。但是我们看经过土地流转和整理后,基本农田增加了,服务用地商业用地增加了。为了做乡村旅游,搬迁的农户是194户人,搬迁的人口758口人,这部分人要搬迁要集中安置的,拆迁的面积也要统计出来,有多少间,要拆迁多少间瓦房多少间草房全部整理出来,最后搬到一个地方,建成一个农民中心村,这个中心村以前占的地要多,我们要规划调整出来占23亩地。我们就腾出宅基地了,空旷用地和宅基地腾出来作为商业服务用地,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整个土地进行了完全的整理。
土地整理中迁建内容。
对这个农村土地进行整理,要用城市规划资质才行,通过城市规划资质进行认定,变成一个法律性文件,就是一个城乡规划。那么实际上这样一来增加了十大景片。这十大景片,根据土地的用途和流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三个部分,一个是北部片区的,商务度假区和翠湖水上娱乐中心,加一个自驾车营地,一个就是玉皇的风情街,高科技农业示范区,绿色的养殖区,和一个梨园春色观光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然后土地整理就采取征收加bot模式加公司来进行运作,我们这个地方进行土地整理的公司很多,一进去就需要垫资,政府不需要出资金的,一个公司去做土地整理,你垫资帮农民搬迁,把农民新村建好,以前的土地拆迁的成本可能是三万每亩,但是你整理出来后变成了十几万一亩。那么这个增值的部分由土地整理商和政府来分成,这样就保证了资金的充裕。
这就是企业参与土地的整理,土地流转出来后,我们成都市去年就开始挂牌成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这个是全国家第一家。也就是农民土地整理后,比如说温江区的土地不够用了,你就可以到锦江区去买。去农村产权中心进行购买,土地流转就变成了资本,以前我们中国人都想不明白,农村土地怎么变成资本的,就这样变成资本的,整理出来,再到土地流转中心,我们叫做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进行挂牌交易,任何人都可以摘牌,和我们那个城市用地挂牌是一样的,所以这套操作运作的模式以后在全国推广起来是很厉害的,农村的土地变成了资本,这都已经做起来了,这样风情街的改造就出来了。这样的目的就是通过土地的流转,农村土地的发展权,让大量的资本进入农村,使农业产业升级,这样就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和大地的景观化,而且实现服务的现代化。
我们深刻理解到这就是农村的一种变革,我认为乡村旅游是和农村深刻的变革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城乡统筹的所带来的农村的变革不亚于当时联产责任承包制。而且是农村走向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最关键的一个步骤,所以最后乡村旅游就变成了一个产业发展的整合器,以乡村旅游为龙头整合的很多产业,变成了一个整合器。一个整合平台。另外一个就是已经建好的中国绵竹年画村,这个也是我们当时规划建设好的,因为它是灾后重建的一个典型村落,我们在中央电视台可以经常看到。我们做的修建性详规,地震之后由苏州援建,援建好了贾庆林去调研看了,做得很好。现在中央几大常委好像都去了,作为灾后重建的一个典范。我们知道绵竹年画村是中国四大年画基地之一,绵竹年画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艺术产业放大,然后形成一个乡村旅游的景区,以前只有12个专业的老人在教学徒。现在这个村有一千多个人在做年画。现在作为灾后重建完全把它建起来。主要目的我们要解决什么呢,就是旅游发展过程中怎么保护好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我们在青岛胶南市那个地方我们也做了不少规划。她们其中有个画家村落,我觉得那个太粗了。为什么呢?因为把它改造成一个画家学校,找些小孩来画画,这个是没办法形成产业的。当时规划的时候是做个画家村,但自身没有画家,它不像我们绵竹这个地方,农民都是画家,一家一户都有画画的工艺,而且这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我们当时提出要形成年画的产业链条,把旅游经济效益给做起来,这些都是老人,你们看这都是村落里的老人,画画的,它不仅在当地做旅游销售,而且它的年画做出来以后,四川重庆那边销售市场很大,到过年的时候,贴的门神、画都是从它们那边出去的,而且它的那个遗产是什么呢,他现在做的全是清代的雕版,清代遗留下来的雕版弄下来以后再手工做出来。所以它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个东西来进行发展。那么这个就是它的主题面,现在完全是按照这个在进行建设,这一块就是对传统的村落进行保护。这个是游人中心和博物馆,这边是一个工业的生产,这个就是年画的销售市场和手工作坊,这边是休闲度假的村落,新建的。这些梯田,全是保留的荷田,荷花、莲花,中心就是年画的民俗游览体验区。这边保持田园风光,这边是综合入口的接待区。其实景区不大,现在都按照这个规划建的,把它做好了。这是给他们设计了一个大门,年画村里把年画全部做在墙上,每家每户都成了销售年画、做年画的手工艺的手工作坊。每个游客去了都买一些回去,这实际上是把四川民间风俗故事给做起来。
听说你们还要去洛带镇,我简单几分钟介绍一下洛带古镇的情况。这个规划我们做了六年时间,而且一直到把它做起来,从策划到规划到详规。这个古镇去参观的是一条古街,那个是一期工程已经做起来了,一条街七条巷子,全部做起来了。第二期工程是做一条八角街,这条街是过境公路。在规划中我们想把它做成绕城路,这条街也变成一条古街,实际上就是三条古街七条巷子,几大片区,形成洛带镇。现在见到的是一期工程,你们去看的广东会馆就在这个地方,广东会馆还保留了当时我们做的一个规划沙盘,那是99年做的。
严格的来说,这个古镇在开发时资源很一般,只有三个会馆。以前在做旧城改造的时候,当时98年镇上的书记要把老街区全部拆掉,后来我和他说这个地方可以做旅游,可以保留下来,才这样做起来。后来我们去挖掘客家文化,以前成都人都不知道这里是客家人,他们叫老广东,他们以为是广东话,其实不是,是客家话。而且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客家聚落,这个是20年代的洛带镇的照片,我们的详规和城市设计都是按照20年代的风貌做的它的规划。其实我们做得更多的是洛带的产业升级。启动期是“成都的洛带”,把客家人挖掘出来,后来成为“全国的洛带”,现在成为“世界的洛带”,当时我提出的宣传口号是“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现在还在打这个口号,规划在山上还保留了1000户客家原住民。
同时对整个城镇和乡村的土地进行整理,现在成为我们成都市确定的从成都东郊到洛带40平方公里的文化产业创意园区,洛带镇刚好在边缘区,也已经纳入进去了。而且这里是中国十大天然气气场,这边有很多温泉,温泉资源很丰富,下一步的发展不可限量,当时做规划的时候一亩地3万元,2005年全球客家恳亲会一召开,一亩地60万元,现在是150万元。这个是水系的规划,山上有个水库把水放下来,现在洛带镇里的水就是从水库流下来的,而且休闲区这一部分还要做一个水系,这是成都都江堰灌区的东风渠和这个水系相通,整个形成一个相交的水系,这条公路以后要变成一条老街区,绕城走,进来以后是几个交通节点,这是东边的入口,这是西边的入口,这个是老镇区,这样这个区域就会形成一个老镇区骨干,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这条街。实际上就是东边门是东入口,西边是西入口区,这边是第二期还没做成的八角形广场,这边是一个休闲度假区,做会议和休闲娱乐,现在还没做起来。
古城镇对土地进行了整理,主要是对客家大院,现在有两个学校在里面,还有几个工厂,准备搬迁,还有粮站搬迁,这个地方主要是做100个客家大院,这样一来就把客家人文化做起来了。刘家祠堂,洛带公园,这个是当时的袍哥城址,1928年建的洛带公园,一个女子师范学校,而且1928年就已经通电了,有个发电厂,后来解放就废除了,做了很多产业,这是八角街的风貌整治,这是客家公祠,异地搬迁的会馆群落,100家作坊业态,打造10个精品作坊,恢复12个传统作坊,对洛带古镇的业态进行规划,所以古城古镇的业态调整非常的重要,当时是一户户进行调整,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很好玩很好吃,现在由于休闲度假没起来,二期工程做起来后更有吸引力,所以规划了一些草编店,木作坊,烧酒坊,铁匠铺,制伞作坊,都是客家人的东西,中药铺,弹花店、裁缝铺、丝作坊,现在还有一个丝作坊在镇上,业态做了调整,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很有味道,纺织作坊、染坊、芝麻油作坊、糖果作坊、豆腐作坊、挂面坊、石器作坊、剃头铺,左边是20年代的剃头铺的样子。这个是建成之后的五凤楼,这是火龙节,是2000年我自己一手策划一手经营做起来的,火龙节之后省政府才开始把它列成重点城镇来打造,99年开始做规划做策划,同时做经营,我自己给他做总经理,后来我还培训了客家女子的火龙队和水龙队,全是女孩,赤膊上阵水龙节舞火龙和水龙。现在很有名气,这是水龙节。这是2005的恳亲大会,这个是在香港招商招过来的,给他们讲客家文化。这个会议后整个洛带镇一期工程才做起来的,99年规划一直到2004年才开始投入,省政府才来开始打造。省长做节庆的组长,所以现在打造的“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现在还在宣传,现在是每年几百万人去的,这是平常的周末照的照片,你看这么多人,成都人就在那里闲逛,逛一天都觉得很舒服,成为了成都人近郊休闲的很好的地方。讲解到此为止,谢谢!
城市和乡村篇四
去年,我们一家从新农村,搬到了城市,让我知道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很大!
的差距很大。比如:城市里到处都是高楼大厦,看起来雄伟壮观,到处都听到汽车喇叭声“嘟嘟嘟”“嘟嘟嘟”还有从汽车排气洞里排出的烟,乡下就不一样,到处都是一间间小屋子,用瓦片做房顶,看起来好像是风景名胜的屋子,不像城市里的房子,在乡村里每天傍晚都可以闻到香香的气味,那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傍晚农民伯伯在烧菜烧饭呀!城市礼花草书木很少,菜场里,看起来虽然蔬菜.水果.鱼.米.虾.很多,但是,这些东西都打过农药,不新鲜!乡下,蔬菜.水果特别新鲜,一点农药都没打过,尤其是刚刚被农民伯伯栽下来的蔬菜,跟是新鲜。当然,农村也有落后的地方。城市里科技特别先进,有汽车,有空调,有电视,而乡村呢?科技一点也不发达,没有科技发达的东西,还有些贫困,家里连电灯也没有,城市里,广场上,公园里都是人山人海的,人们个个都摩肩擦掌,挤都挤不过来,说得夸张点,连路都走不了!而乡下到处是冷冷清清的有些人还嫌乡下地方太大,谁知道城市里要比乡下大得多!
城市和农村真像人一样,各有各的特点!
城市和乡村篇五
从偏僻窄小的乡村小道低头走来,我是一个农村小阿妹,从繁华高大的大城市大道抬头走来,我是一个城里姑娘。宁乡,这个由小乡村发展到大城市的家乡铭在我心。
宁乡,一个蹦跳而出的野孩子,光着身子,人们帮它添了几件“破衣裳,”(破烂的房子)。现在呢,宁乡这个极爱打扮的大姑娘,常常被人拥戴,它穿着闪亮的“漂亮衣服”(漂亮的房子)。一年四季,大孩子的衣服令春天更加温暖,大孩子的衣服装上了冷身器(空调)让夏天变得舒适,大孩子的衣服令冬天不再寒冷。大孩子也不再像“小时候”任性了,他总是定定的站着,热情地和人们打招呼,它“长大了”,人们也长大了,它和人们天天快乐的生活在一起。宁乡常常百花齐放,争芳吐艳。
早晨,一抹阳光从窗透过,我独自去那条幽静的石子小路,一边观看孔雀的“表演”,一边在路上吃着早餐,我又走过石子小路,来到遮阳伞下的秋千旁,一块“石头”音响的歌声令草地饶有趣味。
夜晚,大超市门外人们欢歌劲舞,炫彩的灯旋转着告诉人们,它也在欢跃地跳舞,人们在欢快声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从超市走向嘉诚花园的小区,夜晚灯光让石子小路变的幽静。路旁,从石头上往下流的泉水在夜晚中甜美的歌唱,在它的演唱中,人们愉悦的打着节奏,从泉水中传出歌声:“叮——咚——叮——”像是一场歌声的余韵。石子路旁的鲜花在这幽静的夜晚恬静地“睡着了”(合拢了)。
回到家,在这幽静的夜晚中吹来丝丝凉风,我又开心地躺在床上,享受“路程”疲倦后的舒坦,深夜,宁乡和人们沉醉在恬静的梦境里。
城市和乡村篇六
城市和乡村各有各的优点,不过缺点也不少。当然喜欢乡村的,喜欢乡村的,有着他们自己的理由,如果问我喜爱那一个区域我会选择乡村。
我喜欢乡村,因为它那美丽的风景吸引了我,还有那新鲜又清净的空气,让我停下想往前的念头,让我迷恋在那山明水秀又景色宜人的好地方。小时候,在我外公家旁的一棵大榕树,榕树下常聚集着许多外公的朋友,在树下喝茶、聊天谈着年轻时第一次相遇的模样,还有我们几个小朋友在树旁玩鬼抓人,想起当时的样子真的令我念念不忘呢!不过乡村的缺点真的也不少,在乡村工作机会很少,可以说几乎都是农民,而且交通也不方便,到超市买东西还要开车才买的到,可见乡村真的很不不方便。
对我来说城市不会比乡村好,但是它的优点确实比较多,工作机会也很多,但是它的新鲜空气应该是几乎没有,反而都是工业排放出来的废气,大多都是高楼林立没有大树可言,相对的买东西也会比较方便,随随便便走个几公尺就有一家商店,这样就可以每天补货了。在热闹繁华的城市里,常会聚集着许多夜市,从上看下去都是黑麻麻的头发,还有各种好吃的小吃、好玩的游戏摊贩。让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臭豆腐和弹珠台:炸臭豆腐是我每次去夜市必吃的油炸食物,而且每一次的摊位都不同,我会每家吃吃看,去做差别比较。
小时候去夜市都会期待着打弹珠,那时候真的很开心,想继续玩,没办法只好哭着走了。其实都是和乡村我都喜欢,只是乡村大于城市而已,他们各自都有我美好的回忆,希望我可以拥有更多深刻有美好的经验。
城市和乡村篇七
乡村是城市人的乐园,城市是乡村人的天堂,这就表现出乡村的朴实和城市的文明缺一不可,因此在人类生活中,二者微妙的平衡是必要均衡存在!
城市彷佛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它提供人们各式各样的要求,也存在了无限发展的可能。高耸入云的办公大楼到处都是,繁忙的车水马龙在道路上穿梭,大型的商场彷佛拥有全世界,不管是华丽的流行服饰,还是山珍海味,这里都应有尽有,还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工具五花八门的娱乐场所,在这里居酒屋、餐厅都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来点缀这五光十色的城市。但人们都周旋于工作、休息无法平衡的生活,因此彼此的感情就越来越疏远,让这城市多添了几分寂寞及哀愁。
乡村彷佛是热情的沙漠,两旁的透天厝有许多的老人家就坐在藤椅上跟邻居聊天,入出而作的农夫在破晓之前就拿着锄头去田里工作,妇人带着小孩在田旁边看着爸爸努力的样子,好一幅充满幸福的画面啊,在这乡村中市多么得习以为常!到了晚上,全家人就在庭院前座静静的看着满天星斗,让一天的疲惫瞬间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交通的便利也渐渐点亮了乡村的另一条路,老人逐渐增多,小孩逐渐减少,使得笑声在这变迁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虽然城市隔绝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让生活能在平稳的脚步中进行,带我却偏爱无忧无虑的乡村,大自然细心的呵护是我疗伤的灵药,抛弃那喧闹的城市,我可以在乡间建立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悠然世界,虽然我身处喧嚣的城市,但乡村,是我永不改变的心灵归宿!
城市和乡村篇八
与城市相比,我觉得盱眙的乡村并不比城市逊色,竹林、田野和林间小道更是美不胜收。
春天,万物复苏,万千花朵争奇斗艳,竞相开放,把埂硬与林间小道装扮得十分美丽。小道旁,有一条很长的河流,河里生活着鱼儿、虾子、还有形态各异的河蚌、田螺……它们快乐地生活着。河旁有一排排垂柳,看那细长的枝条,像一个姑娘的长发垂入河中,似乎正在梳洗长发,把自已打扮得更加美丽;那一片片细窄的柳叶不知是不是出自裁缝的手,精巧极了,不禁让我想起了贺知章的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不知不觉中幼嫩的竹笋破土而出,身上的笋皮绿绿的,过了一周之后,笋皮逐渐由绿变黄,又过了几周竹笋又长成了竹子,但刚长成竹子的竹叶是嫩黄色的,一星期过去了,竹叶逐渐地变得又绿又硬,从竹林里出来一看,整片竹林枝繁叶茂,深绿色的叶子,鲜绿色的竹竿,嫩黄色的竹笋,搭配的多么协调哇!
闻一闻,夏天的花儿散发出阵阵芳香,正在向我们点头微笑呢!看,缕缕芬芳引来了辛勤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它们高兴地在空中飞舞。一阵微风吹过,小草、花儿与它们一起跳舞。树叶在旁为它们奏乐,知了在树上为它们歌唱,多么动听呀!说不定,还会有一只野鸡和它们一起欢唱呢!
瞧!秋姑娘迈着轻快地脚步来到人间。五彩缤纷的树叶像一只只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向秋姑娘展示它们优美的舞姿。片片落叶给林间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田野里的稻子向我们点头哈腰,高梁向个害羞的小姑娘似的,低下了红红的脸庞。走在林间小道上,欣赏着美丽的田野,该是多么愉快呀!
冬天悄然来临,雪花像一个个小精灵,为大地换上了一层银装,为麦子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绵被。竹子依然身披绿装,丝毫不向严寒屈服,倒像个与寒冬抗争的勇士。河面结了冰,宛如一面镜子。但河底的鱼儿仍然快乐的生活着,我想他们似乎更爱这冰清玉洁的冬季。远远望去,田野空旷无边,寂静无声。
怎么样?乡村美吧!其实我们农村还有许多许多美丽的地方呢!有机会,你也过来看看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城市和乡村篇九
现在的城里人都爱养狗,每天傍晚,都能听到楼下的狗吠声,那是人们带着狗出去蹓跶的声音。而乡下,狗就更加普遍了。
在我的印象中,城市狗温顺,城市狗高傲。我们家楼下有条黄白相间的点子狗,它空闲得很,每天东蹿蹿,西瞧瞧。有时,它会乖顺地让主人摸摸头。而另一只胖乎乎的肉色狗,每天早晨,它总是在花园里跑步锻炼、绕圈圈,一副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每次它向妈妈跑来,妈妈总是自作多情地向它打招呼,没料,它理都不理,径直向前跑去,妈妈讨了个没趣。好一个高贵的公子!
而今天,城市狗与乡村狗相遇了。与我们一起去山庄的一位阿姨带来了她的城市狗——一只称为“小不点”的、洁白无瑕的小狗。它被阿姨整理得干干净净,披着一身用洗发露洗过的长长的白色毛发,有着尖尖的像狐狸一样的小脸庞,大大的圆溜溜的眼睛、浑身散发着优雅高贵的气息。我们刚进山庄,就蹿出了两只身上脏兮兮的、两眼咄咄逼人、模样凶狠的乡村狗来,挡住了我们的路。它们正要“汪汪”地发作,城市狗“小不点”蹦了出来。面对这团奇怪的、白净的、毛茸茸的、又有眼睛的“新品种怪物”,两只狗不知如何对付,愣了一下,竟悻悻地溜走了。城市狗咧嘴“笑”了一下,大模大样地进了院子——两只乡村狗的家。城市狗对这儿的一切都非常新奇。它一刻不停地到处蹓跶,一会儿就口渴了。我带它去喝水。两只乡村狗正聚在一个水盆前,见到“贵宾”来了,立刻做出“让步”,而城市狗看着水盆里的水,竟嫌水太脏,怎么哄也不肯喝,直到女主人端来一杯干净水为止。真是一只被宠坏的狗!而吃饭时更好笑,给它鸡肉鸭肉,它都不要,竟然喜欢吃山里的野菜。而那两只乡村狗,总是呆在不远处好奇地观望它。问了山庄的主人,才知道那些土狗的本领可大了,整个山庄都靠它们守卫着。只是它们在“小不点”面前,竟如此的胆怯。
其实,“小不点”那一张樱桃小嘴怎敌得过土狗的满嘴利牙?真有点黔驴技穷的味道……。
城市和乡村篇十
古人诗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好时节不仅限于精神上,更有具体的表征!乡间稻田插满绿意盎然的秧苗,一间间矮小的农舍,穿插其中,一阵微风吹来令人不自觉的放松,这便是人间好时节;城市交通便利,一栋栋建筑物林立,建筑家的智慧结晶,也从此地诞生,看着文明的进步,我与有荣焉,这时也是人间好时节!
城市是一只可爱的小麻雀,虽然很小,但五脏俱全,不管是商场、ktv、电影院,还是五花八门的游乐场,应有尽有,看都看不完,来到城市就会像来到天堂般快乐!但城市并不是“百利而无一害”的!高科技大楼、科学园区的钢骨,将城市的人情味彻底的划分开来,虽然人类是群居动物,但却因这些高楼大厦的林立,互相隔离。我深深的体会到,原来“热闹的寂寞”,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如果说乡村也是一只小麻雀的话,那这两只麻雀的差异,一定就是冷漠与热情了!乡下人的纯朴与热情,是城市中望尘莫及的。走在乡间小路,只有几间低矮的平房,稻田一片片,生气蓬勃、绿意盎然。坐在山坡草地上,俯瞰大地,只见农夫辛勤的耕种,让我明白:何谓“汗滴禾下土”,有些妇人,身上背着小孩,送饭给自己的农夫老公,那一幕我永远都忘不了!随处可见的花花草草,都点缀乡村的.美,虽然不如城市那般便利,却充满着浓浓的人情味!即使是陌生人的我来到乡村,当地人总是以亲切的笑容和问候来迎接我,使我宾至如归。
城乡差距,或许无法改变,但有些特色是可以学习的,如果均衡发展,或许有一天,城市也能绽放出甜美的乡野芬芳!
城市和乡村篇十一
现代的都市,建筑一天比一天的荣华富丽,但是乡下就算一点都不热闹,就是这一点,吸引了都市里的人来到乡村,听好听的鸟鸣声;吃好吃的烤番薯;看美丽的花朵。
你们看看这地狭人稠的都市,大家每个都有不同的姿势,一个拿着手机;一个吃着早餐;一个拿着包包一个滑动着手机等……各种千变万化的姿势,但这时在乡村的人,可不是这样,每个人都在拿着锄头,在农田里翻土,等到农田里的植物,都绽放出美丽的光芒,此时此刻隐藏在植物中的魅力,就会从里面,像泉水一样,悄悄的溜出来,这时在都市里的人就会,被这股魅力吸引到乡村,来欣赏五颜六色的植物,这时能使人悠然畅寄。
当夜晚时在都市里由上往下俯瞰,有如星空般美丽的画作,这时在乡村的农民都早已入睡,这时在都市里的都穿上衣裳,在上班的路上,到了早上,大地换上美丽的上衣,呈现出漂亮的光彩,使得在乡村的人,看到这生意盎然的景观,这时看到的人就会从精神换散变成活力四射。
乡村与都市,只有一线之格,但是就有天壤之别,都是交通方便,医学设备完整......等;乡村友好的空气,漂亮的风景,各有不同的优点,都市的人可以到乡村休息,乡村的人也可以把农作物借此卖给都市的人,来赚取一些金钱;乡村的人也可以用这一些钱,来去都是买更多更好的生活用品,虽然住在都是很好,但随者人口的增多,就会把乡村的土地减少,我想五、六十年吧,乡村就不见了,所以要好好珍惜。
城市和乡村篇十二
城市的夜景很美,美得让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这喧闹繁华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冷漠。走在大街上都要时刻提防着有没有被坏人或者小偷盯上。要是赶上哪天碰上一个朝自己走来而且满脸笑容的人时,自己首先绷紧了脸,看看对方有没有什么坏心眼,然后离他远远的,最后还不忘丢下一句“神经病”,弄得别人莫名其妙,不知道她在说别人还是说自己。这也许就是城市,到处充满了诱惑,也布满了陷阱。
而在农村,你给别人一个微笑,人家就会主动向你嘘寒问暖,甚至热情的邀请你到他们家去做客,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所以有时,在城市,看到一个陌生人向我微笑或者主动向我问话时,我都会感动得流下泪来,因为这种情况毕竟不多见。
如果你想在大街上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那你还是省省吧。首先人家就会以为你动机不良,没事儿你一边呆着去多好,你帮了我我还得付钱给你,多不合算那,还是自己来。尽管你说自己目的很纯正,只想帮帮别人做好事,可人家就是不相信你不要你帮,你有什么办法?要是在农村,你帮了人家,顶多人家会觉得欠你一个人情,让你到家里吃顿饭或者以后你有什么事,就算你不说,人家也会主动去帮你。毕竟邻里乡亲的,谁用不着谁呀,更何况以后,还经常见面打招呼,有什么事儿,那就是一句话的事儿,这一点,农村比城市好多了。
城市和乡村篇十三
乡村是城市人的乐园,城市是乡村人的天堂,这就表现出乡村的朴实和城市的文明缺一不可,因此在人类生活中,二者微妙的平衡是必要均衡存在!
城市彷佛是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它提供人们各式各样的要求,也存在了无限发展的可能。高耸入云的办公大楼到处都是,繁忙的车水马龙在道路上穿梭,大型的商场彷佛拥有全世界,不管是华丽的流行服饰,还是山珍海味,这里都应有尽有,还有方便的`交通运输工具五花八门的娱乐场所,在这里居酒屋、餐厅都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来点缀这五光十色的城市。但人们都周旋于工作、休息无法平衡的生活,因此彼此的感情就越来越疏远,让这城市多添了几分寂寞及哀愁。
乡村彷佛是热情的沙漠,两旁的透天厝有许多的老人家就坐在藤椅上跟邻居聊天,入出而作的农夫在破晓之前就拿着锄头去田里工作,妇人带着小孩在田旁边看着爸爸努力的样子,好一幅充满幸福的画面啊,在这乡村中市多么得习以为常!到了晚上,全家人就在庭院前座静静的看着满天星斗,让一天的疲惫瞬间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交通的便利也渐渐点亮了乡村的另一条路,老人逐渐增多,小孩逐渐减少,使得笑声在这变迁的生活中逐渐消失。
虽然城市隔绝着泥土和青草的芬芳,让生活能在平稳的脚步中进行,带我却偏爱无忧无虑的乡村,大自然细心的呵护是我疗伤的灵药,抛弃那喧闹的城市,我可以在乡间建立一个属于我自己的悠然世界,虽然我身处喧嚣的城市,但乡村,是我永不改变的心灵归宿!
城市和乡村篇十四
在城市的灯光中迷醉,在乡村的静谧中沉睡。
——题记。
入夜,万籁俱寂,整个乡村便沉寂在一股温暖的静谧之中。在贯穿整个村子的大路上慢慢地走着,没有一个人,鸡不再叫,狗不再吠……没有喧闹,没有杂音,只有那风吹过时树叶的簌簌声,以及不远处那从窗户中透出的迷离光线。一切静极了,宛如没有波澜的湖面,却又在那宁静之下不断散溢着只属于农家的静谧以及简单的美好。突然就想起了除夕夜的一声声炮响,恐怕只有那时,这乡村的夜才会有稍许的喧嚣吧!没有城市里那层出不穷的高楼大厦以及重重叠叠的灰尘烟雾的阻挡,乡村的天干净得仿佛初生的婴儿,在辽远的宇宙中熟睡,和着这乡村的静谧,构成一个触动心灵的美丽世界。
在这简单而美好,神秘而温暖的静谧中,我也忍不住想闭上双眼,沉睡,沉睡……。
城市和乡村篇十五
秋风袭过,细细品来却是初霜。
——题记。
一夜秋风飒爽,巷头的老树飘落多少离愁叶,巷尾的石榴咧开了嘴,露出满腹经纶。巷子两旁的老屋斑驳了的泥墙,曾不谙世事的少女将头微靠,数那线天空中的飞鸟,逼仄不知去向。青石板路,踢踏出不一样的声响,由老人拐杖或藤椅钉出的坑,那些水洼都美出一路伤感。那条无法忘怀的青石板路--小巷!
还是这条小巷还是这条石板路,记忆中奶奶拄着拐杖牵着我,挎着一个滑溜溜的菜篮,从石板路的这头到那头。东家的阿婆收了菠菜,西家的张爷爷种了西瓜,一串串乡音从混浊的老人嗓子里冒出,对我着实感染不少,我也常学着奶奶的腔调把式跳老年迪斯科唱《杨门斩子》!逗得弄堂里一阵“哈哈”豪放的笑声,爷爷奶奶们纷纷鼓掌。是啊,这一条小巷全是“孤寡老人”,至于我不过是因为“伤病”而来休养罢了。
每天清晨我便从那格子窗中瞧见奶奶在那条石板路上踏步,偶尔踏两下便用拐杖支撑着。中午奶奶搬来藤椅,缝缝补补或挑挑拣拣自言自语。每当暮鸦驮着落日掠过头顶,街坊们便都来到了巷子里,唠家常,下棋不亦乐乎。而我多数都是看着,从那格子窗中。我发现青石板路是那么漂亮,当雨后日出,它便闪射一片熠熠的金光。可有时又是那么恐怖,坑洼的模样像一张扭曲的脸。后来我便爱脱了鞋在那上面走--趁奶奶不在。开始我觉得疼痛既而是忘乎所以的舒服,一个女孩疯似的狂跑狂跳,她没有穿鞋……一个秋季奶奶走了,我也回去了,我回头望着那青石板路,它在哭,就像半夜抚着全家福抽泣的奶奶,那种隐忍的哭泣!就像半夜抱着娃娃失眠的我,一种孤独的狰狞!
现在我又脱下鞋子,感受六年前的感觉,有些湿,那是苔藓,有些疼,那是心!它仿佛还在嘶哑地哭泣着,啃咬我的脚丫!如今人去楼空,爷爷奶奶们都去了敬老院,墙上除了摇摇欲坠的墙皮还有一个个鲜红的“拆”!他们本来就是孤独的人儿,儿女四五年甚至数十年不曾归家,他们皱纹下的苦痛,被我这个格子窗里的小孩窥见也包括奶奶那颗渴望温暖的心!而我?只是一个没病装病只想远离家庭争吵的孩子!“大门门,如果有那么多事件计较,为什么不多陪陪父母?”我常问青石板路,而他一起一伏繁若凹凸仿佛在哀叹着!那时,它总能与我的心一脉相通。
城市和乡村篇十六
秋风袭过,细细品来却是初霜。
——题记。
一夜秋风飒爽,巷头的老树飘落多少离愁叶,巷尾的石榴咧开了嘴,露出满腹经纶。巷子两旁的老屋斑驳了的泥墙,曾不谙世事的少女将头微靠,数那线天空中的飞鸟,逼仄不知去向。青石板路,踢踏出不一样的声响,由老人拐杖或藤椅钉出的坑,那些水洼都美出一路伤感。那条无法忘怀的青石板路--小巷!
还是这条小巷还是这条石板路,记忆中奶奶拄着拐杖牵着我,挎着一个滑溜溜的菜篮,从石板路的这头到那头。东家的阿婆收了菠菜,西家的张爷爷种了西瓜,一串串乡音从混浊的老人嗓子里冒出,对我着实感染不少,我也常学着奶奶的腔调把式跳老年迪斯科唱《杨门斩子》!逗得弄堂里一阵“哈哈”豪放的笑声,爷爷奶奶们纷纷鼓掌。是啊,这一条小巷全是“孤寡老人”,至于我不过是因为“伤病”而来休养罢了。
每天清晨我便从那格子窗中瞧见奶奶在那条石板路上踏步,偶尔踏两下便用拐杖支撑着。中午奶奶搬来藤椅,缝缝补补或挑挑拣拣自言自语。每当暮鸦驮着落日掠过头顶,街坊们便都来到了巷子里,唠家常,下棋不亦乐乎。而我多数都是看着,从那格子窗中。我发现青石板路是那么漂亮,当雨后日出,它便闪射一片熠熠的金光。可有时又是那么恐怖,坑洼的模样像一张扭曲的脸。后来我便爱脱了鞋在那上面走--趁奶奶不在。开始我觉得疼痛既而是忘乎所以的舒服,一个女孩疯似的狂跑狂跳,她没有穿鞋……一个秋季奶奶走了,我也回去了,我回头望着那青石板路,它在哭,就像半夜抚着全家福抽泣的奶奶,那种隐忍的哭泣!就像半夜抱着娃娃失眠的我,一种孤独的狰狞!
现在我又脱下鞋子,感受六年前的感觉,有些湿,那是苔藓,有些疼,那是心!它仿佛还在嘶哑地哭泣着,啃咬我的脚丫!如今人去楼空,爷爷奶奶们都去了敬老院,墙上除了摇摇欲坠的墙皮还有一个个鲜红的“拆”!他们本来就是孤独的人儿,儿女四五年甚至数十年不曾归家,他们皱纹下的苦痛,被我这个格子窗里的小孩窥见也包括奶奶那颗渴望温暖的心!而我?只是一个没病装病只想远离家庭争吵的孩子!“大门门,如果有那么多事件计较,为什么不多陪陪父母?”我常问青石板路,而他一起一伏繁若凹凸仿佛在哀叹着!那时,它总能与我的心一脉相通。
当女孩仰望天空,她不是看飞鸟而是在与脚下的青石板路聊天。
城市和乡村篇十七
我爱城市的繁华热闹、四通八达,也喜欢乡村的恬静安详、浑然天成。城市给了我们快速便捷的生活,让我们能努力地向前冲刺,奋斗着自己的目标,用心地灌溉梦想;而乡村,则让我们在疲乏困顿之际,反璞归真,有了喘息的空间。
一日千里的网络、交通,串起了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紧密感,生活在大城市中的我们,享受着快速的捷运、方便的通讯,无远弗届的科技、四处耸立的科技大楼,带来许多年轻的就业人口,也吸引了许多有梦想的人到此奋斗。但是,我却常常觉得城市是个非常寂寞的地方,人们各自为营,充斥着“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心态,充满着被压缩的不满与愤怒。每一个小小的空间,都囚禁着一个人,密密麻麻的“囚”、高高低低的“囚”、前前后后的“囚”,串连成重重叠叠的“囚”,“囚”变成了城市里空间的基本单位,囚禁了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囚禁了那种鸢飞鱼跃、“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悠哉。框框里的人,想走出去;不在框框里的人,却想尽办法想挤进来。冰冷的钢骨结构,隔绝了那些温暖问候,洋溢着现代感的玻璃帷幕,反射出一张张呆板的脸,人们聚居,却也互相隔离。原来,在高楼大厦环伺之下,繁荣的糖衣已装着的是人情硗薄。
飒飒秋风吹过,无边无际的林木,颤动飞扬起千千万万张叶片,像薄薄平面铺开的羽扇,在微微的风里静静上下浮沉。我感受到有一派日光投射下来,接着,整片山林从靛绿变青、变橙、变黄、变紫褐、变绛赭,变成一片纠缠的金赤艳红;一片迷离,一片明灭闪烁,如琉璃琥珀般清澈动人,也似霞彩般瞬息万变,交错摇曳,变成难以捉摸无法言喻的光与色彩的重叠变化。生活在美丽的乡村,何处不可入诗?何处不可入画?但是,乡村的恬淡自然,不也是一种安逸圈吗?我们像是与世隔绝了,无法得到最新的资讯、获取最近的知识,甚至连生病时想去看个医生,都得翻山越岭,出去外面找工作,我们总是落后别人一大截,我们从未接触过电脑,那又该如何因应公司的需求、社会的脉动,还有全世界对于人才的定义呢?这是生活在乡村中值得我们三思的问题。
我个人是较喜爱城市的快节奏、高效率,我想到大城市中挑战自己的能耐,或许,我会成为那“囚”中的一划,但我会试着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挖掘乡村的自然美,开凿那最初的信任、人情味,也会练习与自己相处,品尝独处的乐趣。步行,便是其中一种方式,白天辛勤的工作、耕耘着自己的一亩方田,到了傍晚时分,或是夜阑人静时,我期许自己能在阳台上种种小花小草,贴近大自然,或是走出户外,在附近的公园散步,静下心来,观察季节的变化,等待太阳下山,看天上星辰移转,整理自己的思绪,反省自己生命的状态,豁然开朗,重新了悟存在的价值。
我想在城市中,纪录生活里每一片时光,每一道光线,每一段声音,每一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我想用心去体会那如同身在乡村般的悠然自适,我想把它们一一折叠起来,一一收存在记忆的角落。在城市中,停下脚步,深呼吸,或许在转入下一个街角时,你便能感受到乡村的气息,有时,“缓慢”也是一种速度,“迂回”也是一种抵达方式。“爱自己所在的城市,在城市中找寻内心的乡村”,我这么期许着。其实,钟鼎山林,人各有志,有人喜欢紧凑刺激的城市生活,必然也会有人向往恬淡朴实的乡村日子,只是我们都必须调适好自己的心情,释放心灵的压力,还有,给自己一次追求不同生活的机会,让我们能发现不同的视野、不一样的天空。
城市和乡村篇十八
这个题材在我的头脑中萦绕了近三十年。之所以没有写出来,是因为我一直担心会有人把我的意思误解为我把人比作狗。经过三十年的社会进步,我相信人们的文化素质与精神素质已经大大提高,再不会像从前那样“神经过敏”了,在这样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氛围中把我的构思形诸文字,正当其时。
这个标题,如果要让任何文化水平的人都能够一目了然的话,应该写成“城市的人与乡村的人,城市的狗与乡村的狗”。但是那样一来,标题应有的“文学性”必然受到损害。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用现在这个标题。
本文探讨的是有关人文的话题,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世态人情”的话题。触发我思考这个话题的动因,是缘于饥荒年代流行在农村的一句顺口溜:“街上人,小气人,嘴叫人,脚关门;空甑子,戏谑人。”那意思就是说:街上人是虚情假意的,嘴上叫你“请来坐”,同时用脚去关门;如果街上人喊你吃饭,千万别信,其实饭已经吃完了,只剩下“空甑子”了。
说来可能会令某些人不高兴,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城市(街道)越大人情越冷漠”的'现象。我在三十来岁时,到处流浪、打工、帮人做家具,结识了几个端“铁饭碗”的朋友,他们曾经跟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年他们几个被单位派遣到省城出差,他们的一个同事准备了一些腊肉、香肠、还有两只母鸡,委托他们顺便捎给家住省城的老岳母。为了万无一失,特地写了一张标有详细的街道名称、门牌号码的“路线图”。他们到了省城后,按照路线图的指引,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同事的岳母家。几个人经过反复对照准确无误后,方才开始敲门。门开了,主人探出半个身子,问:你们找谁?他们问:这里是某某的岳母家吗?主人说不是不是,你们找错了。说完就关上了门。他们非常气愤,气愤于城市人的刁钻与冷漠,明明是准确无误的偏说不是。于是就在门外大声说:“不是就算,这些腊肉、香肠和鸡就该我们吃了!”主人在门里听说有腊肉、香肠和鸡,急忙把门打开,客气的说:“请进请进,你们要找的就是我家了!”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先前根本不可能相信的事现在却让我深信不疑,使得从小生长在农村,难免有些孤陋寡闻的我对于世态炎凉有了认识上的“飞跃”。
我经常跟朋友们说,我们做木匠的人是吃“千家饭”过日子的。为了生计,是不能计较饭菜的丰盛与否的。有时在城里吃、有时在乡下吃、有时甚至在山区吃。山区民风淳朴,那里的人热情好客,常常会把平时连自己都舍不得吃的山珍野味毫无保留的端上桌来与你分享,这种“礼遇”与在城市人家里的感受截然不同。
山区地广人稀,往往是几公里见不到一家人。那里的狗特别凶,看见有陌生人路过,如临大敌,是绝不会允许你进家的,甚至会追你半公里,从此使我对于狗产生了深深的恐惧。
对狗望而生畏的我有时在城里人家做家具,看到卧在门口的大狼狗就胆战心惊,连想上厕所“方便”都不敢。尽管主人说不会咬不会咬,不信你试试!但是自己却始终战战兢兢。实在憋不住了,只好冒险从它身上轻轻地跨过去,果然平安无事。从此以后,我对于城市的狗与乡村(山区)的狗的特性算是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城市的(某些)人是冷漠无情的,城市的狗却是“善良(不咬人)”的;乡村(山区)的人是热情善良的,乡村的狗却是凶恶的。这种莫名其妙的强烈反差激发了我的“考证癖”,促使我产生了浓厚的深入探讨的兴趣。
我无意中想起了我家曾经有过几年的“街道生活”。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教书的父亲刚刚去世,我们孤儿寡母就陷入了生活的困境,全家五口人不得已而租住了供销社对面一间临街的闲置房。该房非常狭小,而且还要留出一条过道通向后面的厨房,活动空间的逼仄就可想而知了。
这样狭小的空间,如果只是自己家人生活也还罢了,让人大伤脑筋的是每逢街天,来“赶街”的认识不认识的、是亲戚不是亲戚的乡下“熟人”,有的来找一口凉水喝,有的来躲一躲炎热的太阳,有的纯粹是赶街累了来坐一坐,狭小的空间“济济一堂”,弄得主人打个转身都困难,只是碍于“早不见晚见”的情面,不好下逐客令而已,实在不敢再“热情”,否则,主人就只好站在门外了。
街道上人来人往,即使每人只是喝你一口凉水,你也得挑上几挑(那时没有自来水);即使每人只是来坐上几分钟,就足以让你什么活计也做不成。长此以往,你以什么为生?你烦不烦?不烦才怪!
这恐怕就是“街道人”或“城市人”之所以“冷漠”的主要原因。
与之相比,乡村或是山区的情况则不同,空气固然清新,山青又兼水秀,却难免过于冷清。偶有亲戚或熟人来造访,恰如久旱逢甘雨,正好趁此机会热闹热闹,冲淡一些往日的冷清和寂寞。积蓄多日的“热情”似火山爆发,喷薄而出,直“暖”得客人血液沸腾、浑身冒汗。
城市的狗,既非看家狗、也非牧羊犬,纯粹只是宠物,供主人消遣的。它养尊处优、见多识广,知道自己的身价非同一般,所谓的“看家”已不属于它的职责范围。而且门前人来人往,目不暇接,实在是咬不胜咬。即使原先是一只爱岗敬业的看门狗,也早已“磨练”得老奸巨猾、玩忽职守了。
“存在决定意识”,城市与乡村的人与狗的诸多不同表现(态度),是所处的环境条件潜移默化的结果,并非他(她,它)们自身的本质流露。如果把他(她,它)们与对方所处的环境进行“对调”,经过若干年之后,他(她,它)们的表现(态度)很可能就与当年的对方相去不远了。古人云:“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就是这个意思。
从本质上讲,善者自善、恶者自恶,是不会因为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但那是另一篇文章的任务了。
城市和乡村篇十九
城市是整个国家的集大成所萃取出的结晶,而乡村则是舍弃先进的资源,坚持与自然共存的地方一现在的我来说就会选择城市,因为如此我就可以使用先进的资源,接受顶尖的培育,最后成为不愧对社会的`大人,但是受到岁月的历练而成为老人的我,则会选择乡村,因为乡村风光明媚、空气清新、非常适合晚年的休闲生活,但是城市与乡村衍生出的问题也非常多,可说是各有利弊阿!
城市是整个国家的经济重心,城市繁华热闹,五光十色,买的东西五花八门,可说是什么都有,什么都卖,什么都不奇怪,但是也衍生许多犯罪,像资讯便利就会让诈骗的案件激增,还有烦人的噪音和恐怖的空污,这些都是为了繁华所牺牲的产物,而乡村则是有许多老人造成资源贫乏,导致愈来愈落后,可说是有牺牲才有进步。
我个人大概比较喜欢较落后的城市,因为就算资源贫乏,但也不算乡村,空气也并没有这么糟,这个就是共存两者好处的好地方,也是我所找寻的居住地。城市与乡村是两面彼此反应的镜子,某一方繁华另一个地方则会没落,而这就是我们生存的重大课题。
城市和乡村篇二十
城市,也许大家一点儿也不陌生。在我的思想角度来讲,那就是“钢筋与水泥”的天堂。对于一个在城市里面长大的孩子,我已经习惯城市中的灰尘和污浊。
我很少去体验过乡村的美。乡村,美就美在他们的风情“美”。他们是很朴实的一群人,用最好的一面来对待远方来的客人,你只要仔细观察就能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美,那就是善良。
我很少去体验过乡村的美。乡村,美就美在“景”。在乡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哗,没有了汽车的鸣笛。高高的山峰一眼望去,永远也看不尽。新鲜的空气和城市的空气对比一下那可是天壤之别。早晨,乡村的人们早早的就去了大山里忙活着自己的事情。一眼望去漫山遍野的人,好像晚上的星星,这里一颗,那里一颗。
城市的生活节奏很快,乡村的生活节奏很慢……但是城市与乡村的区别不仅仅在于这些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