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说课稿(汇总18篇)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不可草率行事。阅读总结范文可以拓宽我们的思路和触发新的灵感。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一
《大江保卫战》这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息的通讯,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赞扬了解放军战士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达了子弟兵与人民的鱼水深情。本文遣词造句生动形象,叙事后适时的议论抒情,使全篇情思飞扬。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日夜兼程”、“鏖战”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歌曲《为了谁》、解放军官兵抢险的录像等。
教学课时:2课时
2、是呀,1998年夏天,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大江保卫战(出示课题)
3、这是一场怎样的保卫战,课文中又是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的?请大家默读全文。圈出相关词语(气壮山河、惊心动魄)让我们把词语加到课中读一读。
1、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大家一起看!(播放洪灾录像)
2、看着这滚滚的洪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惊涛拍岸、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文中是怎样写洪水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
(1)这段话虽然简短,但是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标点里都能让我们读出更多的意思。请你仔细读读,然后讲讲自己的收获。
(2)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灾情的危急吗?试一试指名读、评价(紧张吗?再紧张些!)
(3)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紧张的气氛来)
4、引读:
(1)是呀,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出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2)从哪里可以看出解放军官兵急人民所急。日夜兼程(谦、廉、歉)、挺进。
(3)能读出这种急人民所急的心情吗?(齐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大江保卫战)
(4)过渡:在这场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动人事迹,请大家读读2—5自然段。
2、交流自读体会。
这一是群( )的人民子弟兵。(英勇、乐观、救援神速)
(1)理解“全然不顾”。他们不顾( )不顾( )不顾( )不顾( )……
(2)理解“鏖战”、“伤痕累累”(出示课外资料)
3、学到这儿,我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出示)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了解这副对联的由来。(顾宪成,东林书院)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就是讲的“暴雨,大暴雨……撕咬着千里江堤”(引导学生回到上文齐读)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子弟兵们为了保住大堤,流汗流血,不顾个人的安危。因为他们是一群( )的人民子弟兵。(英勇、乐观、救援神速)
4、那么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对子弟兵的敬佩之情吧!(齐读)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江保卫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能围绕课题来谈谈吗?
理解课题:“大江”指长江,“战”是战斗的意思,“大江保卫战”就是指为了保卫长江的安全而进行的战斗。
既然是战斗,就有敌我双方,我知道我方是人民群众和人名子弟兵,敌方是肆虐的洪水。
战斗的起因是:1998年的夏天,长江流域出现了特大洪水,滔滔洪水肆无忌惮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洪魔的挑战,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战斗的结果是:保住了长江大堤,我们的人名子弟兵和人民群众取得了胜利。
3、同学们谈得真好!那么,这是一场( )的大江保卫战呢?
【出示填空:这真是一场( )的大江保卫战!】这节课我们就将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1、学习画面之一:大堤抢险
(1)首先让我们跟随作者的镜头来到赛城湖的大堤上,请你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用心去触摸语言文字,用“——”画出感动自己的语句,圈出重点词语,可以简单地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
(2)交流。
a“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官兵们救援行动的神速。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闻讯赶到、顿时、出现、“上!”)
这么快是为了什么?官兵们心里想着什么?(板书:保住大堤)
你能将这快的感觉读出来吗?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
3、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目标2、3。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险情(朗诵第一自然段),学生观看洪水泛滥的画面。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展开新课。
(一)、感受“大堤抢险”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最让你震撼的语句,在相应的句子旁边写下你的感受。
2、全班交流: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体会战士们意志坚强、奋不顾身的精神。)。
“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体会子弟兵大无畏的乐观精神。)。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3、补充资料,加深感受:
课件出示抗洪口号。
生读一读,联系前文加深感受。
4、小结填空。
通过九江赛城湖大堤惊心动魄的抢险画面,你认为这是一群( )的人民子弟兵。
教师板书:这是一群( )的人民子弟兵!
学生在交流中补充板书。
5、这样的人民子弟兵真的不得不让人敬佩,就让我们再来用心地朗读,感受这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师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二)、认识“铮铮铁汉”
1、认识过渡段: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这句话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
2、在你的眼中铮铮铁汉应该是怎样的人?
4、全班交流,朗读体会。
5、指导朗读。(抓住黄晓文的语言、动作加深体会。)。
6、拓展:你还了解哪些在98抗洪中涌现出的英雄?
7、回归主题:这是一群( )的人民子弟兵!
(三)、学习“营救群众”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战士们的身影都出现在什么地方?
2、从这个“……”中,你能读懂些什么?
3、指导背诵:课件出示,学生填空。
4、学生比赛背诵。
5、回归主题:这是一群( )的人民子弟兵!
拓展延伸。
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的子弟兵说些什么?
课堂总结。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播放音乐及画面,学生齐诵文章最后一自然段。
板书设计:
这是一群( )的人民子弟兵!
阳城县吉利希望小学邢宽明。
一、采取不同方式教学,激发学生内心体验。
教学第二自然段(大堤抢险)时,我在“过程与方法”上,注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采取自主学习、交流等方式,通过自学、互助,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品读,划出感受较深的语句,并说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注重突出语文的工具性,注意在品词、品句上训练语感,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在教学黄晓文事迹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表现黄晓文争分夺秒抢时间的关键词,通过自己反复地读,去感悟,去体味黄晓文的英雄形象。并结合自己收集来的资料,丰富了“铮铮铁汉”的英雄形象。通过相互交流,既进行了口语表达的训练,又拓展了课外知识。
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救援群众)时,采取抓中心句“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的方式,先通过读,说说自己的感悟,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前后课文的内容,具体说说人民子弟兵是怎样不顾个人安危,抗洪抢险的,学生边说边读,边读边悟,具体生动的内容,加深了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把握,也使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受到震撼。
二、多媒体课件的适时播放,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
现代化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也为教学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但怎样适时播放,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98年抗洪,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我先播放了一段洪水泛滥,子弟兵奋不顾身抗洪抢险的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从感官上去体味子弟兵的英勇和无畏,然后再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感悟。最后,伴随着感人的图片,一曲感人之深,颂扬抗洪英雄的歌曲《为了谁》,在学生与文本交融、激昂的情绪中骤然响起,让积淀学生内心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歌既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也唱出了学生对子弟兵的无限敬意。
当然,通过教学,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1、学生从读中感悟,在交流时语言表述不够精炼、简洁。需要平时多加强训练,注意口语表达。
以上,是我教学《大江保卫战》的反思,不成熟的想法与观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点。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三
作为教师或许对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还可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激起心中的情感。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而且,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那么,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打破时空限制,让课文中所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近大江,从而达到突破课文重难点的目的,因此我选择的教学环境是多媒体教室。
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一些写作的技巧。
2.通过品读、运用多媒体等手段,使感悟人民子弟兵在战洪水、保大堤、救群众时所表现出的铮铮铁汉形象。
3.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使学生受到情操的感化,心灵的洗礼。
通过品读文章、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形象,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利用语言文字,让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在战洪水、保大堤、救群众时所表现出的铮铮铁汉形象。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
接着,录像停止,我便深情并茂的引导他们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由于先前的实况录像已经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激昂的叙述,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二、情动辞发,以读激情。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2、4小节的处理上,我将第4小节作为第2小节,官兵们奋不顾身运沙包的一个补充,这是因为,我细细品读了文章,翻阅了大量当年抗洪的资料后,感觉第2小节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还远远不能表现战士们遇到的艰辛与困难,而黄晓文连长的典型事迹正好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内容的补充,也是情感的补充。这是一个“点面结合”的手法。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所有的积累都被激活,这样就对文本继续进行补充,产生出新的信息,在交流了一些搜集的事例后,原有的认识更加“有血有肉”,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官兵们运沙包的不易与艰难。这时学生是用自己的创造进一步感动自己。于是,学生在交流中使感动升级,并通过“言”与“声”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此时此刻我再让学生观看录像。通过播放解放军抗洪录像,以声和形再现当年气壮山河的长江保卫战。学生亲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甚至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和教育,形象地体验到了人民子弟兵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学生的感情本已在心中激荡,此时情感的闸门一开,感动便倾泻而出。此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子弟兵,想说些什么?面对肆虐的洪水,又想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高大无畏的形象再现出来,大家谈出了内心的真情实感。
在教学保护群众一段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再现官兵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的艰难与危险。然后,通过激情引读使感动升华。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难度的,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此刻学生朗读文章,就会将文中的语言与录像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像这一中介再一次传递给了学生,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因而他们的读书是投入的,是声情并茂的。
同时第5自然段也是课后要求背诵的一段。课上我便让学生尝试着背诵三个飞向组成的排比句,情动词发,学生很容易便有感情地背诵了出来。
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时,适当的拓展文本,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呢?”在课前,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上网查询资料,拓展文本,感受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使学生有机会交流自己查阅到的资料,让学生能在资源共用,智慧交流的学习氛围中进行信息传递,思维碰撞,心灵交融。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了解抗洪抢险中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才能获得“人民子弟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的最终体验,在心中掀起情感波澜,升腾起对解放军由衷的钦佩之情。
总之,在这堂课上,我注意了通过体验锻炼学生读的能力、背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等多种能力,并且注意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学生朗读,加深学生感悟。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四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真实的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
针对本文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通过阅读加深感悟”的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运用各种手段,通过激励、点拨、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之深刻体会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我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课一开始我就播放了当年长江流域洪水肆虐的场面,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有力地渲染了课堂气氛。无需多言,立刻就使学生感受到了情势的危急,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使之怦然心动。
接着,录像停止,我便深情并茂的引导他们诵读课文第1自然段中的部分语句。由于先前的实况录像已经扣动了他们的心弦,再加上激昂的叙述,很容易就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们的意念很快走向了文本,走向了98,走进了那令人心惊肉跳的现场,课堂上学生的诵读明显的让人感觉到洪水的疯狂,情况的紧急,为下文“险中见英雄”做好了情感的铺垫。
保卫大堤与保护群众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6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是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的获得文本信息,这便是文本向“主体”的流动,是用文本去感动学生。
在2、4小节的处理上,我将第4小节作为第2小节,官兵们奋不顾身运沙包的一个补充,这是因为,我细细品读了文章,翻阅了大量当年抗洪的资料后,感觉第2小节中“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还远远不能表现战士们遇到的艰辛与困难,而黄晓文连长的典型事迹正好是一个有力的补充,不仅是内容的补充,也是情感的补充。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所有的积累都被激活,这样就对文本继续进行补充,产生出新的信息,在交流了一些搜集的事例后,原有的认识更加“有血有肉”,便能更深刻的体会到官兵们运沙包的不易与艰难。这时学生是用自己的创造进一步感动自己。于是,学生在交流中使感动升级,并通过“言”与“声”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感情。此时此刻我再让学生观看录像。通过播放解放军抗洪录像,以声和形再现当年气壮山河的长江保卫战。学生亲眼看到了人民子弟兵在汹涌的激流中,怎样与洪水搏斗,怎样在泥水中抢运沙包,怎样为了保住大堤日夜奋战甚至牺牲生命的英勇壮举,不由自主的受到感染和教育,形象地体验到了人民子弟兵那种大无畏的精神。学生的感情本已在心中激荡,此时情感的闸门一开,感动便倾泻而出。
在教学保护群众一段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再现官兵们在湍急的水流中救人的艰难与危险。然后,通过激情引读使感动升华。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五
1998年夏天,长江流域普降暴雨、大暴雨,长江水位猛涨,洪水泛滥,长江沿岸许多地方的堤岸发生险情。有些地方洪水冲垮堤岸,将堤内的房屋冲毁,树木冲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万分紧张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奔赴灾区,和当地的群众一起,投入到抢险救灾的“战斗”中。在这场“战斗”中,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课文《大江保卫战》向我们介绍了当时的有关情况。
文章记叙了解放军几十万官兵与长江特大洪水进行顽强战斗的动人情景,热情的歌颂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表现了子弟兵和人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文章可以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向我们介绍了98年夏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长江保卫战。
第二部分是第2~5自然段,写在抢险救灾过程中,官兵奋勇向前,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第三部分是第6自然段,赞扬人民子弟兵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二、精品屋。
课文精彩段落欣赏。
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入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欣赏】。
九江赛城湖大堤的抢险救灾真实惊心动魄!子弟兵奋勇向前,谱写了一曲豪迈的英雄赞歌。第一句交代什么时候发生了怎样的险情。“凌晨两点”,黎明还未来临呢!此时,大堤发生塌陷,是何等危险!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是解放军战士挺身而出,担负起保卫大堤的重任。随着之队长的一声令下,战士们投入到抢险护堤的战斗中。你看,他们肩上是沉重的沙包,脚下是泥水,还夹杂着嶙峋的片石,但战士们并没有将这些困难放在心上,他们来回穿梭,有的甚至为了跑快而赤脚,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甘于奉献、不怕艰难呢?是心中的信念——保住大堤!是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决心!正因为如此,战士们才会不顾被片石割破脚趾,才会不顾狂风暴雨的袭击,才会不顾巨浪的威胁。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这是多么恶劣而充满艰险的环境啊!可战士们却毫不畏惧,高声喊着口号,奋然跳入水中,没有犹豫,没有胆怯,用生命之躯作为屏障去阻挡肆虐的洪水。读到这儿,你的心中是否生起崇高的敬意呢?为战士们这样忘我无私的精神而感动?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官兵们以铮铮铁骨保住了大堤。在那鏖战的几个小时里,战士们付出了多少?从那累累的伤痕里,我们读到的是官兵们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入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这则对联可谓是对官兵们抢险救灾情景的俄高度概括。上联主要从听觉的角度反映环境的恶劣,下联主要写官兵们的付出,言简而意赅。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欣赏】。
这部分虽然写得较为概括,但把子弟兵对人民群众的一片赤诚表现得感人至深。第一句连用三个“飞向”的句式,构成排比,向我们展示出战士们奋勇救人的英姿。洪水袭来,水流湍急,在树梢、在房顶、在电杆上,随处可见等待救援的群众。漩涡出没,水情危急,但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战士们与汹涌的急流展开了搏斗,驾驶小舟劈波斩浪,把希望送到每个需要救援的群众身上。这样的队伍,怎能不使群众感到安全有了保障呢?难怪在他们眼里,军人就是大救星了。这大救星三个字中包含了人民群众的感动和对子弟兵们的无比感激!
三、金手指。
表达方法提示。
用典型事例表现文章主旨。
读了《大江保卫战》,什么地方最令我们感动呢?课文中描写色九江赛城湖大堤抢险的场景和黄晓文连长的感人事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开头给我们交代了大江保卫战的背景,营造出形势万分危急的氛围,点明一场大江保卫战正在打响!读了这一部分,我们期待着下文会介绍些什么呢?一定是这场保卫战是如何打响的,这个过程中发生了那些惊心动魄的事情。
事实上,文章接下来就向我们重点介绍了九江赛城湖抢险的情况。四百多名官兵在狂风暴雨之中,在滔滔巨浪面前为了保住大堤,他们呐喊着,在泥水里来回穿梭。为了抢速度,有的脱掉了累赘的鞋子,赤脚飞奔,即使脚被片石割破也全然不顾。为了保住大堤,他们还跳进了水中,以生命之躯组成了人墙以阻挡肆虐的洪水……这部分内容虽然没有具体写哪一位官兵,但是这一部分的描述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群体,一支队伍的战斗精神和他们心中的信念,感受到他们为了人民誓保大堤的情怀。我们可以发现这部分内容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全文的主旨是很切近的,像这样能够充分体现文章主旨的事例,我们称之为典型事例。文章第2自然段是通过解放军群体的事迹来作为典型事例,而文章第4自然段则是通过这个群体中的一员的事迹来作为典型事例,让读者对抢险救灾中的官兵们的英雄气概有了更直接的感性认识。从黄晓文的一系列动作中,反映出官兵们钢铁般的意志,使读者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典型事例在文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其具体而翔实的内容为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使读者在感动的同时领悟到文章的主旨。
那么,我们在习作中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要围绕文章的中心意思去选择最能表现主旨的材料;其次,在习作过程中要对这些材料进行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四、益智园。
创新与实践。
2、请注意下面这段话中加点的部分——。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像这样句式相似的三个几三个以上的句子是排比句,你能从文章中再找两个例子吗?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六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2课。文章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感悟遭遇洪水侵袭时,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读,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3、通过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背诵,理解和积累课文的语言,感悟人民子弟兵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教学难点:引导学习和借鉴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多数都没有经历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1.以情激情,进入文本。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因此,在上课初始,出示长江水系“告急”示意图(实)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虚);在讲到人民子弟兵抗洪时,则播放相关视频。这都是为使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课堂氛围。
在乐曲和视频的基础上,配以老师深情并茂的导入语和朗读,就更加容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震撼,使他们走进文本中。通过老师的一番过渡,可以看到学生在朗读中肯定是较有感情的。
2.以读激情,品味课文。
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阅读等。在本课中,第二与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比如在第二自然段中,让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保大堤的情景。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惊心动魄。学生一边读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简单的形象存在;接着指名学生交流,让学生读读自己所划的文字,再说说。此时,脑海中的形象是更加清晰了。
另外,教师进行了范读。从老师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感情又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在一些关键句子上,采用了是引读,生接读的方法,并反复地进行朗读。这样的强化朗读,使得学生不易遗忘。
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
1、媒体映示:长江水系“告急”示意图(实)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虚)。
2、谈话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品读第二段。
(一)、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2——5节。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人子弟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动人事迹,主要写了那几个典型事迹呢?
2、师生交流归纳。
a、大堤抢险b、铁汉本色c、勇救群众(相机板书)。
(二)、细读品味。
1、品读第2节:大堤抢险。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节,用“”画出当时环境险恶的一句话。
(2)、出示“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指导读。
(3)、面对险恶的环境,战士们表现怎样?用“”画出有关语句。
(4)媒体出示:抢险场面录像。
(5)出示句子“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2、自读第4节铁汉本色。
(1)媒体出示黄晓文户扛沙包的特写照片,指导观察。
(2)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用自己的语言介绍黄晓文的典型事迹。
(3)教师谈话:是的,在这个难忘的夏季,在这难忘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像连长黄晓文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典型事迹,都浓缩在后面的省略号中。
(4)出示句子:“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的感人事迹啊!”指导反复读句,感悟解放军官兵个个都是铮铮铁汉。
3、品味写法。
(1)默读2-4节,思考:第2节和第4节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呢?
(2)引导讨论。
第二节着力描写人物众多的群体场面,以突出大决战的惊心动魄、气壮山河。让我们看到群体的英雄精神面貌,这是“面”的描写。而第四节则着力刻画黄晓文的行为表现,以一个点带动一个面。这是“点”的描写,两节点面结合,相得益彰。
(3)这两节是如何连接的呢?提示读第三节(过渡节)。
4、品读取第五节:勇救群众。
(1)过渡:在这场谅心动魄的大决战中,人民子弟兵除了保卫江堤,还要救护遇险群众,这方面感人的事迹也是数不胜数。
(2)自由放声朗读第五节(音乐)。
(3)教师语音渲染,指导朗读感悟。
三、品读第三段。
过渡:大江,永远铭记着这段特殊的日子——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这历史的瞬间,更铭记着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他们舍生忘死、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1、学生齐读课文第六节。
2、让我们全体起立,向他们致以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学生起立)
3、媒体播放歌曲《为了谁》。
课后搜集有关人民子弟兵抗洪抢险的文章,认真读一读。
板书设计:
(气壮山河)。
大堤抢险(面)。
铁汉本色(点)英勇!人民子弟兵!
勇救群众(面)。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七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文章结构严谨,夹叙夹议,重点突出。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从四方面入手,理解这个片段的显著特色。
当我们学到黄晓文的脚被一根铁钉扎了一下,忍痛拔出,继续扛沙包时,我问学生:“你们曾经因不小心被小刺儿或小钉儿扎过吗?请说一下当时的.感受。”学生谈得很多,有的讲自己被花刺儿扎时的疼痛,有的谈划破脚时的难受,有的谈被小木刺扎后的痛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便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黄晓文被铁钉重重地扎进脚底后的剧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体会他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本篇课文中有好几幅插图,第二幅表现的就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的情景。我告诉他们黄晓文就在这个行列里,想象一下他会怎样做。有的说:“黄晓文脚底钻心地疼痛,他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但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根据插图展开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为感人。
作者描写黄晓文这位典型人物时,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充分显示了人物的可贵精神。当讲到黄晓文“扯下一绺布条”时,我请他们换成其他的动词“撕”或“拉”等,可他们说:“不行,‘扯’字表现了黄晓文撕布时的速度非常快,因为他想快点包扎好,快点去保大堤。”有的说:“‘撕’字太斯文了,似乎没有多大力气。”有的说:“‘拉’字更不妥,让人觉得黄晓文力气也没有了,怎么还能去扛沙包呢?”……后来,我们还对“捆”字进行了换词训练,同学们也发表了很多看法。通过这些换词训练,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今后写作中的准确用词。
教学黄晓文事迹,在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迹的基础上,播放李向群的相关录像,那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迹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最后,伴随着感人的图片,一曲感人之深,颂扬抗洪英雄的歌曲《为了谁》,在学生与文本交融、激昂的情绪中骤然响起,让积淀学生内心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歌既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也唱出了学生对子弟兵的无限敬意。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八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会用“惊心动魄”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课前准备:
1、歌曲《为了谁》 。
2、收集抗洪抢险的有关感人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通过朗读短句训练,感受长江遇特大洪水时万分危急的形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进入情景。
2、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词。
(1)字词:兼 嶙 峋 虐 坠 烁。
(2)词义:
a、日夜兼程。
b、惊心动魄。
c、铮铮铁汉。
d、摇摇欲坠。
e、劈波斩浪。
f、嶙峋。
2、思考分段,理清脉络。
第一段(1)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0)部队官兵在与恶浪的决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了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三段。
1、范读第一段。
2、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灾情危急,奔赴战场)。
3、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语句。
4、第一层的句子较多地使用了短句,词组,感叹号,为什么?并指导朗读。
(1)连用“!”醒目地表示水情的异常严重和情况的十万火急。
(2)短句、词组等形式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交代了背景,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了那非常情况之中。
(3)朗读时声调要高亢,语速要加快。
5、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出英雄气概。
四、指导书写。
1、肩:“月”的首笔为竖,而不是撇。
2、嶙:右下部不是“牛”
3、坠:上部的“人”要写得开些。
五、课堂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 ) () ( ) ()。
( ) () ( ) ()。
2、在文中摘抄含有“惊心动魄”和“闪烁”的句子,并各造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8课——《大江保卫战》。
二、学习课文。
小结:课文的2-5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场景。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1998年7月27日凌晨两点,当我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中时,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灾情就是命令,四百多名官兵迅速赶到现场。他们是如何与洪水决战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并且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感动,并试着把它读好。(出示第2自然段)。
(2)、找到令你感动的句子了吗?愿意读给大家听吗?(指名读,交流感受。)。
a、官兵们……保住大堤!
体会“全然不顾”、“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只有一个念头”等词句。
小结:战士们肩上扛的是沉重的沙包,脚下是泥水,还夹杂着嶙峋的片石,可是这些并不能阻挡战士们前进的脚步,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引读)大堤,保住大堤!保住大堤就意味着保住了无数人的生命,所以尽管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但是他们全然不顾,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再次引读)大堤,保住大堤!
b、战士们……加油!
体会:这是战士们在面对洪水、面对挑战时所体现出的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男生读)。
c、一个个……伤痕累累。
体会“奋然”、“伤痕累累”、“鏖战”等词句。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曾经有战士说:“站着是一根伫立的桩,倒下是拦洪的沙袋”。与洪魔英勇搏斗的子弟兵们早以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解放军某部连长黄晓文就是其中的一位。
(3)、同学们都被黄晓文的勇敢和奋不顾身所感动,课文中哪儿可以看出他很勇敢呢?(一系列的动作和“二话没说”、“三下两下”等词语体现出时间的紧迫,动作的迅速,黄晓文的奋不顾身,相机指导朗读)。
4、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不仅是保大堤、制洪魔的战斗惊心动魄,解放军官兵们在滔滔洪水中救出被困群众的场面也同样震撼人心。
(1)、(出示第五自然段)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看你能读懂些什么。
a、汹涌的激流中……摇摇晃晃的电杆。
(抓住三个“飞向”,体会人民子弟兵抢救群众的急切心情。男生齐读。)。
b、在安造垸……希望。
(理解省略号,解放军还救出了无数的群众。女生齐读)。
小结:是啊,人民子弟兵们救出的何止是周运兰和小江珊两个人,他们把老大娘背出了危险的房屋,他们把小木船送给了无家可归的母女,他们把救生衣让给了在洪水中苦苦挣扎的人民群众。他们把生的希望送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种舍生忘死救群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板书:舍生忘死救群众)。
c、哪里……闪烁。
(理解“红五星”、“迷彩服”等就是指子弟兵,哪里有危险,他们救出现在哪里)。
(3)、让我们充满激情地朗读这段话,把这些人民救星们牢牢地记在心里。(齐读全段)。
5、引读第六自然段。
总结:是的,他们是人民的子弟兵,他们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和人民。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战士们用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打胜了这场——大江保卫战,在人民心中树立起一座永久的丰碑。作为这场大决战的见证者,大江,永远铭记着——(引读)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引读)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1、出示诗歌:
让高高的防汛纪念碑化作大笔,把胜利的捷报写上浩瀚的楚天;
让巍巍长江大桥化作巨琴,奏响英雄曲,迎接抗洪将士光荣凯旋!
今天,当我们即将合上98抗洪这部煌煌大书,
我们已经把生命的奋斗和思考一起留给了历史。
以抗洪的名义,我们将何难不克,何功不遂。
以抗洪的名义,忘记98就意味着背叛!
当后世子孙肃然按下历史的放音键,听到98抗洪惊天动地的呐喊时,我们,将不会羞愧,因为我们尽到了这一代人的责任!
2、齐读。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写一首讴歌抗洪战士的诗。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1998年的夏天,那场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吗?让我们通过录象再一次来感受当时的情景。
2、放录象。
3、谁来描述当时的情景。
二、学习第一节。
1、课文是怎么写的呢?(出示句子),我们一起来看幻灯,谁来把这段话朗读一遍。
2、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情势——万分危急,哪些词语告诉你情势危急?
3、朗读时,这些加点词语该怎么读?三个“告急”该怎么读?
4、自己练练看,注意读出当时情势的危急。
5、指名读、齐读。
6、师生接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三、学习第二段。
1、这场战斗是怎样打的呢?请同学们再看录象,再次来感受当时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3、小组交流。
4、集体交流。
下面我们进行集体交流,谁来先说,从第二段课文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板书:奋不顾身保大堤舍生忘死救群众。
6、谁来交流,哪些句子最令你感动?
(1)官兵们肩扛……保住大堤(出示)。
a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战士们的`奋不顾身?
(2)战士们高声喊道……人墙。
a战士们的话语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壮举惊天动地,谁来把这种豪壮之情朗读出来?
b指名读、齐读。
(3)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伤痕累累。
a看到战士们伤痕累累,我们感动得几乎要哭了。
b谁来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黄晓文的事迹。
a课文是通过什么把黄晓文的精神表达出来的?(语言、动作)(这一段话抓住了黄晓文的——语言、动作来表达精神的)。
b我们一起把黄晓文的感人事迹读出来。
c是啊,黄晓文只是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中的一个典型,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啊。
曾经有战士说:“站着是一根伫立的桩,倒下是拦洪的沙袋,无论究竟考验的将军,还是刚刚入伍的新兵,他们都象黄晓文一样,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发出了人在堤在的誓言,他们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显示了我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板书:铮铮铁汉)。
(5)汹涌的急流中……电杆。
a比较句子。
(1)、书上的句子。
(2)、汹涌的急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来到树梢、房屋、电杆。
(3)、劈波斩浪:写出了战士们英勇无畏奋勇向前的形象。
三个飞向:写出了战士们心情的急切,动作迅速。
b书上这句话写得真令人感动,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e谁来读出这个意思,指名读、齐读。
(6)在安造莞。
a学生说。
b这里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
d出示这句话。
这里的红五星、迷彩服又指什么?
e这句话的意思是:解放军是人民的大救星。
(板书:人民救星)。
(7)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把第五自然段朗读一遍。
(8)这一段课文写得生动感人,课后要求我们背诵,先自己练着背背看。
看幻灯。
齐背。
四、总结:
板书:军民鱼水情。
五、课外延伸。
课文学完了,你有没有被解放军伟大的抗洪精神深深打动?课后以《给抗洪战士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作文,把你对他们的崇敬之情表达出来。
铮铮铁汉奋不顾身保大堤。
人民救星舍生忘死救群众。
(军民鱼水情深)。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十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便借助媒体,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感人的录像,一曲《为了谁》激昂的歌,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广开各种有利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的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能获得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有了“抠”课文,还需要“开”资源,课前搜集有关抗洪英雄的故事,课后让学生去查阅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对人民子弟兵有更深刻的理解,情感得到升华。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十一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文章结构严谨,夹叙夹议,重点突出。在教学课文第四自然段时,我从四方面入手,理解这个片段的显著特色。
当我们学到黄晓文的脚被一根铁钉扎了一下,忍痛拔出,继续扛沙包时,我问学生:“你们曾经因不小心被小刺儿或小钉儿扎过吗?请说一下当时的感受。”学生谈得很多,有的讲自己被花刺儿扎时的疼痛,有的谈划破脚时的难受,有的谈被小木刺扎后的痛苦……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便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黄晓文被铁钉重重地扎进脚底后的剧烈疼痛,更能感同身受,体会他的英勇顽强,舍生忘死。
本篇课文中有好几幅插图,第二幅表现的就是战士们肩扛沉重的麻包在稀泥中艰难奔跑的情景。我告诉他们黄晓文就在这个行列里,想象一下他会怎样做。有的说:“黄晓文脚底钻心地疼痛,他几乎连站起来的力气也没有了,但为了保住大堤,他又挺直了腰板。”……根据插图展开想象,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人物精神更为感人。
作者描写黄晓文这位典型人物时,运用了一系列连贯的动词,充分显示了人物的可贵精神。当讲到黄晓文“扯下一绺布条”时,我请他们换成其他的动词“撕”或“拉”等,可他们说:“不行,‘扯’字表现了黄晓文撕布时的速度非常快,因为他想快点包扎好,快点去保大堤。”有的说:“‘撕’字太斯文了,似乎没有多大力气。”有的说:“‘拉’字更不妥,让人觉得黄晓文力气也没有了,怎么还能去扛沙包呢?”……后来,我们还对“捆”字进行了换词训练,同学们也发表了很多看法。通过这些换词训练,使学生更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训练了学生的语感能力,便于指导学生今后写作中的'准确用词。
教学黄晓文事迹,在学生交流课外收集的抗洪英雄事迹的基础上,播放李向群的相关录像,那直观的人物形象,一下就抓住了学生心,李向群的感人事迹也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学生,也使子弟兵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变得高大起来。最后,伴随着感人的图片,一曲感人之深,颂扬抗洪英雄的歌曲《为了谁》,在学生与文本交融、激昂的情绪中骤然响起,让积淀学生内心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首歌既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也唱出了学生对子弟兵的无限敬意。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十二
《大江保卫战》是一篇通讯。课文浓墨重彩描述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的惊心动魄场面、铮铮铁汉的英雄本色和感人事迹,表现了人民子弟兵同心协力、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文章的重点在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赞扬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歌颂人民子弟兵。为了让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战、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我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998年的抗洪救灾,对我们教师而言记忆犹新,但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却是陌生遥远,因为那年他们才刚来到这个世界。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想就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身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于是,我让学生观看了奔腾咆哮的洪水肆虐村庄,人民群众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视频,观看了人民子弟兵扛沙包、堵大堤、救群众的视频,学生看得很认真,他们的心灵被震撼了。
为了让学生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战、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我收集了此次抗震救灾的种种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鲜活的事迹,如:《惊涛骇浪中的六龄女童难灭求生欲望》、《周运兰老师获救记》等,让学生在感动中去品悟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让他们在情的激励下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如果说观看视频、阅读故事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于是,在我营造了这样浓浓的感动氛围之后,再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我想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视频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视频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于是,我再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学生的心灵在诵读中得到震撼。
课的最后,我还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为了谁》,这首歌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而写的。再次目睹那热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学生的情感在歌词中涌动!
“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十三
《大江保卫战》一文主要赞颂了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们在到处肆虐的洪水前,是怎样忘我地保卫大江、救助人民群众的事,讴歌了新一代人民子弟兵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毫不畏惧、全然不顾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再现了他们光辉的形象。在教学此文时,我主要从审题入手,引导学生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围绕研读的主题,开展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即让学生进行批注式的阅读,取得了较好的阅读效果。
要进行批注式的阅读,需先确立课文的研读主题,从研读主题入手开展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批注阅读,避免出现学生不着要领,在课文的“外围”上转圈圈,不能深入地把握文本主旨,从而导致阅读效率的减低。《大江保卫战》一文的研读主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下得以确立,即“人民子弟兵们是怎样保卫战的?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们的一种什么精神?”学生根据研读的主题开展批注式阅读。
教师根据学生批注阅读的进展情况,安排学生先进行同桌间的相互交流或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相互交流中碰撞智慧的火花,交流彼此的收获,探求别人独到的见解等。
最后,学生就研读主题进行批注阅读的情况进行全班汇报,在汇报中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阅读文本并指导朗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进一步地深入。如在汇报“在这危急关头,几十万……”时,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批注情况,有的说“说明解放军叔叔不畏艰险,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有的说“解放军叔叔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危,白天黑夜地忙着赶路,日夜兼程,多么伟大呀!而我们呢,只要是略微晚了点睡觉,第二天早上就起不来,白天上课的时候甚至还打瞌睡。”……通过班级交流,使他们共享学习成果,让他们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学习中达到学习的目的。
可见,批注式阅读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其学习是高效的,课堂是充实的,活跃的。同时放手让学生在生活中搜集资料,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日夜兼程”、“鏖战”“铭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课前播放《为了谁》,声音渐低)。
1、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歌名是《为了谁》,这首歌唱遍了祖国大江南北,许多人为之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歌中唱到:“你是谁?为了谁?”你们听懂了吗?
2、是呀,1998年夏天,几十万人民子弟兵和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大江保卫战”(齐读课题)。
让我们一起读好课题。
4、1998年夏天,我国长江流域遭受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沿江各地特别是长江中游一带险情不断。大家一起看!(播放视频)。
二、初步感知。
1、谁能说说你看到的情景。
看着这波涛滚滚的洪水,你想到了哪些成语?(汹涌澎湃、一泻千里、惊涛骇浪、惊涛拍岸、排山倒海、万马奔腾、浊浪排空……)。
书上怎么写洪水的呢?请大家读课文第1自然段。
从中你能读懂些什么?
(雨大、千里江堤危在旦夕、许多地方出现了灾情)。
2、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灾情的危急吗?试一试。
指名读、评价(紧张吗?再紧张些!)。
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紧张的气氛来)。
是呀,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接到命令的解放军战士能白天赶路,夜晚停下来歇息吗?(不能!)。
他们必须“日夜兼程”(理解这个词语),为了快速奔赴目的地。
生:解放军!
生:人们子弟兵!
师:(引读)“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
生:“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们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4、在这场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的保卫战中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你知道文中重点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5自然段,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大堤抢险、铮铮铁汉、勇救群众)。
5、谁愿意来读一读这感人的一幕幕吗?
(两名同学站起来,有板有眼地配合,轮流读第二节。)。
师:他们两人一起读的这个句子,气势要是更大些就更好了。我们一起来加把劲儿!
生:(齐读)“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生:(二人接着配合读文,读完之后,他们的精彩配合博大了大家的掌声。)。
师:配合地比二人歌手“羽·泉”还有默契!
因为他们知道,大堤上有一场鏖战。(理解“鏖战”。)。
6、分别读第三、第四小节。
脚被铁钉扎了,一定很疼!咱班级有谁有过同样的经历吗?
生:(前排一男生站起来)。
师:你的脚曾经也被铁钉扎了?
生:是大头针。
师:那也很疼。你想想,被扎了以后,还要去扛沙包,赤脚在稀泥里奔跑……。
不妨想像一下当时的情形,假如当时你也在现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连长苍白的脸。
师:你的感受呢?
生:有点儿痛心。
师:那么,我们就来读书,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师:不知道那只受伤的脚在稀泥里走了多久,也不知道鲜血流了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在那难忘的几十个日日夜夜里有很多。这些事情都是为了“保住大堤”,7、在下面的一节“勇救群众”这部分里,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甚至催人泪下的故事。(读第五小节)。
师:百闻不如一见,感谢新闻记者、战地记者拍摄了这么一组珍贵的镜头,这些都是真实的画面。
〔课件:一组解放军在洪流中救助灾民和打桩抢险的照片,配乐《为了谁》〕。
师:谁最美?谁最累?他们满腔热血,他们青春无悔!看了这些感人的场面,再去读读这段文字,能不能体会到什么?观察你的表情,就能猜想到你在读的时候感情是什么样的。
生:(放声感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节)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们子弟兵。(理解“铭记”)。
大江当然不会忘记,因为大江见证了惊涛骇浪中的惊心动魄的那一幕幕,见证了那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齐读课题)。
三、复习字词。
出示生字词:
日夜兼程 崩塌 鏖战 惊心动魄 劈波斩浪 铭记。
1、齐读。
2、你能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
板书:
大堤抢险。
铮铮铁汉。
勇救群众。
附件1:。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十五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便借助媒体,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感人的录像,一曲《为了谁》激昂的歌,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广开各种有利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的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能获得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有了“抠”课文,还需要“开”资源,课前搜集有关抗洪英雄的故事,课后让学生去查阅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对人民子弟兵有更深刻的理解,情感得到升华。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十六
1、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课外延伸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
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民子弟兵战洪水斗恶浪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投影、录相、录音机、歌曲《为了谁》。
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与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板书:大江保卫战)。
的语言概括出来。(a、大堤抢险b、铁汉本色c、勇救群众)。
2、合作学习。
各小组根据组员的喜好选择学习任务,组长做好分工学习,然后相互交流,充分发表意见。
(出示投影片)学习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令你最感动的句子,说说为什么。
(2)通过讨论交流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战士意志坚强、奋不顾身)你认为哪些词语最关键?(穿梭、索性奔跑、全然不顾)。
这表现了人民子弟兵什么精神?(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与人民心连心的本质)。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读、指名读、范读、轮读、齐读。)。
1、看录相实况,再现画面。
的危险留给自己,面对这样英勇的人民子弟兵,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课后搜集有关抗洪抢险的动人故事或图片,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中交流。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十七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便借助媒体,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感人的录像,一曲《为了谁》激昂的歌,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新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还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不仅要用好教材,更要广开各种有利的资源,使这些资源为阅读教学服务,让学生的朗读感悟真正融进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更能获得享受语文所带来的精神和情感上的愉悦。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课,有了“抠”课文,还需要“开”资源,课前搜集有关抗洪英雄的故事,课后让学生去查阅魏巍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让学生对人民子弟兵有更深刻的理解,情感得到升华。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篇十八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会用“惊心动魄”造句。
3、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阅读赏析,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三个富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叙议结合,以情动人,从三个不同侧面体会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本色。
课前准备:
1、歌曲《为了谁》。
2、收集抗洪抢险的有关感人资料。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通过朗读短句训练,感受长江遇特大洪水时万分危急的形势。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为了谁》,进入情景。
2、揭示课题,简介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理解自己不懂的字词。
(1)字词:兼嶙峋虐坠烁。
(2)词义:
a、日夜兼程。
b、惊心动魄。
c、铮铮铁汉。
d、摇摇欲坠。
e、劈波斩浪。
f、嶙峋。
2、思考分段,理清脉络。
第一段(1)长江遭遇特大洪水,人民子弟兵打响了大江保卫战。
第二段(2—50)部队官兵在与恶浪的决战中表现神勇,涌现出了许多动人事迹。
第三段(6)人民子弟兵的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三、学习第三段。
1、范读第一段。
2、这一段写了几层意思?(灾情危急,奔赴战场)。
3、画出反映灾情危急的语句。
4、第一层的句子较多地使用了短句,词组,感叹号,为什么?并指导朗读。
(1)连用“!”醒目地表示水情的异常严重和情况的十万火急。
(2)短句、词组等形式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交代了背景,把读者一下子就带入了那非常情况之中。
(3)朗读时声调要高亢,语速要加快。
5、画出子弟兵奔赴战场的词语,读出英雄气概。
四、指导书写。
1、肩:“月”的首笔为竖,而不是撇。
2、嶙:右下部不是“牛”
3、坠:上部的“人”要写得开些。
五、课堂作业 。
1、看拼音写词语。
()()()()。
()()()()。
2、在文中摘抄含有“惊心动魄”和“闪烁”的句子,并各造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