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汇总13篇)
方案是指为解决某一问题或实现某一目标而设计的详细步骤和方法。制定方案过程中,应注重团队的协作和沟通,促进共识和决策的形成。下面是一些广受好评的方案案例,希望可以为您提供启示。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一
本课程是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地研究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的客观规律的一门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课程。它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以及大学生在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方面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色,教育大学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讲授内容: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本课程通过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马列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学生明确改革是在新形式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客观实际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培养“四有”人才的目的。
3、大学英语。
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能在实践中以英语为工具获取本专业所需的信息,为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主要内容:语音、语法、笔译。着重矫正语音、语调,扩大词汇量,加深基本语法,借助词典翻译一般短文,加强阅读和笔译技能的训练。
4、计算机文化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2000、office软件、数据库以及internet网络基础,其中office主要介绍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2000的使用。
5、高等数学。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用数学分析的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工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要内容:函数、极限与连续、导数和微分、积分及其应用、多元函数的微分、二重积分、三重积分、级数等。
6、普通物理学。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初步获得物理实验能力,为运用物理知识和数学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主要内容:质点力学,刚体转动,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气体分子运动论,热力学基础,真空中静电场,直流电路,电流的磁场,电磁感应,光学,原子物理学基础。
7、体育。
目的要求:进行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提高身体素质,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具有从事本专业或其他行业所需要的良好身体素质。
8、形势教育。
本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分析特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趋势,揭示党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国际国内形势。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二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培养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各项目组作为公司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公司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本管理办法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战略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成、战略人才的甄选、战略人才培养模式、战略人才的培养方法、战略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雄鹰计划”四个部分组成。由这四个部分共同构成公司战略人才库。
第六条:“雏鹰计划”
第七条“飞鹰计划”
第八条“精鹰计划”
第九条“雄鹰计划” 通过上述四个计划逐步将培养对象培养成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公司后备人才。关键岗位主要指公司根据当前或根据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些重要中级和高级岗位。后备人才主要是指公司为因应未来发展变化贰储备的一些可替代公司某些中、高级岗位的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
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十一条甄选条件、 进入战略人才培养队伍的员工必须能够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强烈进取精神有一定的培养潜质。
第十二条甄选工具
1、《战略人才推荐表》
2、《职业锚职业倾向自我评价测试问卷》
3、《管理人员能力评价表》
4、职业满意度测试
5、《霍兰德职业倾向测验表》
第十三条甄选程序 对于公司战略人才首先由人力资源部根据甄选条件和甄选工具提候选人员名单然后由总经理确认战略人才库入选人员名单。
列两种培养模式
第十四条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公司采取宽口径培养模式即采用轮岗工作不同系统挂职锻炼不同部门新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多种培养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养。
第十五条业务/管理型专才培养模式 对于业务/管理型专才。强调又红又专在业务线和管理线上深度培养。公司采取用叉培养模式即采用业务或专业领域内轮岗项目工作继续教育内部指导人培养等多种培养方式进行培养。
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
第一部分对于列入“雏鹰计划“的人员 对于列入“雏鹰计划”的后备人员可以采取内部导师、在职培训、外部培训等方法进行培养具体内容如下:
第十六条内部导师 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雏鹰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凡列入公司“雏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员工必须按公司《培养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十八条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雏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培训协议的公司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十九条内部导师 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飞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二十条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飞鹰计划主要在于培养中层管理人员所欲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部门内部不同岗位的主要职责和不同岗位间的配合情况。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本部门内部不同岗位间的轮换。
4、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和六个月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轮岗审批部门内部人员的轮岗需由部门经理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6、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内部轮岗人员仍由部门经理对其日常工作 进行管理。
第二十一条内部培训 凡列入公司公司“飞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员工必须按公司《培养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二条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飞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培训协议的公司将不在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三条内部导师 根据公司《内部导师手册》及公司《内部导师管理制度》对列入“飞计划”的人员进行培养。
第二十四条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飞鹰计划主要在于培养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拔尖人才、销售拔尖人才所以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熟悉公司不同部门主要职责和不同部门间的配合情况。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本部门内部不同岗位间的轮换。
4、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和六个月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5、轮岗审批部门内部人员的轮岗需由部门经理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6、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内部轮岗人员仍由新任职部门主管领导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内部培训师 为了满足公司高级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工作。凡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或未能完成《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规定工作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六条内部培训 凡列入公司“精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二十八条岗位轮换
1、轮岗目的由于雄鹰计划主要为公司培养分公司总经理级或副总经理公司运营副总经理、营销副总经理、工程副总经理人才所以其岗位轮换的目的主要是使其能够熟悉公司不同部门主要职责和不同部门间的配合情况。运营副经理的主管财务部、综合部、报建部、成本部、营销副经理主管销售和策划、工程副经理主管工程部、监理部、招标部针对上述主管区域不同将有针对性的培训。
2、轮岗前提轮岗人员必须胜任本职工作。
3、轮岗范围公司不同部门间的轮换。 轮岗周期轮岗周期原则上分为三个月、六个月和一年三种具体轮岗时间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4、轮岗审批部门间的轮岗需由主管副总审批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
5、轮岗人员的管理部门间轮岗人员由新任职部门的主管领导对其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第二十九条内部培训师 为了满足公司高级岗位所必须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自主积累总结能力凡列入公司“雄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必须根据公司《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并完成相应的工作。凡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或未能完成《内部培训师管理制度》规定工作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三十条内部培训 凡列入公司“雄鹰计划”的公司战略人才的员工必须按公司《培训积分管理制度》完成必须的积分。规定期限内没有积满培训积分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第三十一条外部培训 根据公司《培训管理制度》。凡列入公司“雄鹰计划”的战略人才可以参加公司付费的外部长短期培训但必须与公司签订相应的培训协议凡拒不签署协议的公司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6、 战略管理人才的淘汰与晋升
第三十二条目的 为了保证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规划的有效实施促使公司战略人才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司战略人才将实行动态管理。每半年和公司其他管理制度相结合进行调整一次淘汰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并吸收新的优秀人才加入。
第三十三条淘汰 经过绩效考核不能胜任现有工作岗位的由主管领导建议经人力资源部确认没有进一步培养潜质的将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进行培养。 凡淘汰过程中未能达到本制度第十八条。第二十二条、第二十八条和第三十二条规定和公司签订培训协议的。或未能达到本制度第二十六条和第三十条规定不报名参加内部培训师的经人力资源部确认不再作为公司战略人才培养。
凡淘汰出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人员仍有机会再次进入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计划但第二次被淘汰的人员将失去再次进入公司战略人才培养计划的`资格。 公司将根据《培训评估管理办法》对各层次战略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行评估在是评估过程中凡不配合评估工作的个人人力资源部将根据具体情况考虑淘汰出战略人才管理库。
第三十四条晋升 当公司出现岗位空缺时将优先从公司战略人才库中选拔适合人选战略人才库中没有合适人选的再考虑从公司外部引入适合人才。
7、 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管理办法的拟定和修改由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报公司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六条本管理办法由人力资源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管理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一)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原则
广大教职工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通过多种途径与企业建立联系,掌握企业的需求信息,确定合作方向。选择“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对象,首先要考虑合作对象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考虑对方在行业内的实力和基础,学生毕业后是否愿意到该企业就业;其次要考虑对方的设备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否学到知识与技能,能否学以致用;第三要考虑对方对合作教育的积极性。校企双方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协作关系。
(二)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校企双方本着“平等协商、互惠互利”原则,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优质实践性教育资源为教育服务;有利于企业利用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企业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要求的人才。因此,在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等多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根据订单的约定,保证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种合作、互利的关系,保证学生自愿参与定向培养工作。
(三)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清晰体现。第二,课程设置应满足工作需要,即应根据职业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课程,确定课程的性质和内容。第三,要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与即时就业的需要,以专业技术学习为基础,兼顾就业需要的灵活性和学生的选择性来设置课程。
(四)教学规范性原则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必须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要保证教学完整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教学计划内集中实习、课程设计环节可与企业上岗培训相结合,由用人单位给出实习成绩。毕业环节可结合用人单位实际,由指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并参加答辩。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程序
针对行业企业需求,校企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根据企业生产特点灵活调整课程设置,企业选派技术专家讲授部分专业课程,可根据需要共同编写专业教材。学生在学校、企业两个地点进行学习,定期到企业进行实训,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为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对其全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一)前期调研,选择合作企业
要圆满完成“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首先就要选择良企为合作伙伴,选择那些生产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科研能力强、发展后劲大和有合作愿望的企业,特别是刚刚筹建的大型成长性企业,对学生今后的发展空间较大。
(二)与企业签定订单协议
校企合作协议要注重保护学生切身利益,订单班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应该缴纳意外伤害保险。
(三)公开选拔订单班学生
校企精心组织和优化订单班的生源。学校和企业以专题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广泛的宣传,向学生全面如实介绍企业的情况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过程、工作岗位和基本待遇等,接受学生咨询。企业派出人员对报名学生进行笔试、面视,经过综合考核合格,组成订单班。订单班校企双方共同培养的期限不低于9个月。订单班组织完成后,要将组织情况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报校企合作处、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有关职能部门备案。
(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订单协议签定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遵照教育教学规律,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适应企业的用人标准,具有针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学校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部分专业课教学。
(五)课程与教材开发
在”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实施过程中,应积极开发适应订单班教育的课程。这些课程是按照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企业文化、管理特点等确定的,体现了不同订单的要求和不同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课程与教材开发是保证”订单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开发过程应有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参与。具体控制要求包括:深入了解和掌握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群的要求,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培养对象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职业道德、综合能力等;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与用人单位共同拟订;课程与教材开发方案应具有前瞻性,尽量避免只注重眼前的实用主义,防止课程基础过于狭窄而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
(六)实践教学环节(包括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包括顶岗实习)是“订单式”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其控制要点主要有: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承担实践环节的指导与组织;用人单位应提供符合培养目标的工作实践岗位;实践教学环节时间不少于一学期。
(七)对教学质量进行全程监控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的高度信任的基础上的,这种信任必须缘于其实施过程中严格的过程管理。年终由学校交流合作处牵头,组织教务处、招生就业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订单式”人才培养考核小组,对 “订单式”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核。过程控制和评估的基本要求有:双方安排专人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班级进行管理;用人单位切实履行培养协议;面向学生开展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和问卷调查活动,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措施;学校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顶岗时间、岗位轮换等情况进行跟踪,建立顶岗学生的实训档案;技能水平、顶岗实习中的表现等应作为学生学习考核的重点。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
系部主要负责人是“订单式”人才培养第一责任人,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本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直接责任人,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是校企合作的中坚力量。专业负责人(专业建设委员会主任)是专业与企业的直接联系洽谈人,负责校企合作协议的起草,校企合作项目的立项申报及实施,校企合作成果总结,校企合作资料的建档;系部负责校企合作协议、校企合作项目的初审上报,各专业校企合作的检查指导评价;校企合作处等部门对系部上报校企合作项目进行审查,分管校企合作的学校领导、学校院长签批后生效。
二〇一四年五月
4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三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相关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必需的机械制图、机械传动机构知识,数控机床的基础知识,机械工量具及电测试工量具正确使用的基础知识,驱动器、可控电机、传感器及触摸屏的基础知识,可控系统界面操作方法的相关理论知识,机、电、液、气智能化控制设备诊断及维修的相关理论知识,数控机床安装调试及现场维修相关工程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计算机在本专业中应用知识,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技巧的基本知识。
2、能力机构
具备机械工量具测试及电工量具测试能力,机械传动机构装调能力,数控机床机构装调及维修能力,具备机、电、液、气智能化控制设备诊断及维修能力,具备数控车或数控铣或加工中心基本操作技能,具备数控系统装调及维修的能力,具备生产,技术管理及营销技巧的能力。具备阅读本专业一般英文资料的能力。
3、素质结构
具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知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具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奉献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邪助精神;具有良好的开拓和创新能力。
校外实习安排:(专业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主要内容及要求:在数控、包装机械及印刷机械相关企业进行实践,从事工种与专业基本对口,达到熟悉工作岗位,培养专业技能的目的。
一、专业名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051400)
二、入学要求及学制
1、入学要求: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2、学制:3年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及模具产品加工相关企业,培养从事数控加工工艺分析、数控设备操作与编程等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四、职业范围和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范围: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装备制造业各类企业数控设备的操作、维护和保养岗位,也可从事生产现场工艺实施、数控软件使用、数控编程、设备管理、质量检测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职业资格证书:中级数控车工 中级加工中心操作工
五、人才培养规格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根据企业生产流程,严格按照安全工作规程进行操作,具有安全生产意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专业问题。同时具有下列专业能力:
(一)职业素养
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自觉遵守行业法规、规范和企业规章制度。
2、具有创业精神和服务意识。
3、具有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
4、具备获取信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5、具备借助词典阅读外文技术资料的能力。
6、具有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
7、具有安全文明生产、节能环保和遵守操作规程的意识。
8、具有规范意识、标准意识和质量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简单的装配图,并能熟练使用各种绘图软件。
2、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机械工作原理,能准确表达机械技术要求。
3、掌握必备的金属材料、材料热处理、金属加工工艺的知识和技能。
4、掌握电工电子基础知识,基本解决本专业涉及电工电子技术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5、掌握现代制造技术的基本知识,具备使用cad/cam等软件、实施工艺、数控编程、设备管理、质量检测的基本能力.
6、具备对制造类企业生产一线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的初步能力。
7、能判断数控机床的一般故障并完成数控机床的定期维护保养。
8、数控加工操作能力水平达到职业四级水平。
六、课程结构表
七、课程内容和要求
备注:
1、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按照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功能来定位,重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应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生产与生活实际,对课程内容进行大力整合,在课程内容编排上合理规划,集综合项目、任务实践、理论知识于一体,强化技能训练,在实践中寻找理论和知识点,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实用性与实践性。
十、教学评价 1.评价内容
评价应针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以及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
2.评价方式
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如现场操作、笔试、口试、作品展示、综合作业等。
3.评价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可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课程中的学习任务以及每门课程结束时采用过程性考核;课程全部完成时,由职业技能鉴定部门、企业、学校共同完成终结性考核。
一、 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本专业主要面向从事制造业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和数控机床的日常维护(以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为主)、计算机绘图及技术档案管理、加工质量检测与管理、数控设备的销售与技术服务、cad/cam软件的应用、数控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技能与态度:
1、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2、具有一定的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能力,具有应用cad/cam软件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
3、掌握数控加工技术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数控车床(或数控铣床)的操作及手工编程,并能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计算编程节点。
4、了解数控加工设备工作原理,熟悉其基本结构,具有对数控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保养及精度检验的工作能力。
5、具备较强的质量和效益意识;具有数控加工工艺实施、加工质量检测的基本能力。
6、能借助词典阅读一般专业英文技术资料。
7、了解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8、获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中级工证书。
9、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10、具有安全文明生产意识。
11、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12、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自我控制与管理能力。
二、学制:
3年
三、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四、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本专业总课时为3031学时。附教学进程表。
(二)本专业主要课程设置为文化基础课程(597学时)、专业核心课程(630 学时),专业技能课程(490学时)、专业选修课程(314学时),顶岗实习(1000学时)。
五、就业面向 毕业生可从事数控程序编制、数控设备的使用、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以及车间生产组织与管理等工作。
六、主要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 文化基础课课程
本模块理论教学部分包括德育、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本模块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为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德育
本课程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人生、政治经济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及基本观点的教育、法律知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思想道德修养教育。通过学习,在正确分析自身和外在条件的基础上,确立发展方向,制定发展措施,调整规划,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初步具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分析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有关法律知识,自觉遵法、守法;掌握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的有关知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够运用创业知识,在条件成熟时,自主创业。
2、语文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加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加强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3、数学
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通过学习,提高数学素养,培养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象、数形结合、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等能力,为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4、英语
在初中英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简单应用文;提高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打下基础。
5、计算机应用基础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网上交互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6、体育与健康
1、机械制图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旨在使学生独立看懂图纸。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能熟练阅读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能徒手绘制较简单的零件图和部件装配图,了解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以图表现物体三维特征的能力,培养简单零件测绘能力,培养严谨、细致的态度。
2、autocad
本课程是通过学习二维图样的计算机绘制方法和三维实体造型技术,掌握计算机绘图软件的绘图方法,绘图技巧,培养绘图的逻辑性,达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法提高设计与开发能力。是后续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等课程的基础,起着桥梁和铺垫作用,需要在完成机械制图后进行。
3、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
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会使用常用电工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工元件;能处理电工技术实验与实训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技能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4、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查阅电子元器件手册并合理选用元器件的能力;会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了解电子技术基本单元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典型应用;初步具备识读电路图、简单电路印制板和分析常见电子电路的能力;具备制作和调试常用电子电路及排除简单故障的能力;掌握电子技能实训,安全操作规范。强化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和产品质量等职业意识,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
5、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
1、车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机床操作和加工所必需的专业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通过本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学生从事本专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学习新的科学技术打下基础。
2、铣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本课程是进行数控铣削加工实训的重要前提课程。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普通铣床加工的基础理论知识、工艺知识和计算技能,懂得普通铣床、夹具和量具的结构、性能、使用及维护保养方法;能合理选择工件的定位基准,掌握工件定位、夹紧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制定中等复杂程度零件的加工工艺。
3、cad/cam软件应用
本课程主要学习二维图形绘制及编辑方法、实体造型的方法、刀具参数的设
置方法、各种材料切削用量的数据、刀具轨迹生成的方法、有关刀具切入切出的方法对加工质量影响的知识、轨迹编辑的方法、后置处理程序的设置和使用方法、利用cad/cam软件计算编程节点的方法。
4、数控车削加工与编程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加工工艺的基本理论和简单零件数控加工工艺的编制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数控加工中设备和工艺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控加工基本知识、数控加工方法、数控加工工艺、机械加工质量等主要内容,全面掌握操作使用方法。
5、数控铣削加工与编程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控铣床加工程序的编制方法和操作方法,具有制订数控加工工艺的初步能力,合理使用铣削刀具、正确编制数控程序、独立加工合格零件的技能,具有编制中等复杂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的能力;能对数控铣床和工、夹、量、刃具进行合理使用与维护,养成良好的安全生产与文明生产习惯。
6、数控机床维护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常用的数控机床的类型,能进行数控机床的验收、安装调试,能排除常见的数控机床故障,能进行数控机床的日常保养维护。
7、特种加工技术
(一)技能训练。根据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提出训练的任务,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实践过程中进行实际训练,包括电工电子、数车数铣、金工实训等技能。
(二)毕业实习及顶岗实习。第5、6学期进行。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控专业知识应用到实习中,并在实习中加深专业知识的学习。
(三)社会实践。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行,安排学生到专业相关的单位或公
本专业学生应同时达到以下标准方可毕业: 1、毕业前各科成绩必须及格或经补考及格。 2、操行合格。
3、获得以下专业技能证书的至少一项: (1)数控加工中心中级工资格证书; (2)数控车工中级工资格证书; (3)数控铣工中级工资格证书; (4)顶岗实习考核合格。 附:
课程教学进程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迅猛发展,石油资源的“存库”在慢慢的减少,这使中国在不可再生资源的方面面临着严峻的问题。所以我国应该在石油工程技术领域创新思维,充分重视石油资源的研发探究。
我国是石油大国,经济的发展促使石油行业推动我国在国际经济上的地位,同时也比许看到我国石油资源在迅速的骤减。采用有效合理的提取石油方法对减少对石油资源的浪费越来越重要。在对提取石油方法的工程技术上,我国的工艺方法还较为陈旧,这就降低了提取石油资源的效率,我国必须要从提取石油资源方面的技术着手探究。
1石油工程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石油提取技术的开发领域存在若干问题。第一,我国政府在发展之初在对石油提取技术上的开发没有过多的重视,从而不能够满足国家对于石油的整体需求,所以就形成了生产力的严重滞后,也阻碍了石油方面的技术改革。第二,我国对提取石油的利用率构不成正比。客观上我国的`石油资源的分布不够集中,零散在各处,一些油田的开采规模小,开采效率低。石油资源没有达到充分的利用。第三,对于石油工程的管理机制问题,有处于迟缓的状态。新型的技术和管理上的研发使用对于石油开发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石油开发在对内的管理制度上没有突破性的改革,就会使整个石油工程长时间的处于一个止步不前的状态,这对石油工程发展是不利的。第四,石油需求的盲目认知。社会对于石油需求程度的调查信息具有调查方向性的不明确性,信息资料的整体性缺失等等。这些问题会给石油工程的内部工作人员的判断带来迷失感。会使工作人员对市场的需求方向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石油技术的发展。
2在石油研发中应注重的创新策略。
(1)不断探索和建立石油创新发展体系。
对于不同行业,不同技术的研发,创新的重要性显得尤其的重要,只有创新,才会有突破,只有创新才有新技术的出现。所以创新实在石油工程上的第一步,也是最主要的一步。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在发展战略选择上应以国家勘探开发总体目标和石油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为核心,围绕勘探开发重点领域中的关键瓶颈和难题,加强核心装备研发与制造,培育占领技术制高点的战略性技术,提高油气勘探开发工程技术的保障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建立一个全球化的多元化交流平台。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需要有面向世界资源的更广泛的发展。这就需要紧密跟踪全世界在石油工程上的最新信息及需求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国际性的含有多元化的信息交流的模式。这样能够全面的知道,石油在全球的市场地位及所需技术含量高低的最新消息。同时能够跟其他国进行管理和技术上的交流,能够取长补短。促进各国的石油发展。牢牢抓住国家发展的大机遇,使石油行业的发展得到更多的新技术,注入更多的新鲜血液。(3)在对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同时,提高相关人员全方面技能的培训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行业,尤其是石油工程方面的从业人员,需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工作人员,这也是当前最急迫的问题。对于劳动力质量的提升问题成为了我国面对的重中之重对象。在某个程度上加强对石油工程研发团队的管理能力和针对优化人员要做好对人员上岗工作的培训问题,及从社会中全面实行众多取优的原则以及在教育机构上对石油工程未来人才的不间断培养。促进石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进程。(4)工程技术的创新是行业发展创新的活力在众多创新领域中,工程技术的创新难度最大,同时也是对行业发展创新影响最大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积极引入世界新型技术到传统的石油勘探开采及炼制领域。如:新材料技术、信息及通讯技术、自动化及智能化技术以及环境友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在未来石油工程技术中更好的体现跨行业技术的融合,进一步推动石油工程技术的变革。(5)加大对工程发展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力度在对石油工程等各方面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在研发技术中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金,给石油工程的研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政府对企业机构要有政策指导,使石油工程相关的部门能够有足量的资金去研发。有了足量的资金环境,石油工程技术研发团队才能及时的更新投入使用的设备。在其中石油企业内部对资金也要有个合理的管理,使我国石油工程技术得到更快的更新和提高。
3结语。
结合上面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对于我国的石油工程的发展还需要做出很多努力。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为我国的石油工程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坚持改革和创新。石油工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经济上的地位。所以发展我国的石油工程技术是刻不容缓的。不管是在石油技术的改革还是对于工程内部管理的提升都需要创新突破。
参考文献:
[1]杨志民,徐锡远,张国强,陈婕.石油工程技术企业实施标准领先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1).
[2]闫娜,叶海超,邸伟娜.石油工程技术商业化模式选择策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16:119+123.
[3]邹才能,杨智,朱如凯,张国生,侯连华,吴松涛,陶士振,袁选俊,董大忠,王玉满,王岚,黄金亮,王淑芳.中国非常规油气勘测开发与理论技术进展[j].地质学报,,06:979+1007.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五
本专业主要课程:大学英语、高等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及其热处理、计算机辅助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变压器、plc与电气控制技术、机床设备电气设备及维修、数控加工技术、液压与气动技术、机电一体化系统等。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六
在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过程中,ip节点技术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这项技术应用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能够有效避免出现移动终端在移动过程中的信号不稳定现象,大幅度提升移动通信质量。与此同时,将ip节点技术等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移动通信工程中,必须做好工程工作,确保这些技术应用的有效性。
二、ip节点技术概述。
2.1ip节点技术工作原理在移动ip技术中,隧道技术共有最小封装、ip封装以及通用路由封装三种封装方法。为了实现数据的通信,我们需要在隧道入口处对需要通信的数据进行封装,将这些数据封装成数据包,这些数据包可以通过隧道传输到隧道出口处,并在此进行数据的解封装,最后将这些数据传送到移动节点。数据包在隧道中进行传输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路由环,将数据包送回隧道入口处,在隧道入口处进行数据封装时都要封装一个ip报头,并且每个报头都有一定的生存时间,能够使数据包不断增大。为了避免这种递归封装形式的出现,我们可以将预封装数据包的地址作为隧道入口,用于假设已经出现递归封装。与此同时,在对数据包进行解封装时,需要去除数据包的新报头,恢复原有报头,比较容易实现。在移动ip中,移动节点的隧道出口处已经保存了注册信息,能够将解封装后得到的数据报路由给移动节点。这样,就完成了从一个节点向移动节点发送一次数据的全过程。
2.2移动节点的基本工作方式移动ip节点的通信方式基本有5种。第一,代理搜索。代理搜索实际上是一项前期工作,有助于将移动节点通信保持在正常状态,为移动节点准确找到自己位置提供保障。第二,注册,当移动节点的外地链路确定后,会将udp包重复发送给家乡带理,这样可以达到告知当前ip地址的目的,只有在收到代理服务器的反馈信息才会停止这项操作。第三,注销,如果移动节点得以返回到家乡链路,还会将相关的udp包发送给家乡带理,并一直重复这项操作,直到收到反馈消息。第四,接收数据包,移动节点与固定节点处在家乡链路时,二者接收数据包的工作机制不存在任何差异。第五,发送数据包,当移动节点处在家乡链路时,也会使用tcp/ip协议,可以将数据包进行直接发送,不必进行额外处理;否则,就需要移动节点对发送包的源地址进行修改,用家乡地址来代替当前链路的转交地址,完成地址修改之后,才可以进发送。
三、移动通信工程尝试。
虽然我国移动通信行业起步更晚,但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近十年来,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有了很明显的提升。但是,由于移动通信工程自身的特点以及其他因素影响,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政府管理不够完善,这造成了工程单位接触到的项目不全面。但随着体制的不断改革,政府的管理职能在很大程度上有了突破性发展,这些管理部门发布规章标准时,不仅是站在各自立场考虑问题,而且各个政府部门之间也不进行充分沟通,所以企业在执行这些规章制度时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业主行为不规范。作为新兴的领域,移动通信工程的发展具有非常好的前景,但是,由于企业的'起步比较晚,企业内部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只有在很好很适合的环境里,通信企业才能得到良好的培养以及快速发展。但能够从培养合作对象角度出发,能为行业创建发展环境的建设企业非常少。最后,移动通信单位自身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通信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挂靠、低价抢业务,各种手段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通信行业的形象,导致一些业主对企业不信任。即使一部分单位得到了些许的管理业务,也只是局限于施工范围之内,而并非完整意义的项目管理。随着移动通信工程市场不断发展,需要工程项目管理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由于细化分工以及提高了专业要求,并且市场也更加规范化,所以要求项目管理的工作水平也要更高。尽管站在理论角度分析,业主有能力自行完成某些任务,可是,结合技术、经济以及合同管理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能够知道,业主与专门项目管理企业之间还有着很大的距离。
总而言之,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不断发展,ip节点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提高移动通信的服务质量,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发展此类技术,促进我国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亮新.移动通信中的移动ip节点技术分析[j].企业导报.2015(06)。
[2]袁海龙,李b岫.移动通信中移动ip节点技术的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8)。
[3]李萍.浅析移动ip节点技术[j].信息通信.2012(05)。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七
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依据多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理论研究,勇于创新尝试,实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
1)就业人数与企业需求不成比例。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被其他专业及个人所重视。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也进行过计算机的相关培训或自主学习。他们的专业性虽然不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能力已经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同时他们还具有自己的专业,这样的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更为合适。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选择其他专业毕业生,从事企业中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
2)学历不占优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具有大量高学历的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提升。同时在大家眼中计算机专业是个高技能专业,很多企业认为学历和能力成正比。就好像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经历成正比一样。
3)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稍有欠缺,使学生的竞争力减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与机器,生活在单一的二进制生活中。而在现实的工作中,这样的非yes及no的情况,使他们在融入企业时缺少灵活性,不善于与他人沟通。
4)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方向缺少目标性。计算机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在学期间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明确的专业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对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不够明确,过分依赖学校的课程规划。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原有教学进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找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2)在改革初期,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分析,同时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讨论、分析、建立“项目式教学”、“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及“项目式教材”模版。
3)正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得到了落实。
1)服务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计算机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个人发展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源动力。预计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a.结合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形成符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b.构建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获得计算机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的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c.将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实践需求,原有课程重新整合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模拟工作场景的操作过程指导课程实施过程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
2)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问题。a.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规范项目式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行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及工作流程,要求编制老师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对行业某个工种环节要非常熟悉,所以必须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要求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企业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b.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借鉴性,需持续进行。c.企业作为供应链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改革参与的积极性不高。d.课程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3)研究工作的推进计划:a.继续修订和完善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b.进一步实践“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以取得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c.实施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完成20xx级专业进程修订。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完成“项目式教学”建立、“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编写、“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建立及“项目式教材”编写等任务。
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及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制定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各自的特点、主要就业方向及区域经济引领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分别制定突出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挖掘全新切入点。构建以市场人才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借鉴行业企业员工培养培训计划、社会高知名度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目标式培养策略,使得“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在研究中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分别确定适合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计算机职业资格考取计划,统计取证率作出分析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参与者和应用的创新者,学生代表加入专题研讨。依据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本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将专业核心课程的优秀改革方案进行分项式研究,一项一项对比总结,提炼科学合理的时序任务课程设计方案,重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在构建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加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结合职业岗位应用需求和教学实践体会,从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实践,并分析和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
[1]李文敬.计算机本科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j].计算机教育,20xx(10).
[2]李春杰.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01).
[3]唐先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法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xx(32).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八
1999年湖南怀化学院建立了教育系,从20xx年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20xx年教育系更名为教育科学学院,经过14年的探索,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省内外当前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研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学前教育最新发展动态,找准切入点,突出现代教育技术,突出教师基本功和教师特长。
在教育教学和科研管理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反映现代教育理念,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终身学习、主体地位,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科学研究,多次重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近年来先后多次讨论、修订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改进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现已构建了科学合理的能力课程模块体系,由最初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大块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三大模块改革为“大学公共能力课程、学前专业能力课程、儿童教育发展能力课程”的集知识、素养、能力为一体的课程模块体系,在本课程体系中,力求优化智能结构,做到文、理、艺渗透,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程体系的整体功能和专业特色。强调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我们确立了适应社会要求的学前教师专业培养目标:即培养面向21世纪,能主动适应学前教育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基础扎实,知识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强,有特长而又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管理的专门人才。
在方案实践中,我们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突出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摆脱了传统教育的一味的系统化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实施教育素质和文化素质并重;教育教学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并重;思想品德和个性发展并重;在课程结构上文、理、艺、英并重普修;实现个性特长与全面发展相结合。通过加强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育,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军训、社会调查等)、科技素质教育活动(如开设专门的手工艺制作课程)。
培养方案中,实践(验)活动课程总学时635课时,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约为6∶4。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内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即具有实现代幼儿教师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的综合加特长的骨干教师,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职业特质。根据培养目标,设置了学前教育教学和学前教育研究两个专业方向,突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学前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设置,涵盖三个阶段的教育实习(共计18周)、军事训练(1周)、社会实践(8周)、劳动实践(2周)、专业实践等五个部分,总学时比例占总课程的11%。同时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有计划、有指导地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课程教学中以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满足了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1.学前教师职业基本功训练:全面开展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基本功训练与测评,在大学四年中,通过有层次、逐步实施的教师基本素质和技能的训练与考核是我院实训工作的特色。结果显示到20xx年4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三笔字、简笔画合格率为100%,考核获得二甲以上等级水平普通话的学生有77%,课件设计合格率达到90%,微课片段教学考核合格率85%以上。
2.校园文化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极参加校级和系级的校园文化活动。成立并参与了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舞蹈团、合唱团、结谊社、野草文学社、网络协会、航模协会、教心社、口语艺术社、致远书画协会等等;积极开展说课、课件制作、教育小论文、简笔画大赛、讲故事、手工制作、舞蹈创编大赛等各种活动,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既充实了学前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活,更让学生们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3.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在学前专业能力课程模块中开设了一定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和研究性学习。我院向各教研室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要求》的通知,各教研室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内容”研讨与教学工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游戏论》的教学走出课堂指导学生综合实践课题“关于儿童游戏类型的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工作管理》的教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幼儿园总务工作调研”的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幼儿园活动设计》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等等,反映了我系在学前教育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注重以实践操作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特点。
4.多层次的专业见习、实习,有效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习是我们教科院教育实践活动的亮点与特色,学前教育实习分为教育见习(1周)、模拟教育实习(4周)、教育实习(12周)3个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指导地分阶段地进行,这种教育实习体制既让学生真实而充分地体验了未来职业的甘苦,牢固了专业思想和职业理想,更强化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学前教育素养。5.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培养过程中,我们充实学生的社会实践,其中模拟实习4周、专业实习12周、学年论文1周、课程设计1周、毕业论文8周、军事训练(1周)、劳动实践2周,共18个学分,占总学分的10.91%。在课程体系中,开设了三笔字、教师口语、手工艺制作、音乐、美术、舞蹈、学前课程教学与研究等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课程。制订了《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教师素质训练纲要》,督促学生进行教师基本技能训练。实施了每年举办一次大型文化艺术节活动和每年一届的毕业生教师职业技能大赛等大型实践性活动。以赛促练,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性地在开展模拟教育实习的教育实践环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利用微格教室的先进仪器设备,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课件,在幼儿园探索性地进行1~2个学时的语文或数学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学前教育教学各环节。在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中,实行全面管理、全程管理,从校内准备—基地见习—全面实习—总结交流等各环节,均安排教师全面指导,保证了实习效果。在广泛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得到培养。
1.狠抓教风学风建设、建立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管理规范。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新建、修改和修订涉及教学管理的文件的有23余项,涉及学生管理的文件有十多项;上级管理文献汇编、系部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进度、教学任务书、考务、学籍管理、教学检查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备,管理制度健全,执行情况良好。
2.构建新型人才质量观。培养未来教师的质量是建立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较高思想素养、宽厚基础知识、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综合素质,能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学前教师的基础上的。我们构建的未来教师质量观可以概括为:以师德为核心开展教育;达到本科层次学术水平和学前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具备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活动指导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综合评价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信息应用能力;掌握说、写、择、察、调、问、评、做、弹、唱、跳、画十二项现代教师基本功。
3.将学前教师教育专业教学、研究与教师素质、技能训练“一体化”。理论与实验、实训相结合,强化理论教学的实践实训功能;以大学课堂教学为主,同时把课堂放在学前一线,强化课堂教育的适应性功能;完善实践教学环节,使其延展到每个学年,强化教育见、实习的岗位训练功能;把教学活动与教学研究、师范素质训练、学生科技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结合起来,强化实践教学的社会适应性功能。从而在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形成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们在不断改善省内外已经建立的6个教育实习基地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就近建立专业教学实践点,充分发挥教育实践基地和实践点功能。加深与现有实习基地的联系与协作,在满足数量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善实习基地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估机制。以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教育实践基地为依托,构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与地方学校的教学教研互动机制,形成优势互补,为引领地方小学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
4.通过改革与建设,最终使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转化为教师教学特长,具有实施现代基础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能力,一专多能、一师多用,从而具备竞争取胜的教师职业特质。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九
开发海洋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大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省沿海地区的养殖业与企事业单位对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较大,培养有关海洋环境技术人才的学校数量偏少,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需求,开展以海洋为特色的环境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为解决海洋环境中资源开发和生产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专业学生是浙江海洋学院适应市场经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
国家战略需求:随着陆地资源日渐枯,海洋资源己成为国际社会竞相争夺的焦点。十三五规划描绘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蓝图。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活动给海洋环境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水体富营养化、溢油污染、海洋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亟须相关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浙江省“两区”建设需求:浙江是海洋大省,海洋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两区”建设提出要加快培育海洋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海岛开发,同时努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然而,我省海洋经济发展中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油类污染以及有机物污染物等问题极其突出,已经成为我省海洋经济增长中亟须解决的难题。
市场需求我国海洋环境领域人才严重匮乏。据估计,至20xx年,我国海洋环境类人才需求将达8万人以上。随着国家及我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广阔。
培养环境优势:我校位于“千岛之城”舟山市,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舟山是我国群岛型地级市,地处我国东部黄金海岸线与长江黄金水道的交汇处,海洋资源、海洋产业等优势明显,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的天然实验室。
战略机遇优势:随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等一系列国家级、省级规划的发布实施,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发展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这成为浙江和舟山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是海洋环境人才培养不可多得的战略机遇。
学科建设优势:我校目前拥有海洋科学省重中之重学科、海洋科学省重点学科和环境科学校重点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平台完备。“十二五”以来,学科围绕我国海洋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核心问题,创建和培养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的学科优势明显。
(一)培养计划设置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综合培养”的教育思想,秉承“德育为先、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2],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宗旨,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建构特色化、自主化、个性化、实践性、研宄性的专业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尚健全的人格、宽厚的学科知识、较强的海洋环境科学文化素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人才。
为构建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大学本科教育体系,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海洋人才,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海洋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设置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遵循全员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原则。
培养方案的设置要树立全员育人的观念,教学与育人要有机结合。方案不仅要体现学科性、专业性,也要体现职业性、素养性[3];培养方案的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提出的要求,为学生进入社会做好衔接。
2.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重视人文素质、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协调性,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遵循基础性与个性化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加强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科学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加强学分设置的弹性,提高课程修读的选择性,充分实现学生能通过选择、组合不同课程,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案[4]。给人才以激励,给“怪才”以平台,给“歪才”以空间,满足学生自主组合课程。
4.遵循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整体优化的原则培养计划要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处理好基础与%业、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系统与局部、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进一步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灵活设置专业方向课程,引进优质视频课,拓展教学时空,推进网络助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5.遵循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相促进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高实践教学学分;分层次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有效整合基础性实践、提高性实践和各类创业创新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校内外相结合、多元化的实践环境和实习基地,拓宽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渠道。
(四)课稈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主要依据,课程体系设置决定了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进行课程体系设置时,注重开设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课程,以适应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广泛交叉和相互渗透。根据学校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引进海洋环境生物学、海洋生态学和海洋环境科学(双语)课程、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海水分析化学、化学海洋学、海域使用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等具有海洋环境科学特色的课程,引进〇.5学分制的前沿课程如:海洋生物处理技术、海洋环境新材料、海域生态价值补偿评估(双语)、海水利用新技术、海洋溢油污染控制与修复、海藻资源开发与利用和海洋环境微体生物指示(双语)等课程。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占总学分30%以上。有课程实验、海洋环境科学综合实验(1)(2)(3)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课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科考船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职业技能培训和毕业论文,通过实践教学、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培养“零适应”能力的复合创新性人才。
(五)培养计划的特色与创新。
培养计划充分体现了环境科学和海洋科学两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有利于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互补,有利于培养复合创新性人才。
2.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增加双语教学、全外文教学课程,设置小学分课程,增加自主选课和自丰实践的课程,创导创新性实验的研宄。
从大一开始选派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展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目的。
4.多元化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通过构建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如学业学习(课堂、实验、视频、网络、作业等)学习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实践、科研项目和专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通过交流性学习、探索性学习以及校园文化的熏陶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
培养计划是高等学校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将专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制订以海洋环境保护和防治为特色的海洋环境科学专业培养计划,服务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为我国海洋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十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较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各类金融该机构、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等领域的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
(二)培养要求。
1.思想政治素质。
具有强烈的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品德操行、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有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2.专业技能素质。
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分析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国情,熟悉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金融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国际金融活动的规则和惯例,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改革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3.文化与身心素质。
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综合表达能力强,口语流利,具备阅读金融领域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通过第二课堂拓展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具备较高的综合文化素质,能够熟练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和文字编辑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沟通,协调能力较强。
1.学制。
标准学制:四年。实行弹性修业年限:三至七年。
2.学分。
最低毕业学分:160学分。
3.学位授予。
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1.主干学科:经济学。
2.核心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财政学、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经营学、公司金融、国际金融学(英)、金融风险管理、金融法、财务报告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互联网金融、信用评估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一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什么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很大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又很难就业?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大部分高校早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上存在很大问题。
(一)培养方向模糊,课程设置欠佳。
电子商务专业虽然在中国开设已有十多年,但这个专业的培养方向依然存在较多问题比如定位不明确,缺少岗位群细分,缺少具体岗位能力分析,培养的依旧是“万金油式”学生。这从各学校的培养计划及课程设置上就能看得出来,课程设置只是计算机课程和经管类课程简单的堆砌,学生在校期间学的课程多而杂没有系统性,造成学生什么课程都蜻蜓点水般得接触下,但又都没有学精,最后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而不被企业所录用。
实践要求都很高。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有自己的电子商务试验系统,但主要都是电子商务模拟实验,通过这些模拟实验虽然能使学生对电子商务有一个初步认识,但由于软件本身脱离实际商业环境,再加之教师本身很少参与实际运作管理,课程的实习指导、创业指导都受到极大限制。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电子商务的应用。
(三)师资严重缺乏。
师资是困扰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基本都是从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转行而来的,在教学中虽能应付部分专业课,但是由于本身缺乏系统的电子商务学习,再加之缺乏电子商务实战经验,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难免会显得力不从心。
(一)给电子商务专业一个明确的定位。
电子商务的特征决定了电子商务人才知识必须是复合型的,但复合型性决不意味着是一堆现有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组合。作为学院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时应给电子商务一个明确的定位,明白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什么。这样在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定位上,就可以有依托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和要求,比如服装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汽车电子商务、地产电子商务等,确定职业岗位,制定人才培养规格。这样围绕特定行业的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需求专门设计。
既避免了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模糊不清”及“广泛适应性带来的不适用”等不足,又能让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努力将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专业知识积累、电子商务应用技能向该行业看齐,继而在就业时候没有太大的难度。
(二)做活电子商务实训。
1、增加校内实训课程所占比重:电子商务专业本身是对实训要求较高的专业,所以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可以合理安排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课,并采取多种实践方式,加大实践课程学时的比重,增强学生各知识层和多种技能的培训。另外就是增加学生的商务类课程设计实训环节;2、建立校内电子商务模拟公司,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院可以建立电子商务模拟公司并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到组织与管理中,并进行岗位竞聘,轮岗,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并丰富和充实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更能够加强学生的组织协调及社交能力,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实践经验;3、做好校企结合:作为学院应该同各类企业尤其是本经济区域内有关企业加强合作。合作可以采取的形式有,联合办学,例如:企业网络营销推广方案的设计、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方案等等,使得学生完成实际项目的同时能够完成课程的学习与操作,并获得一定的收益,提高学生的动手积极性。
(三)加大力度培养师资队伍。
在电子商务师资队伍建设这,作为学院除了重视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外更应该重视双师结构,应采取不拘一格的方式来扩充提升自己的师资队伍。比如:1、从相关行业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人才充实到学校的教师队伍中;2、鼓励专职教师参与企业实际营运,每学期选派教师到企业中挂职锻炼;3、加大教师培训力度,选拔部分教师到更高的学府去深造,并鼓励动员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创新型的教学改革。
总而言之,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仍有很多突出问题,致使很多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作为高校应该认真分析在培养电子商务人才时存在的问题,采取合理的解决对策,提高电子商务教学质量。培养出真正“为企业所需,为社会服务”的电子商务人才。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二
本文对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实践探索。依据多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对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加强理论研究,勇于创新尝试,实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改革。
1)就业人数与企业需求不成比例。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被其他专业及个人所重视。即使不是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也进行过计算机的相关培训或自主学习。他们的专业性虽然不比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他们的能力已经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同时他们还具有自己的专业,这样的毕业生对于企业来说可能更为合适。这样用人单位就可以选择其他专业毕业生,从事企业中计算机技能要求不高的岗位。
2)学历不占优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具有大量高学历的员工是企业形象的一个提升。同时在大家眼中计算机专业是个高技能专业,很多企业认为学历和能力成正比。就好像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习能力和学习经历成正比一样。
3)高职院校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上稍有欠缺,使学生的竞争力减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最大的特点是善于与机器,生活在单一的二进制生活中。而在现实的工作中,这样的非yes及no的情况,使他们在融入企业时缺少灵活性,不善于与他人沟通。
4)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方向缺少目标性。
计算机专业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在学期间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明确的专业方向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般对自身的特点及社会的需求不够明确,过分依赖学校的课程规划。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研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原有教学进程与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差距,找到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2)在改革初期,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调查、分析,同时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讨论、分析、建立“项目式教学”、“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及“项目式教材”模版。3)正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且得到了落实。
3实践过程的主要创新环节和改进计划。
1)服务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需求,适应计算机相关行业企业岗位的发展需要,培养具备个人发展能力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专业发展的源动力。预计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a.结合滨海高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形成符合计算机专业发展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b.构建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为中心、获得计算机行业职业岗位能力,实现入学即入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的分层递进人才培养模式。c.将计算机行业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实践需求,原有课程重新整合构建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核心课程标准制定,模拟工作场景的操作过程指导课程实施过程及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
2)在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同时也发现了问题。a.需要进一步完善与规范项目式教材,教材的内容要符合行业企业项目建设标准及工作流程,要求编制老师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对行业某个工种环节要非常熟悉,所以必须为教师提供企业实践机会,要求教师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兼顾企业工作,在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b.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无借鉴性,需持续进行。c.企业作为供应链式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对学校改革参与的积极性不高。d.课程实施过程中严重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3)研究工作的推进计划:a.继续修订和完善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b.进一步实践“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中心、以取得职业资格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c.实施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完成20xx级专业进程修订。
配合学院骨干校建设,以学院“百门课程”建设工作为契机,完成“项目式教学”建立、“模拟企业环境真题真做”编写、“专业能力综合测评”建立及“项目式教材”编写等任务。
结合本地区经济特点及学生的就业发展趋势,制定特色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计算机相关专业各自的特点、主要就业方向及区域经济引领下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分别制定突出特色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稿。
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挖掘全新切入点。构建以市场人才需求为起点和终点的,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借鉴行业企业员工培养培训计划、社会高知名度计算机专业技能培训机构的目标式培养策略,使得“供应链”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具有时效性。
在研究中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联网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分别确定适合本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计算机职业资格考取计划,统计取证率作出分析评价。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让学生成为实践者、参与者和应用的创新者,学生代表加入专题研讨。
依据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计算机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本学院的课程教学改革相结合,将专业核心课程的优秀改革方案进行分项式研究,一项一项对比总结,提炼科学合理的时序任务课程设计方案,重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
在构建项目式课程标准,模拟真实工作过程的课程实施过程及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加入专业课程考核评价方式的研究。结合职业岗位应用需求和教学实践体会,从确立考核目标、建立考评体系、设计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等方面进行实践,并分析和评价考核方式改革的结果和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做出有益的探索。
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篇十三
英语专业是我校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专业之一。本专业秉持“错位竞争,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加强学科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建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专业依托我校雄厚的法学、商学教育背景,发挥学校学科优势,在充分强化英语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兼修法律和国际商务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成为既有英语语言优势又有专业特长的适应社会经济国际化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注重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有一支团结敬业、具有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成绩斐然。硕士研究生考试通过率稳定在20%以上;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一次性平均通过率85%,高出全国通过率29.7个百分点;专业八级考试曾以85.14%的一次通过率创得佳绩,高出全国43.11%的平均水平。另外,我系学生在“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21世纪杯”、大学生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科技英语大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多次获奖,并被授予“山东省外语优秀人才培养基地”的光荣称号。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因既掌握英语又兼修法学、国际商务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宽厚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并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法律、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英语人才。
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5.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6.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7.身体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8.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胜任从事本专业范围内各项工作的要求;
9.掌握日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
10.鼓励学生获得至少一种专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
专业能力证书:英语专业四级证书、英语专业八级证书、全国英语翻译证书、上海外语口译证书、托福、雅思等。
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资格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导游资格证、法律英语证书、律师资格证等。
基本学制四年,按照学分制管理,修业年限3到6年。
总学时:2416学时。
总学分:165.5学分,其中,必修课128.5学分(通识必修课27.5学分,专业必修课52.5学分,实践必修课48.5学分);选修课34学分(通识选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16学分,实践实训选修课10学分);素质拓展3学分。
五、授予学位。
按规定要求完成学业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核心课程。
1.基础英语20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必修、精修课程,它旨在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与篇章讲解分析,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专业技能,为学生高年级阶段进一步学习《高级英语》及相关后续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语言功底。
2.高级英语8学分。
本课程是为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主干课,它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培养学生对英语语言深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丰富学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3.英语泛读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基础教学的一门必修课,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语篇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积累语言知识,加深英语语言文化的积淀。
4.英语听力16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本科专业一、二年级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必修课。它旨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正规严格的听力技能训练,逐步提高学生对各类视听语料的理解能力,为学生进入高年级学习打下基础。
5.英语口语8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是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
6.英语写作2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英语思维能力、篇章组织能力和表达艺术,有助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条理性、生动性和说服力。
7.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通过对英国文学各个阶段的主要作家和作品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英国文学主要文学流派及其创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理解与鉴赏能力,增强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理解,提高他们的综合人文素质和批判思维能力。
8.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美国文学的主要文学思潮、流派、名家名作,了解美国文学的发展演变规律、异域文化特质和审美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研究、评价美国文学思潮流派、经典作家作品,提高综合的文学批评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9.英语翻译4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讲授英汉互译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注重提升翻译实践能力,致力于培养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胜任英汉互译任务的专门人才。
10.英语语言学3学分。
本课程是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必修课程,它旨在使学生系统地了解语言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义等方面,把握语言与语境、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教学等各种关系,并提高对语言的重要性的认识。
通识选修课见山东政法学院通识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其他课程见附件: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