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教案教学设计(汇总22篇)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进行规划和设计的重要工具。教案中的教学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包括教材、多媒体等。通过学习这些教案范文,你可以了解到优秀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惯,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将事物写具体”的方法,并领会“用具体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去说明事物特点的好处。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写作方法。
难点:鲸的进化过程。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问激趣,引入新课。
1、投影图片,齐读课题。
2、师: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鲸”而不叫“鲸鱼”呢?看上去明明是鱼,怎么又不叫鱼呢?你们想知道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谜。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看插图,问:你觉得它的体形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笔画下来。
(2)出示句子。
最大的鲸有重,最小的也有。我国捕获过一头鲸一条舌头就有大肥猪那么重。
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用“举数字”和“相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大的好处。
(3)学生朗读以上的句子。
(4)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这个特点,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学习第二段。
(1)设问:大家看,鲸的身体十分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那它为什么不叫“鲸鱼”呢?
(2)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3)指名回答。
(4)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在海洋里生活?
告诉学生什么叫哺乳动物,并举例说明。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出示句子二)。
在,鲸的祖先生活在。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里。又经过了,鲸适应了的生活。
学生填空。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5)齐读句子。
(6)学生练习复述“鲸的进化过程”。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4、指导朗读。
二、作业。
1、写课文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齐读课题。
二、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鲸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告诉大家鲸可以分哪两类吗?(须鲸、齿鲸)。
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继续看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三、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四--七自然段。
1、出示学习要求:认真读课文,想想作者介绍了鲸的什么特点,他是怎样介绍的?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哪组先来说,你们一组都读懂了哪部分的内容。
吃食。
(1)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从中你体会到鲸吃食有什么特点?(食量大)。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分男女生读课文。
呼吸。
(1)鲸呼吸时有什么特点?(用肺,喷水柱)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形状也不一样。
(3)画一画鲸呼吸时喷出的水柱。出示学生的画,判断说明原因,用上“因为……所以……”说一句话。
(4)师引读。
睡觉。
(1)鲸睡觉时是什么样子的?(聚、头朝里、围成一个圈)。
(2)对鲸睡觉的样子感兴趣的同学站起来读。
生长。
(1)通过这一段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作者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
(3)齐读课文。
(二)学习进化过程。
你们知道吗?很早以前鲸并不是这样的?(师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请大家读读课文,找找(陆地--浅海--海洋)。
鲸的进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指导朗读。
默读全文:说说为什么鲸不是鱼类而是哺乳动物?
四、片段练习。
1、通过课文,我们了解了鲸的体形、进化、生活习性方面的知识,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不少知识,如果你是鲸,最想告诉大家哪些方面的知识?请写下来。
投影出示:
鲸的自述。
(从你所收集的资料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介绍,注意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将特点介绍具体,详细。)。
2、学生练笔。
3、出示学生作品,集体评讲。
五、作业。
1、《同步》22课练习。
2、
板书设计。
22、鲸。
体形特点:像鱼、大、长。
进化过程:陆地--浅海--海洋。
须鲸。
种类。
鲸齿鲸。
吃食。
生活呼吸肺。
习性睡觉哺乳动物。
生长胎生哺乳。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二
教学主题:课文。
课时:两课时。
授课对象:一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2)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3)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材分析。
口语“打电话”由四部分组成:首先提出问题:“你打过电话吗?”“应该怎样打电话呢?”这不仅是提示学生回忆自己“打电话”的经历,思考应该怎样打电话,也十分明确地告诉学生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3.学情分析。
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基本上已有打电话的体验,但可能礼貌用语不够规范,不太会倾听,还不太会在听后做出恰当的评价。
4、教学目标。
1、学会打电话的方法,说话内容要清楚,语言要简洁,有礼貌。
2、初步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5、评价任务:
1.借助“打电话”这首歌,让学生回忆打电话的情景。(达成目标一)。
2.通过小组情景练习,模拟打电话等方式。(达成目标二)。
3.通过交流、表达、联系生活等积累语言。(达成目标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打电话。
内容清楚。
语言简洁、有礼貌。
语气得当。
表情、动作自然、大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做比较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3、使学生明白:人和动物要和平相处。
教学重点:了解鲸的种类和生活习性,学习用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鲸是胎生的。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揭示课题。
1、你知道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用一句话介绍自己(检查预习情况)对鲸的了解。
2、过渡: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
今天,我们就学习22课《鲸》。
3、齐读课题齐读。
二、学习课文。
1、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归纳总结:
本课的问题?1、作者介绍了鲸的哪些知识?
2、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2、组织自学:选择你喜欢的一段先自学后小组交流。
具体分析。
3、师生交流并板书。交流:
1、鲸的知识:样子大、是哺乳动物、种类、食物、呼吸、睡觉、胎生。
2、采用方法: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
法作用:准确、直观、形象。
3、交流方法:画画、朗读、表演。
三、练习。
快速读课文从课本中或课外搜集到快速读课文。
的有关鲸的资料以“鲸的自述”的练习。
形式给大家讲一讲。交流。
四、作业。
选择;
1、把你知道的有关鲸的知识制成小报。
2、根据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你也写。
一篇你喜欢的小动物。
五、板书:
样子大列数字、做比较。
哺乳动物。
种类分类别。
食物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
生活习性呼吸打比方。
睡觉(准确、直观、形象)。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
2.体会所运用多种说明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鲸的进化过程。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入。
1.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有许许多多、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息、繁衍。它们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动物的世界是神秘有趣、摇曳多姿的,充满了无穷无尽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来了解海洋里的一种动物,那就是--鲸。
2.板书课题。
师:如果由你们来写,你会写些什么内容?
指多名学生说一说。
相机板书:写些什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鲸的。
2.指名说一说。
师生共议,明确课文主要介绍了鲸的进化过程,说明它是哺乳动物,还介绍了鲸的形体、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的内容。
相机让学生列出各个部分的小标题。
三.创设情境,导读课文。
2.指名说一说。明确:这句话说得不具体,不能让人明确鲸到底有多大。
3.课文里介绍清楚了吗?你从哪里体会了解到的?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如:
“我国捕获过一头四万公斤重的鲸,有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体会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又如:
“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
体会举例子说明的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读一读,体会体会。
4.故事表演:有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各种鱼类的运动会。鲸也兴高采烈去参加,可是却在赛场门口被虾将军拦住了,虾将军以鲸不是鱼类为由不让它参加比赛。两个人为此产生了争执。
如果你是虾将军,你会怎样说服鲸呢?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从鲸的进化与它的生活习性理解鲸是哺乳动物。
明确理由。
(1)鲸的进化是由陆地到浅海再到深海。
(2)鲸用肺呼吸。
(3)鲸是胎生的。
这些特征都说明了鲸是哺乳动物。指名用自己的话,联系课文内容与在自然课上学到的知识或收集到的有关哺乳动物的知识说明鲸是哺乳动物。
四.小组合作,研读课文。
1.师:课文还从鲸的种类、捕食、呼吸、睡觉等方面向我们介绍了海洋巨兽--鲸的生活习性。那么,你们最喜欢哪个部分呢?或者你们对鲸的哪方面最感兴趣呢?请你们分四人小组,选择一个或两个方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四人小组选代表说一说自己准备选择哪个内容进行自学,用什么方法进行。如:画表格、画图、朗读、表演等方法。
3.集体交流。
每个四人小组推选代表向老师和同学汇报自己这个小组的学习情况。
交流时注意说明自己介绍的是鲸的哪方面生活习性,用什么方法了解到的,作者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他小组也可以进行补充说明。
明确:
(1)鲸的种类按有无牙齿,可以分为两种:一类是须鲸,没有牙齿;一类是齿鲸,有。
牙齿。
(2)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列举数字、举例子、列数字等说。
明方法。
(3)鲸用肺呼吸,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则是倾斜的,又粗又矮。
用了比喻等说明方法。
(4)鲸睡觉时头朝里,尾巴向外。
五.课堂练习。
1.请你们根据课文上介绍的有关鲸的知识以及所收集的资料,以“鲸的自述”形式给大家讲一讲。
2.评议。
板书设计:
22.鲸。
写些什么:怎样说明的:
鲸的体形--十分巨大(列数字;作比较;举例)。
鲸的进化--由陆生到海生(作比较)。
鲸的种类--须鲸和齿鲸。
鲸的捕食--用须板或用牙齿(列数字;举例子)。
鲸的呼吸--肺;形状不同的水柱(作比较;打比方)。
鲸的睡觉--头朝里,尾向外。
鲸的生殖--胎生;长得快;寿命长(列数字;举例子)。
作者邮箱:zsxlihui。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五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五、拓展升华。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梅林中心小学詹文花。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接着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六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习生字“鲸”教师告诉学生本课学习内容为世界上最大的鱼类“鲸鱼”
2、学生反驳教师“鲸是鱼类”这一观点。
3、学生汇报交流搜集的相关资料,并说明资料来源。
(这样设计是教师故意给出错误的信息,这样可以马上调动学生已有的常识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鲸的资料,使学生急于表现交流,充分调到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出声读文,读后画出生字新词。
2、读后组内交流自学字词情况。
3、全班交流本文介绍了关了鲸的哪些方面的知识?
(这样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字词)。
三、鲸的外形,生活习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点?再读课文了解。
(这样设计整体把握事物的特点,培养了概括能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铺垫)。
四、课堂练习:
1、选择正确读音。
上腭(ee)哺乳(rulu)捕获(bupu)立即(jiji)。
2、形近字组词:
鲸()肢()滤()肺()。
鱼()枝()虑()柿()。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因为鲸是用呼吸的,又因为鲸是,所以鲸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
(2)文章分别以鲸的、、、这几方面具体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
(这样设计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生字词,了解了鲸的几方面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旧知:本文介绍关于鲸的哪些方面的特点?
(这样设计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下文作铺垫,使课堂教学活泼、生动)。
二、鲸和虾将军会找哪些理由作为自己的论据?充分读课文,边读边体会鲸的特点,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特点进行专门的学习,并交流学习所得。
(这样设计,为学生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知)。
三、引导学生按顺序汇报自己所学内容,在交流讨论中学习课文。
第1段:
1、引导学生从鲸的特点是什么和作者怎样来写两方面汇报。
2、如果鲸自己体形大,休重重作为论据和虾将军争吵,想一想鲸会怎么说?请同学表演出来。
(这样设计掌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长,教师只是巧妙地点拔。而角色转换练习的设计既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进行了说话训练,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第2段:
1、学生继续汇报自己所学。
2、如果虾将军把这段的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反驳鲸,那么他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继续表演。
第3-7段:
(这样教学既能放得开,又帮助学生总结一定的学习法,写作方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多的知识。)。
四、总结全文。
1、回忆课前的小故事,运用本课所学关于鲸的知识,通过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这样设计再次回归到贯穿全课的小故事并把课文的内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节展开中,使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顶点,同时又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再创作)。
2、总结一课自己的收获。
五、课堂练习:
根据你收集的鲸的资料,选择感兴趣的某一点,以“鲸的自述”为题进行口语交际。
(这样设计练习,不仅要巩固一堂课的知识,更要为学生的延伸性学习提供一个思路,创设一个空间,这样设计作业,才能使学生增长更多的知识。)。
板书:
1、外形:大列数字。
2、是哺乳动物:胎生做比较。
鲸3、种类:(1)须鲸(2)齿鲸说明方法:举例子。
4、吃食:虾小鱼大鱼海兽打比方。
5、呼吸:垂直倾斜分类别。
6、睡觉: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七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
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用具:板书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预习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
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2.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冬天已经来到了吗?是啊,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的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比如“海市蜃楼”,即使在现代社会也要借助照相、摄像等技术才能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而在古代则是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古人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古人是如何记录这种奇特的景观的。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3.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蒲松龄的书屋名称。志:记述。异:奇异的故事。
4.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范读,指名朗读。全文读3遍。
5.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一、二分钟课堂讨论,巡视)。
指名三个学生翻译全文,呈现重点译句。
6.全班齐读课文。
7.启发提问,理通文意。
1)“山市”从开始到最后一共出现过几幅画面?(用原句回答)。
“山市”的全程变化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
时间顺序。
请同学在原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明确:三个画面:塔和宫殿--城郭和其他建筑--危楼一座。
时间词语:“忽”“无何”“未几”“既而”“逾时”“倏忽”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用原文回答。(板书)。
3)、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称为“鬼市”?
8.课件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在哪里能见到这样的景象?(学生自由发言)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关于海市蜃楼:大气中存在着光的折射现象,当空气中各层的密度有较大差异时,远处的光线就会透过密度不同的空气而发生折射,这样,空中就会就会出现了远处物体的影象。)。
9.小结。
全文中作者采用虚实、详略、动静相结合的笔法,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山间蜃景中变幻莫测的各楼各景,写得极有情味,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10.作业:
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观察以上六幅海市蜃楼的照片,任选其中一幅,用现代文仿照课文的写法,描述你观察到的海市蜃楼的景象。(不少于200字)。
板书设计:
山市。
发生塔和宫殿。
发展城郭和其他建筑。
高潮危楼一座。
教学后记:
本课是一篇自读文言文课文,内容新奇生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始终不脱离文本,在一课时内以读带讲,以学生为主体,全文的阅读至少四遍,文意的串讲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强调重点实词的积累和落实,重点突出、效果明显。并且初步训练了阅读过程中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我想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文言文课文教学中应该继续坚持的教学环节。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九
2、朗读课文,并能按提纲简要复述课文。
3、了解科学家们假象的黄河象骨颌化石的来历及假想,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抓住主要内容,简要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二、初读课文。
1、课文讲了黄河象什么事?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科学家相依据化石形成的科学知识假想了它的来历。
2、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
2、给课文分段。
【一】(l)样子。
【二】(2一9)假想办法。
【三】(10)发现。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为什么说这具黄河象骨架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出它死后就在原地没有被移动过,所以能保存得这样完整。
2。读这一段这头大象当时干什么去了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结局?科学家的假想,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六、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思考,科学家假想了几方面的情况呢?
三个方面:
l)时间,气候。
2)来到河边陷进去。
3)变化石。
2、这一段可分哪几层(三层)。
4、指名读第二层,这一层写了什么情景疲劳和干渴--喝水--掉河里的原因。
5、指名读第9小节,这层写了什么?假想陷进淤泥里的黄河象变成化石的过程。
七、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段假想了什么?万年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黄河象呢?
八、小结黄河象变化石的条件是什么?酷热,河流,淤泥二百万年,地壳变动。
第二课时。
1、了解科学家假想的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及假想的依据,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2、朗读课文,练习复述假想部分。
3、训练学生思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积累语言,体会语言,复述课文。
三、教学用具。
一张展示大象骨骼斜插在河土中脚踏踩石的投影片,一张呈现大象骨架高大完整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打出投影:谁能看着投影再结合书上内容向大家描述一下黄河象怎样高大完整?
从它各部分骨头相关联的情况可以推想出它死后没有被移动过。另外当地农民保护文物的意识很强,发现后马上报告,在上级的指挥下进行挖掘。
课文还讲了些什么?还讲了科学家假想了黄河象成为化石的情景。
那么科学家的假想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发掘时我们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看看投影片听老师把这段话读一遍,体会老师重读的词语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斜斜踩着想象推想)使句子的意思更准确,更符合实际。
科学家根据发现发掘的样子,假想它成为化石的情景,这个故事发生在二百多万年前的一天,读读这个故事,感受一下故事最生动的一幕是什么?你认为描写生动的是哪一节,读给大家听。
注:以上是熟读,第五节描写具体,写出了大象失足落水的一举一动,抓住这些词语再读读。
我们刚才通过有语气的读,体会了科学家的假想是多么生动,那你认为这种想象合理吗?哪些地方合情合理?为什么合理?举例说说。分小组交流,选择汇报形式。以上是体会语气、思维和语言训练。
师:科学家的假想是合理、严谨、完整,同时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能象讲故事一样把它讲出来吗?还可以加上体态语言,自己试着说说,自己练习。
师:我给你开个头,请几位同学讲:(1)天气环境;(2)老象失足;(3)成为化石。以上是指导复述。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在课下王俊就极力向我推荐了一本书,我觉得的确是一本好书,现在请他把书推荐给大家。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
二、学生平日分析:
学生平日广泛的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也时常在影视作品中看到鲸的画面,所以学生一定会对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动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有关鲸的更多知识。
二、设计理念:
依据教材自身的特点,采用读书自悟,讨论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知鲸的几方面的特点。
3、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交流资料。
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在宽阔的海面;深海中各种海底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嬉戏,一只庞大的巨鲸浮出海面。)在这美丽的蓝色海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宝藏,生活着各种各样的海洋生物。其中有一种号称“海中之王”的动物,它的形体特别庞大,比大象还要大许多呢。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板书:鲸)。
课前同学们已经搜集了不少关于鲸的图文资料,下面请大家借助资料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鲸的认识,然后将资料进行汇总,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总资料,做好汇报准备。)。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了解了鲸的许多知识,对鲸非常感兴趣。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鲸”这篇文章。(板书课题:鲸)。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用故事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抓住要点。
(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哺乳”,“肺”,纠正读音以及“肺”的写法。结合人体部位,引导学习本课生字“腭”“肚”“肺”“胎”,左部都是月字旁;“肺”字右部注意不要写成“市”。)。
刚才你们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这两个词,谁来读读?
2、交流:
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请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相机板书:
大小演变种类吃食呼吸睡觉胎生。
引导学生把“吃食、呼吸、睡觉”这三部分概括为鲸的生活习性。
通过列提纲的方法,抓住课文的要点,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叙述的条理。
3、提出不懂的问题:
词语理解难点:胎生哺乳动物。
4、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反复读。老师相机指导点拨读通,读出特点。
三、合作学习,发现特点。
1、下面我们要要召开一个关于鲸的“科学新闻发布会”。在座的各位都是小小科学家,在发布会上向大家介绍有关鲸的研究成果。为了搞好本次的新闻发布会,咱们首先得读懂课文。
2、分组合作学习研究,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朗诵家、小画家,演说家、表演家、小作家中的一个角色,采用演一演,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方法,选择其中一项来研究。
在分组学习过程中要提醒学生,为了能讲得让别人一听就懂,像鲸的呼吸方法和睡觉姿势等内容,可以通过画示意图的方法,直观形象地展示并加以说明。
3、各组可以补充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鲸的学习资料,作好充分的准备,下节课我们再来作“科学新闻发布会”。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课外继续收集关于鲸的资料,适时地充实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去,并根据自己选择研究的一个方面,拟写好自己的研究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一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重、难点:
1、能通过朗读来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2、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第二段),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3个生字。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看图认识“春笋”。
1、(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卡通式的春笋娃娃。
这就是春笋,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的?
2、知道春笋的一些小知识吗?教师作适当些补充。
3、(播放竹子的图片)这是春笋的爸爸妈妈,春笋是它们的娃娃。春笋慢慢地就会一节一节地往上长,长成竹子。
(边讲边播放课件:春笋一齐争着向上长的情景。)。
4、喜欢春笋娃娃吗?打开书,去读一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小节号。
(3)根据课后生字表画出生字词。
2、学生按要求读课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安卡片。
指名认读后提醒以下几个生字的读音。
“笋”:是读平舌音。
“再”:也是平舌音。注意“在”--“再”是同音字。
“迎”:是后鼻音。
“声”、“冲”:也是翘舌音。
“块”、“外”:注意声母之间的区别。
(2)出示词语。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1、把生字词带入课文中再读一读。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听: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评议、正音。
3、指导读长句子。
(3)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4)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
4、用教师教给的方法再读读课文。
5、老师看同学们读得那么好也想读一读,可以吗?师范读课文。
6、师生比赛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巩固读音。
2、这些生安中哪些是上下结构的字:(声、笑、节)。
3、教学偏听偏旁。
声:上面是“士字头,士兵的声音真响亮,所以是“士字头”。
“电”:跟哪个字很相近?怎样区别它们?
4、看课后笔顺表,记忆这3个字的笔顺。
5、师查、反馈。
6、给这3个生字找朋友。
五、指导书写。
1、观察一下生字表中的这3个生字,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它们写正确、美观?
2、生自由说,师作适当补充。
声:上面的“士”字头约占田字格的1/3,下半部分要比上半部分略宽些。
笑、节:同样的,偏旁部首都是约占田字格的1/3,“节”下半部的“”要写在横中线上。
3、师范写生字,生描红。
4、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5、展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教学后记:学生初步了解春天的景色。笑会写成少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细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内容。
3、了解春笋那不断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4、学会剩余的生字。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抽读生字卡片。
2、开火车认读。
二、新授。
(一)教学第1自然段。
1、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春笋的力量大不大?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3)“冒”的动作谁会做?为什么用“冒”,而不用“长”呢?
(4)“一个一个”说明了什么?
(多媒体课件出现)春笋破土而出的画面,师配解说词:瞧,春笋在雷爷爷的呼唤下醒来,冲破了覆盖在它们身上厚厚的泥土,掀翻了重重的石块,一个接一个往上长,冒出地面。
2、指导朗读。
(1)看到这里,你想说什么?
(2)能把春笋这强大的生命力读出来吗?自读,同座位互读。
(3)指名朗读,评议。师相机指导。
“一声春雷”要读得稍慢,清晰有力。
“唤醒”要重读,突出“冲破、掀翻、一个一个、冒”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作。
(4)指名朗读。(大多数学生)。
(5)全班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3、创设情境,拓展内容。
(1)现在,我们就是春笋娃娃,来,跟音乐做动作。
教师带领学生做春笋的动作。
(2)春天来了,可有的春笋娃娃还没睡醒,我们一起作春雷爷爷把它唤醒,好吗?
(4)呀,小春笋醒了,它冒出地面后,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呢?
4、指导背诵。
(1)同学们想象力可真丰富,愿不愿意把这段背下来?
(2)老师会给你们一些帮助:
(出示)一声春雷,()了春笋。它们()泥土,()石块,()从地里()出来。
(3)自背,同座位互背。
(4)指名背,全班齐背。
(二)教学第2自然段。
1.轻声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这段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2.哪句话写了春笋的样子?
(1)齐读第一句话。
(2)看图理解“浅褐色”,动作常演示“裹”。
(3)指导朗读。
b.指名读,评仪。
d.师生赛读,全班齐读。
3、指导背诵。
(1)春笋是什么样儿的?
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它们长成什么样儿了?师采用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引导背诵,让学生边看边背。
(2)自由练背,同座互背、指名试背、全班背。
三、教学。
1、读一读生字卡片。
2、教学新偏旁。
冲:是两点水旁,注意与“氵”的区别。跟读两遍。
破:是石字部,跟读两遍。
外:是夕字部,跟读两遍。
3、看课后笔顺表,记忆生字的笔顺。
4、这些生字,你们是怎么记住的?
提醒学生“迎”里面部分没有一点。
5、你能为哪个生字交朋友?
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在”与“再”的不同用法。
四、指导写字。
1、“冲”、“破”、“块”左窄右宽。“块”的“土”写小点,并略微偏上一点,“一长横”变为提。
“迎”:“之”的捺要长一点,包住里面的部分。
“外”:左右等宽。
2、教师范写“迎”、“再”、“破”,学生描红。
3、学生描红,临写其余生字,师巡视指导。
教学后记: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由几个句子学生较难把握其节奏。
2.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认识4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了春笋具有战胜重重困难、不断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材分析]:
《假如》一诗,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我们要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启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在本组导语“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的更美好”的引领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那些饱含真情的语句,反复感受那些真真切切的人和事,带领学生感悟教材,感知社会生活,获得美好的人生体验,培养爱心。
[学生分析]: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与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只要加以巧妙的引导,借用教材,采用仿写形式,使儿童感受写话带来的乐趣。
[设计意图]:
1、激发兴趣: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巧妙的着眼点(神笔)激趣,带动思维,以故事《神笔马良》为必备的文本铺垫,并借助课件,再现文本场景,激情入境,使学生产生共鸣。
2、培养语感:语文教学要把握学科的个性,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本,加强语言的理解、感悟和运用,通过诵读、联想、评价、感受深刻的文本内涵。
3、拓展文本:在深入研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和文本的特点,设计了适宜的句式训练,师生共同进出课文意境,在多元对话的过程中,有机整合与拓展,更提升了情感的感染与熏陶。
[预设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有适当的情感定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感受、自读自悟、品读深入等阅读活动理解文本,并在句式练说、朗读表演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爱生活、关爱环境的真情实感,显示儿童博大而纯真的心。
[预设流程]:
一、故事铺垫,激趣揭题。
1、给“笔”扩词,引出神笔。
2、观赏故事《神笔马良》,感悟“神”。
(从前有个叫马良的穷孩子,他很爱画画,可是买不起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练习画画。一位神仙老爷爷被感动了,就送给他一枝神笔。马良用这枝神笔画了一条鱼,鱼就活了;画了一只小鸟,鸟拍拍翅膀飞了;帮穷人画了一匹马,马上就能跑了。)。
3、发散说话: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要画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
揭题“假如”。
二、切入课文,初读感知。
1、师范读引入文本。
2、自读课文,试读正确。初感。
三、朗读品味,深入感悟。
1、重点指导读第一小节。交流促读。(个读、比读、激读、齐读……)。
2、师生互动接读二、三小节。
3、课件复现小树、小鸟、西西需要帮助的场景,激情读。
4、齐读全文,明“画”:给需要帮助的人画。
四、整合练说,拓展延伸。
1、句式练说,整合课文内容。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画,要给小鸟画,还要给西西画。
2、鼓励创造性想象说话。
给人类朋友、动物朋友、植物朋友……需要帮助的人画什么。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还要给。
五、意犹未尽式结尾。
结束句朗读:“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假如。
[简说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二上《假如》是一首儿童诗,全诗从独特的儿童视觉中铺开,又富含深厚的情感积淀,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如果要比较一首儿童诗和一篇优美的散文,谁离儿童的情感更近?我们毫无疑问会选择前者。作为教者,我们不能忽视儿童诗和儿童之间天然的亲缘关系。《假如》能感动我,也能感动学生,更能感动听者。
但这一课从何落笔呢?“神笔”,可谓神来之笔,它既能立即激活学生思维,引发浓厚兴味,又是贯穿全文始终,称之为“文眼”并不为过。而板书也与这文眼结合,简单地画了一枝笔,与课题和画龙点睛的“画”字,展现了设计者的文本理解及本课的内涵,也是信手拈来,自然浮现的。
上课伊始引入的《神笔马良》故事,是为朗读做必要的铺垫。假如学生不了解这个故事,学习课文就缺少情感的基石。当学生通过课件及老师讲述激发后,悟了“神”,才有了趣(学习兴趣),才有了欲(朗读的欲望),才有了想(思维的火花),适时抛出一个话题“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会画什么?”发散说话,想说就给他们一个同桌交流的机会。而老师也把自己放在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与学生无距离的交流,老师的想法就在课文里,就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出课文,创设了一个师生思维直接交流的情境,将文本直观地呈现课堂当中,让一切来的那么自然。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相信学生经过一年多的积累,识字能力已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因为毕竟是初次接触文本,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学生的情感阅读呢?我利用课件,复现了文中的三个场景,并采用接读、引读、比读、激读、齐读……师生互动,建设了一个情感的高潮。有了适当的情感基础,以我口说我想,以我手写我心就水到渠成了。
而对于课题怎样理解落实呢?“假如”是个相对陌生的词。是不是单调的解释,直接灌输呢?我想起了两个和它接近的词:“如果”“要是”。并多次地放到语言、文本情境中,在聆听感悟时,在潜移默化里,相信学生已经领悟了“假如”的含义。而且在课堂上,我用了较多的引读,不知听课教师是否认同?我的出发点在于:一,这是一首情感浓郁的诗,可以很好的接读;二,通过一次次的引、激,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克服对文本的生疏感,突破朗读难点。
全文通过“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小树、小鸟和西西画”来连成一条主线,当然因为时间限制,重点朗读指导的只在第一段,后两段有待加强巩固。在品读全文后,启发学生合作讨论,想一想、说一说,给它们画更多最需要的东西,试着整合文本,纵向地深入文本。课并不到此为止,世界上还有更多的动物朋友、植物朋友、人类朋友,你最想帮助谁?谁最需要帮助?拿起手中的神笔,把你们的愿望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以说话,写话,画画为载体,既横向拓宽了教材,又不偏离语言文字训练的本质。还有考虑不周的是写字的安排。假如本课时安排了书写指导,也许会冲淡整堂课的情感氛围。如果要写,写什么字,什么时候写?有待探讨。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课也能得到真实的体现。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在儿童的心灵里,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火山喷发般的力量。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朗读这首诗,能让学生产生共鸣,产生那么多新的“假如”,能在学习期待中得到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四
三册(人教社义务教材)《吃墨水》一课,主要写了陈毅看书的时候,蘸着墨水吃饼的故事,表现了陈毅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的刻苦好学精神。教学本课,建议抓好下面三个方面:
一、扣题设问,激发兴趣。
“吃墨水”,这一违背生活常理的课题,本身就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和心理趋势,顺水推舟,扣题设问:墨水能吃吗?谁吃墨水?为什么吃墨水?怎样吃墨水的?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问促读,边读边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训练词句。
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
(一)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课文哪一段写陈毅爷爷吃墨水?”设问,引导学生直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
1.这一段一共几句话?哪一句写的是陈毅爷爷吃墨水?让学生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竟”的含义。“竟”在课文中指的是出人意料,使人无法相信。为什么呢?因为芝麻酱与墨水,无论从功用上、颜色上,还是味道上都不相同,照理,怎么也不会出错的,可是陈毅偏偏弄错了。
3.陈毅为什么会弄错呢?学生找出表示原因的句子,再结合二、三句讨论:陈毅为什么会把饼蘸到墨盒里?为什么吃得那么香?在讨论中使学生明确两点:一是“一边……一边”,表明陈毅“看书”和“吃饼”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说明陈毅分秒必争,抢时间看书,挤时间看书;二是陈毅在“看书”和“吃饼”这两件事情上,并非平均用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读书上。集中精力,认真读书,这是陈毅错吃墨水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眼睛没看桌子,所以才会把饼蘸到墨盒里而没能发现,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所以吃的是什么东西也没能发觉,仍吃得很香。
4.理解第一句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的行动中,明白陈毅看书看的时间长,肚子应该有些饿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反面推想出陈毅由于专心读书而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忘记了饥饿,以至于让妈妈亲自送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陈毅读书不是一般的专心,而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二)在学完第二段之后,教师再以“他是怎么发现自己吃墨水的?他知道自己吃墨水后,说了什么话?”两个问题,转入第三、四段的学习。学习第三段时,首先让学生看哪一句写陈毅发现自己吃的是墨水?陈毅从吃墨水到发现吃墨水,时间怎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才)再次体会陈毅忘我读书的情境。然后由“他是怎样发现自己吃墨水的?要是妈妈不来,结果会怎样?”反顾前句,让学生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侧重于第二句话的理解。这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理解难点所在。但由于有前面两段的学习,无疑化解了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教学时,可辅以以下要求,帮助学生理解:
1.课文中前后两个“墨水”,意思相同吗?它们各指什么?
2.两个“墨水”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吃点墨水好哇”,好在哪儿?后面的“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是前面“吃点墨水好哇”的原因。“吃墨水”的真正好处并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实质。就是要能多读书,多学知识,多长学问,即使“吃点墨水”(也就是上点当,闹点笑话)也毫不在乎。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陈毅勤奋刻苦,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
3.抓住陈毅“笑”的表情,指导感情朗读。读中生情,读中明意。
三、凭借插图,强化主题。
教材配设了一幅与课文重点内容相对应的插图,其图意是:陈毅正坐在书桌前,边看书,边吃饼。妈妈吃惊地站在书桌旁边,为陈毅倒水。这幅插图不单是重点内容的形象化显示,而且它对于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主题的变化,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图文结合,加深课文内容的理解:
1.书桌上那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说明了什么?从读书量上,突出了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2.从书桌上的大墨盒和笔,你看出陈毅是怎样读书的?从那本夹有很多标签的书中,你又看出陈毅是怎样读书的?这就从认真、仔细的读书习惯上,突出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3.当妈妈吃惊地发现陈毅“吃墨水”,并倒水让他漱口时,陈毅是怎么做的?从他并不急于去洗手漱口,仍就端坐在椅子上,认真看书,表明一切意外情况,甚至连让人无法理喻的“吃墨水”这样的荒唐之举,也丝毫不能影响陈毅读书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在陈毅看来,这些事情远不及读书重要。这是从读书的态度上,突出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4.从课文中可知陈毅吃饼的时间很长,可是从图上盘子中饼的数量和他手里拿着的饼,又说明他吃得并不多,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看书上而忘记了吃饼,所以很长时间,却只吃了少量的饼。这又从读书专心的程度上,突出陈毅“非常喜欢读书”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五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骨骼化石高大完整。
失足。
10黄河象假想来历陷入。
化石。
斜插。
发掘化石。
脚踏。
教学过程:。
出示挂图,导入新课。
这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大象的骨架。这具大象骨架,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板书:骨骼化石)你们知道“骨骼化石”是什么吗?它是古代生物的骨骼埋在地底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这种象曾经生活在黄河流域,所以叫它们黄河象。
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黄河象》。
检查预习。
这具大象化石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掘出来的?
开火车朗读课文,读后酌情评议。
练习分段、归纳段意、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把科学家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部分找到,做上记号。
学生准备后讨论:文中哪些地方是讲科学家的假想的?(二至七自然段)。
把课文分成三段,说说每段段意。(学生练习归纳,在书上写出来)。
学生准备后,交流归纳的段意,(一、讲这具化石的样子;二、讲科学家假想化石的来历;三、讲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发现和发掘。)。
按照分成的三段,请三个同学朗读全文。
理解第一自然段。
默读第一段,想一想,这具黄河象骨架有什么特点。
(很完整)从哪儿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装起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整个大象骨架只有尾椎骨不是骨骼化石,别的部分都是骨骼化石。也就是说,整个化石只少掉了尾椎骨。)。
“在一百多块脚趾骨中,连三四厘米长的末端趾骨也没有失掉。”这句话什么意思?(意思是一百多块脚趾骨,一块也没有失掉,全部保存下来了。)。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黄河象骨架的高大完整。
理解第二段。
默读第二段思考:科学家是怎样假想这具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来历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指名说说科学家的假想,说后学生互相补充。
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想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一、二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10黄河象。
1没移动过。
保存完整依据。
2在指挥下挖掘。
1骨架完整。
假想落水依据。
2站立姿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二、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段。
这一段作者是分几层来写的?(三层。第一层即第2节;第二层即第3节;第三层即第一4至节。)。
逐层理解。
第一层:突出“热”和“缓”。
“热”:“炙烤大地”“草丛燃烧”“呆立不动”“走来走去”。
“缓”:“小河弯弯”“缓缓流去”
这一层写当时天气炎热程度和特定的地理环境,为老象遇险提供了可能性。由于小河弯弯,流势缓慢,河岸和河床必然会淤积厚厚的淤泥,高大体重的黄河象到这里喝水是很危险的。
第二层:突出“倦”和“渴”。
这一层写出身强力壮的黄河象,由于疲劳和干渴,走起路来有气无力,当它们看到小河时,必然不顾一切地跑过去狂饮,这就是老象遇险的必然性。
第三层:突出“喝”和“陷”。
抓两头段落,找假想的依据。
从两头段落(即第一、四段)中找出科学家以下设想的依据:
1)“老象的右脚正好踩在一块椭圆形石头上。”(四自然段:“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脚踩着石头。”)。
2)“老象身子一侧,栽进河里。”(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沙土里。”)。
3)“它抬起头呼救,但是水立刻向它的嘴里猛灌进去。(第一段:“人们站在骨架前,……昂首阔步向前跑。”)。
4)“陷在淤泥里的老象终于不能再动弹了。”(第四段:“一头大象的骨架,斜斜地插在泥土里。”)。
5)老象“失足落水”而死。(第一段:“古代黄河象的骨架能够这样完整地保存下来,在象化石的发现史上是很少见的”)。
6)“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它们吓得顾不上喝水,回头四散逃跑。“(第一段:”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架。“第四段:”化石全部露出来了,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头大象的骨架。“)。
小结:课文第一、四自然段的内容都不是科学家亲眼看到的,他们根据事实做出了假想,这说明假想必须以事实为依据。遵循科学道理加以思考,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初知推理方法。
这种一步一步推理的方法,就叫“推想”。
四、布置作业。
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黄河象失足落水而死的根据是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依据,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
理清课文叙述顺序,理解各段间的内在联系,体会科学家推理的条理和严密。
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化石来历的内容及其假想的依据。
板书设计。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六
教学。
设计(教案)基本信息学学科语文年级级八年级教学形式教师胡再芬单位象山县文峰学校课题名称《苏州园林》学情分析分析要点:1.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苏州园林》是一篇准确地把握了客观事物特征的优美的说明文。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用简明朴实和高度概括的语言,说明了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建筑中地位和园林的共同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再从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和利用花墙、廊子产生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介绍。最后作者又从园林的细微部分着眼介绍苏州园林的图画般的美,即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雕镂美,园内建筑的色彩美,再次对苏州园林的特征进行强调。全文结构层次明晰,中间部分运用了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又是由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在各部分内容中,或多或少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摹状貌等说明方法。文中除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外还运用了描写。以来等表达方式,语言准确、生动严密,是一篇典范的介绍园林建筑艺术的说明文。
教学目标分析要点:1.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识和能力目标积累“标本,轩榭,败笔等词语;理解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及说明语言的多样性。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培养说明文阅读能力,初步学写说明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略中国园林的建筑美,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本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程序如下(重点为把握事物特征,掌握总分结构。)(一)课前预习:1、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2、搜集苏州园林的照片、图片,感知苏州园林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而苏杭美景之最,还在于园林艺术之美。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处处呈现诗情画意,充满人文思想,置身其中,足以陶冶性情,自得其乐。苏州有四大名园: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和留园,都是园林中的精品极品,处处体现中国江南宅第园林的独有特点。(投影照片)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看他笔下的苏州园林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以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生动有趣,又补充了与课文有关的具体情况,增强直观感受,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便于进入理想的学习氛围。
(三)分析理解,这是突出重点的环节,用问答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达成目标,并进行具体的学法指导。
1、配乐范读一二段,要求听读时思考作者怎样介绍苏州园林特征的。
2、学生齐读一二段,要求准确、流畅,感知课文内容。
3、学法指导,扫视法:找中心词、句、段,抓文章起始句、收结句、起始段、结尾段;借助注释、提示、思考和练习迅速把握文章。带着明确的目标扫视课文,取己所需,省略其余。培养学生默读、速读的习惯,提高概括能力。
4、提问:
才异中求同,在第一二段点出其总特点及其表现,下文即分别介绍。文章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结构,便于有条理地准确说明。)这一步充分利用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新课导入后的5-7分钟,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期,是教学的黄金阶段,但最优秀的学生也超不过15分钟,之后就是注意力的分散期。因此,我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将简介作者等情况放在重要的朗读、熟悉课文之后,使教学重点尽量放在黄金阶段完成,而在分散期就及时变换活动方式,用生动有趣的介绍使学生消除疲劳,以饱满的精力投入下一黄金阶段的学习。
6、提问:
a、苏州园林很多,作者认为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引导分析第二段,抓全文中心句:“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投影板书“图画美”)b、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主要特点呢?(抓住四个“讲究”,理解主要特点的具体表现。投影板书“布局美,配合美,映衬美,层次美。”)c、第三四五六段与第二段是什么关系?(引导理解总分结构。二段总说,三至六段分说,分别与第二段的四个“讲究”照应。)7、教师示范分析第三段:
a、学生齐读;b、分析:用了比较说明,分说布局特点,(投影故宫、西方园林的照片,进行比较:对称与不对称)。还用了比喻说明,以图案画与美术画的区别来说明苏州园林的布局讲究自然之趣,不对称。
8、学生讨论分析四至六段。(与第三段一样是分说,并且是主要表现总特点的,所以三至六段均是详写。)9、提问:第七、八、九段写的什么内容?与全文中心有何关系?(引导理解这仍是分说,扣住“图画美”的总特点,说明苏州园林细部注意角落的图画美、门窗的图案美、园林的色彩美。投影板书。)10、学生讨论明确:七至九段是次要部分,略写。全文说明顺序为逻辑顺序。(总分、从主要到次要都是逻辑顺序。)(五)迁移练习:1、放《鸟瞰新重庆》录像的夜景部分,要求看后介绍重庆夜景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构顺序。
2、学生讨论,拟出写作提纲;3、抽学生念提纲,教师评点、板书(附后)4、要求课后完成作文,不少于400字。
板书设计无论站在哪个点上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亭台轩榭的布局——不对称|四个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艺术|整体特征花草树木的映衬——重画意|近景远景的层次——景致深|————————————————————角落的图画美|三个注意门窗的图案美|细部着眼色彩的搭配美作业或预习课前(预习)自主学习1、自渎课文,查工具书,字词难点2、阅读课文,将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二、自主探究(一)、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明确说明对象是什么?2、明确说明对象的整体特点是什么?(二)、跳读课文,具体探究自我评价1.诊断性评价:本课时教学开始时,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进行设问和引导,通过复习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弄清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同时,考虑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层次,使不同的学生都有发展,对教学内容和教法进行优化,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巡视提问、小组讨论、练习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及时评价,根据获得的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节奏,组织好师生活动,提高课堂效益。
3.终结性评价:在课时教学终结前,利用学生归纳。
总结。
和布置作业,对本课时的教学进行终结性评价,考查学生是否初步达到教学目标,并为后续教学是否进行调整提供依据,从而达到教学最优化。
组长评议或同行评议(可选多人):
评议一单位:
姓名:
日期: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七
教师活动。
1.出示毛衣的图片,同时提问:图片中画的是什么?
2.肯定学生的回答,告诉学生毛衣的衣就是单韵母i的读音,并让学生自己试着发i的读音。
3.请几名学生来试读,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然后再让学生试读。
4.让读得比较好的一位同学充当小老师进行领读,然后进行点评。
5.在学生基本掌握i的发音后,开始教学i的四声,首先让学生按照四声的顺序试着读一读,边读边打手势。
6.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纠正,同时范读一遍i的四声。
7.打乱i的四声的顺序,分别让学生个别读、集体读。
学习声母y。
教师活动。
1.继续导入:小朋友,前面我们学习了aoei四个单音节韵母,下面我们来学一个声母,它就是y,它的读音与i一样,也读衣。
2.让学生观察i和y的字形的区别,并试着在练习本上书写。
3.讲解i和y的正确写法:书写i时下面的小杆占中格,上面的小点占上格;在书写y时,上面的小叉占中格,下面的尾巴占下格。
学习音节。
教师活动。
1.出示yi的示意图,同时解说: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韵母的衣和一个声母的衣,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另外一个衣,大家看,大衣带着小衣来了,它是一个音节,也读衣。
2.帮助学生练习读yi的四个声调,采用各种方法认读,比如按顺序读、打乱顺序读等,同时提醒学生yi在标调时不用写点,直接标上凋号就可以。
3.让学生用yi的四个声调分别组词,帮助学生巩固音节yi的应用。
背一背,连一连。
教师活动。
1.出示教科书上的情景图,并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自读儿歌,并找出本节课学习了音节。
3.教读儿歌,重点教学比较难的字词,可以采取领读、齐读、拍手读等方式来教学。
4.出示教科书11页上的读读连连的示意图,让学生试着连一连。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八
[内容]。
三册(人教社义务教材)《吃墨水》一课,主要写了陈毅看书的时候,蘸着墨水吃饼的故事,表现了陈毅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的刻苦好学精神。教学本课,建议抓好下面三个方面:
一、扣题设问,激发兴趣。“吃墨水”,这一违背生活常理的课题,本身就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和心理趋势,顺水推舟,扣题设问:墨水能吃吗?谁吃墨水?为什么吃墨水?怎样吃墨水的?进一步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以问促读,边读边思,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直奔重点,训练词句。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其中二、三、四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
(一)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课文哪一段写陈毅爷爷吃墨水?”设问,引导学生直入课文第二段的学习。
1.这一段一共几句话?哪一句写的是陈毅爷爷吃墨水?让学生勾出句子,并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竟”的含义。“竟”在课文中指的是出人意料,使人无法相信。为什么呢?因为芝麻酱与墨水,无论从功用上、颜色上,还是味道上都不相同,照理,怎么也不会出错的,可是陈毅偏偏弄错了。
3.陈毅为什么会弄错呢?学生找出表示原因的句子,再结合二、三句讨论:陈毅为什么会把饼蘸到墨盒里?为什么吃得那么香?在讨论中使学生明确两点:一是“一边……一边”,表明陈毅“看书”和“吃饼”是在同一时间进行的,说明陈毅分秒必争,抢时间看书,挤时间看书;二是陈毅在“看书”和“吃饼”这两件事情上,并非平均用力,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了读书上。集中精力,认真读书,这是陈毅错吃墨水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眼睛没看桌子,所以才会把饼蘸到墨盒里而没能发现,也正是因为他看书太专心了,所以吃的是什么东西也没能发觉,仍吃得很香。
4.理解第一句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从妈妈“端来饼和芝麻酱,叫他蘸着吃”的行动中,明白陈毅看书看的时间长,肚子应该有些饿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从反面推想出陈毅由于专心读书而忘记了吃饭的时间,忘记了饥饿,以至于让妈妈亲自送来。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陈毅读书不是一般的专心,而是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二)在学完第二段之后,教师再以“他是怎么发现自己吃墨水的?他知道自己吃墨水后,说了什么话?”两个问题,转入第三、四段的学习。学习第三段时,首先让学生看哪一句写陈毅发现自己吃的是墨水?陈毅从吃墨水到发现吃墨水,时间怎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才)再次体会陈毅忘我读书的情境。然后由“他是怎样发现自己吃墨水的?要是妈妈不来,结果会怎样?”反顾前句,让学生弄清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的学习,侧重于第二句话的理解。这是全文的重点句,也是理解难点所在。但由于有前面两段的学习,无疑化解了难度,学生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教学时,可辅以以下要求,帮助学生理解:
1.课文中前后两个“墨水”,意思相同吗?它们各指什么?
2.两个“墨水”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吃点墨水好哇”,好在哪儿?后面的“我肚子里的‘墨水’还太少呢”是前面“吃点墨水好哇”的原因。“吃墨水”的真正好处并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它所表现出来的实质。就是要能多读书,多学知识,多长学问,即使“吃点墨水”(也就是上点当,闹点笑话)也毫不在乎。从而使学生体会到陈毅勤奋刻苦,如饥似渴的读书精神。
[1][2]。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十九
小说已经学过许多,有关小说的知识大家早已有所了解。所以关于这篇小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整体阅读,复述情节,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含义。
课前要求学生把课文读读。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小说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简要复述小说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抓住关键的语句,理解"心声"的含义。
(4)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感情。
(2)通过复述,,理清故事情节,并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情节。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明白小说所反映的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促进健康师生关系的形成。
(2)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3)在讨论分析中培养学生欣赏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
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弄清"心声"的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主义。
一、听歌曲,导入新课。
让学生先听少年犯的歌曲《心声》,然后问学生,从少年犯的歌声听到的心声是什么?是少年犯对过去的悔恨,是他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的决心。
那么,我们现在一起走进黄蓓佳的小说《心声》,去了解小说《心声》是什么。板书。问:小说写的是谁的心声?学生都回答:李京京。李京京就是小说的主人公,那他的心声是什么呢?小说写了什么样一件事情?下面大家快速看小说,准备上讲台复述故事情节。顺便了解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他这一心声。
二、学生上讲台简单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三、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心声"的含义。
1、了解李京京的心声。
李京京是小说的主人公,从小说中可以看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呢?学生都明白李京京的心声是:想要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课文。
2、要求学生快速画出课文中表现李京京想读课文的语句。
师生互动,读出相关的语句。94页: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可是随即又抬起头,并且举了举手。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96页: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读。99页:京京在坐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老师会喊他吗?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
3、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第一层含义。
李京京是那么迫切地想读课文,为什么呢?上面画出来的哪句话表述了他想读课文的原因?
学生容易找到并读出语句:"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而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地念出来,吐出来。"可见,李京京那么迫切地想读课文,是他心里的有一种感情渴望表达出来,想通过读课文表达出来。这就是心声的第一层含义:李京京渴望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4、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第二层含义。
李京京内心的情感是怎样的呢?他要读的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凡卡的故事学生们小学学过,都熟悉,会说。凡卡离开亲人爷爷,在城里当学徒,遭受到非人的待遇,圣诞节了,他写信叫爷爷接他回去。
小说的主人公李京京呢?他离开乡村,来城里读书,爸爸妈妈常吵架。他一读课文,就会想起什么?想起在乡下和爷爷一起的幸福生活,想起乡下的好朋友妮儿。由此可见,李京京在这城里的家里,感觉到家的温暖了吗?没有。在城里的学校有妮儿那样的朋友吗?没有。也就是说李京京在城里读书,没有体会温馨的亲情,也没有感受到暖心的友情。这也就是心声的第二层含义:李京京渴望亲情和友情。
5、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另一层含义。
没有。
大家看,程老师为什么不让李京京读呢?
学生会读出这句话,程老师说他"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嗓子沙哑,就念不好吗?不是。我们一起看看程老师对李京京的态度吧。是怎样?是"呵斥"、"不满"、"皱眉",怎么看待老师对李京京的态度啊?不管怎么说,在这个班上,李京京还是让程老师有点烦吧。这不是一堂普通的课,是区上的公开课,程老师自然会叫自己心目中那些听话的好学生来读,不会让"嗓子沙哑"又有点烦的李京京读了。李京京呢,想读,自信能读好,鼓起勇气向老师提出,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说"不行"。大家认为程老师的做法对李京京来说好不好?不好,会伤了李京京的自尊心。大家觉得程老师了解他的学生吗?不了解。她心中的好学生临阵退缩了,她自认为读不好的学生读得感动了所有人。
小说通过这个情节,是要告诉老师,要了解每个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要关爱每个学生。这也算是心声的又一个含义吧:希望老师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
6、引导学生理解心声的更深层含义。
不能。是的,是不能。这样的公开课,一般都是按照老师课前的布置那样做,这只是做样子让别人看的。并不能代表什么。小说把这种现象展现了出来。这也算是心声另一层的含义:批判教育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四、拓展迁移,学生作业。
1、大家现在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把小说的题目取为"心声"吧?我们从这四个方面去理解,就有四层含义。李京京是小说的主人公,从李京京的所作所为来看,心声又有什么含义呢?或者是从李京京的所作所为,给你怎样的启示?写在作业本上。
2、从小到大,我们都心安理得地接受着来自父母师长的无微不至地呵护与关爱,可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我们也渐渐发现:在享受这份关爱的同时,我们也经历了各种考验和困惑。成长中的你是否有些感慨想说给爸爸妈妈老师听?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你最想说的心里话写出来。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十
《春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的开篇之作,它描写春天到来之际,春笋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情景,热情赞美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后面四篇课文共同描绘出一幅春景图,体现出新教材新、实、简、美的特点,是非常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美文。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认识17个生字,会写9个,学会4个偏旁部首;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能力目标: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春笋的热爱,对春天和大自然的赞美。根据以上目标,将全课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重难点确定为: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笋顽强向上的生命力;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春天之美。
二、媒体设计。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通常以单机操作、单线型课件形式表现教师的教学设计,但是,这种课件有局限性,往往一位教师用了,其他教师就无法使用,使用不当甚至会造成一种新的满堂灌--“电灌”。新时期,新课程,新方式,对教学资源的运用提出了新课题。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服务教学为宗旨,在《春笋》的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设计了春笋的课程资源网页。该网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分为生字学习、图片欣赏、课文动画、相关资料、展示舞台、小小论坛共六部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整个媒体设计具有可选性、实效性、多层性、可操作性、可再生性。
三、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1、图象激趣,温故知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可爱的生字娃娃复习生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扫除学生阅读路上的“拦路虎”,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训练。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通过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进入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3、多边互动,质疑探索。
下面,我将以三个案例来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
(1)“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为了便于学生将语言特征和事物表象结合起来。创设生活情景:早上,爸爸妈妈是怎么唤醒你的?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理解“唤醒”就是“叫醒”的意思,体会春雷对春笋的关爱,并通过想象春笋听到呼唤时的心情,感受春笋对春天的憧憬和热切向往。
(2)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动画演示春笋怎样“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这是多么生动有趣的情境啊!它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主动观察春笋破土而出的过程,从而建立词语与事物表象的联系,根据画面理解冲破、掀翻、冒是什么意思,从中体会春笋不怕困难,顽强向上的生命力,突破重难点。
(3)实物和图片能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春笋的外形特点,促使学生快速准确的理解春笋长得“像嫩生生的娃娃”。认识春笋的外形特征。动画则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阅读主体情绪化的“磁场”,它通过模拟春笋在春风、阳光、春雨里向上生长。促使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通过感情朗读理解春笋向上生长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春笋的热爱,从而实现能力和情感目标。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在以上三个案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多边互动,形成多维度的良性循环,有力的突破了重难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放资源,拓展学习。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这一环节中,整合课内外和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拓展学习。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文字资料,在相关资料中登陆《中国竹笋网站》进行搜索查找,并在课堂上讨论展示。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感官认识,开阔学生视野,播放视频《笋和竹的故事》,向学生介绍:春笋是竹子的嫩芽,肉质鲜美,有“素食第一品”的美誉。而竹的高风亮节,则得到了人们的讴歌推崇,早在新石器时代,笋和竹就进入了炎黄子孙的衣食住行,所以,我国又以“竹子文化国度”享誉世界,跨学科的整合学习,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促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中渗透整合,初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
(2)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运用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重要的迁移训练。这样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把课堂教学拓展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乐学、趣学、善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3)新大纲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培养良好的语感。视频《春到人间》展示出春天的美景,并同时出现与之相对应的词语。你看,这是淙淙的春水,初融的春雪,阵阵春雷带来了春雨,春芽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大地春暖花开,有红的、白的,真是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真是春色怡人啊!
《学记》中说:“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笋美、景美、人美、春更美。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学习资源,通过教师及学习伙伴间的交流、对话、协商、讨论,运用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生在拓展学习中能够加深对教材的体验,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提高语文素养。
5、网上交流,反馈总结。
大语文教学观认为,语文教学要打破课时、教材的束缚,把学习延伸到课外。“我要发言”以留言板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协商交流的空间,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及时的反馈评价,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以情为点,表现出笋美,春美的主题。
春笋。
冲破掀翻冒。
迎着笑长。
一节,一节,又一节。
向上,向上,再向上。
生命力强。
六、教学总结。
《春笋》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心理学、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情景资源,创设情景;运用教材,感知课文;整合课程资源,质疑探索;处理信息,拓展学习;网上讨论,评价总结,最终达到知识建构的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春天是美好的,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感情。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新偏旁。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思想:了解春笋的成长过程,知道艰苦的环境能锻炼人的道理。
2、知识:学会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字和偏旁“士”“石”“夕”“ン”。
3、能力:真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1、了解春笋的成长过程。
2、认识新偏旁及由这些偏旁组成的字。
课时:2课时。
教具:生字卡片挂图。
导入新课:
沙沙沙,沙沙沙,小小音乐家。春雨姑娘在绿色的叶丛上弹奏乐曲。这时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
板书:课题春笋(出示挂图)。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能借助拼音自渎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着”语气词,读轻声“zhe冲”注音声母是ch。
3、自己练读。把生字的读音读准确,并画出有几个自然段。
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数数共有几句话。
(2)两人一组,分别读每句话。说一说你们能读懂哪句话的内容。
(3)创设情景。
学生分组讨论,集中汇报。
(4)看挂图。
(5)指导朗读。
a、自由朗读。
b、指名汇报读,个人读。
四、总结全文。
春笋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怕困难,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我们从中也应该学习它的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精神。
五:课外延伸。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试画一幅春笋图。
3、你喜欢春笋吗?说说原因。
狼教案教学设计篇二十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春笋能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向上生长,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
精读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表演,体会春笋顽强生长的品质。
教学用具:
鲜笋、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小朋友们,上一节课我们把《春笋》的课文读通顺了,还学会了几个生字,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学得怎么样?有信心的小朋友就大胆地举起小手。
2.出示词语:春雷唤醒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冒出来浅褐色。
裹着娃娃迎着春风生长嫩生生笑声外衣(开火车读)。
3.这节课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春笋是怎样生长的。
二、精读、体会。
1.精读第一段。
(1)春笋原本睡在又黑又冷的泥土里,那么是谁把它唤醒的呢?它又是怎样从泥土里出来的呢?(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谁唤醒了春笋?是的,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听听春雷公公的声音吧。[播放:雷声]。
(3)你觉得这雷声怎么样?这么响的雷声,怪不得能把在泥土里睡觉的春笋给唤醒呢!(点击:唤醒)。
(4)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指导朗读第一句)。
(5)它们醒过来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点击:冒出来)。
它们从地里冒出来时劲儿可大了!看得出来吗?(点击:冲破掀翻)。
冒出来的春笋多吗?是一起冒出来的吗?哪个词语说明了这些?(点击:一个一个)。
(6)这些春笋冒出地面时气势强大,生命力多顽强呀!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好吗?小朋友们朗读时尤其要抓住这几个描写春笋顽强生长的动词。(板书:冲破掀翻冒出来)(自由练读第二句话)。
(7)指名读,集体评议。
(8)齐读第一自然段。
(9)这一自然段把春笋在春雷公公的唤醒下冒出泥土的情景写得多生动呀!
我们来试着把它背下来吧,好吗?老师给你们一些帮助。(出示填空,学生借助填空自由试背)。
(10)指名背诵,要带着感情。
(11))现在,我们都来做小春笋,好不好?边背诵第一段,边做动作。快,蹲到地上。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小春笋冒出来了,它们长什么样儿,是怎样生长的呢?(出示第二自然段)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出示实物]看,它是什么颜色的?
谁来剥剥它的外衣?[学生体验剥笋]哎呀,这衣服穿得可真多,一层一层的,包得多紧啊,课文中用了那个词?(点击:裹)。
请小朋友们看看周围这些高大的竹子,和它们相比,这些刚从泥土里冒出来的小春笋可真像……(娃娃)它们是多么娇嫩,多么可爱呀!书上说是怎样的娃娃呀?(点击:嫩生生)。
(3)你喜欢这嫩生生的娃娃吗?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指名读第一句)。
(4)小春笋冒出了地面,是怎样生长的呢?请大家再好好读读第二自然段。
(5)小春笋长了几节?长长停下来了没有?向哪儿长?是啊,它们就是这样一节,……(边做手势)真是蓬勃向上,永不满足!
(6)能读好这两句话吗?(指名读)。
(7)它们怎么会长得这么好,这么有力呀?(指名读相应的句子)。
是啊,被春风吹一吹,很舒服,就向上--长一长,被阳光照一照,好暖和,就又向上长一长,在春雨里“咕嘟咕嘟”喝了个饱,就又向上长一长。春笋就是这样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板书:向上向上再向上)。
(9)我们连起来读好这一段,好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10)指名比赛读,齐读。
四、教学生字。
2.出示生字:笑节再。
3.自学生字笔顺,指名书空生字。(重点强调“笑”的下面不是“天”,“再”的笔顺)。
4.教师范写一遍,强调笔画的运笔和位置,学生按照正确笔顺进行描红,教师巡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