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工作计划(热门17篇)
一个好的计划应该具备可行性、可衡量性和可控制性。最后,一个完美的计划应该能够指导我们行动,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监控和调整。下面是一些计划制定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一起来看看吧。
气象工作计划篇一
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气象依法行政,做好气象法制工作,全面落实“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发展战略,按照县普法办20xx年普法工作要点和市气象局提出的工作目标,特制订我局20xx年普法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法律六进”活动为主要载体,重视创新,突出特色,讲求实效,扎实开展气象普法工作,全面推进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为提高“四个能力”和推进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提供法制保障。
二、工作目标。
以弘扬法治精神为核心,通过普及气象法律法规和开展气象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气象部门干部职工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气象部门行政执法人员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气象部门领导干部依法治理的自觉性,提高气象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水平;进一步规范气象执法,增强人民群众的气象法律意识。
三、工作任务。
(一)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提高行政执法水平。
1、认真抓好领导干部法律宣传教育。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丰富领导干部学法内容,制定局党支部学法计划,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以党支部的学习带动全局的普法学习,增强学习效果。
2、组织开展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气象行政处罚办法》、《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规定,并积极参加地方政府和上级主管机构组织的法制培训。
(二)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活动。
1、在全局上下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氛围。强化法制教育舆论宣传,办好普法教育宣传栏,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律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全局干部职工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在要求、精神实质和基本规律,形成学法用法,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法治意识和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进一步健全学法用法制度,提高依法管理和服务水平。鼓励和引导气象行政执法人员、业务管理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促进依法行政。
2、在全社会积极开展气象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充分利用“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12.4”法制宣传日等契机,举办集中宣传活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开展“法律六进”、悬挂标语、开设专栏、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在巩固“五五”普法宣传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为我县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继续加强防雷及气球施放管理。
1、防雷的管理方面。一是联合教育部门加强学校防雷安全宣传和防雷安全检查工作;二是加强同当地安监、公安(消防)等部门的横向合作,集中对重点部门、重点行业进行防雷安全检查,发现问题立即查处,及时排除雷灾隐患;三是认真做好雷灾调查和上报工作。
2、施放气球管理方面。一是坚持每个月开展执法检查,对发生的'违法施放行为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二是在“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五一”、“国庆”等节假日加强气球施放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节假日期间的安全;三是做好施放气球安全事故和施放气球处罚案件的上报工作。
(四)切实做好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的保护工作。
1、严格执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责任制,建立健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2、依法加大对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力度。
3、加大对外宣传,引起全社会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视。
四、保障措施。
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摆上全局重要议事日程。成立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年法制工作精心部署,认真实施。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明确执法人员的工作职责。对在岗人员进行一次法律知识考试,有力保证气象行政执法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气象工作计划篇二
20xx年是实施“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一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实现苏木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和嘎查村(社区)责任人全覆盖。推进自治区、盟市、旗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全覆盖。推动苏木乡镇(街道)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嘎查村(社区)编制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联合开展气象灾害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灾害防御、灾害调查和绩效评估。完善重大气象灾害停课、停运等联动响应机制。编制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业务规范,加强定量化评估服务。完成三级分灾种、精细化风险区划。二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滚动开展重大气候事件监测、气候趋势预测和灾害风险分析,重点做好暴雨等突发灾害以及山洪等次生灾害风险预警,强化和规范基层台站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短临预警。充分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优势和作用,实现面向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责任人和助理员、信息员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三是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面落实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委托第三方开展终期评估。加强云水资源评估技术和人影数值模式解释应用。加快人影装备布设、作业站点标准化和特种观测体系建设。应用人影装备物联网和作业实时监控指挥系统,实现装备、弹药、作业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控。加快推进人影安全管理行动计划,加大督查力度,推动气象、公安、安监等部门和苏木乡镇政府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一是做优决策服务。紧紧围绕农牧业大区和生态大区等区情,做精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等影响评估服务。针对极端性、突发性、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注重发挥气象灾害预警、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的作用,强化面向党政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服务。二是提升公众服务影响力。落实气象信息传播机制和能力行动计划,健全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运行机制。打造集约共享、蒙汉双语、覆盖三级的公共气象服务网升级版,推进蒙古语言文字气象服务标准化建设。三是推进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业务。实现全区农牧业气象服务信息流互联互通,与农牧业等部门合作推进气象为农牧服务向基层延伸。完成三级主要作物和牧草的精细化农牧业气候区划。推进特色农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认证工作。以中国气象局扶贫点为契机,带动贫困旗县“两个体系”建设。研发农牧业保险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开展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服务。四是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立业务向上集约、服务向下延伸的新能源气象服务模式,推进新能源精细化评估,提高预报服务质量,开展客观化效益评估。深入推进交通气象服务业务,推送基于位置、个性化的交通气象服务信息。推动气象服务指标纳入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逐步实现3a以上景区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水文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能力建设。深化同住建部门合作,推动城市内涝预警服务。组织做好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保障服务。
一是强化生态监测评估服务。发展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地面人工和自动观测相结合的生态气象观测业务,改进观测技术方法和标准,继续推进自动观测试验研究。发挥遥感、地面相结合及高分卫星数据应用优势,重点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湿地动态监测评估服务,突出做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气象保障服务,针对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治、飞播植树造林,深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二是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继续推进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建设,加强气候资源承载力和气候容量评估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局地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影响分析。三是强化环境气象业务。围绕自治区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强化华北区域环境气象预报平台本地化应用,提高区盟两级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能力。开展霾对交通运输、旅游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
制定行业气象观测数据汇交标准规范,建立数据产品准入机制。建成统管共用的基础设施云平台,实现“气象专有云”与“自治区电子政务云”资源融合应用,启动气象大数据平台试点建设。继续推进统一数据环境的业务系统集约整合与流程再造。扩充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行业部门数据和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完善云和天气现象、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等观测产品制作业务,开展气象与社会化大数据融合应用研究。完善气象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综合监控运维平台。实施“气象业务内网”二期工程。开展“气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加快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完成盟市局电子政务内网接入和气象门户网站(群)建设。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贯彻落实气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力争在数值预报应用技术、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应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方法、标准化体系研究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强能源、旅游、交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发挥气象科研所创新引领作用,打造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直属业务单位和盟市局的创新骨干作用,加强技术集成、重大业务系统开发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建设各级各类成果中试基地,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人影重点实验室、锡林浩特观象台等各类平台载体支撑能力。三是强化开放合作。建立科技人员双向交流机制,主动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针对业务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落实中蒙双边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展合作领域。四是强化气象科普业务。推进气象科普与业务服务融合发展,完善科普工作机制,联合社会力量,深化协作传播。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措施。深化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充分共享资源,共同开展教学与研究。多渠道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强化国家级首席预报员、首席服务专家、青年英才和正研级高工等人才培养,加大自治区级信息与装备保障首席专家和骨干人才、草原英才等选拔力度。完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办法。优化创新团队建设和考核评估工作。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用活用好干部职数,强化处级领导干部调整补充和处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加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力度。统筹用好地方机构编制资源,开展国家事业编制核定调整工作。三是加大交流访问和骨干人才进修培训力度。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中国气象局业务单位、有关省(区、市)气象部门和地方相关单位交流学习,选择基层业务骨干到区局直属业务单位学习。
一是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落实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方案,加强防雷减灾安全监管,组织编制防雷敏感单位管理办法,开放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服务市场,完善防雷减灾工作机制,提升防雷减灾业务服务能力。二是深化服务体制改革。转变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式,推进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向自治区、盟市集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气象服务品牌,培育科技服务新增长点。鼓励和支持气象服务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健全气象服务管理的标准和制度体系,开展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预报传播质量评价和企业信用评价。三是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无人值守试点工作。调整计量检定业务布局,完善装备分级分类保障及评价制度。优化农牧业气象试验站布局和运行机制,强化气象为农牧服务的科技支撑作用。深化“一级集约、二级布局”现代气象预报业务调整工作。推进中心气象台改革。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态调整三级权责清单,规范行政审批工作。落实培训学院改革与建设方案,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养老保险和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一是加强气象法规体系建设。推进《内蒙古人工影响天气条例》《内蒙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呼伦贝尔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立法进程。推动设区的市和三少民族自治旗气象主管机构立法储备工作。完善气象标准体系,成立气象标委会分委会。推进森林草原防扑火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强行业和地方标准编制,制定气象服务等重点领域内部标准。二是加强执法监督指导。与自治区政府法制办联合印发应用《内蒙古气象部门政策法规实用手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强化合法性审查。制订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导目录,按照自治区政府气候可行性论证网上审批流程,严格履行重大工程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审核职责。推进“七五”普法工作。三是加强行业管理。继续拓展行业部门气象观测业务协作范围,逐步实现行业气象观测标准化。推进建立公众参与天气监测和灾情收集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审批立项,明确投资规模和渠道,统筹集约推进工程项目实施,切实发挥项目建设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五是加强综合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数据分析应用。加快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应急、宣传、政务公开、档案等工作责任。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章党纪党规学习教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主体责任意识教育。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认真落实个人责任台账,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大约谈问责追责力度,抓好纪律执行、选人用人、作风建设、纠正“四风”和权力制约监督等重点责任的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党组织延伸,开展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大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力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通过提醒、函询、诫勉等手段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继续抓好中国气象局党组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建立巡察制度,开展巡察工作并抓好整改落实。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气象廉政文化建设。四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进气象行业工会建设,以意识形态教育和气象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和谐单位建设,弘扬气象人精神,强化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注重发挥老干部的优势作用,为气象事业发展增添正能量。
气象工作计划篇三
2018年是实施“十三五”气象发展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关键一年,要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实现苏木乡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领导机构和嘎查村(社区)责任人全覆盖。推进自治区、盟市、旗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全覆盖。推动苏木乡镇(街道)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嘎查村(社区)编制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加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联合开展气象灾害会商研判、预警发布、灾害防御、灾害调查和绩效评估。完善重大气象灾害停课、停运等联动响应机制。编制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业务规范,加强定量化评估服务。完成三级分灾种、精细化风险区划。二是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做好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滚动开展重大气候事件监测、气候趋势预测和灾害风险分析,重点做好暴雨等突发灾害以及山洪等次生灾害风险预警,强化和规范基层台站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短临预警。充分发挥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优势和作用,实现面向各级党政领导、相关部门责任人和助理员、信息员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全覆盖。三是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全面落实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委托第三方开展终期评估。加强云水资源评估技术和人影数值模式解释应用。加快人影装备布设、作业站点标准化和特种观测体系建设。应用人影装备物联网和作业实时监控指挥系统,实现装备、弹药、作业过程的实时动态监控。加快推进人影安全管理行动计划,加大督查力度,推动气象、公安、安监等部门和苏木乡镇政府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一是做优决策服务。紧紧围绕农牧业大区和生态大区等区情,做精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对农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等影响评估服务。针对极端性、突发性、重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注重发挥气象灾害预警、综合减灾和减轻灾害风险的作用,强化面向党政和相关部门的决策服务。二是提升公众服务影响力。落实气象信息传播机制和能力行动计划,健全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运行机制。打造集约共享、蒙汉双语、覆盖三级的公共气象服务网升级版,推进蒙古语言文字气象服务标准化建设。三是推进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业务。实现全区农牧业气象服务信息流互联互通,与农牧业等部门合作推进气象为农牧服务向基层延伸。完成三级主要作物和牧草的精细化农牧业气候区划。推进特色农畜产品气候品质等级认证工作。以中国气象局扶贫点为契机,带动贫困旗县“两个体系”建设。研发农牧业保险气象服务手机客户端,开展农牧业天气指数保险服务。四是加强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立业务向上集约、服务向下延伸的新能源气象服务模式,推进新能源精细化评估,提高预报服务质量,开展客观化效益评估。深入推进交通气象服务业务,推送基于位置、个性化的交通气象服务信息。推动气象服务指标纳入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标准,逐步实现3a以上景区气象服务全覆盖。加强水文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能力建设。深化同住建部门合作,推动城市内涝预警服务。组织做好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大保障服务。
一是强化生态监测评估服务。发展以卫星遥感监测为主、地面人工和自动观测相结合的生态气象观测业务,改进观测技术方法和标准,继续推进自动观测试验研究。发挥遥感、地面相结合及高分卫星数据应用优势,重点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居延海等湿地动态监测评估服务,突出做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气象保障服务,针对林业重大有害生物防治、飞播植树造林,深化气象监测预报服务。二是强化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继续推进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建设,加强气候资源承载力和气候容量评估研究,开展气候变化对局地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影响分析。三是强化环境气象业务。围绕自治区大气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强化华北区域环境气象预报平台本地化应用,提高区盟两级空气质量、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能力。开展霾对交通运输、旅游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评估。
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围绕指标找差距,采取增分和增效措施,补齐气象现代化建设短板。分类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发挥直属单位业务现代化的引领作用,支持条件成熟的盟市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并开展第三方评估,加大基层气象现代化建设力度,加快改善基层气象台站面貌。二是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现代化。加快自治区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并推动盟市、旗县立项,实现与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和自治区应急广播系统无缝对接。加强气象服务规范化建设,印发主要农作物和气象灾害服务规范。研发决策气象服务和智慧农牧业服务业务平台,搭建交通、能源、环境、旅游、城市等专业气象服务集约化平台。三是推进气象预报业务现代化。强化内蒙古数值预报和精细化气象要素格点预报业务,提升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和延伸期过程预测能力,发展极端气候事件监测和气候预测业务,提升无缝隙集约化气象预报能力。推进气象预报技术客观化和精准化,发展数值预报释用和多源资料融合技术,加强格点站点预报、灾害性天气自动识别和预警等技术研究。建立一体化气象预报业务平台,完善预报产品质量检验系统,实现自治区、盟市旗县业务流程和产品协同一致。推进气象预报规范化管理,强化检验评估业务,探索建立业务准入制度。四是推进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加强地面观测业务标准化建设,优化全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完善苏木乡镇和灾害防御重点区域气象观测设施布局,开展自动站网加密和雷达建设,提高综合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和水平。启动锡林浩特观象台地基遥感观测试验工作。推进“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与应用中心”建设,强化卫星遥感研发成果向业务应用转化。实现“雷达保障管理与实时技术支持系统”、“地面气象观测设备保障远程支持与仿真系统”业务化应用,研发“观测设备运行状况监控掌上平台”。五是推进气象信息化支撑能力建设。健全管理制度和地方标准,制定行业气象观测数据汇交标准规范,建立数据产品准入机制。建成统管共用的基础设施云平台,实现“气象专有云”与“自治区电子政务云”资源融合应用,启动气象大数据平台试点建设。继续推进统一数据环境的业务系统集约整合与流程再造。扩充综合气象信息共享平台行业部门数据和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完善云和天气现象、雷达定量估测降水等观测产品制作业务,开展气象与社会化大数据融合应用研究。完善气象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优化综合监控运维平台。实施“气象业务内网”二期工程。开展“气象数字化档案馆”建设。加快推进政务管理信息化,完成盟市局电子政务内网接入和气象门户网站(群)建设。
一是强化科技支撑。贯彻落实气象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力争在数值预报应用技术、多源数据融合分析应用、气候可行性论证技术方法、标准化体系研究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强能源、旅游、交通气象服务关键技术研究。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发挥气象科研所创新引领作用,打造自治区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直属业务单位和盟市局的创新骨干作用,加强技术集成、重大业务系统开发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建设各级各类成果中试基地,促进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人影重点实验室、锡林浩特观象台等各类平台载体支撑能力。三是强化开放合作。建立科技人员双向交流机制,主动与区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针对业务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落实中蒙双边科技合作与交流,扩展合作领域。四是强化气象科普业务。推进气象科普与业务服务融合发展,完善科普工作机制,联合社会力量,深化协作传播。
一是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措施。深化与内蒙古大学合作,充分共享资源,共同开展教学与研究。多渠道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强化国家级首席预报员、首席服务专家、青年英才和正研级高工等人才培养,加大自治区级信息与装备保障首席专家和骨干人才、草原英才等选拔力度。完善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办法。优化创新团队建设和考核评估工作。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用活用好干部职数,强化处级领导干部调整补充和处级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加大领导干部轮岗交流力度。统筹用好地方机构编制资源,开展国家事业编制核定调整工作。三是加大交流访问和骨干人才进修培训力度。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中国气象局业务单位、有关省(区、市)气象部门和地方相关单位交流学习,选择基层业务骨干到区局直属业务单位学习。
一是深化防雷减灾体制改革。落实防雷减灾体制改革方案,加强防雷减灾安全监管,组织编制防雷敏感单位管理办法,开放雷电防护装置检测服务市场,完善防雷减灾工作机制,提升防雷减灾业务服务能力。二是深化服务体制改革。转变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式,推进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向自治区、盟市集约,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气象服务品牌,培育科技服务新增长点。鼓励和支持气象服务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扩大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健全气象服务管理的标准和制度体系,开展气象信息服务企业备案、预报传播质量评价和企业信用评价。三是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推进国家级地面观测站无人值守试点工作。调整计量检定业务布局,完善装备分级分类保障及评价制度。优化农牧业气象试验站布局和运行机制,强化气象为农牧服务的科技支撑作用。深化“一级集约、二级布局”现代气象预报业务调整工作。推进中心气象台改革。四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动态调整三级权责清单,规范行政审批工作。落实培训学院改革与建设方案,做好事业单位分类、养老保险和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完善科技创新和人才的第三方评估机制。
一是加强气象法规体系建设。推进《内蒙古人工影响天气条例》《内蒙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呼伦贝尔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立法进程。推动设区的市和三少民族自治旗气象主管机构立法储备工作。完善气象标准体系,成立气象标委会分委会。推进森林草原防扑火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工作。加强行业和地方标准编制,制定气象服务等重点领域内部标准。二是加强执法监督指导。与自治区政府法制办联合印发应用《内蒙古气象部门政策法规实用手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强化合法性审查。制订气候可行性论证指导目录,按照自治区政府气候可行性论证网上审批流程,严格履行重大工程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审核职责。推进“七五”普法工作。三是加强行业管理。继续拓展行业部门气象观测业务协作范围,逐步实现行业气象观测标准化。推进建立公众参与天气监测和灾情收集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加快重大工程项目审批立项,明确投资规模和渠道,统筹集约推进工程项目实施,切实发挥项目建设对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五是加强综合管理。强化预算管理,加强财务数据分析应用。加快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建设,落实应急、宣传、政务公开、档案等工作责任。强化监督检查,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七中全会、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党章党纪党规学习教育,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党内政治生活,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确保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到实处。
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主体责任意识教育。强化各级领导班子的集体责任、党组织书记的第一责任和班子成员的“一岗双责”,认真落实个人责任台账,层层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加大约谈问责追责力度,抓好纪律执行、选人用人、作风建设、纠正“四风”和权力制约监督等重点责任的落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党组织延伸,开展党建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大基层党建工作的指导、督促和检查力度,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
三是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通过提醒、函询、诫勉等手段加强干部日常监督。继续抓好中国气象局党组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建立巡察制度,开展巡察工作并抓好整改落实。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气象廉政文化建设。四是深化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进气象行业工会建设,以意识形态教育和气象文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和谐单位建设,弘扬气象人精神,强化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注重发挥老干部的优势作用,为气象事业发展增添正能量。
气象工作计划篇四
扎实做好综合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强化重大气象灾害、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报预测,做好台风、暴雨(雪)、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开展重大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提高面向政府决策指挥和应急管理支撑服务能力。推进气象信息融入平安县(市、区)、乡镇(街道)等基层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持续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全力做好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服务。持续推进行业数据在气象服务中的共享应用,发展按需供给的气象服务。联合林业部门开展森林火灾、林业生态系统的监测评估。继续与环保部门联合做好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开展雷电灾害监测预警专业气象服务试点。持续推进城市暴雨内涝预报预警服务。推进乡村旅游、茶产业发展以及小产区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积极做好气象为农服务。
积极做好民生保障服务。融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城市气象灾害定量化风险评估和实时预警。以用户为中心,发展基于位置的气象信息服务,推进媒体服务平台建设,研发分众化、对象化、智能化服务技术,优化“xx气象”微信公众号。
气象工作计划篇五
2018年,是落实“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气象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上级气象部门和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坚定信心,转变作风,勇挑重任,克难攻坚,开创我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
201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提升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和提高气象服务效益上下功夫,在加强海洋气象服务和构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上求突破,在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抓落实,在完善体制机制和自身建设上求发展,为我区全面推进“五大工程”建设,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全体同志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创新发展,加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重要工作。
一、继续抓预测报工作不放松,尤其将重大灾害性天气服务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二、加强气象社会管理与服务,尤其要理顺防雷技术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转变防雷工作统包统揽观念,探索防雷工作业主单位自我管理,气象和有关部门协同监督模式。
三、以气象公园建设为抓手,全年有计划深入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气象科普知识宣传活动。完成丁山气象公园后续工作。
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有序落实气象现代化建设政府投资项目。重点做好风廓线雷达、游步道、雷暴带、农业园区监测设施、气溶胶浓度监测分析系统等建设。
五、启动重要气象要素致灾临界预警系统软课题研究。
六、继续深化气象基层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进社区、重点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认证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单位建设。
七、创建成区级群众满意窗口。
八、做好《xx区气象局机构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制定和具体实施工作。
九、加强党建和文明建设工作。
十、完成省市上级气象部门和地方党委政府下达的其他重要工作任务。
气象工作计划篇六
1.建立气象综合监测网。组建5—10公里格距自动气象监测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在宁沪高速和沿江航道段建立包括能见度要素的自动站;在沿江和京杭运河及句容丘陵山区等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易发区域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点;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含地温、墒情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含水温、溶氧量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沿江地区建立梯度风观测站;在中心乡镇等防雷电重点区域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点。
2.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全市设立若干个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
3.建设卫星和雷达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建设气象卫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依托国家和省雷达观测网,建立我市雷达信息共享系统。
4.改造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着力推进市风廓线雷达建设,提高我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弥补高空观测站点的不足。
(二)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1.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实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灾害联防。
2.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完善寒潮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大雾预警系统、中小流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以及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霜冻等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针对我市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冰雹、大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主要气象灾害和重点防御区域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3.建设气象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主要开展气象灾害市级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提高气象业务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系统、实时评价系统、资料处理和诊断分析系统建设,增强不同来源资料的综合处理能力;规划建设海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建成全市气象信息共享网络,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和准确、及时传递。
(三)公共气象服务。
1.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研发面向气象灾害防御全过程的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产品,建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为农服务产品的制作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应用、服务产品快速制作与分发。开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服务需求调查评估,建立专业化的行业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增强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整合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基于多渠道传播的多灾种预警信息汇集、制作与分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业务平台。推进实施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建设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和其他重要场所的电子显示屏等固定接收设施和气象信息接入工程;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应用广播、电视、移动通讯发布技术和手段,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高效、快速的发布和传播。
3.气象服务效益收集、评估、反馈系统建设。依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组织收集气象服务典型事例;研究服务效益评估技术和方法,科学评估气象服务综合效益;收集社会服务需求,及时反馈服务情况,更新改进服务产品、手段和方法。
(四)灾害风险评估和重建技术研究。
气象灾害评估是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评价减灾效益、进行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成立由气象、水利、农业、规划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利用先进技术,全面考虑当地气候资源,加强气象灾害对环境、资源、生态、建设项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预评估、跟踪评估和后评估。加强灾害重建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灾后重建的重大工程技术研究,如工程建筑技术、受灾体探伤技术、质量检验技术、信息处理传输技术等。
气象工作计划篇七
今年以来,我局在区委、区政府和南昌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提高预测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效益为中心,以气象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推动新建气象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圆满完成了全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成效汇报如下:
20xx年以来,我局坚持把基础业务工作放在首位,高度重视业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制定了一系列新的业务管理制度,奖惩兼顾,并狠抓落实。一年以来,业务人员的事业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同时杜绝了责任性事故,观测、发报、报表等业务指标均达到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各区域自动站数据上传及时,数据可用性高,为全区气象服务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0xx年,我局继续做好以决策服务为重点的各种气象服务,主动及时向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快捷高效的气象服务。
1、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我局始终把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切实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作为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首要任务。加强汛期气象服务,成立了汛期气象服务领导小组,对汛期各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要求业务人员时刻处于应急职守状态,在遇到重大转折性天气过程时候,严密监视天气演变过程,及时组织讨论会商天气,以多种形式向区委、区政府及相关单位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并通过手机短信、当面汇报、报送纸质材料等形式如实发布预警信号,提醒群众做好防御准备。面对今年气候异常,防汛形势特别严峻,汛期时间长,滨湖地区水位长时间超警戒线。我局坚持每天向区主要领导汇报天气,为全区夺取抗洪抢险作出了贡献,多次受到区领导表扬。
1、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新建区气象局组织项目专家在认真分析我区20xx年农业生产的需求的基础上,对各乡(镇)进行了充分调研,进一步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综合能力,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力度争取地方“三农”气象服务资金的投入,加强部门合作,完善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出台有利于气象服务的政策措施,推动“三农”气象服务的开展,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规模效应和服务效益,切实强化气象社会管理职能。
2、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自实施“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先后召开气象防灾减灾和为农服务会议,成立了人工影响天气、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象服务、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四位一体”的新建区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办公室。为加大对气象工作的领导,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实现了区、乡均有分管气象工作的领导和协理员,各乡镇建成气象信息服务站(点),组建了气象信息员队伍,人员基本涵盖各乡镇、行政村和主要中小学校等,气象信息员队伍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加强对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我局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与安监局联合对全区多家易燃易爆场所进程防雷安全排查,对存在防雷安全隐患的单位提出了限期整改的意见,有效地减少雷击灾害事故的发生。
2、加强对汛期巡堤人员防雷安全宣传工作。
今年汛期我区防汛形势比较严峻,为了确保日夜坚守在大堤上抗洪抢险人员的人身安全,我局印制了《新建区防洪人员防雷应急措施》送到防洪值守点上,提醒他们在防汛时不要忘记防雷安全。在全力以赴做好防汛气象服务保障的同时,主动做好防汛守堤人员防雷安全宣传工作,将雷电灾害防御知识资料发放到巡堤人员手中,并为他们讲解遇到雷电时该如何避险,切实为防洪抢险人员提供防雷安全保障服务,积极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能。
我局专门成立了以副局长为组长的基建领导小组负责台站搬迁工作。目前前期准备工作已接近尾声,正在办理招投标手续。新站对比观测从今年1月1日开始,观测场建设已基本完成。
我局认真开展气象部门“党风廉政教育宣传月”活动和“两学一做”活动,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观看反腐倡廉教育警示片,不断筑牢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和接受监督的意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积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了“学雷锋”等志愿服务活动。今年,荣获南昌市第十六届文明单位。
20xx年,我局将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区气象工作的实际,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我局将牢固树立“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理念,把满足群众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作为气象发展方向和目标,根据需求提高气象服务能力,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
继续推进气象局整体搬迁工作,力争明年完成土建和院内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观测场选址、上报工作。
继续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的建设,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每个乡镇安装一块电子显示屏,每个行政村安装一套气象灾害预警大喇叭,以解决气象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有效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20xx年我局将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推进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
气象工作计划篇八
以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理念,紧紧围绕“两个体系”建设和气象防灾减灾这个中心,在提高基础业务、气象服务质量与水平及气象现代化建设上树立标杆、争先创优;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营造亮点、谋求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扎扎实实地做好我局各项工作。为此,我局2018年度工作安排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
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为重点,以廉政教育为关键,认真落实八项规定要求,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和基本教育学习,以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为龙头,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工作的各个环节,用制度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形成利用制度管人、按照制度办事、依靠制度理财的有效机制。加强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以培养政治过硬、懂业务、善管理的领导干部为重点,有计划、有安排的加强干部职工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制定一线高级专门人才选拔、培养、使用管理办法,实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业务述职制度,为业务人员搭建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舞台,以此增强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牢固树立基础业务是气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意识,狠抓基础业务质量不放松,努力提高基层业务人员熟练运用和维护自动化观测仪器装备的水平,加大一线人员的业务学习力度,积极开展基础业务技术练兵和业务竞赛活动,严格执行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保证基础业务稳步发展。继续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工作,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特别做好灾害多发期、敏感时期的气象服务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充分利用省、市两级气象预报指导产品,结合本地天气实况,及时发布适用于当地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和决策服务产品。提高对新技术、新知识的运用能力,发展本地区精细化天气预报和服务产品延伸工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向社会公布。实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到乡、精细预报到乡、气象服务站到乡、应急预案到村、风险调查到村、气象信息员到村、科普宣传进村、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灾情收集到人。努力提高台风、暴雨、冰雹、高温、干旱、低温冻害等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水平,积极主动为地方政府提供灾害性天气过程、重大项目建设、大型活动及敏感时期的决策性气象服务。
坚持把气象为农业服务作为首要任务,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构建适应农业防灾减灾、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等需求,结合本地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在省级指导下开发适合本地的精细化服务产品,开展针对性特色服务。发展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为稳定农业生产和保障农业安全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首先要合理定位基层气象机构,在坚持基础性、公益性的属性不变,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方向不变的同时,稳步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改。在福建省气象局的统一决策部署下,立足于我县的现实基础,改变局站(台)合一的格局,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推行局、站或局、站、台分离。逐步形成由气象行政机构、气象事业单位和社会气象服务机构组成的新型事业结构。积极争取解决基层气象机构用人问题,在国家事业编制岗位以外,通过争取地方事业编制岗位并纳入县级财政预算等多种形式缓解基层事多人少的矛盾。通过县级气象机构综合改革实现气象事业结构更加合理,基础业务配置更加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效益更加明显,社会管理职能发挥更加有效,发展保障机制更加完善。
1、以加强党支部建设工作为重点,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要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十九大”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2、认真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坚定不移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3、继续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力度,提高文明单位内在质量。认真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完善廉政监督制度,进一步推进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
4、重点做好下一届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争取持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总之,在2018年我局工作紧紧围绕省、市气象主管机构和县委、县政府安排的重点工作,以全市、全县气象工作会议精神为我局开展工作的指导方针,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我局要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高的目标要求,在市局及地方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程序,完善工作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思路、有实践、有新的举措、有新发展,争取为气象事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而努力工作。
气象工作计划篇九
加强市、辖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切实加强市与各辖市(区)、镇及各有关部门协作,实行一级管一级的方针,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区域间、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强我市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响应仿真实验,制订应对气象灾害的战略和政策。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新突破。
(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培养高素质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要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依靠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在乡镇设立气象协理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社区、乡村设立兼职或专职灾害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织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气象灾害受灾单位和群众的救助、损失转移及分担作用。
(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各级气象台站要全部建成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公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
(八)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区域合作。
积极开展临近区域合作和交流。参加区域减灾及相关领域的有关科研、业务计划,发起和参与全国性、区域性气象灾害防御等合作计划。广泛开发利用国内、国际气象科技资源,完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智力引进和人才外送培养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气象工作计划篇十
建设完善市近地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立体观测和自动化探测系统,发展城市区域精细化数值预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建立健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监测评估体系。发展乡镇气象服务站,依靠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到农村的瓶颈问题。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市高温热浪、旱情发生频繁。政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增雨作业装备,建立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为防灾减灾、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提供保障。
参与建设宁镇扬人工增雨示范基地。开展以森林防火、增加水库蓄水量等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以对流云、地形云为主的调蓄型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和示范。
(四)雷电防御工程。
加强雷电探测、预警预报和防雷装置建设,覆盖率要求达100%。针对不同的建(构)筑物或场所,不同的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不同的地质、地理和气象环境条件,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定制雷电防护方案与防雷措施。重视农村地区的防雷工作,规范和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按计划推进农村防雷示范村和示范工程建设。
(五)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派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气象工作计划篇十一
一是要切实加强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和水平,提升气象灾害防御效益;全面拓展气象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和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巩固完善和扩大“12121”电话、手机短信服务面,扩大其宣传面。提升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播出质量,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建立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机制。
二是进一步加强监测网络建设,主要是加强自动站建设。按照规划我市在未来三年内自动气象站将达48个,结合山洪地质灾害非工程措施的实施,明年计划新建自动气象站20余个,改造自动气象站3个。
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业务质量。要加强技术学习和培训,开展岗位练兵、劳动竞赛活动,提高业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加强自动雨量站的监控和管理,实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确保自动雨量站的正常运行加强情报服务工作(灾情、雨情、农情);继续抓好长、中、短期及重要气象信息的发布,做到及时、准确、周到、贴近生活,力争基础业务质量进入全市前列。
四是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积极探索气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积极开展气候资源普查,摸清气候资源家底,建立本地气候资源数据库;要积极开展气象可利用资源即风、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资源的专项调查评估和开发利用工作;要积极开展重大建设项目气候论证和气候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进一步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平台、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及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提高业务平台的预测预报预警能力,切实加强和规范气象志愿者队伍管理,加大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乡镇气象志愿者(信息员)队伍的作用。
一是要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和《省雷电灾害防御条例》,提高全民雷电安全意识。
二是要切实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认真履行行政职能责任。在执法的过程中要做到依法、廉洁、诚信、人性、创新、高效。要完善决策机制,按照行政服务中心的要求,切实抓好网上审批工作,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扩大政务公开的范围,提高行政行为的透明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三是要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争创优良业绩。要教育全局干部职工遵纪守法、爱岗敬业,弘扬气象人精神,在服务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文明单位”形象,时时处处做到我以“气象人”为荣,单位以我为荣。
气象工作计划篇十二
今年上半年,在州气象局的正确领导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全省、全州气象局长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州局下达的目标管理任务,强化目标意识,层层分解任务,明确重点工作,制定具体措施。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现将我局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局党支部按照州局和县委县政府的具体要求,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的精神,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效能,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积极配合县农办参与农口战线争先创优活动,狠抓了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干部职工思想觉悟,开展正反面教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年初制定了党风廉政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并纳入了年度工作目标管理。严格执行“三人决策”和办事公开制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上半年没有出现顶风违纪行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
通过政治理论学习,干部职工作风明显好转。特别是业务人员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明显提高,他们严格执行业务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岗位练兵,认真学习新技术新规定,工作中你追我赶,质量与历年相比稳步上升,测报上半年无错,错情率为0.0‰,各种资料、报表上报及时,尤其是灾情报表上报准确及时;我局将总结经验,继续加强业务学习,争取下半年业务质量不滑坡。
(一)加强领导
我局根据本县实际情况制定了今年春播服务工作实施方案,从指导思想、组织领导、规章制度等方面作了周密地安排。并严格了24小时值班制度、请、销假制度、灾害性天气集体会商和重大灾害性、转斩性、关键性天气向领导汇报制度。在州局业务科和州气象台的指导下,我们积极组织人员对本站观测仪器、9210卫星接收设备、区域自动气象站、网络进行了一次全面巡检,做到技术装备和业务系统有保障。
(二)预报准确、服务及时
2月29日我局组织发布了《20xx年春季气候趋势预测》:“预计20××年春季播种期间天气较好,育秧期天气较差。 春季冷暖变幅大。3月气温正常略偏低,4月气温略偏高。3月下旬中期至清明前后有一段晴好天气,适于水稻播种。3月上中旬和4月中旬各有一段低温连阴雨天气,部分乡镇有春寒或倒春寒发生。预计5月上旬有五月低温发生。预计春播育秧期总降水量正常略多,其中3月份降水略多,4月降水正常,出现春旱的可能性小。稳定通过8℃初日略偏迟,出现在3月中旬末;稳定通过11℃初日偏早,出现在3月下旬前期。”预报准确。根据农作物主要生长季,及时发布专题气象预报。将预报情报资料向县党政领导汇报,每天与县政府办、县防汛办、农办联系,报送长期、中期、短期天气预报及实时资料,为县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据不完全统计,春播期我局发布书面材料达10余次、100余份,电话汇报传递气象信息150次以上,农业气象专报5次。并将预报情报资料及时传达给服务单位。由于我局在春播期预报准确、服务及时,受到县委、政府领导的表扬和服务单位的称赞。
(三)及时开展人工防雹增雨工作
为有效减轻冰雹灾害对我县农业生产尤其烟叶生产的危害,按照州气象局要求和县委、县政府的部署,我局5月4日召开20××年人影工作培训会议,传达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要求气象员和民兵要增强安全作业意识,提高规范化作业水平。组织民兵操练,温习操作流程,讲解故障排除,为今年人影安全作业打下了良好基础。5月5日,我局将6门高炮分别在盐井、松柏、抚志、富坪、石堤、车坪进驻炮点,正式开展人工防雹增雨工作。
(四)抓好区域自动气象站网维护工作
在入汛前,在州气象局的领导下,在业务科的指导下,我局对全县30个乡镇42个区域站进行了全面维护,今年下半年我局继续对采用市电进行供电的区域站进行升级改造,采用太阳能供电现有的购置5套两要素区域站,将本县城的单要素进行整改。
我局分别在3.23、5.12防灾减灾日,组织人员上街,大力宣传了《气象法》、雷电知识、雷灾事故、重大灾害应急响应及手机短信和“96121”重点工程包月业务,路过行人纷纷前来咨询,领取宣传资料,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气象工作计划篇十三
整合现有气象观测资源,加强设备配置,优化观测站网布局,扩大气象监测范围。健全由卫星监测、地面观测、区域气象观测为主的自动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加强气象信息传输系统维护,确保安全、高效地收集、整理、上传、存储基本气象资料。加强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建成技术装备保障库,确保综合观测系统稳定运行。
按照“业务平台现代化、预报模式数值化”的要求,进一步建设以天气监测、信息分析处理、预报会商为主的预报预测系统,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建成新的气象卫星接收站,更新卫星接收设备,配备高性能计算机,建成大屏幕电子显示屏、投影幕、液晶显示屏等视频会商系统,改造气象信息网络速率,满足大流量的信息传输,使预报预测业务现代化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推进数值预报模式的业务化,深入应用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加大对本地客观化、滤布短时性、精细化预报技术研发力度,提高天气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水平。
以提供及时、主动、准确的气象服务为目的,依托气象基本业务系统,建立和完善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政府决策和公众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包括电视天气预报、电话“12121”、网站、手机短信、气象电子显示屏等公共气象服务传输平台,实现公共气象服务的连续滚动、灵活迅速,提供个性化、数字化及动态跟踪全程服务。深化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在常规性服务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社会对气象服务的新要求、新需求,提供相适应的气象服务,不断扩大服务范围,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
建立规范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地,完善炮点建设和作业指挥系统,工业滤布突出为农服务的工作方向,积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效益。
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工程项目气象论证,开展农业气候区划和农产品种植专题气候区划,积极为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在种植密集地建立固定观测点,获得适时气象资料,分析气象条件对其产生的影响,及时提供服务产品。做好农业产量预报业务,发展农业产量预报技术,开展针对粮食安全的气象评估。积极发展农村气象信息员,宣传普及气象知识。
建成图书阅览室、视频会议室、文体活动室,配备相关设施,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突出气象科普重点,打造以气象科技为主的科普场所,为广大青少年提供科普传基地。
在做好气候资源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献计献策,充分发挥气候资源的可持续性、再生性等优势,为经济建设提供能量利用参考。
气象工作计划篇十四
市地处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洪涝、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雨、大雾、冰冻、霜冻、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都有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在大幅度地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全市每天接受气象服务信息的公众达到95%以上;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显著下降,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初步构建起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颁布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2.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
4.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工增雨、雷电防御等气象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求。
5.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气象工作计划篇十五
为深入推进全市气象普法工作,根据普法责任清单要求,结合我县气象局实际,制定了20xx年昭苏县气象局普法工作计划。
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普法宣传工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公开报备20xx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和建立普法工作台账的通知》,按照全面依法治国和推进气象法治建设的要求,以深入开展宪法宣传教育为重点,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为抓手,加大普法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气象普法工作水平,努力实现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信仰目标, 持续助力气象法治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以及自治区、自治州、县关于法治建设的最新精神。宣传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工作布局、重点任务以及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新要求,宣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气象法治建设的新成就,宣传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核心要义,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全面依法治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定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普法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开展气象法治实践、与气象法治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法治需求。深化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主题法治宣传实践活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认真学习宣传党内法规,突出学习宣传新修订的党章,推动气象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深入开展针对宪法以及其他国家基本法律的学习活动,组织参加国家宪法日、宪法宣传周等集中宣传活动,并将宪法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贯穿于各类普法宣传活动中。深入宣传党中央决定对宪法进行修改的重大意义以及宪法修改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宣传好这次宪法修改的重点内容、主要考虑、宪法修改贯彻的总体要求和原则。要把学习宣传宪法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不断增强领导干部、职工的宪法意识,牢固树立宪法法律权威。
(三)系统开展气象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重点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和《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提高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促进法规规章和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同时丰富学习宣传形式,利用新媒体不定期进行法律宣传,切实提高气象法律法规的社会影响力和普及率。
(五)积极推进主题法治宣传实践活动。围绕重点法律法规和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主题法治宣传实践活动。一是组织参加宪法日宣传活动,结合新修订宪法的学习,大力宣传宪法知识。二是结合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以及市委市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积极联合其他各部门开展气象普法宣传教育活动。
(一)贯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进一步健全普法责任制工作机制,落实普法责任 清单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继续深入开展以案释法工作,加强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大力推进普法与执法有机融合,推动开展全程说理式执法,在气象行政执法以及重大典型案事件处置过程中,结合案情事情进行充分释法说理,将依法处理的过程变成普法公开课。按照“谁服务谁普法"原则,结合实际,将普法寓于气象服务之中,履行普法职责,拓展气象法治宣传覆盖面。
(二)推进气象普法与科普互联共享、融合发展。将气象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融入气象宣传科普工作,推动气象普法工作常态化、业务化。充分应用全国气象部门普法产品资源库,丰富普法工作形式,充实普法产品种类和内容。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利用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渠道,实现线上线下同步开展气象法治宣传活动,扩大气象法治宣传覆盖面和渗透力。
气象工作计划篇十六
截至5月15日,我局共发布专题气象服务17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专题4期,森林防火周报27期,政府决策服务短信46期,其他服务短信92期,气象科普宣传16次,电台专题“民生气象,服务民生”15期,电话连线养殖大户和乡镇农技人员16人次;实地农业调研4次,报纸宣传报道1次,电视新闻报道4次。今年1月,**区东山镇气象信息员俞仕福获20xx年气象服务贡献奖,被中国气象局授予“20xx年百名优秀气象信息员”称号。
2、积极配合做好汛期准备工作
为顺利渡汛,按照市局汛期检查的要求,完善汛期的各项制度、流程和预案,积极组织人员从汛期组织、综合业务、应急处置和设备保障四方面进行汛前自查,做好汛期准备工作,确保设备正常,顺利渡汛。
3、积极组织3.23世界气象日活动和防灾减灾宣传
以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周为契机,全面做好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根据20xx年世界气象日的主题——气象知识服务气候行动,我局加强组织领导与其他单位协调联动,积极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3月至4月,我局与**实验小学、**中心小学、**区**实验小学联合开展“气象科普进校园”暨**区气象局首届气象阅读节活动,向学校赠送《难以捉摸的气候变化》、《暴雨洪涝》、《人与气候》等气象科普图书及宣传材料五百余本。323世界气象日和防灾减灾周期间,我局通过led显示屏发送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标语,在“**气象”多媒体信息显示终端上播放防灾减灾宣传短片,并在学校悬挂气象防灾减灾展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我局举办的“全球变暖”科普讲座,观看气象科普视频,通过现场提问等方式进一步宣传气象科普知识。今年323对外开放日,我局共接待90多人次,赠送气象科普材料180多份。
4、继续推进“太湖流域气象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建设”。
至20xx年5月,**生态监测站的办公用房及围墙等基础设施建设及装修工作已完成,安保人员已部署到位,网络机房已经建设完工,大气环境设备安装布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就绪,观测场、水上观测平台和北斗雷达都在前期筹划当中。
5、依法实施行政许可,积极抓好防雷安全管理工作
规范行政许可各项工作,对区重点项目实行绿色通道,特事特办,受到了群众的好评。截止5月15日,20xx年共受理图纸项目59个,办结行政许可核准44件,发放防雷装置验收合格证64张,联合竣工验收15次。
6、扎实推进党建工作,加强文明创建力度和水平。
为了更好的推动基层党建的发展,保持基层党建的活力,我局努力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并积极申报**区十佳基层党建工作品牌的创建,全力打造“民生气象,服务民生”服务品牌,积极推进气象现代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
将创建市级文明单位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强文明创建力度,全面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年初,我局前往**镇**村、**镇**湖社区分别开展“三级三联”20xx年春节走访慰问和贫困薄弱村挂构帮扶活动,为困难户送去慰问及新春的祝福。同时,我局还积极完成文明单位在线、气象志愿者、社区共建等活动,并及时整理创建电子台帐,不断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1、精心做好公共服务,加强对服务工作的总结,为做好森林防火、夏收夏种、汛期、秋收秋种以及国庆等法定长假等的气象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快**生态站的观测场、水上观测平台和北斗雷达的安装、采购和实施进度,做好十二五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3、根据区文明办的要求,做好市文明单位的迎检准备工作,对照**市文明单位建设重点工作考评标准,查漏补缺,争取顺利完成创建任务。
4、加强财务、内控管理,进一步完善财务制度,根据财务大检查的要求对本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自查整改。
5、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根据区委区政府的安排做好“四联双提”、“三级三联”、“三访三促”、“8.26助学帮困活动”、“助残捐款”、“党员关爱帮扶行动”等主题活动。
气象工作计划篇十七
市地处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台风、洪涝、干旱、高温、强对流天气、寒潮、暴雨、大雾、冰冻、霜冻、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都有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约占各类自然灾害损失的70%以上,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加,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在大幅度地增加,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的威胁也越来越大。
在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为主要特点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更加频繁,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气象灾害防御已经成为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指导各级气象防灾体系建设,强化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现状分析
随着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和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初具规模,初步建成较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业务体系;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与服务面不断拓宽,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电子显示屏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广泛应用于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全市每天接受气象服务信息的公众达到95%以上;多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设取得进展,已经探索建立了市区域联防、上下联动、部门联合的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应急处置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经济效益日益显著,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人数显著下降,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比例从上世纪80年代的3%—6%下降到目前的1%—3%;初步构建起气象灾害防御法规制度框架,《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国务院有关文件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陆续颁布实施;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不断深入,通过气象科普基地、气象科普馆、气象科普讲座、大众传媒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增强了公众防灾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气象灾害防御布局重点不够明确。一些国民经济关键行业和主要战略经济区的气象灾害易损性越来越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成为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
2.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体现在当前气象业务体系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弱、预报时效短、预报准确率仍不能满足气象灾害防御需求;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尚未完全覆盖广大农村和偏远地区,预警信息的针对性、及时性不够。
3.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制度尚未建立。缺乏精细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重点工程建设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尚未全面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乡规划编制工作的支撑仍显不足。
4.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气象灾害频发易发的趋势,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救援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人工增雨、雷电防御等气象服务能力还难以满足防灾减灾和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需求。
5.全社会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不够健全。部门联合防御气象灾害的机制不健全,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充分,社区、乡村等基层单位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弱,缺乏必要的防灾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全社会综合防灾体系不完备。
随着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安全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更加严重威胁。气象灾害对农业、林业、水利、环境、能源、交通运输、电力、通讯等高敏感行业的影响度越来越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重,严重威胁着这些国民经济行业的安全运行。同时,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及其伴生的大气环境变差等问题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更加严重的影响。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气象部门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以防御突发性气象灾害为重点,着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教育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加强合作与交流,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防(减)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保障社会稳定,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在气象灾害防御中,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首位,完善紧急救助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加强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教育,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2.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气象灾害防御立足于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充分发挥气象现代化建设作用,深入研究气象灾害发生的机理,加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探索减轻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有效途径,加强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实行配套综合治理,发挥各种防灾减灾工程的整体效益,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造成的损失。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实行“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采取因地制宜的防御措施,按轻重缓急推进区域防御,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集中资金,合理配置各种减灾资源,减灾与兴利并举,优先安排气象灾害防御基础性工程,加强重大气象灾害易发区的综合治理,做到近期与长期结合、局部与整体兼顾。
4.坚持依法科学防灾原则。气象灾害的防御要遵循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及规划,并依托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强防灾减灾的基础和应用科学研究,提高科技减灾水平,逐步建立预测、防治、抗御、救援的预警预报和应急救援组织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我市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三)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20xx—20xx年)
通过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法制体系、组织体系、监测预警和防御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建成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关键性作用的气象灾害防御工程,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提高全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知识水平,使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率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
2.近期目标(20xx—20xx年)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编制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建立健全分灾种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成立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依法、科学、规范、高效处置各类气象灾害。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建立气象、水利、民政、新闻和相关社会团体协作开展气象灾害知识科普宣传教育的合作机制,增强公众抗御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和信心。初步建成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区非工程性措施与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综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农村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农村气象灾害监测系统、气象信息通信网络系统、气象灾害分析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和气象灾害应急服务能力。完善长江流域防洪排涝和群测群防网络,全市气象信息覆盖率达90%。建设农村防雷示范工程推广项目,完成气象条件与优质水稻及特色农业关系研究,建成优质水稻气象服务示范基地、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加强气象条件所引发的交通安全、疾病流行等公共安全工作。
3.远期目标(20xx—20xx年)
按照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任务和要求,全面完善我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防御法规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建成各类突发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积极筹措资金,加速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非工程体系的建设,建成气象多灾种预报预警系统,加大气象灾害易发区域的工程治理力度。开展气象灾害多发区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为城市建设规划、重点工程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为全社会服务的气象灾害信息网络。到20xx年实现各类防汛防旱、城市防洪、交通防灾等工程性建设基本适应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我市气象防灾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
(一)气象灾害监测监控系统
1.建立气象综合监测网。组建5—10公里格距自动气象监测网,实现乡镇全覆盖;在宁沪高速和沿江航道段建立包括能见度要素的自动站;在沿江和京杭运河及句容丘陵山区等洪涝、干旱等自然灾易发区域建立多要素自动气象监测点;优质水稻、小麦生产基地、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含地温、墒情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含水温、溶氧量等要素的自动气象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在沿江地区建立梯度风观测站;在中心乡镇等防雷电重点区域建设大气电场监测点。
2.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全市设立若干个气象灾害实景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建立加密视频实况监测点。
3.建设卫星和雷达信息接收处理系统。建设气象卫星信息接收处理系统。依托国家和省雷达观测网,建立我市雷达信息共享系统。
4.改造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着力推进市风廓线雷达建设,提高我市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弥补高空观测站点的不足。
(二)气象灾害预测预警
1.开展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应用各种实时观测资料,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进行小空间尺度的订正,提高气象灾害的精细化预报警报质量。实时发布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的种类、强度、落区的警报,开展跨部门、跨地区气象灾害联防。
2.建设气象灾害预警综合业务平台。进一步整合完善寒潮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大雾预警系统、中小流域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城市内涝预警系统以及暴雨、低温冰冻、高温热浪、霜冻等预报预警系统,建设针对我市台风、暴雨、干旱、高温、雷电、大风、冰雹、大雪、低温冷害、雨雪冰冻、雾、霾等主要气象灾害和重点防御区域的多灾种早期预警综合业务平台。
3.建设气象数据分析处理系统。主要开展气象灾害市级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建设,提高气象业务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开展观测资料的.实时质量控制系统、实时评价系统、资料处理和诊断分析系统建设,增强不同来源资料的综合处理能力;规划建设海量气象信息存储与共享系统,建成全市气象信息共享网络,确保气象信息和相关灾害信息畅通和准确、及时传递。
(三)公共气象服务
1.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建设。开展气象灾害孕育、发生、发展、演变、时空分布规律和致灾机理的研究,研发面向气象灾害防御全过程的监测分析、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产品,建立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和为农服务产品的制作平台,实现信息的高效采集与应用、服务产品快速制作与分发。开展气象灾害高影响行业服务需求调查评估,建立专业化的行业服务产品制作平台,增强服务产品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
2.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整合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基于多渠道传播的多灾种预警信息汇集、制作与分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业务平台。推进实施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建设人员密集场所、气象灾害多发重发地区和其他重要场所的电子显示屏等固定接收设施和气象信息接入工程;建立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应用广播、电视、移动通讯发布技术和手段,实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高效、快速的发布和传播。
3.气象服务效益收集、评估、反馈系统建设。依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队伍,组织收集气象服务典型事例;研究服务效益评估技术和方法,科学评估气象服务综合效益;收集社会服务需求,及时反馈服务情况,更新改进服务产品、手段和方法。
(四)灾害风险评估和重建技术研究
气象灾害评估是全面反映灾情、确定减灾目标、优化防御措施、评价减灾效益、进行减灾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参考。成立由气象、水利、农业、规划等部门专家组成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利用先进技术,全面考虑当地气候资源,加强气象灾害对环境、资源、生态、建设项目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的预评估、跟踪评估和后评估。加强灾害重建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灾后重建的重大工程技术研究,如工程建筑技术、受灾体探伤技术、质量检验技术、信息处理传输技术等。
(一)城市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建设完善市近地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成分立体观测和自动化探测系统,发展城市区域精细化数值预报,完善城市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和城市突发事件气象紧急响应系统,建立气象灾害实时业务灾难备份系统。
(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工程
开展农村气象及相关灾害普查。建立健全精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提高农村易发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建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影响的监测评估体系。发展乡镇气象服务站,依靠乡村气象信息员队伍,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建设成果解决预警信息发布到农村的瓶颈问题。
(三)人工影响天气工程
受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近年来我市高温热浪、旱情发生频繁。政府加大“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投入力度,配备必要的增雨作业装备,建立结构完善、功能先进、布局合理的市、县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体系,为防灾减灾、合理开发和利用空中水资源、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等提供保障。
参与建设宁镇扬人工增雨示范基地。开展以森林防火、增加水库蓄水量等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进行以对流云、地形云为主的调蓄型人工增雨技术研究和示范。
(四)雷电防御工程
加强雷电探测、预警预报和防雷装置建设,覆盖率要求达100%。针对不同的建(构)筑物或场所,不同的信息系统及电子设备、电气设备,不同的地质、地理和气象环境条件,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定制雷电防护方案与防雷措施。重视农村地区的防雷工作,规范和加强农村地区的防雷安全监督和检测工作。按计划推进农村防雷示范村和示范工程建设。
(五)气象防灾科普教育工程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完善气象科普馆和气象科普展室。派发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产品、系列防灾减灾科普读物、挂图和音像制品。利用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气象灾害防御宣传教育活动。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组织领导
加强市、辖市(区)、镇(街道)三级政府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层层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的各项责任制,把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切实落到实处。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程的组织管理和实施。建立灾害性天气信息通报与协调机制。
(二)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法制建设
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行政执法管理和监督机制,规范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防御活动,提高依法防灾减灾的水平。开展有关气象防灾减灾执法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总结推广经验,促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由于失职、渎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坚决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健全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制
切实加强市与各辖市(区)、镇及各有关部门协作,实行一级管一级的方针,确保上下联动,通力合作,及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区域间、部门间、部门和地方、部门和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间的合作,不断深化合作领域和层次。合理配置各种防灾减灾资源,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信息资源共享,联合组织实施相关重大工程、科研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
(四)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科技创新力度
切实加强我市气象灾害成灾规律、成灾条件、发生机理、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防御对策和各种气象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灾害防御工程标准等的科学技术和标准研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和应急响应仿真实验,制订应对气象灾害的战略和政策。加快科技成果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中的应用,大力提升气象灾害防御能力。深入开展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经济社会发展及能源、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实现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的新突破。
(五)强化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
加快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培养高素质防灾专业技术队伍,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专业人才培训,优化队伍结构,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流动和评价机制,多渠道发展气象灾害防御人才队伍。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专家队伍建设,为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提供决策咨询。同时还要加强灾害管理队伍建设,开展不同层次的减灾专业教育,提高灾害管理人员水平。加强防灾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充分依靠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和各部门(行业)抢险队伍,形成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骨干力量。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加强基层防灾志愿者队伍和乡镇、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在乡镇设立气象协理员,协助气象灾害防御管理工作,在社区、乡村设立兼职或专职灾害信息员,及时接收和传递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和灾害信息,报告灾害性天气实况和灾情,参与本社区、乡村气象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气象灾害防御的科普宣传、应急处置和调查评估等工作。
(六)完善气象灾害防御经费投入机制
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指挥及织等各方面对气象灾害防御经费的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气象灾害防御资金的募集,多渠道筹集气象防灾减灾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建设专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加快气象灾害保险和再保险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对气象灾害受灾单位和群众的救助、损失转移及分担作用。
(七)提高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意识
大力推动气象科普创新,不断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各级气象台站要全部建成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强对全社会尤其是对重点地区和人群的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将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易发、多发区公众广泛参与的防灾避灾演练。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做好相关科学解释和说明工作,增强公众抗御气象灾害的信心。
(八)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区域合作
积极开展临近区域合作和交流。参加区域减灾及相关领域的有关科研、业务计划,发起和参与全国性、区域性气象灾害防御等合作计划。广泛开发利用国内、国际气象科技资源,完善双边多边科技合作机制,加强智力引进和人才外送培养力度,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气象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升我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