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突出生活化(实用13篇)
上半年的绩效总结表明,我们需要加强自我学习和提升能力。在写总结前,我们要先进行思想准备,明确总结的范围和重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一
我们课题组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已经进行了研究,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研究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本学期的研究已经结束。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研究步骤:
我们的研究大致分以下步骤进行: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明确实验分工,每个成员制定研究计划,准备相关实验材料。
2、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充分利用、借鉴省内外对该主题研究的成果,经验,以保障实验效果,少走弯路;主题组成员要有计划地开展实验,做好研究记录,交流研究中的收获和困惑,并及时调整、借鉴、提高。进行主题成果的交流与展示,处理课题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只为了教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是冷冰冰的,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进行数学考试。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使数学与生活脱节了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方向。
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儿童生活。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了让学生更多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活动中的实际作用,我们组设计了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活动的各个环节,利用生活环境和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游乐活动情景,并将相关的数学问题穿插其中,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步步闯过关卡,取得胜利。在课堂中,学生活跃起来,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协作解决问题。他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和老师、同学经历、体验整个活动过程,不时还能提出较有创意的见解。学生的积极、投入的学习启发了我们:每位学生都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充满了好奇,并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教师要依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教学内容,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经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探索,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主动去学数学,用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体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及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考虑的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学以致用”明确地说明了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数学练习必须架设起“学”“用”之间的桥梁,把练习生活化。
2、实践活动生活化。
“实践活动”重视数学的现实背景,拉近数学与人、数学与自然的距离,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基于这一理念,将综合实践活动课,以及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为载体。从学生生活的现实背景中选取活动素材,通过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感受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的现实意义。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迈出坚实的一步。
3、数学评价生活化。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基于以上理念,拓宽评价内容体系,改变单一评价学习结果的状况,做到在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既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评价了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特点,解题策略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评价了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心理因素,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即评价要生活化。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工作在全体成员的一致努力下,本期的研究已完成。在下一学期的研究中我们会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出更优化的教学模式。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二
摘要: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既是我们每天沟通的语言,也是我们文化知识传播的媒介,更是我国几千年沉淀而来的宝藏。语文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所以,对于学生而言,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会更容易接受和理解。这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小学生年龄尚小,理解和领悟能力差一点,将语文知识融入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生活化;小学语文;实践。
一、将生活融入语文课堂。
一般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学习和语文能力的提高。教学局限在语文课本,忽视了学生的生活实践,很少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学习,使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减弱,从而降低了学习效率。因此,将生活融入到语文课堂,将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激情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写一写,记录生活。
每个人的生活是不同的,生活中所体现的语文知识也是不同的。对此,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例如,学生以写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眼中的生活,将生活融入教学,也可以提高学生写字、认字和写作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班内举行作文比赛,以此来分享学生生活中的语文。
(二)看一看,观察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和生活实践中的难免会有一些偏差,或者不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全面。对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学生观察在生活中忽略过的事物。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教师可以组织同学到户外聆听鸟儿的叫声。鸟儿的叫声在生活中是很容易听到的,但正因为如此才容易被同学们忽略。当同学们听到了鸟儿的叫声,了解了鸟儿,才会对课堂知识产生兴趣,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三)做一做,体验生活。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学习也是如此。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新教学方式,遇到难以理解的课文或人物传记时,可以组织学生分配角色,演演话剧小品等,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理解课文。例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教师可以把课文改编成话剧,让同学参与进来。
二、从生活中创造教学。
学习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而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欠佳,教师教学时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很多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只是会背会写,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带给我们的启示。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的学习课文,理解课本想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例如,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德国人都喜欢把花种在外面。花朵都极力地朝路人张开笑脸,这显然是因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这也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境。让学生体会这种意境,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开拓学生的思维。
书本上的内容都是死板,一成不变的,而小学的学生们更喜欢玩耍,对一切也都充满了好奇。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些天性特点来进行教学,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在教学或者留家庭作业时可以多让学生实践学习,让他们亲自体验来调动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理解能力。例如,在放假时,教师可让学生帮家长洗脚或帮忙做家务,让他们去体会家长的辛苦和家庭的温暖,或者组织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实践作业,体会合作的感觉和朋友之间的互帮互助,珍惜朋友间的感情。三、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在生活中,有很多资源可以辅助教师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学习和实践活动有意的事物、素材我们都可以利用起来。如我们可以组织同学去图书馆查阅资料,看一些喜欢的书籍,感受图书馆的氛围;也可以去博物馆感受历史的沉淀,了解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在教室可以设立图书角,分享给大家自己喜欢的图书,让同学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书;在教学时播放一些相关的音频资料或者让学生提前在网上查阅教学的有关信息。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获取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更具有创新意识。学生从学校走近社会,贴近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利用好有益的资源,学生就可以学到很多课本上展现不了的知识。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上网查找圆明园的相关资料,在讲课时请同学分享查到的有关知识,进一步了解圆明园的历史背景,也可以放学后向父母讲述所学的知识,讲述自己认识的圆明园。总而言之,小学语文生活化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语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将生活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授课中去,不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从生活中获得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也了解不到的知识。而且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也避免了以往只重视课文读写的现象,使更具有创新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宝华.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的分析与改进[j].考试周刊,2014(35):43.
[2]莫玉香.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生活化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韩燕娇.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浅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2):173.
[5]汪春长.谈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j].西部素质教育,2016,(01):151.
作者:简永爱单位: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六祖镇塔脚小学。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三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当前学生作文来看,内容十分空洞,出现成人化,显得十分干瘪无味。为什么呢?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
所谓生活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做到四个学会:
首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正如,巧妇难煮无米之炊。作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无其不有。件件小事,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高尔基曾说过:教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有,在学生缺乏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好的素材将从身边悄悄的消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怎样帮助他们思考、观察和积累呢?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爱好去观察;有目的去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重点去观察等。采取合理的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更要学会思考、反思、展现观察的情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学生去整理、收集、提炼材料。比如:你印象最深的事?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那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你做了一件什么真棒的事?笔者一次作文辅导中,当时学生对记一件事无从下笔,于是引导学生走进前几天,挖掘了心中的心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妈妈听旁人的话,委屈了他的`一件事。结果按照老师引导的材料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看法。写出的作文显得特别优美。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善于捕捉有趣观察材料。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提高。
学会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作文。情境创设人李吉林老师:作文指导的功夫在写作前,并且主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的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乐于用阅读词语,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养成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新鲜感的词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如:运用词语说一段话,运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描述一番景象。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抓住文中的图画等,让学生去思考、去描述,或者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生活中学会体验作文的乐趣。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高自己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奥多海泊说:要写清楚,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且富有想象力,那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富有丰富想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结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有材料可挖,题目不能太死。要给予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如:我想说说----;委屈的一件事;我的弟弟;2020年后的我;我的小发明等等。在作文的要求上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感到畏惧,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真正在生活中感到作文的成功乐趣。
当然,学生在作文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学会修改作文。修改作文也是学生作文的素质的体现。叶圣陶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体验,不能自修自改,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师每次都代替学生改,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在作文时,还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每一次要鼓励学生围绕作文不同的要求去认真改,反复读,改到满意为止。培养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习惯。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四
二年级第二学期的数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占一定的重要位置。本学期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落实对儿童少年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着眼于发展学生数学能力,通过让学生多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和用途,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一、适度使用学具。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实物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因为这是新的运算知识,学生以前只学过加法和减法,乘法对他们不说是很难想出它的意义的。我使用学具教学把学生从加法的意义上过渡到乘法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摆学具时也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摆小棒的过程中,应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规律,先摆出两堆不同数目的小棒,再摆两份数目相同的,最后摆很多份数目相同的,让学生觉得加法的累赘,再介绍乘法。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义,很乐意去学习乘法。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到好处,有利于新知识的过渡、教学,也可以摆脱枯燥的学习气氛,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二、从现实出发,利用社会生活知识教学。可以说,如果在实际生活中,你拿课本的应用题来考学生,保证他们都会,但为什么测试时他们就是解答不出来呢?有一些应用题中,如果能从实际生活出发,先用学生的生活经历来解答,再用数学知识来解答,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理解题意,也可以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乐趣。
三、充分利用游戏、小组讨论。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不算多,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因此,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有多高”的活动形式,让学生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加深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在举行这个活动的时候,同学自己互相量身高,互相看,多让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班级是进行教育、教学的单位,只有营造一种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习的动力。根据低年级学生调皮好动、好胜心强,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特点,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各种条件:在班上组织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课外活动,如表演、体育竞赛等活动,把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还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与自制力,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五、利用社会环境提高数学实际运用能力。社会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学生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教学时结合社会生活中的有意义事物,组织数学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从而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通过观察、计量比较,从而收集到有意义的信息和知识。如统计村庄中旧楼房和新楼房的数量,学生在比较中,感到生活的变化、祖国的`发展。
六、与其它学科联系教学。数学是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学好好数学有利于提高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人们学习其它社会学科的能力。除了学习数学外,还应联系其它学科,如语文、音乐、常识等,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由于本人教学经验有限,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切还在探索当中。展望未来,争取通过努力耕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二、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五
湖南永州八中周志恩。
语文教学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要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既然语文教学要为生活服务,那么,将语文教学作生活化处理应该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要求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这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更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密切同社会生活的联系。所谓社会生活,一方面指生活实际,包括生活事件与社会现状;一方面指思想实际,包括学生的志趣、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思潮等。无论是密切同生活实际的联系,还是密切同思想实际的联系,都是为着要激发和强化学生积极的学习内驱力,求得语文教学的优质高效。因此,这种联系必须恰当新颖,要能够吸引和调动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要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尤其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注入新鲜的时代活水。
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既可以由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导入课文学习,也可以从教材分析入手,将学生的视角导向实际社会。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学语文是生活的需要,扎实的语文能力是必备的生存本领,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让学生带着思想问题去学语文,或在语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则有利于解决思想问题,促成学生明是非、辨美丑,思想不断走向成熟,从而达到让学生“学文育人”的目的。教师既能吃透教材,能钻出教材的深刻内涵来,善于发掘出关键词句的隐含信息来,又能吃准学生,能贴近学生敏感的心灵,切准其跳动的思想脉搏。语文的鲜明的`思想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责任。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始终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灵。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还要求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训练和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的适应力,积极创设小课堂大社会的宽松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演练“社会角色”,让学生在兴味盎然的“社会角色”演练中既长知识,又增才干,既高效完成课文学习与语文训练任务,又切实增强处事能力。为此,教师既可以创造性地将语文小课堂模拟、还原为生活大舞台,为学生提供表现与增进才干的机会,诸如改编课本剧、即兴讲演、情景对话等,也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深入社会,开展系列语文活动。这样,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训练化成了学生内在的生存需求,因而“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只要教师真正善于从教材实际出发,将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引进课堂,善于融语文学习于各种语文活动中,完全能够让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增强对社会生活的适应力。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来看,语文教学的生活化是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加以切实的研究和试行。
作者邮箱:hnyzbzzhouzhien@。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六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从当前学生作文来看,内容十分空洞,出现成人化,显得十分干瘪无味。为什么呢?一个薄弱的环节就是学生的作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
所谓“生活化”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材料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作文的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要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必须突出作文教学的生活化。在生活中做到四个学会:
首先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积累作文的材料。积累素材是作文成功的关键所在及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正如,巧妇难煮无米之炊。作为孩子,生活在大千世界,无其不有。件件小事,山山水水,风土人情等许多材料,都是作文的源泉。高尔基曾说过:“教学来自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无处不见,无处不有,在学生缺乏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好的素材将从身边悄悄的消失,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怎样帮助他们思考、观察和积累呢?可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结合自己的爱好去观察;有目的去观察;带着问题去观察;重点去观察等。采取合理的方法,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更要学会思考、反思、展现观察的情景。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还需要指导学生去整理、收集、提炼材料。比如:你印象最深的事?你心中有什么想法?有那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你做了一件什么真棒的事?笔者一次作文辅导中,当时学生对记一件事无从下笔,于是引导学生走进前几天,挖掘了心中的心事。学生马上想到了妈妈听旁人的话,委屈了他的一件事。结果按照老师引导的材料写出了自己的内心看法。写出的作文显得特别优美。在作文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方法,善于捕捉有趣观察材料。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作文能力才能提高。
学会学习语文,在学语文中作文。情境创设人李吉林老师:“作文指导的功夫在写作前,并且主要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写的迁移运用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乐于用阅读词语,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养成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新鲜感的词语,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丰富自己的见闻。”如:运用词语说一段话,运用书中的词语、句子描述一番景象。创设一定的活动情景,抓住文中的图画等,让学生去思考、去描述,或者编写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生活中学会体验作文的乐趣。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热爱,才能提高自己习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美国著名教育家西奥多海泊说:“要写清楚,必须想清楚,要想写得充分,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得实在,且富有想象力,那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富有丰富想象。”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定结合学生实际,要让学生有材料可挖,题目不能太死。要给予学生留有自主的空间。如:我想说说----;委屈的一件事;我的弟弟;2020年后的我;我的小发明等等。在作文的要求上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在写作时不会感到畏惧,写起来会得心应手。真正在生活中感到作文的成功乐趣。
当然,学生在作文的基础上,要培养学生学会修改作文。修改作文也是学生作文的素质的体现。叶圣陶说过:“我当过教师,改过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的深切体验,不能自修自改,徒劳无益。假如着重培养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引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决定,这是终身受用的。因此,教师每次都代替学生改,可以说是收效甚微。”在作文时,还要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每一次要鼓励学生围绕作文不同的要求去认真改,反复读,改到满意为止。培养学生养成文章不厌百回改的良好习惯。
总之,作文教学关键要突出教学的生活化。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写出有价值的东西。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悟出作文的成功乐趣。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七
[内容]。
――浅谈中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则是中师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顺利地担当起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开始,由于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它的特点认识不清,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信心。
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应坚持以改革课型结构为重点,以写“一课一得”为主线,以改进考查办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课型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教法,还要训练技能,指导实践。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尝试着采用以下课型:
(一)理论讲授课。这种课型重在理解概念,传递信息。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和掌握概念,称为日常概念;二是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熟悉、掌握有关概念,属于科学概念。如研究、理解、掌握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小语学科的性质、任务、基本功训练等。这是小语教学的纲,是难点,也是重点,需要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小学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形成的日常概念,精辟地、深入浅出地讲解。比如,学生对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感到深奥费解,教师就结合政治课上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常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再认识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神秘感破除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讲小语教学任务,先从字面上理解,再联系教学的典型事例,逐项加以剖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从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讲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重视搜集、积累和传递语文教改的新信息,还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帮助学生排疑解难,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二)阅读讲练课。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这个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做到不要老师教就能自己阅读,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做为未来教师的中师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训练进而具备这种能力。为此,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本为凭借,按照阅读教学的程序、方法、步骤,将阅读讲练课具体化为四步教学:
第一步:自学探索。明确自学目的,提出预习提纲,教给自学方法,达到预习要求。
第二步:登台试讲。在预习基础上,自愿登台试讲,要求明确具体,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步:集体评议。边听边想边组织语言,当场进行评议,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应变能力。
第四步:教师小结。明确学习重点,补充典型事例,澄清模糊认识,评议情况。
此种课型的目的是运用所学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通过实际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讲练中,既培养了教师意识,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欣赏观摩课。一堂好的语文课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师生感情的沟通与升华,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
一是复录优秀语文课堂教学记实,供学生欣赏。在统编教材中穿插编排了不少素有定评的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实或精彩的教学片断,这是执教者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极为珍贵的材料。我请优秀语文教师复讲录音,再现了执教者课堂教学风采。这样,就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将抽象的课堂记实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录音,学生欣赏时如临其境,感受很深。
二是组织观摩优秀语文教师录像课。比如对于难度较大的“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这部分,我们组织观摩优秀录像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加深了学生对如何处理四个关系的具体认识。
欣赏观摩课,旨在通过运用电化教育手段加强教学的师范性,加深对基本教学理论的理解,弄清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集体试评课。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看课评课。其中有学校任课教师的课,见习中听的课,毕业实习录像课,优秀教师语文课。可评一节课,也可将几节课综合比较评;可书面评、口头评,也可在自评基础上进行集体评。就事论理,各抒己见,沟通思想,互相学习。
试评课旨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语文课进行评价,一方面是对教学理论进一步理解、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教学水平。
(五)实习汇报课。实习即是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触也就颇多颇深,是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再学习、再认识,收获也最大。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总结”这个环节,常以《实习归来话收获》为题,上好实习汇报课。具体要求是:你在实习过程中,运用哪些基础理论,解决了教学中哪些问题,收到了什么效果;存在哪些不足,吸取哪些教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在自评自结的基础上向师生汇报。
这种课旨在认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培养勇于实践、勤于总结的良好习惯,通过汇报,沟通思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法》教学的主要形式,教学任务能否很好地完成,主要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率。改革专业课的课型结构,就要突出师范性,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专业课的特点出发,从未来教学需要出发,理论与实践并重,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还必须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动活泼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撰写“一课一得”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不但要调整、改革课型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探索出一条突出师范性、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学习途径,让它成为一条主线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这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是什么呢?就是写“一课一得”,即一堂课后写一篇学习心得。再以此为起点,为线索,分步、综合进行教师必备的各项基本功训练。
第一步――写。
一节课后,学生感触很多,要求运用课上学习的教学理论,联系自己的思想认识,联系小学语文的实际,联系见习、实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就某个问题,或就某个基本观点发表见解,记录在“一课一得”本上,用朴实的语言来表达实实在在的内容,像和老朋友聊天,说说心里话。
第二步――讲。
课上先是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写的心得,旨在互相交流、学习、借鉴;而后,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说自己写的心得,旨在加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再后,要求站在讲台上,以教师的角色意识,仪态自然地有感情地讲自己的心得,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教师意识和教学能力。
第三步――评。
评,即听者对讲者所讲内容中心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楚,语言是否简练,教态是否自然,综合进行评议。旨在促进讲者提高讲的质量,培养听者边听边想边组织语言的能力和习惯,发展科学的辩证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应变能力。
“写――讲――评”的学习途径,纵看是一个整体,是个逐步要求、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横看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力图将听说读写熔为一炉,使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学习。
上述做法,综合起来有六方面效果。
(一)加强了预习,促进了听讲。
为了不断提高“一课一得”的质量,学生养成了认真预习和专心听讲的好习惯。有的学生说:“在老师上课前,我总要预习,发现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初步加以纠正;在听课过程中,本着寻求真理的态度,积极思考,明确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从而牢固掌握指导实践的理论。”
(二)促进课后复习,巩固学习成果。
要写好“一课一得”,就得重温教材,只有深刻理解,才能写出真实感受,这不仅巩固了学习成果,而且养成了课后自觉复习的良好习惯。有个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每篇心得,必在复习基础上,确实有了深刻感受才能写好,这就巩固、加深了所学知识。到期中笔试时觉得很轻松,因为平时学的好多内容记忆犹新,写“一课一得”实在必要。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莫过于让学生随时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写“一课一得”就是最佳办法之一。一课一篇,一学年五十多篇,厚厚的一本。有个学生说:“一篇,两篇……我情不自禁地翻阅着,心里感到是一种充实,是一种享受。”同学们把《小学语文教学法》专业课的学习喻为“长征”,把一篇篇“心得”看做是艰难跋涉留下的“足迹”,把厚厚的“心得”笔记视为收获的丰硕成果。
(四)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要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较高的阅读分析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而写作能力需要在写作实践中提高,写作兴趣也需要在写作实践中培养。一提作文就皱眉头的学生,经历了一个从不爱写、不会写到爱写、会写、乐写的过程。普遍反映“一课一得”是“一举多得”,“受益匪浅”。有位同学在总结里写道:“通过写一篇篇的心得,我在不知不觉中感到有了写作灵感,一日不写就像缺少点儿什么。现在同学们提起笔来得心应手,说起话来也能滔滔不绝了。同学们都有了“入门”、“上瘾”的感觉。
(五)以写促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好口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写是讲的基础,写得清才能讲得明。读――说――讲――评,是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行之有效的办法。一个学生总结道:“从在座位上读心得,到上讲台脱稿讲心得,从单纯讲,到边板书边讲,不爱说话的爱说了,不敢讲话的敢讲了,教师意识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逐步提高了。”的确如此,有的还能临场发挥,有了一定的应变能力。
(六)及时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内容多,课时少,难度大,任务重。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未来工作需要着眼,而阅读和听学生讲、评“一课一得”都是调查研究的良好时机,它像一面面镜子反映出教与学的情况,它从多方位、多角度给教者以启迪和帮助,利于及时调整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写――讲――评“一课一得”,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专业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师范性、全面提高学生教学能力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虽然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但却受到历届学生的欢迎,有一位学生感慨地说:“每一课都留下自己的脚印,再以此为主线苦练教学基本功,天长日久,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必然会踏出一条路――一条通向成功之路!”
改进考查办法。
《小学语文教学法》的考查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考查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促进知能转化。考查能促使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用于实际,形成能力。
(二)具有激励作用。考查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督促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具有反馈功能。考查也是教学的一面镜子,反映教学效果,是一种教学的反馈手段,是改进教学的可靠依据。
为了充分发挥考查的功能,采取阶段和平时适当笔试是必要的,但是根据专业课的特点,尤其要重视平时的考查和着眼于能力的考查。
1.加强平时考查。知识积累靠平时,能力形成靠磨炼,为扎扎实实学好专业课,就要重视平时的训练和考查。要将其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写――讲――评“一课一得”,课前预习、登台试讲和集体评议,均做为考查的项目,既看数量,又看质量,还看发展;既看写,又看讲,重讲又重评,均计入学期及学年成绩,使课堂既成为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阵地,又成为随时检查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场。因此,它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基本功训练。
2.着重考查能力。专业课的学习绝不能满足于背诵一些条文,而要在理解语文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着眼于能力的训练和考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谁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的实际问题越多,他的本领就越大,他的能力也就越强,他的成绩也就越大。为此,要求学生运用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见习和实习工作,贯穿在备课、讲课、评课之中,写好《见习和实习总结》,在此基础上于第一学期末适时引导学生撰写小论文。文章的中心内容是:我是怎样运用语文教学理论解决见习和实习中遇到的教学问题的?在第二学期基本学完《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后,组织观摩并全面分析评价一堂语文课,写一篇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小论文。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也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专业课学习的真实成绩。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学习成绩考查,应体现专业课特点,利于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八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新课标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
所谓情境,就是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学生解决的矛盾问题带到一定情境中去。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新课程标准中很重要的改革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的培养。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一年级学生是刚从幼儿园转到小学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教师可以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不同的游戏、故事如在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做他们非常熟悉、喜欢的拔河、老鹰捉小鸡、小小运动会等等,让他们边玩边数数拔河比赛,左边有几个小朋友?右边呢?运动会上,6号运动员排在第几?第1名是几号运动员?等等使学生在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喜爱的玩中学会了1-10各数的认识。又如:在教学《猜数游戏》一课中的想一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讲《小老鼠背土豆》的故事,通过拓展故事情节,很自然地引出了多种多样的数学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学生就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是我们了解客观世界的基本工具。教师要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学生学习了10以内的数的认识后,可以联系生活,广泛选取学生身边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问题,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如让学生说说我们所在的年级一共有几个班级?你在第几个班?我们的教室有几扇窗?几盏灯?教室门前有几棵树?你家里有几口人?你有几枝铅笔等等。再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后,问:你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事物的形体是正方体或长方体的吗?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能举出书本、抽屉、鱼缸、冰箱等数不胜数的例子。
通过这样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数学教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三、探究生活问题。
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如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可以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教师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7人在车上,接着下车2人,再上车3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于洁小学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灵山到了,停车(下车2人,又上车3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有的学生说,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原来车上有7人,到了灵山下车2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有的学生说,从于洁小学出发时车上有7人,到了灵山下车2人,车上有5人,又上车3人,现在车上有8人。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8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从7人里面去掉2人(要用减法算),又多3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混合的例题,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九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西牡丹小学(157000)。
一直以来,我和西牡丹小学的全体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在全面落实新理念、新教法的同时,十分注重不偏离语文学科特点的轨道。本篇文章就"语文教学怎样突出学科特点"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认识、做法、或是反思。
1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把语文的基本性质定位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人文情怀。因为语文教学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教育过程。
一次作文,题目是《××我想对你说》,批阅作文的时候,我发现竟然有33个同学的作文题目都是《妈妈,我想对你说》,而且作文中大都满腹委屈的讲述了自己想对妈妈说的话。认真批阅以后我发现除了个别事情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以外,大部分都是原于他们对妈妈的不理解,而且个别习作还反映出他们对母爱的狭隘理解,认为妈妈为其倾其所有是理所应当的,丝毫没有感激和报答的心愿。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如果一个人只知道从别人那里索取爱,而且还不心存感激的话,就回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淡漠,不利于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所以我决定以《感谢母爱》为主题,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活动。
母亲抛弃了自己5年,她对母爱依然还那样心存感激。我想这就是人性的教育,学会感激,学会回报,也是语文教育的任务。
2语文素养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悟出来的。
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发展;无论是情感、意志的培养,还是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不断探究。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教师既不通用把知识生硬地灌输到学生的头脑里,也不能把思想观点移植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才能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方面取得进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出发,为学生主动、自主地参与学习创造条件,这是优化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
在课堂上,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我十分注重关注“学困生”。(教学论文)“学困生”在课堂上经常坐冷板凳,充当陪读的角色。“学困生”在课堂上往往受到冷落,学习态度都较冷漠,缺少参与的热情和机会,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于是,他们越来越差,正像布鲁姆所说的:“三分之一学生由于缺乏与教师进行课堂交往的机会而真正变成了差生”。对待学困生,教师应特别关爱。发展性教学认为,“没有差生,只有差异”。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差异,因人而异地为“学困生”创造参与探究的机会,鼓励他们扬长避短,促进他们满腔热情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让学生课文中的哪些描写能突出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很多同学都说到了:他下令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这样利于统一行动而且不留空隙,受箭面积大。这时我班语文成绩最差的郭良一反常态的高高举起了手,我怎么能错过这个难得的激励他学习积极性的好机会。他说:“老师,如果把船连起来,掉头时,要转很大一个圈,多不方便。如果曹操他们乘机袭击,他们不便撤离,很有可能被人连锅端。”听了他的话,我既感到吃惊又觉得惊喜,顺势就说:“郭良说的有道理吗?请同学们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翻验证。”班级里热闹起来,都急于对郭良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一翻理论,同学们一致同意他的说法很有道理,大家不约而同的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也在他的脸上看到了久违了的自信的微笑。“你真是一个神机妙算的学生。”随后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组织大家畅所欲言,说一说还有什么好办法能够完善草船借箭的妙计,如果你是曹操,你能否想出一个好办法打一场反击战。双方站在不同的角度展开了一场有理有据的激战。创新思维不时的闪现。而这节课上表现最好,最积极的,莫过于郭良了。
这使我想到了,虽然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没有优点的学生也是不存在的。承认差异,用差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也能成为教学的又一个角度。只要加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减少课堂上静坐和听课的时间,真正让课堂动起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如果在提出问题后就马上叫学生回答,不给学生时间去思考。
如回答不出,教师或不是不断重复问题,或是忙着启发(很多情况下是暗示)试想,在这极短的时间里,学生的思考会有深度吗?他们能获得多少“感悟”和思维的闪光呢?可学生为了迎合老师的心理,匆忙寻找片言只语作答,表面上气氛活跃,实际上是走进了繁琐而肤浅的一问一答的圈子中去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应在提问后给学生一些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当学生回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这个等待的时间虽短,都正是学生思维最为紧张活跃的时刻。
教学《鸟的天堂》,我在总结课文时指出:“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话音刚落,就有两三只小手举了起来。我没有立即让他们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的、不完整的,而且这时让他们回答会影响其他同学思考。于是,我用手势示意这几位学生把手入下,亲切地说:“你们反应可真快,我想你们如果和其他同学一样能认真读读课文,思考周到些,把语言组织得精练不许人捉鸟。”另一名学生补充道:“我认为这里成为鸟的天堂有三个原因:一是大榕树茂盛,适合鸟儿做巢生活;二是农民不许人捉鸟;三是环境宁静优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从学生的回答中不难看出他们经历了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经历了一个主动探究的过程。
3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不可完全当配角。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语文教学中重大问题,语文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交往、互动。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教学过过程中,教师仍然起主导作用。只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单纯地知识传授者、组织管理者转向了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恰恰相反,这两方面即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一下,哪堂好课没有教师精当的讲述,巧妙的点拨和渐入佳境的引导。因此,证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的结合,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而且还要考虑到学生会怎能样学,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交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业出发,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而不回避问题。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加强提问的启发性,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
盛夏的一个下午,记得当时我上的是一节语文课《秋天的怀念》,那已经是当天的最后一节课了。课刚一开始还很顺利,可上到一半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却打破了班级原有的平静。我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情况刚有好转,又被走廊里的一阵骚动再一次打破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我知道一定是家长来送伞了。此时,我已无法再让孩子们安心的上课了,因为我看到他们的眼睛都已望向了门外,正在寻找着自己熟悉的身影。无奈之时我也禁不住向外看了看,这时门外的情景却让我感到震撼。在一群家长之中,我分明看到了,我们班的一位残疾人家长,正艰难的跛着双脚在走廊里走着,由于雨下的很大,他的浑身上下已经全都淋湿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怦然心动,这才是对孩子生动的教育,这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此时按预定的教学程序肯定无法进行下去,这时我不禁想起了我在翻阅一本教育杂志时看到的一段话:“当你的教学被某件事打断时,你有两种明智的选择:一种是恰到好处地处理好突发事件,然后把教学引向预定的轨道;另一种选择是把为你‘捣乱’的事为你所用,引入到教学中来,可能会带给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上的这节课就是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亲人挚真的爱,看看外面满身雨水的家长,手拿雨伞为自己的孩子遮挡风雨的家长,这不就是伟大亲情的最好体现吗?不正是这节课最好的课程资源吗?我何不利用这个场景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呢?于是,我擦掉课题,重新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大字:《雨伞撑起一片天》,然后大胆的把家长们请进了课堂,让孩子们现场采访,现场谈感受。没想到,这个举动把这节课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一个个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像一颗颗晶莹的雨珠在教师里流淌。
4从封闭走向融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训练不单纯是课堂里的事,也不单是学校的事。”他认为以自己学习语言的经验看,得自课内与课外的比例是“三七开”,即大概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这个“课外”就是指语文学科以外,包括“语文活动”、“语文实践”和来自社会大课堂给予的语文的隐形教育。适合儿童阅读的中外文学名著、科学普及读物,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电子音像资料,网络资源,博物馆,纪念馆,以及鲜活的现实生活……经过认真筛选,都可以作为教育教学内容。我们要充分利用课本以外的语文教育资源,突破单一的课本局限,充分利用母语社会背景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学生在母语环境中学语文,坚持走“开放式”语文教育的道路,在长期积累、不断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学习环境是学者可以在其中进行探索和自己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源。如文字材料、书籍、音像资料、cai与多媒体、课件以及互联网上的信息等,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家长、社会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能动建构主义的方式来获得的。因此,我们要尽力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领域,具备利用教学环境的能力,确保学习环境的安全性、探索性,并且使学生自主地选择最合适的材料,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利用这些资源,并有多种机会,通过多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各类信息。
4.1创设校内语文学习环境。
把一部分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改革为语文活动课,为语文实践提供时间保证,在班级组织课外阅读、日记欣赏、游览、信息早餐、古诗积累、参观社会调查等活动和书法、朗诵、名作欣赏、红领巾记者团等兴趣小组活动。学校举行读书汇报会、故事会、新闻发布会等竞赛活动。
每周五早晨课前10分钟都是我校信息早餐时间。所谓信息早餐就是根据国内外,或身边最近发生的一件新闻要事谈谈自己的看法,表述一下自己的见解。今年初春刮起了沙尘暴,那一周一连几天都是浑沌的天气,星期五那天早上,下过了一场小雪,空气是清爽多了,但更让人惊奇的是,原来洁白的雪上却突然多了一层黄色的东西――一层细而均匀的黄沙。这一现象提醒了我,于是我一走进教室,就提笔将“沙尘暴”这三个大字用黄粉笔写在了黑板上。还没等我说话,下面的学生就已经怨声载道。我一看,这个主题我选对了。我鼓励学生站起来大胆发言,于是同学就把这几天看到的,以及沙尘暴给他们带来的烦恼都争着抢着说出来。就连我班平时最不爱发言的陈立文都抢着站起来,虽然他说的话不多,还有点结结巴巴,但他敢于表达的勇气还是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接着,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吗?还真有人知道,有从电视看到的,有听爸爸妈妈说的,有的当场拿出了当天的晨报,随着一个个同学的发言,班级也随之安静下来,我走进同学中间说:“你们都在想什么呢?”一句话,又使课堂活跃起来,同学们争着抢着说出了自己心里的想法,但很明显没有了那种盛气凌人的气势。一直到上课的预备铃的响起,同学们才结束了这个话题。
短短十分钟,学生由说到想,由想到说,锻炼了思维,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班级内设置随时阅读、取用的语文学习资料,安排可以方便、随意地展示个人和小组语文学习成果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图书馆有足够的藏书,并能正常开放阅览。我校今年建立了最先进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很快我们就能让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了。
4.2营造家庭语文学习环境。
教师应与家沟通,求得家长的配合,建立家庭图书架,倡导家长挤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书报,并适当给予指点,并督促孩子每天收看电视、收听广播,带领孩子参观旅游,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加文化积淀,丰富语文积累。
4.3开拓社会语文学习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上课称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他描写道: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把孩子们领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田野去。我跟孩子们一道学习用词语表达事物和现象的细微差别。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山坡上的小村庄,由于人们为了一己之私,滥砍乱伐,若干年后,砍光了山上的树林,虽然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夏季,被洪水冲得一无所有。讲完此课后,我让学生走进自然,到北山,人民公园等树木浓密的地方走一走,去了解树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用途。我让学生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调查周围的绿化是否令人满意。回过头来,我又组织同学们开展了一次别开声面的以《画出绿色,画出明天》为主题的活动课。我将活动课分成了识绿、赏绿、添绿、画绿四个环节。
活动中,同学们汇报了自己观察自然环境结果,结合查阅的资料说出了树木在生活中的用途,认识到绿色的重要性;之后,我为同学播放张家界、西双版纳、武夷山、周庄等风景名胜的短片,让几个小导游带同学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观赏祖国山河的秀美,感知树木为我们带来的享受。然后,我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播放了人们砍伐树木的短片,一棵棵树木倒下,小动物到处流窜,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失去了树木,会给人类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氛围里我和同学们一起铺开地图,将手中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树贴满祖国山河的角角落落。最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周围社区、街道绿化的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表达了自己对明天美好家园的期盼与向往。
我们从校内走进校外,又将校外资源用在课内,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活力,形成了大语文教学观。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
教学重点是指从教学目标出发,在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而确定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指一门学科所阐述的重要概念、原理、规律、技能,是学科思想方法或学科特色的最集中体现。它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是一节课所必须要达到的目标。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丰富的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内容都有重点,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面面俱到、平均使力,不仅难于操作,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面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从教学重点进行选定和突出。
课程标准中只是平行列出了教学目标,教科书也是组织编排一些内容来阐释和落实这些教学目标,并没有说明哪些目标是教学重点、哪些不是教学重点,更没有说明一节课内容里哪些应该是重点、哪些应该是非重点。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和分析,根据每节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和确定,这也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具体体现。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必须明确教学重点,然后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一节课的教学重点可以这样得到确定:地位作用分析法、课题分析法、习题推断法、学情分析法。
地位作用分析法。在教材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用的概念、原理、规律、技能就是教学的重点。所以,可以从分析学习内容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确定是否为教学重点。
课题分析法。很多情况下,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就明确了将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由此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标题(课题)来确定教学的重点。
习题分析法。重点内容往往都是要求学生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因此,在教科书中,一般都对其配比了一定数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和巩固,并促进学生迁移运用,最后形成学科技能与能力。所以,分析教科书中的习题可以确定出我们的教学重点。
学情分析法。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知识本身的特点及难易程度,再结合学生的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往往也是变化的,变化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实际情况。所以在"备教材"时也要"备学生"。
在每一节历史课的教学重点中,往往有几个教学重点,而教学重点也有着不同特点,所以,突破重点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重点来进行取舍。
教材从“早期农业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三个方面叙述、介绍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农业起源、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和小农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小农经济的特点,树立生产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动力的唯物史观。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教案设计的思路如下:
一、在讲清楚中国农业起源知识点时,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历史纵横”内容,运用谈话法,启发学生归纳出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特点。
二、通过阅读指导法、演板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设计“古代农业发展简表”,让学生牢固掌握“古代农业发展概况”这一基础知识;通过“中国古代,人们如何从迁徙走向定居?”这一问题的探究,突出生产力发展这条线索,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
三、通过讲述法及对“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及特点”和教材的“学思之窗”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掌握、理解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等知识,了解古代农民生产生活的状况,增强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当前生活的幸福感。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一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的关注,进而可以推动学生们扭转自己学习数学的作风,让他们感触到数学的兴致和价值,在数学上更好地进行探索、认识和应用数学。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及实施以来,提升了绝大多数的小学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通晓和认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也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的践行虽有了一些成绩,但不足之处也不少。首先,很多教师尽管在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但宗旨不是让学生学了就可以用,而是和学生的考试分数提高进行关联,使得课堂生活化形式主义盛行;还有的教师开展的课堂教学生活化由于没有理论的指导,又没有什么培训经历,其课堂教学生活化只是进行照本宣科,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本来要求。其次,小学生受年龄限制,缺乏生活经验,对数学中涉及的知识不甚了了,只是进行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点,即便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点也不能和生活结合起来并进行应用。这一问题就更要求小学数学老师将数学知识点和生活现象结合起来,和符合学生年龄段的认知水平进行结合,让数学课堂教学符合生活化的特点。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首先是生活气息布置要充满教室,现在不少教室挂上几幅标语、口号或者是名人名言,虽然看上整齐整洁,但十分单调,对拓展学生思维不利。其实,现行的幼儿园和台湾省教室的浓郁的生活气息,很值得我们学习。其次,在课堂上,要大力破除原先定下来的很多貌似合理的规矩。如课堂上坐在那里要抬头挺胸,双手交叉放后,文具盒放在桌右上角,举手发言等等。这些是不少教育工作者津津乐道的准军事化的教学管理,严重束缚着学生正常的思维和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师对上课插嘴的学生要进行认真分析:胆小的学生不敢插嘴,不开动头脑的学生没法插嘴,插嘴的学生都是认真听课和积极思考和表达的。有时插嘴虽然也有造成课堂秩序乱的问题,但我们定然不能因此打击学生勤于思考的积极性。2、营建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数学知识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因而是来自于生活,又回到生活中,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体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紧密关联学生的生活实际,循着生活的轨迹找寻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再现生活的情境。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方面下功夫,花大力气,这种培养没有捷径可走,只能是导引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轻轻松松地学习,快乐主动地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提升他们的数学水平。比如六年级的“比例”教学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设计:从学生春游男女生分水果入手:班上带去14.6千克水果,分给男女生,怎样分较为公平(男女生人数不同),使学生体会到分东西也有步骤,怎样分合理,分什么?有多少?这样就地取材,以学生熟知的生活实例引进,亲切自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人们的周围。甚至有同学提出让老师也参加分水果的队伍中来,因为我班男生24人,女生25人,有同学提出了我参加男生队伍,这样人数一样可以平均分。虽然与我的教学预设不同,但我也感到一种温馨,难得可贵。用这样的课堂导入方式和生活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生活贴得很近,他们就会满怀热情和信心地参与其中进行探究。3、课堂教授资源整合的生活化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要做到整体把握,对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素材要精心选择,对其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实施有效的整合,才能筛选出最适宜的生活情景来帮助教学目标的实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经常被我信手拈来,以激发学生们渴求知识的欲望。首先是学生身边的,观察生活中的数学。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出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选择离学生比较近的生活内容作为探究的素材,将生活经验数学化。让生活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走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例如:在学完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思考:(1)有33人要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要租几条船?(2)有25片扇叶,每台电扇装3片,这些扇叶够装几台电扇?第1题,33÷6=5(条)……3(人)联系生活实际,3人还要在租1条船,所以至少要租6条船。第2题,26÷3=8(台)……2(片)联系生活实际,还剩下2片不能够装成一台完整的电扇,因此这些扇叶只够装8台。通过以上两题对比,让学生懂得了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探索能力。
三、结语。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营造趣味和动人的生活境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利用,充分开采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并为今后走向社会应用和实践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真正体味到数学的价值和从数学知识学习中获取的乐趣。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二
摘?要: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文明、提升人格是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应承担的职责。
古代文学教师应当尽量为学生学好古代文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尽量避免“串讲”和“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应联系现实生活,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爱古文、学古文,有效地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生活化。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凌孜在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在幼儿园、小学禁止教英语”的提案,其理由是:我们的孩子们连自己的母语都还没学好,没必要去学习更复杂的外语。
这话虽然有些偏颇,但仔细想想确有其深刻的道理。
我们确实应该先学好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化。
中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是我国优良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然而,古代文学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思想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导致很多的学生认为古文难、学古文无用、不爱学古代文学。
因此,古代文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尽量避免“串讲”和“满堂灌”的传统教法,应该在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注入生活内容,让古代文学教学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回归生活,把生活和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爱古文、学古文,有效地实现古代文学教学的目的。
古代文学离我们很遥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大,但是人类的思想感情从古至今却是息息相通的。
教师在教学时,应力求从古今文化生活的角度来切入,要求贴近平民生活,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学生人性化要求。
像古代的沐浴文化、体育运动、中国民俗和传统节日、中国古诗文名句欣赏、中国古代烹饪技术、中国古代笑话集、琴棋书画和梅兰竹菊、书法和碑帖鉴赏,等等。
让学生用自己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去感悟,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在教授《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思考“如果你要使自己的建议被别人接受,你会怎样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在与人的相处中应该怎么说话、怎么做事。
古代文学中处处包含着生活的智慧,时时给我们现代人生活以启示。
很多的文学作品本身含有丰富的历史故事,而且这些历史故事大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在讲解这样的作品时,要联系历史,让学生来讲述当年的故事,比如《过秦论》中就有很多历史故事,如“焚书坑儒”等。
让学生运用自己生活中已经积累的知识去阅读,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记忆也将会很深刻。
二、作品讲读生活化。
在我们的课堂中,古文教学“串讲”和“满堂灌”早已习以为常,除了让学生理解字词的意思之外,根本就谈不上去品味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而古文经典表现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反映了人间亲情至性,是古今生活中的你我他,真实而又贴近。
教师要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品读、品味古文作品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鉴赏古诗词曲赋中抒发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去领略散文小说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去发现古文语言的无穷乐趣,去回味作品中所包含的酸甜苦辣。
针对教学特点,要选择最佳的教学突破口,致力于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古文教师,在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明白学习古文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为人处世所具有重要意义:厚积薄发,出口成章,提升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增强文化意识,传承琴棋书画等中华文化方面的修养;汲取精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陶冶性情,完善人性,净化灵魂,提升人格;活学活用,巧手翻新,为现代生活服务。
三、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古文。
现代生活中,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古代语言有许多内容仍然“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在大量地运用文言知识。
一是大量的成语具有无比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且看一篇《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高朋满座、钟鸣鼎食,逸兴遄飞、萍水相逢、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物换星移……”不尽枚举;二是古文的一些称谓在生活中还在运用,比如“千金”“令爱”“令郎”“见谅”“贵庚”,等等;三是古文的一些特殊句法也越来越多地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中出现。
如“唯余马首是瞻”“何罪之有”“自尊、自信、自爱”,再如“万家乐,乐万家”的后一个“乐”,“健胃消食片”的“健”与“消”,“美容美发”的“美”都是使动用法;四是古文中的知识可以联系到现在的地理知识,如在文言文中山南水北称“阳”;山北水南称“阴”。
因为我国处在北半球,所以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太阳就像从南边照过来,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可以被阳光照射到,所以成为阳面;而山的北面和水的南面阳光照射不到,所以称为阴;五是现今大量的对联也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你会发现学习古代文学就会变得轻松、有趣多了。
这些古代语言生命力旺盛,要求我们的学生把自己的眼光投向实际生活,去寻找、去发现现实生活中运用文言知识、文言句式、文言词汇的实例,真正感觉到文言语言的简洁、干净、纯粹、典雅、形象、传神,激发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古文难学、难懂、无用了。
四、开展“1121古文活动”
在古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倡导学生开展“1121古文运动”,即要求学生每人每天有机掌握一句古代名言、一首古诗和两个成语,学写一段文字(或一篇文言文)。
所谓“有机”是指记住的名句、名诗和成语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或一个材料)。
主题类可以分为读书、惜时、理想、爱国、友谊、思乡等栏目,材料类可分为人物、景物、事件等栏目。
然后,根据一星期积累来的内容,可以连词造句、连句成篇,完成一篇运用好词、好句、好诗的“练笔”。
“1121古文运动”应贯穿古代文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示范指导,学生模仿并运用巩固。
教师可以不定期抽查和学生互查的办法来督促活动成效。
开展“1121古文运动”,不失为培养学生学习古代文学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做法。
它既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传统美德,陶冶了情操,又在生活中养成了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孙小力.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改革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6).
[2]陈友康.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
[3]党月异.古代文学教学理念的新建构[j].德州学院学报,2007(1).
[4]王双梅.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改进古代文学课程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4).
[5]徐建芳.关于古代文学教学的思考[j].邢台学院学报,2011(2).
[6]王洪泉.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方法研究述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8).
古代文学教育价值及其教学的生活化研究【2】。
[摘要]古代文学教育既是对文学的传承和传播,更是一种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从古代文学教育的价值出发,同时浅析古代文学教学的生活化问题。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育价值;教学生活化。
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新生力量,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考验。
古代文学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
一、古代文学的'教育价值。
古代文学教育可以将人文教育、历史教育、政治教育和礼乐教育等等融为一体。
1、传承文化。
教学突出生活化篇十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前课堂教学素质化的显著标志。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紧密结合语文教材本身丰富的感染力,激起学生寻根究底的心理倾向,促使学生的好奇心上升为求知欲。把“教”的愿望转化为“学”的内在需要。在导入新课时,我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采用故事引入、设计悬念、问题质疑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良好精神状态中投入新课的学习。如教学《跳水》一课,板书课题后,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谁跳水?为什么跳水?在什么情况下跳水?跳水的结果怎样?这些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他们去探寻答案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采用游戏、范读、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实现最佳学习效果。
二、创造条件,保证学生主体操练的时空。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过,课堂教学的成效依靠师生共同努力。教师应着力改善课堂教学结构,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视学生学习的需要,复现已知的学法或相关的知识,通过调动学生耳听、口说、眼看、动脑、动手等感官功能,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再去讲,自己能领悟的就不再分析,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问、去读、去讲、去写,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想像,自己去评论,教师只在关键的地方点拨一下。实践证明,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操练活动时间愈多,知识内化率就越高,保持的时间就越长久,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越强。
三、发扬民主,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个性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要求。课堂教学要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方沃土,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机会,让学生在没有顾忌、没有压力的宽松的心态中,发表自己的所思所见,以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我在教《登山》一课时,引导学生对教材中赞扬列宁冒险登山观日出的壮举进行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自我感悟,教《会摇尾巴的狼》,引导学生围绕“狼是怎样掉进陷阱里的”这―问题进行发散式议论,老师尊重每个学生,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以平等的姿态积极参与议论,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思维活跃,发言踊跃,自主学习意识到强化,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学习是一项以个体参与为主的认识活动,没有学习者主体的参与教学很难有所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学生,确立民主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思想,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去唤醒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许多成功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学习积极性高,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