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优缺点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汇总8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一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笔下不多见的一首质朴、清新的田园词。茅檐、小溪、青草、翁媪、孩童共同构成了一幅恬静、祥和的田园生活图景,表达了词人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学这首词,我主要采用“诵读体悟”的方法,引领学生读出音律,读出画面,读出情韵。
课始,从背诵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让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为学生首次接触“词”创造“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围,也为初读“词”提供借鉴的经验。在和古诗的比较发现中认识“词”之后,要求学生初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尝试按照以往诵读古诗的经验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律。在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感觉”朗读之后,教师请同学交流朗读,“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整体,抓住关键词句正音析义,让学生沉入言语,一遍一遍地与言语“亲密接触”。借助图画,初步理解“相媚好”“无赖”的意思,借助字典联系“剥香蕉”“剥花生”等生活用语辨别多音字“剥”的读音,通过朗读下阕发现“莲蓬”的“蓬”在词中不读轻声,是因为古词讲究押韵。在经历了互相间的交流互补中,学生不断改进和完善朗读,不仅读正确读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停顿和音律。
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词也是一样,“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这首词短短的46个字,却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生动的乡村生活图画。教学中,帮助学生把文字转换成图画,使文字有声、有色、有形,从而初步而整体地把握词的主要内容。“读到‘村居’,你会想到那些农村生活的图景呢?”学生经验中的农村生活情景一下子被激活,通过交流,很快的,孩子们纷纷走近了乡村绿野,走近了农家小院,走近了牧童短笛……“辛弃疾笔下的‘村居’又向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呢?咱们反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发,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村居”的图画由模糊到清晰,由单一到丰富,由无声到有声,由静止到灵动,不断地呈现、更迭、立体。学生显得有些按捺不住,情不自禁地纷纷表达在朗读“游历”中的“耳闻目睹”:“我仿佛看到了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地环绕着小村庄,小溪的两边,长满了青青的草,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大圆盘。”“我仿佛看到了满头白发的老奶奶和老爷爷正在说着悄悄话,他们是那样亲热,那样恩爱。”“我仿佛看到了大儿子在小溪边的田间除草种豆,大儿子满脸汗水也顾不得擦一擦。”……读出画面的过程就是学生初步理解的过程,在师生对话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讲解、指导、纠正、评价,学生不仅理解了这首词的基本意思,而且将辛弃疾笔下恬静、祥和的农村生活画卷勾勒出来。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辛弃疾是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婉约风格的《清平乐村居》,是他被贬居江西上饶农村时写下的,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他对和平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如何让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体察这份情感呢?教学时,紧紧围绕一个“醉”字,通过诵读品味,带领学生走进“村居”,融入农家生活,引导学生充分将词中图画通过体验、想象转化成语言文字,表“情”达“意”。
“刚才我们是远远地看,看到了很朴素、很简单、很清新的农家生活画面,其实每幅画里面都浓缩着丰富的内容,让我们走进‘村居’画卷,反复读用心品,你会体会到更多情趣,获得更多理解。”果然不出所料,学生经过琢磨“深”思,获得非常丰富而多元的理解,这些理解情意浓浓,是文本本身的,又是超越文本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感受的,但却是越来越紧地贴近词作,贴近词人的。“夏日的午后,几杯酒下肚,老夫妻俩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用吴侬软语说着悄悄话呢,你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联系词作的上下阕内容,讲到老夫妻亲热的互相打趣,互相夸奖,体会他们生活的快乐和自在;讲到三个儿子带给他们的满足和欣慰,学生从大儿子“锄‘豆’日当午”体会到他的勤劳和对老人的孝顺,从“中儿”编织鸡笼体会到他是那样能干,特别是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学生通过联系生活,把静止的插图演绎成动画,小儿“无赖”立即跃然纸上,小儿生活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正是作者“最喜”的缘由。美好秀丽的村居环境,衣食无忧的农家生活,老夫妻满足而安逸,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使他们陶醉,这是“酒不醉人自醉”!
“‘醉’的仅仅是‘翁媪’吗?”教师的追问,使学生恍然大悟:‘醉’的还有辛弃疾!于是教师适时介绍辛弃疾的生活经历:“辛弃疾是一位伟大的词人,更是一位有谋略、有才华、有胆识的英雄豪杰!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自己的人民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的整个生命的重心,是念念不忘的抗击金兵,收复自己的故国故土,让百姓能够过上安宁的生活。然而他却屡次遭受奸臣打击而被贬官,一贬就是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他被贬居住在远离战场的江西上饶写下的。”学生阅读了这段文字,感慨万分,辛弃疾之所以“沉醉不知归路”,就是因为他向往这种和平与安宁,他渴望结束战乱,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至此,学生的理解走向深刻,学生的情,文本的情和词人的`情水到渠成地融为一体!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二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只能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来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言语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创设了多处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向课文的更深处行进,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三
辛弃疾在中国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辛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宋词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这节课,我带领学生走近辛弃疾,走进宋词,感受这朵艺术奇葩的独特芬芳。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我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词,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词”这种文体。词有词牌名,词的每行字数可以不等,词分为上阕和下阕。学生在自己观察后再来学习这些知识点,记忆就深刻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在教学中,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范读,全班读,填空式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充分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的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在反复吟诵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朗读任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这样,我们的朗读指导更有针对性,进而提高了朗读的实效。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从而感悟了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目标。
启发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是为了教会他们挖掘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从词到画,由抽象到形象,这样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感受词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了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教学时,我抓住“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特点,把“词”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言。先引导学生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想象描述出“一所矮小的茅屋前,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青青的小草。”这样的画面,感受了农村的美丽景色,然后进行学法迁移,让学生用“当我读到‘xx’时,仿佛看到xx。”这样的句式进行小练笔,并进行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分享学习成果。通过语言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
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但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是有遗憾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在指导直接描写时,再具体详细些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不断学习、不断实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四
《小小的船》一课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小韵文,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形象生动,富于想象;韵律和谐,富有音乐节奏感。在教学中,我时时刻刻关注着:"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理念,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猜谜激趣,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趣味识字;品读课文,像想中创新。并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想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上完课后,我觉得颇有感悟。
一、走近生活,创设体验情境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为了实现语文的生活化,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交流平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只只小手"唰"地举起在桌子上,有的说:"我看到的月亮"像香蕉""像月饼""像大玉盘""像个半圆""像眉毛"……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我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先放儿歌〈〈小小的船〉〉学生听的很有趣,这时,我问:“你们喜欢这首歌吗?想学吗?这恰巧是我们要学的课文。”学生非常高兴,兴趣被调动起来。在读的过程中,我灵活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学“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一句时,我就采用了比较读的方式,用原句与“弯的月儿小的船”比较,问学生:“你觉得哪句话好?”学生一一说,认为只有一个弯字不美,显得别扭,弯弯的好听,能想象出它的样子。我让他们反复读,在我的范读引导和自己的感悟下读的好极了,脸上洋溢着笑容。
三、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不断提高学生读的水平时,我想语文课仅仅靠读不行,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相辅相成,我常常鼓励提问的孩子,有问才有思。在《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到诗歌中去寻求问题,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思考、查找资料,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四、重视体验,让个性飞扬
在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用心去思考祖国语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语言文字的美,去体验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种体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而应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己去感悟体验。如引导学生比较读句子1“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2“弯的月儿小的船,小的船儿两头尖。”(读一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学生在比较读中感悟了语言的美,月儿的可爱。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我鼓励学生发表议论,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见解。有的同学说:蓝蓝的天空像大海。有的同学说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多美啊!有的同学说:闪闪的星星就像一双双眼睛"……孩子们不知不觉陶醉在天真,烂漫的世界中。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五
弃疾现存词有六百多首,是唐作家中存词最多的一个。他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风格也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静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词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词中的意境之美。接着,帮助学生“由读引情”,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初读阶段齐声读,个别读,读出词的韵律和节奏,让他们感受词的韵律美和节奏美;细读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头脑中浮现出清新秀丽的江南农村景象,感受农家生活的祥和与宁静;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学生通过朗读和联想,感悟了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六
对于学生来说,我今天的开场白无非是特别的,导入时我直接将手上那个红通通的苹果往桌上一放,让学生说说你所想,一番笑谈之后于课题《一个苹果》随即出现在黑板上。
这是北师大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文章记叙了在抗美援朝时期,八位志愿军战士,在防炮洞中,尽管干渴得很厉害,却舍不得吃完一个苹果的感人事情,歌颂了志愿军战士互相关怀体贴的阶级友情。课文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与文本之间存在着距离。但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预习能力,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及英雄事迹,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授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让学生能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线,或内容主线,或情感主线,通过反复品味语言,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升华自己的情感,从而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一个苹果》正是一篇典型的情感型文章。因此,在《一个苹果》的教学中,我以先整体了解内容、感知情感,再走进文本,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去挖掘情感并体验情感为教学思路,设计了情境教学、情感教学的模式。总体上看,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把时间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在交流中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提升情感认识。
2.通过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成为多元互动的过程。
3.教学引导中及时点拨学习方法,寓教于“无意”之中,让学生轻松掌握读书的方法。
尽管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让文本说话做得还不是很好。其中文中对苹果的描写是引导学生理解连长需要也很想吃这个苹果的好机会,我没有抓住,而是突然地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如果能让学生通过文本来体会效果会更好。
2、时代背景的穿插不是很到位。因为这篇课文写的是抗美援朝的故事,学生对当时的环境可以说一无所知,上课伊始我就把自己掌握得上甘岭资料对学生全盘托出,虽然学生有所震撼,但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把这些资料放在苹果在战士们手中转了一圈,又回到连长手中,再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是出示效果会更好。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优缺点篇七
对正在经历童年的孩子来说,童年故事应该是不陌生的。但是,诗中展现的童年故事,是穿越千年时空的`。所以,教学中我利用他们的阅读期待,调动起学习的兴趣。
自读自悟,感知诗的大意。
1.学生大声朗读。
2.小组自主、合作、探究诗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情感。(借助工具书)
3.研读与赏析找同学上台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
4.精读诗句,领略诗境诗情。
5.在演一演的环节,同学们热情高涨。有的把诗变成琅琅上口的歌曲、有的几个人分配角色表演……非常有趣。
收获:同学们在自读自悟中,理解了诗的意思。在形式多样的表演中,感受诗的意境。
不足:还要在表演中加强练习,有的同学比较拘谨。
清平乐村居教学反思优缺点篇八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澹语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全词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现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秀丽的自然美景和一种和谐温馨惬意的农村幸福生活。
我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先出示了几幅农村生活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气氛,再开门见山地指明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课题《清平乐·村居》入手,让学生从《村居》二字展开联想,再很自然地切入词的内容的学习,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图文结合的“想”、自由开放的“议”、生动活泼的“演”、自主自创的“写”,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把握了整首词的意思,层层推进地引领学生走向了词的意境。
第一,诵读,是诗词学习的“敲门砖”。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声。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我在这堂课上,重视了学生的读,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品读等方式,并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其读正确,如指导学生读正确“亡赖”、“剥”,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个别字词的理解,并在谈谈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一读,读正确了,读出词的独有的节奏与意韵了,也就开始打开“词”的大门了。
第二,想象,是诗词学习的“回魂丹”。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时候,不时地提示学生想象,并创设了不少情景、运用了技术手段让学生自由想象。如,当学生读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时,在理解了大意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示学生:想象一下,小儿躺在地上很顽皮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诵读,无疑加深了理解。在读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时,又让学生想象一下,老头与老太到底在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进入了情境。
第三,摹写,是诗词学习的“再生丸”。古诗词的文字凝练,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把诗词中的空白点、模糊点、朦胧点一一地进行现代文的补充,既是很好的想象思维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字训练,还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悟。我深知这一点,便设计一个练笔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幅画面来进行描写。通过学生的作品来看,学生确实又一次加深了词的理解。摹写,是对细节的补白,有了“摹写”这粒“再生丸”,诗词中的形象会显得更加细腻,有血有肉;诗词意境也会很更加丰饶,气蕴饱满。
第四,演练,是诗词学习的“润滑剂”。我抓住诗词中的可扩展处、有价值的地方,来演一演,会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点燃学生的情趣之火。便设计了演绎老翁老媪对话的环节。学生通过联系词的前后意境,进行了生动活泼的二次创作。
通过这一演,学生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这一演,既是对诗意理解的一次反刍,又是意境体会的一次提升。
一、没能重视调动学生个人“情”的介入。要先调动学生的这种热爱之情,才能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接通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诗词才会“活”起来,文本的意义才会体现。
二、引导学生学会抓“诗(词)眼”的方法不够。如这首词,我们很容易就能抓住它的“眼睛”,就一个字:“喜”。喜什么?喜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喜的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喜的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的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种喜的情感贯穿词始终,融合在了人、物、事之中。如果学生从“喜”这个诗眼出发,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体会,可能就会兼顾了整体性和有机融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