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实用16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将梦想付诸行动,成为现实,需要我们总结之前的经验。总结部分是对整个文章内容进行概括和提炼的重要环节。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经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总结的方法和技巧。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一
《动手做做看》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告诉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我们要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从而积淀成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伊林娜情绪变化的语句,探究感受故事的情趣,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准备:
金鱼卡片、图片、实验器材(鱼缸、金鱼、石头)
1、揭题: 同学们,你们遇到问题是怎么办的?
生:动脑筋想。
生:还要动手做做看。
对!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做做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动手做做看。(板书课题)
(1)课文主要写了谁?
(2)有学问的科学家跟伊琳娜会发生故事呢?
随机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
认的字,读字音,再组词,并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1)抽读: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必须快速记准字音),举手抢答组词。
(2)齐读:去拼音读(平翘舌、前后鼻音拼读一遍,连读三遍)。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拼摆图形,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力。
认识七巧板的结构,会用七巧板拼图形。
能把七巧板还原成正方形,并能用七巧板拼指定的图形和想象的图形。
七巧板一副,课件。
1、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喜不喜欢拼图玩具?
(可能有说喜欢或不喜欢)。
师:老师这个拼图玩具也许你会喜欢的。
师出示拼好的剪影,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怎么拼出来的?
再出示七巧板。
师:认识吗?(如果认识,让其介绍)。
2、初步感知七巧板的结构。
师:你知道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学生回答:不能,老师指导:七巧板由7块板组成的。)。
师:对,“七巧板”就是七巧板拼成的。
介绍七巧板:小朋友,你们好,我叫七巧板,别小看我,我已经有2000多岁了,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有个叫黄泊思的人把我发明出来了,最早我叫“燕几图”后来又有人叫我“七星”“易方”等。因为我是由一个正方形分割的七块几何图形组成的,现在的人就叫我“七巧板”因为我的各种拼图能开发儿童的智力,所以我被许多国家选为儿童智力开发的必选玩具,我已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代表啦!
师:你认识“七巧板”中的这些图形吗?说一说。
(学生发言)。
师:那这个“七巧板”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呢?
学生: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组成的。
电脑出示平行四边形,学生认识。
师:一副七巧板由三种图形组成的,那它是由多少个正方形,多少个三角形,
多少个平行四边形组成的呢?
学生开书填在42页。
1、拼简单图形,按要求拼:(1)拼一个正方形,说一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
(2)拼出三角形,说说你用了哪些图形,各有几个?
2、拼图(引入剪影)图案欣赏。
师:观察这些剪影都是由哪些图拼成的?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说,师可以展示)。
3、动手操作,拼“守株待兔”的故事。
学生看图拼,师讲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农夫到田里去干活。当他走到田边一棵大树下时,忽然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一头撞在树上,死了。农夫白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很高兴。于是,从此不再去田间劳动,天天站在树下等兔子来撞树。
三人扮演展示。
1、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看,喜欢什么?
2、请你把“七巧板”拼成一个正方形,收起来。
学生动手操作,一人板演。
3、回家拼一拼43页的练一练1题。
课后反思:从学生喜欢的角度去设计,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整个课堂上学生都很活跃,但学生在拼图时,不太会合作,互相不谦让,动作慢,拼图时间花的长,展示时,不能拿上来,或者拿上来就不知道怎么拼了?如果要让学生完全动起来,时间不够。课后,我在思考,如果时间能多一点,提高学生参与的时间,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收获的。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乐于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词卡、鱼缸、金鱼。
教学过程:
师: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看,是谁?(伊琳娜)还有呢?(朗志万)还有其他词语,我们也来读一读吧。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中主要写了谁?(板书:伊琳娜)
2、出示伊琳娜的两张头像:观察,说说伊琳娜的表情。(生气、笑)
3、看了这两幅图,你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吗?
a、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什么事情让伊琳娜生气了?
b、伊琳娜为什么笑了?/伊琳娜怎么又笑了?
解决问题a:
(一)朗读1到3自然段,思考:
1)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2)书上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1、指名回答第一个问题。
2、同桌互读书上小朋友的话。
3、从他们的话里,你知道他们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二)对朗志万的提问,伊琳娜又是怎么想的?她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请默读4到5自然段。
1、读句子: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2、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伊琳娜同意朗志万的观点吗?
3、从这里,可以看出她是个怎么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见,不轻信别人的话)
4、她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读妈*的话: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女生齐读。)
5、请一女生上讲台做实验。
做完后,读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齐读。)
6、此时此刻,伊琳娜,你是怎么想的呢?(很生气,觉得受骗了。课文里也有一个说被骗的词,你能找出来吗?——哄骗,齐读并板书出来。)
小结:原来伊琳娜是因为这件事而生气的!
过渡:那后来她怎么又笑了呢?
解决问题b:
1、四人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6到7自然段,并划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
2、朗读伊琳娜的话: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1)指导朗读:这句话,该用什么语气来读?(生气、质问、急匆匆)
2)多种形式读:个别读。(3人)
过渡:听了伊琳娜的质问后,看朗志万又是怎么回答的?
3、读朗志万的话: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自由练读。男生齐读。
2)伊琳娜听懂了什么?(不要不假思索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有时还要动手做一做。)
3)伊琳娜为什么听了他的话高兴地笑了?
4)她会对朗志万说些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并以小组为单位,把她会说的话写出来,要求尽量写长一点。)展示两个人。
4、配乐分角色朗读对话。
1、现在,你们对开始提出的问题还有不明白的吗?
2、你喜欢伊琳娜吗?为什么?
3、配乐分角色朗读全文。
师: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我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生:齐读、背诵。
1、童话故事《小马过河》
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带有质问语气的句子。
2、读懂课文内容,明白不要轻信权威的话,有自己动手尝试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家朗志万说话的目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动手是个好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一个玻璃杯,一条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动手做做看。拿出听写本,请一位同学上台写。
词语:郎志万、提问题 漫出来 哄骗。
师:我们来看看他写得怎么样?(批改)下面写对了的同学举手,错了的订正。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郎志万向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句子)齐读。
师:(课件出示句子)其中一个小朋友说:“。。。。。。”(指名读)。
另一个小朋友说:“。。。。。。”(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要把“一定”这个词读得这么重?(生答)。
师:你真会读书。让我们学着他的样,读一读这句。(齐读)。
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小朋友,你会怎么说?
(生练说;指名说)。
二、学习课文4、5两段。
师:此时的伊琳娜她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板:伊琳娜)请同学们默读第4、5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生默读;交流)。
师:谁来说一说伊琳娜她是怎么想的?
师: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理解句子:“不能光想,你要动手做做看!”、“光”字还可用哪个字换一换?
师:自由读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你能来读一读吗?还有谁能读?)。
师:是呀,当女儿遇到问题解答不了时,妈妈说:“。。。。。。”齐读。
为了支持女儿去寻找答案,妈妈鼓励她说:“。。。。。。”齐读。
三、动手实验。
师:对!百说不如一做。让我们也来动手做做看吧!
做实验:老师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学生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结果是--------(水漫出来了)生答。
师::“漫出来”是什么意思?
师: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说什么漫出来?
师:孩子们真会联想,
师: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师:哎呀,怎么和朗志万说得不一样呢?朗志万说过什么呀?(课件出示句子,个生读)。
师:你能把课文前后联系起来学,真棒!
师:实验结果和他说的话不一样,这不是骗人吗?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课件出示句子,自由读一读,看看该怎么读;谁来读一读?(指着板书,读:哄骗)你的字音读得很准,这个哄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读第三声,我们一齐来读读。哄骗是什么意思呢?查查字典试着来说说。
还有谁来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谁能读得更好?分组读。
师:这一句话,谁能用另一种语气来说呢?
1、“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您不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
通过比较朗读,得知反问句是加重语气,起强调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齐读)。
四、学习6、7两段。
师:朗志万是不是真的在哄骗小朋友呢?(课件出示句子)。
自由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生交流。
请一对上来表演读;女生、男生分角色读。
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吗?来,交流交流吧! 生交流。
师: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呢?(生交流)。
师:她会对朗志万说什么呢?请同学们在文章后面续写她说的话。
生写;展示交流。
师:此时,你想对伊琳娜说什么呢?(生交流)。
五、合作读文。
师:这是一篇多么有趣的课文,带给了我们许多启发,让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吧!
(师导读,生接读)。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天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生:“一个杯子装满了水……这是为什么呢?”
师: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
生:“一定是金鱼身上有鳞。”
师:另一个小朋友肯定的说——。
生:“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师: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于是回去问妈妈,妈妈鼓励她说——。
师:伊琳娜做了实验,觉得朗志万说的不对,她找到朗志万,大声质问他说——。
生:“你为什么要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师: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
生:“我不是……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六、总结。
师:是呀,当我们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像伊琳娜一样敢于大胆质疑,要动手做做看。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你们一句名言:(课件出示)。让它指引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五
会认“朗”等10个生字,会写“另”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讥评价)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说“伊琳娜”)“伊琳娜”在遇到疑问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
2)自主识字:学生自己识记生字,对自己认为难记的字,想办法把它记住,把不好记的字标出来。
3)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介绍自己是怎么记字的;讨论不好记的字怎样把它记住。
4)全班交流: 全班齐读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3.学生自读课文,用“——”勾出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1.复习导入:孩子们,谁来告诉大家,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朗志万的问题,生齐读)
2.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3)交流体会:老师重点引导体会句子中带横线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
b.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3.拓展课文内容
1)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你想这时他可能会说些什么?
2)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3)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试着写下来
4)老师小结
4.巩固生字做组字游戏,出示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学生进行组词竞赛。
5.课外作业动手做做课文中的实验:把放入手中的物体变一变,仔细观察,满出水的多少与放进物体大小有没有关系。
语我国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要使学生“自己读书”,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每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从这个目标着眼,采取适当的训练措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步一步地向着目标迈进。阅读教学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同时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读书,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动笔圈、点、画、记,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读书时坐姿端正,注意用眼卫生;善于使用工具书;坚持课外阅读等等。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六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课文简述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要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引导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从而积淀成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通过动手实验进一步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发挥想象,把伊林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后,可能会说的话写下来。
教学方法:范读法、引导点拨法。
学习方法:朗读与想象结合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小朋友们,我们人类都有两件宝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双手和大脑。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动手做做看》。
2、板书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1、学生听课文录音带,思考:伊琳娜为什么开始很生气,后来又笑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换偏旁识字:慢—漫 篇—骗。
偏旁归类识字:哎、哄。
利用形声字特点识字:琳、娜。
联系学生生活识字:朗读课文的“朗”
编字谜识字:士兵的心(志)。
4、指名读,开火车读,正音。
5、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指导写字,巩固识字。
1、出示我会写的字,指名认读并口头组词。
2、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师范写,重点指导:“哄、喝、提、题”4个字。
4、学生描红,把字写规范、美观。
5、展示,交流评价。
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开火车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
二、再读课文、发现问题。
1、引导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如:a、伊琳娜为什么开始很生气,后来又笑了?
b、朗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小朋友们?朗志万真的是“哄骗”吗?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让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试着解决问题。
2、把没有解决的问题在组内交流,互相补充纠正。
四、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思考:“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又为什么笑了?
学生找出相关段落,指导朗读:注意段落中反问的语气。
2、思考:“郎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小朋友?朗志万真的是在“哄骗”小朋友吗?
相机指导“哄骗”、“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3、指导朗读。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她可能会说些什么?
2、请你自由想像,伊琳娜可能说的话并写下来。
3、说说你在生活中听到或发现过老师,家长说或做的不对的地方,你是怎样做的?
板书设计:
朗志万:科学家有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
伊琳娜:怀疑—受到鼓励—动手—实践质问。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八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撒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l0n):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h%ng)骗(pi4n):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九
本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学生分析】。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设计理念】。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四、现场实验,验证说法。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五、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附板书设计:
相信。
科学家问题问妈妈。
疑惑做。
问科学家。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十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内容。
《动手做(二)》主要是在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后,通过折、剪、拼的活动,让学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学生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在前两节课《认识图形》和《动手做(一)》中,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在这个基础上学习《动手做(二)》。就班级整体情况来看,这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一节课。班里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在上课前会用纸折出好几种作品;也有的学生能折一种作品;还有一些学生什么也不会折,这样的学生能占到三分之一。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各有侧重。
以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为主,创设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初步形成自觉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和语言表达的能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折、剪、比、拼、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探索、观察的活动中学习知识,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自我想像力的空间。
在课中从学生的感知入手,设计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同时注重把操作与思考探究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操作中进行思考,把操作作为探索知识的一种手段,以操作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
1.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
2.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主动探索的精神,学会欣赏他人,树立与人合作的意识。
3.初步培养动手操作、观察、想像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通过折纸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解和拼补。
教师、学生每人准备8张不同形状的彩色纸。
教师准备3幅简笔画,彩色纸若干张以及磁性黑板、视频展示台。
一、展示作品,发挥想像,激发兴趣。
1.教师:同学们,老师自己画了几幅画,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教师逐一展示三幅图画,请同学们充分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出示最后一幅图,让学生说说这幅图是由我们学过的那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2.教师: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同学们折好的精美的手工制品。请同学们来看一看,猜一猜他们像什么。
【展示学生的折纸作品,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3.教师:同学们的手可真巧啊。今天就来上一节《动手做》(板书课题),请同学们也来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哪些同学在这节课上能做到又动手、又动口、又动脑。
二、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
1.请学生拿出1号图形(等边三角形)。
教师:你会把这个三角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试一试。(学生试折。)
教师:你是怎样折的呢?(请学生陈述。)
教师:这两部分一样大吗?请动手剪一剪、比一比。(请一些同学展示操作过程。)
2.接下来拿出2号图形。
教师:这是什么图形呢?(学生回答:圆形。)你能动手把这个圆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你动手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学生展示、汇报。)
3.教师:刚才,我们是分哪几步把1号、2号图形分成一样的两个部分的?(生答,师板:1折,2剪,3比。)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总结学法,以利于后面的内容用这种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学生折,然后汇报结果:一种横折,一种竖折,还有一种把相对的两个角对折。)
5.教师:请同学们按上面的步骤把5号、6号图形(长方形)折成一样的两部分。
(展示不同的折法,并请一名同学上来剪、比。)
三、拼一拼。
1.教师:你能用刚才剪出来的图形拼一拼吗?(学生拼图。)
2.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0页,给你的同桌说一说,这些图形
3.教师:请你动手拼出你最喜欢的两个图形来。
4.教师:这里有六幅图,分别请六位同学上来拼。
请上来拼的同学说一说,你用什么图形来拼的?它像什么。
5.教师: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拼好后,粘在大白纸上。
选择有创意的能构成一幅情境的图形粘在黑板上。请同学们说说像什么,再请作者介绍一下。
四、折一件自己喜爱的物品。
1.教师:喜欢折纸的同学请举手,你们会折什么?
2.教师:请一位同学边折边说你是怎么折飞机(或青蛙或纸鹤)的?
【请一位同学折纸,起示范作用。】
3.教师:请同学们评价这位同学折得怎么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评价要有一定的标准,学会评价自己,同时也能客观地评价他人。】
4.教师: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教其他三位同学折一件物品,折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评价一下。
五、自由创作。
1.教师:你会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吗?请学生折好后汇报一下自己的折法。
【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教师:你能把这一张正方形纸剪成四个一样大的部分吗?你有几种方法?(四个三角形,四个正方形。)
3.教师:你用这四个一样大的图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发挥想像,自由创作,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十一
本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四、现场实验,验证说法。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五、总结课文,升华课文。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十二
1、利用认识的图形的特点,折出别的图形。
2、培养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
折出图形,拼出图形。
1课时
1、图片;
2、剪刀,胶水。
1、把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先想后实践,再对比。
2、把长方形、三角形、圆的纸分别折成一样的两部分,怎么折?
剪一剪,比一比。
1、利用上面剪出的图形拼一拼。
2、展示你的作品。
3、你还能拼成别的图形吗?试一试。
1、动手剪一剪,拼出有趣的图形。
2、口算训练比赛。
3、 折飞机。
自己动手研究,实践制作。
4、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正方形吗?
5、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剪成四个一样大小的三角形,用这些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图形?
小组合作,交流评议。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十三
1、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观察和了解七巧板,但在练习检测时发现仍有很多学生对题目还是一知半解,说明教学设计还不是很全面,在这部分教学中还有遗漏,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说明。
2、在学生动手拼各种图形中,教师的示范还不够。导致学生在动手时没有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我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实际操作中学生并不是很轻松的拼出书中的各个图案。因此在今后的练习中应该加强这项训练,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3、反思自己的教学综合能力:
自己看自己的教学实录,真是让人感到汗颜。它就像一面镜子,把真实的,平时自己不能看到的点点滴滴摆在眼前。也许是第一次面对镜头,感觉教态不如平常那么自然轻松。再听听课堂上的语言,有点单调,有时不够简洁,表扬语言很贫乏。虽然经过充分的准备,课堂的组织与调控有了些许进步,但总体教学效果不高。在一些环节,特别是动手操作上,给予学生的实践引导方向不够明确,导致学具操作上缺乏一定的有序性,没有发挥学具的重要作用。整堂课教师对于放手度,引导度,小结度均离要求有一定距离。特别是在与学生互动方面,偏向于教师主导性局面,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所有的问题,都有待日后的教学中改进。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十四
本课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这篇课文中科学家以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引起了孩子们的注意,同时这篇课文对于孩子们来说也是很有吸引力的。尤其是文中的实验更是充满了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对于生字,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本课的`生字要放手让学生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让学生懂得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凡事要动手做做看。
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感悟,因此在学习本课的全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体会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注重他们学习的过程,关注他们识字的方式的多样性。
1、知识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性,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让学生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老师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这有两个铁球,想想如果我从高处让他们同时落下,你认为哪个先着地?(学生畅所欲言)到底谁说的对呢?我想学习了今天的这篇课文你会知道该怎么做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采用问题导入的形式给学生创设了一种情境,这样他们不仅对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所要学习的新课也兴趣大增,会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新课改中指出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欲望,这样我们才能收到好的学习效果。
1、首先,老师想请小朋友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认真听,听完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无论是让学生的读还是听,都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同时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要自己能读懂课文,还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读完之后划出你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无论在课堂中有什么样的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使学习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乐趣。同时关注学生的差异,让他们自己找不认识的字,这样的学习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性。
3、老师把生字朋友请到了大屏幕上,你还认识吗?(采用各种方式识记生字)说说你是用什么好的方法记住他们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检查学生的认字、识字情况,充分的肯定每个学生识字的方法,给他们鼓励和自信。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悟。
1、孩子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奇怪的问题是什么?奇怪在哪里?“满”与“漫”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按他所说,放进一条金鱼,结果是什么?这个问题是谁提出来的?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科学家?(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抓住重点的字词理解科学家的话,从整体上让学生知道这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奇怪”。
2、当科学家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小朋友们各有什么反映?(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受知识主要是以直接的感受和经验为住,这一环节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当时小朋友的反映,这样更为生动形象一些。
设计意图: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知识的学习和对问题的理解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从把课文中的事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当自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的时候会是怎么来处理的?把自己的行为与课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比较。
1、孩子们,你们相信他的实验吗?那你想怎么办?
设计意图:结合本文所学的内容让学生也亲自动手实验一下,检验文中的小姑娘做的实验是否是对的呢?让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实践。新课改中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有想法,更要有行动。
2、(做实验)你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科学家一开始在我们的心目中是那样的伟大,小朋友是那么的崇拜他,但是他却告诉小朋友们一个错误的答案,伊琳娜也是越想越生气。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生气了?你生气的时候会怎么说?试着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将课文中的实验在课堂上重现,让学生通过自己所看到的实验和自己的仔细观察看到的结果来用事实证明科学家的话是不对的,从而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1、科学家真的是在骗我们小朋友吗?(不是)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的目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科学家当时为什么要“欺骗”小朋友,从而让他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不管什么事,只要是自己有怀疑就要亲自动手做做看。
3、听了他的话,伊琳娜还会生气吗?为什么笑了?可能说什么?
4、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看看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设计意图: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再一次从整体上让学生来把握课文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一个反馈的过程。
5、课前的问题你知道怎么做了吗?
设计意图:课文的前后照应,在课前提到的问题要让学生在学习完了之后想到解决的办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文,带着答案离开课堂。
相信。
科学家问题问妈妈。
疑惑做。
问科学家。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十五
2、课件出示单元学习提示,指名读。
1、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
(1)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2)课件出示带拼音生字词:朗志万哄骗。
鱼鳞漫出来。
伊琳娜哎呀。
a、指名学生当小老师带大家读。
b、开火车读。
(“朗、哄”后鼻音,“琳、鳞、漫、骗”前鼻音)。
c、去拼音齐读。
(一)轻声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伊琳娜情绪变化的句子。
1、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2、指名读句子,说说伊琳娜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师板书:生气高兴)。
写伊琳娜生气的句子: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大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写伊琳娜高兴的句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二)学习课文第1——6段,弄清伊琳娜生气的原因。
1、课件出示句子:伊琳娜越来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指名读句子。
3、这样的问题(点击课件)是指怎样的问题?(学习第1段)。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满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
4、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伊琳娜为什么越想越生气?(学习课文2-5段)。
a、生自由读课文2-5段,思考以上问题。
b、交流。(随机点击课件,在“哄骗”下加小红点)。
c、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第5段。
“伊琳娜找来一条金鱼,把它放进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满出来了。”
(随机点击课件,在“水漫出来了”后加小红点)指导读出惊奇的语气来。
5、再次读伊琳娜生气的句子。(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体会伊琳娜认为朗志万在哄骗她。)。
6、师:可是后来伊林娜为什么又高兴地笑了,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1、师示范写“哄”(生认真看),并小结:“我发现要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偏旁要。
得高,写得小,还看注意节左窄右宽。”
2、生临写“哄、喝、提、题”,然后交流写心得:我发现了什么?
“提、题”中都有“是”字,但“题”是半包围结构,“是”的“小脚丫”伸得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主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些相应的变动。”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构建一个宽松、和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也有义务指导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如何在牢牢把握课堂动态生成的同时,也能圆满地完成学习任务呢?这就需要我们懂得调控艺术,善于把握教育契机,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我在自己的三尺讲台上,可屡屡均以眼睁睁地看着课堂恣意活跃,开放过度,有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受课文《动手做做看》的启发,我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又一次尝试。课前,我深研究教材,周密地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确立课文重难点,以读代讲,细致洞察,灵活调整的作战方针。作好充分的准备后,课堂上,我给予了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读通、读透。
在众多学生的朗读中,我敏锐地捕捉教学契机,直击问题核心。以“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这一句为切入点,适当加以激励,点拨、引导,并立即现场“动手做做看”。这样,不仅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激情倍增,灵感迸发。重点抓住了,难点突破了,教学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试牛刀,初见成效,让我尝到教育改革的甜头,看到自己的成绩,更增添了我坚定不移探索下去的信心。
可是,反思自己在这次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我由于害怕浪费过多时间,教学难以收拢,引导上有些操之过急。当然,这是教育不够成熟的表现,但是,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勇于探索的决心,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攻下宝垒的。
动手做一做教学设计篇十六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伊琳娜对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感到奇怪。她动手做实验,发现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启发学生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
第一部分讲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这是为什么?”两个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第二部分讲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在xx的启发下动手做做看。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第三部分讲第二天伊琳娜去问朗志万。朗志万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渎课文,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意思。
2.懂得对别人提出的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动脑筋、思考、动手做做看的道理。
一个装满水的杯子、一条金鱼。
1.同学们,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者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思考吗?你动手做了吗?(学生说自己的做法。)
3.板书课题。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课文,纠正易读错的字音。
鳞()哄()骗()
2.理解词语。
哄骗: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漫:水过满,向外流。
3.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向几个小朋友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回到家里动手做实验,实验结果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朗志万知道了,说: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1.自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说说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提了一个什么问题?
(一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
2.你觉得朗志万的问题提得怎么样?表现在哪儿?
(问题提得很“奇怪”。表现在“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可不是这样。”意思是说如果放进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
3.分组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回答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
(一个小朋友说:“这是因为金鱼身上有鳞。”另一个小朋友回答。)
1、自读课文第四至五自然段,思考:伊琳娜为什么要动手做实验?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2.伊琳娜为什么觉得他们都没说对?
(“金鱼身上有鳞,水就不会漫出来”和“金鱼把水喝下去了”:都不合乎逻辑。)
3.做实验,体会伊琳娜看到实验结果后会怎么想?
(实验结果水明明是漫出来了,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科学家为什么这么说?是不是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还是**的话正确,不能光想,要动手做做看……)
1.默读课文第六至七自然段,画出伊琳娜和朗志万的对话,体会其中的意思。
2.体会伊琳娜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
“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您作为一名科学家不应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您本来就知道放进—‘条金鱼后,水也会漫出来,还提出这样的问题,哄骗我们小朋友。)
(2)指导读出生气的语气。
采取学生自己练读、评读的形式完成。
3.体会朗志万话的意思。
(1)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不要不加思考地相信别人的话。对待别人说的话或提出的问题,不光要动脑筋想一想,而且还要动手做一做。)
(2)指导读出语气。
4.分角色配合读第六至七自然段。
1.读后,你从伊琳娜动手做实验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
2.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组内陈述观点和理论、集体汇报。)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问题( )地微笑
二、按要求积累词语。
例:越想越生气
越越越越越越
三、给下面的句子加上标点。
1.伊琳娜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2.安娜自言自语地说小壁虎跑到哪里去了呢她正在发愁忽然听见莎莎大叫起来妈妈床单上有一只花壁虎快来看呀。
四、按要求摘录书上的句子。
回到家里,伊琳娜动手做实验。她——。哎呀,不一样,水三二。
五、阅读课文片断,并按要求作答。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 )都是对的。”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 )地笑了。
1.在括号中写出带点词的近义词。
2.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朗志万的话是什么意思?
3.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