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优质13篇)
不断总结和总结,我们才能不断成长和进步。在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时,我们应该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受众。总结是一种成长和进步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长处和潜力,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先梳理出要总结的核心要点和重点部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一
我们语文课,老师告诉我们《邓稼先》。原来我只知道邓稼先是我们国家的两弹父亲。老师教了这一课后,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接受了深刻的教育。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发的重要技术带头人,为我国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的成功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人民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屈辱,但邓稼先改变了这种局面。邓稼先,安徽怀宁县人。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他回到中国,在中国科学院工作。自1958年以来,邓稼先在匿名的情况下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一直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最前沿。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中国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是中国人激动人心的时刻。
邓稼先是个默默奉献的人。他从不骄傲,也从不宣布自己的伟大事迹。他去世仅13年,______、国务院、中央军委就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可以说他和世界上所有和他做同样工作的人都不一样。死前与于敏签署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核武器的提案。
邓稼先是祖国的骄傲,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真正精神。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二
xx同学,今年11岁,是xx县第一小学四年五班学生。他在学习上认真刻苦,各科成绩优异;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在班级工作中,能出色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他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是同学们的好榜样。
一、品学兼优,屡获佳绩。
在学习上,他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从小就懂得遵守纪律,讲文明,热爱集体,助人为乐;学习上勤学善思,年年成绩都优秀;他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有益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好。他曾获得“优秀班级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的荣誉称号。,此外,还积极参加各种比赛,获得读写大赛一等奖,规范字书写大赛一等奖,数学知识竞赛三等奖,朗读竞赛活动三等奖等奖项。在成绩面前,他从不骄傲。并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二、老师的助手,同学的榜样。
无论是在家在校,他都能接受到正确思想的教育和熏陶,因此,像一棵充满生命力的小苗儿,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茁壮地成长。在同学中,他是一名懂事的“小大人”,老师和同学都很信任他。几年来,他勤勤恳恳地为班级为同学服务,成了老师的小助手,对老师交给的任务,他总是做得有条不紊。他处处以身作则,为同学树立榜样。几年来,上学从不迟到或早退,上课专心听讲,独立思考,认真完成各科作业。
三、团结同学,乐于助人。
他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他认为,只有让全班同学都进步那才是一件大乐事。他不仅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在一起谈心得,交流学习经验,争取更大进步,还经常与其他班干部一起主动帮助学习较差的同学。
每一个进步,都是和各位老师的辛勤培育分不开的。班主任老师给了他极大的鼓励,每年班主任给他的评语都是:思想进步、成绩优秀、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要作同学们学习的好榜样等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一定不会辜负老师的期望,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他就是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热爱集体、向上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发展的综合素质,同学中的佼佼者!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三
我们的命运总是和时代紧密相连;脚踏苍茫大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蹒跚中留下跋涉的足迹。
1924年6月25日,伴着一声洪亮的啼哭,一个婴儿降生在著名的翰墨世家,成为清代著名的`篆刻书法大家邓石如的六世孙。望向窗外郁郁葱葱的田野,看着微风中起伏着的刚刚吐穗的稻谷,孩子的父亲灵感突现,说道:“古人说禾之秀实,而在野曰稼,稼,就是在田野已经秀穗结实之禾。希望他植根于中华大地,并且早早的秀实和成熟,成为造福民众的沧海之一粟,就取名叫稼先吧。”
也许是受到书香之家的熏陶,邓稼先从小就对书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幼年时代的邓稼先就非常喜欢动脑筋,总是会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他自小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同时也形成了勤学好问的可贵品质,然而在国难深重的年代,年少的邓稼先目睹列强的欺凌、残破的家园,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的残忍迫害,对他们满怀痛恨。那时的邓稼先已经朦胧的意识到要救我们的国家,必须要有知识有本领,因此他更加认真读书,在读书期间,邓稼先便积极的参加爱国救亡运动,致力于维护祖国的尊严。他也终于明白,一个弱国会备受欺凌,是没有平安日子可言的,他立志要发愤图强,投身科学事业,振兴国家科技,保卫国家安全,解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同胞。
抱着这样的志向,16岁的邓稼先离开了北京,开始了新的求学历程。1941年秋,邓稼先考入了西南联大物理系。在西南联大,他读遍了图书馆里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籍,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锻炼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他博览群书,同时还利用课余时间背诵牛津英文字典,日积月累,他把基础的学科知识掌握的相当牢固。
1948年10月,他进入普渡大学攻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邓稼先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勤奋,只用了一年零10个月的时间就提前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1950年8月20日,刚满26岁的他即从普渡大学毕业,被人们戏称为娃娃博士。拿到博士学位的邓稼先,一心想回到祖国,回到朝思暮想的父母身边,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中去。他拒绝了美国的丰厚条件,冲破一切阻碍,1950年8月29日,毅然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美国还不止一次地对中国进行核威胁。1958年,钱三强教授受党中央委托,交给邓稼先一个艰巨而保密的任务,生产大炮仗,也就是原子弹。这是邓稼先多少年追寻的报国梦,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回到家里,他跟妻子说:“我要调动工作了。”妻子问:“调到哪?”邓稼先沉默良久,嘴角微微颤动着挤出三个字:“不能说!”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隐姓埋名28年之久,没有依靠任何外援,带领团队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勇攀高峰。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一团硕大的蘑菇云在爆裂中隆隆升腾。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苏联用了4年,而中国只用了两年零8个月。
戈壁滩上,这张遮得严严实实的照片让我们明白,您惊天动地的功绩之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惊心动魄。
那是一九七九年的一次核弹空投试验,天空没有出现蘑菇云,核弹从高空直接摔倒了地上。
“核弹去哪里了?为什么没有爆炸?”
“我们要马上进入事故区,必须要找到这枚弹头!”
“不行!那样太危险了!”
“核辐射可是要命的!不行不行!”
“你们都不要争了!我进去!”
“邓院长!”
“你们进去了也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它是我设计的!为了它,我哪怕死了,也是值得的!”
您义无反顾地走进了试验区,找到了核弹的碎片,走出来后,您说的第一句话是——。
“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同志们,我们的试验可以开始了!”
邓院长,您…您怎么那么不要命呢?
这事我不去谁去,责任书上的签字人是我啊!刚站起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邓稼先,但是不能没有它!
但是,邓稼先的身体已经被核辐射侵害了。他比谁都清楚自己的身体,因此,在工作上更加争分夺秒。拖着病重的身体,学习、研究、试验!
生命的最后时刻,邓稼先仍心系祖国的核事业,病榻之上,他叮嘱于敏:“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临终前,他只说了一句话:“我——死而无憾!”
这是一代人的足迹,镌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间,激励着我们前进!前进!前进!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四
他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他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修完了美国普渡大学四年的博士学位,他还被中国人民授予一个无比光荣的称号“两弹元勋”。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邓稼先。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一转眼,一年多过去了,邓稼先取得了别人用四年才能取得的博士学位。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着满脑子的原子知识和给父亲的两双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
转眼,已经到了1959年6月,刚刚开始研究工作的邓稼先和他的团队们,遇到了苏联公开违约,撤走专家的大麻烦。中央决定自己动手,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设计的负责人。在遇到了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学时,邓稼先在数学家周光召的帮助下,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邓稼先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贫穷落后的祖国,虽历经千辛万苦而百折不回,受尽磨难而决不放弃。回国后,“舍弃小家而为大家”成了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世人只仰慕成功者绚丽的鲜花,谁会注意邓稼先在大漠戈壁的寂寞,邓稼先成功了,正是源于他那长久默默奉献,任劳任怨的结果。
1985年,邓稼先因长期接触核物质,患上了肝癌。几天之后,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换上了癌症。他无力的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的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却安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的这么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力挽救他的生命。1986年,这位中国的“两弹元勋”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的亲人,他的祖国。
他,肩负着民族的期望和等待,独自行走。只留下一个寂寥而孤独的背影,见证他的坚强不屈。于是,是他,邓稼先,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如一颗璀璨的新星闪耀在世界人的面前。也是他,在毅然返回祖国后,一肩扛下中国核武器研究的重担,告别了城市的璀璨灯火,隐姓埋名在荒僻的大西北干着最粗最苦的重活,浑然忘记自己曾有过家喻户晓的辉煌。也是他,带领堪称中国最优秀的团队,硬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了“两弹一星”的奇迹。也正是他,秉承中华传统的谦虚内敛,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就这样默默地将一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科学。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他生前共参与了中国进行的32次核试验,其中亲自去罗布泊指挥试验队的就达到15次。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事业重要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奖项荣誉。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同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在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在研究原子弹和氢弹成功二十多年后的1985年,邓稼先获得了10元人民币奖金。2019年12月18日,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邓稼先和钱学森都是为我国核武器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爱国科学家。
他们之间的联系在于他们为了保障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为了建设强大的祖国,为了发展我国的核事业,殚心竭虑,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们的区别在于,首先,他们研究的方向不同,邓稼先主要是对核武器的研究,特别是原子弹和氢弹的出现,离不开邓稼先的付出和努力,邓稼先也因此被人民誉为”两弹一星”之父,获得了中国人民的无限崇敬。钱学森主要是对火箭和导弹的研究,是中国载人航天的奠基人,更是被人们誉为“中国航天之父”,是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
其次,他们的个人经历不同,邓稼先出生在安徽的一个书香门第,学生时期就积极参与爱国救亡运动。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毅然回国。钱学森比邓稼先年长,也有留美经历,是在国家领导人的努力争取下换取了回国的机会,他的回国之路也充满惊险和坎坷。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五
这便是这部影片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每当想起这一幕,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从我心里油然而生。当时的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家的核事业刚刚起步,邓稼先毅然承担起祖国的重托,从此走上了研发核武器的道路。心怀强国梦想的他,早已将个人的名利得失置之度外,甘愿隐姓埋名于戈壁荒漠,一扎就是数十年。这里的条件简陋、环境恶劣,自主研发的道路上布满荆棘,面对重重困难,他从未后悔、从未放弃,而是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直至生命的终结。
世人看到的只是辉煌夺目的成果,然而又有多少人能体会在那成功背后的艰辛。为了国家核事业的发展,他不得不告别妻子儿女,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过他那长达二十余年的单身汉生活。辞别家人的那一刻,他的脸上写满了不舍与歉意。然而当妻子问及要去何处时,他毫不犹豫,“不知道,也不能说。”神秘的九院,多少回,周遭树林里旧叶换了新叶,他的青丝亦染成了白发。多年以后,当他再一次见到女儿时,一双粗糙有力的手紧紧抱着已经长大的女儿,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是的,岁月见证了邓稼先的成就,见证了中国核事业的进步。1964年10月16日,原子弹成功爆炸。1967年6月17日,氢弹爆炸试验成功。这中间的寂寞与艰辛,邓稼先和他的研究员们默默咀嚼着。后来当杨振宁问及中国两弹的研制是否有美国人帮助时,邓稼先多么想亲口告诉他,这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成果,但由于国家纪律,他始终没有说出口。后来经周总理指示,他才亲笔写信告诉杨振宁:“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影片没有华丽的对白,然而有一句话我却记忆犹新,那是在他接受研制原子弹任务后对妻子说的话:“做好这件事,我的一生就会很有意义,甚至可以说为它死了,也是值得的。”谁曾想到,邓稼先是在用他的一生践行自己的诺言。如果生命可以重来,他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为科学攻关,为核事业奉献。在重病期间,他仍然坚持工作,向同事讲述我国核事业发展的蓝图;在弥留之际,他吃力地吐出临终的遗言:“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一刻,面对这样一位舍身忘我、心怀祖国的科学家,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我们内心的感情。大漠的孤烟,试验的铁塔,黑色的蘑菇云,炫目的火光即是对他一生最好的写照。这不仅折射出邓稼先追求科学事业的执着精神,更让我们更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那颗赤诚深沉的爱国心。
邓稼先为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毕生精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炽热的爱国情感、坚忍不拔的的奋斗精神、淡薄名利的高尚品质。作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典范和楷模,虽然他经历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他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向邓稼先学习,继承发扬“两弹一星”的精神财富,脚踏实地,勤奋刻苦,向着自己的梦想迈出坚实的步伐。相信终有一天,我们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六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崇德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终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炸药、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炸药,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七
我是美国加州大学的校长,这次招生时我们招了一个叫做邓稼先的人,听说他是一个中国人,我想好好看看他的水平。
今天是学生来到我们大学的第一天,我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他,依我看来,他不会非常出众。
但是,我发现,他很爱学习,每次我去图书馆都能碰到他,没一次去看他上课,他都在奋笔疾书,每一次深夜,他都在挑灯夜读,每一次考试,他都自信满满。不过我认为,学生中最出色的人一定不是他。
不过,我错了,他不仅每次考试都成绩出众外,他还拿了很多的奖学金。而且,在最后一次考试时,他还考得非常好,这回我相信了他才华出众,决定将他留在美国。
“他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考上了博士!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们一定要留住他!”我急切的对领导说。
“那就去吧!”领导说。
不久以后,我找到了邓稼先,我对他说:“邓稼先先生,请问您是否有意愿留在美国呢?”
“不,我一定要回去报效祖国!”他斩钉截铁的说。
“我们只是想问问您的梦想是……”
“不用再说了!”他面色严肃的说。“我是一定会回去的”
“我们可以给您美国国籍,绿卡和……”我想用物质来说服他留下。
“我不需要这些东西,谢谢你们。”他还是坚持要走。
我觉得只要满足了他的梦想,他一定会留下,于是,我说:“你留下就可以获得博士导师的职业。”
他愣了一会儿,明显在思考是否应该留下,最后,在他那无坚不摧的意念下——他还是离开了。
在他走的时候我为他送行,心里想:这绝对是一般人做不到的爱国情怀,真令人敬佩!看着他那坚定不屈的身躯和意志,我甚是失望——这是多么好的人才呀!还是没能留下。
我迈着失望的步子,走向加州大学,心理依旧是邓稼先。
数十年过去了,我已退休,在家里安享晚年,突然在新闻上看到了一条新闻,写的是:中国原子弹自主研发成功,主设计人:邓稼先。我不禁嘴角微微一扬,心理暗暗为他高兴。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八
看完电影《邓稼先》后,我认为邓稼先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而其中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他的为人:不求功名利禄,只是默默地在为自己的国家奉献。更何况如今贪官污吏遍地丛生,能够有这种觉悟的人早已少之又少。
我还记得几个月前看到过一则笑话。官员一拜访官员二,看到他的豪宅,就问他是怎么变得如此富有。官员二笑了笑,指了指河上的桥:“我吃了这个工程的20%”。后来,官员二拜访官员一,看到他家如同皇宫一般,就问了同样的问题。官员一指了指没有桥的河说:“我吃了这个工程的100%”。如此调侃,可见这种行为早已变得如此的“正常”,早已不会有人感到惊讶。
可是邓稼先却没有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当他被告知马上要参加的工作需要他放弃自己的光明未来,从此销声匿迹,他仍然毫无返顾地接受了。而这件事是他最亲的亲人也无法知道,而且会让他远离他们。这份工作,不仅不会赚到很多钱,还会让他的功名“消失”,并且忍受远离家人的痛苦。按现代人的价值观,这绝对是一个“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工作。可邓稼先还是同意了,并为这奉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邓稼先为了国家放弃了利益、名声与亲人,为他赢来了无数好评;而现在有无数人,不是成为金钱的奴仆,就是成为权力的木偶,为了这些他们牺牲了尊严与地位,有时甚至违法,却只“赢”得他人的唾骂与鄙视。所以,邓稼先的这种为人,值得我们学习而它们也将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回报。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九
10月2日,电影频道播放了电影《邓稼先》,真实感人的中国科学知识分子的人生内涵,文化和爱国情操。
1999年8月3日到5日,我到达四川绵阳公园,有半身铜像写着"两弹元勋--邓稼先"。我知道他是共和国科学工作者的一名功臣,通过电影知道的更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那么特殊的年代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因为有了他乃国之幸事,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使我们中国人挺起了民族的脊梁。
那是一段历史,我们都不会忘记,正是由于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不计成本的'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他是我们当代人学习的楷模,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热爱。
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曾说:"他把毕生的经历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杨振宁称赞邓稼先时说:"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们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向邓稼先追授了金质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国庆60周年缅怀和追忆英雄。是我永远学习的动力,永不忘本。向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人民致敬。祝福祖国的强大,我们的明天也会更美好。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十
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国家最高机密任务——秘密研制原子弹,随后他人间蒸发、隐姓埋名,去了与世隔绝的西北戈壁,28年间,他带领团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中子弹。整整28年邓稼先生死未卜、不知去向,28年后的1986年夫妻重逢,邓稼先却因为受辐射,身患重病,几个月后离开人世。
我想我们每个人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一定是热泪盈眶。28年,一万多个日夜,这是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一种奉献精神,一种超越了极限的使命感,当我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回忆起这些令人崇敬的科学家时,如同一汪纯净的泉水在荡涤着我们沾满了浮尘的心灵,在他们的生命中,自我和个体是几乎不存在的,有的只是使命和奉献,他们的人生已经和使命划上了等号。
令人感慨的是,现在好多年轻人可能熟知超女的生活习惯,却不知道这些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伟大而光辉的形象。因为,当他们把自己奉献给国家的科学事业时,就像为效忠母亲一样,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并没有想着回报,因为他真诚的热爱着这片土地,热爱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我想,只有心中装着祖国,装着人民的人才有这种爱,这就是超越了个体的大爱,这种爱真的是人间的春风,生命的源泉。这种爱,让我们的科学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奉献。
科学家已经逝去,但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依然需要这种使命感,需要这种温暖心灵的奉献精神。我们身边也有着许许多多这样奉献着的人们,比如我们青银的收费员。当夜幕降临,飞鸟归巢时,我们的收费员还在一丝不苟的服务着过往的司乘;当团圆佳节,合家欢聚时,我们的收费员还坚守在岗位上;当酷夏三伏,挥汗如雨时,我们的收费员依然奋斗在三尺岗亭;当三九严冬,冰冻大地时,我们的收费员仍然在奉献着他们的青春。没有惊天的事迹,只是每天重复着“您好,谢谢”,可是他们就像宇宙飞船上的螺丝钉一样,少了一个,宇宙飞船都不能冲向蓝天。我想他们和科学家邓稼先一样,都不平凡。这一切,都源于热爱、奉献。
没有做出什么丰功伟绩,也没有青史留名,但是,当我们离开这片热土的时候,会无怨无悔的说一声,我没有虚度此生。因为在我热爱的这片土地上,我曾经奋斗过,曾经奉献过,这就足够了。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十一
今天下午,老师带领我们看了《邓稼先》这部影片,这是一个关于爱国主义的叙事片。看完之后,我内心对邓稼先爷爷充满了敬佩之情,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主要讲述了邓稼先在美国留学后的第九天,回到了祖国,和他的妻子、孩子过着幸福的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上级领导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让他担任设计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部主任的重任,带着十几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毕业的大学生,经过两年多的时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终于成功在西北大漠上爆炸了。随后,邓稼先带领他的团队又成功在1967年6月17日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在1979年9月13日的那次空投核试验,降落伞未打开,核弹落地也没有爆炸,邓稼先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穿戴着一身防辐射的设备独自一人去寻找那颗氢弹,随后他便得了不止一种癌症,住进了医院,在两年后的7月29日在北京不幸去世,终年62岁。
在这部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邓稼先不顾赵敬璞副部长和司机的阻拦,还呵斥副部长,不让他们一起跟过去,还有基地的领导陈彬,他说:“老邓,你不能走,你不能去,你的命比我值钱。”邓稼先听后激动不已,但依然没有听从多方劝阻,毅然走进了爆炸区去寻找这枚氢弹。
这部影片的叙述重点是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妻子许鹿西,我认为这部影片过多地突出了杨振宁先生的重要性,跟邓稼先同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衬托出了邓稼先那优秀的品质。
让我们祝福国家的强大,并奉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的明天也会更加美好!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十二
小时侯,我曾经在书本上读到过邓稼先,那时我只是了解到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而今天当我再一次阅读到这一篇由杨振宁写的《邓稼先》时,使我更深的了解了邓稼先的伟大,了解了他那高尚的品格,他那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伟大情怀深深地感动着我。
我在今天预习了《邓稼先》这篇即将学习的课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的心情时刻被邓稼先的伟大人格感动着。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强大,为了研究出原子弹和氢弹,不求功名利禄,在艰苦的环境中默默工作了十多年。最终成为我国的“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把他一生的精力和时间都献给了祖国的核事业,他为了祖国抛弃了个人荣誉和家庭幸福。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了祖国他什么都可以抛弃——包括他的生命。
我们学习《邓稼先》就是要学习他的这种伟大的无私的高尚的纯洁的爱国主义精神!
邓稼先主要事迹材料篇十三
邓稼先出生在中国的一个书香门第。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他并没有因此荒废学业,而是一直坚持不懈地奋斗着。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拿到了美国的博士学位。那时,他可以选择留在美国,像他的好朋友杨振宁一样加入美国籍,快乐、幸福、自由地生活,并获得各种荣誉。但是,他没有那样做,因为在他心里,祖国永远是第一位的!因此,他谢绝了来自同一所学校的老师和朋友的挽留,决定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忠诚、单纯、默默无闻的人,但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热血沸腾的中国人。
当邓稼先得知自己要研制核武器时,他只对妻子说:“从现在开始,我的生命将交给一份工作。我不能照顾我的家庭事务和我的两个孩子。”他的岳父徐教授不知道。邓稼先为了祖国毅然放弃了美国的安逸生活,参加了中国的核研究工作;因为核武器的研究几乎是绝对保密的,所以他也为他的祖国保留了几十年的名字。他为大家留个小家庭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发展核武器不是一件容易和安全的事情。除了连续操作的疲劳和大脑的苦心经营,还有更可怕的事情,就是放射性辐射对人体的危害,随时都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一次试飞时发生降落伞事故,原子弹掉在地上碎了。邓稼先深知其中的危险,但他一把抓住,把原子弹的碎片拿在手里检查。去医院检查后,发现肝脏已经受损,辐射已经侵入骨髓。但是,对工作兢兢业业的邓稼先,可以忽略这一点。他坚持回到核试验基地,继续参与研究。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不会放弃,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在邓稼先的领导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此后不久,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发生了强烈地震。
难道不应该向邓稼先学习吗?面对挫折和困难,勇敢前进,永不放弃。我们需要学习这些有利于成功的精神。同时,邓稼先为祖国奉献生命的精神也需要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