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热门19篇)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过去,规划未来。如何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探索自然界中的一些奇妙现象,你会发现它们是如此美妙而神奇。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一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动于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也让我悟到教育的真谛。它让我知道“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的最优秀,做的最卓越。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书中例举了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的经历,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达尔文读中学时,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视为“智力低下”;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尔小时候不但口吃,而且异常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巴顿将军小时候曾经患阅读失常症,只要他一开口,大家就嘲笑他;数学家希尔伯特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迟钝”的人,甚至在长大当老师后,每当讨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而需要已经理解的学生一起向他解释他才弄懂;在学生时候苏步青曾经连续几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让父母伤透了心;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但他们都成为了伟大的人物。
从这一个个事例中,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要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一味的以成绩这个标尺来衡量他们,早早地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多加观察孩子,欣赏每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爱的目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也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二
当我们埋头去课程,教学,乃至于许许多多的细枝末节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很少有人抬着望一望教育的星空,认真想一想我们究竟要往何处去,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为什么。这些教育最本原的问题,人类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同时也是教育家)始终在思考,卓越的哲学家、教育家怀特海的思考,尤其应该给予敬意。
怀特海是机械死板的考试制度的坚决的反对者,他认为,支离破碎的知识、信息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毫不相干,教育不是传授僵死的知识,而是教人们如何掌握知识的艺术,让知识充满活力,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我们是在与人的大脑而不是与僵死的物质打交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判断力,以及控制复杂情况的能力,使他们在特殊情况下应用理论知识对前景作出展望——所有这些能力不是靠一条体现在各科目考试中的固定规则所能传授的。因此他主张,要根除各科目之间那种致命的分离状况,教育只有一个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宏大而又难解的问题。身为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读完怀特海的作品后,不禁被深深地触动了。之前并没有深思过的这个问题,也时常在脑海中盘旋。
韩愈的《师说》一文将教师的功能定位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乎成为了我国关于教师的传统认识。教师教育的目的就是传授圣人的学说,解答疑难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学者,教书往往是无组织的行为,他们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很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在传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带着个性的烙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由为少数人服务的、高水准的职业演变成了为公众服务的机构。教师的职责不再是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因材施教也因为条件的原因几乎得不到实现。教育的目的是否就因此发生改变呢?怀特海认为教育不仅仅是来促进发育,他更赞扬理智的卓越。把教育看做生长,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地发展,而不是把知识等外在的东西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就提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并用瞎子作比来嘲笑当时宣称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进去的所谓智者们。这就是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然而,人们总是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例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出人头地等等,压着孩子朝这类目的努力,否则仿佛生长、教育就失去了根本的意义。这位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教育家,在看待教育上的两条戒律(一,“不可教太多的科目”;二,“所教科目务须透彻”)时,是抱有置疑的态度的。他认为在众多的科目中选择一小部分进行教授,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连贯的思想概念,会没有任何生命的火花闪烁。由此可见,教育的功利性是应该被淡化的,应更多地着眼于个体的发展,从人本化角度来考虑,反对向学生灌输知识,反对让“校外考试”扼杀了文化的精华。
事实上,以往的应试教育正被这只“校外考试”的无形的手操纵着,师生们为了丝毫的分数之争全心全意地死记硬背着那些“无活力的概念”,真是可悲至极。教育全力做的事,竟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来塑造学生。蒙田说过,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同时,也正是独立的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对改变现实起到伟大的作用。如果只是为了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又靠什么去完成呢?怀特海反对教育中无活力的概念,其实就是反对为应试而去学习的做法。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记得有次在课上和孩子们提到中国台湾问题,对这个当前的热点,孩子们也知道一二。但大多数只知道,为了领土主权,所以我们必须收复中国台湾,而且到时可能会干涉我们的,无非就是美国这个世界好事者。这让我想起了曾看过的一篇文章,在采访的日本中学生中,大多数学生认为中日战争还会再次爆发,而时间,很可能是在大陆收回中国台湾以后。因为海峡是日本的运输生命线,一旦失去,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且不从中来谈什么日本的侵略性,就看日本学生在考虑问题的时候,真正地把地理、历史及当前的国家经济等问题都联系在了一起。不禁感慨,我们的中学生还是单纯地把知识当成一门课程,当作一个分数来学习,完全忽略了各个科学领域之间的相关性,更别提用它们来认识所处的世界,并极力地去改变它了。
所以,在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被推行开来的今天,我们更要去考虑教育的目的。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办法从思维上更新观念,不能从根本上革新教育,那会如怀特海所说“从一种形式主义陷入另一种形式主义,从一团陈腐呆滞的思想陷入另一团同样没有生命的思想中。”新课改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而是通过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判断学生的需要,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推动和鼓励学生自主地进行知识的探索。教育的目的也许无法简单地明示,但作为教师,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对于生活的灵感、感悟和创造,“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到森林”。
“教育是一个一分钟一分钟、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地耐心地掌握细节的过程。不存在一条由灿烂的概括铺成的空中过道通往学问的捷径。”教育的目的到底为何,需要我们在每次的教学过程中去思考;激活学生对一切的感悟和创造,需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培养和引导。这样,教学才不会陷入程序化、机械化的僵局,才能始终充满着鲜活的生命力。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三
关于洛克的《教育漫话》,《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洛克曾先后担任过沙夫茨别利伯爵和爱德华·葛拉克的家庭教师,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这为洛克绅士教育理论的提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绅士,洛克将这些信札加以整理,于1693年公开出版了《教育漫话》一书。
《教育漫话》一书,集中反映了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是洛克教育思想的最集中的表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是在概括并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在英国业已形成的绅士教育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较之宗教色彩十分浓厚的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富有时代感和实际意义,更能适合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对绅士培养的要求,因此,《教育漫话》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洛克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论,对教育在绅士培养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在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洛克坚持“白板论”,认为儿童的天性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涂写和塑造。虽然他也承认有一些凭借着天赋的才力和体质做出伟大事业的人,但他认为这类人为数极少,就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的发展决不是由先天秉赋所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使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而且对于国家的幸福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的途径问题上,出于对当时英国学校中重视古代语文,轻视实际知识,重视形式,轻视内容,重视知识灌输,轻视儿童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古典人文主义的不满,洛克认为绅士教育只能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而断然否定学校教育。洛克的这一思想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它的确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重视家庭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的阶级偏见。当然,其中也包含有洛克重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正确思想。
在绅士培养的途径上,洛克坚决主张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进行。当时上层子弟所就读的文法学校是古典主义的,只教授一些希腊文和拉丁文方面的知识,而不注重治事处世的胆识和方法的训练,不注重道德、礼仪和谦顺行为的培养,因而是不实用的。文法学校中的众多学生良莠不齐,其家庭习惯和父母的人品也非常复杂,小绅士在此“日与顽童为伍,斗骗欺诈,无所不学”,就会与之同流合污,不仅不能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而且会使性格变得粗鲁、乖戾,不仅不能养德,而且反遭败德之害。文法学校学生人数众多,教师难以进行个别的细致考察,不利于对学生因材施教。而且,小绅士在外也容易在与没有教养、没有德行的下贱仆人的经常接触中学到粗鄙的“言词、诡计与恶习。”所以,洛克极力主张,凡是有经济能力请得起家庭教师的家庭,应不惜重金聘请具有良好品格,具有丰富的社会实际经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的人作为家庭教师,以便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洛克坚信:“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
洛克在《教育漫话》中的一个重大贡献,即是提出了一个包容体育、德育、智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洛克对体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当时那种把人的身体视作囚禁灵魂的囹圄,因而无视身体健康,反对体力锻炼的经院主义教育统治之下,洛克的体育思想无异于石破惊天,令人耳目一新。洛克成为第一个提出了精密的体育理论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在德育方面,洛克强调道德教育要及早实践,对儿童要及早管教,强调以道德教育统领其它各育,强调德育的生活化和道德规范的践履,强调道德教育的自律和由外在他律向儿童内在自律的转化,所有这些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在智育方面,洛克重视通过学问和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思惟能力,后来出现的所谓“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明显受到了洛克思想的影响。洛克强调智育的实际效用,反对空疏无用坐谈玄远的经院教育思想。在教学方法上,洛克提出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因材施教,由易到难,注意培养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充分表现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人的尊重。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四
最近,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这本书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教师只有对学生奉献自己诚挚的爱心,才能让学生喜欢、信任和尊敬,才可以为他们营造一个有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教育氛围,才能开启学生心灵之门,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要从多方面来培养人,那么他首先在多方面来了解学生。”由于家庭影响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没有像两滴水那样相似的学生。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谈得上因材施教。记得第一年教书时,有个叫刘雪梅的学生。开学都一周了,还没完成过作业。我想,一个小女孩,好办,把她叫到办公室来教育一下,就没事了。两天过去了,老师们反映没管用。这可怎么办?我就用了原来百试百灵的办法—请家长。我和她妈妈共同教育了一番,没想到,当着家长的面她答应的好好的,几天下来,她根本没付诸于行动。这下我可愁了,批评教育不听,请家长又不管用,怎么办呢?没办法,我就去二年级原来教过她的老师那里讨招,可他们的回答,更让我对她束手无策。她在二年级时根本就没交过作业。虽然没有办法,可我也不能对她置之不理。从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开始,我就告诫自己,不管什么原因,我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课上掉队,我决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一天,我又找她谈话。“刘雪梅,老师每天晚上布置的作业,不是巩固练习,就是预习新课。你不做作业,你当天学的知识能记住吗?不预习,老师讲新课你多被动。你是怎么想的?”她一进办公室,我就问她。几分钟过去了,可她却没回答,只是目不转睛的看着我桌子上的玻璃。我感到很诧异,看什么看得这么入迷?我仔细一看,原来她是在看我玻璃上的小贴画,那是我买来哄我两岁的女儿的,看着好玩,我就撕了一张贴在了我桌子上的玻璃上。我明白了,我高兴地问:“你喜欢这个东西吗?”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这样吧,你如果按时完成家庭作业,老师每天奖励你一颗,而且它们各不相同,怎么样?”她笑着点了点头。第二次上课,她果然按时完成了作业,虽然质量不是太尽人意,但态度还是蛮认真的,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容易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履行了我的诺言,而她也再没不交作业。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刚开始,刘雪梅到办公室找我。“老师,以后你不用给我贴画了,写作业我已经养成习惯了,即使你不奖励我,我也会认真写的,因为我从中找到了写作业的乐趣,而且我也愿意学习了。”听了她的这番话,我开心极了。一张张小小的贴画,竟然让她改变了不写作业的坏习惯。其实,根本的原因是我了解了她的爱好,我才能因材施教,让她找到自信,扬起了学习的风帆。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才能为教育塑造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爱,是教师与学生心灵碰撞的火花,是教师心灵之门的钥匙。教师只有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一个角落,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努力进取,获得最好的发展。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有一种泛爱的心理,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的同时,坚持一视同仁,将神圣的师爱均匀的撒向每一个学生,以自己无私的爱去感染他们,去改变他们,教育他们,塑造他们。
教师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神性的光芒,只有你用灿烂的眼神去审视他,你就能看到孩子身上的亮点是那么多。在教育中找到学生的亮点,不断确认、表扬、鼓励、放大,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到自我价值,由此引发出成长的动力。孙迪,三年级第二学期转学到我们班的学生。她上课经常做小动作,作业不是忘了做,就是写的乱七八糟。可是大课间活动时,我发现她动作灵巧,喜欢跳皮筋,每个大课间她都玩的满头大汗。一天,班会时间,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孙迪大加赞赏:“我们班的孙迪同学真是个跳皮筋的天才,跳起来动作既轻盈又优美,老师以你为荣。”我发现当时的孙迪有些不自然。之后,我经常当着孙迪面对老师们确认她跳皮筋的能力,孙迪皮筋跳得很棒……当众表扬他,然后很自然的摸摸她的头,让她感受到老师的鼓励。跳皮筋比赛,她获得了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借着这事我对孙迪说:“孙迪,你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只要你用心学习,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几周下来,孙迪果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上的她听课认真。当然,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抓住学生生命中的亮点,然后把这个亮点放大,因势利导,培植自尊心,然后引导到引发这些事情的兴趣上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六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深感“爱”对孩子的作用之大。爱是成功的基础。教师只有用爱去播种,用爱去浇灌学生的心田,让他们在爱中找到自信,学生才能进步,才能健康成长。
《教育的奇迹》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本书的序言部分便让我获益匪浅: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动于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也让我悟到教育的真谛。它让我知道“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每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的最优秀,做的最卓越。世无弃人,只有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书中例举了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的经历,牛顿小时候常被老师与同学称为“笨蛋”,同学们都瞧不起他;达尔文读中学时,因为成绩不好而被老师视为“智力低下”;爱迪生小时候坐在鸡蛋上孵小鸡,被认为是脑子有问题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连续几次考试不及格,被认为是愚笨的孩子;丘吉尔小时候不但口吃,而且异常好动,经常受到老师的惩罚;巴顿将军小时候曾经患阅读失常症,只要他一开口,大家就嘲笑他;数学家希尔伯特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迟钝”的人,甚至在长大当老师后,每当讨论一个问题时,他总是无法理解学生的发言,而需要已经理解的学生一起向他解释他才弄懂;在学生时候苏步青曾经连续几次是排名最后的“背榜生”,让父母伤透了心;海伦.凯勒出生19个月就成了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残疾儿……但他们都成为了伟大的人物。
从这一个个事例中,告诉我们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要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一味的以成绩这个标尺来衡量他们,早早地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自己的学生,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调皮好动管不住自己,但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热爱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唱歌、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多加观察孩子,欣赏每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爱的目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也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本质上讲,阅读是自我建设与自我塑造的过程。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人身之躯譬如一座房子,生来都是毛坯房,通过阅读构建装修,灵魂居住期间才会润泽舒适。那么为什么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重要问题。
读了《中国教室的奇迹》中的幸福第四课“赴一场与好书的约会”之后,我也深深地有了感触。俞玉梅为了能让孩子们爱上读书,精心设计了很多办法,如:打通生活与学习的“任督二脉”;让孩子明白,阅读是最美得人生姿态,告诉孩子“为什么阅读”;让攀比阅读之风席卷教室;带孩子与朝阳清风一起读书等。
书籍为人类插上改变命运的翅膀,阅读是获取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一个老师曾经问他的学生:“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最后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学生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传奇人物——周恩来,当年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周恩来,一代总理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赋予了他知识,读书使他渊博,读书使他通晓古今,懂得了治国之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代诗人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让他豪情满怀,读书让他立志报国,读书让他感悟到百姓的疾苦,写下了千百首感人肺腑的诗篇,成为受后人称颂的“诗史”。
一位位有志之士,一代代天之娇子,他们工作于不同的领域,成长于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读书。我无法保证读书便可以成为诗人,更无法保证能成为总理,但是我可以保证在书中每个人都可以收获许多原来没有的东西。
一本书,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此伴着这个人快乐地成长着,我想大概这就是书的魔力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无数成功人士热爱读书的原因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读书又怎么能进步呢?人之所以富有,首先应该是心灵的充实和纯洁,其次才是房子,车子和钱财。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第一位的是,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的竞争力,没有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成为富强的国家。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浮躁到连书都不愿意读,猖狂到视读书人为另类而不齿的地步,那这个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离崩溃不远了!从主观上来看,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泛滥是读书人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某些人的眼里,哪些灰暗的书本中只有‘颜如玉’,或是‘黄金屋’。功利,世俗,浮躁化倾向日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众,推杯换盏整天喝得头昏脑涨,天昏地暗者众,而坐下来踏踏实实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者寥寥。
关键词:积极的期望;机会;鼓励。
鉴于本书的启发,我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应从三方面来考虑。
一、积极的期望。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二、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三、鼓励。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五
最近课余时间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曾经让我刻骨铭心、感动良久,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世无弃人,自弃之人,世无完人,应该发现自己。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书中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弱智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
放下这本书,细细联想在平时的教育生涯中。在我看来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都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我曾查阅资料,什么是达人?原来达人是指在某一领域非常专业,出类拔萃的人物。指在某方面很精通的人,即某方面的高手。那么象舟舟、刘伟、张海迪、周婷婷他们都是残疾人,但他们更应该叫做达人。
我是从这本书里面获取了它的精神和品质,获取了作者对于生活的理解,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最大乐趣。所以从今往后,我要坚持阅读、快乐阅读、在阅读中不断进步!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六
《教育的奇迹》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本书的序言部分便让我获益匪浅: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掩卷而思: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记得去年刚接手二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由于都是第一次,前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班级里男同学多,行为习惯相当差,常规管理乱。接手后,我及时地了解原来班级的状况,根据观察,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走马上任,很快,同学们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而是拿出书,自觉朗读。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也非常有序,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我轻松了不少。可班级里三村转来了五个学生,语文成绩排在末尾,还有施东东同学竟然自己的名字也会写错。第一单元一测试,他竟然不及格。每一天,他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他不仅做作业拖拉,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下课贪玩。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他的父亲把他的语文书一扔,家长不愿管他。放弃吧?不行,得另想法子。终于,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比赛,班级里田径项目没有人选,学生向我推荐:施东东跑步不错。在试跑之后发现,他是最佳人选。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让他展示自己的长处。我和他商量学习比赛两不误。果然,他上课专心多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运动会上,他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在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当同学们羡慕的眼光投向他时,他高兴极了。后来,他对班级里的事非常热心。当然,语文成绩进步非常快。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七
我阅读的书是崔华芳编著的《教育的奇迹》。它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全书总共分12章,分别对孩子创造性、想象力、专注力、兴趣性、自信力进行分析,以及教育者对孩子天性的培养、情操的陶冶、爱的培养和赏识这些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和指导。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己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在美国,曾有人对幼儿的创造力做过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一般人在5岁时可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时具有10%的创造力,在s岁以后创造力就下降为2%。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和老师总是在无形中扼制孩子的创造性。从而让孩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这恰是教育的悲哀!
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系缔结,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善于教育的父母、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己的天性。送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而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
除此以外,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拘束,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手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把鱼画到天上,添上翅膀;把树栽到屋顶,结出布娃娃;甚至把人画成只有细长的脚而没有身躯。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八
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最近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感想很多。十几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短,通过阅读,再结合现在的小学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本书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书中提到了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刚刚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忘。
记得一天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飞快地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却见某某同学仍在傻傻的发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我站在讲台前厉声说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业了?”他轻声回答说:“我不舒服。”“你不要给我找借口了,不想学就早点回家。”说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视其他学生做得怎么样。过了不多久,只听一个学生叫到“老师,某某吐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视线转向那里,我也赶紧走到他身旁,只见他脸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连忙叫一个学生去弄点水给他漱口,另外叫一个学生打扫呕吐物。此时我多想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简单的说声你休息一会,就走开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学生,我会怎样去做。也许我会走到他身旁,仔细地询问他哪儿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额头是否发烫。但我不仅什么都没做,而且还粗暴地训斥了他,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为他是一个后进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孩子们才会更亲近你。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九
《教育的奇迹》是一本关于学生教育的书籍。本书的序言部分便让我获益匪浅: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这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
假期里有幸拜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一书,受益匪浅。我不知疲倦地欣赏着这本神奇的“奇迹”带给我的新生力量!
《教育的奇迹》这本书里面的故事让我震撼、引人深思。书中的故事让我懂得教育不是为了选拔天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笨蛋。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遇,成功的可能。
当我们真正领略了教育的真实意义,也就不再怀疑这些功成名就的天才的成功必将是一种必然!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的是一些当代名人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是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是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是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书中还写到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名智商不全指挥——周舟。他是一个先天性智残孩子。舟舟是不幸的,舟舟又是幸运的。作为他的父母,从未把他当成残疾儿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来培养儿子的智力。利用他超常的音乐天赋,不断培养和给予他锻炼的机会。作为一个智障孩子,舟舟是幸福的。上帝关闭了他智慧的大门,却开启了他指挥的殿堂。看来“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家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所以,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要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
作为一名教师, 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要明白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令人惊异的场景。善于教育的老师,往往能够顺孩子的天性,不断诱导,把孩子培养成才,而不会按照自已的意志强迫儿童改变自已的天性。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孩子,在教育方法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发展孩子的特长,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强制孩子服从家长的意愿,而是要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再次,多为孩子喝彩,不要像防坏人一样防孩子。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这是肯定的。在与孩子的交流中。父母和老师一定要避免使用一些不良的语言和态度,而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父母和老师也不要把孩子当成坏人一样的防着、管着、而是应该信任孩子、赞赏孩子。
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一
鉴于本书的启发,我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应从三方面来考虑。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二
摘要:《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成功的背后除了父母的关怀和不离不弃之外,关键是教育在起作用。
关键词:积极的期望;机会;鼓励。
鉴于本书的启发,我想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教育应从三方面来考虑。
一、积极的期望。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二、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三、鼓励。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三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
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二、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
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
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
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三、鼓励。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
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
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
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
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
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四
20xx年暑假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描写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 “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八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算短,通过阅读,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全书提供给读者十二个成功教育的典范,有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书中有几个孩子他们出生的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像众所周知的周婷婷、弱智指挥家舟舟等等。为什么出生有问题的孩子最后都能成才?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得出了答案,那就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就算是出生弱智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只要根据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只要给孩子付出所有的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而不是变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他们做到了,他们成功了。书中的几位优秀教师也是奉信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
第二,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但是有些老师只是喜欢这类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那么你所带班级的成绩与班风就会有大大的改善。
第三,包容他们的过错。
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为人师表的我们,更不要说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了。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有些老师碰到学生犯了错,不是去正确的引导他,而是斥责甚至打学生,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只会把这个孩子推向更坏的方向,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包容孩子们的过错,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帮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的知心良友,这样孩子进步了,老师也就成功了。
第四,爱所有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成绩不好的学生;爱听话的学生,更要爱不很听话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的、不听话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爱。书中的李圣珍老师能把那么多“动物”变成了活泼向上、热爱生活的人。她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一个字—爱。她爱所有的孩子,爱所有的“问题孩子”,她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优点,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爱,只要你是真正对他们付出了爱,不管多“坏”的孩子都会乖乖地听你的话,都会乖乖地变成好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引路人,这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多读书,多反思,做所有对得起“教书育人”这四个字的事情,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多有“奇迹”发生。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五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掩卷而思: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记得去年刚接手二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由于都是第一次,前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班级里男同学多,行为习惯相当差,常规管理乱。接手后,我及时地了解原来班级的状况,根据观察,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走马上任,很快,同学们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而是拿出书,自觉朗读。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也非常有序,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我轻松了不少。可班级里三村转来了五个学生,语文成绩排在末尾,还有施东东同学竟然自己的名字也会写错。第一单元一测试,他竟然不及格。每一天,他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他不仅做作业拖拉,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下课贪玩。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他的父亲把他的语文书一扔,家长不愿管他。放弃吧?不行,得另想法子。终于,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比赛,班级里田径项目没有人选,学生向我推荐:施东东跑步不错。在试跑之后发现,他是最佳人选。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让他展示自己的长处。我和他商量学习比赛两不误。果然,他上课专心多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运动会上,他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在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当同学们羡慕的眼光投向他时,他高兴极了。后来,他对班级里的事非常热心。当然,语文成绩进步非常快。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六
本质上讲,阅读是自我建设与自我塑造的过程。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人身之躯譬如一座房子,生来都是毛坯房,通过阅读构建装修,灵魂居住期间才会润泽舒适。那么为什么阅读?自然而然地成为重要问题。
读了《中国教室的奇迹》中的幸福第四课“赴一场与好书的约会”之后,我也深深地有了感触。俞玉梅为了能让孩子们爱上读书,精心设计了很多办法,如:打通生活与学习的“任督二脉”;让孩子明白,阅读是最美得人生姿态,告诉孩子“为什么阅读”;让攀比阅读之风席卷教室;带孩子与朝阳清风一起读书等。
书籍为人类插上改变命运的翅膀,阅读是获取智慧的最有效的途径。一个老师曾经问他的学生:“读书为了什么?”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最后只见一个同学站起来大声说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学生就是近代中国史上的传奇人物——周恩来,当年他还只是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
周恩来,一代总理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赋予了他知识,读书使他渊博,读书使他通晓古今,懂得了治国之道。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代诗人的成长缘于读书,读书让他豪情满怀,读书让他立志报国,读书让他感悟到百姓的疾苦,写下了千百首感人肺腑的诗篇,成为受后人称颂的“诗史”。
一位位有志之士,一代代天之娇子,他们工作于不同的领域,成长于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读书。我无法保证读书便可以成为诗人,更无法保证能成为总理,但是我可以保证在书中每个人都可以收获许多原来没有的东西。
一本书,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从此伴着这个人快乐地成长着,我想大概这就是书的魔力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无数成功人士热爱读书的原因吧!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读书又怎么能进步呢?人之所以富有,首先应该是心灵的充实和纯洁,其次才是房子,车子和钱财。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第一位的是,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科技的创新能力和国家的竞争力,没有一个文盲众多的国家成为富强的国家。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浮躁到连书都不愿意读,猖狂到视读书人为另类而不齿的地步,那这个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也离崩溃不远了!从主观上来看,功利化,世俗化思想的泛滥是读书人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某些人的眼里,哪些灰暗的书本中只有‘颜如玉’,或是‘黄金屋’。功利,世俗,浮躁化倾向日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众,推杯换盏整天喝得头昏脑涨,天昏地暗者众,而坐下来踏踏实实读书学习充实自己者寥寥。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七
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特别是班上一些调皮、经常闯祸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对他们有所期待,相信他们的本性是好的。只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那他们以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健康、更和善、更正直、更坚强。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他们,总会惊喜地发现,他们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班主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可以做一些脏而累的事。
如,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为班级走廊拖地,无论多脏,对班级卫生角定时清理;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计算机,做的photoshop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学生身上存在着的闪光点就是我们给予他们期待最大的动力。和成人相比,目前班上学生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心理上很少受标准的约束,所以当我们班主任给学生传递的是积极的期待时,学生就会感受到,并按好的标准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就会促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加速其向坏的方向发展。
二、机会。
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学生会越来越好,而不断体验到失败的学生则会越来越差。我班上有个学生性格比较冲动,以为解决与班上同学的矛盾最好的方式就是打架,结果吃了处分,但他学习成绩还可以。
有一次,电工教师要班主任推荐几名学生去从事电工电子的实践,作为备选人员去参加市级的竞赛。于是我就找到该同学并把我想找他去参加培训的想法跟他说了一下。他得知这一消息后,喜不自禁,同时流露出不自信的表情,说:“我真没想到,像我这种有处分的人,也能去参加培训。”我说:“你的处分该让它过去的就让它过去,重要的是现在,是将来。这是个可以展示你能力的机会,同时可以用你良好的表现为你早日撤销处分增加筹码。”他听了深受感动。
以后每次夜自修需要去实验室练习技能的时候,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先打个招呼再出去。在练习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回到教室后他就会冥思苦想,想努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想着放弃。这种情况下,我总是会鼓励他,让他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地去问指导教师。通过他的周记,我能够感受到他思想上的进步。
他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那么的幼稚。现在他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与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更重要的是,通过前段时间去参加市级技能大赛,虽然没有得奖,但他对自己是越来越有信心。
三、鼓励。
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的信心越来越足,行为也越来越自觉。班上有个学生期中考试数学考了49分,我鼓励他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学的科目,大家的基础都差不多。
这次没考好不要紧,通过你以后的努力,争取期末考试能够在及格的基础上考得更好。”从这以后,他夜自修上总是能够把作业及时地做完,但有时候还是会有所松懈,而且一旦松懈,一时半会儿很难有心思做作业。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会鼓励他:“遇到作业上的问题要努力去解答,而不是想着怎么逃避掉。另外,你有你自己的优点,作业不会做也不会去抄其他同学的作业。你可以试着去把老师让大家记的课堂笔记拿出来先看懂了再去做作业。”
之后,有好几次夜自修的时候,全班学生都在冥思苦想数学作业的时候,他看着笔记二十几分钟就把作业做完了。当时我都不敢相信。所以,数学作业本发下来的时候,我会特意看看他做的作业正确率是多少。不出所料,基本上都是对的.。只是个别题目因为不够细心而做错了。虽然还没有期末考试,但我相信该学生在数学考试上肯定会取得好成绩的。学习上的鼓励,带动了劳动上的积极性。
随着天气变得越来越寒冷,我真担心该学生在打扫楼层公共平台的时候会有所松懈。但出乎意料的是,再冷的天气,他都会准时叫上班上其他同学去打扫,让我深受感动。
正是在积极的期待与鼓励下,使这些所谓的“问题学生”渐渐走向了成功。对于涉足社会实践甚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感受意义更加重大。
作为学生,他们缺少困难和失败的挫折与磨炼,缺少从失败到成功的体验,也缺少足够的经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失败和挫折往往使他们一蹶不振,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多数差生的出现就是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与动力,进而失去了学习兴趣。他们在经历了多次挫折和失败后,缺乏自信,做任何事情都觉得没意思,更不敢去学生会锻炼与磨炼自己。
如此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我是失败者”的心态。要促使这些学生重新振作起来,关键的一点,是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让他们觉得自己还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的鼓励无疑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学会做人、做事与学习,成功的体验会让他们逐渐形成积极的心态,为以后踏入社会,适应社会打下结实的基础。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八
洛克的全名是约翰洛克,是有名的英国资产积极思想家和教育家。1632年出生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严格的清教徒,内战中站在议会一边,他们父子关系极好,父亲对他的政治态度和教育思想很有影响。1644年他入伟士敏士特学校受中学教育,那里的经院主义教育使他十分反感。他在《教育漫话》中反对机械的学习、反对靠文法学语文,就出自他的切身体验。1659年入剑桥大学攻读哲学、自然科学,深受培根和笛卡儿著作的影响,一度爱好化学和气象学实验。他喜神学,因无真正的职业性神职机会,转而习医,打算以医为业。16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洛克的著作有《文官论》《论自然的法则》《论宽容》《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论基督教的合理性》《关于理解的指导》《自然哲学基础》。此外,他还为工业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了一份《工作学校草案》。
洛克的治学观点有唯物和唯心两重性。他着重研究了认识论。他在他的《人类理解论》第一卷中探讨了观念起源问题。他认为,观念和原则同艺术和科学一样,不是天赋的。心灵原像一块白板入一个暗室、一个空箱,或像一张白纸,其中没有任何字样、任何观念。他的装备和知识材料来自经验。人类的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发源于经验。人类的观念来源首先是感觉,此外还有反省。人类理解首要的机能是心灵能接受所感受的印象,这是外在的对象通过感官所造成的。或他本身反省那些印象时所造成的。他是一个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者,又是一个感觉论的二元论者。
洛克的教育思想除散见于《人类理解论》和《工作学校草案》以外,集中在他的《教育漫话》一书中。《教育漫话》先后译为法、荷、瑞典、德、意等国文字,在这部著作中,他详细审定了绅士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和方法。这部著作,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的要求,批判了当时英国的传统教育,提倡较广泛的、切合实用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在体育、德育和智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建议。他的教育思想主流是进步的,但也有人民的因素,他提出的许多具体措施有很多正确的成分。
有健康的身体方有健全的精神,这是对于人生的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绘。
身体和精神有一方面不健康的人,即使有了别的种种,也是徒然。不善于用心的人,决不能遵循正当的途径;身体孱弱的人,即使有了正当的途径也决不能获得进展。
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有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我们幼小时所得的印象,哪怕极微极小,小到几乎觉察不出,都有极大极长久的影响;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弱,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根本方向改变;从根源上引导一下,河流的终极流向途径,就会截然不同。
我们要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能忍耐劳苦,要在世界上做个人物,也必须先有强健的体格。
第一件当心事,是儿童无论冬夏春秋,衣着都不可太暖。初生时,人的`面孔同其他部位一样娇嫩,因为长期袒露,所以比其他部位更经受得起风寒了。
只有睡眠是儿童可以充分享受的,只有睡眠最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
早起顶有益于健康。
多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食物要清淡,酒类或烈性的饮料不可喝,药物要用得极少,最好是不用;衣服不可过暖过紧,尤其是头部和足部要凉爽,脚习惯冷水,应与水接触。
孩子年龄增长,自由便随之而来,无须永远受人监护。这时,学校家长最要紧的是给孩子良好的原则与牢固的好习惯,这是最要紧和最可靠的。一切告诫与规劝及原则的重申,无论如何反复叮咛,除非形成了习惯,全是不中用的。
孩子的饮食宜极清淡简单,两三岁前,应该禁止肉食。三四岁以前完全禁止肉食,一切疾病定可以大大避免,而健康与强壮的体制基础也一定可以确切地奠定下来。
孩子的卧床,应该是坚硬的,宁可用絮绒,不可用羽绒。硬床可以锻炼身体;至于每夜睡在羽绒被褥里,那是消融体魄的,是虚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这种不经意的舒适,会潜移默化地削弱人的体质,引起许多疾病。况且习惯睡硬床的人,外出旅行等能够适应不好的睡眠条件。将身体习惯为随遇而安,是人的一种大幸,也是成就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心理强健的主要标准: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能不顾自己的好恶倾向而严格顺从正确的理性指导。能在理性航标的指引下,毅然与愿望背道而驰。
我们在教养子女中的一个重大错误,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精神在最孱弱,可塑性最强的时候,没有让他们习惯于约束,服从于理智,没有按应该形成的样子去塑造。对子女本能的爱常常成为溺爱,没有规则的约束,形成了不良习惯,以后便成为一块变形砖,没法子派用场。幼儿要母亲的奶头,儿童要糖果,青年要爱人……人的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欲望,这不是错处。错的是欲望脱开理智,产生不适当的欲望,或对正确的欲望产生不适当的度。如儿童就要爱人,便不适当;要把所有的糖果都归自己,便不适度。不适当和不适度放纵下去,就成习惯,遗害无穷。
从摇篮中开始,就要培养孩子这样一种习惯:去争取自己该得到的东西,不是争取自己想得到而不该得到的东西。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违原则屈从,他们就会学会得不到也能心理平衡,他们就不会有非分之想,以及为达到非分之想而哭闹,正象他们不会哭着要月亮一样。
管教儿童,要从极小时开始。你要在孩子长大后服从你,首先要他在儿童时服从你。随着孩子的长大,你就要以理服人,假以词色。如果再强力迫胁,则必然招致失败。方法正确,小时孩子是你的"仆人",大了成为你的朋友;方法不当,大了以后会成为你的"敌人",会厌恶你,可能心里会暗暗划算:"爸爸,你什么时候才死呢?"。
另一方面,要警惕一种相反的倾向:儿童被管束太严,精神沮丧颓唐,失去活力和勤奋,那样更糟糕。放荡的青年,常生龙活虎一般,精神饱满。一但上了轨道,常常可以变成一些能干伟大的人物。
心情沮丧的儿童则不然,他们的态度是怯懦的,精神是抑郁的,很不易振作起来,作出什么事业。
要避免上述两方面的矛盾,需要一种重要的技巧。谁要找出这样一种方法:一方面使儿童的心情安逸、活泼、自由,同时又能使他们抑制非分的欲望,这就算懂得教育的真正秘诀了。
对儿童奖励与惩罚都要慎用。惩罚的目的是为了知错改错,这主要体现在心理的认知上,如果不能触及心理,这种惩罚便是无用的,如果使被惩罚者不但未感羞愧,而且产生反感,那就是一种彻底的失败。
读书、写字和学问,是必要的,但却不应该成为首要的事物。如果有人不把一个有德行的人或者有智慧的人看得远比一个大学者更为可贵,那么他是一个非常愚蠢的家伙。
学问当然得有,但应该放在第二位,只能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
对本质良好的人来说,学问对于德行与智慧都是大有帮助的,然而我们也得承认,对本质不良的人来说,学问就只会促使他们变得更加愚蠢,或者变成更坏的人。
阅读……儿童到了能够说话的时候,就应当开始学习阅读。
一定要多加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工作,也不可让他把读书看成一项任务。
让他们自己向往学习,追求学习如同追求另一种游戏或娱乐。但决不可把学习当作他们的一项任务,也不可让学习成为他们的一种烦恼。
儿童的身上,是不应背负任何工作之类的严肃事情的,因为他们的心智和身体都承受不了。
不要强迫儿童学习,也不要因此斥责他;要尽可能地诱导他去学习阅读,不要把学习作为他的一种工作。宁可让他晚一年学会阅读,也不可让他因此对学习产生憎恶心理。
当这些温和的方法使得他逐渐能够阅读时,便应当为他选择一本浅显、有趣而又适合他的能力的书,让他在阅读中得到乐趣,从而吸引他,使他能够从读书的辛劳中得到回报,不过所选的书不应在他的头脑中充塞纯粹无用、华而不实的东西,或者打下邪恶与愚蠢的基础。
每一个儿童去阅读他完全不能理解的章节段落,其中能有什么乐趣、能受到什么鼓励呢?
教学方法。
其实教师应该考虑到,自己的责任是让儿童养成习惯,而不是怒气冲冲地向儿童灌输规则,规则对人生的指导是没有多大用处的,至少对儿童没有用处,因为儿童根本记不住规则。
在儿童年纪还很小的时候,儿童所学习的东西本身都很困难,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于尽可能让一切事情变得容易,而尤其是在语言的学习上,最没有理由为难儿童。
儿童的心智是狭窄与脆弱的,通常一次只能容纳一种思想。一个儿童的头脑里一旦有了什么想法,马上就会被这种想法填满,尤其是在带有情绪的时候。
儿童的心智天生就是散漫不定的。只要是新奇的东西,都会吸引他们;无论看到什么新奇的东西,他们都急于要去尝试,过后却很快就腻了。
要想让儿童的心灵接受你的教导,增长知识,就应该食使之保持安以平静。你不可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灵上写上美观平整的文字,正如你不可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美观平整的文字。
不在意、不经心、不稳定、易走神,那都是儿童本身固有的缺陷,因此,只要没有发现他们是故意所为,便应温和地予以提醒,假以时日逐渐地克服。
儿童对导师具有的敬畏心理,应该经常通过导师对儿童表现出来的慈爱与善意来得到缓和,这种关爱之情能够激发他们去尽自己的责任,使他们乐于服从导师的指令。这样,儿童与导师相处的时候才会感到轻松自在,而惟有这样的心态之下,心灵才能接收新的信息,接纳那些印象。
洛克在外语学习、写作、人文教育课程、语言表达能力、自然科学、出国学习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论述,阅读之后都会有一定的启发。
当今学生不缺沟通不乏激励少的是管教,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如何管教好学生,把握不好尺度,则"宽严皆误"。这的确是一门学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懂得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感到一种责任。一个能承担责任的人,才是现代人。他认为,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什么都应该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
此言甚善。这很容易令人想起家长和老师纷纷效仿的"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
现在,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家长的注意力和爱自然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有的家庭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特别在物质上不断满足。结果过分的宠爱,无休止的满足,渐渐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任性乃至放荡不羁的性格。在孩子心中就会形成"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的概念,因此,只要他渴望得到的,就会毫无顾忌地去抓、去取。有的家庭过分保护孩子,一切事情父母都包办代替,甚至把做力所能及的家务都看成潜在的危险,因此孩子的全部探索都变成了在父母精心照管下的附属活动,由于没有独立的实践机会,动手能力大大减弱。
另一方面由于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训练,他们虽然常听到父母教育他们要互相帮助,但这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概念,并没有真正的行动。
试想,如果用"赏识教育"来教育这样的孩子,只会使他们更加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更加狂妄、放任自流和孤僻。
即使孩子是各方面表现都优异的"好孩子",过度地夸奖和赏识他们,可能会带来以下不良的影响:一是增加孩子的依赖性。越是夸奖,孩子就越依赖大人们的选择来决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不是形成自己的判断;二是会剥夺孩子的自豪感。儿童教育专家玛莉琳古特曼认为,那些小时候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在他们步入生活后很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失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会很容易地接受父母那种表面上的夸奖。过分"赏识"你的孩子,必然滑向溺爱的沼泽,对孩子有百害无一益,结果会害了孩子。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孩子犯了错误,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实施"惩罚",严格管教,是必要的。如果孩子性格孤僻,就应该鼓励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果孩子动手能力不强,就应该鼓励他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等等。
实际上,"惩罚"教育也好,赏识教育也好,只是若干教育方法中的一种,还要与严格教育、挫折教育等并行,没有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
教育的奇迹读书心得篇十九
假期两个月,以龟行速度读完了校长推荐书目《教育的奇迹》。读完18个教育故事,唯有一个字可以概括我的感受——爱,真真切切的爱打动了我的心。要问我18个故事中哪一个更得我心,那便是海伦·凯勒和沙利文老师之间的故事。
海伦·凯勒,18 80年出生在美国巴拉马州北部的一个小镇。海伦在一岁半的时候,因为一场猩红热夺取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海伦就在这样黑暗和寂寞的世界中摸索着成长。直到七岁那一年,家里为她请了一位家庭教师,也就是影响海伦一生的沙利文老师。沙利文小时候,眼睛也差点失明,因而了解失明的痛苦。在她的辛苦指导下,海伦用手摸触学会了手语,摸点字卡学会了阅读,后来用手没别人的嘴唇,学会了与人交流。沙利文老师为了让海伦接近大自然,让她在草地上打滚,在田野里奔跑,在地里埋下种子,爬上树上吃饭,还带她去摸刚出生的小猪,也去河边玩水。海伦在老师爱的关怀下,竟然克服了失聪和失明的障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得克里夫学院,成为一名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语言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老师》、《我的生活》等十四部作品。
海伦如何从一个又聋又哑又忙的小女孩成长为一个最令人感兴趣的人物?海伦自身的努力自是不必说,我们还要看到默默陪伴海伦五十年,给予海伦无私的爱的莎莉文老师。
爱学生,每个老师都会说,也都做,但是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千差万别?我想这在于老师所给予学生的那份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如果是,那么老师和孩子之间的舞蹈便翩然若蝶;如若不是,那便是他疼你杠脚。
有人说:爱一个人要能爱她的有点,更要能包容她的缺点。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有难度的。关键在于爱人的`人有没有一个大肚量,能容忍哪些缺点和瑕疵。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优缺点,只是老师眼里有的孩子有点多于缺点,而有些孩子则被缺点掩埋,很难找到他的优点,有点多的孩子得到老师的关注也多,反之亦然,于是老师开始埋怨学生,抱怨不公。可是有谁会会回头想想,“为什么我没有找到孩子的有点,是这个孩子毫无优点,还是我缺少一双寻找优点的慧眼?”被缺点掩埋的孩子不可怕,但是没有一双发现孩子身上有点的慧眼是极其可怕的,因为他带给孩子的不是积极,阳光和快乐,而是消极负面的,这一切将跟随孩子的一生。
当然,没有一个老师不爱孩子的,只是我们的爱在某些时候变味了。早读铃声响了,玲玲踏着铃声姗姗来迟,其他同学早已开始了早读,而你正站在教室外等着,此时的你会怎么做那?大声喝斥“教室外站着!”还是现行退让,放她进教室早读,可后再轻声细语地询问迟到的原因,了解到不为人知的原因后,因同情,因关心,或其他因素给她一个抚摸,一句安慰,一个拥抱,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你所给予她的爱和关心。
其实,在我看来,尽力而为和全力以赴还不足以说明你会爱孩子。一个真正爱孩子的老师是刚柔并济的。她既能给予孩子母亲似的柔情,学生可以从她那里得到温暖;他又可以给予学生父亲般的威严,学生可以从她那里明白何为责任和坚强。
我还记得,当沙利文小姐惊讶与海伦在就餐非常没规矩时,立刻制止她那些放肆的行为举止,就连海伦的父母都对沙利文的做法觉得不可思议。沙利文小姐却镇定而坚定地认为:不能因为她看不见,就让她那么随便。正因为眼睛看不见,所以才更要严格管教。怎能以她残疾为理由,来要求周围的人容忍这种无礼的行为呢?他这时候最需要正确的训导和无限的关爱,而不是一味的怜悯和迁就。
面对那些还分不清是非对错,真善美丑的孩子在犯错时,你是武力解决,血腥镇压;是另眼旁观,听之任之;还是文火慢炖,精心熬制,最终捧出一盅香气四溢,色泽诱人的浓汤?相信每个老师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选择。
说到这里,我不禁在想:除了对海伦的爱,到底还有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持着沙利文,陪伴海伦度过漫长的50年?大概要归功于沙利文老师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吧!
有首歌唱得好“……爱是人类最美丽的语言,爱是正大无私的奉献,我们都在爱心中孕育生长,再把爱的风帆撒播到我四方……”
各位老师,让我们奉献和爱心去浇灌那一个个平凡得生命,成就属于你我得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