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的读后感(优质23篇)
读后感是读书之后对书中情节、人物、意义等内容的个人感受和思考的一种文字表达形式,它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品味所读的书籍,并且加深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读完一本好书后,不妨写一篇读后感,将自己的感受与观点进行整理和呈现。怎样写出一篇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读后感?阅读一本好书后,写一篇读后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的阅读收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
原则的读后感篇一
在达利欧看来,人生由三个阶段组成:在第一个阶段,我们依赖其他人,我们学习;在第二个阶段,其他人依赖我们,我们工作;在第三个阶段,当其他人不再依赖我们也能取得成功、我们也不必再工作时,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生活了。中国有句话说“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应该就是这样的状态了吧。
达利欧认为能取得成功要素最重要的是桥水的'文化——通过极度探寻真相和彼此间的极度透明追求工作与人际关系两方面的卓越。
达利欧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社区,在这里,你们始终既有权利也有义务去理解事物;一个进程,让你们在分歧中进步,即真正的、运转良好的创意择优。我希望你们思考而不是跟从,同时要认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自己也有缺点;我希望帮助你们尽可能得到最好的答案,尽管你们可能并不相信这是最好的答案。我想给你们极度开放的头脑和创意择优,这将让你们不会师心自用,而是接触世界上最明智的人,以帮助你们为自己、为社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我想帮助你们所有人好好拼搏,不断进步,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
原则的读后感篇二
《原则》(principles),(美)raydalio著,刘波、綦相译,中信出版集团20xx年1月版,550页。
作者raydalio是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bridgewater桥水公司的创始人,该公司现在管理着1600亿美元的资产,是多年以来回报率最高的对冲基金之一。ray是意大利后裔,的确与意大利民族的马基雅维利特性有些相似。这本书里经常提到要把某某员工解雇。他今年68岁。这本人生和工作经验总结是写给自己的后代看的书,是给公司的继承人看的书,是给公司ceo看的书。全书分为三部分:人生经历,生活原则,工作原则。
什么是原则?原则就是宗旨,标准,行为准则。大千社会形势千变万化,各种现象让人应接不暇,如何应对和行动?判断的准绳确定了,就有了方向或参照物。“活下去”或“自己保存”就是一个准则。
ray作为一个创始人,他公司管理方面的原则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出色的业绩,要求组织重于个人、个人必须服从整体、分权(集体决策比个人拍脑袋强)。要求极度透明、求真(truth,truth,onlytruth!),不信任任何人,所有人都必须得到制衡。
原则也是有例外的,当某条小原则(如极度透明)与公司的终极原则(利益最大化)相悖时,毋庸置疑该如何抉择。
超觉冥想transcendentalmeditation。
ray在书中极度推崇这种冥想方法,称自己练习这种冥想50年,从中获益很多。之前我在多伦多时,也听easyfinancials公司的创始人说他的一切成功都是靠这种冥想得来的。上世纪70年代,这种冥想因为beatles乐队练习而声名大噪。
这种冥想方法与内观略有不同。早晚各120分钟,闭目,默念某个词语或句子(或者说,咒语)。咒语是不外传的。有说法这咒语或颂词是古印度宗教里的`一些词语,发音比实际意义重要(这从某种意义上也能说明为什么beatles乐队会修炼)。学习这种方法要交960美元的费用,这种冥想方法的印度创始人因此成了巨富。
书中提到的一些人生和管理智慧,我简单总结如下:
个人方面:
独立思考,面对现实。
头脑必须极度开放。不要在学会用别人的视角看问题之前就对此人做判断。
有智慧意味着具备同时看到两面并做出适当评估的能力。“我怎么知道我是对的?”
所有的东西都是放在眼前看更大。
回顾: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学习,不断进化,变得更好。
不要被失败打倒:丘吉尔:成功就是从失败到失败,但依然热情不改。
想要追求卓越就必须挑战自己的极限。
相信万事总是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焦虑是好事。焦虑让我们生存下来。生于忧患。痛苦+反思=进步。
长期来看,现金是各种资产中最差的,因为通货膨胀和税收会让它飞速贬值。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坎贝尔《千面英雄》。
管理方面:
对不应妥协的事绝不让步。
公司是自上而下建设的,文化先从金字塔顶端做起。
把企业设计成一个机器,没有人比机器更重要。考虑问题时,要分清这是个例,还是机器、系统层面的问题。将组织设计成一台永动机。带领团队的领导者像是乐队指挥一样,不必也不应该代替某位乐手的位置,但能带领大家奏出优美的曲子。最好的经理人,是让公司在没有自己的情形下仍然可以运转的很好。
定期开会,把组织造的像瑞士钟表一样精准。
如同雇佣军一样,外部的顾问是靠不住的。
找到出色的人很难。公司人员流动性太高,提高了培训成本。(桥水公司貌似新员工一年内的淘汰率是40%)。
做决策时不必过于追求细节。抓大放小,从高层次看问题就可以了。不必太战术性,而要战略性。
判断别人可信与否,一是看ta过去有没有成功经验,一是看ta的说法有没有逻辑。
管理者要像西餐大厨一样,不时尝尝汤的味道。
管人:严厉的爱最宝贵,也最难给。不要追求别人对我们的印象如何。管理者的天职是把业绩做好,团队拿高工资、奖金,只求一团和气,业绩一落千丈,最后公司倒闭,一时的好受造成了永久的痛苦。重要的是达成目标,不必顾及他人感受。
ray在书中介绍了一些管理工具,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
每日更新:要求每个向他直接汇报的经理每天写一封电子邮件向他汇报每日进展和想法。
问题日志:强迫每个员工主动把犯下的错即时写下来,避免重犯,也让别人吸取教训。
作者在书中说,我们不要夸大新东西的好处。的确,这些大道理我们都懂,从我们自己的观察和经验中总结我们自己的原则同样重要,纸上得来终觉浅,就看你怎么做了。
原则的读后感篇三
经许多同行的推荐,在寒假我认真研读了《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这本书。我们当前的中往往缺乏连贯性,而且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也缺乏对于科学的宏观和系统的考虑,而这些对于孩子们正确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本书从为什么需要大概念、支撑科学教育的基本原则、科学大概念的选择、科学上从小概念到大概念、以大概念的理念进行教学这几部分来介绍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科学概念较为尤为重要,教科版科学每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课都有众多的概念,如何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前经验转化为科学概念,如何从小概念教学提升到大概念,这对科学老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学习经验包含科学知识也包含科学探究的理念。如何在探究活动和科学知识中寻找接合点尤为重要。所有科学课程的活动都应该致力于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解决教参中对科学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对于我们教师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思考和回顾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时如何寻求实证和使用证据的以及与别人进行的讨论在加深他们的理解上的应用。
在科学课程中,探究意味着学生是通过他们亲自参加探查来发展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集和运用数据来检验想法,并找到能最好地解释他们所发现的现象的概念。帮助学生获得不同想法可能比他们自发去解释周围的世界更有效。获得不同的想法的最好来源是对其他不同的想法进行讨论,以讨论和辩论以社会交往的形式来发展概念将更富有成效。
在这本书中,从小的起始的概念出发,接着发展到较大的,能够包含较广泛经验的概念,再前进到能够理解自然界物体、现象和互相联系的,更概括的、更为抽象的概念。在本书中有14个大科学概念需要去掌握。书中对于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出了建议,我们在教学大概念时,如何通过小概念去建构而不失大概念的内涵这就需要不断的探索教法,如何让孩子们在探索中获得对新知的学习也更显突出。
原则的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的作者叫雷·达里奥(raydalio),他被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为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根据福布斯的统计,他也是全球最富有的100位富豪之一。他创立了一支叫做“桥水(bridgewater)”的对冲基金:这支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1600亿美元,换算过来差不多有一万亿人民币,是全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达里奥本人被称之为“对冲基金教父”,媒体甚至管他叫“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
全书被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他个人奋斗史的介绍,第二部分是他总结出来的人生原则,第三部分是他总结的工作原则。后两部分的人生原则和工作原则,大大小小的原则加起来有几百条,主要以清单体的形式呈现,每条原则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
“我的历程”叙事结构整体参考约瑟夫·坎贝尔的神话学巨作《千面英雄》中英雄旅程的几个主要阶段。
启程:12岁买了自己的.第一只股票—东北航空,大赚一笔,误打误撞进入资本市场。
启蒙:毕业于哈佛商学院,进入大宗商品交易领域,逐渐积累经济和社会资本。
考验:对自己过于自信,在看衰宏观经济的情况下,投入所有的资本,最后公司倒闭,个人的财务状况也出现严重危机。但他挺了过来,吸取教训,重新开始,一步步逐渐将桥水打造成全球巅峰的对冲基金公司。
归来:回报社会,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和群体,包括通过“原则”这本书把一生的智慧传承下来其中的考验阶段是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只有经历过绝望,重新认识自己,才能真正的走向伟大,成为英雄。就像stevejobs在回顾1985年其被苹果解雇的经历时说:“那是一剂苦药,但我猜患者需要它。有时生活会给你当头一棒。不要失去信念。我确信推动我不断向前的唯一动力,是我喜欢我做的事。”生活原则这里谈谈书中总结的生活原则,也是跟我们自身的成长比较相关,有思想上共鸣的。
生活原则共分成五个部分,逐步展开。
拥抱现实,应对现实:明确自己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研究事物发展的规律。用五步流程实现你的人生愿望,分别是:明确目标;找出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规划方案;坚定地从头到尾执行方案。这套框架可操作性高,对于分解目标很有帮助。
做到头脑极度开放:在上面的五步流程里,我们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来发现自身的盲点,这时候就需要做到投保极度开放,对各种不同的意见持开放态度。这里列举了一些做到头脑极度开放的思考和建议。
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认识自己和他人的特性,通过相互合作,让合适的人各司其职以支持你的目标,是成功的关键。
学习如何有效决策:最终的决策还是得靠自己,这里列举了一些有效决策的方法论,包括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综合分析变化中的形势,高效的综合考虑各个层次等等。工作原则工作原则更多的关注与如何管理企业,实现企业最优效率的运转。个人感受并不深刻,这里不再展开。
痛苦+反思=进步这些原则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去提炼适合自己的原则?这一切原则背后的核心观念主要是:痛苦+反思=进步。正像卡尔荣格所说:“人需要困难,这对健康来说是必需的”。把每一次痛苦和跌倒都当做学习的机会,不要逃避困难,要主动去迎接困难,从痛苦和失败中学习,总结失败的原因并提炼成原则,作为下次碰到类似问题的指导思想。只有通过这样一次次的迭代学习,不断进化,才能实现快速的进步和个人能力的提升。而且像长跑者忍耐痛苦去体验“跑步者的愉悦感”一样,通过这样的持续锻炼,你会逐渐养成习惯,不再畏惧犯错,而是享受从犯错中学习的愉悦、如何践行原则这本书更多的一种内功心法性质的存在,并不是对每一个都适用。毕竟作为曾经创建并管理世界上最大规模对冲基金的ceo,对于人生,对于世界,有着超越大多数普通人的深刻认识。因此,很多瑞认为重要的原则,我们能够领悟的并不多,更谈不上合理的运用。更多的是启发的作用,抓住其中的核心观念:1、生命就是持续进化,2、痛苦+反思=进步。
从自己的经验,失败和痛苦中总结出适用自己的原则,不断总结和进化。换个角度去理解,我认为大脑是可以被改变的,或者说思维方式以及处理事情的能力是可以进化的。这点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领域都有非常多重要的发现,比如像caroldweck的著作mindset中提到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我们学习了一条教训,创建了一条神经回路,但是不久就遗忘了;通过原则的方式,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这个神经回路,从而把这种思维方式固化成习惯,实现头脑的进化。这才是原则的真正意义。
原则的读后感篇五
最近看达里奥的《原则》,看完几页就逼着自己写点读后的思考,这种方式确实很利于对文章的吸收。以下为对《原则》我的历程部分的思考。
达里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买卖股票,并投身于资本市场,这点和巴菲特很像。他们之所以都能在这么小的年纪就能作为独立人去投资,与当时美国的社会大环境有关。
6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占全球的40%。股票价格也一直在涨,几乎买哪个涨哪个,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哪个涨得更快一点。在这样的一个形势下,人人炒股买股,甚至包括一些未成年人。
美国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美国大多数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的态度也是宽容开放的,孩子可以释放自己的天性,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而中国的60年代,人民正在经历着生活的苦难、饥荒,生活必需品极度匮乏,后来的大革命更是切断了人民的自由思维。当时的中国可以用“落后”二字概括。
达里奥在很小的时候就四处打零工(巴菲特也是如此),并有一些可以独立支配的钱,通过对这些钱的管理投资,他学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无法通过上学和玩耍获得的。
这点很有借鉴意义,为了从小让孩子树立好的金钱意,可以在他适当的年龄让他去打零工挣钱,并学会管理支配自己的收入,通过对钱的支配和管理,学到基本的金融知识。
与失败相比,乏味和平庸更让人恐惧。
达里奥的这句话,我深有体会。中国人追求中庸之道。在集体中不能冒头,更不能殿后,最好做中间大多数人。其实这也是大多数人不成功的原因,包括我在内。人人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做错,为了防止失败而宁愿不做。大多数中国人渴望安全、稳定。希望自己能在体制内生活,有金饭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样一劳永逸的工作在中国正慢慢减少,很多体制内的人面临失业危险。世界是永恒不变的,我们要去拥抱变化。勇于去挑战,哪怕失败,而失败获得的经验是对我们最好的奖赏。
如果一个人和同伴的步调不一致,也许因为他听到的是不同的鼓点。让他跟着他听到的音乐前行吧,不管是迟缓还是激越。
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以自己的立场来考虑问题。比如你身高1.6米,你同事身高1.8米;这时候公司进来一个身高1.7米的女孩。你惊呼:“你真高。”而你的同事却说:“不算高”。同一个人由于站的立场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看法。就像很著名的一句话,有一种冷是你妈觉得你冷。所以如果你对某人看不上眼,或者有冲突的时候,请试着站在他的位置上想一想,也许你会豁然开朗。
每日的输出践行,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则的读后感篇六
作者是鼎鼎大名的瑞`达利欧,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美国cio经理人杂志称其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
这可谓是真正的人生赢家,他将成功归因于原则,这本《原则》涉及到工作与生活,可以说是他的行动准则,分为三部分,作者的人生历程,生活原则以及工作原则。是一个非常卓越的人,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关心他人,希望帮到更多的人甚至世界。
第一部分作者的人生历程,可以看到作者鲜明的`爱思考,爱研究的人物形象,喜欢通过冥想来散发自己的思维,把时间拉长去看到事物内在运行的规律。经过连续不间断的训练,市场敏锐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状态,这是他成功基石。
他说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话是:"相比失败,我更害怕平庸"。这是一个一生追求卓越也必定卓越的人,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塑造者。
第二部分作者告诉了我什么是真正的生活,生活是很美妙的事情!但是因为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不够深,错把生存当生活,仅仅是走近生活而没有走进生活。
而生活是什么?我觉得生活就是能与这个世界建立深刻的联系从而触碰到这个世界的本质,可能是一份工作,可能是一个人,可能是一件事情。但不管是什么,它都会让你坚定的去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值得去为之奋斗的。只有明白了生活这个基本的定义之后,才能去总结我们遇到的事情,从而去精炼出原则,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第三部分工作原则对我的启发就没有这么深。他的出发点是帮助企业管理者更好的管理公司,推崇绝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这要求人要么拥有强大的自己,要么拥有强大的自信。
我想象中的良好的工作氛围是,基本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为利益关系勾心斗角,同时不论从事什么职位,都有自己一定说了算的空间,最好直属领导能够容忍自己犯错,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按部就班根据以前前辈的方法。
在社会领域中我觉得还是要以权力规则为重,在私人领域中才是以珍惜规则为重,构建作者倡导的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原则的读后感篇七
本书一开始,就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要什么?(2)现实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做?如果不打算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这几个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想清楚的。一开始的时候,或者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也许对这几个问题都没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随着我们的阅历增长,人生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必须经常思考这几个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差距,这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选择接受现实,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现实,那就需要制定出一个行动的计划,让现实逐渐向期望靠拢。我们可以短时间生活在期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时间长了肯定行不通。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期望和现实往往也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最理想的状态是,我的期望总是设定得比现实高那么一点,这样我既有动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于因目标定的太高而气馁沮丧。
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别人帮助。我们可以尝试,可以提高,可以失败,但不能伪装。如果不能对自己诚实,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我们就很难进步,就无法拥有更加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和职业。
和多数人的观点不同,这本书告诉我们有弱点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他看来,他没有遇见过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经历当中也会不断遇到各种挫败,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弱点所导致的。但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够正视自己,能够克服弱点,并不会让自我感觉阻碍自己的进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
第三,和上面那点相关联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失败。我们不是不可以失败,而是该如何去面对失败,是被失败打倒,还是把失败当作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从中汲取经验而完善自己?尼采说过,"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没错,但前提是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
曾经很多次,自己努力去追寻某个目标,但是每每实现目标后,心中不但没有想象中的狂喜,反而会有点失落,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现在明白,其实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并不是自己当初设定的目标错误。人正是在一次次的追逐目标过程中,实现了一次次的升华与提升,所以人的本性就是会不断追逐新的目标。
原则的读后感篇八
跟风读完了这本今年1月出版的畅销书。我之前很少看经管或投资类的书,所以对这类畅销书不是很感冒。但是这本书实在名气太大,各种赞美之词,所以忍不住就买来看了。还好这本98元的书物超所值。
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的个人经历。第二部分是他分享的生活原则。第三部分是工作原则。我也就按照这个顺序说说自己的感想。
先说说作者。我之前从来没有关注过投资这个领域,所以达利欧这个大咖还有桥水基金这个名字自己是第一次听说。看完这本书,对于他的经历最感兴趣的是他对中国的极大兴趣。他对中国非常有好感,他曾经让他的11岁儿子寄宿在北京的朋友家,独自在北京生活了一年。还有就是他对岐山书记不吝赞美之词。而且听说他现在每半年就来中国一次。他自己甚至开玩笑说上辈子可能是中国人。其次感兴趣的是桥水这个公司。从这本书看看来,桥水公司对于外界来说是一个有点神秘的公司,甚至是有点邪教感觉的公司。这可能是因为桥水奉行的企业文化和一般西方企业奉行的自由和个性化的企业文化是相悖的。从本书的名字也可以看出来,达利欧以及他所建立的桥水基金是非常注重规则,相比起个性化,更注重所有人对于原则的绝对服从。他和桥水基金对原则的坚守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而是要记下来,甚至要用计算机把这些原则固化下来,而这些计算机固化下来的模型就是个人或者公司决策的依据。这种对于原则的绝对坚守造就了达利欧和桥水的成功。而他也在这本书里把他运用的原则公开分享出来。
这部分我觉得是本书的最最精华的内容。就像我上一篇文章中提到的优秀的人都有些共性的品质,在这部分里,我认为达利欧就把这些优秀的品质总结出来,枚举出来。如果我们能够在这些原则中选取出适合我们的,再按照他的方法建立自己的原则,一定会带来成长,让我们在朝向成功的路上更加顺畅。生活原则最重要的前提是独立思考三个问题: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实现你的目标?第一个问题是探究内在的过程,答案是你的梦想;第二个问题是探究外在的过程,答案是现实;第三个问题是探究方法的过程,答案是你的决心。所以梦想+现实+决心=成功。仔细想想,很多人没有成功是输在了现实和决心,所以这个世界多的是空想家。现实是自己的能力和拥有的资源,真正理解现实最重要的一个标志是认识到有些事是永远做不到的。不要过于被自己的梦想感动,而要真正认识到个人的局限以及对于失败的承认。决心,这里更多的是指一套方法,并按照这个方法执行下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保有开放的头脑,决心不是说固守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而是说拥有开放头脑,知道什么时候采用别人的决策。因为真正要坚定的目标是做出最优决策而不是你个人的决策。
简单来说桥水基金的三大工作原则就是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创意择优。相对于生活原则的普适性,工作原则在中国公司中还是要有所取舍的。我当然喜欢这样的企业文化,可以在一个公开,透明,公开辩论,可信度评分的环境中工作。但是我觉得以现在中国的大部分企业的现实,很难应用这些工作原则。首先国企不适合。国企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就不能提供一个这样的环境,而且在人员素质和信息化能力方面还不具备这样的专业能力。小公司可能也不适合,毕竟这样大规模原则应用对于一个快速反应的中小企业反而是一种负担。那像那些独角兽公司呢?可能是最适合移植这种文化的。但是我一直对于中国人本身文化里面的隐晦有一种担忧,即便是最年轻的新新人类是否能够容忍这种极度透明。因为要求他人求真和透明的同时也要把自己全部求真和透明。就像对所有的会议录音,单说这一原则,就不是所有人能接受的。不过,不论是哪种企业类型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这些规则,适度地制定自己的原则。
这本《原则》确实是一本非常好的书,阅读起来也很过瘾。里面有许多干货,值得多看几遍。这本书适合各类人群阅读,可以作为成长类书籍,也可以作为日常心理学书籍,还可以当作管理圣经,人力资源经理在招聘和绩效管理的参考。里面提到的可信度评分方法相对于绩效评价或许更有价值。
原则的读后感篇九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我们的性格也不一样,原则也更不一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原则》呢?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些在生活和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原则。网友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本离我很有距离的书,或者说是一本让我有些蒙圈的书。
读完之后,我竟很长时间不能get作者想表达的点,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反馈环,创意择优,极度透明,极度真实,可信度加权,工具量表等。
为什么说这本书让我感觉没什么收获?
因为书中大量的、不管是生活原则还是工作原则,好像都不能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只能说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最顶级的金融公司里的顶尖精英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往好的方向想,也是一种启蒙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原则》。
这也让我一直在反思到底什么是“原则”?
我想:“原则”意味着绝对的理性,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世界,通过将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变成一条条理性的,甚至冰冷的戒条来指导,规范我们的行为。
特别是犯错之后的反思,不要畏惧犯错,没有错误你就没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别忘了犯错之后的反省,没有反省你就不可能吸取教训从而继续成长,而最终把一条条反省之后写出来的规则就成了你为人处世的原则。
而这“原则”的价值高低取决于你反省的质量,从而决定了你今后的成就。所以,从现在开始,把建立自己的“原则”看成一项特别重要的事儿,在不断建立、更新自己原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
这本书适合处于各个阶段的人去阅读,不管你是学生党还是上班族亦或者是企业家。
这本书其实就讲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一个投资生涯历程的回顾,第二部分讲的是生活原则,第三部分讲的.是工作原则。
这些生活原则与工作原则,其实都是来自于作者的生活,条例非常的清晰,覆盖到了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但是又非常的简明扼要!
现在脑中还一直记得作者一直在文中提到的一条生活原则:一定要做到头脑极度开放。作者似乎把这一条视为生活原则中最重要的一条!
作者在书中也给出了很多做到头脑极度开放的方法。但是我觉得做到头脑开放真难啊!
然后就是工作原则中,作者视为最重要的一条:极度透明,极度求真!
但是这本书真的很不错,我觉得我十年之后再来看,一定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一
读完《原则》这本书,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认清自己的思维盲区,以及如何做决策。读到这里我脑海里立即浮现出自己人生几个重要阶段做决策的过程,从现在的认知来看,大多数如工作方向、买房、投机投资、生小孩等等的选择显得犹豫、盲从或者轻率。当然以当前的认知去审视过去的事情显得有些荒诞,但我认为《原则》中阐述的科学合理的决策过程其实可以很早学习并实践的。每当想到这里,心里就不免有些懊悔。
人生就是做一个不断做决策的过程,决策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生的质量,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能降低犯错概率、实现最好效果的决策规则与系统。
但是大部分日常决策是潜意识过程,优柔寡断的人显得犹豫、缺乏主见的人过于盲从,感性冲动的人显得轻率。本书阐述了作者做决策的宝贵经验,就是用系统化、可复制的方式把所有决策做好,同时还能以非常清晰准确的方式描述决策程序,从而让处在同样情况下的任何人都能做出同样的高质量决策。
首先说明的,影响好决策的最大威胁是有害的情绪。
人是容易被情绪所左右的,我们容易在情绪冲动是做出决策,而这往往不是好的决策。
另外我们了解到的东西只有能够真实、丰富地反映相关现实,才能做出更好决策。所以在了解过程中保持头脑极度开放、向可信的人请教,始终是有帮助的。许多人在情绪上不愿意这么做,而这个会妨碍他们了解现实,做出更好的决策。始终提醒自己,至少听一下某种相反的观点,永远没有害处。
接下来简单、高度概述说明,决策过程分为两步:
然后根据这些知识来确定行动计划『如何做』,这需要反复权衡不同的可能性,以设想如何实现复核你愿望的`目标。
很多惨痛的糟糕决定,都是由于决定者未能权衡后续和再后续的结果,而当你最初做出的劣质决策印证了你的偏见时,决策的不良后果就会尤为致命。在提出疑问和探寻事实真相之前,永远不要看到一个选择就定下来,不管它看起来多么好。为了避免自己坠入这个陷阱,建议习惯自问:我了解相关情况吗?我已经掌握了决策所需的所有知识了吗?经过一段练习后,你会自然、心态开发过地搜集所有相关信息。但是必须多过不良决策的第一个陷阱,就是现在潜意识驱使下做一个决策,然后挑选与决策相符的数据。
如何将了解和分析做好呢?这本书阐述了几个方面即:综合分析眼前的形势、综合分析变化的形式、高效分地综合分析多个层级。
找到可信且对情况了解全面的人,虚心请教了解信息。相反请教不了解情况的人还不如找不到答案。
这是没有主见的人最擅长做的一件事情。观点很廉价,几乎所有人都愿意和你分享观点,许多人会把观点表述为事实。需要有主见的你区分观点和事实。
在生活的所有方面,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似乎很大,回头看则不然。所以你应该跳出去看到全局,有时候可以过一段时间做决定。
例如,在选择看什么电影、读什么书时,你倾向于时间证明的经典还是最新的轰动性作品?在我看来,选择最好而不是最新就是更聪明的做法。
一个『点』只是来自一个时刻的一条数据,你综合分析的时候始终要看到大局。就像你需要区分大小、特定时间和总体规律一样,你也需要知道从每一个『点』能得到多少知识,而不是高估其重要性。
80/20原则,并明白关键性的『20%』是什么。
从20%信息或努力中得到80%的价值,一旦你了解了做出好决策所需的大多数情况,你就不必再陷入不必要的细节中了。
完美主义者花太多时间关注边缘性的微小因素,影响对重大因素的考虑。做出一个决定时通常只有5—10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重要的是深入了解这些因素,而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后,即使研究重要因素,所产生的边际效益也是有限的。
了解和分析做好了后,如何做好决策了?
最重要的是综合分析现实、理解如何行动的最好工具是逻辑、理性和常识。
不幸的是,多数人在多数时间里受到较低层次大脑的控制,这导致劣质决策,而他们不自知。如卡尔荣格所说:『除非你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否则潜意识将主导你的人生,而你将其成为命运。』更重要的是,当多人合作时,决策应当基于证据、符合逻辑,否则决策程序将不可避免地被最强大而不是最明智的成员主宰,这不仅不公平而且质量较低。
以上是看完了这本书,我对如何做决策的总结和思考,理论框架已经形成,接下来需要不断实践的时间,反思和总结,使之成为个人的行为习惯。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二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我们的性格也不一样,原则也更不一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这本《原则》呢?作者在书中讲述了一些在生活和管理中比较重要的原则。网友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一本离我很有距离的书,或者说是一本让我有些蒙圈的书。
读完之后,我竟很长时间不能get作者想表达的.点,其中印象比较深的是:反馈环,创意择优,极度透明,极度真实,可信度加权,工具量表等。
为什么说这本书让我感觉没什么收获?
因为书中大量的、不管是生活原则还是工作原则,好像都不能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只能说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最顶级的金融公司里的顶尖精英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往好的方向想,也是一种启蒙吧。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书名~《原则》。
这也让我一直在反思到底什么是“原则”?
我想:“原则”意味着绝对的理性,用理性的眼光去认识世界,通过将感性的、直接的经验变成一条条理性的,甚至冰冷的戒条来指导,规范我们的行为。
特别是犯错之后的反思,不要畏惧犯错,没有错误你就没有机会认识自己的不足,而更重要的是别忘了犯错之后的反省,没有反省你就不可能吸取教训从而继续成长,而最终把一条条反省之后写出来的规则就成了你为人处世的原则。
而这“原则”的价值高低取决于你反省的质量,从而决定了你今后的成就。所以,从现在开始,把建立自己的“原则”看成一项特别重要的事儿,在不断建立、更新自我原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三
首先感谢推荐我读这本书的tony老大,虽然只读了7天,却让我受益良多。此书开头就引起了我深度的思考。
1,我想要什么?其实做萌煮之前,我就做了手工辅食,初心就是为了让我的宝宝吃的安全健康,这正是这份初心,让我和萌煮的理念不谋而合。如果说我现在短期想要什么,就是让我的宝宝吃的健康安全,与此同时又能让我有点额外的收入,这就是额外的馈赠。
3,面对事实如何实现我的愿望?我想让美好的东西传递下去,我就需要不断的去努力,但是不是盲目的努力,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努力。4个月,我开始感觉到自己到了瓶颈期,浮躁,没有头绪,有一腔热血,却感觉自己无处抛洒,感恩此刻可以有幸看到这本书,让自己沉淀下来,希望看完之后,我会得到这个答案!
真诚,要谦逊,要心胸开阔。
记得刚开始看这本书,我就把一段文字复制给我的姐妹看,这段话就是拥有共同价值观的人才能相处的融洽!但是,相处的过程,切记要真诚,要谦逊,要心胸开阔。这个也是我做人的原则。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所以面对谁都要谦逊,保持尊敬,因为,我不见得比其他人优秀,就算比我差的人身上,也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然而我又是一个不普通的人,我生活乐观积极,敢于尝试敢于挑战,勇敢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并为之努力奋斗。想来,这就是我为人处事的原则吧。环顾于我相处的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的身上也的确有很多和我一样的特质。
我喜欢这个真实坦荡认真用心做事的团队。
说了些额外的事情,继续说回我和萌煮之间的羁绊。我的朋友有问过我说,做这个副业之后你每天忙忙碌碌的,收入一定很好吧?当我告诉她,我每个月的收益她有点不相信。是的,萌煮也许现阶段给予我的价值回报或许不如我的预期,甚至说赚钱的副业有更多的选择,但是我还是乐此不疲的输出,并不是说我人格多么高尚,真正的原因是萌煮带给我的感受,我喜欢这个真实坦荡认真用心做事的团队,也深深的认同这个团队的价值文化,这些都让我和萌煮精神上有了共鸣。当你为你发自内心喜欢做的事去努力的时候,没有把赚钱作为你唯一的目标的时候,这个过程确实是轻松的是愉快的。但是当你全心全意去投入,努力工作之后,我想回报给你的,肯定不止是金钱,肯定还有一群天南海北和你有共同价值观的朋友,你自身能力的提高,甚至说你思考问题高度的提高,这些可能真的是金钱换不来的。以上是我这一周的读后感。期待下周这本书会带给我更多的惊喜和收获。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四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庞杂,但是脉络清晰,主旨是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奥将毕生的为人处世方式、经营企业之道抽象精炼为一项项具体化的标准或原则,从大的章节安排上分为三部分:我的历程、生活原则、工作原则,对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瑞·达里奥结合自身的经历,逐项逐条、言语生动的向读者描绘出来,在某种意义上,这本书也可以作为一本工具书,在生活或工作上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向本书求教,就算无法即时解决问题,但也给出了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
桥水基金将金融科技手段运用到极致,它有一整套的经济分析方法和结构化的投资分析工具,这使他屡次在经济危机中表现抢眼,逆势发财,比如1987年10月美国发生的著名股灾,单日跌幅高达20%以上,而桥水基金获得22%的收益,被称为“十月英雄”;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中,对冲基金行业整体惨淡,雷曼兄弟倒闭,巴菲特旗下基金也损失了9.6%,而桥水基金获得14%的正收益;还有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桥水再次表现优异,获得高达45%的收益。
瑞·达里奥作为桥水基金的掌舵人,也将这种系统化投资分析方法的精髓应用到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或者说是生活和工作、投资决策相互影响。在瑞·达里奥的世界里,每一项决策,每一次行动,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规可循,都是在遵循他既定的原则在行动,当然这个原则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更新,在拥有过数次成功经验后,便成为相对固定的原则。
瑞·达里奥一直在强调,不要生搬硬套他和桥水的原则,一定要建立适合自己的原则,这是客观的、求真的态度。尽快我自己也是一直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读这本书,然后书中仍有不少闪光点带给我有意义的启发。
书中讲到“可信度加权”,用可信度加权的方式做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或熟悉的领域,也都有自己不擅长或不熟悉的领域,在对一项问题进行决策时,根据对该问题熟知的程度,可以给每个人附以不同的权重,在过去的时间内,曾多次出色应对该类问题的人,可信度最高,应给其比较高的加权分值,反之,不具备该领域知识,也没有有效应对过的人,可信度分值低,如此,通过对参与决策的人进行可信度加权,可以选出最好的观点。这种方法也指出了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这类传统决策方式的局限性,因为这类传统决策方式以假定所有人的能力水平是相同的为前提,真正优秀的观点可能会被埋没。这是个绝佳的理论,但是如何践行呢?怎么给不同的人在不同领域内进行赋权呢?在桥水的小生态环境里,有一套为创意择优所用的工具,比如“集点器”、“棒球卡”等,通过对员工进行日常记录积累起大量数据,以此作为决策的依据。这种方式若运用于其他环境中,甚至大范围大规模地使用,应是一项系统工程,还是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书中讲到“头脑极度开放”,指出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障碍来自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自我意识是个人潜意识里的防卫机制,每个人都有“两个我”,一个是有逻辑和有意识的较高层次的我,一个是情绪化和潜意识的较低层次的我,比如当别人反对你的观点时,大部分人都容易被较低层次的我占据,将此视为攻击,而不是对不同观点产生兴趣。思维盲点是每个人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差异,没有人能看到整个图景,大家都倾向于认为自己看到的是正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头脑封闭的两个人很难得出最优决策。解决办法就是奉行头脑极度开放,承认自己有盲点,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准,克服对自己始终正确的渴望,始终让较高层次的自己控制自己。之前,经常提到“换位思考”、“直升机思维”,和这个观点有些异曲同工的味道。
还有,工作原则中提到的“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这让我有点小震撼,我想若是在一个社会系统内,将人的感性因素全部去掉,让信息保持绝对透明、完全对称,是肯定可以提高社会运营效率的。但是人是何其复杂的生物,过度过量的`信息对一个人来说是更优,还是蒙在鼓里更好?我想在中国的任何一家企业,若要推行“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文化,都会是一场极大的冒险。但是,桥水确实是这么做的,同事之间坦诚相待,每个人都能够公开评价彼此的观点,不论职级,公司的会议录音、摄像后,向全公司开放,通过建立这种相互信任的环境,将每个人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当然瑞·达里奥也提到所谓极度透明也并非纤毫毕现,比如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容易被媒体误读、歪曲的事项等需要保密,但是在透明文件建设上,这也已经比很多企业往前迈进了很大一步。20xx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爆发,3月18日,网传桥水爆仓,之后又各种辟谣,疫情之下,市场上的恐慌情绪可见一斑,不知桥水还能否续写传奇。
愿世界平安。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五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原则》的读后感精选,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这应该是我花费时间最长的一本书,10小时42分钟。而对于同样篇幅的书,我正常阅读时间是三个小时左右。很多人问我,阅读速度为什么这么快,我总是回答:我阅读的过程就是把书中的内容直接扔到我知识体系的某个模块之内。那些我认为很好的书籍就是我知识体系缺失的.那些模块,《原则》恰好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本书被无数次推荐过,而且每次去书店也必然不可能忽略,它总是在显眼的位置。然后之前一直缘分未到,即使它是一本好书,我依然对它没有兴趣。看到《原则》这个书名,内心就排斥的狠。
当我读到尾声时,将工作原则和生活原则整理成思维导图推荐给朋友,朋友说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没有看下去的欲望,这就是我当初的想法。我对这本书的兴趣来源于raydalio自己的故事,看完他的故事我想:你就吹牛吧,有那么悬乎吗?带着要看他笑话的心态读了下来,一路读完。
有人说一千个人一千个莎士比亚,而且即使同一个人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莎士比亚。刚好在目前这个阶段,这本书给了我很好的解决目前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或许去年此时我阅读这本书可能会觉得就是一本成功学书籍,而不是现在指导手册。
厚厚的一本《原则》,其核心主线就是五步法,其他都是五步法的工具和方法。非常神奇的是这么厚厚一本书,几乎所有的原则在我读完后我就记住了。我正如raydalio的原则,我们要从高处俯视看问题,跳出来看问题。从这个角度看这本书,我觉得它打开了我的思路,让我知道还可以这样,还可以那样。当然也如raydalio所说,每个人后面都有故事,所以读完要小心哦!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六
《原则》这本书读完有一段时间了,一是自己有点懒,二是书的内容有点宏大,好像抓不到重点,所以拖了一周多的时间才写一些读书感受。
作者是瑞·达利欧(raydalio),对冲基金公司桥水创始人。他出生于纽约长岛一个非常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26岁时在自己的两居室公寓内创办了桥水。经过42年的发展,桥水位列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第五位(《财富》杂志)。他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由于他独到的投资准则改变了基金业,美国cio经理人杂志称其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
书的内容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业,创业失败,人生低谷,然后再次创业,得到回报;第二部分讲述生活中的原则;第三部分讲述工作中的原则。如果让我说整本书的最大收获,我想结论是高效生活,高效工作,有效率、质量的过一生。
对于生活,要独立思考,自己想要什么,现状是什么样的,然后如何去做呢。在思考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想要做到高效,要学会做最优抉择,评估和诊断现状,头脑开放的思考,在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不要让人脑情绪部分控制我们,让我们有太多畏难情绪,进量去理性思考,理性看待困难,并且思考应对措施和改进。
对于工作,一是打造宗教般的文化,透明开放,并且让员工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并且有意义的工作;二是工作流程化、机制化,并且在更高的层面去观察思考流程、机制,不断的反馈优化。
a、对于错误的态度。可以接受错误,不能接受一错再错,员工做一些事情,犯错误可以尽量避免,但总会发生的,如果不能容忍错误,会影响员工放开手脚、大胆尝试,但是如果是一错再错,那态度和聪明度都有问题。
b、人各有所长,合理使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或者擅长的领域,要尽量标签化员工的擅长点和性格点,匹配合适的工作,并且对于岗位,建立匹配模型,让合适的人做最有效率;对于自己,也要认清自己不擅长的地方,遇到问题的时候,去请教那么在该领域擅长的人,而不是自己聊得来的人。
c、建立反馈机制。反馈是最高效的进步方法。对于流程,要有反馈然后改进,反馈点可以来自于结果和目标的对比,深入分析,也可以看过程中的逻辑方法,修正;对于个人,要经常自我反思,没有反馈、思考的做事情,进步很慢,就好比,有100个数字,从1—100,我需要猜出来你选了哪个数字,如果没有反馈的化,可能是1次,也可能是100次,但是有反馈的话,2的7次方是128,那么1—7次就可以猜对,大大提高效率。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七
20xx年4月份,我司开展读书分享活动,我选择了瑞·达利欧著作“原则”。这本书主要分为生活的工作两大部分。看到导读前言:自己思考,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如何行动?这令我想起了人生的历程。
书中主要分为3个中心点描述:
瑞达利欧从心理学角度首先解释了大部分人无法做出理性决策的原因,自我认知障碍和思维盲点;也分为“高级自我”与“低级自我”,潜意识的动物性的斗争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人的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经历等原因造成的思维盲点。因此,需要做到以开放的心态来听取外来的声音。需要理解现实是什么,现实是如何运转的,规律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应对现实,在这一过程中,心态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心态的方向错了,会令人在前进方向上失去了理智。如果我们可以客观认识事物的本质,而非主观判断和揣测,那么我们离理性就更近一步。他还说到人生由三个阶段组成:
(1)我们依赖其他人,我们学习。
(2)其他人依赖我们,我们在工作。
(3)当其他人不再依赖我们,我们也不必再工作时,我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生活了。他做事的方式是试错,找出错误原因,总结出新的原则,最终成功。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工作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去尝试新的方法或更好的更有效的管理方式。
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向大自然学习的智慧,现实且实用,系统性的看事物是如何运转并相互影响的,并认识到人类或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和角色。瑞达利欧对自然和进化的观点是: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驱动力。如果我们真切了解生物角度下人的存在,我们就知道我们在大自然在宇宙中的位置,就有一个俯视的角度,知道我们在哪里,并预测我们将来的走向。历史总是在重复出现,无论是金融市场的规律,人类发展的规律,深入研究历史的发展,是借鉴过去和预测未来的有效方式之一,记住历史在重演。
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一生探求的问题,并知道总有一条道路适合你。感触最深的就是成功的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的构成是循环的。
1、明确的目标:尽管你几乎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东西,但你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所有东西,不要将目标和你的欲望混为一谈,首先你要分清楚自己的目标与欲望,这样才能明确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2、找到阻碍你实现目标的问题:不要逃避问题,因为问题根植于看起来并不美好的残酷现实。
3、诊断问题:先把问题弄明白,再决定怎么做。
4、规划方案:前进之前先回顾,你经历过什么,做过什么,然后设想为了实现你的目标,你未来的日子应该怎么做。
5、坚持不懈地实践:规划做得再好,不执行也是没有用的,就像有想法不去做也是等于零。
工作中需要坚定地执行方案,如果问题比计划延迟,要制定挽留计划。虽然是匆匆忙忙看完这本书,给我很深的感触,回想一下,在之前的工作中,我们是怎么开展工作的`?怎样在管理上取得更好的成绩的?在书中第三章的工作原则说到:“发现问题,不容忍问题”说到非常好,其实在目标道路上,遇到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取得成功,必须发现问题时指正问题,不要放过任何问题,问题就像火车头发动机中的煤,通过燃烧来推动我们前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目标。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八
《原则》这本书在年初很火,一直打算看一下,最近终于将本书提上了阅读日程。说实话,看完后并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有收获但与之前的期待是不符的,原因应该是目前的我还没有亲身的实践体验,而且也不会立马去用到书中的原则。
这是一本手册,作者瑞?达利欧作为全球知名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将一生中生活和工作中的原则进行了记录和总结,桥水公司以这些原则为基石,参考、学习、执行和监督。作者在人生的晚年阶段将这些原则公开,希望能给世界带来帮助。
随思
这本我读起来还是有点无聊乏味的,就像在读一大堆的公式定理,这很大一个原因是不太适合现阶段的我。因此不能一味追那些经典好评的书籍,适合现在的自己的书就是好书,能有收获的书就是好书。
作者如此强调原则,与作者的「把做事和投资决策的方法转化成计算机算法」强烈信念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极度透明和极度公开也是希望增强公司成员的确定性,减少不确定因素,毕竟是做对冲基金,一点差错就可能导致倾家荡产。相比当下重视相关性而忽视因果关系的机器智能,作者偏爱强调强因果关系的专家系统,这也是其经历和行业所决定的。
结合自己的情况,说一些自己的感触。
当你开始建立自己的原则,并在人生历程中不断调整、加固,慢慢你就会塑造出你自己,你自己和他人都能更好地认识你,帮助你更好的做出决策。
以前面对质疑和批评,总会本能地抗拒和拒绝,希望以后以更开放和谦逊的态度去对待,不要过分在意所谓的面子和自我虚荣。
建立一种坦诚的文化,出问题时及时找到错误去修补,并找出如何避免再次重犯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去隐藏问题。
原则的读后感篇十九
瑞·达利欧,作为一位金融界具有影响力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三十年来,领导着桥水基金公司,叱咤风云。与他惺惺相惜的挚友乔布斯一样,他曾有一段时间痴迷冥想,都拥有超强的创造力,可以在一次次的重大错误中,不断修正学习,让自己进化。而《原则》,正是他对过往经历的生活和投资的普遍性指导。整个下午,我都试图在和瑞·达利欧“隔空”对话。
人类如此渺小,无论如何努力和勤奋,对世界有多么准确的研究,他说,你都不能够真正预测下一步真正会发生什么,这被称之为“不确定性”。没有防守的进攻,在全球外汇市场和债券研究中就会变成赌博,“不确定”性已经让他的好几位最富有的朋友彻底破产。达利欧本人也曾经两次破产,到最后公司只剩下他一个人,但得益于原则,总能像不死鸟一样经历“凤”凰涅槃重生。在他看来,如何建立防守机制,形成一个应变的操作系统,这也被称之为“原则”。
在达利欧看来,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生物丛林中存活,必须不断进化。资源从来都是有限的,20%的人掌控着80%的资源并非偶然。无论哪一个领域,总是有一小撮人,特别优秀,他们就是制定并主宰各种规则的英雄。例如达芬奇、牛顿、富兰克林、爱因斯坦、丘吉尔、乔布斯、比尔盖茨……等等。于当下的中国商界,此现象更甚,风投市场红杉资本基本能够在每一个大的趋势赛道精准布点;阿里巴巴和腾讯作为中国最好的互联网巨头,在各个细分领域取得霸主地位,强压着中小创公司变成阿里系、腾讯系;华为专注电信领域的研发,挖了足够深的护城河,难逢敌手,这些都不是偶然。
细细品读之下,你会发现,作为一个对冲基金的创始人,在他相当长的财富自由之后,金钱已经不是他的唯一诉求,他在追求一个快乐的人生和和谐的人际关系。他试图做一些有挑战的事情。他对神经科学、脑科学、心理学,具有超高的额外兴趣,并尝试和各个领域的专家交流,以获得充分开放的心态,而后者,正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业成功的法宝。
世界的能量相互守恒,没有人能够持续“占有”任何一笔财富,包括,瑞·达利欧。作为一个动物性存在,人,需要有一定的金钱来购买生活资料,并以此维系自己的生命。因此,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一旦越过标准,就会越来越变得不重要。我一直认为,金钱,于五行之中,不仅属金,也属水,一时拥有,然后可能转瞬即逝。
昨天,5月10日,李嘉诚先生正式退休了,众所周知,香港长和系创造了资产神话,让他一度成为了华人首富。可以想见,几十年来,他个人拥有财富的数量,是何等的巨大。也许很多人羡慕他拥有的巨额资产,可事实上,他亦不过是一个凡人,世界是如此的奇妙和伟大,这一丁点的财富,在世界发展的长河中,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艳羡他创造的财富,不如尊敬他的为人处世价值观。一位90岁的老先生,几乎没有休息过,一辈子忙碌于自己的事业中,最终捐赠了大量财富用于教育和医疗,这真的很让人尊敬。我想,李嘉诚先生一定是看透了金钱的本质,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聚集在他身上,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也。所以,人心真的特别奇妙,往往一个思维转化就能改变一切,一旦对某事某物看破,就没有什么可以执着的了。
达利欧认为,除了财富之外,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极其重要。我们要先学会和自己相处。让自己不管有没有财富,而变得快乐起来。许多人有这种危险,拥有了财富,却并不快乐。许多人为了汽车、房子、游艇、江边豪宅等等,辛辛苦苦奋斗一辈子,一旦拥有,却不一定快乐,实乃可悲。
站在平视而不是仰视的角度来揣摩达利欧,我会想,作为一名优秀的对冲基金创始人,他满足了吗?到了人生的晚年,他还想干什么?他实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了吗?没错,他管理着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1500亿美金资管规模),他的团队拥有最优秀的人才,他设计了流水线式对冲基金的管理流程。可以说,这么多年以来,他被各种各样的鲜花和掌声簇拥着。但他筋疲力尽,而且不能够专心,自言虽然每周工作80小时,一边管理着资产,一边管理公司,仍旧不能在最佳状态,时间远远不够。显然,他被束缚住了。人终究要考虑清楚,你到底是将工作视为什么,是驾驭它还是成为它的奴隶?是享受它,还是被它牢牢地束缚?也许,从人生终极意义的理解上,达利欧并没有达到最佳,缺乏一些中国佛道的超脱。
合上全书,画完感触文字的最后一根横线,一次关于自我、人生的透彻反思就暂且告一段落。想想,人若常以《原则》为矢的,置“身”于其中,然后自省自励,等再次抬头看这周遭,必将恍如隔世。
原则的读后感篇二十
说起《原则》一书,其实,之前我对这本畅销全球的大部头是有所耳闻的,只是因为这个书名让人感觉硬邦邦的、离生活太远,所以一直就没有兴趣买来看。或许是真的跟这书有缘,偶然间,我发现部门长的书架上就有它,嘿嘿,趁他不在随手拿起来翻了两页,这一看不得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简直是个藏宝图,于是我立刻决定要仔细拜读。
我读书有个习惯,除了小说这种情节衔接性较强的书籍,我一般会根据目录找到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先行阅读,《原则》当然也不例外,略过第一章,直接第二章走起。
第二章开篇第一句: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理解现实如何运行,以及如何应对现实,简直醍醐灌顶!是的,生活就像一场游戏,遇到的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需要破解的`谜题,要想揭开谜底,首先了解它是什么,它怎么运行的,找到其规律(这个过程作者称为"发现事情的真相"),然后通过学习、总结,找到解决它的路径,才能破解谜题。
而"发现事情的真相",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达利欧说"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看法,这将是你无法了解真实的情况".是的,我们经常会因为个人的情绪化而对事物不能保持客观。作者举例说,多年前他在非洲看到一只鬣狗扑倒了一只幼小的角马,他对角马感到同情,并且认为他看到的景象非常糟糕。无独有偶,前两天跟领导聊天也谈到这个话题,他也认为弱小动物应该受到保护。但问题是,这件事情是真的糟糕,还是因为我们的偏见认为它很糟糕?假如那个事实没有发生,整个世界是会变好还是会变差?后续的影响、以及再后续的影响是什么?这样联想下去你会发现,整个世界是会变差的。事实上,适者生存,弱肉强食,这是个自然进化的过程,个体要么适应、改进变得更强大,要么保持弱小而彻底消亡,这是大自然整体的最优化,是整体的进步,它能有效促进整个自然界的改善。但绝多数人只是根据事物对自身的影响判断好坏。是的,包括我,包括部门长,也包括之前的作者。
现实中,多数人把对自己或者自己关心的人不利的事情叫作坏事情,而忽视了更大的"好".这种根据事物对个人的影响来判定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的做法是不合理的。这么做的假设条件是个人的愿望比整体的"好"更重要。其实,客观的做法应该把"好"定义为对整体好的东西,并通过最优化进程来实现这种"好".
看到这里,我在想,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由思考角度的局限性引起的。站在个人角度上,我们只是一个点,好比盲人摸象,只是摸到其中的一部分,以为这就是事情的全部,其实不然。当我们放大视角,从更多人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就更能接近事情的真相。个体及类似的群体组成了生物链上的一环,这样环环相扣,当其中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或者消亡,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生物链,这就是进化。而多种多样的生物链及周围环境组成了生态系统,各种生物链不断迭代组合更新,促进了生态系统整体的进化。在这里,点是个体,线是生物链,面是生态系统。当我们把视角向上移动,从二维空间转向三维空间的时候,我们又提升了一个高度,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从而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遇到一件糟糕的事情,比如失恋,你会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而等数年之后回过头来看,之前的刻骨铭心早已是云淡风轻。所以,三维空间里加上时间轴,就进入了四维空间,当你跳出"现在"这一时刻,用未来的、发展的眼光审视眼前的问题,也许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具体到现实生活中,在一个公司中,老板与员工好像是天生的对立者,老板总想让员工最大化发挥其个人价值,为公司创造更多利润,却不想付出更多成本。而员工恰恰相反,总想钱多事儿少离家近。出现这种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双方都是从自身的个体利益的点出发,没有意识到他们其实是在同一条生物链上,员工与公司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整体,古话所说"皮将不在,毛将焉附?"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其实,深层次的原因是没协调好个体与组织的关系,没有认识到个体与组织其实完全可以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双方可以设定共同的目标、打造共同的整体的利益机制,从而使得双方能够同呼吸共命运,个体强大促进公司发展,公司发展带动个体走向更强,实现良性循环。现在好多企业在搞股权激励,就是通过利益捆绑的方式,使老板员工目标达成一致,从而实现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
在一个家庭中,很多夫妻都是从自身出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相互指责、消耗,整个家庭一地鸡毛。其实,好的夫妻,应该把家庭看做是一个整体,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成就,把追求整个家庭乃至家族利益最大化作为共同的目标,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这样的家庭才会幸福,这样的家族才会兴旺!
类似的现象还有商业间的竞争、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等等不一而足,好在现在已经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从而提出诸如"合作共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观点。
所以,当我们想不通问题的时候,跳出你的个体的点,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去"发现事情的真相",站在对方的角度、站在整个利益方的角度、用直升机思维、拉长时间周期、用更广的视角、更高的角度去审视问题,这样我们对社会有更深的认识,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就能发现整个事情的真相,了解其运转规律,最后通过自身及组织的调整、重塑,从而解决问题,进而促使整个社会进步。
原则的读后感篇二十一
《原则》这本书是比尔盖茨推荐的一本书。而且在世界上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喜欢读书的我自然也想读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首先介绍的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他的父亲经历过美国大萧条,抗战和朝鲜战争,在战场上的磨练,让他的父亲成为了一个坚强的人。同样这种性格也影响了作者。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是:“在成长过程中,不会越来越容易,只会越来越难,因为你要挑战的东西越来越难。正如对于某项运动来说,一个奥运冠军并不比一个普通人觉得简单,因为奥运冠军挑战的难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如果只是单纯的努力,就会陷入低水平勤奋。当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时,我们越努力,就离成功越远。
作者说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固有的优点和缺点。作者的缺点就是不喜欢记没有内在逻辑的东西,也不喜欢听别人的指示。这些性格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后来作者在大学成绩很好,而且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混乱自己的目标,在执行中容易放弃,这实在是不应该的。
读完原则我的感受是我们选择直面现实,接受现实带来的痛苦。理解人和人的不同思维,坚持正确的原则,那就可以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
原则的读后感篇二十二
《原则》一书内容十分丰富,作者dalio将自己超过四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创业经验和盘托出,向读者娓娓道来。我想,无论读者是谁,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大概都会从此书中受益。也正是因为如此,每位读者阅读后的体会和收获也将很不相同。我在这里谈谈令我感受最深的几点。
首先,要多做有意义的思考。本书一开始,就开明宗义地提出了三个问题:(1)你想要什么?(2)现实是什么?(3)你打算怎么做?如果不打算稀里糊涂地过一辈子,这几个问题都是我们需要想清楚的。一开始的时候,或者在很长时间内,我们也许对这几个问题都没有清晰的答案;甚至,随着我们的阅历增长,人生目标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必须经常思考这几个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人生中的很多不快和痛苦,都是由于自己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不匹配造成的。期望和现实之间有差距,这很正常。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有两个选择。第一是选择接受现实,因此拉低自己的期望。第二是不打算接受现实,那就需要制定出一个行动的计划,让现实逐渐向期望靠拢。我们可以短时间生活在期望和现实的巨大差距之中,但时间长了肯定行不通。
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期望和现实往往也都在不断变化,因此这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最理想的状态是,我的期望总是设定得比现实高那么一点,这样我既有动力去努力工作,也不至于因目标定的太高而气馁沮丧。
其次,是要极端诚实、正确面对自己的弱点。这里说的诚实,不是说不能欺骗别人,因为那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之一,根本就不在讨论范围内。这里的意思是说,要极端诚实地面对自己。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性格如何,我们的强项和弱点是什么,我们自己最清楚。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可以找别人帮助。我们可以尝试,可以提高,可以失败,但不能伪装。如果不能对自己诚实,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那我们就很难进步,就无法拥有更加有意义和成功的人生和职业。
和多数人的观点不同,dalio告诉我们有弱点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在他看来,他没有遇见过完美而成功的人士。即使他眼中的英雄,在一生的经历当中也会不断遇到各种挫败,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的弱点所导致的。但这些英雄式的人物能够正视自己,能够克服弱点,并不会让自我感觉阻碍自己的进步。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我们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们的弱点会被立刻且毫不留情地放映在业绩上。在市场面前,我们的自我感觉或者面子毫无价值。比如,我们做错了方向,难道市场会顾及我们的面子问题而改变其运行方向吗?当然不会。这种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只有收起面子、认识错误、纠正错误,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第三,和上面那点相关联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失败。我们不是不可以失败,而是该如何去面对失败,是被失败打倒,还是把失败当作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从中汲取经验而完善自己?个人如此,机构也是如此。比如很多公司在挫折面前就一蹶不振,甚至退出历史舞台。dalio举了一个例子,就是几十年前道琼斯指数中的成分股,只有很少数目前还在指数当中,就是这个原因。尼采说过,“凡是杀不死我的都会让我更强大”。没错,但前提是我们要从错误中学习。
在如何面对失败的态度上,古往今来人们的分歧其实还是挺大的。我有种感觉就是我们的文化似乎对失败非常不宽容。比如,在历史上,如果是武将战败了,那么等待他们的结果就比较悲惨,一般是要被军法处置的,比如被斩首。如果是文臣失败了,比如推行某种变法失败,那么等待他们的常常是身败名裂,甚至在道德上被谴责。这些情况在我们的历史上一再重演。但反观西方,对失败就宽容很多。比如在古罗马,战败的将军一般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除非有通敌卖国的嫌疑;相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被重新启用,继续在战场上驰骋。古罗马人认为,败军之将从失败中学到胜利所不能带来的宝贵经验,而且军人的荣誉感会驱使他们今后去追逐辉煌的胜利。
只允许胜利而不能容忍失败还将引发更多的问题,比如不敢尝试,比如当事人想尽办法掩盖失败。这方面,已经有很多智者做过很多的论述。对于我们来说,这问题非常关键。在金融市场上,失败是常态,有个说法是:长期来看,如果你“只有”50%的成功率,那就已经很好了;能有60%的成功率,你就是传奇;如果你的成功率能达到70%,你就是上帝。
原则的读后感篇二十三
本月有幸乐读中奖,书名是《原则》,听书名以为是一本讲枯燥的理论型知识,但收到书之后从包装上课很高大上,便迫不及待的打开书看了起来,本书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金融投资机构桥水的创始人瑞·达利欧,本书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达利欧的个人经历简介,作者认为通过叙述他的真实故事,可以便于读者判断书中的原则多大程度上适于读者自己和所处的环境。作者回顾了自己的思想的形成,将自己受益匪浅的所知所感、痛苦和挣扎的纠结都一一陈述,拾起珍珠串成项链,最终构建出了这些让人信服的原则。
第二部分是作者的生活原则。其实达利欧的初衷是写一本工作原则的书,但在写书的过程中发现他在桥水实行的工作原则背后的基础是他的生活原则,两者是无法分开的。所以在最终的这本书中,生活原则部分是整本书的“真正的核心,因为他将说明为何几乎任何人都可以将这些原则应用于任何事情”。
第三部分是桥水的工作原则,其实这些工作原则只是生活的原则在集体中的自然推倒。它们遵循生活原则的基础,描述的是认同这些生活原则的人如何在集体中达成1+12的效果。
对我印象最深的三句话是: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面对事实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这就是我们做事的原则。现在出版的这整本《原则》实际上是作者计划中的上半卷,随后会有经济原则和投资原则组成下半卷。
不论是书的内容,还是字里行间透露出的这位传奇人物的坦诚、通达带来的感染力,都值得一读。我更期待读他的下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