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旅游管理论文(通用16篇)
人生没有彩排,每一次的经历都是实打实的。总结要注重数据的分析与研究,以事实为依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总结,希望能够对大家的人生有所启示。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一
企业是从事生产、运输、贸易等经济活动的部门,企业的产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而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企业是人们值得探究的学科。美国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曾在他的代表作《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就道:“企业是一个物质、生物、个人、和社会几个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系统”。国外在企业经营管理领域中广泛使用战略概念是在1965年,是以美国学者安索夫的主要著作《企业战略》的问世为代表的。
“战略”一词早已存在,它源于战争和军事活动,它是战争实践、军事活动的理论概括,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也就是克敌制胜的良策。早在我国的春秋时代、三国时代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军事战略系统分析的典范,并被世界各国运用至今。
毛泽东同志对战略含义的阐述更为深刻,颇有哲理。他在1963年末所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一切带原则性的军事规律或军事理论,都是前人或今人做的关于过去战争经验的总结”、“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研究带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和战术学的任务。”
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有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
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中,人们逐步把战略应用于广泛的领域,引用、运用于政党和政府的某一时期的政治活动,为实现总体目标所作的力量部署、对策、措施等战略规划,在经济活动领域中,指导国民经济或某些主要产业的发展都用战略性来部署。人们总认为企业战略是偶然决定的,或者认为它是最高决策者的信念、直觉的产物。在理论中常常以、仅仅用内容相关的“企业家活动”、“企业政策”、“长期计划”等名称出现。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学者安索夫针对企业规模扩大并转向多种经营的形势,以确定企业目标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战略规划理论。1979年他又推出了另一部力作《战略经营》,研究以战略计划推向战略经营,分析了环境、战略、组织三者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战略模式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得到了较大发展,经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以资源、知识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2企业战略管理的含义及发展历史。
根据理论和企业界多数人的看法,企业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力求得以生存和发展而作出的带的长远性、全局性的谋划或方案,它是企业经营思想的体现,是一系列战略性决策的结果,又是制订中长期计划的依据。战略管理是一个包括战略制订(或规划开成)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也就是企业在制订和实施战略中作出的一系列决策和进行一系列活动,它由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初稿三个主要部分组成。
企业战略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后期才初步形成的,有的学者将其形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2.160年代:战略规划理论诞生60年代初期,安德鲁斯·克里斯滕森和安索夫奠定了战略规划的基础,他们重点论述了如何把商业机会与公司资源有效匹配,并论述了战略规划的作用。从60年代到70年代初,规划思想占据着战略的核心地位。
2.270年代:环境适应理论流行70年代是环境适应学源的年代。战略家越来越把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激烈的国际竞争与不确定性使人们更多地关注企业如何适应环境,即假设各种不同的市场环境,从而设计出各种不同的对策、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在这一时期,管理不确定性变成了企业核心能力。
2.38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与通用战略研究哈滕和库伯通过对美国酿酒业的研究来探索战略与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解释经营业绩与战略及环境的关系,并认为业绩是战略与环境的函数。波特将产业组织理论引入战略研究,将重点放在行业特征分析上,强调市场力量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看来,交易成本理论、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纷纷被引入战略理论。80年代后期,许多学者把研究重点放在了跨国企业经营管理上。
2.490年代:资源基础论与核心能力说流行80年代后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竞争无常规,没有通用战略,也没有万能灵丹,人们无法仅仅通过通用战略与企业特征来解释企业的优异表现,继而转向寻找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80年代比较流行的产业理论被人们重新审视,甚至受到了普遍的批判。20世纪末,战略创新的理念,得到了深化,被人们广泛采用。由于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界出现了一系列的战略创新。即大规模定制、虚拟组织、归核化、竞合等。
3企业战略的类型与构成要素。
从企业为达到战略目标所采用的途径、手段来看,企业战略的构成要素有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四种。
企业战略一般分为企业总体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两大类。企业总体战略考虑的是企业应该选择进入哪种类型的经营业务。经营战略考虑的则是企业一旦选定某种类型的经营业务,应该如何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竞争或运行。
4企业战略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一个完整的战略至少包含三个方面。
4.1为企业的经营方向描绘了一幅蓝图,因而必须具有前瞻性,必须用于指导企业的业务经营,而不应是业务经营的附属品。
4.2战略作为一种规划具有很强的策略性,它的目的在于赢得相对竞争对手的持续优势。而且,战略还应成为一种将企业各事业部门、各职能部门、不同管理人员、不同员工的决策和行动统一为一种覆盖全企业协调一致的决策和行动的策略方法。在战略框架下,企业内跨部门分散的行动将形成一个以统一的目标和策略为中心的整体,个人的努力也将被汇聚成方向一致的团队力量。
4.3对于成功的企业而言,仅仅拥有完美的策略规划是远远不够的,根据战略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并确保在战略的指引下,自始至终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同样至关重要。
企业战略的特点有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纲领性、动态性、指导性、风险性、创新性和相对稳定性。
企业战略可作为决策的支持;可作为协调和沟通的载体;可强化企业经营的目标性;可强化塑造自我的主动性;有利于创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可推动企业领导和员工树立新的经营观念;可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战略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企业走向兴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四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2.
许庆瑞.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单凤儒.管理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二
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长期以来,人们总把旅游发展视为一种经济活动,偏重追求其经济效益,而相对忽略了普遍存在的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质量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旅游对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严重破坏不仅会阻碍旅游业本身的持续发展,而且也会带来相关的负效益。
量的全面管理和保护设想,以期寻求发展与保护这对矛盾对立面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是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目录。
引言………………………………………………………………………1。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2。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2。
1、人为造成…………………………………………………………….2。
2、大气污染………………………………………………………….2。
(二)、旅游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
1、法律的健全程度不够………………………………………..3。
2、人的素质不够………………………………………………..4。
二、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周期循环模式………………..5。
(一)、旅游景点历史发展演变模式……………………………..5。
1、从高端客户到大纵…………………………………………..6。
(二)、景区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周期循环模式……..7。
1、从没有人的保护大现在大纵保护…………………………..8。
2、景区的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的解决…………………………8。
三、关于旅游持续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思考和建议…………….9。
(一)、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9。
(二)、加强对旅游环境保护的宏观管理…………………………….9。
(三)、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9。
(四)、增加环保经费…………………………………………………10。
(五)、加强科学研究…………………………………………………10。
(六)、抓住时机、大力开发生态旅游………………………………10。
结论……………………………………………………………………11。
参考文献………………………………………………………………12。
结束语………………………………………………………………..13。
前言。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赏对象。
古往今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赏景视作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
因此,有不少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
而沉浸在优美的意境里,滋生一种超尘拔谷的情怀,自由邀翔的灵性,去尽情地领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以陶冶情操、愉悦心情、启迪睿知,得到享受。
可见一个群峰巍峨,清泉飞溅,林海绿浪,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能吸引人们前去游玩、揽胜、搜奇和观赏。
反之,一个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黑烟弥漫,嗓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怎会是人们向往的旅游之地呢?因此,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历史的进步,时代的前进,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激起人们的旅游兴趣。
在新的旅游热潮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
现就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对立。
众所周知,旅游的发展一方面依赖于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旅游环境的脆弱性,旅游发展又给旅游环境带来破坏和影响;因此,对旅游环境不妥善管理和系统保护,势必影响到旅游发展的持续性。
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保护这种矛盾主要表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旅游对环境的破坏。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为对可供观赏的山川湖泊、名泉瀑布、名胜古迹、森林资源,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损害和污染。
旅游对环境的破坏问题已得到旅游界的相当重视,在此本文不予赘述。
旅游对环境危害的另一来源则是外来投资商及当地旅游部门的大规模开发活动,这种破坏在第三世界旅游发展中国家的表现更甚,消极影响更大。
究其原因,旅游开发和发展对环境的损害可归纳为如下三点:。
1、人为造成。
合理的疏导或价格调控等管理手段;再次,旅游发展过程中,景点开发以及旅游基础设施病态膨胀的趋势日益明显。
因此,如何一方面发展旅游,一方面合理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旅游赖以持续发展的环境成为旅游界急需迫切解决的课题。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三
摘要:
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关键词:
一、品牌专业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1.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培养社会适应性人才的需要。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就是要解决好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促进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高校专业的适应性。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是优化专业结构布局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有效的专业建设机制,发挥办学优势,推进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
2.品牌专业建设是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品牌专业的品牌和商业品牌的形成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在长期的办学积累中逐步形成的,同时也是通过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社会上和用人单位中得到认可和肯定而形成的,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声誉度和影响力,是体现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重要窗口。
3.品牌专业建设是高校坚持科学发展,办出自身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从高校内部系统而言,品牌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内涵建设,来自于质量,来自于品牌和特色。从项目设计的基本理念看,品牌专业专业建设,是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可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品牌专业是指高校优势专业群中,那些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特色性和示范性是品牌专业的关键特征所在。
二、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与实践。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创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校本科第一批设有该专业的院校之一。旅游管理专业最初是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指导下建立起来的,由美方派教师讲授部分专业课,商业大学派教师到美国进修。之后,该专业于1993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批餐旅企业管理系列教材,在内贸部高校中推广使用。在巩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成果的基础上,开始运行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以下简称fiu)联合培养酒店管理本科人才项目,并取得突破进展,成为国内国际化办学的成功典型,也因此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目前,该专业有研究生和本科生两个层次的教育。基于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积极努力和较好的人才培养质量,该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该专业又列入“天津市‘十二五’综合投资品牌专业建设规划”资助项目。根据新时期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变化,不断探索特色鲜明且富有成效的品牌专业内涵建设路径成为天津商业大学不容推卸的使命。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建设目标确定上,有效实施了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思路。在天津市普通高校旅游管理类院校中,教育部直属高校南开大学旅游专业是国内开设最早的本科院校之一,一直走的是重视基础理论与学科发展的路子,其在旅游服务与管理、旅游目的地营销与管理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天津财经大学本科旅游专业设立于,晚于商大,但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旅行社经营管理、饭店餐饮管理等专业方向特色突出,教学成果丰厚。比较而言,天津商业大学除了与美国联合培养国际化视野酒店管理人才方面的优势外,通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逐步确立了自身在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面的专业和学科优势。近五年来,主持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常规面上项目资助课题1项,主持承担或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发表论著近100篇(部),且研究方向主要围绕天津及京津冀旅游开发与规划热点难点问题,专业建设则体现出人才培养、教学研究、科研立项及社会服务(培训讲座)立体融合的特点,逐步形成以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为标志的优势专业领域。基于综合比较分析,学校确定了以下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天津、依托行业、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建设省级名牌专业的基础上,以天津商业大学优势学科为支撑,推进专业的协调发展,培养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具有管理、服务和旅游等综合知识结构、业务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旅游管理和应用型人才。
(二)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品牌专业的培养方案应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这个关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设计上,按学科大类培养,打通基础平台,强化学科基础,增强发展后劲。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上述专业划入“旅游管理类”后,20上述两个专业实施旅游管理大类招生。鉴于这一变化,我校旅游管理系和酒店管理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突出旅游管理类专业特色和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要求,重点就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授课学时以及教学实践安排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调整。调整后,上述两个专业总学分略有减少,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80.5学分(调整前为182.5学分);酒店管理专业调整后为179.5学分(调整前为181.5学分),并突出了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比重。
(三)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
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品牌专业的建设要以教学模式改革为突破口,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切实提高专业教学质量。
1.精品课程建设。目前,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已经建成《旅游学概论》、《旅游规划与开发》两门天津商业大学的精品课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均上传到天津商业大学的网络学堂,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相关教学活动。同时,结合精品课的建设,形成了围绕两门课程的教学团队,出版了《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配套教材。《旅游规划与开发》校级精品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国内率先与国内顶级旅游规划设计企业合作,引入其经典案例进入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精品课程负责人应邀为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亚太区域旅游官员进行“旅游规划编制”国际性培训,通过国际层面交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科前沿性。
2.教学模式改革。一是改进教学方法。探索实施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小组合作教学、问题解决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要求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体现能够联系产业发展实际,让学生通过学习分析方法来分析现实问题,来锻炼学生实际分析和应用理论方法的能力。如《旅行社经营管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来体验旅行社业务的流程。这与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注重记忆理论的知识点和理论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二是改革考核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考评机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为了确保学生不是仅仅通过最后的考试来完成课程的结课,专业在考核方式上作了较大的改革。首先是课程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力度,以《导游业务》为例,将平时成绩和结课成绩的比例设计为60∶40,同时在平时的考核上,摒弃传统的笔试方式,采用课后社会实践作业、口头讲演报告、课堂讨论以及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三是加强课程改革。设置真正意义上的大专业。强化教师对于课程的主导地位,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科研的最新进展,开设新课程,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对于课程的选择自由,允许学生最大限度地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以旅游管理专业冉群超老师开设的《野外旅游生存技巧》课程为例,该课程不仅面向专业学生,而且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天津电视台“都市60分”栏目、《天津日报》、《渤海早报》、《城市快报》、《天津教育报》等媒体都进行了相关跟踪和深度报道。四是以增强应用能力为导向,让学生自主选择课堂,在选择中激发动力,在选择中增强责任,在选择中不断成长。开设“自主探究课堂”,由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教学相长,为学生形成个性特长营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3.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旅游管理专业在实践性较强的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导游业务和专业英语等课程中强化实验课和实践课,开辟第二课堂。现在已经建成“虚拟导游与景区管理实训中心”“,旅游企业管理与旅游规划实验教学中心”将于上半年建成使用,上述四门课程形成了授课-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产学研结合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建设品牌专业的重要措施。我们在校企合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尝试。首先,吸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其次,严格遴选行业信誉好、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实训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第三,利用旅游企业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工艺,使学生能够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第四,引入旅游企业一线高层次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培养双师型人才,强化教师队伍结构;最后,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与此同时,借助产学研结合的平台,采取专业教师走出去到企业挂职,请业内资深专家到学校开办专题讲座或参与课程建设,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对业界的了解和联系,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上述机制的建立,有效地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例如,以来,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指导下,由该专业学生研究小组主持,围绕旅游企业、区域旅游发展等论题,主持承担与完成“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16项,参加学生100余人,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责任心和能力,其中胡宇橙老师指导的“天津漕运文化旅游观光带”项目获“第三届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竞赛”特等奖。另外,2013年12月由中国烹饪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团中央城市青年工作部等五部门主办的“联合利华饮食策划杯第七届全国烹饪技能竞赛”上,作为唯一一支大学生代表队,面对180多名来自知名餐饮企业和四星级以上酒店的专业选手,该专业参赛的4名学生全部获得银奖的好成绩。
4.以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为平台,共享学科资源。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旅游管理专业所属的二级学科“旅游管理类”中还有酒店管理专业,因此,同属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也为旅游管理品牌专业建设提供了可以共享的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从而实现“基础共建,优势互补”。按照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前两年所修的学科基础课中,《酒店管理概论》和《服务管理概论》两门课程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主讲,其中《酒店管理概论》已经完成天津商业大学校级精品课的建设,为旅游管理专业品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专业选修课中的《烹饪实验》、《餐饮经营管理》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等课程也由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承担。同时,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建设成果,也被本专业教师应用于酒店管理专业开设的《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等课程,发挥了品牌专业的示范效应。在物力资源共享方面,天津商业大学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建成并投入应用的中餐烹饪实验室和模拟酒吧实验室,不仅丰富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充实了旅游管理品牌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内涵,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天津商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旅游管理教研室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从学历来看,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4人;从年龄结构来看,45岁以上2人,40~45岁1人,31~39岁4人;就知识结构和专业特长来看,团队成员在旅游规划、旅行社管理、导游实务、旅游理论、专业英语、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优势与分工。同时,该专业团队在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天津市品牌专业以及市级教改课题组织实施过程中,锻炼和形成了良好的团队精神。该团队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培养,不仅给青年教师们提供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同时也注意传帮带,效果明显,该专业胡宇橙老师在“第十一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三等奖,吴静老师获批入选天津市高校第二批“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该专业团队带头人王庆生教授是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专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市级旅游研究课题多项,同时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项目,长期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为人师表,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同时兼任中国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天津市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专家库成员。2013年12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商业大学校级教学团队。天津商业大学申报的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果在内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优势特色专业群建设”,2013年11月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四
摘要: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各高职院校都建设了大量的实训室,为了解决实训设备利用不充分和学生的实训课时严重不足等矛盾,不少院校都进行了实训室开放管理的尝试。
但由于管理制度的不配套,往往存在师生和学院认识不统一、实施成本偏高、管理难度大等问题。
本文针对前述问题提出了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设施设备管理、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和成本控制等方面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高职;开放性;实训室;管理模式。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
广大企业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还要求他们具备岗位的综合发展和创新能力。
显然,传统的实训室管理办法已不能适应目前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开放实训室已经成为实训室管理的必经之路。
实训室开放管理是指将实训室在一定的范围和时间面向学生和其他群体开放,并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实训内容的管理模式。
开放性实训室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实践学习的机会,更能提供创新型探索式学习的机会,是一种能充分利用现有实训资源的有效教学模式,更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
我院成功申报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我系的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国家示范建设重点专业。
在建设周期里,陆续完成了近1000万元的旅游管理专业群实训室建设任务。
为保证实训室的充分合理利用,按照实训室开放管理的要求,从实训时间、实训内容、设备管理、队伍建设、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开放性的探索,总结了一些经验,也提出了一些思考。
一、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存在问题。
我院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财政部验收。
我系开始尝试对旅游管理专业群的实训室进行开放性管理,在实施初期出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较为突出。
校内开放实训室项目的开展,都是利用学生课后的业余时间,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较差,加上学院缺乏系统的开放实训项目的引导,学校对参与课后的开放性实训项目没有硬性的要求和学分补充等措施,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爱好自觉参与,导致了学生对开放性实训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学校热、学生冷”的现象。
2.“学校热,教师冷”的现象也很突出。
虽然学院也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高职学生培养上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师资的培养上,长期以来还是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对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没有科学的建设规划,没有把实训指导教师素质的提高放到重要地位,也没有实训教师的系统培养计划。
加上开放性实训的开展往往会占用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学院又没有相应的劳动津贴补偿制度,也造成了教师参与积极性不高。
3.实训成本很难计划和控制。
实训成本是指在实训过程中所耗用的各种费用之和。
其中课内的实践教学消耗可以通过教学计划准确计算,根据实践教学标准也可以较好控制。
但实训室开放项目的消耗是根据学生参与实训的实际情况和临时性项目的开设情况而定,事前很难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计划。
由于参与人数的不确定和项目的繁杂,导致消耗难以控制,浪费严重。
二、实训室开放管理模式的探索。
为进一步解决实训室开放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开放时间、开放内容、现场管理、实训教师队伍建设和服务对象的管理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1.在实训时间上,探索“白天+预约”的开放管理模式。
我院的实训指导教师实行的是坐班制,八小时内正常上班,晚上和周末是不上班的。
为了方便学生参与实训,我们在实训室开放的时间上,实施了“白天+预约”的管理模式。
在白天,所有实训室全天候向同学们开放,实训指导老师要对没有其他课程来实训室训练的学生进行指导。
晚上和周末则通过预约的方式,提前一个星期到所要参加课外实训的实训室进行登记,预约时间和项目,以便实训指导教师根据预约进行实训准备和指导。
拿旅游实训中心的茶艺实训室来说,茶艺课采取的是“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基本上在茶艺实训室上课,茶艺课程有3个学分,48个学时,每期上课时间为12周。
也就是说12周以后茶艺实训室几乎就是空闲的,要参与开放性实训的同学,可以利用12周以前的晚上和周末以及12周以后的全天和周末进行训练。
同学们对茶艺技能训练兴趣高,很多同学报考了茶艺师资格证书,组建了茶艺协会,这种“白天+预约”的时间开放模式大大满足了同学们对茶艺技能练习的要求。
2.在实训内容上,探索“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实训室不是简单地将实训室门打开,延长实训时间,而是应该注意开放性实训项目的创建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技能。
所以在实训内容上,我们探索了“基础+主题+自主设计”的开放管理模式:“基础”是指学校根据专业教学计划有组织地发布开放性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范围内选择实训项目;“主题”是指利用学院实训场地和设备有计划地开设创新创业、技能竞赛、职业技术鉴定和各类企业培训等社会服务的实训项目;“自主设计”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自主设计实训项目并寻求实训指导教师的帮助独立完成。
长期以来,实践教学都是由指导教师安排实训内容,学生接收实训并完成,一旦打破这种模式,学生在短时期内会有很大程度上的不适应。
所以如果完全依赖学生自主选择实训项目和内容,将会缺乏科学性,不能达到开放实训室的效果。
所以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以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内容的实训项目为补充的开放性实训体系。
在这种体系指导下开展实训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3.在现场管理上,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实训室打破了传统实训室现场管理的模式,实训室在时空使用上和项目准备上都比以往更加复杂,依赖传统的单一实验员负责制度已经难以解决,所以我们探索“定置式自主管理”的开放管理模式。
“定置式自主管理”是通过对工作现场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科学分析,以实现物品在工作场所的科学定置,使学生成为定置管理的直接责任人,接受实训指导教师的监督检查,考核结果纳入实训成绩,从而实现人和物的最有效结合。
这种实训教师和实训学生共同承担实训现场管理的“双责任人”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解决实训指导教师的现场管理工作量过大,管理不到位,实训成本不好控制等问题。
并且在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能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训练。
4.在实训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索“多元化”的开放管理模式。
相对于传统实训室,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有着更高的要求,更难的工作任务和更繁重的工作量,而现有的实训教师队伍不管从数量和能力方面都难以承担。
所以我们探索了由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共同组成“多元化”的实训教师队伍的模式。
专职实训教师主要负责设施设备的维护保养、实训室运行与开发,并参与实训项目的开发和指导;专任教师则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是实训项目开发和指导的主力军;而兼职的行业专家和企业创新创业人才不仅要对校内专任理论教学老师、专职实训教师进行培训,也担负着对学生开展主题实训项目和自主设计项目的指导。
5.在实训经费上,探索“消耗成本+管理费用”的开放管理模式。
开放性实训室管理可以通过优化管理方式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在教学计划内的实训消耗是学院完成教学的必须开支,由学院统一支付。
而在教学计划之外,可以对前来进行实训的学生、老师和外来人员收取一定的费用。
本院的学生和教师只需要支付完成实训的消耗成本,而外来人员缴纳的费用则包括实训消耗成本和一定的管理费用。
收取的管理费用用于补贴指导教师的津贴,减少甚至完全弥补学院由于开放实训室所支付的成本,逐步实现以“实训养实训”的目标。
三、开放实训室的保障措施。
为了保障实训室开放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学院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
1.建立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
开放性实训室的“学分补偿”制度是指学生参加本专业开放性实训课程取得的学分应该作为实践课程的学分,跨专业参加开放性实训取得的学分替代公共选修课程的学分。
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兴趣小组,对参加开放性实训项目成绩突出的完成创造性成果的学生给予学分奖励。
今年,旅游管理专业的一名同学获得了教育部举办的“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学院给予该同学免修“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4个学分的补偿,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参与课后技能训练的积极性。
2.对教师参与实训项目研发和指导的给予教分补偿。
为了保证开放性实训的效果,建立一套适应开放性实训室的教学文件已经迫在眉睫。
学生是实训过程的主体,在为学生提供传统的实训标准文件基础上,还需要为他们提供开放性实训成果和考核方案,这将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实训的标准性文件。
虽然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完成实训项目,但为了保证项目开展过程的有序和有效,教师对学生开展实训项目进行指导是必要的。
由于开放实训室,大大占用了教师的休息时间,给予指导教师相应的教分补偿也是必要的。
今年,学校给予了“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团队260个学时的教分补偿,大大提高了教师参与学生训练指导的积极性。
3.加强实训教师队伍的建设。
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需要一支既要掌握扎实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更要有突出的团队凝聚能力的优秀指导教师团队。
所以可以通过为专任实训教师制定“量身定做”的教师培养方案;安排专任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外出进修培训;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到学院现场指导、搞讲座;引进双师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与企业、科研单位、兄弟院校建立人员交流等形式组建一支专兼结合、动态互补、校企共享的高水平实训室管理队伍。
4.加强实训课程的考核力度。
实训室开放项目的实施,如果完全依赖于学生自觉,即使项目设计合理,学生有兴趣也增长了见识,但没有任何压力的学习,还是很难将实训内容执行下去,实训效果也不能保障。
所以,我们建议将实训课程各科内容分解成若干模块,每个重要模块都要单独进行考核,各模块的累计分数就是本课程的实训成绩。
任何一个模块不及格都会影响到本门课程的成绩,迫使学生自主到实训室完成实训内容。
总之,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只有处理好了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开放与约束以及职业技能和岗位对应的关系,并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让开放实训室实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海涛.高职院校开放性实训室管理体制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
[2]朱建军.开放性实践教学队伍建设的研究[j].社会经纬,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五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如果说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那么教学技巧则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教学技巧不仅反映了教师的素质和才能,同样的教学内容,运用不一样的教学技巧,教学效果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差别。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个政策促进型的跨文化培训活动,它具有政治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性、成人教育性等特征。为了提升课堂魅力,达到教师和学员的通力合作,激发出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就需要教师针对培训特点很好地运用组织、示范和指导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跨文化培训;培训特点;教学技巧。
一、课堂教学技巧对提升课堂魅力的重要性。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是国家旅游局授予的“东盟旅游人才教育培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已培训了十一批、300余名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在积累了大量培训经验的同时,作为培训管理者,我们也收集了培训过程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问题。例如当我们对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国内知名旅游领域学者的课堂效果进行调查评估时,我们发现,来自国内的工作人员表示课堂精彩,内容深入浅出,易于吸收。而来自东盟国家的学员们则表示尽管课堂教学内容安排合理,但是课堂氛围枯燥,部分内容不易被理解和接受。我们常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1如果说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那么教学技巧的运用则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课堂教学技巧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达到培训目的而采取的具体的行为和手段,它与教学方法不同,“方法是指为达到目标的一种程序或者是一个过程,技巧更准确的是指培训过程中运用的技巧性的培训细节”2。如案例讨论中,我们采用分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案例法是教学方法,分小组的形式是教学技巧。一般情况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都能够较好地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但是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文化、工作背景的教学对象,由于课堂教学技巧的不同,就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教学效果,这也正是我们从工作人员和学员中得到不同答案的原因之一。一个成功的课堂意味着教师和学员的通力合作,要激发出学员的积极主动性,就需要教师针对培训特点,很好地处理课堂组织、示范、指导等这样的培训细节。教学技巧对提升课堂魅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作用。
由于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的培训发起者、培训实施者、培训对象等的不同,该项目具备了与面向国内旅游管理人才举办的培训项目不同的跨文化、跨语言等特征,同时也与高校常常举办的留学生培训项目不同,它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
(一)政治敏感性。
首先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项具有外事性质的培训活动,具有政治外交性。它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号召下,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与周边东盟国家的互相了解,加强双边或多边旅游合作,由中国国家旅游局发起的一项培训任务。旅游和教育都具有先天的开放和包容性,中外专家一致认为旅游教育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导。3通过“请进来”的方式,让东盟国家的旅游管理人才切身体验中国的发展变化,了解中国旅游文化与政策,进而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凭借地缘优势,最终转化成务实合作,这正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客观需要。
(二)跨文化交际性。
由于所处的地理、社会、文化、宗教等环境的不同,东盟国家与中国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与学员面临着不同文化之间的接触与碰撞,不同文化背景形成了人们对于事物所呈现的心理认知与行为表现的不同,学员们喜欢用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式去解释所见所闻,这就可能引发对老师的话语进行偏误性的推论,进而产生矛盾和冲突。
(三)成人教育性。
由各国政府旅游相关部门选派的工作人员构成了此项培训的培训对象,他们所具有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成人性。成人教育学之父玛尔科穆(malcolmknowles)认为,成人学习者具有以下四大特征。第一成人学习者具有学习自主性和自律性;第二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经验;第三成人学习的动机与需求会随着工作与生活的发展而变化;第四成人学习者总是希望所学知识能够快速运用到实践之中。4具有一定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的成人教育有别于学校学生教育,后者具有教育长期性、前瞻性等特点,前者则目的性更强,培训时间较短,培训对象希望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相关知识,并能够快速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
(四)专题教学性。
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项短期集中式的培训活动,培训一方面需要向学员介绍中国的旅游文化,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在东盟国家旅游发展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和启发。为能在短期进行大量知识与经验的传授,培训管理者就需要整理相关内容,形成教学专题,聘请领域内的专家或学者进行教学。换句话说,每位老师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专题内容的讲授。
三、对提高课堂教学技巧的建议。
高超的课堂教学技巧不是临场的即兴发挥,它需要教师结合培训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控制住课堂气氛和节奏,吸引学员目光。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限制,是指教师使用的课堂教学技巧。
(一)课堂情绪的控制技巧。
情绪是在情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们的主观认知经验。学员课堂情绪的状态,不仅会影响课堂知识的传递,还会影响学员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判断。为了较好地控制课堂情绪,教师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正确把握教师与学员之间的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改革开发以来中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在培训过程中学员们经常会表示出对中国取得成就的赞叹。同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加之学员大都在本国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其中不乏工作职务较高的学员,如柬埔寨旅游产业司的司长,缅甸饭店与旅游发展司的副司长等,他们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也会对一部分社会现象提出意见或批评。因此课堂中需要教师摆正自己的态度,维持良好的情绪,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不卑不亢。老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引领学员学习知识、总结经验的指路者,老师对学员工作经验的肯定并不意味着要恭维和迎合学员,老师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学员,尊重课堂与知识,就会取得学员的信任。2.重视对敏感话题的预设。一般来说,具有外事性质的涉外培训,教师无论是课上组织教学,还是课下与学员探讨问题,最好避免涉及政治、宗教等敏感性的话题,涉及文化差异方面的内容,只做说明、解释,不评论对错。但是,基于培训所具有的政治外交性,通过培训我们希望学员们能够对云南的旅游业,乃至中国当今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希望他们能够支持并促进国家之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因此培训内容就不能完全回避具有政策、历史、文化等较为敏感因素的问题。由于培训对象与教师之间的文化差异,敏感话题的提出,必然会产生交际障碍,如果处理不当,小则会造成不好的课堂效果,大则可能会引发外交事故。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需要对培训对象国的交际礼貌原则、行为禁忌,以及文化异同进行了解,对在课堂中能够形成的敏感性问题进行预设,并备注恰当的解决方法。
(二)培训对象注意力的管理技巧。
注意力是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坚持,它会使人对某一事物保持积极探求的态度,并能清晰地进行反映。5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应力求生动,从学员的需求出发,从而增强学员的课堂注意力。教学案例的选择要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随着东盟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独特的民族、宗教文化,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价格,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挑选为旅游目的地。中国庞大的游客资源市场吸引着东盟政府及旅游相关部门的眼光。“在了解中国旅游文化,熟悉游客行为习惯的基础上,如何提高面向中国游客的旅游服务质量,如何开发与管理得到中国游客认可的旅游景点与企业,正是学员们参与培训的`需求之一”。老挝旅游培训局副局长朴佟达拉隆先生说道。当然,前文我们提到过,东盟旅游管理人才培训项目是一个政策促进型的培训,它承担着面向东盟国家推广、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责任。因此,无论从培训目的,还是从学员需求的角度来看,具有中国旅游文化特色的正面意义的事例在课堂中的出现是非常必要的。
(三)课堂节奏的把握技巧。
培训中,一般来说每一位老师需要在3小时内完成某一专题的讲授,其中包含了翻译的时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员理解教学重点,就需要教师较好地把握课堂节奏。
1.教师语言简洁直白。由于培训对象对英语的掌握水平及使用能力的不同,培训管理者会根据教学对象的国别为课堂配备翻译,教师需借助翻译把信息传递给学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常常会碰到因为教师授课语言中文化因素复杂,引经据典,导致翻译不能理解其中含义,从而中断课堂教学的情况。此外,我们还观察到了“教师讲一分钟,翻译发挥了十分钟”的案例。教师在讲解旅游商品的开发时,为了更好地表达中国的玉文化,引用了《红楼梦》中的一个例子。因为翻译担心学员不能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正好翻译非常熟悉《红楼梦》这部小说,因此翻译变客为主,成为了该话题的主导者。以上两种情况的出现容易干扰授课教师的思维,分散学员的注意力,也会影响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控。因此,课堂中教师需要注意语句宜简不宜难,宜短不宜长,需要使用最简单的表达方式去组织课堂语言,以便翻译能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跟随老师的节奏。例如孕育而生、炙手可热等这样的成语,具有隐喻、借用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含有中国特殊文化因素的语句,如“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应该尽可能地降低出现的频率。
2.教学内容的呈现具有直观性。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很多教师的课堂语言已尽可能地做到简单明了,但是由于培训内容的学科性特征,专业术语与带有文化因素的语句不能完全省略。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与观点,我们建议课堂应充分利用音频、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材料去辅助教学,同时也可借助不同的图示去呈现统计数字、时间等。教学内容的直观呈现,一方面能清楚地表达教师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是减少翻译工作,节约时间的教学技巧,利于教师把控课堂节奏。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重点在于处理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中心这一对辨证关系。基于培训所具有的成人教育性、跨文化交际性等特性,我们反对课堂中教师主宰一切,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教学模式,只有老师在整个课堂组织管理中合理使用教学技巧,起到很好的主导和启发作用,才能在创造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使课堂显得井然有序。
参考文献:
[1]高文举.培训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2]胡海云.成人教学中的合作性学习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刘平平.涉外旅游从业人员跨文化培训实践模式[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5)。
[6]沈世伟,philippeviolier.“一带一路”旅游教育与研究的交流与合作[j]中国旅游发展笔谈,(6)。
[7]杨寄洲,崔永华.课堂教学技巧略说[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六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型的、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具有非常明确的行业指向性。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丰富的旅游管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专业快速地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其教学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可以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帮助学生灵活处理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并进一步检验和丰富理论知识,使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换,真正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更好地服务社会。因此,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至关重要。
一、重视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比重。
目前,一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出现应用性、实践性知识偏少,理论性知识偏多的情况。实践教学课程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和业务操作能力,更是为了让毕业生能够真正快速胜任与旅游相关的管理工作,同时也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一定要重视实践课程建设。按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当增加实践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努力把实践教学落实到实处。课程的调整和重置决不能盲目进行,更不能流于形式。而应根据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
二、“走出去、请进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一支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实践教学需要调动校内外各种因素,其管理难度有所增加。这就需要组建一支不仅专业理论水平高,而且管理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缺乏必要的业务背景和行业工作经历,致使教学内容与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目标不相符。因此,落实实践教学,培养合格旅游管理人才,就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让高校的教师能“走出去”,同时也能把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请进来”。“走出去”:高校制定专门政策,鼓励专职教师深入旅游管理企业考察、调研,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提高教师对实践的认知;同时,也可以鼓励教师考取茶艺师证、调酒师证、导游从业资格证等相关职业证书,鼓励和培养“双师型”教师。“请进来”: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旅游相关行业中从业经验丰厚的专家、高管、资深职员等高级人才到校授课、作报告、座谈交流等,向学生介绍当今旅游业的发展状况、企业员工的成长历程,以及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等,使学生了解社会职业所需,提前做好职业规划,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
三、改进教学方式,注重课堂案例教学。
改进教学方式是落实实践教学的必由之路。传统教学采取“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模式。这种教学只是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引导。而案例教学则可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还可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整理一些理论教学所需的业内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既可以是国内外旅游行业的经营管理实例,也可以是学生专业实习过程中遇到的真实典型案例。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会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疑难解答、相互辩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教材与实际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真正做到学为行所用。
四、利用校内外资源,规范学生实践实习。
实践活动是提升实践能力最直接有效的途径。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具有特殊性,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导游大赛”“礼仪大赛”“校园一日游”等校园活动,是学生展现专业素养的机会;模拟客房、餐厅实训室、模拟导游室等校内实训基地是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和提升职业素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说校内的实践活动是静态的,那么校外的顶岗实习则是动态的。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践活动的补充,其作用更是校内实践活动无法替代的。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技能训练、认知性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创新研究等多方位的素质教育。其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将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开放型互动式教学,从中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获得从业经验和能力,最终实现毕业和就业的零距离对接。为了保证实习效果,一套完整的实习管理制度必不可少。从人员确定到教师指导,从顶岗实习到综合评价,学生实习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规范化、制度化,从而确保实习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效果的取得。
五、结语。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校方、企业及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多方协作,意识统一,形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才能培养出深受社会欢迎的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七
1.1实习观念存在偏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积累一定理论基础后的一次实践,是学生体验真实教学环境、找到自身不足的重要途径。通过实习能够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视自己针对自身不足找到改善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学习提供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用重大。实际实习过程中,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认为实习过程只是校方强加安排给学生的形式主义,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实习过程可有可无,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帮助,在最终的验收环节应付式的提交一份实习鉴定草草了事。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并未将教育实习当做是一次历练,而是将其当做是一件必须完成的任务。
1.2实习环节缺乏必要的创新意识旅游管理不仅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能够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给学生提供了培养自己专业素养的机会。然而在实习过程中,学校并未针对性设置实习内容,仅让学生从旁协助,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学生难以从实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无法正确定位自己。导致实习失去其原有意义。实习模式基本沿用固定不变的模式,很多学生并未注重对自身创新理念的培养,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实习任务,很多学生都是照搬原先的任务模式,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即可。学校在考核过程中并未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忽视实习对学生的影响,评价手段过于单一。
2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效果的策略。
2.1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正确的实习观念是学生取得良好实习效果的前提。实习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重要一环对其整个职业生涯都有重要影响。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并未养成正确的职业观,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仍旧很模糊。通过实习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日后即将从事的职业,形成初步职业体验,并在实习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日后的学习中针对性改善。缺乏正确的实习观念将会导致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虚度光阴,无法通过实习获得经验,甚至会对日后的'教学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2.2创造多变的实习环境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旅游管理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学校教育难以实现的,必须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旅游管理专业实践实习就是培养这些能力的良好平台。一成不变的实习环境难以带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尤其是学生在实习中仅以旁观者角度时,其实习热情将快速被冷却。教师可以适当在实习中加入一些突发事件,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让学生在实习中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针对性提升。未知的实习环境对学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让学生敬之畏之,端正实习态度,并将全身心投入到实习过程中,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学以致用,并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
2.3制定科学的实习内容在一年级的暑假,让学生分组自行制定旅游线路,经过班级答辩最终评选出最合理的线路作为旅游认识实习的线路图。在出发前,各组需根据抽签分到的任务了解沿路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信息,然后在到达目的地后开展调查,做好日志登记。在二年级时,开设的理论课程有《市场营销学》和《应用统计学》,与之对应的实践课程有《旅游营销调研》、《旅游营销策划》、《spss软件实训》,使得学生可以将理论学习快速的融入到实习中,通过对某个景点的市场调研、数据统计分析,最终制定一份策划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课堂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对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对实习实训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三年级时,专业课程开设更加集中,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我们在酒店和旅行社方面都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如《酒店实习》、《饭店管理软件实训》、《旅行社实习》、《旅行社管理软件实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选择其中一个方向开展实习,指导老师会不定期到实习地检查实习情况,并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作为实习成绩考核的一部分。四年级的实习是就业前实习,主要指学生在有签约意向的单位进行实践实习,如此确保学生不会陷入到毕业即失业的状况。
3结束语。
旅游管理已经成为高校一级学科,并将在第三产业日益发达的情况下扮演重要角色。高校旅游管理学生在实习中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及应变能力,学校需要为学生创造科学的实习环境及实习内容,促进学生成为未来社会需求型人才。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八
国家旅游业是投入少、效益好、创汇多、可带动一些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增加就业,并促进国际经济交往的产业。
我国虽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因对旅游业缺乏投资,设施落后,又因长期受国家高度保护,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以至于我国的旅游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应扩大开放范围,完善与旅游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加强宏观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加快发展旅游商品,扩大旅游宣传,重视旅游安全,并加强建立有关法规和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旅游业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弊端。
目录。
1.旅游业的发展前景…………………………………………...........2。
2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及现状…………………………………….......3。
二、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文化的影响…………………………………2。
1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2。
2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文化的影响……………………………..7。
三、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实施策略……………………………………。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九
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体系中,积极参与各种竞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学生的竞赛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着探索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竞赛一体化的培养方法及保障措施,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探索专业建设的新思路。
在现代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为了检验和展示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实际教学成果,职业技能竞赛在各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活动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偏重于实用型的专业学科,将职业技能竞赛培训与理论教学联系起来,既能体现学校的专业建设水平,同时也避开了过于偏重竞赛或理论教学从而对学生产生的偏科影响。
一、现有的职业技能教学与竞赛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管理是一门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经济产业,正在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职业技能的角度上而言,相较其他专业更需要贴近现实中的经济发展趋势,而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偏重于通过实训来为理论进行说明,实训成为了理论的参考。
但其所涉及的理论在发展快速的行业里面也在不断地进行变更和进化。
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依赖传统教材的理论和技能传授,那就非常容易造成现实与课堂专业学习的脱节。
2.竞赛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传统组成部分,也是为了鼓励学生多学习职业技能并将其进行实际应用,理论上而言对教学效果有利无害。
但是在实际的比赛准备过程中,却变成了学生与教师为了应对比赛的紧张日程要求,许多院校不得不选择让学生暂时全面脱离正常的教学环境,进行所谓的竞赛特训,以至于使原本作为优秀种子选手而挑选出来的学生,在竞赛技能上了如指掌,但是对于与竞赛无关的其他专业科目落下不少学习进度。
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而言,未免存在了隐患。
也很容易使学生与班级其他同学脱节,进而对其心态造成不利影响。
3.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就现实情况而言,旅游实训的教学环境建设在我国各高职院校中相对其他专业比较落后,无论是硬件上的配套设施,还是训练软件上的落后与匹配问题,都尚且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竞赛一体化培养方法分析。
1.技能竞赛与旅游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相结合,将竞赛的比赛需求融入正常的课程教学。
将竞赛的项目内化到课程的设计中,也就意味着需要对现有的旅游实训教学课程进行重新设置。
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都围绕竞赛的需求进行改进和创新,按照教学难易程度来进行区分掌握技能的优先级。
将每一个教学模块的相关技能与职业技能竞赛相对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旅游实训课程与职业技能竞赛相结合。
现行的旅游专业课程多以理论为主实训为辅的方式进行,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如餐饮管理课程与调酒服务课程,在职业技能竞赛中常常是同一个比赛赛项中的分赛项,但在传统教学计划中这两门课程往往彼此毫无瓜葛。
所以可以将此类有共同职业技能竞赛项目的课程进行重新的规划和设计。
以竞赛项目小组的形式,分项目多头同时进行,一方面防止重复的教学内容容易使学生产生乏味的厌学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容易激发学生在不同的领域之间的创新能力。
3.教学考核方式与技能竞赛相结合。
考核方式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主要方法,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将技能竞赛的培训内容与课程教学结合之后,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考核方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竞赛型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
如将中文导游比赛作为一个竞赛项目,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可通过中文口语演讲,个人才艺展示,综合笔试成绩等项目来进行最终的项目考核。
三、教学竞赛一体化的保障措施建设。
1.确立以职业技能竞赛培养方式为核心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专业教学中给教师和学生确立好教学竞赛一体化的观念,能够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改革后的教学新方式,也能使学生确实的掌握其所需的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培养目标。
2.培养竞赛型师资队伍,提高旅游实训设施建设。
教学竞赛一体化对于学校的师资力量有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丰富的课堂教学理论知识,還要对于职业技能竞赛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同时能够将微课、慕课、云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辅助教学等。
另外,技能竞赛指向的教学设计使其对学校所拥有的旅游实训设施设备要求较高,需要有充足的设备来提供学生的技能培训工作。
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对于专业实训建设与教学目标结合更加的重视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3.职业技能竞赛意识深化普及。
落实教学竞赛一体化让师生们认识到职业技能竞赛的全貌。
一是要全面普及竞赛机制,通过课程的设置与计划,先组织班级内部的竞赛,然后同专业班级之间进行竞赛,形成竞赛气氛,再可上升至校内跨年级跨专业性的竞赛活动,通过竞争来加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而在校级选拔中通过的队伍可参加市、省级职业技能竞赛,进而参与到国家级比赛中去,充分实现校内学习与高职院校竞赛活动的对接。
二是提供相应的激励措施,对于取得竞赛成绩的学生可以实施“学分等换”“以赛代考”等鼓励方式,将竞赛成绩按照等次兑换相应学分,并可免修竞赛项目对应课程等,提高学生参加竞赛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因为参加竞赛而导致的学业受到负面影响的结果。
总而言之,在高校职业技能竞赛与教学过程的结合上,需要有相应的教学体制的改革,需要教师自我的不断提升与学习,需要各高职院校的重视与投入,其过程严格来说与现行的教学竞赛两者独立的模式相比确实更加“麻烦”,但从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培养上来说,更符合高等职业院校对于培养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也更符合国家对于职业教育所培养出的人才期许。
【2】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及居民旅游经验的日渐丰富,旅游市场对旅游服务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从而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论文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为切入点,从学校、教师、学生等角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限制因素进行分析,并从相对应的角度针对性地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以期能够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居民旅游经验的逐渐丰富及网络信息的日渐高速,旅游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而旅游行业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人才的竞争,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必要的基础知识与技能等要求层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人才的创新能力上。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及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应用性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应逐渐提高。
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应适应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学生的专业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行业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以适应旅游行业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民众不断提升的旅游服务需求。
二、限制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学校因素。
1.思想上不重视。
目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如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在师资建设上忽视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在实践环节上流行于形式,因而很难形成重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环境与氛围。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
(1)教学内容不明确。现今,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设置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时,大都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明确。在没有对市场进行调研的情况下,教师们仅仅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特点来设置课程,最终教授培育出来的学生们完全不能满足旅游行业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其次,教师们根本没有充分了解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从而导致设置的课程和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知识联系并不密切,学生们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根本不能学到专业知识,碌碌无为。
(2)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明确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是,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们没有对教学目标进行清晰的制定。因为制定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学生们在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时,方向性较为模糊,专业内容太过广泛而且比较杂乱,进而导致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们大多数都是对各方面的知识都是略懂皮毛,但是没有一项是精通的。而且,学生们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没有给自己设置一个清晰明确的目标,学生们在具体学习过程中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方式杂乱无章,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3)实践场所过于简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没有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们准备条件较好的实践场所。如今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充足的经费,进而使本科院校不能在校内为学生们布置良好的实习场所,学生们根本没有机会去课外进行实践,接受的仅仅是课堂上的教育,大部分学生都只是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然而,旅游管理专业毕竟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在此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实践经验与创新能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旅游业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但是当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设定的人才培养标准,显然是不符合旅游业对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所以,为了跟上当前我国社会与旅游业的前进步伐,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旅游业发展的精英,必须要对其进行创新与改革。创新是推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下面,笔者将会根据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一些创新的途径:
(1)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目前,虽然我国在旅游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中仍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根据相关研宄成果显示,我国在培养旅游业人才方面主要包含两个问题:第一,旅游行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和该行业的发展相互适应;第二,培养出来的人才根本不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求,也就是说滞后于旅游市场发展需求。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设立一个“零距离”的概念,具体而言就是,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和人才的培养目标没有丝毫距离,旅游专业知识和设置的专业课程也不存在距离,校内安排的实习场所设备和具体旅游工作场所的`设备没有距离。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必须高度重视学生们的旅游实践能力和专业管理技能,从而让学生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技能上,都可以较快较好地融入旅游行业中。
(2)创新考核办法。当前,我国较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在成绩考核方面,仍然较为普遍地采用学分制。在此种考核制度下对学生进行教学只会让学生们更加注重考试成绩,进而忽视了对知识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们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进行了无形的束缚。因此,应用性本科院校必须要对学生们的考核方式进行创新。学校需要充分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把多种考核模式互相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
(3)创新教学方式。现如今,教师们采用的教学方式大都比较传统而且过于单一,具体表现在:在课堂上,教师们只是把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只能被动地进行知识学习。长期下去,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厌倦的情绪。所以,必须要对教师们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课堂中,教师们应当采用灵活、互动性较高的教学手段,比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方式使课堂气氛得到调节。而且把实践当作手段,促进学生们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总结。
总而言之,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要得到长远发展,那么就需要加强创新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稳步提高。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一
[1]陈丽荣.不同类型旅游者体验质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师范大学,2007.
[2]黄向.旅游体验心理结构研究.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4]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8]姜玲玲.大学生自助旅游体验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大学生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7.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全)。
8.学位论文参考文献。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二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是中高职衔接的实质与核心,是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键。通过中高职课程的衔接,能够构建比较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而满足各行业日益增长的中高级人才的需求。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得当,对培养大量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适应我国目前旅游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需求调研分析当结合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体系和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特征,刘育锋把我国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领域分为5大岗位群6个层级:a.“旅游接待服务”岗位群:1级:旅游接待员;2级:旅游咨询员;3级:旅游咨询师;4级:接待主管;5级:接待经理;6级:企业高管。b.“导游服务”岗位群:1级:导游助理;2级:景点讲解员;3级:地陪、全陪;4级:领队、中级导游、导游主管;5级:高级导游、导游经理。6级:特级导游、企业高管。c.“旅行社计调”岗位群:1级:计调文员;2级:票务员、短线计调员;3级:长线计调员;4级:计调主管;5级:计调经理;6级:企业高管。d.“旅游营销”岗位群:1级:旅游营销文员;2级:旅游营销员;3级:旅游营销师、营销主管;4级:无;5级:高级旅游营销师、营销经理;6级:企业高管。e.“旅游策划”岗位群:1级:无;2级:旅游策划文员;3级:旅游策划员;4级:旅游策划师、策划主管;5级:高级旅游策划师、策划经理;6级:企业高管。在以上的分类中,中职毕业生就业主要面向a、b岗位群,立足1级和2级岗位;高职毕业生主要面向b、c、d、e岗位群,立足3级和4级岗位。未来的高职本科教育则应立足4~6级岗位。
三、旅游管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2010年一项在北京、广西和重庆所进行的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调查表明,有超过80%的高职教师认为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问题。根据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学校相似根据我们收集的中高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较大的相似度,如在调查中发现,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各有不同,如高素质专门人才、高等技术应用专门人才。个别中职学校则定位是:“中高级专门人才”“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由此可看出,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相对混乱,导致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衔接不好,后续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就针对性不强。
(二)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文化基础课脱节、专业课程重复中职学生升入高职之后,存在专业课学习轻松、但文化基础课程学习困难的现象。这是因为中职教育是以职业技能为主,忽视了文化基础教育,即与高职教育所要求的文化基础程度存在一定的脱节。根据我们对中高职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计以及使用的教材进行对比,结果显示高职开设的专业课程在中职基本都开设了。一些中高职学校旅游专业的课程名称、课程结构极为相似,讲授内容重复交叉,甚至中高职采用的教材也是同一版本,不少学生反映“感觉知识上没有增多,只是在高职又温习了一遍”。这跟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岗位群及其对人才需求是不符合的,不能满足社会对中高职人才的不同需求。
(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高职在学生实习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理应体现出中职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和可持续发展,但实际并非如此。一些中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极具优势,在师资、设备、实训管理、校企合作等,实力较强。但高职院校近几年才得以较快发展,不少高职院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还在不断形成和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设备、场地尚不到位,“双师型”教师不足,校企合作不强,实习实训课程、专业技能训练只是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的内容,一部分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并不能体现出高职的特点,甚至有些还比不上中职院校,造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不能满足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针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对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中高级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设置。若能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中高职教师共同讨论商定,则能避免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重复等问题,使得中高职职业教育是一个互相衔接着的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教育不仅是某一个中职学校或者高职学校的任务,它是全社会的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学校不能闭门造车,因此要从社会的需求以及中高职教育的特色出发,中高职教师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以及符合国家对中高职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从中职到高职,加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的深度教育,拓宽学生的视野从中职到高职,有些课程名称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似度,但是在高职所传授的内容和中职应当是大有所别的。中职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理论和初级操作技能,而高职则是不仅要懂得这些技能,更是要深化和延伸相关技能,不仅要懂得技能,更要通过相关理论的学习,明白技能背后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对于中高职同一个问题的学习,应当从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加深学生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这也对高职教师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通过构建国家资格体系,实现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技能全面衔接职业是中高职职业教育的核心和基础。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当根据中高职所面向的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关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在中高职阶段分别获得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资格证,开设相互独立、逐步提升、避免重复浪费社会资源的课程,实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有序衔接。
五、总结。
本文分析了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建设任重而道远,还有很多值得探讨和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三
为了实现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旅游业急需高质量、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问题也成为关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从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旅游专业教材、教师和学生三大方面的专业建设问题,力求加快完善旅游专业学科建设,将旅游强国目标与教育事业有机结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从4000亿元总收入到实现3亿元的总收入目标,其中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也是目前3500万旅游就业人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未来的内,我国的旅游类人才就业人数也是现在的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大概需要达到7000万旅游类就业人才的数额,这对旅游专业教育体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育应进行细化,紧随时代步伐,使教育观念和模式与时俱进,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切实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中等院校一共有1207所,其中的高等院校约占1/3,而中等职业院校约占2/3的份额。旅游专业学生总数达到了将近46万人次,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20万左右,从事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师1.87万人。
二、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一)学术研究方面。
首先,旅游学科的发展关乎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所以,为了推动旅游学科紧随时代发展需求,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紧抓社会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给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中汲取旅游事业发展的导向,并据此树立科学的研究目标。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应借助丰富的实践资源、科研平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和实践水平。其次,学术研究重在创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根据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现状尝试进行旅游规划,明确目标,努力在科研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在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引领下,德国建设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环保休闲农庄或者市民农园。并且在农民和政府的帮助下大大胆创新,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再如,英国的“旅游环保型”农业旅游区,在大力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管理23万个农用水塘,为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生态保障。此外,还有荷兰的“高科技创汇型”旅游业。这些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借鉴。最后,稳定性也是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旅游管理同样需要在稳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逐步深入和系统化。通过创新实现先导作用,通过实践体现科研价值,将旅游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完全体现出来。
(二)教学体系方面。
旅游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委托培训机和成人教育两方面。旅游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旅游学科的实证性较强,需要有明确例子、规划和数据,证实研究成果和教学效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与旅游企业互动性教学,但学生解决旅游实际问题还有差距。从客观上说,现阶段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还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实践方面。
在实践方面首先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院校建设与自身教育体系相联系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人才的实习需求。其次,另一个实践方式是通过旅游规划项目实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结合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或者结合地方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发展方案,这样的研究和创新过程给院校教师创造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比如,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学员建设一个实习饭店。尽管现在营运艰难,但只要坚持初衷,慢慢发展起来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素质培养是基础。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缺少沟通技巧就很难与客户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能将专业放在首位,应该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其中,多语言沟通教学非常重要,游客的多语种沟通需求,需要有具备多语种沟通能力的人才。所以,院校应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沟通能力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训练和实践。
(二)强化教学是关键。
教师本身应积极参与有关旅游行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并将经验分享给学生。在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在教材方面,应注重对新领域和新专业的融合。将教材与课程设置联系起来,将有限的课程资源放在无限的创新实践中,最大化、最优化地拓展教材内容,丰富阅历和创新维度。最后,在学生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其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强化实践与研究,让学生切实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最终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四、结语。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程,师资力量、教学体系和实践模式等方面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关键问题。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训练等都是健全学科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现阶段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明确学科建设导向,及时解决学科建设中的问题,推动旅游业发展,实现我国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的转变目标,实现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实际影响作用。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四
2、浓雾下高速公路追尾事故风险管理研究。
3、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融资模式、风险管控和信息披露。
4、国际油价与我国能源公司股价的相关性测度及其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5、城市供水管网铁释放特性及其风险管理。
6、电力通信网风险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
7、电机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
8、大型项目群风险管理研究。
9、开放条件下原油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与监管研究。
10、我国田径专业竞技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11、设计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12、基于风险预算理论的保险资产管理路径研究。
13、煤炭企业战略风险管理及控制研究。
14、信息安全风险多维动态管理模型及相关评估方法研究。
15、免疫视角下企业风险管理要素与风险管理绩效关系研究。
16、基于资本约束的商业银行资本配置对风险管理影响研究。
17、大型建筑企业工程投标风险管理研究。
18、电网主型设备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模型及信息系统研究。
19、电网基建项目全面风险管理及其信息系统研究。
20、epc模式下的能效电厂项目风险管理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
21、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
22、浅论企业外汇债务风险管理。
24、浅谈加强中国海外政治风险管理。
25、从声誉风险视角看企业风险管理。
26、浅谈现代企业风险管理。
27、论物流企业风险防范。
28、关于矿业企业风险管理。
29、关于旅行社的风险管理。
30、房地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31、信息服务企业的风险管理。
32、物业服务企业的风险管理。
33、铁路行车安全风险管理。
34、高技术产品的市场风险分析。
35、浅谈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36、我国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37、建设工程项目业主的风险管理。
38、工程项目造价风险管理。
39、监理工程师的责任风险防范机制与补救。
40、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41、大学生体育意外伤害的防范与处理。
42、高校突发事件与风险管理。
43、高校发展的风险评估基本框架。
44、浅谈农业风险的识别及控制。
45、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46、转基因生物的风险分析。
47、医疗风险管理浅析。
48、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研究。
49、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风险管理。
50、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及其防范。
51、浅谈社会公共风险管理。
52、论网络会计的风险管理。
53、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
54、软件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55、对电子软件相关风险的认识与应对。
56、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
57、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战略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证研究。
58、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的应用研究。
59、我国大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研究。
60、固定资产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61、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
62、企业信息化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63、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与模式。
64、基于风险管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重构研究。
65、全面风险管理。
66、我国财产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型研究。
67、我国汽车制造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
68、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研究。
69、我国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问题探讨。
70、安徽省进出口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研究。
71、信贷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7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研究。
7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74、基于coso框架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75、证券信用交易风险管理研究。
76、试论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防范。
77、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78、关于信用担保机构的风险问题。
79、信用卡风险分析。
80、助学贷款中的信用风险及其防范。
81、建立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思考。
82、风险测度和管理的var方法及其优缺点探析。
83、保险业风险及其防范。
84、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管理。
85、我国财产保险公司面临的风险探析。
86、我国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研究。
87、浅谈创业投资的风险管理。
88、论国际商务中外汇经营风险的防范与管理。
89、企业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90、浅谈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
91、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
92、我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及其防范。
93、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对策探析。
94、企业应收账款的风险分析及控制。
95、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浅析。
96、企业人力资源风险管理。
97、企业信息系统选择风险。
98、初创企业信息化管理风险分析。
99、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100、企业电子商务战略的风险与管理对策。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满足基本衣食住行,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国各大高校审时度势,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致力于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的复合式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旨在推动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满足旅游业岗位的用人需求。
笔者从各大高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起点和层次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关键词:就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在国务院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旅游企业不平等的用人制度造成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业不就”或“频繁跳槽”,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一)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表的蓝皮书表明:中国旅游业收入逐年创新高,旅游市场呈现出“两高一平”的局面,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保持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入境旅游平稳增长。
我国旅游业的增长使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世界第一客源国,以及较大的旅游目的地国。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服务范围较广的产业,就业门槛较低,能够吸纳大规模的毕业生。
同时,我国各地区的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也非常大,就北京、上海来说,酒店业管理人才缺口均在55万以上,并且现在每年新增的旅游企业中,中、高级管理岗位就有一千多个。
开发旅游管理论文篇十六
各专业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应该选择与教师研究课题、与生产、教学和科研实际相结合的课题,坚持“真题真做”的原则。下面是学校管理论文题目大全,为大家提供参考。
1、政事分开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我国社区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中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4、教育管理的人性逻辑。
6、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研究。
7、法治理念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8、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
9、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
10、新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1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
12、“微时代”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研究。
13、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员教育管理难点与对策研究。
14、论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其启示。
15、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1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教育硕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
17、中外高等医学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研究。
18、湖北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研究。
19、中外教育管理教育硕士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比较研究。
20、专业化视野下我国校长管理制度的研究。
21、学校发展阶段论视野下的教师资源管理策略研究。
22、学校管理咨询研究。
23、强势学校管理的教育伦理学思考。
24、论当代中国青少年性教育。
25、学校营销的实施策略研究。
26、我国中学性教育教材的比较研究。
27、青春期性教育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28、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研究。
29、中国与瑞典_美国学校性教育比较研究。
30、我国基础教育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31、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变迁与走向研究。
32、论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33、基于教育券制度的基础教育投入政策研究。
34、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研究。
35、教育领域预算外资金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36、公共财政下我国教育投入问题研究。
37、教育经费投入的非均衡研究。
38、国家助学贷款还款约束机制研究。
39、论公共财政下基础教育的供给问题。
40、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的伦理解读与建构。
41、教育券的制度特色_适应性与对中国的启示。
42、“以校为本”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
43、劳动力流动与政府教育投资的收益_模型与政策。
44、教育策划促进教育行政管理职能转变的有关研究。
45、学校公共关系管理的价值与运作。
46、学校领导的伦理审视。
47、学校组织管理气氛与教师工作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48、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变迁机制研究。
49、校长问责制初探。
50、名校长成长的影响因素探析。
51、中学教师目标设置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52、校长_教师有效沟通研究。
53、教育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理论建构。
54、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管理思想研究。
55、转型时期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范式的转变。
56、关于教育行政职能的研究。
57、大学中介性组织研究。
58、税费改革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
59、管理体制视野中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60、关于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61、西部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研究。
62、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63、经济学视野中的学校经营及其发展模式研究。
64、对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的.经济分析。
65、国家助学贷款难的诚信思考及对策研究。
66、在沪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公平问题——对闵行区的个案研究。
67、我国地方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68、教育局长的领导有效性。
69、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制研究。
7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高中教育经费问题研究。
71、教育改革市场趋向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72、全球视野下的教育券比较研究。
73、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74、政府向义务教育学校拨款方式的研究。
75、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构想。
76、中美教育行政组织比较研究。
77、转型期中国教育投资制度研究。
78、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
79、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研究。
80、学校实施量化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81、学生管理:从科学取向到人文取向。
82、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在教育组织中的应用研究。
83、论教育管理理论的知识论基础。
84、笔墨下的学校管理:教师视野下某所学校文件的实地研究。
85、论校长成长的教育叙事研究。
86、国家助学贷款问题的调查研究与政策建议。
87、学校组织文化建设研究。
88、个人功能差异研究及初步应用。
89、校长个性与学校特色。
90、《周易》与现代教育管理。
91、构建和谐学校人际关系初论。
93、学校逆向管理问题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94、规避教育决策失误的问责制度研究。
95、学校空间变革研究。
96、学校品牌的视觉形象研究。
97、现代学校规训制度研究。
98、试论学校品牌的管理。
99、学校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构建。
100、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体系研究。
101、学校知识管理研究。
102、基于问题的校长培训模式研究。
103、论校长课程领导的理念与策略。
104、新课程教学双边心理适应性与发展性档案袋评价模式的构建。
105、学校发展规划的人员角色问题及其对策。
106、学校章程中校长权力规定之研究。
107、学校效能提升的框架分析。
108、开展学校职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
109、学校交易成本问题研究。
110、校长领导行为研究:运用mlq问卷对山东省普通高中校长的调查分析。
111、360度反馈在教师绩效考核中的应用。
112、家长、社区人员在现代学校管理中角色与职能的研究。
113、行为主义激励理论与学校对学生的奖惩教育艺术探究。
114、新课程背景下优质学校建设研究。
115、知识管理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116、中日两国教育管理体制关联性问题探究。
117、学习型学校的校长领导研究。
118、实施目标管理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19、校长的行动逻辑。
120、体罚教育方式探索。
121、教育管理系统中的若干优化问题研究。
122、论学校管理伦理。
123、民办教育集团的校长经营行为研究。
124、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
125、年级本位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