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民为贵教案(汇总22篇)
教案是教师设计的一种文稿,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及评价方法等内容。在编写教案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教案的编写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希望大家勇于尝试和创新。
民为贵教案篇一
真正的艺术应当经得起两样东西的检验:一是纵向的生命力,那种产生时轰轰烈烈,经行中却经不起时间跨跃和时代洗礼的东西,绝非真正的艺术;二是横向的美感效应,即无论是谁,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去审视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样熠熠生辉,使你能从中获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从而产生愉悦人心的美感效应。沈从文的《边城》正是这样一篇美文,自它问世以来,对它的评论便接踵而来,有人赞它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讥之为“有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80多年来,经过历史浪潮的千淘万洗,人们渐渐认识到《边城》是一颗闪光的金砂。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这部作品。
2、交流有关沈从文的材料,谈谈沈从文、他的作品及创作特点。
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湖南凤凰人,苗族。他所生长的沅水流域,地处湘西,属湘、川、黔三省交界处,是苗、侗、土家族少数民族聚集之地,历史上,这里是被中原文化鄙夷为“披发左衽”(古代指东方、北方少数民族的装束:散发不束髻,大襟开在左边)的荆蛮之地,地理位置偏,经济文化落后。沈从文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颇有名望的行伍世家。六岁进私塾,因讨厌那里的毫无生气的教育方式和来历的体罚制度,经常逃学,流连于湘西的自然山色之中,童年时有趣的生活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永不枯竭的源泉。
1917年8月他以预备兵名义入伍。此后五年多时间,沈辗流落于湘、川、黔三省边境及长达三千里的沅水流域,经历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的生活,认识了些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及许多奇特古怪人生。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对其创作生活至关重要。他见惯了边地的征战与剿杀,也见惯了底层人民的艰辛与欢愉,对封建势力压迫下苦苦挣扎的底层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从而决定了他后来文学创作中民主主义倾向和人道主义倾向。
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于一炉,展示其人民的粗犷豪放强悍,民俗的淳朴善良,使其作品充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式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和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称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以冷静客观的笔法,再现二三十年代湘西山村儿女的苦乐人生。《柏子》写卖身于老船长的水手柏子与吊脚楼妓女之间粗野而不无真诚的爱。作品着意展现的是柏子那种既充满生命气息又麻木蒙昧的生命状态。至于畸形恋爱后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则不是兴致所在。
作者在赞美纯朴民俗品格的同时,也揭露了远离边城的都市人生的道德堕落和人性沦丧。《八骏图》反映教授学者们的虚伪、怯懦与自私。《有学问的人》勾引友妻等等,他用毫不留情的犀利之笔,撕下了城里人的道德面纱——荒唐可笑。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这是沈从文的独特之处。出于现实人生形式的不满和厌倦,沈从文创造了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边城》就典型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的人生形式及社会理想,作品着力所描写的是不受“近代文明”污染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了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再加上其浑圆完整,凝练畅达的结构形式,独特的审美风格以及深刻的情感内涵,为中国现代抒情小说开辟了一个独特的境界。《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3、了解《边城》全篇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母亲故事)。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上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可爱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两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待傩送回来,“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4、翠翠的形象有何典型特征?
“《边城》是写爱情的,写中国农村的爱情,写一个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农村女孩子的爱情。”(汪鲁祺《沈从文和他的边城》)翠翠的爱情是小说的描写重点。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小说以几个端午节将几个生活片断联结起来,表现翠翠的爱情发展过程。十五岁的那个端午,龙舟下水预订的鼓声把翠翠带到了两年前的端午,在那一天她遇见了傩送。小说细腻地描写了她情窦初开的感觉,非常优美,正如古代诗词中所描绘的“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小说的第13章至15章故事发生在翠翠十五岁的那个夏天。课文开始部分,翠翠孤寂的心中起了一种莫名的惆怅和悲哀,这既与她深藏心中的相思之情有关,又与边城封闭的环境有关。日渐成熟的生命与长时间缺少变化的环境产生了不和谐。因而,“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翠翠惆怅与悲哀应当被视为健康的心理,因为它是人性的自然流露。课文中间和结尾两次写到翠翠攀上山崖去摘虎耳草的梦,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翠翠的内心。“梦是愿望的达成。”(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所反映的正是翠翠的内心渴求,这是一种健康的合乎人性的要求。
5、外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孤独。孤独而坚强的爷爷;孤独而单纯的翠翠。
师: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下面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
生l:端午节的时候,妇女和小孩们穿了新衣服,还在头上用雄黄蘸酒画个王字,这一天还可以吃鱼吃肉。
为什么要用雄黄蘸。
酒画个王字呢?
是为了辟邪,传说雄黄酒可以除病去灾。
师:很好。大家接着看下去,还有些什么风俗?
生:赛龙舟。
师:好像有许多地方都有这个风俗,我们都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一个人——。
生:(争相回答)屈原!
师:对。那么我们看看在这里,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
生:(继续看书后有人回答)龙头大哥顺顺、天保和傩送。
生:(有人补充)这里也提到了翠翠。
师:翠翠也去赛龙舟吗?
生:她是去看。
师:看龙舟的人多不多呢?
生:当然很多,课文里说“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师:嗯,看来端午节对这里的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对于故事的主人公来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师:好的,下面大家来看一看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
【学生看书,之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相关情节。】。
师:好的。可以说这是一次邂逅。起初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生:开始的印象不好。“她以为那男子就是要她上有女人唱歌的楼上去”然后还骂了傩送,而且文中还有这样一句“翠翠意思仿佛只在告给狗‘那轻薄男子还不值得叫”。
师:接下来的变化是什么?
生: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师:从这里,你能看出翠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我认为她很淳朴、也很可爱。她不愿意别人把她看成那种唱歌的女子,同时,在她错怪了别人的时候她感到很难为情。
师:是的,正是好一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姑娘。这就是翠翠,一个很单纯的小姑娘的形象,然而我们继续看下去,就是这一次邂逅在翠翠心里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阅读第五部分的内容,把这方面的内容找出来。
生1:“两年日子过去了”,“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生2:“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
生3:翠翠在听祖父和喽罗的谈话时也一直在想着听到有关二老的消息。
师:(笑)看来翠翠开始为二老而伤神了。(生笑)不仅如此,在小说的第六部分又有相关的描写。说说看。
生:当爷爷提起当年端午的事情时,“翠翠还正想起两年前的端午一切事情”,这时也可以看出她在想着二老。
师:还有没有补充?
生:(一时间答不上来)„„。
生:当她听到“远处有吹唢呐的声音,她知道那是什么事情”,并且还把船拉过岸去,爬到屋后塔下去眺望。翠翠知道这是有人娶亲,或许她想到了自己和傩送,我理解这里似乎是表明翠翠对未来有一种向往。
师:(笑)是向往结婚吗?
生:应该是。
师:可以这样理解。不过,或许翠翠心里还没有想到那么远,或许这只是表明了她内心里刚刚开始萌动起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一种对于未来的模糊的感觉。也正是这样的一个翠翠,才更使人感到真实、可爱。
师:除了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故事外,《边城》还给我们展示了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文中这样的文字比较多,请大家选几处来谈一谈。
生1:(笑)爷爷非常疼爱翠翠。比如看赛龙舟时,他不忘叮嘱别人送翠翠回家。
师:你是说那个替爷爷撑船的人吗?
生1:是的。
师:可是接下来他们两个人都喝多了啊?
生1:(笑)爷爷有点老糊涂了。(众生笑。)。
师:(笑)看来这个爷爷也是有些老顽童的脾气。(生笑。)。
生1:不过,爷爷后来还是认错了。当他看到翠翠回来后,还在问“翠翠,你怎么不答应我,生我的气了吗”,这说明爷爷很在意翠翠,怕她生气。
生2:不对。这是因为翠翠挂念傩送而有了心事,和她跟爷爷的感情没有关系。从其他情节来看,爷爷对翠翠的关心和翠翠对爷爷的关心都是一直没有改变的。
师:举个例子说一说?
生2:第六部分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人大了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这些话表现出的是翠翠对爷爷的关心。况且下面还有这一句:“翠翠睨着腰背微驼白发满头的祖父,不说什么话”,我认为这句话也是写翠翠对爷爷的感情的,她看到爷爷越来越老,已经想着替爷爷守船了。
师:很好。可见,虽然这祖孙俩偶尔会有一些小矛盾,但在一些微小、琐碎的生活细节中,时时都让人感到祖孙二人相互关心、相依为命的那分浓浓的亲情。很多时候这祖孙二人可谓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真正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啊!(生笑。)。
【学生讨论。】。
师:这个问题有一些难度,请大家自由发言吧。
生:应该是在翠翠爱恋傩送这件事上。第五部分写到爷爷和翠翠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句话。
师:(鼓励)你的阅读非常仔细,很好!这么说,在这件事上,爷爷有点“自以为是”了。(生笑,表示同意。)。
师:从全文来看,在爱情问题上,一开始.祖父的确不是很了解翠翠的想法,这也给翠翠带来了烦恼。不过虽然如此,但这并没有影响到祖孙二人的感情。翠翠对爷爷一如既往地依赖和关心并没有发生改变。
师:在刚才的讨论中,翠翠与爷爷之问的亲情,翠翠对傩送的爱情让我们看到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人情美。在这种人情美之外,小说还为我们展示了湘西地方的风俗美。下面请大家看看,小说中都有哪些情节表现出了湘西人的美好、善良。
【学生讨论。】。
生1:这里的人们有一种自己的生活乐趣,像是自娱自乐。在第三部分写到“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似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打扰他们,很有一种世外桃源的味道。我想,这就是湘西吸引人的一个原因,也是这里的人们更为善良的原因吧。
师:“世外桃源”,我认为你的这个词用得很好。老师在读这篇小说时也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是老师向往这里的一个原因啊。(生笑。)。
生2:这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
师:你说得很好!不过,我替你补充一点,爷爷和翠翠的生活是不是很宽裕?
生2:不是。他们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节日里自己不能包粽子,还是顺顺给他们的鸭子和粽子。这也就更显示出爷爷和这里的人彼此之间的感情都很厚道。
师:也就是说,物质利益的东西在边城这个环境里显得并不重要,尽管这里有些人,如爷爷和翠翠,他们的物质生活可以说是清贫的,但他们并没有为此而成为物质利益的追逐者。
【学生边听边点头。】。
生3:在边城里,他是一个富有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师: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顺顺这种品格?
生3:第三部分说“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师:也就是说,在顺顺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的分别,只有人和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多好的人,多好的边城啊!(生会意地笑了起来,不时有人在议论着)请大家继续往下看,还有哪些内容可以看出这里民风的善良、淳朴。
生4:我觉得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非常安详。
师:安详?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和善良、淳朴的民风有什么关系呢?
生4:这里的人除互相帮助外,还能以一种与世无争的态度生活,在这里没有那种尖锐的矛盾,似乎大家都很平和,就连翠翠的那条狗都很善解人意。我认为这正是受淳朴民风的影响所致。
师:你说得很好。正如沈从文先生自己在谈到《边城》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与世无争、平和安详不正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的形式吗?(学生若有所思,时而窃窃私语、时而赞叹。)。
[课堂小结]。
师:有人这样评价《边城》:“《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或许每一位初读《边城》的人,都会为作品中所呈现的唯美淳朴的人性、恬淡舒展的意境、清新幽静的氛围、醇厚幽远的回味所沉醉,小小的边城,如一杯用清晨山泉冲泡的清茶,淡香缓缓飘散;又如一位在水一方遗世独立、只可遥望而无法靠近的伊人,有着不可企及的绝尘之美。作为一个喜欢边城、喜欢沈从文的老师,我希望同学们能再次走进边城;沈从文是一个相信纯情的力量的人,那就让我们也到边城中去寻找一种恒定而久远的感动,去寻找一种超于物外的纯粹的美!
民为贵教案篇二
设计意图:
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注意观察,随时教育。我们班里有几个小朋友非常的不爱干净,整天拖着鼻涕,身上也是脏兮兮的。为使幼儿逐步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的良好习惯,我设计了这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爱清洁,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2、让幼儿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
活动准备:
图片2张(一张画脏、乱、差的地方,一张画干净整洁的地方)。
活动过程:
小结:小朋友在大街上,在公署里,在幼儿园都见到过许多果皮箱,这些箱子的作用可大了,它能保护环境的卫生。
3、出示幼儿读物,让幼儿分辨对错:
(1)一幼儿把香蕉皮扔在盯皮箱里。
(2)一幼儿在大街上随地吐痰。
(3)一幼儿把冰棒纸扔在地上。
(4)一幼儿将痰吐到痰盂里。哪个小朋友做得对?哪个小朋友不对?你要向谁学习?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吃的果壳呀、塑料袋呀应该扔到哪里?(垃圾桶里)。
民为贵教案篇三
活动目的:
1、结合实际体验说礼仪的重要,掌握一般常用的文明语言及几点说话礼仪的技巧,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使校园里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氛,到处可闻文明语言,使文明礼仪教育见成效。
2、通过本次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
3、通过亲身的体验活动,使学生了解更多的校园礼仪。
活动重点:
本次活动,提出希望,希望学生能把校园礼仪的一些规范应用到现实的学习生活中区。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说话礼仪:
文明礼仪教育之所以要从说话做起,是因为他是语言生命的基石,学习,生活,交往无不需要说话。就是说,不说话,或不会说话,或说不好说都要影响学习、生活、交往的质量,影响人生的价值。“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正是文明礼貌语言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的写照。因此,南戴河小学非常重视文明礼貌语言的训练,把它当做文明礼仪教育的第一站。
二、讨论:话咋说更得体。
三、师生小结:
跟什么人说什么话。
干什么事说什么话。
到什么地方说什么话。
最重要的是对话的前言后语,交际对象的文化素养和当时的社会时尚。
四、介绍一般常用的文明语言及几点说话礼仪的技巧:
1、文明礼貌语言一般有:
问候语语:“老师好!”“爸爸好!”“爷爷你身体好吗?”等。
送别语:“老师再见!”“妈妈再见!”等。
请求语:“小静同学,这道数学题能教我一下吗?”“请把你的橡皮借我用一下,好吗?”等。
安慰语:“小弟弟,别哭,我带你找妈妈!”“奶奶,您放心,您的身体会好起来的!”
赞美语:“妈妈您真漂亮!”“王刚,你真厉害,真不愧是小作家。”
提醒语:“小飞,请你把你的苹果皮放进垃圾箱好吗?”
劝戒语:“洪丽,请你不要与她打架好吗?都是同学,有理总是可以讲清楚的。”
2、加法和减法:
“遇物加钱”与“逢人减岁”,是言语交际中针对人们的普遍心理,采用的两种投其所好、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
加法--遇物加钱。
遇物加钱是指在品评别人所购物品时,对其价格故意高估,从而使对方高兴,求得更好的心理相容。比如,甲买了一套样式挺不错的西服,乙知道市场行情,这种衣服两三百元完全可以买下。于是乙在品评时说:“这套西服不错,恐怕得四五百元吧?”甲一听笑了,高兴地说:“老兄说错了,我220元就买下啦!”这里乙的说法就很有技巧性,在他不知道甲花了多少钱买下这套衣服的情况下故意说高衣服的价格,使对方产生成就感,当然也就使得对方高兴。
减法--逢人减岁。
由于成年人普遍存在这种怕老心理,所以“逢人减岁”就成了讨人喜欢的说话技巧了。这种技巧特征在于把对方的年龄尽量往小处说,从而使对方觉得自己显得年轻,保养有方等,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比如一个三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二十多岁,一个六十多岁的人,你说他看上去只有四五十岁,这种“美丽的错误”,对方是不会认为你缺乏眼力,对你反感的,相反,他会对你产生好感,形成心理相容。
值得注意的是,“逢人减岁”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成年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相反,对于幼儿、少年,用“逢人添岁”(年龄往大处说)的方法效果较好,因为他们有一种渴望成年的心理。
(一)摆正位置,端正态度。
交谈包括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说什么的问题,即内容问题,语为心声,你不能信口雌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说,即形式问题,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对听者而言,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一般而言,交谈有四忌。
(二)交谈的禁忌。
1忌打断对方。
双方交谈时,上级可以打断下级,长辈可以打断晚辈,平等身份的人是没有权力打断对方谈话的。万一你与对方同时开口说话,你应该说“您请”,让对方先说。
2忌补充对方。
有些人好为人师,总想显得知道得比对方多,比对方技高一筹。出现这一问题,实际上是没有摆正位置,因为人们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产生很大的差异。譬如你说北京降温了,对方马上告诉你哈尔滨还下大雪了。当然如果谈话双方身份平等,彼此熟悉,有时候适当补充对方的谈话也并无大碍,但是在谈判桌上绝不能互相补充。
3忌纠正对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考虑同一问题,得出的结论未必一致。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是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尊重别人就是要尊重对方的选择。除了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旗帜鲜明地回答外,人际交往中的一般性问题不随便与对方论争是或不是,不要随便去判断,因为对或错是相对的,有些问题很难说清谁对谁错。
举例。
美国人吃螃蟹习惯吃钳子,其余部分都不要,而中国人习惯吃黄吃膏,此时你就不能说“你真傻,吃螃蟹应该吃黄吃膏”。
在中国,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反对,但在有些国家,如马其顿、保加利亚、尼泊尔,则正好相反,点头表示反对,摇头表示同意。
所以请大家记住一个社交的原则:从心理上接受别人。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不一样,职业背景不一样,考虑的问题也不相同,所谓做人必须宽容,不要把自己的是非判断标准随便强加于人。
4忌质疑对方。
对别人说的话不随便表示怀疑。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质疑对方并非不行,但是不能写在脸上,这点很重要。如果不注意,就容易带来麻烦。质疑对方,实际是对其尊严的挑衅,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人际交往中,这样的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1使用称呼就高不就低。
在商务交往中,尤其应注意使用称呼就高不就低。例如某人在介绍一位教授时会说:“这是…大学的…老师”。学生尊称自己的导师为老师,同行之间也可以互称老师,所以有这方面经验的人在介绍他人时往往会用受人尊敬的衔称,这就是“就高不就低”。
2入乡随俗。
一般情况,也许你会习惯性地问:“是青岛人还是济南人?”但是,当你人在济南时,就应该问:“济南人还是青岛人?”这也是你对当地人的尊重;当你到其他公司拜访时,不能说主人的东西不好,所谓客不责主,这也是常识。
3摆正位置。
在人际交往中,要摆正自己和别人的位置。很多人之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出现问题,关键一点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下级要像下级,上级要像上级,同事要像同事,客户要像客户。摆正位置才有端正态度可言,这是交往时的基本命题。
4以对方为中心。
在商务交往过程中,务必要记住以对方为中心,放弃自我中心论。例如,当你请客户吃饭的时候,应该首先征求客户的意见,他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不能凭自己的喜好,主观地为客人订餐,这就叫摆正位置。如果你的客户善于表达,你可以夸他说话生动形象、很幽默,或者又有理论又有实践,但你不能说“你真贫,我们都被你吹晕了”!
民为贵教案篇四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时数 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五单元。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二个小说单元。第五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265页把“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浏览一遍。要求画出: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教师巡堂,检查学生是否画对)。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指导预习。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研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二、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见人教社“教参”第139页),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板书依次出现的顺序应是:1.华家的故事情节;2.夏家的故事情节;3.两个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明、暗线;5.两条线索的连接、交织、融合的地点。主题暂不板书,待分析完人物后再归纳。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见215 页),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211页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213页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212页“……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215页—216页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210页—212页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夏俞(《药》的主人公)。
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见人教社1991年1月第1版高中第三册教参第146—148页,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烈士被害和《药》的创作”以及补充资料五“关于《药》的素材”)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见高潮部分217—218页)。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康大叔。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212页和215页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至于对一帮茶客的分析,教师可参看教参141页。华大妈的性格与华老栓有相似处,这里从略;夏四奶奶的性格,可在讲授课文《夜》时再联系着谈。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见教参144页),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预习提示”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药》的主题可作以下 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完成“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回答的 部分答案见教参143页)。
揭示主题。(见教参138页)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布置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小组选出一名对戏剧创作较有兴趣的学生执笔,用《药》的第三部分(高潮)内容为材料,以《茶馆人物谱》为题,将该部分改为独幕剧(课外“思考和练习”六的要求可纳入其中),然后集体修改,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作汇报演出(各组演出时间不超过15分钟)。
民为贵教案篇五
录自“语文报杯”教学大赛。
安徽南陵一中汤国来主讲 辽宁开原高级中学李莹王玉忠笔录。
比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感情浅舔一舔,没感情也要赏个脸。现代人已经把喝酒上升到感情的高度,相对于现代人,古人劝酒就优雅诗意得多。
大家读过吗?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b:“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王维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西出阳关无故人”。
a:对,再看白居易的《劝酒诗》。
p:劝君一杯君莫辞,劝君两杯君莫疑。劝君三杯君始知。
面上今日老昨日,心中醉时胜醒时。
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
身後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他劝酒的理由是什么?
b: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
a:为什么“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鸟相趋走。身后金星挂北斗,不如生前一杯酒”呢?
b:“心中醉时胜醒时”“面上今日老昨日”。
a:慨叹岁月易逝,年华老去。
许多人写劝酒诗,但名气最大,价值最高,个性最强的却是李白的《将进酒》。
老师给大家朗读,大家看屏幕的容易读错的字音。
a:下面大家读,读他的诗就要放声的读,旁若无人的读。
a:大家气势没有读出来。那好我们看,李白劝谁喝酒?
b:岑夫子、丹丘生。
a:就是朋友。
b:杯莫停。
a:喝得怎样?喝得快,喝得急,量怎么样?
b:“会须一饮三百杯”。
a:就是能喝多少喝多少。那李白怎样饮?
b:纵情,放纵,“斗酒十千恣欢谑”。
a:纵情到什么程度?读后几句,从“五花马,千金裘”开始读。
用名马、皮裘换酒,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喝酒喝得这么专注,这么任性,这就是李白。
李白为什么让人这样喝酒?如此的豪饮、狂饮?
欣赏朗读录音,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b:自己身世,所以郁闷,借酒浇愁。
a:什么心情?
b:愁,忘了一切。
a:是不是也说到了乐?
b:及时行乐,饮酒无比快乐,所以要狂饮。
b:时间一去不复返。
b:“暂且”“姑且”
a:可见这“为乐”是刻意追求的,营造乐的氛围。
前面要表现他内心的悲愁,他愁的根源何在?
b:“天生我才不得用”,期待“千金散尽还复来”。
b:政治上。
b:与前面的话有矛盾。
a:有矛盾,其中必有一假,哪个不是发自内心的呢?哪个是真正的想法?
b:“天生我材必有用”是真的,后面的是醉话。
a:那么“古来圣贤皆寂寞”怎么理解?
b:心灵寂寞,抱负无法实现。
a:才干无法发挥,但李白是以圣贤自况的,所以他。
b:难过、悲凉、逃避。
a:还有无奈,还读到了什么情感?
b:激愤,怀才不遇,抱憾终生。
a:李白这次到哪家宴酒?
b:元丹丘。
b:不会,李白豪放而浪漫。
a:这里我们看到李白的个性,豪放,率真,作为诗人的狂放不羁让世俗的礼法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这哪里是在劝朋友喝酒,其实分明是痛苦的心需要麻醉,不平的心需要滋润,内心不平,愤激,感情很激烈。
请同学们大声地、毫无顾忌的、旁若无人的读一遍。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说“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感觉有愁,有激情,有自信,也又倔强。
a:看晚唐于武陵《劝酒》,比较格调有什么不同。
p:劝酒。
劝君金屈卮,满酌不须辞。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
b:……。
a:齐读。
------------------------------------------------------------”
民为贵教案篇六
3.深深思索每一位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思想感情。
2.体味诗中蕴含的哲理。
3.感受中外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知识分析:
1.《断章》分析。
1.1了解作者。
1.2认识作品。
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
2.《风雨》。
2.1了解作者。
2.2认识作品。
3.1了解作者。
3.2认识作品。
4.《回旋舞》。
4.1了解作者。
4.2认识作品。
在这首诗中,保尔•福尔用童话般的想像展示了“世界大同”的思想。
5.《在一个地铁站》。
5.1了解作者。
5.2认识作品。
这首短仅两行的小诗作于20世纪初,是最早的意象派诗歌之一。
【典型例题】 。
1.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沿着鸽子的哨音 。
我寻找你 。
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 。
小路上 。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 。
我找到了你 。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答案:d。
2.阅读康白情《草儿》(1919年),指出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草儿在前, 。
鞭儿在后。 。
那喘吁吁的耕牛, 。
正担着犁鸢, 。
古着白眼, 。
带水拖泥。 。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
“呼——呼——” 。
“牛,你不要叹气,快犁,快犁, 。
我把草儿给你”。 。
“呼——呼——” 。
“牛,快犁快犁。 。
你还要叹气, 。
我把鞭儿抽你”。 。
牛呵! 。
人呵! 。
草儿在前, 。
鞭儿在后。 。
答案:d。
3.阅读周作人《小河》(片断),指出对诗歌形式分析不准确的一项()。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
下流干了; 。
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 。
不得前进,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
a.每一诗行有一定的节拍,隔行押大致相同的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b.诗人以自己的情绪支配诗行,不受标点约束,每行无固定字数。
c.诗歌语言口语化,从容不迫地传达出诗人舒缓的情绪。
d.诗句的内在节奏十分和谐,与散文语言完全不同,给读者以美感。
答案:a。
【模拟试题】。
1.下列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必竟 呕吐 好征兆 令人咋舌。
b.谛造 暴躁 大路货 独出新裁。
c.荏冉 山冈 刹那间 满目创痍。
d.浩翰 函养 棉制品 半身不随。
2.下列作家、年代(或国籍)、作品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卞之琳——现代——《断章》。
保尔福尔——法国——《回旋舞》。
b.郑愁予——当代——《错误》。
庞德——英国——《在一个地铁站》。
c.芦荻——当代——《风雨》。
毛泽东——现代——《沁园春 长沙》。
d.艾青——现代——《我爱这土地》。
余光中——当代——《乡愁》 。
3.下列一组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忧怀。
b.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c.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d.他们可以用他们的船在水上造成一座美丽的桥。
4.下面对庞德的《在一个地铁站》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阅读《断章》完成下列题目。
5.诗句中出现四个“你”,所指代的对象是否同一人?为什么?
7.对沙白的《红叶》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8.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1979年3月于上海。
9.对下面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远和近。
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d.两首诗都有童稚和梦幻色彩,但细品却充满成年人的孤寂与忧伤。
【试题答案】。
1.b 2.b 3.d 4.c。
7.c 作者在这里是将绿色与流血、奋斗、牺牲联系起来。
9.b 此说与诗的题旨不符。
民为贵教案篇七
屈原在几千年来一直被视为一位“忠君爱国”、“忠信、廉洁、正直”的爱国忧民的诗人;被誉为“虽可与日月争光可也”的伟大历史人物。殊不知,屈原作为一位诗人是成功的;但作为一位政治家却是失败的。他的失败就在于他把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国运紧密的联结起来。他爱楚国,是爱的那么的深沉和执着。他深深地爱着楚国的文化,这一点造就了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深深地迷恋着楚国的腐朽的、没落的政坛,这一点铸成了他只能是一位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从而他的国家的毁灭,连带了他政治信仰上也彻底的毁灭。
因此,被后人所称赞的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只是愚昧的“忠君”思想。它并非是一种代表先进的思想意识,而且与历史的发展潮流恪恪不入。正是愚昧的“忠君”思想注定了屈原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我们不能按今人的民主观念来勉强屈原!在他那个时代“爱国”只能通过“忠君”来实现,可以说,“爱国”必须忠君!屈原的爱国思想也是无可置疑的。
我认为,屈原之死是有价值的`。我们知道,一个人活着必须有所追求,否则,他的人生就是浑浑噩噩的一场梦!振兴楚国是屈原一生的最高理想。当这个理想破灭,他的人生还有何意义!与其苟且偷生,不如一死以明志!“幸福是非死得不到的!”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屈原是有气节的。
闻一多先生说:“如果对于当时那在暴风雨前窒息得奄奄待毙的楚国人民,屈原的《离骚》唤醒了他们的反抗情绪;那么,屈原的死,更把那反抗情绪提高到爆炸的边沿。”
从屈原的人格上进行分析,他的死是其人格美的具体显现。屈原之死,首先是悲壮的爱国之举,其次是对高尚的气节、神圣的人格的捍卫!同时又是对黑暗政治最强烈的控诉、最有力的抨击!表面看来他是自杀,实际是奸党小人夺去了他宝贵的生命。
屈原的死没有价值!屈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根本不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楚怀王那个昏君身上。他完全有理由弃暗投明,辅佐秦王,或著书立说都比投江能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虽说人活着要有气节!但有气节并不一定要以死殉国。他最主要的才能表现于文学创作上,他完全可以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如东晋的陶渊明,寄情于山水,对他自己,对后人都更为有价值。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
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楚国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起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而屈原却自杀了。他这是为了逃避现实,是懦弱的表现。”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为贵教案篇八
一、(课件展示1)导入 :
李清照在它的词作《一剪梅》中说过:“此情无计可消除,才可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情,给予人们无止境的遐想。蒋维翰在《春女怨》一诗中写道:“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儿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进得来?”诗中用了花树、庭院等冷景,通过写景状物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怨意。这些都是表示闺怨的作品,而当代中国台湾诗人郑愁予的诗《错误》,则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它是当代的闺怨诗,此诗美丽凄哀,人们评价它堪与宋词小令相提并论。
二、(课件展示2)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三、(课件展示3)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本诗写了两个人,“我”和“你”,“你”在闺中苦苦地等候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我”是一个过客,打江南经过,“我”的马蹄声让“你”产生了“我”就是“你”的“白马王子”的错觉,但可惜的是一瞬间的“惊喜”换来了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失望”。
五、研讨新课:
学生思考:
请同学们通读全诗,找找看那些是能够唤起你心中亲切联想的中国式的意想?
(课件展示4)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青石的街道向晚。
2、这些意向写出了女子的怎样的心绪?
描写的应是春季的江南,春天到了,江南大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阳光明媚,百花盛开,草长莺飞,但这独处深闺中的女子却不能感觉到那温柔的春风,那婀娜的柳絮。它的心如江南的这座小城一样,封闭、寂寞,又像傍晚的街道一样落寞、孤单;也像三月不揭的春帷般幽闭;更像紧掩的窗扉,把自己封闭了起来。虽然作者未言一“愁”字,但我们完全可以感觉到刘方平《春怨》中“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句的内涵。但是闺中女子苦苦地等待她的心上人出现,说明了她对心上人的感情执着、专一。
在百无聊赖中,街道上分明地传来了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大家设想一下,这个女子会做出什么动作来?她在那瞬间的心情又是如何的?明确: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的“白马王子”,心中充满了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残酷的事实,马上的“我”只是“打江南走过”的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期盼已久的“白马王子”。“她”只好千万个不愿意地放下了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马上过客看到的,依然是一道凝滞的无情的帘子。这时,女子的心里充满了失望。
5、问:请大家再深入思考一下,产生了这次错误之后,这女子的心理又会如何变化?
明确:她会在心里嗟叹“应念我,终日凝眸。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然后,她又会在“期待”到“惊喜”再到“失望”之间不断地反复。为什么呢?明确:我们想象一下,这位过客走了之后,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显然,她还是会重复刚才的动作,即使“过尽千帆皆不是”,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八、讨论。
1、(课件展示5)问:本诗题为“错误”,这是一个怎样的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明确:(1)一方面:女子痴痴的深情,女子误以为我”是她的心上人归来了;(2)“我”的出现打搅了深院中的女子。
2、(课件展示6)。
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明确:达达的马蹄声给了女子希望,虽然最后以失望告终,但这过程是美丽的,因为女子的生活起了裢漪,有了情节,打破了原本的死寂。
九讨论本诗的特色。
1、结构美。
(1)大景到小景再到特写:江南——小城——街道——帷幕——窗扉——马蹄;
(2)倒装:开头两句应该是结尾,倒叙式的结构,使得诗歌诗意盎然。从语言运用上来讲,第二、第四个比喻的原句应是“你的心恰若向晚的青石街道”“你的心是小小的紧掩的窗扉”,如今把“向晚”和“紧掩”倒装,化板为活,去俗生新,加强了语言的变化,婉曲的表现了思妇的怀人心理,描摹出思妇幽闭的内心世界,形象地刻画出一个寂寞女子哀怨的形象:怨妇的心封闭、沉闷、没有生气,在这个“城中”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街上寂无人迹,她将失望的心扉紧掩。
2、语言美。
(1)优美的意境、前后情景的逆转,具有高度的戏剧性。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这首诗的动人,是因为他用了鲜活的现代生活语言,表现了甚具古典意味的纯然之美。它是那么满溢着热切的情绪一—因为怀想着一个人,诗人自喻为天窗——并由这一情绪带动着意义的推展,使诗意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这过程中,读者的心被深深吸引,他们被一种美的情愫感动着,直到诗的末尾,当诗人的彩笔照出:“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心中虽意犹未尽,但却得到欣赏上的满足,并且领悟到,这“天窗”,是诗人的化身,而诗人之所以化身为天窗,乃是借此怀想一个人——“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于是,我们也会进一步发现,《天窗》一诗,原来是一首美丽的情诗。
[打包下载][引用该文][发表评论][转寄该文][关闭窗口]。
此文章相关评论:。
该文章有2个相关评论如下:(点这儿论坛方式查看)。
davidluxiang发表于:2004/11/2702:51pm。
(课件展示2)简介作者。
郑愁予,本名郑文韬,原籍河北,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就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抗战期间,随母亲转徙于内地各处,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1949年他随家人去中国台湾后,一面学习,一面继续从事写作。1955年中兴大学毕业后,在中国台湾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土上》。他的早期诗作多为关怀社会的诗。1963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1968年,郑愁予35岁那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参加“国际写作计划”,1972年在爱荷华大学获创作艺术硕士学位,并留校在中文系任教,翌年转往耶鲁大学,在东亚语文学系当高级讲师,现任耶鲁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
我认为这部分可以省略,因为这是垃圾信息!
顶部。
yuanling79发表于:2004/11/2706:43pm。
你说的是,但是这是我刚上班时候上的第一课所准备的教案。当然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诚恳的借鉴您的建议的!
民为贵教案篇九
二、简介作者。
三、放课文朗读录音,指名让一名学生朗读,教师评点。
四、整体把握诗意。
五、分析诗的“前奏”。
1、学生齐读前奏部分,讨论前奏中比喻运用之妙。
板书: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六、分析诗的第一部分:
1、学生齐读本部分。
板书: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3、问:这个女子的心情是封闭、沉闷、落寞的。春帷不揭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她的院子里没有人来,没有一点动静。
4、问:她甚至封闭到了连窗帘也不拉开的地步,那么,她在干什么?
明确:在等待。苦苦地守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出现。
板书:等待。
七、分析诗的第二部分。
2、学生齐读本部分。
板书:(蹄声)。
惊喜。
4、问:事实又是如何?这女子的心理又是如何变化的?
板书:(过客)。
失望。
八、总结。
1、问:本诗题为“错误”,这为什么是一个错误?(学生讨论,教师分析订正)。
2、问:为何又说这个错误是美丽的呢?
板书:(美丽) (错误)。
九、解决课后练习。
十、扩展。
提示:答案不求统一,但朗诵时可指导学生:理解不同,朗读的重音处理也就不同。
2、阅读郑愁予的《天窗》,体会其抒发的思想感情。
天 窗。
郑愁予。
每夜,星子们都来我的屋瓦上汲水。
我在井底仰卧着,好深的井啊。
自从有了天窗。
就象亲手揭开覆身的冰雪。
——我是北地忍不住的春天。
星子们都美丽,分占了循环着的七个夜,
而那南方的蓝色的小星呢?
源自春泉的水已在四壁间荡着。
那叮叮有声的陶瓶还未垂下来。
啊,星子们都美丽。
而在梦中也响着的,只有一个名字。
那名字,自在得像流水……。
附:整体板书设计 。
莲花开落——相思无尽,红颜消退。
寂寞的城。
街道向晚 封闭、沉闷。
春帷不揭 落寞、孤单。
窗扉紧掩。
(蹄声) (过客)。
等待 惊喜 失望。
(美丽) (错误)。
民为贵教案篇十
1、通过本次主题班会使学生明确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低碳生活,让学生了解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2、学习和寻觅低碳节能的诀窍和办法。
3、培养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倡导低碳,呵护地球。
活动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主持、朗诵、活动与表演相结合。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的意义。
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导入主题,明确班次班会的内容。
二、学生活动1、主持人上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低碳生活知多少。
(1)播放有关低碳生活的资料,学生观看,了解什么是低碳生活。
(2)采访:通过看资料结合你们自己收集的有关资料谈谈你对低碳生活有了那些了解?
(3)知识竞答活动。
(4)主持人小结:“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3、快板表演: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4、情景剧表演:我们的一天。
5、诗朗诵: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
(2)学生汇报交流,主持人加以总结,大屏幕显示:
5.出门购物,尽量自己带环保袋,无论是免费或者收费的塑料袋,都减少使用;
6.出门自带喝水杯,减少使用一次性杯子;
7.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饭盒,尽量自带餐具,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餐具;
8.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避免浪费用电;
9.尽量不使用冰箱、空调、电风扇,热时可用股份的蒲扇或其他材质的扇子。
10.夏天开空调前,应先打开窗户让室内空气自然更换,开电风扇让室内先降温,开空调后调至室温25~26°之间,用小风,这样既省电也低碳;11.用过的塑料瓶,把它洗干净后可用来盛各种液体物质;12.食物废料、残渣,可以用作肥料用。
(3)主持人小结。
7、宣读倡议书。
三、班主任讲话。
同学们,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共同来爱护,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珍惜资源,降低能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民为贵教案篇十一
教学设计:陆海峰。
一、师生互相交流、沟通,促进了解,融洽氛围。
二、学生寒假生活、作业汇报。
1、名著阅读。
2、古诗背诵。
3、征文.写作。
4、社会实践。
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评价。
1、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2、要加强课外阅读的落实与提高。
3、要加强.写作的文从字顺与创意。
四、学生阅读语.文书卷首语,看目录,初步感知新语.文书的特点。
五、教师学法指导:
1、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自始至终积极大胆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的氛围中解疑寻难,尝试成功。
2、要强化朗读感知与体验,在朗读中理解、体味、感悟课文。同时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并将课文的精神力量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联系课文内容,开展.写作与口语交际活动,实现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
4、要加强过程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搜集、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活动,要有自己的创意和特色。
5、要发挥学生的想像,在生活的基础上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6、要落实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养成良好的探究意识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掌握方法。
六、教师谈新学期要求:
1、语文是工具,要落实双基,练字(作文本)dd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相关字词,并注好拼音。同时抄写好课文注释,理解词意。
2、要加强课外名著阅读,最好一周一本,并做好摘录,写好读后感。要准备一本笔记本或卡片。每周一检查。
3、要加强朗读训练,最好早晨朗读课文一遍。平时用普通话交流,提高说的能力,课堂上要积极举手发言,要敢说会说,能与人争辩。
4、要加强.写作训练,要重视每课后的片断练习,最好每周写一周记,要用方格纸写。
5、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信息搜索、处理的能力。
6、课前要进行预习,熟读课文;课中要敢于提问,不懂多问;课后要加强复习理解,不断拓展。
七、学生畅谈:新学期新打算……。
我想对语文老师说……。
(武原镇中学)。
七年级下起始课由本站会员分享,,请注明出处!
民为贵教案篇十二
一、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模范地履行党员的各项义务,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具有做好本职工作的知识和本领。尊重科学、勤奋学习,熟练掌握本职工作领域内的业务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成为生产和工作中的骨干。
三、具有克已奉公,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能够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的关系,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四、具有扎实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五、具有自觉的组织纪律观念和法制观念。能够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准则,模范地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廉洁自律,勇于同消极腐败现象和违法乱纪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民为贵教案篇十三
1、认读3个字。
2、浏览课文,了解心理实验的起因、经过、结论。
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
思品。
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重点。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教学难点。
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要求:
浏览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懂得遇事要摆正心态,勇往直前,奔向目的地。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走过独木桥吗?什么时候走过?有什么感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和你们一样大小的小伙伴们在走独木桥后有怎样的感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通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放慢速度多读几次。
2。交流初步感受。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划分文章段落。
三、细读体会。
(一)默读课文,结合表格把文中相关的语句画出来,口头填表。自学后,主动与小组同学交流。
实验目的实验次数桥下状况学生表现实验结论。
(二)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的词语“很快穿过、异常小心、战战兢兢、慢慢爬过、心有余悸”进行指导体会。
四、情感升华。
读了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先写下来,再与同学进行交流。
民为贵教案篇十四
1、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缺乏革命意志,长期消极落后,不履行党员义务,不起党员作用的。
2、政治立场不坚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不能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持怀疑、抵触态度的。
3、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学习、不宣传、不赞成,公开在群众中散布错误言论,甚至传播政治谣言的。
4、在大是大非面前不敢坚持原则,丧失党的立场,对违法违纪行为、坏人坏事和消极腐败现象不揭露、不批评、不斗争的。
5、贪生怕死,当国家和集体财产及人民财产遭受严重威胁时不能挺身而出,而是退缩不前或临阵脱逃的。
6、参加“”等邪教组织及其他非法组织活动的。
7、信仰宗教,或参与封建迷信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8、组织观念淡薄,在变动单位转移组织关系或在流动择业的过程中,没有特殊原因,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由个人保留六个月以上的。
9、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组织所分配工作的。
10、组织纪律性不强,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和党的纪律,压制民主,搞打击报复,严重侵害党员的民主权利和群众利益,或拒不执行党组织决议的。
11、宗旨观念淡薄,服务意识不强,不关心群众疾苦,损害群众利益,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谋取私利的。
12、工作事业心不强,经常旷工,消极怠工,玩忽职守,贻误工作的。
13、不思进取,好逸恶劳,无所作为,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不能起群众表率作用的。
14、参加群体性闹事,影响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后果的。
15、思想品质恶劣,经常传播流言蜚语,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搞宗派和小集团活动的。
16、道德品质败坏,生活作风腐化,婚丧大操大办,不赡养老人,不抚养未成年子女,虐待家庭成员,在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17、个人主义严重,假公济私,损人利己,弄虚作假,欺上瞒下,骗取荣誉的。
政策,或有庇护、支持亲友违法乱纪的行为,造成一定后果的。
民为贵教案篇十五
一、师生互相交流、沟通,促进了解,融洽氛围。
二、学生寒假生活、作业汇报。
1、名著阅读。
2、古诗背诵。
3、征文写作。
4、社会实践。
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分析评价。
1、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与延伸。
2、要加强课外阅读的`落实与提高。
3、要加强写作的文从字顺与创意。
四、学生阅读语文书卷首语,看目录,初步感知新语文书的特点。
五、教师学法指导:
1、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自始至终积极大胆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亲身实践的氛围中解疑寻难,尝试成功。
2、要强化朗读感知与体验,在朗读中理解、体味、感悟课文。同时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朗读,并将课文的精神力量内化为自己的文学素养,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民为贵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亲切自然的声音及不同速度较流利地演唱歌曲《走呀走》。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律动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快、中、慢三种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活动、相互合作、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即兴创造意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用亲切自然的声音及不同速度较流利地演唱《走呀走》。
2、通过演唱歌曲及有趣的律动,感受不同速度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教学难点: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训练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小动物头饰、电子琴、鼓等。
教学过程:
一、听听走走,感受速度。
1、听《口哨与小狗》带领学生精神饱满地走进教室。
2、教师敲鼓,学生熟悉小鼓的音色。
3、教师匀速地敲鼓,引导学生随着鼓声轻轻拍一拍手、拍一拍腿、拍一拍肩等。
4、随匀速的鼓声走一走,体验中速不快不慢的感觉。
5、随着快慢不同的鼓声走一走,体验快速、慢速的不同感觉。
(1)教师按快慢不同的速度敲鼓,学生听鼓声走一走。
(2)游戏:吹气球。
二、听听唱唱,理解表现。
(一)学习歌曲第一段,感受慢速表现的音乐形象。
1、聆听歌曲第一段,感受慢速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讨论老爷爷走路的速度和和姿势,并模仿。
3、引导学生在音乐声中模仿老爷爷走的各种动作。
4、学唱第一段歌词。
(二)学习歌曲二、三两段,感受中速、快速表现的音乐形象。
1、聆听歌曲二、三两段,感受中速、快速两种速度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2、讨论解放军和小朋友的走路速度和姿势,并模仿。
3、听音乐分别学解放军和小朋友走一走。
4、学唱二、三两段歌词。
(三)完整学唱歌曲。
1、揭示歌曲:其实,音乐和生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它来自于我们的'生活,看(大屏幕出示歌曲《走呀走》),这首歌曲就是根据生活中三种不同人走路的不同速度和姿势而写的。
2、完整欣赏歌曲,感受不同速度所表现的不同音乐形象。
3、按不同速度要求完整演唱歌曲。
4、小组对抗赛。
三、听听议议,拓展延伸。
(一)为小兔子、小乌龟选择合适的音乐。
1、欣赏快慢不同的两段音乐,感受不同的速度。
2、讨论:你觉得哪一段音乐适合小兔子,哪一段适合小乌龟?为什么?
3、集体在音乐声中模仿两种动物的动作。
(二)欣赏不同速度的歌曲,感受不同的音乐情绪。
师:小兔子和小乌龟为了感谢大家,为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1、欣赏两首歌曲,感受不同的速度和情绪。
2、交流听后的不同感觉,教师小结:原来不同的速度不但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形象,还可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呢。
3、随乐律动,感受不同速度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四、扼要小结,走向生活。
民为贵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课文中的9个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3、知道老奶奶为什么说“我为你骄傲”体会承担责任,宽容待人。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整体感知。
师:我们来一个复习生字小游戏,听音取卡片(老师读生字的音,学生手举相应的卡片)。
滑玻璃碎攒封歉箱顿。
师:再来读读几组词语。
(出示)玻璃兔子打招呼。
光滑破碎继续。
开心害怕不自在一阵轻松。
(学生读词语)。
师:先读第一行词语,
生:(认读后发现最后一个字读轻声)。
师:再读第二行词语。
生:(读后发现这些词语的两个字都近义词)。
师:读第三行词语。
生:(读后发现这些词语都是表现人物心情的词语)。
师:说得好,这些词语表现了男孩的心情变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男孩看到石头像子弹一样废除,心里很开心。后来心情怎么又变化了呢?请三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3---5自然段。其他同学找到心情变化的句子。
二、品读课文,走进内心。
(一)整体感知。
师:把你们找到的表现男孩心里变化的语句读一读。
生:“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担心他知道是我干的。”
生:“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
生:“一直等到天黑……我心里顿时感到一阵轻松。”
(二)走进男孩内心。
师:我们先看前两个句子,它们在同一个自然段中。
(出示:那天晚上,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害怕,担心他知道是我干的。这以后,我还是和往常一样,每天给他送报纸。她也和往常一样,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却觉得很不自在。)谁来读读这段话。
生:担心害怕。
师:当我吃晚饭的`时候,我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
生:心里特别紧张。
师:当我躺到床上想睡觉的时候,一想到老奶奶家被打碎的玻璃就……。
生:担心得睡不着,迷迷糊糊还做恶梦。
出示:
第一天,我看见老奶奶,她和往常一样和我打招呼,我想“————”。
第二天,我路过老奶奶房前,她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想“————”。第三天,老奶奶和往常一样微笑的和我打招呼,我想“————。”
第四天……。
生:第一天,我看见老奶奶,她和往常一样和我打招呼,我想:“还好还好,老奶奶没有发现玻璃是我打碎的,是知道了,多不好意思啊!
生:第二天,我路过老奶奶房前,她微笑着和我打招呼,我想:虽然老奶奶还是微笑着,但是我觉得特别难受,我不该欺骗奶奶的还是告诉她吧!
生:第三天,我给老奶奶送报纸,老奶奶还是微笑着跟我打招呼,我心里难受极了,干了坏事一定要改正,心里才会舒服的。
生:第四天,老奶奶还是和往常一样朝我微笑着,我心里很不自在,还是跟老奶奶承认错误吧!
师:你们都已经懂得小男孩的心了,真了不起啊!一定能读好第三自然段。
(自由读后指名多位学生朗读)。
师:你们说得对还是向老奶奶承认错误吧。我邀请女同学读第四自然段,男孩子读第五自然段。
(男女同学分段读课文)。
生:便条上要写事情的经过,还要写自己真诚的道歉。
师:我们就替男孩把便条补充完整吧!
出示便条:
(学生写话,老师巡视)。
生: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用石头把您家的玻璃砸打碎了。心里很不自在。我要向您道歉心里才轻松。
师:你写明了事情的经过,也写了自己真诚的道歉,把心情也写上去了,真好。
生: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把您家的玻璃打碎了,心里很难受,向您道歉,我送报纸的钱积起来有七美元,给您修理窗户。
师:你写得更好,把自己积攒钱的事情也写上去了。
生:在那个风和日丽的中午,我把您家的玻璃打碎了,我要向您真诚地道歉。我把三个星期以来送报纸的七美元钱给您,您把玻璃修修好,我心里就轻松了。
师:越写越棒。我们拿起小便条,好好地读一读,还可以把别人写得好的句子也用进去。
123下一页(三)朗读最后两个段落,体会老奶奶的品格。
师:你们喜欢这个男孩吗?
生:喜欢。
师:老奶奶也喜欢这样的男孩。我们自己读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出老奶奶对男孩的喜欢。
(一学生朗读后)。
师:从哪里看出老奶奶喜欢男孩呢?
生:我把报纸给奶奶时,还微笑着给男孩一袋饼干。
生:老奶奶把钱还给了小男孩,便条上写着:我为你骄傲。
师:出示:(我为你骄傲)我们把老奶奶的心里话说。
出来吧!
生:我为你知错就改而骄傲。
生:我为你用自己的送报纸的钱改正自己的错误而骄傲。
生:我为你的懂事,知道了自己做错了事情自己承担而感到骄傲。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结实了一位始终朝男孩微笑的宽容的老奶奶和知错就改很负责任的小男孩,还根据男孩的做法想象他心里怎么想的,我们学得非常好。
板书。
(老奶奶图画)(男孩图画)。
害怕。
微笑不自在知错改错。
轻松。
感动。
民为贵教案篇十八
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应当是教学生学的意思,在教学合一中能够达到教学相长。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教和学生学截然分开的。学生习惯了有东西压制着,你忽然拿去了压制他们的东西,比如说让他们自学一篇课文或者自学其它的课目,学生所表现出来很茫然,一节课上无事可做,养在笼中的鸟儿放回归到森林里去了,因为长期的驯化已不能适应自然界的风雨!
这样的三个话题基本上涵盖了作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的思考,在第一教时笔者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分析,这节课试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知对课文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把他们的文稿收上来一一看了一下,却让我大失所望,他们对课文内容浮浅的理解,只是简答题一般的结构方式,干瘪而无味的语言,更有草草的书写,所有这一切都让我感觉这节课尝试的失败。
我真的想不通一个读了十几年书的人要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却是那么的无能。其实阅读材料并不深奥,课文的内容也易于理解,可是学了十几年的书,字写不好,句子读不通,思想内容理解起来也是似是而非,表达更是词不达意,每次考过之后,还津津有味地争论卷面上的分数,但是平时语文的素养如此的溃乏,真的有一种对语文无可奈何之感。
回想起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似乎也没有值得借鉴的东西,以前教过我的教师的课都已随时间而灰飞烟灭了,研究那些优质课教师的课堂结构,师生活动的课堂实录收获也只是了了,谈不上什么启发和收获。学校里许多课题的研究,我参与过几个课题的研究,似乎课题的炮制也略微知道了这些课题研究的情况,每一项实验似乎都有一种美好的结局,而所有的结局其实都是在纸上谈兵,是研究者一种善良的推测。我因此也怀疑那些写在书刊杂志上的所谓经验。
我似乎很相信,学生只有读,只有写,才能写好语文,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除了语文课本,参考书之外,读其它的书则会被班主任没收,教学生写,学生所有的活动都在教室里,这里面每时每刻都在教师的监控之下,教师不在,学生干部就充当了教师的耳目,每一次课外活动都被学生认为是奢侈的事儿,都是班主任开恩的赏赐。现在我也能明白,我们为什么写作文的时候一提笔常常笔落深沉,记下烦恼郁闷的事能够滔滔不绝,那是因为压抑在心里的委曲太多了,这里有竞争的急功近利,有背负家庭的希望的不堪之重,还有肩负着教师的名誉的分数,唯独失去了思考,我们的学习但底是为什么,对于目标的迷失,使我们的学习失去了冲动,失去了青春的激情的学习使得我们青春黯然无光。常常在一些庸俗的书里憧憬着一些无聊的虚幻的明天。
教了十几年的书,面对现在的学生我忽然不知怎么教了。
民为贵教案篇十九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
教学时数:三教时 备 注。
教学过程 : 。
第一教时 。
一、导入 新课 。
二、指导预习 。
学生阅读“预习提示”,教师提问并归纳“提示”要点。 。
三、研习新课 。
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
要求: 。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
四、二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
五、后记。
第二课时: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
2、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
教学要点 。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
教学过程 :
一、华老栓(《药》的主人公) 。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
二、夏瑜(《药》的主人公) 。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
三、康大叔 。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
四、后记。
第三教时。
2、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
3、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归纳《药》的主题。 。
2、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教学过程 :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
三、《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
四、情节。
五、布置作业 。
六、后记。
民为贵教案篇二十
教学设想:
课型设计:
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
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参考答案:
1.木兰叹息。
2.替父从军。
3.整装出征。
4.十年征战。
5.荣归故里。
6.还身女儿。
7.难辨雌雄。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重点战前木兰备战、战后亲人相逢,而战争的过程、场面没有重点描写。万里征程和十年苦战则一笔带过,给读者留下极大的想象空间。此外,作者的兴趣并不在于表现战争,也不在于讴歌木兰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背诵《木兰诗》。
民为贵教案篇二十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2、检查生字。
照亮、阿妈、洒满、香味、灰白色、抱着、运载、温暖。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听课文朗读录音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生谈感受: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很温暖;太美丽了;我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我感受到了快乐……)嗯,你们说的可真棒!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美丽)。
有的同学觉得这篇课文很美,在柔和的月光下,这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与你的小伙伴来分享吧。谁第一个带我们去感悟它的美?(学生汇报):
(1)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出示小黑板)。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吸引你?
生:月亮圆圆的发出柔和的光,把一切事物照得特别美丽。
师: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应该怎样读呢?
生:声音应洪亮,大点声。
师:是需要大声读吗?
生:应该温柔点,小点声。
师:你们自己试一试吧。(学生自己试读,指名读)。
师:谁还想读?想一想这月光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
生:有可能照亮荷塘;有可能照亮小溪;有可能照亮草地……。
师:多美呀,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生: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着动)。
(3)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
(生: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妈妈拉着我就像美丽的月亮拉着小星星;我感到了他们的母女深情)。
师:说得可真不错,你能再读读吗?生读这一段。
师:自己再读一读,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生自读)。
师:谁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们再读读?(学生读)。
师:文中还有没有吸引你的地方?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生:白天和妈妈在一起,晚上还和妈妈一起去走月亮,很快乐)。
三、小结。
这诗情画意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满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读课文吧!(学生配乐读全文,指名读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呀?
(生:妈妈,我爱你!妈妈我也想和你一起去走月亮;妈妈我们之间的母子情最深……)。
师适时地给以表扬说到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么的温馨、幸福和快乐。
四、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摘抄在你的小本本上,或者是把你和妈妈在一起时发生的最快乐、幸福的事情记录下来。
民为贵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的(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诗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印发有关材料。
材料一:李白生平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起“辞亲远游”,仗剑出蜀。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因璘败系浔阳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葬龙山。唐元和十二年(817),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青山。有《李太白文集》三十卷行世。
材料二:李白诗作选。
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注:(1)老春,酒。(2)夜台,阴间。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筹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临路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
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西岳云台歌》。
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送蔡山人》。
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东武吟》。
材料三:杜甫诗二首。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不见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教学过程 。
课间音乐(幻灯片1、2)。
一、导入 新课。
请大家猜一个简单的谜语:酉时下大雨(酒)。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幻灯片3)。
同学们能说出李白的关于酒的诗句吗?(学生发言,幻灯片4、5、6)。
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李白的一首劝酒诗《将进酒》。(板书课题:将进酒)。
二、学习目标(幻灯片7)。
本堂课我们争取达成以下学习目标。
(1)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4)背诵全诗。
三、配乐朗诵(幻灯片8)。
四、学生自读,整体感知。
1.布置思考题:如何鉴赏诗歌,今年的高考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就是抓住“诗眼”。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呢?下面请同学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诗歌,整体感知。(板书:感知思想内容)。
2.学生自读。
3.学生回答思考结果(估计回答有多种)。
4.讨论:你为什么找这一句?联系你所学过的、知道的李白诗歌稍加说明。
回答一:“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诗歌从这一句点酒入题,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了。联系前面“朝如青丝暮成雪”的人生苦短的悲感来看,似乎反映了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回答二:“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一句表明诗人渴求建功立业,渴望有所作为,并且高度自信。“有用”而“必”,这是何等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因此在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来。在《行路难》的最后他不是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吗?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所以这一句便成了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
回答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李白怀用世之才,立志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辈反窃居高位,所谓“骅骝拳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平衡?说“富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在《江上吟》中说:“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他更是愤怒地喊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所以这两句,可看做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正因为其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
5.小结。
同学们的回答很好,其实同学们的有不同的看法,正是李白矛盾苦闷复杂的内心体现。李白生活在盛唐,但就在“开元之治”如日中天之际,唐玄宗就已开始失去励精图治之心,封建统治阶级渐渐脱下开明的外衣,朝廷广开才路的诏令也越来越变成一纸空文。不过在“安史之乱”前,阴影还潜伏在光明下面。因此,他一方面对唐王朝产生了怀疑和失望;一方面又对它还抱有很大幻想。一方面感到青春易逝,功业未成,而自悲自叹;一方面又觉得来日方长,此生还大有可为,而自慰自解。所以在他的诗歌中就出现了明暗交错、悲欢杂糅的调子。“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一种消极避世,“但愿长醉不复醒”也是一种消极避世;“长风破浪会有时”是渴望用世,“天生我才必有用”则是渴望用世。
6.集体朗读(板书:苦闷矛盾)。
五、讨论艺术手法。
过渡语:好的艺术作品讲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常常需要精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和承载。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矛盾、苦闷的内心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表达。请大家展开讨论,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分析。(板书:解读艺术手法)。
1.讨论。
(1)比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逝,一去不返,如李煜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巨人式的感伤”。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自高原奔泻而下,似从九天而落,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等。而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2)夸张。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空间范畴的夸张。“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是时间范畴的夸张。前一句把壮浪的说得更壮浪,后一句把短暂的说得更短暂,形成反向的夸张,既有比意,又有反衬作用。
“会须一饮三百杯”,极度夸张,这是多么痛快的宴饮,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
“斗酒十千恣欢谑”,一斗酒价值十千钱,极度夸张,极言名贵。
“与尔同销万古愁”,愁思之深,感情之奔涌,非如椽巨笔不能为之。
2.小结。
(板书:比兴夸张)这首诗之所以给人以奔放豪迈的印象,与比兴、夸张手法的运用很有关系。读者明知这些诗句所包含的意绪是悲凉的,但却感到它们被表达得气势磅礴。这些诗句正如受伤雄狮的悲吼,照样能震荡山林,而决不是秋虫在窗下哀鸣,枯草在风中瑟缩。
六、指导背诵。
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欣赏诗歌最好的手段莫过于朗诵了,接下来让我们在前面分析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遵循感情发展的线索会帮助我们记忆,纵观全诗,围绕一“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1—4)乐观(5—8)狂放(9—14)愤激(15—22)更狂放(23—27)愁苦(28)。
悲乐狂愤狂愁(幻灯片9)。
(学生单独背诵、齐背)。
七、总结创作风格。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
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一首《怀李白》就这样写道: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幻灯片10)。
这首诗借“酒”渲染了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和旷世的诗才,而李白豪放不羁的性格在其诗作中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首诗便以雄伟形象的起兴,和极度的夸张,一吐胸中块垒,很好地展现了诗人性格,体现了飘逸豪放、流畅自然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板书:领悟创作风格:浪漫主义)。
八、比较阅读。
下面让我们看一首唐代另一位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将进酒》。比较一下两首《将进酒》,看看在创作上有何不同。(幻灯片11)。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参考:应当是“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这句说何况正值暮春时节,娇艳鲜红的桃花零落如雨,令人感触到时光奔逝,生命短促,所以才有“劝君终日酩酊醉”这样劝人及时行乐的句子。
李白说“行乐须及春”,如果说前面写的是行乐,那么这两句意味“须及春”。这与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有着极为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那种理想与现实碰撞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似乎更为沉重,而那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和自信则在这里是几乎看不到了。这与李贺本人的遭遇和思想有关系,他是一位二十七岁便夭折的天才,自幼体弱,相貌近乎丑怪,却有一颗非常早慧而敏感的心。他算是有贵族的血统,但家道早已衰微。他因遭受打击,连进士考试都未能参加,后来只得到一个从九品的小小官职。羸弱多病的体质和不幸的遭遇使他的思想十分伤感。他虽也有远大的抱负,更怀着对于生命的深深眷恋,却常常感觉到前途迷茫和年华流逝的恐惧。这首诗正是此种眷恋和恐惧的产物,从中我们可看到一个封建社会青年诗人才华横溢而带有病态的内心世界。
两首诗歌的高下,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若论诗歌的境界,李白诗的高度是极少有人能企及的,包括李贺。
2.艺术手法方面(课后思考)。
(1)多用精美名物,辞采瑰丽,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有丰富的形象暗示性,诗歌形式富于绘画美。
(2)省略叙写语言,笔下形象在空间内作感性显现,自成完整意境,有如电影“蒙太奇”,启迪读者联想。
(3)结构奇突,结尾二句在前文关于人间乐事的瑰丽夸大的描写基础上,猛作翻转,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有力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
九、布置作业 。
2.就李贺《将进酒》的艺术手法写一篇赏析性小作,题目自定。
(回放配乐朗诵幻灯片,下课。)。
十、板书设计 。
感知思想内容:矛盾苦闷。
解读艺术手法:比兴夸张。
领悟创作风格:浪漫主义。
作者邮箱: